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考核方法

2024-06-27

成绩考核方法(精选十篇)

成绩考核方法 篇1

关键词:综合考核,算术平均数,综合位次法

0 引言

我国的高等学校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及表现一般都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定期(一般为一年)进行全面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评定先进、发放奖学金和毕业时评定优秀毕业生等,目的是通过综合考核,鼓励大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但这种措施实施是否有效,直接受综合考核方法影响,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综合考核方法尤为重要。现有的考核方法或不能适应成绩考核实际情况的要求[1,2],或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3]。本文针对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学习成绩综合考核的实际,对学习成绩综合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1 学习成绩综合考核的困难

学生学习成绩综合考核主要涉及三方面问题:一是考核哪些方面,反映学校教育对学生在哪些方面提出要求;二是采用哪些指标,主要体现在考核通过什么指标来衡量;三是对各项指标如何进行综合。各学校考核哪些方面、选取哪些指标有所区别,而同一个学校是一致的。因此,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影响考核公平、公正主要是指标综合的方法。由于考核涉及不同类型的课程和不同的考核标准,还涉及考核评价人员不同,考核极为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课程类型的复杂性。

高校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同方面的培养教育有相应的课程及要求。通常包括智育课、德育课、体育课、美育课、劳动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许多方面;而每一方面又分为更小的考核方面,使得综合考核具有层次性。如智育课,通常又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而在必修课中又有核心课程和非核心课程之分。课程类型不同对学生要求也不同,从而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也不同。

(2)考核结果表现形式的多样性[1]。

从学生学习成绩考核结果的表现形式来看,既有百分制,也有五分制和两分制(即通过与不通过)这种不同的课程成绩表示形式也给考核的综合带来了困难。这使得标准分方法的使用受到限制[2]。

(3)考核标准的差异性。

考核标准的差异性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不同类型课程考核标准不同;二是即使相同课程和同样考评结果表示形式,由于任课教师不同,会有不同要求,考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这也增加了成绩综合考核难度。

2 现有综合考核方法及存在问题

(1)现有综合考核方法。

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综合考核普遍采用算术平均数法,对单个学生所有课程成绩求出算术平均数,作为综合考核结果,来对学生进行比较和评定。公式为:

式中:n为课程门数;m为学生人数;xij为第i位学生第j门课程的成绩;xi为第位学生所有课程的平均成绩。

在实际中,学校管理人员通过比较xi的大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考核与评定。

(2)应用算术平均数法考核学习成绩的不合理性分析[1]。

用算术平均数法进行学生学习成绩综合时,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采用该方法进行综合时,不能反映各门课程类型和教学要求的差异。实际上,课程被分成多种类型,不同类型课程要求也不完全相同。

第二,这种综合方法不能避免评价标准不同所带来的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一个班级内,同一门课程往往是由一位教师讲授并评定成绩,但不同课程通常由不同教师讲授且评定成绩,不同教师评定成绩的标准也会有所区别,而采用算术平均数法进行综合时,不能剔除评价人的影响。

第三,该方法要求各门课程的成绩表现形式一致。而客观上,成绩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这也使得采取算术平均数法具有很大局限性。

(3)采用算术平均数法进行综合考核的弊端。

算术平均数法进行学生学习成绩综合考核时存在诸多不足,而现在实际中仍然使用,这就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

一方面,由于算术平均数法不能很好地反映成绩综合考核的客观需要,从而使得考核结果缺乏公平、公正和合理性,致使学生对考核结果并不认可,进而不关心成绩综合考核。这就很难达到综合考核的目的。

另一方面,由于该方法不能反映不同课程类型和教学要求的不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不利于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有失公正、公平,无助于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贻害很大。如基础课往往教学要求较高,一般需要学生投入很多的时间和大量精力进行学习,且大多数学生的课程成绩不会太高。相比较而言,选修课程教学要求较松,大部分学生的课程成绩都相对较高。这样就会引导一些学生不注重基础课学习,而利用选修课提高自己综合考核结果,从而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这种综合考核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看出。

在表1中,A为核心课程,B为必修课程,C、D、E均为选修课程。根据表1数据及现行学生学习成绩综合方法———算术平均数法可以计算出每位学生平均成绩。从表1可以看出,四位学生按算术平均数法综合的考核成绩最高为乙,甲、丙、丁相同。而事实上丁的核心课程、必修课程成绩是四位学生中最高的。出现这种情况在于选用的综合方法不能区分不同课程及其教学要求的不同,从而导致了考核结果不合理。

3 学生学习成绩考核的综合位次法

(1)综合位次法的基本思想。

由于课程类型、讲授教师、教学要求不同,因此,一个学生不同课程的学习成绩具有不同的质。但对于不同学生来说,同一门课程,讲授教师相同,教学要求相同,不同学生同一门课程的成绩具有同质性。成绩普遍偏高时,大家都高,反之,大家的成绩都偏低。所以要寻求一种方法,使得能够考核出学生在每门课程的排序,就可以实现对学生成绩的综合考评。

为了考核同一门课程某学生在本班级中的成绩状况,我们借助成绩位次值大小排序来反映。成绩位次值,是指某学生某门课程成绩与整个班级该门课程平均成绩之比。借助成绩位次值来反映学生该门课程在整个班级中的位置排序;然后再对学生各门课程成绩位次值进行综合,得到成绩综合位次值,通过比较成绩综合位次值,来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最终综合考核。

(2)综合位次法。

根据综合位次法基本思想,设某校某班级有m位学生,每个学生修了相同的n门课程,xij为第i个学生第j门课程的成绩,xj为第j门课程所有学生的平均成绩,则有:

为第i位学生第j门课程的成绩位次值;

为第i位学生所有课程在班级中的成绩综合位次值;

为第i位学生所有课程在班级中的成绩综合位次值;

然后,可以利用γi或γi′的大小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经过式(2)和式(3)处理后的学生课程成绩,避免了课程类型、要求及考评标准不同带来的影响;改进了用算术平均数法进行学生学习成绩综合考核的效果。

而改进方法所增加的计算工作量,对于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今天,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4 应用示例

对表1中数据,利用成绩综合位次方法进行计算有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的γi或γi′的计算结果可知,四位学生学习成绩综合考核结果由高到低依次分别为:丁、丙、甲、乙。这与算术平均数法综合所得结果相差甚远,其原因就是成绩综合位次法考虑了课程类型、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的不同。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成绩综合位次法,对学生综合考核中成绩综合的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其能够体现课程类型、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的不同。但对于成绩的不同表现形式方面的综合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尤其对两分制更是没有多大效果,这是需要继续研究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主编:《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06-329。

[2]刘晓莉:《标准分与考试成绩评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2):73-76。

教师业务考核教学成绩计算方法 篇2

一.平均分C值。

1.平均分A值:上学期期末考试该班参评人数的平均分与年级参评平均分之差

2.平均分B值:考核学期(年)期末考试参评人数的平均分与年级参评平均分之差

3.C=B-A 二.学期(年)期中期末考试班级参评人数,平均在年级中的排名的平均分D,每班参评人数的平均分排名分为四档,第一.第二名,第三.第四名,第五.第六名,第七.第八名分别赋予4.3.2.1分,则D=

平均分排名总分考试次数

注:1.本项考核只适用于初中部平行班

2.若班级参评人数平均分与概念机最高平均分之差(文科大于5分,理科大于8分),该项考核为0.三.各班参评人数的确定

1.44人(含)以上在班级实际人数的基础上减5人 2.42-43人在班级实际人数基础上减去4人

3.40-41人在班级实际人数基础上减去3人 4.38-39人在班级实际人数基础上减去2人 5.36-37人在班级实际人数基础上减去1人 6.35人及以下按实际人数计算 四.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成绩=C+D 注:以上教学业绩考核方法为同年级为单位进行考核评比。

教研部

学生考核成绩数理统计分析模式初探 篇3

关键词:考核成绩 统计分析 模式 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058-01

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考核是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作出科学、公正评价的前提条件,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与效果的手段之一。教师对学生课程考核成绩的评价,既是一个结果评价,同时也能反映教与学的效果过程。它不仅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所授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助于发现自身施教中的不足,分析原因并针对性地改进,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因此,课程考核成绩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往往采用完成试卷方式获得。考核试卷一般由多种题型构成,每一题型又有多个小题。教师依据标准答案对学生答题结果评判后给予得分的总和即为考核成绩。当然,试题的难易度也会对成绩造成影响,故这里的考核试卷是指标准参照考卷,即以体现课程教学目标标准作业为基准的试卷。如何全面、科学而公正地评价学生课程考核成绩,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见解,现提出一个数理统计分析模式,以求探讨。

该模式设计的主体思想是:描述总体成绩的分布,计算总体均分,比较各题型对成绩的影响,找出得分或失分关键题,分析原因。个体成绩的评价,则先确定其在总体中的排名,再进行比较。

1 总体成绩的统计分析

总体成绩指参与考核的所有学生的整体成绩。它的分析有助于评价不同班级、不同课程和不同时间(年度)的课程教学情况,还可通过各题型和各题之间的比较,评价学生整体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1 总体成绩分布

意义:评价学生成绩的整体水平,确定一定比例人数的分数范围,即学生的成绩在多少分数段范围内所占的百分比。如60~69分数段内的学生占21%。方法:按分数段编制频数表,统计各组的人数,计算构成比,直接反映各分数段人数所占的比重,也可用表格和图形方式显示。图形有构成比直条图、圆形图等。

1.2 总体平均成绩

意义:反映学生课程考核成绩的集中趋势及总体水平。有时还可依此确定合格标准,决定个体成绩能否通过,以消除试题难易程度造成的影响。方法:可选用算术均数和中位数两指标求得总体均分,再根据标准计算合格率。应用时总体均分偏高或偏低,都要从教师和学生双方寻找原因。

1.3 各题型得分情况的比较

意义:判断题型因素对得分的影响,分析主要得分(或失分)题型,推断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方法:步骤一:求出转化系数,将各种题型的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转化成100分)。步骤二:将每位学生该题型所得分数乘以转化系数,得该题型标准化得分。如:填空题总分为20分,某考生得12分,求得的转换系数为100/20=5,该考生填空题标准化得分为12×5=60分。依此类推,求出各题型的转化系数和标准化得分。步骤三:分别求出各题型标准化得分的总体均分;步骤四:运用单因素分组的多样本均数比较的方法进行统计学检验,判断各题型得分的差异。若结果具有显著性,即可确定学生的主要得分(或失分)题型,由此进一步分析得分(或失分)的原因。

1.4 主观题与客观题得分情况的比较

意义:确定主观题和客觀题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以推断学生分析、判断、概括、描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是否妥当。方法:同前,只是将题型分为两类,把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总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分别求出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标准化总体均分,再进行两均数间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1.5 主观题各题型得分情况的比较

意义:在各题型成绩差别有显著性的前提下,比较主观题内部各题型的得分情况,能更具体地分析出各主观题型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同时还为进一步确定影响学生成绩的具体小题提供依据。方法:将属于主观题的各题型的标准化得分进行比较,判断均分差别的显著性。

1.6 客观题各题型得分情况的比较

意义及方法同主观题,对象为客观题内部各题型。

1.7 同题型内部各小题得分情况的比较

意义:确定学生总体得分最多或最少的具体题目,从而推断学生总体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在同一题型中对各小题的得分人数统计比较。

1.8 多班级同课程成绩的比较

意义:分纵、横两方向比较。纵向比较指按时间先后进行不同年度同课程间的比较,可评价同一或不同教师间教学水平随年度变化提高的程度,也可评价采用同一或不同教学方法后的教学效果及不同年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横向比较指同年级、同时间内各班级的比较,可评价不同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也可反映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方法:计算各年度各班课程成绩的均分,并进行差别的显著性检验,描述各班成绩分布情况。

1.9 不同课程之间的比较

意义:评价不同课程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各课程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方法:比较各课程间的总体均分及成绩分布情况,判断差别的显著性。

2 个体成绩的分析

意义:评价其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析原因,为提升个体成绩提供数据依据。方法:用均数±标准差的方法,确定个体成绩在总体中的地位,统计主、客观题及各题型得分情况,找出主要失分题。

成绩考核方法 篇4

笔者在前几天就遇到过这样的一件事。

一次考试后, 成绩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已经结束, 考核结果还未公布, 一位班主任就来反映问题。他依据刚结束的那次考试中他们班总体成绩在全年级12个教学班中属中上等, 并且全校前10名学生他班有2名, 是全校各班级中最多的成绩数据, 坚持认为他们班级应该被评为“红旗班级” (学校的一贯做法是成绩考核最优秀的2个班级为“红旗班级”, 次之的2个班级为“先进班级”) 。并同时质疑××班一个全校前10名的学生也没有, 却每次被评选为红旗班级的不合理。当我以“前10名的学生没有, 但总体考核成绩很好”来解释说明时, 他又反驳到不注重尖子生数据考核的考核方案不合理。

刚送走这位又来一位, 他是听到有人质疑他们班学生成绩统计前10名未占一名却是“红旗班级”而来“理论”的。他的观点是国家教育方针强调的是教育均衡, 学校的办学理念也一贯是这样, 那么学生“均衡”发展的班级才是“红旗班级”, 而他们班在学生成绩均衡发展、全面发展方面无疑是年级中的佼佼者, 所以这个“红旗班级”当的是问心无愧。他并同时反问成绩在全校前10名的学生算什么、这么大个学校单凭10个学生能生存发展……

对于同一份成绩数据统计, 却有了如此的差异性解读, 并解读得似乎都言之凿凿, 理之确确!问题的实质其实在于未能深刻理解成绩数据统计分析和成绩考核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成绩数据分析是在采集学生考试成绩的基础上, 从各个角度以一定方法计算出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它的意义在于分析结果可以从各个方面反映学校的教学状况, 反馈当前或历次以来教学过程的教情和学情, 从而向教学参与者反馈问题、差距, 或是效果和优势。成绩数据的采集可以是全县统考成绩, 校际联考成绩, 全校成绩, 班级成绩等等;统计项目可以是均分, 及格率, 高分率, 低分率, 参考率, 差生率, 优生率, 分数段, 名次段, 成绩跟踪比对等。

成绩数据分析应有如下特点:1.全面性。尽量从不同角度统计成绩, 来反馈教学的各个方面, 数据越详实参考意义越大, 越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科学准确性。数据的采集要来源可靠、标准统一、公信度高, 统计方法要科学合理、准确无误;3.指导性。各个项目各个类别的成绩分析数据, 对各个层面的教学参与者都具有指导作用和参考意义。

而成绩考核是以成绩数据分析为基础, 通过对教学参与个人或集体进行考核项目的统计汇总, 得出结论并进行考核评价。它和成绩数据分析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联系在于成绩考核的数据来源于成绩分析数据, 只有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才能保证考核的科学合理, 公平公正。

但二者之间更多的是区别。区别首先在于成绩考核的考核项目可以是全部的成绩分析数据, 但更多的时候是部分分析数据。这些能够应用到考核方案中的数据需要具备三个要求:1.数据采集的可信性和可操作性, 如, 不能将某一次特殊的成绩数据应用到长效的考核方案中;2.数据采集的有效性, 如, 不能将在不对等条件下产生的参考分析数据应用到考核方案中;3.数据选择的科学性和引领性。任何一所学校成绩考核项目都是有所选择的, 这选择要体现教育管理者的办学理念和思想, 要引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方向, 从而引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向。

作为学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管理, 必然建立各项在考核评价基础上的管理制度。诚如前所言, 考评项目必然是有所选择的体现为为制度而规定, 并规范着学校办学方向、指导并引领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至于项目选择的科学与否则是对管理层的一个考量。

成绩考核方法 篇5

1.形成性评分内容及分值:

1)老师在体验中心上课时(艺术、体育、建筑学学生在普通教室上课,可要求小组课后完成此任务,小组长登记),每学期学生每人要进行5次口语练习,形式有对话、小组讨论、表演、个人演讲等。每次口语练习时围绕给出的主题,按对子或小组整体表现打A,B,C等级。这部分成绩为5分。

2)上机与测试成绩:上机成绩根据听说系统记录的进度及每单元的得分情况而定,测试成绩根据考试系统中教师安排的四次单元测试成绩平均得出。这两项占15分。(艺术、体育、建筑学专业学生无上机成绩)。

3)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及网上作业,这部分成绩为10分。书面作业分实用写作、翻译、一般写作等形式,不少于5次,网上作业形式多样,按A,B,C等级评定。

4)课堂表现:这部分成绩为5分。

5)考勤。这部分成绩为5分。无故旷课1次扣2分,迟到或早退1次扣1分。3次迟到或早退算一次旷课,3次无故旷课取消考试资格。教师学生记录出勤情况,旷课打圆形,并注明日期;请假打三角形,并注明日期;迟到标正字,并注明日期。

2.口语测试。这部分成绩为10分。期末考试前2周各位老师对所带班级进行一次口语测试,满分为10分。

3.期末考试(笔试)。这部分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艺术、体育、建筑学班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

每学期课程结束后上交平时成绩登记表,教师按照平时成绩登记表各项给学生打出平时成绩。各班学生平时成绩统一按一定比例构成,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各班学生平时成绩90-100分的不超过该班总人数的10%;各班学生平时成绩80-90分的不超过该班总人数的40%;各班学生平时成绩70-80分的不超过该班总人数的40%;各班学生平时成绩60-70分的不少于该班总人数的10%;各班学生平时成绩60分以下的酌情处理。

成绩考核方法 篇6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实验法、 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对我校健美操俱乐部课考核与评价进行分析,提出了运动參与、运动技能(+专项理论) 、体质健康, 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指标对学生进行考评模式,以期能够为高校健美操俱乐部课成绩考核与评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健美操俱乐部;成绩考核;评价

一、研究目的

目前高校健美操俱乐部课考核评价大多注重每学期所学内容的考核,用等级来评定成绩。这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考评模式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强制性,与教育环节相脱离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为使评价结果更加合理,有利于教师利用反馈信息指导教学,根据健美操项目的特点,我校健美操俱乐部课程考核与评价课题组对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对比实验,提出了以运动参与、运动技能(+ 专项理论) 、体质健康, 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为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总体评价模式。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04级健美操俱乐部2个教学班共计80人。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大学公共体育课及健美操俱乐部课成绩考核及评价的文章,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教学对比实验法。随机抽取江苏技术师范学院04级健美操俱乐部2个教学班,把其中的1 个班级作为实验组(40人),另外1个班级作为对照组(40 人)。

第三,问卷调查法。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80份,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100%。

第四,数理分析法。对所调查问卷和实验数据利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方案设计

对照班采用传统考核评价模式。考核当学期所学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评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实验班采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 专项理论) 、体质健康, 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指标对学生进行考评评价模式,满分为100分(表1)具体方法如下:

(1)运动参与评价:是指学生爱好运动, 能积极参与俱乐部活动, 该项分值将依据学生俱乐部的出勤率评定。占总分的30%。

(2)运动技能(+ 专项理论) 评价:是指学生基本掌握或比较熟练掌握健美操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每个学期还将同时进行理论知识的测试。其中, 运动技能占总分的30% ,专项理论占10%。

(3)体质健康评价:是指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 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项技能, 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使身体更强健, 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内容评定。每学期测试安排在各俱乐部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占总分的20%。

(4)心理健康评价:是指学生能通过俱乐部活动改善心理状态, 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中能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克服各种困难。占总分的5%。

(5)社会适应评价:是指学生在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中能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貌和合作精神,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体育竞赛和相关的组织、裁判等体育社会活动者均可得分,占总分的5%。

四、结果与分析

1.结果

通过两个学期的实验,在考核后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

在两学期前两个班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通过对另一个班进行两个学期的健美操俱乐部授课后,再对两个班进行成绩的对照,结果发现两个班之间的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可见,实验班采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 专项理论) 、体质健康, 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指标对学生进行考评评价模式与传统考核评价模式相比更为合理(见表2)。

在对两个班学生认识程度进行研究发现,两学期前两个班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再对其中一个班级进行健美操俱乐部授课后,两个班级的学生认识程度(是否对目前教学模式满意、是否对现在的考评方式满意、在考评时自信及表现欲望、是否掌握该动作技能)差异非常显著(P<0.01)。实验班学生认识程度回答“是”的明显增多,回答“否”的明显减少。可见健美操俱乐部课的考核与评价获得了参加健美操俱乐部课学生的认可。

通过对照班与实验班的实验对比运动参与、动技能(+ 专项理论) 、质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相结合的考评模式比传统的考评模式更具有实际意义。

2.分析

(1)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上看, 应充分重视教学与学习的过程,当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种共识。对体育理论、技能技巧的学习并不是体育教育的意义,而对于体育理论与技能相互融通,以及对本学科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融汇、重新并加以运用和创造的能力才是体育教育追求的目标。健美操俱乐部课教学考核与评价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健美操俱乐部课的考核与评价目的是:通过以发展学生身心健康、自主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的评价体系,淡化应试教学中的客观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意识下完成教学课程,以适应新的要求,实现分层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形成终生健身的意识与自我的能力。健美操俱乐部课的考核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教学质量,为教学质量的评估提供客观依据;它是健美操俱乐部课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为学习和教学过程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新的健美操俱乐部课的成绩评定不但要重视结果,更应该重视教学过程。

(2)重视学生的发展。传统的健美操专项教学评价可视为一种目的和结果,根本不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反思、创造的过程,因而也无法保证健美操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新的考评模式重视评价学生的未来发展、个人价值和主动参与意识。在这种评价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在学习锻炼值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灵活掌握所学内容,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鼓励,都能体验成功与进步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健美操俱乐部课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的能力,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发展。

(3)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参加健美操俱乐部课的学习,学生的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大大的提高,学生在健美操俱乐部课中忘掉了烦恼、缓解了压力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运动技能更加全面,体质健康程度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心理更加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也显著提高。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组织健美操比赛加强自我的完善。学生在活动、竞赛中担任了组织、服务、裁判等不同的角色,不仅增加了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而且提高了自信心,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活动的组织能力与社会实践等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也保障了学生在毕业后继续坚持锻炼,并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地形成和加深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健美操俱乐部课的考核和评价重视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新的考核和评价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亲身实践。这样既生动了教学过程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通过对健美操俱乐部课考核方法的不断实验研究,我们纠正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建议

(1)建议课内外有机结合,激励学生运动热情,促进普通高校健美操俱乐部课考核与评价体系改革进一步深化。

(2)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监督管理体制。如: 登记制度、考核制度、教师上岗制度, 保证健美操俱乐部课考评模式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3)运用新的健美操俱乐部课考评模式时,建议教师能够克尽职守,公正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许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操作方案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22(3):51-53.

[2]李群英.构建创新型多维系统的健美操教学模式[J].体育学刊,2003,10(2):84-86.

[3]李雯等.析大学健美操教学的考核与评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5):127-128.

[4]陈艳武.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9):122-124.

对高职语文成绩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 篇7

一、高职语文成绩评价的现状

1. 就教材而考教材, 忽视考核学生的能力

现有的高职语文成绩主要是由平时作业成绩 (指对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点的归类, 包括正音释词, 对句子、段落、文章中心的理解、写作方法的归纳、课后习题的解答等) 和卷面成绩 (考试类型无非是填空、判断、选择、阅读分析和作文) 的综合, 卷面成绩除了作文, 其他四个方面基本沿用了高中的标准化试题。这种作业形式和卷面考试都是以教材为基础, 就教材而考教材, 一些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不怎么学也可能及格, 这样容易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上产生倦怠情绪。这种卷面上的成绩不仅不能较准确地反映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 而且那种试卷式的考试将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多地局限在死记硬背的框架内, 不利于提高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热情。因此笔者认为高职的语文考核方式应该进行改革, 不能就教材而考教材, 应该体现出检验学生的读、说、听、写的综合能力。

2. 以书面考核为主, 缺少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实践性环节的考核

从中学到高职, 大部分学生高考的语文成绩都不是很好, 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 不能流利地完整地表达一个问题, 有的甚至在课堂上一发言就脸红, 讲不出来一句话, 更不要说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了。高职学生不仅要懂得职业知识, 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也是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的重要砝码。写作能力对高职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核题目并没有与时俱进, 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体现不出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还要重新学习相关的写作模式, 市场营销专业的同学在学校学习的应用文写作里面并没有关于市场营销方案的学习, 因此学生还要重头开始学习, 不仅是教学资源的浪费, 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阻碍了学生持续、全面地发展。

二、对高职语文成绩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

1. 实施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形成性考核包括课堂发言、考勤、实操项目三项组成。新的考核适得其反, 不仅影响常规面授教学效果, 也势必降低学员学习方式必须加重形成性考核的比重, 形成性考核成绩总分100分, 应占总评成绩的60%。

课堂发言最能够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与高职学生的实际培养目标相吻合。因此, 必须加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其考核方式也显得尤为重要。课堂发言总分30分, 基础分为10分, 占形成性考核成绩的30%。考核任务分为两种方式完成:个人和小组。个人具体加分规定如下: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师生互动一次问题, 加3分, 课堂上被动正确回答一次问题加1分。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式学习。每个小组在6人以下, 取好组名, 明确分工, 小组长负责根据每次的课堂任务给组员进行分工细化, 使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其中。为更大范围使学生得到锻炼并避免个别学习者的懒惰, 实行小组长轮流制度, 每次由小组长对组员的观点进行总结发言, 组员进行补充发言。小组具体加分规定如下:每个小组发言代表发言3~5分钟, 补充代表发言1~2分钟。语言清晰、文字精练、观点明确。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小组代表优加5分, 良加3分, 中加2分, 差加0分;补充代表相应每个等级减去1分。

实操项目可以考核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这个环节的关键在于作业内容的设计必须要有实用价值, 而且和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紧密结合。实操项目内容的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要考虑到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比如说, 对于酒店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 作业可以布置为写一篇导游词;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则可以是写一篇市场调查报告或营销推广方案。第二要考虑到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配套的校外实训基地, 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安排学生到博物馆参加义务讲解员工作, 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带领学生到酒店、景点等地进行社会调查, 了解企业文化, 并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实操项目考核总分为70分, 占形成性考核成绩的70%。如果是10个项目, 那么每个项目是7分, 而且每个项目都要有对应的评分细则。比如说写导游词和写博物馆调查报告的评分标准肯定是不一样的, 一定要和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要求相一致。

考勤这一项对于端正高职学生的思想态度非常重要, 高职学生在高中时大多成绩一般, 这与学习态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学习态度的严格要求就显得非常重要。考勤分实行负分制, 基础分是0, 扣满100分为止。具体扣分规定如下:每次上课点名, 无故迟到或早退一次扣2分;事假一次扣2分, 病假不扣分;旷课一次扣10分。

2. 终结性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避免学生为应付考试、临时抱佛教的突击学习态度, 终结性考试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考试内容要有理论知识, 也要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把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测试纳入考核内容。

成绩考核方法 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数学成绩,考核标准,应用能力,教学内容

一门课程的成绩考核标准是由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具体内容决定的。反过来,成绩考核标准对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落实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各门课程成绩考核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数学课是高职学生的一门主要公共基础课,其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一定要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数学课教学内容的需求。当前,各级各类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进数学课的教学改革,数学成绩的考核标准如何确立便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传统的数学成绩考核标准存在诸多弊端,必须加以改革

传统的数学课程考核方法,时间上分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形式上基本是闭卷笔试。从考试的内容看,数学理论知识和解题能力占绝大多数,至于实际应用能力很少涉及。数学试卷主要是知识性的考试题型,无非是填空、选择、判断、计算、证明等之类的数学试题,这种考试的目标是指向学生知识的再现。考试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验证。因为这种考试有书可查,有题可选,在分数的裁定上可指定明确标准,对简化考试工作,提高阅卷的公平性很有利。在传统的数学课程考核模式下,评价数学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教师与学生都只注重分数的多少。

这种考核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

1. 重理论轻应用

教师与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掌握数学理论知识,进行解题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培养数学应用能力。这就直接导致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于职业实践,而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师生教学仅为考试服务,考试就意味着课程的终结。

2. 重分数轻素质

这种考试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数学素质,甚至只是反映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并诱使学生的这一方面能力片面膨胀,其他素质却严重缺失。提高考试分数成为教学的中心任务,而忽视了提高综合素质,铸就职业技能。由于夸大了分数的价值功能,强调分数的能级表现,个别学生采用抄袭舞弊等不正当手段来通过考试。即使是数学成绩好的学生,也常常是“高分低能”。

3. 重结果轻过程

考核的时间只是期中及期末的一两次集中测验,缺乏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考评。考核对学生仅起终结评定作用,对教学过程的反馈促进作用基本没有发挥。因此,一些学生平时学习懒散,期末才突击复习,日常教学效果较差。甚至一些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把希望寄托于补考。所以,对传统的数学成绩考核标准加以改革势在必行。[1]

二、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转变要求重新确立数学成绩的考核标准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已从学历教育转变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即已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高职院校的数学课也必须将数学应用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已成为数学课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数学课按照“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开展教学,力求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为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充分利用数学的工具性作用,为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数学成绩的考核标准应与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和数学课的教学目标相一致,并为目标的实现发挥保证和促进作用。因此,数学成绩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要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考评。[2]

数学课的教学内容除数学基础知识外,还增加了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等实践环节。数学课从单纯的理论课逐步转变为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数学基础知识不再拘泥于数学内部的知识体系,而是适应不同专业的不同需要加以选择。数学基础知识被划分为若干个模块,在确定各专业的授课内容时,只需将相应的模块进行组合即可。数学实验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软件的使用,常用的数学软件有Matlab、Mathematica、SAS、SPSS、Maple、MathCAD等。有了现代化数学工具的辅助,数学运算就变得轻松愉快、高效便捷。这使得学生不再需要记忆许多数学公式、定理、性质等知识,掌握很多计算方法和技巧,进行长时间大量的解题训练。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大大降低了学习的负担。数学建模是高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训练的主要形式,成为联系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重要纽带。高职院校数学课的数学建模部分主要介绍数学建模的基础知识、基本建模方法,以及典型建模案例,要求学生能用学过的建模方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建立模型,运用计算机进行仿真模拟,检验和完善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最终撰写出数学建模论文。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训练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闭卷笔试考核模式已远远无法适应,必须重新确立数学成绩的考核标准。

三、全面、科学、有效地确立高职学生数学成绩的考核标准

1. 数学成绩的考核内容要全面

数学课程包括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实验、数学建模三方面内容都应纳入考核的范畴。合理配置各部分内容在分值上的比例,引导学生既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又注重培养应用能力。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将高职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数学实验报告、数学建模论文、阶段性测验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作为考评的项目。实行形成性(过程)评价与终结性(目标)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从而有效地分解学习压力,提高日常教学效果。这样的考核标准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高职学生的数学素质,由单纯考核课程的知识转变为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

2. 数学成绩的考核方式要科学

学校针对数学课程的不同内容应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考核,也就是考核方式要多元化。对于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核除了闭卷笔试,还应采用一定程度的开卷笔试。例如“一页开卷”考试形式,允许学生带一张学校统一印制的A4大小的考试专用纸进入考场,每个人可以在纸的正反面写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知识点或公式。这样的考试就不单是考记忆,更主要是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数学实验的考核不宜采用笔试的形式,而应是上机考试,实际检验学生操作数学软件的能力。数学建模的应用性很强,它研究的都是实际生活、职业实践中发生的问题,更适宜采取开放式的考核方式。将学生分成几人一组,教师给出题目,规定完成的最后期限,学生可根据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并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给出解释,以论文的形式上交并进行答辩。[3]

3. 数学成绩的考核结果要有效

考核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其主要职能不仅是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状况,而且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为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考核的结果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督促的作用,使其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另一方面要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反馈促进的作用,使其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考核过程要与教学过程同步进行,而不是彼此分离。考核结果不应是师生结束课程的标志,而应是师生共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阶梯。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数学课的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已发生重大转变,学校必须大力改革传统的数学课程考核模式,重新确立高职学生数学成绩的考核标准。这种新的考核标准将为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增强高职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文静.高职教育考试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3, (13) .

[2]贺占魁.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试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04, (8) .

成绩考核方法 篇9

传统的根据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实验成绩的考核方法, 忽略或轻视对实验课堂过程的考核, 难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容易在学生中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对我们教学工作也起不到检查的作用。如何设置实验考核指标, 通过量化而简便的可操作方式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及课后各方面能力, 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特点和教学实践, 我们认为要做到准确、客观、科学地评定学生成绩, 必须采用课堂考核 (实验习惯+实验技能) 、课外考核 (实验报告) 和期末成绩考核综合进行的方法。

1、课堂考核

课堂考核是分析化学实验考核的核心环节, 学生在课堂实验中完成整个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过程加强对相关理论的掌握, 培养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选择课堂考核内容方面, 多数将实验技能的考核列入其中, 忽略或轻视了对实验习惯的考核, 或者将某些实验习惯定为实验技能进行评定。我们将实验习惯从传统的实验技能考核中分离出来, 将课堂考核分为实验习惯和实验技能两方面的考核, 原因在于良好的实验习惯在每个实验项目中都有所体现, 贯穿于整个实验课程学习中, 是培养良好实验技能的基础;实验技能则侧重于某个实验项目中实验新技术的操作、新的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常规实验技能。这种考核方式更能准确、客观、科学地评定学生成绩, 且对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导向作用。

1.1 实验习惯的考核

1.1.1 日常基本实验习惯的评定:

日常基本实验习惯占实验总成绩的5%。日常基本实验习惯包括整洁卫生、守时、认真仔细、节约等习惯。这些习惯既是日常生活行为中的习惯, 也是实验操作人员的基本素养。学生应当按时进入实验教学课堂, 在进入实验室时要穿好实验服, 保证进入工作状态;同时, 在实验过程中及实验结束后要保证所用的一些实验仪器和实验台面的干净整洁。一些学校将学生是否认真操作归入实验操作技能评定中, 但是认真的实验态度是具备良好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 我们认为应当将学生是否具有认真的态度和习惯作为实验习惯评定中的一部分, 在实验操作技能考核中重点考查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和熟练性。化学实验要用到多种药品, 一些实验药品比较昂贵, 也有些药品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学生在使用药品时养成的节约习惯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美德, 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安全。

1.1.2 综合实验习惯的评定:

综合实验习惯占总成绩的20%。包括质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实验操作有条不紊的习惯, 及时记录数据的习惯, 以及能够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等。分析化学实验讲义中虽然已经描述了具体的实验步骤, 但是一方面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很难完全理解实验内容, 难以在头脑中描绘出清晰的实验步骤;另一方面, 在实验过程中, 化学试剂和实验设备的分配并不可能平均到个人, 这就会导致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扎堆取用药品和设备, 造成大量等待时间的浪费。因此, 有条不紊的实验习惯和合理分配时间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实验内容和步骤,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条不紊的实验习惯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更好地发现问题, 学生在独立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疑问, 是求助老师的解答还是进行思考并独立解决, 在实验成绩评定中占有重要地位。质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科研品德,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更是至关重要。实验数据的及时记录, 能够帮助学生及早发现操作中的问题和较大的误差, 而良好的数据记录习惯也便于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1.2 实验技能的考核

实验技能的考核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技能是课堂实验的核心环节, 包括贯穿于所有实验中的基本操作技能、具体实验项目中新的实验技能和新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 各占总成绩的10%。如基本技能中的移液管、电子天平等的操作, 新的实验技能中比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的规范操作等。

2、课外考核 (实验报告)

课外考核主要指的是对实验报告的考核, 占总成绩的25%。主要包括实验报告的预习、数据记录与处理、结果讨论三个方面, 分别占总成绩的7%、1 0%和8%。实验报告的预习是在实验课之前, 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如是否能简单且有逻辑性地描述出实验步骤;数据记录与处理中的数据记录部分应在实验课堂上完成, 主要考查数据的合理性、有效数字等;结果讨论不应是简单的计算实验结果, 还要在结果基础上进行逻辑推论, 如误差分析、失败分析、实验建议等。

3、期末成绩考核

期末成绩考核占总成绩的30%, 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试时间60分钟, 题型以问答题为主, 题目数量2题。在试题选取上, 对实验项目进行随机分类, 如一学期共进行了10个实验, 则从10个实验中随机抽取2个, 由学生写出这两个实验的实验原理、主要试剂和仪器、实验流程图和注意事项, 题目内容上稍作调整, 如标准溶液浓度、基准物的质量等, 避免死记硬背、照方抓药。这种随机测试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帮助学生对相关理论和实验步骤进行总结, 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以上三大方面的考核, 特别是对课堂考核部分的细化, 能够更加公平、准确的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给出更加客观的实验成绩。既可促进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可促进学生按教学要求完成各个实验, 达到科学评定实验成绩、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进行了分析化学实验成绩考核方式改革后, 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在学生中得到高度重视, 在实验过程中表现为更快更好地完成实验,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验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

实验课教学具有不同于理论课教学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的多种不确定因素对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成绩评定提出了挑战, 要达到成绩评定的公正、准确, 教师必须投入较大的精力, 付出较多的劳动, 只有保证每一次实验都能认真、细致、准确地记录情况, 总评成绩才能客观、合理、准确。也只有敢于面对, 不断探索和实践, 才能取得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佘振宝, 李俊锋, 宋乃忠, 陈淑桂, 李政.分析化学实验成绩评定方法改革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138-139.

[2]赵建芬, 梁巧荣, 钱初洪.浅谈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成绩评定的改革[J].广东化工.2009;4 (36) :206-208.

成绩考核方法 篇10

1、教师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三部分

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是学生对于该科成绩的总体水平, 对于其他课程来讲, 往往学生的成绩好坏只有一个评价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学生成绩的排名, 而对于体育教学效果而言, 我们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式来反映, 比如对于篮球教学当中的教学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篮球比赛当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运球、投篮及对篮球裁判法规的把握, 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篮球比赛的方式去考验学生的水平, 因为对于体育技能类项目而言, 往往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和效果并不能完全的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成效和教师教授的技艺, 这些内容可以通过学生课堂学习的技巧及课后的联系得以最终的提高和领会, 所以对于体育教学的技能教学和考核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来综合评定和测试, 防止在测试当中简单的程序化。对于第二部分来讲, 目前对于体育考核的方式就是理论测试, 这种理论测试的主要方式就是试卷考试,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经验, 我们慢慢的发现对于学生理论测试不但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会使学生对于该科的学习出现厌学和应付考试的逆反心理。第三部分是学生的考勤成绩, 这部分成绩主要来源于学生对于该课程参加学习的次数, 对于个别学生而言,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学习的态度比学生掌握某种技能会更加的重要, 因为对于学生而言, 养成一种学习的态度比掌握一种学习的技能要重要的人, 因为在人的发展历程当中, 我们需要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去掌握新鲜的知识和技能, 所以态度比技能掌握要重要的, 只有积极的态度才会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2、评价体系当中除了学生的成绩之外, 另外一个评价方式就是教学方式和方法, 很多时候, 学校、学生和专家对于教师课程教学的态度和方法都有一个固定的评价方法, 比如在评价当中,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对于该课程的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进行综合评价。这种学生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来源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教学态度的认可和对于学生讲授该课程的能力的评价, 而往往很多时候, 学生的评价带有明显的情绪化, 比如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考试结果的认可程度, 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教师教学效果考核的评价。另外一种评价方法就是学校教学工作人员对于教师授课能力的测评, 这种测评来源于授课内容、组织教学、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新颖性扥等方面的评价。3、目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们对于教学的效果和学生成绩的考核来讲主要都是通过以上一些数字型的内容进行综合整合, 目前在国内众多专家和学者提出在以往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引入一种新的思路, 就是交叉教学和学生对于教师欣赏程度的测试, 这种测试办法的出发点在于通过授课教师相互交叉来给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 这种试探性的思维模式可以让学生对于自己原来授课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能力有一个全新的评价方式, 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 能更加客观的得出结论。而对于欣赏程度的测试, 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言谈举止来使学生对于他们有一个人格层次的认定, 在大多数调研当中, 我们都发现, 学生对于教师的欣赏很认可度往往会决定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情趣和该课程的掌握程度, 并为此对于教师的评价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虽说很多人对于感性层次的认知是否能说明实际问题抱有怀疑的态度, 而我们还是认为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尝试。

所以在整个教学效果与学生成绩考核的过程中, 这是我们作为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 这种看似是两个层面的问题的时候, 我们是否可以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两个问题, 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两个问题看做一个问题, 采用一种全新的理念来解决呢, 笔者试探性的就这种思路该书如下:

1、减少学生与教师之间考核方式带来的沟壑, 通过第三方的考核形式来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2、在实际教学当中, 应该使教师

和学生主动的去学会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这种沟通和了解能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能更了解他们之间的情绪变化。3、另外, 我们发现, 在实际操作中, 如果对于目前单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成绩评定方式可以修改为多指标多因素的评定, 且评定措施趋于合理和公开化, 也一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对于教师的爱戴。

摘要:目前对于体育成绩的考核办法主要是通过学生成绩直接来反映的, 而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是采取传统测评手段, 通过学生成绩来划分教师的教学水平的, 笔者根据自身工作时间经验就课程教学当中教学效果与学生成绩考核办法的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一归述。

关键词: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学生成绩,考核依据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速公路绿化养护管理下一篇:损伤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