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教育视角下小学游泳教育研究论文

2024-06-02

生存教育视角下小学游泳教育研究论文(共8篇)

篇1:生存教育视角下小学游泳教育研究论文

1 开展游泳课程的目的

据中国卫生部发布的数据显示, 中国每年约有57000人溺水死亡, 相当于每天150人。溺水已成为我国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头号杀手。伴随着近年来溺水事故的频繁发生, 也引起了教育部门对于生存与安全教育的重视, 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2015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预防学生溺水事故切实做好学生安全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 (教委)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部属各高等学校要做好加强预防溺水安全教育。[2]同月中国安全网在网上开展了以“珍爱生命、预防溺水”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生预防溺水专题教育[3]2015年8月教育部为了预防中小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 还特别编写了中小学生预防溺水童谣。[4]然而紧紧依靠加强安全教育的宣传和监督管理是不够的, 要想从本质上防止中小学生溺水事故的产生, 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游泳技能的培养, 只有学生掌握了游泳技能和救护的方法, 才能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

游泳作为一项运动, 其游泳姿势分为蛙泳、蝶泳和仰泳、自游泳, 游泳具有改善心血管系统;提高肺活量;加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减肥;健美形体;增强对温度的适应力等作用。在中小学开展游泳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游泳的技能, 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并让学生掌握水中救护的方法, 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 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2 游泳课程的开展现状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 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儿童游泳运动的普及和提高, 都把游泳作为提高学生生存技能的一种教育活动纳入中小学体育的必修课程, 进行正规化教学与训练。[5]然而在我国游泳运动在中小学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与普及, 受地域、气候、经济的影响, 目前我国开设游泳课程的地区和学校也主要集中在杭州、南京、厦门、广州地区, 其余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校没有开设游泳课程, 究其内部原因而言, 主要是对于“生存教育”的不够重视和未把游泳纳入中小学体育必修课程所致。就外部原因而言, 是因为游泳场地设施不健全、师资力量不充足等所导致的。

当前在我国中小学生游泳知识和技能获得的途径包括学校学习、校外培训以及家长教育。然而从学校获得游泳知识与技能的学生只是一小部分, 而且学校的教学也不够系统和全面。因此大部分学生要想获得游泳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还是以自费形式参加校外培训, 而校外学习游泳的费用相对较高, 大约一小时在100~200元钱左右, 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 以及农村学生和留守儿童来说是很大的问题,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游泳知识与技能学习。

3 促进游泳课程必修化的对策

为了保障游泳课程的开展与实施, 需要国家、政俯、社会、学校、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首先, 从国家层面来说, 需要国家教育部做出政策上的规定和要求。如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把“游泳”课程纳入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修内容;利用网络信息平台, 通过媒体等大力宣传和加强水上安全教育, 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和家长做好监督与教育工作;设立专项经费, 用于学校游泳场馆的修建;以点-线-面的形式逐步推动游泳运动在全国中小学的开展与普及。

其次, 从政府方面而言, 需要政府向学校提供资金、教学指导与教师培训支持。如给学校提供场馆修建和教材经费的支持;地方体育局游泳管理中心给予学校提供教学指导和教师培训, 对于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提供场馆支持。就社会而言, 需用社会团体和专业人员提供资金、技术和场地的支持与帮助。

再次:就学校而言, 需要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 修建游泳场所, 加强专业师资的引进与培训, 同时为了保证游泳课程的实施, 各学校还要特别注意游泳课程的设置。如为了使中小学游泳课程得以更加合理有效开展, 内容的设置建议从技能和理论两方面来进行, 技能方面可以按照“亲近水、玩水;初步学习游泳;掌握游泳方法与技能;以及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泳方法”来进行。理论可以从“与水有关的基本知识;安全教育;防溺水的知识和如何救护等方面来进行。具体如下:

(1) 技能学习的目标与内容。

1~2低年级: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对于水的亲近感, 会在水里玩耍、移动、潜水, 掌握玩水的心得和水中呼吸, 并懂得注意安全, 在这个水平中可以叫“玩水课”。

3~4中年级:要让学生在学会玩水的基础上, 能够进行伏卧、仰卧等全身放松的浮游, 并能够借助辅助工具进行打腿、划水的动作, 学会初步游泳。学习方法可使用安全海绵垫之类的辅助工具, 同时可采用“互助”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这个阶段可以称为“浮、游运动”。

5~6年级:作为小学高年级, 应该从5~6年级开始系统教授学生游泳的方法, 如自游泳和蛙泳两种游泳方法, 并要求学生在掌握游泳技术的基础上, 游泳距离能达到20~25 m。从这个阶段起称为“游泳课”.

初中1~2年级:初中1~2年级要在小学5~6年级学习自游泳和蛙泳的基础上, 学习仰泳和蝶泳。

初中3年级~高中,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各种游泳方法游泳, 并能进行游泳接力, 提高游泳的速度和增加游泳的距离。要求自由游泳和蛙泳的目标距离为50~200 m, 仰泳和蝶泳为20-50 m, 接力为100~200 m (每队) 。

(2) 理论学习。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游泳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了解水的基本知识。如水的物理作用, 水的生理作用。

第二, 游泳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对策。如判断天气, 让学生明白在暴风雨等恶劣天气下不能进行游泳运动。同时让学生明确游泳前的注意事项, 并加以指导。

第三, 强调准备活动、入水时间和休息时的注意事项, 加强入水动作的指导。

第四, 处理着装落水的情况。现实中溺水事故多数是穿日常服装在湖泊、河流环境下身发生的, 为了防范于未然, 有必要让学生在泳池中体验验穿日常服装进行游泳, 并让他们学会处理事故的办法。

第五, 加强救护知识教育。游泳救护的方法一般包括救溺水者的方法和恢复呼吸的方法 (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等) , 向学生教授如何自救和如何实施救人的方法是游泳课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4 结语

在生存教育的要求下, 为了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 有必要让学生掌握游泳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有必要将游泳纳入中小学体育的必修课程。为了保障中小学游泳课程有效的开展游泳课程的发展与普及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与支持。

参考文献

[1]生存教育[EB/OL].http://baike.haosou.com/doc/7856895-8130990.html, 2015-05-04.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预防学生溺水事故切实做好学生安全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safetree.com.cn/News/Content.aspx contentsid=17961&s=3, 2015-05-04.

[3]“关爱生命”——水上安全知识教育[EB/OL].http://special.safetree.com.cn/static/201507Water Safety.aspx, 2015-05-09.

[4]教育部编写中小学生预防溺水童谣[EB/OL].http://www.safetree.com.cn//News/Content.aspx contentsid=18502&s=2, 2015-08-04.

篇2:从生存教育视角看小学游泳教育

关键词:生存教育;宣传教育;安全性

溺水在我国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伤亡事故原因中排在首位,根据调查发现,我国开设小学游泳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大部分小学由于教育部门和政府缺乏重视、缺乏游泳场馆、缺乏游泳教师等原因,难以开展有效的游泳教学课程,导致我国小学生的溺水自救能力偏低。从生存教育视角来看,加强小学游泳教育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溺水自救能力,使小学生掌握必要的游泳技能,降低小学生溺亡的概率。

一、小学游泳教育的重要意义

根据调查发现,溺水已经成为我国14岁以下少年儿童伤亡事故的首要原因,而造成少年儿童溺水死亡的关键在于没有掌握必要的游泳技能、难以自救。然而,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开设游泳课程的学校数量很少。游泳安全教育大多仅限于纸上谈兵、发布相应的安全通知,没有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游泳生存教育的理念。从生存教育的角度来说,小学生面对火灾、水灾等突发事件时,必须具备一定的安全防护能力和较强的生存意识。从这方面来说,我国必须加强小学游泳教育,使小学生具备一定的溺水自救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减少小学生溺水事件的发生。

二、小学生游泳生存教育的实施策略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游泳生存教育的重视

在当前的小学生存教育中,教师很少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求生技能、增强生命意识。这也导致一些小学生在溺水时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和正确的反应。因此,在小学生游泳教育中应该加强相关的生存教育宣传,增强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大小学生游泳生存教育的力度。

2.普遍开设小学游泳课程

在小学体育教学规划中应该将游泳生存教育列为一项重要内容,使学生树立游泳生存教育的理念,提高小学生的水中生存能力。首先,要将小学生游泳活动的规划制定出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中长期规划。小学体育教育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普及程度,通过教育部门制定的小学游泳活动规划,能够对小学游泳课程的设置进行规划,有利于促进游泳场馆的建设。其次,要将游泳生存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存教育,提高小学生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整体学习的质量。最后,通过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学习游泳的积极性,同时引起家长和学校的全面重视。为了提高小学游泳教学效果,可以将游泳纳入小学生的体育考试项目。

3.大力建设小学游泳场馆

为了给游泳教育提供一个安全、便于管理的教学场所,我国应该大力建设小学游泳场馆,将其作为小学体育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小学建设达标的硬件要求。在小学游泳场馆的建设方面,政府也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尽量增加小学游泳场馆的数量。对于一些资金方面存在困难的学校,当地政府也应该加大扶持力度。

4.培养专业的小学游泳教师

缺乏强大的师资力量是阻碍当前小学游泳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前我国的小学体育教师中,普遍存在缺乏必要的游泳专业知识以及游泳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一些小学体育教师缺乏必要的游泳教学经验,自身的游泳技能较差,难以胜任游泳生存课程的教学。因此,教育部门要组织小学体育教师参加专业的游泳技能培训。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聘请专业游泳教师进行讲座的方式,分批对各小学的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并对其实施考核,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游泳技能和生存教育知识,能够胜任救生任务和游泳教学任务。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小学游泳课程的普及率,还可以充分利用体育教学普及率高的特点,促进小学生游泳生存教育的全面开展。

与此同时,要注重小学游泳课的安全问题,可以使用增设救生员、游泳课的分区教学、小班教学等教学方式,要顺利开展游泳生存教育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减轻教师压力、保障小学生的游泳安全。针对当前小学体育教师还不能完全胜任游泳生存课程教学的现状,各小学在开展游泳课程时可以增设救生员,从而提高游泳教学的安全性。

从生存教育的视角来看,在小学开展游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小学体育教学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具有很高的普及程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增设游泳教学课程,能够提高小学生在水中的自救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通过游泳教育普及生存教育。这也需要当地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的鼎力配合,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建设游泳场馆,培养小学游泳教师,保障小学游泳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3:生存教育视角下小学游泳教育研究论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导学案”,教育能力,培养研究

一、“导学案”于小学教育中应用的实际价值

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出发,校园教育在践行“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同时,培育学生自理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育教学不再仅注重学生知识点的灌输,其往往也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现代教育体系中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方法引入教育教学之中,“导学案”便是其中之一。利用“导学案”,教育者将为学生构筑起良好的自主先学体系,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预先了解要学知识,充分认清学习重点。总体来说,“导学案”作为现代教学发展中重要的教育手段,不仅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的重要手段,可为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导学案”教学能力培养在教育人员教育能力中的重要地位

“导学案”在小学教育中应用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掌握“导学案”教学能力十分必要。从目前的教学经验总结来看,小学教育者在开展学科教育时需以生本发展为着眼点,时刻注重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引导地位,不再如以往一般灌输学生理解知识点,而是以协助者的身份促进学习主体自主学习。因此,现代小学教育群体要具备的是良好的引导手段,而不是死板的灌输技巧,科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教学优化的关键。对此,“导学案”作为科学的引导手段,其是教育者协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技能,掌握“导学案”教学手法,可科学编写“导学案”,活学活用“导学案”,才能站在小学教育者的位置上,引导小学生的科学发展。

三、现代教育机构培养“导学案”教学能力的科学方法

认知小学教育中应用“导学案”的实际作用,明确教育人员掌握“导学案”的重要性,现代教育机构若想培养出优秀的教育人才,在“导学案”教学能力培养时应践行以下方法:

其一,培养教职员工编写“导学案”能力。目前,“导学案”的编写是由在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权衡,结合教育课本来拟定“导学案”,因此,教职员工的“导学案”编写能力是确保“导学案”教学开展的关键。对此,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出发,科学培育教职员工“导学案”能力,才能确保教职员工科学应用“导学案”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故此,在现代教育机构培育教职员工“导学案”能力之时,应注重搭建科学的沟通平台,让教育者有机会在教育平台上交流经验,吸收知识。例如,建立网络交流平台,为教职员工分享经验提供场所;与教育局协商,促进多校组建联合讨论论坛,在校级学术交流时分享优秀的“导学案”应用理念。此外,不专注于特定学科,将某一学科的某一教师的优秀之处向全校通报,鼓励教育者彼此听课,吸收经验。诸如此类,从培养教职员工“导学案”编写能力的角度出发,加强教职员工的彼此交流,可实现其“导学案”编写科学,“导学案”应用科学。

其二,促进“生本”思维的现代教育贯彻。“导学案”之所以是现代教育发展应用的必然手段,重点在于其立足于现代教育的“生本”视角,以保证课堂教育“以生为本”。因此,在培养教职员工编写“导学案”能力的同时,注重生本化思维的贯彻也十分必要。对此,小学语文教职员工要具备换位思考能力,将自己置身于小学学习者视角,审视自身编写“导学案”是否充分贯彻“生本”,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只有懂得换位思考,勇于换位思考,才能了解小学生心理特征,才能明白自身“导学案”的欠缺与不足,并真正的优化“导学案”内容,促使其成为引导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关键。

综上所述,“导学案”教学能力是教职员工需具备的科学技能,只有科学掌握“导学案”教育能力,才能优化小学教育教学体系,保证现代小学教育培养出优质的先进人才。因此,注重培养小学教育者科学的“导学案”教学能力,以此来保证现代教育发展更科学、精准、到位,才能发挥“导学案”作用,辅助小学生培养自身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罗永祥,周天一.论“导学案”教育教学能力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6,01:257-259.

[2]秦琴琴,乜勇.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的新技术引用研究——以中学教育翻转课堂与导学案应用能力培养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04:16-19.

篇4:生存教育视角下小学游泳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教育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完善教学理念和手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受到诸多异化思想的影响,当今的教育评价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管理主义等倾向,严重影响了教育评价的本真追求,因此,以人为核心,在生存视角下思考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便为推动教育评价向深化又完善的方向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存视角  教育评价  价值取向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30-01

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是诸多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教育评价的功能就是要发挥诊断、调节、改善教学方法的作用,从而促进人的全方面发展。有的人将评价分为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的教育评价等三种,呈现一种深化而又不完善的态势。生存论为教育评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他从关注人的元素注重主客体合一的认识原则,认为教育评价应该以促进主体、主体间、主客体间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由此,本文基于教育评价分类的基础上从生存视角下对教育评价价值取向进行思考,旨在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功能性作用,促进学生自身全方面的发展。

一、生存视角下的教育评价要强调人的主体性作用

生存视角下的教育评价首先要承认人的存在性,并在教育中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纵观各种教育评价方法中,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发挥这方面的元素,目标取向的价值评价是把细化的标准作为评价的目标,追求的是科学化和客观化的价值倾向。教育评价之父泰勒认为:评价的目标是通过教育的结果与目标相比较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是教育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取向由于符合管理者和评价者的利益而被经常采用,然而这种评价是将人的发展标准化、同质化、程式化,无个体及其差异可言,使人的发展丧失了内在的完整性和内在性。使得个体与客体出现分离,评价标准与评价情景出现分离,从而使被评价者难以真正认同和支持对他的评价,评价中的主体和客体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评价中我们要重视人的生存性元素,要在评价中让人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发挥人的主观能性,并在评价中促进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生存视角下重新界定主客体之间的合一关系

反思教育评价价值取向就要拓宽它的理论视野,在生存视角下重新对教育评价进行审视,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涉及审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等的价值取向都是强调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外在评价的强制性,把主体从客体中分离出来,容易导致主体的凸显和过分的张扬,使得教育的评价依然按照专家的一套标准实施评价行为,使得主客体间的对话增强,但是存在着不平等性,以致于评价过程中缺少了人这个元素的真诚性。因此,在生存视角下,我们强调主客体之间的合一关系,让主体在与客观世界认识中,做到主客体之间的有机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更高的层面上促进主客体之间的融合。

三、生存视角下主体、客体间、主客间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

生存视角下人的存在是生命个体有意识活动的前提,生存的出发点就是实现生命的个人,并与主体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个人活动,因此,主体、客体间、主客体之间是一种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这种协调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既包括生命的和谐发展,又包括个体与他人、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因此,人的个体生命价值是第一位的,是其他客体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生命和生活使得教育评价在进行判断时即会考虑近期的利益,又要考虑长远的利益,既考虑物质的利益又考虑生存的利益,从而促进主体与客体、客体间、主客体之间的有生命的和谐发展,而不是封闭的,僵化的发展取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生存视角下审视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不仅是从更高的理论层次上对教育评价主客体之间关系的重新审视,还是从发展的角度促进了主客体之间的和谐发展,扩大了评价的资源,淡化了评价中的竞争因素,让一系列的奖惩都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服务。摆脱教育评价中主客体的分离,从而实现二者的真正融合,实现教育评价和教育教学共赢、双赢。

参考文献:

[1]龚孝华. 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基于生存论视阈的思考[J].教育导刊.2009,(7):12-14.

[2]龚孝华. 走向具体个人:教育评价的生存论建构[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作者简介:

蓝曦(1990-),女,汉族,黑龙江五常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14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教育技术,研究方向: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评价。

篇5:生存教育视角下小学游泳教育研究论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美术,美术教育,创造力

美术可以为人类灵魂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不受其他人的制约和影响,可以充分地体现出个性。要想培养出全面的人才,小学的美术教学就应该以学生为主,教师要构建一个学生感兴趣并能参与进来的情境,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还可以掌握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

一、激发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让小学生爱上美术这门课程,强制教学是无法达到这个目的的,只能通过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实现。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小学生正处于情感构建的阶段,他们的自制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小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是枯燥和机械的,他们就不会对美术产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可以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美术的快乐的话,就会激起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使他们可以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来进行美术的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所以,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以小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突出小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他们摆脱种种制约,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感受到美术的魅力,让小学生爱上美术这门课程。教师要和小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态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要以小学生为主体,确立一个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关系,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来感染学生,使小学生们对于美术产生很好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美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只是我们不善于去寻找和发现。一个优秀的作品可以被创作出来,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都知道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含义和具体来源,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在平常生活中就要具有一个良好的观察能力。所以,教师首先要教会小学生观察,通过仔细的观察,可以使小学生把握住事物的形状、结构以及色彩等特征,还要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外部特征,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和创造,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1. 明确观察任务。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阶段,虽然好奇心很强,但是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就会被别的事物所吸引,不具有正确的观察习惯,进行观察时,目的也不甚明确,东一眼西一眼的看,主次分不清,对于事物的整体把握不住。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时,首先要明确他们的观察任务,帮助他们找到侧重点:第一,要让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形、色等主要特征,通过概括提炼,使用表现手法把特征表现得更明显;第二,要让学生把握对象的个性和共性的区别,使他们可以在共性中找寻到个性。比如,在画人物的肖像时,五官位置是共性特征,是要有很好的把握的,但是,还要寻找到不同,通过不同表情、装束以及发型等来展现人物特征。

2. 正确的观察方法。

在实际的观察事物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确保学生可以学会观察。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审美观察、整体观察以及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指导。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表现手段,就可以将人或事物的形象准确地表现出来。

三、让小学生进行自由创作,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现代人才的定义不单单是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对创造力还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创造力是人才必备的素质。所以,教师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要改变模仿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使他们的创造力可以很好的发展。

1. 由教师来讲故事,小学生进行画故事。

小学生都是爱听故事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用讲故事这种方法来进行教学。比如,再画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要先把故事讲一遍,把里面角色的性格特征着重讲述出来,之后让学生自由地创作。

2. 让小学生编故事并画出来。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创作,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周围的人或事物,可以更好地进行创作。

进行美术教学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美术家,而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鉴赏能力的爱好者,其目的是让小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小学生从教学当中感受到快乐,开发他们的智力,并让他们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邰文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美术教学[J].学周刊A版.2013.32(12):169

篇6:生存教育视角下小学游泳教育研究论文

关键词:人文视角;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育目的

在传统教学的思维理念之中,数学一直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在公式与计算之中强化理性思维,但是随着现代人文观念的发展,人们逐渐的认识到了数学文化的重要性,学术界与教育界有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全面强调数学的功能作用与人文性质。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数学不仅仅具有了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也具有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数学教学之中,从人文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数学不仅仅可以启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在小学阶段,其数学教育目的可以说是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明确规定了数学教育对象在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发展方向。数学教育目的的不同决定了其教育性质与教育内容的不同。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小学数学教育目的进行系统的人文反思与构建。

一、我国小学阶段数学教育的目的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推行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其中明确表明了根据数学科学的发展,其教学观念与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现状,相关的心理特征等问题,任课教师都应该及时的进行更新,在基本的教育理念之中,没有明确对于数学进行定义,而是更加强调利用数学与人之间,数学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想能力以及人文精神。

可以说,我国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的教育目的是,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基础知识或者基本技能等问题,有效的树立学生在知识方面的积累,对于解题技能的开拓,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培养。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全面的理论知识储备,这一现象与目的的背离,导致了我国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很难真正达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之中的规定,最终也阻碍了学生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

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利用帮助学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与解题技巧,全面促进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在自身的知识体系之中,构建人文精神,在人文视角下,对于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目的的构建应该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二、人文视角之下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想

首先,小学数学教育面对社会的人才需求,对于小学生进行教育,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之中,可以发现,对于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更加重视人才对于交叉学科的掌握,所以,成绩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能代表一个学生的优劣,更加不能以此来评判学生。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之中不仅仅要帮助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同事应该住家培养学生对于人文价值的追求。

其次,正确对待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从价值层面来考虑,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和谐发展的人,那么单纯的掌握科学技术并不能全面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虽然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但是从人文视角上来说,教育应该有更高的追求。缺少正确的人文精神做指导,科学教育则显得更为盲目,缺少目的性与价值取向。

再次,在小学数学的教育之中,要注重对于学生完美人格的构建。在教育过程之中应该重视学生人的发展,保证教育的人文取向,构建学生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思想的同时,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

案例分析,在教育学生了解几何图形的时候,可以在学生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以后,列举现实生活之中常见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认识与识别。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五星红旗、红领巾等事物拿出来,让学生认识的基础上,为学生讲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并且提问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的设置,才可以最终达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之中所提出的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教育目的。

三、结语

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之中人们更加关注数学作为理性学科的科学属性,却淡化了对其人文精神的分析与研究,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没有很好地实现数学科学本身所固有的人文价值功能,这样的数学教育显然是不全面的,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笔者在本文之中有针对性的分析了我国小学阶段数学教育的目的,最终针对其目的提出了在人文视角之下小学数学教育目的的构想。

篇7:生存教育视角下小学游泳教育研究论文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于现代心理学研究, 即一切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发展意愿, 相信人有自我完善的能力, 在教育学中, 人本思想即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学生发展的特殊性, 使教育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学校教育管理中,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意味着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认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主动发展的愿望, 而校长工作的重点就是如何了解并满足学校师生的发展愿望, 将学校建设成为教师职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有利环境。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当代小学教育中主要被应用于课堂教育和小学生发展教育领域, 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意愿, 不强求学生一定要完成教育大纲中要求的各种学习任务, 而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教育的主题;第二, 在小学生日常教育的过程中不使用强制性的教育方式, 而是使用引导和情感教育的方法, 相信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接收到正确的教育, 而不是强制孩子去遵守某些学校或社会规则。

二、当下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师管理上缺乏人本性

当下的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各种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剖析会让我们看到教育管理工作在实践上的局限, 并且能够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对策。首先, 对于教师的管理理念上会存在明显的局限, 并且缺乏人本性, 这不仅会制约教师自身的发展, 对于教师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也会形成障碍。不少教学管理人员都会过于简单地评判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施教水平, 会简单地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或者升学率作为教师能力的唯一评价标准。这种狭隘的评价模式会制约教师的教学行为, 对于教师的能力也是一种不公平的判断。

2.学生管理工作未能实践人本性

对于学生的教学管理上也没有体现人本性的基本理念, 这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样会带来障碍。不少小学管理工作者都没有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实践中也没有得到凸显, 这些都是对于人本性的违背。不仅如此, 不少学校还会施加给学生一些过重的学习负担, 学业成绩成为教学质量的唯一衡量标准, 学生并不能够在小学阶段实现对于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锻炼。

3.教育管理模式过于单一

小学教育管理其实是一项较为琐碎, 涉及很多内容的工作, 想要让各项工作都得到有效的梳理, 保障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这需要教育管理的模式灵活多样。然而, 从很多实际情况中我们看到, 不少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在模式上都十分单一, 管理的方式与理念也较为陈旧。在这样的前提下, 一旦需要处理的事务较为繁多, 各种管理上的矛盾冲突会频繁产生, 不仅使得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十分低下, 很多需要执行的事务也未能较好地得到实践。这同样是当下的小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三、改善策略研究

1.对于教师采取人性化管理方式

想要全面提升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实效, 这需要将以人为本的观念渗透到实际教学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首先, 在对教师的管理上应当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不仅对于教师的施教能力在衡量标准上要更加多样化, 也应当鼓励教师采取更多教学上的积极创新, 不断进行教学实践上的革新。这会促进教师更积极地进入到教学研究中, 会让教师的教学热情更为高涨, 这也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一种教学管理方式。

2.学生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本理念

对于学生的管理上也应当充分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观念, 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会很有帮助。一方面,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教学主体性的凸显,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的学习平台, 这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基石。另一方面, 在对于学生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方式上可以有一些有效的革新, 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 要注重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激发。因此, 可以多组织一些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 或者是多开展一些教学实践的过程。这些都会极大地提升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热情, 并且会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3.丰富教育管理工作的形式

以人为本的视角同样可以体现在教育管理工作形式的丰富与创新上。教育管理工作者首先要更新自身的观念, 要意识到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价值与实践意义。同时, 要推动管理制度上的积极更新, 这样才能提升管理的实效。比如, 可以多引入一些对于教师的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多展开教学模式上的开发创新, 这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会有一定帮助。又如, 对于学生的管理上也需要有模式上的更新。要注重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 可以结合不同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培养策略, 让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多样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才能推动小学教育管理效率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邓凡.中小学管理中的伦理价值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2]宋志城.主体性教育思想下包头市区中小学管理现状与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丁雪琴.以人为本的中小学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罗泽如.类主体视野下教育管理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5]肖铖.校本管理:民办中小学管理制度探索[D].天津大学2005

篇8:生存教育视角下小学游泳教育研究论文

关键词:宪法;行政法;生存权

一、宪法和行政法的关系

第一,在整个法律领域中宪法占据着基础地位,它属于整个法律中的母法,而行政法仅仅是宪法中的一个分支属于是子法的范畴。在我国宪法使我国的根本大法,它不论是在规范要求中还是在行政过程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宪法的诞生就不会有行政法产生。

第二,从法律条文上进行划分,宪法是我国法律的一种总的概括,而行政法就是将宪法中的大致条文进行了细化。宪法将我国的法律划分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几个方面,然后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对这些方面制定出相应的法规,而行政法是将这些概括进行了细化和具体化,使宪法的每项条文都得到了落实,而且对宪法进行了一个补充。

第三,从法律效力进行区分,宪法的效力相对比较高,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次案发处于最顶层的地位,其他法律的实施和制定都不能与宪法有所抵触,如果行政法实施时与宪法有所抵触,那么行政法将做无效处理。

二、宪法与行政法之间的“生存权”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作为我国居民,拥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是他们的一种权利,近些年环境权已经成为了一种新产生的人权。我们所探讨的生存权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并且这个概念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应当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存权进行探讨。

首先,随着生存权在我国经历了很长的发展阶段,这就说明我国对生存权是有具体保障措施的,在生存权刚刚诞生时,它的内容更贴近于生命权的内容。由于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权的国家,所以在美国非常重视这项权利,不仅如此,美国还将这项法律看做是人权的象征。在其他一些国家中虽然也非常重视这项法律,但是并没有向美国那么重视,唯一的共同点是,这项条文都显示除了国家对权利的保障。在美国,如果政府没有使这项条款得到保障,那么人民是有权利将政府废除的。由此都能看出生存权在美国的地位是非常不可动摇的。

第二,在我国的众多法律条文中并没有明确的“生存权”条款,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在新修订宪法时,在宪法的条文中,增加了有关保护“人权”的相关条文。此时的“人权”并没有合理的司法解释,而根据我国法律条文的规定,可以将这里的人权理解为,“人”天生,本身就该享有的一种权利,所以理所当然受到法律的维护。有学者还认为,没有对其权利和其自由进行细致的规定,更能体现出它所拥有的尊严,只要公民没有损害到公共利益,没有危害社会秩序,那么公民就应当受到宪法的保护。所以,及时在宪法中没有明确的条文对生存权进行明确的规定,也可以将其融入到人权之中,将宪法中人权的规定作为依据。

在我国,宪法就是行政法的基础,它可以给予行政法支持,而行政法可以更加具体的对宪法的内容进行实施。在法律具体执行时,环境保护使行政主体的责任。在我国实施行政法的同时也使宪法的效力得到了提升,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坚持保障我国人民的生存权,并且维护好居民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宪法中的生存权才能得到保障。

三、不断完善宪法与行政法关系,使“生存权”得到保障

第一,不断完善宪法中的权利,行政法行使过程中是以宪法为基础的,它的规定就是为了使宪法进一步的得到完善,也成为了行使权利的一项参考。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利过程中都将行政法作为参考。在我国宪法中,没有对“生存权”做出明文规定,必须简洁的通过宪法中的其他权利来间接的补充生存权的相关权利条文。

第二,在行使法律权利时,行政法应当使宪法的权利得到落实,与此同时作为宪法的执行者发挥宪法的法律效力。通过行政主体执法时,应当严格按照法律的条文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活中一些对人们生活造成危害的因素得到排除,从而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保障。除此之外,在行使权利时,还应当把保障公民的权利放于首位。例如:政府可以经常对公民的居住环境进行检查,政府还可以通过张贴栏等多种宣传方式,宣传有关“人权法”的相关内容,并且吸引居民的注意力,使他们从小事做起,维护好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存环境。并且通过宣传教育的手段,使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从而在生活中利用宪法和相关法律保障自身的生存权。

第三,逐步完善宪法,使其可用性不断加强。为了使宪法对公民的作用不断增强,可以将宪法行政化。在法庭上应当改善法官高高在上的执法方式,而是让宪法成为为公民服务,能够保障公民权益的法律条文。

第四,完善权利的救济途径,如果仅仅订立的相关的法律,却没有规定相关的法律救济程序,那么法律将成为无法实践的空文,相关的权利也不能通过法律得到实现。在我国宪法的条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它所订立的权利都是以框架形式呈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在现实中对权利进行救济时,必须要以行政效力作为依据,通过行政诉讼的形式展开权利救济。而,我国目前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行政救济工作能够更好的落实,并且在完善法律过程中,不断使找出最有效的司法救济方式,将其运用于行政机关中,从而使其行政诉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结束语:

目前在世界范圍内,生存权利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在国际上有关这个问题的争论非常强烈,将此权利划分成了抽象权利、方针条款以及具体权利几个方面,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生存权主要是指,对人生命的保护,对其尊严的维护,以及对其生产生活安全的保证,所以说生存权与劳动权、自由权以及财产权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为了关注生存权的保障情况,我们用宪法以及行政法的眼光对其进行审视,在宪法的大框架下虽然没有找到生存权的相关条文,但是此种权利可以通过其他的条文反应出来,与此同时行政法将宪法的内容不断细化,从而使人们生存权受到侵害时可以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救济。在未来只有不断完善宪法和行政法条文,才能使人们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大的保障。(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蒋拯.违法建筑处理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

[2]余计灵.浅析从宪法与行政法关系的角度谈生存权的保护[J].法制与社会,2013,14:290-291.

[3]新闻媒体对“反腐败法制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部分报道[A].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研究中心.论法治反腐——“反腐败法制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研究中心:,2008:18.

[4]岳春霞.服务行政理念下我国公民私有财产权法律保护研究[D].河南大学,2011.

[5]张锋,李长健.论我国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的整合与创新:基于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双重视角[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50-57.

上一篇:2018春季幼儿园小班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牡丹汽车公告(最近新闻)及摘牌回答(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