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绩量化考核方案

2024-05-11

教学成绩量化考核方案(通用8篇)

篇1:教学成绩量化考核方案

南大坪小学教师教学成绩量化考核细则

一、总则

为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的工作竞争意识,为教师的年度考核和评优晋级提供重要依据,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教学成绩量化考核细则。

二、细则

1、有任教语数等统考科目者,以统考科目成绩量分:以辅导区内各小学该年级学科成绩平均分作比较。以所教班级或年级语数各科平均分高于平均分者,每高1分奖0.5分;低于平均分者,每低1分扣0.5分。思品、自然、社会、英语等其他统考科目各科成绩高于平均分者,每超1分奖0.2;低于平均分者,每低1分扣0.2分。教多科者分科量分合计。

2、只任教地方课、综合、健康、音乐、体育、美术等非统考科目者,其教学成绩比照《综合、健康、体、音、美教师教学成绩考核细则》进行量分。

3、学前班期末考试语数单科成绩按以下公式计分:

(平均分×40%+及格率×40%×100+优秀率×100)×20% 再取双科考核得分平均值作为教学成绩考核得分。

三、附则

1、在每学期末的教师学期考核工作中,由考核小组对教师前一学期期末统考科目成绩进行考核量分,作为教师本学期教学成绩项目分。

2、本教学成绩考核项目标准分为20分,其扣分一律不保底。

3、本细则自颁布之日起实行,原教学成绩相关考核细则停止使用。

篇2:教学成绩量化考核方案

为加强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我校目前的教学实际,现制定如下教学岗位量化考核方案。

一、常规教学(满分100分)

1、教学计划、总结(5 分)

(1)、计划总结按时上交(1分)

(2)、计划按《教学常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实际(2分)

(3)、总结认真,项目齐全,质量好(2分)

计划基本要求:

1、任课教师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教研组工作计划,于开学后一周内制订出本学科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内容要全面具体,格式要规范,经学校审批后方有效。

2.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对上学期学生掌握“双基”情况,能力发展情况及其它学科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起始年级还要了解学生在原学校或班级使用的教材和教学情况。

2.通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含校本教材和实验教材),对所教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掌握其知识体系、重点、难点,分析知识的层次结构,弄清本学期所教内容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学任务。

3、根据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按年级、分层次从思想教育的渗透、“双基”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本学期的具体教学要求。

4.确定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措施,如改进教学方法。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与培优补差,选定教改课题和改善教学用具等。

5.编制教学进度和重大教学活动的计划安排表。教学进度要写明单元(或章节)课题,所需课时,起迄周次。重大活动包括教学辅导、社会实践、专题讲座、学科竞赛、考试考查等。

2、教案学案(5分)优(10-9分)良(7-8分)合格(5-6分)不合格(4-0分)

备课要基本要求: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板书、备教具。

1.要深入钻研教材。理清教材的层次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弄清本章节内容在全册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钻研教材中的插图、表格、注释和作业等。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思想教育点。

2.要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兴趣、爱好和需要、思想状况和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教师要经常通过课堂教学、作业、测验、平时接触等途径了解学生情况,估计学生的接受能力,疑难所在,预计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3.要选择教法,指导学法。要运用现代教学论和学科教学法改革教学方法和指导学习方法。选择教法和学法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贯彻教学原则,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使教与学的方法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善于探讨不同课型的教法和学法,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4.为了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备课时要考虑仪器、教学挂图、标本、模型、幻灯、录音、录相、多媒体课件等教具的选择和使用。

3、作业、辅导(5分)

优(10-9分)良(7-8分)合格(5-6分)不合格(4-0分)

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教与学内容一致。作业以课本内习题为主,也可在课本外精选少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习题,杜绝机械重复性作业。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作业的形式可灵活多样,不拘泥于作业本的形式。

2.作业难易要适度,针对不同的对象布置不同程度和数量的作业,体现“双基”的作业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智能训练的可让学生选做。作业题型要多样化,能力训练题要有一定的梯度。凡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应先做一遍,剖析作业难易程度和容易出现的错误,以便对学生进行作业指导。

3.课外作业的份量要考虑学生的总自习时间。基础学科的课外作业总量控制为:每次作业时间一般不超过1小时。发现超过作业日总量的情况,应由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协调。

4.严格作业规范。要求学生作业书写工整,绘图清晰、格式正确,解答准确,独立完成,按时上交。不合规格的要求重做,未做的要补做补交,不要罚抄罚做。

对作业批改的要求:

1.教材规定的基本作业,要全批全改。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应尽量当面批改。部分学科作业(如作文、日记等)的批改次数和要求按相关规定实行。毕业班复习备考时间紧、作业量大,可采取以批为辅,讲评为主的办法(各科对作业批阅的要求见相关规定)。

2.批改作业要及时、认真、评分标准要统一、批语要中肯、具体、不得只给分不批改或既不给分又不批改,只写一个“查”“阅”字。作业批改后,要在适当位置注明批改日期,对补交和重做的作业要细批细改。批改后的作业要及时发给学生,以便学生及时复查、更正。

3.教师批阅作业可采用统一符号画记对错,让学生明白符号的意思。要让学生自己修改错误,养成自我检查和自我更正的习惯。估计无能力改正的要面批。改正后的作业一律要交回、再批改。要建立作业批改记录本,引导学生建立错题集。

4.作业讲评。对作业中的优点要进行归纳,对答题清晰、解法新颖、独到、简捷者,要予以推介和表扬。对作业中带普遍性的错误要剖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5.教师进行作业批改的改革实验,须报经学校批准后方可施行,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放松对作业批改的要求。

4、学生评教(15分,减去4%的不合格票)

优良率85%以上15分,84-75%12分,74-60%8分,60%以下5分

5、教师自评(10分)

6、教师互评(10分)

7、领导评教(校科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长)(10分)

优(10-9分)良(8-7分)合格(6-5分)不合格(4-0分)

8、考试成绩(40分)

(1)以分班时的成绩为基础,计算出各班各科平均分与年级平均分的差;

(2)计算出某次考试成绩各班各科的平均分与年级平均分的差

(3)某次考试差-分班成绩差得到各班各科的相对进步量

(4)相对进步量》0得50分,0-1得48分,-1-2得46分,-2以下得44分

(5)高分层人数奖励分:

以分班时的高分层人数为基础(按重点班、普通班总人数的30%),某次考试超出一人奖励1分。

(6)某位老师的考试成绩得分等于任教班级得分的和除以任教班级数

二、教研、教改加分(不超过10分)

1、论文部分(最高奖分8分)

(1)正规刊物(在当地新闻出版局可查、不属于异地办刊或偷用刊号等)发表论文

①本学年,教师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论文,奖6分;

②本学年,教师省级报刊发表论文,奖5分;

③本学年,教师市级报刊发表论文,奖3分;

④本学年,教师在各正规报刊的增刊、旬刊、专辑刊登论文或各级教育行政部分举办的各种非发行的报刊(如《湛江教育》)发表论文,可奖2分;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论文比赛活动中的获奖论文(含各级教研室主管的学科教育学会举办的比赛)

①本学年,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举行的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得4分,二等奖得3分,三等奖得2分

②本学年,在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举行的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得3分,二等奖得2分,三等奖得1分

③本学年,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举行的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得1分,二等奖得0.5分

说明:发表论文或获奖论文如果有两个作者,第一作者得奖分的三分之二,第二作者得奖分的三分之一。

2、课题成果

(1)个人课题成果奖

①本学年,教师获国家级课题成果一等奖奖20分,二等奖18分,三等奖奖14分

②本学年,教师获省级课题成果一等奖奖18分,二等奖奖14分,三等奖奖12分

③本学年,教师获市级课题成果一等奖奖14分,二等奖奖12分,三等奖奖10分

④本学年,教师获县级课题成果一等奖奖8分,二等奖奖6分,三等奖奖5分

(2)课题小组课题成果奖

①本学年,课题获国家级课题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分别给课题小组成员奖12分,二等奖10分,三等奖奖8分

②本学年,课题获省级课题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分别给课题小组成员奖10分,二等奖8分,三等奖奖6分

③本学年,课题获市级课题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分别给课题小组成员奖8分,二等奖6分,三等奖奖4分

④本学年,课题获县级课题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分别给课题小组成员奖4分,二等奖3分,三等奖奖2分

3、竞赛辅导奖(国家或省学科学会或教育行政部门举办,最高奖分12分)

(1)初赛奖

①本学年,辅导学生获省一等奖奖6分,省二等奖奖5分,省三等奖奖4分

②本学年,辅导学生获市一等奖奖3分,市二等奖奖2分,获市三等奖奖1分

(2)复赛奖

(1)本学年,辅导学生获国家一等奖奖20分,国家二等奖奖12分,国家三等奖奖8分

4、讲课比赛(含说课)

(1)获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给予奖励20分、16分、14分

(2)、获省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给予奖励16分、12分、10分

(3)、获市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给予奖励6分、5分、4分

(4)、获区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给予奖励4分、2分、1分

5、被评为优秀备课组或优秀教研组,给该科组每位教师奖1分

6、教学成绩突出奖

(1)高考单科成绩排在市前10名的学生,第一名给予科任老师奖20分,第二名给予奖励19分,第三名给予奖励18分,依次类推;综合科获奖,每位老师所得奖分是每一档次奖分的三分之二。

(2)高考总分排在市前100名的学生,给每位科任老师奖20分。

(备注:以上奖分最高不超过20分,以上各奖项内奖分只取最高奖分,各奖项内没有类加分,各奖项间可类加分。)

三、教学违规扣分

1、考勤部分(含开会、各种教研活动、上课等各类学校集体活动)

(1)上课、开会、早晚读、晚修、监考等迟到一次扣0.5分,因公事请假、婚假、产假或能出示医院证明的请假不扣分,其他请假一次扣1分。

(2)无故缺勤一次扣2分

(3)每周上课超过12节的教师每周晚坐班2次,不超过12节的,每周坐班晚坐班1次,申请不坐班的老师扣5分。

2、其他部分扣分

(1)不是因为调课,利用晚自修或其他时间私自上课,未经教导处同意的,一次扣2分

(2)不注意学科之间的协调,超负荷布置自己所教学科的课外作业,不利于学生整体发展,经学生反映,核查属实者,一次扣2分。

(3)体罚学生、恶语中伤学生等违反师德的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一次扣6分

(4)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一次扣15分。

(5)其他违纪事项可根据情况适当扣1-2分/次

四、考核结果的运用

按一定的比例,给得分高的教师每人每学期奖500元。

说明:

1、以上奖励与课时费、绩效工次无关

2、教师学期考核得分 = 第一项得分 + 第二项得分 + 第三项得分

3、备课组得分=备课组所有教师得分的和除以教师人数

4、教研组得分=教研组所有教师得分的和除以教研组教师人数

5、年级组得分=年级组所有教师得分的和除以年级组教师人数

篇3:教学成绩量化考核方案

一、统考平均成绩与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的考试成绩就单一个体而言, 包含了一些随机因素。但将一个班 (校、区) 的成绩视为一个系统, 则系统内的随机因素左右相消, 上下相抵后, 使整个系统呈现明显的规律———正态分布, 而正态分布的中心就是该班 (校、区) 的平均成绩。

用平均成绩衡量教学效果, 不仅科学, 而且还能促使教师与学校在学习上重视、关心后进生, 从而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因为教师用同样的有效劳动投入后进生, 比投入优秀生的考分上升得快, 比如一个35分的后进生与一个95分的优等生, 单从分数上讲, 95已接近满分100, 要上升1分较为困难, 而35分远离100, 欲上升1分较为容易, 所以多关爱、帮助、鼓励后进生, 该班 (校、区) 的考试分数要上升得快一些。

二、教学平均分

在教学中, 人们普遍认为教多 (人数) 班比少班费力, 同一教师用相同的时间、精力、方式教学习情况一致的两个班, 人数多的班平均分往往低于人数少的班, 因此平均分的差异主要是人数不等所致, 如何排除人数干扰, 使反映教学水平的两班平均分一致呢?从数学上讲, 就是要在两班实际平均分基础上加一个只与人数有关的尾数后使之相等。这种既考虑人数因素, 又反映教学水平的分数暂称教学平均分。为此, 我们假设一个理想的教学模型:A1、A2两班除人数n1、n2不等外, 其他都一致, 同一个教师以相同的有效劳动投入两班教学, 由于条件理想, 经一段时间后测验, 两班总分应该相等。若记A1、A2两班的平均分为x1、x2则有:n1x1=n2x2

由上式可推得:

其中为两班总平均人数, 记为为两班总平均成绩, 记为X,

则有:

上式中 (相对两班而言, 就只与人数ξ有关, 即是要找的尾数公式。

当ξ>N, 即某班人数超过总平均人数时, 取正值, 表示教学平均分在实际平均分xi基础上加分, 反之减分。

研究一个教师教两个班的目的, 是为了推导更多的不同班级、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人数的教学平均分公式:

其中为各班平均人数, 为统考片区总平均分, 教学总平均分是多少呢?m

即教学总平均分=实际总平均分

式子与上等式的实际意义在于相对合理:它以各班实际平均成绩xi为基础, 从人数少于总平均人数N的那些班的平均分中, 挖出适当部分补给人数多于N的班级, 以求得公平, 但又不影响总平均成绩。

因此, 就一次统考而言, 按教学平均分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多班少班持平。但学生考试成绩除人数干扰外, 还受考题难易、学习基础等影响, 如何处理呢?

三、统考值

如果将一个充分大的统考片区内的若干学校视为一个大学校, 在这所大学校中又分为:语文教研大组, 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等各教研大组, 则不难有以下结论。

在一个充分大的统考片区, 各科各级教师整体的教学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现将上结论数量化:一般各科整体教学效果由统考片区内该科学生总平均成绩反映, 虽然在统考中各科各级的总平均分因试题难易、评分标准不同而产生差异, 比如:初一数学总平均70分, 初二语文总平均50分……某级某科总平均X分, 但它们代表的教学效果是相同的。为便于讨论, 不妨假设它们都等于1个教学效果。

即:初一数学70分=1教学效果

即:初一数学1分效果

初二语文50分=1教学效果

初二语文1分=效果

……

某级某科X分=1教学效果

某级某科1分效果

显然:考题难、评分严, 总平均分X就低, 相应地, 该科该级单位考分的分值就高, 它所代表的教学效果的值就大, 该值暂称统考值, 记为K。

如果该级该科Ai班的统考平均分为xi;则Ai班的统考值为:

举例应用上公式:若初一数学甲老师所教学生平均为60分 (总平均为70) , 则甲老师统考值为, 初二语文乙老师的学生平均是55分 (总平均50) , 乙老师统考值为, 显然1.1>0.857, 于是我们有:虽然甲老师的原始分数60分大于乙老师55分, 但乙老师远比甲老师教得好。乙老师分低的原因是考题难评分严所致。

因此, 在一次统考中, 用统考值评价教学效果, 既排除了考题难易的干扰, 又能实现跨级跨科的教学比较。如果再考虑学生人数, 则精确的统考值公式为:

四、提高值

一次统考有一个值, 两次统考可得两个统考值, 按表 (*) 中假设:Ai班第一、二次统考平均分为xi、yi, 总平均分为X、Y, 则第一、二次统考值为。用第二次统考值减去第一次所得的差就称为:Ai班的提高值, 该值表示了第一、二次统考期间Ai班相对于其他各班的提高程度, 记为T (Ai) 。

显然, T (Ai) >0说明Ai班学习进步;T (Ai) =0, 学习保持;T (Ai) <0, 学习退步。

评价教学效果时再联系教学平均分有:

上式说明, 不论以教学平均分或实际平均分计算提高值, 结果完全一样, 这是因为该班两次统考都因人数加了分, 求提高值时, 加分部分两减相抵, 结果只与成绩有关, 与人数无关。

五、教学效果值

虽然提高值考虑了学生学习基础的因素, 但教学效果的评价, 最终还是相对比较的结果, 如果只看提高值, 教好班的教师就很难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如果只看统考值, 教差班的教师很容易劳而无功。

因此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 用统考值与提高值的和———称教学效果值记为G———评价教师的教学, 则好班老师的效果主要体现于统考值, 差班老师的效果主要体现于提高值, 二者同时兼顾, 教好班、差班都有奔头。

其计算公式为:教学效果值=统考值+提高值

按表 (*) 所示

该值用来评价教师的教学, 它既排除了学生人数、考题难易、学习基础的干扰, 又实现了跨级跨科的比较, 为各学校准确地把握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 客观地反映教学质量提供了较为可靠而精确的数量依据, 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量化评估。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统计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2]王景英.教育统计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篇4:教学成绩量化考核方案

一、统考平均成绩与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的考试成绩就单一个体而言,包含了一些随机因素。但将一个班(校、区)的成绩视为一个系统,则系统内的随机因素左右相消,上下相抵后,使整个系统呈现明显的规律——正态分布,而正态分布的中心就是该班(校、区)的平均成绩。

用平均成绩衡量教学效果,不仅科学,而且还能促使教师与学校在学习上重视、关心后进生,从而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因为教师用同样的有效劳动投入后进生,比投入优秀生的考分上升得快,比如一个35分的后进生与一个95分的优等生,单从分数上讲,95已接近满分100,要上升1分较为困难,而35分远离100,欲上升1分较为容易,所以多关爱、帮助、鼓励后进生,该班(校、区)的考试分数要上升得快一些。

二、教学平均分

在教学中,人们普遍认为教多(人数)班比少班费力,同一教师用相同的时间、精力、方式教学习情况一致的两个班,人数多的班平均分往往低于人数少的班,因此平均分的差异主要是人数不等所致,如何排除人数干扰,使反映教学水平的两班平均分一致呢?从数学上讲,就是要在两班实际平均分基础上加一个只与人数有关的尾数后使之相等。这种既考虑人数因素,又反映教学水平的分数暂称教学平均分。为此,我们假设一个理想的教学模型:A、A两班除人数n、n不等外,其他都一致,同一个教师以相同的有效劳动投入两班教学,由于条件理想,经一段时间后测验,两班总分应该相等。若记A、A两班的平均分为x、x则有:nx=nx

由上式可推得:

x+1-=x+1-

其中为两班总平均人数,记为N;为两班总平均成绩,记为X,

则有:x+1-X=x1-X

上式中(1-)X相对两班而言,就只与人数ξ有关,即是要找的尾数公式。

当ξ>N,即某班人数超过总平均人数时,(1-)取正值,x+(1-)X表示教学平均分在实际平均分x基础上加分(1-)X,反之减分。

研究一个教师教两个班的目的,是为了推导更多的不同班级、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人数的教学平均分公式:

某班实际平均分+[1-]×统考总平均分

设有某片区的m个班参加统考,各班成绩如下表():

其中N=为各班平均人数,X=为统考片区总平均分,教学总平均分是多少呢?

?==

即教学总平均分=实际总平均分

式子x+1-X与上等式的实际意义在于相对合理:它以各班实际平均成绩xi为基础,从人数少于总平均人数N的那些班的平均分中,挖出适当部分补给人数多于N的班级,以求得公平,但又不影响总平均成绩。

因此,就一次统考而言,按教学平均分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多班少班持平。但学生考试成绩除人数干扰外,还受考题难易、学习基础等影响,如何处理呢?

三、统考值

如果将一个充分大的统考片区内的若干学校视为一个大学校,在这所大学校中又分为:语文教研大组,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等各教研大组,则不难有以下结论。

在一个充分大的统考片区,各科各级教师整体的教学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现将上结论数量化:一般各科整体教学效果由统考片区内该科学生总平均成绩反映,虽然在统考中各科各级的总平均分因试题难易、评分标准不同而产生差异,比如:初一数学总平均70分,初二语文总平均50分……某级某科总平均X分,但它们代表的教学效果是相同的。为便于讨论,不妨假设它们都等于1个教学效果。

即:初一数学70分=1教学效果

即:初一数学1分=效果

初二语文50分=1教学效果

初二语文1分=效果

… …

某级某科X分=1教学效果

某级某科1分=效果

显然:考题难、评分严,总平均分X就低,相应地,该科该级单位考分的分值就高,它所代表的教学效果的值就大,该值暂称统考值,记为K。

如果该级该科A班的统考平均分为x;则A班的统考值为:

K(A)==

举例应用上公式:若初一数学甲老师所教学生平均为60分(总平均为70),则甲老师统考值为=0.857,初二语文乙老师的学生平均是55分(总平均50),乙老师统考值为=1.1,显然1.1>0.857,于是我们有:虽然甲老师的原始分数60分大于乙老师55分,但乙老师远比甲老师教得好。乙老师分低的原因是考题难评分严所致。

因此,在一次统考中,用统考值评价教学效果,既排除了考题难易的干扰,又能实现跨级跨科的教学比较。如果再考虑学生人数,则精确的统考值公式为:

K(A=)=

四、提高值

一次统考有一个值,两次统考可得两个统考值,按表()中假设:A班第一、二次统考平均分为x、y,总平均分为X、Y,则第一、二次统考值为、。用第二次统考值减去第一次所得的差(-)就称为:A班的提高值,该值表示了第一、二次统考期间Ai班相对于其他各班的提高程度,记为T(A)。

显然,T(A)>0说明A班学习进步;T(A)=0,学习保持;T(A)<0,学习退步。

评价教学效果时再联系教学平均分有:

-=-=T(A)

上式说明,不论以教学平均分或实际平均分计算提高值,结果完全一样,这是因为该班两次统考都因人数加了分,求提高值时,加分部分两减相抵,结果只与成绩有关,与人数无关。

五、教学效果值

虽然提高值考虑了学生学习基础的因素,但教学效果的评价,最终还是相对比较的结果,如果只看提高值,教好班的教师就很难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如果只看统考值,教差班的教师很容易劳而无功。

因此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用统考值与提高值的和——称教学效果值记为G——评价教师的教学,则好班老师的效果主要体现于统考值,差班老师的效果主要体现于提高值,二者同时兼顾,教好班、差班都有奔头。

其计算公式为:教学效果值=统考值+提高值

按表()所示

G(A)=K(A)+T(A)=+-

-+1-=- (当n接近N时)

该值用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它既排除了学生人数、考题难易、学习基础的干扰,又实现了跨级跨科的比较,为各学校准确地把握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客观地反映教学质量提供了较为可靠而精确的数量依据,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量化评估。

参考文献

[1] 贾俊平.统计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 王景英.教育统计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魏宗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篇5:小学教师教学量化考核方案

(满分150分,实行扣分制)

一、教学质量:

1、课时量(20分)

无故缺课一节扣1分,无故或不能完成学校交给的临时工作每次扣0.5分。

2、备课(15分)

(1)集体备课(2分)

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发挥集体优势,共同研究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合作,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各组开学初,统一制定集备、教研计划,落实到人。由组长组织集备教研活动,固定时间、地点,单周集备,双周教研,轮流主讲,做好记录,无故缺席一次扣0.2分,组长无故不按时组织教师集备的一次扣组长0.5分。

(2)个人备课(9分)

①教学计划、总结(1分)

每学期开学初上交学科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期末上交教学工作总结,不交者为0分,迟交者每项扣0.5分。

②个人备课记录和教学反思(8分)

每学期学校不定期抽查备课记录和教学反思记录至少4次,备课要求设计思路新,搜集信息多,知识拓展广,书写规范整洁,体现教育教学个性,反思全面、及时、有特色,符合上述要求得满分。上交不及时,每次扣0.5分。备课不认真,反思不及时一项扣0.5分,抄袭他人双方各扣1分。(3)教师业务能力(4分)①试题评比(1分)

每学期期末各科任课教师都要出一套高质量的试题,以反映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掌握情况,经学校评定一等的得1分,二等得0.5分。(抄袭者不得分)

②试卷分析(1分)

学校组织的考试,任课教师要认真做好卷面分析,经学校评定一等的得1分,二等得0.5分。

③批卷质量(1分)

学校对统一组织的批卷工作进行检查,经抽查批卷无问题的得满分,有失误的扣0.5分,出现整体错误的不得分。

④监考(1分)

每学期学校将举行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不参加监考工作的不得分,监考无任何问题的得满分,在监考中有部分环节失误的扣0.5分,出现严重错误的不得分。

3、作业批改(15分)

学校规定各科的作业批改量为:

语数学科:1—2年级生字本、演草本双周五次;3—6年级演草本双周五次,作文批改双周一次。

英语学科:3—6年级每课一批。

社会、思品、自然、心理健康、美术、科学等学科要有随堂笔记(美术为学生作品)每周批一次。体、音、美、劳、计等学科每学期上两次活动课,要有活动课教案(内容自设)。作业批改要求完整(等级、评语、日期、符号)用字规范,并要求学生及时改正作业错误。

语数外符合上述条件者得满分,作业批改次数每缺一次扣0.5分,批改不认真,不准确每次扣0.2分;经检查活动课教案与实际活动不符,每次扣1分。科任学科作业满分5分。

没有学生作业的科目按科任平均分50%计算。

4、公开课、课堂教学(15分)(1)课堂教学(7分)

教师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课堂气氛活跃,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并辅导学生正确使用普通话。

①教学过程严谨,课前准备充分。若发现教学组织不得当,课堂秩序混乱而教师不加以管理的情况,每次扣1分。

②无故缺课,每次扣3分,若学生发生意外该教师要承担第一负责人的责任。③私自串课,双方每人扣0.5分。

④上课迟到、早退、中间离岗每次扣0.5分。

⑤教师上课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含上课接打电话)每次扣0.5分。⑥上课期间非授课教师不准随意进入教室,违反一次扣0.5分。

⑦各任课教师不能准时上课(铃声后5分钟为准),每人次扣0.5分。⑧随堂听课,随机抽查备课记录,若发现上无准备课,每次扣1分。(2)公开课(8分)

参加校内评优获一等者8分,二等6分,不参加者不得分,接待外来人员来校听课效果好的每次加2分,获国家、省级优秀课加5分,市、县级优秀课加4分,校内公开课加3分,年组引路课加2分。

5、学生成绩(55分)(1)教学竞赛(25分)

每学期学校将组织各项教学竞赛,竞赛的评比以年组为单位,第一名为一等。其余为二等。(按项考核,每学期以期末评比项目确定分值)(2)学生成绩(30分)

每学期语数外将进行四次测试,二次月考、一次期中由学校组织命题,期中期末由上级组织统一命题,班主任参加语数外三项考核,前三次各占20%,期末测试占40%。其他学科以期末考试及验收形式进行考核,一等为10分,二等次之。教师组织活动,效果突出,视情况加分,2分封顶。

①平均成绩(10分)

计算语数外三科平均成绩,与年组第一名平均成绩比较,平均分相差1分之内为一等得满分;1分以上2分以内为二等,其余三等。

②优秀率(10分)

1—6年语数外优秀率达到50%以上得满分,未达到得3分,其中各年级的优秀分数为1-2年级95分以上;3-4年90分以上;5-6年85分以上。③及格率(10分)1、2年语数及格率为100%,3-6年语数及格率为95%,英语学科及格率为85%以上得满分,每科达到标准得5分,未达到得3分。

其中英语有可比性的排名次,无可比性的取班主任教师中等的分数。④提高率 以前一次镇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平均分每前进一个名次加1分,保持第一加5分。

二、继续教育(15分)

1、能够认真完成继续教育的各项要求,包括按时参加培训,按时上交培训所需的材料、业务笔记、典型教案、外出学习、听课记录等,成绩合格为满分,每缺一项扣1分;

2、外出学习归来有信息交流(组内或校内),有讲稿或上汇报课得2分,不交流不得分。

三、教育科研活动(15分)

1、认真听讲,做好记录,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6节(教研组长不少于18节),缺一节扣0.5分(不含外出学习听课)。

2、认真学习电化教育理论,收集教育信息,熟悉电化教育器材的各种功能,并熟练使用电化教育手段辅助教学,能够独立完成课件制作,每学期上交一个所任学科的课件,未完成者扣0.5分,参加省市县级课件大赛获奖者加1分。

篇6:中学教学成绩考核方案

为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特制定学校教学成绩考核方案。考核依据:六、七、八年级(九年级每学年的第一学期)期末学校统一安排的质量检测成绩为准(会考科目或中心校抽考科目则以下发成绩为准,九年级第二学期按毕业年级奖励制度考核)。教学成绩考核以三率一分总值进行计算、统计。

一、计算公式:

三率一分总值=(巩固率+优秀率+合格率)×平均分

二、各基础数据的计算方法

1、巩固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防止流失。每个学科教师都要充分发挥能动性,尽最大努力减少流失,确保每个班级的巩固率。各班以学期初定员数为准(教两个班及以上的计算总数)计算巩固率,按所得结果计算教师得分。巩固率=现有学生数÷学期初定员数×100%

2、优秀率计算方法:

学生学科考试成绩试卷总分100的以85分以上(含85分)为优秀,试卷总分为120分的以100分以上(含100分)为优秀。优秀率=优秀人数÷现有人数×100%

3、合格率考核计算方法

100分值试卷学生成绩以60分以上(含60分)为合格,120分试卷以72分以上(含72分)为合格,进行人数统计。合格率=合格人数÷现有人数×100%

4、平均分计算方法:平均分=总分÷现有人数×100%

三、特别说明

(1)以上基础数据(指教师每个人的巩固率、优秀率、合格率、平均分)均由年级提供给教务处。(抽考、会考、中考除外)

(2)学校学期末下发按三率一分总值排名表,人手一份,教师个人保存,做为业绩依据。

(3)中考成绩按《毕业年级奖励制度》执行。(4)三率一分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

(5)若出现本方案之外的情况,由学校统一研究决定。

永城市第六初级中学 教师教学成绩考核办法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完成教育局为我校设定的“永城争第一,全省创一流”的目标,充分调动全体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办法。教师教学成绩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评优、评先、晋职和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

二、考核内容

1、平均分:各班参与考核学生的单科分数平均值。

2、优秀率:各班优秀学生(年级参与考核学生单科成绩前30%)占班级考核学生的百分比。

三、考核人数的确定

1、新学年分配班级人数的80%(总分)设定为参与考核的学生人数。

2、根据教导处安排新接收的转学学生可参与考核,考核的学生人数确定后当学年不再更改,如因学生流失造成班级学生总数少于考核人数时,不足部分以0分计算。

四、考核结果的计算

1、教导处每学年根据上期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班,单科成绩平均分相差控制不超过1分,总成绩平均分控制相差不超过2分。

2、教导处根据每次考核考试成绩计算出班级、学科的平均分和优秀率,根据名次高低分别积分。

3、教师在每个班级中平均分积分与优秀率积分之和为本次考试成绩班级积分,教师所带班级班级积分平均分为本次考试成绩积分。

5、教师在每学期历次考核考试中考试成绩积分之和为本期教学成绩积分,两学期考试成绩的平均分为本学年教学成绩原始积分。

6、教师教学成绩的最终积分计算结合当年工作量,具体计算方法是:超工作量教师按原始积分的1.1倍计算,超一半工作量而不足工作量的教师按原始积分的0.9倍计算,不足工作量一半的教师按原始积分的0.8倍计算。

7、无可比科目、非考试科目教师的教学成绩的考核根据工作量、学生评教和教导处对课堂教学的平时检查等另行确定。

五、考核结果的奖惩

根据本办法对任课教师每次考核考试任教班级成绩进行量化考核,每学期教学成绩优异(30%)的任课教师享受当期绩效工资教学成绩的一等奖,每学年成绩优异(30%)的任课教师,当年的教学效果评估评定为“优秀”,在永城市教育局举行的质量评估和中招考试中,对所任班级平均分居市直学校平均分第一名的教师、取得总成绩平均分居市直各学校第一名的班级班主任,当期绩效工资享受教学成绩的一等奖,当年的教学效果评估评定为“优秀”(此项奖励依据教育局公布的结果为准)。对每次考核考试成绩落后的任课教师给予批评,对连续2次成绩落后的任课教师给予诫勉谈话,对连续3次成绩落后的教师要在成绩分析大会上进行反思。

篇7:量化考核方案

1.诚实守信。知错能改。积极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2.恰当运用礼貌用语和体态语言(微笑/鞠躬/招手/握手/鼓掌)。

3.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作业/体育/文娱/劳动等)加2分。

4.参加班级活动不积极者扣3分。

5.班委会将对各组定期评比,进行量化积分考核。

6.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加5分,受到表扬或奖励

分者双倍加5分以上。

7.各类成绩进步几个名次量化考核加几分。

8.积极配合班干部的工作,违者扣5分/次。并交班主任处理。

9.诚恳的向老师及班干部提出良好建议者加2分。

10.积极帮助班干部完成任务者,加3分。

11.班干部失职(包庇朋友等)扣3分/次,严重者交班主任处分。

12.顶撞班干部扣3分,严重者交班主任处分。

13.不服班干部管理要先执行后向老师反映,否则扣5分/次。并交班主任处理。

14.多次违纪者扣5分/次,并交班主任处理。

15.抄袭别人作业者扣3分/次,被抄袭者扣3分/次。

16.不认真完成作业者扣3分/次,多次违反者交班主任处理。

17.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18.严守作息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履行好请假手续,在家要有家长/捎条人签字,在校有班长签字。

19.放学后,及时回家,不得在校内校外逗留,违者扣3分/次。

20.未经允许不得动用他人物品,借人东西要及时归还。

21.进办公室/居室,喊报告,得到许可方可入内,周一第六节课为老师例会时间,同学不得进入办公室,有事要另找时间办理。

22.不传,不讲,不听不利于同学的言论。

班干部守则

(141班)

1.为建设优秀班集体服务,成为老师的好助手。

2.尽职尽责。按时参加班干部会议,并且积极落实会议内容。

3.按章办事。严以律己。公私分明。不包庇他人。徇私舞弊。

4.班委会成员小组长课代表要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和帮助,把班级工作搞好。

5.班级管理工作是为全体同学学习服务,不能影响正常学习。

6.协调好师生间同学间班干部间的关系。

7.关心大家学习,及时积极和课代表及同学商讨学习的感受方法和意见,并及时找老师商讨。

8.各课代表及小组长要及时记录监督作业完成情况,严重者报告老师处理。

9.团结同学。对不服从班干部管理的同学做好思想转化工作。

10.积极组织同学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同学。

11.各课代表布置作业要与学习委员商量,布置出优质作业。

12.随时留心、调查班中发生的大小事,同学的思想状况,及时向班主任汇报,作进一步处理。

13.各班干部要互相监督,随时做好工作记载和汇报准备,对认真积极工作的班干部每周总结给予加分奖励。

14.各班干部要及时汇报经常违纪的同学和失职的班干部,以及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同学和班干部,保证班级的风气。

卫生制度

1.保持座位和负责区整齐干净,没有垃圾,违反者扣3分/次。

2.破坏别人负责区整齐干净者扣5分,举报者加5分。

3.不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塑料袋等,违者扣3分。

4.值日生要按时值日,违者扣3分/人,并双倍处罚。

5.积极参加义务劳动者,据情况加3分以上。

6.擦黑板的值日生要适时及时将黑板擦干净。确保老师上课时讲台上无粉笔尘味。违者扣3分。

7.值日教室时应提前准备水,不可干扫,违者扣3分/次。

8.当日值日生要保持值日区内整洁,违者扣3分/次。

9.进行大扫除时,积极完成任务者加3分/次,反之扣3分。

10.下课后活动时,不能出了汗,违者扣2分/次。

11.邻近窗户的同学要保持窗户整齐干净,违者扣3分/次。

12.窗台上不能乱放东西(水杯、书包、书等)违者扣2分/次。

13.卫生工具要排放整齐,违者扣2分/次。

14.搞好个人卫生(刷牙、洗脸、洗头、梳头等)违者扣2分/次。

15.随意脱鞋或其他不卫生行为者扣3分/次。

16.不吃零食特别是小食品,违者扣3分/次。并没收零食。

纪律制度

1.课堂上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违者扣3分/次。

2.上课前,说闲话者,扣3分/次,严重者罚打扫。

3.秩序混乱时,警告后仍不受纪者扣5分/次,并交给班主任处理。

4.听从老师指挥,禁止讨论后,任何人不得违反,违者扣3分/次。

5.没宣布下课就收拾文具,准备下课者扣3分/次。

6.对班干部管理有异议者,课后反映,当堂再次违纪者,加倍扣分。

篇8:教学成绩量化考核方案

高校教师工作量的制定是依据教师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确定的以时间为单位的教师工作量数量衡量尺度, 它是衡量教师是否完成其职责的重要的数量标志。它对于所有相同职称的教师来说都应该是一致的。据调查, 一名大学助教的每周额定课时数约是4学时, 讲师的额定课时数约是5.5学时, 副教授的额定课时数约是7学时, 正教授的额定课时数约是8学时。在教师工作量数量评定标准这个问题上, 还需说明的是计量标准的单位问题。我们认为, 这种工作量的制定中暗含有几个不可避免的矛盾, 其一为:教授不同课程的教师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应该是不同的。其次, 教师教学工作量中的授课时间表面上是以学时计算的 (40~50min) , 实际上与授课有关的其他教学环节所花费的劳动时间都是以自然小时为单位来计算的.因此也应该算作工作量的一部分。最后, 教学人员与非教学人员不适用于同一个工作量标准, 但能够找到可比较的参照点。

2 工作量考核与定性考核之间产生的矛盾

定性化的详细指标为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便利, 但教师对工作的量化投入是否能得到全面反映?为统一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标准, 实现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公开化、规范化、科学化和可操作性, 维护教师的切身利益, 教师授课工作量的计算应包括: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辅导答疑、成绩考核评定 (包括制定学期考试、评判试卷;学生成绩登录) 等。授课时数、公开发表论文数量等工作数量指标易于衡量, 但授课质量、论文质量却不易衡量。许多高校在数量指标上设置了较高的标准, 如年授课时数400以上, 但质量指标却不尽合理, 只重了数量而没考察质量, 或对质量的考核不合理。教学质量的考核既要考察学生评价, 也要考察专家意见, 两方面应有机结合并考虑高质量授课的投入问题, 将教师正式授课之外的投入也计入工作量, 才能真正反映出教学、科研一线教师的全部贡献。

量化达标考核中另一难点是论文质量及其相应投入的评定。对于大学, 需要通过培养人才直接服务于当前经济, 因而教学相当关键;需要繁荣学术以服务于未来的发展, 则科研也相当关键。郭石明认为, 如果大学只具有传播的职能, 则将永远处于社会边缘, 而只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才能使大学成为名符其实的学术组织。马陆亭认为, 高校的科学研究功能虽然产生较晚, 但其地位在不断提高并在不断地对教学功能发起冲击。而实际上在更早的时候, 就有许多教育专家对此感到深深的疑虑, 认为研究会干扰教学, 高等学校将因此而远离于社会。从实际情况看, 在现有的考核模式下, 教师的主要精力被迫集中于科研, 教学只是“走走过场”, 而科研才是真饭碗。于是顺理成章地, 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了, 但更确切的说, 是编写能力提高了或语言运作能力提高了, 其实践水平则无从谈起。这也许就是许多人的研究成果并不具有应用价值, 也不具有原创性的原因了。论文质量一般可根据专业期刊的类别和论文字数来评定。有的教师一个月能发表数篇文章, 数量虽多, 但篇幅短, 内容不完善, 因此学术贡献也不大。有的教师一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有限, 但篇幅长, 有学术价值。同时不能所有的论文都唯核心期刊是从也不能完全由字数的多少去评判, 因为有可能会出现从别的文章或网上大量摘录的情况。要建立论文代表作制度, 在论文质量鉴定上, 应参考发表刊物级别和校内同行意见, 同时建立校外同行、权威机构、企业和相关技术部门、学生的匿名评议机制。关于此也可以效仿香港中文大学的做法 (院系推荐、国外评审、引入惩戒机制) , 但不必完全照搬。对应用性学科考核的重点应放在应用性和创新性研究上, 按应用性和创新性两块加权计算, 某些学科还应看实际成果而非发表论文。最后, 考核完毕应当将评审结果和成果上网 (教师绩效库) 公布或公开展示。处理好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的矛盾应考虑将工作质量进行数量化转化, 如一篇高水平论文等同于若干课时的处理方法。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考核也适用于此, 但应采取更为细化标准, 实行目标考核, 加大奖励力度。另外, 要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教师将实践教学活动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 广泛征求意见, 加快对产学研合作和横向课题管理办法的改革, 真正做到学研相长。

3 工作量分配不均衡的矛盾

目前各高校制定的考核方法基本上是标准化的, 反映了教师考核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但需注意的是, 教师之间要有工作量的分配过程。教师之间的层次素质及经验的确有差异, 但是如果以此为借口阻断了年轻的、职称低的教师的发展前途则得不偿失, 这会致使高校的发展后继无人。同时, 除去公教、公外等课程量大的系部外, 年轻教师的课时量普遍存在着不足的现象, 当然, 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反之, 若年轻教师长期承担过大的教学工作量可能耽误其自身继续教育的机会, 对长远发展不利。某些高校将教授、副教授等高资历教师优先配置给研究生教育, 以支持高校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 却弱化了本科教育的师资力量。本科教育的受损将直接影响高校本科生就业率和本升硕录取率, 从而损害高等教育的本源作用。当前高校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教师与学生的比例降低, 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的基本工作量大大增加, 短期绩效的考核指标不断上升, 而持续的高校学生给老师的测评热更进一步助长了教师考核中注重短期成效的倾向。在标准化的考核方法中应引入灵活性, 既满足总工作量要求, 又适应不同特长、处于不同成长阶段教师工作任务的特殊要求。最后, 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使生源结构和质量结构比过去更复杂, 以人性化为主的教学理念使教书育人工作比过去要求更加精益求精, 意味着既使教授同样数量学生现在的教育投入比过去也更大。与此同时, 现代教育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除需要高学历文凭外, 年轻化、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专业前沿理论、教育改革创新精神等要求使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必须不断学习, 而这必然会占用教师的几乎整个业余时间、精力为未来进行投资, 这种投资很多无法在现有的量化评估体系中得以体现, 如专业方向的转变、新研究领域的进入、学术网络的建立、对高教立项改革工程的参与、科研立项的申请与完成等。来自专业领域和教学工作的双重压力使高校教师目前已成为竞争最激烈社会角色之一, 教师的身心健康、家庭等问题也随之越来越突出。若常规量化考核中能相对淡化短期成效的考察, 适当重视并承认教师长期发展的投入, 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也会更趋于科学化和人性化。

要真正做到全面高效的工作量考核还要注意平衡好上以上的矛盾。具体的考核细则和办法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制定, 在探索中改进, 在实践中完善, 才能将工作量的考评作为一种激励动力促进学生、教师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摘要:目前各高校都根据教师的不同成长阶段制定了教师工作量的制度和实施办法, 这些办法的实施促进了对教师的定性和定量的考核, 然而在这种量化的考核中却避免不了地与教师的工作质量及创新精神产生矛盾。

关键词:工作量,考核,矛盾

参考文献

[1]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8.

[2]王处辉.转型中高等教育的反思与构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11.

[3]戴晓霞, 莫家豪.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8.

上一篇:建筑师业务实践报告下一篇:绿色家庭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