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诊断

2024-06-27

损伤诊断(精选十篇)

损伤诊断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中男130例, 女70例;年龄30~75岁, 以25~50岁最多;外伤原因以交通事故最多见, 共160例。

1.2 方法

使用C T机, 以O M为基线, 自颅底至顶部扫描, 层厚、层距10mm, 连续扫描10层左右。每层扫描时间为3s。

1.3 疗效指标

疗效:良好 (恢复工作, 读书) 170例, 中残 (生活自理) 12例, 重残 (需他人照顾) 8例, 植物生存2例, 死亡8例。

2 CT表现

2.1 头皮损伤82例

主要有头皮血肿、头皮裂伤或头皮撕脱伤。CT表现:头皮血肿为头皮局部限性密度增高影, 可多发;帽状腱膜下血肿为头皮新月形较局限性密度增高影;皮下积气为点状, 密度极低影, CT值大约为150~1000HU左右;皮下异物, 大部分为多发点状密度极增高影, 多为铁屑、沙子、碎玻璃等, 少数表现低密度, 如木屑等。

2.2 颅骨骨折65例

其中额骨骨折7例、颞骨骨折20例、顶骨骨折5例、颞顶骨骨折10例、枕骨骨折9例、颅底骨折14例。

2.3 硬膜外和硬膜下出血

CT表现最具有特征性, 比较容易分辨, 且能评估出较正确的出血量。本组硬膜外出血共15例、硬膜下出血5例。

2.4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表现为高密度血液充填于脑表面的脑沟、侧裂池、基底池, 严重可见于双侧, 可单独出现 (10例) , 更多见于复合性损伤。

2.5 脑挫裂伤和脑血肿脑挫裂伤后脑组织发生水肿、静脉瘀血、渗血及毛细血管散在性点状出血, 病理上称为挫伤。

当软脑膜和脑组织及其血管断裂时称脑裂伤, 因两者多合并存在。脑内血肿多位于脑灰白质交界处、大脑深部结构及脑干6例 (3%) 。多引起大脑中线移位, 病死率极高。

2.6 继发性疾病为脑疝和梗死等

脑疝主要有: (1) 大脑镰疝:CT可见压力高的一侧被压至蝶骨大翼后方, 侧裂池, 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及颞叶向后移位, 侧脑室前角及体部超过中线向对侧移位; (2) 天幕裂孔下疝:CT见中脑受压变窄, 环池内可见下疝的沟回及海马回; (3) 天幕裂孔疝:CT可见脑干上升, 可在胼胝体部层面见到小脑蚓部, 第三脑室及侧脑室上升及轻度扩大; (4) 枕大孔疝:CT可见小脑延髓池均匀缩小, 枕大孔内可见圆形或扁长舌状软组织影。如发现脑疝, 应提示临床医生, 已发生颅内压增高危象, 导致病情急剧恶化。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损伤1周后最常见并发症, CT表现为某一血管分布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

3 讨论

3.1 CT复查时机的选择及临床意义

本组资料显示, 少数患者颅脑外伤后临床表现相当严重, 但颅内血肿及脑挫裂伤等病变在CT检查中并不即刻显示出来, 而是在数小时后才出现病变[1~2]。部分弥漫性脑白质损伤患者在外伤后24h内的CT表现与病情不成比例, 常见患者伤后即刻昏迷并呈持续状态, 而CT检查脑白质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 (<2cm) , 占位效应不明显、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 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胀等[3]。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及时作CT复查。本组200例分析结果认为, 伤后2d内是病情发生变化最快时期, 即使CT检查阴性, 也应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情变化, 及时复查CT, 以便尽早发现迟发性颅内病变。伤后7d内是迟发性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和硬膜下积液等病变好发时间, 此时复查CT具有重要意义。外伤7d后再发生新病灶机会明显减少。

3.2 CT征象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颅脑外伤CT表现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及蛛网膜下腔积血等, 其预后除了与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外, 与CT征象也基本一致。CT对颅脑外伤病变的显示是十分有效的, 尤其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急性颅内血肿的显示效果更佳。因此, CT对颅脑损伤的诊断和估计预后具有重要意义[4]。本组资料显示:患者外伤后即刻昏迷或脑疝形成, CT检查常见大面积脑挫裂伤或伴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线结构移位等复合伤或多发性损伤, 预后不良, 病死率达65%;若CT见脑干密度改变, 脑底池显示不清或弥漫性脑肿胀伴小灶性脑内出血, 蛛网膜下腔积血等, 常提示脑干损伤或弥漫性脑白质损伤, 预后差, 病死率达75%, 即使存活, 常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或成为植物人。外伤后患者神志清醒, 以后逐渐出现神志朦胧、烦躁不安、甚至昏迷, 或仅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表现, CT检查显示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 或伴小面积脑挫裂伤等, 治疗效果较好, 病死率为22%, 这些患者在CT复查中常出现新的病灶或病灶增大, 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连续颅脑CT扫描可以观察颅内血肿的动态变化。

参考文献

[1]严文远, 杨文怡.颅脑损伤的CT诊断[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3, 25 (2) :54.

[2]周滨音, 戴学元, 裴永恩, 等.重型颅脑损伤CT表现与预后关系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0, 8 (2) :37~41.

[3]陶波, 黄敏胜.重型颅脑损伤早期CT脑池改变与预后[J].浙江创伤外科, 2001, 6 (3) :19.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应该怎么诊断 篇2

(一)诊断依据

1.有明显外伤史。

2.膝关节肿胀、疼痛,被动伸屈时疼痛加剧,关节松弛而不稳定,活动受限,抽屈试验阳性。

3.X线摄片检查可发现骨片撕脱骨折。

4.膝关节造影及关节镜检查可协助诊断。

(二)证候分类

1.中医证候分类:

(1)筋断筋伤:伤后膝关节肿胀严重,剧烈疼痛,皮下瘀斑,膝关节松弛,屈伸障碍。舌暗瘀斑,脉弦或涩。

(2)筋脉失养:伤后迁延,肿胀未消,钝痛酸痛,喜揉喜按,肌肉萎缩,膝软无力,上下台阶有错落感。舌淡少苔,脉细。

(3)湿阻笳络:伤后日久,反复肿胀,时轻时重,重坠胀痛,屈伸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弦或滑。

2.病理分类:

(1)前十字韧带损伤:有过伸暴力或强力外展外旋小腿病史,多合并内侧副韧带或半月板撕裂,膝部肿痛,关节内积血,前抽屉试验阳性。

(2)后十字韧带损伤:有暴力自前方打击胫骨上端病史,可合并前十字韧带的部分损伤,膝部肿痛,关节内积血,后抽屉试验阳性。

肾脏损伤的临床超声诊断体会 篇3

关键词: 肾脏损伤;超声;诊断

肾脏隐藏在腹膜后,前面有腹壁和腹腔器官,后面有脊柱、肋骨及腰肌的保护,故损伤机会较少,但暴力较大并直接作用于肾区,通常使肾脏受损伤[1]。婴幼儿因肾脏位置较低,肾脏周围筋膜发育不全等原因,肾损伤较成年人更为多见。肾脏闭合性损伤多由暴力直接打击、挤压或撞击腹部引起,亦可因间接暴力所致,如由高处坠落或重力使肾脏急剧推移,将肾蒂撕裂,或肋骨折端刺伤肾脏。强力的肌肉收缩也可导致肾脏损伤,但这种损伤多发生于原有病变的肾脏,如肾积水、结石及肿瘤等。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男40例,女40例,年龄12~68岁,平均41.6岁。车祸伤30例,坠跌15例,打伤击伤5 例,刀刺伤2例。伤及左肾28例,右肾23例,双侧肾脏1例。临床出现休克10例;肉眼血尿34例,镜下血尿17例,无血尿1例。所有患者均有伤侧肾脏区域疼痛和叩击痛,同时有腹部并发者4例。

1.2方法

1.2.1肾挫伤 超声显像显示挫伤肾组织呈现局限性低回声,其间有时伴有较高回声不规则块状物。肾包膜完整,合并包膜下血肿时,可见肾组织与包膜间呈现新月形或梭形元回声区,并可见血液凝固形成的低回声团块[2] 。肾挫伤涉及肾盏时,可见肾盏内有液性无回声区,CDFl检查挫伤肾组织无彩色血流,或仅见局部少许点状及短棒状血流,不能引出动静脉血流频谱。

1.2.2肾脏部分裂伤 肾脏实质部分裂伤分3种类型,具体包括伴有包膜破裂的肾实质部分裂伤;伴有肾盂肾盏破裂的肾实质部分裂伤;伴有包膜和肾盂肾盏破裂的肾实质部分裂伤。伴有包膜破裂时,超声显像显示肾包膜连续中断,损伤肾实质呈“V”字形或线状裂口通向肾外。裂口内为液性无回声区,裂口外为肾周血肿,显示为液性无回声区,其内可见中低回声团块为血凝块。小的血肿呈弧形,出血量多的血肿为液性无回声区环绕肾脏大部,并可见中低回声凝血块。伴有肾盂肾盏破裂时,一般不能显示裂口,有时可见线状裂口,于肾盂肾盏内可见厚度超过lcm的液性无回声区。出血较多时,厚度可达3cm,其内可见不规则中低回声凝血块。同时伴有肾包膜和肾盂肾盏破裂时,由此可见,两种类型超声显像表现同时存在,裂口外周围组织的CDFI检查显示血流明显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1.2.3肾脏粉碎伤 超声显像显示肾脏正常结构消失,不能显示正常的肾实质和肾盂肾盏。受损肾脏呈杂乱回声,肾包膜多处中断。肾周围被液性无回声包绕,液层厚度在2~8cm。破碎肾组织可漂浮于液體中。CDFI检查肾组织无彩色血流显示。临床常见多为肾中下段粉碎损伤,实际上为临床肾脏创伤分型中的肾脏全层裂伤。

1.2.4肾盂裂伤 单纯的肾盂破裂常发生在肾积水的基础上,遇到直接外力打击,或间接外力将肾盂推向肋骨或腰椎横突而造成破裂[3] 。其结果一般会引起广泛尿外渗。超声显像肾包膜结构完整,肾盂肾盏明显扩张,其内见有超过lcm厚度的液性无回声,肾周围可见大小不等的液性无回声区,有的病例肾实质部分裂伤损伤处彩色血流不能显示。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采用超声诊断对肾损伤定位诊断准确率和分类准确率均达100%。每个肾脏按肾动脉供血范围分为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及后段,共5段。肾脏损伤涉及动脉时,其内膜受到损伤,内皮下胶原暴露,激活凝血因子,血小板凝聚致血栓形成。另外损伤肾组织水肿压迫肾段动脉,致使损伤区肾组织缺血。 CDFl可发现受损肾段无彩色血流或彩色血流明显减少,进而早期明确诊断肾脏损伤类型、范围以及肾段动脉供血区缺血情况,并且有较高的准确性,另外还可多次重复检查,判断病情发展及治疗效果。

3讨论

肾挫伤伤情较轻,肾实质内有出血和血肿。由于肾脏包膜及肾盂黏膜完整,可防止肾实质大量出血,仅有少量血液流入肾盂。病人可有腰痛和暂时性血尿。一般无休克发生。治疗后能自行愈合,不会出现严重后果。肾脏部分裂伤是肾实质破裂合并肾包膜或肾盂黏膜破裂。肾实质破裂后出血显著,血液可流入肾盂或向肾周围渗漏,其程度因裂伤不同而不一。轻度损伤只有少量血液外溢;若为肾碎裂伤,有广泛的肾实质包膜破裂,可在肾周围迅速形成血肿和尿液外渗的包块。

肾脏全层裂伤指肾包膜、肾实质和肾盏均破裂,出血严重而且有明显的尿液外渗。在肾脏周围迅速形成体积较大的血肿和包块。因肾盂内积血,有时形成血块。肾盂破裂原有肾积水的肾脏遇到直接暴力的打击,或间接外力将肾盂推撞对腰椎横突或肋骨,可以造成肾盂破裂,引起尿液广泛外溢。肾盂破裂常造成肾实质损伤。

肾蒂破裂肾蒂血管破裂会导致大量失血及休克,血尿一般不明显,病人短时间内可致死亡。肾损伤的临床表现与其损伤类型和程度以及有无其他脏器损伤没有关系。单纯肾损伤仅有轻度的肾区痛和显微镜下血尿;严重的肾损伤主要表现为休克、腹膜后及腹腔内出血、腰部疼痛、患侧腰肌强直及腰部包块等;若合并其他脏器的严重损伤,肾损伤的症状有时被忽略[4] 。如休克明显而血尿轻微,可能为广泛的肾损伤或肾盂破裂。

参考文献

[1] 刘茹 . B超诊断肾损伤62例分析[M] .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4, 4(01).

[2] 王兵,朱庆国,乔平进 . 闭合性肾脏损伤影像诊断的对比分析[J] .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1999,8(06).

[3] 唐毅,全学模 . 小儿肾损伤超声影像学的研究进展[J] .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5,7(02).

肾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6例, 男91例, 女5例, 年龄17~63岁, 平均40岁。左肾52例、右肾42例、双肾2例、肾挫伤65例、肾裂伤18例、肾粉碎伤13例、并发其它器官损伤21例。致伤原因车祸、煤矿顶板塌方、坠落伤、踢伤为主, 1例无明显外伤史, 以急腹症就诊, 确诊为自发性肾包膜下积液破裂。

全部病例均有血尿, 其中肉眼血尿65例 (67%) 。镜下血尿31例 (32%) ;患侧腰、腹部疼痛90例 (93%) , 部分有肾区饱满和肿块, 并发伤21例 (21%) , 其中腹腔损伤18例, 主要以肝、脾、肠及肠系膜破裂为主, 其它合并以颅脑外伤, 胸部、四肢、骨盆、脊柱等骨折为主。并发腹腔实质脏器损伤者以失血性休克为主。有腹膜刺激症状者18例 (17.9%) , 20例 (20%) 出现休克症状。

1.2 检查及治疗方法

本组IVU检查13例, 未见异常8例 (62%) , 造影剂外溢5例 (38%) , 延迟显影3例 (23%) , 外伤不显影1例 (8%) , 全部行“B”超检查, 明确显示伤情72例 (75%) , 其中轻度肾损伤42例, 重度损伤30例。24例伤肾未见明显异常, 根据病史和血尿诊断为轻度肾挫伤。CT检查68例, 均显示肾损伤, 其中被膜下血肿37例, 肾裂伤18例, 肾粉碎伤13例, 对怀疑有腹腔内脏器损伤者行腹腔穿刺18例。

保守治疗68例 (71%) 、手术治疗28例 (29%) 、其中肾切除术20例 (71%) 、肾修补术6例 (21%) 、肾部分切除术2例 (75%) 。所有并发伤均进行了相应的手术或其它治疗。

2 结果

本组治愈94例, 治愈率为98%, 死亡2例 (2%) 均为并发多脏器损伤并顽固性休克者。

3 讨论

肾损伤按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 前者往往由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所致, 受伤部位往往在腰腹部。伤者多由冷热兵器所致。闭合性损伤按病理类型分为: (1) 轻度肾损伤:肾实质损伤或皮质浅表裂伤; (2) 重度肾损伤:肾实质深度裂伤或横断碎裂; (3) 肾蒂损伤:肾蒂或肾段血管部分或全部断裂, 或动脉内膜断裂血栓形成; (4)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损伤。

由于损伤的病理类型不同, 患者的临床表现也不相同。闭合性损伤: (1) 依靠临床体征; (2) 依靠影像学检查。在根据病史怀疑有肾损伤后, 我们主要通过“B”超、IVU、肾动脉造影及CT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患者肾损伤的程度。B超检查具有快捷、无创伤特点, 并可作为大批量外伤患者的筛选诊断[1]。全部行B超检查, 阳性率75%。对肾损伤形态学检查及对腹膜后病变的观察较为理想, 可以动态从不同断面观察其细微变化, 特别适合重度肾损伤, 是肾损伤分型最方便、快捷、可靠的诊断方法, 因此建议肾损伤首选B超检查。其次CT能较准确对肾损伤进行分类诊断, 显示肾周血肿范围及腹部脏器受伤情况。本组行CT检查68例, 均显示肾脏损伤。CT是一种安全迅速、一次检查可了解腹部情况、外伤程度及合并伤的检查方法。IVU检查其优点在于能同时了解双肾功能及有无尿外渗, 但近年有作者认为仅有镜下血尿的肾损伤无须行IVU检查[2], 大剂量IVU对决定手术方案有指导意义[3], 但有多数患者伤势重并有休克, IVU检查受限制。核素、肾动脉造影及核磁共振检查也能提供一定的资料。

由于肾损伤的致伤原因和损伤类型不同, 需根据伤情进行相应治疗, 并正确处理并发伤, 对绝大多数闭合性损伤者采用保守治疗[4], 但需密切注意生命体征, 腹部包块及血常规和血尿的变化, 及时补充血容量, 积极抗感染对症治疗。在积极保守治疗下如血尿、休克加重, 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下降, 腹部包块增大, 应及时行手术治疗[5]。对严重肾损伤并腹腔脏器破裂, 以及出现严重肾损伤并发症者均要及时手术治疗。肾损伤手术一般要求先控制肾蒂, 再探查肾脏情况, 如术前诊断明确不是肾粉碎伤或肾蒂损伤亦可直接探查, 如探查过程中出血明显应在控制肾蒂后再处理肾脏。手术目的在于挽救患者生命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整肾。肾破裂伤及肾蒂伤一般应行手术治疗, 单纯肾破裂伤尽量行修补手术或部分切除术, 若探查见肾损伤严重则行肾切除术。

参考文献

[1]Sarkisian A E, Khondkarian R A, Amirbekian N M, et al.Sonographie screening of mass casualties for abdominal and renal injuries fol-lowing the1988Armenian earthguake[J].J trcma, 1991, 31:247~251.

[2]杨江根, 刘签光.171例肾损伤诊断治疗体会[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996, 17:353~355.

[3]李芳, 张铭铮, 刘同才.肾损伤诊治体会[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998, 19:17~19.

[4]张少增.闭合性肾损伤的非手术治疗[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0, 15:233~235.

损伤诊断 篇5

论文简述:该文分析了47292例患者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发现急性食管粘膜损伤126例,占同期内镜检查的0.23%。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多见为76.2%(96/126),损伤部位多发生于食管中上段,占90.5%(114/126)。与食管钡餐检查进行比较,内镜确诊率和食管钡检率分别为100%(126/126),34.9。

该文分析了47292例患者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发现急性食管粘膜损伤126例,占同期内镜检查的0.23%。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多见为76.2%(96/126),损伤部位多发生于食管中上段,占90.5%(114/126)。与食管钡餐检查进行比较,内镜确诊率和食管钡检率分别为100%(126/126),34.9%(15/43),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急性食管粘膜损伤内镜检查较食管钡检有明显优越性,应作为该病变诊断的首选方法。并就其内镜特征、临床表现、治疗以及愈后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

急性食管粘膜损伤并非少见,但国内外文献对该病研究报导不多。1990年1月~2007年12月我们在对47292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诊断急性食管粘膜损伤126例,现就其内镜诊断与临床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26例病例均由内镜检查证实,其中69例进行粘膜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男性87例,女性39例。男女之比为2.23∶1。年龄15~77岁,平均34.5岁,45岁以下92例,病程4h~7d,平均3.5d。诱因明确102例,其中进烫食48例,煎烤硬食35例,食鱼史8例,误吞入家禽骨5例,服氯化钾片3例,解热镇痛药2例,氯洁霉素1例。诱因不明24例。

1.2 临床症状:胸骨后疼痛93例(73.8%),上腹部疼痛60例(47.6%)、吞咽困难33例(26.2%),以出血为首发症状36例(28.6%),其中呕血27例(21.4%)、便血9例(7.14%),病程中伴呕吐48例(38.1%)、泛酸42例(33.3%)、咽痛42例(33.3%)。

1.3 内镜检查:126例中损伤位于食管上段27例(214%)、中段87例(69%)、下段12例(9.5%);损伤范围最长25cm,最短0.5cm,平均3.5cm;主要病变位于食管后壁66例(52.4%)、前壁30例(23.8%)、下壁21例(16.7%),上壁9例(7.1%);损伤粘膜形态改变为粘膜纵行条索状充血、表浅糜烂60例(47.6%),条索状隆起被覆黄白坏死物39例(31%),表层粘膜剥脱12例(9.5%),浅溃疡12例(9.5%),围管型损伤6例(4.8%),病变表面覆盖新鲜血迹及痂24例(19%),异物嵌顿粘膜5例(4.1%)。

1.4 食管钡餐检查:43例发病后曾作X线食管钡餐检查,其中发现食管上中段龛影7例(16.3%),中段管腔狭窄伴粘膜紊乱5例(11.6%),棉絮吞钡见异物3例(7%),未见异常28例(65.1%)。

1.5 病理检查:对69例患者病变部位作粘膜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食管粘膜呈急性炎性改变45例(65.2%),食管粘膜坏死及肉芽组织形成15例(21.7%),鳞状上皮增生轻-中度异形增生9例(13%)。

1.6 治疗结果:97例经内科治疗及内镜下取异物,24例治疗经过不详。67例于2~4周后内镜复查病变部位已愈合,恢复后无食管狭窄症状发现。

2 讨论

急性食管粘膜损伤是指由物理、化学性因素引起的急性创伤性炎症为主的食管粘膜损伤。由于食管管腔生理性狭窄因素存在以及食管中段主动脉弓水平处横纹肌向平滑肌移动,食管生理性蠕动幅度减小,故损伤好发于食管上中段[1]。本病发生率目前尚无确切统计,本组资料提示该病发生率占同期内镜检查的0.23%,患病年龄以中、青年多见。当患者急速进食、误食入高温、尖硬食物及异物时,极易产生上述部位粘膜损伤。我们观察到,食管烫伤易发生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有“胃寒”症状,平素喜食烫食患者,尤其在寒冷季节进烫食不慎,即可发生食管粘膜损伤。而药物性食管粘膜损伤则多见于老年患者,尤其是长期卧床或服药时饮水较少 ,药物滞留局部浓度高,易造成食管粘膜化学性损伤。

本组126例患者均为内镜检查结合粘膜活检组织学检查确诊,诊断符合率为100%(126/126),而食管钡餐虽然作为临床上检查食管病变的常规诊断手段,但在我们观察中发现,对于急性食管粘膜损伤价值远不如内镜,尤其是对食管粘膜浅表性病变诊断率不高,在43例食管钡检患者中发现食管病变15例,无异常发现28例,诊断率仅为34.9%。此外,对损伤部位、病变范围和病变性质判断也不如内镜诊断准确。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急性食管粘膜损伤,内镜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急性食管粘膜损伤后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吞咽困难、胸痛以及呕血等消化道症状,内镜下表现为程度不同、形态不一粘膜病变,需要与食管癌、返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鉴别。对于近期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内镜下表现为食管粘膜呈纵行条索状充血糜烂以及表面炎性渗出覆盖隆起性病变,与周围粘膜境界清晰,局限于管壁一侧或粘膜呈剥脱样改变,首先应考虑急性食管粘膜损伤,结合病史及患者发病前的饮食、服药史等,大都可以明确诊断。对于镜下可疑病例应作粘膜活检,避免误诊和漏诊,提高诊断率。但对于内镜下粘膜损伤范围较大,病变较深或呈剥脱样改变,取材时应慎重以免加重病情,并在治疗后短期内复查。对于该病的予后,本组资料显示与国内报导一致:即急性食管粘膜损伤由于是表层粘膜损伤,病变发生在粘膜层一般不累及固有层,很少发生感染,通过粘膜上皮细胞再生迅速修复不易产生疤痕狭窄[2]。

参考文献

[1] 邵令方,张毓德主编.食管外科学.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3

[2] 宋国平.食管粘膜下血肿与表层剥脱性食管炎.江苏医学,1994;20(2):69

胆管损伤20例诊断与处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20例胆管损伤患者20例, 其中, 男12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51岁。本院胆管手术12例, 院外转入8例, 其中因结石性胆囊炎, 胆囊息肉施行择期胆囊切除术10例 (其中开腹胆囊切除2例, 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8例) , 小切口胆囊切除1例, 胆总管探查引起7例, 毕Ⅰ氏胃大部分切除2例。患者胆管损伤具体位置分布情况如下:9例肝外胆管侧壁, 4例肝胆总管和胆囊管汇合部, 2例胆总管结扎, 胆道狭窄, 胆总管、右肝管横断、肝左管小裂口各1例。损伤原因:要求美观做小切口2例;胆囊管过长或者过短、胆囊管开口高、未经处理于右肝管开口、胆囊管和肝总管并行且粘连等解剖变异;对胆囊三角解剖不清, 三角区变异或三角区组织广泛炎性水解;胆囊严重炎性水肿、胆囊三角严重炎症、瘢痕和粘连形成, 局部解剖结构改变;术者技能不娴熟, 手术过程中操作性失误;术中使用电刀或者电凝导致胆管壁热损伤等。

1.2 处理方法

患者经过临床相关检查以及分型标准对患者损伤的类型以及程度进行有效地评估即确诊。具体的处理方法根据患者损伤的时间、类型、程度选择合理的方案, 其中胆管端端吻合3例, 单纯缝线拆除2例, 胆管壁缺损修补10例, 带蒂胆囊瓣修胆管损伤1例, 脐静脉瓣修复胆管损伤2例, 单纯缝合修补缺损7例, 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5例。如果在术中发现患者左右肝管汇合部及以上发生胆管损伤, 则选择胆肠吻合术即Ruox-Y吻合术, 其手术微创, 由此要积极预防患者术后出现反流性胆管感染;若发现损伤部位于汇合部下到十二指肠上段且不存在组织损伤可直接进行修补, 轻微组织损伤且吻合之后不存在张力, 则采用胆管端端吻合, 采用T管进行支撑引流;组织损伤严重患者在修补过程中出现张力患者, 则采用胃壁、肝圆韧带等邻近组织修补。在手术过程中发现患者由于胆总管远端损伤引起的较小穿孔则进行单纯性T管胆总管引流, 同时可采用局部腹腔引流。如果患者于术后发生胆管损伤, 处理方式和上述相同, 一定要尽早发现确诊, 有效地解除狭窄, 同时控制感染和引流坏死物。

2 结果

全组20例患者均手术治疗, 无手术死亡, 全组治愈。其中1例横断者, 行胆总管端端吻合并置“T”管引流6个月, 1年后因吻合口狭窄, 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 其余19例病例, 经随访效果良好。

3 讨论

3.1 胆管损伤原因剖析

3.1.1 解剖变异

(1) 胆囊位置改变性解剖结构变异; (2) 胆囊管和左右肝管以及肝总管走行平行且粘连等变异; (3) 胆囊管于胆总管前方汇入肝总管或者右肝管等汇合部位变异;胆囊管汇入右肝管; (4) 肝右动脉以及副胆囊动脉起源变异, 肝右动其先经过胆囊后至肝总管进而发生其正常解剖结构变异等[4]。

3.1.2 病理因素

(1) 胆囊三角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水肿、充血、粘连[5], 部分患者存在瘢痕, 术者对其解剖位置不清晰极易导致肝外胆管损伤。 (2) 肝脏发生病变进而患者出现肝脏萎缩-肥大综合征导致胆囊正常解剖位置发生改变[6]。 (3) Mrrizzi综合征依法胆总管甚至肝总管粘连性移位, 在切除胆囊时术者极易将肝胆总管误确定为胆囊横断切除。 (4) 胆囊管牵拉过大, 胆管成角, 结扎, 钳夹等。 (5) 由于大多数肝硬化患者的胆道系统因门脉高压的存在导致解剖畸形的出现, 这极大地增加了术中胆管损伤的风险。

3.1.3 医源性因素

(1) 没有严格按照手术指征的要求对患者开展围手术期准备, 没有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2) 手术医务人员对胆囊切除术潜在风险认识不足导致胆道损伤。 (3) LC电凝钩热损伤导致胆道损伤, 中转开腹指征把握不当。

3.2 胆道损伤的处理

一旦发生胆道损伤, 医生应以保证胆管通畅性作为治疗的首要目的, 切除相应病灶, 保证胆道引流通畅, 并建立胆肠道系统的完整性[7]。

3.2.1 术中损伤的处理

在手术过程中, 操作失误常会导致胆管损伤, 应立即进行胆管的修复处理, 即时修补是目前公认的最佳治疗手段。这既可以避免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并减轻其医疗费用, 又可以避免胆管局部出现纤维化导致管道狭窄, 引起胆道梗阻。所以, 在术中医务人员需提高自己的责任心, 仔细检查术野, 探查是否出现胆管损伤, 而能否及时地对损伤胆管进行修复是影响患者预后极为关键的因素[8]。在本次研究中, 有6例患者在术中出现胆道损伤, 并立即进行损伤处理, 术后情况恢复良好。术中的处理方式主要取决于损伤的类型, 现将临床中常见的几种情况罗列如下: (1) 在手术缝合阶段, 不慎将胆管缝合, 此时医生应小心拆除缝线, 根据胆管损伤程度考虑是否放置T引流管。 (2) 对于胆管壁损伤较轻, 边缘清晰度高的患者, 可采取单纯胆管修补术, 术后给予T管引流。 (3) 若在术中将肝外胆管切断, 则需将两断端进行口对口吻合处理, 在对合的过程中, 尽可能地保证吻合程度。此外, 再给予T型管支撑引流, 若因周围组织牵拉导致胆管张力较大时, 可行kocher切口松解周围组织[9]。 (4) 对于胆管壁部分缺失可行带血管蒂的胆囊瓣或肝圆韧带修补, 加T管引流术, 本组有2例采用此方法, 恢复良好。

3.2.2 术后早期损伤的处理

(1) 对于胆囊手术的患者而言, 在术后第2天~第2周是胆管损伤发生的高峰时期。在这个阶段, 医务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皮肤切口情况、生命体征、引流内容物及患者主诉情况, 一旦发现异常, 应及时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尤其对于术后早期胆管损伤患者,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考虑是否需行二次手术。若患者术后出现胆瘘, 但尚未出现腹膜刺激征反应者, 应继续保证T管引流通畅, 并密切关注引流物的颜色、量和性质。一般而言, 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胆瘘可通过患者的自我修复功能, 在术后2~4周达到愈合。若术后2个月仍无法愈合者, 需行二次手术进行修复[10]。 (2) 患者术后出现胆瘘且伴发急性腹膜炎时, 需引起医务人员的极大重视, 此时需初步评估患者术后的生理状态是否能够耐受手术, 若能耐受手术则立即行急诊手术重建胆道, 若无法耐受手术, 则需立即进行腹腔有效引流, 待机体状况改善后, 则采取后期胆管扩张术进行治疗。 (3) 在术后24~72h内, 发现患者胆管被缝合, 一经诊断可立即采取手术探查进行管道修复;若诊断时间是在72h之后, 且患者没有出现腹膜炎的临床表现, 可在1个月后行二次手术处理。3.2.3后期胆管狭窄的处理 (1) 胆管损伤若在早期没有进行有效的修复处理, 在后期则极易引发胆道狭窄的出现, 进而导致胆汁无法外排积蓄在胆囊内, 最终会引起肝脏纤维化, 影响肝功能并使胆道系统出现反复炎症感染。对于此类情况, 应以保肝及抗感染作为治疗原则, 必要时可通过经皮肝胆管引流 (PTCD) 来引流胆汁, 缓解局部症状以减轻肝脏损害, 待病情平稳后再行手术治疗。 (2) 对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 胆管损伤是因特殊的热损伤所致, 一方面热损伤会使接触的胆管组织中的蛋白质变性坏死, 同时还会导致局部中小动脉血管中断, 而胆管周围依旧有存活的部分组织, 最终会使胆管周围因局部修复而引起致密瘢痕, 造成胆管严重堵塞。对于这种情况, 宜进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3) 对于经多次胆管修复手术后疗效仍旧不佳且生理状况不佳的患者而言, 由于胆管堵塞引发胆汁性肝硬化, 甚至出现肝功能衰竭者, 需找到合适肝脏进行移植治疗[11]。

胆道损伤后的修复手术是一项精细、复杂的手术, 所以在手术过程中, 医生一方面需提高自身的手术技能, 另一方面需多总结临床经验。笔者针对多年的手术实践, 将几点注意事项总结如下: (1) 在胆囊手术中, 一定要分离好胆管, 手术动作轻柔, 避免伤及胆管。 (2) 对于两断端胆管进行吻合, 一定要将柔韧性和黏膜情况佳的胆管段进行吻合, 这样可提高吻合后胆管的成活率, 并减少纤维化的发生率。 (3) 在进行胆管缝合时, 一定需仔细分辨, 切记需将两断端的黏膜彼此靠拢进行缝合, 并用50号血管线缝合。 (4) 行胆肠内引流时, 要整形出足够大的胆管开口1cm以上。 (5) 将T管放置在胆管修复处的下方, 在胆管塑形期通过提高局部张力的方式避免狭窄发生, 而引流管的放置时间建议不少于9个月。

3.3 胆道损伤的预防

(1) 医务人员应提高警惕, 充分认识到胆管手术的潜在风险, 并预见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胆道损伤的发生。 (2) 医生需提高自己的专业理念水平, 系统性地把握胆道系统的生理解剖结构, 并重视外科基本功的训练和腹腔镜规范化操作的培训。 (3) 术中正确辨认肝胆管结构, 特别是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的关系。 (4) 对于局部解剖组织相对模糊者, 严格遵循“宁伤胆囊, 不伤胆管”的手术原则, 可采取部分胆囊切除术或者胆囊造瘘术。在下刀前, 务必要先辨清胆总管、肝总管, 胆囊管而后切断胆囊管最后检查胆总管, 肝总管是否完好地辨-切-辨操作原则。

总之, 只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选择好手术时机, 术中遵循辨切辨的原则, 大部分胆道损伤还是可以预防的。

摘要:目的:探讨胆管损伤的原因, 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20例胆管损伤患者的诊治体会, 并总结经验教训。结果:20例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胆管端端吻合3例, 单纯缝线拆除2例, 胆管壁缺损修补10例, 带蒂胆囊瓣修胆管损伤1例, 脐静脉瓣修复胆管损伤2例, 单纯缝合修补缺损7例, 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5例, 无手术死亡。结论:开放胆囊切除, 胆总管探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是胆道损伤的主要原因。胆管损伤关键在于预防, 对胆管损伤高危因素的认识, 仔细辨认并解剖Calot三角。胆管损伤应不失时机地按不同情况和时间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关键词:胆管损伤,处理,预防

参考文献

[1] 肖开银, 覃晓, 陈希纲, 等.胆管损伤30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2;27 (8) :681~682

[2] 秦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1 8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2;43 (2) :135~137

[3] 刘付宝, 赵义军, 耿小平, 等.重视胆管损伤迟发性狭窄的诊治[J].临床外科杂志, 2012;20 (11) :767~769

[4] 叶文峰, 黎家元, 李津,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及胆管损伤的临床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 2012;14 (6) :952, 954

[5] 赵聪, 陈国庆.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术中诊断和治疗[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2;24 (1) :60~62

[6] 陆昌友, 黄君, 樊建新, 等.熟悉胆囊管解剖特点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临床价值[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2;17 (4) :288~290

[7] 黄新华, 吴鹏飞, 韩涛, 等.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原因及诊疗[J].安徽医学, 2012;33 (3) :290~292

[8] 蔡光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临床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 2012;20 (2) :129~130

[9] 洪涛, 何小东, 蔺晨, 等.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治疗及远期疗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2;11 (5) :426~429

[10] 胡荣生, 于伟, 李秋波,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胆管损伤的体会[J].哈尔滨医药, 2012;32 (3) :194~195

浅埋地下人防结构损伤诊断 篇7

人防工程不仅仅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方式, 也是获得战争胜利的主要设备。在很早的时候, 我国就开始进行人防建设,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进步, 由于使用情况以及自然环境的共同作用, 导致人防设施逐渐出现坍塌、渗水、潮湿等问题, 更有可能出现报废,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 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人防结构的安全性评价, 不断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 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促进人防工程的发展和建设。现阶段, 已经出现很多种的人防结构损伤诊断方法, 但是还没有对地下人防做出更多的研究。所以, 就需要进行研究, 为地下人防工作提供保障。

2 选择损伤诊断的标识量

2.1 选择损伤标示量的根据

在诊断人防结构的时候一般可以分为3个部分, 主要包括判断损伤、定位识别损伤以及定量识别损伤。在进行损伤判断时, 主要监测的就是看其是否发生了损伤问题以及发生损伤的类别;在进行损伤定位时, 主要是分析和识别损伤发生在什么位置;在进行损伤定量识别时, 需要诊断损伤的损害程度。在对人防工程进行损伤诊断的时候, 最主要的就是选择损伤标识量的问题。依据以往的经验, 对于如何选择损伤的标识量做出下述判断:第一, 拥有确定的坐标位置;第二, 在出现损伤部位的损伤标识量应该具有明显峰值;第三, 在没有出现损伤的部分损伤标识量小于标准阀值, 甚至是没有变化。依据上述因素, 人防结构损伤振型包含很多数据信息, 因此, 可以利用振型的变化规律来判断人防损伤结构, 所以判断人防结构损伤标识量的主要依据就是结构前三阶振型变化率绝对值之和。

2.2 振型变化下的损伤标识量

振型量是把振型上各个单元中的所有 (m个) 节点进行平均, 并把第n个单元所对应的振型量记录为:

式中, N为单元个数;m为单元节点数;φn为第n个单元的振型量;φnj为第n个单元上的j个节点振型值。

利用ANSYS计算机大型有限分析软件可以看出, 在诊断浅埋地下人防结构的损伤时, 针对出现损伤的部位, 例如梁和柱的衔接处以及柱的中间位置, 仅仅使用一阶分析模态已经远远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 此时就需要充分研究高阶模态。三阶振型变化表示的损伤诊断情况的标识量记录为:

式中, η为三阶振型变化标识量绝对值之和;η1, η2, η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阶振型变化率;φa1n, φb1n, φa 2 n, φb2n, φa 3 n, φb3n表示第一、二、三阶中的第n个单元在损伤以前和损伤以后的振型量。

3 有限元建模

依据浅埋地下人防结构来分析损伤情况, 检验人防结构损伤程度和位置与三阶振型标准率绝对值之和之间的关系。合理建立相应的模型, 依据以往的经验和数据来合理分析人防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的主要结构, 基本参数:净高为3.0m, 净跨为4.5m, 顶板、底板以及侧面墙壁厚度都为0.5m, 覆盖土层的厚度为3.0m。为了计算方便, 适当选择结构和土层之间的断面, 把三维实际空间逐渐转变为二维平面, 从而方便处理问题, 使用ANSYS中的二维技术来分离地下结构和土层。充分考虑人防结构损伤诊断主要是为了修复受损后能够修复的实际范围, 一般情况下, 土与结构之间不会发生移动。

4 分析结构损伤诊断

人防结构损伤实际上可以说是建筑结构在使用期间所能承受的荷载力下降。由于这种结构承载力的降低可能是由于材料的几何性质以及其他特性变化引发的, 也可能是由于结构连接处以及边界条件改变引发的。在对结构损伤进行诊断的过程中, 为了方便计算, 一般情况下利用单元弹性模拟量的降低来进行结构损伤模拟。并且把降低单元损伤弹性模拟量的位置以及降低单元损伤弹性模拟量的程度作为判断结构损伤的依据。为了提高诊断损伤的计算效率, 在底板不能承受结构承载力的前提下, 只能对侧墙和结构顶板进行损伤诊断。

4.1 存在一处损伤的结构诊断

图1所示为浅埋地下人防结构损伤标识量直方图, 表示人防机构在存在60%损伤时所对应的实际前三阶振型变化绝对值的和。通过图1可以看出, 如果人防结构仅仅存在一处损伤时, 在损伤部位出现的变化率绝对值的和最大。所以, 能够非常便捷地确定人防结构出现损伤的部位。

图2为浅埋地下人防机构不同损伤程度标识量变化曲线, 表示人防结构损伤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人防结构三阶变化率对于损伤结构具有很大的敏感程度, 也就是说, 对于不同部位, 随着损伤情况的变化, 损伤标识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 损伤程度与损伤标识量就具有非线性关系, 从而来确定损伤程度。

4.2 存在两处损伤的结构诊断

表1为出现两处结构损伤时与出现一处损伤时的损伤情况比较。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三阶振型变化率能够反映出地下人防结构实际损伤情况, 在损伤部位出现一定的峰值, 所以可以使用三阶振型变化率绝对值之和的方法来判断两位置结构损伤情况; (2) 实际上两位置出现结构损伤的程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仅仅存在一处结构损伤情况的程度进行叠加。在浅埋地下人防结构出现2处及以上损伤的时候, 可以通过把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结构损伤情况进行损伤标识量的叠加来表示损伤标识量。所以, 上述方式符合并且可以作为判断两处损伤的依据。

5 结语

本文提出了前三阶振型的人防建设形式, 使得测量更准确、精度更高以及获取信息更方便, 为人防结构损伤诊断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防工程建设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并且建设的规模正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地下人防结构的损伤诊断也逐渐发展成为人防工程建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现阶段, 在人防工程建设中, 基于振动模态分析已经成为人防结构损伤诊断的主要方式, 主要是利用结构特点对于人防建设整体结构进行损伤诊断, 虽然在人防建设上已经取得一定成绩, 但是还没有对地下人防结构做出更深入的研究, 根本原因就是地下人防工程结构复杂、环境复杂等。论文主要研究地下人防结构的损伤诊断。

关键词:浅埋,地下人防结构,损伤诊断

参考文献

[1]颜祥程, 许金余, 郑飞, 等.浅埋地下人防结构损伤诊断[J].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0, 30 (2) :99-102.

[2]颜祥程, 许金余, 郑飞, 等.基于模态振型和神经网络方法的人防工程结构损伤诊断[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0, 32 (2) :126-131.

[3]范建设, 许金余, 颜祥程, 等.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人防工程结构损伤诊断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1, 37 (2) :111-114.

[4]颜祥程, 许金余, 郑飞, 等.基于模态振型和神经网络的人防工程结构损伤诊断[C]//2009年第二十二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9.

[5]范建设, 郑飞, 许金余, 等.基于模态应变能与神经网络的地下拱形结构损伤诊断[J].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1, 31 (3) :120-124.

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超声诊断意义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8例, 男43例, 女25例, 年龄10~65岁, 平均29.5岁。车祸伤49例, 高空坠落伤8例, 斗殴致伤11例。首次超声检查时间距受伤时间最短30min, 最长3d。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或腰部疼痛, 腹部脏器损伤部位有不同程度压痛或叩击痛63例, 腹部移动性浊音15例, 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5例, 有肉眼血尿2例。心肺未见异常。

1.2 诊断方法

采用Sequia 512型彩超诊断仪, 探头频率3.5MHz。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 采取常规对腹部进行扫描观察, 并纵、横、斜多切面动态观察, 检查中尽量避免搬动, 以防止不必要的再次损伤, 仔细检查腹部有无积液, 实质性脏器有无裂伤处, 隐窝处有无异常回声区及积液等回声[2]。

2 结果

本组68例腹部实质脏器损伤中, 脾破裂17例, 肝破裂15例, 肝挫伤12例, 肝、脾损伤6例, 脾挫伤6例, 脾包膜下血肿5例, 肾破裂4例, 脾、肾损伤2例, 肾挫伤1例。全部病例超声检查后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超声诊断总符合率91.18% (62/68) ;误诊率1.47% (1/68) ;漏诊率为7.35% (5/68) 。术中发现腹腔游离积血41例, 游离积液24例, 超声诊断腹腔游离积液 (积血) 的符合率100%。腹腔游离积液 (积血) 量最少120m L, 最多2500m L, 超声检查估测出血量准确率为95.38% (62/65) 。

3 讨论

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常常病情紧急、复杂、严重, 采用超声检查来确定有无脏器损伤, 范围大小及严重程度等, 对临床医师决定是否手术、手术时机及治疗方案均有重要意义[3~5]。超声检查对肝、脾、肾损伤诊断符合率较高, 对胰腺损伤诊断符合率较低, 这主要与其自身的解剖因素有关。肝、脾、肾体积较大, 位置较浅, 前方无空腔脏器, 受伤机会较大, 超声检出机会大;胰腺与胃和十二指肠相邻, 易受胃肠内气体干扰而影响超声诊断, 因此术前确切诊断比较困难[6]。

脾是腹部脏器中最易受损的器官, 脾脏破裂占闭合性腹部外伤之首, 是外科常见的急症[7]。目前脾脏破裂的患者在临床上大多采用保守治疗或保留脾脏的手术治疗[8]。由于脾脏破裂的症状和体征特异性较差, 单纯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 难以明确作出脾脏破裂的诊断, 使用超声显像检查可以显示脾脏及其周围组织器官的回声变化及腹腔内部的回声变化情况, 正确地判断腹腔内有无积血、脾脏有无破裂、有无合并其它器官破裂、破裂的部位及范围[9], 对决定治疗方案和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超声显像检查应视为外伤性脾脏破裂的首选的检查方法。肝外伤者其超声表现为肝实质内有形态不规则的稍高回声区, 边界不清。肝外伤处肝包膜不完整, 局部有低回声隆起, 形态不规则。肝肾隐窝及下腹部有无回声区。胃穿孔与肠穿孔的声像图表现相似, 主要为腹腔内的游离气体回声, 即平卧位时, 上腹部肝左叶被气体遮盖, 呈一片强回声。将探头置于患者右季肋部行肋间斜切检查。平卧时能清晰显示肝脏右叶。嘱患者向左侧卧的进程中, 可见气体回声自左向右遮盖肝右叶, 此为腹部空腔脏器损伤的特征性标志。此外, 超声检查对腹腔脏器破裂的诊断及其临床分型具有的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明确诊断腹腔内脏器损伤的部位、范围, 为临床进一步检查提供方向。

综上所述, 超声诊断腹部实质脏器损伤既简便经济、快速有效, 又可动态地观察损伤部位的严重程度, 诊断速度快、效率高。可作为腹部外伤病人的常规必检项目。

参考文献

[1]刘红雨.B超对急腹症的诊断 (附107例报告) [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2 (4) :515~516.

[2]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3版.北京:科技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802, 887, 1023~1024.

[3]钱蕴秋.实用超声诊断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402~404, 500.

[4]Sato M, Yoshii H.Reevaluation of ultrasonography for solid-organ injury in blunt abdominal trauma[J].J Ultrasound Med, 2004, 23 (12) :1583~1596.

[5]Goffette PP, Laterre PF.Traumatic injuries:imaging and interven-tion in post-traumatic complications (delayed intervention) [J].Eur Radiol, 2002, 12 (5) :994~1021.

[6]丁艳, 殷波.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超声诊断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05, 9 (7) :624.

[7]郭荣安.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治体会[J].当代医学, 2009, 37 (9) :61.

[8]曹伟生.52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救治体会[J].黑龙江医药, 2009, 32 (2) :202~203.

踝部损伤临床X线诊断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来收治的各型踝部损伤患者60例, 男42例, 女18例, 年龄15~78岁, 受伤原因:扭伤46例, 车祸10例, 重物压伤1例, 坠落伤1例, 其它2例, 左侧35例, 右侧25例, 新鲜骨折52例, 陈旧性骨折8例, 开放性骨折2例。受伤至就诊时间4h~8d, 平均6d。

1.2 诊断

依据伤史, 局部肿胀、X线检查即可诊断。骨折的分型和损伤程度, 需依据X线显示的骨折线型、距骨在踝穴内的移位方向, 胫腓下联合的间隙宽度来进行分类。但判断踝外侧区, 复合胫腓下韧带联合的损伤有时有困难, 必要时作CT及MRI检查帮助诊断。

1.3 方法

摄X线片, 如果患者不能稳定承重, 或者内外踝周围疼痛, 目前的指导方针建议拍踝关节X线片。沿远端胫腓骨的后缘在末端或者末端6cm以内有点则行X线摄片, 这已经减少了15%的不必要的踝关节片子。如果点在足中部, 应该照足部X线, 尤其是舟骨和第5跖骨基底部。

2 X线片表现与结果

2.1 外旋型损伤

(1) 腓骨远端于胫腓联合部或以上骨折:骨折线为斜形或蝶形, 呈前下至后上, 侧位折线显示最清楚, 而正位则不易发现; (2) 内踝于内踝穴平面或以下发生撕脱骨折:折线呈横形, 骨折块总向腓侧移位; (3) 后踝骨折:骨折线均呈纵形, 侧位折线显示最清楚, 骨块向上错位; (4) 关节脱位:单踝、双踝或三踝骨折均可发生距骨半脱位, 一般是向外、向后脱位, 其特点是内踝关节间隙极度增宽, 但胫腓联合却无明显分离。

2.2 外翻型损伤

(1) 单纯三角韧带撕裂:正位常规X线照片常无重要发现, 足外翻位检查时, 可见踝内侧间隙显著增宽; (2) 内踝骨折:单纯的内踝骨折几乎都属于外翻损伤, 骨折部位常见于内踝穴平面或以下, 折线多为横形或向内上方斜形, 内踝骨折块不同程度向外错位, 并可嵌于内踝关节间隙内; (3) 腓骨于下胫腓联合上方或下方发生横形或斜形骨折, 骨折线于正位片显示最清楚, 由内下至外上方, 远折端向外移位[2]; (4) 距骨脱位:距骨向外脱位, 内踝关节间隙增宽的程度与胫腓联合分离的程度完全一致; (5) 后踝骨折:少见, 距骨向后向外可发生后踝骨折。

2.3 内翻型损伤

(1) 外侧韧带撕裂:正位常规X线照片常无重要发现, 足内翻位检查时, 可见踝外侧间隙显著增宽; (2) 外踝骨折:骨折发生于联合部者, 折线呈横形, 断端向内移位, 向外成角;骨折发生于联合部以下者, 常于外踝末端内侧见一撕裂的小骨折片; (3) 内踝骨折:较为常见, 其特点是:骨折位于胫骨下端关节面与内踝根部交界处;骨折线向内上方行进, 几乎垂直, 造成纵形劈裂骨折;距骨向内脱位时, 内踝骨折端可明显向内上错位;胫骨远端内侧关节持重面压缩骨折; (4) 后踝骨折:十分少见, 只在伴有距骨后脱位才产生。

2.4 垂直压迫型损伤

(1) 胫骨远端粉碎骨折, 胫骨滑车面压缩; (2) 内、外踝骨折并向两侧分离, 胫腓联合也可发生分离; (3) 胫骨下关节面前缘或后缘受距骨体冲击而骨折, 距骨可向前或向后上脱位。

3 讨论

X线检查对诊断骨与关节的外伤具有重要意义, X线检查可明确有无骨折或脱位, 可了解骨折和脱位的程度, 可在透视指导下复位, 复位固定后可观察复位是否满意, X线检查还可观察骨折或脱位的愈合过程及有无并发症[3]。X线检查还可确定是否为病理性骨折。踝部外伤X线表现特点及年龄的相关性, 对临床外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踝关节局部疼痛, 不能负重行走, 压痛明显, 有局限性或广泛性肿胀及皮下淤血, 相应骨折处畸形, 关节活动受限。当当踝关节受伤分离时, 骨或者韧带都可能受伤, 通过对解剖关系的了解, 如果踝关节失去正常形态但未见骨折时, 必定会发生韧带的损伤。因为韧带在X线上是看不到的, 韧带撕裂的诊断只能是间接的, 可以表现为明显的骨的分离, 或者明显的软组织肿胀。但是明显的踝关节及周围骨折和韧带混合性损伤可以在一次事故中同时发生[4]。充分的内收、外展、旋转或者向上的压缩力作用于踝关节时, 内外后踝可能发生骨折, 同时会不同程度地累及固定踝关节骨质的韧带。仔细观察踝关节的所有边缘可以发现大多数骨折。

摘要:目的 探讨踝部损伤的X线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60例踝部损伤患者行X线检查。结果 创伤机制可分为外旋型、外翻型、内翻型和垂直压迫型损伤4种类型。结论 X线检查对诊断骨与关节的外伤具有重要意义, X线检查可明确有无骨折或脱位, X线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及损伤程度。

关键词:踝关节损伤,X线诊断

参考文献

[1]姚太顺, 孟宪杰.踝关节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69.

[2]王云钊, 李果珍.骨与关节外伤X线诊断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4:357~365.

[3]门启文, 张晓秋.浅谈踝关节损伤及预防[J].中国疗养医学, 2005, 14 (6) :160~161.

膝关节损伤的MRI诊断价值 篇10

膝关节损伤是临床常见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中普通X线平片能明确骨折的有无及类型,CT可进一步诊断疑似骨折病例,但对于膝关节韧帶及半月板损伤情况,此两者均不能予以明确诊断[1,2]。MRI 具有视野大,多平面及任意平面直接成像, 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无电离辐射,不但可显示正常膝关节各组织及结构,如半月板、韧带、肌腱、关节腔、关节滑膜囊、关节软骨及骨髓等,而且可直接无创地显示半月板撕裂、韧带损伤、关节软骨损伤及隐性骨折等病理改变,已成为临床疑有半月板撕裂、交叉韧带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可为患者提供准确、全面的膝关节损伤后诊断,有利临床医师制订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本文回顾性分析47例膝关节急性损伤的MRI结果,阐述膝关节复合损伤中MRI的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经我院MRI检查的急性膝关节损伤患者47 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5例,年龄11~63岁,平均年龄32.7岁。所有病例中均有运动不当、扭伤、摔伤、撞伤或车祸等膝关节外伤史;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膝部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等表现,所有病例均于MRI检查前后3月内经临床检查、关节镜及/或手术证实。

1.2 MRI 检查[2,3] 用荷Philips Nova Dual 1.5T超导型双梯度磁共振成像仪。患者取仰卧伸直位,脚先进床,膝外旋10b~15b,采用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频谱预饱和反转恢复(SPIR)序列,作矢状位、冠状位、轴位扫描。扫描参数:T1W I TR500 ms,TE17 ms;T2W I TR 4 000 m s, TE 100 m s; T2WI/SPIR序列:TR 3000 ms,TE 70 ms,层厚4 mm,层间距0.4 mm,视野150 mm,矩阵256×512,激励次数1~2次。

2 结果

2. 1 骨软骨损伤 骨软骨损伤共25例,其中胫骨平台骨折5例,股骨下段骨折2例, 髌骨骨折1例,韧带附着部撕脱性骨折3例,隐性骨折3例,胫骨上段及/或股骨下段骨挫伤4例,关节软骨损伤5例,骨软骨骨折1例。

2. 2 半月板损伤 半月板损伤12例,其中内侧半月板损伤8例(占所有损伤半月板的75% ) 。

2. 3 其他改变 韧带及肌腱损伤4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3 例,关节腔积液、积血13例。

3 讨论

膝关节急性损伤后,一般骨折常规X线和CT检查均可显示,而MRI检查可发现X线及CT不能显示的骨挫伤和隐匿性骨折。MRI对骨髓内变化高度敏感,可以在早期显现骨髓组织异常,包括水肿、出血、渗出等征象,明确部位、范围和程度[3,4]。

骨挫伤MRI表现为骨髓内片状、网格状异常信号区,T1WI呈低信号,边界不清,有时其内可见散在小片状高信号影(为骨髓出血),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短时间翻转恢复(STIR)序列抑制了骨髓内脂肪的高信号,使少量甚至轻微的出血、水肿高信号也能清晰地显示出来。隐匿性骨折仅为线样断裂,STIR 则显示为锐利的细线状、条带状高信号水肿带。关节软骨属于透明软骨,主要成分是II型胶原组织,含水量较高,在T1WI、T2WI中呈中等信号,STIR及梯度扫描序列中呈窄带状高信号。膝关节损伤关节软骨遭挤压水肿时,软骨轻度增厚,软骨面尚连续,表现为T2WI呈点状和小片状信号增高,这与损伤的关节面软骨中自由水含量增高和胶原组织降解有关。当软骨断裂、移位、缺损、脱落时,表现为关节软骨面信号的不连续、中断。软骨损伤常于骨损伤合并发生[4,5]。

膝关节韧带主要包括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股四头肌腱及髌韧带等,属于弹性纤维组织(组织学上亦属II型胶原纤维),所以正常韧带及肌腱在任何序列上亦均呈低信号。膝关节受外力损伤时,常合并韧带损伤、出血、水肿及局部渗出液增加,损伤部位出现明显高信号,同时正常的韧带形态出现异常改变。在膝关节中,胫侧副韧带最为薄弱,最易受伤,损伤以其近端尤其是股骨附着点撕裂最多见,韧带中部次之,远端最少见。

侧副韧带损伤MRI表现分为3级:I级:韧带充血、水肿和出血, 形态正常;II级:韧带部分纤维撕裂,表现为韧带不同程度的增粗,韧带和邻近的脂肪分界欠清,T2WI和SPIR序列显示韧带内出现不规则高信号,但韧带连续性存在;III级:韧带完全断裂,表现为韧带肿胀、增粗、边缘模糊、连续性中断,T2WI或SPIR序列上呈弥漫性高信号。髌韧带及交叉韧带根据损伤的程度,分为韧带部分撕裂和完全性撕裂,部分撕裂表现为T1W I和T2W I序列中韧带内信号增高,但仍可见完整连续性的纤维束,完全性撕裂表现为韧带断裂、肿胀,韧带走向改变或扭曲,外形异常增粗,T2WI显示断端间隙充满高信号。MRI较易诊断交叉韧带撕裂,但区分完全或不完全撕裂仍有一定困难。

4 小结

膝关节损伤以往以普通X线及CT检查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普通X线和CT只能发现较明显的骨折和关节脱位,难以观察到韧带损伤、半月板撕裂、软骨损伤及骨挫伤和隐匿性骨折。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无电离辐射,能够多平面及任意平面直接成像,可直接无创地显示半月板撕裂、韧带损伤、关节软骨损伤及隐性骨折等病理改变,不仅可以明确损伤的部位、形态, 还可对损伤程度进行分级,从而对膝关节损伤做出全面及准确的评价,为制定治疗及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直观的依据。

参考文献

[1]Gentili A, Seeger LL, Yao L, et al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ear: indirectsigns at MR imaging[J]. Radiology, 1994, 193(18): 835-840.

[2]旅捷, 侯秋萍. 膝关节损伤的MRI诊断[J]. 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5): 1117.

[3]巢惠民, 高斌, 陈兵. MR I在膝关节骨挫伤中的应用[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3, 14(10): 792-793.

[4]胡爱妹, 李惠民. 膝关节韧带损伤的MRI诊断[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2, 21(12): 60.

上一篇:成绩考核方法下一篇:个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