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2024-06-28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精选十篇)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篇1

(一)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 服务于人民的发展, 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人民观。所谓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方法分析和认识人民, 由此而形成的对人民的总的观点和态度。 (1) 具体而言,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人是社会的人、是现实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 因此, 在这里的“人”是处于一定现实中的人, 是社会关系中的人。第二, 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有什么样的劳动者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 而劳动者又是由占人口多数的劳动群众来担当的。由此唯物史观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三, 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命题, 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3) 其意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二) 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发展

首先,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奋斗历程中, 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毛泽东的政治视野里, 人民的地位尤为重要, 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4)

其次,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奋斗历程中, 丰富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即“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级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 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充分反映出他站在人民的立场、心系人民的利益。

第三,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深化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江泽民曾说:“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一切工作, 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 从而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在当代的升华

(一) 以人为本思想概述

中国自古就有“以人为本”的观念和说法。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观念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上。“民本”一词来源于《伪古尚文书》:“民可近, 不可下,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7) 但这里的“民”是相对于君而言的, 即被统治者。从根本上说, 这种思想是维护封建阶级统治出发的。

在西方, 古希腊政治家伯里克利认为人是第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也曾指出:“放弃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 放弃人的权利, 甚至于放弃自己的义务。”但是, 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思想侧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把人看成是超越历史、超越阶级的人, 因而是一种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唯心史观。

虽然, 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以及西方的人本思想, 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但这些观点都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提出和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二)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意义。这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

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把整个发展的理念和发展的框架由过去注重“物”的增长转向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指出的那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做到发展为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8) 这表明了我们党尊重人、关心人, 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在当代的全新升华。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本原理和精髓理念, 坚持和发展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人本思想, 并在当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

三、以人为本思想的当代现实价值

(一) 凸显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源和核心,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特征和本质要求。我们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 必须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本质和核心。

(二) 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在我国的政治生活实践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这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健全民主制度。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来弘扬人民群众的政治主体地位。因此, 怀抱“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正是我们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最可靠的保障。

(三) 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这决定了必须把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 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 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 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才会不断丰富和多元化。

毋庸置疑, 我们党正是因着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从而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使得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朝一日终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焦玉海,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 载《锡林郭勒日报》, 2009年12月18日。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5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294页。

[4]《毛泽东选集》, 第3卷, 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第1031页。

[5]《邓小平文选》, 第3卷, 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第373页。

[6]《江泽民文选》, 第3卷, 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第280页。

[7]徐亚文, 《“以人为本”的法哲学解读》, 载《中国法学》, 2004 (4) 。

观《人民至上》有感 篇2

圣洁的黄菊花,请带去我的哀思;飘舞的黄丝带,请带去我真挚的祝福.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数万个生命在瞬间集体陨灭,华夏山河呜咽,神洲大地悲泣,悲伤的泪水汇成河,“5。12”汶川大地震震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但这次地震,也“震”出了许多让人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大爱。

在灾区的废墟上,我们总可以看到一个瘦小睿智的身影,动作适时迅疾,给中华儿女迎难而上的勇气,这个慈祥的老人,就是温家保总理,他的话语深沉而有力,给全国人民鼓舞分奋进的力量!

天使在人间!白医天使,你用春风,佛去人们的伤痛;用热血,温暖破碎的心灵;你用情的丝线,缝合病人身心的创伤;你用行动,感动着整个中国!

让人心颤的师爱!我们一值用春蚕、蜡烛,歌颂师爱的脉脉温情,5。12后,我们才知道,师爱也可以像雄鹰一样,为我们撑起一方晴空!

无数华丽的词藻歌颂过母爱,可又有什么华词美句能比得上5.12中的母亲们用生命谱就的一曲母爱之歌!

每一条赈灾热线,都连向灾区;梅一个捐款账号,都成为爱心的密码;每一项捐赠款物,都表达守望相助。灾难过后,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手捧一束烛光、一瓣馨香,为深陷黑暗的生命照亮,为幸运存活的同胞祈福。这是我们与灾区人民共同的方式,更表达着一种信心,一个迅速开始行动的民族永不沉沦。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会遭受一些灾难,承受某些考验。我们固然希望天佑中华,但一旦灾难不幸降临,中华民族也唯有直面应对。

明天的阳光依然会光耀华夏,光耀华夏的每一寸土地。

——纪念5.12地震一周年

2009.5.1

2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追悼张思德同志的大会上的讲演,写下了《为人民服务》这篇光辉的著作。这是毛泽东同志向全党提出的要求,尽管60多年过去了,今天读起来仍倍感亲切,语重心长。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但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人民服务有着不同的内涵。

硝烟弥漫的战斗年代,缺衣少食的艰难岁月,我们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自己少吃点也想着人民。**革命时期,我们党最大的为人民服务就是组织和领导人民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主义,解放全中国。作为普通党员,为人民服务就是前仆后继,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流血牺牲在所不辞,用实际行动谱写一曲为民族解放的赞歌,迎得了人民的称赞和拥护。今天战争已成为历史,共产党走上了领导和执政的位子,新的历史、新的任务、新的服务对象,都要求为人民服务要有新的内容,要体现新的特点,但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没有变。今天的为

人民服务,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使人民尽快过上富裕生活,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要求,张思德同志烧木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仍然需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能丢,应该继续发扬光大,要求执政的共产党人要与时俱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老人家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国家,在经济建设的问题上,探索了20多年并为之奋斗,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如原子弹、氢弹实验成功、卫星上天,这都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得到了实惠,由温饱迈上了小康,这些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是共产党人的创举,只有共产党人才能顺应民心,把中国的历史改写。执政的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是她的宗旨,需要千百万共产党员有理想、有知识,带领人民进行新的创业,建设新的社会,这就是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府,就是要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为民办实事,把为人民服务具体的落实在工作中和解决人民的困难中。

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认真学习通过认真工作进行实践锻炼,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是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漫长的过程,并不断循环往复,才能够获得的。要通过身边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强化正确的入党动机。

三、加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新世纪,新发展,要求我们这一代人要有新的知识结构。只有多掌握一些科学知识,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不被时代所摒弃,做时代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的强大尽一份力量。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努力做到学一科,爱一科,精通一科,勤勤肯肯,踏踏实实,才能不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才能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要向周围的同事学习。在这次培训班中,培训班的入党积极分子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都互相影响着。从大家的身上我感到了一种活力,一种动力。在我周围,有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和优秀的积极分子,克己奉公,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态度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篇3

关键词:自由;个人;社会;政府干预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027-03

新自由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的一支重要政治思潮,它产生于19世纪末,是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逐渐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自由主义进行修正调整而产生的。虽然由来已久,但其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和政治观对当今的西方社会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剖析其内在核心本质,弄清新自由主义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区别,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建构的方向。

一、新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自由基本概念上的不同理解

自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向往和追求,也是近代以来西方主流思想共同的价值本质。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当个人处于非强制或不受限制的状态时,才是自由的,因此所有来自外在政治的、宗教的、法律的约束都被看成是自由的妨碍;过多的国家干预通常被看成是削弱了个人的积极性并侵犯了基本自由[1]。这种自由实际上是一种摆脱了他人与社会存在,无外物打扰的自我陶醉,追求的是一种唯我世界,是一种绝对的自由。新自由主义者把这种自由理解为“消极自由”,在极力反对的同时提出了“积极自由”的概念。

首先,他们认为现实中的人总是会被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经济因素牵制,自由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次,自由不是摆脱束缚就能获得的,它应当有更为深刻的含义。格林认为,那些被某些事物强迫和约束的人固然没有自由,因为不是自愿的,但假若仅仅只是解除这些束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也无助于真正自由的实现[2]。在新自由主义者那里,自由并不是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应当是一种自身具有的道德能力和创造精神,通过发挥自身的能力,使自己不断得到完善,同时也为别人提供安全和帮助。这是一种向上的具有引导性质的力量,是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积极的自由。它不仅仅只是个个人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因为每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总是要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必须符合他人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这是一种必须遵从的道德准则。

新自由主义在道德的基础上把人的内在潜能的发挥与人的目标追求联系在一起,阐明自由是具有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自由的实现会受到外在条件和环境的制约,这样就将自由的自主性与束缚性结合在了一起,克服了古典自由主义的片面性和绝对性,阐明了新的自由观。但遗憾的是,新自由主义者并没有进一步回答这种外在制约条件的根源在哪里,以及如何才能使自主性和约束性得到统一,在什么基础上实现统一等一系列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自由具有相对性的问题上,比新自由主义更透彻,从现实的角度回答了人的自由受到的是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制约,自由的实现必须以人生存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为前提,自由与必然性始终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从认识论的角度上看,自由首先意味着对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既包括对外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也包括对主体自我能力、状况等的认知。在这种综合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一种感性的实践活动使外物和自我超越“实然”状态,使客观必然性与自身发展和谐一致,自由最终作为主体的一种属性,成为主体的拥有。因此自由彰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认识和改造的能力。“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3]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自由既是一种内在的理想向往,也是一种主体能力与价值的外在表现,更是一种包含认识过程、实践过程的现实追求。

二、新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自由的主体上的不同认识

自由是谁的?与他人和社会有关吗?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就成为自由主义自由观的核心问题。由于自由主义起源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因而早期的古典自由主义带有浓厚的文艺复兴的人文印记,奉行个人感受至上,认为每个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是不可被剥夺的权利,同时相信个人有充分的理性和自我完善能力,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奉行个人第一的原则。

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垄断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现实最需要的是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更应当强调人的社会性。为此,美国的新自由主义者提出了“新个人主义”的概念,试图弥补古典自由主义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存在的空缺。他们认为,个人的想法与行为总是与社会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脱离社会及社会关系的单个人是不存在的。这种思想最早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关于“人天生是一个政治动物”的判断。杜威指出:“不受团体组织——无论是家庭的、经济的、宗教的、政治的、艺术的,还是教育的——约束在一起的个人只是些怪物。”[4]在个人利益实现的问题上,新自由主义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认为仅仅凭借个人的能力是不能完全实现和拥有自己的权利的,因为个人权利和财富的取得不仅离不开社会各种条件和机会的提供,而且也需要得到社会的保护。因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加强合作。

与古典自由主义相比,新自由主义不再极端和片面地注重个人权利和幸福,开始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寻求一些平衡和联系,强调二者的一致性,指出个人的幸福是建立在社会的基础上。这虽说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其最终归宿仍旧是个人主义,个人的幸福和满足才是其追求的终点,社会的价值只是为个人的利益实现提供条件。换句话说,新自由主义只是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寻求一个更好的方法而已。

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主张二者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人不是社会历史的消极产物,而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离开人,社会历史就不可能是人的历史。而这里的“人”不是单纯的抽象物,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现实的、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个人组成,所谓社会,也只不过是表明个人彼此之间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即使是在实现自由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也极为注重个人自由的实现,《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人的解放是一切人解放的前提。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构成了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规定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现实本质。个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个人,“不管个人在主观上面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现实性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5]。同时,自由的实现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而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实践,人们只有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实践,才能在实践中获得自由。也就是说自由只能以社会历史的形式存在,并且只能通过社会化的实践才能实现。在阐明二者统一性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强调了集体主义的重要性,这种集体是在消灭剥削阶级,消灭私有制之后建立的“人类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一致的,集体利益的实现是个人利益实现的保障,这样,马克思主义就使个人的自由和社会利益在共产主义的基础上得到了统一。

三、新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自由实现路径上的不同探求

新自由主义者在提出积极自由观的时候,就认为要实现真正的自由,个人应当积极地努力,以充分体现自身的力量。但国家不能放任个人的行为,以免不同的个人之间产生冲突从而使各自利益遭受到损害,因而加强国家干预就显得尤为必要。国家本是社会和谐的调解者,同时也是个人自由的发展条件的创造者,为保证每个个人的自由,应努力构建福利国家,实现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公共的善。与此同时,政治上的自由不能离开经济上的独立,在垄断经济当道的时代,个人要想实现自由,经济上的平等是前提,垄断是这种平等的障碍,布兰代斯因此主张,首先就应取消大垄断资本的统治,在经济上给与每个人平等自由竞争的机会。

而在如何避免政府干预过度的问题上,新自由主义者们怀着理想主义的信念相信,人有理性能力支配自己和控制社会,随着国家干预的扩大,官僚政治会威胁到自由,这时有必要让社会中的其他组织发挥制约作用,扩大社会独立团体的民主是一项有效的措施。罗尔斯认为,除了平等的自由权利之外,还应当保证其实现的社会条件,自由市场必须以公正为目标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来调节和约束,使公民的自由平等具有可实现的现实条件。

应当说,在实现自由的途径和方式上,新自由主义者们提出了平等是前提,尤其指出经济上的平等机会和相应的社会条件保障,建立福利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垄断资本的扩张,改善中低层人民的处境,也使得追求自由具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但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阶级社会里,要想实现真正的平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关键,新自由主义者们在争取自由平等权利和机会上发出了很强的呼声,但经济基础不改变,平等也只能是抽象的平等。尽管罗尔斯等人看到现实条件改变的重要性,但他们所说的改变也只限于缩小自然和社会偶然因素造成的机会和分配差距上,主张用差别原则来纠正能力和天赋方面的不公平,虽带有社会主义平等分配的色彩,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的前提下,这种平等和自由永远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权拥有。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实现的最根本障碍来自私有制,自由不能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自由,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结束私有制的统治,才是通往自由的唯一出路。无产阶级通过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新型的自由和平等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才能得到最终的解放,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原则的自由才是最高级、最理想的自由,要实现真正的完满自由,必须通过真正的自由劳动。自由劳动是建立在自由时间基础上的,它告别了传统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劳动形态。作为完整的人的生命活动,自由劳动使人成为积极创造的、有明确的内在必然性的理想的主体,即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个体,充分体现出历史主体的创造性本质。共产主义正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要实现真正完满的自由,首先必须在认识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实现目的性。在自由的概念中,不仅包含人的目标实现,而且包含各种规律和客观条件,自由也就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从认识必然性到改造世界的过程,主体的自由程度应是历史的必然性与人的创造性的内在统一,其根本手段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人类才能正确反映人类自身,才能正确反映外部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也才能在认识的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通过社会实践,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必然性才能在对立中实现统一,人的体力、智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人的自由才能得以实现。

——————————

参考文献:

〔1〕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58.

〔2〕马德普,W·金里卡.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四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

〔4〕杜威.新旧个人主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篇4

一、西方新闻体制的特征

西方新闻观的基础是西方的新闻体制, 是西方社会制度以及由西方社会制度决定的新闻体制的客观反映和具体表现。西方新闻体制就是所谓独立媒体的体制, 而独立媒体就是私人所有的媒体。西方新闻观认为, 只有独立媒体才能免受政府和政党控制, 保持政治上的中立, 秉持客观报道, 成为社会公器, 这样一种理念在西方社会影响深远。然而, 所谓的独立媒体是不是真的独立?是不是真的远离政治和资本?是不是真的公正和客观?

西方的独立媒体实际上并不独立于资本, 例如几年前发生在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 当时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上采取漠然的态度, 认为这没有新闻价值, 无视在金融危机中破产的普通美国人的呐喊。占领华尔街运动反对的是大资本集团, 而所谓的独立媒体正是由这些大资本集团所控制。

大资本集团对西方主要媒体一直占据垄断地位。美国的三大传媒家族——苏兹伯格家族、格雷厄姆家族和默多克家族, 多年来一直掌控着美国的主流媒体, 如《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福克斯广播公司等媒体, 默多克家族的美国新闻集团还拥有英国40%的报纸, 包括《泰晤士报》《每日电讯》《镜报》《卫报》, 以及拥有澳大利亚2/3的报纸, 在拉美、欧洲和亚洲也和多家电台、电视台合作, 制作和播出大量电台、电视台节目, 这些媒体穷尽其强大宣传攻势, 对世界政治经济的解析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 使西方媒体独立但不客观。

西方媒体在表面上独立于政府和政党, 实际上有些媒体也接受政府、政党或个人的资助或投资, 建立对社会主义国家或敌对国的宣传渠道, 或者为其资助人的利益出面进行歪曲报道, 违背客观事实的新闻报道比比皆是, 如中国建国初期, 美国之音和英国广播公司等西方媒体在其政府的资助下, 专门开设了针对中国的反共宣传, 对新中国充满仇视和贬低, 企图颠覆新中国政权、搞乱人心。

西方新闻观是建立在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基础之上的, 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性, 如近些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崛起, 美国为了抑制中国, 不仅重启亚太战略, 深入亚太地区到处趟起浑水, 而且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资助或授意一些国外和华人媒体开展反华宣传, 在世人面前扰乱视听, 引导舆论导向, 破坏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生活, 今年在中国主导建立世界亚投行过程中, 美国就极力阻挠西方国家参与, 在舆论上极尽干扰之势。由此, 西方媒体标榜的民主和新闻自由可略见一斑。

其实, 真实性、专业性和公共性是任何制度下新闻的共同属性, 西方新闻观只是淡化和掩盖了新闻的政治性和阶级性, 用真实性和公共性这些新闻属性来掩盖为资本、资本家和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本质, 造成一种假象。尽管西方新闻观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 其实质仍然是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 西方新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客观公正真实。由于资本和政治的牵绊, 西方媒体的报道和观点经常偏离新闻属性, 成为西方政府、资本家的御用工具。由此, 西方新闻观的核心——独立媒体论, 具有欺骗性和虚伪性。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不掩饰新闻的阶级性、政治性, 而且鲜明地强调, 新闻属于意识形态领域, 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质是, 新闻宣传必须与党的指导思想保持高度一致, 这是党性原则;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人民性原则;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这是真实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这三大原则的统一, 即坚持党性原则、人民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的统一。

新闻的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灵魂。党性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工作中,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及依法治国理念;要求新闻工作者维护党的权威, 成为党的“喉舌和耳目”;要求新闻工作者承担起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领舆论导向的重任。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 真实性原则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是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体党员干部的期望和要求。在新闻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实性原则要求, 新闻工作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杜绝虚假新闻和一切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是统一的。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伊始, 从来就没有忘记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依靠人民群众,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翻身解放, 建立了新中国;依靠人民群众,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走上了快速发展、繁荣昌盛的富裕之路。因此, 中国共产党是老百姓的领路人和代言人, 党的政治主张、党的思想路线, 是从实际出发、为老百姓的利益服务的。我们在新闻工作中所坚持的党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 其出发点和目的完全一致。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实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也是统一的。党的工作提倡走群众路线, 新闻宣传的工作原则就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新闻实践活动。近年来, 新闻工作一直坚持从人民的需求出发, 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社会, 做政府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走群众路线的着眼点在于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 做好政府的工作,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的共同要求。

我国的新闻体制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新闻工作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 新闻工作者只有认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西方新闻观的本质区别, 才能站稳立场、辨明方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的统一, 更好地完成新闻工作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陈力丹著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观《人民的名义》有感 篇5

绝不失控-

----观《人民的名义》有感

这些天完整的观看了热播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我从中看到了两个词:欲望和失控。

《人民的名义》主要讲述了由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以检察官侯亮平(陆毅饰)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

记得那里面侯亮平说:“欲望用到正常的方面就是理想,用到这方面就是毁了,就下地狱了!”其实地狱离我们多么近啊。现在的社会,压力大,矛盾多,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总有些人看到别人日子过的红火,看到别人买车买房,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心里就不平衡了,就眼红了,想要得到自己本不应当得到的东西,想用自己手中的那么一点点权力去换取物质上的享受。

人,无欲则刚。不去渴求那些看上去华美,其实烫手的东西,才能保持自身的刚直,行得正走得端;才能“不怒而威”,成为别人的表率。“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之所以会盯上领导干部,是因为,他们嗅到了某些臭味儿。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人应当是自我约束的,但是在这里我看到了“失控”。就像片子里张琨的那句话:“脑子里的那根弦就绷得松了。”于是自己就开始失控了。

贪腐者的失控其实很简单,我们中国本来就有着请客送礼的传统,逢年过节,亲戚朋友坐一起喝喝酒,聊聊天,联络一下感情,再正常不过了。但是,身为一名人民公仆,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比常人更加的自我约束。齐斌讲了他的第二个教训,就是交朋友。“权钱交易的朋友不可用。”那些人总是从一点儿小恩小惠开始,渐渐的将你拉入堕落的深渊,到后来就成了明目张胆的好处费,甚至自己收钱成了习惯,竟然完全不再把这当成犯罪。片子里张乾德就将自己讲的很清楚,从05年开始的吃喝、烟酒、衣服,到后来按比例收取好处费,一个拥有大好前程的农机技术人员就这样成了国家的蛀虫。

从收礼到贪污,他们仅仅只是走错了一步,却不得不用自己的自由与家庭来弥补。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些现身说法的罪犯,用他们声泪俱下的忏悔,用他们对自由和家庭的渴望,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敲响了警钟。一旦私欲膨胀,利欲熏心,权力就会成为埋葬自己的坟墓。一旦放松警惕,心存侥幸,罪恶就会如洪流一般将自己吞噬。

通过这次观看,再次警示我们: 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正确的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努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态度,认真学习,时刻将党的宗旨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放在心头,才能保证自己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成为对家庭、对儿女负责的人。

一、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通过反腐倡廉的正面激励教育和反面剖析教育,时时刻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政策法规约束自己,用道德规范衡量自己,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查找差距与不足,提高觉悟。在思想上筑牢信念大厦的根基,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才能抵御住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慎重使用权力,严格遵章办事

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明白,权力是谁给的,手中的权力应该为谁谋利。要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做到警钟常敲,时刻不忘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金钱的诱惑,永葆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本色,真正做到廉政、勤政、优政。

三、要注重加强个人自律意识的培养

要防腐拒变,自律是关键。个人的廉洁主要来自自律,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和社会公德。现实生活中,诱惑种种,稍有不慎,就会思想错位,行为出轨。轻者蒙人生污迹之羞,重者受身败名裂之辱,害人害己,悔之莫及。要拒绝腐败,抵御腐败,唯有管住自己,这就是防范在前的自律,也是摒弃侥幸,实实在在的规范修身。坚持自重、自警、自省、自立,保持一身正气,保持共产党员本色。

四、注重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和落实

论马克思主义改革观 篇6

一、马克思社会改革观的内涵

(一) 改革的基本前提——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改革观, 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就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指出, 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蕴含着不断变革、革命的思想。唯有马克思主义的改革观, 强调实践第一的观点, 这是进行改革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改革观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把实践当作改革的基本前提。要使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相统一, 就要用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看待改革, 而不是用永恒的抽象的观点一劳永逸。有些人在认识论上墨守成规, 固步自封, 怀疑、害怕改革又反对改革, 只能在一成不变的世界里画地为牢。

(二) 改革的根本实质——发展

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的又一个最显著特征, 就是坚持发展的观点。改革是事物发展的加速器, 是事物从旧到新, 从低级到高级过程中发生质的改变的关键。马克思主义者坚持最完整深刻而无任何病灶的关于发展的观点, 不仅是从根本上推动了事物发展的过程, 进而也加速了社会历史前进的步伐。改革中坚持发展观点, 就要正确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无产阶级带领广大劳动群众进行改革的根本实质在于, 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的根本观点, 善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社会基本矛盾, 进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三) 改革的坚实基础——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的又一个最重要特征, 就是改革者必须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群众路线, 这既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 也是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改革的关键所在。无产阶级改革观和其他阶级改革观的最根本区别之一在于是否树立最牢固的群众路线, 是否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作是最高利益。无产阶级改革者进行的一切改革都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谋利益, 他们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 也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

二、社会改革的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改革的终极原因, 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 在人们对永恒真理和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 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中去寻找, 不应当在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 而应当在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2]这就是说, 任何社会改革, 不是人们制造出来的, 也不是人性所致, 而是该时代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换言之, 当上层建筑、社会结构部分不能适应变更或发展了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时, 就必须实行改革。

历史滚滚而进的车轮离不开改革的动力。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改革。恩格斯曾经分析:“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这种反作用力, 要求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压力, 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 原来越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3]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采取过一定的改革措施。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盛, 王安石的积极变法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戊戌变法给沉睡的国人吹来了思想解放的清风, 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了国富民强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

三、社会主义改革是与马克思主义观结合的伟大实践

(一)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恩格斯指出:“我认为所谓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4]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自我发展的过程, 是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面对现代化带来的时代课题和多元价值的冲击, 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改革开放的普惠下, 不断地自我更新, 自我完善, 及时调整适应社会改革的步伐, 在中国这片亟待改革的热土上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二)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经走过90多年的光辉历程。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根本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并始终服务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唯有坚持这个目标, 我们的改革开放才能实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我们的改革开放不能跃出和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 更不能丢弃服务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 来空谈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的精华和养分, 并不断注入时代的活力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观, 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只有使改革开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都服务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主义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我国的各项事业也会有长足进步的发展空间, 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绘就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35.

试述马克思主义责任观 篇7

在当前责任理论研究领域, 中国学者关于责任观的叙述比较少。相关学者普遍认为, 责任观是个体认识责任、履行责任的态度。正确的责任观不是自发形成的, 是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通过正确的方法, 不断努力才能树立起来的[1]。如果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的话, 责任观就是责任主体对于责任的观点, 包括主体对于责任重要性的认识, 对于承担责任义务的认识, 也包含对于自身不良行为产生的后果的判断。笔者认为, 责任观应该是在科学的世界观的指导下, 通过责任意识的内化, 从而产生的对于责任的一种科学的认识与态度。

二、马克思主义责任观的概述

我们国家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充分证明了任何时候如果我们的党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我们的党就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 任何时候如果我们的党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我们的党就要遭受重大挫折。大革命、土地革命的两次胜利与两次失败,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1989年发生的以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倾向的政治风波, 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开展, 这一系列伴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无不证实了这一颠扑不灭的真理。

第一, 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责任观。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立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者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种动力, 同时理想也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缥缈虚幻的东西, 共产主义是实实在在的, 它是我们的任务, 它是我们的使命。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人的一般责任时指出:“作为确定的人, 现实的人, 你就有规定, 你就有使命, 就有任务, 至于你是否认识到这一点, 那都是无所谓的。”[2]作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人, 当代大学生要时刻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责任观, 以此来指引我们学习工作的方向。

第二, 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责任观。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 祖国繁荣富强, 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 抛头颅, 洒热血。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 似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 但是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中华民族随即陷入了军阀混战, 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状态。事实证明,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旨在中国建立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当时中国社会最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有机结合, 意味着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从此中国社会的面目焕然一新。

第三, 实事求是的责任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最早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整风活动中提出来的。它是我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认真总结党的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政治路线的经验教训, 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官僚主义, 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采取批评团结的方法, 以党内整风为主要形式, 而形成的作为指引我们党的工作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然而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 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泛滥, 我们党日益偏离了实事求是这一正确思想路线, 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致使国家遭受了重大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 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四, 与时俱进的责任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正如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所说, 他们从不认为自己的理论是终极真理, 他们的理论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得出来的, 因此这种理论必然要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正是站在这种理论品质的高度之上, 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得出来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者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 从而创立了列宁主义。在中国, 依据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品质, 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创立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 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处于世纪之交, 面对国际风云突起变幻,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结合当今中国现实, 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同时, 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一系列理论成果的创立, 正是与时俱进的深刻体现。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与时俱进, 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3]与时俱进同样是责任的重要品质。责任是社会和历史赋予人们的使命, 其内容和要求, 以及人们所认识的境界、所承担的行为, 都必然体现了时代性、阶段性。责任是发展的责任, 责任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不断的创新和发展[4]。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责任观, 坚持创新精神, 立足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 清醒认识到自身要承担的义务, 担当起社会责任, 加强自身责任意识教育,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勇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第五, 和谐的责任观。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 是无产阶级所追求的价值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 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 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 而这种联系部分地表现在经济前提下, 部分地表现在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中, 最后表现在以当时的生产力为基础的个人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中[5]。由此可知, 通过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的充分发挥而达到的社会和谐状态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 结合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中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 中国共产党人适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宏图。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6]。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7]。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每一个中国人的重大责任, 值此全球金融危机、社会转型时期, 和谐的责任观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 大学生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峻的形势, 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 自身与他人以及自身诸多因素的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需要回答的问题。

第六, 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观。马克思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 目的就是为了论证实现共产主义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无产阶级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使劳动人民摆脱阶级压迫, 充分实现个性自由, 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 规定了解放全人类, 为劳动人民服务是每一个共产党人的最高宗旨。正如在《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所述,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 植根于人民, 服务于人民。在任何情况下, 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 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无比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当前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中, 我们必须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观, 是对马克思主义最为深刻的诠释。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生力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要时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 在日常学习实践中, 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 把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真正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去。

参考文献

[1]丁泗.论大学生责任观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329.

[3]十六大报告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专题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 2002:11.

[4]试论江泽民同志的责任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4, (1) .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516.

[6]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R], 2005-02-19:706.

马克思主义的产权效率观 篇8

1 产权是效率的基本要素

效率是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所有制关系是人们进行社会生产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强调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 是马克思一贯的思想。人们在一定所有制条件下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随着这些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所以说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必须通过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即产权制度来体现。首先, 任何所有制都必须由具体内容构成, 即对财产的狭义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等的组合和配置。其次, 人们的所有制关系实质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为了经营获利, 不同产权主体必须有明确的产权关系, 各行其权, 各负其责, 各得其利。第三, 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效率的提高必须通过生产经营单位的有效运作来实现, 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制度保证和对经济运行的管理必须依靠产权规则。因此,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 必须寻找和建立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产权制度, 它明确规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责、权、利关系, 为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制度保证。

2 不同的产权制度产生不同的效率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考察了产权的不同形式与历史变迁, 认为不同社会的生产和经济运行条件要求不同的产权制度与之相适应, 由此制约和影响不同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

2.1 资本主义的产权制度既促进又限制生产率

在资本的公式中, 劳动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成了资本家的财产。资本主义基本产权制度的这种结构, 从流通领域来看, 取得了表面的平等形式;但从生产领域来看, 工人的劳动产品转化为资本的财产, 决定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 比已往任何生产方式都提高了生产效率, 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资本所有权下, 它所推动的效率要受到由其产生的特殊的社会规定性的限制。首先, 就人的解放来讲, 社会成员个体之间的联系形式由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发展为人对物的依赖关系, 个人在获得形式上独立的同时, 仍然处于物的统治之下。这种社会必然产生劳动的异化, 出现“一极是财富的积累, 同时在另一极, 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这一资本积累规律使劳动者无法得到彻底的独立、自由和解放, 从而决定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有限度的。其次, 资本推动的生产受到价值规定性的限制。在生产扩大过程中,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剥削程度加强, 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对于生产的增长反而缩小了。资本为生产所设置的界限, 是其自身消极保守的一面, 它只允许生产效率与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运动。第三, 资本主义产权制度的效率是历史性的。资本主义产权关系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打破了生产所要求的各种比例关系, 决定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 资本所有权的再生产与资本生产规律的作用形成了资本的垄断。“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2.2 共产主义公有制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根本保障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 预言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 将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因为公有制可以解放劳动与生产力, 提高生产效率。第一, 它消灭了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 消除了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质的劳动异化, 使劳动者摆脱对物的依赖关系, 从而使劳动者真正取得解放, 实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由于共产主义把生产资料当作公共财产, 消除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 消除了生产资料的狭隘性, 因而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为生产效率的提高注入了活力。第二, 它使劳动的性质成为自由联合劳动。这不仅激发了劳动者的创造性, 还有利于实现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 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对生产力所造成的种种破坏, 减少物质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消除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固定社会分工, 加快智力与体力的提高, 节约劳动时间。第三, 它使生产的目的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资本主义的目的是剩余价值, 人们为发财致富而生产。在共产主义社会, 生产的目的则是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能力得到最充分合理的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必然要讲求经济效率。因此, 马克思认为, 节约劳动时间是共产主义社会首要的基本的经济规律。

3 产权的分离和统一对效率的影响

马克思不仅从产权的宏观结构上, 还从微观结构上历史地分析了产权与效率的关系。一是考察了所有权和占有权的分离统一情况;二是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各种财产分离与统一的情况。马克思还论述了产权的分离和统一与效率的关系:在自然经济条件下, 由于产权主体所拥有的产权与其自身的产权行使能力不对称所发生的分离, 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然的分离, 本质上仍然是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结构, 在这种产权结构下, 更有可能在产权中掺杂各种非经济因素, 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劳动者更难获得自由与独立。如此必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降低生产效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这种分离起因于原有产权主体的资产量与其经营能力的不适应, 是一种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而发生的产权分离, 它有利于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此外, 马克思还分析了劳动力所有权与支配权、使用权出现的分离。一方面, 劳动者成了自由工人, 拥有自己的劳动力所有权, 得到劳动力的价值, 激发了积极性, 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 劳动者为了生活, 不得不出卖劳动力的支配权和使用权, 在客观上促成了工人素质的提高、劳动强度的增加以及劳动生产力的进步, 由此带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试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篇9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妇女问题上的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无产阶级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目标时,包括对妇女的关注,他们是在探讨人类解放这一历史课题中,将妇女解放作为人类解放的一部分来论述的。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含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哲学基础。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它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分析、认识妇女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妇女置于整个社会历史进程中,置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考察。分析妇女地位与两种生产的关系,妇女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妇女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妇女与历史发展进程的关系等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等方法,仍然是21世纪国际妇女研究中主要的方法论与分析范畴之一。即使西方女权主义学者也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进行了高度评价:“我们认为,我们引为骄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本质在于它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丰富内涵,要求我们抵制以其特定的历史分析取代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做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历史观要求我们不断使用其理论研究跟上资本主义发展和我们自己的实践。”[1]

第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系统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关于妇女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的系统的看法,它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同时它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对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妇女解放的条件、妇女解放的道路等基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概括。这些观点是系统的,互相联系的,互相影响的。我们不可以片面抽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某一个观点来代替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全部内容,那样,就容易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产生误解。

第三,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既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经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不是静止和封闭的教条,而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理论。当然,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这样一个科学体系,应在于把握精神实质。而不能从原著中照搬照抄、机械的去解释,更不能断章取义。

二、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出路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产生来源于实践——它是对妇女解放利益与意愿的科学反映,是对妇女运动的正确总结。历史发展到今天,一个显见的现实就是,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步步推进,随着妇女解放实践的层层实现,妇女解放的利益与愿望不断产生了新的内容,妇女运动不断产生了新的经验。这些源源不断的新内容、新经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促使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不断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使中国妇女获得了巨大的解放。自新中国成立五十多来,伴随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不仅面临着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挑战,更为重要的是面临来自于中国现实妇女问题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发展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妇女就业难,参政比例低,受教育比例低,离婚率上升。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使得我们如果继续停留于原有的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理解,就不能对当今的妇女问题做出合理的有说服力的解释从而更无法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因此,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必须结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回应现实的挑战,要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的妇女问题做出更深入的研究,提出更合理的解释,制定更可行的方案,并不断充实和发展自身。正如列宁所言:“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生活实际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3]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中,要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首要前提。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做出的科学分析和概括,是指导各国无产阶级观察、解决妇女问题,推进妇女解放事业的伟大指南。要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首先就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即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看待妇女运动和妇女问题。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马克思主义理论说得很清楚:“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

2、吸收借鉴西方女权主义理论。

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向来就有吸纳人类思想文化成果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也吸纳了当时的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先进文化思想材料。可以说,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重要特点。

3、针对当代中国现实的妇女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静止和封闭的教条,而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理论。恩格斯说得很清楚:“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6]“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7]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精神实质内在地、理所当然地要求我们“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8],特别要立足于当代的“最顽强的事实”,以发挥其行动指南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应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当前存在的妇女问题与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产生时的妇女问题相去甚远。我国国内出现的一些新的妇女问题,比如,女性就业率降低,再就业困难;男女两性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女性教育水平与男性差距较大;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决策的程度偏低等等,这些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找不到现成的解说,探索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进行科学地解析和论证,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成为女性学研究的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外国女权运动文选[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

[2]江泽民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N]人民日报

[3]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6][7][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篇10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从业之基、成长之魂, 是指导新闻工作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理论基础。

当前, 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 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如何引导新闻采编人员全面了解党的新闻工作方针政策,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观的本质区别, 澄清模糊思想认识;二是如何开展职业道德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 加大对有偿新闻、虚假报道、新闻敲诈、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 总结推广新闻媒体行业自律的典型经验;三是如何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史国情、新知识、新技能等政治业务素质提升学习, 面对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形势和传播技术飞速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活”的灵魂武装头脑, 与各项采编工作实践“打通”“结合”, 形成常态化机制。

针对党报新闻从业人员的实际需求, 常态化、多样化、精品化地开展新闻业务培训活动, 让每一次培训都成为记者、编辑们的“加油站”, 通过丰富多样的培训, 切实提高党报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进一步提升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 把党的声音更好地传播出去。

2013年以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高度重视, 结合实际制定相应培训方案, 精心组织, 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与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走转改”活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等结合起来, 按照“分级分类、各负其责、不留死角、务求实效”的原则, 在全集团1500多名采编人员中有计划、有重点、分级分类地扎实组织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员学习培训工作, 进一步强化了集团全体采编人员的政治、大局和责任意识, 凝聚了正能量, 营造了好氛围, 取得明显成效。

二、如何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脑入心

1.建立培训常设机构, 领导带头开设讲座

重报集团根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的要求, 结合集团自身情况, 成立了以集团党委书记为组长、各报刊网总编辑为成员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集团新闻办人员组成, 作为全年教育培训的常设机构。系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活动在各报、刊、网先后经扎实开展起来。

5月, 重庆日报邀请中宣部阅评组组长卓培荣同志来渝, 为重庆日报记者、编辑授课, 就如何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宣传报道注意事项、新闻阅评工作等问题, 与重庆日报编委会成员和各个新闻采编部门的记者、编辑进行了深入交流。

8月, 重庆市记协、集团新闻办为重庆日报全体采编人员授课。讲解了如何备战全国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0月, 重庆日报举办了一期新闻业务高级研修班, 来自区县、高校宣传战线的35名新闻从业人员和重庆日报大部分中干、业务骨干参加培训, 人民日报、新浪网、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日报、重庆晨报等领导和专家学者为培训班学员授课。重点围绕“新的传播形势下, 如何提高党报舆论引导能力”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2.培训主题围绕十八大精神, 培训范围覆盖采编全员

(1) 重点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学习掌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 明确当前新闻宣传工作的方针原则、重点任务。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大家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论述, 学习孙政才书记在视察新闻媒体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编写的《新闻学概论》。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引导新闻采编人员全面了解党的新闻工作方针政策,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观的本质区别, 澄清模糊思想认识。

(2) 加强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新闻法规, 开展职业道德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大对有偿新闻、虚假报道、新闻敲诈、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 重点了解新闻自律、规范采访行为有关规定。总结推广新闻媒体行业自律的典型经验, 对严重违纪违规的新闻媒体要严肃查处、公开曝光。对多次出现违纪违规的新闻单位、部门和人员要重点加强培训, 对新参加工作人员、聘用人员要做好上岗培训。

(3) 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学习。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史国情、新知识、新技能等政治业务素质提升学习。努力掌握国内外传媒发展的最新态势, 旨在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形势和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活”的灵魂武装头脑, 胸怀大局, 把握大势, 着眼大事, 进一步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具体落实到各项采编工作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实的而不是虚的, 只有在采编实际中去运用, 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集团将教育培训工作与每个采编人员的岗位责任和实际工作相结合, 要求采编人员结合自身实际, 撰写心得体会, 查找了不足, 提出了在自身岗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认识和措施;各个部门形成了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具体办法。

据不完全统计, 集团2013年以来, 共计派员参加中宣部、市委宣传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集中组织的各级培训班16期, 参训人员达1200余人次;组织各类培训班42期, 参训人员2300余人次;集团1500名采编人员进行了换证培训学习, 各报刊网所有新闻从业人员, 包括新闻采、编、校、审等人员 (含尚未领取新闻记者证的人员) , 共计撰写学习心得1400余份, 做到了新闻人员培训的全覆盖。

3.“四个结合”创新形式, 案例剖析务求实效

为了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达到预期良好效果, 重报集团在形式上采取了“四个结合”:集中培训与分部门培训相结合、外派学习与回社转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案例剖析相结合、教育培训与联系自身工作实际撰写学习心得相结合, 力求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对报社采编人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一是突出培训教育重点, 二是丰富培训教育形式。集团党委中心组集中培训, 各媒体自行培训。集团领导班子成员, 主要参加市委宣传部、中宣部组织的培训。集团重点抓各主要新闻单位采编部门副职以上采编人员的培训、轮训;新闻骨干培训, 每年进行脱产提升学习;其余采编人员, 按照市委宣传部和集团要求, 由各媒体组织进行。

集团组织的培训通过两种方式实施:一是8月抽调新闻单位采编部门副职以上骨干20人, 到国内一流大学进行集中脱产培训, 以提升专业素质;二是每年8至10月, 在重庆市委党校, 对集团新闻单位采编部门副职以上人员分2至3期进行培训, 每期培训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周。三是提升培训教育实效。集团党委启动了三周三个半天6个专题讲座的各报刊网主任以上中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培训工作, 集团党委书记、总裁管洪带头讲课, 集团党委委员和部分媒体负责人也上台讲课。此次培训讲座一大特点就是把理论学习与实际案例剖析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大量具体案例的分析, 对日常新闻采编工作起到很好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真正做到, 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心入脑。

三、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实践管理“打通结合”

通过扎实有效的系统培训, 一方面, 全体采编人员思想和业务素质得到极大提升,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得到巩固, 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增强, 另一方面, 采编作风和报道文风进一步改进, 各项重大主题宣传精彩纷呈。新闻质量显著提高, 报社事业得到健康稳步发展。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更加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性。

本轮培训促使采编人员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进一步强化了采编队伍的三个意识, 并用实际行动一以贯之。通过培训, 大家进一步认识到, 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 千万不能麻痹大意、疏于防范。我们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扎根于心, 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落实到人, 做一个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人。

集团各报、刊、网紧紧围绕中央和市委、市府中心工作, 鼓励记者编辑深入基层, 接地气、抓活鱼, 采写出大量真实、鲜活、生动的新闻作品, 精心组织和策划推出了一系列主题报道, 先后多次受到中央领导、中宣部领导、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三教办以及市委、市委宣传部领导等上级机关肯定、表扬。

二是舆论引导力显著提升。改进评论工作, 发出党报权威声音。评论是党报的灵魂和旗帜。去年, 重庆日报在加大评论发稿量、提升评论质量两方面同时下功夫, 将重庆日报的名牌评论栏目“今日谈”作为一版的常设栏目、“巴渝论坛”作为三版的常设栏目, 密集发稿。同时, 每周见报两个半个版的评论专版, 面对重大事件、热点话题不缺位、不失声, 起到了正确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重庆新闻阅评》第6期赞扬重庆日报“今日谈”稿件文风清新活泼。

三是采编作风和报道文风进一步改进。结合“走转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进一步在实际采编工作中得到体现, 越来越多的记者编辑深入基层, 接地气、抓活鱼, 采写出大量真实、鲜活、生动的新闻作品。

例如重庆商报首席记者钟志兵, 在忠县的基层采访中, 发掘出“一把锄头扛起一个家”的励志女孩吴林香, 在报社编委会的重视下, 重庆商报连续报道其事迹引发全国广泛关注, 今年9月, 吴林香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 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接见。

又如重庆日报《读者来信》版正式复刊。以读者来信来电为线索, 推出“社会瞭望”、“调查附记”、“回音壁”等栏目, 直接面向群众, 为群众鼓与呼, 体现了重庆日报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求。

四是采编制度更加完备, 执行更加到位。正确的舆论引导必须要靠制度来保证。本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训中, 集团从各报抽调精兵强将加强新闻办的力量, 加强新闻审读与广告审读, 严把新闻安全政治关, 实施新闻值班巡查督查制度, 进一步加大了新闻宣传和新闻管理力度。

1.建立了集团新闻督查巡查制度和内容审核制度, 实行关口前移, 强化落实各级责任, 加强了每日对上级新闻宣传工作要求等各项指令的落实、督促检查和内容审看工作。

2.坚持集团党委书记和各媒体总编辑每日审看一版和重要报道, 严把新闻宣传安全和政治关。

3.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对采编所有管理制度来了一次大清理, 对部分过时的规章进行了废除, 不适应形势的条款进行了修订。

重庆商报数字报网页

重庆日报版面

4.集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新闻管理规定。《新闻宣传五个严禁》、《重报集团采编人员新闻安全基本规则》、《采编管理六十条》、《经营工作“八不准”》等共计40多项。

5.大加奖励力度, 出台了集团新闻奖月评制度。集团开展每月新闻奖评选和年度评选工作, 特别加大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力度, 对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

6.面对传媒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狠抓数字化数字化转型。2013年8月, 集团数字出版转型工作, 也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全国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五是确保媒体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引下, 作为市场化的都市类媒体, 都市报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与公正, 积极维护媒体的公信力。在经营工作方面, 坚持按有关出版管理规定对广告严格审查, 严防广告出现政治问题, 并坚决杜绝广告新闻化。在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立体发展方面,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对官方微博、微信、手机报、网站等新媒体严格按报纸出版制度进行管理, 努力维护新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避免被网络舆论所左右。对每一次总编台长会、宣传部每日点评会的精神、要求、禁令等第一时间进行传达落实, 将每一项要求都落实到新媒体产品上, 对微博、微信、手机报内容严格把关。

上一篇:附属学校下一篇:工业精密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