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案

2024-05-2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案(精选8篇)

篇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案

池州市贵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贵政办„2009‟53号

池州市贵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贵池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贵池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日

贵池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2007]69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实施“科教兴农”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强化公益性职能、理顺体制、合理设置机构、创新机制等措施,逐步构建起以公益性职能为主导,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由农业科研机构、院校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改革措施

(一)加强公益性职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以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公益性职能。切实做好关键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技术的集成推广;植物病虫害及灾情的监测和防治及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疫,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贯彻实施农业标准,指导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开展业务活动。

(二)合理调整机构。根据区域农业特色综合情况,新设梅龙、梅街、秋江和殷汇4个区域站。其中,梅龙站服务区域覆盖江口街道、梅龙街道、马衙街道、墩上街道,站点设在梅龙街道;梅街站服务区域覆盖里山街道、梅街镇、棠溪镇,站点设在梅街镇;秋江站服务区域覆盖秋浦街道、秋江街道、乌沙镇、牛头山镇,站点设在秋江街道;殷汇站服务区域覆盖殷汇镇、涓桥镇、梅村镇、牌楼镇、唐田镇,站点设在殷汇镇。保留各镇街道农技推广中心。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设置和编制核定由区编委会负责。

(三)理顺管理体制。根据我区实际,建立健全“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农技推广体系管理体制,统筹配置农技推广资源,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各镇街道农技推广体系人、财、物“三权”收归区农技推广中心管理。

(四)改革用人机制。积极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全区农业技术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我区农技推广机构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21名,其中区农技推广中心编制28名,镇、街农技人员编制93名;现在编在岗实有农技人员118人,其中区农技推广中心28人,镇、街道农技人员90人。现有在编农技人员实行竞聘上岗;编内新进人员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参加竞聘上岗的人员,应具备与竞聘岗位相应的专业学历或取得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达到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人事部门制定的农业技术人员上岗的具体标准。技术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人员考评和职称晋升要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内镇街道的意见。

(五)创新推广服务方式。立足当地农业生产需求,遴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组装集成配套技术,搞好技术培训。建立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包村联户制度,形成农业技术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广大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及时发布农情、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农业技术等信息,指导突发性动植物疫情、病虫情和农业灾害处置及防治。积极探索农业技术服务咨询热线、大众媒体、科技赶集、科技特派员等服务形式,开展面上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利用科技示范场(基地)等搞好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带动推广。

(六)建立财政保障机制。新设区域站为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区财政部门对区域站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及医疗保险等实施相应的预算供给政策。对其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工作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参照区域性各的资金状况,每年定额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加。

三、时间要求

2009年9月底前,完成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11月底,完成方案的通过批准和改革筹备工作;2009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改革的各项工作。

四、组织保障

为使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区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期间职工思想不散、工作秩序不乱,防止发生职工上访事件、国有资产流失和现有资产挪着他用。

篇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体制实行县局直接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腾政发〔2008〕74号)文件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保证按质按时按量完成工作任务,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人员上划

1.上划人员以2008年10月30日在职在编人数为准。

2.上划人员工资从2009年1月1日起由县财政发放。

3.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划分为农经和农科人员,由人事局、农业局、统计局、乡镇人民政府共同协商确定(原则上原来从事农经的划归农经)。

4.乡水利水产站人员划分为水利和水产,由人事局、农业局、水务局、乡镇人民政府共同协商确定划分人员,上划后由主管局管理。

5.2008年11月18日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上划人员由县人事局、各主管局、乡镇人民政府协商确定核实后,2008年11月20日前由县人事局办理人员上划手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原在乡镇的退休人员随管理体制上划由各主管局管理。

6.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上划人员工资关系由财政局在2008年12月20日前移交各主管局管理。

7.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单位中,乡镇聘用制干部现在职人员随体制上划,其人员与乡镇解除合同后与主管局签订聘用合同。

8.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的人员,根据工作需要,本人自愿申请留在乡镇人民政府,经乡镇人民政府同意,在此次上划工作中一并由人事局办理调动手续。

9.关于人员编制问题,以《保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重新核定乡镇机关和乡镇所属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通知》(保市机编〔2005〕31号)文件要求核定。确需增编的由主管局按程序申报,并由县编办发文确认。农经编制根据(云政发〔2007〕92号)文件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大乡(镇)设3名,小乡(镇)设2名,合计40名,以县编办发文为准。

二、资产核查移交

改革中,要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平调和流失。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现有资产,要进行评估认定和清产核资,确保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拥有相应的推广设施条件;对用于经营性服务的国有资产可进行剥离,剥离后可出租或出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租赁或出售给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自愿领办、创办农业经营性服务实体的人员;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过去开展经营服务所形成的历史债务,要在明确债权债务的基础上,分类处置,逐步化解。

凡是1995年乡镇农科站、农机站、水产站、水管站、兽医站“人、财、物”三权由原县主管局下放到乡镇政府后,被“拍卖、平调”的资产,按照“谁处置谁偿还”和“依法办事”的原则,等价偿还县主管局,并明晰产权。对属于“出租”的资产,在上划中同步收回县主管局。

全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财、物划归主管局管理,其人员工资、公务费、业务费、编内和非编车辆经费由县财政按标准核发给县主管局,县主管局全额核拨到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包干使用。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代征的各种规费及预算外资金按时足额解缴县主管局,不得坐支、挪用,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县主管局下拨到各乡镇的各种专款由派出机构代管,实行专款专用。县财政相应调整对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

(一)2008年11月20日前,完成县主管局与乡镇人民政府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资产核实、财务接交工作。资产核实、财务接交工作严格按财务管理规定办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所有资产、财务移交前由乡镇财政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农经站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资产、财务进行清理,理清明确各种债权债务,澄清各项财产、物资、票据并登记造册,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财务账制并进行账实核对。

(二)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财务清理和移交过程的具体处理办法如下:

1.债权债务的划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处置谁偿还”和“依法办事”的原则,在2008年11月13日(含13日)以前形成的各种债务由乡镇负责,并按照“谁用钱谁认账”的原则明确债权债务的归属。2008年11月13日到移交前,不准形成新的债务,需要催收的债权,应该及时催收,2008年11月13日前形成的债务分以下几种情况明确归属。

①农业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按原规定(约定)应由乡镇承担的由乡镇承担。

②属乡镇借用(或占用)农业各项资金(包括专款、农业规费、水规费、畜牧兽医规费及其它资金)由乡镇承担。

③由乡镇安排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占用农业规费、水规费、畜牧兽医规费和专款投资资金由

乡镇承担。

④已完工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办公用房、车辆购置、按原商定(约定,承诺)出资数比例,乡镇未到位的由乡镇承担;未完工和正在建设的,按主管局与乡镇人民政府原商定的纪要办理。

⑤因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生产正常开支及公务开支形成的债务由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

⑥乡镇占用的资金,除专款

投入已有明确还款规定的以外,原则上应在财务接交时还清,无力还清的应与县主管局签订还款协议。

⑦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内部经营债务由本单位承担。

2.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资产划分

①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土地、办公用房(含在建办公用房)、办公设备、交通工具、通讯设备及其他设备随人员上划归主管局,由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使用。

②乡镇已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土地及房屋无偿划出或有偿转让的由相关乡镇按同等面积或价值归还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③移交县主管局的财务数据以2008年12月30日的年终决算数为准。上划的债权、债务、财务、物资、财产要详细清点造册,进行财务审计并经县接交组确认合格后才能接交。

④移交清单必须由乡镇人民政府、财政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加盖公章和移交人、接交人、监交人签章方为有效。

⑤新的体制运行前,由财政局组织相关单位按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对全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进行核实。

⑥对上划后没有办公用房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由乡镇提供办公场所,若需建站,土地由所在乡镇无偿提供,建设资金由主管局和所在乡镇政府共同承担。

篇3:关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1 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推广力度

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高效运行,是当前影响农技推广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的推广经费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一般为0.5%,而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1.2 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推广效率

在现行制度下,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终效益不能与推广主体的投入挂钩,农技推广体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1.3 部分农民接纳能力较差,新技术缺乏需求动力,影响推广质量

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农户往往会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当他们主观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2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情况,从农业2个根本转变的需要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引领科技推广;通过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此,笔者提出了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2.1 推进制度创新

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与市场主体。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一是针对农民的技术需求给予足够的关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行选择,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因此,要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如各地农村出现的“经纪人”现象,就是农民将自已变为需求主体和市场主体的体现。二是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对技术和推广人员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未能通过市场机制引导,致使推广工作流于形式。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可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如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等,通过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展示名优品种、高效生产模式等,带动农民跟进。

2.2 推进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是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主体,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我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应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的同时,可委托协会等为农民服务组织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并鼓励企业、农民等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如今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和经纪人等也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力量。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应支持此类组织和企业的发展,注重发挥其作用,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2.3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降低推广成本

直接面向经营规模小、高度分散的农户进行高新技术推广,其成本高、效果低。要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技术推广站—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户”的推广模式,使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成为连接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既能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又能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从技术转移过程来看,一是保证了技术的适用性;二是由于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聚集了更多的能人,接纳高新技术的能力较高。从技术扩散过程来看,由于传播者本人也是农民,了解当地实情和农民实际,因此容易被农民认同和接纳。因此,通过农民专业协会来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容易做到实用性更强,费用更低,影响更大,更为农民所乐于接受,从而实际效果更为显著。

2.4 加强政府保障和支持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更好地发挥作用,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一是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二是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三是继续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基础,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今天的农业教育,就是明天的农业科技,就是后天发达的农业经济。离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农业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科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健全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推广和应用先进农业科技、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可替代的重要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是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呼志华.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24,34.

[2]国鲁来.农业技术创新诱致的制度创新[J].中国农村观察,2003(5):24-31,45-80.

[3]胡秉瑞.海原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6):109-110.

篇4: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探讨

关键词 农技推广;基层体系建设;合作组织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6.039

农业技术是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力量,作为联系农民与农技的纽带,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意义十分重大。农业自古就是我国发展的立根之本,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整体发展。因此,中央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更加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在农业上的推广。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研成果的不断增多,国家更加重视农业的发展,这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好时机,农村基层部门要把握好这个机会,大力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全面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1 我国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1.1 农业技术推广理论基础

西方学者一直颇为看重科学技术在经济中的作用,内生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很早就提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和源泉,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其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理论,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之后,库兹涅茨也认为,在当前经济增长的时代,能否使生产率和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在于能否将科学知识系统地运用于经济活动而进行的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发展。Poter认为“从国家的角度看,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方面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各种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背后是因为技术的存在。”

1.2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由于农业技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大部分学者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主要由公共部门进行。而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中,公共部门的作用在慢慢发生着变化。从经济、社会两方面分析,在农技推广中进行积极的财政支持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政府推广的低效问题,导致农技推广中商业化和私有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无论是通过政府推广还是私有化的演变,基层农技推广的最关键问题在于最大限度保证那些急需先进农业技术的农民及时获得公共产品,从这一角度上来看,两种形式不应是对立的,而应相互结合[1]。

2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投入不足

基层农技推广的主体是政府部门,通过分析我国农技推广现状,认为投入方面的不足是制约农技推广的最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农技推广是带有一定社会公益性的工作,部分地区对农机推广的重视程度不足,同时受到该地经济水平的限制,导致推广机构中“三定”尚未完全落实,自负盈亏和差额拨款等现象仍有出现,人员经费不足,技术推广经费缺口更大,在机构改革中往往将农机推广部门一缩再缩。其次,工作条件较差。农技推广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有时都不能满足,尤其是缺乏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不能在第一时间联系和沟通农户,并完成先进农技的宣传。最后,推广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总体来看,从事基层农技推广的人员不少,但专业技术人员不多,整体队伍素质仍然较低,大多数农技推广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培训,知识体系和技能较为落后。

2.2 技术成果和生产需要脱节

每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不少,但真正能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技术不多,究其原因在于技术成果和生产需要脱节。当前,我国评定科技工作者工作成果的机制存在很多弊端,主要体现在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策性需求占主要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农技推广的空间。农业技术成果偏重于单一技术的研究,缺乏成套技术的深入研究,对技术的整体效果和区域效果的重视程度不足,技术正果和农民农业需求错位,直接导致农技推广中阻力重重。

3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对策

3.1 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政府在基层农技推广中的骨干作用,農技推广是带有显著公益色彩的工作,由政府出面建立一直人员精干、业务能力强的农技推广队伍,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十分必要[2]。结合农技市场产业调整的大趋势,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将服务体系建设延伸至产前产后,由单向技术服务相成套技术推广发展。

3.2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工作,提升农民科技素质

先进的农业技术需要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操作者实践,总结以往工作的不足,认为农户的科技素质是制约基层农技推广的重要原因。通过办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现场教学等方式,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提升农民运用最新技术成果实现自我服务的目的。鼓励技术人员进修和学习,拓宽技术人员的视野,不断地对技术进行创新,提升农民技术培训的推广水平。

4 结语

现阶段我国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仍面临不少问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队伍建设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农技推广中的重要工作,需要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广大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建设农村社会,政府部门务必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关注度,积极地开展农村活动,培训好专业的农业推广团队,来保障农业人员的生活。因此通过国家财政部门建设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健全农业推广的监督机制等一系列可行的举措,都能够促进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武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模式选择[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2]石荣斌.建设新农村时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探讨[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篇5:农业党委基层组织建设年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安排部署,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创先争优和“创业、创新、创优”活动,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开展好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不断提高全系统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结合农业系统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市、县委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决策部署,以“强组织、增活力、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主题,以“争模范、创佳绩、促提升”为载体,不断提高农业局党委党建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七个突破”为抓手,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二、工作目标

按照“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要求,通过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年,实现以下五个工作目标:一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进一步提升,转化一批后进党支部,提升一批一般党支部,巩固扩大一批先进党支部。二是基层党支部书记素质进一步提升,选任渠道不断拓宽,教育培训得到加强,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增强。三是党员队伍生机活力进一步提升,发展党员质量得到提高,教育培训和管理服务得到加强,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逐步完善,党员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不断增强。四是基层基础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党务工作力量不断壮大,报酬待 1

遇有稳定保障,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活动场所建设得到加强。五是基层党建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现有制度得到落实,“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制度逐步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活动经常化、决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主要工作任务

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要引导基层党支部谋划好思路、建立好制度、管理好阵地、开展好活动、发挥好作用,统筹推进基层党建各项工作。要围绕工作大局,紧贴各局的工作实际,重点开展好“争模范、创佳绩、促提升”活动,确保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一)以“争模范”为目标,推动基层党支部晋位升级 在全系统基层党支部中深入开展“争模范”活动。按照党组织“五个好”标准,分别设立“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五个档次,并制定相应标准。通过半年和年终考评,对于达到标准的基层党支部授予相应的模范称号,不断提升全系统基层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做好党支部分类定级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组织部《关于做好基层组织分类定级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省委组织部《基层党组织分类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要求,按照“五个好”标准,在党支部自评和党委初评的基础上,上报县组织部。按照上级要求,对不同建设水平的党支部划分类属,实施差异化管理,促进党支部不断转化升级。要强化对分类定级结果运用,将分类管理类属作为加强党支部建设主要依据。要认真抓好整改落实,使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的提高,实现晋位升级。

2、大力开展“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要求,在系统内开展“五个好”基层党支部创建活动。局党委所属各党支部要把创建活动摆上重要位置,精心制定活动方案,明

确创建标准、创建目标、创建任务和创建措施。各党支部书记要亲自负责,周密部署,认真安排、切实抓好落实。要紧密联系单位实际和党支部现状认真对照创建标准,找出薄弱环节,自觉整改落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创建活动成效,确保年内每个党支部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新提高。要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细化“五个好”标准,力争达标,使党支部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要将“五个好”党支部创建活动与创先争优和“创业、创新、创优”活动相互融合,统筹安排,推进“五个好”党支部创建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要将“五个好”党支部创建活动与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结合起来,评定为A级的基层党支部力争全部达到“五个好”标准。

3、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和支部委员队伍建设。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建设高素质党支部书记队伍。采取组织选派、横向调整、“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选拔方式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着力解决队伍不稳、力量薄弱问题,改善工作条件,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深入发展。

4、建立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各党支部要根据自身的工作和活动特点,建立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促进党的组织生活规范化。认真抓好组织生活制度,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用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示范带动本单位组织生活的规范执行。充分利用党务公开各种载体平台,公开党内组织生活流程和要求,提高操作性,增强透明度,扩大参与面,接受群众监督。通过组织开展党内和党外民主评议党员、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定期召开党员党性分析等有效形式,帮助党员切实找准自身不足和差距,明确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对于评议不合格的党员,严格按照组织程序给予相应的处理,切实保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5、统筹抓好不同领域或行业基层党建工作。非公有制经济组

织要突出抓好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推动生产经营,探索开放式党组织活动方式,开展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双强六好”创建活动、“四双”活动和党群共建共促活动。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要突出抓好服务中心工作和服务基层群众,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交流工作经验,推动工作落实,全面推进党建工作。

6、深入开展好“创业、创新、创优”活动。把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业、创新、创优”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融为一体,把开展“创业、创新、创优”活动主要任务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活动统计指标体系和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督查指导力度,了解基层情况,研究解决问题。对开展活动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上不得力的,有关党支部要及时提出批评,要求限期整改。加强对创先争优活动经验总结,健全完善创先争优活动的长效机制。发挥好先进示范、典型引路的作用。

(二)以“创佳绩”为目标,推动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全系统广大党员中开展“创佳绩”活动。通过创建“五星级”“三个代表”责任区“星级”目标考评,使党员能够充分发挥“五带头”作用,达到“五星级”优秀党员标准,树立起党员新形象,带动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党员干部队伍群体,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成为振兴、发展、推进和谐的先锋。

1、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认真贯彻执行《黑龙江省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不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贯彻落实2012年“普及与提升”主题活动年各项工作。配合县委组织部科教组完成远程教育进机关,进一步拓展远程教育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大力开展党员党性教育、学历教育。围绕落实中央1号文件,按

照全省统一部署做好千名农业专家“进站点、讲技术”活动,各单位要按县里要求为农民提供更有实效的科技服务。以加强社会管理为重点,积极参加全县基层党组织全员培训。积极参与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重点抓好新发展党员培训。

2、强化发展党员质量和结构管理。采取思想引导、典型引导、活动引导等方式,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规范入党积极分子台帐,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抓好积极分子短期集中培训工作,强化入党动机教育,确保入党积极分子思想上真正入党。健全完善发展党员质量保证体系,科学制定发展党员计划,进一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同时,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党务干部,特别是专兼职组织委员队伍建设,严格编制,保证人员,改善待遇,合理使用,着力解决队伍不稳、力量薄弱等问题。

3、深化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继续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大下基层活动,制定完善机关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措施和办法,推动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服务群众。党委所属县直机关事业党支部要联系1个农村、1个街道社区或企业基层党组织,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至少联系1名基层党员和1名普通群众,每名干部每年深入基层工作时间不少于15天。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与群众的直接联系和沟通交流,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并记好民情日记。党委要将机关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切实抓好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深化“三亮三比三评”和创建“五星级”党员“三个代表”责任区活动,提高为民服务质量和成效。充分发挥“百局联百村”活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作用,各局党支部要定期与结对村开展“联谊”组织生活及讲党课活动,帮助结对村党组织健全党建工作制度。各支部党员与结对村党员共同开展创建“五

星级”党员“三个代表”责任区等载体活动。协助结对的乡、村党组织共同做好备春耕、秋收以及防火防汛等各项农村重点工作。以“帮理清思路、帮解决问题、帮发展经济、帮培养人才”为主要内容,协助共建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党委要强化对“百局联百村”活动的督促检查和工作指导,及时了解掌握“百局联百村”活动进展情况,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以“促提升”为目标,建立健全有利于基层党支部服务发展的工作机制

党委和各单位要认真总结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并把活动成果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要对原有的制度体系进行补充完善,构建起全面覆盖、全员执行、全程监控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实现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以基层组织建设新成绩提升全系统“三农”质量。

1、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目标责任机制。进一步落实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推动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加大对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力度,党委对各党支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进行全面检查。

2、建立党建工作示范点培树机制。党委要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党支部中确定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发挥示范点的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面对面指导,通过选典型、树标杆,学先进、找差距,抓两头、带中间,实现巩固先进、推动一般、整顿后进的工作目标。

3、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资金物质投入机制。党委和各党支部要找准基层党建物质保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通过以县财政经费投入为主,党费资助为辅,本单位经费支持为补充的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各

单位要将基层党建活动经费纳入本单位经费预算;通过税前列支、财政支持、党费拨返、党员自愿捐助等途径,多渠道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工作经费问题,建立稳定的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和资金投入增长机制,着力解决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4、建立健全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机制。各单位要妥善解决党组织活动阵地、培训场所、配套设施等方面问题。充分发挥活动场所的综合效益,防止“有阵地、无活动”问题的发生,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开展党员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活动场所让党员干部充分使用,坚决防止活动场所“机关化”倾向。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统一规划建设区域性、综合性、开放性党群活动中心。

5、健全完善基层党员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考核评估体系,加大对非公有制组织党务工作者的帮助支持力度,定期开展评选先优活动,对作用发挥好的党务工作者给予一定物质奖励。

三、组织领导和措施要求

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是中央和省市县委作出的重要部署,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全系统各党支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强化工作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全力抓好落实。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了切实加强对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组织领导,党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并成立办公室。各党支部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各党支部书记要切实担负起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责任,加强统筹协调,认真落实人员、经费、场所等保障措施,确保基层组织建设年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强化督查,狠抓落实。党委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将定期不定期的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全面指导各项工作,确保活动整体推进。党委成员要带头深入所联系的党建联系点,经常开展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党组织解决实际困难。党委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通过多种方式,随时了解活动开展情况,把握阶段工作要求,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指导活动顺利开展。同时,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加强信息上报工作,大力宣传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篇6: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论文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措施

最近几年中,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脚步从没有停歇,其在很大程度上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乡镇农业技术作为农业持久高效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强化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形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

但是,目前乡镇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一些瓶颈,这为现代农业的建设健全设置了屏障。

基于此,本文在阐述技术推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强化推广质量的对策进行研究。

1列举目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机制完善性缺乏

管理体机制完善性的`缺乏,可以被视为目前乡镇农技推广工作效率长期得不到提升的大型障碍,其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进程体现出迟缓性,地域之间、专业站之间发展参差不齐。

管理机制完善性的缺乏还体现在部分农技推广站为多个乡镇共同所有,或者一个推广站是由4~5个分站所共同构建的等方面上。

因为机制的不完善性,致使推广组织机构在建设方面缺乏统一性这一问题衍生出来,农技推广人员肩负着繁重的工作压力,在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环节上投入的精力普遍性缺乏。

1.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到位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农业科研成果的研发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科研工作始终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储备军”,新型科研成果在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应用,协助农民压缩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体力劳动量,使他们获得了实质性利益。

但是目前国内农技推广服务不到位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主要是由于农技推广机制存在缺陷导致的,此时推广站专员数量逐年呈现下滑趋势,这为新型农技覆盖率与应用率的大幅度提升设置了厚重的屏障[2]。

此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到位还体现在指导专员的缺乏,这样农民在应用新型种植技术之时若遇到困难,是极为迷茫的,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指导。

由此可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到位,影响农技推广质量是必然的实施,也加大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的难度系数。

1.3资金短缺

对于云南省偏远地区而言,资金供应量不足已经是众多农技推广机构共同关注的问题。

通常来讲,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机构在开展推广工作之时,经费是相对充足的,其来源渠道也体现出多样化特征,具体是借助上级财政专门拨款与同级财政拨款等多样化方式。

篇7:浅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毕 业 论 文(设计)

论文题目

浅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姓

系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专

农业技术与管理 指导教师

中国·合肥 二0一六年四月

浅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摘要:基层农技推广关系着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农业技术的推广改进有着极大的联系,为此,通过国家财政设立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健全农业社会保障措施、进行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时的监督机制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共同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使基层农技的推广符合农村的生活水平,进而减少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

关键词:基层农业 技术推广 农业多样化 推广机构 1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建设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截止到2015年,我国的种植业、水产业、农机生产业、兽医畜牧业以及经营管理业分别有2.78万、0.65万、1.93万、3.25万和2.83万个。科学技术在基层农业生产中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由原先改革开放时的27%提升到如今的51%。

1.2基层农业成果与生产需求不对应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现行科技成果仅仅注重于宣传单一技术,并未与产业形成配套体系,导致农业成果与产业出现割裂局面,这样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并不强。另外,某些基层农业成果往往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与农民、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产生了严重的错位与不对应,无法真正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实际生产中难以得到有效推广。

1.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大多数为其他岗位调转过来的非专业人士,缺乏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业务素质也普遍偏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此外,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偏老龄化,他们掌握和接受现代化新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更不会利用互联网去了解更多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无法较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多样化的发展要求。1.4基层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也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由于受到农村传统思想意识和教育观念的影响,基层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整体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另外,基层农民心存顾虑,担心收益率受到影响,仍然沿袭传统的种植方式,不愿意接受新技术和采用新设备进行耕种,也严重地阻碍了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1.5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此外,农村村落分散居住,组织化程度低,村委领导能力受限,农技推广渠道单一,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都导致农技推广的高成本,导致技术推广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割裂。

2影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因素

2.1农民对新技术态度保守农业作为一种弱质生产行业,其本身在使用新技术时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加上容易出现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们在没有使用经验的情况下往往不敢轻易的尝试新技术,更多的人会对其具有保守的态度。同时,受到农产品市场经济调控作用的影响,农民在使用基层农业技术更多的会先采取观望的方式,从而不容易接受基层农业新技术。

2.2新的基层农业技术存在使用风险.如今,若一项新的基层农业技术在进行推广前,农技部门或科研单位会进行一系列的试验,但当其真正推广到农民的农业生产中时,由于受生产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或由于某些操作方法出现了改变,往往最后使用新技术的结果差强人意。另一方面,现阶段在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大多采用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方式,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农业的生产技术推广时受到较大的限制,使得农民难以从中得到明显的增产效果。

2.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困难.目前,农村中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差,在接受先进的生产技术时往往存在着力不从心的状况,不能够良好地掌握关键的技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推广积极性较差,在为农民讲解先进的基层农技时缺乏热情,未能够充分认识到基层农技推广的重要性,同时领导未能做好领导工作,不能为基层农技推广提供足够的物质及资金支持,使得基层农技推广工作难以正常地发展,制约了基层农技的推广。

2.4研究与实际基层农技推广断层我国的农业科研成果在不断地出现,但却存在着转化率不高的问题,许多的新农业技术未能够得到实际的应用,如今我国的基层农业技术转化率仅仅只有30%~35%。而这种研究与实际基层农技推广的断层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利于基层农业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3 基层农业推广对策

3.1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资金投入,改善推广条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农业问题的重视程度的加大,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规定,力求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专项农业资金的投入,为了加快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国家和政府需要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同时,改善推广条件,解决农村地区存在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国家必须建立专门的推广项目与推广机构,确保农村能够对基层农业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从而使得农业技术在农业地区得到切实的推广

3.2建立基层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的对接机制,促进农业技术有效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离不开生产需求,只有符合农业生产需求以及农业实际情况的科研成果才是成功的、实用的,才会在基层农业得到普遍的推广和适用。为了促进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层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的对接机制,促进基础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使优秀的农业科研技术成果向农民群众的实践应用进行转换,创造巨大的财富和价值,使科研人员以及生产群众得到实惠,同时,不断推动我国农业不断地快速发展。减少农民采用先进技术时的风险,使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资金保证,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能够放心地使用新农业生产技术,解决其担忧问题,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3.3进行技术培训工作.一,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提高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积极吸收引进一批科学理论知识扎实、农业技能熟练的高端人才,在加强专业对口人才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对于多种农业技术有一定见解和掌握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扩充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高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提供必要的福利等措施来改善农技人员的生活质量,以保证其更加高效地进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二,为使基层农业技术能够在农民的日常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农业生产部门必须在农业生产前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工作。技术是农业生产的动力,为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需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使农民能够认可与掌握,同时将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具体可在田间手把手地使农民掌握生产技术、邀请农业的科研专家来对农技推广进行指导、农业生产部门现场演示等方式。通过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基础技术的培训,加强农民对新基层农业生产技术的认识,从而促使基层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更广泛地推广。另外,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民对基层农业生产技术的了解往往是来源于农民之间的互相交流。为此,可以鼓励农民通过日常的技术交流来改进生产方式,促使农民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断进行调整与发展。

3.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为使农民在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应鼓励农民能够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并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技术指导与技术推广。此外,还需促进农业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解决高校农业专业学生的就业编制问题与任职待遇问题,鼓励他们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进行任职,促进农业的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此外,还需提高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转换率。只有将我国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农业生产的生产力,才能将农业科研成果为农业的生产创造便利,增加效益。有关部门在对科研项目审核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充分考虑资金的分配问题,充分发挥出有限的科研资金的作用,拓宽研究成果的转化方式。为此,不能够仅仅只是进行实验的研究,而应更多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科研成果和生产发展进一步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序进行。、3.5农技推广与中介组织结合,提升农技推广的效率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政府的技术推广可以委托协会等为农服务的组织来进行。农技、农经、农机等站所可以划归协会等组织管理。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鼓励科研、教育单位及企业、农业技术协会、种养大户等参与农技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提高推广效率。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使农业专合组织成为联接农技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这样的技术转移过程,一方面合作制度保证了农民获取技术获的费用较低,另一方面保证了农民能够自主选择技术,还增强了农民接纳高新技术的能力,从而实际效果更为显著。

3.6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时的监督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基层农业的发展不但要紧紧地依靠媒介的宣传,而更应使得农业生产部门与农民团体参与到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当中,让农民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先进农业技术的优势,确保农业技术得到有效推广。目前,我国的农业推广机构组织结构较为稳定,基层农业推广机构配置较为合理,但仍需做好对农业技术的监督工作,对资金的使用问题进行综合的考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使得农业生产技术在实际的操作工作中能够物尽其用,从而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切实有效的开展。

4结语

基层农技推广作为我国农业的一项长期而繁杂的巨大工程,关系着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将该项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深化,合理调整农村的生产结构,使基层农技的推广符合农村的生活水平,进而减少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总体来讲,现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农业技术的推广改进有着极大的联系,为此,通过国家财政设立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健全农业社会保障措施、进行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时的监督机制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共同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8:改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1 充分认识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目标, 需要做好农业新科的推广工作, 对农业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 加强农村生产力、完善基层农业环境;同时, 还需要增加农业生产。所有的一切都表明, 充分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如今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还不到全部农业劳动力的20%。在中国, 平均农业劳动力只有1/2 000。而在发达国家, 平均农业劳动力高达1/400。如荷兰受过中等教育有90%, 其中12%都毕业于高等农业学院。

种植业劳力老龄化、收种方式总是倾向于机械化会导致发生“少数人的农业”和“季节农业”以及“粗放农业”情况。

据有关部门统计, 在2007年, 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 使许多地方出现了各种除经济以外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吃粮大国, 粮食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2]。

须知, 人口与人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里, 从来都不缺少人口, 而真正缺少的是人才, 特别是在农村, 越来越多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不愿意继续呆在农村, 而更希望走向城市生活, 因此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根据上述的一些原因可以得知, 扩大农业技术的推广, 对发展农业现代化以及发展农民存在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营造农技推广工作良好环境

2.1 基层农技推广中存在问题

当前, 一些地方政府通常都只重视大型项目的建设, 或是财政收入, 有的领导认为“农业生产要靠经验”“实用技术农民都会”, 导致不法分子打着科技的名义, 出售劣质的农业商品, 久而久之对农业科技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并且还降低了农民使用新科技的信心。

对回归乡村, 服务农民, 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来说, 其专业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农技推广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表现在工作实绩上, 对职称评定应当坚持重业绩, 重实际操作能力, 重效益、重贡献的原则, 切实改变以往以论文或其它非专业学科水平作为职称评定硬性标准的做法, 将他们的工作业绩, 专业技术水平作为主要主评价依据, 切实提高待遇, 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3]。

2.2 改善推广环境

要不断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舍得使用政府的财政, 为基层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做好准备, 试验示范, 名、特、优品种引进筛选工作, 科技示范园的建设, 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确保农业推广经费真正用在点子上, 要加快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建设, 拓宽种子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比较集中稳定的种子基地。加大农业服务范围, 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提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 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转变效率, 因地制宜, 发展“一村一品”经济,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提升农业的吸引力, 让农业可持续发展。

深入田间, 根据农民需求, 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 培养一支新的, 向农业方向发展的人才队伍, 并且巩固市场监管和增加执法检查力度, 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 理顺关系, 实行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

3.1 乡镇政府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行政领导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素质教育与政治教育;监督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做好上级业务组织所给的每项业务工作;调节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和一些相关组织间的各个关系;监督并鼓励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根据标准规定明确使用自主权, 避免他们合法权益受到损伤。

3.2 县级业务行政部门加强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

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人事管理、业务管理与技术指导培训工作;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招聘体系;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工作考评;改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工资福利的待遇。

3.3 乡镇政府和县级业务行政组织完成相关协调工作

主要是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工作范围、考评及录取工作,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违纪处理手段, 加强管理有关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4]。

4 不断创新农技推广工作的方式方法

4.1 创新农技推广工作的方式方法

农民是农业技术的最终接受者和使用者, 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成效有决定作用。故要创新农技推广工作的方式方法, 确保科技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做到各方面都具有相对的科学性, 制定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手段, 政府指引, 农民参与的农技推广方式。

4.2 增强技术培训

全面采取农业科技入户方式, 采取基层农来技术推广工作者包村联户体系, 慢慢实现农业推广工作者抓科技示范户, 科技示范户带领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体系。采取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 发展农业技术现代化, 信息化远程服务, 为农民解答各种问题;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区域, 创建新技术, 新品种, 并将其进行推广, 加强基层建设, 实施科技下乡方案, 展示各种各样的科技流动服务, 开展多种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多与一些相关部门交流, 并进行适当的合作, 凭借他们的技术和人才发展, 处理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任务中出现的技术困难, 加快农业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4.3 创办试验示范基地

发展各项技术服务, 把农业推广技术向各部门发展, 农技推广工作者和农户的责权利有效地联系在一起, 建立起共同发展, 各有利益的方案;实施寓教于乐, 形式丰富的途径, 由广播报刊、科普杂志、短信、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各种介质传播, 实行培训授课与现场示范相联系的方案, 组织农民田间观赏, 鼓励农民学科技, 并有效使用科技,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不同年龄人的参加培训的水平, 牢记在生产中关注农民的创造, 通过各种专业协会, 专业机构和科技致富领导人指引附近的农户, 让他们的实践经验获得更多的指引, 让农民愿意接受培训;要提高市场信息的传播率, 展示农技机构的技术与信息方面的优点, 对产前的工程进行选择, 将产中的技术指引与产后的销售服务归到工作考核中, 给予农民相对完善的服务, 把更多科技成果带到农民生活中去。

4.4 大力推进各项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抓实抓好青年农民的培训, “阳光工程”培训, 绿色证书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农村经纪人, 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5 总结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在我国农村的发展中至关重要, 对于很多的问题与挑战, 只要政府和群众都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心, 必能打倒一切困难, 胜利就在眼前, 获得持续的成功与发展, 促进农村服务, 带动整体的经济发展, 增加资源面、增加发展途径与发展手段, 用最好的基层农业推广技术让农业反哺工业, 农业推动经济,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并能一直增加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能力知识, 农产品的生产有较好的保障, 做到科教兴农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乡镇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农推广任务落实到位, 因此, 农技推广任务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实现了“三农”服务, 还把科学运用于平时的农业生活中。基于此, 就如何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做好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农业生产加速发展, 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建议,改进

参考文献

[1]孔祥智, 楼栋.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比较、时态举证与中国对策[J].改革.2012 (1) .

[2]周青.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的政府作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9 (10) .

[3]田素妍, 李玉清.试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行为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 2009 (4) .

上一篇:述廉述职述效报告下一篇:学生网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