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2024-05-25

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通用11篇)

篇1: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众所周知,身心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和重要要素,正如一位哲人说过的,人类的财富,权利,地位,名声等都是0,人类的身体健康是1,一旦没有1,那么再多的0也是枉费,人类没有健康就会一事无成。当今世界上,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日益优越的条件,也为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据调查现代社会有将近半数以上的人处于健康的“第三状态”或“亚健康”状态,可见强身键体是多么具有现实意义。在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良性因素中,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已远远超出其本质的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断的赋予体育新的功能。

首先我们应该增强健康意识、促进智力发展,21世纪的现代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高智能,高速发展的社会,没有强健的身体条件就不能适应繁重的学习任务和高强度的工作需要。而我们的大学阶段,正是体质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通过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可以提高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增强操作思维和视觉思维能力,使注意力、记忆力、观察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得到提高,既可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又可以消除长时间紧张学习带来的身体疲劳,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促进和提高学习效率。不仅能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要求,还能减轻来自生活和学习的各种压力,减轻心里负担,真正做到锻炼身心的目的。

其次我们还要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未来的社会现代化程度随着科学的进步会越来越高,我们逐渐习惯于蜗居的生活,身体的活动也越来越少,给身体健康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对我们21世纪的大学生来说,大学体育教育是我们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因此,更需要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建立现代的健康意识,掌握应具有的健康意识,养成健身行为,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选择适合身体条件和职业要求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坚持体育锻炼,促进和保持身体健康。并且大学生们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去认识体育、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使这种认识升华到信念、世界观的层面上,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会影响其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还将直接影响其终身发展。为了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争取将来为我们的祖国做出我们的贡献。

篇2: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摘要:“生命在于运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体育锻炼除了具有良好的健身功能,它的“健心”功能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体育锻炼正成为一种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调节心理状态的手段。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关系;综述

1前言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2健康的概念界定研究

李力提到:现代医学认为,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而不是身体无病.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一种“灰色状态”或“次健康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现代社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是很普遍的。[1]罗明,林玲提到:国际上对健康有清楚的界定: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在研究网络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这种生存方式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1)网络世界所造成的角色混乱;(2)网络虚拟世界中的道德问题;(3)黄色网站导致的性罪错;(4)网络沉溺带来的人格障碍。北方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加强,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和冷漠,抑郁症等抑郁性疾患是最为常见的心理疾患,被人称为防不胜防的“心理”感冒。[3]

由此可见,心理疾病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杀手,心理隐患是造成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吃药治疗心理疾病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而且药物都含有一定的毒性,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容易造成人体对药物的依赖性而上瘾。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引起了大量的医学研究人员和体育工作者的重视和研究。[2]

3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佟立纯,张洋认为:从国内外研究结果看,已证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体育健心操就是一种对心理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体育锻炼方式。[4]陈大为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加愉快体验、保持良好心境,可以降低焦虑、减轻抑郁,因而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涂相仁认为: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主要表现为:(1)体育锻炼可调节心态,稳定情绪;(2)体育锻炼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3)体育锻炼可强化自我概念与自尊;(4)体育锻[5]

炼可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6]杨宗义认为:首先表现在体育运动促进身体的发展,尤其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表现在体育运动对心理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产生新的要求与现有心理的矛盾,从而推动心理的发展。巴里克(Barick,G.L.)等发现,运动能力发展良好的儿童,其情绪变化小,自卑减少,随和,社交积极,社会适应能力强,易成为集体的领导者。在小学高年级以后,尤其是在青年期,身体及运动能力对个性发展的影响,需要通过社会评价和价值观为媒介,即只能间接影响个性发展了。[7] 王则珊认为:体育锻炼能产生脑腓肽,刺激下丘脑,进而产生愉快的体验,这是身体锻炼的情绪的积极调节作用。另外,经常从事身体锻炼,在体育运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承受挫折的压力,可以大大提高情绪的适应性,也有利于以更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适应各种生活环境。通过群体的体育锻炼,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欢快,有助于消除孤独症,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从而实现对人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8]

王则珊认为:为了克服独生子女摆脱由于寂寞产生的孤独感,组织一些需要小朋友集体协作,克服困难去完成的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儿童克服不良的心理。独生子女的不良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自私、任性孤傲、放任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占有欲和依赖性过强等。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纠正这些不良的心理倾向,使这些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9] 特别是在身体锻炼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除避免发生伤害事故外,还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都非常健康的人。[10] 中年时期,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和家庭中去,生理机能却趋向衰退,力不从心容易造成心理负担过重,精神难以松弛。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使人从精神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老年时期,体育活动可以为退、离休后生活找回心理定位与平衡,使老年生活充实、愉快、有所追求而减缓衰老。总之,体育能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精神愉快、乐观,这是防病的手段,也是保证晚年生活愉快幸福之本。[11]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能推动心理的发展,对情绪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与个性的形成与完善有密切关系,促进心理过程对人的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因此,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与保持心理健康的积极、有效、较为理想的的重要方式之一,应当被大力提倡与实施。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培养活动兴趣和运动习惯,比单纯强调体育活动的健身功能更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4促进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手段研究

体育运动要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受运动处方的运动种类、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四大因素的影响。(1)运动类型。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的运动

是:令人喜欢和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或有节奏的腹式运动;回避人际关系的运动;可自定步调的运动。(2)运动强度。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适中的身体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情绪。(3)运动持续时间。每次运动的时间至少20-30min;60-90min 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但一次运动的持续时间过长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4)运动频率。美国运动医学会提出,有氧运动大肌肉群运动,每周 3-5 次,最好每天一次。中国民间传统体育是历史赋予的宝贵财富。研究者表明,参与民间传统体育锻炼(跳绳、跳皮筋、拔河、踢毽子)有利于增进心理健康,改善心境状态。[13]东方传统体育中的太极拳和印度的瑜珈功等,是在平常条件下的缓慢练习,也可以影响到心境的状态,并降低焦虑的程度,在改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有明显的作用。[14]

综上所述,通过中等运动强度的体育锻炼、适中的锻炼持续时间和有氧运动能够获得较大的心理效应。对于传统体育,我们应该继续挖掘它的锻炼价值,并加以科学合理的改造,使之在新的世纪里大放奇彩.[12]小结

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的锻炼效果;利用体育锻炼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使全民都认识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有利于人们自觉、自愿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并以此来调节心情,促进身心健康,从而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力.“亚健康”:生命的“隐形杀手”.解放军报(京),2001.1.20.②.[2]罗 明,林 玲.网络对人格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南宁),2001,4(6):28-29.[3]北方.将抑郁反抗到底.中国健康[J].2001,1(2):20~21.[4]佟立纯,张 洋.体育健心操的创编及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

[5]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体育与科学.2002.2.[6]涂相仁等.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9.1.57~60.[7]杨宗义.体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94~95.[8]王则珊.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北京体育学院出版

社.1994.12.39.[9]王则珊.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12.186.[10]王则珊.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12.225.[11] 王则珊.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12.235.[12]刘永峰.运动处方与心理健康.体育学刊.2002.4.57~58.[13]李林等.民间传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四川体育科学.1999.2.16~17.[14]刘永峰.东方传统体育锻炼对心境状态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30.49~51.[15]杨贵军等.体育锻炼对心理缺陷的影响和改善作用.体育学刊.1999.5.41~

42.[16]林宋荣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影响作用的调查.广州体育学

院学报.1996.4.20~25.[17]罗建英等.高校体育课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教法探析.解放军体育学院学

篇3:论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

在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之中, 健康备受关注, 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较大的改观, 它的概念、本质、内容、形式被注入新鲜的血液, 体现了它的与时俱进, 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本质认识。"机体功能活动正常"就是健康, 这是早期对健康的一种认识。尽管这一健康概念较客观地反映了健康在生理学方面的本质, 但是它只是注意到人的生物属性, 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 未能涉及人的心理和社会状态。较确切的健康观念应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把人的健康与机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三者紧密统一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健康观念。

2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2.1 体育锻炼对身体生理健康的影响

人体由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和感觉器官等组成。体育锻炼是由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所完成, 同时, 体育锻炼又对各器官系统产生良好影响。

2.1.1 体育锻炼与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是由消化管与消化腺组成。消化系统可把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将它送入淋巴和血流, 以供身体生长和维持生命用, 并将代谢过程中的残渣排出体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对消化系统的机能有良好影响, 可使胃肠的蠕动增强, 消化液的分泌加多, 因而使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提高;也能增加人体对食物的欲望和需要量, 有利于增强体质。

2.1.2 体育锻炼与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指挥整个机体活动的“司令部”。人体的一切活动, 其本质都是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 都是经过感知、分析、判断、作出反应这个过程来完成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 使之思维敏捷, 调控身体运动更准确协调;还能有效地消除脑细胞的疲劳, 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2.1.3 体育锻炼与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又称骨骼肌肉系统, 是由骨骼、关节和肌肉构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使骨密质增厚, 骨变粗, 骨面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 骨小梁的排列根据张力和压力更加整齐有规律, 这是由于骨的新陈代谢加强, 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从而在形态结构上产生良好变化的结果。经常参加科学的体育锻炼, 可使人体关节的机能得到提高。关节面骨密质增厚, 提高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关节面软骨增厚, 既加大了关节的稳固性, 又提高了关节的运动缓冲能力;关节囊增厚, 加固关节;关节囊内层的滑膜层分泌滑液功能提高, 减少软骨之间摩擦;关节周围肌腱和韧带增粗, 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 提高了运动能力。经常参加锻炼可使肌肉体积明显增大, 肌肉的工作能力大大提高, 肌肉灵活协调、反应迅速、准确有力、耐久高效。还可以消除多余脂肪, 防止肥胖症。

2.1.4 体育锻炼与心肺循环系统。

在人体的各器官系统中, 由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组成的人体氧运输系统 (即心肺系统) , 对人的健康及生命活动有十分重要作用。人体通过心肺循环系统将氧气和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细胞, 同时将其代谢最终产物向体外运输与排出, 这是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基础。现代科学研究证明, 体育锻炼对人体器官系统的影响有双向效应;一方面, 科学的体育锻炼对人体器官系统能产生良好影响;另一方面, 如果体育锻炼违背了客观规律, 也会有害健康。缺少科学性的盲目锻炼, 对人体的健康促进作用很小, 甚至还可能使锻炼者产生损伤、疲劳等症状, 严重损伤身体机能。因此, 我们必须在科学原理指导下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2.2 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 提高机体免疫力

科学的体育锻炼就是遵循体育运动对人体的作用规律以及人体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有目的、有成效的身体活动。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从根本上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 提高人们机体的适应能力, 从而达到增强体质, 增进机体健康的目的。

2.3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 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集中, 对外刺激的反映更加迅速、准确, 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 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体育锻炼有助于情感与情绪的调节和改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 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而且不良情绪可以得到及时的宣泄。体育锻炼有助于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形成。在体育锻炼中, 要不断地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 在战胜自我的前提下, 越是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 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4 结论

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对于人类生活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现代的健康观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道德上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美状态。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 还具有健康心灵、健全人格、修炼人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功能, , 不仅从身体上, 也从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达到人的健全、健康状态, 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田金华.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39 (1) .

[2]胡红, 夏思永等.大学体育 (理论教程) [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08

[3]杨锡让.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篇4:浅谈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摘要“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与生命息息相关。一切有机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运动,都在进行新陈代谢。如果运动停止,新陈代谢也会停止,生命也就终止了。健康也在于运动,人类很早以前就认识到,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变自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可以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现代的科学理论和运动实践更证明:合理的、适宜的、科学的锻炼,对提高和保持旺盛的生理功能,充沛的精力,促进心理健康,具有较为重要的义[1]。因此,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心健康关系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窝道德之舍也。”这句话正确地指出了体育、智育、德育之间的关系。居里夫人说:“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这些前人的精辟之言,对于提高我们健康的体魄、提高对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是大为有益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同时对促进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会给人带来愉快的感受,带来精神焕发的情绪。当代的一些娱乐体育节目,给人带来了极大乐趣,如健美操、网球、台球等都深受人们的青睐:特别是我们从电视中,银幕上看到的国内外引人注目的体育夺标和体育娱乐节目,更能使我们感受到体育运动给人们精神带来的快乐,这就使人的身心得到良好的调节。体育锻炼对医治情绪病也有独到作用。一个人情绪不好,不但有损健康,而且会影响学习和工作:“情绪病”靠药是医治不好的。现在人们发现,体育锻炼是一种改善不良情绪的“特殊”疗法。近年来,有的神经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肌肉紧张与情绪状态有密切的关系:不愉快的情绪通常和骨骼、肌肉及内脏肌肉绷紧的现象同时产生,而体育锻炼能使肌肉在一张一弛的条件下逐渐放松,有利于解除肌肉的紧张状态,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3]。此外,一个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在精神上会得到美的享受,心灵的陶冶。例如,现在被很多人喜爱的健美运动,尤其是青年人都希望自己有发达的肌肉和健美的体形。在参加这些健美活动时,会使人从中受到美的教育,陶冶自己的情操,不断培养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体育锻炼能促使人们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锻炼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会产生重要作用,一个的精神面貌往往是由人的个性决定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个性就是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主要有兴趣、嗜好、才能、气质、性格等等。体育锻炼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人们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因此,人们要引导自身个性的发展就要通过体育锻炼这一手段:例如:在经常参加田径、体操等各种锻炼后,就可以提高人的注意力和坚韧、自制、果断、勇敢等品质。在参加球类等各种活动中.队员间的协调一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沉着、冷静形成热爱集体,团结协作,遵守纪律等优秀品质。特别是参加竞争性很强的体育竞赛,能激励,培养人竞争、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高度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培养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去争取胜利的自信心及坚强的意志品质,同时对修炼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锻炼有助于人们认识自我。体育锻炼大多是集体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从而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锻炼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人们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人们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人们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五、总结

健康的体魄是合格人才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生活和工作都是属于艰苦复杂的体力加脑力的劳动过程。人们要圆满完成生活和工作任务,单凭满腔的热忱和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以健康的体魄做后盾。所以,人们要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讲究卫生,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锻炼身体也是锻炼意志和毅力的过程,如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持之以恒,必将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 郭荣光,李学德.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关系初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03):91-93.

[2] 郑鸿.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J].沈阳大学学报.1996(03):24-26.

[3] 祝蓓里.为实现全民健身战略而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有氧运动与身心健康[J].体育科研.1995(02):36-38.

篇5: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共)

现今社会,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健康问题。一些人长时间在电脑上工作、娱乐和“网络漫游”,又带来了有损于健康的“电脑网络综合征”;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饮食结构,人们在享受丰富美食的同时,由于营养物质的过量摄取,能量消耗的不足,造成了肥胖、心血管疾病等现代“文明”病的蔓延,且发病年龄日趋提前。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

一、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

体育锻炼是通过科学的身体活动形式给予人体各器官、系统一种良性刺激,促使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和变化,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实践证明,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而且还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体质的强弱受多种因素影响,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现任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主席霍尔曼教授指出:每天坚持中饭步10min心脏可以年轻20岁。科学的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系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作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不断增多。用脑过度会使脑细胞转入抵制状态。如不做调整,则会导致记忆力减退甚至神经官能症而严重影响健康。科学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改善大脑的供氧状况可消除大脑疲劳、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体育锻炼还能使大脑皮质及时、准确地调动植物性神经系统;尽早地进入工作状态,使大脑反应快,自动化程度高,功能加强。

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不仅对人的身体发生影响,而且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够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可以陶冶性情、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研究表明,有氧锻炼或不强烈的身体锻炼有助于降低轻度和中度精神抑郁者的抑郁水平。体育锻炼甚至比放松练习和其他愉快的活动更能有效地降低抑郁。如果能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比单纯进行体育锻炼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体育锻炼可以锻炼意志,而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才能坚持锻炼,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体育锻炼是一种欢快的活动,它使人身体健康,心情舒畅,有利于塑造一个愉快、开朗、健康的心灵,促进个性气质的健康发展。

三、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体育运动中传播、宣传的精神、原则、体育道德等,具有很高的社会理想价值,体育锻炼中树立公正、守法、民主、竞争、协作、团结、友谊、谦虚、诚实等道德观念,是社会不可缺少的规范文化,对于青少年乃至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教育意义

(一)规范行为。体育运动中有各种明确而详细的行为规范,如奥林匹克精神和原则、体育道德规范、比赛规则、竞赛规程等,这些规范是体育运动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而规范的培养是学生进入社会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这一过程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的模拟学习过程,有助于他们理解遵守社会规范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培养自立。确定体育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有助于培养运动者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立能力。

(三)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一个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就必须学会接受适当的社会角色。而各种体育运动的场合,则有机会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和“做什么、怎么做”的社会意义,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基础;从而体验出人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意义。

(四)体育锻炼是“情商”训练的有效途径。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如生理、主理、社会适应和创造力。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健身、健脑,还可以调剂生活,促进心理健康,锤炼个性、品德和气质。

篇6:体育锻炼与健康主题班会

-----关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主题班会教案

【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怎样加强体育锻炼,正确认识到体育锻炼与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的密切关系,以良好的体质度过充实而美好大学生活。

【问题生成】

怎样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到体育锻炼与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的密切关系的关系?怎样加强体育锻炼?

【互动探究】

一、提高认识,重视平日的体育课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体育课是学校生活的一项合理规定,是根据学生健康和学习的需要而安排的。学生正在长身体、长知识,大脑发育还不完全,学习效率有一定的界限,超过了界限就会产生头昏、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所以,在学习记忆活动时,应该增加一些适当时间的体育课,以锻炼同学们的身体,增强同学们的体质。

二、德、智、体三育关系

德、智、体全面发展并不意味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地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德育是政治方向,是灵魂;智是知识力量,是中心,是关键;体育是基础,是德育和智育的保证。如果把学校比做生产人才的特殊工厂,那么,德育搞不好要出危险品。智育搞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搞不好要出废品。

三、体育活动对学习的作用

无论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我们都要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让班级形成一个富有凝聚力的班集体。而体育活动能磨练学生刻苦顽强的意志,勇敢坚毅的性格,诱发美的情感,激发爱国热情,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于拼搏、勇往直前的品格。

四、左脑右脑

荣获1981年度美国医学、生物学奖的斯佩里博士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切断患者位于左右脑连接部的脑梁,然后挡住其左视野,在其右视野放上画或图形给患者看,患者可以使用语言说明图形或画上的东西是什么。可是,如果在左视野显示数据字、文字、实物,哪怕是读法很简单,他也不能用语言说出它们的名称。

科学实验结果表明,右视野同左脑相连,左视野同右脑相连。同样的理论,右手同左脑相连,左手同右脑相连。因为语言中枢在左脑,所以左脑主要完成语言的、逻辑的、分析的、代数的思考认识和行为。而右脑则主要负责直观的、综合的几何的、绘图的思考认识和行为。

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95%以上的人仅仅使用自己一半的大脑,即左脑(5%用右脑)。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体自然生理属性。如人主要通过右手使用各种工具,左脑每天都受不同程度的刺激,加上语言中枢、逻辑分析、数字处理、记忆等,都由左脑处理,所造成人体的大脑左脑满负荷运作。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加重了左脑负担,人们一向把读书、写字、计算的能力当作智力的全部,整个教育机器为之而运转,几乎所有的家长为之而全力以赴,而这只不过是刺激和训练了大脑的左半球罢了。传统教育

培养了一大批只会循规蹈矩,缺乏应变能力,创造力的左脑型人群,而对右脑型孩子往往不重视。右脑型的孩子的大脑右半球发展较早、较强。他们爱好音乐、双手灵巧和喜欢幻想,但往往因为读、写、算的能力不如其它孩子,被教师、家长视

为“笨蛋”而吃尽苦头,遭尽白眼。现代人的大脑两半球的不均衡,对于智力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如果我们对两半球中的“弱者”予以刺激,鼓励他们去同强得那一半积极配合,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大脑的总能力。人们以为,一个半球+一个半球=1个半球的脑能力,但是他们错了。实验结果表明,大脑并不按照常规数学的模式进行工作。当一个半球“加”到另一个半球上时,大脑的总能力将是原来的五倍。也就是“1+1=5”。

如果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某件困惑已久的事情突然有所感悟,或者突然豁然开朗,其实这都是右脑潜能发挥作用的结果。

右脑能够把头脑中那些被认为毫无关系的情报信息联结、联系起来,这实际上就是现代社会强烈要求的创新能力或者说创造力.

想聪明,锻炼你的四肢吧

大量的人体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研究成果表明,智慧在于运动。

五、运动战胜大脑"氧饥饿"

伏案工作时间较长,四肢,特别是下肢几没有活动,使得腿部肌肉收缩强度不够,不利于把下静脉中的血液泵回到心脏中.心脏得不到足够血液回流,则不利于把下肢静脉中的血液泵回到心脏中。心脏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回流,则不能正常向大脑供血供氧。大脑重量虽仅占全身体重的1/50,但其耗氧量却占全身的1/4,所以脑细胞必须不间断地从血液中获得氧,否则它就要受”氧饥饿”之苦,而累及智力功能。脑流血图研究表明,一般的智力活动脑血流量需求增加8%,逻辑推理时增加10%,数学思维、记忆搜索和抽象思维时增加12%。缓解”氧饥饿”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四肢运动,最好是进行5分钟以上的慢跑。

六、运动克服大脑”信息饥饿”

人的智力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脑细胞之间建立的复杂联系。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新近发现,人的脑细胞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期都不会绝对停止生长。即使到了老年,只要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智力功能仍然可保持较高水平。

人体在运动时,四肢肌肉的收缩作为外周性刺激,通过神经反馈给脑组织,成为一种信息源,不

七、运动手指可以强身健脑吗?

运动两条腿,有原始人类的遗痕;运动两只手,将是人类步入高度智力社会的阶梯。科学研究发现,“一个大拇指在大脑所占的运动区,相当于一条大腿的十倍”。前苏联现代教育家M.M.科尔佐娃教授认为,大脑语言区的成熟受来自手指刺激的影响,并建议在婴儿6—7个月时开始进行“手指训练”,做屈伸活动,然后逐步从手指活动玩具,过渡到用手指活动进行游戏等待。日本医学博士首腾龙在对手指、脑的关系上作了多年研究之后也认为:手指的活动可用于课堂也可用于课外、课间,它不受场地、器材、时间、空间和气候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孩子们的小手挥舞起来,其速度和灵巧,真是可爱无比。

【拓展延伸】

体育与健康是息息相关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应该在日常的学习中加强体育

锻炼,增强体质,增强抵抗力,为学习和以后的工作打好身体基础,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是如何处理体育锻炼和学习的关系是值得同学们深思的。运动的好处.1、驱除忧虑,焕发精神。烦恼的最佳“解毒剂”就是运动,当您烦恼时多用肌肉,少用脑筋,其结果将会令您惊讶不已。没有人能在健身房或爬山作激烈运动的时候,还对刚才发生的不快之事耿耿于怀。不管是什么人,体育运动都能使您的精神为之一振。一个人身体越健康(包括心理的健康),抵抗疾病和工作、家庭压力的能力越强。

2、减肥健美,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常常伴随着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被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X综合征。美国的一项研究证实,身体能量是消耗与发生2型糖尿病之间呈反比,每天用敏捷活泼的步伐行走1小时可使2型糖尿病的发生降低一半,危险最低的是采用有氧运动及健美操练习者。

3、促进心肌灌注,降低男性卒中发病危险。日本京都大学对有医疗保险的心肌梗死、心绞痛、心脏手术后、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67例患者采用了集体运动疗法,运动处方视患者个人状态而定,运动项目包括慢跑、步行、伸展运动、乒乓球、微型网球、郊游、滑雪等,以需氧运动为主。平均随访70个月,经科学测定确认54.8%的患者心肌灌注改善,患者抑郁倾向明显减少。美国哈佛大学Lee的一项新研究也表明,不活动是一个与吸烟或高血压同等重要的卒中危险因素,中等量的运动可使男性卒中发病危险几乎减半。

4、增强骨承受负荷,减缓骨质疏松。1999年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美国骨科教授Frost介绍了骨质疏松的新概念——在神经系统调控下的肌肉质量(肌肉容积和力量)是决定骨强度(包括骨量及骨结构)的重要因素。澳大利亚的另一研究发现,股四头肌越弱,骨质丢失越多。可见,运动在保持肌肉强度的同时也减缓了骨质脱钙、疏松。

2、运动的好处

消耗热量,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通过改进体循环降低心脏病的风险度。

控制体重,降低血胆固醇浓度

防止骨质疏松

有利于降低血压

消除紧张力

改善入睡能力,提高睡眠质量

抵抗焦虑和压抑感,增加积极性和乐观感

可推迟和防止慢性病及与老龄有关的疾病,提高自己能力

篇7: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健康就是指身体好,不得病,只重视生理上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上的健康,其实,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因为人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体,身与心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据美国某综合医院门诊部对前来就诊的病人不加选择地抽样调查,发现65%的病人的疾病与社会逆境有关,35%的病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情绪不好而引起的。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和提高,怎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会越来越成为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生理健康,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就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症,身体状况良好,有充沛的精神投入学习和工作。那么,怎样才是心理健康呢?

健康不仅仅是生理上没有疾病,而是一个人在心理、精神上处在社会生活中完全安宁的状态。心理不健康的危害很大,因此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学会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豁朗的情怀,再大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而郁闷最容易造成心理障碍。一个人每时每刻都保持心境的恬静和愉悦是不可能的,从来不忧伤、不生气的人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然而,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用适当的方法采转移和调整自己的情绪,这是能做到的。在工作之余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也对身心健康大有益处,经常在户外运动而又运动得当的人,总是精神充沛,情绪乐观。

1、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

体育锻炼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时代,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2、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锻炼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体育锻炼能消除疲劳

体育活动具有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们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自觉、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加快疲劳的消除,常说的“疲劳”是一综合性症状,与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有关,若活动时情绪消极,会很快产生疲劳,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持中等强度活动量,就能减轻疲劳,且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从而减少了疲劳的出现。

4、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

篇8: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关键词:体育,体育锻炼,心理,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 受到广泛的关注。心理出现健康问题时将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而现在每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都在逐年增加。体育锻炼能增强我们的体质, 越来越受到大家的热爱, 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健我们的体魄, 对我们的心理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运动预防及治疗疾病, 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在1946年的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 把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 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过有效的生活。而美国学者Allport定义为:力争自我成长;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人生观的统一;具有与别人建立亲慕关系的能力;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识、技能的获得;具有同情心和对一切有生命的事物的爱。内地学者王登峰、张伯源等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了解自我, 悦纳自我;接受他人, 善于和人处;正视现实, 接受现实;热爱生活, 乐于工作;能协调和控制情绪, 心境良好;人格和谐完整;智力正常, 智力在80分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我国内地学者季浏认为:智力正常;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对自己能做出恰当的评价;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季浏学者的这一观点这也是迄今为止最简明的判断标准。

(二) 体育锻炼的定义

体育锻炼可以将其从以下几个方面定义。从锻炼目的来说, 体育锻炼是人们主动改造和完善主体自身的一种有意识活动, 是活动主体的人与自身间一种能动关系的反映, 是人的再生产的实践活动。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 提高和保持机体的机能能力, 延年益寿, 从而提高工作、学习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从体育锻炼的内容来看包括健身健美锻炼、娱乐休闲锻炼、保健康复锻炼、心理智能锻炼。通过健身健美锻炼、塑造强健的身体、健美的体形;通过娱乐休闲锻炼, 娱乐身心, 调节情绪, 保持愉快的心情;通过保健康复锻炼, 保持机体的机能水平和旺盛的工作精力, 患病机体的康复, 延年益寿;通过心理智能锻炼提高心理素质和智力水平。从体育锻炼的评价来看主要是通过生理和心理的评价指标和指数对体育锻炼进行体质测量和评价。综合以上就可将体育锻炼定义为:以身体练习和运动负荷为手段, 以健身健美、娱乐休闲、保健康复、心理智能锻炼为活动内容, 为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 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而进行的一类体育运动。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作用的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一项研究表明 (Hannaford, Iarrell&Cox, 1988) , 进行8周的体育锻炼后, 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另有研究表明 (Simo-ns&Blrimer) , 进行有氧练习的学生, 其心境状况改善的程度比控制组大, 特别是那些练习前存在情绪问题的学生, 其心境状态改善的程度最为明显。1990年, 诺瑟等人 (North, Me Cullagh&Tran, 1990) 对1959-1969年间进行的80项有关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 结果表明:一次性运动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这种作用在需要得到特殊心理照顾的被试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即他们的抑郁通过体育锻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改善;体育锻炼叩可降低特质性抑郁 (长期的, 稳定的) , 也可降低状态性抑郁 (短期的, 波动的) ;1992年, 拉方泰恩等人 (La Fontaineetal, 1992) 对1955-1990年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且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 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有氧练习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 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 抑郁程度越高, 受益于体育锻炼的程度也越大, 体育锻炼后, 即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 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在这一方面国内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我国内地学者 (李玲, 刘微, 季浏等) 探讨体育锻炼与中学生人格、自我意识的关系中对216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发现体育锻炼对中学生人格、自我意识的影响显著。体育锻炼对中学生自我意识、人格有显著影响, 具体表现随体育锻炼水平升高, 自我意识提高, 人格趋于外向和情绪稳定。在这以前也有许多学者研究 (邱达明, 朱风书, 苏坚贞) 证实, 身体锻炼可以促进身体自我的提高。有人对48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的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心理健康因子检出率具有显著差异,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其心理健康因子检出率明显少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巴里克等发现, 运动能力发展良好的儿童, 其情绪变化小, 自卑减少, 随和, 社交积极, 社会适应能力强, 易成为集体的领导者在小学高年级以后, 尤其是在青年期, 身体及运动能力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需要通过社会评价和价值观为媒介, 即只能间接影响个性发展了。

从上述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体育运动对于有一定心理疾病的人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而且长期的体育运动对心理疾病有一定的改进作用。但是在锻炼的强度, 时间及频率方面没有进行很详细的研究, 比如对于哪种运动强度对于治疗抑郁最有效果。还有就是没有把哪种运动适合治疗哪种心理疾病分清楚。多数研究者都是对有心理疾病的人进行的研究, 通过体育锻炼使其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缓解和改进作用, 而没有进行正面的研究, 没有说通过控制单一变量的方法, 只改变体育锻炼这一个变量看受试者的心理健康因子的变化。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同体育锻炼与健身活动的类型、负荷量 (活动的量与强度) 及组织形式等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不同的影用。注重体育锻炼的类型与强度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对于科学地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 发挥体育锻炼的最佳心理效益,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科学地设计学生的体育锻炼与健身课程有助于发挥体育锻炼活动的最佳心理效益。

目前, 关于锻炼类型、强度等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还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研究结论。今后, 进一步深入研究体育锻炼的类型、强度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以往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单因素研究设计降低了研究结论的生态学效度。今后, 可采用多因素研究设计对体育锻炼的类型、组织形式、负荷量等因素对学生短期心理效益和长期心理效益的影响加以定量研究。同时在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上, 可采用协方差结构模型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

(二) 建议

一、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不能光从现状的分析以及影响心理健康原因进行研究, 我们还应该从体育锻炼各个项目以及方法上进行选择, 选择适合不同心理需要的人群进行干预, 给予正确的心理健康引导。

二、同时, 我们也应该从多学科、跨领域的去对体育健康与心理健康进行研究, 找到不同的研究途径, 寻找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样的话, 也许我国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这方面会有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刘娜.大学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校园之声, 2014, 7 (3) :88-89

[2]毛志雄.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 (1) :69-75

[3]刘芳.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体育与科技文献通报, 2008, 16 (6) :90-94

[4]罗勇.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安顺学院报, 2007, 9 (4) :39-40

篇9:健康行为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探究

关键词:健康行为;体育锻炼;个人保健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94-01

一、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

1.健康信念。涉及到健康方面的信念与健康信念,它是人们接受保健指导,改变行为的关键。在知识--信念--行为的演变过程中,建立健康信念是重要的中间环节。没有信念,知识就很难变成行为,无论在从事体育锻炼、戒烟、纠正偏食、疾病防治,还是正确对待胜利或失败挫折的精神压力,建立健康信念都是至关重要的。患了重病而无健康信念,后果也多不好。

2.传统文化背景。每个民族都有传统文化与习俗,并强烈地影响人们道德观念、信仰和健康行为。人们的饮食、生活起居、嗜好、服饰等传统文化习俗,强烈影响到人们的健康行为。其中有些对健康有利,有些对健康不利。如有的民族喜爱体育运动,就对体质和健康产生良好影响。

3.群体因素。个人健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与家庭、学校、伙伴、教师的影响密切相关,其中包括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家庭教育中以父母、兄长影响最深。所以子女的生活习惯、爱好、个性等常常同父母相似。在学校学生以老师为榜样,教师由于经常同学生接触交往,所以对学生影响较深。为人师表的教师,言谈举止、仪表、饮食起居等行为对学生都会有直接的影响。

4.卫生资源因素。健康行为要建立在一定资源基础上,每个人在考虑其健康问题并作出行为选择时,都可能受到卫生资源的制约。在缺医少药的贫困边远地区,由于条件的不同,要求其居民与大城市完全一样,显然是不够现实的。但是,这种条件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

二、促进健康行为

(一)类型。

一是欧美三高型(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二是日本为代表的动植物食品混食;三是东方型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食品不多,蛋白质及脂肪较少。中国的食物结构也是长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营养质量不高,但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人民生活改善,我国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西方三高型膳食结构,容易导致冠心病、糖尿病、肠癌等疾病,在美国,大肠癌仅次肺癌,居死亡率第二位。其实,就是饮食不当造成的,天天吃肉、鱼……在大块牛排中有时摆几叶青菜作样子,经常吃这样的饭菜为大肠癌大开方便之门。因为这种饮食植物纤维不足,从而造成便秘,人一便秘,食物在肠中滞留时间长,于是就容易产生致癌物质。饮食结构不合理,摄入脂肪过高、营养过剩,是形成人肥胖的主要原因。

(二)积极休息与睡眠。

人们在从事了各种活动后常会发生疲劳。体力和脑力劳动速度越快,强度越大,持续越长,越易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充沛精力,保持健康就需要积极休息,注意劳逸结合。即使在没有明显疲劳的情况下,人体各器官也需要一定休息时间,以促进其互相协调,保持其正常生理功能。休息有积极性和消极性。所谓消极休息和积极休息方式是比较而言。消极休息方式是以静为主,或坐或卧。睡眠被视为最彻底的体息。睡眠是神经系统高级司令部———大脑皮质全面抑制过程,大脑皮质消除了疲劳,恢复了正常机能。这样,人就能重新高效率投入学习或工作,只有这样身体才能恢复灵敏、准确性。睡眠,是生理活动所必须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睡眠的时间因人而异,差别很大,通常与年龄、性别、习惯、季节、环境、神经类型、生活条件、劳动条件以及疾病情况有关。年龄越小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越长。睡眠对于人的健康十分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神经中枢的疲劳也可以用交替休息方式进行调节。比如说,在课堂上学习一个小时以后,进行十分钟课间操,就觉得神清目明,精神焕然一新,学习效率也显著提高。一定意义上说,会休息的人也是善于安排生活的人。会休息的人善于将工作、学习、劳动交替进行,将工作或学习内容经常交换,使脑在经常交换工作、学习内容时得到休息。

三、体育锻炼———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方式已不满足于长期存在的定势格局。在人们的生活中已将运动锻炼如同牛奶面包,它是现代文明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它愈来愈成为人类完善自我和向疾病斗争的有力武器。体育锻炼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内容。体育活动是促进健康的主要手段之一,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的自我保健,其中最重要最积极的手段是体育锻炼。人类运用体育运动手段进行防治疾病的历史非常悠久。古希腊人很早就在石崖上写着“你想强壮吗?跑步,你想健美吗?跑步,你想聪明吗?跑步”。古代印度、罗马等国均有采用体操和按摩等方法治疗疾病和养生。早在公元前771年我国名医扁鹊就引用导引、按摩健身防治疾病。人们在新的空间每迈出一步时,都要向自己身体提出新的要求。无疑在未来,体育锻炼会在这方面施展自己才能,会在扩展人类活动空间,增强自信、勇敢和超越自我精神方面做出贡献。

项目来源: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科研处, 项目编号 JZXYKT--201439 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乔培基、王胜超、肖明.对大学生健康观念和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3):62.

[2]汪素霞. 对大学新生健康观念和高中阶段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4):133.

篇10: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1实验过程与研究方法

随机分层抽取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20xx级、20xx级、20xx级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选32人(男女各16人),共计96人。其中48人(男女各24人)作为实验班,另48人作为对照班。实验组用跳绳、跳皮筋、拔河、踢毽子等民间体育项目连续干预10周,对照组仍用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进行10周教学,两组被试每周锻炼3次,每次锻炼时间为40分钟。实验前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hTest,简称MHT)分别测试实验组被试和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实验结束后仍用MHT分别测试实验组被试和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所测数据采用SPSSforWindows10.0软件包统计处理。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

表1结果显示,实验后民间体育锻炼组被试无论在总分及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实验前相应因子得分,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及自责倾向六个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总分及其它因子得分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实验后对照组被试除了冲动倾向因子得分外,其它所有因子得分均低于实验前相应因子得分,但只有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2.2分析与讨论

已有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作为一种发泄口,可以将各种心理矛盾引发的烦恼、焦虑、不安等应激情绪发泄出去,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蔡先锋等人的研究指出,长期参加运动训练的高职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普通高职学生。蒋碧艳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调查中指出,体育锻炼能有效地降低紧张、愤怒、疲劳、慌乱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连续参加民间传统体育锻炼10周后,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与改善,该研究结果支持了上述有关身体锻炼能够调节心理矛盾,改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但是对照组被试参加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锻炼后,除了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状况有明显改善外,被试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各个因子状况上均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似乎又与上述运动有利心理健康的结论有不吻合之处。对此可作如下解释,对照组被试是集体形式参加锻炼的,锻炼者可在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因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状况改善是很正常的。那么,为什么对照组被试运动后其它因子状况没有改善呢?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趣味性较差,不受学生喜欢所致。张力为研究认为,身体锻炼要取得最佳心理效应,首先必须是令参与者愉快和感兴趣的活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当然,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解释,陈建国等在一项研究中指出,按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与锻炼,实验前后对照组被试心理状况未发生明显改善,可能是由于实验前后锻炼内容相同所造成的。在此暂且不论其解释是否正确,但至少可以对其解释提出以下两点质疑。首先,实验前没有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差异性比较,假如对照组被试实验前心理健康状况已处于较高水平,那么运动后被试心理健康状况改善不明显是很正常的。其次,在研究中仅对被试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作了比较,没有对心理健康其它因子状况比较,究竟各因子状况变化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当然,以上仅是一种推测,对此尚需实验加以验证。

3小结与建议

篇11: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一、【课前准备】电脑一台,投影仪一台,课件若干,乒乓球十只,渔夫道具一套。

二、体育常识教学(20´)

(一)教学内容: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锻炼身体要注意的事项; 2.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3.提高学生正确锻炼身体的自觉意识,以逐步养成习惯。

(三)教学重点: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教学难点:养成正确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直观演示导入课题“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电教手段)(板书:

一、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2.传授新知

(1)教学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之一:全面锻炼,突出重点。直观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全面锻炼身体的必要性。(电教手段)(板书:全面锻炼)2 直观演示启发学生思考针对不3 同4 季节、各人不5 同6 情况在选择锻炼项目上应有所侧重。(板书:突出重点)

(2)教学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之二: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①直观演示违反这一科学方法出现的情况。(电教手段)

②讨论得出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之二是“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板书:2、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3)教学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之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1)听故事思考问题。(电教手段)

2)讨论得出只有坚持经常锻炼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板书:

3、坚持不3 懈,4持之以恒)

(4)教学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之四:注意安全,预防事故。1 直观演示启发学生发现锻炼中的不2 安全现象。(电教手段)学生讨论得出科学锻炼身体要“注意安全,4 预防事故”。(板书:

4、注意安全,5预防事故)

3.巩固运用

(1)集体朗诵科学锻炼身体的四种方法。(板书提示)(2)是非辨析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电教手段)

三、游戏教学(11´)

(一)教学内容:摸“田螺”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摸“田螺”的游戏方法,学会身背后手递手传递“田螺”的方法。2.提高反应速度和观察、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三)教学重点:手递手传递“田螺”。

教学难点:不断变换传递路线。

(四)游戏方法:

1.大家并肩坐成圆圈,双手置于背后。选一人做“摸田螺人”站在圆心。

2.用一个乒乓球充作“田螺”,并做假动作迷惑“摸田螺人”。1分钟后,“渔夫”喊停,猜乒乓球在谁手中。

(五)游戏规则:

1.任何人不得有意指示“田螺”在哪儿,否则判犯规,停止游戏一次。2.“摸田螺人”只准站在圆中观察,不得随便走动。3.“摸田螺人”没有猜中时,由自己或请他人表演一个节目。

(六)游戏的场地设计(如图):

(七)教法:

1.教师讲解示范游戏方法、规则(多媒体演示)。2.布置场地(多媒体演示)。3.正式游戏3-4次(电教手段)。4教师小结。

四、素质练习(9´)

(一)练习内容:

1.凳面支撑 10秒×2-3次 2.走上走下 20秒×2-3次

(二)要求:

1.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力量; 2.注意安全。

(三)组织队形:八路纵队。

(四)教法:

1.韵律准备活动一套(音伴);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及教学反思《幸福的我们》下一篇:2022学年度环境教育工作年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