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不合理处方分析

2024-05-23

门诊不合理处方分析(精选十篇)

门诊不合理处方分析 篇1

1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0月每月任意抽取300张处方, 共计3000张处方, 占全院门诊处方总量的4.19%。抽样时考虑处方具有代表性, 然后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分类, 分别填入下列表格。

2结果

从所抽取的3000张处方中挑选出不合理用药处方共363张, 占12.1%。各类不适宜用药百分比见统计表。

3分析与讨论

3.1 所选药物不适宜

如临床诊断为高血压, 医师开具感冒药, 这很明显是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符。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疾病, 大多由鼻病毒, 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 腺病毒等所致, 应该首选抗病毒药对症治疗即可痊愈, 不需要使用抗感染药物。少数患者确诊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 此时方可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所查处方显示, 仍有不少患者在感冒初期即使用抗菌药物, 许多医师用病毒唑与大剂量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合用, 此时所用大量抗生素不仅是一种浪费, 而且可引起不良反应, 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增加合并症, 延长病程。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 反映了预防用药有些过度。

喹诺酮类药物有中枢神经系统和肾功能的不良反应老年人应尽量避免使用, 使用时应注明用药时间, 即上午使用, 避免它的中枢神经不良反应, 影响晚上的睡眠。而且还应注明滴注速度。所抽查处方中有医师为下午急诊科就诊的支气管炎的老年患者开具喹诺酮类药物。

3.2 剂型、给药途径不适宜

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口服给药基本上可以控制, 可有不少医师为患者开具药品静脉滴注给药。还有一张处方医师为一位皮肤轻微擦伤的患者开具抗菌药物静脉滴注用。轻微外伤患者外用消毒杀菌药即可。

3.3 用法, 用量不适宜

不少医师开具青霉素钠, 头孢噻肟钠等两种β-内酰胺类药物每天一次的用法, β-内酰胺类药物均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该类药物的说明书也注明应每6~8小时给药一次, 每天一次无法达到有效抑菌浓度, 必须调整为每天2~3次才能在给药间隔期内超过最低抑菌浓度 (MIC) 才能达到。因此每天1次的给药方式与其药动学特征不符, 不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 药物排泄缓慢, 其使用成人剂量可出现较高血药浓度, 从而使药物效应和毒副作用增加。因此, 老年人用药时要减少剂量。许多医师未考虑此种原因, 而给予成人剂量。另外是儿童用药, 尤其是应用抗菌药物, 有时超过说明书的用量, 有时低于说明书的用量, 还有成人用抗菌药物有许多低于说明书剂量, 如成人口服阿莫西林0.25 g, 3次/d, 用量明显不足, 违背了抗菌药物必须遵循最小有效剂量的原则, 达不到MIC影响疗效, 细菌易产生耐药性, 给以后的抗感染带来困难。

3.4 联合用药不合理

药物所选溶剂不合理, 如舒血宁注射液说明书明确用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 而有个别医师开具的处方是用0.9%氯化钠溶解, 这样溶液易发生混浊, 也易引起不良反应。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由于成分复杂, 制备工艺还不完善, 极易引起变态反应, 所以所选溶剂必须符合说明书的要求。

有许多医师开具两种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联用。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联用, 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两者都属于β-内酰胺类药物, 表面上扩大了抗菌谱, 但因其作用机制相同或相似, 竞争同一结合位点而出现拮抗作用, 不但使药效下降, 还会诱导灭活酶的产生, 增加了细菌耐药的风险。

急性扁桃体炎是门诊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病原菌是溶液血性链球菌, β-内酰胺类, 头孢一、二代, 大环内酯类都是合理的选择, 且单用即可, 这次抽查处方, 发现有使用限制性药物, 如使用氨苄西林舒巴坦钠和其他抗菌药物联用。

3.5 重复给药

如医师给感冒患者开具氨咖黄敏胶囊, 氯苯钠敏, 两种药都没有减量。但是氨咖黄敏胶囊里已含有氯苯钠敏, 这无疑给患者是重复用药, 增加肝脏和毒性和加重昏沉、昏睡、头晕等中枢抑制症状, 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如患者原有肝病或用药后坚持高空作业会非常危险。

3.6 配伍禁忌和不良相互作用

喹诺酮类药物有肾毒性, 而氨基糖苷类药物也有肾毒性, 应尽量避免使用, 而且喹诺酮类药物可抑制茶碱类, 咖啡因和口服抗凝血药在肝脏中代谢, 使上述药物浓度升高引起不良反应。与制酸药同时使用, 可形成络合物而减少其自肠道吸收, 也应避免合用。但有的医师为患者同时开具环丙沙星片和华法林片。

3.7 皮试要求不明

β-内酰胺类药物以各种途径给药或应用各种制剂都可能致过敏性休克, 用前应做皮试。但实际所查处方中, 注射剂基本都能注明皮试一项, 而口服制剂医师在处方中都没有注明此项, 还有其他的非抗菌药物如降钙素说明书中要求用前最好做皮试, 糜蛋白酶说明书中明确要求用前须做皮试。但医师处方没有注明。

3.8 其他用药不适宜

此种情况包括医师涂改未签字或药房人员签名不清楚, 还有个别医师为自己开具药品。超疗程开药和一张处方超过五种药品。

4整改与措施

总之, 处方用药不合理, 它不仅影响到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 而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因此处方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必须引起医药人员的高度重视。这就要求医药人员全面掌握药物的作用机理, 不良反应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等。医师和药师都有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 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药师作为临床合理用药的最后一道防线, 对处方的审核起着关键作用, 应当利用所学药学专业知识, 协助医师合理, 安全用药。

摘要:目的 了解门诊不合理用药情况, 促进合理用药, 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有效, 合理。方法 将不合理处方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不合理处方有363张, 占抽取处方的12.1%, 其中诊断与用药不符、用法、用量和药物相互作用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结论 我院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药师应加强业务学习, 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促进合理用药。

门诊中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篇2

摘要:目的:了解门诊各科室不合理用药情况,为临床提供用药建议。方法:随机抽查门诊2013年10月-12月处方20176张,根据药品说明书、相关法规及其他循证依据,对不合理用药情况如重复用药、诊断与用药不符、溶媒选用不当、用法用量不当、配伍禁忌、联合用药不合理、选药不合理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于临床。结果:不合理用药处方786张,占抽查处方总数的3.9%。其中重复用药90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11.4%;诊断与用药不符267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34.0%;溶媒选用不当54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6.9%、用法用量不当201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25.6%;配伍禁忌80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10.2%,联合用药54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6.9%;选药不合理40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5.1%。结论:门诊用药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药师与医生、护士应加强沟通,逐步改善临床用药合理性。

关键词: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133-02

合理用药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主题,然而根据报道,不合理用药导致的死亡占死亡患者的1/3,不合理用药造成的住院患者占1/7[1]。2011年调查显示,我国不合理用药占用药比例的12%-32%,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死亡的患者约为50余万人[2]。市场因素又加重了我国不合理用药现象。笔者随机抽查了门诊2013年10月-12月处方20176张,根据药品说明书、相关法规及其他循证依据,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分析, 为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查我院门诊2013年10月-12月处方20176张,处方样本基本覆盖各临床科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处方管理办法》、《中国药典》(2010 年版)、《临床用药须知》(2010 年版)及药品说明书、教科书、文献资料等相关资料,对其中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将786张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更好的推进药学服务。结果

20176张处方中, 用药不合理处方有786张,占抽查处方总数的3.9%。其中重复用药90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11.4%;诊断与用药不符267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34.0%;溶媒选用不当54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6.9%、用法用量不当201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25.6%;配伍禁忌80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10.2%,联合用药54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6.9%;选药不合理40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5.1%。分类结果见表1。

表1 不合理用药处方统计

不合理用药类别不合理类型处方数占不合理处方%

重复用药 90张11.4

诊断与用药不符267张 34.0%

溶媒选用不当 54张 6.9%

用法用量不当 201张 25.6%

配伍禁忌 80张 10.2%

联合用药54张 6.9%

选药不合理 40张 5.1%

举例分析

3.1 重复用药:(1)一张处方中同时开具美敏伪麻溶液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片,这2种药属于抗感冒药,美敏伪麻溶液含有伪麻黄碱60mg,氢溴酸右美沙芬20mg,马来酸氯苯那敏4mg;2种药含有相同的成分马来酸氯苯那敏,同时服用不能增加治疗作用,只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2)给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开具血栓通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成分为丹参、玄参,反藜芦,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成份为盐酸川芎嗪100mg,丹参相当于丹参素20mg;两种药物一起使用,使丹参的剂量增大,容易引起不良反应。(3)给高血压患者开具非洛地平和氨氯地平,因2种药物作用机制相同,属于钙离子拮抗剂,也属于重复用药,同时服用会增加踝部水肿不良反应。

3.2 诊断与用药不符: 该项在处方点评的不合理处方中,历来占据着较大的比例,如(1)诊断为肠炎的患者,处方用药开具甲氧氯普胺、依替米星和非洛地平片, 甲氧氯普胺为止吐药,依替米星为广谱抗生素,非洛地平片为降压药。(2)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处方用药开具胰岛素、硝苯地平缓释片、酚麻美敏片,其中硝苯地平缓释片为降压药,酚麻美敏片为感冒用药。(3)诊断为胃炎的患者,处方用药开具二甲双胍缓释片、阿卡波糖片、奥美拉唑肠溶片和左氧氟沙星片,这4种药中,二甲双胍缓释片和阿卡波糖片用于降低高血糖, 奥美拉唑肠溶片用于抑制胃酸的分泌,而左氧氟沙星片是抗菌药;(4)诊断为皮肤感染的患者,处方用药为依替米星和坎地沙坦片,依替米星为广谱抗生素,坎地沙坦片为降压药;(5)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处方用药开具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和铝碳酸镁片,铝碳酸镁片为治疗胃病用药。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可能为一个患者同时患有2种以上疾病,医生在诊断处只写一种疾病,却在处方中开具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

3.3 溶媒选用不当: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溶媒为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这三种溶媒的PH值是不同的,因此,酸性或碱性的药物就必须选择适合自身特性的溶媒。(1)同类药物中,不同的药物所选择的溶媒也各不相同,如注射用氟罗沙星+0.9%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氟罗沙星说明书注意事项中明确写明本品忌与生理盐水或与葡萄糖盐水并用,应选用5%葡萄糖注射液做溶媒,因为两者配伍易发生浑浊;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既可以用葡萄糖溶液溶解,又可以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溶解。(2)注射用泮托拉唑+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出因pH值的影响,泮托拉唑含量降低,变色,说明书中指出,应选0.9%氯化钠注射液做溶媒;(3)抗生素大多以0.9%氯化钠注射液做溶媒,如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粉针+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因溶液pH值的改变而产生混浊。(4)由于医生习惯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做溶媒,因此有的处方开具参附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而参附注射液说明书规定必须用5~10%葡萄糖注射液溶解。

3.4 用法用量不当:(1)开具阿托伐他汀片时,用法用量中写为“每天一次”。该药是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而发挥其降脂作用,该酶在夜间的活性高,故宜晚上服用;(2)硝本地平缓释片用法为一天3次,每次1片。该药是缓释制剂,说明书要求为bid。(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20mL/次,1日1次,静滴,连续治疗了7d。用药分析: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为1次5-10mL。该患者的用药剂量为20mL,超出说明书规定的剂量用药。(4)外科感染患者给予头孢替唑钠0.5g静滴,QD,疗程为7天。头孢替唑属时间依耐性抗生素,其抗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血药浓度在体内代谢达到最高后慢慢下降,当降至无效浓度时就进行下一次用药,可尽量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时间,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说明书中规定本品应分次给药,目的是缩短给药间隔时间,使24小时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时间超过60%。头孢替唑达到最小有效浓度后再增加药物浓度也不会提高其抗菌效果,如果一次即给予一日总用药量,不仅会使药效降低,还会造成血药浓度过高,增加代谢负担,导致用药风险增加。故在应用本品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分次使用。

3.5 配伍禁忌:(1)炎琥宁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及维生素B6注射液,立刻出现白色浑浊。原因为:炎琥宁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存在物理配伍禁忌;(2)输完复方丹参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后,护士没冲管就输入5%葡萄糖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输液管中出现浑浊;因此医护人员输液过程中要注意药物输注的顺序,或用生理盐水冲管,避免2种药物直接接触而发生反应,特别是输完中成药后;(3)醒脑静注射液30mL合并使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剂4g。用药分析:药品说明书中用法用量为静滴,1次10-20mL。而该患者1次使用了30mL醒脑静注射液,超出了说明书用量,醒脑静为中药注射剂,不应该配伍门冬氨酸钾镁输注。(4)中药饮片处方中同时使用附子和全瓜蒌。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其与瓜蒌同用属中药十八反的配伍禁忌,附子不宜与瓜蒌同用;(5)中药注射剂本身成分复杂,较易发生不良反应,若临床上常将其他药物加入到中药注射剂中配伍静滴,更增加了不确定性。因此,中药注射剂要求单独使用。讨论

综上可见,门诊用药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定问题。药物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反而会影响疾病的病程及预后,严重者可使患者致残、致死。因此,医师、药师应当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避免药物的滥用,尽量减少和避免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青,曾繁典.制定我国国家药物政策的紧迫性及其建议[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3,12(6):281.

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调查分析 篇3

资料与方法

资料2005年6~10月四所医院的处方,共2 500张;处方差错记录登记。

方法采用随机方法,每月抽取月初、月中和月末各3天的门诊处方,每月500张,共计2 500张,涉及使用药品813种。参照药品使用说明书等相关内容,对处方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利用Excel进行统计汇总。

结果

25 00 张 门诊处方中,不合理处方108张,占抽查处方数量的4.32%,处方合格率95.68%,见表。

讨论

不合理用药分析:① 用法、用量、疗程不合理:β-内酞胺类抗生素在门诊病人仍多采用静脉滴注或bid给药。该类大多数药物半衰期较短,属时间依赖型,且无抗菌后效应。体内杀菌效力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要求一个给药间隔期内超过MIC的时间必须大于46%~50%,才能达到良好的杀菌效果。此类药物宜将每日用药总量分3~4次给药。阿奇霉素片0.5g,qd× 7天,或0.25g ,bid ×7天 ,而根据本品半衰期为35~48 小时这一药代动力学特点,其正确用法应为1次/天,分3天疗法或5天疗法。长时间服药会造成药物体内蓄积而发生不良反应,对提高治疗效果无益,且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HMG-COA发挥作用,该酶在夜间活性高。因此,正确的服药时间宜在每日晚间。医师开具药品时,在处方正文部分应给予调剂药师明确的用法和用量指示。审方时发现外用药处方无具体用法、用量现象普遍。如:丁香开胃贴1帖×3 天;呱瑞松1支外用等。同时,个别医师超限量开具二类精神药品,如氯硝西浮lmg tid ×15天。

溶媒问题:青霉素钠加人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而酸性或碱性环境均可导致药物分解速度加快,正确方法应选择生理盐水作溶媒。培氟沙星加人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而培氟沙星与含Cl- 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混合后易产生沉淀。在门诊输液观察病人中曾发生1例将洛赛克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约1.5小时后,输注液颜色加重。随即停止输液,待次日观察发现,输注液出现明显红色,且静置后出现分层现象。而正确方法应使用溶媒为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用量应为100 ml。

不合理配伍:茶碱缓释片二羟丙茶碱静脉点滴 + 左氧氟沙星静脉点滴。因氟喹诺酮类药品抑制茶碱代谢,导致茶碱在肝脏代谢消除减少,出现茶碱血药浓度异常增高而发生毒性反应,甚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如两者必须合用,需监测茶碱血药浓度并及时调整剂量。环丙沙星 + 维生素C,静脉滴注,维生素C具酸性,导致环丙沙星杀菌能力下降,只有在碱性或中性介质中才具备强效杀菌能力。活菌制剂与杀菌剂合用现象,如丽珠肠乐 + 甲硝唑,乳酶生 + 阿莫西林,而活菌制剂与杀菌剂合用,将导致二者药效降低,宜分开服用。莫沙必利 + 胶体果胶,前者为胃肠动力药,可增加胃肠蠕动,加速胃排空,而胶体果胶韧需要覆盖于溃疡表面才能起到保护胃黏膜作用,因此要求在胃内停留时间越长越好,因此两药不主张同时使用。

抗生素使用和联用问题:审方中发现个别科室使用抗菌药物存在着随意和滥用现象,如五官科(包括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抽查309名患者,使用抗生素人数达到211人,占68.28%;妇科146名患者,使用抗生素人数93人,占63.7%,其中又有39人同时使用了2种以上抗生素,占使用抗生素人数的41.94%,高出全院抗生素药物的处方比例32.67%的1倍。这样不但增加就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也增加了细菌的耐药几率。

其他审方还发现,个别处方医师因对药物剂型知识不了解,又不很好地阅读药品说明书,导致处方错误。如芬必得(布洛芬)600m gt id× 3,po ;洛塞克10mg,qd× 7 ,po 。正确用法:前者只需服药2次/日,而后者制劑规格为每粒20 mg,服用10 mg就只能将药物破开,导致药物缓释颗粒过早在胃内释放而影响疗效。临床诊断与处方开具药物不符:如真菌感染,处方:黄柏胶囊4粒tid x 5;支气管肺炎患儿,处方:脾可欣4g tid× 7等。

上述资料表明,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临床医生掌握药物相关知识不全面,通常只注重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剂量,而对药代动力学特点、药物间相互作用、时辰药理学等方面往往被忽视,甚至出现像选择10%葡萄糖注射液作青霉素钠溶酶的常识性错误。曾发现处方医师将医药代表发放的宣传材料作为处方依据,而宣传材料内容与药品说明书不符。因此提示,强化临床医师对药学知识的学习,全面掌握药品使用说明书内容,尤其在基层医院应作为医疗业务重点工作之一。同时,出现问题也暴露了基层医院药房调剂药师业务素质偏低,用药把关不严的问题。药师也需要加强自身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为患者提供质量合格药品的同时,更要为患者提供最大发挥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指导与服务。

门诊不合理处方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2009年门诊处方共28327张。

1.2 方法

每月随机抽取3d的处方进行评价。从中分别随机抽查100张处方填写《处方评价表》, 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处方抽查情况及不合格处方内容进行汇总分析, 并写出处方分析评价, 分析医师处方质量, 每月进行通报。

2 评价方法

采用两步法评价处方:每张处方从第一步从书写规范性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步从用药合理性方面进行评价。

2.1 处方书写评价

2.1.1 处方前记书写评价

处方前记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科别、临床诊断、开具日期。我院处方抽查中关于处方前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处方前记书写缺项, 如无科别, 无诊断, 或诊断项与用药不相符,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医师对现行《处方管理办法》内容学习不够, 重视不够、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不够到位。

2.1.2 处方正文书写评价

处方正文应写明药品名称、剂型、剂量缺项或不清, 处方修改处无医生签名, 未填写修改日期。如开具药名“舒乐安定”, 正确书写应写其通用名“艾司唑仑片”。处方上书写“盐酸洛美沙星12#×壹盒”, 而未标明0.1g×12#壹盒。

2.1.3 处方后记包括医师签名, 或者加盖印章, 药品金额, 审核、调配、核对发药药师签名。

由于我院现用电脑打印处方, 医师签名栏未完善, 调配药师与核对药师签名潦草, 应引起药师工作者的重视。

2.2 处方用药合理性评价

依据《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师审核处方用药适宜的七项原则, 参考药品使用说明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配套的《临床用药须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对处方用药合理性进行系统分类和评价。

2.2.1 规定不需做皮试的药品未注明皮试结果

对于必须做皮试的药品, 患者做过敏试验后须注明皮试结果, 以便药师根据皮试结果决定是否发药。如青霉素说明书上明确写明应用本品前需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并进行青霉素皮肤试验, 经20min后, 观察皮试结果, 呈阳性反应者禁用。存在的问题为患者已按医嘱做过敏试验, 但处方上未标明皮试结果, 此种现象在我院处方中还存在, 应引起重视。需做皮试的药品还有复方泛影葡胺, 精制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等。

2.2.2 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相符

如诊断为心律失常, 用药为奥美拉唑、阿莫西林, 该处方明显是用药与诊断不符;诊断为早孕用药: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 3次/d, 2片/次, 而早孕患者一般不建议使用抗菌药物, 如有两种疾病须用药, 诊断也要完整写明2个诊断。

2.2.3 剂量、用法不正确

如儿科9岁患者使用注射用阿莫西林钠, 每次2.5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1次/d。注射用阿莫西林钠为青霉素类抗菌药物, 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 使其24h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至少60%的时间, 或者一个给药间隔内超过MIC的时间必须大于40%~50%方可达到良好的杀菌效果, 此类抗生素无抗菌后效应, 其用药后则是将时间间隔缩短, 而不从每次大剂量给药, 一般3~4个t1/2给药1次, 日剂量为3~4次给药。阿莫西林血浆t1/2为1.08h, 小儿一日剂量单次静脉给药不妥, 一方面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 另一方面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2.2.4 重复用药现象

有些药物为复方制剂, 与其他药物合用时, 应考虑药物某些成分是否相同, 有些药物作用机制相同, 没有必要合用。例如, 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处方予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和尼美舒利分散片口服, 二者均为非甾体类抗炎药, 作用机制相同, 联用会加重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并有致溃疡的危险, 二者没有必要合用。

2.2.5 存在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例如, 诊断为泌尿感染待查, 处方予复方磺胺甲噁唑片, 碳酸氢钠片和盐酸环丙沙星片口服。环丙沙星因尿碱化试剂可降低盐酸环丙沙星在尿中的溶解度, 导致结晶尿及肾毒性, 服用环丙沙星时应避免同用碱化剂, 宜多饮水, 保持24h尿量在1200ml以上;复方磺胺甲噁唑片易引起肾损害, 发生结晶尿、血尿和管型尿, 偶有患者发生间质性肾炎或肾小管坏死的严重不良反应, 尿碱化药可增强磺胺药在碱性尿中的溶解度, 使排泄增多, 因此服用磺胺甲噁唑片宜与碳酸氢钠片同服, 建议更换抗菌药物。

3 讨论

3.1 我院落实处方点评制度, 处方合格率从2007年的93.52%上升到2008年得96.56%。2009年的98.21%, 达到了医院管理年检查有关规定处方合格率, 不低于95%的要求。

3.2 处方是医师和药师对患者共同负责的重要医疗文书, 具有法律技术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意义, 它反映了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疾病特征, 处方规范书写要求医生在开具处方时认真填写处方上的每一项, 通过处方抽查点评通报, 可严格医生对处方书写质量的要求。使其尽量避免处方不规范、不标准, 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3 药师应认真审核处方, 调剂处方应做到“四查十对”, 发现不合理处方应及时通知医师。临床药师应加强合理用药督导检查, 对其做好处方抽查工作并进行处方点评, 对不合格处方药师要做好登记, 定期总结处方中常见问题并向临床医师反馈, 以提高处方质量, 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医院将处方质量纳入医疗质量质效考评内容, 定期在全院通报, 引起医师的重视。

医师难以全面掌握药品的适应证、禁忌证、规格、用法、用量等, 那就要求药师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把好处方调剂关。药剂人员要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 在用药适宜性的审核上下功夫。同时医师应加强对药理学、药动学、药效学以及临床相关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沟通能力。

实践证明药师通过开展处方点评工作, 定期总结处方中的常见问题并向临床医师反馈, 能促进临床医师提高处方质量, 促进合理用药, 成效显著。

门诊处方合理用药点评总结 篇5

2017年1-6月份药事科共点评处方26664张,发现不合理处方62张,全院处方合格率99.8%,大于省卫计委标准(98%)要求。每个科室均达标,合格率较去年同期(2016年1-6月份全院合格率99.5%)有了进一步提高。在不合理处方中中诊断不规范22张,不合理用药41张。将其中不合理用药存在问题列举分析如下:

一、遴选药物不适宜

如:

1、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开具头孢唑肟钠。

(此抗生素为三代头孢,适应证应为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应选择一、二代头孢,选择头孢他啶为遴选药物不适宜。)

2、尿毒症患者,开具阿卡波糖。

(阿卡波糖对严重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25ml/分钟)的患者禁用)。

3、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即用三代头孢(头孢他啶),选药错误。

二、无适应症用药

如:

1、诊断为月经过少、月经不调开具宫炎平分散片;

2、诊断为痛风开具头孢丙烯。

3、诊断为眼疲劳,开具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速高捷);诊断为眼疲劳开具复方熊胆滴眼液。

4、诊断为病毒疹,开具罗红霉素胶囊(仁苏)。

三、给药途径不适宜

如:

1、噻托溴铵粉雾剂(天晴速乐)口服(应为吸入)。

2、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蓉生)皮下注射(应为肌注)。

3、舒利迭外用(应为吸入)。

4、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口服(应为冲服)。

四、剂量不适宜 如:

1、注射用头孢他啶(赛之迅)用于67岁病人,1g*2.00瓶,Bid。(大于65岁病人日剂量大于3g)。

2、替硝唑注射液用于手术预防厌氧菌感染,1次0.4g,qd,(应为0.8g)。

五、给药频次不合理

如:

1、头孢唑肟钠qd给药,(应为一日多次给药)。

2、注射用苄星青霉素bid给药(注射用苄星青霉素为长效抗生素)。

3、注射用头孢美唑钠qd给药(应为tid给药)。

4、克拉霉素缓释片bid给药频次错误(应为qd给药)。

六、重复用药

如:

1、同时开具罗红霉素氨溴索分散片和贝莱(贝莱为盐酸氨溴索片的商品名),七、联合用药不适宜

如:

1、地塞米松与头孢同瓶输注;

2、地塞米松与甘露醇同瓶输注;

3、奥替溴铵与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联用(二者药理作用拮抗)。

4、诊断糖尿病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左氧氟沙星与降糖药有药物相互作用,同时使用可能引起血糖失调)。

门诊不合理处方分析及改进措施 篇6

【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合理处方的统计分析,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促进处方点评制度的实施与持续改进,促进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2年度的处方点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整理,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分类和统计,填写不合理处方登记表,以便进行归类分析。结论:2012年不合理处方有325张,占全年抽取处方总量(3600张)的9.02%。不合理处方分三类: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和超常处方。我院处方合格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不合理处方;分析;改进措施

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1],具有法律、技术、经济责任。处方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用药安全与疗效的发挥,以及患者的医疗支付成本。因此,为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卫生部颁布了《处方管理办法》,并于2010年公布《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2],要求各级医院建立健全处方点评制度。我院是一家三级医院,处方点评工作已开展多年。本文对我院2012年度的门诊不合理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总结经验,促进处方点评制度的实施与持续改进,促进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降低患者的就医经济压力。

1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2012年度的处方点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整理,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分类和统计。我院每月随机抽取门诊处方300张(不包括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全年共3600张。参照《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药品说明书、《现代临床药物学》[4]及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各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用药指南和诊治标准等进行处方点评,填写不合理处方登记表,以便进行归类分析。

2结果

2012年3600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有325张,占处方全年抽取处方总量的9.02%。不合理处方分三类: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處方和超常处方,具体情况见表-1、表-2和表-3。

3分析与讨论

3.1处方规范性评价

处方的规范性直接影响到药师对处方合理性的审核以及患者用药的安全,不规范处方的出现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医生对处方的书写格式不明确。②对处方规范性的认识度不够,责任心不强,存在随意心态,体现在处方的缺项方面。③习惯性,主要表现为同一张处方中英文并存和医嘱式处方和使用商品名,刚从住院部调出来的医生或住院部医生给门诊患者开具的处方,医嘱式处方的几率较高。④医生对药物的规格不清楚,凭印象书写,导致规格错误,从而用量错误等现象出现,对药品通用名不熟悉,只好用商品名或者习惯性使用商品名开具处方。

3.2处方用药合理性评价

由表-2可见,不合理用药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在处方中药物的用法用量错误、诊断与用药不符以及注射药物的溶媒选择与用量这三个方面。其它的方面虽然出现频率相对少一点,但是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2.1药物的用法与用量

药物用法用量不合理情况主要体现在:①药物用法不明确或错误,如药品用法为“外用”、“照说明书使用”“滴眼”等,又如马应龙痔疮膏的用法为“塞肛”,不正确的用法可以导致药物治疗的失败,严重者甚至可以产生不该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②药物的用量不正确,如带状疱疹患者阿昔洛韦片100mg tid。阿昔洛韦片用于带状疱疹的用法应为:800mg/次口服5次/日连用7-10天,显然该处方中药物用量太小,使用频次也不够。又如华佗再造丸的用法为:80丸3次/日。该处方华佗再造丸的用量过大,使用频次过多,其用法应为:8g 2次/日。药品的用量一般情况下应严格参照药品说明书的常用量,不能随意增大或减少,特殊情况下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③药物的使用频次不正确,出现最多的为头孢曲松钠粉针,用法为“2次/日”,头孢曲松的半衰期较长,为7-8小时,一般感染一天一次足以维持其有效杀菌浓度,重症感染才使用一天二次,且单日最大剂量为4克。显然对于一般感染,使用一天二次是不合理的。

3.2.2诊断与用药

处方的临床诊断直接影响到药师对处方用药合理性的判断以及患者的用药安全,处方诊断应该完整、全面、规范。通过对不合理处方的回顾性分析,诊断与用药不符主要是处方中开具了超出诊断的药物,该种现象也可以认为是无指征用药。可能是因为医生嫌麻烦没有把诊断写全,或者应患者要求开具的药物。

3.2.3药物选择

①上呼吸道感染90%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只有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时,才有指征使用抗菌药物,而且以抗G+菌选用抗菌药物,而三代头孢以抗G-菌为主。上感使用三代头孢是我院抗菌药物管理的重点之一,但还是出现了5例,说明抗菌药物管理工作还应加强。②外科预防用药的选择,这也是抗菌药物管理的重点,外科预防用药的目的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不合理性表现在使用作用较慢的口服制剂或抑菌剂预防感染。迅速起效、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价格相对较低是预防用药的基本要求[3],因此,临床上一律使用杀菌剂而不用抑菌剂,一般选用作用迅速的静脉给药方式。③重复用药:体现在相同成分的药物同时使用、同类药物同时使用,例如同时使用氨苄青霉素胶囊+阿莫西林胶囊,二者均为广谱青霉素,作用机制相同;同时使用冠心丹参滴丸+复方丹参滴丸,两种中成药制剂主要作用成分相同,均为丹参、三七。重复用药不仅不能提高治疗效果,反而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或者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医生应对药物的组成和作用机制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药师在审核处方时,也应及时提醒医生,共同把好患者的用药安全关。

3.2.4溶媒

溶媒的选择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不合理的溶媒可以使药物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发生降解、沉淀、结晶等反应,从而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或药效的改变。同时溶媒的用量决定注射药物的浓度,溶媒用量少,进入体内的药物浓度大,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溶媒用量大,输注的药物浓度达不到有效浓度,影响疗效。溶媒选择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中成药制剂银杏叶注射液选用氯化钠做溶媒。中成药的成分比较复杂,一般不宜选用强电解质的氯化钠注射液做溶媒,应选用药品说明书规定溶媒,而且在我院门诊使用较多的几种中成药注射剂(丹参注射液、银杏叶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的说明书中,明确指出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做溶媒。另外,溶媒的用量应使药物维持有效浓度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利巴韦林注射剂的说明书中规定,静脉滴注时应配制成1mg/ml的浓度,但有少数的处方溶媒用量不足,使药物浓度过高达到2mg/ml或更高,显然医生对药品说明书没有完全了解。超浓度给药增加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引起静脉炎或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大用药的安全隐患。

3.2.5静脉输液滴速

静脉输液中滴速的正确与否,对病人的治疗和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药物静脉滴注过程中,在需要保持药物输注浓度的稳定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非常重要。而滴速每分钟多少滴为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成人以每分钟40~60滴的滴速较安全,但最佳滴速应由医护人员根据用药者的年龄、病情和药物性质来控制,不同药物的静脉滴注速度是不一样的。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应根据患者患者的情况,在开具处方时注明静注药物的速度。从统计中发现不合理处方中银杏叶(舒血宁)注射液的滴速较快。银杏叶(舒血宁)注射液的说明书中明确提出,应严格控制滴速,建议滴速小于40滴/分,一般控制在15-30滴/分。但是在查到的这些不合理处方中大部分标注的滴速为40-60滴/分。

3.2.6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延缓或减少抗药性的产生。联合用药应考虑联用药物相互间的作用,而且应尽量减少联用药物的品种数。从不合理处方的回顾性分析发现,联合用药不合理主要是未考虑联用药物相互间的作用。例如同时使用左氧氟沙星胶囊+蒙托石散+奥美拉唑胶囊口服,喹诺酮类药物在酸性条件下吸收较多,奥美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的分泌,使消化道PH值上升,减弱左氧沙星的吸收。同时由于蒙托石散的吸附作用,在与其它药物合用时,其它药物应在服用蒙托石散前1小时服用,以免减弱联用药物的药效。

3.3超常处方

超常处方包括无适应征处方、无正当理由开大处方、无权威性循证医学依据超说明书用药、人情方、开方与个人或科室经济利益挂钩。本次回顾性分析的超常处方主要是开具药物疗程过长和无适应征处方,《处方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不合理处方中疗程最长的有3个月,显然不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无适应症用药现象主要为处方药物超出处方诊断,如诊断为冠心病,同时使用消心痛片+山崀宕碱片+甘草酸二铵胶囊口服,如诊断为冠心病使用头孢克肟胶囊等。临床医生处方中开具的药物应符合处方诊断,否则可以判断为无指征用药。

4总结与改进措施

处方点评是医院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和药品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1]。随着我院处方点评工作的实施,门诊处方质量逐步上升,说明处方点评工作的持续开展和逐步改进,促进了处方质量的上升,从而达到提高合理用药,减少用药安全隐患,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的目的。处方质量的提高体现在处方合格率的上升,处方合格率是衡量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減不合理处方的出现,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人通过几年来处方点评分析总结,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改进:①提高医生和药师对处方的合格重要性的认识度,提高医生和药师的责任感和工作的认真态度,从而减少甚至杜绝不规范处方的出现。②加强临床医生和药师对《处方管理办法》、国务院38号文件等相关规定和法规的学习,使法规意识增强。③加强临床医生和药师对各种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药品说明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力度,提高医生和药师对处方合格性的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处方质量和合理用药水平,保证医疗安全。同时建议临床医生收集熟悉度不够的药品的说明书,以便平时翻阅。药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对药品说明书的学习和掌握,应能熟练和准确的回答患者和临床医生的咨询。④严格实行处方点评制度,完善点评机制,加大干预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交流和改正。⑤加大临床药学工作力度,加强药学部门与临床医生之间药物使用信息及药学新进展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药物信息和药学新动态。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3号2007年2月

[2]卫生部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S]卫医管发[2010]28号2010年2月

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2月~12月门诊处方2466张,以《新编药物学》、《合理用药问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应的参考文献为依据,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将其中不合理用药处方按配伍不合理、重复用药、超剂量用药、药物使用方法不合理、药物使用时间不合理、儿童用药不合理、溶媒选择不合理、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用药疗程不合理9个方面进行分类。

2 结果

共抽查2466张处方,其中不合格处方981张, 处方不合格率约39.76%。见表1。

3 讨论

3.1 配伍不合理 (1) 雷尼替丁+乳酶生。雷尼替丁是H2受体拮抗剂,抑制胃酸的作用比大剂量抗胆碱药更为安全。乳酶生为活乳酸菌干燥剂,在肠内分解糖类而产生乳酸,使肠内的酸度增高,从而抑制腐败菌,防止蛋白质发酵,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雷尼替丁降低酸度,乳酶生增高酸度,两者合用属于配伍不合理。 (2) 诺氟沙星胶囊合用复方氢氧化铝片。氟喹诺酮类药不宜与含铝、镁、钙、铋等二价或三价金属离子的药物以及铁剂、抗胆碱药或牛奶同服, 因而可以通过螯合作用或其他机制形成不易溶解的复合物而影响其吸收, 所以两者不能配伍。 (3) 5%葡萄糖注射液、三磷酸腺苷注射液、辅酶A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五种药混合静脉滴注。由于三磷酸腺苷和辅酶A为生物制剂, 在水溶液中长时间放置易水解降效, 需要快速滴注,而氯化钾只能缓慢滴注, 二者在滴注速度有矛盾。本处方为不合理的配伍处方, 建议分别组方静滴。

3.2 重复用药 (1) 如青霉素与头孢呋辛钠, 头孢唑啉与头孢哌酮舒巴坦, 这些药物均属于β2内酰胺类抗生素, 作用机制相同,可因竞争共同的靶位而产生拮抗,甚至诱导耐药菌株产生,其治疗效果起不到相加作用,反而毒性会增加,同时同类药之间存在交叉耐药性。 (2) 格列喹酮与格列齐特,同属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 因刺激胰岛素中正常的β2细胞释放胰岛素而起降糖作用, 联用后剂量掌握不当可引起低血糖。 (3) 维拉帕米、尼莫地平、硝苯地平, 三者均属于钙离子拮抗剂, 同服会出现明显心悸、头痛、血压过低等不良反应。 (4) 甲氧氯普胺与多潘立酮, 两者同属于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作用基本相似, 两药合用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易发生。

3.3 超剂量用药 (1) 布洛芬缓释胶囊 (芬必得) 300 mg 3次/d口服。该药为缓释制剂, 每12 h给予1次用药即可, 过量服药可引起头痛、呕吐、倦睡、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2)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4 g2次/d静点。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为时间依赖性药物, 0.5~1 h达峰, 2~4 g/d分2~4次给药为宜, 超量使用极易发生抽搐等神经系统治疗厌氧菌感染200 m L (0.8 g) 2次/d静脉滴注。替硝唑在术前2h可静点0.8 g, 术后4 h静点0.8 g, 常规用于治疗厌氧菌感染, 1次d, 0.8 g/次即可。

3.4 药物使用方法不合理 (1) 甲硝唑片每次1片, 每晚1次, 塞入阴道。将甲硝唑直接塞入阴道, 虽有一定的疗效, 但效果不及阴道栓, 因为片剂与栓剂从配方、制备工艺、给药方式到施药方式均不相同, 栓剂进入阴道内, 基质在体温下既可熔融液化而释出药物,局部发挥作用, 将片剂作为阴道栓使用, 药物不能在合适的条件下崩解, 也不能药迅速在局部形成有效浓度, 而且片剂硬度大, 棱角会损伤黏膜, 增加刺激性。 (2) 红霉素肠溶片100mg 1/2片, 口服。肠溶片、控释片药物都具有特殊的骨架结构和释放系统,只有整片服用才能保证疗效。1/2片服用不仅破坏了该药的释放系统, 对胃产生刺激, 同时药物受胃酸破坏而发生降效, 故红霉素片需整片吞服[2]。

3.5 药物使用时间不合理 (1) 多潘立酮片(吗丁啉)饭后服用;铝碳酸镁(威地美)饭前服用;多潘立酮片能增强胃和十二指肠的运动, 应在饭15~30min服用。铝碳酸镁具有抗酸及胃黏膜保护作用, 在半空腹状态下服用可以形成有效的黏膜保护层, 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一般情况下应在两餐之间服用效果最好。 (2)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 临睡前服用。黛力新是由两种成分组成的复方制剂, 氟哌噻吨小剂量具有抗焦虑、抗抑郁作用, 美利曲辛低剂量时具有兴奋特性, 此药应在早上或中午服用, 临睡前服用会更加影响神经衰弱和抑郁症患者的睡眠。

3.6 儿童用药不合理 (1) 12岁儿童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喹诺酮类药物对生长软骨有影响, 能使未成年人的支重关节的软骨受到侵蚀该类药物不但潜在致畸和抑制骨骼生长, 而且导致中枢神经的严重不良反应, 因此18岁以下未成年人慎用此类药物[3]。 (2) 小儿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因小儿肾小管分泌及重吸收差, 肾小管泌酸能力低, 尿pH值高, 影响碱性药物的排泄, 导致肾排泄药物清除减慢, 易致蓄积中毒, 因此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甙类药物应尽量避免在小儿中使用。 (3) 8岁儿童临床诊断牙周炎,用甲硝唑片200 mg, 口服, 3次/d。处方剂量偏大, 小儿由于解剖、生理、病理方面具有特殊性, 肝脏、肾脏发育不够健全, 容易造成药物的积蓄中毒, 所以小儿用药量不能看作成人的缩影。

3.7 溶媒选择不合理 (1) 青霉素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青霉素水溶液最佳pH值为6~6.8, 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 容易发生水解和分子重排, 导致β-内酰胺环破坏而失去抗菌活性。5%葡萄糖注射液pH值为3.2~5.5, 青霉素的最佳溶媒为注射用水或0.9%氯化钠注射液[2]。 (2) 注射用红霉素+10%葡萄糖注射液的情况, 红霉素在葡萄糖中不稳定, 如需要加葡萄糖每100 mL溶液加入4%碳酸氢钠1m[4]。

3.8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 (1) 氧氟沙星+钙尔奇D。氧氟沙星可与钙离子形成一种不溶性络合物,两者合用可使钙片失去作用,同时也降低了氧氟沙星的抗菌效力。 (2) 红霉素片+维生素C片。维生素C为酸性,红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它在碱性环境中,抗菌力强,当pH值在5.5~8.5之间,抗菌强度随p H值增高而增高,p H值在3.2~3.5之间时,红霉素被大量分解而破坏。 (3) 5%葡萄糖溶液250ml+林可霉素1.2g,静脉点滴。选择溶液量过小,导致林可霉素浓度过高,使得输液时间缩短,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增加对神经肌肉接头毒性,宜将林可霉素1.2g溶于约5%葡萄糖溶液500ml输液中,同时静脉点滴速度不宜过快,于3h~4h内滴完。

3.9 用药疗程不合理 (1) 25岁女性泌尿道感染服用左氧氟沙星片0.2g, po, bid, 疗程2 d。对于年轻女性的单纯泌尿道感染一般应服药7 d,以防止复发, 而抗生素的疗程小于1 d大于10 d均属于不合理用药。 (2) 谷维素连续服用1个月;盐酸非那吡啶连续应用5 d。谷维素具有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 其说明书明确指出连续服用不宜超过1周;盐酸非那吡啶对尿道黏膜有局麻止痛作用, 连续应用不得超过2 d。

4 总结

不合理用药不但会降低药物的疗效, 增加药物的毒性, 还会危害患者的健康, 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 所以不合理用药问题应引起我们极大的重视。笔者认为:医疗单位应从组织上, 资源上做好临床药学工作, 加大对合理用药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处方分析知识讲座,开展处方审查及评议,提高临床医生和药师的素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张新平, 李少丽, 主编.药物政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35-136.

[2]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8, 49, 86.

[3]汪复, 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34.

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8

不合理用药问题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有数据表明, 国际范围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为10%, 而我国却高达20%, 某些地区甚至更高。笔者随机抽取我院门诊处方3986张, 现将不合理用药问题分析如下。

1给药剂量不当

处方中常采用维生素E胶囊口服, 每次0.2g, 每天3次, 此剂量偏大。据报道[1], 长期服用维生素E>0.3g/d, 可引起出血、高血压、荨麻疹、生殖功能障碍, 加重糖尿病和心绞痛, 甚至可导致乳腺癌和影响免疫功能, 还可使血清胆固醇平均增加75mg/dl。长期 (>6个月) 应用维生素E, 易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偶见低血糖、血栓性静脉炎、凝血酶原降低。用量>0.4g/d, 疗程≥1年, 特别是与雌激素联用, 将增加诱发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另有报道, 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E (0.4~0.8g/d) , 可引起视力模糊、乳腺肿大、腹泻、头晕、流感样症候群、头痛、恶心、乏力、胃痉挛及月经过多或闭经等, 个别患者有皮肤皲裂、唇炎、口角炎、肌无力等。停药后上述不良反应可消失。长期服用超量 (>0.8g/d) 维生素E, 可改变内分泌代谢 (甲状腺、垂体和肾上腺) , 影响免疫机制及性功能, 并出现栓塞的危险。老年人口服大剂量维生素E可致锥体外系症状。

2不合理联用药物

2.1 典型处方1

螺内酯片40mg、呋塞米片40mg加头孢氨苄胶囊0.5g口服, 每天3次。呋塞米与头孢菌素类联用可加重肾毒性, 因此应避免联用。 (1) 头孢菌素主要由肾脏排泄, 其在尿中浓度较血液中高几十倍或更多, 因此可能对肾脏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头孢菌素类药物在通过肾脏分泌时分布在近曲小管, 最初使近曲小管刷状缘微纤毛含量减少, 继而微粒体肿胀坏死, 其毒性在剂量过大 (>6g/d) 时或原有肾脏疾病基础上更易发生, 一般停药后肾损害可逆转。第1代头孢菌素肾毒性高于第2、3代[1], 处方中头孢氨苄属于第1代头孢菌素。呋塞米具有肾、耳毒性, 当其与头孢菌素类同用时, 肾、耳毒性均增加, 可引起肾小管坏死, 尤其在原有肾损害基础上[2]。笔者建议选用阿莫西林片取代头孢氨苄胶囊, 虽然青霉素类药物也是主要经肾脏排泄, 但无明显的肾毒性, 其对肾脏的损害多与变态反应有关。另外, 阿莫西林亦经肝胆系统排泄 (也有报道60%以原型药自尿中排出) , 在肾功能不全时半衰期延长不明显, 因此肾毒性低于头孢氨苄。

2.2 典型处方2

琥乙红霉素片0.5g口服, 每天3次, 加用头孢唑林钠注射剂5.0g、穿琥宁注射剂240mg静脉注射, 每天1次。 (1) 速效抑菌剂琥乙红霉素可降低繁殖期杀菌剂头孢唑啉钠的药效, 两者存在拮抗作用。 (2) 琥乙红霉素为红霉素的琥珀酸乙酯, 酯化后与红霉素相比, 具有吸收迅速、血药峰值高、半衰期长等优点。琥乙红霉素在体内水解释放出红霉素而起抗菌、抗病毒作用, 因此琥乙红霉素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和红霉素完全相同。穿琥宁是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 穿心莲含30多种化学成分, 主要为穿心莲内酯。穿心莲内酯无直接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而对某些感染有效, 可能是由于其可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以及有退热、消炎作用。红霉素可抑制穿心莲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从而降低其药效[3], 故琥乙红霉素不应与穿琥宁同用。如果考虑有支原体感染必须用琥乙红霉素, 可改用利巴韦林注射剂抗病毒。

2.3 典型处方3

青霉素V钾片0.5g、阿莫西林片0.5g口服, 每天3次。阿莫西林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活性良好, 其作用与青霉素G、青霉素V钾片相似。同类药物联用不良反应相加, 还可能因竞争同一青霉素结合蛋白的结合位点而产生拮抗作用。

临床合理用药, 任重而道远。医师和药师应不断更新知识, 在实践中勤于探索, 努力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贾公孚, 谢惠民.药害临床防治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97-500, 1397-1398.

[2]贾公孚.临床药物新用联用大全[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8, 375.

儿科门诊不合理处方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2年6—12月本院门诊药房调剂后的处方10000张, 以《处方管理办法》为标准, 参考药物说明书和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2 结果

处方不合理数最多的为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共106例, 其次为用法用量不适宜87例 (见表1) 。

3 讨论

3.1 处方书写不规范

3.1.1 医师开具的处方与病历记载不一致时, 患儿家长会产生质疑, 误以为是药房发错药、写错静脉滴注单, 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3.1.2 年龄书写错误如2个月写成2岁, 药师发药过程中按处方记载默认其年龄, 可能造成给药剂量过大而引发不良反应。

3.1.3 单张处方多人合用

3.2 配伍禁忌或联合用药不适宜

3.2.1 头孢噻吩钠与下列药物有配伍禁忌葡萄糖酸红霉素、乳糖酸红霉素、氯化钙、葡萄糖酸钙在临床使用时应当避免配伍使用。

3.2.2 两种或两种以上补液相邻配伍经补液室长期观察总结发现, 有些药物在相邻补液时同一输液管内会产生可见的浑浊、微粒或胶胨状物质, 考虑可能会对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 建议医师避免此类药物相邻补液, 或在两组补液间加0.9%氯化钠溶液或0.5%葡萄糖溶液冲输液管。发生此类情况的药物有:喜炎平注射液和注射用阿奇霉素+Vit B6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和注射用阿洛西林钠、注射用更昔洛韦和Vit B6注射液。

3.2.3 5%碳酸氢钠注射液与Vit B6注射液Vit B6注射液在酸性条件下稳定, 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容易失效, 故与5%碳酸氢钠不可同瓶静脉滴注。

3.2.4 头孢地尼喹诺酮类、四环素类药物与Al3+、Fe2+、Ca2+等阳离子易形成难溶性螯合物使其吸收大大降低[1]已被我们认知, 但像头孢地尼也可发生同样的不良后果却容易被忽视。有医师在同一张处方中开具头孢地尼分散片和小儿复方四维亚铁散两种药物。

3.3 重复给药

同类药物或化学成分相同而商品名不同的药物联合应用, 因其药理作用基本相似, 同时使用易造成药物剂量累加从而加重不良反应。比如阿奇霉素颗粒剂合用依托红霉素口服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合用双氯芬酸钾栓剂等。

3.4 选药不合理

3.4.1 药品规格选择不当

同一生产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物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规格, 为临床选药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减少了药物资源的浪费, 从用药经济学方面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成本。医师在选用药物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一点, 比如注射用头孢孟多有0.5g和1.0g两种规格, 需要用0.5g时选1.0g的规格, 而需要1g时选2支0.5g的规格。

3.4.2 使用禁用药品

如2岁以下儿童禁用复方地芬诺酯片, 儿童用药后易出现迟发性地芬诺酯中毒和可能出现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4]。注射用赖安匹林12岁以下小儿慎用, 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肠虫清 (阿苯达唑片) 2岁以下小儿禁用;达芬霖 (羟甲唑啉喷雾剂) 2岁以下禁用, 连续使用不可超过7d;惠菲宁2岁以下禁用。

3.4.3 无适应证用药

更昔洛韦为核苷类抗病毒药, 主要抑制巨细胞病毒 (CMV) , 仅限用于免疫缺陷患者发生CMV视网膜炎危及视力者, 艾滋病患者合并重症CMV肺炎或胃肠道感染的治疗[1], 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 对于12岁以下的儿童应权衡利弊, 诊断明确再用, 避免乱用, 更不可当成普通的抗病毒药物使用。

3.5 用法用量不适宜

3.5.1 用药方法不当

肠溶衣片、缓控释片若掰开服用, 不仅破坏了该剂型的特殊骨架结构和释控放系统, 降低了药效, 也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茶碱缓释片、复合乳酸菌肠溶胶囊等。

3.5.2 给药途径不当

Vit K1在儿科使用应当采用比较安全的给药途径, 建议使用肌肉注射, 不采用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

3.5.3 给药剂量不当

儿科用药剂量要求很严格, 计算药物剂量的方法也很多, 可采用比较简单的公斤体质量计算用药量, 以免超剂量使用引发中毒或药物剂量不足影响疾病的治疗。

3.6 载体或溶媒选择不当

3.6.1 缺少溶媒

马破伤风抗毒素免疫球蛋白在用于皮试和肌肉注射时应配有溶媒, 且应选用0.9%氯化钠溶液而不能用灭菌注射用水;错用10%氯化钠作为氢化可的松钠粉针剂的溶媒。

3.6.2 载体选择不当

头孢地嗪钠用0.9%氯化钠溶解比较稳定, 常见医师选用葡萄糖溶液做载体等。

3.6.3 载体量过大或不足

利巴韦林注射液应该用0.9%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稀释成1mg/ml的溶液后静脉缓慢滴注;阿奇霉素应该用适量注射用水充分溶解, 配制成0.1g/ml, 再加入至250ml或500ml的0.9%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中, 最终阿奇霉素浓度为1.0~2.0mg/ml, 然后静脉滴注。

3.7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

3.7.1 抗生素依据PK/PD特点大致分为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及与时间有关但药物后效应 (PAE) 或t1/2较长者三类, 此种分类为不同药物设计给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1]。如阿奇霉素属于第三类, 选择给药1次/d即可达到有效给药浓度, 既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和疗效又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由于部分医师对抗生素的体内代谢过程了解不够, 造成给药间隔时间不合理。对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消除t1/2短, 应1d多次给药。但门 (急) 诊患者很难做到多次给药, 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应追加口服剂量以保证抗生素有效浓度。同时还建议医师最好用相同品种不同剂型的抗生素, 不仅增加疗效, 而且可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3.7.2 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表明, 大环内酯类抑菌剂和β-内酰胺类杀菌剂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肺部感染的疗效[5]。用药过程中应当告知医护人员和患儿家长先用杀菌剂再用抑菌剂。

3.8对于要求皮试的药物应当严格按照皮试结果为阴性后再开具处方, 药师在发药过程中会碰到皮试未做就来药房取药的现象。

对于像青霉素可能引发严重过敏反应的药物应当提高警惕。

3.9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 容易受p H、电解质等因素影响, 而使溶解度下降或产生聚合物出现沉淀, 甚至可能与其他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使药效降低。

与其他药物配伍, 可能发生的反应难以预测, 合并用药愈多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也愈高[4]。因此在输液配伍时由于没有足够的研究文献支持, 宜单独使用。

4 结论

处方的质量直接反映了医师的业务水平与敬业精神, 药师若审方不严, 未执行“四查十对”制度, 医师开具的不合理处方将会直接影响到患儿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因此, 要提高处方质量就应当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诸如加强《处方管理办法》的学习、组织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培训、严格执行处方点评制度并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等, 最终实现保证患儿安全、合理、有效使用药品的共同目标。另外, 医师和药师都应当及时更新知识, 比如头孢曲松说明书规定本品不可加入哈特曼氏以及林格氏等含钙的溶液中使用, 在使用时两种药物应当间隔48h以上, 在2011年9月1日说明书已做修改, 在药物不相容性一条中规定, 勿用含钙的稀释液或哈特曼氏液复溶头孢曲松或对复溶液进一步稀释后进行静脉给药, 不应与含钙的静脉输液包括通过Y形接口连续静脉滴注的含钙营养液同时给药。但是, 除了新生儿, 其他患者可进行头孢曲松和含钙输液的序贯给药, 在两次输液之间必须用相容液体充分冲洗输液管。患儿的康复需要更高的医疗技术和更新的业务知识, 这也对临床医师和药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门诊不合理处方, 提高处方质量, 促进儿童合理用药。方法 选取2012年6—12月本院门诊药房调配后的处方10000张, 以2007年国家卫生部印发的《处方管理办法》、药物说明书和相关资料为判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 抽查共10000张处方, 其中不合理处方459张, 不合格率为4.59%。结论 通过分析发现处方质量有待提高, 医师与药师应加强学习, 降低不合理处方发生率, 保证患儿用药安全、合理、有效。

关键词:处方, 药物,医院, 儿科,门诊医疗

参考文献

[1] 王爱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

[2] 余灵, 黄从付.钙剂在儿科临床的合理使用[J].儿科药学杂志, 2004, 10 (1) :33-34.

[3] 沈刚.新编实用儿科药物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586.

[4] 吴瀛达, 计佩影, 王增寿.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差错分析及防范[J].药事组织, 2007, 16 (6) :52.

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院

我院2009年6~9月门诊药房处方中, 随机抽取处方8 000张, 处方样本覆盖全院门诊各专科,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方法

对抽取的门诊处方, 依据药品的说明书、教科书、药典、文献资料、公开出版的医学书籍及注射剂临床配伍检索表, 以2004年9月1日起实施的《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为判定标准, 详细对每张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数量、不合理用药类型、问题的原因归类, 统计分析。对不合理用药量、单张处方多处错误计不合理处方为1张。

2 结果

根据判定标准抽取的门诊处方8 000张中存在不合理用药处方421张, 占总处方张数的5.26%, 合理用药处方7 579张, 占总处方张数的94.74%。根据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详细的统计及分类, 药物和诊断不符合的占6.17%, 药物用法不合理的占19.23%, 药物用量不合理占6.88%, 药物配伍不合理占29.69%, 药动学相互作用不合理占4.03%, 不适宜群体给药占3.08%, 溶媒选择不合理占10.68%, 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占20.19%。见表1。

3 讨论

3.1 药物和诊断不符合

如:处方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用药有治疗心脏疾病药物;处方诊断为高血压疾病, 用药出现肾石通等药物。原因为患者同时存在多种疾病, 应该在处方书写时根据疾病主次和疾病种类分张进行开具药物, 避免一张处方多种药物同时存在。

3.2 药物用法不合理

如:青霉素800万U静脉滴注, 每日1次, 青霉素是β2内酰胺类杀菌剂, 有时间依赖性, 临床上杀菌效果取决于血与组织中药物浓度, 为了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1次, 日用药总量分为3~4次给药。阿奇霉素0.25 g, bid, po, 连用7 d, 由于阿奇霉素血浆半衰期12~14 h, 组织半衰期2~3 d, 正确用法应该每日1次, 连续应用3 d或5 d, 长期应用可以造成体内药物的蓄积, 产生毒副作用。

3.3 药物用量不合理

如:处方出现青霉素1 200万U静脉滴注, 青霉素作用虽与其血中浓度有关, 但加倍增加药物剂量并不能使其杀菌作用成倍增长, 大剂量青霉素可使血凝机制改变, 同时进入脑脊液而引起中毒性脑病。治疗成人贫血病时叶酸单次剂量0.4 mg, 每日1次, 叶酸治疗贫血常用量是每日5~30 mg, 用药剂量太小达不到治疗目的。1岁患儿给药病毒唑0.3 g静脉滴注, 剂量过大引起肾毒性。

3.4 药物配伍不合理

如:重复用药雷贝拉唑10 mg, bid, po, 但处方中添加了埃索美拉唑20 mg, qd, po, 由于两种药物均为质子泵抑制药, 重复用药造成药物浪费和增加副作用。又如处方中出现多潘立酮和碳酸氢钠和多酶进行联合, 多潘立酮是胃肠动力药, 促进食物在胃内的排空, 缩短多酶在胃内作用时间, 影响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 另胃蛋白酶适宜在酸性环境下才有活性, 不宜与碳酸氢钠合用[3]。如头孢他定与红霉素, 氨苄西林与左氯氟沙星联合应用, 前者为繁殖期杀菌类, 而后者为抑菌类, 从而妨碍前者发挥杀菌作用, 呈拮抗作用。

3.5 药动学相互作用不合理

很多医生不了解药物的药动学, 如处方中出现普瑞博思和红霉素联用应用。由于普瑞博思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 但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能够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 降低了普瑞博思的代谢, 使体内蓄积, 增加了心脏毒性, 增加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4]。

3.6 溶媒选择不合理

由于药物的理化原因, 很多种药物对溶媒有选择性。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加入葡萄糖注射液注射时, 会造成青霉素水解速度加快, 不仅降低其血药浓度, 并增加了水解产物青霉素酶烯酸, 后者又是主要的致敏因素。因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应选择pH值5.5~6.5氯化钠注射液做溶媒更为合适, 应避免使用pH值是3.5~5.5的葡萄糖注射液[5]。

3.7 不合理应用抗生素

针对抗生素的药理特性, 临床上出现二种抗生素联合应用, 以及三联、四联等情况。如青霉素+庆大霉素;菌必治+罗红霉素;罗氏芬+复方新诺明+阿米卡星;青霉素+利巴韦林等不合理滥用抗生素[6]。

通过本次对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的调查, 笔者可以看出存在较大的问题, 归咎原因为:临床医生对药物的特性, 适应证和相关知识的不熟悉;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联合用药, 大处方;审查处方不严格, 不能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临床药学活动开展不足不能正确指导临床用药。

摘要:目的:探讨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类型及原因。方法:我院2009年6~9月门诊药房处方中, 随机抽取8000张, 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存在不合理用药处方421张, 占总处方张数的5.26%, 合理用药处方7579张, 占总处方张数的94.73%。结论:临床医生对药物的特性、适应证和相关知识的不熟悉, 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联合用药、大处方, 审查处方不严格、不能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 临床药学活动开展不足不能正确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杨君, 黄仲义.我院184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房, 2005, 16 (6) :455.

[2]杨成杰.门诊处方不合理原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06, 4 (2) :3.

[3]陈新谦, 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8.

[4]刘中兴.我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1) :71.

[5]孙忠实.当代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与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 2003, 5 (1) :68.

上一篇:村落社会环境下一篇:中草药治疗仔猪白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