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024-05-16

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共8篇)

篇1: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体育锻炼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

一、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 ..

二、体育锻炼对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

三、体育锻炼对美育的重要性 ..

四、体育锻炼对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性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0802班

王承睿

U200812738

2008年10月30日 体育锻炼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社会进入了21世纪以来,对人才的渴求达到了一种空前的高度。何谓“人才”?在我看来,就是有着与众不同的之处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到要有一门特长或者是有一种技术的重要性。因此,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个有着多种特长或者能力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成为人群中的焦点,无论在哪里,都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全面发展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新时代对我们的考验与要求。可是,要如何做到全面发展呢?我们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下手呢?

我的观点是:体育锻炼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那即是说,体育锻炼对人全面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流行这样的一种健康生活的理念: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有学者将健康分成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身体健康是指人在生物学方面的健康,即人体的结构完整和生理功能正常;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丰富充实,处世态度和谐安宁,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道德健康就是指既为自己的健康也为他人的健康负责,把个人行为置于社会规范之内。对于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我们不言而喻。不同的体育运动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例如,大球类运动可以锻炼我们的手、脚的运动能力;长跑可以锻炼我们的耐力;乒乓球可以锻炼我们手腕的灵活性;太极拳可以锻炼我们身体的柔韧性等等。所以,体育运动是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有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也可以说,使身体健康的最主要的方式便是体育锻炼。再来说心里健康,有人会问,体育运动是纯粹的肢体上的运动,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其实,体育运动绝对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的。首先,体育运动在很多时候都是有胜负性的,很多人对这个胜负都是很在乎的,这也是体育的一个魅力所在。所以说,正是由于体育存在着这胜负性,便决定了很多人因为这一分两分之间的差距而产生了心理上的影响。赢的一方自然高兴愉快,但也很可能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输的一方自然不会高兴,而且很可能回因此产生嫉妒和不服气的情绪。所以,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上的影响便不能忽略。但正因为如此,我才说体育运动才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许这听上去有一些矛盾,但因为事物有着两面性,正因为我们平时进行了正确的持久的体育锻炼,在锻炼的过程中,我们慢慢的体会到体育真正带给我们的东西——体育不是为了争夺名利,而是为了升华自己,让自己更健康。因此,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尤为有益。它会使你淡薄胜负的观念,让你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来处世为人。还有道德健康,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一个人健康心理状态的形成,所以有了一个良好心态的人,对自己对他人乃至于对整个社会都会抱有一个好的道德准则,如此以来,体育锻炼对一个人的道德健康同样也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综上而言,体育锻炼对于一个人的各种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正是体育锻炼对人们健康的积极影响,才使得体育对于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用产生了最为基础的作用。

二、体育锻炼对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总是把分数看作第一位,这便使得中国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往往比外国学生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弱很多。在西方国家,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不同方面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其中,加强体育锻炼就是一种很主要的方式。有的人可能认为体育只会对人的身体健康起到一定作用。殊不知,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首先,体育锻炼是主要是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这便是在某种程度上来锻炼你的动手动脚能力。其次,体育锻炼也不是单一的身体的运动,同时也是脑力上的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锻炼者也要充分运动自己的大脑,想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锻炼更科学更健康更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说有时体育锻炼也是一种智力上的运动。再者,体育锻炼有时也是一种团体性的项目,因为很多体育运动都不是单人性的,是需要一个团队来共同达到锻炼效果的,所以通过这种团队性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团队主义感和合作配合的精神。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思维运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社会实践能力所必备的东西,故而我们可以得出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实践能力的结论。

三、体育锻炼对美育的重要性 ..体育是人体形态美、精神美和运动形式美的综合表现。体育锻炼蕴涵美育因素,人体运动美、形态美体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体育运动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还可深化人的美感。一场国际比赛,在某种程度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荣誉,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弦,当我国运动员获胜,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壮丽情景无不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将人们带入一种奋发向上的美好境界,促进人的精神内在美。可见,体育运动使外在美与内在美达到和谐的统一。另外,体育具有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特点。大部分体育活动(除了室内运动)都是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下进行的。此外,各种体育场馆的布置设计,建筑与装饰,既可供人们健身、娱乐、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又具有美化装点城市建设的审美价值。“绿色体育”、“绿色奥运”有利于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所提倡和采取的一系列环保措施,显示了建立尊重自然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如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的理念,我国许多城市开始重视建设优美绿色生态环境与运动健身功能融为一体的体育休闲公园,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可见,体育锻炼可以加强城市环境建设,美化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经常地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这种良好的氛围的影响下,我们的社会也将变得更为和谐更为友爱。

四、体育运动对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人们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工作和生活中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这种状况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人们往往容易产生嫉妒、敌意、不满、愤闷、颓丧等不良情绪。而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进行的,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折射着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共同的活动,人们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产生了情感。一场酣畅的体育锻炼,往往将人从烦恼、紧张、压抑等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是亲和、亲情、友情的纽带,是创造健康向上社会氛围的平台,在相互交往中缓解精神压力,实现对自己的精神状态调节。体育还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感,是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增加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友谊、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所以,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综合分析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所谓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即是说要从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要做的非常优秀。说的具体点,也就是像我上面说讲的那样,要有良好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有能够独当一面的社会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以及有着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咋一听,一个人要具备这么多的优点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不过,真的就有一种办法可以很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这些方面的能力,那便是体育锻炼。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体育锻炼,让人们积极地投身到体育锻炼中来。为了自己的全面发展,体育锻炼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篇2: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论体能锻炼对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

学习效率更高 孩子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这三种神经传导物质都和学习有关。多巴胺能够传递“快乐与兴奋”的信号,促使注意力集中,有助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身心发育、性格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孩子在参与活动时,一定会遇到一些困难,而当孩子克服了自己的恐惧感完成这项运动时,孩子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能帮助孩子长个子 运动的时候,血液循环好,骨骺细胞也很活跃。而且,运动能增加钙的吸收,很多孩子一直在吃补钙食品,也经常晒太阳,但还是会缺钙,可能就与他运动少有关,骨钙沉积的不够。

更容易交到朋友 喜欢运动的孩子,一般都比较阳光开朗,“情商”比较高。而且通过运动,孩子的心胸会更加开阔,不容易“生闷气”。 存在即合理,尽管学校里的体育课地位很低,但是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

增强身体素质 (1)促进肌肉发育:可以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运动量。课程进行时,全身的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更加旺盛,全身肌肉因运动变得更加结实。 (2)促进骨骼的发育:刺激骨膜的反作用,使骨骼的发育更加旺盛,从而更加的坚固。 (3)促进器官发育:调动起全身的主要器官,代谢更加旺盛,器官功能提升更加迅速。 (4)改善感统失调:通过体适能课程中针对性训练可有效并快速改善儿童的感统失调问题。

加速智力发育

通过调查研究,少儿体适能运动素质是与儿童智力呈正相关关系,例如速度、力量和专注力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关系的。儿童的智力和学习成绩与少儿体适能的专项课程例如力量与爆发专题,反应力、速度和耐力专题,协调专题,灵敏专题和平衡专题等课程训练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篇3: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体育院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组织课外体育锻炼, 一般分个人锻炼、小组锻炼和集体有组织锻炼等几种方式。

2.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特点

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存在的问题, 在学校、年级、班级组织下不受课堂常规管理及要求制约, 比较自由, 以个人需求为宗旨进行学习、教学和训练。

3.目前体育院校学生课外时间使用状况

体育院校学生除了要学好体育相关理论知识外, 还必须熟练体育各个项目的技战术动作、裁判知识及教学能力。完成繁重教学任务、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 只靠学校安排的课堂教学, 而学生要弥补课堂的不足, 强化技术动作, 提高身体素质, 更需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和锻炼。针对这种现象, 本文选取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学院三所体育院校, 抽取100名学生进行调查。

从上表四个指标的调查情况可知, 三所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并长期坚持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都在40%及以上, 而经常锻炼的学生, 广州大学28%, 广州华院30%, 华南师范大学28%;偶尔参加锻炼的学生, 广州大学20%, 广州体院22%, 华南师范大学22%;几乎不锻炼的学生, 广州大学10%, 广州体院8%,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9%。从目前三所院校反映的情况, 体育专业学生能正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概在70%左右, 而偶尔参加和几乎不参加课外锻炼的在30%左右, 以上反映出的三所院校体育专业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对于存在的问题, 学校应采取合理的方法教育, 引导广大学生自觉、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4.合理、科学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高等院校教育学生主要通过老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教与学的形式, 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和技能外, 还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和训练, 消化课堂知识, 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课外学习和锻炼, 熟练掌握知识和动作技术。因此学校应引导教育学生认识到参加课外锻炼的重要性, 并养成长年坚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4.1教育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完成学业很重要。

教师面向众多学生进行施教, 就有可能出现老师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全部学生的情况, 有些学生或许经过课堂教学无法掌握知识和技能, 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素质问题、领会能力, 无法经过课堂教学就掌握知识和技能, 另外个别项目教学周期较短, 学生跟不上进度, 无法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动作技能, 有可能出现掉队现象。因此针对这些问题, 学生可参加学校、年级、班级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 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 通过训练改正错误动作, 熟练掌握正确动作。有时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改善, 导致无法完成正确动作, 不能单独示范动作, 而影响学业, 学校应对广大学生引导、宣传利用课外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和重要性, 进一步认识到课外体育锻炼能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改善自己存在的缺点。

4.2培养广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

体育院校应当正确引导、教育广大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及重要性, 使广大学生真正领会到学校的意途, 用心自愿地、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而学校或年级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时, 除引导之外还在于管理、教师指导等问题的落实到位, 首先安排各班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 并登记出勤情况, 在综合测评、评先、评优方面给予一定的评选分值, 其次对一些缺勤课外锻炼的学生, 班主或成辅导员应及时了解情况, 督促参加班级课外锻炼, 并安排班干部对缺勤同学开展帮、带工作, 使全班学生养成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另外应对每次课外体育锻炼安排值班教师, 教师的参加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和学习干劲。负责训练的教师应针对学生课外锻炼制订详细计划, 编写每次训练内容和学习任务, 以及待解决的问题, 让广大学生体会到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和价值。

4.3学生通过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

学生参加正常的课堂教学由于自身的领会能力和身体素质, 有可能无法领会知识和技术动作, 根本不能完成正确动作。对于出现这些问题的学生, 由于教学周期已过, 或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单独停止教学、辅导某一个人。因此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由于不受课堂常规、纪律的管理, 学生可以放松地在老师和其他学生的辅导下学习自己欠缺的技术动作, 改正自己存在的问题, 正确全面地掌握动作。

4.4通过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学生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特点, 对学生身体素质包括速度、耐力、力量、柔韧性、协调性的要求极高, 由于各人身体素质不同, 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这给学生参加教学、学习技术、掌握动作带来负面影响, 造成学生由于身体素质的欠缺, 无法完成正确的技术动作, 而有效地、针对性地组织广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可以不受正常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束缚, 根据各人存在问题进行训练和辅导, 解决广大学生身体素质存在的问题, 完善学生身体机能, 提高身体素质。

4.5通过课外体育锻炼, 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体育院校培养学生除了全面掌握教学内容, 完成教学任务外, 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应具备一技之长, 有较高专业水平, 具有很强的专业素养, 根据目前学生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专业技术的时间单靠正常的教学时间的安排, 要掌握全面专业技术和过硬的专业能力有一定难度, 而组织广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训练和技术练习, 可通过长时间的常规体育锻炼, 巩固基本技术动作, 提升技术动作和战术的实用性、灵活性和针对性, 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专业能力。

5.组织体育院校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具体措施

体育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除参加正常教学外的另一种学习知识的课外锻炼方式, 改进技术, 提高身体素质, 教育学生热爱专业, 并为了取得优异成绩, 在校期间争分夺秒地学习和训练, 而学校有义务组织广大学生进行课外锻炼, 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参加锻炼的好习惯

5.1组 织 学生 进行 课 外 锻 炼 是 仅 次 于学 校 正 常 教学的 另一种教学训练形式。

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规定的各门课程, 并认真上课, 教师的教学按严格的进度完成各教学内容, 不能出现与教学常规不符合的各种做法, 因此教学过程比较严谨。按规定内容较机械化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这种单一的流水式地接受教育能领会多少, 掌握到什么程度只靠学生自身能力, 学校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可以不受课堂常规制约, 根据学生需求, 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

5.2针对学生需求确定详细的教学、训练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由于不受课堂常规的制约, 可以灵活地、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缺点进行教学、训练。因此组织课外体育锻炼的教师宜采取与学生座谈、交流的形式, 咨询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急需提高的技术动作,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动作的情况, 判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环节。有针对性地制订学生各阶段性的教学内容和训练计划, 保证广大学参加课外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改正存在的问题。

5.3采取各种宣传、教育 手段引导学生 认识到 积极参 加课外锻炼的重要性。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非正常教学的一种教育方式, 为了使广大学生积极自愿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组织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从学生利益考虑, 而学生参加锻炼对自己的就业及今后人生有极大帮助, 其次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使学生自愿积极参加而不是强迫学生参与, 最后应让广大学生明白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与教学训练内容、时间安排等, 从增强学生信心, 整个工作安排都应让学生了解和明白这项工作对每个人的作用, 对自己的帮助和取得的效果。

5.4制定课外体育锻炼具体措施和管理制度。

5.4.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水平分小组锻炼。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主要目的与任务是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根据学生身体素质, 采取有效的训练方法,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保证广大学生通过教学掌握动作技术, 讲解动作要领并示范正确动作, 为了达到锻炼效果, 确实解决问题, 应把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按实际水平、需解决问题的类型进行科学分组, 每组搭配一名技术水平较全面的学生, 负责小组的管理及训练辅导, 以好带弱, 全面提高学生技术水平。

5.4.2课外锻炼做到既有集中训练又能分开小组训练。

教师集中全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解决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 同时安排一些时间布置内容, 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各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 具体每周有一两次教师集中训练, 两三次各小组训练。

5.4.3执行严格考勤制度, 表现情况与综合测评挂钩。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首先让广大学生自觉遵守各项管理制度, 积极参加每次训练, 其次安排各小组长严格实行考勤制度, 规范学生自觉参加锻炼, 另外每月总结全部出勤情况, 表扬积极、认真的学生, 督促欠缺的学生, 鼓励他们认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最后总结全体学生一学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 并统计学生的出勤率。

5.4.4进行课外锻炼的各班级安排教师负责训练工作。

学校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是为了达到训练效果, 真正让学生感觉到本工作的有效性, 保证课外体育锻炼能长期开展下去, 成为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班级应配备一名有责任心、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负责带领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使学生体会到课外锻炼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到教学工作中, 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6.结语

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宗旨, 广大学生要成为国家的栋梁必须掌握知识和专业技术。学生的知识来源除了课堂学习外, 学校应更广泛地为学生提供努力学习的机会, 采取各种途径向广大学生传授知识。因此体育院校在当前形势下除了要组织学生参与正常课堂教学外, 应更注重利用课外时间, 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和训练, 拓宽学生学习途径, 利用课外锻炼弥补学生课堂学习的不足, 采用各种方法, 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摘要:体育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服务于学校、政府体育部门和社会各种体育机构。学生不但具有丰富的体育理念知识, 而且掌握高超的体育技战术能力。体育院校培养学生除了通过正常的课堂教学和训练外, 更重要的是利用课外时间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广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并通过课外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熟练掌握技战术水平, 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体育院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

[1]刘亚洲.谈职业学校课外体育活动[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2) .

[2]康春兰.关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井冈山师范学院 (自然科学) , 2004 (6) .

[3]张华君等.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 2003 (2) .

[4]戴敏华.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价值[J].辽宁体育科技, 2003 (4) .

篇4:再谈体育锻炼与健康的重要性

学校体育是基础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立足现实,着眼终身,强调未来发展,使学生通过体育课掌握科学的自我锻炼方法和意识,自然发展成向终身体育过度的一种社会时尚和手段。

一、体育锻炼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础

作为中技学生所面临的是体能和体力的挑战。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就应该多给学生以启发和诱导,健壮的体格是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的前提。

以往我们总认为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实际上这种观点与学生的主观意识很不相符,也是互为矛盾的。曾经有位大学教授在《学生对体育项目的态度及社会转移价值》一文中明确指出:“在校生对体育项目的态度有矛盾,主要表现在信念和行为方面的矛盾。”“学生在主观上已了解到某些项目对锻炼身体有良好价值,但却不能转向自己的行为。”这样一来,学生上课的情绪和行为与教师的主观意识也就不相符了。

因此,强调把“有效地增强体质,达到教育的要求,为更好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光荣任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的目的。强调的是既要注重运动项目技术,又不能忽视体质锻炼。在现实生活中,体育大则服务于社会,小则就是丰富个人业余文化生活。

二、体育锻炼观念和意识的改变

在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劳动力本身的要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当你投身于工作时,不单单是要付出多大的力气和有强健的体魄,更主要的是要更新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极具大胆的创新意识。

这并不是说锻炼身体不重要,而是社会对增强体质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决定了体育锻炼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服务于劳动力本身能力的综合指数。不光是要有胜任工作的体能,还要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所带来负面影响和心理承受能力。

一个人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能积极有效的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不但能增强你的自信心,还能增强你对挫折与失败的抵抗能力,这样既培养了你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有助于你广结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性格开朗、心胸更加开阔。

三、体育锻炼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世界对体育盛事的痴迷程度不断增加,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们相聚在一起,体现着“团结、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充分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得到的是极大的精神鼓舞和视听享受,这就是体育的魅力所在。

在追求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的今天,健康时尚的娱乐活动就形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吃饭和睡觉一样不可或缺。而体育与健康强调的正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高度统一。心态是否正常,直接决定心理健康的程度。我们周围的人常常只注意身体有形的东西,而往往忽略了对健康状况起重要作用的“心理”这个无形的重要因素,其实身心的健康发展才是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所在。

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对精神方面的追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大众化的社会现象,无论对提高身体素质还是精神素养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篇5: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考研族在进行考研复习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自身实际的身体状况这一现象,本着从实际出发,针对考研族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进行简单说明,从而从学校的调控、个人体育锻炼选择的途径上和选择的内容上、以及个人锻炼的时间上给出相关的方法和对策,以供广大学子进行借鉴,从而希望无论从思维的重视程度上还是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上,都能够对广大考研族提供相关的帮助。

关键词:考研族;体育锻炼;必要性;对策

一、体育锻炼对于考研族的必要性

(一)体育锻炼的优势如我们所指的,体育锻炼是有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首先在身体上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使得身体正常发育,并且使得身体各个部位(手脚等)可以协调的发展,并且可以增强自身各个器官的相关机能,如心脏、心血管、骨骼等等,从而达到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能力相应提高的结果,从而有效的提高的身体各个器官的相应的免疫能力,其次是在心理方面,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来调解相关的负面情绪,以亲近自然的态度来接纳相关的挫折和失败,科学和实践证明,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涉及多种因素,而体育锻炼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

(二)体育锻炼对于考研族而言的必要性如上文所提到的考研族其自身的身体情况以及体育锻炼所带来的优势,故而对于考研族而言,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是必须的.,这样首先是会在身体上保证身体情况在考研的学习过程中不会影响到考研复习的进度,其次则是在心理上减缓或者说是消除考研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故而对于考研族而言,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

二、锻炼的相关事项

(一)进行体育项目的不同组织形式的选择

从体育项目的组织形式上来说,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个人形式,这种形式从其本质上来说主要是可以比较随意,由于其个人性所以不需要进行相关的活动组织,但是也正因为单个人其相关与人交流的娱乐性会大打折扣,其二则是团体形式,这一种形式,从娱乐性来说更胜一筹,但是由于需要组织相对应的时间,从时间方面可能不如第一种方式随意,当然对于考研族而言,这两种相关的体育项目形式可以进行其中之一的选择,也可以两者都进行,这种选择其主要需要考研族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相关考研计划,甚至是自己的性格进行选择。

(二)相关体育项目的选择

对这些体育项目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在分类中主要分为如下几类:其一是健身类的体育项目,对于这一类的体育项目,其中在我们常见的体育活动中有如下几个可以进行选择,例如:慢走,慢跑,骑行,太极拳,五禽戏以及各式各样的球类等等等等,而对于健身类的体育项目,其主要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得身体正常发育,并且使得身体各个部位(手脚等)可以协调的发展,并且可以增强自身各个器官的相关机能,从而达到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能力相应提高的结果,从而有效的提高考研族的身体免疫能力。其二是健美类项目,对于这一类型的体育项目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在我们生活中例如:仰卧起坐,俯卧撑,原地纵跳,原地高抬腿,以及相关的,健身操,健身器材等等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健美型项目,而对于对于健美型项目而言,其与健身型项目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不单单可以达到健身类体育项目的相关好处,而且在增强健康的同时还可以增加身体的美感,并且增加相关的审美能力,不过对于这类项目通常都是需要进行购卡消费的,这一点对于考研族学生而言有时候是一个需要着重考虑的事情。其三是娱乐类型的项目,对于这一类型而言,其最为主要的活动,也是我们能够脱口而出的莫过于爬山了,当然这类项目自然不是爬山一种,例如活动类游戏(集体类),体育舞蹈等等都属于其中,而针对这种娱乐性的项目,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不单单可以锻炼自己体质,还因为能够贴近大自然,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因为贴近与同学,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甚至于因为贴近社会,还能将考研族由于学习原因导致的信息闭塞问题消除。

(三)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计划与执行

随着考研的冲刺或者压力,这个时间会慢慢缩短,甚至于如同第一种情况一般不进行锻炼,这样的行为对于考研族而言也是不可取的。故而针对如上三种情况,本文在对考研族每天伏案学习的工作强度进行了简单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其一是制定时间计划方面,在考研计划制定时应当同时制定出相关的个人锻炼计划,而这个锻炼计划,应当十分详细,其中应当包含相关的周计划,月计划,甚至是贯穿考研时间线的整体计划,对于时间上来说,以一周为例,基本上应当保证每周在体育锻炼的投入时间上保证120分钟―150分钟,也就是每周应当有3―5次的锻炼,每次的时间保持在30分钟―40分钟,当然对于考研族如果能够养成每天都可以进行锻炼的习惯,那么就更好了。当然对于这个时间也需要根据考研学习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根据学习强度适当的增大或者减少都是可以的,其次则是有些剧烈运动时间应当不宜过长,而相对于之前提到的一些健身类型且不大量消耗体力的运动可以适当增长时间,从而做到灵活变动。其二则是执行此计划方面,其实主要就是一点,需要坚持,只有进行了坚持,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才能在考研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的身体状况而导致考研不能顺利的进行,或者导致考研成功但是出现了不可弥补的身体疾病。

参考文献:

[1]邓良标.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中华武术(研究),(12).

[2]杨方方,赵吉爽.山东省体育考研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当代体育科技,(34).

篇6: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摘 要: 本文简述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指出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个体的一生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它是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身体调节,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 这是许多人所熟知的事实。关于体育锻炼“健身”的功效,人所共知;而对于“健心”的功效, 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国外, 体育锻炼正日益成为一种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调节心理状态的手段;在国内, 体育锻炼也较普及, 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更推动了人们锻炼的热情, 但对于体育锻炼的“健心”功效, 了解的人并不多, 为此本文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间关系作进一步论述, 以使更多的人能全面认识体育锻炼的多功能价.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1体育锻炼能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体育锻炼能使人学会竞争,学会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实力。体育锻炼也能使人学会合作相互配合,使很多人凝聚成一个整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去夺取成功。体育运动能让你掌握一个与人相处的法则:这就是自己成功时要擅于谦虚,别人成功时要擅于欣赏,大家共同成功时要擅于分享,这一法则又是健全人格的法则。体育锻炼能发展人的多方面的能力:如身体运动协调能力,思维能力,磨练人的意志,使人变得坚强刚毅、开朗乐观。在锻炼中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学会延缓需要的满足,从而使自己的个性更倾向于成熟。

1.2 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

体育锻炼中, 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 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 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 从而调控人的情绪, 改善心理健康。研究人员还发现, 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 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这如同人们在愤怒时摔东西时的迁怒、宣泄作用, 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 可以减弱或消除情绪障碍。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时代, 人们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不安, 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 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 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1.3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 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 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活中,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 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 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 抑郁寡欢, 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锻炼可改变这一现象, 因为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 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 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了地克服孤僻, 忘却烦恼和痛苦, 协调人际关系, 扩大社会交往,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据长寿老人的问卷调查, 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很强, 与人相处融洽, 情绪乐观, 多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 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独创, 消除紧张, 保持友谊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马赛等人调查发现, 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 这种需要可通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得到满足。由此可见, 体育活动在增进人们的相互交往, 克服孤独感, 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1.4 体育锻炼能降低应激反应, 消除疲劳

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 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拜巴沙, 1985)。朗(Long)1993 年要求一些高应激反应的成人参

加散步或慢跑训练, 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 结果发现, 接受其中任何一种训练方法的被试都比控制组被试处理应激情景的能力强。克瑞(Crew)等人1987 年统计了34 篇有关研究论文后指出, 与

习惯于坐着的人相比, 经常从事身体活动的人更少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 若有应激反应, 也能尽快地从中恢复过来, 这些都说明, 体育锻炼在降低应激反应方面的功效;同样, 自觉、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加速疲劳的消除, 常说的“疲劳”是一个棕合性症状, 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 若活动时情绪消极, 会很快产生疲劳, 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持中等强度活动量, 就能减少疲劳, 且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摄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 从而减少了

疲劳的出现。

1.5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人们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由此,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与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 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之一。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参加一些如慢跑、散步、徒手操等身体练习能有效地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增强自信。除此之外,有关体育锻炼的心理治疗效应还反映在对精神分裂症、酒精和滥用药物、体表体型症状的研究等方面。

 就目前而言,这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起来。在学生中,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

 总之,体育锻炼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自我概念、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健康,使个体发挥最优的心理效能。怎样在体育锻炼中发挥心理效应

2.1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

 对于个体来说,参加体育锻炼能否取得良好的心理效应关键在于其是否能从活动中获得乐趣并感到愉悦。运动愉悦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果活动参与者不能从体育锻炼中体验愉悦,个体就很难持久地坚持下去,体育锻炼就很难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中体验到的愉快感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应。对于那些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锻炼者来说,愉悦感是他们能够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因此,个体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项目是十分有利的。此外,有氧练习、封闭式运动、没有人际竞争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娱乐性游泳、慢跑等项目与降低个体的消极情绪如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和慌乱等有关。个体在没有竞争性的情景中练习有助于降低应激水平,能使个体回避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心理。

2.2控制科学的运动负荷

 即控制体育锻炼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活动强度是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人体的最大吸氧量与心率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体育锻炼的大、中、小强度与耗氧量密切相关,耗氧量又与最大吸氧量存在一定的百分比关系,因此,人们一般用心率指标作为评价运动强度的依据。运动心理学规定:体育活动的大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70%~80%,即相当于最

高心率的80%~90%;中等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5%~75%;小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40%左右,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0%左右。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能取得较好的心理效应.2.3设置相应的情境和目标

可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设置相应的情境,有意识增加任务的难度,让个体在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有效消除自卑挫折感,从而养成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挑战的良好意志品质,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对于那些自卑性格比较内倾的人来说,可以适当降低任务难度,创设相对易于完成的情境,使其也能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愉悦感。同时在集体练习中增加互动的机会,有效发展个体的协作能力,使其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

 在体育活动中设置合理的目标,确定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有效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使个体在一步步实现目标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对自我能力的信心。

结语:体育活动对于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调节情绪状态,消除心理障碍,提高社会适应性具有积极作用。

篇7: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在无教师的情况下完成练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是对学生锻炼的自觉性、锻炼的目标程度、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独立处理锻炼中出现问题的能力的综全衡量,是学生自学科中的体现。下面就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问题,谈一些肤浅看法

一、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势在必行

1.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体育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无私奉献,致力于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全面提高。他们兢兢业业,顶暑寒,冒风雨,任劳任怨。可一测试,学生的成绩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去的期望值相去甚远:或老样子,或提高幅度很小,或出现了倒退。于是,教师们困惑了:“我的教学究竟怎么了?”

出现上述问题,与下列因素有关:部分体育教师按部就班地执行授课计划,只注重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和动作示范,而对分组练习和个人练习指导不力,对课外锻炼不够重视,忽略了学生自身锻炼兴趣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2. 学生的混沌:学不好体育照样过

目前,学生普遍不重视体育课,采取应付的方式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动作示范,课外时间几乎全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少数喜好体育的学生,本来想好好地进行锻炼,却因得不到正确的指导而不知道该练什么和怎样红,导致他们的“锻炼热”慢慢降温,直至消失殆尽。于是,学生们心安理得却又无可奈何:学不好体育还不是照样过。

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育的重要性及体育锻炼的.目的、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使得自我锻炼能力低下,导致他们轻视体育课,漠视体育锻炼。这样,任凭教师再努力,学业生的成绩也上不去。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1. 加强重要性教育,明确学生的锻炼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体育课对学生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思想,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第一,体育同经济、政治、军事、科技一样,是体现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则国家强。

第二,体育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勇敢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没有体育课的熏陶培养,是不可能的。

2. 密切师生感情,确立教师的偶像地位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密切师生感情,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在学习、生活和锻炼中出现困难时,要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为人师表,处处表现出一位人民教师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自己的言行举止于不经意向感染学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视教师如朋友,为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南,教学思想就会被学生自觉地接受,学生也就会在课内课外强化练习,自觉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3. 实施目标

篇8: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学生的特点是朝气蓬勃、富于理想、积极向上, 接受新事物快、情感丰富、乐于与人交往。但近几年的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 心理疾病已经悄悄入侵校园这片净土, 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 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焦虑、紧张状态较严重, 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等等。大学生正处于半依赖半独立、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时期, 他们许多心理的冲突、苦恼或被自我掩盖, 或被忽视。以致不少学生感到难以获得理解, 觉得孤立无助, 只好隐抑于心灵深处, 备受煎熬, 任其折磨自己, 从而诱发心理问题。

2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毛泽东同志对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如“勤体育则强筋骨, 又足以增知识, 又足以调情感, 又足以强意志。”这就是说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 并能发挥积极的影响。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 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互相依赖。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 通过体育锻炼, 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 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 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 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并端正自我意识。体育锻炼是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 在体育锻炼中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 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体育锻炼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 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和交流, 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 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因此, 体育锻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并且能使处在同一个集体中的人, 学会互相关心、照顾, 理解他人, 帮助他人, 从而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 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 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 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 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 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体育锻炼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 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等高尚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能预防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和保持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可以为人的活动提供宝贵的活动空间, 在这一空间中, 人的心理与身体、人的主体与周围环境、人与周围的人能够充分地交融在一起, 从而促进人与环境的适应, 使人达到身心平衡, 获得身心健康。

3 科学教学对体育锻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 科学施教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 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3.1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应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让学生懂得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者缺一不可, 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掌握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的保健方法, 使学生能及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态。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启发诱导学生。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 教师必须以刚毅、乐观、自信、豁达等良好心理品质构成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 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上好体育课并寻找合适的体育项目, 坚持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 或让学生自己选择, 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 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3.2 教育学生正确投入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教师要宣传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教育学生要忘却自我地全身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在健身运动中尽量轻松, 在健身运动前听听音乐, 和自己的朋友一齐参加健身运动, 创造欢乐的气氛, 并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和健身运动常识, 每次锻炼后要及时总结锻炼效果, 根据生理、心理状态, 及时调整锻炼计划, 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 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3.3 结合体育课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承受能力训练

充分利用体育课中体育活动的优势, 根据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 要求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锻炼, 加强大学生意志力的锻炼,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我们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和符合学生身体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容和项目, 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投入到活动中来, 才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 达到减轻或治疗各种不同心理疾病的效果。

3.4 学校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计划学校要对体育教师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

使他们能够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保健等有关知识、并掌握具体的操作原则。让教师认识到只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不够, 应结合体育的特点, 给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 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学生的心理状况, 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 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锻炼, 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组织抒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 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 陶冶学生的情操,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上一篇:十五周值周工作总结下一篇:学习不专心未必就是多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