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练习

2024-06-16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练习(精选6篇)

篇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练习

修改版第九课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练习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作的原泉充分涌流。这是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A.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B.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C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D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2、生活中有的企业看似十分高明,不把心思真正用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上,而是到处寻找“箱划高手、包装高手、概念高手.宣传高于”,用大把的广告费用,把“丑的东西”说成“美的东西”。把“差的东百”吹成“光的东西”。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国家加强()

①对腐朽文化的打击力度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的宣传教育③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报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键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引导社会各界人十投身乡村文化建设等,这意味着更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将为新时代基层白姓的美好生盾开启新篇章。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解读出()

①国家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②国家重视文化惠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农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③乡村公共文化资 源的完善是实现乡村报兴战略的总要求④繁荣乡村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着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文化既有“观”又有“体”。核心价值观是“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体”。“魂”与“体”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改革发展之中,我们的目标就是“强魂健体”,下列有利于“强魂健体”的措施有()

①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倡等指导思想多元化 ② 奏响大众文化这一主旋律③免费开放图 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设施④推动文化产业投资融资体系建设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文化自信,政府应该()

①以自信发展为中心②大力发展公益性事业③督促企业发展文化事业④ 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

A ① ② B ① ④ C ② ③ D ② ④

6、我国现行的广告法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开展公益广告宣传活动,此项规定的文化意义在于()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文化企业的首要任务

(2)也有利于公民在文化消费活动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②有利于发挥大众传媒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宣介作用

④充分发挥公益广告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作用。

A(1)(3)B(2)(3)C(2)(4)D(3)(4)

7、在段子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有专家认为:“文学的繁荣和保持语言文字的贾永,必须尊重本土优秀文化,尊重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严肃性,在快速变化的公共话语环境中去芜存菁。”专家的观点表明,文化发展 A.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B要坚持多元价值歌向

B.要满足公众的多样需求 D.要持文化自信

8、修身立德备为政之基,从不敢、不能到不想、要靠铸牢理想信念这个共产党人的魂,要依靠文化自信整定理想信念,下列对文化自信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②文化自信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③文化自信决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⑧文化自信表现之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018年5月2目,河北省委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认真传达学习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审设通过(中共河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苏工作的意见)我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因为其()

①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②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③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④问题比较复杂政治性政策性很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0.《“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规划》要求,鲜明地表达党的文艺立场、文艺方针,各级文化馆(站)要牢固树立阵地重讴歌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抵制庸俗低俗媚俗,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群众文艺生态环境。这是基于()(1)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2)发展文化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④思想道德建设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的价值追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乡风文明建设,某省开展“乡村儒学”建设项目,截至2017年举办各类活动逾4万场次。开展“乡村儒学”建设项目的积极意义是()

①使儒家的典籍成为广大村民为人做事的基本准则②使该建设项目成为农村先进文 化建设中心环节;③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改善乡村的社会风气,④提升广大村民的道德水平,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有人认为旅游是人类实现自我精神解放的重要途径。然而,诗与远方的美好,不仅 强调个人修养,而且需要各种文明之力集中作用,实现诗与远方的美好,政府必须()

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深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文明旅游贴近居民③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13、时下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 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层 出不穷,已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新增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同时,专家提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 网络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责无旁贷。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②我们必须增强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自觉抵制网络文化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④思想道德建设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4、2018年3月4日、中央文明办 中国文明网正式发布了 2018年“中国好人榜”二月榜单。共有101位好人光荣入选。其中“湖南好人””贺纯雅 人选“敬业奉献好人”,张建平人选”诚实守 信好人”,梁开础和李春生人选“见义勇为好人”。弘 扬“好人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①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 ②弘扬主旋律,倡导价值追求的多样化;.③牢牢把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城的领导权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A①③ β.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我国将加快建立和完善全面阅读状况监测评估机制,建立全国性书香社会指标体系,促进书香社会的建设。建设书香社会

①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②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的要求③对提升人的 文化素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④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6、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此,应该

①扎根乡村土壤,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实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深人推进文化惠民,将公共文化资源集中到乡村,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③ 加强无神论宜传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坚决依法取缔宗教活动 ④推进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节日重阳节,敬老是中华民族最值得称道的传统风尚之一。孝亲、敬老这些观念曾是传统社会中维系和谐的根基。在新中国,传统的敬老文化又借重阳节被弘扬开来,成了这个传统节日里的新风尚。可见,重阳敬老()

①顺应时代,展现了平凡道德实践的经济价值 ②历久弥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凝聚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④植根群众,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8.近年来,我国文化繁荣兴盛,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提高。但也要看到,在文化商业化浪潮助推下,“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是否有娱乐性、能否取乐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必须()

①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③弘扬时代主旋律,用严肃高雅统领文化发展 ④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理学家张载先生的“横渠四教”。这四句话既是张载一生为学的归宿,也可以看作是宋儒的集体文化纲领。这启示当代的学者,要做到对自身文化强烈的自豪感、历史感和责任感就必须

A.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反对西化、展望未来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以我为主 C.担当责任、继承传统、服务大众、展望未来 D.立足实践、推陈出新、求同存异、创新发展

二.非选择题:

1.党历来对文艺工作高 度重视,广大文艺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热情讴歌全国各族人民追梦圆梦的顽强奋斗,创作了一大批脸实人口、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凝聚了中国力量。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豪。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发,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人社会变革的先导。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主旋律外响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的课题。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说明广大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应坚持的原则。

2.材料: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风尚出现了多元多样化多变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做到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思想文化的活泼繁荣,又牢牢占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占地,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奋发向上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3.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毛泽东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工作者必须和人民群众相结合。70年来,《讲话》犹如精神灯塔,指引我国文艺事业和文化建设不断续写辉煌篇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文艺工作者为什么要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从哪些方面去努力?(3)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及我国文化建设实际,谈谈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有利条件?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答案 解析

1.B(解析)本题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知识。之所以要让一切文化创作的源泉充分涌流,是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在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2.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建设的知识。针对部分企业弄虛作假等行为,需要国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腐朽文化,①不符合题意: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是对公民的要求,④不符合题意。

3.A[解析] 本题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③错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④错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着限点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重视文化惠民,提供更名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①②人选。

4.D(解析)本题考查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知识,免费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设施有利于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投资融资体系建设,能够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③④符合题意。“倡导指导思想多元化”的说法错误.①不选。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是主旋律,②说法错误。.D(解析)本课考文化自信的知识,增强文化自信,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加快发展文化产业,②④符合题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说法错误,国家是发展文化事业的主体,(3)是错误的。

6.B [解析]本题考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此项规定有利于发挥大众传媒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宣介作用,使公民在文化消费活动中提并自身的道德修养,②③符合题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不是文化企业的首要任务.①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①错误。

7.D(解析]本题专查文化自信的知识,必须尊重本土优秀文化,去芜存菁、表明文化发展一定要坚持对中华 文化的文化自信,自觉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D说法正确。B中“坚持多元价值取向”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坚守中华优秀文化,A.C不符合题意。

8.B[解析] 本题考在文化自信的知识。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现阶段表现之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①④符合题意。文化自觉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②排除。③夸大了文化自信的作用,不选。

9.A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形态的重要性。我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因为其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①②符合题意。③④都不是我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因。

10.B [解析]本题考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的知识。文化馆(站)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群众文艺生态环境,这是基于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发展文化要坚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②③符合题意。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发展。①排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求,④表述错误。

11D(解析)本题考查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①不选“基本准则”说法不妥。②过于夸大“乡村儒学”项目的积极意义。该省开展“乡村儒学”建设项月,可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改善乡村社会风气,提升广大村民的道德水平,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③④正确。

12.A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③④的主体都是公民,不符合题目要求。要实现诗与远方的美好,政府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文明旅游贴近居民,①②人选。

13.C [解析)本题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材料反映的是新兴文艺类型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责无旁贷,说明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①③符合题意。对网络文化要辩证看待,不能概抵制,②说法错误。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④说法不科学。

14.A [解析] 本题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知识。中央文明办等开展弘扬“好人文化”活动,体现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表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①③符合题意。②中的“倡导价值追求多元化”的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休制改革,④不符合题意。

15.D[解析)本题考查精神文明建设的知识。建设书香社会能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使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体现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的要求,②③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①④错误。

16.D [解析] 本题考查提升乡村文明程度。提升乡村文明程度,需要扎根乡村上壤,吸收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实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推进农村的思想道德建树,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①符合题意,深人推进文化惠民,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而不场将公共文化资源集中到乡村,②错误;我国依法取缔的是腐朽文化,而不是宗教话动,③说法错误。

17.【答案】D【解析】雷锋精神顺应时代,展现了平凡道德实践的文化价值,而非经济价值,①说法错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③说法错误。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群众,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故②④说法正确。本题选D。18.A【解析】文化泛娱乐化是文化商业化浪潮助推的结果,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的令人忧虑的现象。文化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不利于传播优秀文化、健康文化,不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必须增强文化自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①②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弘扬时代主旋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包括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等,③排除;文化泛娱乐化不等于腐朽文化,④排除。本题选A。

19.C【解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设问行为主体是当代学者,而不是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是国家的行为,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目要求要做到对自身文化强烈的自豪感、历史感和责任感,而没有涉及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故排除。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做到对自身文化强烈的自豪感、历史感和责任感,应该做到担当责任、继承传统、服务大众、展望未来,故入选。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做到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历史感和责任感,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无关,故排除。

【答案】C。

二.非选择题.1.(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加训分析问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问指向广大文艺工作者进行来艺创作应该坚持的原则,可从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主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树业高度的文化自信等角度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时市创作出深人人心的优秀作品和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台主义文化,(2)创作优秀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撑,③反映时代,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提高中国人民和中华国族内心深处的自豪感。

2、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识点。

(1)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2)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3)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4)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解析】本题第(1)问,主要应从我国文艺的性质角度思考。第(2)问,回答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注意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第(3)问综合性较强,主要从文化建设的资源、主体、途径等角度思考。

【答案】(1)我们的文艺是人民大众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文艺创作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呼声。因此,文艺工作者必须深人群众的生活和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导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7)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第(3)问答案:①文化的发展需要继承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具有文化建设的丰富资源。②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③文化的发展需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领导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⑤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当前,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高涨,我们建设文化强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篇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练习

——在中国文联第九届全国委员会、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11年11月26日 09时01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长春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各位委员,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完成议程,胜利闭幕了。在此,我对两个大会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向新选举产生的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表示热烈祝贺。

中国文联第九次、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主题,总结经验、分析形势、规划未来,是一次高举旗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一次民主、团结、求实、鼓劲的大会,必将进一步动员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党中央对这两个大会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充分肯定了文艺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阐述了文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阐明新时期文艺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认清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奋力开创文艺发展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内涵丰富,语重心长、饱含感情,充满了对文艺工作者的信任和期望,是指导文艺事业发展的光辉文献,必将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讲话精神落实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方面,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自2006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文艺战线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紧跟时代步伐,顺应人民期待,推动文艺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新突破,巩固了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动局面。创作生产持续繁荣,各个门类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涌现出一大批代表国家水准、体现民族特色、社会影响广泛、深受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形成了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快走出去步伐,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在迎接党的十七大、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深圳大运会等大事喜事中,在成功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文艺界推出一大批昂扬向上、振奋人心的优秀作品,举办一系列有声势、有影响的文艺活动,唱响了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为成功举办大事喜事、妥善应对难事急事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作出了突出贡献。广大文艺工作者思想解放、精神振奋、心情舒畅,积极性、创造性空前高涨,责任感、使命感和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实践证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队伍是一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队伍,是一支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甘于奉献的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队伍!

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作为党领导的重要人民团体,在过去五年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文艺工作方针政策,在组织文艺界学习培训、繁荣文艺创作生产、推动文艺创新、培养文艺人才、加强行业服务维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指导和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文联、作协的凝聚力、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央对过去五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的工作充分肯定。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在座的各位同志,并通过大家向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我国文艺工作的丰富实践,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概括起来就是:

第一,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指针。

第二,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原则。

第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创造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

第四,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五,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要求。

第六,必须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加强文艺战线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团结鼓劲、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

这些宝贵经验,继承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文艺工作的成功探索,反映了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本质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遵循,一定要长期坚持、大力发扬,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同志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通过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经验,深刻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以这次全会为标志,我们党吹响了向文化强国进军的新号角。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证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必将进入新的重要阶段。

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历史命题,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鲜明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样的路、朝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和发展。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紧围绕这一重大历史命题,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建功立业。

下面,我就文艺战线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讲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兴国之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全会《决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全会《决定》突出强调的一个重点。

从精神生产的特有属性和内在规律来看,任何文化都是所包含的精神价值与承载这些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之间的有机统一。文化的精神价值是文化的“魂”,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是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是文化的“体”,是文化实现教育功能、以文化人的根本途径,决定着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离开“魂”,“体”就没有精神价值的支撑,就会空洞无物,失去吸引力、影响力,甚至偏离正确方向;离开“体”,“魂”就无所依附,难以传播,文化的精神价值就无从实现。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每一次文化的繁荣发展,都是文化“魂”与“体”完美统一的结果。文化之“魂”是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以鲜明的时代内涵。当代中国文化之“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集中反映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主导。在当代中国,一切文化产品只有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才有主心骨,才有精气神。文化之“体”,有着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当代中国文化之“体”的主要形式,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如小说、影视、戏曲、动漫等。这些“体”作为文化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都是承载、传播文化精神价值的重要载体和形式,都承担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的重要功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建设“魂”与“体”的辩证关系,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赋予文艺作品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推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就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生动展示中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宏伟业绩,唱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最强音。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文艺作品表现的永恒主题,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思想传统,深刻反映当代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大力倡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在全社会形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风尚。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的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激发社会思想文化活力,努力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为人民创造出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遵循。全会《决定》指出,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清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把“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要求贯穿于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要始终坚持正确创作方向。这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要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坚持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民。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要把多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作为不懈追求。精品力作是一个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最耀眼的文化印记。在当今文化建设的春天里,人民呼唤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思想性是指文艺作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艺术性是指文艺作品审美育人、提升情趣、陶冶情操的作用,观赏性是指文艺作品赏心悦目、娱乐放松、愉悦身心的作用。思想性寓于艺术性、观赏性之中,并通过艺术性、观赏性得以实现。缺乏艺术性、观赏性,文艺作品就失去了吸引力,就难以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以文化人的功能就无从谈起;缺乏思想性,文艺作品的艺术性、观赏性也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内涵,失去了生命力。这就要求在文艺创作中,善于把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知识信息与完美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在注重提升作品思想内涵的同时,不断提高作品的艺术魅力,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发挥文学对各种文艺作品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要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甘于寂寞、心无旁骛,潜心创作、精益求精,不断挖掘作品的深刻主题,不断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不断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努力创作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传世佳作。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要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文艺鉴赏和消费的主体,是文艺作品的最终评判者,要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努力形成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正确导向。要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拓展优秀文艺作品的推广手段和传播方式。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要营造有利于优秀文化产品竞相涌现的良好环境。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各种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鼓励探索,扶持原创,宽容失败,着力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一切才华都有展示舞台、一切创造都有实现空间、一切贡献都能得到社会尊重,最大限度地焕发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

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文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全会《决定》强调,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这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贯彻、自觉践行“三贴近”原则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三贴近”,就能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完美统一的优秀作品,社会主义文艺就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什么时候偏离或忽略了“三贴近”,文艺作品就苍白无力、枯燥无味,社会主义文艺的生机就会窒息和枯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自觉把“三贴近”作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贯穿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创作表现的主体和服务对象,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提炼主题,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中汲取灵感,用群众喜欢的形式、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使文艺作品雅俗共赏、深入人心。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努力创作生产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多创作生产传播适合基层群众需要的文艺作品,多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多开展方便基层群众欣赏和参与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推动文艺事业全面繁荣发展

改革创新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全会《决定》强调,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充分认识改革创新对于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符合文化改革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改革发展要求的做法和规定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改革发展要求的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牢固树立遵循科学发展观要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符合、与文化发展规律相一致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热情支持改革,积极投身改革,勇于破解改革难题,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激发创作热情,成就艺术辉煌。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新变化、文艺创作生产传播手段的新变革,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使创新始终成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强劲动力,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充分涌现的生动局面。要善于把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增强文化产品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要积极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推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富有中国气派的文艺精品,展示中国文艺的创新品格和创新风范,引领中国文艺不断推陈出新、蓬勃发展。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和新业态发展中的作用,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化创造和传播,推进文化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总结提炼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五、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要按照全会《决定》关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部署,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和博大精深,充分展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充分展示中国人民改革创新、和平发展、文明进步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努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要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在继续推动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同时,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在推动文化走出去中经常性、持久性的优势和作用,着力打造一批有世界影响的知名文化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

广大文艺工作者是文化走出去的中坚力量。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政府主导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努力开拓文化产业、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新渠道新途径。要遵循国际文化交流规律,适应国际文化市场需求,既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涵、体现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审美特点和接受习惯,努力做到“中国内涵、国际表达”,使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为国外受众所接受和喜爱。要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在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过程中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

六、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全会《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按照《决定》提出的要求,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实施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造就各领域各门类高层次领军人物,推出和表彰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要适应文化改革发展新要求,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的各类文化人才,充分发挥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的作用,充分调动文化志愿者的积极性,打造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作风建设,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德,就是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精神、价值取向、社会信誉,以及理想信念、思想境界、精神追求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文艺工作者立身处世之根、人格魅力之本。艺,就是艺术才华、艺术能力、艺术思想、艺术风格、艺术境界等,是艺术造诣的集中展现,是文艺工作者成就事业之基、艺术魅力之源。德与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人品决定艺品,立艺先要立德。唯有德艺双馨,才能使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艺品相得益彰、行之久远。德艺双馨不是他人的主观臆断,而是文艺工作者用自己实践铺就的人生轨迹,是历史和人民的客观评价。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自觉把德艺双馨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积累丰富知识,提高精神境界,培养高尚人格,树立良好形象,努力成为既富有崇高精神内涵又具有高超艺术才华的文艺家,成为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名家大师。

同志们,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在团结凝聚广大文艺工作者、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担负重要职责。希望新一届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委会认真落实中央要求,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头等重要的政治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正确文艺方向,坚持发挥自身优势,创新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更好地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基本职能,更好地发挥组织、引导、维权的重要作用。为此,我提几点希望:

第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广大文艺工作者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谋划工作,从人民群众愿望要求出发开展工作,使文联、作协工作更好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服务。要引导和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始终与党和人民站在一起,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用德艺双馨的标准要求自己,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文化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进程中展现艺术才华、铸就艺术辉煌。要关心和爱护文艺工作者,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生活上真诚关怀,善于同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有影响的代表人士交朋友,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二,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行业自律,更好地发挥文联、作协在行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改进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适应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加强与各类文化单位的联系,广泛团结各种组织形态、各种所有制的文艺工作者以及民间文艺工作者、业余作家、网络作者等各方面文艺人才,在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等方面一视同仁、做好服务。要加强行业自律,突出抓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建设,努力概括提炼文艺界的核心价值观,研究出台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和各文艺门类的行业规范,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自尊自重、崇德尚艺,切实履行好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职责。要加强行业维权,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维权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依法维护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发挥独特优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充分发挥文艺界人才聚集、名家荟萃的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国际文学艺术组织的沟通联系,积极参与国际文学艺术交流重要活动,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要有计划地邀请境外文学艺术界知名人士来华访问,为他们了解中国文化提供机会,通过他们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要进一步加强同香港、澳门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同台湾的各种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第四,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工作水平。要适应文化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创新文联、作协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更好地履行联络、协调、服务职能。要全面加强文联、作协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体现“三贴近”要求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提高文联、作协凝聚力战斗力。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文艺界人民团体的地位、作用、职能、任务,建立健全学习培训机制、表彰激励机制、行业自律机制、维权服务机制、对外交流机制,逐步形成以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为主,地方文联、作协和专业协会相协调的服务管理网络,提升文联、作协服务文艺界的能力,努力把文联、作协建设成为团结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温馨和谐之家。

各级党委要把文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落实好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深入研究文艺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解决涉及文艺繁荣发展的重大问题,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要加强文艺战线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充分发挥文艺战线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大支持力度,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要加强对文联、作协工作的领导,理顺工作体制,创造工作条件,支持文联、作协充分履行职责,更好发挥作用。

在座的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新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都是全国文艺界的优秀代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是文联、作协工作的中坚力量。委员的身份,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希望大家珍惜荣誉,牢记使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负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期望,带头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履行章程赋予的职责,认真执行文联、作协工作安排,团结凝聚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篇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练习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组织,发展道路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我国工会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80多年历史发展时期,使工会组织不断地发展壮大成熟,不断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际、国内政治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一些西方资产主义的工会思想对我国工会组织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目前有个别人提出中国工会要与国际接轨,用西方工会的组织和活动方式改造中国的工会;有些人只看到各国工会活动的某些共同性,而看不到社会主义国家工会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会的原则区别,使他们忘记我国工会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开展活动的,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在巩固工人阶级政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西方工会组织所不具备的。因此,目前继续强调工会工作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具有迫切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会组织有义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

中国工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广大职工,大力推进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要始终不渝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职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职工,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职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职工。我们同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人民,才能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中国工会应该旗帜鲜明地建设和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抵制和批判资本主义价值体系,这是中国工会在意识形态领域现实而迫切的任务。

胡锦涛同志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国工会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明确要求,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科学论断,进一步指明了中国工会的发展道路和工会工作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内涵非常丰富,核心是要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工会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这是由党的性质和所担负的任务决定的[1]。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奋力开创新时期工会工作新局面,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若干基本问题。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的创新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是中国工会8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顽强探索、孜孜以求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中国工会政治原则、根本性质、基本要求、工作方针、发展目标的集中体现。只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积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正确回答“走什么样的工会发展道路、建设什么样的工会”重大时代课题,才能推动工会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创新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要始终把“服务大局、服务职工”作为工会工作的主线。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坚决批判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批判和抵制洋教条与洋迷信。在创建学习型、创新型、落实型、服务型、节约型的工会是中国特色工会发展道路上的指导思想上,必须头脑清醒,不能动摇。在行动上,中国工会组织必须遵循党的基本路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行动上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中国工会组织的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开展[2]。在价值观方面,中国工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建设其核心价值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的道路,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

二、工会组织必须始终把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

我国工会组织发展的实践和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工会才能维护和实现工人的利益,才能得到蓬勃发展。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工会要不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不仅仅是理论问题,也不仅仅是工会的具体工作问题,更是一个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现实政治问题。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并竭力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他们推行这种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渠道,就是打着维权的旗号,策划建立摆脱党的领导的“第二工会”,推动“独立工会运动”,达到推翻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头脑清醒,坚定信念,旗帜鲜明,中国决不允许出现脱离党的领导甚至反对党的领导、危害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所谓“独立工会”。在思想上,中国工会必须以党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核心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要把党的基本理论作为工会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全部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党的基本理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根据时代特征和我国具体国情,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完全正确的。这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因此,工会组织始终把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才能伴随着党组织及其事业的发展而前进。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工人阶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工人运动的理论为指导,取得了领导阶级的崇高位,作出了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贡献。我们今天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事业,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套用”,而是表明: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的新发展,我们的任务是深入学习、武装头脑。第二,中国工会的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的任务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发展的新成果指导鲜活的工作实践,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运事业的新境界。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工会的政治原则、本质要求和根本保证,也是中国工会区别于西方工会的根本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建国6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工人阶级取得和巩固领导阶级地位的保证,是中国工会组织统一和力量强大的保证,是亿万职工权益维护和作用发挥的保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党的领导只能坚持不能动摇,必须做到在政治上不疏忽,信念上不含糊,行动上不马虎。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各级工会自觉接受同级党委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做好宣传、组织、动员和引导职工工作,使党的政策主张变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主动争取党的领导,把工会事业融入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之中,努力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工会组织的工作优势,立足于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说:“工人阶级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同社会化的大生产相联系,因此它的觉悟最高,纪律性最强,能在现时代的经济进步和社会政治进步中起领导作用。”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锻炼和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素质进一步提高,利益进一步实现,作用进一步发挥,信念进一步坚定,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富有觉悟性、先进性和组织纪律性的基本特征不但没有变,而且表现得更充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更重要。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这就是要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不动摇,尊重职工群众的主体地位,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益;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的培养和成长,从工人特别是生产一线工人中发展优秀分子入党,推荐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善于集中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畅通他们参与国家经济社会事务和企业民主管理的渠道,依法保障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坚持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把广大职工群众动员组织起来,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作用真正发挥出来。胡锦涛总书记把对工人阶级的新要求归结为“继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的时代先锋”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行动楷模”,各级工会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落实。第一,把工会办成一所“大学校”,引导教育广大职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知识本领。第二,把职工群众经济技术活动广泛开展起来,使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得到充分调动,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第三,把劳动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出来,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浓厚氛围。

三、工会组织要把坚持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中国工会章程中指出:“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国工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坚持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坚持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维权观,维护职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参与权,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4]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的神圣职责,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关键。工会组织在工作和实践中应当始终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确有效地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一要重视制度建设。针对职工权益维护中带有共性、普遍性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措施,并上升到法律制度的层面。二要合理确定标准。在确定职工工资、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标准时,既不脱离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不超越企业经济效益的实际;既不使标准过低、职工利益受损,又可在社会总体水平和企业能接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职工的权益。三要注重工作实效。既突出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又全面维护职工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化权益;既突出解决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职工群体的生活保障,又全面推进广大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立足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坚持搞好工会组织自身建设[3]。

在当前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对象和任务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一是工作对象增加,我们的干部、机构和人员力量显得不足;二是工作内容增加,我们的经验和办法一时难以适应;三是工作难度增加,我们的资源和手段明显欠缺。这就为我们提出了加强工会自身建设的紧迫任务。我们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我们的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我们的压力也来自于改革开放,我们克服困难前行的办法必须求借于改革开放。针对乡镇、街道众多小企业和职工大量增加的实际,应当在乡镇、街道增加设立总工会这一领导层级;针对大量城乡企业小型、分散的实际,应当按照行业、区域、街道、楼宇等分布情况,建立各种形式的工会联合会;针对大量农民工流动性强、就业稳定性差的实际,把输出地建会与输入地建会结合起来,切实提供培训、就业、维权等各种有效服务;针对私营企业建会积极性不高的实际,把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作用共同发挥出来,督促建会与活动开展;针对外资企业害怕建会和建会动机不纯的实际,在建会过程中具体进行指导帮助,督促其依照《中国工会章程》开展活动。培养造就高素质职工队伍,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的作用。在不断深化“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的基础上,成为引领职工争做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职工的品牌工程,开展创建学习型、创新型、落实型、服务型、节约型的“五型机关”活动,着眼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不断探索建立富有活力的组织体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明确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国工会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报告,http:www.sina.com.cn2008年10月17日新华网.

[2]宋敬涌.创建学习型工会的理性思考[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3]树立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教工,2007,(1).

篇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练习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基本国情

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道路,使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面貌都焕然一新。改革开放的历史,是社会主义中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是社会主义中国摆脱落后的面貌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是广大人民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历史。它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要决定,促使社会主义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国防外交和党内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的实施过程中,伟大的中国人民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这条道路和体系。”[1]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不断的拓宽。党的十八大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要抉择

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使党和人民遭受严重的挫折和重大的伤害,当时整个社会处在一个十分混乱的局面,经济情况缓慢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国民经济接近崩溃的边缘。从国际情况看,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明显拉大,综合国力较低。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使社会主义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果断停用“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即要求“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新时期。走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开放道路,借鉴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但绝不是照抄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改革开放成为开辟这条道路的强大动力。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和和长期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二)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同时进行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改革和开放同时进行的,改革促进开放,开放又反过来促进改革,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同时进行,形成改革与开放良性互动的局面。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现在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闭关只会落后,落后就面临挨打。只有充分运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吸收其他的国家发展的文明成果,自觉参与国际竞争,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才能取得进步。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一是开办经济特区,二是吸引外资。深圳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和生动反映。当时的深圳是一个人口数量不足三万的边陲小镇,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都非常落后,1979年的GDP仅为1.76亿元,在这样的一个地方要建立一个模范的经济腾飞点,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远见卓识,1980年8月26日,深圳等经济特区成立。二十多年来,深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努力奋斗下,脚踏实地坚定地实施着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取得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伟大胜利,2014年深圳市生产总值(GDP)达16001.98亿元,同比增长8.8%;全年全市人均GDP达14.95万元,相当于2013年韩国水平,居内地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城市面貌焕颜一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都领先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在改革开放设置特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始终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大胆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率先在众多领域进行改革创新实践,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启动了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领域的全面改革,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从沿海到内地的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无论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意义重大的变化。成功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这一次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的,改革开放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即通过改革开放,但是保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是为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得到更好的完善。邓小平强调:“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最重要的两个原则是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其中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政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基本文化制度。改革不能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应该通过实践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更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造福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丰硕成果。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改革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改革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安康。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制定的改革开放的决策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顺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改革开放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

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处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短期内这一基本国情不变。因此,不管是社会主义建设还是改革开放都要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只有符合国情的决策,才能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才能取得成功,进一步造福广大人民。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握好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且在改革开放全过程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改革开放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泉,又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试金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我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紧紧围绕和探索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实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共同奋斗。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改革开放必须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对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党曾经提出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主要标志的经济、文化“两位一体”的布局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布局。十七大党做出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部署,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发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新布局。十八大报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到“五位一体”。

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贯穿到各项政策和工作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使命。

三、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史证明,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动力。改革开放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改革开放,我们看到,过去的三十多年,国际国内发生着众多变化,在这些大风大浪面前,我国能够排除困难,站稳脚跟、一次又一次地经受住重重考验,坚定不移地继续向前发展,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面向未来,中国发展进步的潮流不可阻挡,但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城乡、区域、群体间收入差距和发展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较多,一些领域出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易发多发,等等。要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创新,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断攻坚克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保持勃勃生机。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相融并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开辟拓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保持蓬勃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是因为它是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紧紧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全党全国人民在新的征程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勇于攻坚克难、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12.

[2]郑彭年.中国改革开放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求是,2008(07).

[4]黄伯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是改革开放30年的重大成果[J].学习论坛,2008(11).

[5]刘文革,关立新.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1).

篇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练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在我国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社会政治发展模式。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这条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这条道路,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和保持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怎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为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当前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发展基层民主,夯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制保障

(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利于人民的民主参与和各种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显示出旺盛活力。同时,对于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实现党和国家的总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篇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练习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在探索建设先进文化实践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从根本上说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科学发展;人民;改革创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鲜明回答了事关我国当代和未来文化发展的重大命题,意义重大而深远。全会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大局、遵循文化改革发展规律,推动文化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文化改革发展只有牢牢把握这个主题和主线,才能与我国丰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相承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就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使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基石。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突出强调了正确把握文化改革发展方向的极端重要性。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关键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空前活跃,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才能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迈向前进。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不断满足人民对文化发展的新期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基本任务。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兴旺,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持续增长,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和水平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仍显滞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全会提出了构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双重任务,强调既要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又要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实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就是要坚持不懈地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文化建设始终拥有蓬勃生机。改革创新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求新,而文化决定着思想观念、引领着时代风气,因此文化领域最需要改革创新。文化建设要全面贯彻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敢于突破陈规陋习,用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在改革创新中增强本领。全会提出了包括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系统要求,对文化领域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反映着一个政党的理想追求。所谓先进文化,就是能够引领社会发展潮流,体现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发展方向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能够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发展前景,也关系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个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共十六大以来,我们顺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强调两手抓、两加强。实践中,我们对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对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有了进一步界定。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政府与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能,形成了用不同思路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办法。

在发展文化事业上,我们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我们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大力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我们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推广政府购买、集中配送、联网服务等新做法,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一些边远地区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我们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完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繁荣文化市场,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我们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国产动漫振兴、数字电影基地等重大工程建设,发挥骨干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注重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在资本运作、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而且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要“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这表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应当遵循科学发展的根本原则和方针,必须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积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牢固确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一,确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就是要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文化发展步伐。其二,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坚持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三,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就是要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

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正确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通过科学管理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坚持重在建设、持之以恒,形成长效机制。其四,确立统筹兼顾的理念。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着力提高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文化;统筹各方面力量,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机遇,从而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文化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使文化建设各方面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健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以人为本之路,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道路。人民群众是我们发展繁荣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发展繁荣先进文化的力量源泉。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一方面要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坚定地维护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要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人人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同时,还应该把人民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最终衡量标准,自觉接受人民的评判,从而创造出经得住人民和实践检验的文化产品。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主体,要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让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有效发挥。要完善文化政策措施,为群众进行文化创造活动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和文化创造积极性。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惩处侵权行为,有效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广泛开展内容健康积极、形式多种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要加大引导和支持的力度,努力使群众文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品位和层次。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也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文化保持先进性的不竭源泉。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领

导文化建设的历程就是顺应时代发展、体现时代精神、不断推进文化改革和创新的历程。从倡导

改革创新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活力,首先,要营造鼓励改革创新的优良社会环境。在思想观念上,倡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制度和规定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努力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指导文化建设和发展实践,破解文化发展难题,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其次,要打好文化体制改革的攻坚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十七届六中全会已提出了包括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系统要求,对文化领域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再次,要不断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文化观念的创新、文化体制的创新,最终要落实和体现在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上。在内容上要通过不断创新,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文化作品,生产出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优良文化产品,努力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和品位;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要通过不断创新,运用先进技术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创新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使之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上一篇:银行员工党员民评自我评价 2019银行党员民评自我评价下一篇:铁路安全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