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问题总结

2024-06-20

土地问题总结(通用6篇)

篇1:土地问题总结

巩固土地整理成果,奋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共临邛镇委员会 临邛镇人民政府

在文笔山村、邱店子村、红岩子村、棠子沟村的土地整理完成之后,如何巩固土地整理成果,实施新农村建设,受到了临邛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建立一把手负责制,从镇属各部门抽调业务能力强、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指挥部,负责研究实施新整理土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我镇通过下移工作重心,找准能够直接作用到基层、落实到农户的工作突破口,经过奋发图强、真抓实干,以及在上级领导、市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新整理土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探索出了一定的经验,使该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将我镇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找准切入点,倾力加快新型社区建设

(一)进一步整治社区环境。一是新型社区内的住家户认真按要求完成了外墙装修,使整个社区建设形成特有风格,并清除房前屋后的建筑垃圾、杂物,使居住区环境整洁卫生。二是社区管理员组织有关人员对社区公共区域进行彻底的卫生整治,通过清除建筑垃圾、清洗路面、整治花草等,使社区环境达到美观、通畅、整洁。三是完善警示标牌、垃圾池、垃圾桶、停车棚等公共设施,为群众生活提供方便。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参与新型社区的管理。一是经过充分酝酿,由新型社区内居住的农民提名,选拔了一批熟悉农村,热爱农民,政策水平强,知识层次高,能带领群众经商致富的优秀共产党员管理新型社区,发展经济,带领农民致富,如文笔社区的三位管理员,还未上任,就积极为本社区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帮助群众种植茶叶、猕猴桃等300多亩和计划开办农家乐5家,让新社区农民不只从土地整理扶持和奖励中,切身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处,而且还从新型社区建设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变化和发展帮助,让他们对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二是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新型社区管理制度。我镇新农村建设指挥部在充分征集各方意见后,粗步拟制新型社区管理制度35条,然后在各新型社区分别召开住家户大会,逐条进行讨论,按群众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形成新型社区内各住家户签字接受的24条管理制度,这些管理制度在新型社区住家户大会上宣传讲解后,已在新型社区内最醒目的地方上墙和印成明白纸分发到新型社区的各住家户。

(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我镇把新社区的农村道德文化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根据新型社区农户的实际,以及传统道德文化在农村流传久远,传播广泛,深入人心的特点,制定了包括“八荣八耻”在内的村规民约100多条,在群众中广泛宣传之后,已分批上墙,力争让道德之光成为新型社区建设的一面旗臶。

二、突出着力点,全力促进农民身份转变

“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我镇通过促进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向二、三转移成为产业工人,有效解决了完成土地整理后,新型社区内远离生产区农民或土地流转后失去土地农民的去向安臵问题,找到了一条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思路。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我镇抓住土地整理的有利机遇,改变分散、零碎的耕地现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新整理土地成片集中的优势,加快土地流转,扩大耕地面积,推动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科学化管理、专业化生产,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地吸引农民就业,让大批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我镇邀请有关专家,经过充分的考察论证,完成了新整理土地区的农业发展规划,规划发展有机茶2000亩、红阳猕猴桃3000亩,计划今年完成土地流转5000亩。通过与春源、金利、君威、文君茶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新整理土地区已发展近1000亩有机茶、1500多亩红阳猕猴桃,以及近20户优质三元猪养殖大户,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切实提高深加工能力。到目前为止,新整理土地区已完成土地流转2500亩,就地解决了近300人的就业。另外,我镇还将在黄河坝的新整理土地区,打造高档农家乐,着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我镇计划通过3至5年时间的努力,把新整理土地区的农业种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真正实现做强、做大农产品深加工,做深、做透农业相关产业,做细、做长农业产业链,从而实现吸收1500人以上当地农民就业的发展目标。

(二)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促进农民向二、三转移,使一批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也是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渠道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力点。我镇加大新整理土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按照二、三产业的生产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种植技术、食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培训,以最大力度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使转移输出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切实增加转移输出率。我镇通过政府扶助、面向市场等形式,扩大就业渠道,提高支持补助标准,加快新整理土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到目前为止,镇属劳动保障所以进新型社区上课和在临邛职业培训培训学校上课等形式,共开展引导性培训23期,培训新整理土地区农民1832人;开展技能培训10期,培训新整理土地区农民603人;开展创业培训1期,培训创业人员18人;新整理土地区实现新输出劳动力500多人。

三、把握基本点,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新农村建设涉及一、二、三产业和城乡之间、条块之间的关系,涉及计划、农业、税务、财政、银行、工商等各个部门。虽然理顺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和行业壁垒不是一个镇能够解决的事情,但我镇为了遵循“五句话、二十字”方针,对新农村建设进行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以最大的决心通过各种有力的政策措施,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市级各部门的利益关系,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镇属各部门密切协同,研究制定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二是制订相应的政策规定,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协调、监督。如邀请法律顾问王汝舟等律师对包括土地流转合同在内的各种契约,进行严格合同管理和公证部门公证,保证经营者和农户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三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农业发展规划。如:文笔山土地整理区,我镇就邀请的有关专家进行了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发展有机茶1000亩、红阳猕猴桃2000亩,高档农家乐5家。四是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种服务。

篇2:土地问题总结

一、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中,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有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太平天国运动:精讲精练P266一

(二)1 《天朝田亩制度》(略)

戊戌维新运动:精讲精练P272二

(二)维新派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辛亥革命:精讲精练P278三

(一)3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革命动力中关于农民阶级的分析:精讲精练P14

4(三)3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工人阶级只有与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工人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没有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农民的革命动力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纲领:精讲精练P146二

(二)2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要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进行土地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以扫除封建剥削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有财产,发展农民的个体经济,解放农村生产力。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逐步认识到土地革命的极端重要性,形成了土地革命路线,这就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八七会议:精讲精练P297二

(二)1

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议明确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反动统治的重要基础,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始终是革命的根本问题。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要独立地领导革命斗争,就必须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支持和参加,开展武装斗争和建立革命政权才有广泛的、可靠的群众基础。在中国革命处于严重危机情况下,八七会议的及时召开,并制定出继续革命斗争的正确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井冈山土地法》:精讲精练P299

(二)2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 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兴国土地法》:精讲精练P299

(二)2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体现:精讲精练P300一

(二)1

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2.抗日战争时期 精讲精练P312四

(二)1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实行这个政策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3.解放战争时期(包括全面内战爆发前夕)《五四指示》:精讲精练P321二

(一)1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其基本内容是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这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重要改变。

《中国土地法大纲》:精讲精练P322二

(一)2

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三、建国之后

1.新解放区土改 精讲精练P332二

(二)2

1950年至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了这次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改中对待富农的政策,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次土改使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无偿地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其他生产资料,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群众获得了翻身解放。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次土改运动中进行得最好的一次。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精讲精练P156一

(一)土地改革后,贫农、雇农由于分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有半数人迅速上升为中农。根据中农在生产中的地位、生活状况和对社会主义的态度,毛泽东把中农分为上中农和下中农。贫农和下中农一起,约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在农村依靠大多数农民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这使农业合作化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及时总结农民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这种从实际出发引导农民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渐进的改造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农民亲身体会到组织起来力量大,可以增加生产,有利于克服困难,抵抗灾害,防止出现两极分化,从而逐步地提高农民的觉悟,逐步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的由于富农反抗,一些农民破坏生产资料的情况。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动摇农民对土地、耕畜的深厚的私有观念和各家各户自主经营的习惯,自然会引起相当大的抵触,但是党和政府坚持和平的方法和自愿的原则不动摇,并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可以使占农村人口多数的、在生产条件方面还有各种困难的贫农和下中农得到利益,至少不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对合作化是拥护的或者是比较拥护的。精讲精练P335-336二

(一)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 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中共中央在1953年12月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总结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概括提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第一是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

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土地及牲畜、大农具私有的基础上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有较多的公共财产,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四、改革开放以后

精讲精练P203(4)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1978年以后,农村集体经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近几年,又把承包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即所有权归集体不变,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放开。

篇3:浅析土地价格问题与土地税收问题

一、土地价格问题

土地价格和地租一样是土地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土地价格不是土地购买价格, 而是土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 而这种地价用公式表示为:地价=地租/利息率。

㈠土地价格特点

首先土地价格是土地权益价格。人们购买土地不是购买土地本身, 而是购买土地将来能获得收益的权利, 如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和抵押权等;二是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不以生产成本定价;三是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市场决定;四是土地价格呈上升趋势;五是土地价格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地域性, 一般没有统一的市场价格;六是地价有较强的计划性, 一般受到国家明显控制。

㈡土地价格种类

根据性质、作用、用途等的不同, 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不仅有交叉, 而且同一宗土地上也可赋有一种以上的价格。

1. 按土地权利不同进行分类。

一是土地所有权价格。指人们为购买土地所有权而支付的代价, 其实质是地租的资本化;二是土地使用权价格。指人们为取得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权、收益权而支付的经济代价。土地使用权价格一般要比土地所有权价格低;三是土地租赁价格。指承租方为取得土地租赁权而向出租方支付的代价。租赁价格的实质是地租的定期支付;四是土地抵押价格。指以土地作为担保物而取得贷款时, 银行对土地所估计的价格。

2. 按土地价格形成方式不同进行分类。

主要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估方法和目的对土地作出的价格估计, 即评估价格, 它是交易价格的基础。一是交易底价。指在土地交易之前参与土地交易的各方, 即由政府、购买者、租赁者、抵押者等对土地进行评估, 进而形成各自的底价;二是基准地价。这是指政府为管理土地市场, 由专门的部门或机构、专业人员评定的土地等级和区域的平均土地价格;三是课税价格。指由国家或政府为征收有关土地税收而评定的土地价格;四是交易价格。指土地在市场交易中成交的价格, 又称市场价格。根据交易具体环境的不同, 可分为公平交易价格和非公平交易价格。还有土地的拍卖价格、招标价格、协议价格、转让价格等也都属于交易价格。

3. 按政府管理手段的不同进行分类。

一是申报地价。指由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向有关机关提出申报的价格;二是公告 (示) 地价。指政府定期公布的地价, 它一般是征收土地增值税和征用土地补偿的依据;三是补交地价。指我国所规定的原无偿划拨土地转为土地批租方式后, 必须由转让方向土地部门补交的地价。此外, 按土地价格评估的技术方法不同, 土地价格又可分为土地总价格、单位面积地价、楼面地价等。

㈢土地价格影响因素

1.一般因素。

是在一般社会经济方面对土地价格总体水平产生影响, 从而成为决定各个土地具体价格的基础。 (1) 土地的自然因素。指地块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地价水平的影响。凡是地形崎岖、地质不良、气候不佳的地区, 地价水平较低。 (2) 社会因素。指人口状况、城镇化程度、文化、福利、风俗习惯等因素对地价的影响。人口多、城市化速度快、文化、娱乐设施完善、福利良好的地区, 地价水平相应较高。 (3) 经济因素。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物价、居民收入水平、财政与金融状况等因素对土地价格水平的影响。国民经济增长快、工商业发达、收入水平高、资金充裕的地区, 地价水平会相应上升。 (4) 政治因素。指国际形势、国内政治状况、国防安全、外交关系等, 都影响投资者对未来的信心, 从而影响地价。 (5) 行政因素。指土地使用制度、土地规划、分区管制、税收制度等, 都直接影响地价水平。 (6) 区域因素。指地块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行政等因素相结合所产生的地区特性, 对该地区土地价格水平的影响。一是商业繁华程度。指所在地区的商业、服务业繁华状况及与各级商业服务中心的位置关系;二是交通便捷程度。若地区道路系统和公交系统完善, 即交通便捷、运输通畅, 则该地区地价较高;三是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主要指给排水、邮电、供电、供气、供热、通讯、学校、医院、幼儿园等设施的配置状况, 这些设施完善不仅可以节省经济活动中的费用成本, 也可为居民生活带来方便, 地价相应较高;四是环境条件。若地区公园、绿地、文娱场所充足、环境污染小、风景优美, 则该地区地价水平较高;五是土地使用限制。指法律、规划对某地区土地利用的特别限制, 如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等。这些因素都限制或保障了土地使用的潜力、权利和收益, 从而直接影响土地价格高低。

2.宗地因素。

指宗地本身的条件和特征对该地块价格的影响。一是土地块的面积。宗地面积必须适宜, 过大、过小都不适宜土地利用, 从而贬低地价;二是土地块的宽度。临街宽度过窄, 影响土地使用, 也影响展示效果和收益, 从而贬低地价;三是土地块的深度。宗地临街进深过浅、过深, 都不适合利用, 从而贬低地价;四是土地块的形状。宗地形状以矩形为佳, 其它如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形等都不便于利用, 从而贬低地价;五是土地块的坡度。坡度过大, 不容易开发或使开发成本过高, 从气影响地价;六是土地的宗地位置。宗地距车站、商店、学校、公园的远近, 是否临街等, 对宗地地价都有很大影响;七是土地使用年限。这一因素决定了可以使用该土地并获取收益的时间, 直接影响地价。

二、土地税收问题

土地税收简称“土地税”, 是指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 是建立在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的, 与一定的所有制相适应的一种赋税。目前我国现行的土地税收的税种构成有许多种, 土地税的原则是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也是国家积累建设资金的重要途径。

㈠土地税征收的依据

1. 按地价征收。

这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征税办法, 并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土地价格高低反映了土地生产力大小, 依土地生产力大小分配税收负担, 更合乎公平的原则。

2. 按土地面积征收。

土地税的税额以土地面积为基础计算, 这是最古老的计税方法。土地面积大, 则征税多;土地面积小, 则征税少。按土地面积征税, 没有考虑土地质量因素。因此, 这种计税方法不公平。

3. 按土地总收获量征收。

是以每块土地每年的总收获量 (粗收益) 的多少为征税标准, 收获量大, 征税多;收获量小, 征税少。世界各国古代的农地税, 我国“三代”以后的田赋, 大都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较为公平, 但它没有考虑同一等级的土地上不同作物种类所产生的收获量的差别。

4. 按土地纯收益征收。

土地纯收益是指土地总收入减去生产成本及其他负担后的余额, 亦称经济地租。土地纯收益反映了土地生产力的大小, 据此征税比较合理, 而且按纯收益征税不能转嫁, 对于平衡社会财富的分配大有裨益。但土地纯收益测算困难, 不易推广。

㈡土地税收的功能

1.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土地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土地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的自然特点, 这使它成为一种良好的稳定税源。

2.抑制土地投机。

由于土地的稀缺性, 一般情况下, 地价是不断增值的, 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合理的土地税制, 是抑制土地投机的重要措施。如许多国家在土地发生转移时, 开征了土地增值税。我国针对“房地产热”也于1993年颁布了《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 对抑制土地投机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3.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如对空地、荒地征收土地税。由于税收的压力, 促使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充分利用土地, 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

4.引导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调整。

土地税收作为一种经济杠杆, 具有调整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的功能。如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向确定不同的税率, 对不良的土地利用方向课以重税等。税收政策, 会促进土地利用向结构优化转变。

㈢国外土地税收

1.土地保有税。

是指对土地的所有者按期征收的一种税收。有下列几种:一是按土地面积的大小和生产水平的高低课征土地税, 或按照地价课征地价税;二是对土地所得征收所得税;三是对土地和房屋等不动产按其价值合征不动产税;四是对土地与其他财产合征财产税 (土地税包含在财产税中) 。

2.土地转移税。

对土地发生转移时的课税, 各国差异很大。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对土地有偿转移时, 课征不动产转移费或登录费;二是对土地无偿转移时 (如继承、遗赠等) , 课征继承税或遗产税及赠与税等。

3.其他场合的土地课税。

土地增值税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土地发生转移时, 对于增长的地价征收土地增值税, 以抑制土地投机;二是在土地不发生转移时, 政府每隔一段时间 (如10年或15年) 对土地价值进行一次评估, 然后对增加的地价征收土地增值税。

4.受益捐或工程受益费。

任何一项土地投资必然对周围土地的利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而使土地价值提高, 因此, 政府在进行土地投资时, 视受益程度的大小, 对周围的土地所有者征收受益捐或工程受益费。但有些国家为了防止耕地荒芜和土地闲置, 促进土地合理利用, 还开征土地荒芜税、土地闲置税或空地税等。

㈣我国土地税收在国家现行的税收体系中, 涉及土地税收的课税税种有:

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与土地税收相关的税种还有农业税 (我国在1996年实行全免征收) 、房地税、契税、印花税和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1993年, 我国对税收制度进行了改革, 实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按照这一体制, 上述税种全部属于地方税种, 其税收收入划归地方固定收入。

1.耕地占用税。

为了合理利用土地, 加强土地管理, 保护耕地, 国务院于1987年4月1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其主要有:对耕地占用税的纳税人, 这是指占用耕地建房或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 是耕地占用税的纳税对象, 其主要是指纳税人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当时对耕地占用税的计税标准和税率:一是以县为单位, 人均耕地在1亩以下 (含1亩) 的地区, 每平方米2元~10元;二是人均耕在1亩~2亩 (含2亩) 的地区, 每平方米为1.6元~8元;三是人均耕地在2亩~3亩 (含3亩) 的地区, 每平方米为1.3元~6.5元;四是人均耕地在3亩以上的地区, 每平方米为1元~5元。农村居民占用耕地新建住宅, 按上述规定税额减半征收。对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发达的区域、人均耕地特别少的地区适用税额可以适当提高, 但最高不得超过上述规定税额的50%。

2.城镇土地使用税。

为了合理利用城镇土地, 调节城镇土地的级差收入,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加强土地管理, 国务院于1988年9月27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 于同年11月1日施行, 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人。凡在城市、县城、建制镇、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 均为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义务人;二是土地使用税的课税对象。是纳税人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三是土地使用税的税率。以每平方米计:大城市0.5元~10元, 中等城市0.4元~8元, 小城市0.3元~6元;县城、建制镇、工矿区0.2元~4元。土地使用税按年计算、分期缴纳。缴纳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3.土地增值税。

篇4:土地问题总结

【关键词】“互联网+”;聚土地;农地抛荒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城乡工农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使得农地抛荒问题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从长远看,这将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甚至于国家的安全问题,对经济、社会、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危害性。

2014年3月,淘宝聚划算平台推出 “互联网私人订制农场”的项目,就是把农村闲置的土地流转到电子商务公司名下,电子商务公司通过电商平台再把土地流转给消费者,消费者可以获得土地上的产出,并通过网络可以及时监控并获取农作物的生长及产出情况,还可以获得农地旅游免门票和免住宿的待遇;同时,农民可以从每亩地上获得流转资金,并且农民可以再次耕地获得劳动报酬,这一项目被称为 “聚土地”。这种模式与传统交易形式相比,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其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及时、丰富,有良好的交互性。该项目一经推出后,各大媒体纷纷对此做出了正面的宣传报道,认为其开启了“互联网+农业”新模式,促进了农村土地的利用,劳动力的回流,带动了山区农业发展。我们实践小组亲自到该地进行访问调查,探究该模式是否如媒体报道般解决了农村土地闲置的问题,又是否给农民收入带来提高了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互联网+模式有能否解决农业产业链上的土地抛荒问题呢?

二、文献综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抛荒现象时有发生,影响我国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不利于农村经济利益的稳定发展。

从丰富的调查文献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土地抛荒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诸多复杂因素造成,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从土地和农民的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土地细碎化和劳动力外流。

土地细碎化导致土地生产率降低,土地无法进行规模经营。过细及高度分散的土地经营方式是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抑制农民收入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进城务工,非农业收入明显高于农业收入,土地经营的机会成本增加。这就造成劳动力质量急剧下降,更加无力经营细碎土地。

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实行土地流转,但是运行缓慢。从制度上分析,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不完整是全国性的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无法内生的制度原因(邓大才,2002)。周飞(2006)则认为,是因为缺乏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信息机制,是结构性的流转供需矛盾造成的流转缓慢,农村土地承包方缺乏沟通的渠道。从市场角度分析,王守智(2009)指出,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中中介组织欠缺,难以为本来就相对封闭的农村社会提供畅通的流转信息渠道;另外,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较少,使得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难以获得及时的指导,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和优化资源配置。姚洋(1999)认为,农村土地流转绩效差,没有高效的土地租凭市场,土地除了有生产属性外,本身还具备保障功能是农民缺乏流转热情的根本原因。冯应斌(2008)认为,理性的土地流转各主体在判断是否参与流转土地的出发点在于土地产生的流转收益预期和机会成本,从而推迟了参与土地流转的时机。

三、实践调查及结果

在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湖村,我们对“聚土地”项目有了更多的了解:由于农业收入较低,村里的年轻人都纷纷进城打工了,村里面大部分为留守老人和儿童,由于老年人身体条件有限,村里面大多的耕地都被撂荒了,得不到耕种。在农民参加“聚土地”项目前,以前一年的收成大概也就一亩800斤,能有个七八百元钱的利润。两亩地也就1600元收入。现在,流转一亩地,一年能从庙山专业蔬果合作社領到700元—800元的租金。同时,反聘来耕作的农民每个月还能领到2000多元的工资。

最重要的是,参加“聚土地”项目后,使得村里撂荒的土地得到重新利用。“聚土地”项目将原来细碎、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耕种,形成了土地种植的规模经营,统一管理,不仅降低了成本,也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展开对土地的规模投资。

同时,我们测算了一期结束后绩溪当地农民的收入,从原本的每亩300-500元,上升到现在的4000元—5000元,增长了9.6倍。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开发农业市场,弥补了传统农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短板。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而言,我国农村的互联基础设施相对较薄弱,农民拥有电脑的比例不足30%,因此要大力加强我国农村互联网建设。

2.强化农村物流配送:产品通常具备易腐、易损等生鲜特性,它对运输过程及时效性要求都比较高,因此物流配送问题也成了影响“互联网+农业”全面迅速落地于农村的现实挑战之一。因此,我国必须大力推进现代型农村物流网络建设,才能大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庆,田士超,徐志刚,邵挺.农地制度、土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不平等[J].经济研究2008年02期,83-92.

[2]王守智.湛江农村土地流转制约因素分析及建议[J] .现代乡镇, 2009( 8) : 30-34.

[3]王兴稳,钟甫宁 《土地细碎化与农用地流转市场》[J] .中国农村观察.2008.4 :29-34.

[4]夏莉艳.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14-19.

[5]夏文汇.电子商务平台下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研究.农村经济,2003,(7):5-6.

篇5:土地政策和农民问题总结

一、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中,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有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太平天国运动:精讲精练P266一

(二)1 《天朝田亩制度》(略)

戊戌维新运动:精讲精练P272二

(二)维新派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辛亥革命:精讲精练P278三

(一)3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革命动力中关于农民阶级的分析:精讲精练P14

4(三)3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工人阶级只有与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工人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没有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农民的革命动力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经济纲领:精讲精练P146二

(二)2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要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进行土地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以扫除封建剥削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有财产,发展农民的个体经济,解放农村生产力。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逐步认识到土地革命的极端重要性,形成了土地革命路线,这就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八七会议:精讲精练P297二

(二)1

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议明确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反动统治的重要基础,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始终是革命的根本问题。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要独立地领导革命斗争,就必须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支持和参加,开展武装斗争和建立革命政权才有广泛的、可靠的群众基础。在中国革命处于严重危机情况下,八七会议的及时召开,并制定出继续革命斗争的正确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井冈山土地法》:精讲精练P299

(二)2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

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兴国土地法》:精讲精练P299

(二)2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体现:精讲精练P300一

(二)1

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

2.抗日战争时期 精讲精练P312四

(二)1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实行这个政策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3.解放战争时期(包括全面内战爆发前夕)《五四指示》:精讲精练P321二

(一)1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其基本内容是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这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重要改变。

《中国土地法大纲》:精讲精练P322二

(一)2

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三、建国之后

1.新解放区土改 精讲精练P332二

(二)2

1950年至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了这次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改中对待富农的政策,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次土改使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无偿地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其他生产资料,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群众获得了翻身解放。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次土改运动中进行得最好的一次。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精讲精练P156一

(一)土地改革后,贫农、雇农由于分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有半数人迅速上升为中农。根据中农在生产中的地位、生活状况和对社会主义的态度,毛泽东把中农分为上中农和下中农。贫农和下中农一起,约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在农村依靠大多数农民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这使农业合作化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及时总结农民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这种从实际出发引导农民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渐进的改造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农民亲身体会到组织起来力量大,可以增加生产,有利于克服困难,抵抗灾害,防止出现两极分化,从而逐步地提高农民的觉悟,逐步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的由于富农反抗,一些农民破坏生产资料的情况。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动摇农民对土地、耕畜的深厚的私有观念和各家各户自主经营的习惯,自然会引起相当大的抵触,但是党和政府坚持和平的方法和自愿的原则不动摇,并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可以使占农村人口多数的、在生产条件方面还有各种困难的贫农和下中农得到利益,至少不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对合作化是拥护的或者是比较拥护的。

精讲精练P335-336二

(一)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

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中共中央在1953年12月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总结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概括提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第一是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

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土地及牲畜、大农具私有的基础上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有较多的公共财产,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四、改革开放以后

精讲精练P203(4)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篇6:土地问题总结

市国土局、市监察局:

根据《关于在全省联合开展对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以来的土地违法违规问题及处理情况检查的通知》(豫国土资发[2006]89号)文件要求,现将我分局开展此项工作的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查贯彻落实《决定》过程中的土地违法情况

1、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的基本情况

2004年10月2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2004年10月28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此后,国土资源部又颁布了涉及用地计划、用地预审、征地补偿安置制度和执法监督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为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我分局一是深入学习,广泛宣传。组织全区国土资源系统的干部职工学习、宣传、贯彻国务院《决定》和温家宝总理的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决定》的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把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上来。同时为便于大家学习领会《决定》、讲话和重要文件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宣传国家关于土地管理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严格土地管理的基本国策,我区国土部门专门编印了《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文件汇编》、《国土资源法规宣传手册》及多期专题《国土资源要情摘报》送呈区四大家领导班子及相关部门、各乡镇政府、办事处党政一把手。通过宣传,促进了增强珍惜土地、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二是严格管理,保护耕地。坚定不移地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严格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大开展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大检查工作力度,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处理。

2、当前我区土地违法违规的态势和新的动向

经过2003年以来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尤其是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下发之后,地方政府依法用地的意识有所提高,土地市场秩序有所好转,国土资源违法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当前违法用地形势仍很严峻,县(市)级地方政府公开直接违法的情况已不多见,更多的是为了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县级政府默许、支持,乡镇基层政府组织实施,村组基层干部亲自出马搞“以租代征”。长期一来,由于乡镇基层干部缺乏资源保护和依法用地的意识,更谈不上集约节约用地,导致大量耕地,甚至基本农田被随意圈占等违法用地现象的发生,由于耕地被占而又多数得不到合理补偿,也形成了新的不安定因素。中央严管土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基层农村更难得到落实。同时,国家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乡镇都拟将设立建设新农村的试点,而设立试点的范围有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的将良田也纳入其范围,将出现新的违法用地迹象,也是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以后,土地违法行为即将反弹的主要问题。

(二)卫片执法检查发现查处和《决定》下发后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典型土地违法行为的自查

《决定》下发,我县一是狠抓了规范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规章制度,并要求要切实按照所确定的工作程序和时限要求,及时受理办事单位和群众的报件,确保公正透明、优质高效。全面融入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工作之中,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二是加大土地动态巡查力度,以每周二和周四定为巡查日。制定巡查路线,加大巡查范围,认真做好巡查记录和现场勘察记录,将各乡镇辖区内的基本农田变化、利用、执行情况做为重点巡查,严格贯彻落实基本农田“五不准”的执行情况,对当场发现的问题,就地依法制止解决。三是坚持县国土、城建监察大队联合巡查执法制度,进一步加化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形成执法合力,更好地打击城乡各类违法乱占土地滥建房屋行为,对城乡各区域违法违规占地建房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

2005年卫片检查我区共有图斑39个,总面积2503.7亩,其中10号图斑属于开发区分局管辖,44号图斑为伪图斑(临时性晒场),在37块图斑中有合法用地手续的图斑七块9宗用地,面积300.3亩;共查处违法用地31宗,上报后由市局下达行政处罚决定31起,总面积2503.7亩,处以罚款2055.7万元,责令拆除违法建筑32932平方米,给予有关责任人党政纪处分建议12人次,并将有关案件材料移送区纪检监察机关;建议市局移送司法机关案件13宗。切实巩固了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和卫片执法的成果。

(三)自查在查处土地违法行为过程中的有关情况

我分局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当前进一步从严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国土资电发〔2006〕17号)和《关于严明法纪坚决制止土地违法的紧急通知》(国土资电发〔2006〕22号)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积极组织开展了新一轮的执法检查,对违法严重、性质恶劣的大要案从快、从严、从重查处,做到即处理事又处理人。对各类违法用地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拆除一起,决不能姑息手软。切实起到处理一个,震慑一方的效果。同时建立健全了符合我区实际的规章制度,我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加大土地资源保护力度的文件和规章制度,如《商丘市国土资源局睢阳分局关于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中进一步严格落实动态巡回检查责任制的通知》、《土地日常动态巡查制度》、《违法行为限时报告制度》、《夜间执法巡查工作制度》和《节假日值班巡查制度》、《村级执法监察信息员制度》,通过这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不断堵塞了管理上的空白和漏洞,通过对这些制度的推行和落实,形成了全面到位的土地监管网络,提高了我区土地监察执法的工作效能。

1、通过对违法违规问题特别是处理结果的分析,掌握执法监察适应新的形式、任务和要求的情况。

一是强化职能,充实执法监察机构力量。为适应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严格土地管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执法监察机构和专业队伍是执法监察工作的组织保证。必须加强执法监察机构的建设,充实力量,才能使之与所承担的职能、任务相适应。二是建章立制,进一步规范执法监察各项工作制度。执法监察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按照要求,进一步完善信访接待和信访处理制度、巡回检查制度、案件查处制度、集休会审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三是轮流培训,不断提高执法监察人员素质。执法监察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法律知识和业务能力是做好执法监察工作的前提条件,为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严格依法行政,我们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方式对执法人员进行轮流培训,使他们熟悉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四是严格执法,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针对目前我县违法用地的现象,积极与其它有关部门配合,采取宣传到位、逐个排查、调查清楚、处理得当。凡属立案标准范围内的违法行为,严格按照《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立案标准》,均依法立案查处,同时与规划监察、纪检监察、公安机关加强合作,“既查事又查人”,坚决追究违法违纪者的责任,对典型案件实行通报公开曝光,严厉打击,从而起到处理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提高全社会国土资源法律意识和对违法行为的震慑警示作用。五是增强保障,坚持预防为主,源头防范。为保障执法监察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将配备必需的交通及办案设备和工作经费,坚持定期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聘请国土资源监察信息员,建立完善国土资源监察信息网,将违法行为消灭在始发状态,把“坚持预防为主、预防和查处相结合”的方针贯穿始终。

2、自查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章适用、执法手段、力度等情况。

在工作实践中,深刻感到国土资源保护必须做到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宣传,持之以恒;一手抓执法,查处不手软。2003年以来,加强了对各乡镇占用耕地,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做到“发现一宗、制止一宗、查处一宗”。2004年至 2005年下半年我分局虽然无处罚权,但独立和协助市局调查,与县建委建立了联合执法制度,依法立案2宗,面积7.337亩,全部依法处理完毕,其中恢复土地面积2.97亩;收回土地面积0.3亩;退还土地面积4.067亩罚没款2000元人民币。查处矿产违法案件2宗,结案2宗,结案率100%。2006年上半年,立案2宗,面积0.75亩,罚没款1600元,经依法处理后,全部结案。努力把违法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

3、贯彻实施9号令过程中的有关情况建章立制是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是贯彻执行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重要手段。我们把这项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

一是规范执法主体。通过培训、考试,全县30名国土资源执法人员都取得了行政执法资格证书,实现了全县国土资源执法人员持证上岗率100%,做到了持证执法、文明执法。严格要求各执法人员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履行职责,从而保证了执法主体的合法性。

二是抓好法制教育。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开展行政执法宣传教育工作。邀请有关单位的同志进行法律知识专题辅导和讲解等等。通过一系列法制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全体干部职工增强了法制观念,牢固树立了依法行政的意识,在处理违法案件和土地纠纷中,能严格按法律程序操作,做到答复问题准确,查处问题及时,有效避免了过去“不作为”或“乱作为”的现象。同时,还专门编印了《依法行政规范土地市场制度汇编》、《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文件汇编》以及《国土资源管理法规宣传手册》向乡镇、县直有关单位和县领导发放赠送,扩大法律法规的宣传面,营造了良好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环境。

三是完善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国土资源局担负着全县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职责,行政权力相对集中,工作涉及面广,引发行政诉讼的几率也比较高。为了妥善处理好这一问题,我们通过建立相关制度、完善权力制衡、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实现了公正、公平执法。通过《集体决策制度》、《用地审批内部会审制度》等制度的制定,对土地审批、采矿权登记等重大许可事项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实行有关业务股室集体会审、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有效地防止了以权谋私行为发生,保证了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通过建立健全国土资源动态巡查、重大疑难案件会审、错案责任追究等制度,使国土资源行政执法行为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是规范操作,坚持经营性用地市场化运作。2003年,我县通过征用集体土地储备和收购国有土地5宗,面积13310平方米,其中挂牌出让2宗,面积8090平方米,公开竞标1宗,面积33平方米,县政府入库纯土地出让金116.5万元。2004年,我县成功挂牌出让国有土地2宗,面积1419.5平方米,获土地出让金32.85万元。

根据国土资源部和监察部的统一部署以及省厅有关要求,我县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对经营性项目用地使用权出让历史遗留问题认真进行了梳理,于2004年8月25日将我县4宗土地使用权出让历史遗留问题依据政策规定进行了公告,完善手续,处理完毕。2005年挂牌出让土地三宗,面积3333.67平方米,成交价46.14万元。目前,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在我县得到全面落实。

(四)几点建议

上一篇:火星知识介绍下一篇:安徽省公务员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