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工作自评报告

2024-05-24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工作自评报告(精选10篇)

篇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工作自评报告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工作

自评报告

根据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开展广东省2014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绩效检查的通知》(粤农[2014]258)号,我区根据实施情况认真开展自检自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管理情况

(一)、领导重视

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2008年10月成立了以区政府区长邓潘任担任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领导机构;由区海洋和农渔局牵头,制定《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并广泛征求意见。方案明确职能公益性、机构设置合理性、编制设定科学性,工作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部门协作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政策性强,牵涉面广,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我区高度重视,根据上级政策,结合我区实际,积极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为确保我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领导,按照省农业厅《关于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验收工作安排的通知》(粤农电[2011]230号)和《关于开展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验收工作的通知》(粤农[2011]230号)文件精神,我区启动制定了《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验收领导小组机构。2011年按照省《关于开展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验收工作的通知》(粤农[2011]230号)文件,我区根据实施情况认真开展自检自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项目顺利通过省的验收。

2013年由于人事变动和工作需要,为加快推进我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经区政府同意,决定调整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区委 常委),副组长:(区编办 主任),成员由(区海洋和农渔局 局长)、(区海洋和农渔局 副局长)、(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 局长)、(区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局 局长)、(区财政局 局长)、刘(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局长)、(三灶镇 镇长)、(红旗镇 镇长)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 同志兼任。

(三)、资金使用情况

强化项目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区制定项目工作方案,具体明确到主产业补助资金额及资金用途,确定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范围和方向,细化支出项目范围,确保专款专用。为了更好的使用资金,海洋和农渔局、财政局联合制定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项目资金使用规范,项目资金及时到位、专款专用、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制度。目前专项资金已到财政专户,实行国库支付,专款专用。

(四)、信息宣传

举办农业技术推广现场会2次、印发资料1.5万份。通过多渠道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信息宣传。

二、体制机制建设情况

(一)、明确区级农业部门和镇推广机构管理和指导职责 按照资源整合、合理设置的原则,结合我区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我区城市化进程及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对原资源进行整理、升级,科学设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粤府[2008]24号)、《广东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定岗定员的指导意见》(粤人发[2008]227号)和市政府《关于**市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珠府[2008]146号)的要求和规定,2009年10月经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我区实行堤围管理中心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区镇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在保持原有职能不变的情况下,提升技术推广和服务职能。我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有4个单位,分别为区动植物防疫监督检验所和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红旗镇农技服务中心、三灶镇农技服务中心。区动植物防疫监督检验所和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区海洋和农渔局直属单位,直接对区海洋和农渔局负责。同时,区海洋和农渔局通过明确工作职责,加强了对镇级农技服务中心的管理和指导。2013年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文件精神,机构编制委员文件《关于印发**市农机安全监督站机构编制方案的通知》珠金机编办[2013]32号要求,实行农机安全监督站加挂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主要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关于农业机械推广及安全生产和农业技术发展服务规划和年度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二)、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按照**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文件,我区于2013年11月11日核定我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公益一类,管理岗位9级,核定编制3名,领导职数1名,经费形式为区财政补助一类。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编制5名,红旗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编制9名,三灶镇农技服务中心编制11名。全区农业推广机构农业专业人员全部到位,农业技术人员到位占编制100%。

(三)、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建设

在全区所有的镇建立了人员聘用制度、推广责任制度、农技推广考评制度、农技人员培训制度、多元化推广制度并实现制度上墙。

三、推广服务情况

(一)、农技人员培训

加大实用农业技术培训力度,一至九月份邀请省、市农业专家到我区开展实用农业技术培训6场次,参加培训农民达2500多人次。同时,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全区共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合作社成员550人,带动农户达到2000多户。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采取政府搭台,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农机、农(渔)业种苗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模式,区农业科技试验推广示范园推广农业新品种30多项,推广种植面积8000多亩,通过品种改良和优化,实现农业增值1000多万元,有2000多户农户直接受益。大力扶持大林龙胜良种鱼苗培育基地建成省一级基地,推出了包括金钱鱼、黄尾鲚等15种优质鱼苗,在我区推广养殖面积15000亩,养殖农户达800多户。

(二)、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及主导品种

围绕我区四大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布局,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的原则,依托现有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实验示范基地、水产良种繁育场、种植大户、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地等,确定爱我区建设3个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

? 水产养殖示范基地。示范品种:南美白对虾、鳗鱼、中华鳖、河豚、黄脚鱼、立鱼等。建设地点: 养殖围,基地面积:3500亩。

? 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示范品种:瓜果、业菜类蔬菜。建设地点: 社区,基地面积:4500亩。

? 蛋肉鸡良种培育推广示范基地。示范品种:蛋肉型鸡种,建设地点:,基地鸡舍面积:15000平方米。

(三)、农技推广创新做法 ? 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制

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以及公布岗位、自愿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核、聘前公示等程序,首先对经身份确认的在编在岗人员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参加竞争上岗的在岗在编人员应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学历或取得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根据需要,按照公益性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和要求,向社会公开招聘人员,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技推广队伍。竞岗及招聘的考核内容均按照行业特点及技术推广岗位的等级、职责和条件等确定,专业知识所占比重不得低于考核内容的80%,其中操作技能应占一定比重。

? 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度

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明确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目标要求,较好满足农民农业技术所需,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面临的困难。

? 健全考评奖惩制度

加强对农技人员工作绩效考核,实行农民、镇街、区海洋和农渔局三方共同考核,农技人员的工资报酬、晋职晋级、业务培训等与考核结果挂钩。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对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实行量化考评记分制。镇街和区农业局为考核主体,以季度考核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结果直接记入年度考评成绩,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包村联户服务

我区制定出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和下乡的任务及要求,确保服务到位。

(五)、科技示范户满意度

制定2014年度科技示范户满意调查表,对水产、种植、畜禽业技术推广体系项目工作的监督和支持,对本部门2013年度工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六)、建立科技示范户、农业技术指导员手册,实现人手一册,定期检查,并作为年终绩效考核的依据。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基层农技队伍普遍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结构不合理,专业人员偏少,指导性不强等问题。

2、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业务工作量大,省、市、区、镇也没有项目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建议加大农业推广项目资金实行省、市、区配套。

3、农业技术推广补助项目资金到位比较迟,2012年的项目资金在2012年12月才到位,2013年的项目资金在2014年XXX才到位,这样也导致项目实施跨年度实施。

篇2: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工作自评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精神,有效实施好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我县以《景泰县2010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为基准,迅速组县财政、审计、纪检、人事、编办、畜牧兽医局、农技中心等部门人员组成的农业科技示范县建设项目绩效考评专班,按农业部统一考评标准,对景泰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2011工作进行自查评价。重点对项目组织管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科技示范户培育、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农技人员培训和技术推广应用效果等内容进行了现场检查,电话抽查和资料查询。项目较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项目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较好完成了项目的组织协调、检查评比和其它的日常管理;成立了专家组,顺利完成实施方案的制定修订,筛选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完成资料整理汇总。

二、完成了项目要求的体系改革任务,景泰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印发了《景泰县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本着‚服务‘三农’,有利于业务指导、有利于履行职能、有利于调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有利于管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合理设置,进一步明确了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设置。县上设置景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设农技站、土肥站、植保站、园艺站、农产品质量监测站、绿色食品办公室、农业信息办公室;景泰县农作物种子管理机构,加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牌子;景泰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加挂监测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景泰县农业机械化学校两块牌子;景泰县能源办公室,加挂景泰县农业环境监测保护站的牌子;景泰县畜牧兽医局(改革已完成)。乡镇设置了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实行县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双重领导,以县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三、项目筛选确定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小麦产业主导品种为:宁春15号,宁春39号,宁春4号;主推技术:引进推广先进优秀的标准化栽培技术、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播机收。枸杞产业主导品种为:宁杞3号;主推技术:选优质种苗、无公害栽培、配方施肥、配方施肥、病虫害综防。红枣产业主推品种:小口枣;主推技术:选用优质种苗、配方施肥、科学修剪、无公害栽培。猪产业主推品种:杜长大;主推技术:暖棚建设、规范化养殖。

四、项目建设试验示范基地10个,其中小麦产业示范基地3个,枸杞产业示范基地3个,猪产业示范基地3个,红枣示范基地1个。基地试验示范成效明显,经济效益可观,辐射带动作用显著。

五、项目遴选了100名具有专业特长的技术人员开展示范户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其中小麦产业指导员30名,枸杞产业指导员28名,红枣产业指导员17名,猪产业指导员25名;选拔科技示范户1000名,其中小麦示范户300户,枸杞产业示范户280户,红枣示范户170户,猪产业示范户250名。辐射带动示范户20000户。2011,共开展技术指导员培训350人(次),发放技术手册、技术指导资料450册(份);共培训农民22000人次,其中科技示范户1000人,辐射带动户21000人(次),发放科技教材、资料3万多份,出动宣传培训车辆20车(次)。每个技术指导员全年入户次数达10次以上,指导时间达80天以上,入户率和技术指导覆盖率均达90%以上。

六、通过项目推广实施取得的成效:小麦产业:小麦平均亩产达到424公斤,其中喜泉镇亩产达到433公斤,一条山镇亩产达426公斤,红水镇亩产达410公斤;枸杞产业:项目区 3年以上的枸杞平均亩产达到410公斤,较基础亩产365公斤增产45公斤,亩增收700元,项目区年生产枸杞干 180.4万公斤,年总产值3608万元,纯收益增加308万元;红枣产业:项目区3年生小口枣平均亩产鲜果达550公斤,亩产值达1650元;6年生以上亩产鲜果达1620公斤,亩产值达4860元。辐射带动全县小口枣鲜果单产较前三年平均增产90公斤以上,亩增效益270元。项目区年生产红枣鲜果2941、2万公斤,年总产值8823、6万元,纯收益增加661、77万元;猪产业:猪产业建设在三个乡镇的19个村共培育科技示范户250户,其中:芦阳镇培育猪产业科技示范户120户,猪存栏28000头,能繁母猪4100头,培育仔猪15400头,出栏39000头;喜泉镇70户,猪存栏7000头,能繁母猪1400头,培育仔猪7310头,出栏13500头,其中生产三元杂交仔猪10500头;上沙窝镇60户,猪存栏6400头,能繁母猪900头,培育仔猪3200头,出栏9850头,猪产业产值 0.546亿元。

七、完成项目支出100万元,其中农技人员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费用30万元。农业科技示范户物化技术补助15万元.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补助30万元,聘请专家费用5万元,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培训费用15万元,技术资料印刷和制度建设等费用5万元。

通过查阅资料,走访示范户,看试验基地、组织技术指导员座谈等形式,验收领导小组一致认为,2009景泰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完成了实施方案要求的各项任务指标,达到了项目预期的目的,可通过验收。

验收组长:

篇3: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工作自评报告

关键词:现状,基层,体制,建议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农业推广工作直接联系的部门和人员构成的整体, 是实施科教兴农的战略基础, 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支撑力量, 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逐步实现农村生产力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力保障。基层农技体系同样在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着关键性的纽带作用。

1 现状

达县属典型丘陵农业大县, 于上世纪80、90年代每年向国家、省争取大量资金投入乡镇农技站条件建设, 逐步建立起上联县业务主管部门、下服务农民群众的较为完善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全县共有64个乡镇农技站, 自2001年7月先后经历了三次机构改革, 将乡镇农技站由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改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 管理体制仍以乡镇管理为主。但由于种种原因, 管理体制仍没理顺。据统计, 达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有人数505人 (含有农技、农机, 其中农技259人) 。编制人数349人, 编内大专及以上学历的117人, 中专学历的210人, 中专以下学历2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2人, 中级职称184人, 初级职称90人;50岁以上66人, 36~49岁的215人, 35岁以下68人。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 达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顺, 技术推广缺位

2001年机构改革后, 乡镇农技人员工作服从乡镇政府统一安排, 乡镇农技站工作重点随着政府的中心工作而转移, 主要时间和精力从事乡镇中心工作。县级农业部门虽然负责业务指导, 但难以实行更多的行政管理职能, 造成乡镇农技站管理脱节, 县乡很多业务工作难以协调, 有的乡镇农技推广工作无人管, 农技推广体系出现断层, 新品种、新技术、新物资、新机具、新模式推广缓慢, 难以落实到位。

2.2 工作条件艰苦, 经费严重不足

乡镇农技、农机站人员主要集中在乡镇服务大厅集体办公, 仅有1-2个位置。乡镇农技推广全凭农技人员一张嘴宣传讲解, 一双手试验示范, , 推广手段十分落后。虽然部分乡镇农技站有办公室, 但办公条件差, 缺乏检测设备、电脑和交通工具等。调查乡镇普遍反映工作经费缺乏, 每年县财政预算工作经费为3000元/人, 但由于工作经费拨付给了乡镇府, 由乡镇府统一开支, 主要用于农技人员的基保、医保、住房公积金及在乡镇政府办公日常开支等。农技人员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极大地影响了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 业务本末倒置, 农技推广弱化

乡镇政府在管理过程中管理错位, 政事不分, 过多抽调农技人员从事政府政务工作, 造成农技服务功能弱化。据调查, 该县乡镇农技人员主要从事乡镇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 从事农技试验、示范和推广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大多数乡镇农技人员平均每个月开展农技服务在10个工作日以内, 有三成以上的乡镇农技人员对工作时间保障不满意或很不满意。与此同时由于不能保证农技推广正常的业务经费,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乡镇农技站存在靠经营谋生存, 轻公益性技术服务的现象。

2.4 知识更新不足, 素质有侍提高

农技站划归乡镇政府管理后, 乡镇农技人员普遍反映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明显减少, 尽管近几年来达县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示范建设项目, 每年都江堰市要组织100名农技人员参加知识更新培训, 但由于在岗在册的农技人员较多, 参加培训的多是农技站长或参与项目实施的农技人员, 大多数基层农技人员没有机会参加知识更新培训。同时, 由于乡镇管理, 业务部门想管也管不上, 想管也无权管, 造成业务主管部门与农技站的联系逐渐减少, 对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相应减少直接影响了他们业务素质的提高。

3 建议

3.1 抓机构建设, 理顺管理体制

乡镇应整合农技、农机资源综合建成乡镇农技推广机构, 科学设置农技推广岗位和落实人员编制, 强化岗位管理, 将公益性职能细化成工作职责, 实行定岗、定员、定责, 解决基层农技推广职责不清等问题。理顺管理体制, 规范到“县乡共管、以县管为主”的管理体制上, 重点是“人、财、物、事”管理移交。

3.2 抓队伍建设, 提高人员素质

在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改革设置落实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农业有害生物防控、农机管理与技术推广岗位, 保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0%。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和竞聘上岗, 实行人员资格准入和合同管理制度, 推行岗位聘用人员实名制管理, 解决人员被挪用等问题。同时, 建立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制度, 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 使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规范化和制度化。鼓励农技人员参加革命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 并把参加继续学习的成果作为农技人员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3.3 抓条件建设, 改进服务手段

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的要求, 国家将加大条件建设投入力度, 要及早做好规划, 积极争取项目和建设资金, 按照县域内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要求, 切实抓好项目建设。出台免除用地、建设环节相关费用等支持政策, 落实项目建设条件下, 足额落实配套资金, 改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 提高服务能力。

3.4 抓紧制度建设, 确保工作落实

强化制度建设, 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建立健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岗位管理制度、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建立健全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 实行服务对象、县级农业部门和所在乡镇政府三方考核, 把考核结果与岗位绩效工资等待遇挂钩, 充分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确保农技推广工作落到实处。

3.5 抓支持保障, 提升服务能力

篇4: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工作自评报告

1.当前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农机化装备不合理 在生产中各种农机化装备不是很科学,现存的大中型农机具数量比较少,而中小型农机具的保有量较多,而且机具的配套率相对比较低,由于机型的限制导致农业机械作业范围比较窄。从而制约了农机具的整体功能发挥。在种植业和农产品粗加工领域,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是所应用的多数是小型的简单机械,在农业生产的质量提升和增效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不大,延缓了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变步伐。

1.2农技推广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 许多农村基层的农机推广人员学历不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普遍比较低,而且人员结构趋于老龄化,知识结构不合理,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更新速度比較慢,导致推广队伍的技术力量薄弱,对农机推广工作开展的理论支撑力低,再因农机推广部门属于国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推广人员的工资都有保证,没有经济压力,时间长了产生一定的惰性,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度不高,事业心不强,精力不能完全用到农机推广工作上,从而阻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1.3农民的耕作观念陈旧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发展。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很难改变,加上本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少,地块零散不集中,造成农机具非作业量大,增加了作业成本,农民对一些科技含量高的新农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于观望阶段,一些农民买农机具只为一时相互攀比,而与今天的农业经济发展格格不入。

1.4农机推广工作受重视程度有所下降 政府部门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在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造成农机部门原有的农机推广试验基地被挤占,甚至被无理开发。农机推广工作只能“纸上谈兵”,几年来,由于地方财政紧张,财政资金大部用于经济支柱企业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政府对农机推广的资金投入力度比较小,有些市、县的推广经费甚至分文没有。

2.发展农机推广工作的建议

2.1争取当地政府对农机推广工作的支持 近年来,中央政府支持“三农”工作,在这种大环境下,当地政府应积极引导,落实工作,根据农民需要,从实际出发做好农机推广及农机使用工作。为此,农机部门要深入基层,搞好调查,充分掌握农民需求信息,推广先进的管理及实用技术。

2.2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进一步激发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作用。将市、乡、镇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当中,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3加强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交流多学习,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学习,站在科学的角度,时代的角度,去执行国家政策,为百姓服务。

2.4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大力培植农机专业户,加强引导,协调服务,优化农机配置,拓宽服务范围,提高农机利用率,引导农民实行区域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为机械化连片作业创造条件。全面推行农机具结构调整,提高农机化水平的发展速度,使更多机型整体发展,多元、立体、全面实现农机现代化,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篇5: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工作自评报告

陕西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区域站项目总结报告近年来,陕西省农技推广总站坚持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农技推广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强化技术服务为工作切入点,积极开展陕西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区域站项目、运行机制创新、科技培训及重大实用技术的配套集成为主要内容的农技推广工作,为全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陕西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区域站项目现状

2009年以来,在全国农技中心的大力支持和省农业厅的正确领导下,我省从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入手,全面复制推广“平利模式”(所谓“平利模式”,可以概括为5句话:核心是“三权归

一、服务公益性、装备和素质、机制和体制”;重点是农业技术推广主要依托物化平台和虚拟平台;关键是推广模式要创新;要害是农技人员实行动态轮岗和系统培训的双轮对接;目标是构建多元发展,公益性机构、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为主体共同组合为基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努力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截止今年4月底,11个市、104个农业县区全面完成了改革任务,共建成省、市、县、乡农技推广机构1600多个,职工接近2万人。

二、采取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抓体制创新,稳步推进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

一是抓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针对前期改革整体推进缓慢的问题,2011年7月5日,省委、省政府在平利县召开了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推进会,原省委副书记王侠、副省长祝列克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各地要准确把握陕西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区域站项目改革的目的和要求,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省农业厅成立了以杨效宏副厅长为组长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4个督查组,从去年9月至今年3月份,先后4次对改革进度缓慢的市、县进行督导。

二是抓基层中心区域站建设。按照精简县级、撤销乡镇站、组建区域站的思路,将原有的2—3个乡镇农技站整合设置区域站,形成了“管理在县级、服务在基层”的运作模式。管理体制上,区域站隶属于县农技中心,作为县农技中心的派出机构;工作职能上,农技人员从繁杂的乡镇行政工作中解脱出来,专职从事辖区内的技术推广工作;经费保障上,区域站的经费全部纳入当地县级财政预算;人员构成上,由原县乡农技人员竞聘组成,保证了人员素质。同时,按照“改革到位、先建后补”的原则,我省于2011年正式启动了区域站条件建设项目,先后整合中、省资金约1.8亿元用于690个乡镇(区域)站的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条件建设。

三是抓陕西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区域站项目管理体制建设。针对新阶段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和特点,制定机构管理制度、工作考评制度、人员录用制度和轮岗激励机制。根据不同岗位特点,科学合理量化考核指标,把单位民主评议与服务区域内基层、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群众对农技人员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把专业理论研究成果与一线实践活动成效密切联系起来,把为民服务意识强弱与实际工作能力高低合理统一起来,对现有农技人员进行严格规范的考核,淘汰不适合搞推广且顶编占岗的人员。强化动态管理,实行农技人员跨级、跨区域流动机制,健全业务考核和工作激励机制,提高一线人员待遇等措施,引导鼓励农技人员到基层推广机构工作。

(二)抓机制创新,建立高效、科学的农技推广新机制

在推广方式上,整合农技、种子、土肥、植保等方面资源,建立多元化投资的大规模、标准化科技示范方田,并逐步由以户为核心扩展到以村为单元,形成了以农业示范园区、科技示范田为载体的集试验示范、科技培训、成果展示为一体的物化平台,带动提升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

在推广方法上,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从“大包大揽、不堪重负”的窘境中解脱出来,扶持和引导长安区长丰土地托管公司、泾阳键潍粮食专业合作社、澄城丰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经济成份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农技推广中来,构建了以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院所、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

在运行机制上,通过粮食高产创建、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等重大项目实施,加强农、科、教等部门间的合作,鼓励农技人员带着问题到科研院校研修深造,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则带着课题到示范田验证成果,成功探索出了“行政推动、项目带动、技术集成、企业参与、专家领军、农技唱戏”的运行机制,实现了多

种有利因素优势互补,多种力量合作共赢。

(三)抓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在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与推广的同时,根据我省南北狭长,生态类型多样的特点,突出关中、渭北、陕北、陕南四大粮食主产区,加强对传统生产技术的改造集成,组装形成了十大粮油作物主推技术。并结合粮油作物高产创建、“四百”示范工程(即关中灌区百万亩小麦玉米高效超吨粮示范工程、渭北百万亩春玉米旱作高产示范工程、陕南百万亩优质稻油丰产示范工程和陕北百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以此带动十大技术推广应用。

(四)抓科技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素质

从提高农技人员的科技素质角度入手,狠抓了技术培训工作。一是加强农技师资培训。结合重大项目实施,由省站组织对市、县农技人员进行师资培训,然后按照市、县、乡、科技示范户到农户的逐级培训形式,带动科技成果的快速应用。二是开展农技推广能力提升试点。以转变农技推广理念和方法为核心,以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质量和效果为目标,在泾阳、城固、蒲城3县9个村开展农技推广能力试点。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纽带,围绕小麦、玉米、水稻、设施蔬菜、苹果、酥梨、元胡等7个主导产业,组建不同作物农民技术小组,引导群众自己从生产实际中寻找问题、自主思考问题、相互探讨问题,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技推广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开展农技体系培训年活动。我厅把2012年确定为全省农技体系培训年,整合2000万元,以市县乡三级体系为重点,按照“532”机制(即省、市、县逐级培训比例为5:3:2)和“纵横联动、教训结合、论坛讲评、技能比武、交流协作、三位一体”模式,围绕多个专题,对基层农技人员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培训,力争1年内把全省农技人员全部轮训一遍,每3年轮训一次。目前,省、市、县已举办培训班46期,培训农技人员6100人。

(五)抓信息化建设,发挥快捷畅通优势

把虚拟平台建设作为促进科技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加快与农技信息网、电子务农、农技110联网,与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实现信息共享,开发出了集网络、语音视频、手机短信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综合服务系统,推进了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截止目前,全省104个农业县全部开通了农技110,66%的农技推广机构开设了“农技信息网”或在当地农业信息网上设有“农技推广”栏目,使农民朋友更快捷、更迅速地从互联网上捕捉有益信息,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省站在抓好“陕西农技信息网”、《陕西农技推广》杂志等服务平台的同时,结合水稻、油菜高产创建活动,与联通、移动两大通讯运营商合作,免费为示范区群众发送技术服务短信,大大提高了技术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地区认识不高推动不力。自我省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以来,省上多次下发文件,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全省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但大部分县区对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感认识不到位,文件上落实快,人员、经费等到位慢的问题仍然存在,“等、看”情绪严重,工作没有没有主动性和开拓性。

(二)地方财力投入严重不足。陕西是全国经济相对落后省份,仅国家贫困县达50个,占全省农业县的近一半,地方财政收入较低,没有能力对农业,特别是对农技推广进行大量投入,农技人员待遇较差,办公条件落后。而地方财力状况好的地区,当地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又不够,投入不足,从而导致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科技成果转化缓慢。

(三)人员断层和知识老化问题严重。近年来,受经济、编制等方面限制,许多农业院校毕业生进不来或者是不愿意到基层农技部门工作,加之现有人员中,中专以下学历人员占编制内人员数的44.9%,初级职称以下的占72.8%,接受培训和再教育的机会很少,导致科技人员知识老化,观念陈旧,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对新技术的要求。

附录陕西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区域站项目采购项目配置清单

仪器采购情况(部分)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施条件建设仪器

篇6: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工作自评报告

步落实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年来,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领导班子团结协作,责任明确细化分工

(一)党委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健全机制。近年来,灵溪镇党委始终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党建工作的突出位置。带领各村(居)党支部以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为目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着力抓好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四个重点,构筑“党委集体领导、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镇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完善党政班子成员分工,制定《党委会议事规则》,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制度,进一步加强镇村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和《灵溪镇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党支部班子建设的实施意见》通知,建立健全干部每月2次集中学习日制度,定期组织干部开展学习心得交流工作汇报,对重大事项决策实行集体研究,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民主与集中统一,形成科学高效的民主决策工作机制。

(二)组织保障有力,方案详实计划周全。为切实开展好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在2008年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大对党建工作的力度,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落实。此外,为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各村(居)党支部的联系和指导,党政班子成员建立了党建工作挂村联系点,成立以党委书记舒展为组长的“三级联创”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签订责任状,将任务目标分解到人,并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操作性较强的争创活动实施意见和考核标准。

(三)班子作风优良,注重调研能力突出。班子成员思想作风建设好,工作能力强,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成员无违法违纪现象。班子成员注重调研,经常深入基层走访、调查,并因地制宜地对新农村建设和党建工作提出好思路,好方法。其中舒展书记撰写的《浅谈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和率先提出在胜利村党支部建立“共产党员民生服务站”等有关建议和措施,对基层党建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灵溪镇在全区率先完成第七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期间未出现上访、违纪和不稳定现象,基层党组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村“两委”关系协调、运转高效,“五个好”村党支部达到了()%。

二、干部队伍务实创新,作风正派业务精干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灵溪镇党委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广大党员干部为实践主体,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具体措施如下:

(一)以党员服务管理为抓手,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干部队伍建设。镇党委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全程实行“两推荐两票决三公示”制度。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要求,今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名,新发展党员()名,转正()名,工作中严把程序,认真考察,在党员工作单位、生活居住地同时公示,扩大公示面,确保党员发展质量关。为加强无职党员管理服务,胜利村和丁洲村分别建立“共产党员民生服务站”和“便民服务站”,为广大党员和群众搭起沟通和交流的桥梁。此外,发挥流动党员在外务工信息多、人际关系丰富的优势,动员他们积极为家乡招商引资提供信息、智力支持,现已收集到各种有效信息80余条。

(二)以争创“五个好”基层党组织为中心,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镇党委建立健全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为核心内容党建工作制度,经常开展集中学习、经验交流活动,进一步促进班子成员竞相学习、比学赶超的热情。利用党员冬训、中心党课、举办和参加各类培训班等多形式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和培训,强化科学发展理念。在四川大地震后积极组织开展“牢记党性宗旨,心系灾区群众”特殊党费交纳活动,全镇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共交纳特殊党费

()余元,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灾区人民的牵挂之情。

篇7: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自查自评报告

基层党组织活动自查自评报告

县委组织部:

按照《关于做好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院组织人员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并针对摸底情况进行自我评定。现将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领导班子情况

2011年以来,我院在院党组的领导下,始终坚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的部署和指示精神,坚决服从县委领导,善于结合检察工作实际,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各项检察工作中。党组书记、检察长徐军作为党组织的带头人,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并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认真分析检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结合实际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使党组织建设工作能够有的放矢,真正发挥出党组织在检察工作中应有的作用。徐军检察长在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始终按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规定》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注重自身

良好形象,坚持率先垂范的做人准则,从不搞特殊化,凡是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事,自己首先不做,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能够坚持和维护党组织的团结,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自觉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民主作风和大局观念,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善于团结同志,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批评监督,以实际行动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在他的带领下,我院领导班子形成了团结意识增强、凝聚力提升、战斗力大涨的良好氛围,在县委对我院领导班子的多次考核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了县委及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党员队伍情况

我院现在有在编干警36人,均为共产党员。几年来,我们秉承“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才能做好检察工作”的工作原则,实施有计划、有步骤的党员队伍整体培训、全员提高的建设思路,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行”教育活动、“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实践活动、“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等一系列活动,采取集中学习、分组讨论、自身查摆、互帮互助、讲党课、主题调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全体党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进行全方位的提升,使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先后涌现出孔庆春、张静超、刘艾青、曾鑫等一批

优秀共产党员,组织干警向典型看齐、向典型学习,发挥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大家争先创优,共同进步。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开展各种主题学习活动,用演讲比赛、重温入党誓词、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展览等方式,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每名党员都要落实帮助任务,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的方式,提高党员和群众的联系,共同进步。并注意在年轻干警中培养优秀积极分子,在思想上帮助他们提高对党的认识,帮助他们早日迈进党的大门。三年来,共发展新党员4名。每年的党费缴纳由专人负责,按期收取,及时上缴。

(三)工作机制情况

为了抓好党组织建设工作,做好每一名党员的考评工作,我院结合检察工作绩效考核,对党建工作制定出实施计划、完成时限,把责任落实到科室、落实到人头,做到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年年初,检察长要与副检察长、副检察长要与科室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科室负责人实行一岗双责,在抓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抓好党建工作。经过充分的调研,制定了《工作规范》、《处理办法》、《通报制度》,要求全体人员坚决执行,出现问题严肃处理,并实行连带责任追究,干警出现问题连带追究科室负责人责任,科室负责人出现问题连带追究主管院领导责任。通过执行各项工作制度、工作规范,既是避免了违法违纪行为的发

生,也是保护了每名干警、每个党员。定期召开党支部会议、党员会议,及时通报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保护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党内重大事项的决定采取集体研究的方式,避免“一言堂”。并利用每周二上午进行固定的学习,开展“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活动。通过实行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开展各项活动,我院的党组织建设工作出现了健康有序发展、规范有序提高的好局面。

(四)工作业绩情况

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工作要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才能够按照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在工作中,院党组带领全院干警狠抓队伍建设、狠抓业务提高、狠抓案件质量、狠抓工作纪律,全院上下形成了赶、帮、超的工作局面、自动自觉的学习氛围,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11年,我院在全省检察机关目标管理考核评比中,取得了全市第六名的好成绩,又一次进入全省先进院行列。被市院授予全市检察机关调研工作先进集体。党组织在工作成绩的取得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共产党员和普通群众的各项权利得到落实,全体干警的综合素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五)群众反映情况

院党组在工作中坚持从严管理、从优待检,坚持走群众路线,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各项工作实行民主管理,检察业务实行民主监督,党组织的工作作风和工作实效取得了

群众的认可。2011年以来,县委组织的多次测评中,满意票均是100%。对于群众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对于来访群众、案件当事人指定专人接待,对提出的问题及时处理,不等不靠。每名干警都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做好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组织捐资助学、帮扶贫困、驻村等形式,解决好群众的难点问题,让群众真正感觉到党的温暖。

二、党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较大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当前我院党组织建设工作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争先创优意识不强;个别干警对党组织建设工作还有认识不足,认为这类工作都是务虚,不用过多的牵扯精力;工作开展中的方式方法陈旧,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这些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以改进。

三、基层党组织自我评价

按照中组部确定的《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参考标准》和省委组织部《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管理办法(试行)》的标准和要求,结合我院自身工作实际,自我评价结果:A类。

篇8: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工作自评报告

关键词:平乡县,农技推广体系,农技推广人员,调研

引言

2008年, 河北省平乡县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2009~2011年连续3年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范县项目》, 2011~2012年连续两年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通过几年改革, 从体系构建、条件建设、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按照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状况分析研究课题要求, 全县通过发放问卷、开座谈会、走访农技人员等各种形式进行了广泛调研。

1 基层推广体系体制架构

全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由县农技推广中心和三个跨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构成, 经县编办批准, 均属县农业局内设机构, 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并于2013年登记注册, 由县农业局垂直管理。区域站与县农技推广中心、局内设各科、站同属股级单位, 业务上受县农技推广中心指导。三个区域站年办公经费20万元, 已列入县财政预算, 为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农技推广服务对象主要是平乡县内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农户。

2 推广机制建设

一是通过制度机制建设, 强化公益性推广职能, 优化农技人员结构, 实现有体系管事、有队伍干事、有制度保障和有财力推进的目标。二是创新推广方式方法, 充分发挥试验示范基地作用, 集中力量探索建立农技人员定点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 进而辐射带动广大农民, 培育多元农技推广体系, 在合作推进农技推广事业的进程中总结、完善、发展合作机制, 搞好农技推广体系与产业技术体系对接工作。三是由县农技推广中心统筹协调制定具体推广目标和任务, 遴选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农技人员成立专家组, 根据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科技需求, 组织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与集成, 形成技术操作规范, 制定分区域、分品种、分季节的农技推广计划, 由区域站具体抓好措施落实。四是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在扎实履行好公益性职能的基础上, 强化桥梁纽带作用, 上联专家、下联农民, 主动联系科研、教学、推广单位, 及时反馈农民的科技需求, 切实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五是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的原则, 依托现有试验示范基地、种粮大户、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六是进一步改善培训方式方法,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现提高农技人员推广技能和农民生产技能的基本目的。七是推广方式主要以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发放技术明白纸、定期不定期聘请省市有关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 并充分利用县电视台、平乡县农业信息网等公共媒体平台, 在作物生长关键期, 及时发布小麦、玉米、油葵、蔬菜等粮经作物供求信息和高产栽培技术信息、播放滚动字幕、举行专题讲座等。

3 物质技术装备

3.1 业务用房建设

跨乡镇设置三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 其中新建两个、改扩建一个。冯马区域站为综合建站, 经县政府同意, 全县整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平乡县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建设项目》、《平乡县植保田间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建设项目》综合建设平乡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为三层砖混结构, 其中二层为冯马区域站办公场所, 现工程已竣工, 等待验收后投入使用。停西口区域站已完成主体建设, 正在装修中。节固区域站经县政府协调, 解决了办公场所, 已投入使用。

3.2 设施装备建设

三个区域站共配备农技推广服务面包车3辆、办公桌椅等办公设备80台 (套) 、投影仪等培训设备4台 (套) , 水分速测仪、光照培养箱等18台 (套) 。设施设备的配备, 使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4 绩效考核机制

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建立完善了绩效考核机制, 明确每个农技人员的工作内容、服务对象, 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 层层落实岗位责任, 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考核机制, 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对农业技术员的工作完成情况、满意度和技术水平等进行综合全面评价, 将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奖励相挂钩, 奖励先进, 督促末位, 充分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5 机构人员状况

5.1 人员编制

2008年全县制定了《平乡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方案》, 政府批复后开始实施。2009年县编委印发平机编办[2009]1号文件, 明确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 完善了机构, 落实了编制。核定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种植业) 编制58名, 设县农技推广中心1个, 核定编制19人, 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3个, 每个区域站核定编制13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人员调剂和选聘问题, 通过调剂、选聘等途径解决了人员问题。其中, 调剂27人, 选聘12人, 人员已到位并开展工作。

5.2 素质构成

此次调研共发放农技人员调查问卷58份, 收回有效问卷49份, 从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5.2.1 年龄构成30岁以下8人, 占16.3%;30~39岁33人, 占67.4%;40岁及以上8人, 占16.3%。

5.2.2 专业构成

涉农专业32名, 占65.3%。其中农学专业12人、园艺专业2人、土肥专业1人、植保专业1人、经营专业1人。非农专业17名, 占34.7%。

5.2.3 职称构成正高1名;副高2名;中级8名;初级及以下38名, 初级占比达77.6%。

5.2.4 待遇状况

月工资1 000~1 500元5人;1 500~2 000元15人;2 000~2 500元3人;2 500~3 000元1人。剩余25人均为区域站人员, 月工资为财政定额800元。年绩效工资1 000~1 500元3人, 2 500~3 000元1人, 3 000~4 000元8人, 剩余37人无绩效工资。49人中46人为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技术指导员, 按照绩效考核情况, 年补助2 000~3 000元不等。

6 问题及建议

6.1 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研结果, 结合全县实际情况, 综合分析,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6.1.1 人员结构不合理

一是农技推广骨干年龄偏大。业务骨干全部为60后, 年龄都在45~50岁之间, 推广队伍出现断层;二是具有农业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少, 远达不到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农技人员已呈现青黄不接的态势;三是科班出身人员少, 即使是农业院校毕业的, 专业多不对口。

6.1.2 综合素质较差

农技推广机构改革, 整合了机构、配备了人员, 由于新招录或调剂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人员, 从事工作时间较短, 或受专业限制, 基层农技推广经验少、缺乏专业知识, 职称普遍较低, 综合素质普遍较差, 造成技术组装集成能力弱, 为农技推广带来一定影响, 重大农技推广任务还需资质老的推广员们完成。

6.1.3 工资待遇低

人员待遇远低于同种情况其他事业单位人员。教育、卫生、农业同为基层事业单位, 与教师、基层医务人员也存在一定差距, 教育、卫生多10%的教育、卫生津贴, 农技人员却没有。特别是推广体系改革时, 新招录或调剂人员月工资仅为800元, 不是根据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全额套改工资, 且无绩效工资, 也未落实工资倾斜政策, 远低于同一年龄段、同一职称、同时参加工作的全额财政人员。下乡补贴方面, 被遴选为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技术指导员的, 才能按照绩效考核情况, 给予一定的下乡补助, 无其他下乡补贴。

6.1.4 未落实工资倾斜政策

对于乡镇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 国家制定了上浮一级的工资制度, 但现在没有执行, 极大地制约了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 严重影响了队伍稳定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6.2 建议

6.2.1 优化队伍结构

根据岗位需要, 招聘专业人员, 严格执行用人制度, 把专业技术水平较高、能力强、有责任心、有为农服务思想的专业技术人员招聘进来, 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进行培养, 进而优化队伍结构。

6.2.2 强化知识更新

组织技术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知识更新培训班;注重开展技术观摩、现场培训等实践环节培训;建立激励机制, 对参加异地研修、涉农专业学历教育的, 学费方面给予补贴。通过各种方式方法, 不断提升现有农技人员科技素质和服务能力。

6.2.3 提高农技人员待遇

不断提高农技人员待遇, 解决农技人员工资低、待遇差的问题。尤其是要落实区域站农技人员全额财政、绩效工资等待遇, 同时建立基层农技人员上浮工资制度, 并在一定年限内上浮工资转为固定工资, 或者建立区域站农技人员补贴制度, 鼓励农技人员充实到基层工作一线, 进一步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

6.2.4 优化基层农技人员职称评聘制度

基层农技人员以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为主, 研发和参与科技项目的机会很少。因此, 在职称评定上, 不能一刀切, 需研究探讨适合基层农技人员的职称评聘制度, 以重实绩、重成效为主, 不只看成果和奖励。

篇9: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工作自评报告

会议对2012年项目启动落实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和布署,要求各位科技指导员能够把这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今年的工作中,有计划、按步骤地做好示范县项目各项工作。要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重点遴选好科技示范户,与示范户搞好面对面对接,且搞好技术指导对接,为全年工作圆满完成打下坚实基础。 (桦甸市农业局 鲁相臣 李姝 供稿)

集安市将全力创建特色精品乡镇

为了全力抓好创建精品乡镇工作,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集安市创建精品乡镇实施方案》,并于8月21日召开了全市推进新农村建设暨创建精品乡镇启动大会,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至2015年,利用二年半的时间,分三个阶段,包括基本达标阶段、全面建设阶段、提档升级阶段,将乡镇政府所在地打造成镇容镇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地方特色浓郁,能充分体现集安特点和亮点的精品乡镇。

和龙市特产管理总站组织阳光工程培训学员考察黑木耳种植先进基地

为进一步增强学员对国家阳光工程食用菌工专业培训的了解,提高黑木耳种植实用技能,8月7日,和龙市特产管理总站组织85名培训学员到和龙市发展规模最大、种植户最密集的头道镇长仁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在种植基地,学员们认真听取了种植大户由少到多的黑木耳种植发展过程,并与种植大户进行了交流学习。通过此次实地考察,不仅使学员们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经验,也大大提升了他们的种植热情,为和龙市阳光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和龙市特产管理总站 王丽华 供稿)

通化市着力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三率”水平

篇10: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工作自评报告

监督管理处

根据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今年上半年我们重点对全省乡镇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省乡镇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一)机构设置情况。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乡镇农机站、综合站等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机构1740个。其中,独立设置的乡镇农机站887个,乡镇综合站853个(有的叫农业办公室等名称不一)。机构设置情况与2007年比在总数量上没有大的变化,由于机构改革等因素,独立设置的乡镇农机站减少了186个,乡镇综合站增加了192个。

(二)经费保障情况。887个乡镇农机站中536个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251个为差额拨款单位,其余100个为自收自支单位。推广工作经费由财政保障80%以上的有423个,占48%;保障50%—79%的有76,占9%;保障21%—49%的52个,占6%;保障20%以下的336个,占35%。特别是保障20%以下的336个乡镇农机站情况不一,有的财政全额负责工资,但是没有工作经费,工作经费主要靠区农机局从监理收费中安排一部分和自筹解决;有的由乡镇政府管理,均为差额拨款单位。其中,只有站长一人的工资由财政保障,其余职工财政仅负担保险和一定数量的生活费,工作经费几乎是零。除了站长外,其他大部分人不能正常上班。与2007年相比,财政全额拨款和工作经费由财政保障80%以上的单位都有所减少,乡镇农机站职能越来越弱化的趋势明显。

(三)人员编制情况。887个乡镇农机站国家编制人数为2729人,实有人数2541人,分别比2007年减少了394人和562人。人员数量不断减少,主要是近年来政府机构改革的冲击,加上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乡镇数量减少,人员编制不断压缩,退多进少等方面原因。现有的2541人中,大学及以上学历的340人,占13 %;大专学历的839人,占33%;中专学历的765人,占30%;中专以下的597人,占24%。编制内主要从事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1884人,占74%。三年内参加过培训的人数为1160人,占46%,主要是指参加市以上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

(四)办公设备条件情况。887个乡镇农机站中有173个有所有权办公用房,其余714个站办公用房全部由乡镇政府安排。有的有独立的办公场所,但产权已归乡镇政府。拥有交通工具的机构有201个,主要是一些城区的街道办事处和经济条件较好乡镇的综合站,一般是小型面包车。约有189个站拥有电话、电脑等办公设备,其他大部分站只是有个电话但没有电脑及其他办公设备,有的甚至连电话都没有。应该说办公设备条件还比较简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层农机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全省大部分基层乡镇机构多站合一,农机站合并于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支撑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已名存实亡,推广人员纳入乡镇府统一调配,一般每个乡镇只有1人,甚至还有不少是兼职的,因此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人、财、物力量大大削弱,农机推广的职能逐年弱化,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和人员逐年萎缩,工作难以开展。

二是基层农机推广资金投入不足。独立设置的887个乡镇农机站中有536个为全额事业单位,251个为差额,其余为自收自支单位。由于投入不足,经费缺乏,甚至工资都无法正常保障,使许多农机基层单位处于维持现状,农机化职能发挥受到了限制。

三是农机技术人员素质亟待提高。据调查,许多市(区)、乡镇站专业人员退多进少,普遍存在着年龄老化、农机化的新知识更新慢,掌握常规技术的多,文化素养不高、业务能力不强、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

四是办公场所不稳定。由于乡镇农机推广机构均由当地政府管理,特别是前几年乡镇合并,不少农机办公场所及农机资产被当地政府挪用、挤用或变卖。例如,枣庄市全市乡镇农机推广机构具有独立办公场所的只有7家,利用政府房屋(1-2间)办公的50家。拥有交通工具及推广办公仪器的乡镇站仅有4家。

三、对策建议

(一)依法健全和完善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各级各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办发

[1999]79号文件精神,切实保持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的稳定,保证编内人员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足额及时发放到位,依法维护机构和推广人员的权益。各级农机部门也应向政府领导汇报,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农民的信任,赢得社会的承认。

(二)积极推进农机科技推广的组织创新。一是对独立设置的乡镇农机站,要加强工作指导,充分发挥其农机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认真履行社会公益性职能。二是对设置乡镇综合站的要强化对乡镇综合站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三是对乡镇无独立设置乡镇农机站和没有综合站的,要大力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弥补人员不足带来工作滞后。

(三)加强人员培训。一是加强对新进人员和知识结构相对老化的技术人员特别是乡镇级农机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更新农机专业知识,以适应新的形式发展需要。二是加强对农机手的技术培训。各级农机推广机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

上一篇:初中边城读书心得体会下一篇:构建和谐高效团队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