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2024-06-09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通用8篇)

篇1: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一、现代农业的特点

纵观历史,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四个阶段。现代农业首先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发达国家。与前三个阶段相比,现代农业呈现出以下七个主要特点:

一是产业结构体系由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变。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领域(种植业、养殖业等),而且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农村工业、社会服务、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集群。它不是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系统。

二是发展目标由追求数量增长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传统农业以满足人的食物需求为主要任务,追求数量增长成为普遍共识。现代农业必须在保障必要数量平衡的基础上,优先质量和效益,以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集生产、经营、服务等多功能方向转变。现代农业除了从事初级农产品供给和原料生产外,还具有了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高度组织化、规模化生产。

四是生产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现代农业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依靠现代科技,获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五是发展驱动力发生了转变。传统农业的发展往往是投入驱动、资源依存型为主,科技贡献率较低。现代农业则是科技创新驱动下的知识化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六是农业政策的制定更加着眼于工农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大力促进以工补农,以城促乡,实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这是从制度上、政策上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七是经营队伍由依靠农村劳力向培养新型农民转变。新型农民队伍建设是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所在。要树立“优秀农民就是农村人才、农村人才的主体是新型农民”的新理念。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一代又一代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骨干农民和核心农民,让他们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施展才华,带领几亿农村劳动大军从事现代化农业,建设现代农村。

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几个着力点

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目前,我国的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目标已从传统的温饱目标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发展,产业体系正在向建立现代农产品产业供应链转变,农业产业领域不断拓展,逐渐向能源农业、海洋农业、生物药物、精细化工等多个领域渗透,农业经营方式正在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农民合作组织迅速兴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几个大台阶,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农村经济基本实现了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

约,以及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依靠政策、依靠科技、依靠投入等综合措施积极推进,归根到底得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要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实施综合开发农林生态技术,保障农林生态安全;积极发展工厂化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现阶段实际出发,建设现代农业要突出着力于三个方面:

(一)着力于连接和延长农业产业链。这是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突破口。随着农业新技术革命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业生产规模开始向企业化生产模式转化,农产品生产由最初的分散经营逐步演变成企业化经营,由农业产前部门、产中部门和产后部门三部分组成的农工商综合体应运而生。实现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成为实现农业生产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市场需求和农产品转化途径的多样性,决定了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必然向多功能产业链方向发展。2005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已突破5.2万亿元,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加值约占GDP的8%左右。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在农产品加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大约为50%左右,已成为事关我国农业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成为引领农业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支柱产业。现代农产品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形成,必将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着力于现代生产要素的集成应用。这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随着农业产业不断升级以及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现代农业的整体效益不仅与自然生产要素相关,而且更主要的是取决于经济要素(包括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的投入。现代农业是依靠现代生产技术要素支撑的科学化农业,是需要长期稳定的金融政策支持和保护的农业,是需要建立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的有序可控农业。这就要彻底改变我国传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本投入不足、生产效能低下的弊端,强化现代信息、现代科技、新型人才、现代管理制度以及社会资本等生产要素与自然要素的高度集成,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着力于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制度保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在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等综合作用下,现代农业生产向高度专业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行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要素逐步向优势农户集中,农业生产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各具特色的生产带逐渐形成。现代农业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率,而且促进了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了农民收益。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制度创新步伐,大力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

三、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

(一)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的战略地位。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工作要全面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不同创新途径的有机结合;坚持加强新农村建设一线的力量,调动农业科技乃至整个科技力量,全面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坚持不断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

一是要正确认识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与第二及第三产业相比,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而社会效益显著。因此,为农业服务的农村科技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具有公益性较强的特点,需要各级政府继续加大支持力度。

二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科技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科技资源的分配要引入竞争机制,要加速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是要深刻认识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农村科技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农业的问题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解决。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要求,“要调动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推动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提高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要明确新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根据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要求,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科技部对农业科技工作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从全局性、战略性高度进行了总体部署,形成了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其中突出了三个战略重点:

一是.强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储备研究。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需求出发,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重点强化优良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水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提供长久技术支撑。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加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提高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是重点支持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多功能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显著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技术问题。要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推动生物经济发展;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研究,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强食品加工与物流技术研究,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动物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研究,着力解决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三是加大成果转化、农民增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基层科技工作,向农民推广适用的科技成果和产品,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科技工作的关键环节。要继续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支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成果保障;加强农村科技创新与服务队伍建设,推进科技成果示范与产业化;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科技进入千家万户;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依靠科技富民强县。

四、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的主要措施

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与引领。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各级政府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机制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集成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政策、资金、舆论导向等各种社会因素投入现代农业,支持和关注农业科技的发展。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调整科技经费的支持结构。要在确保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村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科技投入,逐步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积极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与农村科技项目相结合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农业科技重大项目的支持,建立长期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重大科技工程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现代农业技术政策引导,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加快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摆在科技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并在政府或部门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中加以充分体现。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强化政府对农村科技工作的宏观指导。

(四)强化公益性项目与市场的结合,通过市场导向推进公益性项目的发展。加强对涉农企业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制定和完善涉农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税收、投融资等政策,促进企业科技进步。进一步强化公益性项目与市场的连接,总结和推广农业公益类项目实施的成功经验,引导企业参与项目研究、产品开发与产业化,提升项目的产业化能力,加快项目成果的推广。对面向产业化和市场的项目,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遴选科研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参与科研和开发,充分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五)加强项目实施中的监督、管理与评估。强化项目实施的目标管理,加大项目执行中的检查、考核与评估力度,建立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委托专业监理机构对工程性项目进行全程监理,委托第三方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验收、评估的制度,把项目中期评估、项目执行中监理结果、项目验收结果作为支持相关研究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项目问责制和科技信用制度。

篇2: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201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意见》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第九个以农业农村工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重点,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新时期下实现农业创收的根本途径。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必然选择

2012年,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的基本原则。从政策制定的层面上来看,我国已将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时期的工作重点。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济民向《经济》记者表示,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必然选择——农业现代化,即通过现代科技不断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首先,从现代农业的本质来看,现代农业作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高效益、可持续的产业,核心要素就是科学技术和财政投入;其次,在“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下,要改变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就必须加快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当前,中央倡导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模式,即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从事适度规模农业经营的企业化经济实体。农业生产从过去的自给自足变为今天的规模生产,规模越大、资本越密集,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要求也就越高;再次,在世界农业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比如:种植业中的地膜覆盖技术,对改变种植条件的作用很大。此外,温室大棚技术也可以打破气候等不可抗拒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为农耕农作带来极大便利,也对发展精准农业起到极大促进作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也曾公开表示,从发展需要看,要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靠继续增加农业水土资源已没有多少余地,必须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靠继续增加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效益在降低,而且破坏环境,也难以为继。同时,促进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靠政策增收、提价增收、打工增收等都是非常必要的,今后务必还要继续强化,但根本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农业科技已经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和发展活力的决定力量。因此,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刻不容缓。

发展农业科技需认清现状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攻坚阶段,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近年来,我国对于发展农业科技的投入逐年递增。自2009年国家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至2012年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49.7亿元,支持3355个县开展了农技推广工作经费补贴试点。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资金高达26亿元,在全国31个省份的2555个农业县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财政投入之大可见一斑。2012年,《意见》的出台,更是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重点、机制、条

件问题,也包括种业科技创新问题、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问题、扶持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等提到了议事日程,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原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现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曾公开表示,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今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是中央财政支持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重大政策突破,是基层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长期期盼,是激励和发挥他们作用的关键所在。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成就辉煌,但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及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王济民表示,不足之处有三:第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激励制度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造成科研机构农业科技创新受到影响,农业新品种供给严重不足,洋品牌品种大举入侵。”王济民说。农业科技的创新主体发育缓慢,农业科技企业规模小、技术储备及专业人员缺乏,也是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因素之一;第二,农技推广服务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等问题,是基层农技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求的原因;第三,农业人才总量不足。“目前,我国各省都已建立农技推广站,但‘庙’搭起来,关键是吸引

人。”王济民说,“每年,我国约有10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而农村对专业农技人员的需求也十分迫切,无法达成平衡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机制。”

发展农业科技,坚持以人为本

为尽早实现《规划》中提出的“到2015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对农业部门来讲,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应坚持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联合协作,全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广服务能力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能够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篇3: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心系农业发展,实现IT企业到现代农业公司的华丽转身

拉土拉公司是一家基于智能保真溯源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定制农业的现代农业公司。公司依托定制农业模式,借助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将农民与优质的种源以及传统的种养方式有效组织和整合起来,生产有机食品,并通过现代化的供应链和物流,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有机和放心的食品。

拉土拉公司前身是一家从事IT行业的高科技企业。2009年初,公司开始关注农业发展,决定利用公司自身的优势,将IT技术与农业进行有机结合,走定制农业发展之路。从2009年2月开始,公司投入人力物力,开展了产业模式研究,并开发了农产品智能保真溯源系统,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经实际运行,证明该系统是国内领先的原生农产品物联网综合应用系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2011年1月,拉土拉公司开始在重庆市梁平县打造西山原生黑鸡定制基地,并成立了拉土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公司得到了快速发展,先后发展合作社社员3 000户,出栏黑鸡20多万只,实现销售收入3 000万元。目前,作为拉土拉公司打造的一个家禽定制产品,西山原生黑鸡已是国内第一个实现RFID智能溯源的家禽产品。西山原生黑鸡也成为了渝、川市场有影响力的中高端土鸡品牌,逐步实现了产业化发展。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公司的系统和平台也得到了优化和升级,逐步涵盖了禽、畜、果、蔬等多个农产品领域,定制农业模式和会员制消费方式也越来越成熟。

拉土拉公司实施定制农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审视拉土拉公司的运营和发展,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为公司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效益农业的转变提供了保证:一是实施以会员制为基础的定制农业模式;二是建立农产品智能保真溯源系统及电子商务平台;三是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这三方面的有机整合和协调运转,实现产供销的有效对接,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提质增效。

实施以会员制为基础的定制农业。定制农业是应农业生产者、农村产业结构和消费需求环境的变化,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演化而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基于农产品智能保真溯源系统的定制农业就是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借助智能保真溯源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将土地、人力、农业物资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以约定方式生产出特定农产品。最大特点是对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全程追踪,消费者全程参与和互动。定制农业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其市场就是大中城市的中高端消费者,主要的营销模式就是发展定制会员(个体或集团等)。公司通过发展定制会员,提供差异化服务和精准的营销,构建会员信任桥梁,将会员与生产者(经过认证的企业、基地、农户)及产品(具有身份证明的产品个体)直接进行对接,同时,把产品生产的各种要素与产品进行打包整合,统一透明地提供给定制会员,从而培养会员的忠诚度,减小市场波动对产品的影响,形成稳固的消费市场,并达到产品的增值和溢价,帮助生产者实现持续发展,稳定增收的目标。

搭建农产品智能保真溯源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智能保真溯源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是定制农业模式得以实现的基础。拉土拉公司根据业务需求和未来需要,研究开发了基于RFID及条码技术的农产品智能保真溯源系统,以及相关子系统。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公司的西山原生黑鸡全产业链中,并在黑鸡产业的应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更新,助推其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其专业化程度,公司于2012年4月投资建设了“智慧的餐桌”电子商务平台,并将公司的系统与平台进行有机结合,构建了具备B2B,B2C,B2G功能的综合性平台。整个平台包括合作农户监测系统、智能保真溯源系统、农产品定制系统、全球眼基地远程可视系统、全球眼远程在线点杀系统、农户信用评级和产品质量评级系统、GPS订单智能追踪系统、多媒体餐桌溯源系统等多个子系统,可以为定制农业各个环节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撑。通过该平台的建设、实施和应用,将有力推动定制农业模式的发展。

建立专业合作社,解决农民分散种养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的矛盾。在实施过程中,公司发现传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几方面问题:一是农民的契约精神不够,农户生产过程及产品品质监控难;二是管理及物流等成本高;三是农产品的阶段性强,不具有可持续性;四是农产品市场与农户生产的模式不匹配等。针对这些情况,拉土拉公司首先根据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定制农业的条件、农民生产的现状以及市场的需求,确定了产品标准,并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回收,解决了入社成员及合作农户的后顾之忧;其次,开发了合作农户监测系统,对入社成员及合作农户实行系统化、网格化管理,监控生产过程,确保产品质量。

关于拉土拉公司发展模式的思考及经验总结

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传统农业提质增效。传统农业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市场问题。首先,由于没有稳定的市场,导致农业生产的大幅度波动,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其次,传统农业通常采用粗放式的生产和销售模式,效益低下,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甚至出现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拉土拉公司通过实施基于会员制的定制农业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总的来看,基于会员制的定制农业模式可以解决以下市场问题:一是农产品供需不匹配的市场矛盾。消费者通过对土地、劳动力、农业生产技术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一切要素进行个性化选择,实现深度介入农业生产过程,从而提高市场供需的协调性和吻合度,达到供需之间的最大平衡。二是农产品增值乏力的市场矛盾。蕴涵在农产品中的无形生产要素,被赋予了与农产品同样的商品属性,使其内在价值被挖掘。消费者可以直接购买最终农产品,也可以选择包地包产、包树包产等定制方式,购买农业生产服务并自动获得最终农产品的所有权,还可能为特殊品种、特殊技术等付出额外选择成本。这样,在相同投入的前提下,实现农产品溢价成为可能。三是农产品特色缺乏的瓶颈。定制农业引入了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细分标准,显著扩大了日常消费类农产品的差异性。

技术创新,架起传统农业与现代效益农业的桥梁。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传统农业向现代效益农业的转变提供了理念和方向,但如何实现,则需要技术的保证。首先,要解决生产端和客户端相互匹配的问题,既要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产品质量要求,又不改变目前分散的农户种养模式(这是提供绿色、有机食品的重要基础)。其次,要解决相互信任问题。在信用缺失的年代,尤其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虚假认证频繁出现的今天,一切的解释都是多余,唯有通过全生产过程的透明化,才能架起生产者(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桥梁。第三,要解决供应链管理和配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拉土拉公司开发了农产品智能保真溯源、远程可视系统,打造了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全产业链的透明管理和互动交流,为定制农业这一商业模式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保障。

体制创新,实现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传统农业向现代效益农业的转变,其重要标志是实现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作为定制农业,其需求特点又要求保持现有农户分散性种养的生产方式,因此只有通过体制创新,才能满足这种看似矛盾的要求。拉土拉公司通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方式,根据定制农业的条件和市场的需求,结合农村农民的特点,确定了产品标准和生产方式,既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又迅速扩大了生产规模。同时,通过开发合作农户监测系统,利用技术手段对入社成员及合作农户实行系统化、网格化管理,监控生产过程,确保产品质量。随着模式的不断优化和市场的不断开拓,逐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公司效益也不断提高。

发展现代效益农业的几点思考

发展现代效益农业需要创新。拉土拉公司的发展表明,创新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效益农业的转变的核心要素,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整合和集成各种资源,实现传统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推动传统农业的提质增效。因此,在现代效益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以优化和改变农业模式,升级产业结构作为主线,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发展现代效益农业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拉土拉公司的经验表明,龙头企业在现代效益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集成和整合资源,探索和实践创新的重任。因此,在发展现代效益农业的过程中,要把龙头企业作为现代效益农业的主体,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效益农业的转变。

发展现代效益农业要注重品牌培养。在拉土拉公司的发展中,十分注重品牌的培养,先后打造了西山原生黑鸡、“狐狸嘴”腊肉、袁驿黄粑等多个知名品牌,培育了稳固的消费市场。因此,在发展现代效益农业的过程中,要结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特点,加强宣传和包装,加强质量控制和物流配送,形成品牌效应,建立稳定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切实地提高农户的收入。

篇4: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意见》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第九个以农业农村工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重点,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新时期下实现农业创收的根本途径。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必然选择

2012年,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的基本原则。从政策制定的层面上来看,我国已将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时期的工作重点。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济民向《经济》记者表示,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必然选择——农业现代化,即通过现代科技不断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首先,从现代农业的本质来看,现代农业作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高效益、可持续的产业,核心要素就是科学技术和财政投入;其次,在“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下,要改变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就必须加快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当前,中央倡导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模式,即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从事适度规模农业经营的企业化经济实体。农业生产从过去的自给自足变为今天的规模生产,规模越大、资本越密集,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要求也就越高;再次,在世界农业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比如:种植业中的地膜覆盖技术,对改变种植条件的作用很大。此外,温室大棚技术也可以打破气候等不可抗拒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为农耕农作带来极大便利,也对发展精准农业起到极大促进作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也曾公开表示,从发展需要看,要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靠继续增加农业水土资源已没有多少余地,必须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靠继续增加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效益在降低,而且破坏环境,也难以为继。同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靠政策增收、提价增收、打工增收等都是非常必要的,今后务必还要继续强化,但根本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农业科技已经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和发展活力的决定力量。因此,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刻不容缓。

发展农业科技需认清现状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攻坚阶段,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近年来,我国对于发展农业科技的投入逐年递增。自2009年国家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至2012年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49.7亿元,支持3355个县开展了农技推广工作经费补贴试点。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资金高达26亿元,在全国31个省份的2555个农业县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财政投入之大可见一斑。2012年,《意见》的出台,更是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重点、机制、条件问题,也包括种业科技创新问题、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问题、扶持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等提到了议事日程,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原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现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曾公开表示,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今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是中央财政支持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重大政策突破,是基层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长期期盼,是激励和发挥他们作用的关键所在。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成就辉煌,但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及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王济民表示,不足之处有三:第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激励制度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造成科研机构农业科技创新受到影响,农业新品种供给严重不足,洋品牌品种大举入侵。”王济民说。农业科技的创新主体发育缓慢,农业科技企业规模小、技术储备及专业人员缺乏,也是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因素之一;第二,农技推广服务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等问题,是基层农技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求的原因;第三,农业人才总量不足。“目前,我国各省都已建立农技推广站,但‘庙’搭起来,关键是吸引人。”王济民说,“每年,我国约有10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而农村对专业农技人员的需求也十分迫切,无法达成平衡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机制。”

发展农业科技,坚持以人为本

为尽早实现《规划》中提出的“到2015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对农业部门来讲,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应坚持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联合协作,全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广服务能力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能够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篇5: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作者:唐专生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7期

摘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通过4个月的调查走访和大量资料的查阅,就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深入调查,把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的加工企业作了比较,找出了影响东安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推动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依靠 农业科技进步 推动 农产品加工企业 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自2004年以来的6个中央1号文件,十七大报告、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十五”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以年均15%的速度递增,每年有5000万农民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就业。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与“三农”关联度最高,对“三农”带动最大的行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所以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就东安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深入调查,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相比较,寻找差距,找出原因,更好地为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东安县农产品加工的现状与发达国家加工现状的比较

1.发达国家重视农产品加工利用技术的开发,把农产品产后的贮藏、运输、保鲜、加工放在农业的首位。世界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陆续实现了农产品保鲜产业化。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农产品保鲜规模达到了60%以上,而我县农产品保鲜规模不到20%。在工业发达国家,80%以上的粮食和50%以上的果蔬实现了工业化转化。美国对农产品的采后保鲜与加工的投入,已占农业全部投入的70%,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业已成为美国各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而我县农产品的采后保鲜与加工的投入不到农业全部投入的20%,农产品的工业化转化率低,把农业种植放在首位,农产品产后的贮藏、运输、保鲜、加工放在次位。

2.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实行标准化管理的程度。国外许多发达国家要求食品加工业在管理上实行“良好生产操作规程”,在安全控制上普遍实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使食品生产从最终产品检验为主的控制方式转变为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这将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东安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标准化管理的企业为数不多,只有省级龙头企业和市级企业基本上实行标准化管理,而大部分企业没有实行“良好生产操作规程”、“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着食品质量安全隐患。

3.农产品加工原料专用的加工品种和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的情况。发达国家为保证产品质量,在基地的选择上,不仅考虑加工品种的专业化、规模化,还认真选择基地的气候生态条件和化肥种类等因素。而我县农产品加工原料的来源比较广,也没有固定的原料基地。以大米厂为例,加工厂收购原料时,只分早、中和晚稻谷子,没有分品种,分了品种的很少。农民在收割稻谷时,没有把品种分开,所收割回来的稻谷全部倒在一起,卖谷子时,一起卖。大米加工厂也没有固定的生产基地收购原料时,品种杂乱繁多,这样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建立了固定的原料基地的企业只有少数几家,并且原料基地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

4.能否重视农业生产各环节和产前、产中、产后结合程度。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注重了育种、种植、供销等部门互相配合。如荷兰的马铃薯育种、栽培、贮藏、加工和销售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根据加工利用的要求和用途来选择种植的品种。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只注重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只注重原料的生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而忽略了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育种、种植、供销等部门没有有机结合,单线联系,只顾自己的工作重点和经济利益,没有考虑大局的效益。

二、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近些年虽然稳步发展,但农业效益偏低,结构不优,品质不佳等矛盾依然大量存在。目前全县主要农产品中,水稻的优质率仅为三分之一左右,制约着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的来源。

2.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结构不优,产品结构层次较低,经济效益欠佳。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有255家,但规模小,分布散,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少;省级企业1家(舜皇米业),市级企业5家(吉祥食品、金叶米业、天健银杏、东安鸡吴氏禽业和金源米业)产品品种虽多,但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比重大,深加工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少。

3.加工企业流动资金偏紧,信贷支持力度不够。流动资金的紧缺造成:一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供应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紧。融资十分困难而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二是难于扩大原料基地规模和原料的收购;三是制约了设备的更新;四是阻碍了技术的引进和高科技的开发。

4.农产品加工原料的来源和没有固定的原料基地,制约着加工企业的发展。原料的质量没有考虑到气候生态重要条件和化肥、农药种类等因素,影响了产品的质量。没有固定的原料基地,不能保证产品的原料正常供给。原料多时,企业压低收购价,挫伤了农民种原料的积极性,影响了次年的种植面积;原料少时,农民抬高价格,这样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5.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模式粗放,以最终产品检验为主的控制方式,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6.没有重视农业生产各环节,没有通过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7.流通环节差,流通效率低,市场体系不健全制约着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8.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设备落后,技术人员贫乏,极缺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业主和从业人员素质相对偏低。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眼光,内部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基本上延续着家族式管理,“小作坊式管理”的模式。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部分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并缺少工作所需的技能训练,技术人员十分缺乏。又不重视引进先进的设备和采用先进的技术,从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市场竟争力差,产品档次较低,市场份额逐年减少。

三、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建议

1、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我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农业科技,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竟争力。一是在产品结构的调整上,不仅要注重产品种类结构的调整,使产品更具特色,更要注重产品档次的提高。使产品结构由目前的低档为主转向高中档产品为主。二是在技术结构上,以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为依托,提升企业核心竟争力,选择先进适用的技术替代落后的技术,使技术结构由低档技术为主转向以中高档技术为主。努力发展高、精、深产品,争创优良品牌。

2、加大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广开融资渠道。对省级企业和市级企业,加大企业额度外,还对中小企业供应担保贷款。一是要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二是在国有银行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部门,制定和完善适当的贷款政策和管理力法,做到分类管理,重点加强;三是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作用;四是积极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合作基金,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

3、大力培育规模种植大户和发展壮大阳光培训工程。以政策驱动,科技促动,协会牵动、产业化拉动发展规模经营,发展优质绿色食品种植基地,充分保证企业原料的稳定供应,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启动阳光培圳工程,鼓励和吸纳大中院校学生落户企业,为企业输送懂技术、有文化的专业人才。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篇6: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1、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与此同时,农业科技也由主要服务于农业和农产品国内市场转向直面国际市场。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把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益。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耕地和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对食物需求的多样化和对食物安全的更高要求。食物安全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发展农产品的多元化、标准化,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农业高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已成为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正深刻改变着农业的面貌,农业科技自身的新突破和新变化,同样迫切需要我们紧跟农业科技的最新发展,不断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更大程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导向和支撑作用。

2、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要求

进入新阶段后,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由主要追求数量增长向在保持供求平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方向转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了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十字”方针。农业科技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十字”方针和要求进行战略性调整,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具体来讲:

一是要为“优质”提供科技支撑。目前,农产品质量较差、生产规模小、缺乏统一的标准,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快优质、高产、专用农业新品种的培育,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实现农业品种优质化、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要为“高产”提供科技支撑。保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提高大面积农作物单产为目标,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发展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和高产栽培等技术,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实现农业生产优质基础上的高产,保障我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

三是要为“高效”提供科技支撑。“高效”是优质、高产的经济体现,也是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基本要求。因此,要依靠科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大力发展优质、高效、专用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畜禽、水产养殖、林果生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要为“生态”提供科技支撑。我国生态环境脆弱,水灾、旱灾和病虫害发生频繁,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农田环境污染问题还相当突出,严重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为目标,加快开发绿色农业技术,逐步形成与环境建设相协调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是要为“安全”提供科技支撑。目前,我国农产品农药、化肥和重金属残留超标、质量安全性差的问题还较严重,对人民生活和健康构成了很大威胁。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尽快建立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强化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减少农产品污染,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

3、我国新阶段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

为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以强化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既注重农业科技自身水平的提高,更要重点解决农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的科技问题。

一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提高综合竞争力。要从我国农业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瞄准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以863、科技攻关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为依托,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抢占国际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制高点,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要把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培育优质、高产、高效、抗逆动植物优良品种,开发生物疫苗、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调节物质等生物技术产品,促进农业向优质、高产和生态安全发展。

——要以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发展智能化农业为重点,加强数字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加强粮食生产、收储、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要以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加强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农产品质量标准、食品安全、节水农业、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着力解决一批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二是加强农业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要围绕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以解决农业重大理论、重要过程和重要作用机理问题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研究,为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储备,尽快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农业科学研究从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要支持生物基因图谱构建及克隆、分子遗传机理、优质高产生理、光合作用机理与生物固氮等研究。力争在种质资源创新、杂种优势利用、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动植物基因组学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原始性创新能力。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推广,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要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熟化与转化,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组装集成与配套,强化一线科技力量。重点支持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与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要大力加强农业科研中试基地、农民培训基地、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星火密集区建设,构筑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平台,使其成为连接科研、生产与市场的纽带。

——要加强对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进一步加快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加速农民知识化进程。——要大力推动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强科技能力建设,孵化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或产业集团,着力培育具有带动作用的主导产业。

四是继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加速构建现

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推进农业科研机构的分类改革为核心,调整和完善现有农业研究开发体系;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调动科研院所、农业推广机构、大学、企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核心,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篇7: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发布时间:2012-02-16 浏览:11次)

为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推动我区都市农业科技创新,近期,区科协领导班子走基层,访民情,深入开展春耕生产科技服务调研活动。2月14日,东西湖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朱少鄂、副主席唐卫星一行来到辛安渡办事处红星大队考察移民新村科普工作。

在辛安渡办事处副主任、科协主席王建华的陪同下,区科协调研组先后实地考察了由丹江口库区移民丰廷彦创建的武汉福农益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技术示范基地)和移民村综合科普活动室,走访了移民农户家庭,并与红星大队及其移民村干部群众进行了座谈。

在座谈中,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朱少鄂对辛安渡办事处红星大队移民新村积极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实施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带动库区移民科技致富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表示要充分利用科协组织专家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科技帮扶力度,把福农益民农业发展公司培育为库区移民科普助推都市农业的新靓点。

据悉,以库区移民为主体的武汉福农益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9月,在引导移民和当地农民发展姬菇、香菇等常规品种的同时,积极开展杏鲍菇、蟹味菇、白玉菇等珍稀品种和新特菜的种植。公司目前有联营移民蔬菜基地1200亩(3个移民村),标准食用菌大棚34个(30亩),种植姬菇近30万袋,总产值达到100万余元,是武汉地区最大的姬菇种植基地。截止到今年元月,公司共提供移民就业岗位60多个,采购、代销移民和当地蔬菜32车次,为提高移民农户的经济效益,使移民能够达到或超过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移民安居乐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武汉市东西湖区科学技术协会

篇8: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1 四川丘陵地区农业发展现状

1.1 四川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川地处西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仅用占全国3.25%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6%的粮食、9.4%的油料、8.1%的肉类、5%的蛋类、11.02%的茶叶和5.2%的蔬菜;1998-2008年,人均农业总产值从2100万元提高到4382万元。但是,四川还不是农业强省,与发达地区相比还相对滞后。目前,四川一个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只能供4-5个人消费,与美国相差16-20倍;现有农村人口6704万人,占总人口的75.3%,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高于发达国家70多个百分点[1];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4462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20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91.0元,比排在全国前五位的北京(11986万元)、上海(11385万元)、天津(10675万元)、浙江(10008万元)和江苏(8004万元)分别低169%、155%、139%、124%和79%[2]。其根本原因在于四川农业还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肩挑背磨在山区农村还比较普遍,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因此,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更加紧迫,更加艰巨。

1.2 丘陵地区农业发展概况

四川丘陵地区包括68个县(市、区)[1]。四川丘陵区人口占全省59.6%,乡村人口占全省63.7%;丘陵区耕地面积235.5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8.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2.1万hm2,占全省粮食作物面积的63.0%;粮食产量2309万t,占全省粮食总产的64.5%;油菜产量177.7万t,占全省总产的67.6%。肉猪年出栏5351.75万头,占全省的66.0%;山羊出栏949.17万头,占全省的58.4%。农林牧渔总产值2232亿元,占全省的60.5%,其中农业总产值1064亿元,占全省的58.9%;牧业总产值达到993亿元,占全省的62.2%;渔业总产值77亿元,占全省的64.7%。

“十五”以来,丘陵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是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特色农业得到较大发展,建立了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获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的占全省60%以上。二是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龙头企业发展到6000多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近8000个,年均带动农户600万户以上,占丘陵地区农户总数的50%以上。“专家+协会+农户”、“支部+协会”等转化模式得到大力推广。三是劳务开发成为丘陵地区发展的重要产业,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丘陵地区劳务输出占全省的80%以上,已成为全省劳务开发的主战场。在农民收入中劳务收入占40%以上;在农民收入增加额中劳务增收占一半以上。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发展硬环境不断改善。大力新建水利工程和高标准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进一步提高,为现代农业的实施奠定了一定基础。

1.3 丘陵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丘区意识浓厚,发展思路不清晰。盆地意识、山区意识、丘陵意识、小农意识严重地制约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传统的思维观念仍未打破,没有真正树立大产业、大农业、大市场观念。同时,发展思路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农业仍以抓粮为主,思路较为传统,工作方法因循守旧[3]。

其次,农业资源禀赋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丘陵区人均耕地0.0433 hm2,比全国人均0.0907 hm2低52.3%,土地负荷十分沉重。随着人口刚性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及生态恢复与重建等政策的实施,耕地资源将进一步短缺。同时,该区土壤侵蚀面积占全省总面积58%,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质量下降,造成大面积低产田土;加之不科学的施肥、灌溉和施药等产生的点源、面源污染,加剧了农田生态恶化。丘陵区人均水资源仅为940m3,不到全国人均2477m3的40%,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水资源十分贫乏,季节性缺水是丘陵区最大的农业生产问题。据50年气象资料表明,丘陵区春、夏、伏旱出现频率分别为63%、71%和65%。加之,坡耕地土壤瘠薄等自身诸多不利因素致使其水分调控能力差,降水非生产损失大,平均每年受旱减产粮食10亿kg左右。

第三,种养业不协调,农业整体效益差。从种植业来讲,由于该区长期以来以粮为主,粮经和粮经饲二、三元结构模式较少;近年来大宗农产品低水平过剩现象突出,种植业比较效益差。从养殖业来讲,主要以生猪养殖为主,属典型的耗量型畜牧业,人畜争粮矛盾突出;传统养殖是以玉米、甘薯直接煮熟喂猪,该养殖模式成本高、营养不平衡、生产速度慢、饲料转化低,也加剧了饲料粮的浪费。种养业结合不够紧密,农业整体效益差。

第四,农产品加工率低,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为1:0.8,而发达国家为1:3[4]。丘陵地区受自然资源、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更为落后落后,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加工分布散、规模小、加工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同构性矛盾突出,低层次过度竞争,产业链短、关联性弱、缺乏综合竞争优势;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名牌产品缺乏,加工资源利用率不高;加工企业大多与农户保持松散联系,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产业带动功能比较有限等问题[5]。

第五,农业科技推广难困难,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推广遇到新的挑战,原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与市场经济形势不相适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40%,农业科技入户率不到60%,严重影响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六,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丘陵地区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化、产业化仅仅是雏形。为农民提供的服务在产前、产中的居多,而在加工、销售环节的服务则比较缺乏;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程度不高。

1.4 丘陵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

自然条件多样,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丘陵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暖春早、降水充沛、水热同季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6℃~18℃,无霜期300d以上;年降水量900mm~1200mm;区内土壤主要是紫色土,适宜栽培粮食、饲料、油料、果树、桑树、蔬菜、中药材等作物,特别在发展柑橘、油菜、水稻、南方早熟梨、蚕桑、中药材、肉羊和水产品等农产品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资源丰富充裕,发展潜力巨大。一是劳力资源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劳力保障。丘陵地区18%的幅员面积承载全省59.6%的人口,人口密度高达608人/km2;丘陵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约2300多万人,农村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超过80%,因此,每年可以输出1000万农村劳动力,大量农业劳动力的存在使丘陵地区发展集约化农业成为可能。二是“四荒”(荒山、荒坡、荒水、荒滩)资源较多,开发潜力较大。三是具有发展丘陵地区旅游业和观光农业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丘陵地区还开发了一些森林公园、农业观光园,为带动丘陵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3]。

初级农产品丰富,适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丘陵地区绝大多数县(市、区)都是重要的粮油、生猪、水果等农产品基地,具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有利条件。丘陵地区粮食面积和粮食总产占全省的60%以上;中央财政对全国767个产粮大县实行奖励性补贴,四川就占了76个,这些县大多在丘陵地区,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了大量廉价原材料。

2 丘陵地区现代农业的基本定位与发展目标

2.1 丘陵地区农业的战略地位

无论从人口、耕地、粮油产量以及经济总量的比重看,丘陵地区在四川省经济发展全局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该区粮、棉、油、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占全省的60%左右,丘陵地区已经成为四川农业的主体区域。随着成都平原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的进一步加快,以及盆周山区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力度的全面加大,丘陵地区作为四川农业重心区和主导区的地位将只会进一步加强而不会削弱[5]。

2.2 丘陵地区现代农业的基本定位

现代农业作为一个特定和动态的概念,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条件不同,现代农业定位标准有所不同。在丹麦、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商品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基础产业。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业发展水平高于西部,整体上处于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四川地处西部,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构成、社会文化背景等差异很大,现代农业的建设应当分区域和分阶段进行, 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在现代化过程中处于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但丘陵地区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经济社会条件均不如成都平原,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农业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

2.3 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充分利用丘陵地区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和区位优势,科学制定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市场导向、科技支撑、体制创新、政府引导的原则,大力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二十年的时间,使丘陵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进入四川先进水平。

到2015年,丘陵地区现代农业的具体目标如下:

(1)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主导新品种、主推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到85%以上。

(2) 化肥当年利用率4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粮食单产平均单产6000kg/hm2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率达30%。

(3)猪出栏率90%以上,牛出栏率15%,饲料转化率猪为3.0:1,肉鸡2:1、蛋鸡2.5:1,肉类总产量年均10%。

(4)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或者产业化示范基地60个,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500万人次以上,培育10万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农业组织带头人和涉农企业负责人,促进新增农民转移就业50万人次。

(5)丘陵地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提高到4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综合效益提高10~20%,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5%。

(6)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发展到10000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00个;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

3 依靠科技促进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举措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是四川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发展丘陵地区现代农业上,该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十二五”,应当整合院内外科技资源,强化科技创新与转化,为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1 提高认识,调整重心

全院要高度重视丘陵地区的农业科技发展。一是充分认识发展丘陵地区现代农业的重要性,丘陵地区不实现农业现代化,四川农业就难以实现现代化。二是充分认识丘陵地区现代农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丘陵地区资源限制性强、劳动力素质低、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条件差,提升农业水平的难度很大。三是充分认识发展丘陵地区现代农业的紧迫性,这是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要求。

为此,有必要对全院的工作重心进行及时调整,确立新的“三级重心”,即丘陵地区已经成为四川农业主体区域,应把其放在全院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第一重心;成都平原历来是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农业总体水平已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科技服务工作仍不能放松;盆周山区的农业发展也要作为全院工作的重点。在为丘陵地区现代农业服务的过程中,始终要树立“三个观念”,即把论文写在田野上、把成果培育在大地上、把院所办成农民的科学院;做到“三个参与”,即农民参与、企业参与和政府参与。

3.2 培植新兴学科,适应丘区需求

根据丘陵地区生产和市场需求,调整学科结构,在巩固优势学科群的基础上,培植新兴学科。一是强化农产品加工学科建设,充分利用丘陵地区农产品品种繁多,总量丰富的优越条件,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强化牧草学科建设,丘陵地区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且由耗粮型畜牧业向草食型畜牧业转变。三是对烟草、中药材、生物质能源、循环农业工程、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新兴学科给予大力扶持。

为顺应学科发展,要强化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烟草研究中心以及西南区域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科学观测、南方坡耕地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等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结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牧草综合试验站站长岗位,每年从省财政基因工程中拿出部分经费支持牧草学科发展。

3.3 建立综合试验区,提供技术源头

在成都平原,该院于上世纪80年代在广汉建立川西平原试验区、2006年在邛崃建立了现代农业试验区;在丘陵地区,于1996年在简阳建立了川中试验区。试验区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显著高于周围地区,彰显了科技的先导作用。

丘陵地区耕地面积大,为加速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该院在充实简阳川中试验区的基础上,新建了宣汉川东北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和中江县丘陵低山区生态循环农业中试熟化基地,这3大试验区共同构成丘陵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源头。通过集中人才、项目、资金、技术等生产力要素,重点投放到试验区,为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原创性技术。

3.4 选育突破性品种,加速品种更新换代

良种是不可替代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各种农业技术发挥作用的综合载体。一要围绕丘陵地区市场需求、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对科技的需求,在粮油作物、特色园艺作物和特种养殖(水产、蚕桑)等领域广泛开展育种攻关研究;二要将农作物品种选育基地适当移向丘陵地区,增加丘陵地区环境选择压力,增强品种在丘陵地区的适应性;三要在省农作物育种攻关的基础上,把省财政基因工程作为提升资金,有重点地培育抗旱和耐瘠的农作物突破性新品种。

实施“100个新品种培育工程”。“十二五”期间,选育或筛选出能在丘陵地区主推的新品种100个,其中:突破性新品种10个,使丘陵地区粮、棉、油及主要经济作物实现品种更新换代一次。

3.5 集成创新综合技术体系,促进农业的高效和可持续

21世纪的农业日趋综合性和系统性。按照“产业布局、攻克瓶颈、优化集成、整体推进”的思路,着力研制适合丘陵地区的先进、适用技术及其体系。一要对丘陵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创新出先进的技术;二要把有关技术进行移植、改进和熟化,增强在丘陵地区的实用性;三要对单项技术进行集成创新。

实施“六大技术体系集成创新工程”。(1)集成创新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突出效益、效率和循环经济特色,解决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矛盾。(2)集成创新种养加复合型生态高效农业技术体系,突破现代节水农业、“粮-饲-畜-加”和“果-草-畜-加”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构建具有丘陵特色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3)集成创新耕地土壤保育与生态环境建设技术体系,突破旱(坡)耕地和稻田土壤保育的关键技术,提升土地生产力。(4)集成创新高效无公害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突破主要农作物、特色园艺作物和主要畜禽饲料等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形成相应的技术规程和标准。(5)集成创新水产规范化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围绕四川有优势、有特色、有潜力的水产新品种,形成高效、安全、生态、健康养殖的标准化养殖技术规程。(6)集成创新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体系,重点开发粮食、果蔬、茶叶和中药材等大宗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6 抓好科技创新展示,搭建现代农业可视化窗口

现场展示是承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中间桥梁。以自主创新成果和技术为基础,以田间现场展示为中心,以强化视觉效果为重点,实现科技创新现场展示的规模化、多样化、艺术化和制度化,构建科技自主创新、现场展示和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

实施“科技创新展示工程”。“十二五”期间,在丘陵地区建立科技创新展示片68个(每个县1个),创建高产示范点68个,集中展示新品种50个、技术模式30套、新材料300个、苗头组合300个,每个片展示面积100hm2。

3.7 加速科技示范推广,提高转化效率

科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但是,只有科技转化有效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1)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创新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缩短科技转化的环节和历程,使科技成果应用快捷。(2)构建成果转化有效模式,如 “专家+协会+农户”、“专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和“专家+企业+基地”等,将科技第一生产力有效通达农业生产第一线。(3)细化措施,提高科技入户率和到位率。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处理好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和技术扩散“最后一道坎”的问题,最大限度发挥科技的推动作用。

实施“三三示范推广工程”,即每年选择有代表性的30个点、示范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3万hm2、辐射示范推广300万hm2。

3.8 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应充分利用全院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条件优势,采用集中培训、召开现场会、建立示范田、入户指导、科技赶场、建农民科技书屋、科技110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的培训。

实施“五五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十二五”期间,派出专家500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和现场会500余场次,进村入户指导生产5000人次,印发各种培训资料50万份,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和农民50万人次。

3.9 抓好科技扶贫,提升整体水平

位于四川东北部的革命老区南充、达州、广元和巴中,共有扶贫重点县12个(南充市的仪陇县、南部县、阆中县、嘉陵区,达州市的万源县、宣汉县,广元市的苍溪县、旺苍县、朝天区,巴中市的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绝对贫困人口94万人,低收入人口238万人,他们今天的生活境况与历史的革命贡献极不相称。

实施“扶贫重点县科技致富工程”。 为了促进扶贫重点县农民脱贫致富,应结合当地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在12个县培训12万新型农民,建立1 万hm2科技成果示范基地,每年推广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10万hm2,采取“政府支持、专家领衔、农户(协会)参与、国家补助”的运作机制,促进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

3.10 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经营水平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经营形式。应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需求为坐标,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建设标准化基地为基础,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幅度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水平。

依托院属现有种子、种苗、食用菌、辐照、生物农药与肥料、水产饲料等科技型企业,围绕丘陵地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建立以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使科技向产业聚集,技术向产品聚焦,构建技术链,延长产业链,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实现富民增收。

“实施企业助农增收工程”,推动院属10大科技型企业与丘陵地区建立紧密的利益结合体,建立制种基地0.5万hm2、订单生产基地5万hm2,带动农户5万户,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

摘要:采用文献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四川丘陵地区农业现状,提出丘陵地区现代农业的基本定位与发展目标;推动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对策是调整重心、培植新兴学科、建立综合试验区、选育突破性品种、集成创新综合技术模式、抓好科技创新展示、加速科技示范推广、加强农民培训、抓好科技扶贫、推进农业产业化等。

关键词:科技创新,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对策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农业统计年鉴[Z].2009

[2]美国中文网.2009年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民纯收入排名[EB/OL].http://www.sinovision.net/blog/index.php act=details&id=58335&bcode=wjsdxtd(2011-02-06)/[2011-07-22]

[3]杨毓培.关于四川丘陵地区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的思考[J].理论与改革,2002(5):99-100

[4]张鸿,郑林用,任光俊,等.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战略与策略—Ⅱ.重点任务之构建产业技术链[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08-313蔡红,郭红,龚万灼,林超文,何文铸,陈栋

上一篇:让教师例会成为精神大餐下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