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

2022-09-12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首先要做好进行有效活动的预设准备。教育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 建构有效的数学活动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才能使儿童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全身心地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1 有趣的活动方式是有效数学活动的动力

“奇趣”即新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也就是说在新课导入阶段要有强烈的吸引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新课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导入新课的方法主要有:开门见山、故事式、游戏式、动手操作尝试、设疑式、创设生活情境式等。还可以设计一些新颖独特的计算小能手、趣味填空、小判官、小画家等进行多向练习、联想练习、操作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灵趣”指教学的方法要灵活。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和直观性, 如何将数学枯燥、抽象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传授给学生, 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在学习“空间与图形”, 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学具的摆、剪、拼、量、画、比等操作, 调动眼、耳、手各感官参与到知识产生的过程中。使数学知识这一具有严密逻辑和高度抽象的内容通过学生的实践得到诠释, 这种教学方法恰恰体现了“智慧出至人的指尖上”。

“巧趣”指的是数学活动的过程设计要巧妙。要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妙设疑, 巧点拨。同时, 在新知的运用阶段要将易混易错处、形似神异处、概念模糊处巧妙设障, 教师再加以组织讨论、引导论证, 使学生恍然大悟。

“动趣”指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动口、动脑, 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演示, 揭示知识的本质、内涵。如在教学“空间与图形”中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通过剪、拼、比等操作活动使学生直观得出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动口叙述、说理、小结等掌握计算方法, 通过动脑思考, 联想创造, 使学生的各项思维得以提高。在活动中穿插游戏、竞赛活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及各类数学实践活动, 让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参与学习, 并从成功的喜悦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 数学问题意识是有效数学活动的主导方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提问题的学生是思维活跃的学生, 也是他们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教师首先要组织有序的活动, 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有了问题, 才能出现观点的碰撞, 闪现智慧的火花, 开启思维之门。教师接着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 帮助学生梳理、选取与数学学习活动主题相关的问题来探讨。随着学习的深入, 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含金量会日益增高。教师再以学生在活动中不断生成的问题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实践验证, 并最终获得新知。

3 数学思考方法是有效数学活动的指导灵魂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思考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卢梭说过:“学习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 而且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 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数学活动中, 并不是提供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操作了、实践了, 就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一味追求兴趣的活动也会出现偏颇。例如:在数学主题的运用中, 让学生收集相关的数学信息继而进行汇报交流, 而学生往往不自觉地把它转化成说话练习, 把数学学习活动变成了一节看图说话课。当遇到学生的言行偏离数学活动的轨道, 思维在漫溢时, 教师要适时地对学习活动进行调控, 引导学生围绕数学主题进行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目的、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增强数学学习活动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4 关注差异是有效数学活动的创新源泉

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有了差异, 才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百家争鸣”。从某种意义上说, 差异也是创新的开始。因此, 老师不宜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统一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代替学生的思想, 过分强调统一认识和统一结论而抹杀了学生创新的萌芽。如在学习《体积与容积》中, 要测量红薯与土豆的体积哪个大?教师只需为学生提供各种实验素材, 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是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的时间, 在充分的实践操作活动中, 学生1得到的结论是:在两个大小相同的量杯里, 倒入相同的水, 放入红薯与土豆观察水位, 谁的水位高谁的体积就大;而学生2得到的结论却是:先把红薯与土豆分别放在两个量杯里, 加入同水位的水, 再将物体拿出, 哪个量杯剩的水多这个量杯中的物体的体积就小, 反之水剩的少的这个量杯中的物体体积就大。显然, 学生2的操作方式让大多数人的眼前一亮, 同学们的创新意识也由此萌发了。

5 交流与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有效延伸

合作交流, 沟通互动是现代人学习的特点。在数学学习中要留给学生相互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方法, 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看法, 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 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学习反思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加深认识, 促进后继学习, 使知识形成一个网络, 提升数学层次。如组织学生进行知识回顾、自我评价、记数学日记等方式写出自己的发现、困惑及感兴趣之处。在每节课末尾留出一点时间, 让学生进行及时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怎么学会的?还想知道什么问题?努力方向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自测与评价,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使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得以延续。

总之,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重视新理念的重建, 更要重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爱学;创设各种数学活动, 让学生乐学;注重数学学法指导, 让学生善学。教师只有给学生提供“多功能”的桥梁, 适时为学生搭好“脚手架”,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摘要:数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 其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 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 它是数学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 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因此, 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分析和探讨如何建构有效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建构,有效,数学教学活动

上一篇:大同县黄花菜种质资源与传统栽培技术下一篇:浅议秘书的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