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纠纷问题调研报告

2024-05-16

农村土地纠纷问题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农村土地纠纷问题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农村土地纠纷是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既是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难点,也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热点。近年来,我市农村村民上访案件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土地纠纷的已经占到相当的比重。因此,做好农村土地纠纷的调处工件,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强化耕地保护,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维护正常的土地管理秩序,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保障。

农村土地纠纷的实质是权属纠纷。无论是权属争议还是侵权行为,都是对土地使用权的争议。土地纠纷产生各有其历史根源和主客观因素,都是由于长期以来土地多头分管、地界不清、土地权属紊乱、政策和体制的变更等原因造成的。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历史遗留问题所造成的集体土地权属纠纷。我市在农村“四固定”以后,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原公社、大队无偿调用生产队的土地陆续兴办起了乡镇企业或被一些学校、机关占用等,这些土地被占用时由于有关政策不落实或手续不够完备,不同程序地存在如征地对农业税未核减、提留款未扣除、补偿费未兑现、补偿款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当时不存在土地纠纷,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法制意识的提高,以及有些单位的解散和人多地少等矛盾的产生,土地资产不断增值,土地越来越珍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把这些遗留问题重新提了出来,从而引起纠纷。

二、因历史遗留问题所造成的个人之间的宅基地使用权纠纷。土改时由于人少地多分给个人的有空闲宅基或多余宅基,在“四清”时已经由当时的大队收回集体,并规划安排他人使用。但由于当时的法律不完善,手续不完备,收回时往往是几个主要村干部在场,既没有记录在案,也没有将老宅基证变更或注销。在后来的村庄地籍调查确权换证时,一些当事人要求政府依据其土改时老宅基证的面积进行确权换证,而另一方也持有后来颁发的宅基证并已建房居住多年,由此引起纠纷。

三、宅基地实占与证载不符所引起的宅基地纠纷。我市农村中原有宅基上的房屋大多是土坯结构瓦房,多年来两家共趁50厘米土坯夥墙共建房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需要扒掉原有土房重新翻建时,将老土坯墙扒掉,换为24厘米的砖墙,由于新墙是否骑中,或宅基实占与证载不相符,从而发生了双方邻居的宅基地纠纷。

四、农村宅基地继承发生的纠纷。由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继承目前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太明确,对于祖传的老宅基地,大多是继承方式取得的。当事人认为老宅基地是祖上传下来的,人人都有份,即使自己在批划新宅基地时曾同意将老宅基留给自家的兄弟使用,但若出现兄弟不和,便要以继承祖业为由,要求重新对老宅基进行划分,从而因为老宅基的分配问题发生新的纠纷。

五、确权换证所引起的宅基地纠纷。我市从1992年开始进行村庄地籍调查,并重新确权颁发新的宅基地使用证,目前全市已有80%的行政村进行了村庄地籍调查并重新确权换证。但在此过程中,由于程序不够完善、四邻无签名、新老宅基证证载是否一致等种种原因引起宅基地纠纷和群众的上访。

六、农村建设占用农民责任田所引起的纠纷。我市从1982年开始的土地承包,到前几年新的一轮的30年土地延包,明确了承包责任制,加大了对耕地的保护,使一些村委会、村民组在批划新宅基地或创办乡镇企业时无空闲地可使用。一是确实需要批划宅基地的农民无地可批,出现了村民之间私下调整土地,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双方发生纠纷;二是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要,使一些村委会、村民组所办的企业占用村庄边缘一些农民的承包责任田。由于事先没有达成协议或补偿不到位,引起被占用了土地的农民的不满,从而引起了纠纷。这类纠纷往往是一方持有土地承包合同,一方持有建设用地许可证或宅基地使用证,双方到处长时间上访。

七、政府处理决定生效后因不能执行所引起的上访问题。当事人因宅基地使用权发生纠纷,政府或人民政府法院曾依法作出了处理决定,但处理决定生效后,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处理决定无法得到正常的执行,而引起群众的上访。

八、因为征地补偿不到位引起的群众上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需要征用的土地越来越多,需要占用一些农村村民的责任田和延包地,因为占用的是一部分村民的责任田或延包地,占地的村民既想全部得到土地补偿款,又要求村民组重新分配土地,从而因为补偿款的发放,村民组内部之间引起了大量的上访。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所引起的土地上访案件,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维护我市的社会稳定,尽可能地减少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事件的发生,我们土地管理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采取提前预防、超前介信,积极调解处理矛盾纠纷、排查不稳定因素,把社会矛盾、不安定因素及群众上访所反映的问题,努力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力争把群体性事件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树立**国土资源的良好形象,我们采取了以下各种措施和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以解决大量的土地信访案件。

一是建立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在日常的信访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党委政府责任制的意见》的有关要求进行落实,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是完善领导机制,局里专门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纪检组长为副组长、办公室主任、法规信访科科长、土地监察大队队长等有关科室长为组员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做到对信访工作高度重视、强化责任,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定期研究信访工作、接待上访群众、包案处理信访案件等制度;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实行办案质量责任制、执法质量考评制、案件责任追究制等,对每项执法活动和每个案件的办理流程都进行科学的管理,定期对执法质量进行评查、通报;三是完善接访工作机制,局领导轮流进行信访值班,充实信访科工作人员,在法规信访科原有的基础上,抽调专业性强、文化素质高、有责任心的同志到法规信访科,负责全市有关的土地问题的信访工作和对各类土地纠纷的调处工作;四是健全协调配合机制,健全市、乡镇、村三级土地信访机构,每村有一名主管土地的村干部,各乡镇土地所的工作人员有一名专职信访工作人员,明确市、乡镇、三级土地信访机构的职责,实行联合接访、协调例会、备案通报、疑难案件处理等工作制度;五是完善教育惩戒制度,加强对上访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法制宣传和违规行为的控制等等。

二是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牢固树立遵守土地法律法规的意识,要求局机关和局各二级机构、乡镇国土资源所等相关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土地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活动,深刻认识我国的国情和保护耕地的极端重要性,本着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严格依法管理土地,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提高依法管地用地的意识,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合理用地。对违反法律法规批地、占地的,必须要求承担其法律责任。同时严格依法查处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当前要着重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滥用行政权力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问题。要加大土地管理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非法批地、占地等违法案件。建立国土资源与监察等部门联合办案和案件移送制度,既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又查处违法责任人,典型案件,要公开处理。

对非法批准占用土地、征收土地和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照《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行政处分暂行办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对非法批准征收、使用土地,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还必须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篇2:农村土地纠纷问题调研报告

在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用作非农建设,城乡结合部的大量农村土地被国家征用,国家对其所征土地给予相应补偿,随之产生的纠纷与争议因法律的缺位而大量存在。

首先,先让我们看一个案例:北京密云县十里堡镇统军庄村村民阻止京承高速联络线——西统路(简称西统路工程)道路施工,县法院人员强制执行。强执过程中,村民与执法人员均受伤,10余名村民被拘。部分村民们称,西统路工程手续不全,且征地补偿未确定。密云法院及密云政府有关部门则表示,该工程手续齐全,强制执行是依据法院裁定。从此案例我们可得知,由于部分村民阻拦施工,在政府多次协调未果后,法院决定强制执行。然而,这一举动却遭到了村民的强烈反对,可是他们没能够按正常程序反映和提出其不同意见和诉求,最后导致纠纷矛盾加深。

在新农村建设中,类似的纠纷事件呈越来越频繁的趋势发展,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这种农村土地征用纠纷问题的存在,最主要的因素还在于法律的缺位以及对安置补偿费法院能否进行强制执行、如何执行。

当前的执行现状是,在执行实践中,要求协助执行人协助法院扣留、提取土地征用安置补偿费往往遇到许多阻力。法院执行农村土地征用安置补偿费不得力。总的来说,造成这种现状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其

一、法律规定本身的缺位。我国《土地管理法》征地补偿款的规定,虽然合乎集体所有制,却忽视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保护,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因国家对土地的征用而成为虚置,征用行为侵犯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其

二、协助执行困难。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不赞成法院扣留、提取村民的土地征用补偿费;村民委员会消极配合;金融机构的协助有局限性;在以村民小组为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情况下,土地征用补偿款普遍采用组有村管的方式。其

三、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导致的执行困难。此外,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也存在着弊端。公共利益的范围模糊,导致土地征用权滥用。导致国家的土地征用权事实上不受限制的情况,造成权力滥用。土地征用程序不规范、限制了农民的参与权。

根据这种现状,国土资源部门通过大调解工作平台设立土地纠纷调解工作小组,在人民调解员队伍中培养乡村土地纠纷调解员,因势利导,就近受理及时调解涉及土地权属、征地补偿安置等引发的矛盾纠纷。

篇3: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思考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1 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

主要是“户在人不在”的农户, 在二轮土地延包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相应的土地承包权。如有的外出务工, 有的逃避计划生育罚款, 有的躲避债务, 有的妇女嫁出嫁入等, 这些农户把承包地委托给邻居、亲属或朋友代为耕种, 有的交给村里代为管理, 有的自愿放弃承包权, 有的甚至弃耕撂荒, 现在纷纷回来争要承包权, 要求返还原承包地。

1.2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

由于各地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规范程度不同, 以及农户对土地流转认识不到位, 过来的土地流转行为很不规范, 主要是流转合同不规范、流转程序不合法、流转对象不明确。有的转让方和受让方私自流转, 口头协议, 现在随着惠农政策的落实免税补贴, 转让方要求收回土地, 有的转让方和受让方虽有协议, 但由于土地升值, 转让方要求收回土地或提高承包金, 受让方不同意;有的承包户把土地交给村里, 通过口头协议代为管理, 村里发包几年甚至十几年, 合同没有到期, 原承包户索要承包地。有的是村委会未经农户同意强行流转。

1.3“机动地”、“四荒地”和“册外地”发包纠纷。

过去承包费低时, 农民对这几类土地谁来承包、承包费高低并不关注, 现在地价升值, 甚至成倍上涨, 特别是原来的荒地经过耕种改良, 地力增强, 甚至已经改良成好地, 或者个别农户人地矛盾突出, 人多地少, 农户纷纷要求承包, 通过多种办法翻旧账, 找漏洞, 试图推翻原来的发包合同, 与原承包户发生纠纷, 甚至部分农户以种种理由要求现承包户终止合同, 按人口全部平均分掉或按户平均承包这些土地。

1.4 征占用农户承包地纠纷。

主要表现是补偿不及时, 不到位, 标准低, 补偿给农户的青苗、地上附着物和安置补助等费用, 基本上能够兑现, 但标准较低, 而对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补偿费兑现不及时, 截留、挪用现象时有发生, 而且没有具体分配标准, 使得农民得不到应有的补偿, 农民反映比较强烈, 造成上访。

1.5 承包期内收回和调整农户的承包地纠纷。

有的地方以各种理由收回农户的承包地搞招标承包, 有的地方收回农户承包地抵顶欠款, 有的村还沿用第一轮承包时三年一小调, 五年一大调的习惯, 违背国家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规定随意调整农户承包地。

1.6 新增人口的承包权纠纷。

我市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是在第一轮承包基础上顺延, 好多村多年来土地没有进行调整, 土地延包后这些新增人口一直没有得到承包地, 要求给予解决承包地而引起的纠纷逐年增多。

2 产生土地承包纠纷的主要原因

2.1 农业比较效益大幅提高。

由于实行免征农业税和“一补三免”等各种惠农政策, 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 土地在农民心中的价值提升, 引发了新一轮土地热, 原来不愿耕种土地、弃耕撂荒地的农民纷纷争要土地承包权, 权属纠纷、流转纠纷比较普遍, 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2.2 土地延包政策上下差异较大。

一是少数地方对中央和省有关土地承包的一系列政策落实不到位, 导致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 对农民群众依据政策主张权利的要求没有办法解决, 从而引发群众不满, 二是个别地方执行政策存在偏差和工作失误等原因, 也产生了一些遗留问题。这些问题在农业比较效益较低时, 矛盾没有充分显现。而随着农业比较效益逐年增加, 以及承包政策执行时间的增加, 人口不断变化, 人地矛盾增加, 纠纷也不断产生。

2.3 缺乏解决土地承包纠纷的有效机制。

多数地方土地承包纠纷主要通过信访渠道解决, 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解决纠纷的依据就是《农村土地承包法》, 《农村土地承包法》对于违法行为, 没有处罚条款, 法律效力薄弱;如果当事人到法院起诉, 多数地方法院不愿接手立案, 甚至个别基层政府干预法院立案和审案。同时有关这类案件的执行也有很大难度, 有的即使法院判了, 但无法执行, 给农民造成更大损失, 这就造成矛盾往往集中到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 在问题一时得不到妥善解决时, 直接影响了干群关系, 造成反复上访、越级上访和群体上访。

3 解决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3.1 规范机动地管理。

集体机动地, 要在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商议的基础上, 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发包, 严禁暗箱操作或仗权承包, 同等条件下, 机动地优先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机动地发包合同, 须经乡镇农村经济管理机构进行依法鉴证, 承包的机动地, 任何人不得转包, 转让他人, 机动地承包期限不能太长, 最长5年。以前合同约定承包期较长, 符合法律规定的, 应保持不变, 按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规定, 需要调整承包合同的, 按规定的承包期进行调整, 按规定应解除合同的, 解除合同后按新的承包期发包, 机动地发包收入计入集体积累。如村民要求用机动地解决新增人口承包地问题, 在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后, 以适度给与解决。对于过去属于四荒地的承包也要按照公开、公平、民主的原则, 完善发包程序, 对于面积较大, 而且农户人地矛盾较突出的, 合同到期后可以收回解决新增人口承包地。

3.2 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

对离田从事其他经营或劳务输出的农民, 要支持和鼓励其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要维护他们的土地承包权和收益权, 不得强迫或阻碍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不得截留、扣缴农户承包地流转的收益, 要坚持按程序进行流转, 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转出方和受让方要签订流转合同, 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 要经发包方同意, 采取其他方式流转的, 要报发包方备案, 流转合同必须经乡镇农村经济管理机构签证, 农村经济管理机构要依法审核合同, 并建立流转档案, 村级要完善台帐。对过去已经签合同但约定条款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或容易引起纠纷的, 要建议双方作必要的修改完善。

3.3 承包期内坚决禁止收回农户承包地。

土地延包后, 以划分“口粮田”、“责任田”等为由收回农户承包地搞招标发包的, 要及时纠正, 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包方收回农户承包地抵顶所签承包费的, 应依法纠正;全户农转非和全户户籍迁出, 除迁入设区市外, 应保留其承包地, 允许继续承包, 并鼓励其流转。对随意调整土地的村干部要给与必要的责任追究。

3.4 保证“户在人不在”农户的土地承包权,

土地延包时得到承包地的“户在人不在”农户, 凡愿意继续承包的, 不得强行收回其承包地, 愿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 应支持、鼓励其依法流转, 不愿意继续承包的, 应办理相关手续, 退还给集体, 土地延包时, 未得到承包地的“户在人不在”农户, 要求承包的, 原则上应同意其承包土地。承包地可在机动地、复垦地、退包地中解决, 暂无力解决的, 可通过侯地解决。“户在人不在”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不要承包地协议的, 从其约定。

3.5 依法维护婚出婚入人口的承包地。

二轮土地延包前结婚的妇女, 户籍在土地延包前迁入的, 由迁入地分给承包地, 未分给承包地的, 从机动地、复垦地、退包地中解决, 暂无力解决的, 可通过侯地解决;户籍在土地延包前未迁出, 由原户籍所在地分给承包地, 未分给承包地或分给又收回的, 从机动地、复垦地、退包地中解决, 暂无力解决的, 可通过侯地解决;由于地域间土地延包实施时间不一而导致婚嫁妇女无地的, 原则上由户籍迁入地解决承包地, 无力解决的, 可通过侯地解决;因负有赡养义务, 男到女家生产生活的, 在土地承包上与婚嫁妇女同等待遇。

3.6妥善处理征用地或占用农户承包地问题。

凡征用征收集体土地的, 要按规定足额兑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尽快出台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分配办法, 在没有相应管理办法出台前, 要严格按照村民自治原则, 由村民大会民主商议, 任何部门都不能强行参与分配, 更不能截留挪用。

摘要:《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颁布实施, 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了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尤其是近几年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 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 农业比较效益和土地价值提高, 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强, 由此带来了诸多土地承包纠纷问题, 影响了农村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作者通过近几年来接待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上访案件, 对农村土地承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 并对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的对策进行认真探讨。

篇4:浅谈新时期农村土地纠纷问题

一、新时期农村土地纠纷的类型

近年来,國家先后取消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激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情,土地对于农民越发重要。但同时农民争相种地的意识越来越强,也引发了大量纠纷。主要有:一是因土地征收补偿引发的纠纷。一些地方政府以“土地利益总体规划”为由征地,以获取土地增殖收益;一些工商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为获取巨额利润而实施商业性开发征地,因补偿不到位或补偿过低,侵犯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二是因土地承包引发的纠纷。《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土地承包的原则和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实践中,有的地方村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不经民主议定便私自发包,有的甚至以明显的低价发包,容易引发群体性矛盾和纠纷。三是因土地所有权界限不明引发的纠纷。由于历史原因,有些土地权属不明确,没有核准颁发土地使用证书。

二、 农村土地纠纷的主要特征

一是纠纷范围具有广泛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民与政府之间、农民与土地使用单位之间、农民与工商企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纠纷的范围更加广泛。二是纠纷主体具有多样性。包括村委会、村民、政府、土地征用的单位、单个农户、外村的村委会或村民等等。三是纠纷的性质具有多元性。大量农村土地纠纷以平等主体间权利义务冲突为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性质;但涉及政府或其他政府部门侵犯农民土地承包权、政府部门做出错误的行政行为引发的纠纷,则属于行政法律关系性质。四是纠纷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土地效益的大幅提升,是土地纠纷增多的直接原因。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依然很强,社会保障体系也仍未将农民容纳进去,一旦丧失土地或土地权益受到侵害,其基本生存将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五是容易引起矛盾激化和集体性上访事件。一旦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矛盾就会空前的凝聚激化,政府部门一旦处置不到位,就十分容易导致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产生,给社会治安与稳定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 新时期农村土地纠纷的原因分析

篇5: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成因调研报告

一是建立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在日常的信访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党委政府责任制的意见》的有关要求进行落实,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是完善领导机制,局里专门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纪检组长为副组长、办公室主任、法规信访科科长、土地监察大队队长等有关科室长为组员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做到对信访工作高度重视、强化责任,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定期研究信访工作、接待上访群众、包案处理信访案件等制度;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实行办案质量责任制、执法质量考评制、案件责任追究制等,对每项执法活动和每个案件的办理流程都进行科学的管理,定期对执法质量进行评查、通报;三是完善接访工作机制,局领导轮流进行信访值班,充实信访科工作人员,在法规信访科原有的基础上,抽调专业性强、文化素质高、有责任心的同志到法规信访科,负责全市有关的土地问题的信访工作和对各类土地纠纷的调处工作;四是健全协调配合机制,健全市、乡镇、村三级土地信访机构,每村有一名主管土地的村干部,各乡镇土地所的工作人员有一名专职信访工作人员,明确市、乡镇、三级土地信访机构的职责,实行联合接访、协调例会、备案通报、疑难案件处理等工作制度;五是完善教育惩戒制度,加强对上访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法制宣传和违规行为的控制等等。二是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牢固树立遵守土地法律法规的意识,要求局机关和局各二级机构、乡镇国土资源所等相关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土地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活动,深刻认识我国的国情和保护耕地的极端重要性,本着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严格依法管理土地,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提高依法管地用地的意识,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合理用地。对违反法律法规批地、占地的,必须要求承担其法律责任。同时严格依法查处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当前要着重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滥用行政权力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问题。要加大土地管理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非法批地、占地等违法案件。建立国土资源与监察等部门联合办案和案件移送制度,既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又查处违法责任人,典型案件,要公开处理。对非法批准占用土地、征收土地和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照《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行政处分暂行办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对非法批准征收、使用土地,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还必须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三是完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

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要保证依法足额和及时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依照现行法律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导致无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批准增加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制订并公布各市县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或区片综合地价,征地补偿做到同地同价,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必须将征地费用足额列入概算。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度具体办法,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障。对有稳定收益的项目,农民可以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在城市规划区内,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将因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市规划区外,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时,当地人民政府要在本行政区域内为被征地农民留有必要的耕作土地或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对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无地农民,应当异地移民安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提出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性意见。

四是严格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

篇6:农村土地纠纷问题调研报告

审理农村土地民事纠纷案件调研报告

一、案件审理的总体情况

自20**年1月1日至20**年12月20日,**县法院共受理农村土地民事纠纷案件10件,结案10件。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宅基地使用权纠纷的受理数为0,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合同纠纷1件、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纠纷6件、建设用地使用权纠纷(关于经营性用地)3件。案件受理数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纠纷居多,从20**年至20**年受理的6件中,调解1件、撤诉2件、判决1件、裁定不予受理2件,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合同纠纷1件一审处理结果为判决,二审维持原判。

二、纠纷案件发生的原因

(一)、经济利益的刺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农民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有、使用、收益固定的土地,使农民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农村社会趋于稳定。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加上**县城与附近的村庄距离不远,因县城发展的需要,部分土地被征收,产生巨大经济利润,导致一部分人否认之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经济利益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从而引发大量的纠纷和矛盾。

(二)、村社收回外出打工人员承包地引发的纠纷。农民在外打工并在城里买房安家,举家迁移出原籍,村社以承包人户口已不在农村为由收回土地,承包人不服向法院起诉要求废除村社决定,恢复土地承包经营权。

(三)、外嫁女主张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发纠纷。外嫁女,实践中指的是与村外人结婚,但户口仍留在本村或已迁出本村的妇女。受民间传统观念的影响,外嫁女往往被本村剥夺了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的权利,从而导致其在分承包土地、配征地补偿款、股份分红、集体福利等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法院处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政策及重点、难点。

(一)、法律适用的困难。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有历史遗留问题,有政策因素的影响,有的还涉及农村基层自治问题等,有些纠纷的发生是否可以民事案件受理,往往产生法律适用上的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最高法院20**年7月29日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实践中遇上的问题:

1、妇女嫁入另一个村民小组,事实上和夫家共同享受着夫家的承包土地,但对这个新增的家庭成员,夫家承包合同本并无变更,导致诉讼中妇女抗辩其并没有享受夫家的承包地,导致审判实践中法律事实认定存在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条第一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

2、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界定,具体到村民小组还是村民委员会?

3、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中只有家庭成员之一签合同,其他人员没有签,发生纠纷时,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应如何认定?

4、户主将其承包地划分给儿子、女儿分别管理、种植效力认定问题;享有份额的子、女转让自己享受的份额,其合同效力应如何认定?

5、村干部法律意识不强。一些乡村干部的法律意识也比较淡薄,对耕地搞强制发包,对合同随意变更,对签订的合同想变就变,使承包方的合法经营权落空,产生大量纠纷。

6、认定事实困难。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中的证据在形式、内容和取得方式方面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另有村集体管理人员等因素掺杂,给认定案件事实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证据形式上存在瑕疵:土地承包合同瑕疵。土地承包合同多为格式合同,签订时间较早,合同中有的发包方负责人未签字,有的未加盖发包方公章。有的承包方未签字只捺押,有的承包方由农户未成年家庭成员签字;证人证言瑕疵。有的证人出具了书面的证言后未出庭作证。有的证人与当事人一方有亲属关系或利害关系。(2)、证据内容不详:土地清册记载不详。承包经营的户主有的记载为原承包人,有的记载为受流转人,对于流转方式及变更理由基本无记载。对各户承包土地的面积、边界记载不清,面积多为概数。(3)、举证不能或不充分,对地上附着物的约定不明,诉讼中举证不能或举证不力,有些甚至无法鉴定,以致法院难以认定其损失数额。(4、)影响事实认定的其他因素:管理漏洞、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也会影响事实认定。如因发包方承办人或者负责人的变动或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立或合并时交接不清;有的农户私自移动地界标志物等等,给法院认定事实增加了难度。

上述问题有的集中反映在一个案件中,有的交叉反映。当事人情绪大,法院调解难度大,有的不等判决直接损毁现管理一方种植的农作物,又种其他农作物;又被现管一方损毁,双方之间反复操作,矛盾越来越激烈。

(二)村民自治与法律规定的冲突

《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确立了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实行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则。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不可能对具体事项作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主要任务是界定国家、基层组织和村民之间的关系,除了一些概括性的规定外,没有在国家法和村民自治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也没有在法律中规定村民自治的基本范围,对于村民自治是否存在逾越权限范围,应该怎么审查,如何督查纠正等,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司法裁判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如何妥善解决村民自治与法律规定冲突的问题。

(三)政策与法律的冲突

1、法律与政策之间的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文规定:“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村集体按照土地管理法有收回承包地的权利,但是依《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又要将承包地退还,立法本身就存在矛盾。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土地管理法是相同位阶的法律,没有效力优先之分,这种立法和政策之间的矛盾给法院审理案件造成很大困扰。

2、政策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法院裁判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但对于上述新类型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来讲,情况则复杂许多,因为其间往往涉及政策和法律冲突的问题。《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承包以户为单位,土地承包30年不变。但如国按照“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基本原则执行,就会出现“一地多人用,多地一人种”,“亡者有土,生者无地”等现象。该法虽然规定用机动地对新增人口进行调整,但又规定,机动地超过5%的不再增加机动地,因此很多村集体现在已无机动地可调整,许多新形成的农户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无地可种的现实。

四、建议

本院受理的案件数量虽不多,但土地承包纠纷类案件往往潜在在不稳定的危险因素,他源于多个层面,牵涉范围广泛,有些方面的问题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方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一)、完善立法,健全相关制度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法》远不能满足审理案件的需要。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情况复杂、政策性强、解决难度大,不适宜作为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一审民事案件。

细化《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相关规定。满足审判实践的需要。

建立严格的农用地保护制度。任何单位任何人占用农业用地的,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与承包农户签订协议,履行合法的征占用手续。政府公益性建设及经营性项目建设占用土地,均办理合法的征占用土地手续。政府征地时,不允许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保障当事人诉讼救济的权利。

(二)、加强行政机关的管理职能

农村基层政府组织的行政管理服务行为直接涉及农村地区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这些机关或组织行政不作为、管理不到位或服务跟不上是酿成纠纷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土地纠纷案件不宜作为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一审民事案件的原因之一。对农村土地进行普查,明确土地权属并加强对村级土地工作的管理。政府应加强对村委会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特别是土地发包的全程监督,以维护村民的承包经营权。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和仲裁机构。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基层政府,最了解农村土地的现状及纠纷的原因,可因势利导的调解矛盾,化解纠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篇7: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查报告

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呈易发多发态势,而且由于纠纷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导致农民土地上农作物财产权甚至农民人身权等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形大量存在,由此引发的信访、群体性事件也较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和谐稳定,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全面掌握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状况,寻求解决此类纠纷的途径和措施,笔者对**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搜集整理相关案件审理情况、赴基层走访调查等方式,认真分析了此类纠纷的特点、成因,并提出对策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基本情况

至,**法院审理的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基本情况如下:

1、案件受理情况。共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171件。其中20受理14件,受理56件,受理51件,20受理50件。案件类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共受理160件,占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总数的93.5%。其中2011年受理9件,20受理54件,20受理47件,2014受理50件。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确认纠纷[1]为49件,2011年至2014年分别受理8件,13件,23件,5件;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为4件,2011年至2014年分别受理1件,3件,0件,0件。另一类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共受理11件,占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总数的6.5%。其中,2011年受理2件,2012年受理2件,2013年受理3件,2014年受理4件。

2、诉讼主体情况。

从统计情况来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主体主要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双方当事人均为公民。此类案件数为122件,占纠纷总数的71.35%,占比较大;另一种情形是当事人一方为公民,另一方为村委会。此类案件数为47件,占纠纷总数仅27.49%。

3、案件处理情况。

目前,受理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已结168件,其中调解撤诉数为121件,调撤率为72.02%;判决数为47件,判决率为27.98%;上诉案件数为17件,上诉率达36.17%;发改案件数为1件,发改率达2.13%。与其他民事案件相比,农村土地纠纷案件调撤率较低,而上诉率、发改率显著较高。

二、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主要特点

从法院审理情况以及走访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纠纷范围具有广泛性。以往,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多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认纠纷、因侵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的纠纷等。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农村人口流动频繁,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增值效应变得更加突出,新类型的纠纷与冲突不断出现,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外嫁、进城、丧偶等户籍变动引发的纠纷等,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范围更加广泛。在调查中还发现,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主体除村委会、村民外,不少纠纷还涉及乡(镇)政府、土地征用的相关单位、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呈现主体多样化的趋势[1]。

2、纠纷矛盾具有激烈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由于涉及农民“命根子”利益,一旦形成纠纷,当事人之间对立情绪大,互不相让。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很容易引发其他纠纷、信访甚至突发事件。一是民事纠纷,主要是财产损害、人身损害类侵权纠纷。当事人之间因争抢土地,抢种抢收,导致毁坏庄稼,甚至打架斗殴,引发财产、人身损害纠纷。此类财产损害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纠纷诉讼约占人民法庭受理的这两类案件的20%左右。二是刑事纠纷。在争地过程中,一些当事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出故意伤害、破坏生产经营等极端行为,构成刑事犯罪,其中以故意伤害(轻伤害)罪居多。

3、纠纷规模具有群体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大多涉及人员多,群体性特征明显。不少纠纷虽尚未进入诉讼程序,但许多农户对正在审理的案件处于等待和观望中,一旦正在审理的案件有了结果,大量相同情形的案件蜂拥而至,很快都进入诉讼程序。此外,实践中,乡(镇)政府侵犯农民承包经营权、村委会违背民意暗中向外发包土地、土地征用过程中强征强拆或补偿款不到位等,因涉及较多人的切身利益,一般为大多数村民所关心,极易引发群体性纠纷。

4、纠纷处理具有复杂性。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中,大量纠纷系通过村组协调、诉前调解等途径处理,协商、调解不成的才进入诉讼程序。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涉及的一些问题,有历史原因、乡土习惯,相关政策与法律规定存在一定冲突,法律与法律之间也未能完全衔接,导致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过程中陷入“认定事实难,适用法律难,化解矛盾难,服判息诉难,强制执行难”的“五难”境地,案件处理结果呈现“调撤率低,判决率高,上诉率高、发改率高”的“一低三高”局面。

三、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多发的主要原因探析

1、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是引发纠纷的自然原因。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土地的总体供应充足与个体分摊的稀少是一对长期、深刻的矛盾。特别是东部农村的土地由于受到工业化进程加剧的影响,实际可耕地面积正在日益减少,而城乡二元化的体制尚未打破,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仍十分强烈。土地二轮承包结束后,一方面是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而另一方面是婚育生娶、生老病死等人口变化,部分人群人多地少、占地不均衡的问题突出,这些为土地纠纷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2、利益驱动是引发纠纷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农业政策调整使种地有利可图。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随后国家又采取具体的农业补贴政策和措施,种地收益明显增加。之前因种地收入低、税费重,不规范的将土地流转、将土地交给亲朋耕种、“以租代征”、将承包田硬性交还村组甚至将土地闲置、撂荒的农民现在又反悔,纷纷想要回土地;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对土地需求的快速增长,城郊土地征收补偿给农民带来巨额受益,在补偿款的利益驱动下,所征地范围内曾有互换、代耕等土地流转形式的农户,纷纷欲收回土地,然而现在的经营者又不愿放弃,逐渐演化成大量的土地承包纠纷。如:青墩镇修建高速公路征地时,不少农民得到了二、三十万元的巨额补偿收益,听说还将继续征地,当地农民土地观念极强,要求返还承包地的纠纷案件也较多。

3、基层土地管理不规范是引发纠纷的普遍原因。在调查中发现,基层土地管理工作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1)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档案管理混乱。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时工作不严谨、细致,出现了一地双证、错填、漏填证件、地亩四至不全、记载的四至、面积与实际情况不符等情形,不少农户至今尚未领到经营权证书。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中内容记载错误的,未能及时进行变更;对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耕地的,未能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并收回、注销经营权证书。有的村土地承包档案保管不当甚至丢失,导致相关内容无法核查。这些均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利不清晰、不明确,为纠纷发生埋下隐患。(2)土地流转手续不完善,程序不规范。主要表现为自行流转多,报批准、报备案的少,申请变更登记的更少;口头协议多,书面协议少;约定不明的多,约定明确的少;书面协议内容不规范的多,规范的少等,而镇、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的管理普遍不够到位,未能提供示范性合同文本,也未能及时进行登记、备案、监管。一旦发生纠纷,农户之间各执一词,土地流转的性质、合同权利义务的内容认定缺乏有力的证据,处理难度较大。

4、法律和政策的衔接不协调是引发纠纷的制度原因。我国对农业土地承包纠纷的解决,走过了主要依靠政策调整到以政策调整为主、法律调整为补充,到政策调整与法律调整并重再到目前主要依靠法律调整的历程。多年来农村土地政策不太稳定,几经变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而《农村土地承包法》立法滞后,与现有政策并不完全衔接,导致诸多问题。如:《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条第三款规定: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二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但209月1日起实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六条[2]对该问题作了不同的规定,承包方请求返还承包地的,应予支持。两者规定存在不一致。发生纠纷后,捡拾土地的这部分农民,甚至当时重新安排种植的村组还根据《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坚持认为不应返还承包地。再如,以前对“集体”这一概念的理解曾包括村小组,现行法律对于承包地所有权的归属规定为集体所有,该“集体”是指村集体,还是村小组,模糊不清,发生土地征收涉及补偿收益时就容易引发谁是受益方的争议。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法院协调、化解矛盾以及服判息诉工作带来困难。

5、矛盾解决机制不畅是纠纷涌入法院的社会原因。社会转型期使人情社会逐渐走向理性社会,人的组织认同感、归属感逐渐淡化,基层组织的凝聚力、社会控制力明显弱化。在调查中发现,对一些历史原因存在争议的土地纠纷,村集体采取回避的态度,使得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矛盾激化或进一步扩大;一些原本争议不大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因没有及时处理妥当而矛盾加深、影响加剧;还有许多纠纷虽经集体经济组织协调处理,表面上平息了纷争,但未从根本上予以解决,随时可能酿成新的纠纷。此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已经于1月1日施行,但我区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前不久才刚设立,仲裁工作尚未能正常开展,实效也尚未显现。诉讼外调解、仲裁机制的不畅,导致大量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涌入法院。

四、预防和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路径探索

(一)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从源头上消除隐患。

1、完善承包经营权登记,明确土地权属。目前,我区新兴镇三里村作为全市唯一试点,已经按照中央意见[3]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换证工作,而其他地区尚未开展。针对当前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不彻底、不到位的普遍情况,建议区农村工作办:(1)制定切实可行方案,抓好延包扫尾,加快全区土地确权发证工作;(2)对已完成延包工作的村,依照《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对土地进行权属清查,进一步查清承包地块面积、四至和空间位置等情况,对权属不明或错证、漏证的依法确权,避免权属争议;(3)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充实完善承包地块的面积、四至、地类和空间位置等信息,并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4)适时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注销工作。对征用、进城落户、分户、结婚、死亡、转让、互换等引起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变动或者灭失的,依法办理变更、注销登记,并记载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从而进一步明确土地权属,消除纠纷隐患。

2、完善管理机构,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充分发挥在各镇建立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作用,要在区农办的指导、协调、监管和引导下,积极履行农村土地流转管理职能,包括收集、上报和发布各村土地流转信息,建立流转信息平台,指导签订流转合同,办理流转合同鉴证,监督流转合同履行,调解流转合同纠纷,管理土地流转档案,接受村、组、农户委托代理流转土地使用权等,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行为的规范化和高效化。

3、加强培训与宣传,提高群众及基层管理人员素质。首先,区农办与区法院要积极向全区农户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相关法律政策的精神、内容,做到宣传到村、到户、到人,使广大农户懂法、守法、护法,自觉规范土地承包经营行为,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其次,区农办要加强对乡、村两级负责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干部的业务培训,使其深刻理解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真正掌握不同情形矛盾纠纷的处理方法,做到依法管理,依法调处,使农户认同基层组织工作,认可基层组织处理结果;最后,区农办要特别加强对村级土地管理员的业务指导,使其切实做好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并注意收集掌握、分析研判、及时上报本村二轮土地承包和流转动态,为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提供第一手资料与信息。

(二)进一步健全土地承包纠纷化解机制,提高矛盾化解实效。

1、把握调处原则,妥善化解纠纷。各乡镇、村委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组织,并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三个方面给予保证,为调解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调解组织要充分发挥贴近基层、依靠基层的优势,本着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有利于农村大局稳定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多做化解工作,特别是对于矛盾尚未激化、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模糊的纠纷,要根据法律和政策基本精神,多做释法析理工作,耐心疏导,妥善化解矛盾,提高调解实效。

2、全面推行仲裁,提高仲裁实效。与协商、调解、诉讼等途径相比,采用仲裁方式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等诸多优越性,也符合当前全区的实际情况。建议区农办抓好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学习和宣传,全力保障仲裁机构必要的工作经费、工作场所和工作条件,并对仲裁员实行定编定岗,加强业务培训,使仲裁工作全面落到实处。对诉至仲裁机构的纠纷,要以稳定承包关系为根本,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为准绳,以维护土地承包当事人合法权益为核心,以稳妥调处土地纠纷为重点,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依法裁决。

3、强化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积极开展诉调对接,在尊重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同时,要积极倡导诉前调解,并及时与乡镇、村组联系,加大委托调解和邀请调解力度,全力提高诉前调解实效,同时法院要加大对基层组织调解、仲裁调解的业务指导力度,对其通过调解达成的协议,依法、及时确认其效力。此外,要依托“和谐共建”平台,加强信息共享和矛盾纠纷共同排查、化解工作,对于一些重大、复杂的土地承包纠纷,应及时向辖区党委政府汇报,通过组织法院、农办、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等相关单位召开联席会、协调会的方式,专题研究纠纷的化解对策,形成纠纷化解的合力。

(三)进一步加强法律问题研究,妥善处理农村土地纠纷。

1、明确纠纷处理的基本思路。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应采用物权保护为主、以债权保护为辅的保护方法。对弃耕、撂荒的原承包地,本人不愿耕种的,可以依法进行流转,但其承包经营权仍受法律保护,除非本人提出书面申请,自愿放弃承包权,否则,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得剥夺或限制其承包权。同时,在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处理过程中,不能片面强调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而忽视对实际耕种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也不能脱离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实际情况而机械地运用证据规则去适用法律,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

2、明确纠纷处理的一般方式。(1)对返还承包地请求的处理。对已经收回或调整承包地的,按照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保护原则,原则上应立即返还。不能立即返还的,要依照有关规定,区分不同情况情形妥善处理:如果原承包地已被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给本组织其他成员,在确认原承包农户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由集体经济组织组织原承包农户和现耕种人直接协商,如原承包农户同意继续流转的,流转受益必须全部归原承包人,或者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重新修订合同,限期归还承包地。如暂时不能返还的,由集体经济组织在机动地中予以解决,没有机动地的,经原承包农户同意后由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给予经济补偿,并保障其基本生活来源。(2)对“抢种”侵权问题的处理。“抢种”行为系法律上的侵权行为,应当在生效判决后,立即停止侵权、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还要赔偿损失。但是这种“抢种”行为往往是事出有因,在已过播种期后,如果让受侵害者进行收获不但在当前农民的意识中不能接受,显然会激化不可预测的矛盾;如果将种植物予以铲除导致的又是社会财富的减失。所以我们认为由抢种者收获,具有承包权的承包方得到赔偿具有现实可行性,如此处理也未违背现行法律的规定。另外,在赔偿数额上不宜高于侵占土地的纯收益,这样便于判决的实际履行。具体可按如下处理意见:①

对于未过播种期的“抢种”者,应令其停止侵害,恢复原状,一般不宜再就侵权问题做出赔偿;②已过播种期的,由侵权者收获,但做出赔偿,赔偿数额在土地纯收益以下合理确定。(3)以其他方式承包的合同的效力认定问题。我国法律对重要承包事项都规定了民主议定原则,其法理依据是土地的经营管理者必须依照所有权人的集体意愿行事。如果发包方违反上述强制性规定,越权发包,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承包合同无效,并根据当事人的过错,确定其应承担的相应责任。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2条、第25条的规定,承包合同签订满一年,或虽未满一年,但承包人已实际做了大量的投入的情况下,人民法院不因发包方违反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原则越权发包而确认该承包合同无效,但可对该承包合同的有关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据此,原则上,只要合同形式合法应确定合同的效力,特别是作为发包方的村委会主张合同无效的一般不予支持。多数村民因违反民主议定原则主张村委会与他人签订的合同无效的,如承包方种植1年以上的,原则上不予支持;承包方种植不足1年的,原则上认定合同无效;投入不大的可予以适当补偿;有大量投入的,主要针对承包费,必要时针对承包期限作出调整。确认合同效力后,如发包方主张增加承包费的,可视情增加。合同本身存在不明确之处,如合同条款不全、原村委会成员以个人名义出具答复意见等,此情形下,做出不利于合同继续履行的解释。民主议定原则只适用于确权承包,而不适用于土地流转。需要强调的是,确权承包不同于土地流转,如果村委会将已确权土地转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的,不得以违反民主议定原则为由认定转包合同无效。

篇8:农村土地纠纷问题调研报告

1 农村承包土地插花国有林现状

近年来, 随着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以及农村税费改革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 农民对土地的热情与关注日益升温, 特别是伴随着景谷两大林业公司的快速发展, 纸浆、松脂等林业产品在市场走俏。农民种植桉树、松树收益不断提高, 极大地引发并带动了农民对土地经营权的自我保护意识。农村承包土地由包袱变为财富, 农民由怨田、弃田到要田甚至抢田, 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农村承包土地纠纷, 成为新形势下农民上访、干部挠头的新问题, 严重影响景谷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仅2014 年, 全县县、乡2 级农经部门共接待各类农村承包土地纠纷上访案件达1 372 起。在这些纠纷中, 极大部分又是由农民开发、流转插花在国有林地中的承包耕地引起的。这些纠纷普遍存在着农村土地承包合同证本上填写面积小而农户认定和管护的四至界线内面积大, 以及合同书内填写的四至界限不清和长期放荒已幽闭成林的共性。在法院不受理承包土地纠纷案件, 县人民政府没有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情况下, 农业部门在处理这些纠纷时只能进行调解。在开展调解工作中, 由于国家现行涉及到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法律和法规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没有细致的规定, 县委、县人民政府也没有一个明确针对景谷县农村承包土地插花国有林引起纠纷如何解决的硬性指导意见。农业部门在具体工作操作中, 就没有一个可供参考执行的调解原则来指导纠纷双方进行协商解决。而对此类纠纷的调解, 农业部门在工作中既要做到照顾农民的诉求, 又要维护国家的利益, 而农民的诉求往往超出实际太多, 严重侵占国家的利益, 诉求得不到满足, 农民往往不会接受调解结果, 大多纠纷就形成调而不解的现状, 大量的矛盾纠纷慢慢积压。这些纠纷如长时间得不到妥善解决, 国家、集体、农民三方都对各自的权益得不到开发, 将影响到景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还可能会酿成群体性恶性事件, 给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埋下隐患。

2 解决此类纠纷问题应把握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2.1 总体要求

解决农村承包土地插花在国有林地引起纠纷问题要以《农村土地承包法 》和中央关于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规定为前提, 让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对当前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及时进行妥善处理和解决, 将保护国家、集体、农民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 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确保不出现恶性案件, 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2.2 基本原则

要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就要遵从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对土地承包关系进行保护, 确保其长期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稳定家庭承包关系是农村长期稳定的基础[1]。解决当前农村承包土地插花国有林地引起的纠纷问题, 必须坚决依照1994 年发放的二轮农村承包土地合同为准, 不能对已经形成的土地承包关系进行大的调整, 必须保持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的稳定。在解决问题中, 绝不能不依据合同对这些插花在国有林地中的承包土地进行确权, 也不能因合同所载信息不清废除农民持有的插花地块的承包土地合同书。重点要解决一些农民以依法、合法取得对插花在国有林地中耕地的承包合同为理由大肆侵占国有资源———国有林的问题。二是严格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紧急通知》等法律法规办事。2003 年3 月1 日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 对农村土地承包的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规定, 要将其作为解决农村土地承包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2]。在解决实际纠纷的过程中,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各项规定, 按照法律和法规解决问题。三是保障和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要解决农村承包土地插花国有林引起纠纷问题, 不仅要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倾听群众的意见, 尊重群众的意愿。也要注重从实际出发, 合理划分国家、集体、农民三方利益[3]。

3 解决农村承包土地插花国有林地引起纠纷问题的对策

3.1 强化纠纷化解的组织领导

要重视农村承包土地插花国有林地引起纠纷问题, 将其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 及时解决好这类纠纷, 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4]。各级政府要将其作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抓紧抓好。主要负责的领导要认真负责, 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对于出现问题较多、矛盾较为突出的地方, 要派驻工作组、增加人员, 解决好纠纷。乡 (镇) 人民政府对解决好土地承包纠纷负有重要的责任, 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根据实际情况, 依据法律法规, 将矛盾及时解决, 避免重大纠纷的产生。

3.2 切实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

《农村土地承包法 》等法律、法规是解决土地承包纠纷的基础和前提, 要通过多种形式, 对其进行宣传。不但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和掌握, 还要在农户中进行宣传, 真正做到依法办事, 解决纠纷。

3.3 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

农户耕种的二轮承包水田插花在国有林地引起纠纷的, 都应把这些承包水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农户, 确权面积以实测面积为准。

农户耕种的二轮承包旱地插花在国有林地引起纠纷的, 属于基本农田的, 都应把这些承包水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农户, 确权面积不超过国土部门认定的基本农田面积。属于非基本农田的, 原则暂不确权登记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到户, 应按照相应的林业政策进行调整。要采取尊重历史, 照顾现实, 听取农户意愿的原则, 积极引导农户退耕还林, 农户愿意确权登记为林地的, 由林业部门按照该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给予办理《林权证》。

3.4 做好已开发耕地、林地处理工作

农户插花在国有林地中的二轮承包耕地现已开发种植林木和经济作物的, 凡不超过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书所填写面积的, 就按照已开发的面积认定;凡超过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书所填写面积的, 超过部分不予认定。为化解矛盾, 超过部分经实际丈量, 确定权属归国家所有后, 划定一定使用年限, 缴纳一定承包费后可继续承包给该农户从事林业生产。

摘要:阐述了景谷县农村承包土地插花国有林地由于开发引起纠纷问题的现状, 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根据现有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解释, 对如何妥善解决此类问题, 保障国家、集体、农民的权益, 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 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农村承包土地,纠纷,解决原则,建议,对策

参考文献

[1]周训芳.《农村土地承包法》中的林地与林地权利[J].中国林业企业, 2003 (5) :29-31.

[2]蔡清楼.林业家庭承包与双层经营体制的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 2011 (2) :138-140.

[3]陶然, 童菊儿, 汪晖, 等.二轮承包后的中国农村土地行政性调整:典型事实、农民反应与政策含义[J].中国农村经济, 2009 (10) :12-20.

上一篇:工业设计协会章程下一篇:管理评审输入材料(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