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

2024-06-29

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精选8篇)

篇1: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

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收到情感的熏陶。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朗读,犹如鱼虾离不开江河,花木离不开泥土,优秀的诗文、文质兼美的文章都需要朗读,在朗读中收到文章的意蕴,在朗读中明白文章的事理,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情感。

朗读历来是语文学习的关键,离开了朗读,语文就成了脱离实际的空教学,试想,学生连文章都不会读,怎么能叫他去理解文章的内容、思想和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呢?在语文教学中,大部分老师也都非常重视朗读这一环节,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实施有效的朗读教学呢?

1、教师示范朗读传递情感

学好语文离不开读的功夫,教学语文更不能忽视“读”这一环节。在教学课文时,如果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必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如教学《海燕》这篇散文诗,更需要朗读来带动学生的情感。第一句“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朗读者身临其境,学生思绪飞扬,像其中的“海燕叫感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的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这一句,更是激动人心,学生都被海燕的那种勇敢的战斗精神所感染。如读豪放的文章,就要激昂慷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就要读出排山倒海的豪迈气势。

朗读清丽婉约的文章,语调宜轻柔、舒缓,营造出一种淡远幽雅的气氛。教师范读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教师在朗读上一定要入情入文,重音、低音、语调缓慢急速停顿都要处理恰当。

2、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

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文来进行节奏、语调、停顿、轻重音等的朗读指导。如朗读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应该朗读的轻缓,而且带有一点淡淡的愁思,要读出诗人所表现的思乡之情。

如教学《春》时,课后要求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据这一要求,教师就加以朗读指导,如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一词反复出现,要重读,读出一种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情感,“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中的“来”和“近”要重读,读出春天亲近大地地带来的亲切感。有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朗读时要对“朗润”“涨”“红”这几个词特别重读,读出一种春天到来时的满怀喜悦之情。

3、培养学生感悟作品的魅力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品的魅力。①体味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作品蕴含的情感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充分体现出豪放之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应尽量表现出那种老年无依、失落孤寂之情。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地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②再现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像”与作者契舍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思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像”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

4、改变课文形式的创性朗读

创造性朗读,是一种对文本改造后,进行朗读,如何改造文本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如余映潮老师在设计的朗读中,有这样的一种“课文变形”式朗读。如对下面一段文字进行反复朗读: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这原是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一段文字,但在这里“变”了,于是它读起来富有诗味。这就是把一般的问句“变”为诗来阅读。这样的阅读处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牵动学生深层次地进入课文,让他们从心中来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音韵美。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学生进行朗读,早读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利用早读,让学生放开喉咙大声朗读课文,诵读经典篇章,不仅加强记忆,而且增强语感。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尽情去读,“读”好文章,“读”好语文,读出文章的感情,读出文章的韵味。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师生朗读技巧,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使朗读在语文课上焕发出它应有的风采,从而演奏出一曲美妙的音乐。

篇2: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

骅西小学

于娟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最重要的。

对于这一点,支玉恒老师是这样陈述的:朗读在语文教学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连着识字、识词、识句再联系到写作、交际。是语文诸多目标中的中间环节。这对一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对人心理素质的养成太重要了。大家可以观察,凡是朗读好的学生从性格上肯定是热情、开朗、大方、善于表达自己,性格一定外向、一定聪明活泼,语文能力一定高。因为平常读得多自然增加了语言积累,口语表达强,作文也错不了。在性格上热情、开朗更是可贵的。老师在外面上课,一般都是借班上课,只要是朗读好的班,课上起来绝对容易。善说、敢说,心理素质好,也有自信心,也有勇气,这都是朗读练出来的呀!不管你现在接手的是几年级的班,从第一天起就抓朗读,这绝对没问题,个个能读,每个同学都是生动、活泼。假如这个班不会读,不敢读,站起来读没声音,说话听不见。这个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存不是很主动,依赖性很强,同时自信心肯定不强。一个人的自信是做事、做人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从哪培养,朗读就是途径之一,朗读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进行朗读指导呢?以我的个人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的第一种是:

一、在评价中指导朗读。经常让学生朗读是对教学的一种反馈,同时对朗读情况评价又是对读的反馈,我们检测学生的朗读,并对读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对朗读进行评价,可以是教师的评读,即是师评;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读,即是生生互评。

现先来说说“师评”。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创造性、巧妙的评价,是非常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奉行着它使我的课堂生机勃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日渐提高。

我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没有一个固定的一模式,总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并要求自己的评价语做到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智巧妙,诙谐自然。如在初读阶段,我会有针对性地作出不同的评价来提醒来纠正学生:“这个字念得不够好,跟老师再念一遍”“你读得很准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老师总觉得有人在追你,要不怎么读得这么急呀!”通过评价,让学生一步步地做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秦,态度大方,语言流畅。而在品读感悟阶段,在学生读得好时,我则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机智巧妙而富有激励性的指导。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进行适当的评价,不仅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还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和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长期地坚持得体的朗读评价,也培养了学生的评读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评,即是朗读评价的第二种—— “生生互评”。

教学中,培养学生评读能力,能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朗读方法。因为孩子们年龄虽然很小,但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的情感体验也有着不同的想法和见解。“评读”不仅能使他们练就自己能读书的本领,而且能更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我们朗读评价可结合层次性的原则分以下三步进行评读训练:首先,初读课文时,请学生评朗读者是否能把文章读准,尤其是否读准了多音字和容易混淆的字的读音;通读时,评是否读得流利、通顺;精读课文时,评读是否强调了重点词句,是否再现了语言文字所体现的情境;请学生把自己认为读得好的句子和读不好的地方用两种符号分别画下来。这样,在进行评价时,学生就能畅所欲言了。对于前两步的评读,学生很容易掌握要领,而对于第三步,则有一定的难度,开始学生只会说:“我认为他读得很好”“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这样的套话,至于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就不能很准确地说出来了。但是因为有了前期的“师评”的牵带,学生逐渐地也能进行自主性评价了。

有效的朗读指导的第二种是: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创设情境指导朗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气氛渲染的方法;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情境;想像体验的方式;利用基本功图画再现等。它们都是行之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特点结合我们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它。下面只讲气氛渲染的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学生即使能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但朗读中难以真切地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对此,我不作过多讲述,不作过多指点,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气氛渲染,再使学生设身处地,朗读表达,其效果颇好。

教过《月光曲》一文的老师,也许就能感触到:对由《月光曲》产生的美妙想像仅靠语言的点拨,学生朗读是难以到位的,而以美妙的音乐渲染气氛,听其乐,见其景,生其情,学生朗读课文就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适合此类指导方法的课文还有五年级教材《二泉映月》,这学期在上这篇课文时因为一时找不到该曲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会阿柄创作的情感变化,让他们感悟乐曲描写的意境,我就感到十分吃力,朗读效果自然遭透了。当时,语言的表述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后来几经周折找到音乐老师借到该曲的录音带,从家里借了儿子的复读机,在课堂上补充播放了乐曲,当学生屏息静气悉心聆听后,竟不由自主地捧起课本,入情入境地读起了课文。课后,一位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时说:“陈老师,你为什么不早一点给我们听这首曲子呢?它真是太奇妙了!听着它我似乎就看到了树木葱茏,藤萝摇曳,月光似水,静影沉璧,阿炳正坐在泉边沉思往事……”瞧,结合课文特点,适当地利用音乐渲染气氛来指导朗读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呢。

有效的朗读指导的第三种是: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针对一些意境深远,情境幽雅的、意义深刻的文章,进行范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拉近与文本情境之间的距离。在学生读一些句子读得不到位,这也需要教师及时指导,给孩子一个范读,让他们有一只抓手,知道怎么读会更好,这样有个引领,他们就不会迷茫。

此外,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还有很多,如增添提示语朗读,设计问题指导读;运用体态语提示读;比较读等等,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探索得不够全面,但却在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实践过,印证过,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还将继续深入探索、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需要提出的是,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要持之以恒的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另外,因为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及有限的资源,使我们一些比较实效的指导方法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无法实施,这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

篇3:如何有效进行朗读教学

一、认清朗读的重要作用

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认为,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诵读便是直觉感受语言, 训练语感的一种绝好方法。它省略了对文章繁琐的分析, 与阅读相比, 更是直觉感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朗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 在不经意间对文章中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有些语文老师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分析文章的精妙之处, 口干舌燥地解剖文本, 将阅读教学引入肢解阅读的歧途, 教师讲得天花乱坠, 学生听得五迷三道, 享受不到语文阅读课的趣味。

朗读能让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与领悟变得容易许多。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朗读对理解文本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为朗读不是单纯的看字出声的无思维活动, 而是对读物的再理解和再体验。声音出口时所负载的思想情感, 比蕴涵在文字之中或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更为可贵。朗读引导朗读者和听者走向文字作品的更深的去处。例如小说中的神态描写, 表面上看似平常, 而里面却蕴含着丰富微妙的内涵, 且这些内涵又必须借助朗读来呈现。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 有的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那些对父亲外貌及动作的描写, 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主人公在绝境中对儿子的无比热爱的不放弃的精神。在朗读中, 学生被父亲的精神深深打动了。

朗读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油然而生, 提高审美能力。精彩的朗读, 能使课文中深邃的内涵、高尚的情操、优美的语言自然流淌, 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动情的朗读氛围中油然而生。朗读中, 如果朗读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被调动, 铿锵婉转的音调流入耳鼓, 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浮现眼前, 细腻深沉的情感激荡心田, 则朗读者定会陶醉其中。

二、师生应高度重视朗读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 对于讨究所得的并不仅理智的理解, 还有亲切的体会, 不知不觉间, 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大部分学生从来没体会过这种境界。很多时候, 就算在课堂上朗读, 它也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过渡, 学生齐读之后便进入分析、探讨, 老师对朗读本身没有要求、没有指导, 学生也是被动地完成朗读, 没有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激荡, 也就不可能享受到阅读带来的愉悦。只有师生高度重视, 与作品有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激荡, 才能把朗读当成一种享受。在动情的朗读中, 用心灵触摸作品, 唤起想象, 让情感流动。所以朗读应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通过朗读使学生领略语言美,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讲解固然很必要, 但实际上很多时候, 同学们是通过自己的朗读体会语言美的。另外, 语文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 或明朗, 或朦胧, 或恬静, 或悲壮。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 展开想象, 体会其中蕴涵的深远的意境。在朗读训练中, 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美。目前的语文教学比较重视词义的落实、语法的规范、写法的运用等, 这固然有其科学性, 却忽略了人们在实际运用语言时, 是很少完全依据词句的理性含义或是一些语法规则的。再说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整体性, 由于目前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字、词、句、段、篇、行文、逻辑、文采、写法等, 对文章进行庖丁解牛似的分析, 使学生失去了直接、完整感受课文言语形式的机会, 所以大部分学生对一篇文章, 甚至是一段文字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差, 常常是只能瞻前不能顾后。

再者语感本身又具有情感性, 即主体对言语内容的是非真伪和言语形式的美丑所表现的情感震荡。而朗读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字句的理解, 更能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起到愉情悦性的作用。

三、掌握朗读的方法

篇4: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

朗读是将无声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朗读者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读读物的理解,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反复地诵读,做到了“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朗读者声请并茂地朗读,能培养语文的语感,朗读时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朗读历来是语文学习的关键,离来了朗读,语文课就成了脱离实际的空教学,试想,学生连文章都不会读,怎么能叫他去理解文章的内容、思想和文章所蕴涵的情感呢?实际上,很多语文教师都在语文课堂上有意无意进行着朗读教学,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实施有效的朗读教学呢?

1、教师示范性朗读。

这是最好的指导学生朗读的方式。语文教师由于它的特殊性,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要有丰富的情感。在教学课文时,如果进行声请并茂的范读,必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朗读者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会给学生带入文本而沉醉。

如教学《海燕》这篇散文诗,更需要朗读来带动学生的情感。第一句“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朗读者身临其境,学生思绪飞扬,像其中的“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这一句,更是激动人心,学生都被海燕的那种勇敢的战斗精神所感染。

教师范读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教师在朗读上一定要入情入文,重音、低音,语调缓慢急速停顿都要处理恰当。

2、教师指导下学生朗读。

这是最好的训练方式。学生朗读之前,教师要作必要的朗读指导,指导朗读的要领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文来进行节奏、语调、停顿、轻重音等的朗读指导。如朗读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应该朗读得轻缓,而且带有一点淡淡的愁思,要读出诗人所表现的思乡之情。如读《黄河颂》,应该朗读得声音洪亮,感情充沛,要读出对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朗读时教师一定满怀深情,用自傲的心情读出对黄河的赞颂。

如教学《春》时,课后要求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据这一要求,教师就加以朗读指导,如开头的“盼望着,盼望着”一词反复出现,要重读,读出一种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情感,“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中的“来”和“近”要重读,读出春天亲近大地带来的亲切感。又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朗读时要对“朗润”“涨”“红”这几个词特别重读,读出一种春天到来时的满怀喜悦之情。

3、改变课文形式的创造性朗读。

创造性朗读,是一种对文本改造后,进行朗读,如何改造文本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如余映潮老师在设计的朗读中,有这样的一种“课文变形”式朗读。如对下面一段文字进行反复朗读: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这原是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一段文字,但在这里“变”了,于是它读起来富有诗味。这就是把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这样的阅读处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牵动学生深层次地进入课文,让他们从心中来聆来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音韵美。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进行朗读,早读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利用早读,让学生放开喉咙大声朗读课文,诵读经典篇章,不仅加强记忆,而且增强语感。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尽情去读,“读”好课文,“读”好语文,读出文章的感情,读出文章的韵味。

篇5: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

今天是再听王玲湘老师执教的《搭石》一课,她在执教本课时看起来是在简单教,但每一步都教得扎实。

王老师开课时利用插图配乐进行对作者刘章爷爷家乡的一番介绍,文字虽短,却能在学生内心掀起对未知的强烈愿望。这也是王老师的课成功的第一步,在开课时就能很快吸引住学生。

王老师的整堂课教学的主线就是“发现美”“寻找美”“感受美”“抒写美”,这条主线非常清晰。先了解什么是搭石,再抓住2-4自然段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围绕“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层层深入地去叩击文本,深化对“一道风景”的理解。

本堂课上王老师指导学生读文的形式多样,每种形式的读文、每一次的读文王老师都让学生有所收获。在“认识搭石寻找美”时,王老师让学生带着“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两个问题去读文,学生在读文时王老师给予了充足的时间,正是这样,学生的回答才准确无误。而我们听课者往往会在心里想:这些学生真会读书,知道老师要的。

其实,我们细细回味,是王老师在解读教材、在备课时,充分了解了学生。特别是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联系语境创设体验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感性的学习让我们受益非浅。如:理解“协调有序 ” 通过创设走搭石的情境,学生与走搭石形成通感,身临其境地体会“抬起脚来,紧跟上去”与前后桌、组与组之间的读文,在读中体会到刘章爷爷家乡的人们也是这样协调有序走着这一不小心有可能掉进小溪的搭石。

我们不难发现王老师这堂课的精彩之处更在于她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学习方法的恰到好处的指导。①初读文时的有要求、有目的地读文,从而让学生从整体把握、熟悉全文。②表扬学生会联系下文中的“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理解“协调有序”。③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体会到画面的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的画面之美。④用甲骨文帮助学生体会到家乡人们“伏”下身去背老人过搭石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是王老师这堂课的一个亮点。⑤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人影绰绰”中“绰”字的意思,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词的意思。这个方法自从王老师用了之后,很多老师都效仿搬上课堂,我在教学中也曾经用过,学生借助字典更准确理解了整个词的意思,在课堂上就能发挥工具的作用,而不是老师的口述答案。⑥在学生闭上眼睛想像画面之后,出示改编了的文中句段,这些句段改编成了诗句。不止我们观课者为此处设计发出佩服声,学生肯定也被这精妙的设计吸引住了。加上王老师的两次情境引读,学生边读边体会到人们走搭石走出了音乐美和画面美。而这样的体会和理解不是生硬的灌输得到的,而是在多种形式的读、一步一步的理解文本后达到的。

本堂课王老师的设计处理,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学习,更是通过这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学习,让我们在一线教书的老师学会在课堂上把课教扎实,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读文时,才能读出自己的理解,才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而会读文,读好文的背后有是一个很重要的检测标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和效仿,到底多少学生能在自己平时的写作中体现出来。如果我们能听到王老师的第二课时,在这方面肯定会有更好的方向指引。

篇6: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一般地讲,教师忽视朗读训练与指导,学生对朗读表现出随意性,很难练就好朗读的基本功,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一篇文章,不论是事情的记叙、人物和情境的描写,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和议论,都直接或间接,直露或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对学生起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产生美感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不断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些在多数情况下是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如忽视朗读就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不重视朗读,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去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去感受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 意识渗透和恰当点拨,同样会影响学生思想的升华。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 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 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 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 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 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 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 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 “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 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 “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 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 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朗读训练的三个阶段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篇7: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

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昭通市巧家县大寨中学 许天洪

【摘要】朗读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能力。有效的朗读是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有效的朗读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朗读是语文的教学的重头戏,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在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朗读指导。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指导 教师 学生

有效的朗读是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有效的朗读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那么,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中怎样恰当进行朗读教学呢?

首先,让教师的范读成为一种引领,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郭沫若曾说:“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作者借字抒情,目的是为了读者能够借字生情,得到共鸣,因此,朗读者要善于披文入情,把隐藏的感情披露出来,并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有声语言把它传达出来。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美的朗读,美的语言是学生模仿的源泉。作为朗读者的教师善于“披文入情”,读出文章的味道,成功的朗读,可以省 去教师许多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感品位和素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的语言浅显,学生很容易读懂,但是这个“懂”往往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许多学生无法对作品产生共鸣,无法理解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无法把握作者的情感。这里,就需要教师进行朗读分析,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作为语文教师基本技能之一的范读,不仅仅是简单的照本宣读,更应是一种“美读”,把作者的感情在学生感知课文时表达出来。教师的范读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第二,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形式朗读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想读、乐读,还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的形式多样,首先是个别学生朗读,要求发音清楚、洪亮,态度大方。朗读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漏读、错读之处要记牢,以便读后进行纠正、讲评,同时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讲解。其次是分组朗读。这是一种集体朗读,要求整齐,快慢适中,顾全大局。分组朗读因为要互相衔接,学生听时注意力比较集中。分组读也是一种竞赛,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第三是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适用于课文的重点语段,在分析点拨之后加深印象。与齐读相对的是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朗读时语调、语速、感情可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最后是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人物语气,表达人物感情。这种读法可以帮助学生理 解课文,体会人物感情,活跃课堂气氛。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培养。

一、要学生主体参与,增强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得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启发引导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寻求愉快的智能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上自立的人。

二、要分阶段进行训练

开始阶段:注意力集中在字的形、音、义上,一字一顿,读起来往往断断续续,不能按词分出音节,不能连成句子,缺乏词、句和段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持续阶段:能够把词、句连贯起来读。这时又急于综合,想读的流利一些,易出现增字、减字、重复、颠倒、认错和忽高忽低、矫揉造作等毛病。巩固阶段:由于对词和句子有了较明确的理解,具有了分析和综合能力,逐渐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田”,“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样就能流畅准确地进行朗读了,朗读纯熟了,自然就能流利地背诵。熟读成诵,不仅有助于阅读者丰富词汇,而且有助于深入领悟文章的精微之处。

三、要做到“口诵心维”

朱熹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之 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所以,朗读必须把握其“口诵心维”,“心维”最为要紧的特点。

四、要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前人谓“凡行文字句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意会”,就是细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必须把握感情发展的脉络,尔后才能根据感情的变化来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并通过语调、语气自然地流露出来。例如朗读《木兰诗》的头一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朗读时要表现一种不安和沉重的感情,情绪要舒缓,语调要低沉。“复”、“不闻”、“惟闻”要读得稍重,“唧唧”、“机杼声”、“女叹息”要轻些,“复”、“息”要拖长,以表示愁思之长。而朗读《木兰诗》的第六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朗读时要表现一种炽热的感情,情绪要欢愉,语调要畅快,每一句的词语都要有强弱高低的变化。朗读要根据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进行,有时要慷慨激昂,有时要庄重沉着,有时要急促紧迫,有时要舒徐委婉,有时要低音回旋,有时要情意绵绵,等等。总之,朗读要服从于思想感情,“出之于口,入之于心”的朗读,又可使读者品味出文章内蓄的情感。

五、要分清不同的体裁

朗读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具体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读诗和散文,要运用形象思维,以激荡的感情,富于变化的声调引入展开丰富的想象。读小说和戏剧,句子要连贯,使人听得清故事情节的发展,叙述 语言应该读的朴实、自然,人物语言,要传达出说话人的腔调、口气,表现出他的身份。读议论文,要注意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语调也要有变化,号召、鼓动,语势宜高;陈述解说,语势宜平;申述、论辩,语势要有高低、曲折,以增强感染力。读说明文语调要平稳,少带感情色彩,以明晰清楚为好。

六、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在阅读的文章中,句子是参差不齐、富有变化的,既有表达丰富内容与深沉感情的长句,也有言简意赅、表现急促节奏的短句;既有活用成语、古语及庄重凝练整齐的整句,也有行文自由疏放的散句。在朗读过程中,阅读者要流利地读出停顿、重复、强调,强调语气等等,并且不破句,不拖腔,不错字,不重复,“口有所诵,心有所思”。先说停顿,一般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较长;分号、逗号停顿较短;顿号、破折号、括号、引号停顿更短。这是语法停顿。有时为了突出某一语意,强调某种感情,可以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作一停顿,这是强调停顿。再说重意,一般说,定语、状语、补语、谓语和有些代词,常要重读,即通过增加声音的力度和强度来强调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义,这叫语法重音。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进行重读,这叫强调重音或意义重音。如“刘胡兰屹立在刑场中间,像钢铁巨人。”朗读时,恰当地运用停顿和重音,使声音有大小、长短、疾徐、高低、断续之别,听起来抑扬顿挫,铿锵动听。

七、要注意发音准确,吐字清楚。

要学会用普通话朗读,还要区分多音多义字。例如“拗口和执 拗”,“行列和行军”,读错了就会闹笑话。有时还会引起误解,如“买和卖”,声调念错了,就不知道是买进还是卖出。

朗读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能力。我想,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就一定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然而,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参考文献: [1]丁莉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的训练[J]观察与思考 2011.2 [2]粟桂华、杜中梅《浅析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1-03-04]

篇8: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

一、明确朗读目的

朗读是为了使学生感悟课文和解读课文,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朗读的目的, 对朗读的每个环节都有清晰的认识, 并确定课文的朗读方法。比如, 教师要明确朗读是为了体会课文的含义, 还是激发学生的感情; 课文适合个别朗读还是集体朗读; 重点语句和段落如何加深学生的理解; 是否需要分角色朗读等。这些教师都要掌握, 并制定预案。只有这样, 在课堂朗读中才能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进而理解课文的内涵。

二、教师进行有效范读

素质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朗读这一环节, 部分教师为了体现这一要求, 会安排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进行自由朗读。这种方法看似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但学生连课文内容是什么都不清楚就开始朗读, 就难以深入体会课文的内涵。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开始时, 进行有效的范读。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的总结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 只有通过教师的范读才能使学生地入课文所要表达的意境。也只有通过教师的范读, 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的感情、朗读课文的技巧, 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比如,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教学, 由于地域的限制, 部分学生无法体会到课文中所表现的景色和意境。这时, 只有通过教师的范读和讲解, 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并对课文所表现出的各种景色、物产产生兴趣, 进而深入学习课文。而像《最后一头战象》一文, 则需要通过教师的范读, 才能使学生感受课文中传递出来的强烈情感。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

三、教师进行有效指导

朗读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和不同的学习重点, 进行相应的指导,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一是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进行指导。课文中有散文、说明文、童话、记述文、寓言、诗歌等不同文体, 其所表达的感情、中心思想都不相同, 教师要进行不同的指导。如《林海》突出意境和情感, 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突出重音和感情表达, 从朗读节奏、语调等方面表现出作者的内心。二是根据不同重点进行指导。如低年级的课文首先要重视词语、生字的学习和理解, 教师要讲解时要突出发音、含义, 使学生读准、读懂, 并结合语句、停顿等指导学生进行试读, 再由学生分段朗读, 促使学生突破难点, 并找准朗读的感觉, 最终实现通读课文。三是重视朗读方法的指导。朗读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语感, 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 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和感情。在朗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在朗读技巧上进行必要的示范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处理重音、停顿、语气、节奏等,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并掌握朗读技巧。

四、把朗读和思考结合起来

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掌握知识, 因此, 教师应避免让学生为了朗读而朗读, 而是应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在朗读课文前,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课文的内容, 并合理设置问题, 使学生通过边朗读边思考来得出答案, 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更全面和准确地掌握知识。同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 思考如何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景象, 即再造想象。这样, 学生才能在朗读中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通过朗读再现课文中的意象。

五、重点朗读

每篇课文都有相应的重点段落, 对学生理解课文中心思想、学习写作手法、进行深入思考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这些段落或语句进行重点朗读。教师可以先讲解段落或语句中的重点, 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再让学生朗读,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

六、科学评议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敏锐地发现他们的不足, 在朗读完成后进行点评, 并给予适当鼓励, 指导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巧。同时, 教师要点评时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 不能“一刀切”, 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朗读中明确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实现学生的全面提升。

上一篇:著名作家老舍作品《骆驼祥子》读后感下一篇:幼儿园中班上学期简短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