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例会成为精神大餐

2024-06-09

让教师例会成为精神大餐(精选6篇)

篇1:让教师例会成为精神大餐

让教师例会成为精神大餐

红星小学

罗志群

教师例会对于学校来说是一项常规工作。都说从开会的内容就可以看出学校的办学理念,从会风可以看出一个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领导的号召力。而每每开教师例会时,行政在台上滔滔不绝地布置工作,台下却是一双双倦怠的眼睛,还不时有手机铃声响起。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都不得不审视“例会”这个无比熟悉而又被漠视的常规工作。怎样利用好这个阵地,提高会议质量,让与会教师有收获,最大限度地发挥例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成了我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经过精心策划,学校启动“让教师例会成为精神大餐”活动。

改版后的教师例会分为四大板块:

1、感悟经典,积淀人生:学校开设校本课程《与经典同行 素质教育之旅》已有两年的时间,这个环节让更多的老师参与校本教研,体验和感悟经典的魅力所在;

2、读书沙龙,分享收获:新书好书推荐、读书观点分享、读书观点分享、读书体会交流,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校园充满书香。

3、校园内外,民声观点:作为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我们的校园里,每天都在发生着值

得我们感动的人和事,这些看似普通的人和平凡的事,实则是引领全体大家感悟生活、感悟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社会公民,我们更要关注和了解社会焦点、时政要闻,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4、校务点拨,温馨提示:总结上周工作得失,公示各项评价结果,安排本周工作重点,通报学校重大决策是主要内容。除“校务点拨”外,每个环节大约10分钟左右。

各板块主讲老师通过自愿申报和学校调剂的方式一经安排,大家纷纷着手准备,写好讲稿,制作精美的PPT,下载相关视频……

第二周的教师例会准时开始了:有夏晴老师带来“行万里

路 读万卷书 ”新马泰旅游见闻;潘峰老师阅读《零距离美国课堂》一书后的精彩分享;还有李瑶主任给大家新鲜带来温总理两会前夕与网友在线交流;最后校长简明扼要的本周工作布置。动听的音乐、精美的图片、诚挚的感悟犹如一场视听盛宴牢牢地吸引了老师们的注意力!

会后大家纷纷议论:这样的教师例会不似以往刻板枯燥,反倒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教师例会能够让人真正有所收获,可以学到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当我倍受鼓舞之时,也有个别年纪偏大的老师传来了不同意见:内容很精彩,可似乎有点多,四个板块下来,整整一节课,感觉有点紧张,吃不消。我也认真考虑并回复了这几位老师的意见:因为会议形式做了调整,刚开始有些不适应是正常的,但如果进行两三次之后仍有这样的感觉,学校一定再进行调整。

接下来的几周,教师例会越来越朝着良好的势态发展:教研部门在会前调试好相关设备,主讲教师提前安装好PPT,当铃声响起会议准时开始,会场一片安静,大家都聚精会神地聆听,跟随主讲教师感受“矮个子巨人”邓亚萍的传奇经历,领略“国粹京剧”的魅力,深思“灾难片”所影射的社会问题,也分享诸如《怎样说孩子才会听》、《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等好书的精髓;紧跟时代步伐,了解最新的国内外资讯:地球一小时、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大家不时点头称赞,又不时在笔记上记上几笔,不知不觉半个小时过去了,大家似乎还沉浸其中,久久不肯离去,至此再也没有听老师提及“紧张”“吃不消”等词。

记得魏书生老师谈到学校管理时曾说过: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按时做。同样的教师例会,不一样的形式,营造出不一样的氛围,效果更是大相径庭。让教师走上讲台,成为例会的主角,它能激发教师的潜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成就完整幸福的教育人生。

篇2:让教师例会成为精神大餐

实习记者 张倩侠 记者 徐启建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具体操作层面的东西不解渴、不透彻、不深刻,他们开始寻求一种更深层的东西。

这种深层探索的主要工具或者说手段就是教育哲学。石中英教授呼吁,教育哲学应当成为教师成长和实施教育行为的一个重要精神资源!

石中英,男,1967年出生,教育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学系主任、教授、博导。曾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八届高校青年教师奖,主要著作有《教育学的文化性格》、《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哲学导论》等。

10年前,我们可能会说:“教育哲学是干什么的?”但现在这样的问题似乎不会再出现了。最近一两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随着教育理论的很多基本理论问题、实践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具体操作层面的东西不解渴、不透彻、不深刻,他们开始寻求一种更深层的东西。这种深层探索的主要工具或者说手段就是教育哲学。

近日,教育哲学领域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中英教授呼吁,要让教育哲学成为教师成长和实施教育行为的一个重要精神资源!

什么东西是好的?教育哲学为教育提供了价值判断

记者: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教育是由无数琐碎的小事构成的一种具体行动,而哲学则是形而上的抽象理论,它们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联系。教育真的需要哲学吗?

石中英: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告诉我们,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这个原理说明在具体事物的中间有着一般性的知识假设、价值追求和伦理信念,比如说这里面什么东西是好的、什么东西是真的、什么东西是有意义的。这些问题的追问和反思,是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包括存在于这种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在实际的工作里面,一些具体教育问题的解决或者具体教育问题的思考,最后都要追溯到一些这种比较一般性的,我们用哲学的话说就是比较抽象的一些问题上来。比如说一个老师打学生了,这是个具体问题吧?以前我们说老师打学生是天经地义的,学生学不好,老师就是要打,这就涉及很复杂的一些问题。老师打学生的目的,如果排除了泄私愤的情况而言,一般都有一种教训的味道,教训的目的是让他变好,那么从这个动机来讲并不坏。从经验层面上来看,有的学生可能真的打好了。今天我们一贯地反对体罚,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可以从很多角度分析,一个从动机来讲,一个从目的来讲,一个从效果来讲,甚至可以从手段本身的道德不道德这个方面来分析。这些问题的分析就涉及怎

么看待学生、怎么看待老师、怎么看待师生关系的本质。这些问题,就很容易和伦理学啊,和哲学啊,和人性论啊结合到一块儿。比如说有这种说法,叫“孩子不打不成才”,甚至还有个比喻,说你看看小树苗,你要不修枝剪枝它就长不大,它就乱长一气。这种比喻实际上就是一种哲学假设,把孩子看成是自然的树木。树木生长本身是有内在秩序的,我们要让它结出好的果实,确实是要修枝剪枝。可是问题就在于,人是不是树木?你有没有把握修掉剪掉的就是没有价值的?陶行知讲:棍棒之下出孝子,但你的棍棒可能打掉一个爱迪生,可能打掉一个瓦特,打掉一个牛顿。我们怎么判断这个小孩子哪些倾向是值得鼓励的,哪些倾向是不值得鼓励的,哪些是需要禁止的,哪些是不需要禁止的?它涉及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涉及一个判断的工具问题。所以,最藐视哲学的人都在实践一种哲学。教育的问题就和人生的问题一样,有一个态度问题,他认为这样好,你认为那样好,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进行辩护,这个辩护的过程就是哲学。所以,教育没有哲学是不行的。

教育哲学无法用一般哲学代替

记者:在日常的学习和阅读中,教师多多少少会接触到一些哲学,比如福柯、尼采等人的哲学。那么,您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些一般的哲学与教育哲学有什么区别?

石中英:所谓一般哲学,也叫普通哲学,英文里叫General Philosophy。一般哲学是探究哲学的一般问题的,不是局限于哪一个领域的,它是就一些一般的认识论、伦理学、美学的问题,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般哲学很重视学术性的工作,不重视对实践性的回答。还有一种哲学叫应用哲学(Applied Philosophy),我们说的教育哲学属于应用哲学。一般哲学家可能不关心应用问题,比如说当代很多哲学家哈贝马斯啊,福柯啊,他们很少关心教育问题,很少关心学校里边发生了什么,他们的哲学都是建构自己的一个体系。教育哲学就像法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一样,把哲学的这些资源、理论、方法运用到某一个具体社会问题领域里面来。所以教育哲学实际上应该说是哲学和教育实践的一个中介。教育哲学主要是针对教育问题的,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很完整、很系统、很集中,教师可以直接从教育哲学里边获得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养料、观点的启迪、思维的力量。有的一般哲学不好读,(教师)可能读不懂。教育哲学的工作是把一些哲学资源进行筛选、再组织,使之应用于教育问题,我们读起来,就会觉得很直接。

记者:那么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哲学所研究的内容有哪些?这些研究有什么现实意义?或者说这些研究能够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石中英:中国教育哲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很多领域,比如说涉及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学生观、教师观、课程问题、教学问题、高等教育问题……它回答的问题很多,仅举个例子,比如说如何看待学生?心理学怎么看待学生呢?学生就是一个心理的实体,不管

是个体的也好群体的也好,他是一个心理的单位,他有他的心理活动,他有独特的心理个性,什么认知啊,情感啊,意识啊。社会学看学生呢,就是个角色,角色是由一系列义务、权利、职责所构成的,学生要尊重老师,学生要按时上课,这就是社会学问题,这是角色所承担的啊。经济学怎么看待学生呢?学生就是一个教育消费者,他是一个掏钱来上学的人,他是一个教育服务的享用者。那法学怎么看待学生呢?学生是一个权利主体,学生有学习权啊、有受教育权啊、有人身权利啊、有《未成年人保护法》赋予的权利啊。哲学可能更从综合的、整体的这一方面来看待学生,学生是一个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学生有些特征是超越心理活动、超越社会角色、超越法律的身份的,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那作为一个人,你该怎么对待他?比如师生之间,作为角色,学生像个学生,老师像个老师;作为权利主体,各有各的权利;可是作为人,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所以我认为教育平等这样的命题如果不在哲学意义上谈,就不好理解。作为社会角色,老师和学生担负着不同的职责,不同的义务,当然是不平等的。但是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人格上是指在哲学意义上,他们都作为人的存在,这是没有差别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好理解师生平等了。教育哲学素养欠缺会产生问题教师、问题教育。

记者:您认为教育哲学素养的欠缺对一个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您的《教育哲学导论》序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您能不能具体说说,教育哲学素养的欠缺究竟会给教师带来哪些问题呢?

石中英:第一个问题是教师失去反思意识,成为纯粹的教育的工具,成为一个被动地、消极地、执行命令的教育者,而这样的教育者注定是成不了一个好的教育者的。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哲学一个最基本的思维特征就是反思性,有人把这个定义为寻根究底的反思。教育哲学就是对教育事件、教育生活、教育问题寻根究底地反思。寻根究底地反思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增加我们的教育智慧,打破一切的形式主义、打破一切的教条主义、打破一切的习惯、框框。一个老师没有习惯不行,但是如果他把一种习惯固定化了、模式化了,也不行,为什么呢?因为教育的对象是常变的,教育的环境是常变的,教育的任务也要不断进行调整,而且学生是各有其面的,怎么能够用习惯来指导工作呢?基本的、良好的习惯是重要的,但是如果老师的工作完全建立在习惯基础之上,他就失去了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情景来把握教育意识的思想态度。而且教育工作也是不断面临挑战的,是经常会出一些问题的,我们不可能指望一个教师永远在教育教学问题上不出错误,出了错误怎么办呢?就要反思啊。而哲学就给我们一个反思的态度、反思的方法。

第二个,哲学给我们的另外一个功夫说白了就是删繁就简、以一驭万。不学习哲学就掌

握不了这个功夫。哲学家的生活态度是很简单的,一个真正有哲学智慧的人,能够很快在多样性中把握住那个“一”,很快在复杂中把握那种简单,能够以一驭万。那么教育复杂不复杂?教育太复杂了。一个老师每天的工作千头万绪,从维持纪律到和学生谈话,到完成教学任务,到协调和同事的关系,到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但是核心只有一个,他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教育,他的谈话要具有教育性,他的教学要具有教育性,他的班级管理要有教育性,所以教育性是教师所有具体工作的核心。怎么才能把握什么叫教育性?这个必须用教育哲学的功夫才能把握。把握了这个才能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做什么工作他都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把握不了这个,老师就会陷入到“事务主义”里边去,就会感到疲惫不堪,应接不暇。对于教育哲学,我们的教师急需“补课”

记者:您有没有关注过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哲学方面的学习情况?据您的了解,他们对教育哲学学习得怎么样?

石中英:不好。我想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社会普遍地轻视理论,最轻视的是哲学理论。很多人都认为哲学是空洞的、哲学是抽象的、哲学是远离实际生活的。事实上,哲学就在生活之中,哲学是最具体的,哲学是最关注实践的。但是就像贺麟先生讲的,中国人轻视理论是从骨子里的,轻视理论的结果是重视什么呢?经验。中国人相信经验、迷信经验。所以中国人的实践是很容易陷入到经验主义的传统里边去。你看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从素质教育到新课改,只要什么地方创造出一个新的经验,学习者如潮,回来后就照搬照抄,可是实践表明这样做的没有几个成功。为什么呢?因为经验本身有局限性,经验本身有地域性,经验本身有个人性,经验是倾向于自我复制的,它不太能够移植的。所以学习别人的经验怎么才能学得好呢?前提之一就是用哲学的眼光去分析,把别人的经验上升到一般性的高度,舍弃了影响经验的具体因素,这样才能学到手。所以参观学习要学实质的,抓本质的,不能抓现象的。这是中国普遍的一个现象,也是一个传统——忽视理论,尤其忽视哲学理论。第二是官僚主义。中国许多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教学自由在学校里边是没有保障的。教师就是一个命令的执行者,是一个教学任务、管理任务的执行者。这个执行者基本是机械的、被动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允许他独立地思考,他也没有独立思考,也没有进行哲学反思的空间。甚至觉得根本没这个必要,“我只要听话就行了,我只要按要求做好就行了,我要教育哲学干什么?”

第三个是我们的教师教育。不管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培训,教育哲学都没有作为一门必修课出现。这和国外,至少和我看到的英美国家的经验是不同的,在那些地方,教育哲学是必修课,你不学习教育哲学你就不会当老师。教育哲学教给他们什么功夫呢?分析教育的概念、命题、口号,澄清教育的价值观念,反思自己的价值立场。最终的目的是使他们成为一

个成熟的教育者。所以说,不懂教育哲学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但好得有限。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是深思熟虑的,采取任何措施,说任何一句话都要说出来我为什么可以这么干,要能够为自己辩护。教师教育培训课程体系中教育哲学的缺乏,导致教师们对教育哲学了解得很少。去年南方有一个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说,“我们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就是要上大学、挣大钱、娶美女。”这在基础教育界引起各种争论。当然,据说这个老师最后被处分了,说他不好,不该这么讲。可是有很多老师真的认同他的观念,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就是要去上大学,就是要去挣钱,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归宿。这是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如果要为教育目的辩护,一个老师连为教育目的辩护的哲学知识都没有,怎么成为一个好老师啊?

所以我个人认为,由于这几个原因,老师们对教育哲学了解的程度是很不够的,普及教育哲学的知识是很重要的。

石中英教授推荐的教育哲学书单:

《爱弥儿》(卢梭著)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著)

《中庸》(推荐理由:根据已故的哲学家陈元晖先生的看法,这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哲学作品,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中国教育哲学最经典的三句话。)《教育哲学》(黄济著。推荐理由:通俗易懂,语言朴素,切合实际。)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陆有铨著。推荐理由:它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教育哲学界对西方教育哲学介绍最为系统的一本书。我们可以看看人家那些不同的教育哲学流派都探讨些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我们现实的教育问题之间有没有共同之处。)

《教育哲学导论》(石中英著。推荐理由:充满强烈的时代气息,把人生论放在教育哲学的核心问题来进行研究,探讨了理性、知识、自由、民主与教育哲学之间的关系。)

篇3:让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精神家园

一、我的人生我做主——让教师自主规划职业生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目标是最大的动力。我们分四个层次, 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规划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实现被动管理向自主管理的转换。

第一个层次, 写给自己的成长寄语。每个教师在不同阶段, 都要给自己写一段触及内心的寄语。“走在专业发展的最前沿, 推开一扇扇崭新的视界, 用心呼吸, 成长就像花儿一样幸福开放……”把这样美好真挚的语言写给自己, 让教师不断增强自我提升精神境界、自我净化内心世界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 自我确定职业目标。我们鼓励每个教师都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 并根据这个目标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做有较高师德修养和科研能力的科研型教师;做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名优教师;做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爱心老师。”这种写到纸面甚至记入档案的目标, 对所有的教师都形成了强大的精神砥砺。

第三个层次, 突破学校设定的梯度。为了让教师发展更加稳定、科学, 我们在业务上设定了学科新秀、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学科导师四个层次。用这种梯度设计, 让广大教师的自我生涯设计更加紧密地结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实现了个人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无缝对接。

第四个层次, 融入学校发展愿景。通过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设计, 老师们具备了系统思考和教育反思的能力。我们趁热打铁, 让大家全方位参与到学校发展的研讨之中。老师们提出了200多条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而且绝大多数都比较符合学校实际情况, 据此, 我们提出了顺应发展的学校文化理念。

二、让学习成为习惯——让培训学习贯穿工作始终

在二实验小学, 有一句口号:学习就是工作, 学习就是生活, 学习就是责任。

为了让教师学习培训有一定的物质保障, 学校为每位教师都提供必读书目和业务学习笔记本, 制定了学习制度。要求教师每年订阅一份以上业务杂志, 摘录一万字以上的教学反思笔记, 业务学习会议上作一次专题发言, 上好一节“我最满意的课”, 公开发表一篇论文, 参加每年一度的课标学习考试。学校开展了“文化早餐, 人人享受”学习活动, 每个教师都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收获, 推荐给全体教师共享, 每天一份。学校每年选派3~5名中层干部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 骨干教师每学期选派30多人次参加省、市各种研讨、培训活动。教师学习归来, 必须完成三项任务:上一节观摩课, 展示在外学习的收获;作一个专题发言, 讲述所学的新理念、新教法;写一份汇报材料, 汇报学习的体会及今后的设想。

学校还选择一些典型案例供教师学习, 坚持录制积累优质课教学光盘, 开展了“课例”竞赛活动。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消化、吸收所学的理论知识, 学校定期邀请省市课改专家、学者、教授、教研员来校讲座、做课。他们深入课堂听课, 帮助教师提炼聚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分析问题, 设计改进的策略, 解决教师学习教学中的困惑, 验证教研成果。我们还邀请陈锁明、马云鹏、陈旭远、肖川、赵士英、刘华、李莉、孙士梅等专家学者来校指导, 让老师们在更高的层面上, 得到引领和提升。

三、做科研型教师——让智慧的光辉照亮校园

结合课改要求与学校实际, 我们尝试开展了“教师论坛”活动, 要求人人参与。几年来, 我们先后组织了学校和谐发展大家谈、开放教育的实践体会、顺应教育大讨论等主题论坛, 以专题讲座、漫谈交流等形式, 群策群力解决了学校的发展思路问题, 同时开启了群智, 凝聚了人心, 学校民主和研究的气氛越来越浓。经过探索, 学校构建了基于学科建设的主题研训活动模式。通过同课异构、一课多轮等形式的教研活动, 不同学科都初步总结提炼了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模式, 提出了各自的理论依据, 形成了教学基本流程。

我校还先后成立了字理识字、自主学习、剪纸教学、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研究工作室。各教学研究工作室以项目负责人专长为基础, 以工作室成员集体智慧为依托, 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项目负责人负责协调工作室成员的时间, 间周组织一次集中研讨活动, 每学期至少开展两轮由全体成员参与的工作室内部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每学年面向全校教师组织一次教学研究汇报, 工作周期内至少要完成一个专题的研究并取得相应成果。

为了给教师提供跨时空多领域的学习、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 我们整合各种教育资讯, 构建了校园网络信息库。我们先后建立了教师博客群, 研制典型课“视频案例”, 开展网上共研一节课活动, 不但使教师在信息集成中得以锻炼, 还促进了教师开放交流, 资源共享, 拓展教师交流空间, 拓宽学习渠道。

四、建立城乡共同体——在给予和分享中体验职业幸福

十几年来, 学校先后向蛟河市的松江中心校、池水小学、凉水河小学、新站中心校, 磐石市朝鲜族小学, 桦甸市红石中学, 舒兰市太平中学, 永吉县乌拉街团结小学, 吉林市龙潭区第二实验小学、江机第二小学和船营区越北镇烟达木小学等十余所学校支持资金和设备达100多万元。

学校经常性为本地区教师培训提供场所、设备、师资。每年的寒暑假, 我校都有很多教师参与这项工作。学校的四个机房免费为全地区教师培训开放, 培训所需师资基本上由二实验小学提供。目前, 学校已培训了2500余位校长、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师。此外, 由学校举行的各种学术年会、专题论坛、网上研讨等活动已经成为吉林地区教师共同学习、交流的平台, 它丰富了培训内容和形式, 提高了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满足了城乡教师们的需要, 深受教师们的欢迎。

为了减轻农村学校的经济负担, 提高培训的效率, 学校专门派出教师深入农村学校送课、送讲座。张晓华、宋丽荣两位老师深入龙潭区第二实验小学和船营区第十七小学进行全天候跟踪指导, 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时间长达一个学期。鞠明等老师应邀赴蛟河市、永吉县等开展机器人教学培训, 带动了地区机器人教育的发展。几年来, 学校到农村学校送课、培训、交流100余人次, 惠及1.2万余位农村教师。

五、致力亲情打造——让学校成为一个充满爱的空间

我们从学校大环境上, 首先致力于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体系, 推进民主决策。尊重教师民主权利, 扩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学校规划、制度制定、经费收支、干部选拔任用、职称评定、年度考核和评优等关系学校发展大计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 都实行阳光操作, 充分保证教职工的“话语权”。拓宽民主渠道, 定期召开通报会、民主座谈会, 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这样, 维护了公平公正的人际环境, 让信任、理解、宽容和爱有了扎根的沃土。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打造亲情校园的基本前提。为此, 我们开展了“争做师德模范, 尽展教师风采”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 组织团队师德演讲比赛, 全体教师开展个性承诺活动, 教师节致家长一封信拒收礼物礼金, 全体党员和教师为大地震灾区捐款10余万元。学校建立了教工申诉制度, 强化了教工的保健意识, 坚持每年一次的教工体检, 而且结合女教工特殊情况, 不断增加体检项目, 教工的婚丧嫁娶、家庭困难、各种疾病学校都有相应的福利待遇。学校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工会、共青团组织了旅游、歌咏、知识竞赛、联欢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领导班子还特别关心教师身体健康和工作保健, 为教师购买了雾化器、胖大海、金嗓子喉宝等保健用品;开展了跳绳、踢毽、推拍球、演讲、工间操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鼓励教师以丰富的活动方式, 增强身体素质……从而为教工营造了“沟通、理解、和谐、民主”的工作氛围, 提高了教工的工作乐趣, 提升了教工的幸福指数。

篇4:让教师例会成为精神大餐

近年来,学校的硬件建设日新月异。就拿校园广播来说,音质优美的音柱取代了大齿轮、小铃铛、电铃及高音喇叭,智能化的mp3播放器取代了录音机、磁带等。这些设备,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使得校园广播成为校园文化大餐的“主打菜”。那么,如何更好地运用校园广播建设校园文化,还需正确认识,用心运作。

一、用心选料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年轻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这正是校园广播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源,我们只有认真甄选,去粗取精,选取绿色无公害、营养丰富并且适合学生胃口的“食材”,才有可能做出精美的大餐。好,开始“择菜”“洗菜”,分门别类,进行归整。

(一)歌曲类

1. 爱国情怀:

《歌唱祖国》(童声版)、《中国美》(玖月奇迹)、《中国范儿》(玖月奇迹)、《中国之最》(徐子崴)、《我爱你,中国》(平安)……

2. 金牌儿歌:

《新学堂歌·古诗词歌曲20首》(谷建芬作曲并监制)、《天籁童声》(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上学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快乐的少先队》、《快乐的一天开始了》、《读书郎》、《劳动最光荣》、《学习雷锋好榜样》、《咱们从小讲礼貌》、《娃哈哈》、《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小小的我》、《小小少年》、《童年》、《歌声与微笑》……

3. 动画歌曲:

《猴哥》(《西游记》)、《一个师傅仨徒弟》(《西游记》)、《少年英雄小哪吒》(《哪吒传奇》)、《十二小仙顶呱呱》(《十二生肖》)、《我还有点小糊涂》(《熊出没》)、《龙娃》(《龙娃》)……

4. 优秀民歌:《采花》、《花儿与少年》、《茉莉花》、《青春舞曲》、《猜调》、《太阳出来喜洋洋》……

(二)乐曲类摇摇

1. 风华国乐:

《高山流水》(古琴)、《二泉映月》(二胡)、《催马扬鞭运粮忙》(笛子)、《紫竹调》(古筝)、《金蛇狂舞》(扬琴)、《十面埋伏》(琵琶)、《江河水》(管子)……

2. 钢琴名曲:《献给爱丽丝》、《梦中的婚礼》、《秋日的私语》、《罗密欧与朱丽叶》、《绿袖子》……

3. 器乐金曲:

《那不勒斯舞曲》(小号)、《骑兵进行曲》(长号)、《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天鹅》(大提琴)、《单簧管波尔卡》(单簧管)、《马刀舞曲》(手风琴)……

(三)诵读类

1. 国学传承:《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

2. 经典重温:《春》(朱自清)、《匆匆》(朱自清)、《再别康桥》(徐志摩)、《朝花夕拾》(鲁迅)、《时间与生命》(梁实秋)……

3. 制度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在校十不准》……

4. 课文朗诵:选取各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目,滚动播放。

(四)自办类

“校园新闻”、“优秀习作”、“百科知识”、“校园之星”、“师长寄语”、“名人轶事”、“故事会”……

二、用心加工

有了好的材料,还需要高超的烹饪技艺对原料进行加工,合理搭配,讲究刀功,把握火候,精心烹制,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因此,对于以上资源,可以每天安排一个主题,也可以在固定时段安排相同的主题,合理调配,积极营造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以下面的“食谱”为例,每天起床前有固定的起床号;营养早餐时的“第一道菜”统一为《悯农》;阳光体育大课间,固定安排国学传承,让学生在经典浸润中快乐活动;上午放学统一为《歌声与微笑》;下午上课前,一首曲子后,开始自办节目的广播;下午放学统一为《校园夕歌》。另外,每天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周一为“爱国情怀”,周二为“经典诵读”,周三为“金牌儿歌”(班队方向),周四为“金牌儿歌”+“动画歌曲”+“优秀民歌”,周五为器乐欣赏。

①《悯农》一歌选自《新学堂歌》,歌词为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诉我们要珍惜粮食。歌曲旋律优美,易于传唱。在营养早餐时间播放这首歌曲,具有非常好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②《校园夕歌》,又名《祖国歌》,为我国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李叔同先生所作。这首歌的歌词非常好,特别适合下午放学时播放。“光阴似流水,不一会,课毕放学归。我们仔细想一想,今天功课明白未,老师讲的话可曾有违背?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大家齐努力。同学们,明天再会。”,短短的几句歌词,含义却相当丰富:珍惜时间、反思一天的学习表现、体谅父母平安回家、报效祖国振兴中华、友爱同学礼貌待人,等等。让学生在这样的歌声中结束一天的学习活动,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

篇5:让校园标语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

校园标语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很大的教育宣传效应, 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笔者认为, 学校在校园标语文化建设中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校园标语应成为学生的行为导向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 校园标语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首先必须突出教育性特点, 时时、处处把握教育性原则,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导向功能。

1. 激励为主

积极向上的标语口号能催人奋进, “相信自己一定行”, 一句充满信赖的话语会让学生感到无比温暖、信心倍增;“失败是成功之母”, 震憾人心的警示语会及时挽救迷失方向的学生。校园标语不宜长, 关键在于富有激励性, 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 激发开拓进取精神, 达到一种无声教育的效果。

2. 突出主体

校园标语教育的对象首先是学生, 因此, 在设立标语时, 我们不能过分于关注标语口号是否表达了办学理念或是办学特色, 而忽视接受主体能不能接受, 愿不愿接受, 尽量少用或不用那些“给客人看”的内容。

3. 寓教于乐

校园标语作为德育的一种形式, 在考虑其教育性的同时, 更应注重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学校要培养学生自信、好胜的精神时, 如果将这一育人目标, 简单用抽象的语言概括出来, 不如选择童话故事的题目“小鲤鱼, 跳龙门”作为标语, 更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好胜心。

二、艺术性原则, 校园标语应让学生喜闻乐见

1. 内容格式力求创新

传统的标语口号容易使师生熟视无睹, 创新的校园标语使学生耳目一新, 容易片刻之间心领神会, 从而内化为言行。值得一提的是, 所有警示语最好由师生自己共同创制, 并刻写上作者的姓名, 这样, 警示和鞭策、教化和陶冶的效果则更好。

2. 语言表达充满童趣

语言要避免说教, 应趋向童话式, 会易被学生接受。如花丛中:“别碰我, 我会痛的!”草坪地带:“我的身体嫩弱, 请你足下留情!”等, 充满童真和童趣, 贴近儿童生活。

3. 校园标语富有人情味

校园标语是体现办学理念、弘扬人文精神、张扬学生个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凡是办学优异的学校都尊重学生的个性, 并把他们当做学校的主人, 使学生尽可能发现自己的潜力。充满人情味的校园标语才更能体现人文关怀, 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三、通俗性原则, 校园标语的内容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1. 要弄清校园标语到底给谁看

我认为应该是学生。因为我们办学的宗旨就是培养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 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我们设计校园标语必须把握的基本理念。因此, 我们校园环境的建设也要围绕学生来进行设计, 而除此之外的东西应该避免出现。

2. 要弄清学生最需要什么, 喜欢什么

我们知道小学生对标语的阅读, 很少是一本正经、认认真真的。他读标语, 可能是出于一种好玩、有趣的心理, 是一种无意识的、游戏性的阅读。因此, 标语的立意、内容、字体、色彩必须充分体现活泼性、趣味性, 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 语言文字要简单明白, 浅显易懂

只有学生理解了, 才能发挥其教育作用。“世界是你们的, 也是我们的, 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 正在兴旺时期, 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是1957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苏学生和实习生时的讲话, 没有多少生僻的词汇, 清楚明白, 充满期望, 感染力极强。

四、针对性原则, 校园标语应指向明确、与时俱进

1. 布局场所有针对性, 与场所环境特点相适应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 我校出现了大批的寄宿学生, 这些小学生七八岁到十一二岁, 大多从未离开过家庭和父母, 我们在学生宿舍楼上书写了“自理、自立、自信、自强”的标语, 教育学生学会独立、学会自理。

2. 时间上有针对性, 体现与时俱进

在创建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时, 在校园醒目处书写标语“讲普通语、写规范字、做文明人”, 学校开展读书活动时的标语是“读圣贤书、立鸿鹄志、成栋梁材”。让学生既感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 又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

篇6:让教师例会成为精神大餐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是各科教学的一项重大课题, 是每位任课老师的重要职责。那么,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堂教学, 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新语文教学模式, 养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的三段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导入———讲授——训练”, 搞填鸭式, 满堂灌, 不顾学生愿不愿接受、能不能接受, 一讲到底, 一练到黑, 教师口焦舌烂, 疲惫昏欲睡, 课堂上连起码的言语训练都得不到很好地进行, 更不用说什么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创新精神培养了。为此, 我们积极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创新并实践了“课前尝试, 强调自主———课上探究, 突出主体———当堂训练, 强化能力———即时评讲, 迅速反馈———课后拓展, 体现差异”的生态式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改教案为学案, 变讲堂为学堂, 变教师灌输为学生自主学习, 让课堂教学从以前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发掘学生的原动力, 努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殿堂。

以《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为例, 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课前尝试:通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⑴请找出直接描写托尔斯泰墓的语句。⑵托尔斯泰墓的特点是什么?⑶描写托尔斯泰墓的方法有哪些?

课上探究: (1) 找出文中描写托尔斯泰墓的文字, 并说出墓的特点。 (2) 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语句, 并说出这些描写的表达作用。 (3) 找出文中关于托尔斯泰儿时故事的叙述语段, 并说明其作用。 (4) 为何要把托尔斯泰与不知名的士兵相比? (5) 课文把托尔斯泰的墓与拿破仑的墓穴, 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对比, 这样写有何用意?

当堂训练:读课文, 完成下列各题: (1) 第1自然段写作思路的分析和图解。 (2) 第1自然段中, 作者说“新的、更美好的启示”是指什么? (3) 作者用哪两个字来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 (4) 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

课后拓展:描写有关校园秋晨的一段文字, 要求能写出“秋”和“校园”的特色, 字数300字左右。

这样坚持以学生为本位, 从学生主体性出发, 紧紧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 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以训练为主线, 以教师调控为手段, 师生合作, 共同探讨, 切实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激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学生学得主动, 学得积极, 扎实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能力, 同时, 也在课前尝试和课上探究及课后拓展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创设语文学习情景, 引发学生的创新灵感。1、创设特定情景。语文课堂上只有创设了特定的创新情景, 学生的创新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我们如果能够抓住机遇, 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把自身体内的创新潜能发挥出来, 就能点燃一片创新的火海。如学校开运动会, 是学生最开心的时刻, 那场面也最感人, 学生也往往有激情, 如果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作文, 学生就有可能超常发挥。2、创设视听情景。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尽量给学生创造视听情景, 如选择适合的音乐电影或戏剧片段引入课堂来烘托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诱发积极因素, 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热情。3、创设情感情景。一个良好的情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特定的情境创设之中, 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如为时两周的实训一结束, 我就在语文课上安排了作文训练, 题目就是《我的实训老师》, 此时的学生真可谓人人有事可叙, 个个有情可抒, 而且能写出新感受、新体会、新见解、新思想。请看张婷同学的《我的实训老师》:

要实习钳工了, 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了一个矮矮胖胖的身影, 是他, 我的钳工老师。还记得第一次走进我们教室时, 我们整个教室像夏日的虫唱, 你一句我一言, 评论着那个老师。因为他实在太特别了, 光是看他的头发就会让你产生对他的好奇。他的每根头发几乎都是朝前梳的, 弄得像只刺猬。还有就是他那颗黑痣正好长在鼻子的左侧嘴巴的上方, 他极像动画片中的小田鼠, 可爱极了。当然, 这还不是他最可爱的地方。只要他一张嘴, 他地地道道的张家港方言准会让你笑掉大牙。大家都认为那老师干活肯定不怎样, 因为他都有白发了。然而, 第一天下来, 我们知道以前的推论是错的。

第一天, 他在我们身边一一走过, 一边走, 一边看我们干活的姿势是否正确。就拿锉平面来讲, 他只要看你抓锉刀的姿势, 就能判断出你锉的面是否平直。而你还需测量方知道答案。这时他会拿起一支粉笔把被锉面涂满, 然后自己拿起锉刀做示范, 他一边锉一边为你讲解。而后, 他再让你自己动手, 直到你姿势正确时, 他才走开。我很佩服那老师的耐心, 教室里那么多人, 他都要一一做示范, 而且他从不骂人, 即便在你做错时他也不会。

“人不可貌相”, 这五个字最适合他了。这就是我的实训老师。他言语很少, 偶尔讲几句, 也会使你开怀大笑……

如此观察细致、比喻恰当、描写生动、感情真挚的好文章, 只有在特定的情感情景中才会产生。我们教师就应不失时机, 及时去引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让学生展示出更多精彩。

三.开展多样课堂活动,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 想方设法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就可能为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提供较多的机会。这种机会越多,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场景也越开阔。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1、辩论法。我们经常用身边的现象作为题材组织辩论会。经过充分准备, 正反两方选手轮番上场, 大家各抒己见, 旁征博引, 据理力争, 场面十分火爆。通过唇枪舌剑的辩论, 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快速反映能力, 使语文教学这片沃土真正发挥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应有效力。2、表演法。教《雷雨》和《窦娥冤》时, 我们打破常规, 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再现剧本。任务布置以后, 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大家细读课文, 上网查资料, 认真选材, 反复揣摩, 创新编排。创造性的演出让教室里乐翻了天。3、演讲法。演讲法是为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需要, 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语文课上, 开展课前两分钟的即兴演讲活动, 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之一。参加演讲的同学结合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开展课前演讲活动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锻炼学生的气魄和胆量, 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创新组织能力。4、练习法。立足教材内容, 进行合理想象, 或拓宽, 或迁移, 或补续, 或改写, 就能开辟作文创新的思路。⑴拓展练习。学习一篇文章后, 可引导学生进行续想或补想, 进行再创造。教《项链》后, 我们给学生布置了《玛蒂尔德后期的选择》的作文补偿练习, 学生兴趣盎然, 积极性较高。有的学生写她向好朋友要回了钱, 并用那笔钱去美容, 找回失去的青春;有的则写她激动了一阵子后, 一切照旧, 过着简朴的生活;有的写了她经不住打击, 发了疯;有的则说她用那笔钱开了家珠宝店, 专卖赝品……⑵改写练习。改写可以是在保持原文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的前提下, 对体裁、人称、叙述方法的改写, 也可以是对原文的内容的改写和创新。教《琵琶行》一类的叙事诗, 可让学生把诗歌改成散文。这就要求学生对人物环境作具体的刻画, 对故事情节作一定的补充, 还要增添必要的细节描写, 使文章丰富起来。

上一篇:新三板政策解读下一篇: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