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题研究

2024-06-25

旅游专题研究(精选6篇)

篇1:旅游专题研究

在古城镇开发中如何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以湖南靖州渠阳古城为例

靖州,全国唯一的苗族侗族自治县,地处湘西南的一个神秘地方,经历了千年岁月的沉淀,“八邦会靖”的繁荣,如今又承载着二十六万苗侗汉各族人民跨越式发展的梦想;渠阳古城,渠水蜿蜒流淌,往日“见船不见水,见排不见江”的盛况只能凭残存的码头会馆去想像。

我公司积极探索古城镇开发中传承历史文化和创新发展的辨证关系,在传承与创新中推进渠阳古城的开发。

一、渠阳古城现状分析

渠阳古城,也称靖州古商城,建于后晋,明朝时成为湘黔桂三省边界地区的商业重镇,清乾隆以后更是形成了“八邦会靖”的繁荣局面。古城是楚王与五代时期苗侗领袖杨再思交战的古战场,也是历史上湘黔桂三省(区)边界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丰富多彩的苗、侗民族文化是其一道绮丽的风景。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古城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性开发,目前古城遗迹仅剩下以土桥街为核心的三条历史街区,原真性文化承载物缺失。

古城现存的主要问题一是防洪压力大,若发生20年一遇的洪水,就会淹没老码头至街巷的区域,建设防洪设施难以保住沿河建筑;二是古城现有民居保护价值不大,除11个县级文物保护点之外,大部分建筑保护价值不大,若要全部拆迁,有一定工作难度以及资金压力;三是古城建筑风貌混乱,环境卫生状况不佳,居民居住条件差;四是土地价值不高,商业开发难度大。

二、古城开发的难点

渠阳古城的开发所面临最大的难题——是以保护为主还是撤掉重建?

若选择以保护为主,保留古城原貌,保护现存的古街区,未来发展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渠阳古城与附近的黔阳古城、洪江古城整体特色相近,且在资源品级、风貌保存方面不如后两者,很可能会被形象遮蔽,难以进行旅游开发。若选择完全拆掉重建转而发展房地产,就意味着完整地毁掉了历史,湮灭了文化,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做法。

三、问题解决方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1、开发理念

用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去解决渠阳古城的开发问题,我们要传承古城的历史文脉,传承苗侗民族文化,传承古城历史街区的肌理以及建筑风貌;同时在建筑空间、消费空间、融资模式、经营模式等方面大胆创新;通过旅游产业的植入,对渠江两岸环境的整治,旧城的改造,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土地价值,创造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古城改造为具有新功能的新天地。

古城的文脉不仅指古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还包括古城发展的历史延续和文化特色。历史街区的效果、生活性和市俗性反映了古城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历史街区中返璞归真的居住形态——个性与交往空间的并存是一种本质性的需求,是人们追求物质生活时的精神场所。因此,应该保留古城历史街区的肌理,作为古城再造的基础。要努力寻求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商业成功结合的经营模式。在保护与开发的基础上,形成汇聚苗侗风情体验、餐饮、购物、宅院酒店、娱乐休闲、商务会议、情景再现等业态的苗侗风情之城,构成渠江两岸独特的吸引元素和靖州语汇。要实施经营城市的战略,加快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开辟城市建设资金的新来源。

2、总体定位

古城的产业定位为发展休闲、娱乐、餐饮、购物、院落式酒店、商务、会议和旅游房地产的产业聚集区;将其功能定位为靖州的“城市客厅”、“休闲娱乐及夜生活中心”,把渠阳古城打造为靖州的“城市名片”,使之成为靖州旅游的主要承载体之一。

3、具体发展策略

(1)完善功能分区

设置入口服务区,依托渠阳古城现存历史街区打造文化观光体验区,构建苗侗风情体验区以及苗侗风情休闲带。

(2)文化价值的提升

一是文化的植入:包括古城文化的直观、静态展示,如雕塑、建筑等;二是文化的演绎,把节庆文化、民风民俗等融入到主题娱乐、参观游览、活动表演中;三是文化的延伸,将传统文化元素延伸到商业领域,构建文化商业休闲多产业模式;四是文化的创新,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伸,加入现代人对休闲生活的需求,把文化创新的价值落实到游客的生活方式中。

(3)建筑风貌的打造

对原已定为保护单位的建筑要按规定要求进行严格保护。在原有历史街区基础上,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引入多义景观概念,营造景观意象,通过挖掘该区域的文脉进行景观重塑。充分利用苗侗传统建筑元素,在传统建筑外壳中植入崭新的功能。建筑外观为传统苗侗风情,而建筑内部的结构则按照21世纪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

利用条石构筑退台式防洪堤,防洪堤上形成休闲空间,依地势修建吊脚楼,可同时满足防洪需求、景观需求和休闲需求。沿河修建苗侗风情建筑,二重檐民居,修筑亲水平台,保持亲水环境和沿水而居的建筑形式。保持传统的街巷机理、码头空间,拓展沿河休闲空间、街巷购物的娱乐空间。营造鼓楼、风雨廊道和亲水广场等开放空间,苗侗风雨桥连接渠江两岸休闲空间,同时也增加了风雨桥上的观光休闲体验。

(4)商业业态的选择

要依靠富有文化内涵、内容丰富、风情独特的产品与业态打造,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集餐饮、购物、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苗侗文化氛围的复合型休闲、文化、娱乐中心。

结语——古城、古镇、古村落都是我们祖先的遗产,是我们与历史之间的“桥梁”,亦是我们传授下一代,告诉他们祖先的存在之物证。没有它们,我们只有“空间”而无“时间”。

希望渠阳古城的开发模式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成为古城镇开发的新的突破,但也需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旅游体验视角下古城古镇古村落旅游开发

——以成都市洛带古镇为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体验已经成为当今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诉求。在旅游规划与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如何设计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体验旅游产品以及对目前现有的产品进行整合和升级,是当前旅游规划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古城古镇古村落来说,由于在旅游开发中需要重点保护其建筑风貌、建筑艺术及其承载的特定地域文化与环境空间,因此,旅游娱乐项目的开发受到限制,如何在古城

古镇古村开发体验旅游产品,对国内众多的人文类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体验旅游是顺应体验经济发展的必然

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1970年出版的《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体验经济”这一概念。他预言,随着人们越来越富裕,一切也越来越短暂。消费者无情的摈弃了旧的占有欲,开始像收藏财富一样,自觉而又热心的收藏体验。而学者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在他们1999年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中,对体验经济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认为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

体验经济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为消费者创造一种难忘的值得回味的经历。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游客的体验深度不断加深,开始向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升华,情感的比重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大大增加。同时,对于文化的体验与消费也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旅游者更希望通过旅游活动创造一次难忘的旅游经历。可以说体验旅游是顺应体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体验旅游正成为一种新的旅游趋势。

二、体验旅游是旅游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

中国大众旅游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正在向深度体验方式转变。传统观光旅游虽然也是一种体验活动,但是体验的深度较浅,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游览阶段,旅游活动对于旅游者来说也只是停滞在悦耳悦目的体验层面。同时市场上多数旅游产品的开发也仅仅是迎合大众旅游市场的需求,多为观光类型的旅游产品,观光山水,观光寺庙,观光古迹等。殊不知游客的需求层次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多年的大众旅游市场培育,已经使游客对于浅层观光的旅游产品感到疲惫,希望有更深一层次的体验旅游产品。而近几年城市周围乡村体验旅游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深圳欢乐谷的品牌延伸、芜湖方特欢乐世界的成功,正说明体验旅游市场的到来。

乡村体验旅游不同于传统的对优美的乡村田园自然风光的观赏,而是深入到乡村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农事体验中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在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之间形成互动,达到更深一层次的愉悦。深圳欢乐谷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相继在北京、成都、上海建设欢乐谷主题公园,目前已经成为国内都市主题公园体验旅游的第一品牌。芜湖方特欢乐世界于2008年4月开业,仅去年开业当年就接待游客量150多万人次,引起全国的关注。欢乐谷与方特欢乐世界,都为主题公园旅游体验项目,通过游客的参与

为其创造一次刺激、快乐的旅游经历,体验现代科技文化与时尚文化。

所有这些正成功的说明旅游市场对于体验旅游产品的若饥似渴。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旅游供给在体验产品方面的严重不足。

三、古城古镇古村落旅游体验产品的开发——以成都市洛带古镇为例

洛带为成都市四大古镇之一,于三国时期建镇,原名甄子场。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小镇旁的一口八角井而得“落带”之名,后演变为“洛带”。经过旅游规划后,使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2008年在汶川地震的影响下全年接待游客量仍达398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达2亿元。

四百多年前,一群客家人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从沿海地区迁到了成都东郊的洛带镇。在此之后,洛带镇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小镇。客家居民的迁入带来了众多客家文化的传播。1999年,现成都来也旅游策划公司的团队在为洛带编制旅游规划策划及后来的详细规划时紧紧围绕客家文化这一核心,进行深度的

挖掘和包装,在古镇推出使游客多方位体验客家文化的旅游产品。

(1)美食体验。在洛带古镇,美味可口的客家小吃让游客流连忘返,且每一种小吃都融入了其独特的客家文化内涵。客家伤心凉粉几乎成为到洛带游览游客的必尝小吃。凉粉本是云、贵、川等地普通百姓的日常食品,但是客家的凉粉加上“伤心”二字,就使其具备独特的文化内涵。“伤心”一词意在回忆客家人几百年前的迁徙和进入四川后开创新生活的艰辛。

当普通的凉粉负载了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时,便不再仅仅只是小吃,更成为一种代表,一种客家文化的象征符号。游客品味的也不仅是精彩的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

(2)娱乐体验。古镇内的娱乐产品众多,体验性强,最突出的要数客家“火龙节”“水龙节”。“火龙节”“水龙节”都是几百年来被客家人传承下来的特色民俗活动,火龙是为祈福望岁,水龙是为祈雨,都是直接从古代龙舞发展而来,历史悠久,保存了较多的中国古代舞龙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朴的仪式。

每年春节期间,古镇都会进行火龙表演。舞龙前,舞龙队整装待发,焚香祷告;并以鸡冠之血祭祀,祭祀完毕,龙头率领,龙灯拜年。而“烧火龙”则把整个舞龙活动推向高潮。游客可以使用预备好的焰火鞭炮任意的袭击舞龙者,双方在龙舞和焰火中你来我往,你烧我挡。游客以自己所烧的焰火越多,表示吉财越旺;而舞龙者倘被焰火、鞭炮烧起血泡、疤痕,不仅是勇敢的表现,也预示着大吉大利。

舞水龙也是客家人的又一重要习俗。由于体验性参与性强,水龙节已经成为成都市的一项重要狂欢活动,现已被称为“成都的泼水节”。

(3)购物体验。洛带古镇内众多的民族商品向游客展示这是一个客家人的世界。古镇上有特色工艺品很多,兔子耳朵、橡胶做的假排骨、椰子做的拎包、还有草编的时尚包,各种草鞋、布鞋,客家草编草帽、客家的雨伞等。既有实用的拎包、草鞋等生活用品,也有水晶、假排骨等装饰品,类型多样,可以满足各类不同需求的游客。

可以说,客家文化充满了整个洛带古镇。游客在古镇内的食、住、行、游、购、娱无不感受着客家文化。也正

是客家文化才使洛带古镇重新活了过来,在四川的众多古镇中脱颖而出,成为成都的一张旅游名片。

旅游本身就是一项体验活动,不管游客参与的是什么旅游活动,真正追求的都是一种文化体验。不论旅游项目有多么丰富,活动有多么复杂,终究也只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因此在旅游开发中,需要紧紧把握独特的文化内涵,围绕文化开展旅游体验项目的设计。在进行古城古镇古村落文化类旅游资源开发时,尤其如此。在体验经济时代的今天,只有在把握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旅游体验产品的设计,才能开发出让游客进行深度体验的旅游项目,创造一次难忘的旅游经历,才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旅游对古城古镇的社会文化影响

 旅游业是带有文化性质的高度综合的服务行业,所以旅游业的社会文化作用有时更具有隐蔽性,往往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古城古镇是保留了较多

传统文化,相对封闭的空间。古城古镇旅游兴起后,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互动和碰撞,产生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旅游对古城镇社区文化的积极影响

1、旅游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再建构

丽江旅游的发展不但相继推动了丽江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而且还建成了一批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高质量的景区景点,为当地文艺精品的创作与展示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出现了一批深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的优秀歌曲,如《丽江美》、《纳西人》、《蓝月亮》、《七个月亮》等等。濒临消亡的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借助旅游大潮的契机乘势获得一定程度地恢复与重建,纳西古乐成为誉满中外的文化精品。宁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由于前几十年的社会变动几乎造成其传统文化的完全消失,服饰日渐汉化,民族歌舞活动越来越少,就连他们最具特色的阿夏婚及母系家庭也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旅游的介入,众多旅游者惊羡于其美妙绝伦的湖光山色和独特的母系文化而纷至沓来,既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又唤醒了摩梭人的族体意识,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独特价值而倍加珍视、百般

呵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摩梭人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复兴。

2、旅游强化了接待地的民族认同意识

民族认同是民族的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民族联系的一种意识”。旅游业的发展,唤起了纳西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再认同,引发了民族意识与民族旅游的互动。借助旅游的开发,种种已经或正在消失的象征着民族精神的文化事象由于日益得到海内外尤其是本民族的热切关注,而得以苏生和再现,从而增强了自我民族认同的内趋力。正是在丽江民族旅游的特定场景中,象征性的纳西民族意识借助其身份的再认同得以强化,并在与民族旅游发展的互动中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

3.旅游并没有影响当地居民的核心文化

旅游的发展,对当地居民的核心文化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破坏。一项通过105户摩梭家庭的调查显示,摩梭人仍然保持着其核心的传统文化。家庭成员婚姻形式只有阿夏异居婚(走婚)一种的占了47%,只有阿夏同居婚的为17%,只有一夫一妻制的为13%,另外,23%的家庭中有2种或3种婚姻形式并存,虽然这种变化体现了摩梭人的婚姻形式存

在着向一夫一妻制转化的趋势,但可以看出“阿夏”异居婚的人群比例仍然占调查家庭中的50%以上。主要原因是对摩梭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使得摩梭人开始有意识的关注自身的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阿夏”异居婚的作用。在以旅游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落水村的调查中发现,这里摩梭人的摩梭意识、自信与文化自豪感,胜过其他地区的摩梭人。越来越多的摩梭人意识到吸引旅游者的原因是他们独特的文化,从而开始关注并研究自身的文化,这一切都对人们维持原有的婚姻观念有着促进作用。

二、旅游对古镇居民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尽管旅游者与古镇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对于古城镇居民而言,他们同旅游者接触是长期不断的,由于旅游者的不断刺激,对古城镇居民产生叠加影响,因此,旅游对主客双方文化的冲击并不平衡。再加上古城镇通常是一个较小的封闭的社会,在主客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处于弱势文化的位置,所以古城镇旅游对古城镇居民的社会文化也有消极的影响。

1、示范效应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古镇社会中,引起古镇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

范效应。示范效应是旅游对目的地社会发生影响的主要途径。受示范效应影响最大的是年轻人,老一代居民虽不同程度地受到外界生活方式的影响,但仍保持着祖先们传下来的生活习惯。外来游客不论来自国外或国内,都是相对比较富裕的消费者,对接待地充满好奇而有戒心,他们无意识的行为或不同日常生活的高消费行为往往也会给当地年轻人造成较大的心理冲击而引起心理失衡。

2、对传统工艺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引起了旅游地工艺美术风格和形式上的变化,也改变了这些工艺美术品原来的意义,一些原来富有宗教和礼仪意义的工艺品现在也变成了纯粹的商品。

3、对传统习俗的影响

某些古镇的传统节日以及风俗习惯常常经过预先安排以娱乐的形式被介绍给旅游者,从而失去了其原有文化意义。传统习俗的商业化、庸俗化,带来“舞台的真实”,真正“典型”的真实风格要么变味,要么消失。

总之,旅游作为一柄双刃剑,虽然不可避免地给古城古镇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唯有确立社会性的旅游发展观,寻求一种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又能有效保护传统文化及其所依托的文化生态环境、使旅游与

文化持续协调的模式,尽最大可能在旅游开发之初就考虑到将旅游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的措施,以真正实现接待地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篇2:旅游专题研究

旅游地拓展开发研究

——以丹霞山阳元石景区为例

保继刚彭华

(中山大学城市与资源规划系,广州510275)

1前言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粤北仁化现与曲江县的接壤处,其范围包括丹霞盆地整体,面积约350km2,其中主体景区180 km2,现已开发给游客游览的地区约为3.5 km2。

1986-1989年陈传康对丹霞山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和总结[2]。1988年,根据陈传康等研究报告上报丹霞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丹霞山目前面临两大困境,一是1983-1992年10年间游客停滞增长,二是过夜游客比例很低,总体经济效益不高,造成两大困境的原因是丹霞山的旅游形象缺乏相应的宣传,而港澳游客实际已呈下降趋势。解决的办法是在扩大国内宣传基础上开发新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扩大景区,树立崭新的旅游形象。

阳元石景区是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面积9.6 km2,资源拥有奇、陷、秀、幽四大特点,是目前丹霞风景名胜区最具备开发价值和条件的一个景区。

2丹霞山面临的困境

2.1 游客量停滞增长

10年来国内外游客量停滞徘徊,绝对量没有增加,如表1个图1所示,丹霞山国内外游客自1982年超过20万以后,一直在25万人左右徘徊,停滞不前。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国际游客1992年比1991年下降幅度很大,从1991年的4.42万人次下降到1992年的2.82万人次,减幅达36.20%。1987年,游客量达到最高,随后呈下降趋势,1989年由于“6.4”特殊原因影响,游客量降至最低谷,1990年以后虽有所上升,但与1987年相比,仍是下降。

表1丹霞山历年游客量(单位:万人)

时间 总游客量 国内 国际 增长率 %

1982 21 17 4

1983 26.6 23.6 3 26.67

1984 23.8 21.7 3.7-10.5

1985 25.4 21.7 3.7 6.27

1986 27.0 24.0 3 6.30

1987 30.7 25.7 5 13.70

1988 28.2 23.4 4.8-8.14

1989 22.47 19.56 2.91-20.32

1990 27.58 23.28 4.3 22.74

1991 25.29 20.87 4.42-8.30

1992 25.69 22.87 2.82 1.58

第161页

图1丹霞山游客量年增长曲线

2.2 游客停留时间短,住宿率低

丹霞山游客停留时间短,一日旅游客占大多数,过夜游客很要,并且过夜游客又是以住一夜为主。1992年国内游客22.87万人次,过夜游客仅3.3万人次,占游客总数的14.46%。国际游客2.82万人次,过夜游客3681人,仅占12.88%,如图2和图3所示。

2.3 总体经济效益不高

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困扰,特别是后者,使得丹霞山得不高良好的旅游经济效益。1992年旅游总收入580万元,平均每个游客在丹霞山仅花费22.56元,总体经济效益不高,还本付息能力低,丹霞山负债经营,至今仍欠贷款500多万元。

3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与丹霞山困境的根源

3.1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

R.W.Bulter认为,(转引自[2]),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循环进化的过程,通过下列的六个阶段,对应的市场关系如图4所示。

3.1.1 探查阶段这是一个旅游地发展初始阶段,其特点是零星的旅游者作无规律的旅游游览,旅游地没有特别的设施为旅游者服务,旅游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而有所变化。

3.1.2参与阶段随着旅游者人数增多和逐渐变得有规律,本地居民开始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便的设施,这个阶段没有外来投资,本地居民独占服务市场。

3.1.3发展阶段在大量广告和旅游者和宣传下,一个成熟的旅游市场已经形成,外来投资骤增,本地居民提供的简陋膳宿设施逐渐被规模大而现代化设施取代,旅游地自然面貌的改变已比较显著。

图2 1992年丹霞山国内游客月变化曲线(资料来源:同表1)

图3192年丹霞山国际游客月变化曲线(资料来源:同表1)

图4旅游地生命周期

3.1.4巩固阶段在巩固阶段,旅游业的经营权和系列设施都已确立下来,以后即使会增加也不多了。旅游地现在有了界线分明的娱乐商业区,以前的设施有可能成为二级设施而满足不了需要。

3.1.5停滞阶段在这个阶段,游客量达到最大,旅游环境容量已趋饱和和或被超过,并伴随着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旅游地在游客中已建立起良好印象。

3.1.6衰老或复苏阶段在衰落阶段,旅游地已不能和新的旅游地相竞争,而对的是一个衰落的旅游市场。但如果旅游地增加了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也可能进入复苏阶段。

3.2丹霞山生命周期阶段

丹霞山在80年代初期完成了发展阶段,1983-1992年长达10年的时间,处于巩固和停滞阶段,徘徊不前。而1983-1992年这10年,是中国旅游业、特别是广东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新的旅游资源在不断开发,如深圳锦绣中华,老的旅游地在不断更新增强吸引力,如肇庆七星岩,丹霞山如不改变目前的状况走出停滞阶段,下一阶段可能会出现衰落。

3.3丹霞山困境的根源—形象危机

形象是能够引起人的思想或感应活动事物相貌的内容的综合表现。它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客体外部造型、状态或相貌,第二层次是客体的本质、结构等内涵的表现,第三层次是主观感应活动对客体外表与内涵的综合感知印象。

旅游业是完完全全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企业形象、产品形象的好坏,是决定在竞争中成败的关键。

丹霞山为广东四大名山之首,广东省内三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主体景观区180km2,现已开发供游人参观游览的景区面积仅3.5km2,游览道1.5km。根据我们对丹霞山的考察研究,目前出现上述两大困境的根源是旅游形象危机。丹霞山目前留给游人的形象仅仅是登高观日出和看寺庙,这几乎成了丹霞山唯一的旅游内容,给游客形象不突出导致游客对丹霞山评价不高。

丹霞山旅游形象危机不是本质危机,而是由于景区开发不足和现有景区老化出现的第一和第三层次的形象危机。

4阳元石景开发与丹霞山困境解决

4.1丹霞山困境的解决

丹霞山困境的解决,从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看,就是要缩短停滞阶段的时间,避免走向衰落阶段,尽快进入复苏阶段。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就是提高市场占有量,延长旅游停留时间,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从停滞阶段进入复苏阶段,必要的条件是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和策划新的旅游形象,吸引游客,达到让游客满怀希望而来,心满意足而归的最佳旅游效果。要达到这种效果,从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来看[4],新的旅游资源与已开发的旅游特色应不相同,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在同一地区出现才有助于延长游客在该地区的游玩时间和增强该地区的旅游吸引力。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有开发价值的景区很多,从景观价值,与老景区互补配合,易于开发,特别是尽快形成轰动效应等方面考虑,首选开发由彭智全和彭华根据群众提供信息后加以发现的阳元石景区。

4.2阳元石景区旅游资源主要类型

4.2.1地貌景观丹霞地貌景观是阳元石晶区的主体景观要素,除了拥有丹霞地貌的一般景观类型以外,高离散度的峰林结构是其最突出的外貌特征。景区内相对高度在100m以上的石峰有23座,大多数呈石墙、石堡、石柱形态。在坤圣山至凉伞石一带,南北排开八面石墙,是整个丹霞山石墙发育最典型的地段,构成群象出山的群体意境。在石柱地貌中,阳元石通高28m,直径7m,造型酷似一男根,被称为天下绝景。另外文星石、童子石、海豹石、仙菇石等均属造型价值极高的石柱地貌。

天生桥又是丹霞地貌中的一种特殊形态,目前在丹霞山180km2范围内发现的五座天生桥均在阳元石景区。最大者为金牛飞虹桥,总长50m,内拱跨35m,桥面宽4-6m,被誉为“岭南第一桥”。

在丹霞地貌风光中造型地貌为其重要的构景要素,丹霞山风景区造型地貌虽不少,但高质量者却大多数集中于阳元石景区。该区主峰坤圣山(371m)即形如女神仰卧,再如前述群象出山、阳元石、文星石、海貌石、天生桥等造型地貌构成该景区风景地貌的主旋律。

4.2.2河湖水景锦江是丹霞山风景区内一条重要的风景线,它在仁化城南4km切入阳元石景区在到

主景区5km的沿江地带,是整个沿江风景长廊中最美的一段,束窄处赤壁临江,翠竹夹岸;展宽处远山逶迤,山水相映;丛林荫下,小舟竹筏横泊;田园深处,黑瓦白墙相间。泛舟江上,仿佛置身于立体画丛之中。

景区内还大小山塘20多个,如点点翡翠嵌于丹崖之下或绿林深处,既有装点效果,又可开发垂钓或水上活动。

4.2.3风景植被阳元石景区虽位于交通干线附近,但因有一江之隔,很少外人进入,致使山谷深处和崖顶上保持着大片的亚热带长绿次生林。山岳风景植被的外貌特征是头戴绿冠,身穿花衣,坡展彩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96科,142属,436种。在首期开发的中心地区,保留着枫香、秀丽椎、木荷、乌岗栎、樟树、板栗、杉树等古树名木40多棵。沿江地带分布着机段风景价值极高的毛竹林,成为沿江难得的配景植物。

4.2.4古文化景观阳元石景区速历史上开发比较早的地区,据传在南宋使其佛教居士开发丹霞山锦石岩以前,首先在坤圣山北坡利用天然岩洞建寺修庙,后因洞口坍塌而废。明清时期,在天生桥侧的狮子岩又起香火,从现存遗址和墓葬情况看,曾发展到相当规模。可惜上述遗址因被后人多次盗掘已面目全非。现较有价值的古遗存是几处保存尚好的古山寨,其中位于核心区的细美寨和文嶂寨,山门及建筑遗址保存完好,其山寨的共同特点是巧妙地利用了地形的险要、易守难攻之优势,取红条石彻就,立于山崖之上或扼岩洞之隘口,雄浑古朴,稍作整修即可供参观。

4.2.5现代农耕文化景观锦江在回波崖切入景区后,在右岸冲积出三块小平原,其上孕育了双台水和断石两个小山村。因无桥梁沟通,村庄隐于竹树丛中,保存了南方山村的朴素与静雅,没有任何机械噪声的喧闹,而充满世外桃园之韵味。沿乡村小道、水田、菜园、果园、瓜园、桑园、鱼塘相间分布,河面上浮鸭群,竹排上亭鸬鹚,山道上孩童赶着老牛,农田里时而传来农夫耕种的声声吆喝。一幅幅田园画,一首首交响曲,烘托出一片农耕文化景观,这对城市来客无疑是别有一番风味。

4.3阳元石景区旅游资源特点

阳元石景区旅游资源具有奇、险、秀、幽四大特点。

(1)奇;阳元石堪称天下奇观,其他各主景观如坤圣山、文星石、群象出山、牧童石、海豹石、天生桥等均似人拟兽似禽,以大自然的神奇之作,构成风景地貌之主格调。

(2)险:古人利用丹霞山地貌顶平身陡之特征,常在崖顶筑石结寨,以险御敌。如今遗址保留完好的细美寨,唯一上山的路要经过三级悬崖,三道寨门,方达其顶部平面,一石阶修于70°以上的刃脊上,其险状不下华山西峰。

(3)秀:从人口开始,锦江迂回而下,沿岸竹树婆娑,田园锦秀,波平浪稳,丹山碧水交相辉映,有淳江之秀美。

(4)幽:沿断裂带和垂直节理发育的谷地多有狭窄幽深之特点,两侧赤壁高侧,谷底林木茂密,封闭幽静。

4.4阳元石景区与丹霞山主山的关系

阳元石景区属于丹霞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其景观与现已开发的主景区有共同一面,即同时以丹霞地貌风光为主景要素。但从旅游开发角度来看,更多的是不同的另一面:

(1)阳元石景区是整个丹霞风景名胜区中石墙、石柱、天生桥、造型地貌发育最好的地区;

(2)锦江在阳元石景区河段是山水竹木配置最好,风光最优美而富于变化的一段;

(3)嵌于这山水风光之中的农耕文化景观,是主景区缺乏的景观类型;

(4)景区内疏密相生,驰张有序的风景组合,与主景区紧密,封闭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阳元石景区与丹霞山景区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的互补关系,新景区的开发不仅不会受到老景

区的排斥或抑制,而且反过来将会增强总体引力,形成新的旅游形象,带动老景区摆脱目前的困境[1]。阳元石景区开发完成并相应进行形象策划和广告宣传之后,预计将会极大地改变丹霞山目前大部分游客上午来下午走的一日游行为规律,因为新景区开发之后,从游程安排看,游客难以一日游完新老景区。并且总体吸引力的增强和新旅游形象的树立,游客总量也将会较大幅度地上升。

5结语

阳元石景区开发后对丹霞山摆脱困难的作用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不论哪一个旅游地,由于旅游资源正的近郊效应[4],都应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向综合发展,并开发尽可能多的异类资源个体,从各个意义上讲,阳元石景区开发是可行的。

国内很多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目前都处在巩固、停滞或衰落阶段,有些可以通过旅游地的拓展开发使之复苏,必要条件是发现或人造新的旅游资源,有些因没有新的旅游资源的补充,或因为区位条件差也不能投资搞人造景观,则只有衰落下去,到达不到门槛游客量,亏本经营时将其关闭,如某些区位不太好的溶洞。必须指出,并不是所有新的旅游资源拓展开发都可使旅游地复苏,不同的空间距离的旅游者所选择的旅游点的级别是不一样的,新开发的旅游点级别只有与原来开发的相当并且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没有更强的竞争对手,旅游地复苏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陈传康,高豫功,俞孔坚等,丹霞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研究,地理学报,1990,45(3):284-294

[2]Donald Getx.Tourism Planning and Destubation Life Cyle.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 Research, 1992, 19:752-770

[3]C.Anthony di Renedetto, David C.Bojanic.Tourism Area Life CycleExtension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20:557-570

篇3:旅游专题研究

服务大局提升品位

“旅游专刊”不应是一般的休闲生活报道。而应当拓宽领域, 围绕服务大局, 提升品质。崭新的社会生活, 不断涌现的国内外重大时政活动为旅游生活开拓了新天地。作为主流媒体, 我们紧跟形势, 开发新闻资源, 拓宽旅游报道领域。去年5月举行的上海世博会, 为全世界朋友开辟了空前的旅游天地和思考空间。各国独特的文化精粹和现代高科技成果, 令世界各地人民向往。开馆以来, 中外观众络绎不绝, 盛况空前, 世博会成为众人瞩目的旅游胜地。

中国首次举办的这次国际盛会, 风光无比, 影响广泛。许多人也许不能前去上海参观盛会, 却不能不关注它。基于上述考虑, 从5月11日起, 《新晚报》“旅游专刊”推出“纸上游世博”专题系列专版, 让哈市读者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世博, 让参观世博的哈市读者多了一份纸上向导。

在“纸上游世博”专版中, 我们以中国馆、法国馆、英国馆等特色展馆为报道重点, 陆续介绍展会中外名馆, 辟有“展馆名片”、“展馆介绍”、“镇馆之宝”、“展馆亮点”、“相关链接”等栏目, 向读者详细介绍有关世博的重要信息和旅游亮点。根据“为读者服务, 给读者实惠”的办报宗旨, 我们在每期报道中, 还辟有“展馆位置”、“乘车路线”等服务性栏目, 方便读者前往参观。同时配以各展馆精美的图片, 使专题报道以信息量大、亮点新闻多取胜, 扩大了世博会的影响, 宣传了中国的成功盛举, 受到读者好评, 提升了报道品位。

创新模式强化品质

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旅游景点报道是个“富矿”, 名山大川遍布华夏, 纪念遗址纷呈各地, 名人轨迹数不胜数, 我国旅游底蕴深厚无比。两年多来, 《新晚报》“旅游专刊”解放思想, 广开思路, 陆续开设了《名人遗址》、《名山之旅》、《主题旅游》、《异域风情》、《八方名吃》等专版。每版又划小题目, 调换角度, 组织连续报道, 突破了“旅游专刊”单纯介绍景点的固有模式, 形成系列报道特色, 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受到读者欢迎和好评。

对有些旅游景点的报道, 我们以人为本, 不是表面地介绍故居遗址, 而是以名人为红线介绍景点, 突出人物特点, 把景点介绍变成了历史人物报道。同时, 我们还专门系列报道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地, 强化了报道厚度, 彰显了中国文化名人的雄厚资源和宝贵财富。4月1日, 《新晚报》“旅游专刊”隆重推出了“中国古代科学家遗址”专栏, 连续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的故居遗址、生活环境、成长轨迹等。在预告消息发布后, 即有读者打来电话, 对即将推出的这一专版表示出浓厚兴趣。这个系列报道共刊发中国古代科学家遗址10篇。为飨读者, 我们又继续开辟了明清文学家系列, 共发稿10篇。人们读到的不再是表面的景点介绍, 而是看到了中国古代科学家、文学家的聪明才智和他们对祖国发展的宝贵贡献。

我们在组织系列报道中, 着重宣传中国的悠久文化。2010年7月, 我们新增设《古镇大观》、《江河之旅》、《世遗纵览》3个旅游专版。其中《古镇大观》主要介绍中国知名古镇的悠久历史、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等, 让人们在一览古镇资源中领略文化意境;《江河之旅》为原有《名山之旅》系列报道的姊妹篇, 旨在介绍中国知名江河, 颂扬它们独特的旅游资源, 激励人们爱国情怀;《世遗纵览》放眼世界, 以介绍世界遗产为目标, 披露世界珍贵的旅游资源, 丰富读者的知识。

唯美追求丰富内涵

增加旅游专版文采, 全面提高旅游报道的文化品位, 是专版报道的唯美追求。我们继多次组织专题系列报道后, 又乘胜追击, 大力改进编辑出版工作, 从标题制作入手, 努力制作七言标题, 赋予其古诗色彩, 增添专刊的文化魅力。

几个月来, 经过我们的努力, 涌现了一些古诗风格的七字标题, 如:“湘西明珠小为美”、“十大名山秀五常”、“东方之冠大中华”、“洛阳小吃汤文化”……七字标题不是一般的文字简练, 而是提炼内容特点, 画龙点睛, 将标题诗意化, 增加文化特色, 给读者以更多的文字享受。

标题是版面的眼睛, 标题制作的改进, 优化了版面风格, 提升了专刊的文化品位。这方面的尝试仅仅是个开始, 我们要继续努力, 加强文化修养, 制作出更加精美的标题来。

篇4:旅游专题研究

关键词: 中职对口单招    《中国旅游地理》    专题复习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是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旅游管理类专业综合理论考试的六门核心课程之一,主要测试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水平,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基本实际问题的能力[1]。《考纲》规定的教材是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以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用书目录中本专业有关教材为主要参考教材。自2009年起,旅游管理专业的考纲没有做出变动。目前,旅游管理类专业使用的《中国旅游地理》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是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教材,由陈锡畴、王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

经过一、二年级新课、复习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本课程基础知识,笔者通过对2010~2014年连续五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在学生进入三年级学习时,开展了以名山、建筑等为主题的专题复习,在学生历次测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试题分析

(一)《考纲》分析

2009版《考纲》中,《中国旅游地理》要求考生掌握中国旅游资源概述,了解中国旅游区划,理解中国八大旅游区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不同旅游区的主要特征,掌握我国主要旅游胜地的特点[1]。总结来看,内容共有10章,8大旅游区,91个景点。《考纲》中虽然有掌握、了解、理解之分,但就近五年高考题内容来看,只有中国旅游区划这一章每年占一道单项选择题或一道填空题,共2分,其他章节分值平均,且基本是需要掌握的内容。

从高考所占分值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综合试卷300分,《中国旅游地理》占17%,即51分。从2010~2014年的考题类型来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辨析题和简答题六种,且每年考试的题号固定(表1)。简答题以读图填空形式出现,要求学生读图完成10道与图相关的填空题,2014年的简答出现填空与简答相结合的形式。

表1    2010~2014年《中国旅游地理》考题类型分析

(二)2010~2014年高考试题分析

在《中国旅游地理》历年考题中,笔者将考题按照知识综合程度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个知识点的考核,另一类是综合知识点的考核。

所谓单个知识点的考核,指考题就考纲、教材中提到的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句教材原文进行单独考核,知识点的考核以教材原文为主,题型主要是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等。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通常比较简单。如2010年高考题单选第14道题:

“(    )被称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宝库。A.丹霞山    B.罗浮山    C.西樵山    D.鼎湖山”①

所谓综合知识点的考核,以某个主题为题,将教材中所有与该主体相关的知识点糅合在一起,综合考查学生对主题知识的掌握程度,题型以选择、辨析、填图题为主。这类题目难度较大,却是近年来高考试题的主流。如2013年辨析题第67道题:

“云南石林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林,被誉为‘溶洞博物馆’。(    )”②这道题中,将与岩溶地貌有关的云南石林、重庆万盛石林和贵州的织金洞三个景点的别称、在同类旅游资源中的地位等知识放在一起考察,内容相近,容易混淆,难度较大。

笔者针对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进行了五年高考内容分析,发现在2010~2014年期间,选择题总共20道题,以单个知识点出现的5道,以某一主题出现的综合知识考核15道(表2)。

表2    2010~2014年《中国旅游地理》高考选择题内容分析

(加下划线部分是单个知识点的考核。)

二、专题复习设计

针对高考试题中将某一主题的知识串联起来考核的特点,笔者以中国旅游资源的概述为主线,参考历年高考试题内容,结合八大旅游区中要掌握的91个景点,设计出单招三年级上学期《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复习专题16个(表3),对将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对比总结,并通过试题加以巩固练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解题能力明显提高。

表3    《中国旅游地理》专题复习设计

三、专题内容设计——以四大佛教名山为例

进行专题设计时,根据专题内容和考纲规定合理安排。

专题三四大佛教名山

(一)位置(读图、填图)

1.四大佛教名山所在旅游区、省(简称)市

2.在地图上读出四大佛教名山的位置。

(二)填写表格

(三)重点知识提炼

1.四座名山的位置:最北—五台山、最西—峨眉山、最东—普陀山

2.四大佛教名山的主峰及海拔:最高—峨眉山、最低-普陀山

3.主要寺庙

(1)五台山

五大禅处——显通寺、罗睺寺、菩萨顶、殊像寺、塔院寺;

显通寺——五台山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

塔院寺——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时独立为寺,舍利塔是五台山的标志;

菩萨顶——相传为文殊菩萨的住处,也叫文殊寺;

殊像寺——因供奉文殊像而得名;

罗睺寺——是一座喇嘛庙;

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建筑

南禅寺(大佛殿)——唐代木结构建筑,内部雕塑是唐塑中的精品。

(2)九华山

化成寺——九华山的开山寺庙,寺内有《华严血经》,梵文贝叶经,明代印刷的全套藏经;

月身宝殿——又名肉身殿,相传地下有地藏的肉身;

百岁宫——又名万年禅寺,明崇祯三年为供奉无暇禅师真身而建,江南罕见木乃伊。

(3)普陀山

普陀山三大寺——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

普济寺——普陀山规模最大的寺庙,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多宝塔是普陀山三大宝之一;

法雨寺——九龙殿部分构建从明故宫拆迁而来,九龙盘拱的殿顶造型堪称一绝;

慧济寺——普陀山最高的寺院,寺内鹅耳枥树是稀有的观赏树,全国无双。

(4)峨眉山

报国寺——峨眉第一景,万年寺——主殿是无梁殿;洗象池——相传为普贤菩萨洗象处;

洪椿坪——又名千佛庵,金顶舍身崖是观“日出、云海、宝光”的理想之地。

4.赞誉

五台山——清凉山;

九华山——明清两代,九华山的佛教进入鼎盛时期,被称为佛国仙城;

普陀山——海天佛国;

峨眉山——峨眉天下秀,天然植物园,天然动物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名录》。

(四)巩固练习

1.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它是?摇?摇  ?摇?摇的道场。

A.观音菩萨    B.地藏菩萨    C.文殊菩萨    D.普贤菩萨

2.普陀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全山最大的寺院是?摇?摇?摇?摇。

3.下列关于四大佛教名山的连线,正确的是(    )。

A.五台山───晋───文殊菩萨───南台

B.普陀山───浙───地藏菩萨───佛顶山

C.九华山───赣───观音菩萨───十王峰

D.峨眉山───川───普贤菩萨───万佛顶

4.辨析:普陀山是一座巨大的佛教文化宝库,其密集之程度和内部陈设与佛像保存之完好居国内四大佛山之首。(    )

注释:

①选自江苏省2010年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文化统考旅游管理专业综合理论试卷

②选自江苏省2013年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文化统考旅游管理专业综合理论试卷

参考文献:

篇5:青海省旅游可行性研究报告专题

一、海北旅游资源优势

1、自然资源

海北州是青海省的旅游资源大州,是典型的青藏高原缩影,具有原始性、神秘性、多样性、生态性兼容的特点。在全省旅游规划中的82个精品景点中,有22个在海北。2005年,青海湖境内沙岛、鸟岛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7年金银滩(原子城)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百里油菜花海景区和祁连山风光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目前,我州境内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已达5处,是青海省唯一一个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覆盖的地区。在2007年“我心中最美丽的青海十大景观”评选活动中,鸟岛、沙岛、金银滩(原子城)、门源百里油菜花海、岗什卡雪峰5个景区(点)名列其中。同年,金银滩、祁连山、油菜花海等四个景区荣获全省首家“民族音乐采风基地”和“摄影家创作基地”荣誉称号。2009年3月金银滩(原子城)景区又被中央文明办、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人文资源

海北州人文旅游资源富集,藏族、回族、蒙古族等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和宗教文化构成了独具异彩的人文旅游景观。青海湖祭海、回族宴喜曲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门源油菜花旅游节、王洛宾音乐艺术节、祁连山草原风情文化节、青海湖湟鱼观流放生节、青海湖沙岛国际沙雕节、“海北—在遥远的地方”国际摄影大赛等节庆活动纷呈异彩。“梦幻青海湖”、“神奇鸟岛”、“欢乐沙岛”、“西海明珠”、“西海温泉”、“浪漫金银滩”、“神秘原子城”、“天鹅之家”、“东方瑞士—祁连”、“华热故乡”、“百里油菜花海”等旅游品牌构成了海北的精品旅游资源。

二、海北旅游现状

1、旅游基础设施软硬件薄弱

但由于湖区周围资源景观的相似性,旅游形象单一,产品以传统的观光型为主,整体品牌得不到提升。本文将青海湖湖北岸经典风景结合与其同在一个行政区划的祁连山风景带,对青海海北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发展,进行功能分区,并设计整合线路,提出整合的策略,达到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间农、林、牧、副、手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乡村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游览、体验乡村风貌、乡村生活、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乡村旅游,是一种集乡村产业、乡村旅游和乡村接待服务为一体的体验型的休闲度假产品,具有乡土气息浓郁、投资较少、带动面大、旅游空间大、发展规模大、经营方式灵活等特点。乡村旅游旅游吸引物包括保护完好的自然资源、美丽的风光和宁静的环境、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住宿、土风十足的手工艺品和不可多得的物产、风味餐馆、传统民俗文化等等。

(一)规划原则

乡村旅游规划除了依据旅游发展规划的一般性原则之外,还需强调以下原则:

1、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交通、用水、用电、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任务,乡村旅游规划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乡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好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有了基础。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把旅游乡村的住宿、餐饮、旅游公厕、停车场、农产品购物点等配套设施与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结合起来,营造村容整洁卫生、村民文明友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从各地的实践看,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容村貌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通过新农村建设,极大促进和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交通、通信、卫生和饮水等条件的改善,使乡村旅游业的设施条件和自然环境大为改观。

2、突出优势

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种类多样,但是同时由于乡村产业的相似性,带来了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相近。因此,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进行横向资源类比分析,突出区域优势,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突出优势,一是要突出乡村自然景观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乡村风光和山水景观;二是要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充分挖掘古村、古镇的文化内涵,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技术;三是要突出体现地方民族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等方面的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优势。

3、强化特色

特色是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强化特色,一是突出原汁原昧的乡村特色,避免乡村城镇化和商业化。突出原汁原昧的乡村特色,就是强调乡村旅游文化性和原生性。在乡村旅游规划中,服务设施设计防止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追求豪华,使建筑物富丽堂皇,不仅与乡村旅游内涵相脱离,而且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日常餐饮提供和旅游项目设计要贴近农家生活,满足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消费需求,创办专项特色餐饮、特色住宿、特色观光、特色休闲、特色商品、特色娱乐、特色种养业等,防止盲目追求高档;二是忌不切实际的生搬硬套。乡村旅游规划需要对乡村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研究,选择合适的旅游项目,切忌照抄他人的成功模式,生搬硬套。强化特色,就是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研究乡村旅游市场,研究本土特色、挖掘本土特色、突出本土特色,用本土特色赢得市场。

4、多元化

乡村具有丰富和多元的旅游资源。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走出吃饭、打牌、钓鱼等单一单调的千篇一律的旅游活动项目,要多元开发形成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品果游、赏花游、采摘游、特色村落、农业观光园区、休闲农庄、乡村俱乐部等多层次产品结构和业态的旅游产品结构,给游客提供丰富的多元的在乡村旅游活动。

5、参与性

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就在于游客的体验参与。游客从城市来到乡村,在旅游观赏青山秀水之中获得审美体验,在果园中亲手采摘新鲜的水果,感受着硕果累累的丰收喜悦。乡村旅游规划,要提供给旅游者采摘、捕捞、耕耘、栽种、推磨等乡村劳作机会,让旅游者体会农事的艰辛的同时,获得健身娱情。乡村旅游需要发展和建设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让游客能充分体验和参与乡村民风民俗、乡村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在乡村参与游泳、摸鱼、捉泥鳅、钓龙虾、荡排等乡村娱乐活动,实现了娱乐、取乐和消闲的目的;在乡村品尝各色水果蔬菜,获得视觉、味觉、触觉和听觉上全方位的体验。此外,让旅游者在观赏乡村生态景观的同时,了解乡村系统内部结构的依存关系,使旅游者能通过参与乡村实践,体会和认识乡村最真实质朴的风俗文化。

6、保护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旅游,盲目旅游的开发就会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不但乡村旅游不能产生应有效益,而且还会破坏生态环境。越是保护完好的村寨,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就越大,在参与国内外旅游竞争的优势就越突出。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原有的特色,与城市生活区别开,保持旅游吸引力。由于保持传统特色的乡村往往经济欠发达,因此,政府还需要在规划、产品组织、市场营销、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规范、引导和支持。

乡村旅游规划除了要遵循规划原则之外,还要坚持“一保留、两坚持、三不”的规划理念,“一保留”,保留乡村历史文脉,传承乡村建筑文化,彰显乡村文化底蕴。“两坚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保护山体、河流、水塘,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坚持本土特色,依山就势,体现乡村特色,凸显田园风光,避免城乡一体化变为城乡一样化。“三不”,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

科学的规划原则与规划理念,就是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完美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注重乡村旅游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模式

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能够发展旅游,而是要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从各地的发展经验来看,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有三类乡村,一是紧靠中心城市,汽车车程在两个小时之内的城郊乡村;二是紧靠现有景区的乡村;三是具有旅游资源良好的古村落、农村风貌、高科技农业、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及各种传统节日为特色,以及果业、花卉等特色农业发展或自然、生态比较好的乡村。总结中外乡村旅游模式,可以分为五种:

1、村落民居旅游模式

村落民居旅游模式是依托特色村寨或民居群落的村落民居建筑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村落民居建筑按发展特点分为古代与现代两类,村落民居旅游模式也相应分为古民居旅游与新民居旅游两种。

古民居旅游。我国的民居住宅造型风格多样,汉族斗拱挑檐建筑、陕北窑洞、徽州民居、客家围屋、苗族吊脚楼、黎族船屋、傈族“百脚落地”草屋、侗族外廊式木楼等都极具观赏旅游价值。福建武夷山的下梅村、城村,山西的皇城相府和王家大院,河南的寨卜昌民居和康百万庄园,都属于村落古民居旅游发展模式。

新民居旅游。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涌现了许多按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新农村村落民居,也具有巨大的旅游吸引力。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南街村、刘庄,山东临沂蒙阴的桃花峪村、八达峪村等,都属于农村新民居旅游发展模式。山东临沂蒙阴的桃花峪村、八达峪村利用建设新型的民宅,开展修学旅游和观光旅游。桃花峪村,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在政府的指导下,村民自筹资金建设家庭旅馆,吸引游客观光和学生修学旅游。八达峪村在政府管理和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土地置换,使农民分散建房,每户4-6亩土地,连片开发,形成房前房后种植桃树,庭院内养殖长毛兔,吸引游客观光旅游和洽谈生意。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以乡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充分突出和展示乡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风俗、工艺游艺、体育竞技、信仰崇拜等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可以整理规划为民俗节庆,如游春、庙会、歌会等;乡村手工制作民俗,如开发乡村流传已久的打铁铺、弹棉铺、竹刻、根雕等传统作坊;乡村体育,如河南温县陈家沟作为太极拳的发源地,开发“太极之旅”等旅游项目,让游客感受乡村特有的文化风情。

3、生态旅游模式

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以田园、草原、森林、渔港等生态环境和各种乡村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以稻作的梯田、放牧的草原、狩猎的森林与扬帆的渔港为特色,把乡村生态与乡村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开发梯田游、草原游、竹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蕉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

4、现代农业旅游模式

建设现代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代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的未来趋向。山东枣庄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沂南大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临沂罗庄飞龙花卉,形成乡村旅游的现代农业科技游模式。主要做法是,引进国内外种植高新技术和品种,使园区内的果木、花卉、蔬菜等植物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园内一般分为育苗区、栽培区、温室区,果木、花卉特色种植区。

5、综合旅游模式

综合旅游模式是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多元开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如上海崇明前卫村的乡村游,游客可以体验农家推磨、纺纱、踏车、踩高跷等生产生活乐趣;可以观看“抛球择婿”旧时婚礼习俗;可以在水产观光基地观看长江口盛产的各种鱼类和滩涂生产的各种小动物;可以在树林深处的家禽园用网捕捉活鸡等。又如,辽宁鞍山唐家房镇的“乡村绿色家园之旅”,可以住在东北典型的农家院里,吃山村传统饮食,大锅贴饼子、“笨鸡”炖蘑菇、水豆腐、土豆大茄子、山鸡等尽是纯绿色食品;可以出门上山,欣赏漫山遍野的丰收美景,亲手采摘水果及无名野果。牧业旅游可美化草场、畜群,建设蒙古包餐厅接待设施,按照当地民族习惯接待游客,开展乘驼、骑马、狩猎、摔跤、赛马等旅游服务项目;渔业旅游可突出水乡特色,在湖泊周围营造绿色林带,在浅水区植荷种菱,配合烟波浩渺、渔帆点点的湖面,形成动人的水乡美景,游客可以荡舟湖上,或撒网捕鱼,或悠然垂钓,或采莲摘菱。.综合旅游模式的发展可以构建成更具现代旅游度假意义的乡村俱乐部,提供设施完备的乡村综合旅游度假康体消闲中心。

随着旅游业多元趋势的发展,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与选择也趋向多元化,乡村旅游发展又呈现出休息娱乐、收获品尝、运动养生、观光审美、学习体验等五种旅游类型趋向。休息娱乐型乡村旅游以休息娱乐为主,趋向于“农家乐”、“渔家乐”、“山里人家”、“竹乡乐”、“湖乡乐”、“花乡乐”、“樵乡乐”等旅游模式;收获品尝型乡村旅游以特色乡村餐饮美食为目的,以采摘垂钓等为主,趋向于“采摘游”、“果园游”“垂钓世界”、“美食村”等旅游模式;运动养生型乡村旅游以乡村山野及水体运动、乡村自然环境疗养健身等为主,趋向于“乡村运动俱乐部”、“温泉别墅”等旅游模式;观光审美型乡村旅游以特色风光、农事活动或村落名胜等的观光旅游为主要内容,趋向于现代农村观光、科技农业观光、古村落民居观光、名胜观光等旅游模式;学习体验型乡村旅游以学校或家长等安排的有目的的旅游与考察、写生、实习等为主,以学生远足、夏令营等为旅游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成长的五种旅游模式,需要从旅游资源出发,以市场导向为原则进行规划,将具有客源优势的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列为第一模式,以农家游、渔家游等作为核心产品;将依托旅游目的地客源辐射为优势,具有村寨特色或风景特色的乡村旅游列为第二模式,以特色风景观光、农事活动观光、村落文化观光为核心旅游产品。

旅游模式是旅游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旅游消费观念的变化,旅游发展模式会随之推进,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消费观念都将影响旅游发展模式的设计,休闲度假、现代农村观光、休学体验等旅游产品将受到更多的关注。

(三)乡村旅游类型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其发展中,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我国各地逐渐出现了具有各自不同形态的乡村旅游类型,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典型借鉴意义。

1、农家乐类型

农家乐是以农家为主要旅游资源,以农村其它资源为辅助旅游资源,策划开发的旅游产品类型。“农家乐”旅游是以农业、农村、农事作为主要发展载体,重点突出一个“农”字。农家乐类型除了山东类型外,还有成都“农家乐”、湖南“农家乐”值得关注。

成都“农家乐”。成都的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代表,主要以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农、林、牧、渔业自然资源和乡村人文资源吸引旅游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及购物等旅游服务。

湖南“农家乐”。湖南“农家乐”的发展都最大程度地保持和突出“农家乐”旅游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益阳市相继开发的“竹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樵乡农家乐”等系列“农家乐”旅游产品,特别是开发“竹乡农家乐”时,围绕“竹”字,挖掘特色,突出“做客竹乡农家,亲近美好自然”的主题,吃的是竹宴,用的是竹家具,观的是竹海,集中展示了江南竹乡的农家风貌。常德的“农家乐”旅游让游客吃的是有地方特色农家风味餐,住的是青瓦木屋农家房舍,玩的是乡村民间文艺节目,买的是农家的风味土特产品及手工艺品等。

湖南“农家乐”旅游发展基本上有两种形式和格局,一种是“客栈型农家乐”,主要位于城郊结合部和一些主要景区(点)附近,为游客提供食宿。另一种是“度假型农家乐”,在

满足游客吃住的基础上,还能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农家休闲娱乐活动。两种“农家乐”旅游形式都在湖南都得到了较好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如武陵源“客栈型农家乐”的“家庭旅馆村”,占地35亩,规划建房120户,共有床位1800余个,总投资达2171万元,休闲娱乐项目全,综合效益好,受到游客的青睐。

湖南“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得益于原汁原昧的农家特色,得益于本土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农村的一山一水,一村一街,甚至温泉、花木、瓜果都是特色。在湖泊水域较广的地区,可开展“水乡农家乐”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欣赏水生植物、野营、野餐和四季垂钓等。高科技农业对现代旅游者有着较大吸引力,让游客亲眼观看现代化农业栽培技术,亲自体验高科技生产手段,亲手收获绿色农产品,亲自喂养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等,在休闲中得到教育。

在全国乡村旅游中,“农家乐”各地不尽相同。在成都郊区,不少“农家乐”的接待户都同时做着盆景、苗木和花卉的生意,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和聚会的环境和餐饮,其中,棋牌几乎家家都有。而在长沙郊区的“农家乐”,虽然同样提供环境和餐饮,也有棋牌,由于长沙郊区水面较多,多数“农家乐”都把钓鱼作为主要的娱乐活动。北京郊区怀柔“农家乐”,虽然也有钓鱼,但是除了大型垂钓场外,不少虹鳟鱼、罗鲱鱼的垂钓地,钓鱼却只是虚幌一下。珠三角的番禺、中山等地的农家乐,尽管也有餐饮和垂钓等等,而最让旅游者心旷神怡的,却多是一望无际的农事天地。

农家乐的基本特点,一是“农”的特征,置身于“农”的环境中,居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观农家景。二是“家”的感受,家人聚会,家常菜,家庭消费水平,家庭化休闲,大众化消费。三是“乐”的体验,农事体验,学习识别农作物,欣赏珍禽、畜禽养殖,参加犁地、摘菜、采果、推磨等。“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效载体,只要深入分析本土的乡村旅游资源,“农家乐”旅游就一定能在特色和创新上取得突破。

2、民俗村类型

民俗文化村的建设模式分为实地村落和模拟村落两种。实地村落,或称“原生型民俗村寨”,是在民族地区选择较为典型的天然村落对民俗文化进行开发、保护和利用,展现一个活生生的民族生活现状。实践证明,这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民俗文化村模式。模拟村落,是把某一地某些民族的文化生活现状以模拟的形式,保存或重建加以展示,属于主题公园类型。模拟民俗村往往建在城市周围,以弥补城市旅游资源的缺乏,为开拓客源市场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保护民俗文化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但不代表民俗旅游发展的方向。

北京的乡村旅游以原生型民俗村为特色,迄至2004年12月为止,北京全市已有316个行政村开展了民俗旅游接待,其中市级“民俗村”70个,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户已发展到了13819户,其中市级“乡村民俗接待旅游户”5537户。2005年9月,北京市第三批又批准了40个市级民俗旅游村和1582个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北京市级“民俗村”已达到110个,市级“乡村民俗接待旅游户”已达到7119户。

3、田园风光类型

田园风光,是广袤田垄与峰林山峦相连、田秀山青、山环水绕、河映山村的美妙景色。田园风光游是乡村旅游区别于都市旅游最大的韵味。有于不同地域地质地貌的差异,田园风光又表现出江南田园风光、平原田园风光、山林田园风光、水乡田园风光、梯田田园风光,热带田园风光等不同特点。

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不同地域地质地貌差异下形成不同的田园风光类型,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江苏无锡江阴华西村从江南田园风光旅游起步,推出了牛车水、人车水、钓鱼、扳鱼等江南传统农事,让游客亲历,每天都吸引了2000~3000人,甚至5000~10000人的游客;福建泉州具有林茂、山雄、水秀、石怪、树奇、峰险、壑幽等自然风景特色,果林、竹林、森林茂密,古树参天,翠竹如帘,奇岩怪石,开辟了山林田园风光游线;在太湖,利用连接区内众多的湖荡小岛,田园、村庄、桑林、鱼塘,开展旅游、垂钓、观鱼、赏花、品茶、野营等水乡田园风光游;在广西桂林龙胜,利用层层迭迭的梯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开展梯田田园风光游;海南岛热带作物丰富,植被繁茂,四季常青,自然景色宜人,相隐其间的自然村落,形成了海南特有的热带田园风光游。

田园风光游还可围绕某一观光主体形成特色,如曾有旅行社推出跨青海、江西、贵州、云南四省的油菜花田园风光游,选择了青海门源县油菜花、江西婺源油菜花、贵州安顺油菜花旅游节、云南曲靖市罗平县油菜花等各具韵味的油菜花田园景色组成一个观花的旅游主题,别具一格。

从旅游组织方式,田园风光游可以徒步游、自行车游和自驾车游。广西阳朔推出了一条从县城出发分别至大榕树—月亮山—勇村—白沙—世外桃源—福利—兴坪等多地的自行车田园风光游项目,欣赏诗境般的田园景色,在路边观赏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情景,在江岸观村民鸬鹚捕鱼,拜访明清古民居,漫步老寨,登山远眺,农家做客,很受自助旅游者的欢迎。

4、古村落类型

我国在明清两朝曾有一个乡村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给后世留下了拥有大量传统民居的古村落,形成了我国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特色。在我国乡村旅游古村落类型中,以皖赣古村落旅游具有典型性。

皖赣古村落乡村旅游的代表是江西上饶婺源和安徽黄山黟县。黟县的西递、宏村是乡村旅游中村民聚居地旅游发展的范式。拥有20年旅游发展历史的黟县,特色是浓郁的乡村聚居文明。黟县的西递、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地处皖浙赣交界的婺源素有“书乡”的美誉,条条小街仍印着徽商创业的足迹,幢幢明清古建仍透出村庄往日的繁胜。十分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的婺源,在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等媒体的“中国最美的地方”的评选中,“婺源古村落群”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2005年11月,乡村旅游的两个集会引人注目,一个是在江西上饶婺源举行“婺源乡村文化旅游节”,一个是在安徽黄山黟县召开“中国乡村旅游论坛”。两个节会议的举办,目的都是促进以乡村聚居地为中心的乡村旅游的发展。

5、果木园林类型

果木园林类型以山东果木园林旅游为突出。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山东临沂、枣庄两市近年来广泛开展了退耕还林工作,大面积种植果木经济林,在枣庄峰城区出现了万亩石榴园、山亭区的万亩梨园和万亩枣园,临沂郯城县出现了万亩板栗园和万亩银杏园,费县出现了万亩梨园,还出现了一些远近闻名的葡萄村、银杏村、苹果村、梨村等。为了发挥果木园林的综合效益,利用果木园林发展了乡村观光旅游,在园内设置游览线路,建设的各种景点或小品点缀,增强园林观光旅游的观赏性和参与性,在不同季节推出踏青、赏花、采果等不同的旅游项目。枣庄市峄城区以万亩石榴园发展乡村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全国已有很高的知名度,为乡村发展果木与旅游结合的乡村果园观光旅游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先例。

6、观光农场类型

在观光农场的乡村旅游类型中以台湾观光农场为成熟。台湾乡村旅游主要集中在观光农场。1978年,台湾苗栗县大湖草莓园偶然开辟观光农场开始了台湾乡村旅游,使旅游业和农业开始实现产业间的结合。从1980年起,台北市政府分别在台北市近郊进行辅导观光农场的建设。台湾观光农场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等多种形态,两年间,观光农场就达到280多公顷,数年间就遍布全岛。观光农场最大的特点,就是创造休闲度假环境,回避喧闹,一种家庭式度假,一种朋友聚会。让游客真正进入休闲休假生活。每一个观光农场度假休闲旅游项目各不相同,多以农场种养种植的农作物或饲养的家畜为特色。

以观光农场为代表的产业观光区,已成为台湾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场的开辟既为旅客提供了参与性极强的旅游产品,又在产业结合的基础上缩小了农产品交易的中间环节,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四)乡村旅游经营管理

我国的乡村至今在广大区域仍采用传统劳作工艺进行传统产业生产,经济发展滞后,交通设施薄弱,开发资金短缺,旅游人才稀少。因此,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中,紧密结合实际,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形成了不同的旅游经营发展模式。

1、景区带动型模式

景区带动型模式是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如云南石林县的五棵树村、宁蒗县泸沽湖的落水村、梅里雪山下的明永村、罗平县多依河景区的周边乡村均属这种模式。

景区带动型模式的主要特点,一是通过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乡村旅游及社区经济发展;二是减少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压力,迅速扩大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配套服务;三是带动旅游景区周边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

2、乡村组织型模式

乡村组织型模式是以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交通通达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的乡村为依托,由乡村农民自行组织或通过乡政府、办事处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如云南昆明市团结乡、丽江市黄山乡、瑞丽市大等喊村、昆明市福保文化村、玉溪市大营街等。

乡村组织型模式的条件与意义,一是拥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又毗邻旅游市场,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乡政府、办事处统一规划、开发和建设主要旅游吸引物,引导和组织农民户建设接待设施,开展旅游接待服务;三是推动乡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乡村环境改善,带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带动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等。

3、公司+农户型模式

公司+农户型模式是对具有旅游特色的村镇,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指导村镇居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如福建武夷山下梅村引进武夷山旅游集团公司进行投资和管理,形成农民入股的“公司+农户型模式”。又如云南丽江市引进昆明鼎业集团对束河古镇进行保护、开发和经营,腾冲县引进柏联集团对和顺镇进行整体保护、改造和经营,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投资对五个傣族村寨进行整体开发、包装和经营等。

公司+农户型模式的特点,一是通过以公司为主导进行整体开发和经营,解决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短缺问题;二是发挥公司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核心旅游资源,配套服务接待设施,加强对外宣传促销,促进乡村旅游迅速健康发展;三是引导和帮助村民改善环境条件,开展配套接待服务活动,促进村民收入的增加;四是提高村民的旅游服务质量,形成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氛围,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4、综合开发型模式

综合开发型模式,是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由政府主导进行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投入资金建设和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引导城乡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如云南罗平县发挥数万亩油菜花的田园风光优势,通过开发九龙瀑布、多依河景区景点和鲁布革电站旅游,带动城乡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迅速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胜地;香格里拉县以宁静的森林、洁净的湖泊、辽阔的牧场、独特的藏族风情为特色,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当地村民产业旅游开发和接待服务,形成了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香格里拉”乡村生态旅游胜地。

综合开发型模式的特点,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整体规划设计,政府引导性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和村民投入开发,加快了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步伐;二是区分公共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公共性基础设施,吸引社会资金和村民投入建设经营项目,尽快形成旅游的配套服务接待设施;三是引导和指导农民,积极参与和开展相应的旅游接待服务,带动地方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四是依托绚丽的民族文化,组织惠及广大城乡居民的旅游节庆活动,在吸引和招徕大量游客的同时,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五)乡村旅游规划方向

乡村旅游规划是与乡村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系,不仅要反映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向,反映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向,也要反映乡村社会发展的趋势。

1、规划乡村意境

乡村旅游规划就是规划乡村意境。乡村意境规划以自然情趣、诗化田园、草原牧歌、蓝色海湾为灵魂,挖掘乡村文化所承载的人与自然和谐、政治秩序与自然规律和谐的思想,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物化到乡村旅游规划之中。乡村旅游规划应该保留自然和谐的乡村意境,呈现出田园聚落、草原分散式的居民点体系布局和农业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景观体系布局,呈现河流、湖泊、湿地等乡村典型的景观要素。乡村旅游规划应保持乡村生态的多样性,达到自然循环的稳定性,实现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乡村旅游规划在细部处理上,应充分挖掘田畴、林盘、农舍、篱笆、沟渠、湿地、河塘、牛羊、船帆、水磨、水车等众多乡村景观要素,从多层面、多角度共同维护乡村生态的自然环境,保留传统的劳作技术,保护人与自然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优美独特乡村风光,营造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

2、反映传统与现代乡村的多元化发展

根据乡村旅游特点,统筹规划发展乡村观光和休闲乡村。在规划的过程中,要根据乡村各业的地域性、自然性、专业性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独特的乡村旅游项目,把旅游产品贯穿在具有高科技含量,高环境质量,高价值效益的“三高”乡村生产中,使传统粗放型乡村转变为集精致性、系统性、集约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现代乡村。

3、营造和谐、自然、优美的乡村人居环境

乡村人居环境是整个乡村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体现,是乡村社区的成长性和可持续能力的综合标志。以乡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合理的乡村旅游规划,保证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保证人居环境空间布局的高效性和合理性,保证人居环境的功能设施建设的便捷性和全面性,以营造出和谐、自然、优美的乡村整体人文景观生态系统。

4、提供乡村体验式旅游模式

乡村旅游的目标人群是城市居民,乡村旅游规划就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最惬意的乡村体验式旅游模式,通过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让游客真正体验乡村生活与生产,感受“乡村农夫”“乡村牧民”“乡村渔夫”生活。

5、完善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

配套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成败。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思路,在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旅游村各项功能建设。具体做到“四化”,基础设施城市化,完善旅游村内外道路、水电、污水垃圾处理、清洁能源、公共厕所、景区点指示牌等;配套设施现代化,开通农村宽带网、有线电视、卫生服务站等;农村景观生态化,保护原生态植被,按照景观标准改造农房等;交通便利化,开通大中城市直达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公交线路。

二、乡镇旅游规划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镇的作用越来越大。具有旅游交通区位优势或拥有现实的或潜在旅游资源的古老乡镇,旅游能给居民带来极大益处,旅游业足以作为乡镇整体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乡镇自然生态和文物古迹保护计划的实施。

乡镇在城市旅游系统中,具有特定的位置与特点,乡镇旅游规划需要应势发展,构建特色乡镇旅游业。乡镇在社会关系上,混合着乡镇居民的生活和民俗风情,可以开发乡镇民俗风情旅游;乡镇位于城市的周边,拥有山水、滑雪、海滩、沙漠、温泉等特殊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可以形成具有特点的山水旅游镇、滑雪旅游镇、温泉旅游镇、海滨旅游镇;乡镇往往处在大中城市的往来地带,在提供过境旅馆餐馆购物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及旅游服务的发展中,形成度假旅游镇。

乡镇旅游规划通常要解决一些特有的问题,一是规划范围界线的划分,规划范围界线划分宜结合村镇行政区划、山脉、河流、道路等地物地貌,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二是濒临水面、森林、雪山的旅游乡镇的旅游交通,要为旅客开拓自然景观视域,改善进入自然景点的通道,研究利用狭窄而曲折的街道;三是历史文化乡镇保护,在历史文化乡镇,旅游规划保护的历史遗存总体特征和文化风情,不是只对单独的建筑物进行保护,应通过相互调整,使历史文化保护融入到城镇总体规划或中心区改建规划的整体之中。

乡镇旅游规划的内容,一般包括乡镇旅游资源调查、分析与评价;确定乡镇旅游发展目标;确定旅游设施、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人员培训规划;确定可能的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潜在客源市场和相关因素,客源市场分析一般应重要考虑过境旅游及度假旅游者对设施和服务的需求;乡镇资金及其他要素的综合平衡。

篇6:旅游专题修改意见

1、旅游人口及服务人口重新测算; ——800 万太高了。降低原来预测的数据目标 ——注意测算的过程分阶段。

2020/2030/2050/2070 2050 和 2070 都是很模糊的说一下即可,比如达到多少多少以上的规模。

2016——2020——2030:可以在多划分几个阶段,表明跟项目策划和打造有关。有快速增长期/稳定期/等 2、深化资源禀赋与目标的联系,强化可实施性; 3、重新评估旅游项目落点及产业带动实施性; 4、提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进度时序表; 5、文本、说明书、专题内容按照《云南省县(市)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导则与审查要点》要求修改; ——这个在附件中,大家认真查看!对照要求(主要是补充缺少的内容)

注意:——按照这个要求(附件中的技术要求)目录,整理修改我们原来的章节

和内容。(目录划分/补缺)。

上一篇:励志故事:乌鸦的声音下一篇:恐惧之外的阅读答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