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问题

2024-05-19

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问题(精选10篇)

篇1: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问题

关于吉水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改革与建设问题

一、吉水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进展情况

吉水县辖18个乡镇,总人口51.46万,其中农业人口40.3万,是全国商品粮食生产基地县,素有‚赣中粮仓‛美誉。一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2009年至2010年被列为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县,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农业综合服务站,打造好服务平台,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一是全面完成综合建站任务。2009年,我县按照省里‚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的要求,将乡镇原有的农业五站合一,全县建立18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实行集中办公,工作统分结合、经费分块使用的管理模式。二是建立 ‚‘三权’归县,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乡镇农业综合站人、财、物‚三权‛归县农业局调配和管理;乡镇政府负责对辖区内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监督。三是建立农技人员财政保障体制。乡镇农业综合站现有人员274人,全部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编制,工资全额拨款,阳光津贴从2010年元月起,也纳入县财政全额预算,彻底解决了乡镇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此外,每个乡镇站财政预算办公经费2万元。四是乡镇站工作条件大

大改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所建的陈旧站房、办公设备进行了改造、更新。2009年县农业局筹集资金100万元,按照省里‚统一规划,统一标志,统一服务窗口‛的要求,新建黄桥农业综合服务大楼,主房建设面积400多平方米;整合原乡镇农业五站的资产和资金,更新、改建了乌江,金滩、双村、尚贤等4个乡镇综合站,全县全县近几年更新、改建站房面积4000多平方米。此外由县农业局统一筹资配备办公设施,乡镇站配备了固定电话、电脑等设施,八都、文峰等8个乡镇站还配备了面包车进行科技服务。今年,枫江、白水两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已纳入新建规划,计划年底完工。五是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制定了乡镇农技站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方案、乡镇农技人员末位鞭策、乡镇农技人员三方双重考核办法等制度,对乡镇农技人员进行有序、有效规范管理。六是建立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开展了信息咨询服务、包村联户服务为核心的农技服务,建立了农技人员抓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的推广模式,创新了推广服务方式方法,开展挂牌服务、跟踪服务,抓基地、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服务效益,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站房建设问题。我县乡镇农业综合站站房基本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两层砖混结构楼房,房屋破旧,建设面积少,居住环境差,服务功能

弱,有的已成了危房,不能住人。加上综合建站后,平均每站就有十几个人,原有站房容纳不了,改扩建乡站站房迫在眉捷。

2、农技推广服务设备问题。服务手段滞后。缺乏开展农技服务的基本设备,基本上还是靠‚一张嘴,两条脚‛的方式搞技术推广,服务效率较低。

3、乡镇站推广经费问题。目前虽然每个乡镇站有2万元的推广经费,只够维持站里的电话、电费及办公用品费用,乡镇站的正常运转经费及推广经费没有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有钱养人,无钱办事‛,农业新技术推广进展慢。

4、农技干部知识更新问题。乡镇综合站人员普遍存在知识老化问题,亟待加强对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目前还没有项目支持建立农技干部知识更新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设想

1、建设乡镇农业综合服务大楼。按照省里‚统一规划,统一标志,统一服务窗口‛的要求,添置技术推广设备,建设成集培训、咨询、办公、技术服务等功能的农业综合服务大楼。全县乡镇站房建设以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对6个站房成了危房的站进行新建,需资金420万元;对其余12个站的站房进行改扩建,需资金480万元。计划在3年内分期分批解决,但要国家项目支持,争取项目解决600万元,县财政和自筹300万元。

2、加强乡镇站服务硬件建设。按照‚六个一‛(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台投影仪、一台显微镜、一台测土仪器、一辆科技服务车)标准对全县18个乡镇农技站进行配备,每站预计投资10万元,全县需180万元,力争通过项目资金解决。2011年乡镇站都要实现办公自动化,2012年以前乡镇站都要配置手提电脑、投影仪、显微镜、测土仪器等设备,购置科技服务车,改变‚一张嘴,两条脚‛落后的服务方式。

3、建设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每个乡镇建设农业试验示范基地1个,建设面积各100亩。建设内容:完善田间排灌设施,改善农田灌溉条件,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培肥地力等。每个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条件建设投资20万元,共360万元,通过国农项目投资完成。

4、保证农技推广机构基本推广经费。农技推广机构是公益性服务单位,没有其它的经济来源,要发挥农技队伍的科技支撑能力,必须保证正常的工作经费。要保障技术人员再教育培训费、开展试验、示范、农民培训、服务设施维护、办公经费、炊事员工资、进村入户交通费等每站每年15万元,全县每年要270万元。国家项目扶持占70%,争取县财政解决30%。

5、继续深化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优化配置、创新机制,打造一支队伍稳定、机制灵活、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达到‚站房建设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人才结构梯队化、试验示范科学化、信息传递多元化、服务群众优质化‛,实现‚管理在县、工作在乡、服务到户、指导到田,农民考核、绩效挂钩‛。

二○一一年三月十五日

篇2: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问题

关于做好2010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示范县总结工作的通知

有关县(市、区)农委、农技推广中心:

为了扎实做好本年度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总结工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对总结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是提升总结水平。各示范县应改变以往的总结形式,要按照农 业部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实施方案和工作进展情况,对全年示范县工作有一个系统研究,要总结一些在推进和保障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技人员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机制和好模式。要用新模式、新机制运行后的数据变化、农民和地方政府的反映,来检验这种机制和模式,或者做法的效果。要做到有理有据。

二是增强总结前瞻性。通过总结工作,既要找准工作中的经验和

典型,也要找准存在的具有关键性和制约性的问题,包括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的问题。要剖析其产生的原因,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解决的本法和措施。要研究并提出一些解决体制或制度性问题的办法。要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示范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的总体思路。

三是主要领导挂帅。示范县工作进展两年了,国家给予了前所未 有的支持。各农委和农技推广中心一把手要把总结工作作为近期的主要工作加以推进,组织有关人员,在调研基础上,拿出有分量的总结报告。各个县市区可以形成若干个单独材料,宣传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试验示范基地、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多元化农技推广典型等。

四是填好情况统计表。本次总结中的相关数据基本上用统计表的形式体现出来了。所以,各单位要再仔细研究统计表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填写,并注意各表之间数据吻合问题。

五是总结上报时间。总结材料、统计表应由县农委盖章后,在11月20日前将纸样材料报省农委科教处。同时上报电子版材料。电子信箱:。联系人:谢永坚。联系电话:0451——82615472。

篇3: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问题

1 沈丘县基础畜牧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现状

1.1 沈丘县基层畜牧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基本情况

1.1.1 畜牧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

成立了沈丘县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主抓畜牧工作的副县长任组长, 县畜牧、财政局长以及全县22个乡镇的乡镇长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畜牧局, 畜牧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县畜牧局为正科级行政局, 主管全县的畜牧兽医工作, 畜牧工作站负责全县畜牧新技术推广工作, 动物疫病防控中心负责全县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 各乡镇成立有畜牧站并有4~5名防检员负责辖区内的畜牧技术推广和动物检疫工作。

1.1.2 畜牧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按照程序, 我们遴选了兽畜牧医专业中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26名基层畜牧业技术指导员, 全部到位, 职责明确, 建立了岗位责任制。

1.1.3 畜牧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人员聘用制度、推广责任制度、考评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多元推广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县政府每年拿出5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防检员的误工补贴。全县有畜牧技术推广单位24个, 定编定岗畜牧推广技术人员217人。我们逐步建立了22个乡镇预防中心站, 服务一片辖区, 解决了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空缺问题, 并优先保证乡镇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经费。同时, 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建立了多元化运行机制, 以县级为中心, 以乡级为主导, 以村级为补充。县级技术人员主要负责重大技术实验研究、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乡级主要负责辖区内畜牧兽医技术指导、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村级动物防疫员、兽医诊疗员、改良员、负责农户技术服务。目前全县已建成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 现有村级防疫98人, 兽医人员112员, 村级改良员22人, 冷配改良点75个。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 实行县聘乡管绩效考该制, 工资根据考评情况统一发放。建立健全了县、乡、村畜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

畜牧技术推广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顺了管理体制。二是完善了服务网络, 创新了服务机制。三是实现了科技创新。四是培养了一支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技术人员队伍。

1.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情况

根据2012年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 结合沈丘县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和优势产业实际, 我们发布了主导产业、主导畜禽品种和主推技术。主导产业:肉羊、生猪。主导品种:槐山羊、三元杂交生猪。主推技术有: (1) 槐山羊规模化养殖技术; (2) 槐山羊良种繁育技术; (3) 生猪无公害生产技术。进一步完善以“包场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试验示范基地+畜牧业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场 (户) +辐射带动场 (户) ”的技术服务模式, 完善“三”级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提升乡镇畜牧业推广机构服务功能, 带动全县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快发展, 促进养殖场户增收2亿元以上。

加大科技示范场户的培育力度, 遴选和培育44个科技示范场, 示范带动220多个养殖场户, 根据养殖规模、品种、主推技术实际需要, 选聘26名技术指导员, 对科技示范场户和所带动场户进行技术指导。

通过培训和示范, 推广主导品种, 形成技术规范, 饲养高效的养殖模式, 确保全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90%以上。达到了以下效果:一是切实加强领导, 成立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强化绩效考评, 建设岗位责任制, 工作落实公示制, 推行三方考评制, 充分调动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强化监督管理, 严格按照省级和县级实施方案要求, 建立县乡财务报帐制, 保证项目资金的落实。四是强化项目宣传, 扩大项目影响力, 切实把项目实施好, 把党的惠农政落实好。

2 基层畜牧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乡镇畜牧业推广机构在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中, 并入农业服务中心后, 畜牧专业技术人员少。在从事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同时又要完成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行政工作, 造成了职能不清楚, 工作不专一。

(2) 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不合理, “四化”现象普遍存在, 即人员老龄化、知识退化、职能弱化、思维僵化。虽然全省组织培训以后有所提高, 但时间较短, 能力提高有限。

(3) 养殖户受传统饲养模式的影响, 对新技术、新知识接受较慢。在技术推广中, 不愿高投入, 直接影响着新技术的推广效益。

(4) 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服务效果、效益量化难, 影响评价效果。

3 加快基础畜牧业体系改革与建设推广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实施,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使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到, 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是现阶段现代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 省、市畜牧主管部门要加大检查督导力度, 对项目县的检查工作做到不流于形式, 最好是委托第三方考核, 做到资金专款专用。

(3) 结合《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百万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切实加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使畜牧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得到不断更新, 业务能力显著提高, 使基层畜牧业科技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4) 对基层畜牧技术人员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制度, 形成激励机制。对出成果、有成效的技术人员给予重奖, 形成基层畜牧技术指导员队伍能进能退的良性机制。

篇4: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问题

关键词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问题;对策;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是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强农技推广工作,着力提升农民科学种养水平的重要举措。2009年以来,达州市达川区已连续7 a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完善,取得了较为十分明显的成效。

1 成效与问题

1.1 实施成效

达川区严格按省农业厅要求,强化组织领导,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实高效推进了项目工作。一是理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管理体制。5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农技站全部由以块管理为主变为以条管理为主。二是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管理制度健全。完善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工作责任制度、农技人员培训制度、多元化推广制度等。三是确定了主导产业和主推技术。明确了水稻、苎麻、蔬菜、水果、玉米和马铃薯6大主导产业,6大产业7年共推广主导品种195个和先进实用新技术89项,科技示范户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辐射带动户到户率和到位率达100%。四是选聘了技术指导员。每年均组建了20名以上成员的专家组,7 a共选聘技术指导员756名。五是认真遴选科技示范户。7 a间在麻柳、福善、檀木、赵家、大堰和金檀等32个乡镇316个行政村认真遴选了科技示范户7 530户,科技示范户示范面积2 434.73 hm2,示范户辐射带动户近8.0万户,辐射带动面积1.192万hm2;六是抓好科技示范户培训。对7 530户科技示范户全部进行了集中培训,送发了各种技术资料近5万份。七是扎实创建示范基地。6大产业共创建示范基地32个,面积达1 864.4 hm2,示范引导作用明显。八是基层农技推广能力建设不断加强。依托项目的实施,自2011年开始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共计投入450万元,对5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农技站进行农技推广能力建设,5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农技站推广条件不断加强,办公条件有所改善。九是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据测产,7a间6大主导产业的7 530户科技示范户667 m2平增产5.3%,共增收378.4万元,667 m2平增收103.6元,户平增收502.5元。达川区麻柳镇2015年22.4 hm2水稻科技示范户核心示范片,667 m2平产量825.3 kg,比辐射户667 m2平产量567.8 kg,667 m2平增产257.5 kg,667 m2平增产45.3%。

1.2 存在问题

1.2.1 基层基础不强

2000-2012年,达川区乡镇农技站实行块管理为主。期间,办公条件、基础设施受到较大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公场所被占有或拍卖,据调查,2000-2009年,全区54个乡镇农技站办公用房中,有32个被占作他用或拍卖,致使他们办公无场所、服务无场地,只能与乡镇其他部门联合办公或由乡镇指一间办公室办公;二是农技推广设施设备等普遍不全,农技推广培训设施、办公设备、实验仪器、检测设备等残缺不全或遗失,农技推广工作服务无手段、无设备、下乡无工具,农技推广工作全靠“一张嘴、二条腿”的原始服务手段来进行和完成。可喜的是自2011年以来,达州市达川区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实施,54个乡镇农技站条件建设才得到一定改善。

1.2.2 示范户遴选不当

受项目物化补助的诱惑,个别乡镇、村、社在示范户遴选上任人为亲、弄虚作假。表现在:一是个别村、社干部把积极性不高、示范作用不强的亲戚、朋友上报为示范户;二是一些村、社干部在上报示范户名单时,应付了事、闭门造车,把本不应作示范户的人或外出打工的人上报为示范户;三是个别村、社干部把自己的家属、子女同时上报为示范户,“一利多占”。

1.2.3 部门配合不力

达川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涉及水稻、苎麻、水果、蔬菜、马铃薯、玉米6大主导产业,具体实施单位有区农广校、区种子站、区农技站、区茶果站、区蔬菜站、区经作站和32个实施乡镇农技站,范围广、部门多,因此在相关部门、相关工作的协调配合上存在一些不足。如信息的上报、材料的收集、入户指导的协调等。

1.2.4 入户指导不深

756名技术指导员涉及多个区级部门和32个乡镇农技站,思想认识、人员素质、工作责任等不一样,加之日常工作、生产经营与技术指导时间冲突等原因,致使进村入户指导的力度和深度不一。一些技术指导员往往重点(示范点)、重近(离场镇较近)、重边(公路边)示范户的指导,入户指导时间和入户指导质量参差不齐,并存在偏角、死角。

2 对策与建议

针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有效实施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笔者认为需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2.1 强化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是国家设立在基层的公益性服务组织,是党委政府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的第一平台。为此,各级应加大对乡镇农技站的建设力度,实现乡镇农技站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村有工具。一是地方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乡镇农技站设备建设,逐年逐乡打造,整体推进;二是项目中用于乡镇农技站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比例偏低、金额偏少,应适当提高;三是可以在粮油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项目中适当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乡镇农技站基础设施建设。

2.2 强化责任,加强示范户遴选

一要严格把握示范户的标准,把那些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加等水平较高、群众公认、乐于助人的农户选为示范户;二要认真开展摸底,切实摸清乡镇农业特色产业和有代表性农户的基本情况,不能完全依靠社、村、乡(镇)层层上报名单,否则,一旦项目下达实施,示范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三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把种养大户、《绿色证书》和《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证书》获得者、加工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选为示范户;四是示范户一定要经相应的民主程序确定,名单上报后,区、乡要派专人深入示范户逐一核查真伪和是否具有代表性。

2.3 强化考核,增强部门协作力

一是区农业局要加强对区、乡项目实施单位的组织协调,进一步明确各自单位的目标任务和工作内容;二是项目实施单位要各自确定专职人员专抓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材料上报、信息收集、档案管理等项目工作;三是对项目实施单位和专职人员的考核拉开差距,逗硬考核。对项目实施工作不力、材料上报不及时、下达工作不按时完成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批评,并对项目实施单位扣减项目工作经费,对个人扣减绩效考评资金。对项目工作完成好、材料上报及时、管理规范的单位和个人要增加工作经费和绩效考核资金。

2.4 强化督查,深化入户指导力度

一是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将示范户的满意度和指导后产生的效益,作为技术指导员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对成绩突出的个人和单位给予奖励,对绩效不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实行末位淘汰。二是区农业局组织专人定期不定期地深入示范户进行随机抽查,特别是对边远的示范户进行抽查,确定技术指导员服务是否到位、效果是否明显。抽查结果作为技术指导员考评的重要依据之一。三是对考核结果实行公示,接受广泛的社会监督。

篇5: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问题

人民政府文件

桂政发„2008‟5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 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区直各委、办、厅、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精神,经自治区党委同意,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

服务“三农”为宗旨,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改革基 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促进 我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 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 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坚持统筹兼 顾,与县乡机构改革相衔接,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三)总体目标。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通 过明确职能、科学设置机构、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充实一线、强化保障、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起以农业技术推广 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 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工作重点

(四)明确公益性职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设立在县 乡两级、承担政府公益性职能的机构。结合我区农业、水利、水 产、畜牧兽医、林业、农机等行业特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和优良品种、先进适用农业 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及实用技术组装集成与推广普及,农作 — 2 —

物和林木病虫草鼠害、动植物疫病、有害生物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作物苗情监测、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牧渔业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湿地)、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及 处置,农作物常规良种的保存和扩繁,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农业节水灌溉、农业机械作业、农业机械抗灾救 灾和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等技术服务,农业生产规划布局指导、公共信息和教育培训服务等。各地要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的需要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按行业对县(市、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承担的公益性职能进行细化。在细化 公益性职能时,既要防止把政府应当承担的公共服务简单地推向 市场,也要防止脱离实际任意扩大公共服务范围。

(五)合理设置机构。按照科学合理、统一高效的原则,合 理设置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按 行业职能优化设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按照分行 业由县级向乡(镇)派出机构或跨乡(镇)设置区域站,也可以 选择在乡(镇)范围内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综合设置,还可以由县 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乡(镇)派出农业技术人员。选择农业技 术推广机构设置方式,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有利于主管部门加 强业务指导,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有利于 充分调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有利于为农民群众 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乡(镇)水产、畜牧兽医机构按《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06‟27 号)要求合理设置。

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土 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行政 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责,确保履行好职能。

(六)理顺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 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特点,县级农业、水利、水产、畜牧兽医、林业、农机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 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县级派出到乡(镇)或跨区域设置机构的人员、业务经费和资产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 管理,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的公益性推广机构,其人 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县级主管部门的意见;上级主 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服务。

(七)科学核定人员编制。根据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 构承担的职能,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产业特点和现实需要,合理核定并落实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实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 理。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需编制由各县(市、区)结合实际 确定,按程序审批,编制总额不能少于现有编制数。为保证公益 性职能的履行,应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市、区)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 — 4 —

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允许其人员在编不在岗或与经营性服 务人员混岗混编。

(八)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用人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要按照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根据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 岗聘用原则,确定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签订 聘用合同。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按程序竞争上岗,择优 聘用。参加竞争上岗的在编人员,应具备竞聘岗位相应学历,并取 得国家或自治区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同等条件 下,要优先聘用原在编在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仍不满编的可向社 会招聘,并优先聘用长期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的编外人员,选 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要分行业确定竞争上 岗考试内容,专业知识所占比重不应低于80%。各级涉农部门要适 应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变化,会同有关部门分层级制定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 更新和技术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制定具体措施,鼓励农业技术 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发挥职称工作的导向作用,进 一步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聘制度,落实 相关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基 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九)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各地要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 5 —

农业技术推广岗位职责,确定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内容和 方式,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和指标体系,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人 员的责任。建立县级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 同考核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机制,将其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 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 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改革分配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 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确保基层农业 技术推广人员的浮动工资政策落到实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晋 升晋级、续聘、辞退、教育培训等要与考核结果挂钩。

(十)创新推广方式。根据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农民需求变 化和农业技术推广规律,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创新,提高农 业技术到位率。各地要根据当地生产需求,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 术,组装集成配套技术,搞好技术培训。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制度,逐步形成农业技术推广 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要 利用农业服务热线、“三电(电脑、电视、电话)合一”等现代电 子信息技术,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化、信息化远程服务,及时为 农民解惑答疑;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户),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示范;利用科技大集、科技下乡、科技流动服务车、科技特派员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搞 好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依托其技术和人才优势,解 决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 — 6 —

率,探索建立新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三、强化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持保障

(十一)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有效供给。要采取有效 措施,切实保证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将基 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加。各级农口部门预算安排的重大 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情和农情监控、农业灾害监测与处置、农 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等项目经费和推 广经费要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倾斜,切实保证基层公益性农业 技术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有效供给。

(十二)不断改善推广手段。各地要统筹安排,在整合现有 资产及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条件,推动农业技术推广 机构的设施装备不断更新,推广手段不断增强,服务能力不断提 高。县级以上有关部门要在农业建设项目安排上向基层农业技术 推广体系倾斜。对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资产,要根据新机构 的设置情况妥善处置。属分行业由县级向乡(镇)派出机构或跨 乡(镇)设置区域站的,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县级主管部 门会同乡(镇)政府进行处置,原则上应按上一轮机构改革前原 权属重新划分。要严格按照资产管理规定,界定产权,确保国有 资产不流失。

(十三)妥善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各地要从维护社会稳定

的大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 富余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工作。凡与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聘用 合同、劳动合同关系的,要依法做好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 工作,符合条件的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并纳入 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及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等手续,做好各 项社会保险的衔接工作。要把安置富余人员同培育农业社会化服 务组织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富余人员创办经营实体,为他们从 事经营性服务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四、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十四)放活经营性服务。积极稳妥地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机构承担的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以及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 分离出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凡核心技术不易流失、利润高、市场需求量大的技术产品,应主要由农业技术经营性服务组织推 广普及。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采取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 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 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对各类农业技术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 益性推广,可以采取政府订购服务的方式。

(十五)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要按照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 推广体系的总体目标,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不断满足 农民多样化技术需求。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 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 — 8 —

组织、专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 培训、技物结合、技术咨询等服务。同时,规范各类经营性服务 组织行为,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信用 制度,完善信用自律机制。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可实 行招投标制,鼓励各类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人员和有关企业公平参与投标。

五、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组织领导(十六)切实加强领导。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事 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人民政府和 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领导小 组,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改革与建设工作的领导。政 府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改革与建设顺利推进。

(十七)搞好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 意识,相互配合,统筹协调,密切关注改革动态,加强指导,及 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共同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 革与建设工作。各级农业、水利、水产、畜牧兽医、林业、农机 等部门要增强主动意识,积极做好改革与建设的各项工作。各级 编制、人事、财政、发展改革、税务、科技、劳动保障等部门要 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机构编制、人员安置、财政保障、基建投入、科技项目支持等工作。

(十八)精心组织实施。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 据国发„2006‟30号文件精神和本实施意见的要求,把握好改革 的力度和进度,确保当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 顺利进行。2008年1月底前,各市、县(市、区)要建立组织机 构,开展调查研究,为改革做好准备工作;2008年4月底前,各 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有关要 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后组织实 施。全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要在2008年6月底前基 本完成。自治区人民政府将适时组织检查验收。

(十九)稳步推进改革。各地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加强舆论宣传,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人员积极投身改革,争取更大作为。要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 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保证工作的正常开 展。要严格组织人事、机构编制、财经纪律,妥善处理和化解各 种矛盾,严肃查处改革与建设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努力排除各种 干扰因素,确保改革与建设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推进。

二○○八年一月十四日

主题词:农业 技术 改革 意见

抄送:自治区党委各部门,广西军区,驻桂部队,武警广西总队,各

人民团体。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自治区政协办公厅,自治区高级法 院,自治区检察院。

各民主党派广西区委会,自治区工商联。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8年1月16日印发

篇6: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问题

技术指导员工作方案

九台市龙嘉农业站

马志兴

为了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龙嘉镇粮食作物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根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具体目标

积极参加业务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及时足额发放物化补助,并登记造册。遴选10户科技示范户,挂

门牌,发放技术(明),并张贴上墙。

加强科技培训,确保科技入户率在95℅以上;每个示范户带动2个以上农户,确保户均增产5-10℅。

作好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并在秋季召开现场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与专家的联系和沟通,切实解决农户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主推品种和技术 主推品种:

◇玉米推广增产潜力大、优质、高产、耐密品种,例如:先玉335、先玉

422、先玉508等。

水稻推广大穗、秆强、优质、高产、抗病虫品种。例如:吉粳88、吉粳803、吉粳507、通育

217、通育225、通育238、通育239等。技术路线:

水稻:选用高产抗病品种,稀播育壮秧,适时早插,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玉米:选用高产品种,深耕蓄水,适时抢墒精量点播,增施有机肥,配方施用化肥,化控防倒,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关键措施:

水稻:

选用高产品种。

稀播育壮秧。3两种芽∕㎡。合理密植。9×5-8 配方施肥。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氮肥的40℅和磷钾肥的全部做底肥;抽穗前30天,施用氮肥的20℅做分蘖肥;抽穗前15天,施用氮肥的30℅做穗肥;齐穗后,看叶色情况,决定是否施用氮肥的10℅做粒肥。

水分调控。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特点调节水层的深浅。插秧-缓苗,4-5㎝深水护苗;缓苗-分蘖前,保持3㎝浅水层;分蘖-孕穗前,保持湿润,适当建立浅水层;孕穗-抽穗前,保持浅水层;抽穗-灌浆期,采用间歇灌水的方法;蜡熟期排水。病虫害防治。

稻瘟病:7月末,用40%富士一号、三环唑等预防;8月10日左右齐穗时再喷一次药防效更好。

纹枯病:应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5-10%,孕穗期达10-15%时用药防治,如遇高温、高湿天气连续防治2-3次,间隔7-10天。主要药剂有:5%井岗霉素或25%粉锈宁等。

二化螟:在7月5日-10日前后,用杀虫双或杀虫单等防治2-3次,间隔5-7天喷一次,田间保持水层3-5㎝3-5天。玉米:

选用优良品种:选用生育期127-129天,增产潜力大的优质、高产、耐密品种,如先玉335、先玉420、先玉508等。深耕蓄水:深松打破犁底层,减少地表径流,建立土壤水库,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耕层结构。

适时抢墒播种:当5-10厘米地温稳定在10-12度时,为最佳播期。一般在4月25日-30日。

精量点播:芽率要在95%以上,按计划密度增加用种量的10-15%。配方施肥:①施肥方法:底肥、种肥、追肥三结合,底肥深施到种下14-16厘米;垄沟深追肥8-10厘米,覆土盖严。②施肥量:公顷产量在17000-19000斤干粮的中等肥力地块的施肥量为纯氮420-430斤、五氧化二磷130-140斤、氧化钾90-100斤,折合成尿素900-1000斤、磷酸二铵300斤、硫酸钾200斤。

化控防倒:在玉米6-9片叶,喷施玉米生长调节剂—玉黄金。

及时间定苗:当苗4-5片叶时及时去掉病苗、弱苗,留壮苗、齐苗、匀苗。

化学除草:播后3-5天,土壤墒情好的地块及时进行土壤封闭。病虫害防治。大小斑病:在玉米抽雄前后,当田间发病株率达到70%左右时,用50%多菌灵喷雾防治,或70%甲基拖布津1000-2000倍液,间隔7天连喷2-3次。

蚜虫:在玉米抽雄前用40%氧化乐果或抗蚜威喷施。

玉米螟:在玉米大喇叭期,用1.5%或3%的辛硫磷颗粒剂,每株玉米用1-2克,撒于玉米心叶中;7月10日释放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两次放蜂间隔7天,每公顷放蜂30-50个点。因玉米螟是迁移性害虫,必须群防群治。农田统一灭鼠。服务内容

定期举办培训班:确保示范户参训率90%以上。利用2-4月农闲季节开展水稻、玉米高产技术培训。

强化入户指导:关键生产季节每周不少于5次,全年下乡指导在150天以上。

《科技示范户手册》填写:帮助示范户做好田间生产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与有关专家沟通信息,适时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注意事项

示范户在种植管理中要积极协助技术指导员,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经验,确定最佳种植管理技术。

示范户要积极学习先进适用技术,搞好宣传和辐射带动,每个示范户最少带动2个农户。

篇7: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问题

为贯彻落实2009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农业部和财政部安排下发7.7亿专项资金,决定在全国770个县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每县安排资金100万元,分配给我省39个县。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2009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精神,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健全推广机构、提高队伍素质、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条件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为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二、主要实施内容

一是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示范县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9]4号)1的要求,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保障人员经费。

二是筛选、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三是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户。示范县围绕3-5个主导产业,遴选培育1000个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

四是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的原则,依托现有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试验示范基地、良种繁育场、种养大户、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地等,每县建设10个左右示范基地。

五是培训基层农技人员。每个示范县每年挑选100名左右的基层骨干农技人员,集中培训5天以上,逐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

三、示范县遴选条件

1、县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技推广工作,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有完整的工作思路,县政府要有贯彻国发30号、省政府78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推广机构职能明确,机构设置合理,县编办要有明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全供事业单位的文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顺畅,全面实行人员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县人事部门要制订完善的人员聘任制度。

2、农技推广机构队伍健全,专业技术力量较强,具备示范推广的基础条件;

篇8: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问题

1 成效与问题

1.1 实施成效

达川区严格按省农业厅要求, 强化组织领导,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扎实高效推进了项目工作。一是理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管理体制。54个乡镇 (街道办事处) 农技站全部由以块管理为主变为以条管理为主。二是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管理制度健全。完善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工作责任制度、农技人员培训制度、多元化推广制度等。三是确定了主导产业和主推技术。明确了水稻、苎麻、蔬菜、水果、玉米和马铃薯6大主导产业, 6大产业7年共推广主导品种195个和先进实用新技术89项, 科技示范户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 辐射带动户到户率和到位率达100%。四是选聘了技术指导员。每年均组建了20名以上成员的专家组, 7 a共选聘技术指导员756名。五是认真遴选科技示范户。7 a间在麻柳、福善、檀木、赵家、大堰和金檀等32个乡镇316个行政村认真遴选了科技示范户7 530户, 科技示范户示范面积2 434.73 hm2, 示范户辐射带动户近8.0万户, 辐射带动面积1.192万hm2;六是抓好科技示范户培训。对7 530户科技示范户全部进行了集中培训, 送发了各种技术资料近5万份。七是扎实创建示范基地。6大产业共创建示范基地32个, 面积达1 864.4 hm2, 示范引导作用明显。八是基层农技推广能力建设不断加强。依托项目的实施, 自2011年开始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 共计投入450万元, 对54个乡镇 (街道办事处) 农技站进行农技推广能力建设, 54个乡镇 (街道办事处) 农技站推广条件不断加强, 办公条件有所改善。九是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据测产, 7a间6大主导产业的7 530户科技示范户667 m2平增产5.3%, 共增收378.4万元, 667 m2平增收103.6元, 户平增收502.5元。达川区麻柳镇2015年22.4 hm2水稻科技示范户核心示范片, 667 m2平产量825.3kg, 比辐射户667 m2平产量567.8 kg, 667 m2平增产257.5kg, 667 m2平增产45.3%。

1.2 存在问题

1.2.1 基层基础不强

2000-2012年, 达川区乡镇农技站实行块管理为主。期间, 办公条件、基础设施受到较大冲击, 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公场所被占有或拍卖, 据调查, 2000-2009年, 全区54个乡镇农技站办公用房中, 有32个被占作他用或拍卖, 致使他们办公无场所、服务无场地, 只能与乡镇其他部门联合办公或由乡镇指一间办公室办公;二是农技推广设施设备等普遍不全, 农技推广培训设施、办公设备、实验仪器、检测设备等残缺不全或遗失, 农技推广工作服务无手段、无设备、下乡无工具, 农技推广工作全靠“一张嘴、二条腿”的原始服务手段来进行和完成。可喜的是自2011年以来, 达州市达川区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实施, 54个乡镇农技站条件建设才得到一定改善。

1.2.2 示范户遴选不当

受项目物化补助的诱惑, 个别乡镇、村、社在示范户遴选上任人为亲、弄虚作假。表现在:一是个别村、社干部把积极性不高、示范作用不强的亲戚、朋友上报为示范户;二是一些村、社干部在上报示范户名单时, 应付了事、闭门造车, 把本不应作示范户的人或外出打工的人上报为示范户;三是个别村、社干部把自己的家属、子女同时上报为示范户, “一利多占”。

1.2.3 部门配合不力

达川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涉及水稻、苎麻、水果、蔬菜、马铃薯、玉米6大主导产业, 具体实施单位有区农广校、区种子站、区农技站、区茶果站、区蔬菜站、区经作站和32个实施乡镇农技站, 范围广、部门多, 因此在相关部门、相关工作的协调配合上存在一些不足。如信息的上报、材料的收集、入户指导的协调等。

1.2.4 入户指导不深

756名技术指导员涉及多个区级部门和32个乡镇农技站, 思想认识、人员素质、工作责任等不一样, 加之日常工作、生产经营与技术指导时间冲突等原因, 致使进村入户指导的力度和深度不一。一些技术指导员往往重点 (示范点) 、重近 (离场镇较近) 、重边 (公路边) 示范户的指导, 入户指导时间和入户指导质量参差不齐, 并存在偏角、死角。

2 对策与建议

针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要进一步有效实施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笔者认为需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2.1 强化投入,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是国家设立在基层的公益性服务组织, 是党委政府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的第一平台。为此, 各级应加大对乡镇农技站的建设力度, 实现乡镇农技站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村有工具。一是地方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乡镇农技站设备建设, 逐年逐乡打造, 整体推进;二是项目中用于乡镇农技站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比例偏低、金额偏少, 应适当提高;三是可以在粮油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项目中适当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乡镇农技站基础设施建设。

2.2 强化责任, 加强示范户遴选

一要严格把握示范户的标准, 把那些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加等水平较高、群众公认、乐于助人的农户选为示范户;二要认真开展摸底, 切实摸清乡镇农业特色产业和有代表性农户的基本情况, 不能完全依靠社、村、乡 (镇) 层层上报名单, 否则, 一旦项目下达实施, 示范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三要在同等条件下, 优先把种养大户、《绿色证书》和《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证书》获得者、加工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选为示范户;四是示范户一定要经相应的民主程序确定, 名单上报后, 区、乡要派专人深入示范户逐一核查真伪和是否具有代表性。

2.3 强化考核, 增强部门协作力

一是区农业局要加强对区、乡项目实施单位的组织协调, 进一步明确各自单位的目标任务和工作内容;二是项目实施单位要各自确定专职人员专抓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材料上报、信息收集、档案管理等项目工作;三是对项目实施单位和专职人员的考核拉开差距, 逗硬考核。对项目实施工作不力、材料上报不及时、下达工作不按时完成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批评, 并对项目实施单位扣减项目工作经费, 对个人扣减绩效考评资金。对项目工作完成好、材料上报及时、管理规范的单位和个人要增加工作经费和绩效考核资金。

2.4 强化督查, 深化入户指导力度

篇9: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问题

1.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1.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深化改革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规范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力度,合理布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效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1.2基本原则

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改革中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坚持统筹兼顾,与市、镇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有机衔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3总体目标

着眼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起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2.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

2.1明确公益性职能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 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

2.2合理设置机构

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对市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综合设置。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遵循有利于业务指导、有效管理和公益性职能履行的原则,在镇(街道)范围内进行整合,设置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以镇管理为主,强化镇级农技推广机构职能。要建立农技服务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农业行政执法“三位一体”农技推广机构,明确职责,专职专干,保证中心农技人员专职从事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

2.3理顺管理体制

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特点,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市、镇联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动态的管理激励机制,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市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市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村级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要防止因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造成条块分割、人和事管理分离导致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管理缺位、经费无保障、推广工作受影响等情况发生。

2.4科学核定编制

要遵循保证公益性职能履行,满足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民科技需求的原则,合理确定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增加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需编制,改革后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编制达到10-15人,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市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

2.5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改革用人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充实一线农技推广人员。完善考评制度,改革分配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切实搞好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完善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3.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3.1规范经营性服务

积极稳妥地将政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以及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分离出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鼓励多种经济实体参与公益性推广。探索农药经营专营许可制度,对申请经营农药的单位或个人,要严格审查,控制经营数量,监管经营行为。

3.2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

积极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制度,逐步形成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积极探索科技大集、科技示范场、技物结合的连锁经营、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多种推广形式。

4.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持力度

4.1建立健全公益性農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费保障机制

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并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将重大农业技术推广、新型农民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2落实办公场所

要统筹规划,在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办公培训用房面积在200平米以上,以以满足办公、培训、检测基本需要。

4.3妥善做好人员安置

要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积极稳妥地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分流的农业技术人员的安置工作。在鼓励和支持富余农技推广人员自主创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多种分流和安置渠道,帮助他们重新就业。

4.4切实提高队伍素质

篇10: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问题

工作完成情况报告

县政府:

今年6月博罗县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关事宜的通知》(博机编[2010] 29号)和8月县政府办发电《关于做好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博府传[2010] 127号)文件以来,各镇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开展工作。但是,有的镇改革工作整体进展仍较缓慢,县农业局为全面及时掌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进展情况,于10月27日至29日由我局党委副书记朱伟良带队深入各镇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完成的主要工作

1、挂牌方面。目前,按规格完成挂牌工作的镇有:泰美、石坝、柏塘、龙华、长宁、福田、园洲、横河、公庄、石湾、湖镇、罗阳和杨侨等13个镇,未完成的有观音阁、麻陂、杨村和龙溪等4镇。

2、定岗定员方面。目前各镇已按要求将定岗定员名册上报县编办。从报送的情况来看,县编办核定全县17个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编制总人数为231名,实际使用编制数213名,空编人数18名。据统计,各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岗位工作总人数为89名(含部分镇农办),其中属公务员身份人数为13名、农技站编制人员数37名、其它编制人数12名,三类编制合计62名,占实际使用编制数的29%;另26名不属任何编制(编外人员),还有1人有财供但无编制。当中有专业-1-

技术职称的有32名。(详见附件)

3、独立办公服务场所方面。据调查,原农技站办公楼大部分都被镇府占用、出租或被用作计生服务站等其它用途。目前,仅福田、杨村、石湾和园洲仍在使用或部分在使用外,其它镇的农技站办公都由镇政府统筹安排,大部分设在大院内,有的还和农办等部门合署办公,没有独立的办公室。

4、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方面。目前,仅有园洲镇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示范基地,其余各镇都没有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二、我县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人员编制被挤占严重,出现在编不在岗、在职不在岗和在岗不在编等现象严重。在岗又在农技站编制的仅有37名,占总编制数231名的16%;而且在岗人员还要负责镇包村包队、调处纠纷、计划生育等非本职工作。特别是福田镇3人当中仅站长1人才有编制,且是计生专业队自筹编制,也就是说福田是唯一全额挤占农技站编制的镇。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业务素质低、非专业人员比重大。据调查,目前在从事农技推广岗位89人当中仅有32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36%,占总编制额的14%。多年来几乎没有学农业专业的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来,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老化、知识陈旧、出现断层。

3、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和设施设备保障不足。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经费、生活补贴,由镇府统筹外,其它必要的推广基本经费普遍没有被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和供给。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病虫害监测预报及相关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技术指导、农民科技培训等都没有经费来维持;二是引进、实验、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等都缺乏经费;三是检测设施设备相对落后。目前镇级农技推广主要靠上级农业部门项目经费来运作。

4、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除个别镇外,大部分没有独立办公场所,更没有实行对外挂牌办公,以及大部分镇没有建立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三、按照省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粤府[2008]24号)精神和要求和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县”建设标准,结合检查中存在问题,我局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1、各镇应确保有足额编制员额在农技推广工作岗位上,同时应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不低于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的2/3,没有达到的要求的镇,要把学历高、真正有才华、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调整到农技推广队伍,优化推广人员结构。

2、对空编的镇,由县人事部门统一安排,县农业部门配合,按照公益性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和要求,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聘用在农业技术推广岗位但不在编人员。

3、切实解决好推广人员业务素质低等突出问题。要结合实际,抓

好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对没有取得相应学历和非农专业的人员,要通过培训提高,达到专业人员上岗要求;对学历高、能力强但专业不对口的人员,工作一定时间后要给予技术职称认定,以确保专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从而逐步解决我县基层推广人员学历层次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等问题。

4、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投入。《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建议将从事公共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其人员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保证其人员的福利待遇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实验、示范、培训等经费。

5、县财政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力度,以“三有”建设为目标,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三农”的能力。安排专项资金帮助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配备独立的办公场所,实行对外挂牌办公,配备必要的监测、培训设施及试验示范基地等,为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提供必须的基地

6、由县督查办牵头,县编办、人事和农业等相关部门参与组成督查组,深入各镇开展一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的专项督查,特别是要加强对建设工作进度较慢的镇的指导,要采取现场办公的方式,为基层出谋划策,帮助基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确保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确保我县的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县”。

附件:博罗县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情况表

博罗县农业局

上一篇:西师大六年级下数学下一篇:新安店支行“合规执行年”整改活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