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视角下社区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通过对智慧教育背景下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现状及现有问题进行研究,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区域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研究对公共教育资源管理和服务及教育应用的重要性。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MOOC视角下社区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MOOC视角下社区教育论文 篇1:

耗散结构理论观照下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探析

摘 要:耗散结构理论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为研究社会系统提供了新的视角。社区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可以从耗散结构的4个形成条件即系统开放、非平衡、非线性作用和涨落出发,提出促进我国社区教育持续发展的途径:保持社区教育系统的开放,维持社区教育系统的非平衡态,发挥社区居民的非线性作用,利用“涨落”促进有序。

关键词:社区教育;成人教育;发展途径;耗散结构理论

作者简介:邵庆,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之间呈现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趋势,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耗散结构理论正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为社区教育的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耗散结构理论观照下的社区教育

1997年,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它是指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1]

荷兰的能源模型、美国的人口分布模型、加拿大的渔业模型都是耗散结构理论在社会系统中的成功运用。[1]社区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同样也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系统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要与外界发生交换和作用;(2)系统远离平衡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呈现一种不均匀、复杂多变的特点;(3)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成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也就是各要素构成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4)涨落导致有序。处于临界点的涨落如果人为加以利用,会成为巨涨落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发展方向。

(一)社区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一个系统要想形成并保持有序的结构状态,都必须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抵消自身的熵增,使系统的总熵量逐步减小,这样才能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走向高级。[2]社区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种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自然环境的开放。社区教育的主体是人,人要维持生存,离不开自然界的空气、水、食物等,只有不断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人才能够存活,社区教育才能存在。(2)对社会环境的开放。社区教育对社会环境的开放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政治环境主要表现为社区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扶持与指导。②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地区的物质基础、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社区教育是经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例如北京西城区、上海闸北区、杭州萧山区等依赖于社区雄厚的经济实力,率先开展社区教育。③文化环境主要是指社区教育要受到一个地区风俗习惯、基本信念、行为准则、制度规范等的影响。例如欧美国家推崇基督教文化的“志愿精神”,所以志愿者是其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

(二)社区教育呈现一种非平衡态

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态才有可能实现从混沌无序向有序结构转化的可能,即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才有可能通过涨落或突变跃入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结构。[3]

社区教育呈现一种非平衡态表现为两个方面:(1)社区与社区之间。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差异大,社区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所以我国社区教育实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层推进,以城带乡、以东带西、以点带面的渐进式发展格局。[4]通过建立实验区和示范区,使其发挥“先富带动后富”的作用,打破了传统的绝对平均主义,让整个系统呈现为一种非平衡态。(2)社区内部之间。例如经费投入方面,我国实行的是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社会、企业、个人等利益相关者部分出资的成本分摊机制;教育内容方面,成人侧重职业技能培训,老年人注重健康保健教育;教育对象方面,农民工、下岗待业人员、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是重点关怀对象;教育形式方面主要以非正式教育为主,正式教育为辅。

(三)社区教育各要素呈非线性作用

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特点在于系统中的各元素不是孤立的,不同元素的组合作用并不单单是每个元素单独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将元素间相互制约、相互耦合而显示出的一种整体效应。[5]全员性、全程性、全方位是社区教育的三大特点,这三大特点决定了社区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1)全员性即社区内所有人都可以参加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是一种群众性教育活动,一个集体的有目的的活动对整个系统的演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社区教育为大众提供了许多教育机会,有效的维护了教育公平,只要振臂一呼,便能应者云集。(2)全程性即社区教育贯穿人的始终。教育是让一个人不断“成人”的过程,社区教育为不同阶段的人提供不同的教育,使其教育实现终身化,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这种不中断的教育所发挥的非线性作用将对一个人产生质的改变,不断向“完人”靠近。(3)全方位即社区教育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提供不同的教育内容,包括生活常识类、法律法规、思想道德、文化艺术、职业技能等方面,社区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内容,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四)社区教育利用“涨落”变得有序

系统中的任一要素都有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并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而被放大形成巨涨落,当涨落运动引起的扰动达到一定的阈值,就会破会原有系统的结构,从而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的有序状态。[6]纵观我国社区教育的缘起和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社区教育不断走向有序正是因为在系统处于临界点时,抓住和把握了临界点附近的“涨落”,使系统向有序的方向发展。(1)起步阶段,抓住“改革开放”这一临界点,不断探索学校以外的教育形式更好的满足国民的教育需求,使社区教育名正言顺的在我国落地生根;(2)试验阶段,抓住“教育转型”这一临界点,全国范围内纷纷建立社区教育实验区开展探索创新活动,使社区教育成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抓住了每个关键时期的“涨落”,通过群众的非线性作用形成“巨涨落”,使得我国社区教育不断走向成熟和有序。

国外社区教育也善于人为利用涨落促进有序。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始终紧贴时代需要,从初期的实现“移民美国化”的目标、“产业革命”的需求、到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现代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抓住了每个时期的关键“涨落”,从而促进了美国社区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耗散结构理论观照下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保持社区教育系统的开放

对于耗散结构而言,系统是开放的,与周围环境有物质和能量交换。在开放系统中,靠与外界的能量和物质交换产生负熵流,使系统熵减少形成有序结构。[7]

1.观念要开放。一方面,要引进,即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与实践、各种物质、能量、信息例如瑞典的“学习圈”、日本的“学社联合”、欧盟的“学分银行”等等;另一方面,也要输出,即将社区教育的成果积极对外界进行传播和交流,宣传自己的教育理念,展示社区形象和特色。

2.资源要开放,表现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开放。(1)自然资源包括水、土地、动植物等,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自然资源开放即利用自然这个课堂开展社区教育。通过与自然的交流,感悟生命的真谛,意识生态的珍贵,学习环保的方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2)社会资源主要是指人才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①人力资源开放即做好人才的引进与输出。专职人员要注重其培训,包括业务能力、理论知识、领导能力、心理素质等,以促进其专业发展;兼职人员可通过设计一个人力资源补偿系统,通过报酬、福利、奖金以及表彰、特聘等方式吸引各行各业的人士参与;志愿者可利用其身上具有的强烈的“志愿精神”,发挥其所长,同时对其志愿服务及时给予肯定和回馈,使这三股力量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物质资源的开放即资源的共建共享。②物质资源主要指的是与社区教育有关的设备、设施、场地、仪器、教材等。社区教育要坚持共建共享,一方面,要兴建社区教育基地,作为日常开展教育活动的平台,配备相应的教室、教材、教具等,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于外界的合作,实现交互式开放。例如杭州市上城区采取了与社区辖区内教育机构和社会机构签订“物力资源共享协议”的办法,有效的改善了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③财力资源开放即做好资金的引进与自筹。社区教育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巨大工程,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以维持其正常运转。一方面,要积极向外界寻求资金,例如政府的拨款、企事业单位的投资、民间组织的捐赠,等等;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挖掘社区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例如将社区教育的成果如书籍、报告、视频等进行公开出售,有偿培训、开展商演活动、开发观光产业,等等。

(二)维持社区教育系统的非平衡态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在平衡态,系统的熵量已经达到最大值,从而无序度也达到最大值,不可能产生有序。[1]由于受到居民个体各种因素的影响,社区内部、社区与社区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应该人为利用这些差异,形成一种非平衡状态来推进社区教育的发展。

1.正确定位目标。目标即现实与理想的距离,目标是维持非平衡态的途径之一。社区教育都应该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利用目标的导向性来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使其有序的流动。(1)要明确目标内容。不同的组织、国家、部门对社区教育目标内容是不同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四性说”、“五性说”、“七性说”。我们可以运用SWTO分析法,对社区的优势、短处、机遇、挑战进行全面分析,制定“以社为本”的目标。例如我国社区教育的近期目标即根据现实需要创立领导或管理机构、建设社区教育的场所和教育学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等;远期目标是实现学习型社会。[8](2)要实时修正目标。由于社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遇到外界情势变化、内部因素变动、特殊情况发生就需要对目标进行修正,我国社区教育的目标经历了教育为社区建设服务、教育为居民服务、教育为社区和居民服务等阶段,依据“社情”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修正。

2.树立典型示范。社区教育可以发挥先进人物模范、先进社区的作用,产生一批典型或先进案例,创设出一种非平衡态,形成向先进学习的热潮。(1)要鼓励创新,开展实验。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必须根据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经济水平,探索出一套具有自然特色、民俗特色、人文特色的模式,实现社区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北京市朝阳区的菜单式课程开发策略、杭州市下城区的一街一品特色工程、武汉市峤口区五种方式推进学习型家庭建设等实验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要表彰先进,提炼升华。无论是先进社区还是先进个人,都必须加以宣传表扬,采取奖金、嘉奖、锦旗、奖杯等形式对社区教育做出特殊贡献的单位、个人、社区予以鼓励。(3)要对各实验区、示范区所取得的经验教训进行理性化分析研究,将其汇总成册,将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

(三)发挥社区居民的非线性作用

对于耗散结构而言,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终极原因。[9]人作为系统中最活跃、最复杂的因素,我们要充分重视每个人的独特力量,更要重视他们形成的合力,利用这种协同效应来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

1.居民自主自治,实现共建共享。社区教育的宗旨是为了群众,方便群众,乐施群众、惠及群众,内容由居民选择、形式由居民决定、时间由居民安排、环境宽松自由,一切以“社”为本。[4]所以,社区教育是事关全体居民的大事,需要居民自主自治,动员全员的力量,发挥居民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无论是社区教育的管理队伍、师资队伍甚至是志愿队伍,都必须是由群众民主投票选举成立组织的,群众有权利参与社区教育的各个环节,有义务对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与服务,有资格对社区教育的成效进行评价,只有实现居民自主自治,才能实现共建共享。社区教育应该尽可能多的提供这种“参与”的机会,这种参与不一定局限于社区教育重大事项的决策、重大科研项目的落实、整个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等宏观领域,可以通过参与社区教育的“读书节”、“文化周”、“培训日”等活动来体现,因地制宜才能贴近实际,因人制宜才能贴近群众,因社制宜才能贴近生活,“齐人心”才能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推动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2.涌现社会团体,展现勃勃生机。2013年,全国共有社会团体28.9万个,教育类11 753个,数量排名第3。[10]非营利组织在我国不断涌现,已经成为我国社区教育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1)明确非营利组织的功能作用,加强合作。非营利组织可以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挖掘开发社会闲置资源提供部分公共产品,除此以外还具有经济、科研、教育、政治等多种功能。我们根据社区教育发展需要与其合作,发挥其在教育、社会服务、科技与研究、文化、职业等领域的影响力,让其承担社区教育部分培训项目,提供教育服务,开展科学研究,筹集教育资金。(2)加强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管理,明确职责。由于我国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相关法律还不太完善,且NPO是以“志愿精神”作为行为驱动的,必然会存在“志愿失灵”的尴尬,所以社区教育除了与其开展深度合作的同时,应该对其加以监督,明确各自的权责利。社区教育的管理人员要对NPO的运营状况,包括财务状况、项目进展、社会影响、组织建设等进行监督,保证社区教育有序开展。

(四)利用“涨落”促进有序

社会转型期,社区教育的对象、空间、层次、内容、方式都处于变动之中,我们应该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形成巨涨落,推动社区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1.引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经费不足造成教育资短缺,面临穷国办大教育的困境,需要引入市场机制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市场对社区教育的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市场具有竞争功能,引入市场机制,产生优胜劣汰,促进社区教育主体不断在师资、资金、设备、场地等方面加大投入,不断改进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以争取生源;另一方面,市场具有筹资功能。市场机制的引入开拓了新的筹资渠道,例如收取学费、场地的出租、利用代培、出售学习卡、出售冠名权实现创收等。最后市场还具有促进教育公平的功能。各种民办学校、培训班、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等成为社会办学力量的出现,为居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我们应该审时度势地树立教育是适应市场需要的商品的哲学观,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也应该尽快确立与市场导向的激励机制相匹配的公平导向的实施策略,加强对市场机制的监督、管理、调控以弥补市场失灵。

2.运用现代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小农经济的混杂教学、工业时代的班级授课,到现如今数字化时代的“慕课”、“翻转课堂”,信息化与大数据席卷了全球每一个角落,技术改变了现代教育生态。[11]这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积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时代给予的“涨落”优势。(1)可以引入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的方式符合成人自我导向学习的特点,使学生在课上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合作、探讨、答疑、提问、展示。(2)运用移动学习。移动学习在利用个人碎片化时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网络的大范围普及覆盖,现在只需要一个学习终端,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求上网搜索、下载自己需要的视频进行学习。(3)远程教育使“因材施教”变得简单。因为“云计算环境下,系统可以捕捉和记录学生线上学习的每点信息,并对学生学习的深刻度、学习的熟练度以及学习性向等作出判断,制定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12]

社区教育的未来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让现代技术与社区相结合,进行本社区化的融合与创新,使更多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更多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促进全民学习宏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沈小峰.耗散结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1-35,110,88.

[2]权立枝.创新思维的耗散结构理论分析[J].理论探索,2010(3):35-37.

[3]龙安邦.非平衡态是教学有效的必要条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41-43.

[4]陈乃林,张志坤.社区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16,25-35.

[5]普里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83-349.

[6]牛志宏.耗散结构理论对职业能力培养的启示[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4(4):55-57.

[7]吴雪娟,任怀英.耗散结构论视野中的社区公民教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24):15.

[8]高志敏,蔡宝田.社会转型期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9-100.

[9]颜泽贤.耗散结构与系统演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10]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3-29].http://www.chinanpo.gov.cn/2202/80757/yjzlkindex.html,.

[11]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

[12]尚俊杰.MOOC:能否颠覆教育流程[N].光明日报,2013-11-18.

[责任编辑 金莲顺]

作者:邵庆

MOOC视角下社区教育论文 篇2:

智慧教育背景下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研究

摘   要:通过对智慧教育背景下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现状及现有问题进行研究,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区域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研究对公共教育资源管理和服务及教育应用的重要性。针对现有区域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信息认知壁垒、区域信息化资源重复建设投入大但收效甚微、同质化资源过多而又缺乏共享渠道、过多关注区域资源本身建设而忽略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公平而又丰富的学习渠道等问题。文章提出了转变区域教育资源建设模式,适应“智慧教育示范区”需求;转变区域教育资源被动发现模式,采用新型技术适应动态学习需求;构建区域教育资源新生态,创设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理念的针对性解决方案。以期为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全面落地贡献力量。

关键词:智慧教育;区域教育资源;整合;共享

智慧教育作为教育界摸索、探寻的新形势,是教育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智慧教育更新了教育史上第四次变革的内容、方式和人才培养的方向,使教育进一步向着被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使人才培养向着自主化、创新化、应用化的方向发展。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也相应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促使教育资源的建构由基于建设的资源建构观向基于生成的资源服务观转变。

一、智慧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

2008 年“智慧地球”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IBM《智慧地球: 下一代领导议程》中,自此智慧一词迅速在各行各业生根发芽。陈琳认为“智慧教育”是种教育新形态,是高度信息化发展的结果,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与标志[1]。“智慧教育”具有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模式融合、教育资源共享、信息资源海量的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内涵、本质、渊源、体系架构、体系技术、生态构建、境界、未来学习空间、创新实践、真实学习视域、开放共享观、环境模型、教师发展、课程开发等方面[2]。智慧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习者使用各种学习资源,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更富有激情和动力地参与到主动学习中,以培养其创造力和深层学习的能力。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形态,引发了人们对“创客教育”“微学习空间”“MOOC”“智慧教育云平台”等相关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及教学资源的探讨。

二、现有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应用的现状

1.区域教育资源整合现状

优质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使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社会各教育群体中得到广泛、充分和深入的应用,打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发挥最大效益和效能。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国家正逐步调整优化布局,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三通两平台”,快速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各个省份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以保障教育资源的优质整合,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浙江省依据《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3],要求建立“甬上云校”智慧教育新平台;安徽省建立了安徽教育资源运用平台;江苏省江阴市整合各县区资源打造了集中统一的教育资源共享云平台。为推进智慧教育的创新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4]提出了建立“智慧教育示范区”的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响应号召,不断建立教育云平台,实现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满足人们对高质量、高水平、公平和个性化教育资源的需求。

2.现有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现有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数量多、体量大,但数据比较分散和孤立,无法大范围、高效率地交换和共享,宏观数量上的优势并无法产生相匹配的微观资源应用效益。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各自为营,教育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从而产生资源静态化、重复建设和数量堆积等问题。因此,为适应智慧教育阶段新的资源建设要求,亟需构建统一标准的生态化资源建设、应用模式及发展体系,探索区域教育资源的创新性建设方向。

(2)“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是合理布局区域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教育智慧化,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教师、学生及家长提供个性化和精准化教育服务,最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5]。然而,现实情况是学习者可使用的區域教育资源数量及来源不断增加,但资源并没有真正运用到学生和教师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如无法持续动态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获知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学习路径。智慧教育环境下构建区域教学及学习模型,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智慧化资源服务,并为教师和学生后续的个性化、智慧化、精准化教学和学习提供实施基础。

(3)现有区域教育资源优化共享提高了教育资源的物化形态质量,但其观念形态并没有与之相符,因此无法产生与物化形态相匹配的教学效益及效果。主要原因是智慧教育背景下区域教育资源的物化形态和观念形态没有深入融合,应进一步加大观念形态宣传和教育,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云平台,构建智能、灵活和泛在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4)区域教育资源评价方式虽然多样化,但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法静态、缺乏动态监测与反馈等问题。需要注重成果转化,推进技术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在教学实践中建立和完善资源服务模型、资源优化模型和资源匹配模型,服务于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动态化和终身学习。

智慧教育要求教育资源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本身的效用,然而现有资源及平台各自为政、相互隔离,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无法高效地更新与共享成为现有资源的最大问题。因此,基于现有教育资源和教育平台,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汇聚教育数据及教学智慧,建设数据路网和智能匹配系统,实现“人网融合”的高品质个性化育人机制[6]。运用学习分析技术,实时更新学习者及课程状态,构建新型共建共享服务机制。促进教育信息的深度融合和教育公平,最终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资源的主要建设方向。

3.智慧教育背景下区域教育资源整合的教学应用研究

在智慧教育背景下,区域教育资源整合实际应用在学习、教学、管理、评价和智慧型人才培养方面,集中体现在对教与学的影响及教与学平台的建构方面。对教学的影响集中在大规模开放课程、智慧学习空间的建设等方面。学习分析行为模型和学习活动流模型主要关注学生学习来源的多样化和持续性问题,最大程度地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学习者主动、探究和混合学习[7]。采集学习者学习同质或异质教育资源过程中的数据,运用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在线群体行为与资源类型之间的关系,用以及时反馈更新资源,提高学习者的自适应学习能力[8]。在教师教学方面:智慧教育云平台在教与学支持服务、学习过程监督和监测、教与学绩效评价等方面助推区域教学智慧化[9];学校教师运用智慧学习空间和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自主、合作及终身化学习,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增强绩效和管理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10]。基于智慧教育云平台探究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效果影响因素。通过与大数据、智慧教育相结合,设计智慧课程背景下的学习分析模式,构建多元视角的基于MOOC的学习分析模型,推动智慧教育管理和智慧教学评价的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区域教育资源作为“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的基础性支撑和分析要素,对构建智慧教育资源研究体系,实现基于资源的系统化和整体化贡献力量。

三、智慧教育背景下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研究的对策及意义

1.研究思路

本文在调查与分析智慧教育背景下利用现有技术对教育信息资源整合的功能需求基础上,提出了整体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在文献综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的研究与智慧教育发展趋势相符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与现行资源服务模式相兼容的教育服务体系机制,以求改进和创新现有的区域资源整合模式,为教育信息资源整合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研究智慧教育背景下学习者和教师对区域资源整合的应用和适应性,构建智慧教育背景下学习者自适应学习认知模型和教师教学认知模型,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整合现有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立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体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机制,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创新。建立区域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机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改善资源供给和优化升级模式,并可视化监控调整系统和优化教育信息资源运维,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2.研究对策及意义

针对现有区域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信息认知壁垒、区域信息化资源重复建设投入大但收效甚微、同质化资源过多而又缺乏共享渠道、过多关注区域资源本身建设而忽略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公平又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渠道等问题,本研究重点关注教师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及发展。另外,区域教育资源的研究呈现出不断增加宏观的低层次共享建设[11],忽视区域教育资源中微观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化需求资源流转建设,结果导致区域教育资源优势地区和薄弱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教育资源建设速度与发展差异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导致出现新一轮发展不平衡现象[12]。现提供三种对策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1)转变区域教育资源建设模式,适应“智慧教育示范区”需求

智慧教育秉承教育由资源转向服务的发展理念,服务于不断升级的区域教育资源管理需求,同时为先进技术和资源的筛选服务,为资源融合提供接入点,以实现区域教育资源总量的生态化增长[13]。区域教育资源分为实体性资源与虚拟性资源两类。对于实体性资源,可以向相对薄弱地区倾斜投入,能够短期见效,但不具有可持续性;对于虚拟性区域教育资源,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快速、长效地实现共享共建。实体性和虚拟性区域教育资源配合扩展了资源配置方式,创设性地以资源为支撑,以实体为主体,构建了良好的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2)转变区域教育资源被动发现模式,采用新型观念适应动态学习需求

针对现有教育资源和教育平台缺乏对使用者使用过程的监测和跟踪,难以确定使用者的认知路径、使用习惯及兴趣爱好,无法针对个体需求给予个性化的建议等问题,本文提出应转变区域教育资源的被动呈现方式,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和学习分析等先进技术优化教与学过程,使区域教育资源共享的物化形态、观念形态和技术形态相互融合(如图2所示),构建高质量的具有资源提供适应性的区域资源,尽量契合使用者的认知结构,降低认知负荷,提高使用效果。

(3)构建区域教育资源新生态,创设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理念

建构资源服务新形态,建立区域静态资源与动态资源相互协调、适应、整合和共建的区域教育资源新生态。整合异质优势资源[14],打破同层次教育资源固化范围,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精准个性化服务。构建示范型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发展模式,实施校际和师生联动,构建“产—学—研”联动方式,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分担模式,创新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均衡发展理念[15]。

四、结语

通过对智慧教育背景下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现状及现有问题进行研究,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区域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对公共教育资源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性。针对现有区域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信息认知壁垒、区域信息化资源重复建设投入大但收效甚微、同质化资源过多而又缺乏共享渠道、过多关注区域资源本身建设而忽略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公平而又丰富的学习渠道等问题。本文提出了转变区域教育资源建设模式,适应“智慧教育示范区”需求;转变区域教育资源被动发现模式,采用新型技术适应动态学习需求;构建区域教育资源新生态,创设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理念的针对性解决方案。以期为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全面落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琳,陈耀华,张虹等.教育信息化走向智慧教育论[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2):12-18.

[2]陈琳,杨英,孙梦梦.智慧教育的三个核心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7):47-53.

[3]王静.基于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2):119-121,149.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 5367987.htm.

[5]王运武,李炎鑫,李丹.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的现状、内容与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1):26-32.

[6]钟绍春.人工智能支持智慧学习的方向与途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9(7):8-13.

[7]郁晓华,顾小清.学习活动流:一个学习分析的行为模型[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4):20-28.

[8]马婧,韩锡斌,周潜,程建钢.基于学习分析的高校师生在线教学群体行为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2):13-18,32.

[9]曹晓明,朱勇.学习分析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平台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5):67-74.

[10]張进良,何高大.虚拟学习社区知识供应链的协同框架与运行机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3):79-85.

[11]姜媛媛.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区域内社会教育资源整合的思考[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7,32(2):61-64.

[12]王星,李怀龙.区域优质教研资源共享流转的“互联网+”模式设计与实验模拟[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2):83-93.

[13]常波.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解析[J].职业,2017(3):36-37.

[14]李若琦.区域协作服务党校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智库时代,2020(15):163-164.

[15]杨建良.云环境下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区域共享服务体系的构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9,19(6):61-65.

(编辑:王晓明)

作者:王丹 沈云云

MOOC视角下社区教育论文 篇3:

移动教学环境下的会计学本科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在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的应用背景下,高等教育采用智能化移动设备开展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各个学科领域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本文首先对近年来会计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应用移动技术开展改革的情况进行回顾,进而提出了基于4E-2L模式的会计学本科层面会计信息化教学框架,并给出具体实施和优化的策略,对同类院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移动课堂;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化,智能化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为移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令更多学习者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约束,挣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在真正意义上做到无时无刻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如同席卷全球的信息风暴,带给高等教育巨大挑战,引起了一场教育界的海啸。而国内外移动教育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教育类APP在线服务的应用,如网易公开课、腾讯课堂、百度传课等不断加入,使得智能终端移动设备作为学习工具实行移动教育课程成为一种大趋势。

一般而言,目前国内开展大规模移动教育采用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和SPOC(小规模私有化开放式课程)等形式,利用手机APP进行课程推送,支持学生自由选课。如邵佳佳提出“基于SPOC翻转课堂”的“四个三”教学模型,并进行课程翻转课堂实践,分析教学效果,取得较好的效果;程平利用SPOC构建了课前云课堂数据驱动下的学习策略、课中以任务为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活动、课后教学资源共享的教学框架,将SPOC的技术支撑发挥到了较高的水平;而吴宁则深入开展大规模班级教学环境下混合教学探索,将MOOC、SPOC、翻转课堂、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有机融合,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方面有显著效果。然而,应用这些研究都聚焦在教学形式上,对教学内容与教育技术的匹配和优化上鲜有关注。与常见的移动教学模式不同,高校会计学本科的会计信息化教学具有很多自身特点,要求基于MOOC或者SPOC的移动课堂体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适用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4E-2L模式的会计学本科层面会计信息化教学框架,分析了移动教学环境下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对实施过程进行了适当优化。

二、移动教学环境下会计学本科会计信息化教学特点

(一)实验技能训练要求高

会计信息化课程既有理论学习,也有对软件的实际操作,这就要求移动课程教学能够重视实验技能的教学传授。但目前的以MOOC和SPOC为主要形式的移动教学,往往侧重于教学理论,无法支持学生利用移动设备进行软件的仿真操作,同时也缺乏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实时交互,大大限制了移动教学的应用适用程度。

(二)教学素材的行业指向性较弱

由于MOOC和SPOC的微视频基础局限性,实务操作内容往往只选择某企业某一项的经济业务,缺乏业务的完整视野和适当的行业背景,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向性。对于特定行业和企业的财务分析、财务决策及财务预测等方面的实务操作很少,导致学生无法准确把握工作中会计核算的实际作业体系,必然对实际教学效果造成影响。

(三)教学过程缺乏交互指导和资源整合

会计信息化课程以多形式的交互学习环境为主,需要进行资源的整合,建立如社区讨论、一对一互助和应用实践交流。整个应用环境实现了学习资料的共享、交互式学习辅助和学生管理的有机整合,充分考虑了教学效果评价的要求,实现了资料的多样性、突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团队互助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推广和辅助的有机结合。

三、移动教学环境下的会计学本科层面会计信息化教学框架

通过运用移动教学环境下的会计学本科层面会计信息化教学框架,将教学任务布置给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实施深度的线下交互,及时的反馈与讨论,更应借助大数据支持下的学习分析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学习分析有助于课程学习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管理决策水平及时将数据上传到外部云教育平台,由云教育平台用来进行庞大数据的处理之后进入大数据用来分析最终的教育导向。

教学情况反馈给管理层形成了双闭环模式(Double closed loop)整个模式主要强调的就是深度反馈。如图1所示,有以下优势:

(1)会计学本科层面会计信息化教学框架强以技能培养为核心,通过基于云计算平台支持的手机端远程登录系统,为每个学生创建一个虚拟账户,独立运行财务软件系统。

(2)会计学本科层面会计信息化教学框架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通过满足行业特征的会计数据案例为支撑,以服务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目标,输送高素质的行业会计人才。

(3)根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线下交互模式,教师以及杰出的教学骨干作为线下交互模式的主要技术核心与管理核心,共同完成面授、课下辅导、问题答疑等相关工作,教师与技术核心人员的强强联合做到有效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师生间双向交互的同时更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習的愿望和积极主动性。

对于参与移动教育相关工作的人员有计划性地分期以及分批次地加速移动教育进展、日常教学管理及相关信息技术指导方面的岗前指导或岗位培训,使其熟练地操作移动终端设备和多媒体教学的技术,及时指导学生能自主学习,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就教师的参加以及对于教学模式的线下交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初步接触移动教育模式下线下交互的教育环境时,暂时不能彻底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教师须提供实时的线下交互答疑与辅导,交互活动的实现不但能够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更能有计划性地布置教学任务。教师作为教学该模式的驱动者,在实现移动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与高校管理层之间的枢纽,大部分的线下交互都是由教师设计和组织的,甚至教师也参与设计交互主题。

(4)地方高校移动教育的大数据反馈,课中采用形成性评价。教育教学情况的实时反馈是4E-2L模式的重点,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对学习者进行持续跟进指导。通过收集学习进度作业完成质量,对资源的使用情况、测试成绩、与其他成员互动情况、自我反思与管理情况等数据进行学习分析、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定期诊断和反馈学习者存在的疑难问题,由此展示学习成果,激励学员进步。

四、结束语

通过构建移动教学环境下的交互模式框架,克服了会计学本科层面会计信息化在教学传统MOOC和SPOC应用方面的不足,不仅满足了实验技能训练的高规格要求,同时强化了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行业背景,同时通过碎片化的学习方式,能够充分利用时间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对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和缺乏独立思考的学生能够起到有效的帮助;有利于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学生制定学习任务,对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果;方便于高等院校管理高层即时把控各专业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地对于整体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水平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于海燕.MOOC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0):248-249.

[2]郑巨洁.Android平台下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浙江师范学院,2013:30-31.

[3]邵佳佳.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应用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97-199.

[4]程平.基于SPOC 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应用[J].财会通讯,2017(10):47-50.

[5]吴宁.大班教学环境下基于SPOC 的混合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6(5):32-37.

[6]刘斌,张文兰,焦伟婷.传播学视角下移动学习探究——基于要素分析的移动学习过程模型构建与解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9(6):69-72.

编辑∕王剑慧

作者:彭晓英 张庆华 曾晖

上一篇:基于创新视阈的大学体育论文下一篇:公路工程建设与工程预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