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体育锻炼

2024-06-08

自我体育锻炼(精选十篇)

自我体育锻炼 篇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转变学生对体育 (身体锻炼) 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 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 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 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 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 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 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 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 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 端正学习态度, 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1.1 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 成为一种习惯。

1.2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 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围绕踢足球的教学, 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 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 中学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 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 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 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保健卫生课中传授。其次, 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 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 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1.3 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

兴趣, 表现出积极情绪, 导致了行为上的爱好某项活动, 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 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 一般来说, 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 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 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踢起足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 学生从“只知乱踢到踢出些门道”, 踢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 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2 按照学生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

差异性,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 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 素质好、弹跳能力好的学生是越跳越有劲, 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 怕跳不好, 被同学笑话, 怕教师指责, 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因人而异, 对弹跳能力好的同学提高横杆高度, 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横杆高度, 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 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 不讽刺挖苦, 奚落嘲笑, 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都随时加以肯定, 公开进行表扬, 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体育的厌学倾向。

3 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 改革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既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使他们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 也是目前改变中学生厌学体育的重要手段。从目前各学校的教学情况看学生对课内教学相对比较重视, 而对课外活动重视不够, 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组织, 形式单调。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而且还使一些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了一种累赘, 从而导致了厌学倾向的产生。因此, 改革体育教学形式, 丰富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戒除厌学行为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首先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的能力, 开设田径、体操、球类、棋类等各项体育活动, 配备有体育专长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 现场辅导, 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其次是进行课外体育辅导, 这是学校辅导体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这种辅导是体育课教学的补充, 可以完成体育课授课计划内无法完成的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体育的能力和兴趣。三是学校组建体育代表队, 进行课余体育训练。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 是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主要手段。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 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 根据年龄和运动项目, 组成各个专项体育集训队, 由体育教师任各集训队的教练, 逐步形成自己学校体育的传统。四是开办体育俱乐部和成立单项体育协会, 由协会牵头, 经常地组织一些比赛, 不仅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4 结语

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的同时, 第一, 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的兴奋性, 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第二, 要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增加体育理论课时数、扩大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特别是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的有关知识。第三, 在体育实践课中, 要课内课外相结合, 加强理论指导下的锻炼方法, 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去实践, 对涉及到有关健身的知识和方法要重点讲, 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第四,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运动项目, 改善运动条件, 全方位广泛地吸引学生参加锻炼。第五, 利用学校的宣传工作, 如广播、宣传窗等, 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知识面的来源, 使学生耳濡目染。对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形成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综上述,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始终把对学生自我锻炼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使学生养成自我锻炼习惯, 实践证明效果显著。但这仅仅是个良好开端, 我们将继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提供理论依据, 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 发现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认识, 缺乏自我锻炼的习惯。就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 本文提出了具体方法、措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对增强体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研究

参考文献

[1]丁静.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措施[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 .

[2]刘大海.谈体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体育科技, 1993 (2) .

体育锻炼时如何自我监控 篇2

一般采用心率监控运动强度,心率可以帮助了解和控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运动强度,它可以准确地告诉锻炼者运动强度是需要增加还是需要减少。为了掌握体育锻炼运动强度是否合理,应当准确测量运动中的心率,测试运动中心率的方法是运动结束后的5秒内开始进行测量,测量10秒的心率再乘6,作为运动时l分钟的心率。

在体育锻炼中常用靶心率来调节运动负荷。下列公式可以帮助锻炼者计算靶心率:靶心率=最大心率*60%至最大心率*85%。其下限为健身锻炼的有效界限,上限为安全界限(成年人靶心率的上限为最大心率*80%)。靶心率为人们提供了运动时安全有效的心率范围。学会如何根据靶心率来调控自己锻炼时的运动强度,就应该利用这种方法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在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些危险信号。如果发生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即使只有一次,也要停止运动,在咨询医生之后,才可以恢复运动。

(1)心脏不正常。这包括不规则的。心脏快速跳动,或者是心悸、突然的心跳,或者在正常心跳之后出现很慢的心率。

(2)胸、手臂或喉咙感到疼痛或压力,这可能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发生。

(3)眩晕。突然丧失协调、神志迷乱、出冷汗。目光呆滞。面色苍白、忧郁或者昏厥。

(5)关节炎发作。休息到症状消失再参加运动。如果常用药物而没有作用,就去看医生。

(6)运动后的恶心或呕吐。要减少运动量并延长放松运动时间。

(7)在运动停止后仍持续10分钟以上的严重呼吸困难。运动强度应保持在训练区域下端或下方,在运动中要保持能够谈话,如果你在运动中呼吸困难,就停止运动,去看医生。

(8)疲劳恢复过慢。如果你在运动后24小时仍不能消除疲劳或在运动后出现失眠,就要降低训练强度,保持在训练区域的下端或下方,并且缓慢地增加运动量。

自我体育锻炼 篇3

关键词:自我锻炼能力;体育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70-01

体育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体育意识的强化等等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的课题,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的普遍深入和传播,同时对当前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了科学有效的研究和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加强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培养自我锻炼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体育意识是学校体育界以及广大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笔者在体育新课程改革实践与教学经验中深感体会,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以期与同行商榷。

一、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与强化的教育现状

虽然体育课程改革给当前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体育教育改革取得了蓬勃的发展,但是受传统教育与教学的影响,体育教学还是摆脱不了老的框框,教学方法、方式也比较陈旧,教师只注重基本理论教育和增强体质教育,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只能暂时满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难以应付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漫长人生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不断需求。有资料显示,我国的毕业学生就业中,工作稳定性不高,一是身体素质跟不上劳动的强度,二是心理上不适应。这些问题其实通过体育的自我锻炼和意识强化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

因此,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体育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终身体育锻炼基础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国家召开的关于学校体育特点、地位、作用、目标及深化改革的专题研讨会上,就已经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作为学校体育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因此,加强体育意识和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使之终身受益。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以“被动”受教向“主动”学习方面发展。表现为“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二、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

许多老师把身体素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这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是按照固定的课时计划、形式、结构和教学程序,由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动作、锻炼身体,实现和达到统一规定的标准。如果学生在某一项目一旦达标,此项体育教学即告终结,这种终结性严重影响学生从事和继续活动的兴趣,影响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爱好和独立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学生职业规划的需要,依据学生爱好、兴趣给学生较大的选择性,开设多种形式的选修课和选项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科学的安排教材内容,在教法上要采用竞争性、趣味性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掌握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等,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作为理论指导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评价。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可采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代替过去由教师“承包”的方法。例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讲明课的准备活动、放松活动或有目的性的游戏的内容要求、练习形式及规定时间。如需用音乐,应帮助他们选好音乐或规定好音乐节奏。要求学生提前写出一个简案,经过多次修改和教学实践后,由教师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独立的组织能力。

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教师提示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安排准备活动的依据,所学的动作、技术练习对身体有何作用等。教师进行检查和讲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总结,学生对体育教学有所了解,教师应安排学生参与教学,由学生轮换带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等,发展他们的独立组织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开展,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各种各样的,每个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学生不懂体育方面的知识自然而然地找体育老师来帮助。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乒乓球;有的学生喜欢踢毽子;有的学生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项目,但又看不懂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作为体育老师的素质高低就很关键,虽然有些运动项目是自己的专长,就很容易。有些项目是自己的弱项,就很难做到。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才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教学过程也得心应手,也赢得学生们的信任、欢迎。

随着信息的飞速发展,体育教师还要跟随时代,充分利用把现代多媒体、网络信息化技术融入课堂,开拓信息方面的知识,才能不落后于时代。要有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

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发展的作用 篇4

体育锻炼与身体自我观念的作用。身体自我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身体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身体自我观念可分为:身体健康, 吸引力, 身体状态, 身体能力, 力量等因素。研究发现,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个体对身体的自我认识与评价, 如使自己的身材匀称, 自己的健康水平提高, 自己的运动能力提高等。这样对自己的外形 (体型) , 健康水平与运动能力的满意度高。孙延林等的研究发现, 体育活动对个体的身体自我有积极的影响, 每周参加三次以上和累计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就能提高个体对身体自我的描述。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人, 对自己的身体形态, 身体能力与健康状态的知觉高于非运动参与者。

体育锻炼与情绪自我观念的作用。体育锻炼可以给参加者带来体能, 生理及心理三个方面的效益。长期以来, 人们比较重视对锻炼体能及生理效益的研究而相对忽视了对心理效益的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 长期锻炼的情绪效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产生心理自我良好感。心理自我良好感与运动有相互关系, 其中女子较男子相关程度更高。任未多 (1997) 认为, 身体锻炼产生积极影响的原因可能有生理, 心理和社会的, 或者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且心理自我良好感与消极情绪的减少密切相关。其次, 对焦虑, 抑郁的治疗作用。体育锻炼可以降低锻炼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 改善锻炼者的心境, 提升锻炼者的主观良好感觉与自尊水平。

体育锻炼对社会自我观念的影响。社会自我观念包括:社会适应能力, 人际关系等。体育锻炼对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周松青 (2001) 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规范人的行为, 扩大人际交往, 培养合作意识, 提高人的智力功能, 发展认识能力, 减少认识障碍, 改善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著名学者麦丁尼认为, 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独创, 清除紧张和保持友谊等心理保健的价值。经调查发现, 外向性格的学生比内向性格的学生的社会需要更强烈, 这种需要可通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得到满足。在体育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相互交往的能力, 改善学生的不良心理。

体育锻炼对学业自我观念的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呼吸, 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郁的交替, 更有助于注意力, 记忆力, 想象力, 思维分析等心智能力的健康发展, 并使其情绪稳定, 性格开朗, 疲劳感下降等, 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人们的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大大的提高人们工作效益, 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学业或工作, 主观上对自己的特长, 能力等各方面的看法而感到非常满意。

不同锻炼方式对身体自我的作用。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改变, 使得人们追求健康的目标发生了质的变化, 既健身同时又健心的锻炼活动, 又将成为人们的首选身体锻炼, 看起来是与身体自我联系最密切的活动之一。但有许多研究证明, 不同的锻炼方式对锻炼者身体自我的影响也不同。身体锻炼与身体有关的身体自我观念联系紧密, 并有显著性提高。但对稳定的心理结构, 如整体自尊, 生活满意感不太容易发生显著的改变。因此不同的锻炼方式对身体自我也有一些影响。

锻炼的时间不同, 对身体的自我作用也不相同。短期 (3个月以内) 身体锻炼活动的效益具有指向性和特异性, 即身体锻炼活动对身体自我的观念, 特别是抽象身体自我观念的影响要明显大于整体自我观念和生活满意感的影响。实际上没有证据表明短期身体锻炼活动对整体自我观念和生活满意感有何影响。

综上所述身体锻炼能提高个体对自我认识和评价, 如提高健康水平, 提高个体的运动能力的知觉等, 从而进一步提高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由于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与许多方面的因素有关。锻炼的时间, 锻炼的方式, 锻炼的强度, 锻炼的类型等都会对研究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 体育锻炼总体来说对身体自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参加身体锻炼的人比不参加身体锻炼的人, 身体价值感提高得更显著。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篇5

论文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得到深入的今天,体育教学的作用受到学校普遍的重视。学生良好的体制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和能力培养是现代体育教育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是现代体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在无教师的情况下完成练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是指学生锻炼的自觉性、锻炼的目标程度、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独立处理锻炼中出现问题的能力的衡量,是学生自学科中的体现。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探讨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更好的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多年来,诸多教育者在科学的殿堂中不断研究探索和改革。体育教育是科学领域中一部分,同样也在寻找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体育教学自我锻炼能力培养学校体育体育课程改革影响

一、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由于不少地方和学校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坚决,推进素质教育不得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依然严重,社会和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不合理的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在这些地方和学校,体育工作一直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同时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教育部于2005年组织开展的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十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二十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67%、大学生为82%。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发了《教育部国家体 1

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2006]5号),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国家都在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而且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蓬勃发展,但体育教学还是摆脱不了老的框框,教学方法、方式也比较陈旧,教师只注重学生的“三基”教育和增强体质教育。教学上采用“注人式”或“灌输式”的方法,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只能暂时满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难以应付学生离开学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难以应付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漫长人生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不断需求。因此,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体育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终身体育锻炼基础就显得非常重要。在1988年召开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休育特点、地位、作用、目标及深化改革的专题研讨会上,就已经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做为学校体育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因此,加强体育意识和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使之终身受益。在教学中应以“被动”教学向“主动”学习方面发展。表现为“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二、强化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

在我国中青年知识分子的死亡率是老年人死亡的3售;某高校对4009名中青年教师,在一次健康普查中发现75%以上的人患有顽疾,l99l年对我国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高级知识分子的抽样调查材料揭示60%以上的人患有疾病,平均寿命为58.52岁。比同期全国人均寿命少10岁。北京关村地区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在1994年竟下降到53.31岁。着名学者英年早逝现象屡见不鲜。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得到深刻教育,明确锻炼目的,了解体育教育不性、实效性和自我锻炼的方法,去进一步强化自我锻炼的意识。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每一位家长的迫切愿

望,也是素质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更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质和精神面貌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健康素质和精神面貌,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提出“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程”是当务之急,是非常必要的。

三、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

目前,在我国普通体育课整个教学过程中,仍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增强学生体质为教育目标。近几年来学生体质普遍下降,而学校对素质达标要求比较高,制定了一些措施。例如,评选三好学生和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必需达标,否则,不能参加评选或奖学金降级。所以许多学校把五项素质做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这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形式秘方法,是按照固定的课时计划、形式、结构和教学程序,由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动作、锻炼身体,实现和达到统一规定的标准。如果学生在某一项目一旦达标,此项体育教学即告终结,这种终结性严重影响学生从事和继续活动的兴趣,影响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爱好和独立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爱好、兴趣给学生较大的选择性,开设多种形式的选修课和选项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科学的安排教材内容,在教法上要采用竞争性、趣味性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掌握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锻炼等能力,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做为理论指导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评价。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可采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代替过去由教师“承包”的方法。例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讲明课的准备活动、放松活动或有目的性的游戏的内容要求、练习形式及

规定时间。如需用音乐,应帮助他们选好音乐或规定好音乐节奏。要求学生提前写出一个简案,经过多次修改和教学实践后,由教师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的宵习气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独立的组织能力。

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大学一年级,由于学生还没有摆脱中学体育课的常规习惯,对教师仍有依刺性。在这一阶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上经常提示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安排准备活动的依据,所学的动作、技术练习对身体有何作用等。另外,要求学生做课后笔记,教师进行检查和讲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总结,学生对体育教学有所了解,教师应安排学生参与教学,由学生轮换带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等,发展他们的独立组织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开展,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结束语

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都离不开学校体育,离不开青少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切实把以学校为重点的青少年体育作为体育工作的基础和重点。教师的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进一步改革,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明确自我锻炼所带来的益处和今后的发展的关系,以达到终身受益之目的。

参考文献

自我体育锻炼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培养;自我锻炼;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前言:

良好的体育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向上、互帮互助的精神,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对体育教学并没有提高足够的认识,导致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流于形式,无法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从而促进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均衡发展。

一、从思想入手,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健康的生活越来越向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将健康的生活理念融入到体育运动中,从思想上加深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

1.使学生明确锻炼的作用

良好的锻炼习惯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平时的课业压力和考试压力会影响整个人的状态,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缓解各种压力,为课堂上能够有效学习提供保障。

2.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想要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就需要先提升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模式的方式,将游戏教学或竞赛教学融入其中,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3.提高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意识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首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体育技能,能让学生提高增加体育锻炼的信心。其次,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己的有效锻炼方案,并对其进行监督,促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老师应该建立合适的教学体系

在新课标改革之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提升学生们的运动技能和专业体育知识,并没有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升纳入教学体系当中。这种情况将直接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因此,教师应该建立合适的教学体系以保证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1.完善教学指标

在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首先要先明确好教学指标,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设置哪些体育项目能够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起到推动作用。通过综合考察和科学测评,将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通过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锻炼效果。

2.提升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既要包括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更要包括对学生锻炼效果的评价。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体育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的设计是决定体育课是否能够达到理想效果的本质因素。因此,在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过程中,要关注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需求,以及是否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体能提高和自我锻炼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促进他们有效提升锻炼能力和意识的方式就是将体育成绩作为与评奖评优的标准,或将体育成绩纳入成绩考核机制中来,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

3.将教学情感纳入到教学体系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以课堂的主体身份对学生进行规范和要求,而是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情,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很好地将课堂知识传达到位,并且能够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在体育教学中真正体会到锻炼的乐趣,从而增加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能力,达到提升自我锻炼能力的作用。

三、促进学生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要想提升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学生的反复练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需要注意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

锻炼方法的科学性不仅包括体育项目本身的科学性,也包括学生的锻炼过程要有科学性。科学的锻炼方法可以从基础知识入手,可以先让学生从了解身体结构组织,及各器官和系统的不同功能,并对相关的锻炼规律和卫生知识进行正确的讲解。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了解身体结构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养成自我错误纠正的能力,从而保证体育锻炼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2.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和身体特征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因材施教的重要性。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行为习惯不尽相同,在之后的后天培养方面也会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对于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要从学生自身出发,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和力度,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养成。

3.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为教师除了要有基本的知识技能之外,还要时刻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在提升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锻炼,才能在锻炼的同时发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得到体育锻炼,从而提升自我锻炼能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丰富课堂教学:

1.增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体育竞技法、示范教学法、影视评论法等教学方法穿插在教学内容中,以此来弥补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体育教学都是在室外通过教师的肢体展示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有所差异,导致很多学生无法从课堂上真正获取科学的体育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观看的更加清楚和细致,对于那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可以通过对分解动作的缓慢播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正确的动作要领,从而保证后期自我锻炼的正确性与安全性。

结束语:

目前,虽然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但是通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及教学技能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终会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章红昆.引导参与强化训练--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2):153-153.

[2]崔灶火.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J].神州(下旬刊),2014,(7):73-73.

中学生走出自我体育锻炼的误区 篇7

误区一: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不科学

1.不做准备活动。在神经系统和身体各器官系统没有被动员起来的情况下就进行训练, 由于肌肉、韧带没有活动开, 身体协调性差, 固而很容易发生软组织拉伤和关节扭伤。

2.准备活动不充分。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 神经和其它器官系统的兴奋性尚未达到适宜水平就开始训练, 容易过早出现极点。

3.准备活动与训练内容脱节。训练中主要用力部位没有活动到、活动开, 准备活动针对性不够。

4.准备活动的量过大。身体在进入正式训练前已感疲劳, 正式训练时身体机能不处于最佳状态而是有所下降。

5.准备活动距正式训练时间过长。开始训练时准备活动引起的生理反应已减弱或消失。

那么科学的准备活动有哪些作用呢?

1.提高肌肉温度, 克服肌组织的粘滞性, 增加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 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体育锻炼前进行一定强度的准备活动, 可使肌肉的代谢过程加强, 肌肉温度升高, 增加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 提高肌肉力量和提高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 使关节腔内的滑液增多, 防止肌肉和关节的损伤。科学合理的准备活动, 充分伸展各肌肉群, 促进肌肉活动的协调性, 加大关节活动幅度, 减少疲劳, 延长肌肉高效的工作能力, 全面提高肌肉群的灵活性和柔韧性, 增强运动员的生理机能。

2.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 以适应身体剧烈运动的需要。内脏器官的机能特点是生理惰性大, 不能与神经系统的活性同步, 为了使内脏器官在正式运动时就达到较高的工作状态, 适当的准备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预先动员内脏器官的机能, 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 既可减少因突然剧烈的运动造成的心脏供血不足的危险, 也可减少肌肉和关节的运动损伤, 调节运动员的生理状态, 还可以减轻运动后出现的内脏器官不舒服感觉。如果不做好赛前准备活动, 运动员常常有一段时间难以适应比赛, 出现运动不应期, 以致运动成绩下降或根本不能发挥出原有的运动水平。

3.调节心理状态, 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体育锻炼前的准备活动, 可将锻炼者的心理状态调整到体育锻炼或比赛的情景中来, 同时接通各运动中枢间的神经联系, 使大脑皮层处于最佳的兴奋状态, 投身于体育锻炼之中,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同学们自己应该如何做准备活动呢?

1.一般的体育锻炼只需进行一般性准备活动, 如慢跑热身、做操、活动脚踝及手腕等。对于运动强度较大, 运动激烈的或身体负担较大和易伤的部位, 要做专项准备活动, 专项准备活动应与即将进行的主要内容紧密联系。

2.准备活动的时间和量随着体育锻炼的内容而定。半小时的体育锻炼, 其准备活动的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气温较低时, 准备活动的时间可适当长一些, 量可稍大一些;气温较高时, 时间可短一些, 量可以小一些。准备活动的运动负荷是否合适, 一般感觉身体发热和微微出汗为宜。根据测定脉搏, 更能客观地反映出运动负荷的大小。一般在准备活动时, 以平均心率在120次/分, 最快心率在150次/分即可。因为这样可以在大脑皮层中产生一定的痕迹效应。

3.时间间隔。一般人参加体育锻炼, 准备活动后接着进行锻炼即可, 中间不必休息, 否则会降低准备活动的效果。当运动间歇时间较长时, 也应在下一练习开始前, 再次做点准备活动。但在重大比赛或考试时要掌握好准备活动与比赛之间的时间间隔 (准备活动后的最佳作用期) , 科学研究资料表明, 准备活动后到激烈比赛的间隔时间一般为3~5分钟。

赛前准备活动做得是否充分, 安排是否合理, 对比赛能否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有很大影响。应该明确准备活动是身体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可以预防损伤, 更可以调节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做好准备活动有利于运动员运动成绩的超常发挥。

误区二:运动过程中, 口渴时大量饮水或口干舌燥忍着不喝

只要你运动过, 就会有这样的体会, 运动过程中有口渴的感觉。这时大量喝水会刺激胃, 但忍着也不对, 只要你感觉特别口渴时, 就说明你身体已处于缺水状态了。即使在运动过程中也可以适当补水, 以防体力不支。补水方法应是小口缓咽, 每次补水不宜太多, 而且水不能太凉, 只要能缓解口渴症状就好了, 一小时以内的运动补温开水即可。

误区三:剧烈运动中立即停止休息

剧烈运动时人的心跳会加快, 肌肉、毛细血管扩张, 血液流动加快, 同时肌肉有节律性地收缩会挤压小静脉, 促使血液很快地流回心脏。此时如果立即停下来休息, 肌肉的节律性收缩也会停止, 原先流进肌肉的大量血液就不能通过肌肉收缩流回心脏, 外周血液增多, 造成血压降低, 出现脑部暂时性缺血, 引发心慌气短、头晕眼花、面色苍白, 甚至休克昏倒等症状。 所以剧烈运动后应做一些放松活动, 调节呼吸, 慢慢让自己过度到休息状态, 才能有利于机体恢复, 为下一次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误区四:大量运动后马上洗浴

剧烈运动后, 人体为保持体温的恒定, 皮肤表面血管扩张, 汗孔张大, 排汗增多, 以方便散热, 此时如洗冷水浴会因突然刺激, 使血管立即收缩, 血液循环阻力加大, 同时机体抵抗力降低, 人就容易生病。而如洗热水澡则会继续增加皮肤内的血液流量, 血液过多地流进肌肉和皮肤中, 导致心脏和大脑供血不足, 轻者头昏眼花, 重者虚脱休克, 还容易诱发其他慢性疾病。

误区五:运动后大量吃糖果

有的人在剧烈运动后喜欢吃些甜食或糖水, 其实运动后过多吃甜食会使体内的维生素B1大量消耗, 人就会感到倦怠、食欲不振等, 影响肌酸的排除, 延长机体恢复的时间。因为维生素B1参与糖的代谢, 还能帮助肝脏分解肌酸, 使之迅速排出体外。因此, 剧烈运动后最好多吃一些含维生素B1的食品, 如粗杂粮、蔬菜、肝、蛋等。

总之, 锻炼身体是提高运动能力, 增强体质的良好途径, 只有科学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项目、方法, 才会对身体有益, 否则将事与愿违。祝你有个健康的身体, 保持完美的身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健康意识的增强, 谁都明白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锻炼身体的队伍。但是, 有些人由于对运动性质、自身生理阶段及安全锻炼缺乏了解, 或对运动存在错误的认识, 长期坚持错误的运动习惯和动作, 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即使有些良性改变, 却造成了身体其他方面的损伤。中学生更应该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才能铸就强壮的体魄。

自我体育锻炼 篇8

一、体育锻炼和自我概念的内涵

体育锻炼是导致能量消耗高于休息时间的新陈代谢水平的人类身体运动。它包含三个要素,即:由骨骼肌产生的身体位移,引起能量由低向高变化的消耗,对体质有积极影响;它是以保持和提高体质为目的的有计划、有内容和重复从事的身体运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健身、健心;与体力劳动相区别的是,从目的性来看,体育锻炼是指以健身、医疗卫生、娱乐休息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这三个方面因目的不同而互相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它们都是通过身体活动全面发展身体和增强体质,都有教育和教学的作用,也都有提高技术和竞赛的因素。体育锻炼是实现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日光、空气、水)来锻炼身体,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过程。它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的发展,培养健美体态,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消除疲劳,调节情感,使人精神愉快,以及预防与治疗某些疾病等都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群众体育的基本活动形式和方法,也是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活动形式和方法,而学校的体育课是在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兴趣与习惯的基本途径。

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多层次、多维度的认知结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于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和观点等组织起来。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生理、心理、道德、情绪、行为以及与别人和环境关系等)的认知与评价。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内化他人的评价,并且通过社会比较以及自我知觉而建立起来的具有调节整合作用的关于自我的观念系统。

二、体育锻炼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体育锻炼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身体机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增加人对身体的敏感度;可以缓解抑郁,降低焦虑,维护自尊心与自我形象,增加积极情绪与自我良好感,增强认知功能;可以增加社会交往等。很多研究表明,身体训练改善了自我概念。在一些可能来自持续锻炼的心理影响中,自我概念被认为是最容易得到改善的。当然,不同的体育项目,不同的经验质量会有不同的影响。有4种与自尊有关的身体自我知觉被研究者列出,它们分别是:运动能力、身体条件、身体外表,感知到的力量。这些知觉将影响身体自我价值的情感,进而影响综合的自尊感。如果体育活动能为每一个参与者订出个体目标,并且这种目标既是现实的,又是具有挑战性的,那么参与者将获得一种成就感,它也是一种胜任感。进一步,如果身体条件改善作为一种反馈被测定与提供,那么客观的进步又可强化胜任感。最后,这些改变将被个体意识到。

三、体育锻炼对学生自我差异的影响和改善

自我差异是指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异。理想自我是指个体希望自身具有的特点和状态;现实自我是指个体实际已经具有的特点和状态。分别测量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用理想自我评分减去现实自我评分,差值越大,说明自我概念越低。本文将锻炼分为常锻炼和不常锻炼两种,每周锻炼超过2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超过1小时的被试为常锻炼人群,每周锻炼低于2次的被试为不常锻炼的人群;将锻炼方式分为大球类、小球类、韵律类、慢跑及其他锻炼形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常参与体育锻炼学生的自我差异及各因素的平均值均低于不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表明常参与体育锻炼学生的自我概念、一般自尊和生活满意感均处于较好的水平。

1.体育锻炼对学生自我差异的影响

(1)不同锻炼频率、锻炼方式对自我概念和身体自我的影响。许多研究者使用横段式设计研究体育锻炼与自我概念关系时发现:经常体育锻炼比不锻炼者有更积极的身体自尊;身体素质高的个体倾向于有高的整体自我概念和身体自我;同时他们还发现有积极的高自尊、身体自我和自我概念的个体同样有高身体素质水平。已有的研究也表明锻炼频率、体育锻炼类型等与自我概念的关系密切。在体育锻炼中,每周锻炼天数是改变自我概念的重要因素,性别差异不明显。在舞蹈、户外体育活动、体育课、负重等锻炼类型中,体育课对个体自我概念的影响最大,而体育舞蹈对自我概念的改变很小,也有少数相反的结论出现。另外,健美运动与自我概念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从体育锻炼的时间来看,大多数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时间应该不少于8周。若个体从事16周以上的锻炼,当对个体锻炼前后的身体素质进行测量时,研究者发现至少一个身体素质被测量到。国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参与体育活动的儿童和青少年一般都有较高的自尊和身体自尊,其中从事游泳、舞蹈、棒球、空手道、中国功夫这些体育活动的个体比从事其他项目的青春期个体具有更高的自尊。

(2)个体受伤情况对身体自我和自我概念的影响。体育活动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伤痛。自我概念作为影响个体受伤的心理因素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个体自我概念的差异可表现在个体受伤趋向。例如:有高自我概念的中学女篮球运动员比低自我概念者易受伤,高自我概念的个体非常注重自己身份、健康状况、身体外表和技能,并将这些作为自我价值的一部分。这种性格导致他们会在运动情景中采取冒险行为而引起受伤。经常受伤的运动员具有更高的自我概念,个体为维持自己高自我概念和自尊采取积极竞争、冒险行动而容易发生伤害。虽然高自我概念有益于个体积极从事为之努力奋斗的运动项目,但这样的高自我概念同时将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运动损伤。

2.体育锻炼对学生自我差异的改善

(1)教师应积极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个体开始从事体育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安排适宜的体育活动,并更多地鼓励学生关注自身所取得的进步,使之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享受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以提高并保持其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2)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能够让学生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归因代表个体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认知。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学生对失败的归因一般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他人的影响。在从事体育活动的最初阶段,学生并不了解自己的能力,难免在归因时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而做出不正确的归因,如低估自己的能力。根据归因理论,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学生能够独立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而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的学生则不能够面对失败,常否认自己的能力,无力追求成功,这无疑将会对个体坚持进行体育活动产生消极的影响,进而形成不正确的自我概念。

(3)教师需要积极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因为时间有限、人数较多,因而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充分的练习机会。教师应当积极地关注每个学生。学生如果缺乏来自生活中重要的他人的积极关注,则无法发展对自己的积极关注,从而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如果教师能够积极关注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向学生传递一种关爱、信任、尊重、肯定的信息,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进而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有效发展。

(4)教师应当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尊,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氛围相对比较宽松。在体育活动中学生能够得到教师即时的评价,学生也因此而形成对自己的评价。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参照标准,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而不用他人的短处来与自己的长处相比,也不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教师也应当告诫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一项体育活动,固然是值得欣喜,却不可自满;在失败时,同样也不必自卑,因为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不同,能力也有差异,个体应更多地看到自己所取得的进步。通过这样的方法,教师将帮助学生找到自身优点,树立自信。

影响学生自我差异的因素很多也较复杂,体育锻炼是影响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的重要因素。体育锻炼可以显著性地缩小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提高学生生活满意感水平,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钱建龙.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自我体育锻炼 篇9

高职体育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实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体育教学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服务, 也为国家提供德智体美劳综合性人才而做了贡献。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在校期间和今后的生活、工作中体育锻炼有很大的影响, 只有形成了对体育的热爱, 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 才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同步运行。

2 高职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现状

高职学生和一般大学生相比, 或许没有非常优异的成绩, 但是培训高职学生自我锻炼习惯, 是树立高职学生良好精神面貌的基础, 这样可以给高职学生增加社会竞争的筹码, 通过学生们的坚定意志去迎接社会的挑战。但是现阶段高职学生的自我锻炼方面普遍存在各方面的问题。自我锻炼习惯是表现在生活和工作中的, 不以任何形式的和意志为转移, 不需要在他人监督下进行的行为方式。

根据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体育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只是出于各方面的原因, 导致体育锻炼的时间减少, 效果不佳。比如学校没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氛围、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没有确立锻炼的目的性、自我锻炼意识缺乏等等, 这些都影响了自我锻炼的时间和效果。

3 高职学生自我锻炼习惯培养的影响因素

影响高职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因素主要有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3.1 教师方面

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导性作用, 对于技术动作的讲解和示范, 要规范而准确。并且认真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 在学生进行体育练习过程中,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才能不仅指导了学生自我锻炼的规范化的动作, 并且可以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 从而体验到锻炼的乐趣, 形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 促进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逐步养成。

3.2 学生方面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也需要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来配合教师的教学和指导, 促进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自己不规范的动作和方法, 要及时的进行请教, 不断规范自己的动作, 从而保证能独立完成技术动作, 可以在课下进行自我练习和自我提高。培养自我锻炼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没有意志力的支撑, 没有乐趣的引导, 没有自信心的扶持, 就很难有完善的自我锻炼习惯。

4 培养高职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方法和措施

4.1 提高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意识和培养体育乐趣

提高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意识, 才能促进学生从思想上爱上体育、爱上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 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 需要将高职体育学生的未来与体育相联系, 并从学生思想上让他们了解体育的重要性。将学生自身的意志和品质与体育锻炼相结合, 促进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爱, 提升学生锻炼的方法和技巧, 增强学生自身运动的能力, 从而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养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和意义, 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和身体素质,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体育活动, 让学生对相关的体育知识和方法进行系统和规范的学习。并且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身体条件和学习环境, 制定符合自己的有效锻炼方案, 并对其进行监督, 保证方案能正常实施, 长期以后,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 使得体育锻炼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4.2 促进学生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促进学生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有效和科学的锻炼方法, 并且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反复练习而提升自己的锻炼能力。科学的锻炼方法是体育锻炼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它不仅仅能让学生维持身体健康, 并且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自我错误纠正能力, 提升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科学的锻炼方法可以从基础入手。刚开始, 必须让学生了解各个器官和系统不同的功能, 使得学生对于人体结构有个初步的了解, 并且将相关的锻炼规律和卫生知识做出正确的讲解以及体育锻炼会产生怎么样的生理变化都需要做出规范的解释。

高职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和身体特性, 从思想、行为、习惯上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并最终促进其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运动次数、运动强度、动作技术等做出指导, 使得学生形成积极锻炼的兴趣, 并且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习惯的养成, 让学生们终身受益无穷。

4.3 注重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挥

高职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区, 这些都导致了学生们之间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和区别。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结合学生的生长发育、身体素质、接受能力等等的不同, 进行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 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与锻炼强度和频率。比如篮球训练中, 那些身体素质好, 个子高的学生或许会对篮球很感兴趣, 因为他们占用优势, 而那些个子矮的学生或许会因为自身的不可改变的原因而产生负面情绪, 只是作为旁观者。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时, 应该结合学生的身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 制定有针对性的方针,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挥。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 发现学生身上细小的进步, 并进行公开表扬, 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自我锻炼,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体育锻炼的乐趣, 从而促进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培养。

4.4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体育锻炼能让学生更加精神百倍, 同时也能促进学生们对生活和学习的热爱。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能使得学生对体育课程更有兴趣, 也更愿意在课下去练习体育课程的知识。比如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体育竞技法、影视评论法等等, 这些都可以运用在体育课堂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 利用它可以将近年来的体育比赛搬到课堂之中, 并且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视觉冲击, 提高学生们对体育的兴趣, 观看之后, 教学可以进行理论指导和实践动作指导, 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技, 从而使得教与学逐步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爱, 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逐渐培养自己的自我锻炼习惯。

4.5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引导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学生们对很酷或者很有激情的事情非常感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形成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体育教学和其他教学也有相似之处, 教师为人师表, 在进行言传身教的过程中, 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并且准确而规范的讲解动作和技术, 并加强对学生练习方法的指导。让每个学生在每节体育课上都感觉到激情澎湃的乐趣, 促进其能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 促进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 从而促进学生对体育的热爱, 最终形成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

5 总结

本文从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意义入手, 然后分析了高职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培养现状, 之后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讨论了高职学生自我锻炼习惯培养的影响因素, 并从几个方面讲解了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方法和措施。

体育教学分为“教”与“学”两个部分, 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才能促进“学”的落实, 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在学校期间对学生进行自我锻炼习惯的培养, 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学生良好自我锻炼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金君.论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 (教学交流) , 2013 (1) .

[2]姚证.简述高职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J].时代经贸, 2012 (5) .

[3]柯洗文.浅谈高职体育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J].学校体育学, 2013 (1) .

[4]吴旭明.试论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J].学周刊, 2012 (16) .

[5]杜延伟.浅析高中体育课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培养[J].现代教学研究, 2012 (9) .

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技能和体育理论进行锻炼, 是一种自觉的意识, 体育教师通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将体育理论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并能够独立完成锻炼, 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现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一、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意义

(一) 学生体质方面问题

在当前高校的体质健康测试中, 学生在体重、身高、肺活量、中长跑、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仰卧起坐方面发展不平衡, 接近一半的学生肺活量、速度、力量等方面成绩逐年呈现下降趋势, 导致这方面的原因很多, 究其主要因素是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 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波动, 男生好动、懒散, 女生希望自己拥有良好的体形, 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 害怕体育锻炼损害自己的形象。

(二) 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匮乏

高校体育目标都是“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教师在设置体育内容方面缺乏创新, 欠缺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此, 导致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体育老师组织的体育活动, 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且在他们的意识中形成体育课只是玩玩而已的思想, 不能够正确的认识体育课的重要性。另外, 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 但是这一时期学生没有了升学压力,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当年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逐渐丧失。

(三) 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慢, 不利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形成

当前的高校中学生体育教学内容仍偏重以一些竞技项目的练习为主, 单调、机械的练习让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和兴趣降低, 不利于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另外, 高校中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缺乏变通, 忽视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这让课堂之中学生心理矛盾的因素变得更为明显, 不利于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形成。

(四) 学校场地资源限制

高校体育设施时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基础, 但是目前高校之中较大部分高校体育设施不足, 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不利于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可以说大学阶段, 在体育教学课程中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势在必行的, 但是仅仅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应该建立其更为有效的途径与措施。

首先, 明确学生的锻炼目的, 加强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教育。体育课程其实从根本上来讲与经济、政治等因素一样, 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国家兴则体育兴, 体育强则国家强。我国大学阶段对于体育课程中学生身体素质的规定, 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与勇敢精神, 这些精神在当代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没有体育的熏陶, 学生很难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在教学当中教师要不断的为学生灌输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以及体育的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更为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 从而将枯燥单调的练习转变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其次, 确立教师的权威地位, 拉近师生关系, 体育课程与普通教学不同, 要求学生与老师更为密切的联系, 要求学生与老师多进行沟通, 同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增强到朋友, 当学生在进行平时的体育学习、体育锻炼中, 多关心、鼓励学生, 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同时, 教师在日常课程当中应该时刻注意自身的表率作用, 为学生展现自己的勇气与斗志, 以及全面向上的积极性。在体育锻炼之中, 用自身的正能量的精神面貌激励学生不断的进行锻炼。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将老师视为自己的朋友, 与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 教学思想就会被学生自觉的接受, 指导自己的日常欣慰规范,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在课内与课外进行强化练习, 从而自觉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

再次,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实施目标管理。目前, 我国正处于素质教育大发展的时期, 这种思想已经开始全面的深入人心了。所以, 各个学科也由此产生了科学规范的管理目标。在教学过程之中, 体育教师应该时刻重视目标教育, 从而充分的放回自我目标管理的激励作用, 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激发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此外, 激发学生继续锻炼的热情, 重视体育课程的信息反馈。在我国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当中, 教师应该时刻明确的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 对于学生的锻炼态度与参与锻炼的成绩做出正确的评价体系。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坚持目标的欲望以及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例如, 在篮球课程的教学当中, 给学生分裂具体的体育练习指标, 要求学生通过一个个阶段性的练习, 逐渐完成任务, 进而达到锻炼的目标。在进行阶段性的练习之后, 应对其进行自我锻炼成绩检测, 对于学生的现状进行评价, 对于优秀的同学给予表扬, 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查找原因, 给予鞭策, 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帮助全体同学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之, 作为我国高校阶段的体育教师, 笔者认为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 更进一步尽职尽责的为学生创造自我锻炼的良好条件, 营造优秀的学习气氛, 从而实现学生进行自我锻炼, 自觉培养自我锻炼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惠波.大学体育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探讨[J].广西教育, 2001 (35) .

[2]王彤, 吴剑正.大学体育教学400米跑成绩提高初探[J].泰山学院学报, 2004 (06) .

[3]陈晓忠.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个性的发展[J].科教文汇 (下半月) , 2006 (10) .

[4]房仕刚.现代教育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尝试[J].考试周刊.2007 (17) .

上一篇:计算机导学下一篇:冷却系统的故障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