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观

2024-06-24

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观(共6篇)

篇1: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观

——重读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廖言

2011年08月30日07: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观--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1941年,在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关头,毛泽东同志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学风,号召全党深入学习理论,研究历史和现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注重科学理论指导、注重学习研究的鲜明特质和品格。这篇文章在党的历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对推动全党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胜利完成伟大革命的历史任务,发挥了巨大作用。

70年过去了,历史波澜壮阔地前进,中国共产党人在与时俱进地深入学习中实现伟大的进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伟大目标,把全党的学习与党的奋斗目标、执政使命,以及面临的重大考验和危险联系起来,指引全党把学习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站在这样一个历史起点上,重读《改造我们的学习》,深刻领会我们党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的学习理念,深刻领会一个先进马克思主义政党学习理念的丰富蕴涵,并以此为指导认真解决我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扎扎实实地推进全党的学习,具有强大的启示力量。

(一)一个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身的理论创造和学习,有多方面的独特要求,构成具有鲜明党性立场和价值取向的学习观念。《改造我们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学习观的诸多要点做了概括和阐述,深邃透彻,历久弥新。

明确“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共产党人的学习首先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是我们党学习的主线。这是马克思主义学习观的根本点。《改造我们的学习》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历经可歌可泣的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才找到的“最好的真理,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要胜任这样的使命,就必须深入透彻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从肤浅到深刻的学习过程。在异常艰苦的长期奋斗中,我们党始终自觉地学习和认识这个真理,实践和发展这个真理,找到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行动指南,高举起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应对重大挑战、战胜无数挫折的精神旗帜,把革命和建设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新的种种考验,但最根本的考验依然是能不能以毫不动摇的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不懈地学习中深刻地理解、牢固地信仰、成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不断增强党所掌握的真理的力量,我们才能始终拥有不被任何困难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的主心骨,拥有坚定向前、步调一致的信心、动力和保证。

承担“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改造我们的学习》把创新提升到学习责任的高度,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政治基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理论品格。不断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责任。我们党始终牢记并忠实于这一责任,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锐意进取、日新月异的伟大实践中,勇于创造,接力推进,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上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的新觉醒,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蓬勃生长、根深叶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更加“生动丰富”,党和人民的实践不断前进,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开辟了广阔前景,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必须牢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用不断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深入研究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和现实国情,大胆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永葆科学理论新鲜而旺盛的生命力。

牢记“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改造我们的学习》着重指出并一再强调,不要“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是要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贻害无穷。实践证明,我们党依靠学习战胜挫折、赢得主动、制胜未来的一个根本原因,我们党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正确地制定战略、策略和政策的一个重要思想前提,就是坚决地反对教条主义,坚决地反对拘泥于前人作出现成结论、具体观点,刻板地束缚于个别词句、个别提法,坚持善于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能动地、灵活地、具体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把握世界大势和基本国情、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必须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学习和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立场、科学的观点、灵活的方法,去明辨是非、洞察形势、破解难题,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能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坚持“有的放矢”、“实事求是”。《改造我们的学习》用“有的放矢”和“实事求是”两个中国古代经典,精妙而准确地概括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有的放矢,就是有目的地学习。毛泽东同志说“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的、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引出正确、科学、实际的结论,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际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髓,也是全党通过学习为革命和建设事业源源不断地提供思想活力和发展生机的根本。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实事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有的放矢”的学习、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更是与执政党的成败攸关,为人民的利益所系。必须深刻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把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和宝贵传统作为“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倍加珍惜。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必须自觉地把学习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以此作为“党性的表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这四方面观点,是我们对照历史和现实、重温经典得到的思想启示和学习指南,是马克思主义学习观的核心和本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应该在坚持真理、勇于创新、掌握精髓、学用结合上下功夫,锲而不舍地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使全党的学习始终打上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鲜明印记,始终有力引领和推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的发展。

(二)《改造我们的学习》通篇强调坚持“理论和实际统一”,反对与其相对立的“理论和实际分离”。毛泽东同志文中展开的深刻剖析,对今日今时仍是振聋发聩的警示,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当前,“理论和实际分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脱离实践,二是实践脱离理论。

理论脱离实践,突出表现在我们有的同志读书学习了一些科学理论,但并不是学以致用,不懂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具体问题、指导具体实践,不知道把学习转化为认识形势、破解难题的能力,而只会夸夸其谈、装点门面、自我欣赏。讲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束手无策;听起来高谈阔论,用起来全无价值。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批评的:只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理论。这种错误的立场和方法的学习,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学习。在这方面,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有些党员领导干部,经常地发表文章,下气力搞学历学位,其目的和效果都不在学习,而只是为自己捞虚名,看起来很重视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极坏的作风,是典型的学习脱离实践,结果是“害了自己”、“害了别人”、“害了革命”。

实践脱离理论,突出表现在,一部分同志特别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不是依靠科学理论的指导去实践,而是仅凭个人的简单认识、狭隘的主观经验,低层次的模仿、攀比去盲目地胡干、蛮干,干出了许多偏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违反科学发展、违背群众利益的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道理告诉我们,实践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很多人看上去很忙于“实践”,以为只要动起来、干起来就是实践,这是很片面的认识。对于一个政党和它的事业而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前进的实践。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面对的困难世所罕见,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含量越来越高,我们的实践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如果不能以学习为要务,不能争分夺秒地用科学理论和各类前沿知识提高和充实自己,并用以指导实践,就无法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像毛泽东同志所讽刺的那样,“瞎子摸鱼”,完全没有原则和方向,动则无益,忙而无效,劳却无功。

实践脱离理论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一些领导干部轻视理论,志不在学,手里没有掌握指导实践的思想武器。有两种现象值得注意:

一是随着干部队伍越来越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一些受过系统高等教育、学历很高的同志,自视为知识型干部,自满地认为个人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吃老本就足以胜任工作。而实际情况却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面前,从前的老本不那么管用,必须放下架子,在实践中努力学习,把学过的有用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用以指导工作。否则就会“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不可避免地给事业带来损失。学历高,只证明有了再学习再提高的好起点,而绝不证明能力已经到顶、学习可以止步。二是一些领导干部根本就不热心于学习,精神懒惰,思想庸俗,在工作上沉溺于事务主义,在生活上热衷于社交应酬,甚至沉醉于声色犬马。即使读点书,兴趣也不在学习科学理论、提高工作本领上,而是热衷官场厚黑、权术经营、养生之道,甚至沉迷于种种迷信落后的文化糟粕,在思想作风上,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完全失掉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失掉共产党人的本色,严重败坏我们的党风政风。

忽视理论武装、忽视理论指导实践,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学习观。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这是共产党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表现。也是胡锦涛同志指出的“精神懈怠的危险”的突出表现和思想根源。不警惕和纠正此类现象,优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就不可能真正树立起来。

(三)《改造我们的学习》开宗明义地提出“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为我们建设学习型政党提供了方向和指导。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观,把全党学习提高到新水平,必须更加重视学习制度的建设。

制度具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我们是拥有一个8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全党上下开展普遍、自觉、长期的学习,坚持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学习,“使党变为一个共产主义的熔炉”,必须靠制度来保证。党中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我们党在学习上的一项重大创新,是从根本上改进和确立了我们党的学习制度。从“学习”到“学习型”,是一个质的飞跃,体现了我们党的学习从仅作为思想教育的要求向作为党的建设的基本制度的深刻转变。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领导班子集体学习制度、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党员轮训制度和党员个人自学制度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强调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测评体系,完善学习考核评价机制,形成注重学习的用人导向。这些举措,就是要使制度建设成为加强和改进学习的基础环节,用制度来强化我们党以学习应对重大考验、解决突出问题、高瞻远瞩而又客观真实地研究情况的自觉性,用制度来巩固我们党的重视学习的优良传统和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用制度来营造学习风气、规范学习行为、养成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力。

在这方面,中央政治局带头坚持集体学习制度,一以贯之、长期不懈,为全党做出了示范和表率。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十六大以来的9年时间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74次,坚持每个月集体学习一次。学习主题着眼于党执政兴国的实际需要,有重点地从大视野、宽领域的学习中汲取力量,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施设计,研究和解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已经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制度,所产生一系列学习成果,成为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基础,转化为全党的科学执政活动和亿万人民的科学实践活动。

学习制度的建设要靠全党上下的共同努力。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严格执行、认真落实中央的制度规定,用制度管学习、促学习,把学习的“软任务”变成“硬约束”,确保各项学习制度长期坚持和有效执行。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创造性,不断在实践中创造新方法新经验,并及时地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依靠一整套科学完备、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使学习融入和内化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真正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成为我们党的内在品格、显著特征和政治优势。

毛泽东同志曾经热切地期望,“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今天,我们党已经发展成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党的队伍的思想理论素质和知识构成比以往已有极大的进步。全党上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观,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自觉,全面落实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各项要求,就一定会有千千万万个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优秀干部成长、成熟起来,给党和人民的事业以更大的希望。

篇2: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观

以下是我学习新闻学的部分内容和体会:





1、坚持“世界交往”的观念。





2、马克思说变动产生新闻,循环往复的事实是没有新闻价值的,只有变动的打破常规的事实才有新闻价值。





3、新闻有层次变化。马克思提到新闻有旺季有淡季,但是当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一些很重要的但相对来说是次要的新闻甚至连版面都没有。





4、新闻时效性。这一点不用多说。





5、新闻真实性。这是一种追求,但是新闻完全真实是不可能做到的。





6、党报思想。马恩关于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机关报的工作原则,其实就是两条。第一条是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出版社都要遵循“党的精神”。第二点是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有责任监督党报的原则立场。” 党的精神主要指党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章程决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都会犯错误,因而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党的精神。





7、列宁的党报党刊思想。A、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党性概念是列宁提出来的。B、列宁的出版自由思想。





8、毛泽东和中国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新闻活动。



 A、1948年4月8日,毛泽东将党报思想概括为以下的名言:“报纸的力量和作用,就在它能够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

 B、毛泽东论党报和党的宣传工作的党性。毛泽东关于新闻工作的党性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个要点:第一,总体的党的意识,努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第二,新闻和宣传工作要符合党的政策和策略。



 C、党报的基本工作方法:典型报道。



 D、报纸批评。 1950年中共中央关于在报刊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是刘少奇修定的。毛泽东1954年提出报纸批评的“开、好、管”方针。现在转变为舆论监督。



 E、“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1955年提出:“要想使‘舆论一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我们的舆论,是一律,又是不一律。在人民内部,允许先进的人们和落后的人们自由利用我们的报纸、刊物、讲坛等等去竞赛,以期由先进的人们以民主的和说服的方法去教育落后的人们,克服落后的思想和制度。”





9、我的学习体会: 要把握好新闻自由和新闻管制的关系。毛主席说:新闻的形式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新闻的内容是有阶级性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对新闻进行管制,不能让新闻处于无政府状态,那是极其危险的。我们要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严格按照新闻从业规律办事。世界上是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的,但是新闻自由是我们人类进行世界交流的必然要求和精神追求。在交流的哲学里,新闻自由是手段,也是价值观。







10、坚决拥护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指示精神。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绝对不能成为某些腐败官员的护身符,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是一对最佳拍档!这是我的学习体会。

毛主席的论断:我们的舆论,是一律,又是不一律。在人民内部,允许先进的人们和落后的人们自由利用我们的报纸、刊物、讲坛等等去竞赛,以期由先进的人们以民主的和说服的方法去教育落后的人们,克服落后的思想和制度。太精彩了!







篇3: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观

马克思生态观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 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首先, 人是自然界进化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 而且是人的存在物, 也就是说, 是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 因而是类存在物。”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其次,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延续提供了物质保障。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人 (和动物一样) 靠无机界生活……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 不管这些产品以实物、燃料、衣着的形式或是以住房等形式表现出来。”

再次,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也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指出:“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 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 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就是说, 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表现出来的属人的高级形式。

最后,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与自然界相统一的中介。人作为人的存在, 不像“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 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 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 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2 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得以实现的手段

马克思在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的基础上, 从劳动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因此, 人类是通过劳动与自然之间发生物质交换关系的。首先, 人类离不开劳动。马克思明确指出:“任何一个民族, 如果停止劳动, 不用说一年, 就是几个星期, 也要灭亡, 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其次, 在自然界中, 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 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马克思说:“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 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 不在于生产什么, 而在于怎样生产, 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最后, 人类的劳动不能随心所欲, 而是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和植物是一样的, 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也就是说, 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

很明显, 马克思把对劳动作为手段的理解建立在人与自然一定的物质变换的概念基础之上, 基于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得以实现的事实, 马克思用物质变换概念来描述人类同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3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内涵和彻底解决生态问题途径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基本的物质变换即新陈代谢是维持生命体存在的必要条件, 也是生命体的生理规律。马克思认为:“生命, 即通过摄食和排泄来实现的新陈代谢, 是一种自我完成的过程……没有这种过程, 蛋白质就不存在。”

第二个层面是自然界中无机物的物质变换即新陈代谢受到物理与化学规律的控制。在马克思看来:“土地……的化学和机械的生产条件, ……肥料等等都要新陈代谢”而且“机器由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破坏作用而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并受自然生态规律制约。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 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 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马克思进一步提出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是人和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马克思提出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大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建立由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构成的社会, 即实现共产主义才能根本解决生态问题。他明确指出, “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 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也就是说, 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实现共产主义, 才能解决生态问题。这是由于“共产主义, ……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4 加强马克思生态观指导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今天, 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 应坚持以马克思生态观指导为指导, 不断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4.1 加强生态系统的认识

马克思生态观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因此,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认为, 人类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 人要生存、繁衍、发展, 必须先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因此, 建设生态文明,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就等于保护人类自身。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从实践的高度揭示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致性, 决定了人类要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4.2 加强生产过程与生态系统的和谐性

依照马克思的观点, 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本质上体现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但是如果这种“物质变换的过程”超出了自然界的实际承载能力, 必然会影响到自然界的正常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 从而造成人类与自然界的对立和冲突, 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大土地私有制所造成的人与土地之间物质循环的断裂以及对自然物质循环的破坏就是很好的例证。所以, 如何有效地“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就成为解决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矛盾、促进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与生态系统的和谐性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

4.3 加强社会制度的创新

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 还要在社会制度方面要进行创新, 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政治方面: (1) 从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发展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的生态价值观; (2) 加强生态立法建设, 制定和落实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政策。首先, 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宪法, 从根本大法的高度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得到顺利实施;其次, 要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关生态保护法律。

经济方面: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经济的内涵, 促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制订的经济政策应充分考虑过度的生产和消费可能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文化方面:促进传统文化与绿色文化相结合, 在全社会形成新的文化氛围、意识和习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16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8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94-12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36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0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89-9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318-31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07-552.

篇4: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观

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毫不放松地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扎实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

广播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更要通过坚持正确导向,加强正面宣传来掌握话语权,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闻领域的正确反映和总体看法,是指导新闻工作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全国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成才之魂和从业之基。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既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需要,也是媒体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新闻宣传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唱响主旋律

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根本、最核心、最关键的是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深厚的群众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这也是提升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更加突出。新闻工作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最前沿,政治性强,责任重大,主流媒体肩负着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的双重任务。做好宣传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是媒体职责所在。当前,自治区提出的“8337”这—凝聚着科学发展智慧的思路,生动反映了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是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我区的实化、具体化。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要紧紧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围绕阿拉善盟委、行署“十个突破”的目标任务,寻找新闻宣传与地区实际的最佳结合点,突出重点,抓好亮点,从而在复杂舆论场中掌握话语权,唱响主旋律?。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播正能量

在新闻宣传实践中,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思想感情,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从而在理论、政策、方针上,在内容、文字、语言上,在热点引导、舆论监督上,把好关、把好度、把好导向。要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反对从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出发选择新闻;要服务大局,抓住群众关注、领导重视、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有的放矢,反对搜奇猎异,播发消极有害的新闻;要事实准确,防止以偏概全、炒作渲染、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要注重效果,揭露问题要跟踪报道处理结果,向积极的方面引导。

要通过宣传方式和内容的创新,推进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传,深化“中国梦”的宣传。要立足于盟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宣传,推进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主动设置新闻宣传议题,妥善把握报道尺度,切实加强正面引导;重大活动宣传要注重用数字说话、用事实说话、用现场说话;社教、民生节目要注重把握主流价值取向,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典型宣传要注重实际效果,社会热点宣传要注重化解社会矛盾回应社会关切;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要注意把握舆论导向,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落实“三贴近”

新闻宣传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党的群众观点在新闻工作中的生动体现。“三贴近”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的观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接地气,连民心,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把工作的视点对准“五个基地”的建设发展上,“三个着力”的成效亮点上、“三个更加注重”改善改变上和“七项重点工作”的推动推进上,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吸取新鲜营养,通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和短、实、新的新闻作品,及时消除人们思想上、认识上的各种困惑和疑问,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和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社会风尚,构筑起鼓舞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发进取、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支柱。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承担媒体责任

当前社会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以党报党刊党台为主体的传统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舆论场。但是少数小报小刊和网络等媒体在从事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没能处理好“政治与新闻”、正确与好看”的关系,以点击率为追求目标,新闻多以吸引眼球的另类新闻为主,其报道甚至严重违反党性原则。这样的做法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意识的混乱会导致受众的迷茫,必然导致新闻陷入低俗化的错误舆论境地。因此,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处理好“正确与好看”的辩证关系。传统媒体的立身前提和胜出优势就在于胸怀责任,善于从全局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实性,防止搜奇猎异,以偏概全,能够做出符合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正确”新闻;胸怀责任,就更善于运用新兴技术手段,积极抢占社会舆论的制高点,做出有较高新闻价值、有足够吸引力的“好看”新闻;胸怀责任,就要立足于“8337”发展思路是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大力宣传 “8337”发展思路是对内蒙古发展的科学定位,是“中国梦”在内蒙古的科学表达,营造学习宣传的浓厚氛围,凝聚贯彻落实的强大合力。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工作实践,才能做到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应好;才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切实承担起我们的责任与担当。

篇5: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一项战略任务,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阐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则是其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分清多种含义的马克思主义现在,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也有不同含义的马克思主义。第一种含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学说的体系。这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它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第二种含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而且包括后人对它们的丰富和发展。这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属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现在需要着重研究的是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显然有别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问题是它同狭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否完全等同?我认为,它们是基本一致的,但也有重要区别,前者只是后者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它叫作第三种含义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显然不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所有论述为指导,而应当是以他们思想中那些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并且具有普遍意义(即对中国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为指导。这个概括包括两层意思:其一,它是“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因为只有这样的理论才具有真理性,才有资格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其二,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这是在前一层意思基础上的进一步限定。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一些思想理论,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是正确的,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对中国并不适用,所以这些思想理论也就不能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简言之,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学说中的“普遍真理”。那么,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包括哪些内容呢?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精华,用中国语言概括,就是实事求是。在新时期,我们党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根本点或基本点,强调着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表达了这个基本思想。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般地说,这些基本原理都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都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此,在总体上要坚持。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外延比其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宽泛得多,它既包括哲学基本原理,也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等具体学科的基本原理;而在后者中,有些原理的适用范围较宽,有些原理的适用范围则较窄。所以,对这类基本原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具体结论和个别论断,是对当时条件下特殊问题的回答,不具有普遍意义,因而这些具体结论和个别论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内容。只有分清多种含义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明确界定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从根本上清除危害我们多年的教条主义顽症,同时坚持应该坚持的东西,端正我们的指导思想和思想路线。全面而辩证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现在,这一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其他相关论述,把它们统一起来。综合以往的认识成果,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格是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与人民性相一致)、开放性,而与时俱进可以看作是这些品格的集中体现。我们需要全面而辩证地理解它们。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唯物而辩证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的首创,并且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基石。首先,实践观点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不仅要从客体角度看事物,更要从主体角度看事物。其次,实践观点强调实践是一切认识包括理论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随着实践的发展变化,人们的认识也必须不断发展。最后,实践观点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解决实际问题,主张用实践来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行动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特点和优点。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真理。不过,我们也不能把这一点绝对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相对的意义,“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认识总是要不断发展的。像一切科学一样,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通常都包含着对前人某些重要观点的突破。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是和它的人民性相一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强调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一方面是因为,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主体,是人类的先进部分,代表着人类的未来。在这个意义上,无产阶级阶级性的实质是先进性,它代表包括农民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生活的英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无产阶级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这个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基本是一回事。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人民大众即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现在,我们讲工人阶级政党的阶级性,也要把它同人民性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而普遍真理既不能停滞,也不可能被任何人所垄断。因此,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绝非仅限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论述,而是包括后人总结的那些“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并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这样的理论,不仅包括领袖人物的有关思想,而且包括其他人所揭示的普遍真理。这些普遍真理,本质上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没有国界,也不限于领袖人物的思想。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从世界历史的视野看,马克思主义整体上是真理,但不是真理的“大全”,而只是人类真理长河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其他国家虽然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总体上也在发展和进步,他们的思想理论中也包含许多科学的成分,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必须注意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我们既要坚持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又要防止对它作狭隘的、封闭的、宗派式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人民性(即真理和价值)是统一的,因为人民需要科学,而越是科学的东西越符合人民的利益。科学性和人民性都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反映它们的理论也必须与时俱进,具有开放性。而这一切都是以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及其不断发展变化为基础的。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功能,是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了发挥这一作用,需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转化为方法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包含丰富的方法论思想。其中,主要是由实践观点而来的辩证决定论方法和实践标准,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而来的社会本体论(唯物论)方法,由生产观点和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而来的生产力标准,由群众观点而来的群众路线方法特别是人民利益标准,由联系和发展即辩证观点而来的矛盾分析方法,由阶级观点而来的阶级阶层分析方法,由历史观点而来的历史主义方法,等等。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认真研究和自觉运用这些方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途径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现在,推进改革和建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不少,好办法从哪里来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是来自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富多彩的实践。”将群众中分散的创新思想以及国外经验加以概括和提炼,既能发展我们的理论,又能推动我们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在它指导下的实践的发展。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被公认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因为它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被公认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们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功。我们的事业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就,我们的理论就会具有越来越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篇6: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观

关键词 唯物主义新闻观 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做人民的公仆

今年9月1日,是陆定一同志的著名新闻学论文《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以下简称《基本观点》)发表60周年。60年来,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受众变了,新闻传播的理念也有很大变化,然而,《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所阐明的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闻观对于我们的指导作用没有变,它将永远指引我们在新闻学研究领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在新闻报道领域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新闻真实性,并在报道方式方法以及文风方r不断开拓创新。

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①的意义

陆定一同志的《基本观点》是1942年春天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的产物,也是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为标志的中国第一次新闻改革的产物。

1942年春天,我党在延安开展的全党整风运动,主要任务是整顿三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根本目的是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马列主义的教育运动,从思想上清算党成立20多年来历次“左”、“右”倾错误路线及其流毒。延安《解放日报》不仅有力地宣传了整风运动,而且自身也进行了整顿与改版。

《解放日报》在1942年4月1日起实行改版。在这之前,《解放日报》第一、二版长篇累牍登载国际新闻,第三版主要登载国内新闻,第四版才是陕甘宁边区新闻和副刊。这样的编排显然脱离解放区斗争实际、脱离党的中心工作,是受王明教条主义思想和党八股影响的表现。改版后的《解放日报》,把各解放区与陕甘宁边区的新闻放在第一、二版,整风运动也成了宣传中心,第三版是国际新闻,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这样的改革目的,是为了要使《解放日报》真正成为战斗的党的机关报,以全新的面目与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为标志的中国第一次新闻改革的主要成果②表现在:

1.真正确立了我们的党报体制与党报工作原则。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登载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与改版社论《致读者》,论述了党报的党性、真实性、群众性、战斗性及组织(指导)性等工作原则,以后形成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传统。

2.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强调了“近密远疏”的接近性排版原则,实际上是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报,形成了党报为现实斗争服务的传统。

3.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奠定了基础。在延安整风期间,《解放日报》特辟新闻学研究专栏《新闻通讯》。当时著名的新闻学术论文有:毛泽东《在<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上的讲话》、胡乔木《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陶铸《关于部队的报纸工作》等,确立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与新闻学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

(1)确立辩证唯物主义新闻观,明确新闻的本源是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事实第一性,新闻报道第二性。批判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新闻观。

(2)重申了党报的性质与任务,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有力的工具”;党报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

(3)确立了全党办报思想,规定党政军民各方面的负责人经常为党报撰稿。

(4)坚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原则,反对脱离政治的倾向。

(5)强调新闻工作者的党性修养,确立“人民公仆”思想。

(6)反对党八股,讲究马克思主义的有民族特色的清新活泼的文风。

(7)强调办报三大作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当时,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党报理论与新闻理论奠定基础的诸多论文中,陆定一同志的《基本观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它论述的主要内容为:

上一篇:小熊拔牙四年级童话故事作文下一篇:班主任9月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