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

2024-06-16

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通用8篇)

篇1: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

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众所周知,身心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和重要要素,正如一位哲人说过的,人类的财富,权利,地位,名声等都是0,人类的身体健康是1,一旦没有1,那么再多的0也是枉费,人类没有健康就会一事无成。当今世界上,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日益优越的条件,也为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据调查现代社会有将近半数以上的人处于健康的“第三状态”或“亚健康”状态,可见强身键体是多么具有现实意义。在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良性因素中,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已远远超出其本质的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断的赋予体育新的功能。

首先我们应该增强健康意识、促进智力发展,21世纪的现代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高智能,高速发展的社会,没有强健的身体条件就不能适应繁重的学习任务和高强度的工作需要。而我们的大学阶段,正是体质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通过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可以提高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增强操作思维和视觉思维能力,使注意力、记忆力、观察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得到提高,既可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又可以消除长时间紧张学习带来的身体疲劳,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促进和提高学习效率。不仅能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要求,还能减轻来自生活和学习的各种压力,减轻心里负担,真正做到锻炼身心的目的。

其次我们还要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未来的社会现代化程度随着科学的进步会越来越高,我们逐渐习惯于蜗居的生活,身体的活动也越来越少,给身体健康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对我们21世纪的大学生来说,大学体育教育是我们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因此,更需要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建立现代的健康意识,掌握应具有的健康意识,养成健身行为,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选择适合身体条件和职业要求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坚持体育锻炼,促进和保持身体健康。并且大学生们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去认识体育、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使这种认识升华到信念、世界观的层面上,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会影响其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还将直接影响其终身发展。为了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争取将来为我们的祖国做出我们的贡献。

篇2: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

摘要:“生命在于运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体育锻炼除了具有良好的健身功能,它的“健心”功能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体育锻炼正成为一种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调节心理状态的手段。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关系;综述

1前言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2健康的概念界定研究

李力提到:现代医学认为,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而不是身体无病.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一种“灰色状态”或“次健康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现代社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是很普遍的。[1]罗明,林玲提到:国际上对健康有清楚的界定: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在研究网络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这种生存方式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1)网络世界所造成的角色混乱;(2)网络虚拟世界中的道德问题;(3)黄色网站导致的性罪错;(4)网络沉溺带来的人格障碍。北方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加强,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和冷漠,抑郁症等抑郁性疾患是最为常见的心理疾患,被人称为防不胜防的“心理”感冒。[3]

由此可见,心理疾病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杀手,心理隐患是造成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吃药治疗心理疾病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而且药物都含有一定的毒性,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容易造成人体对药物的依赖性而上瘾。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引起了大量的医学研究人员和体育工作者的重视和研究。[2]

3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佟立纯,张洋认为:从国内外研究结果看,已证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体育健心操就是一种对心理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体育锻炼方式。[4]陈大为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加愉快体验、保持良好心境,可以降低焦虑、减轻抑郁,因而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涂相仁认为: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主要表现为:(1)体育锻炼可调节心态,稳定情绪;(2)体育锻炼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3)体育锻炼可强化自我概念与自尊;(4)体育锻[5]

炼可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6]杨宗义认为:首先表现在体育运动促进身体的发展,尤其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表现在体育运动对心理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产生新的要求与现有心理的矛盾,从而推动心理的发展。巴里克(Barick,G.L.)等发现,运动能力发展良好的儿童,其情绪变化小,自卑减少,随和,社交积极,社会适应能力强,易成为集体的领导者。在小学高年级以后,尤其是在青年期,身体及运动能力对个性发展的影响,需要通过社会评价和价值观为媒介,即只能间接影响个性发展了。[7] 王则珊认为:体育锻炼能产生脑腓肽,刺激下丘脑,进而产生愉快的体验,这是身体锻炼的情绪的积极调节作用。另外,经常从事身体锻炼,在体育运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承受挫折的压力,可以大大提高情绪的适应性,也有利于以更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适应各种生活环境。通过群体的体育锻炼,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欢快,有助于消除孤独症,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从而实现对人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8]

王则珊认为:为了克服独生子女摆脱由于寂寞产生的孤独感,组织一些需要小朋友集体协作,克服困难去完成的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儿童克服不良的心理。独生子女的不良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自私、任性孤傲、放任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占有欲和依赖性过强等。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纠正这些不良的心理倾向,使这些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9] 特别是在身体锻炼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除避免发生伤害事故外,还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都非常健康的人。[10] 中年时期,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和家庭中去,生理机能却趋向衰退,力不从心容易造成心理负担过重,精神难以松弛。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使人从精神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老年时期,体育活动可以为退、离休后生活找回心理定位与平衡,使老年生活充实、愉快、有所追求而减缓衰老。总之,体育能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精神愉快、乐观,这是防病的手段,也是保证晚年生活愉快幸福之本。[11]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能推动心理的发展,对情绪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与个性的形成与完善有密切关系,促进心理过程对人的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因此,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与保持心理健康的积极、有效、较为理想的的重要方式之一,应当被大力提倡与实施。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培养活动兴趣和运动习惯,比单纯强调体育活动的健身功能更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4促进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手段研究

体育运动要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受运动处方的运动种类、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四大因素的影响。(1)运动类型。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的运动

是:令人喜欢和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或有节奏的腹式运动;回避人际关系的运动;可自定步调的运动。(2)运动强度。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适中的身体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情绪。(3)运动持续时间。每次运动的时间至少20-30min;60-90min 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但一次运动的持续时间过长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4)运动频率。美国运动医学会提出,有氧运动大肌肉群运动,每周 3-5 次,最好每天一次。中国民间传统体育是历史赋予的宝贵财富。研究者表明,参与民间传统体育锻炼(跳绳、跳皮筋、拔河、踢毽子)有利于增进心理健康,改善心境状态。[13]东方传统体育中的太极拳和印度的瑜珈功等,是在平常条件下的缓慢练习,也可以影响到心境的状态,并降低焦虑的程度,在改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有明显的作用。[14]

综上所述,通过中等运动强度的体育锻炼、适中的锻炼持续时间和有氧运动能够获得较大的心理效应。对于传统体育,我们应该继续挖掘它的锻炼价值,并加以科学合理的改造,使之在新的世纪里大放奇彩.[12]小结

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的锻炼效果;利用体育锻炼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使全民都认识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有利于人们自觉、自愿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并以此来调节心情,促进身心健康,从而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力.“亚健康”:生命的“隐形杀手”.解放军报(京),2001.1.20.②.[2]罗 明,林 玲.网络对人格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南宁),2001,4(6):28-29.[3]北方.将抑郁反抗到底.中国健康[J].2001,1(2):20~21.[4]佟立纯,张 洋.体育健心操的创编及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

[5]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体育与科学.2002.2.[6]涂相仁等.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9.1.57~60.[7]杨宗义.体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94~95.[8]王则珊.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北京体育学院出版

社.1994.12.39.[9]王则珊.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12.186.[10]王则珊.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12.225.[11] 王则珊.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12.235.[12]刘永峰.运动处方与心理健康.体育学刊.2002.4.57~58.[13]李林等.民间传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四川体育科学.1999.2.16~17.[14]刘永峰.东方传统体育锻炼对心境状态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30.49~51.[15]杨贵军等.体育锻炼对心理缺陷的影响和改善作用.体育学刊.1999.5.41~

42.[16]林宋荣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影响作用的调查.广州体育学

院学报.1996.4.20~25.[17]罗建英等.高校体育课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教法探析.解放军体育学院学

篇3:论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

在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之中, 健康备受关注, 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较大的改观, 它的概念、本质、内容、形式被注入新鲜的血液, 体现了它的与时俱进, 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本质认识。"机体功能活动正常"就是健康, 这是早期对健康的一种认识。尽管这一健康概念较客观地反映了健康在生理学方面的本质, 但是它只是注意到人的生物属性, 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 未能涉及人的心理和社会状态。较确切的健康观念应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把人的健康与机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三者紧密统一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健康观念。

2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2.1 体育锻炼对身体生理健康的影响

人体由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和感觉器官等组成。体育锻炼是由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所完成, 同时, 体育锻炼又对各器官系统产生良好影响。

2.1.1 体育锻炼与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是由消化管与消化腺组成。消化系统可把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将它送入淋巴和血流, 以供身体生长和维持生命用, 并将代谢过程中的残渣排出体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对消化系统的机能有良好影响, 可使胃肠的蠕动增强, 消化液的分泌加多, 因而使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提高;也能增加人体对食物的欲望和需要量, 有利于增强体质。

2.1.2 体育锻炼与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指挥整个机体活动的“司令部”。人体的一切活动, 其本质都是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 都是经过感知、分析、判断、作出反应这个过程来完成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 使之思维敏捷, 调控身体运动更准确协调;还能有效地消除脑细胞的疲劳, 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2.1.3 体育锻炼与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又称骨骼肌肉系统, 是由骨骼、关节和肌肉构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使骨密质增厚, 骨变粗, 骨面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 骨小梁的排列根据张力和压力更加整齐有规律, 这是由于骨的新陈代谢加强, 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从而在形态结构上产生良好变化的结果。经常参加科学的体育锻炼, 可使人体关节的机能得到提高。关节面骨密质增厚, 提高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关节面软骨增厚, 既加大了关节的稳固性, 又提高了关节的运动缓冲能力;关节囊增厚, 加固关节;关节囊内层的滑膜层分泌滑液功能提高, 减少软骨之间摩擦;关节周围肌腱和韧带增粗, 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 提高了运动能力。经常参加锻炼可使肌肉体积明显增大, 肌肉的工作能力大大提高, 肌肉灵活协调、反应迅速、准确有力、耐久高效。还可以消除多余脂肪, 防止肥胖症。

2.1.4 体育锻炼与心肺循环系统。

在人体的各器官系统中, 由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组成的人体氧运输系统 (即心肺系统) , 对人的健康及生命活动有十分重要作用。人体通过心肺循环系统将氧气和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细胞, 同时将其代谢最终产物向体外运输与排出, 这是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基础。现代科学研究证明, 体育锻炼对人体器官系统的影响有双向效应;一方面, 科学的体育锻炼对人体器官系统能产生良好影响;另一方面, 如果体育锻炼违背了客观规律, 也会有害健康。缺少科学性的盲目锻炼, 对人体的健康促进作用很小, 甚至还可能使锻炼者产生损伤、疲劳等症状, 严重损伤身体机能。因此, 我们必须在科学原理指导下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2.2 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 提高机体免疫力

科学的体育锻炼就是遵循体育运动对人体的作用规律以及人体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有目的、有成效的身体活动。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从根本上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 提高人们机体的适应能力, 从而达到增强体质, 增进机体健康的目的。

2.3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 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集中, 对外刺激的反映更加迅速、准确, 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 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体育锻炼有助于情感与情绪的调节和改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 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而且不良情绪可以得到及时的宣泄。体育锻炼有助于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形成。在体育锻炼中, 要不断地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 在战胜自我的前提下, 越是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 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4 结论

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对于人类生活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现代的健康观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道德上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美状态。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 还具有健康心灵、健全人格、修炼人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功能, , 不仅从身体上, 也从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达到人的健全、健康状态, 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田金华.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39 (1) .

[2]胡红, 夏思永等.大学体育 (理论教程) [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08

[3]杨锡让.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篇4:健康行为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探究

关键词:健康行为;体育锻炼;个人保健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94-01

一、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

1.健康信念。涉及到健康方面的信念与健康信念,它是人们接受保健指导,改变行为的关键。在知识--信念--行为的演变过程中,建立健康信念是重要的中间环节。没有信念,知识就很难变成行为,无论在从事体育锻炼、戒烟、纠正偏食、疾病防治,还是正确对待胜利或失败挫折的精神压力,建立健康信念都是至关重要的。患了重病而无健康信念,后果也多不好。

2.传统文化背景。每个民族都有传统文化与习俗,并强烈地影响人们道德观念、信仰和健康行为。人们的饮食、生活起居、嗜好、服饰等传统文化习俗,强烈影响到人们的健康行为。其中有些对健康有利,有些对健康不利。如有的民族喜爱体育运动,就对体质和健康产生良好影响。

3.群体因素。个人健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与家庭、学校、伙伴、教师的影响密切相关,其中包括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家庭教育中以父母、兄长影响最深。所以子女的生活习惯、爱好、个性等常常同父母相似。在学校学生以老师为榜样,教师由于经常同学生接触交往,所以对学生影响较深。为人师表的教师,言谈举止、仪表、饮食起居等行为对学生都会有直接的影响。

4.卫生资源因素。健康行为要建立在一定资源基础上,每个人在考虑其健康问题并作出行为选择时,都可能受到卫生资源的制约。在缺医少药的贫困边远地区,由于条件的不同,要求其居民与大城市完全一样,显然是不够现实的。但是,这种条件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

二、促进健康行为

(一)类型。

一是欧美三高型(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二是日本为代表的动植物食品混食;三是东方型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食品不多,蛋白质及脂肪较少。中国的食物结构也是长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营养质量不高,但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人民生活改善,我国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西方三高型膳食结构,容易导致冠心病、糖尿病、肠癌等疾病,在美国,大肠癌仅次肺癌,居死亡率第二位。其实,就是饮食不当造成的,天天吃肉、鱼……在大块牛排中有时摆几叶青菜作样子,经常吃这样的饭菜为大肠癌大开方便之门。因为这种饮食植物纤维不足,从而造成便秘,人一便秘,食物在肠中滞留时间长,于是就容易产生致癌物质。饮食结构不合理,摄入脂肪过高、营养过剩,是形成人肥胖的主要原因。

(二)积极休息与睡眠。

人们在从事了各种活动后常会发生疲劳。体力和脑力劳动速度越快,强度越大,持续越长,越易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充沛精力,保持健康就需要积极休息,注意劳逸结合。即使在没有明显疲劳的情况下,人体各器官也需要一定休息时间,以促进其互相协调,保持其正常生理功能。休息有积极性和消极性。所谓消极休息和积极休息方式是比较而言。消极休息方式是以静为主,或坐或卧。睡眠被视为最彻底的体息。睡眠是神经系统高级司令部———大脑皮质全面抑制过程,大脑皮质消除了疲劳,恢复了正常机能。这样,人就能重新高效率投入学习或工作,只有这样身体才能恢复灵敏、准确性。睡眠,是生理活动所必须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睡眠的时间因人而异,差别很大,通常与年龄、性别、习惯、季节、环境、神经类型、生活条件、劳动条件以及疾病情况有关。年龄越小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越长。睡眠对于人的健康十分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神经中枢的疲劳也可以用交替休息方式进行调节。比如说,在课堂上学习一个小时以后,进行十分钟课间操,就觉得神清目明,精神焕然一新,学习效率也显著提高。一定意义上说,会休息的人也是善于安排生活的人。会休息的人善于将工作、学习、劳动交替进行,将工作或学习内容经常交换,使脑在经常交换工作、学习内容时得到休息。

三、体育锻炼———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方式已不满足于长期存在的定势格局。在人们的生活中已将运动锻炼如同牛奶面包,它是现代文明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它愈来愈成为人类完善自我和向疾病斗争的有力武器。体育锻炼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内容。体育活动是促进健康的主要手段之一,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的自我保健,其中最重要最积极的手段是体育锻炼。人类运用体育运动手段进行防治疾病的历史非常悠久。古希腊人很早就在石崖上写着“你想强壮吗?跑步,你想健美吗?跑步,你想聪明吗?跑步”。古代印度、罗马等国均有采用体操和按摩等方法治疗疾病和养生。早在公元前771年我国名医扁鹊就引用导引、按摩健身防治疾病。人们在新的空间每迈出一步时,都要向自己身体提出新的要求。无疑在未来,体育锻炼会在这方面施展自己才能,会在扩展人类活动空间,增强自信、勇敢和超越自我精神方面做出贡献。

项目来源: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科研处, 项目编号 JZXYKT--201439 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乔培基、王胜超、肖明.对大学生健康观念和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3):62.

[2]汪素霞. 对大学新生健康观念和高中阶段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4):133.

篇5: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

一、结合自己的锻炼实践和体育课学习的体会,来谈谈自己平时是怎样进行科学的体育

锻炼的?请举例说明。

科学的体能锻炼需要遵循很多原则,例如超负荷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专门性原则、恢复性原则、锻炼效果的可逆性原则、大小运动量相结合原则。

由于大一的课业仍是较为繁重,所以体育锻炼仍是在寝室内居多。例如仰卧起坐等。曾经我的形体老师跟我们说过,如果做仰卧起坐的时候,觉得自己真的做不下去了,那就再多做10个,就是超负荷运动,效果就会很明显。由于上了大学之后运动量变少,所以每天晚上我都会在睡觉之前做一些仰卧起坐,一是为增加运动量,二是为了减少肚子上的赘肉。在这几个月做仰卧起坐的时候,有一开始50个一组,每次一组慢慢变成后来的每次三组,由一开始较吃力变到后来可以较轻松做完150个,这就是循序渐进原则的体现。由于有时候或许是过于劳累,就会停一天再继续做,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锻炼科学而且符合恢复性原则和锻炼效果的可逆性原则。有些天气很好的晚上,我也会到操场上跑一会步,而晚上的仰卧起坐就可以少做一些,这也算是遵循了大小运动量相结合的原则。而且,以后我也会继续遵循这些原则,让自己的身体不因大学的各种忙碌或安逸而堕落。

二、请举例说明,在体育锻炼中,应该如何预防和现场处理运动创伤?

在一般的学校体育活动中,急性损伤者较多、运动扭伤也是极为常见。所以,应该注意急性损伤的预防以及注意手指以及足踝关节的扭伤。如若学生锻炼的时候不注意合理安排运动量的话也可能会造成肌腱与骨头相接的地方劳损或骨组织劳损。

在运动的时候我们应该重视预防运动损伤,在运动之前要调节好身体状态,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创建锻炼的安全环境和注意科学锻炼、加强易伤部位的锻炼也很重要。

运动创伤需要及时处理。如果皮肤或肢体有损伤应及时包扎,来保护伤口,压迫止血和支持伤肢。如果有出血现象的话,应该是将患肢指高,使出血部位高于心脏,降低出血部位血压,达到止血效果。在剧烈运动中,特别是对抗性强的运动中,骨折并非罕见。发生骨折后应该及时固定并运送到医疗地点。关节脱位也有经常见到。在运动中出现应立即用夹板和绷带在关节脱位所形成的姿势下进行临时固定,保持伤员安静,尽快送医院处理。

篇6: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指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about mental wellness)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各种国内外各种观点,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条件:

(1)智力正常:智力是个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了解、认识外部世界的十分必要的条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并具有情绪体验能力,从而自我效能感增强,而智力落后者经常遭遇失败,伴随烦恼、痛苦的体验,产生自卑感。

(2)适当的情绪调节能力: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个体就会被消极情绪所困扰,而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有效宣泄的话,就可能使自己产生心理疾病,并可能对生理健康造成损害,患上身心疾病。同时,不良情绪的发泄方式必须考虑道德及社会的评价。

(3)自我评价恰当:心理健康者能充分了解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在学习、工作上获得成功,在生活中同他人和谐相处。心理不健康者,往往将失败归因于机遇和任务难度,整日怨天尤人,或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4)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他人交往,建立了较为和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反之,就会离群索居,对他人不信任,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烦恼和痛苦。

第二节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促进

(the effects of mental wellness upon physical exercise)

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个体的一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呢?参加体育活动就是调节个体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智力(physical exercise is useful to intelligence)

 智力是个体圆满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基础条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 研究表明,由于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大脑获取更多的氧气,给大脑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能够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不仅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有效,使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为智力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疲劳感,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而体育活动的参与,有助于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形成兴奋与抑制合理交替的机制,降低疲劳感,提高文化学习的效率,此外个体的体质增强,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充分地挖掘与开发学习的潜力。

二、体育锻炼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feeling)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产生紧张、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降低应激水平,使处理应激情境的能力增强。麦克曼(mclman)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者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的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体锻炼者,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一些。

 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快感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体育锻炼有助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will)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困难,对个体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体育锻炼使自我概念更为清晰(physical exercise makes me clearer)

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例如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包括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和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等。其中,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包括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自尊则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能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身高和低估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其身体自尊变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

 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壮、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锻炼者比非锻炼者具有更积极的总体自我概念;体能强的人比体能弱的人倾向于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和更高的身体概念;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因此,更积极的自尊心,更高水平的身体概念和自我概念与高水平的体能状况相关。

五、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public relations)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越来越趋向封闭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则打破了这种封闭,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信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马塞(massie)等人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球类、做操等集体性活动来得到满足。

 由此可见,人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六、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physical exercise for decrease mental disease)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人们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由此,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与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篇7: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个体的一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呢?参加体育活动就是调节个体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智力 (physical exercise is useful to intelligence)

智力是个体圆满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基础条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由于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大脑获取更多的氧气,给大脑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能够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不仅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有效,使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为智力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疲劳感,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而体育活动的.参与,有助于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形成兴奋与抑制合理交替的机制,降低疲劳感,提高文化学习的效率,此外个体的体质增强,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充分地挖掘与开发学习的潜力。

二、体育锻炼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feeling)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产生紧张、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降低应激水平,使处理应激情境的能力增强。麦克曼(mclman)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者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的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体锻炼者,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一些。

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快感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体育锻炼有助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will)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困难,对个体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体育锻炼使自我概念更为清晰 (physical exercise makes me clearer)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例如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包括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和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等。其中,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包括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自尊则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能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身高和低估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其身体自尊变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

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壮、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锻炼者比非锻炼者具有更积极的总体自我概念;体能强的人比体能弱的人倾向于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和更高的身体概念;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因此,更积极的自尊心,更高水平的身体概念和自我概念与高水平的体能状况相关。

五、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public relations)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越来越趋向封闭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则打破了这种封闭,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信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马塞(massie)等人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球类、做操等集体性活动来得到满足。

由此可见,人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六、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 (physical exercise for decrease mental disease)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人们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由此,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与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篇8: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

关键词:体育,体育锻炼,心理,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 受到广泛的关注。心理出现健康问题时将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而现在每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都在逐年增加。体育锻炼能增强我们的体质, 越来越受到大家的热爱, 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健我们的体魄, 对我们的心理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运动预防及治疗疾病, 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在1946年的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 把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 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过有效的生活。而美国学者Allport定义为:力争自我成长;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人生观的统一;具有与别人建立亲慕关系的能力;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识、技能的获得;具有同情心和对一切有生命的事物的爱。内地学者王登峰、张伯源等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了解自我, 悦纳自我;接受他人, 善于和人处;正视现实, 接受现实;热爱生活, 乐于工作;能协调和控制情绪, 心境良好;人格和谐完整;智力正常, 智力在80分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我国内地学者季浏认为:智力正常;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对自己能做出恰当的评价;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季浏学者的这一观点这也是迄今为止最简明的判断标准。

(二) 体育锻炼的定义

体育锻炼可以将其从以下几个方面定义。从锻炼目的来说, 体育锻炼是人们主动改造和完善主体自身的一种有意识活动, 是活动主体的人与自身间一种能动关系的反映, 是人的再生产的实践活动。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 提高和保持机体的机能能力, 延年益寿, 从而提高工作、学习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从体育锻炼的内容来看包括健身健美锻炼、娱乐休闲锻炼、保健康复锻炼、心理智能锻炼。通过健身健美锻炼、塑造强健的身体、健美的体形;通过娱乐休闲锻炼, 娱乐身心, 调节情绪, 保持愉快的心情;通过保健康复锻炼, 保持机体的机能水平和旺盛的工作精力, 患病机体的康复, 延年益寿;通过心理智能锻炼提高心理素质和智力水平。从体育锻炼的评价来看主要是通过生理和心理的评价指标和指数对体育锻炼进行体质测量和评价。综合以上就可将体育锻炼定义为:以身体练习和运动负荷为手段, 以健身健美、娱乐休闲、保健康复、心理智能锻炼为活动内容, 为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 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而进行的一类体育运动。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作用的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一项研究表明 (Hannaford, Iarrell&Cox, 1988) , 进行8周的体育锻炼后, 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另有研究表明 (Simo-ns&Blrimer) , 进行有氧练习的学生, 其心境状况改善的程度比控制组大, 特别是那些练习前存在情绪问题的学生, 其心境状态改善的程度最为明显。1990年, 诺瑟等人 (North, Me Cullagh&Tran, 1990) 对1959-1969年间进行的80项有关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 结果表明:一次性运动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这种作用在需要得到特殊心理照顾的被试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即他们的抑郁通过体育锻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改善;体育锻炼叩可降低特质性抑郁 (长期的, 稳定的) , 也可降低状态性抑郁 (短期的, 波动的) ;1992年, 拉方泰恩等人 (La Fontaineetal, 1992) 对1955-1990年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且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 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有氧练习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 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 抑郁程度越高, 受益于体育锻炼的程度也越大, 体育锻炼后, 即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 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在这一方面国内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我国内地学者 (李玲, 刘微, 季浏等) 探讨体育锻炼与中学生人格、自我意识的关系中对216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发现体育锻炼对中学生人格、自我意识的影响显著。体育锻炼对中学生自我意识、人格有显著影响, 具体表现随体育锻炼水平升高, 自我意识提高, 人格趋于外向和情绪稳定。在这以前也有许多学者研究 (邱达明, 朱风书, 苏坚贞) 证实, 身体锻炼可以促进身体自我的提高。有人对48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的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心理健康因子检出率具有显著差异,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其心理健康因子检出率明显少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巴里克等发现, 运动能力发展良好的儿童, 其情绪变化小, 自卑减少, 随和, 社交积极, 社会适应能力强, 易成为集体的领导者在小学高年级以后, 尤其是在青年期, 身体及运动能力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需要通过社会评价和价值观为媒介, 即只能间接影响个性发展了。

从上述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体育运动对于有一定心理疾病的人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而且长期的体育运动对心理疾病有一定的改进作用。但是在锻炼的强度, 时间及频率方面没有进行很详细的研究, 比如对于哪种运动强度对于治疗抑郁最有效果。还有就是没有把哪种运动适合治疗哪种心理疾病分清楚。多数研究者都是对有心理疾病的人进行的研究, 通过体育锻炼使其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缓解和改进作用, 而没有进行正面的研究, 没有说通过控制单一变量的方法, 只改变体育锻炼这一个变量看受试者的心理健康因子的变化。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同体育锻炼与健身活动的类型、负荷量 (活动的量与强度) 及组织形式等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不同的影用。注重体育锻炼的类型与强度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对于科学地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 发挥体育锻炼的最佳心理效益,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科学地设计学生的体育锻炼与健身课程有助于发挥体育锻炼活动的最佳心理效益。

目前, 关于锻炼类型、强度等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还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研究结论。今后, 进一步深入研究体育锻炼的类型、强度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以往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单因素研究设计降低了研究结论的生态学效度。今后, 可采用多因素研究设计对体育锻炼的类型、组织形式、负荷量等因素对学生短期心理效益和长期心理效益的影响加以定量研究。同时在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上, 可采用协方差结构模型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

(二) 建议

一、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不能光从现状的分析以及影响心理健康原因进行研究, 我们还应该从体育锻炼各个项目以及方法上进行选择, 选择适合不同心理需要的人群进行干预, 给予正确的心理健康引导。

二、同时, 我们也应该从多学科、跨领域的去对体育健康与心理健康进行研究, 找到不同的研究途径, 寻找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样的话, 也许我国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这方面会有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刘娜.大学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校园之声, 2014, 7 (3) :88-89

[2]毛志雄.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 (1) :69-75

[3]刘芳.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体育与科技文献通报, 2008, 16 (6) :90-94

[4]罗勇.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安顺学院报, 2007, 9 (4) :39-40

上一篇:写人优秀作文:我的好爸爸下一篇: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及四月份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