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惩罚案例

2024-04-17

不合理惩罚案例(共8篇)

篇1:不合理惩罚案例

不合理惩罚案例

案例1

乌鲁木齐消息:乌鲁木齐某小学的一名9岁的女学生,因未及时交作业,而被老师强行扒下裤子展览屁股。

事后,小云(化名)几次在夜间哭闹,家人感到奇怪便开始询问,最后小云才说出缘由。该校领导得知此事后,深感此事件的严重性,立即组织全校师生召开大会对此事进行讨论,并让这名教师当众检查。

案例2

郑州消息:6名初二的学生因没有完成家庭作业被老师赶出教室,随后,这位老师让他们排着队从二楼跳下。这起发生在河南某乡一中的体罚学生事件在当地引起广泛的关注。

记者看到该校教学楼的二楼距地而约3米来高,楼下是硬土地,上面裸露着砖头。该校朱校长介绍,初二(1)班6名学生没完成家庭作业,数学老师熊某某勒令他们到走廊上去写。过了一会儿,这些学生仍没写完,一位学生说:“我不会做。”熊老师说了句气话:“人家都会你不会?你惩笨,跳楼算了。”然后就回教室继续上课。没想到几个学生真的钻过护栏抓着下边铁管跳了下去。居然没有事又回到楼上对教师说:“我跳下去了,让我进班吧。”但熊某某不信,那学生就当着教师的面,又跳了一次。熊老师就对其他5名学生说:“你们做不出来都跳下去吧。”

5名学生排着队都依次跳下去了。其中一名学生落地时扭伤了脚,当即坐在地上不能走路。事情发生后,熊某某被限期调离。记者了解到初二(l)班还有一项规定;物理单元考试谁成绩下降一分吃一个鸡蛋。担任物理课的周老师解释说,现在不让打、骂、体罚学生,也不让罚款,她就想出这个办法。

案例3

当前,许多学校罚款成风,常常会在一些学校的有关《学生管理制度》中发现有关罚款的规定.如《···中学有关维护校园秩序创建安全文明学校的几项规定》中规定:“······二,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给予5—100元罚款处理.1,随地吐痰,泼污水,乱倒垃圾,乱扔杂物者.2,在墙壁,黑板,厕所等公共场所胡刻乱画涂改等有伤风雅者.3,抽烟,喝酒,打游戏机者.4,故意损坏桌椅,门窗,玻璃,黑板,仪器等公共财产者.5,随意拉动电源开关者.”还有的规定旷课迟到罚款,甚至明文规定考试不及格的也要罚款.更有甚者,有的学校领导认为这是他们学校的特色,是依法治教下的“依法治校”.案例4

三毛是大家非常熟悉、非常喜欢的女作家,她与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她与大胡子荷西的爱情,都是那么令人感动,而她的自杀,也令许多人为之惋惜,为其伤心。可以说三毛的死是一场人生悲剧,悲愤是在瞬间发生的,但其自杀的想法却早在少年时期就已发端。

三毛早在13岁时就曾自杀过。三毛自幼性情孤僻,感情脆弱,读初中二年级时数学成绩很差。数学老师平时对三毛十分冷淡,一天三毛做不出习题,老师

便把她叫到面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讲:“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最喜欢鸭蛋,今天我请她吃了两个。”说着就用饭蘸墨汁的毛笔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圈,然后让三毛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少年三毛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便顺从地转过身,全体同学顿时哄堂大笑。老师等大家笑够后让三毛到教室角落一直站到下课。下课后,老师又罚她从有众多学生的走廊和操场绕一周再回到教室。许多学生看了三毛这副模样都尖叫起来。三毛在学校受到莫大的精神刺激和侮辱,回家后并未告诉父母,自己也没有掉泪。直到三天后才显现出这件事的后遗症:三毛早上去学校,在走廊看到自己的教室时立刻昏倒了。后来,她一想到去学校,便会立刻昏倒失去知觉。从此,三毛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自闭症,再也不肯去学校,越来越怕接触外面的世界,害怕所有的人,她把自己也封闭起来达7年之久。

案例5

做错题,罚抄万遍“1+1=2”

鄞州区五乡镇逸夫中学初二

(五)班,班主任老师经常会用一些“奇招”来整治学生,比如,学生违反了校规、班规要交给老师罚款,学生做错了题要罚抄10000遍“1+1=2”。,老师经常对同学们“罚款”,一些同学因为没做眼保健操,或者没穿校服,都会被班主任处以10元、20元不等的罚款,做错了一道数学题,被班主任罚抄了10000遍“1+1=2”。

(现代金报,06-4-21)

案例6

因为作业没完成,九岁小学生遭老师当众扇耳光并被罚用刀割手指。

因为没有完成作业,广州黄埔区一名只有9岁小学生遭老师当众扇耳光的体罚,并被罚用小刀割手指。该学生的家长为此把肇事老师和学生所在学校一同告上法庭,提出高达100万元的精神损害赔偿。黄埔区法院一审判决:赔偿小郑精神抚慰金6000元,国光小学对原告作出书面道歉。

昨天的庭审中,法官曾建议双方进行调解,但终因校方态度强硬,不得不通过法律来裁决。

(http:///ch2/yuanxiweb/education/web/jyal.htm)案例7

上课吃瓜子?老师罚长跪一小时

因为上课偷偷吃瓜子,贵州安顺市一名只有8岁的小学生遭老师当众一巴掌的体罚,并被罚跪长达一小时。该学生家长为此把该老师和学校一同告上法庭,提出高达50万元的精神损害赔偿。于刘同志老师态度强硬。他声称并没有如此惩罚。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当中。

(亿唐网10月15日)

案例8

1999年9月27日,陕西黄陵县田在镇中心小学教师葛小侠,因学生葛某没带《数学天天练》,便当即抽其两耳光,然后将其踢倒,再让全班28名男生每人抽葛某10教鞭;并规定谁抽得重便表扬谁,抽得轻要受10棒的惩罚;40多分钟的无情棒,打得葛某小便失禁,休学在家。

篇2:不合理惩罚案例

教育当中的惩罚早已存在,在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化背景下,惩罚在教育中受到各种争议。怎样能够将惩罚适当性的在教育中得以科学应用,是当前小学教育当中的最大困惑,故此加强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及功能体现

(一)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分析

小学教育当中的合理惩罚要能够满足相应的条件,要合法以及合乎道德,还要合理化的惩罚还要能够体现出教育性,是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所以要能够和教育要求相符合。在教育中惩罚的要素主要有实施惩罚的主体,即教育者;对象则是违反纪律的受教育者;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维护纪律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1]。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有着对立性和有限性,其中在对立性方面主要是教育惩罚实施并无有固定方法和标准,要求灵活运用和因材施教,而有限性的原则则主要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二)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功能体现

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自身有着相应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有着培养作用,合理的惩罚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对犯过的错误承担责任,并通过这一行为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从而使得学生能学会对错误负责,从而促使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在学生违反了纪律而受到了相应的惩罚时,能够避免学生在将来走向社会时由于不遵守社会规则而受到更为严厉的惩罚或者是法律的制裁。合理的惩罚也能够有效维护课堂教学的秩序,如此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得教学顺利进行。

二、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的问题及实施策略

(一)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的问题分析

小学教育当中的合理惩罚对学生的学习以及自身的健康成长是有着其必要性的,实际中由于老师担心对惩罚的度控制不好给自身带来麻烦,所以就有着很大的顾虑。加上当前的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占有主体地位,而对惩罚的认识老师通常是认为消极的,是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违背的,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这一认识上的错误使得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的应用就存在着很大的难度[2]。另外就是对惩罚进行应用过程中,存有诸多不合理的现象,主要是体现在体罚现象还依然存在,这样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损害。老师在惩罚运用的过程中,常常通过留校以及罚站等方式,这对学生的自尊心就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学生内心产生厌烦和抗拒的心理,从而对学习也带来了影响。还有就是惩罚的目标定位没有准确的体现,对合理惩罚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认识,通常是只注重管理而忽视了“教育”。

(二)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实施策略

对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的策略实施要紧密的结合实际进行,要能在科学合理以及有着较强教育惩罚的细则上进行制定,充分的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及年龄,要将惩罚和学生所犯的过错得到契合。对于违反班级规定的学生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实施,在这一方面比较常用的就是表达失望以及记录反省问题和失去特权等,做出正式的惩罚决定前要对学生提出警告,将惩罚的手段分别对待学生所犯的过错。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惩罚规则的制定者以及实施者,所以教师要能将惩罚的功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自身做起加强对惩罚运用的.全面认识。教师要能够认识到惩罚的运用是对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培养,惩罚的运用还要能够和学生间情感得到紧密结合,做到以理服人,让学生能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师还要能够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一个了解,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惩罚办法[3]。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要能得到有效加强,将教师的职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教师要能够学习警示案例,从而对一些典型的案例加以处理分析,对教师的教育机智能力进行加强培养,指导教师学习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从而也要能够重视教师的自我探索和创新。构建学生的个人信息资料库,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以及优缺点等进行记录,这样就便于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小学教育中惩罚的执行过程中要能够结合实际依靠证据,教师在处理学生错误过程中要仔细谨慎,一定要能够找出问题的原因才能够下结论。对学生惩罚前要能听学生的辩解以及说明犯错的原因,还要对其它学生的意见,从而避免对学生的惩罚出现偏颇。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能够对小学教育中惩罚加以优化,学校要能够制定科学合理而对校规并认真的将其得到落实,避免一些不合理的惩罚或者是体罚对学生造成的损害,树立正确的惩罚观,如此才能将惩罚的积极作用得到体现。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教育当中的惩罚运用要能够紧密的和学生的发展相结合,不仅如此还要能够对惩罚的后续工作得以充分重视,对惩罚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要及时的采取办法进行弥补,要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由于本文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希望此次努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篇3:合理确定我国惩罚性赔偿金的探析

一、惩罚性赔偿制度简介

惩罚性赔偿是英美法系特有的民法制度, 最早起源于英国, 现代以来盛行于美国。美国《侵权行为法重述 (第二版) 》第908条较为完整地表述了惩罚性赔偿涵义:“在损害赔偿之外, 为惩罚极端无理行为之人, 且亦为阻止该行为人及他人于未来从事类似之行为而给予之赔偿;惩罚性赔偿得因被告之邪恶动机或鲁莽置他人权利于不顾之极端无理行为而给予。在评估惩罚性赔偿之金额时, 事实之审理者得适当考虑被告行为之性质及程度与被告之财富。”

英美法系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在18世纪诞生之初, 主要适用于诽谤、诱奸、恶意攻击、诬告等使受害人遭受巨大精神痛苦的案件中。原因在于当时的赔偿制度认为, 精神痛苦与情绪受挫无法以金钱计算, 因此不得请求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制度即在于弥补其不足。19世纪起, 惩罚性赔偿开始转向制裁和遏制不法行为。在美国, 该制度不仅适用于侵权逐利润而制造和销售不合格甚至危险商品的行为起到遏制作用, 在美国, 惩罚性赔偿制度逐渐广泛适用于产品责任领域。所以, 最初的惩罚性赔偿与如今的惩罚性赔偿相比, 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最初的惩罚性赔偿是在不承认对精神损失以物质赔偿的民事责任制度中, 对精神损失的一种替代赔偿。发展至今, 惩罚性赔偿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工具, 在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无法顾及的地方, 发挥民法制裁和预防的功能, 鼓励受害人以民事诉讼的方式追究以经济或社会资源优势居于蛮横傲慢地位的公司、企业的惩罚性赔偿责任, 用以威慑这些公司、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顾社会大众安全的违法行为, 从而平衡、协调作为加害人的相对强势的公司、企业等与处于弱势地位的受害人的利益关系, 以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

我国是一个法律制度更倾向于大陆法系传统的国家, 在侵权责任的立法中一直以填补损害为基本原则, 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情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层出不穷的产品安全与责任问题使得英美法系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得到我国学者们和立法机构青睐与推崇。该制度在我国的立法中开始不断地涌现。

二、我国有关惩罚性赔偿金的具体规定及对其的分析

(一)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1994年1月1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以下简称《消法》) 开始实施, 该法第49条规定了我国最早的惩罚性赔偿条款:“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 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 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该条从实施之始, “双倍赔偿”的这种以商品价款或服务费用为计算依据的惩罚性赔偿金确定方式在实践中就让人们带着困惑:即“双倍赔偿”在实际案件中, 处罚有时会非常严厉, 而有时却起不到一点该规定应有的惩罚作用。例如, 消费者购买一件价值50万元的商品, 若引起惩罚性赔偿, 双倍赔偿即要给付100万元的赔偿金额, 但如果经营者的欺诈行为远没有给消费者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 若要执行100万元的金额, 对消费者有获得不当得利之嫌, 而对经营者又有惩罚过度之弊, 制造了新的不公平。但另一种情况是, 消费者购买一件5元的商品, 若经营者存在欺诈须支付惩罚性赔偿金, 双倍赔偿仅为10元, 对消费者来说, 10元的惩罚性赔偿对自己的损失及将付的维权成本根本微不足道, 不如自认倒霉了事;而对经营者来说, 区区10元比起其可能巨大的经营规模来讲, 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若如此, 惩罚性赔偿根本没有起到惩罚的作用。

(二) 《商品房买卖合同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5月7日发布了《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若干法律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商品房买卖合同司法解释》) , 其中第8、9、14条, 规定了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买受人在6种情形下, 可以对出卖人要求惩罚性赔偿。《商品房买卖合同司法解释》中惩罚性赔偿的规定是针对我国现实生活中, 在商品房市场居于优势地位的房地产开发商凭借其优势地位无视购房人的权利, 为追求利润最大化, 以各种不良手段肆意侵犯购房人的民事权利的违法行为而出台的。颁布后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对遏制开发商的肆意违约和违法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在惩罚性赔偿金的规定上本文认为其有两点不足:

一是以房屋价款的一倍作为惩罚性赔偿金最高额有惩罚过度的弊病。商品房不是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 其价格高昂, 在开发商并没有给购房人造成如此巨大损失之时, 以房屋价款的一倍作为惩罚开发商的金额, 对开发商的惩罚是过度的。二是规定中的惩罚性赔偿金的上下限额跨度过大, 使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根据该解释中第8、9条的规定, 法官的裁量范围是在“零赔偿”到“已付购房款一倍”之间, 一方面由于房款高昂, 使得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游移于零至几十甚至上百万之间, 使该规定的限额设定形同虚设;另一方面, 买受人虽可依据这样一条弹性条款提出请求, 但能否得到法院的支持, 却不确定。即使买受人的诉讼请求得到支持, 由于法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 使得赔偿数额也同样具有不确定性, 而且诉讼中, 相比购房人的单枪匹马, 房地产开发商则具有人力和财力的双重优势, 完全可以比购房人更从容地应诉, 购房人会经历异常艰难的维权过程。这样法律保护购房人的本意就打了折扣。

(三) 《食品安全法》

2009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食品安全法》第96条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 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食品安全的问题, 关乎社会大众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 影响巨大, 所以《食品安全法》突破了《消法》“双倍赔偿”的规定, 制定了所购食品价款十倍的惩罚性赔偿金。

但本条规定出台后, 对之的争议仍涉及多个方面, 就其惩罚性赔偿金的规定, 笔者认为价款十倍的惩罚性赔偿金在现实中仍存在惩罚力度不够、对消费者赔付不足的问题。在食品的生产和销售领域, 因为其关系百姓的日常生活, 所以价格普遍不高, 但就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来讲, 为赚取利润, 必然采取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销售的方式, 对他们来讲, 其经营规模均比较可观, 知名企业更是如此。一旦发生需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情形时, 对生产者和销售者来讲, 首先, 这样案件的发生毕竟是偶然的, 不会发生每个消费者均要求惩罚性赔偿的情况;其次, 相比其较大甚至巨大的生产和销售规模来讲, 食品价款十倍的惩罚应是无关其痛痒的。因此价款十倍的惩罚力度仍旧不够。而对消费者来说, 对食品的购买量通常不会很大, 所花费的金钱通常也比较少, 相比其维权所付出的费用和代价、食品缺陷所造成的损害等, 价款十倍的惩罚性赔偿金能否达到弥补消费者的目的是值得怀疑的。

(四) 《侵权责任法》

2010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侵权责任法》47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 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 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此条规定的重大意义在于, 在民事基本法律中, 明确以“惩罚性赔偿”这样的术语来表述这一制度在我国是首次, 标志着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的民事法律中正式确立。但同样是这样一条规定, 也引起了针对我国产品责任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众多争议。在惩罚性赔偿金的数额确定方面, 很明显, 立法者回避了这个关乎产品责任惩罚性赔偿制度具体如何实施的核心问题, 仅以“相应”二字规定了惩罚性赔偿金的确定, 但这样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不便操作。这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侵权责任法》属于民事基本法律, 在该制度的实施经验不足、调研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制定惩罚性赔偿金不够严谨;二是我国已有一定数量的特别法和司法解释中的相关规定。相信不远的将来, 相关的司法解释应该会就此问题予以解决。笔者即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三、完善我国现行惩罚性赔偿金规定的思考

通过以上对我国现行惩罚性赔偿金规定的分析可知, 由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 惩罚性赔偿金的合理确定颇为不易, 现就我国惩罚性赔偿金规定的完善问题提出笔者的思考和建议。

(一) 惩罚性赔偿金的确定应遵循过罚相当的原则

前文已述,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功能在于对侵权人的惩罚和警戒, 对潜在侵权人的遏制, 对受害人提起诉讼维护自身权益的激励, 对受害人依一般侵权损害赔偿原则无法补偿的损失予以补偿, 但要达此目标, 关键在于设定适当、合理的惩罚性赔偿金。惩罚性赔偿金的数额要与侵权人过错、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相适应, 不要过度惩罚造成新的不公平, 也不要惩罚过轻使制度虚设, 如此才可对侵权人本人及其他潜在的侵权人形成真正的威慑力, 如此也才真正可以实现对民事交往中当事人民事实质地位不平等的救济, 教育人们尊重、珍视他人的基本权利, 最终为我国产品生产和销售领域真正建立诚信经营理念, 为生产者、销售者与广大社会公众之间实现互信, 为经济良性发展, 为人们生活安心安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 《侵权责任法》应当以过罚相当作为惩罚性赔偿金确定的基本原则, 作为指导惩罚性赔偿金立法与司法的指导思想。

(二) 惩罚性赔偿金确定的具体方法

1. 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依据应以受害人的损害额为准, 对该损害的内容法律应予以明确, 应包含精神损失在内。

首先, 我国现行法律或司法解释中, 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均以所购买商品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为计算基数, 其弊病前已分析, 不再赘述。而通观英美国家的有关规定, 均主要以损害额为依据, 如此可以避免以商品价金为计算基数的惩罚性赔偿金所出现的:一是僵硬不灵活不能体现个性惩罚;二是畸高畸低导致制度功能失效的毛病, 体现了公平正义。其次, 我国法律应将损害进行明确的界定。该损害既应包括受害人所支付产品价款的金钱损失, 还应包含该产品导致的其他财产损失。再次, 依据《侵权责任法》47条的规定, 受害人因缺陷产品造成死亡或健康严重受损时, 可要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在受害人死亡或健康严重受损的情况下, 尽管精神性的损害难以金钱衡量, 但依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 上述两种情况侵害人均应支付给受害人近亲属或受害人本人精神损害赔偿金。那么, 在惩罚性赔偿的判处问题上, 是否应将精神损害赔偿金包含在损害额中, 这个问题《侵权责任法》47条没有规定。笔者认为应当包括。精神损害虽然可由精神损害赔偿金予以补偿, 但其只是一种替代补偿、精神抚慰的方式, 实质上的痛苦是根本无法完全消除的, 且精神上的痛苦持续时间长、对人伤害深, 若仅以财产损失作为计算依据, 不符合过罚相当的原则。因此, 结合我国法律的已有规定、学者们的观点及国外的相关经验, 应以包含精神损害赔偿金在内的损害额的三倍作为惩罚性赔偿金的主要规定。

2. 惩罚性赔偿金数额的确定应区分不同的过错程度。

在我国的现行规定中, 惩罚性赔偿适用的主观要件以故意为主, 基本不包含过失的问题, 只是在《食品安全法》针对生产者的惩罚性赔偿责任中规定, 无论其有无过错, 只要生产了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 即可被惩罚性赔偿, 这是因为食品乃老百姓第一生活要件, 生产者处是食品的第一源头, 其责任重大, 对之有更加严厉的责任要求也是合理的, 但若以无过错责任来加以要求, 笔者认为苛责过严, 应在故意之外, 加以过失 (此处的过失不区分重大过失、一般过失、轻过失) 即可, 这样就可以对生产者的生产责任达到严格要求的程度了。

另外, 针对其他法律, 如我国的《消法》、《侵权责任法》、最高院《商品房买卖合同司法解释》中将惩罚性赔偿仅限于故意这样的主观条件上, 笔者认为也值得商榷。对于重大过失这样的主观过错, 现实中侵害人大多表现为一种对他人权利和权益的冷漠与轻视, 行为上懒于或不积极、谨慎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虽然没有故意的主观恶性大, 但同样具有道德上的严厉苛责性, 而且, 产品责任关乎社会大众的利益, 关乎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 侵权人重大过失、轻视、漠然于公众的利益, 若仅以补偿性的赔偿方式补偿受害人的损害, 显然是不公平的, 同时也会纵容其的行为, 无法有效阻止类似情形的再次发生, 从而危 (下转第54页) (上接第52页) 及公众的财产、健康甚至是生命的安全。所以笔者认为, 除食品生产者之外, 其他的侵权人在主观过错的要求上, 应加入重大过失, 以使其警醒与谨行自己的义务。

但故意与过失的主观恶性毕竟不同, 因此在惩罚性赔偿金数额的确定中, 应区分故意与过失, 分别处以不同数额的惩罚性赔偿金, 以实现惩罚性赔偿制度过罚相当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 故意及重大过失者主观恶性有差异但不大, 其惩罚性赔偿金均应为损害额的三倍, 其他过失者可为损害额的一倍。

3. 对惩罚性赔偿金应有上下限的规定, 并将损害额的倍数和确定的数额由法律同时规定。

以损害额的倍数计算惩罚性赔偿金, 会出现若损害额本身数额巨大, 即使仅仅其一倍的惩罚性赔偿, 可能就会造成对侵权人的惩罚过度, 而受害人不当得利过多的新的不公平, 使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功能适得其反。所以需要对倍数计算方法的弊病有所矫正, 合理的方法即是对惩罚性赔偿金额除倍数的计算方法外再加以一个明确数额的规定作为上限限制, 防止惩罚过度的情况出现。

其次, 对惩罚性赔偿金应有上下限的规定。一是因为若没有下限的规定, 即意味着惩罚性赔偿额可以为零,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设置会虚化;若没有上限的限制, 有可能出现惩罚过度。二是应当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予以适当的限制。在我国, 由于法律体系中不承认判例的当然约束力, 而且也没有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团制度, 案件的审理完全依靠法官的个人能力和素质, 因此使法官在惩罚性赔偿案件的审理中行使自由裁量权的空间更大, 所以就需要在立法上事先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作出合理的限制。

笔者建议, 对侵权人故意或重大过失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受害人损失的, 包括精神损失在内, 应支付损害额一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惩罚性赔偿金;在食品安全责任中, 若为其他过失情形造成受害人损失的, 包括精神损失在内, 应支付损害额1/2倍以上一倍以下或者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惩罚性赔偿金。

4. 在规定的惩罚性赔偿金额度内, 法律还应规定确定惩罚性赔偿金具体数额时须考虑的因素。

为使法官理性行使其自由裁量权, 在法律规定的惩罚性赔偿金上下限范围内, 要确定一个与案件相匹配的具体的惩罚性赔偿金数额, 笔者认为应当像2001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所规定的那样, 为惩罚性赔偿金的数额确定也规定应考虑的因素。参考美国关于该问题的成功经验,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所需考虑的因素应当包括:侵权人在侵害造成后的态度和行为;侵权人实施该侵权行为的整体获利情况;侵权人自身的经济状况;侵权人因同一侵权行为已经或将要被处以的行政处罚或刑事惩罚;被侵权人对该侵权行为有无过错;消费者购买的产品生产者或销售者为外国法人或其他组织的, 该国的赔偿责任的规定;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人们收入水平的差异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侵权责任法》作为民事基本法律, 应当对惩罚性赔偿金的确定规定过罚相当的方法, 但由于惩罚性赔偿金自身无法克服的不确定性, 使得这个问题很困难。这也促使我们认识到惩罚性赔偿金的确定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 对它的解决, 应当充分考虑多种因素, 适用多种方法。

参考文献

[1].徐爱国.英美侵权行为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陈聪富.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关淑芳.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8

[4].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2000 (4)

[5].饶世权.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之完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 (6)

[6].陈聪富.美国法上之惩罚性赔偿金制度.台湾大法学论丛 (第31卷) , 2002 (5)

[7].肖丕国, 祁圣友.商品房买卖中的惩罚性赔偿研究.人民司法, 2006 (1)

[8].杨立新.对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惩罚性赔偿金制裁恶意产品侵权行为的探讨.中州法学, 2009 (2)

[9].孙笑敏.论食品安全法草案立法新理念.河北法学, 2009 (3)

篇4:教师如何合理惩罚幼儿

相信这种情形在哪个幼儿园都不少见,教师想借助惩罚纠正幼儿的“错误”,幼儿却无视老师的苦心,让惩罚变得无效。与此相反的还有另一种情形,在任何一个网站搜索“幼儿园惩罚”,出现在眼前的都是些触目惊心的例子:轻的,因为孩子不按要求睡觉,就罚幼儿站窗台、关小屋;重的,则是屡禁不止的幼儿园虐童事件。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且不合理的惩罚,如何惩罚才能合理有效?

一、何为合理惩罚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做“惩罚”,“合理惩罚”又该如何与之区分。

《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中将惩罚定义为:道德评价的方式之一。是对人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从而使其改正不良行为或品质,并具体指出惩罚的方式有批评、警告、取消资格、限制活动等。[1]而本文中的惩罚特指的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惩罚,即教育者对幼儿的不良行为或品行予以否定,使其经受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以期影响其行为或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2]但幼儿园教育中也存在着体罚、变相体罚等不合理的惩罚。因此本文指出了“合理惩罚”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通过隔离、剥夺、补偿等不同方式,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针对其以后不良行为能起到预防效果的教育手段。

二、合理惩罚要注意什么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要做到合理惩罚,不仅要考虑幼儿自身的因素,还要综合考虑惩罚要达到的目的、采取的方式、希望达到的结果等各个方面。

(一)合理惩罚应充分考虑幼儿年龄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把成人对幼儿过失的惩罚分为抵罪的惩罚和回报的惩罚。根据回报的严厉程度,他将回报的惩罚划分为由重及轻的5类,其中涉及到排斥、自然后果法、剥夺、偿还等,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询问及交谈,得出结论:“年幼的儿童赞成抵罪的惩罚,而年长的儿童则倾向于回报的惩罚”。[3]赞成抵罪惩罚的幼儿不在意所犯错误与实施惩罚间的联系,认为惩罚越及时越严厉就越公正;而选择回报惩罚的幼儿则认为做坏事的人必须承担自己行为造成的后果,必须把事情恢复到错误之前的状态。虽然实验中受到幼儿自身智慧等因素的影响,但了解幼儿心目中的公平惩罚,也为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采取合理惩罚提供了借鉴。

(二)合理惩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错误再犯

与此对应的,在法律意义上也存在三种不同的惩罚观:报应主义惩罚观、功利主义惩罚观以及将两者结合的二元论的惩罚观。报应主义惩罚观认为,惩罚的目的是报应,具体到教育中,它关注的是学生违规行为所造成的实际损害程度,追求的是以恶报恶的对等关系。功利主义惩罚观认为,惩罚的本质在于预防。它关注的是运用何种方式去惩罚违规学生,从而使这种惩罚能更有效地阻止违规行为的再次发生。

本文赞成的观点是,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合理的惩罚应该遵循功利主义惩罚观,相应的惩罚目的是为了防止再犯,惩罚的结果应该达到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作用。

(三)合理惩罚的方式要经过慎重选择

在结合各种对惩罚的分类方式后,本文把常见的惩罚方式归结为以下几种:隔离、剥夺、补偿。“隔离(time—out)”是在美国常见的一种惩罚方式,也可译为“计时隔离”,即在隔离之前可以和幼儿约定时间。需要注意的是,隔离时要告诉幼儿被隔离的原因,让他了解到隔离的目的是为了帮他改正错误,而不是针对幼儿本身。同时为了确保安全隔离的地点要在教师的视线范围之内。剥夺指的是剥夺违规者滥用的东西,比如没收幼儿撕坏的图书并不再借给他。补偿是要求幼儿偿还或赔偿损坏或丢失的物件,例如惩罚幼儿打扫干净弄脏的地板。[4]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的“自然后果法”,是要求教师要让幼儿感受自然的后果,体会受到自然后果“惩罚”的滋味,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让幼儿直接体验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并不是适用于每一个人。如果实行不当,容易对幼儿身体造成伤害,有经验的教师在使用这一方式时,也应把握好幼儿能够承受的度。

三、如何实施合理惩罚

(一)羞愧感的唤起

案例1:户外活动时,大班的两个小女孩互相争执,一个出手抓伤了另一个女孩的脖子,老师看到连忙制止并带受伤的孩子去擦药。这时班上的孩子们都围了上来,你一言我一语的指责出手的小女孩:“某某某,大坏蛋”、“某某某,不和你玩”。打人的小女孩开始还和同学们争吵,最后在大家的“声讨”下低头摆弄自己的手指,不再说话了。

在该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出面批评动手打人的幼儿,但在小朋友们的“指责”声中,打人的小女孩最终还是低下了头,意识到是自己做错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羞愧心的唤醒可能要比教师的厉声训斥或是谆谆教诲要有效得多。综合羞愧感的产生机制可以看出,当人的当下行为表现与自己价值标准间存在落差,又意识到该落差会降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会产生羞愧感。而正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幼儿尤其在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产生羞愧后幼儿为了弥补,就会理解到是自己做错了,此时的惩罚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

另外,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实验研究指出:羞愧感在学前阶段早已产生,并与其认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之间关系密切。[5]由此看来,唤起幼儿的羞愧感,是合理惩罚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适当的矫枉过正

案例2:浩浩是个大班的男孩子,常常会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而大声哭闹。吃午饭的时候,他又发起了脾气,把刚盛好的饭打到了地上。老师见状,拿板凳过来坐在他旁边,平静地说:“我现在就坐在这里,看你自己把地上的饭打扫干净。”浩浩开始只是哭,但看老师真的坐下来了,就自己去拿了抹布扫把,边哭,边把地面打扫干净。之后,老师开始问他为什么发脾气,告诉他不应该把饭打到地上。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首先没有因为幼儿的无故哭闹行为而大发雷霆,而是采取了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我们暂且将其与“矫枉过正”进行一下比较:矫枉过正这种方法最初是用于减少慈善机构中精神发育障碍患者的攻击和捣乱行为的,它要求当事者在每次问题发生的一段时间内,进行与该行为有关的费力活动。矫枉过正有两种形式:积极练习和过度补偿。[6]比如通过多次的抄写来记住写错的单词,属于积极练习。过度补偿则指的是如果幼儿在墙上乱画,惩罚他不仅要把一面墙弄干净,还需要把另一面没有弄脏的墙面也擦干净。从案例中我们看出,老师采取了一种适当的矫枉过正,让幼儿在打扫的过程中冷静下来,之后再进行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不当,这一方式很容易发展成对幼儿的体罚。

让我们再返回文章开始的那个例子,幼儿因为违反了教师规定的规则而被罚站。在不讨论强迫幼儿排队这一行为是否合理的前提下,教师没有对为何惩罚进行解释,幼儿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教师罚的证据不足,幼儿被罚得稀里糊涂。而实际上在我的观察中,相比合理的惩罚方式,随意的罚站、指责在幼儿园还是最常见的,因此掌握合理惩罚,对幼儿园教师来说,是必要而紧迫的。

注释:

[1] 卢乐山,林崇德,王德胜.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

[2] 周冬梅.论教育惩罚[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瑞士)让·皮亚杰著.傅统先,陆有铨译.儿童的道德判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4] (美)费尔兹著.原晋霞,蔡菡,陈晓红译.儿童纪律教育,建构性指导与规训[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5] 刘守旗.对学前儿童羞愧感的实验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

篇5:批评与惩罚的教学案例

学效果。

在开学初的一次信息技术课我碰到了这样一种场面。

因为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最爱上的课程之一,上课铃响后,上课的学生老早就已经进入计算机房,启动计算机并各自操作着,我也步入教室,准备开始上课。在正常教学内容结束后,我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在每节课中,我要求学生5个同学为一组,在实际的练习中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在其中抽取一名同学为组长负责与老师进行交流,把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向老师汇报说明。

我按照常规,在上完课本内容后便开始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并就各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记录,以便在总结中向全体同学进行说明。在巡视到后排一组的同学时,我发现其中一组同学讨论特别积极,并不断用手指指点屏幕,我想他们组内或许产生了意见分歧,正在争论不休。所以就过去查看,那组同学也没注意我的动向,仍旧我行我素。待我走进一看,我一腔怒火。原来他们正在讨论qq内容。学生看到我站在他们旁边都一声不吭,慌忙溜回到自己的座位,让我奇怪的是,他们回到座位后还一个劲的点击鼠标,好像要关闭什么窗口,我行动也快,瞟了一眼,顿时明白了其中,原来,他们在关闭qq窗口。我一声令下,“把手放好!”,还没来的及关闭的同学,在屏幕上堂而皇之的显示着聊天窗口。

我这时也很为难,因为心中存在着矛盾,为什么呢!昨晚碰巧在和妻子一起看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时看到关于儿童的惩罚教育相关内容,并和她还展开了一场交流会,我妻子也是教师,所以两人的交流内容还是比较丰富,在交流中也得出了不少结论,但一点是明确的:在现实的教学中,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惩罚在课堂中时刻存在,但教师对惩罚教育学生的艺术还了解甚微,并不能把握好惩罚的尺度或方式,没有更好的运用惩罚来激励学生,来引导学生。

思考片后,我果断决定,不妨让我也尝尝惩罚艺术的魅力,但是,到底怎么办呢?我还是犹豫,其实是在思考到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让惩罚变成利益。

“qq”,它是交流信息的工具。我茅塞顿开,何不让它变成我和学生交流的工具呢?我这时看了学生一眼,他们个个都像是老鼠见了猫,一声也不吭。我叫组长站起来,问谁带头的,他不吭声,我已经明白一二了。随后问他们,平时在课外有没有在使用qq,他们点了点头。我想,他们应该是比较了解了qq的使用方法。也能够独自安装qq软件。我问他们,还有其他同学在使用qq吗?这时,他们个个都争先恐后,点兵点将。我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班级会使用qq的同学还真不少。这时,其他同学听到后,都纷纷抬起头看我。我看了一下时间,离下课时间还早,断然决定:停止一切操作,坐好。

学生们以为我要发火了。个个乖乖的把手放好,听候我的“训斥”。我向全班同学提出怎样处置这5个同学。同学们议论纷纷,也一时不敢提出什么建议。这也是我预料的。但随后,出乎我意料的事发生了。“老师,在上课时间,我们是不能使用qq,但是我们何不建个qq群,张斌(刚才的那组组长)对qq最熟悉,让他负责,把您也加入其中,在课外我们也能请教请教您,或者帮我们解答不懂得问题。”这时,整个教室炸开了。原本一动不动的坐着,现在交头接耳,议论声响彻一片。

稍过片后,“好!”,因为对惩罚艺术的尝试,我下了决定。既然学生们能够这样“拥护”提出的决策,我继续“演”下去。我宣布对张斌同学的惩罚意见:张斌负责建立自己班级的qq群,并负责日常的维护,整理工作,把同学们在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在qq群中提出来,供大家一起探讨,不管是什么学科。并且把不会qq的同学教会,并把全班同学qq加入进来。

当我的宣布一结束,同学们“高声欢呼”,我也看到张斌同学原本一脸沉静露出一丝微笑……

在后续的生活中,我的决策得到肯定,同学们在qq群中都非常积极,畅所欲言,有针对性地探讨一个问题,也有发表自己对某节课的看法,更让我欣慰的是以前不敢在课堂中提问的学生都能和我交流。要求我解答问题,使我着实成了他们的课外老师。特别说明的是,在课堂中再也没有出现刚才的一幕。

在此我借鉴自己经历及相关文摘,总结了下面的体会:

有效的惩罚,往往使学生由衷地感到高兴,并因此受益匪浅。而粗暴的惩罚,往往使学生自尊心受损,产生逆反心理。惩罚的艺术是在理解、信任、关心和尊重的土壤里开出来的灿烂花朵。由于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所以惩罚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科学的惩罚可

以让孩子学会珍惜,懂得规则。

同样是惩罚,甜甜的惩罚是善意的惩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惩罚中包含着惩罚者对被惩罚者的一种爱!当学生意识到“爱”这个字眼时,他会欣然接受你的惩罚并改正错误。试着使用甜甜的惩罚吧,它体现着惩罚者的高尚和大度,显示了惩罚者的修养与宽容、胸襟与情怀。若能如此,惩罚对被惩罚者来说也是一种享受,一

种幸福。

篇6:不合理惩罚案例

在组织管理过程中里,惩罚作为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管理手段被广泛地采用,尤其是随意罚款几乎已成为某些组织一种唯一的管理手段。最无能的管理者都会毫不犹豫地对犯错的下属实施经济处罚,尽管这些管理者嘴上都挂着“罚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这句口头禅。越是管理混乱的组织处罚越多,越是无能的管理者喜欢罚款就越多,“以罚代管”、随意罚款几乎已成了中国社会的一种常态。但是在罚款之余,却很少有人思考惩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有没有比惩罚更好的管理方法?惩罚一定有效果吗?不罚款就不是管理吗?怎样惩罚才是合理有效啊?

一家企业的电脑管理部经理这样给我投诉:说是下面区域的一位美工人员在上班时间利用工作之便帮外面的人打印了一张广告,刚好被老板看到了,于是这位电脑部经理就被处罚了500元,理由是管理不严,但直接责任人和责任主管——该区域的区域经理和美工却反而没事。而财务经理的投诉则更令人啼笑皆非:说老板与他有个口头约定,说财务报表的准确率要99%,每错一处就罚30元,而且是每月都罚。但因为财务人员更换过于频繁,有一次竟然错了100多处,于是老板说你也罚不起了,我给你打个5折吧!于是这个经理在近半年的时间里,每月就少了1000多!经理们都这样了,下面的员工就更惨了——在该企业的内部管理冲突和劳资争议案件里,几乎90%都是源于罚款。罚款已经成了企业的一种文化,一种畸形的企业文化。

其实,惩罚作为一种管理约束的手段,肯定是必须的,但任何组织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避免管理冲突发生,在实施对下属的惩罚前,一定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制订惩罚的标准。管理的目的是预防和控制,而绝非事后惩处。一定要先让所有员工知道什么是错?什么错值多少代价,又该怎样去避免?即员工犯错了,那么这个错到底是值100元还是500元?这样,员工一是会主动去避免,二是在犯错后也会无话可说。在上面两个案例中,其实两位经理的罚款是没有标准、也过于随意、过于严酷了的,无法让人心服口服的,先不管该不该罚,这样做的结局必定是为今后的管理埋下了隐患。随意地对下属进行处罚,会使员工没有安全感,而一群没有安全感的员工,只会使企业更不安全!

二、是要分清责任额度。在团队中,责任是一个链条、一个流程,任何责任都不是独立的,任何问题的发生也绝非偶然。管理者必须要分清责任的主次,一般来说,企业责任分为主要责任、次要责任、管理责任三种。主要责任是指引发工作过错的最直接责任,它的额度起码要占全部责任50%——60%;次要责任是一种协助责任,即一种提醒或制止的责任,它的额度一般占全部责任的20%——30%;管理责任是一种最次要的监管责任,它的额度只能占整个责任的10%——20%,在上述案例中,两位经理都只应承担一种监管责任。真正的主要责任应该是做错了事的那个员工来承担,否则这个错将会持续犯下去的。

三、是要有选择地原谅某些。我们都知道处罚是手段而非目的,在这种逻辑下,有些影响不大的无意犯错、初次犯错其实都是可以原谅的。真正需要重罚的是故意犯错、重复犯错,像简单错误天天犯的人是决不能姑息的。有时,敢于原谅属下犯错更是一种管理智慧。

篇7:企业合理避税案例

该民营企业注册资本100万元,实际由一位股东出资,在《公司法》修改前的“有限公司至少由两位股东组成的背景下,该企业家将将一半股权挂在一位亲戚的名下,公司登记为两位股东各持股50%。公司成立后,企业家陆续向公司投资700万元,用于公司购置土地使用权、厂房、办公楼和机器设备。由于公司是实际意义的个人独资企业,财务账目记载比较随意,企业家的追加投资均未按会计制度核算。企业家与买方达成企业转让意向价格800万元。根据《公司法》规定,转让企业就是转让企业股权。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转让股权的价款扣除成本后为转让所得;转让所得应当按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股权转让的成本,通常为股东对企业的投资额。股东对企业的投资额,最简单、最常用的计算方式为注册资本额。按上述方式,该企业家在本次股权转让的所得为:(800-100)=700万元,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700×20% =140万元。

篇8:不合理惩罚案例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效果

从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来看,学生虽然可以学到一定的知识,但是对其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刻,也难以形成较为具体的思维系统.这是由于传统模式的重视对理论的指导,缺乏案例的辅助, 这就导致数学教学中理论和案例的失衡. 笔者认为,教师应正视教学中案例的作用,改进教学方法,以案例为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利用案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下面我便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正视案例的作用,改进教学方法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授课,与学生互动频率不高,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对案例没有足够的重视, 传统方法中并没有合理使用案例,导致学生对数学内容理解不充分.为解决教学难题,教师应该正视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 改进数学教学. 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合理安排案例,贯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在教学方法中,教师应该将案例和理论有机结合,发挥二者的优势, 平衡二者在教学中的比重.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的.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它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为了便于学生了解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将问题和案例相结合,在问题中加入生活中的例子,降低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案例时,教师要视学生情况而定.如果学生天性活泼,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带有符合学生喜好元素的案例,例如一些游戏等.若是学生少年老成,偏爱逻辑性较高的事物,教师也应在案例中合理安排.

二、利用案例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 传统的教学方式抽象且难以理解,教学中涉及过多的理论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学习兴趣的缺失意味着小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教师应该利用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拾数学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笔者认为,要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如何在课堂中发挥案例的趣味性是关键.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走入了小学课堂,要提高案例的趣味性,教师要学会利用现代设施.由于多媒体具有两面性,教师应该在使用之前制订相应的使用计划,发挥它积极的作用,避免其消极的影响,做到扬长避短.同时,教师也要使案例和多媒体二者有机结合,促进案例效果最大化.例如,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应合理利用现实中的案例,将方程思想融于现实案例中.但由于教学中的时空限制, 影响了案例的应用过程.若是教师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便可以发挥案例的最大作用.此外,小学生的天性也决定了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 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电子教具进行数学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情绪,保证在气氛活跃的同时,维持课堂秩序.这个年龄层的学生,多数活泼好动,易受环境的感染,且情绪容易失控.教师在调节课堂气氛的过程中,要能够察觉到学生情绪的变化,在即将失控的一刻及时制止.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性格有一定的了解且善于调节气氛. 既要保证活跃的学习氛围,又要维持一定的课堂纪律.多媒体的使用的目的是为课堂服务,课堂有一定的纪律,切忌追求效果,放任学生.这样既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又扰乱课堂的秩序,得不偿失.

三、使用案例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引用案例时,应注意案例的代表性.只有经典的案例,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选择经典案例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分析他们的学习需求,以此作为选择依据.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案例的实用性,切忌舍本逐末,忽略了案例在教学中应发挥的作用.

其次,案例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小学生的阅历和生活经验都停留在身边的生活中, 教师的案例应该与其生活实际相关,以此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贴近生活的案例也降低了教师的压力,丰富了案例的获取渠道.为了增加案例的使用方式,教师也可以学习和借鉴成功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课堂改进的效果.

结语

数学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如何合理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是小学教学的重点.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案例,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之一,而为了合理利用案例,教师应该正视案例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平衡理论教学和案例的比重.为了发挥案例的最大化教学效果,教师应在案例中添加趣味性成分,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具. 对小学生来说, 学习趣味是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最后,在使用案例时应注意合理选取案例,保证代表性,同时也要和生活紧密相连,以便学生的接受.合理借鉴,可以减少教学改革中的阻碍.

参考文献

[1]王春华.以多媒体设备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

上一篇:面试英语老师的问题下一篇:初中生的读书笔记范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