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活动读书心得

2024-07-03

“三大”活动读书心得(通用6篇)

篇1:“三大”活动读书心得

--精选公文范文--------------------------“三大”活动读书心得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三个方面。这其中,专业精神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核心和基础,更是教师专业发展十分重要的内在动力,通过培育和塑造,促进特教教师专业精神的形成则是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

专业精神是指教师对从事的教育专业所抱有的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和道德操守等倾向性系统,是指导教师从事专业工作的精神动力。多年来,国家和社会以及教育部门都十分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颁布了一系列的职业规则和道德规范。这对有效制约和规范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行为,促进特教教师队伍的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遗憾的是这些普遍适用的东西并不能有效反映特殊教育教师自己独特的职业特征,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实效性。从专业化----------------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的角度来看,特殊教育有着其它教育门类不可替代的特别的专业性质,因此对从事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就提出了更特别的道德要求。特殊教育教育对象显著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我们需要一个针对性强、能有效指导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专业活动的专业精神,并以此形成现代特殊教育教师师德的主题和核心。根据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以及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劳动的特性,我认为,特教教师的专业精神至少包括人道主义的专业理想、甘于清贫的专业情操、坚韧不拔的专业意志和坚强独立的专业个性。

1、人道主义的职业理想。人道主义精神是人类美德的一种集中体现。其要义就是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体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两个重要的因素决定了特教教师必须确立人道主义的职业理想。一是由特殊教育对象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无论在什么样的经济环境里,特殊教育对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地障碍,大多是生----------------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活和生存的弱者,需要社会给予特别的扶助。在残疾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特殊教育可以帮助他们走出混沌、无知、无助,走向尊严,获得发展,实现价值,而特教教师则是“拯救于危难”的大救星,能给他们带来希望。二是由特教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决定的。特殊教育事业是一项充满爱心、充满人道精神的光辉事业,特教教师则是人道主义的具体体现者。有人说,世界上有三种救人于危难的职业:医生、消防救生人员、特殊教育教师。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和《残疾人教育条例》都作出了特教教师要“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从业规定。所以特殊教育的从业者就必须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道为职业追求和理想,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精神也应该以“博爱”、“人道”为核心。

具有人道主义职业理想的特教教师,一是把人道主义作为最高追求,献身特教。邓朴方说:人道主义始终是我----------------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的追求。特教教师要以从事人道主义的事业而自豪,以为残疾学生赢得“平等、自尊”而骄傲,以残疾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满足。热爱特教事业,热爱特教教师职业,热爱残疾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工作,愿意终身为残疾学生服务。特教教师要具有博爱的伟大情怀,从人权的高度为改善残疾学生的命运服务,把实现残疾学生的尊严与平等、价值与发展作为职业追求和奋斗目标;为实现人道而教育拯救,为实现人道而努力工作,为实现人道而献身特教。二是对特殊教育怀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敬业乐业。敬业乐业是指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崇敬特殊教育,始终对“化弱为强”保持浓厚兴趣和执著追求,奋不顾身的投入,心甘情愿的奉献,并能从中体验到特有的精神享受。特教教师的敬业乐业应表现为:把职业当作事业,总是迷恋着自己的事业,呕心沥血地从事教学活动,毕生投入,矢志不渝。以极大的热情自觉提升专业素质:广泛涉猎多----------------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方面的文化知识,努力进修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正确把握特殊教育的特殊规律,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以快乐的心境主动投入专业活动:有滋有味的上好每一节课,愉快的辅导每一位残疾学生;津津乐道的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陈出新,知难而进,勇于探索,刻苦钻研。三是对工作抱有强烈的承诺意识,高度负责。把改善残疾学生的命运作为己任,始终保持对残疾学生未来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具有不断促进自身提高和专业发展的精神需求,终身致力于满足社会对特殊教育专业的期望。

2、甘于清贫的专业情操。在社会文明程度有了极大改善的今天,特教教师的地位在不断提高,但与普通教育相比,在经济待遇、社会地位及工作条件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突出的是特教教师在精神、情感和成就方面的“清贫”。由于现实社会特别注重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人们用“栋梁之才”作为评价教师劳动成果的标准,最低也要是“合----------------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格劳动者”。这样的环境下,特教教师不仅没有培育“优秀人才”的专业荣誉感,连“桃李满天下”的精神享受都无法实现,导致了特教教师精神上的“清贫”。残疾学生和特教教师不是整个教育的主流,社会对其关注少,特教教师始终处于一种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境地,得不到应有的敬重和激励,久而久之形成情感互动上的“清贫”。教育环境下,特殊教育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各类竞赛的机会少,教师的成果和业绩相应就少得多。由于没有属于特殊教育自身的教师专业评价标准和专业发展机制,在进行专业评价时,特教教师的业绩和成果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或是“降级”处理,或是不被接受。这些都导致了特教教师成就上的“清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清贫”就成了特教教师职业的标志,因此甘于清贫必须成为特教教师专业精神的重要基础。

《江苏省教委关于实施的意见》指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普----------------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通学校教师的任职条件,还要具备热爱残疾儿童、献身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操……。甘于清贫的特教教师应该具有以下职业情操。首先,淡泊名利,不求“回报”。如果说教师劳动本质上就是一种奉献,特殊教育教师则要更进一层——不求“任何”回报。因此,一旦从事特殊教育,就要正确认识特殊教育工作的意义,正确理解特教教师劳动的特点,自觉培养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要具有一种教师自古谁不“贫”,“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不求功成名就、誉满天下,不斤斤计较物质享受,不迷念世俗浮华,不对个人利益患得患失,在“忘我”的境界中默默无闻,在执着的追求中体验快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面对诱惑满地的社会要心如止水,意如磐石,始终保持对残疾学生不求回报的关怀和公正的教育爱。其次,扶残助学,爱满天下。教育爱是一种伟大的爱,现实社会环境下,特教教师“爱生”的内涵远远超出常规范畴,重点体现在----------------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扶残助学”上。一是要极力维护残疾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不仅自己要依法施教,还要肩负起传播人道主义的义务。特别是在保障残疾学生平等教育权利方面,更要竭尽全力优化残疾学生的成长环境,促进全社会“无障碍”。二是亲身参与对贫困残疾学生的资助。我国的特教教师都具有很强的道德良心,面对生活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或是拿出自己微薄的收入,或是千方百计寻求社会资助,在残疾学生心中,老师就是“爱满天下”的“千手观音”。特教教师则在扶残助学的实践中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纯洁善良,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再次,自强自立,忠于职守。无论社会怎么看待特殊教育,特教教师都要自尊、自信、自强、自立,鲜为人知时一样高度负责,默默无闻中坚持专业发展,“以作为换地位,以素质树形象,以业绩显才华,以特色求发展”。无论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特教教师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良心活”,于“清贫”中坚守责任和义----------------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务,在“化弱为强”里体验幸福和快乐。

3、坚韧不拔的专业意志。苏东坡曾云: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心理素质,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理想追求。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顺利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的保证,也直接影响着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和锻炼。残疾学生的成长过程与特殊教育的教育过程不仅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远远超出人们想象的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因而特教教师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一是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坚定性。一个人的意志表现在它所进行的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行动中。特殊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残疾学生提供成长需要。特教教师要确立科学的特殊学生观,坚信残疾学生的人生价值和发展可能,坚信特殊教育一定能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教育”。只有具有坚决、果断和不屈不饶的坚定信念,才能有正确的行动方向,才----------------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才能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勇于进取的热情和激情,才能保持“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耐挫性。特教教师是引领残疾学生走向平等、尊严的“天使”,是实现残而不废的希望。要把一个生理残疾的生物人培养成一个残而有为的社会人,肯定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能战胜挫折者是勇者,特教教师真正意义的人生,正是在百折不回的奋斗中实现的。墨子曰: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只有老师不惧困难,办法才能比困难多;只有老师百折不挠,才能实现化弱为强。三是锲而不舍、决不放弃的坚持性。相对而言,特殊教育活动是一个挫折感较多的过程。但我们肩负着人道主义的社会使命,就算“路漫漫其修远兮”,还是要“上下求索”,撞了“南墙”都不回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教育活动中,“锲而不舍”更多的应体现在教育创新上,深思、慎独、反省,勇于自我批评,勇于----------------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承认失败,并不屈不挠地寻找达到目的的新途径。“决不放弃”则要体现在细心、耐心和恒心上。

4、积极坚强的专业个性。这里所说的专业个性是特殊教育教师群体的精神面貌和特有的心理品质。有研究表明:一个职业对从业者的个性素质也有特定的要求。教师的心理品质一般包括持久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求知欲、敏感性、理智感、独立性、克制性、自尊感以及顽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感、良好的性格、广泛的兴趣爱好、昂扬振奋的精神,豁达开朗的心胸等。特殊教育由于教育对象、专业手段、劳动付出、师生关系及环境的特殊性,要求从业者除了具有教师职业应该具有的心理品质外,特别要具有积极坚强的品质。

一是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成就是专业成长的标志,竞争是专业发展的动力。“职业成就感低”不仅是国内外特殊教育共同存在的问题,也是我国特教教师队伍建设亟待突破的关键点。由于种----------------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种原因,特殊教育的劳动成果几乎看不到,就算是“有”,与普通教育比也是“不起眼”的,特教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必然就低。加之绝大多数特教学校没有平行班级,竞争的外在动力先天不足,久而久之,特教教师的竞争意识减退,竞争能力下降,有的甚至丧失竞争的本能。迫在眉睫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对特教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保证。在专业化的社会里,特教教师一要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要“悦纳”自己的职业,对工作充满信心和情感,制定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成就目标;要自愿为特教事业发挥聪明才智,把自己的专业成长与事业的目标紧密结合,积极参与竞争,绝不错过各种促进专业发展的机会;二要有积极的争先创优意识。在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中争先,在专业发展和教学研究中创优。要正确看待竞争,增强耐挫力和意志力,特别要正确看待竞争的胜者,主动学人----------------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之长,补己之短;把自己的待遇与自己的专业成长紧密结合。

二是自觉自愿的职业态度。这是一种自发的内在动力,是在人道主义理想指导下自己对特殊教育工作意义有所认识而觉悟到应该如此。特教教师要以“职业的需要”为原则,正视特殊教育的实际条件和现实环境,把理想、愿望与现实有机的统一起来,始终保持“职业需要的态度”。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遇,甘愿坚守诚实、勤奋、公正、廉洁,坚持原则,追求平等的优秀品质;自觉坚持严谨治学、刻苦专研、精益求精、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职业道德;保持仁慈、耐心、友好、热情慷慨、善解人意、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性格。特教教师的职业角色难以清晰定位,身兼数职,同时扮演着教师、父母、保育员、义工、志愿者、慈善家等多重角色。当需要发挥专业的社会作用时,我们就要发自内心地去做好义工、志愿者、慈善家;当需要发挥专业的教育功能时,我们就要自觉自愿----------------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的当一个优秀的老师;当需要发挥专业的保护功能时,我们就要满怀热情的当好父母和保育员。

三是坚强独立的性格。特教教师具有坚强独立的专业个性,既能预防和克服心理挫折、增强应变能力,以保证顺利完成教育任务;又能通过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培养具有自强自立品质的残疾学生。当然,提倡坚强独立的个性并不是说特殊教育不需要温情与柔和,而是指:当专业价值暂时未被承认,得不到公正评价时,要活泼开朗、乐观大度、坚定不移、主动作为。千万不能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更不能碌碌无为,消极等待。当身陷困境暂时未被关注,得不到有力支持时,要自立自信、勇于进取、坚韧顽强。千万不能拿残疾作资本,以可怜换饭吃,更不能丧失道德良心。当教学劳动暂时不见效果,得不到应有的反馈时,要灵活机智、刚毅沉着、开拓创新。千万不能心灰意冷,更不能一股脑归罪于“残疾”,轻易放弃。----------------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当对待学习差的学生感到束手无策时,千万不能失去教育好这种学生的信心,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进行不懈的努力。

四是热情合作的情感品质。近年来,教师心理健康已被提到一个相当的位置。特教教师由于教育对象以及教育过程的特殊性必然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由于特教学校大多在当地没有同类学校,加上专业条件的限制,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绝大多数特教教师从工作到退休,在一个学校中一呆就是几十年,想凭借岗位流动换换环境、调整心态的可能微乎其微,工作中很多无法回避的矛盾和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不断累积,不仅因工作情绪的不稳定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还容易导致心理疾病。解决这个弊端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特教学校要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教职工创设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二是要培养教师群体热情开朗、合群合作、友好互助的情感品质。----------------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

综上所述,人道主义的理想、甘于清贫的情操、坚韧不拔的意志、坚强独立的个性是特教教师专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教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努力的过程,专业精神的培养也是如此。特殊师范院校要从源头上做好“准教师”专业精神的塑造教育,特教学校要通过校本培训,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精神的形成,广大的特教教师要立足岗位加强专业精神的自我修养。

任健美

----------------精选公文范文----------------

篇2:“三大”活动读书心得

首先,教师要有广阔的精神空间,崇高的精神活动.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来作为职业资源的.学校作为人类文明的聚集地,以精神世界充实而富有价值,教师的价值在学校中就是以传递人类精神家园的火种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教师坚守人类精神家园的责任自然是重大.教师既要在科学与技术领域中成为学生的导师,又要成为人类精神的守望者,而且教师的一切学识又是以精神世界作为基础的.这样的话,教师拥有广阔的充实的自己的精神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真情流淌的课堂

1、教师真情投入

许多感人至深的文章往往是作家用真情实感写成的,同样,要把一篇感人的文章教得让学生感动,教师也一定要“先感动过”,先“进入角色”。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寓情于文、寓情于声、寓情于态,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才能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教师的语言、动作、眼神传递给学生。

2、教师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

学生作为人,是一个个需要贯注精神理想的人,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顺乎人性。不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证明自己。如果你真实,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学问,那么尽情地在学生面前表现自己吧,同时当你可以在脑子里抹干净了所谓“学生形象”之类刻板僵化的人物面具,那么,你会发现,学生是那么值得去珍爱!你会那么宽容地对待学生,你会发现师生的和谐相处是那么充满人性的光辉!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的同时,也要学会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所谓“惩戒”,是指通过对不合规范行为施与否定性的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

二、自由开放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心灵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驰骋,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

1、课堂向自由提问开放

以往,课堂交流的主动权和课堂发展的主动权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手中。长期以往,学生已经没有了提问的习惯。当教师询问“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时,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没有!”问题没有了,表明知识的堆积成功了,也表明思索的脚步停滞了,思维的活力退化了、萎缩了。新课程的课堂中开放自由提问的空间,最大可能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自由地口头发表出来。课堂的流程不要以教师的预设为主,而要以学生的发现问题为主。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看来多么幼稚、多么奇怪、多么荒唐,也不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多么地离经叛道,教师都应能理性地、心平气和地正确对待,并能视为重要的教育契机。

2、课堂向自由辩论开放

课堂上,老师应该允许学生之间的思想充分地碰撞、交锋,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都允许存在,都可以设想。那些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看法都可能引发学生之间的辩论,学生在自由辩论的过程中才能明确是非、寻求真理。如我在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学生对文中的狐狸到底是“狡猾”还是“聪明”持不同看法,于是我把持不同看法的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展开辩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学生各抒己见,气氛异常活跃。最后持“狡猾”态度这一方联系课文和实际以充分的理由获胜,使学生懂得狐狸用故意奉承别人使人受骗上当的计策去获取利益,这种近乎欺骗的手段是不道德的,是违背公民诚信原则的。这种辩论起到了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确立善恶观的巨大作用。

3、课堂向自主探索开放

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鼓励创新、推崇自主探索的地方。课堂上应提倡合作探究,提倡研究性学习,激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评价时也应坚持“无错”原则,允许学生“自圆其说”。这样对学生个体而言,每份知识与能力的积累,都是他们自主探索的结果。如我在教《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让学生紧扣“美丽”一词组成小组合作探究丹顶鹤到底美在哪儿,每个小组成员通过课前查资料,课中品读感悟,总结出了“羽毛美”、“体形美”、“姿态美”、“传说美”和“生活美”这五“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愉悦。

总之,这种“真情流淌的课堂”、“平等对话课堂”、“自由开放的课堂”、“体验感悟的课堂”,已经超越了传统观念中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尊重、善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真正的促进者和引领者。

篇3:读书会运行的三大特点

读书会多种课型的开发立足两点,一是与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真实阅读相对接,二是为扩大孩子的阅读面与阅读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习惯、方法、品位、能力等。小学阶段是学习阅读的关键时期,也是在阅读中学习的重要阶段。多种多样读物的阅读与交流能让孩子从小就积累真实阅读的种种经验、掌握真实阅读的种种方法,体验阅读对于学习发展与生命成长的重要价值。

各种课型的读书会一般都具有以下两个运行特点:以小组协同分享为主要的组织形式,以交流讨论为重要的活动方式。现阶段,读书会的运行还有一大特点是以阅读单协助阅读与交流。

一、以小组协同分享为主要组织形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读书会阅读材料内容的广博性与学生收获的多元性,为这一学习方式的实施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跟大一统的全班性活动相比,小组协同分享至少有以下两点优势。

(一)贴合阅读的交互理念,扩大阅读的效益

阅读是交互的过程。首先是读者与作者及作品的交互。当一位作者完成了他的作品,就完成了对作品意义的可能性建构,接下来的多元解读就是读者的事了。每一位读者都是带着一定的背景知识、生活经历以及阅读能力来阅读的。阅读中,读者原有的积淀会成为对作品解读的基础,并影响着最终建构的结果,所以同样的作品,不同的读者能读出不同的意义。其次是读者与读者的交互。人是社会的人,人有社会交往的需要,借助阅读之媒介,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跳出“街头巷议、闲言碎语”的局限,走向广阔而有意义的话题。

阅读交互只有在小组中才能真正开展。因为在几十个人的班级中,学生不仅发言的机会有限,更重要的是心理会有压力,发言者会思忖其观点正不正确、深不深刻,表达流不流畅、精不精彩等等,那样会很辛苦,每读一本书都要做这样的发言,学生宁愿不读书。而在同伴的小圈子里,他们就很少会去考虑说得对还是错,只想着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得所获说与伙伴听。而在自由的分享中,学生会发现原来大家既有不谋而合之想法,也有迥然不同之观点。也正是在与相同想法的共鸣与不同观点的思辨中,才使学生的思想走向深刻、思维走向发散、认识得到提升。所以小组协同分享才是贴合阅读交互理念的、深受孩子欢迎的组织形式。

(二)实现社会化的学习,让班级学习的优势充分发挥

阅读是学习最重要的途径。学生时代的阅读学习与工作岗位上的阅读学习有着不一样的情境。前者是社会化的,后者是孤独的。前者的社会化在于班级、学校的学习场所、学习情境。

“社会互助建构论”认为:“在儿童的文化发展中,每一种功能都会出现两次:首先在社会的层次,其后在个人层次;首先在人与人之间(人际心理的),然后在儿童之内(个体心理的)。”可见同伴互助是儿童内化过程的开始。可是,在我们平时的很多课堂中,学生除了被动接受教师这一权威的讲授与提问之外,能听到的是少数学生的发言。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少有发言与展示的机会。

读书会上的小组协同分享,就是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多层次的社会化的学习情境。小组是一个层级,组与组是一个层级,全班又是一个层级。小组是基础层级,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化的团体,在这个小团体中,每个学生都是主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阅读学习的过程与收获,并为形成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而努力。组与组是第二个层级,组际展示是团体与团体间的竞争与共赢,牵动着每一个个体的心灵,与其他小组的比较往往会激起孩子在小组内进一步合作与探究的欲望。

二、以交流讨论为重要的活动方式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阅读就如同去另一个陌生的地方,需要有成人的陪伴与领路,也要有同龄伙伴的相依相随。学校教育让孩子的阅读旅途有了很多的同龄人,跟同龄人同行,一路才会引吭高歌、五彩斑斓。学生时代阅读交流的快乐体验,往往能直接影响人一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对于孩子来说,阅读厚厚的一本书也是需要意志支撑的行为,而支撑意志的除了书本身的吸引力之外,还有同伴之间的快乐交流。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交流”是指“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讨论”是指“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给予、交换、碰撞、生成。交流讨论应该是课堂活动的常态。可是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上大量充斥着师问生答、教师以知识权威面目出现、学生只是被动学习者的非真正交流,而师问生答是培养不起学生对阅读的好感与对交流的期待的。读书会上实现真正的交流讨论,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以营造交流的氛围

真实的交流,有安全宽松的交流氛围,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每一个成员热诚的参与,有平和的互动与精彩的生成,其中交流氛围是基础。影响读书会交流氛围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书对孩子的吸引力、话题对孩子的吸引力以及班级交流文化。班级交流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准确的角色定位。

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他们从教师细微的神情话语中,能敏锐地感觉到是假民主还是真民主,是该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还是应和性的话。只有在真正安全和谐的环境中,每一个孩子的心门才会放心地打开,才能畅所欲言,才能彼此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思维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在组织讨论与交流时,教师要摆脱一些根深蒂固、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不要太把自己当老师,老想要教给学生什么,或是知识,或是人生的道理,或是方法;也不要去主导小组或全班的讨论与交流,老是将“为什么?是吗?有什么不同的意见?”等给人压力的问题挂在嘴边。

教师在读书会上的角色可以用几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教师是交通警察,让车流顺畅,人人有平等的机会。教师是乐团指挥,了解各乐手擅长的以及演奏过程中需要提醒的,使整个乐队走向和谐。教师是球队教练,自己的球技不一定最高,但能看到不足,并且有策略,让球队的整体水平提高。教师是顾问,提供便利,等人来问。这四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教师“引领者”与“协助者”的角色。有时,教师也可以作为“同读者”来参与讨论。

(二)设计开放的话题以发散讨论的思维

交流能否成功,话题占了一半的因素。唯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才能激起交流的欲望。不过,读书会毕竟不等同于生活中的随意闲聊,是阅读之后的思想碰撞与智慧共享。话题的设计,除了追求共同感兴趣的之外,还要追求思维的含量。读书会上的话题与课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最大的区别在于:问题是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会追求统一的甚至标准的答案;话题是谈话的中心,更追求开放的答案与多角度的回应。

开放的话题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没有统一答案,可以有多个角度的思考;具有思辨性,有时甚至可以有相反的观点;人人有话说,在相互的碰撞中有助于认识的全面深刻等。话题的开放包括答案的开放与回应方式的开放。

夏玲玲老师在组织《杜甫》一书的班级读书会时,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与阅读能力、此类传记阅读的一般方法,设计了四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一,杜甫曲折的人生经历以及每一人生阶段的重大事件;话题二,吟诵诗歌,谈谈阅读后新的了解(包括创作背景、创作故事、表达的情感等);话题三,杜甫被称为“诗圣”有哪些原因;话题四,假如杜甫穿越到现代,从事什么职业比较合适。

四个话题中,话题二可以有个性化的选择性回应。话题三需要作出一个比较全面综合的评价。话题四可以有多个角度的回应。而话题一的开放性在于画曲线图来表示杜甫曲折的人生经历,让孩子的理解有了不同的呈现方式。

(三)学习技巧使讨论顺畅深入

由于口头语言的即时性、迅疾性以及孩子年龄特点的局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讨论最常见的状况是每个人各说各的想法,没有耐心与技巧作出相互的回应。看似热闹,其实是个体阅读之后的单向展示。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导孩子学一些讨论的技巧,使讨论不仅顺畅而且深入。

首先,可以学用一些讨论的常用语。“讨论的语言”是相对于陈述性语言而言的,是在听了别人的发言之后,陈述自己的想法之前说的过渡语、评价语、质疑语、反对语、鼓励语、肯定语等等。学习讨论的语言可以培养孩子认真倾听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在陈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先对前面同学的发言作出回应的习惯。如:表达自己的不解——请再说一遍好吗?鼓励深入——这个观点很有意思,能多说一点吗?避免误解——我说的是你的意思吗?表示疑惑——我觉得有点怪怪的。作评价——我赞成(不赞成)你的观点,因为……

其次,可以学一些使讨论深入的策略性提问。“讨论的常用语”能使讨论更顺畅更自然,学起来也比较容易。可要把讨论推向深入,还有必要学习一些策略性提问:引导讲出更多的证据,如:作者的哪些观点支持你的看法?要求进一步澄清,如:你能为所讲的内容举个恰当的例子吗?提示联系各种意见,如:你所讲的和某某同学刚才所说的有什么关联?帮助进行概括总结,如:这次讨论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等等。运用技巧促进发言者与倾听者的角色互换与观点碰撞,使交流走向深入。

只要教师能做有心人,在每一次讨论中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习一些讨论的语言,有意识地运用讨论的策略性提问,就能使孩子的讨论一次比一次有质量。

三、以阅读单协助阅读与交流

对正在学习阅读的孩子来说,如此大容量的整本书的阅读与交流需要有成人的协助,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阅读单是协助阅读与交流的良好载体。

(一)阅读单的特点与作用

阅读单又叫任务单、阅读探究单,是阅读中或者阅读后所使用的助读工具,是阅读策略的可视地图,也是阅读交流的媒介。

阅读策略是阅读方法的上位概念,是为阅读理解整个文本而有意识运用的即时灵活的一系列阅读行为和能力,比阅读方法更具规律性与普适性。在实际的阅读中,两者之间的区分并非界限分明,所以经常会合用“阅读策略方法”。常用的阅读策略有:预测、推论、抓重点、视觉化、提问、联结、统整、监控理解等。

熟练的阅读者总会运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灵活的策略去建构意义,并在理解出现困难时改变、调整策略。也正是由于对成人来说,阅读策略的运用是内隐的,是一种自动化的认知心理过程,所以我们会觉得阅读策略的学习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其实,阅读策略的学习是可以言传的,也是可视的。言传的办法就是教师把自己思考的过程大声说出来,让孩子从教师的思考过程中学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调整自己的理解。可视的办法就是设计图式化的阅读单,帮助孩子将阅读的思考历程呈现出来。

阅读单一般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话题、文字说明(图表)。话题起到的是聚焦作用,帮助孩子在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根据文本体式、特点与阅读目的将注意力聚焦在某几个重点上;文字说明与图表都起到提示思考路径与方法的作用,并将阅读策略具体化与形象化。比如下面的这份阅读单。

高年级《生于天空》阅读单

1. 两只失去父母的幼雕,为了生存,经历了哪些第一次?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到相关内容,在书中贴一张贴纸。

2. 从雕身上,你认识到“真正的强者”应具有怎样的风范呢?

这份阅读单提示了阅读这本书值得关注的两个话题,第一个话题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帮助孩子从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抓住重点。第二个话题在交流会上讨论,用形象的概念圈来帮助统整人物形象,避免单一与零散。整份阅读单既提示了关注的重点,又提示了阅读思考的策略方法,还提供了交流的支架。

(二)阅读单的设计与使用

只要把握住了阅读单的本质,就可以设计出丰富多样的阅读单来。下面分文学类作品与信息类作品两大类来看看丰富多样的阅读单设计。

“国际阅读能力进展研究”(PIERS)按照真实阅读的目的与功能,把阅读的文章分为两大类:文学类与信息类。认为文学类作品的阅读旨在享受阅读乐趣,丰富生活经验;信息类作品的阅读旨在搜寻、获取、应用资讯,以应付或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文学类与信息类的文本在阅读时所关注的重点与使用的策略显然是不同的。

文学类的文本多有情节、角色、主题、场景、冲突等要素,是阅读时需要关注的要点。对这些文学要素的关注离不开阅读策略的灵活运用。比如一边读一边由线索预测故事的发展;由人物的言行推测人物的心理;将书中的人物与生活中的人物、书中的故事与生活中的故事、这本书中的故事人物与那本书中的故事人物作联结;等等。而对观点思想的多元体悟、人物形象的全面把握、主要事件的综合解释等等则都离不开统整的策略。文学类作品的阅读单设计,需要将阅读策略的运用与文学要素的把握非常巧妙地融为一体。可以设计出综合解释事件的阅读单、写角色日志的阅读单、画人物关系图的阅读单、陈述观点的阅读单、言语欣赏的阅读单等等。

信息类文本的阅读单,可以围绕信息的搜寻、整理、应用来设计,也可以围绕原有知识与新获信息的对比来设计,还可以围绕说明性语言与文学性语言的不同特点来设计等。分别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画人物关系图的阅读单(中年级《请为我骄傲》一书)

大卫的成长,离不开他的努力与执着,也离不开身边人的帮助。想想哪些人给予他帮助,从你认为最重要的开始一个个填写在爱心图中,并说明理由。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的阅读单(六年级《小狗钱钱》一书)

书中介绍的理财方法与知识,有的是你急于去实践的;有的想今后去实践;有的一知半解;还有的想去跟父母作沟通交流……小组合作进行理财方法的整理(将写有理财方法或知识的贴纸贴在相应的栏目)。

篇4:读书会运行的三大特点

读书会多种课型的开发立足两点,一是与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真实阅读相对接,二是为扩大孩子的阅读面与阅读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习惯、方法、品位、能力等。小学阶段是学习阅读的关键时期,也是在阅读中学习的重要阶段。多种多样读物的阅读与交流能让孩子从小就积累真实阅读的种种经验、掌握真实阅读的种种方法,体验阅读对于学习发展与生命成长的重要价值。

各种课型的读书会一般都具有以下两个运行特点:以小组协同分享为主要的组织形式,以交流讨论为重要的活动方式。现阶段,读书会的运行还有一大特点是以阅读单协助阅读与交流。

一、以小组协同分享为主要组织形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读书会阅读材料内容的广博性与学生收获的多元性,为这一学习方式的实施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跟大一统的全班性活动相比,小组协同分享至少有以下两点优势。

(一)贴合阅读的交互理念,扩大阅读的效益

阅读是交互的过程。首先是读者与作者及作品的交互。当一位作者完成了他的作品,就完成了对作品意义的可能性建构,接下来的多元解读就是读者的事了。每一位读者都是带着一定的背景知识、生活经历以及阅读能力来阅读的。阅读中,读者原有的积淀会成为对作品解读的基础,并影响着最终建构的结果,所以同样的作品,不同的读者能读出不同的意义。其次是读者与读者的交互。人是社会的人,人有社会交往的需要,借助阅读之媒介,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跳出“街头巷议、闲言碎语”的局限,走向广阔而有意义的话题。

阅读交互只有在小组中才能真正开展。因为在几十个人的班级中,学生不仅发言的机会有限,更重要的是心理会有压力,发言者会思忖其观点正不正确、深不深刻,表达流不流畅、精不精彩等等,那样会很辛苦,每读一本书都要做这样的发言,学生宁愿不读书。而在同伴的小圈子里,他们就很少会去考虑说得对还是错,只想着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得所获说与伙伴听。而在自由的分享中,学生会发现原来大家既有不谋而合之想法,也有迥然不同之观点。也正是在与相同想法的共鸣与不同观点的思辨中,才使学生的思想走向深刻、思维走向发散、认识得到提升。所以小组协同分享才是贴合阅读交互理念的、深受孩子欢迎的组织形式。

(二)实现社会化的学习,让班级学习的优势充分发挥

阅读是学习最重要的途径。学生时代的阅读学习与工作岗位上的阅读学习有着不一样的情境。前者是社会化的,后者是孤独的。前者的社会化在于班级、学校的学习场所、学习情境。

“社会互助建构论”认为:“在儿童的文化发展中,每一种功能都会出现两次:首先在社会的层次,其后在个人层次;首先在人与人之间(人际心理的),然后在儿童之内(个体心理的)。”可见同伴互助是儿童内化过程的开始。可是,在我们平时的很多课堂中,学生除了被动接受教师这一权威的讲授与提问之外,能听到的是少数学生的发言。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少有发言与展示的机会。

读书会上的小组协同分享,就是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多层次的社会化的学习情境。小组是一个层级,组与组是一个层级,全班又是一个层级。小组是基础层级,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化的团体,在这个小团体中,每个学生都是主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阅读学习的过程与收获,并为形成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而努力。组与组是第二个层级,组际展示是团体与团体间的竞争与共赢,牵动着每一个个体的心灵,与其他小组的比较往往会激起孩子在小组内进一步合作与探究的欲望。

二、以交流讨论为重要的活动方式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阅读就如同去另一个陌生的地方,需要有成人的陪伴与领路,也要有同龄伙伴的相依相随。学校教育让孩子的阅读旅途有了很多的同龄人,跟同龄人同行,一路才会引吭高歌、五彩斑斓。学生时代阅读交流的快乐体验,往往能直接影响人一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对于孩子来说,阅读厚厚的一本书也是需要意志支撑的行为,而支撑意志的除了书本身的吸引力之外,还有同伴之间的快乐交流。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交流”是指“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讨论”是指“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给予、交换、碰撞、生成。交流讨论应该是课堂活动的常态。可是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上大量充斥着师问生答、教师以知识权威面目出现、学生只是被动学习者的非真正交流,而师问生答是培养不起学生对阅读的好感与对交流的期待的。读书会上实现真正的交流讨论,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以营造交流的氛围

真实的交流,有安全宽松的交流氛围,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每一个成员热诚的参与,有平和的互动与精彩的生成,其中交流氛围是基础。影响读书会交流氛围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书对孩子的吸引力、话题对孩子的吸引力以及班级交流文化。班级交流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准确的角色定位。

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他们从教师细微的神情话语中,能敏锐地感觉到是假民主还是真民主,是该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还是应和性的话。只有在真正安全和谐的环境中,每一个孩子的心门才会放心地打开,才能畅所欲言,才能彼此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思维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在组织讨论与交流时,教师要摆脱一些根深蒂固、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不要太把自己当老师,老想要教给学生什么,或是知识,或是人生的道理,或是方法;也不要去主导小组或全班的讨论与交流,老是将 “为什么?是吗?有什么不同的意见?”等给人压力的问题挂在嘴边。

教师在读书会上的角色可以用几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教师是交通警察,让车流顺畅,人人有平等的机会。教师是乐团指挥,了解各乐手擅长的以及演奏过程中需要提醒的,使整个乐队走向和谐。教师是球队教练,自己的球技不一定最高,但能看到不足,并且有策略,让球队的整体水平提高。教师是顾问,提供便利,等人来问。这四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教师“引领者”与“协助者”的角色。有时,教师也可以作为“同读者”来参与讨论。

(二)设计开放的话题以发散讨论的思维

交流能否成功,话题占了一半的因素。唯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才能激起交流的欲望。不过,读书会毕竟不等同于生活中的随意闲聊,是阅读之后的思想碰撞与智慧共享。话题的设计,除了追求共同感兴趣的之外,还要追求思维的含量。读书会上的话题与课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最大的区别在于:问题是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会追求统一的甚至标准的答案;话题是谈话的中心,更追求开放的答案与多角度的回应。

开放的话题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没有统一答案,可以有多个角度的思考;具有思辨性,有时甚至可以有相反的观点;人人有话说,在相互的碰撞中有助于认识的全面深刻等。话题的开放包括答案的开放与回应方式的开放。

夏玲玲老师在组织《杜甫》一书的班级读书会时,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与阅读能力、此类传记阅读的一般方法,设计了四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一,杜甫曲折的人生经历以及每一人生阶段的重大事件;话题二,吟诵诗歌,谈谈阅读后新的了解(包括创作背景、创作故事、表达的情感等);话题三,杜甫被称为“诗圣”有哪些原因;话题四,假如杜甫穿越到现代,从事什么职业比较合适。

四个话题中,话题二可以有个性化的选择性回应。话题三需要作出一个比较全面综合的评价。话题四可以有多个角度的回应。而话题一的开放性在于画曲线图来表示杜甫曲折的人生经历,让孩子的理解有了不同的呈现方式。

(三)学习技巧使讨论顺畅深入

由于口头语言的即时性、迅疾性以及孩子年龄特点的局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讨论最常见的状况是每个人各说各的想法,没有耐心与技巧作出相互的回应。看似热闹,其实是个体阅读之后的单向展示。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导孩子学一些讨论的技巧,使讨论不仅顺畅而且深入。

首先,可以学用一些讨论的常用语。“讨论的语言”是相对于陈述性语言而言的,是在听了别人的发言之后,陈述自己的想法之前说的过渡语、评价语、质疑语、反对语、鼓励语、肯定语等等。学习讨论的语言可以培养孩子认真倾听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在陈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先对前面同学的发言作出回应的习惯。如:表达自己的不解——请再说一遍好吗?鼓励深入——这个观点很有意思,能多说一点吗?避免误解——我说的是你的意思吗?表示疑惑——我觉得有点怪怪的。作评价——我赞成(不赞成)你的观点,因为……

其次,可以学一些使讨论深入的策略性提问。“讨论的常用语”能使讨论更顺畅更自然,学起来也比较容易。可要把讨论推向深入,还有必要学习一些策略性提问:引导讲出更多的证据,如:作者的哪些观点支持你的看法?要求进一步澄清,如:你能为所讲的内容举个恰当的例子吗?提示联系各种意见,如:你所讲的和某某同学刚才所说的有什么关联?帮助进行概括总结,如:这次讨论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等等。运用技巧促进发言者与倾听者的角色互换与观点碰撞,使交流走向深入。

只要教师能做有心人,在每一次讨论中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习一些讨论的语言,有意识地运用讨论的策略性提问,就能使孩子的讨论一次比一次有质量。

三、以阅读单协助阅读与交流

对正在学习阅读的孩子来说,如此大容量的整本书的阅读与交流需要有成人的协助,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阅读单是协助阅读与交流的良好载体。

(一)阅读单的特点与作用

阅读单又叫任务单、阅读探究单,是阅读中或者阅读后所使用的助读工具,是阅读策略的可视地图,也是阅读交流的媒介。

阅读策略是阅读方法的上位概念,是为阅读理解整个文本而有意识运用的即时灵活的一系列阅读行为和能力,比阅读方法更具规律性与普适性。在实际的阅读中,两者之间的区分并非界限分明,所以经常会合用“阅读策略方法”。常用的阅读策略有:预测、推论、抓重点、视觉化、提问、联结、统整、监控理解等。

熟练的阅读者总会运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灵活的策略去建构意义,并在理解出现困难时改变、调整策略。也正是由于对成人来说,阅读策略的运用是内隐的,是一种自动化的认知心理过程,所以我们会觉得阅读策略的学习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其实,阅读策略的学习是可以言传的,也是可视的。言传的办法就是教师把自己思考的过程大声说出来,让孩子从教师的思考过程中学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调整自己的理解。可视的办法就是设计图式化的阅读单,帮助孩子将阅读的思考历程呈现出来。

阅读单一般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话题、文字说明(图表)。话题起到的是聚焦作用,帮助孩子在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根据文本体式、特点与阅读目的将注意力聚焦在某几个重点上;文字说明与图表都起到提示思考路径与方法的作用,并将阅读策略具体化与形象化。比如下面的这份阅读单。

高年级《生于天空》阅读单

1.两只失去父母的幼雕,为了生存,经历了哪些第一次?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到相关内容,在书中贴一张贴纸。

2.从雕身上,你认识到“真正的强者”应具有怎样的风范呢?

这份阅读单提示了阅读这本书值得关注的两个话题,第一个话题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帮助孩子从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抓住重点。第二个话题在交流会上讨论,用形象的概念圈来帮助统整人物形象,避免单一与零散。整份阅读单既提示了关注的重点,又提示了阅读思考的策略方法,还提供了交流的支架。

(二)阅读单的设计与使用

只要把握住了阅读单的本质,就可以设计出丰富多样的阅读单来。下面分文学类作品与信息类作品两大类来看看丰富多样的阅读单设计。

“国际阅读能力进展研究”(PIERS)按照真实阅读的目的与功能,把阅读的文章分为两大类:文学类与信息类。认为文学类作品的阅读旨在享受阅读乐趣,丰富生活经验;信息类作品的阅读旨在搜寻、获取、应用资讯,以应付或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文学类与信息类的文本在阅读时所关注的重点与使用的策略显然是不同的。

文学类的文本多有情节、角色、主题、场景、冲突等要素,是阅读时需要关注的要点。对这些文学要素的关注离不开阅读策略的灵活运用。比如一边读一边由线索预测故事的发展;由人物的言行推测人物的心理;将书中的人物与生活中的人物、书中的故事与生活中的故事、这本书中的故事人物与那本书中的故事人物作联结;等等。而对观点思想的多元体悟、人物形象的全面把握、主要事件的综合解释等等则都离不开统整的策略。文学类作品的阅读单设计,需要将阅读策略的运用与文学要素的把握非常巧妙地融为一体。可以设计出综合解释事件的阅读单、写角色日志的阅读单、画人物关系图的阅读单、陈述观点的阅读单、言语欣赏的阅读单等等。

信息类文本的阅读单,可以围绕信息的搜寻、整理、应用来设计,也可以围绕原有知识与新获信息的对比来设计,还可以围绕说明性语言与文学性语言的不同特点来设计等。分别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画人物关系图的阅读单(中年级《请为我骄傲》一书)

大卫的成长,离不开他的努力与执着,也离不开身边人的帮助。想想哪些人给予他帮助,从你认为最重要的开始一个个填写在爱心图中,并说明理由。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的阅读单(六年级《小狗钱钱》一书)

书中介绍的理财方法与知识,有的是你急于去实践的;有的想今后去实践;有的一知半解;还有的想去跟父母作沟通交流……小组合作进行理财方法的整理(将写有理财方法或知识的贴纸贴在相应的栏目)。

急于实践 今后实践 一知半解 沟通交流

阅读单的使用能够使读书会的交流讨论更具结构,避免散乱、无序、低效。现阶段读书会的开展需要阅读单的协助。但是,教师所设计的阅读单的使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交流讨论失去一点学生的自由度与自发性。所以阅读单的设计与使用,要把握好一个基点:阅读单不是书面练习单,不能加重孩子的课外负担,也不能削弱孩子的阅读兴趣。随着读书会开展的成熟,阅读单可以慢慢走向由孩子自行设计。

篇5:三大活动心得体会

——三大活动心得体会

马瑞红

乘着市教育局开展的 “三大”排查活动的东风,我们阳泉曲初中也不甘落后,开展了各项活动,让一张画上墙,校园内张贴标语,开展文艺表演,进行家访等等,我们知道这项活动就是为了让我们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与探索,加强师德建设、适时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以及《教育革命》等著作,对现代教育以及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下面就将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谈。

在升学重压下,传统教育观念即传统的教师观、陈旧的教学观、“惟师是从”的专制性的师生观等仍束缚着大批教师。许多教师在听到学生不同意见时,常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学生,或给予伤害自尊心的批评,造成学生不敢提出和老师不同的意见,创造性思维更无从产生,最终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特别重要,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互动互补的立体工程,诸如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个人素质、群体素质、单项素质、综合素质的培养等等。而创新,是学生发挥潜力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其培养,必须贯穿于素质教育立体工程的一切层面、所有角度。教师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但都必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素质,又怎么能以“身教”的师表来树揩模,导方向,作人梯?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学校管理队伍,首先必须是有创新素质的队伍,才能把学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而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知,强化创新精神。要破“以教为主”、“教与学统一”的观念,立“教为不教”的观念;立全面考察创新能力的观念;立开放办学的国际化大教育观。

篇6:三大活动教师心得体会

近日我市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领导干部大接访,信访问题大化解”三大活动,我校响应号召,实行了相应举措,在学习文件精神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三大活动”是市委“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举措。

学校开展的“教师家访活动”,要求我们真正做到“深入民心”,让教师走进每个学生家中,走近每位家长,更好地了解家长及学生的需求及与愿望,以指导我们更好的工作,真正成为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人民教师。我在此次家访中发现在和家长的沟通过程中了解到了以前工作中可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也得到了家长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在这次活动我中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不足缺点,认识到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勤于思考与探索,适时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育理念,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特别重要,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学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二、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立体工程,诸如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个人素质、群体素质、单项素质、综合素质的培养等等。而创新,是学生发挥潜力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其培养,必须贯穿于素质教育立体工程的一切层面、所有角度。教师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但都必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学校管理队伍,首先必须是有创新素质的队伍,才能把学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而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知,强化创新精神。要破“以教为主”、“教与学统一”的观念,立“教为不教”的观念。

三、责任心是做人的重要基础。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社会和他人的。作为一名教师,如果缺乏责任心,就不会真正去关心、爱抚自己的学生,就会把教书育人仅仅当作一项工作任务去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了,就万事大吉了,而忘记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责任和担子。缺乏责任心的教师是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之中的,当然也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的,更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责任心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好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走进学生的心灵,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要注意语言分寸,多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做到你尊重他,他才会尊重你。责任心是成功教师的前提。有了责任心,老师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用自己的光和热去照亮和温暖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这次家访活动让我更深地认识到,深切地感受到教师身上责任的重大,家长对孩子殷切的期望,我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给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上一篇:读《坚守生命》有感作文900字下一篇:高中体育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