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视角下科学教学论文

2022-04-29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落实,小学科学教学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要求开展教学前制定规范化的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设计出真正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本文从现实出发,首先分析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性策略,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素质教育视角下科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素质教育视角下科学教学论文 篇1:

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路径的有效探讨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科学教学是我们目前急需提上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科学教学的目标与科学素养,保持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目前科学教学追求的最终结果。本篇知识点主要以探索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路径为基本方向,致力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保证小学教学质量的高效性,从而推动教学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探讨

近年来,在我国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中,依然存在着一小部分障碍影响着科学教学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部分科学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有些陈旧,没有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有些脱离实际,教师们对于课本知识等理论方面传授的比较多,而实际性的实践知识则传授的比较少,这就造成了学生们的学习没有欲望,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高。因此,我国不断推进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作能力,提倡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结合我们教学的实践与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视角来进行科学教学路径的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小学科学教学三述法的阐述

在现在的小学科学教材中,大多数的知识点来自生活,是通过这些日常小知识来丰富学生生活的过程。所以,在小学科学课堂实现增效减负,需要小学科学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学生带入到知识点中的情境,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受。同时,又要把知识点带进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就能达到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拓学生们的眼界,掌握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将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联系,用于形成学生们的基本概念、定义和基础知识的认识与学习,从而使学生们的思维散发,增强逻辑与抽象能力。(现在,我们主要讲述三种科学教学:(1)背述教学法。背述教学法主要是针对所学的基本知识内容,使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定义和特征、作用等多个方面形成基本的认识,然后再以记忆为主,例如课桌的长度、宽度和高度;铅笔的长短和图案;水彩笔的各种颜色等,以学生的具体事物为学生建立抽象的思维模型,从而帮助学生达到一定的记忆程度。(2)串述教学法。串述教学法主要是指在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点与新知识点之间的一个紧密联系。例如在学习了课桌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后,然后再学习前后左右课桌之间的距离问题,对基础的知识点进行把握和了解。(3)推述教学法。所谓推述教学法主要是指在对已知的教学方法上,我们应该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掌握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的联系,从而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消化和吸收。例如,我们在掌握课桌的长宽高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计算课桌的面积,从而得出长乘以宽等于面积的结论。这就是推述法的具体利用,这帮助学生递进式的学习和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本理念的渗透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本理念是十分重要的。科学这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讲述的主要内容都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点。而生本理念的核心内容就是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定位,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转变为辅导者,针对科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提升课堂的关注程度,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主动的探讨和谈论,保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除此之外,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应该明确小学科学教学目标,全方位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科学素养,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看重考试成绩,这门学科突出的是学生的思维与逻辑能力,而不像语文、数学那样的课程一样,着重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方法,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们的程度和进度。所以,老师在小学科学教学的指导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兴趣,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形式,从而完成的指导任务。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把握

小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眼界与知识,这两者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生活化是科学教学必然的发展趋势。教学生活化还要求小学科学教学扩大科学教学范围,只要是有利于科学教学,有利于培养科学素养的活动,都可以尝试和实践,帮助孩子们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次,科学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也就是把教学的对象进行分类,通过了解孩子们的兴趣和性格特点,有选择的将他们分组,可以对每一组同学传授特点的教学知识,实施定制的教学计划,让他们提高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最后,科学教学的转型需要多思考,加强创新,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程度,这就要求教师们需要与孩子们进行更加频繁的交流,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动态,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以至于能够确保学生跟上课堂授课的整体进度。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程度,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关注,每一个人都能够快乐成长是我们科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路径探索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位置。所以我们也应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教学实践,不断地进行反复思考和经验总结,深刻意识到小学科学教学三述法的重要性,同时不断渗透“生本理念”,并且对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进行有效的把握,不断地寻找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和策略,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晓,孙丽伟.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4,04:111-120

[2]姜玲.小学科学对比实验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作者:马彦

素质教育视角下科学教学论文 篇2:

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落实,小学科学教学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要求开展教学前制定规范化的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设计出真正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本文从现实出发,首先分析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性策略,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规范性策略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五项基本要素,这五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小学教学设计是在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之间,利用有效的手段方法来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规划设计,以便学生充分掌握重难点模块知识,提升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因此制定出规范性的教学设计已经成为小学科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析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乏规范性意识是现阶段小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小学教学开始汲取国际及国内教学设计的最新方法和原则,以便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教师作为教学设计的实施主体,在基于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应用国内外的前沿教学设计模式[1],通过比较分析,构思和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学习规律及特点的教学方式。但是从实施现状来看,这种理想的教学设计效果并没有完全被实施,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其次从小学科学教学实际情况显示,多数教学设计将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最后环节中的布置作业当成着力点。这一过程小学科学教师采取比较随意的设计方式,没有具体分析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及实际学习水平。少数教师将教学分析看成是教学背景的分析,以至在授课时重点关注获取知识量的多少,没有系统化分析学生学习实际。通过制定的难点和重点,整个课堂都在不断灌输科学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消化及吸收效果不佳,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最后,小学科学学科包含大量抽象内容,教师对有关知识概念的不准确把握让学生新旧知识点相混淆。这要求教师在解释新知识概念时,采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且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以此加快学生消化新知识的速度。教师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盲目实施教学设计,对于整个课堂教学都是不利的。

二、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性策略

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要求灵活展现,因此允许不拘一格,设计出创意、设计出个性、设计出风采[2]。规范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并不仅仅局限于固定化的格式,实际上需要在开展教学设计前,合理性分析影响课堂教学开展的各项因素,以便符合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特点和生理认知规律。

(一)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

教师要认准科学课程对小学生的定位,不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思维。在每个小学生学习科学学科前,已经形成对世界的朦胧认知,这就是所谓的“前科学概念”,虽然并不系统全面,但是小学生成长于这个世界最初的、主动的思考。因此教师在教授这门学科时,应该有意识保留学生以往主动思考的习惯,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对科学知识及科学现象的积极思考,这将对学生构成前进的动力。因此,规范性设计的首要原则是过渡自然,设计出趣味性的导入环节,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向着理解科学概念而转变。例如在学习《手电筒的秘密》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上节课中布置作业是让学生回家观察手电筒,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能力,思考手电筒是怎样发出光的?并在课堂中真实展示出手电筒,激发学生以科学的视角来分析问题,看待问题。

(二)利用教学目标带动教学设计

规范性的教学设计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还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在开始教学环节中就展示给学生。教学目标的阐述,体现出教师对课程目标及教学任务的理解,同时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终归宿[3]。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综合考虑全面。小学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不仅是为了单纯掌握知识。因此教学设计要体现出针对性,不能仅仅停留于书面作业布置和教学方法设计,而是真正要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科学问题,通过掌握的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三)加强实验及探究活动在教学设计中的设计

实验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特征,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让学生认清事物规律的本质。因此,规范性教学设计必须要重视实验的设计环节,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挥自主性、探究性和协作性,体现出传统教学设计中的“学会”转变为“会学”的思想理念。实验研究发现,学生享受在实验中获得知识的过程,体验快乐学习的意义,有助于为教学双方的互动提供有效保障,从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思考方法和感情抒发等[4]。同时借助现代化信息工具放映教学视频,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开展户外探究活动。例如在《观察春天的植物》中,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内种植的花草,从而更加明白植物生长中的影响因素,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规范性教学设计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基础。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设计中应该全面考虑学生认知、学习实际以及个人兴趣等多方面因素。规范性的教学设计直接影响整个課堂教学活动,因此,在每次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该思考整个教学过程,善于反思,从中总结经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永环. 探究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J]. 教育现代化, 2017(9):0197-0197.

[2] 施彦斐. 探究小学科学规范化教学设计的途径[J]. 考试周刊, 2016(53):178-178.

[3] 汪丽, 孙铭明. 建构性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 基础教育研究, 2013(3):48-49.

[4] 黄晓, 孙丽伟.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J]. 全球教育展望, 2014, 43(4):111-120.

作者简介:

刘珍,女,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科学专业,现任职于汝南县勤工俭学教学设备管理站。

作者:刘珍

素质教育视角下科学教学论文 篇3:

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科普影视资源的研究

科学教学倡导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行小学科学教材也有配套大量视频资源的光盘,但和国外的教材相比,还有欠缺。如港澳地区的科学教材不仅包含文字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模拟的三维景观以及录像等。这类课程资源与其他类型的课程资源相比,具有娱乐性、趣味性、生动性、直观性、感染力强等特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知识性、教育性,在激发学生想象力、启发思维能力、开阔视野、丰富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优秀科普影视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包含着人类文明成果,是教育的宝贵资源。如果能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选择、运用科普影视,将会对学生的科学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我们将科普影视引入学校和课堂,丰富科学教学资源;探索小学科学教学新方式,弥补科学探究活动“深度”有余,“宽度”不足的局限;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更为全面的提升。

一、科普影视资源的搜集

要想使科普影视资源更好地为我们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服务,首先要对科普影视资源进行一个良好的储备,以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出现。电影电视是主要的信息源,碟片、网络是影视的主要传播形式。面对海量的影视信息,我们可以通过电视录制,光盘提取,或是网络下载的办法加以搜集。科普影视项目,我们在博爱教育集团博爱小学已实验了一个学期,已经建立并遴选出一个稍具规模的优秀科普影视库。常州市电教馆目前有一万多部科普影视,我们已与市电教馆达成协议,作为他们的试点单位。因为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只能以光盘和硬盘储存的方式在内部流传。自拍视频也是一个不错的搜集方式,如周玉、许俊老师执教的《走马灯》;殷花老师执教的《降落伞》;陈秋艳、朱琴老师执教的《再生纸》;钱亚芳老师执教的《纸飞机》,都采用了自拍的视频资源。因为是自拍的,所以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教学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科普影视资源的选择

科普影视资源内容丰富,来源广泛,在影视资源突显教学优势的形势下,也需要科学教学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影视资料加以精挑细选,适时适量地使用,及时到位的引导将讲解与影视资料等教学手段优化组合,才能使影视资源在课堂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般来讲,选材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目的性原则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有目的地、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影视资源,所运用的影视资源应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更好的优化教学过程,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应考虑以下几点:①是否有必要使用:不能对影视资源的作用过分夸大,因为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其效果都能达到最优;②在什么环节使用最好;③要有明确的使用目的;④以什么方式呈现:是正播放还是倒播放,播一遍就好还是需要重复,是时播时停还是一路到底等等。

(二)适度性原则

不能矫枉过正,不分时间、内容,过多引用影视资源,喧宾夺主,反而弄巧成拙。由于受四十分钟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相关影视都展示出来,只能选择较典型的。教师要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的重难点等进行精心选材,选取最合乎教学目标的资源,剪裁、拼接,强化教学效果。要抓住最适合影视资源发挥其优势作用的时间点:即有意注意向无意注意转换的时候。不恰当的使用,反而会浪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冲淡教学重点,影响教学质量。

(三)参与性原则

学生与教师要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参与讨论和研究,有针对性地运用影视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选择好的影视片断,教师先要自己试看、预看,看要使用的片断在内容、情节、画面、配音等各方面是否达到帮助实现科学教学目标,哪些画面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细心解说,哪些画面是学生喜欢而又必须知道的部分,需要学生加强注意?放映过程中教师要看需不需要进行提示、启发学生思考,看完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其中要做好问题或解说词的构思。它们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影视资源与所学知识结合的印象,开发他们的思维,升华主题,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环节容易被忽视,但是非常重要。

(四)整体性原则

单一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还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影视信息中获取知识,使其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科学教育要回归生活,要追求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统一,尤其倡导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天生的探索欲与好奇心,选取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或运用所学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问题,如宣传环保意识,学会低碳生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发展。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接触到的重大事件更多、更快、更直接。教师要不断地收集一些最新的材料来更新教材内容,把一些热点事件的影视资源引入课堂,弥补科学教材的滞后性,如冥王星已不再是九大行星之一。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关注世界与社会的变化,适应科学学科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要求,达到素质教育之目的。

三、科普影视资源的运用

科普影视资源可用于不同的课型中,下面介绍经常用到的几种情况。

(一)创境启探式

是指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影视资源创设情境,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探求新知的教学方式。这也是影视资源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式。通常是这样几个步骤:(1)根据教学需要,精心选择剪辑影视资料;(2)进行问题设计,问题在前还是在后,这些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3)进行解说词的设计,设计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也可以和其他7教学方法有效结合。

如在教学《地震》一课时,课前2分钟可以先播放一段经过剪辑的《2012》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大地剧烈震动,房屋倒塌,道路错位,树木被连根拔起的景象。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恐怖的画面惊呆了,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此时教师作适当的解说,再让学生分小组说一说这是一种什么现象,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地震的情况说给同学听一听,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导入新授部分。

(二)“解暗箱”式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主观或客观条件的制约,学生无法亲身观察感受,教师借助影视资源进行科学现象、事件的逼真再现和科学实验的演示达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解决在教学“暗箱课”时教师讲不透彻,学生学不明白的难题。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叶和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个知识点,我们从《生物科学探索》中截取了《光合作用与呼吸》一段,该视频通过向学生直观展示水蕴草这种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让学生看到在有光照和无光照条件下,水蕴草的叶子生成气泡情况的对比,并且收集来的这些气泡可以支持燃烧这个事实。通过亲眼所见,学生真正理解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清晰详尽的讲解,加上直观的画面,这样轻松活泼的教学比教师语言讲述的教学效果更好。

有些教师在播放演示实验影视时,总是迫不及待地追问学生“是不是看到××现象?”“是不是这样?”“是不是那样?”这种“启发性”问题往往是教师的思维定势取代学生的独立观察、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则形成人云亦云的盲从,缺少质疑的勇气和大胆探索的精神,这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要避免的。

(三)内容拓展式

在科学课堂上凭借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实验来学习,往往会有科学探究活动“深度”有余,“宽度”不足的局限。而影视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拓展教学内容,将科学的探究活动做深、做宽。

如在三年级下册《关心天气》单元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懂得天气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通过教学,学生对于这一点的认识已经相当清楚,但是这个教学目标完成之后,我们并没有进入下一课的教学,而是让学生观看了一段从科幻电影《后天》中剪辑下来的片段。这段视频的思想内涵深刻,而且用故事化、情节化的电影做教材,学生觉得新奇,在观看过程中全神贯注,连平时最调皮捣蛋的学生都在认真看,学生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而通过震撼性的灾难场面,学生更从中领悟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对天气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反之被人类活动影响了的天气又会来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这个印象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相当深刻的,势必会引起他们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指导性地引入相关的影视资源,充分利用它们,使其与教材形成互补,同时大大拓展了教学内容,轻轻松松将科学课无限扩容。

(四)激发想象式

即通过影视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影视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科学背景知识,科幻题材的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这些科幻题材的影视作品,来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

在电影的世界里,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但是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大多都有一定的科学基础。如果能很好地抓住“它们”,将会为我们的科学教学带来新的惊喜。如电影《猫女》讲述了女主角被猫咬后,身体发生变异,成为半人半猫的具有特殊能力的人。通过向学生推荐这部影视作品,可以让学生对“基因”产生兴趣,激发其探究的欲望。而电影《侏罗纪公园》系列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克隆”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深湖巨兽》能让学生了解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使人产生联想。《太阳浩劫》能引发他们对地球与人类的未来产生想象……

将学生领入这样的世界,可以很好地为他们创设一个想象的氛围,在这个氛围里,他们任何的想象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能够得到很大的发展。

当然,在推介这类影片时,需要教师做充分的导看工作。通过教师的导看,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观看教师想让他们关注的重点,即使之前他们已经看过这部影片,但在教师引导之后再来看,就会产生有别于之前仅仅作为一部电影来观看时的感受。学生会用一个全新的视角,从科学的角度去观看这部影片,发现片中的科学元素,并以此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总之,科普影视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任重道远,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完成,希望本文的探究能够为利用科普影视资源辅助小学科学教学提供帮助,为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史柏良

上一篇:高校网络信息技术之德育论文下一篇:现代化教育技术优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