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体会:尊重学

2024-04-16

教学体会:尊重学(共8篇)

篇1:教学体会:尊重学

教学体会:尊重学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没有学生的存在,当老师的就没有这碗饭吃。老师说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服务业这一行,讲究顾客是上帝,为顾客创造价值,才能让自己生存发展。既然学生是上帝,那么我们就得尽量扮演好服务生这个角色,让学生感受到服务生的热情。

使人畏不如使人敬,使人敬不如使人亲。教师要改变自己,先得主动把学生当朋友。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始终把学生当成好朋友,有时,我是他们的倾诉者,他们有什么不高兴或麻烦的事情,他们就找我,让我帮他们想办法解决;有时,我是他们的大姐姐,把自己的好吃的东西分给他们吃,让他们感觉到姐姐在关心他们。

有一次,我看到我班的很多的男生手上带着塑料圈,我暗暗地一数,发现竟然有十一个男生都带着,没收吧,他们肯定有怨气。课堂上,我没有说什么,就如此不动声色地愉快地度过了一节自习课。课后,我把这十一个男生叫到办公室,我叫他们找共同点,起初他们还莫名其妙,觉得他们间没什么相同的地方,过了两分钟,聪明的于红阳发现了,他说老师是不是我们都带着塑料圈,知趣的几个学生偷偷地把它摘了下来,藏到了口袋里,我就问于红阳,你们这个买来多少钱啊?一元一个。那好吧,这些东西我就跟你们换,每人三颗糖换你们的一个塑料圈,现在你们还不是戴这种东西的时候,等到你们毕业了,你们到我这里来拿吧。一个个都明白了,原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这种药啊,他们都欣然地把塑料圈给了我,然后拿着这三颗糖走了,从此,我再也没有发现班里的学生戴这种塑料圈了。

上学期的冬天的某一天,我班的一个女生来到我的宿舍,我问她怎么了?她说向我借针线,因为她的棉袄不小心划破了一道大口子,我一看还真是如此。我问她你会缝吗?她支支吾吾,我一猜她肯定不会。我马上放下自己的午饭,叫她脱下棉袄,把我的棉袄给她披上,我就动手给她缝了起来。她惊讶地说,老师你怎么会缝啊?我说,我小时候可没有你们幸福啊,我要做很多的活的,针线活也是那时候学的。过了三四分钟,我把缝好的棉袄给她,她更惊讶了,老师你的手艺怎么这么好啊,竟然没怎么发现啊,好像没破的一样,我笑笑地说,你们现在条件如此好,这些活都不需要干了,要珍惜啊,好好读书,才能对得起父母呢!她点了点头说,老师,你的饭菜都凉了,都是我耽误你吃饭了。我说没事,以后有事找老师,我随时会帮助你的啊!她高兴地走了,我虽然吃着冰冷的饭菜,但心里却是莫大的高兴。正因为学生信任你,喜欢你,学生才会有事找你帮忙,我交代的事情他们才会不折不扣地完成。

当然,尊重学生,并非无原则地迁就;改变自我,转换角色的同时,我还要不断地丰富教学艺术,加强修养,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把握分寸,驾驭自如。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这是新时代的教师必须不断地去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问题,解决了此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才会真正发展起来,我们的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

篇2:教学体会:尊重学

教学心得体会 尊重学生

教师尊重学生是师爱的根本体现。只有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才能使其产生爱的情感;只有把学生的成长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才会增强爱的情感。尊重学生,就要力求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尝试着换个方式晓之以情、动之以情,便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学生无论年龄的大小、知识的多寡,作为一个人,他都有自己的完整生命、独特的人格和自己的生活。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过程,这种交往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需要,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因为,对于人来说,自尊是无价的,一个人可能什么都没有,但他会拥有完全的自尊。自尊又是最敏感的、脆弱的,极容易受到伤害,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把自尊心比作荷叶上的露珠,它需要教师精心呵护。因此,需要教师能够按照学生本来的面目去看待他,意识到学生无可替代的独特个性,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性和意愿,以他自己的方式快乐地成长和发展。

篇3: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尊重学情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个体差异就是客观存在的学情,教学设计必须面对、尊重学情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一些想当然的教学设计,虽然体现了很好的教学构思,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实际,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如,在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上往往会出现题目没有梯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和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有的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出发点往往是教师本身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期望,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的差异;有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忽略了学生年龄特点,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注意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不注意用过程评价去激励学生,课堂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表演,学生对英语课堂越来越索然无味。

因此,我们在备课中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简单分析学情。

1.学情是学生知识的现状。

通常讲的学情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学生对于本节课的预习程度、学生年龄阶段以及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情感态度。只有充分了解学情,在备课时才能科学决定教学的起点并选择恰当的策略。对于高中英语阅读课来说,要清楚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才能确定合理的目标,并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如,在读前的环节,一些活动的设计就应该是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而不是脱离实际导致定位太高或是太低。

2.学情是学生水平的差异。

即使是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差异也是很大的。如,不同学生词汇掌握情况不一样,在阅读前如何确定要处理的词汇范围,就要根据学情而定,如果一味考虑基础较好的学生,那么其他学生的阅读困难就会比较大,势必影响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在读后的环节中往往会安排一些拓展性的语言输出活动,是对学生本节课内容掌握情况是个检测,对学生的英语基础也是个挑战,但是在这个环节中,如果不注意学生之间这些差异,一些学生可能在这个环节就无法参与,这就要求任务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可参与性。

3.学情是学生情感的需求。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因此,学生在课堂中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汲取,还需要不断的鼓励和积极的评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并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应在教学中,利用多维度的评价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还应注意利用教材的资源来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环保的意识、对生命的热爱和生活的热情……这些就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英语课堂中,我们关注了学生情感的需求其实就是把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了统一。

二、以一节课的设计为例谈尊重学情

尊重学情是教师备课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确立科学的授课起点并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英语阅读课中,从教学目标的拟定到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该考虑学生的现状、学生的差异和学生的需求。

下面以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7 U 3 reading的阅读课为例,谈本节课尊重学情的设计初衷:

1.体现层次,定位准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观。目前,阅读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问题是层次不清,定位不准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控性,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而教学目标的不科学又势必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阅读课的备课之初就要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定位,务必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现状和对本节课材料的背景知识掌握情况,包括他们阅读能力,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紧紧围绕目标展开的。本节课的目标是:

After learning this period,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1.understand the argument about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people's lives;

2.learn about the strategy of“reading an argument”;

3.improve their overall abilities by participating in activ-ities and debate about a certain subject;

4.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how to use the Inter-net properly and efficiently.

从目标来看,首先是层次清楚。从学生的知识目标到能力目标都很清楚,第四点的目标有体现了情感方面的要求,就是正确对待因特网。其次也体现了对目标的可控可检,如对阅读策略的掌握就是可以通过对学生完成的练习来检测的。第三,体现了关注主体。本节课的目标呈现是这样表述的:After learning this period,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体现了从学生角度制定的目标,而不是从老师角度制定的目标。所以说这样的目标才是尊重了学情,体现了主体。

2.注重激励,多维引导的评价策略。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是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的目标,让学生爱学习、对学科感兴趣是每个老师的追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激励,调动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在本节课pos-reading环节的辩论中,笔者设计了评价表。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在辩论时应该注意几个方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表扬学生,如有的学生尽管语言不是很好,但是表情好或者辩论的角度好,有的学生尽管内容不是很好,但是他们的语音语调好……这些都是课堂上可以激励学生的角度。

另外,在本节课中,笔者在读前环节问题设计时,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既可以引导头脑风暴、又可以让绝大多数孩子熟悉回答的问题,以此来调动他们的热情和阅读前的信心:

Task 1 Watch a video and have a discussion

1.What is the video mainly about?

2.What do you usually use the Internet for?

3.Are there any negative things about the Internet?

这些问题都是关于学生非常熟悉的因特网方面的,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笔者在授课时有意识把容易回答的问题给一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让他们也体验成功回答问题的愉悦。有的学生在谈到有时利用课余时间玩网络游戏时,老师又及时引导不要沉迷游戏,不少学生因为可以和老师在英语交流中碰撞思想而有成就感,对老师的引导也是心悦诚服。就是在这样由浅入深的环节中,教师可以不断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兴趣。

3.突出主体,尊重差异的教学设计。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课程改革从头到尾体现的上位思想。在英语教学中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个学生。认真研读课标不难发现它的定位:每一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标准,不是精英教育的标准。在设计课堂的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太活跃的学生也有参与和表达的机会,让英语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有自己的可以大胆体验的角色。通过教学设计让他们放松而不焦虑,这样才不会在英语课中“置身度外”,被融入到班级,逐渐喜欢英语课。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如,在skimming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1.Who are the two debaters?Are they in favor of the In-ternet or against the Internet?

2.The first speaker talks about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Internet on our lives.How many main points does she make?

3.The second speaker talks about the negative effects of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What are the two points he makes?

这三个问题显然是有层次的,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选题,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最后的汇报中,即使是英语差的学生也有话可说,老师也会给这些学生发言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

篇4:要学创意先学尊重

我是学金融的,秋天的时候获得机会,到英国的大学交换学习了一学期。在那所Business School上了几节课以后,我真心为这个国家的前途感到担忧。

比如说,在公司理财课上,一个简单的现金流贴现模型,老师反反复复讲了好几遍,问大家明白了没有,前排的英国同学举手说不明白。老师问,哪里不明白?英国同学说,全部都不明白。

再比如说,市场营销课要交一份小组报告,推销某种新产品。我们组的四个人第一次碰面,坐在一起,面面相觑,实在没有什么主意。最后我说:“前几天,我在eBay上买了一台相机,为了问卖家几个问题,居然还要发邮件给他,我等了好几天才等来三封邮件,这种效率已经不能用低下二字来形容了……不如我们发明一种应用,可以让卖家和买家直接交流。”然后我搬出笔记本电脑,现场演示了一遍阿里旺旺的操作过程,剩下三个同学看着淘宝多彩的界面和详尽的商品简介(eBay只有两行字和一张图),特别是卖家实时的回复速度,立时目瞪口呆,对中国效率膜拜得五体投地。

这份报告要写4000字,平均每个人写1000字,其他人抓耳挠腮了两个星期也没憋出来,我拍拍他们的肩膀,表示很理解。他们没有受过专业“假、大、空”训练,写两段话要看好几篇论文。

我们分了工,约定第二个星期再碰面。我是有拖延症的,一直等到约定日期前一天晚上才匆匆赶完了自己负责的部分。第二天,我见到法国同学写的产品属性,不禁汗颜——这姑娘的设计图里连字体的选择都囊括进去了,充分考虑了用户体验的不同细节。而新西兰的同学则一直纠结于如何说服eBay接受我们的产品。我说:“你就假设eBay已经接受了我们的产品吧。”他立刻扬起了眉毛,说:“不行,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平台,为什么要接受我们的产品?”于是,他扮演eBay代表,我扮演产品推销者,开始辩论,说得我口干舌燥。最后我说:“你们不接受的话,我可以把这个应用卖给亚马逊。”新西兰小哥立刻表示这个理由让他很有危机感。之后,我们把如何做产品推广这一部分内容写到了报告里。

这次做作业让我很受触动,我发现自己与那些同学的立场很不同:我是站在完成一份作业的角度,而他们是站在明天就要去向eBay公司推销产品的角度。意识到这一点,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我想,一份好的营销作业,确实应该具有现实意义的可实施性。于是我决定和他们统一立场,将整个报告重新修改一遍。我细细琢磨了从设计到推销的每一个过程可能遇见的困难,以及相对的解决方案。我假设出每一个潜在的竞争产品,尝试不同的盈利模式,我觉得如果eBay来面试我,会发现我已经拥有和他们荣辱与共的浓厚感情了。

我们的这篇报告最终没有拿到特别高的分数,但它仍旧是我最满意的一篇。在完成这次作业的过程中,我真正将自己摆放在了一个创造价值的位置上,以真诚的态度创作出值得审视的作品。而以往习惯于通宵或者花两三天时间写出论文,主要内容其实只是归纳别人的观点,熬夜赶出的一篇篇有长度没深度的报告。生活中的小事时常让我们感悟出更深一层的道理,而这条道理在未来人生中的许多场合可能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于我而言,我第一次领悟到了,付出了时间,就要让结果有存在的价值,要确保你的生活值得审视,这样才不浪费青春,不是吗?

尊重你的创意

太投入写营销报告的后果就是,我越来越有冲动向英国的电商推销我们的产品。

我必须承认,虽然我为自己的想法热血沸腾,但我从来没想过真的去实现它。我是一个学经济的,对编程一窍不通,最方便的办法是我能找到一个团队帮我设计出这个程序。再想想,如果这个团队自己能设计出程序,他们为什么要和我合作?想到这里我就心灰意冷了。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我还想牛能在天上飞呢,就是缺几个人帮我研发一下翅膀。

正当我沮丧之际,我参加了idea factory的活动。活动由一个学生社团组织,请来几位在大学时代就开始为创业奠定基础的嘉宾分享他们创业的经验心得,并为在场的年轻人提供一些建议,同时还邀请参与的同学上台分享自己的想法,每个人有五分钟的时间发言,其他人可以自由地点评。我很好奇外国的青年们都是如何迈出创业第一步的,决定去见识一下。

第一个上台的同学是个黑人大哥,他描述了一种专门针对起床困难户的闹钟软件。“你不可能通过手机把它关掉,关闭的接收器安装在马桶或者洗脸池上,你非得走到那里才能关掉,等你到那里时,你就清醒了。”他话音刚落,台下一片手举起来。有人建议把接收器安装在淋浴设施里,非要打开淋浴才能关闭,“这样你就彻底清醒了”。还有人提出了异议:“如果我直接把电池抠掉呢?”我也举手发言:“如果你出差或者度假,那么你如何关掉你的闹铃呢?”黑人大哥挠一挠头,说:“这个软件目前只是一个想法,等到具体实施的时候,我会参考大家的意见的。”5分钟的交流时间到了,就有下一个同学上台陈述想法。

同学们的idea大多跟生活细节密切相关。有的想创建大学二手书交易平台的(鉴于国外的课本奇贵无比);还有的想发明指纹解锁器,以解决众多同学总是丢自行车钥匙的问题(主要矛盾是丢钥匙而非安全性,他们对自行车被偷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最后上台的一个女生,她妈妈教她织毛衣,她想把自己手织的毛衣卖出去。现场的一位嘉宾是卖创意产品的,他很认真地和这个姑娘讨论了卖毛衣的问题,其他参与者对她的毛衣的款式、价格以及销售渠道也提出了种种参考意见。

虽然大多数创意还停留在“想法”的阶段,但与会的同学们谈论这些事情的认真表情,仿佛明天他们就要签合同或者申请专利了。

当然,会有一部分人把理想变成了现实,把创意变成了事业。嘉宾中有两个人是大学同学,他们一直有个“伟大”的理想就是在大学边上开个卖搞笑服饰的店,他们毕业一年后终于把这个小店开起来了。“虽然我是一个学历史的,但是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生意!只要你有想法,就要去做!”嘉宾的话赢得了台下一片欢呼声和掌声。

期末的时候我在图书馆里奋力写论文,那个要开发二手书平台的同学过来和我打招呼,问我去不去晚上的另一轮idea factory。我说不去了,我还有四篇论文要写。“啊,那你的想法怎么办?你准备以后再实践是吗?”我勉为其难地点了点头。他继续高兴地说:“那祝你成功!希望我早日可以用到你的产品!”

这个同学是学日语的,他的编程水平和我一样几乎为0,但是他,以及其他人,那么直接地向我传达了一个信息:每个创意,每个idea,都是可能实现的,都是应该被尊重的。梦想最重要的,本来就是细节,无论是创立社交网络,还是在学校边上开一家笑话店。我在想,也许我要学学不那么现实地把实施的可能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是改变态度。当你尊重自己的想法时,它才会变得正式而充满希望,当周围的人尊重你的想法时,它才有了实现的可能和价值。

在国内的大环境下,如果我想在北京的郊区开个十平方米的笑话店,这不会被当作一个有志青年的好想法,很难想象会有成功人士为我倾情指点。如果我想我的笑话店跻身福布斯500强,由于目标太过远大,也不会被叫做好想法,而是叫想太多。这也许就是我们在国内环境中欠缺的——对待微不足道的观点和听上去离奇的想法给予包容的态度。我们所受的教育总是在呼唤着创意,却忘记了刚刚萌芽的创意往往是最脆弱、最需要保护的。如果没有机会萌芽,又如何能茁壮成长呢?

篇5:尊重差异,学有所获

——嘉兴市特殊教育培智领域专题研讨活动学习心得

10月27日,带着一节展示课,我们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平湖市培智学校。到校时,正是学生大课间活动时间,学生们都在操场上进行抛接球、走独木桥等活动,看到客人老师们,他们还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

这次的专题研讨活动以“培智领域唱游与律动、运动与保健”为主,上午,我观摩学习了两堂唱游与律动课《小鱼快跑》、《桔梗谣》。周亦平老师的《小鱼快跑》是一堂音乐游戏课,在故事引导中,让学生学会鱼儿“游”和渔夫“抓”的动作游戏,增强乐感,同时,她也注重个别化教学,对几个课堂参与性较低的学生安排不同的练习,如:他们游的动作不会做,就让他们扮演“水草”,他们抓的动作不会做,就让他们捏握软球,周老师关注学生差异,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浦雅琴老师的《桔梗谣》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三拍子,在初高中段学生的教学中,本课以朝鲜族的风俗特色导入,通过拍一拍、跺跺脚等方式徒手学习感知三拍子节奏;再出示长鼓,学生轮流学习用三拍子节奏来敲鼓,学生对长鼓的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最后以挖桔梗的律动来表现三拍子节奏,教师表现力强,结合教师的歌声,学生“挖桔梗”也是干劲十足,本课循序渐进,三拍子节奏的教学逐步深入,结合不同的打节奏形式,内容充实,时刻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致。

通过观摩这两堂课以及聆听专家、同行的点评,让我对唱游与律动课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唱游与律动课的教学要注重四大领域:感受与欣赏,让学生能欣赏来自大自然、生活中、乐器中的音乐;演唱,让学生学会演唱或有节奏地念童谣、歌曲;音乐游戏,通过故事引导或活动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游戏中,体验乐趣;律动,让学生能根据音乐节奏做出简单的肢体动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结合不同年龄层次及其生活经验,强调音乐体验;重视音乐实践,发展音乐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别差异;针对自闭症学生的刻板行为,可以创设一些结构化音乐活动。

篇6:教学体会:尊重学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有篇自读课《孤独之旅》,是曹文轩教授长篇童话小说《草房子》的节选。本来同行们都说初三课业紧张留给学生自读好了,我出于好奇,自己先读了一遍,感觉文章虽然没有巧妙的构思,也没有精美的语言,更没有灵活的表现手法;但其内容还是很充实的,而且立意也比较积极,自己就破例讲读了。也就是通过这篇课文,我算知道了一点曹文轩教授的风采;第一感觉曹教授还是有一定艺术才华的,只是碍于各种原因我没机会拜读他的其他佳作。

最近在接受“国培”时,聆听了曹教授主讲的“培养学生的文学美感”讲座,再一次加深了对曹教授的影响,感觉曹教授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有修养,也不是我想像的那么才华横溢,更不是我想象的那么为人地道;反倒觉得曹教授的言谈有点狂妄,曹教授的思想有点偏激,曹教授的为人有点自大。

或许有人会指责我胆大妄为不自量力,竟敢恶意中伤大名鼎鼎的曹教授。我不想争辩,只想用事实说话。

反复聆听了曹教授的讲座,愚以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其一,培养学生的文学美感,共和国的教育有一大失误就是缺乏美学教育。

在这方面,曹教授拿蔡元培先生做挡箭牌,说蔡先生做文化总长时以为美学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中,哪个学科都得有美学教育,美学是基础教育。不能说德育教育就包括了美学教育,也不能用音乐课和美术课代替美学课。

对此,曹教授举了物理学家杨振宁的例子,说他在许多场合给大学生演讲时都阐明一个道理:自己喜欢物理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奥妙而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虽然我们不排除物理学富有创造性,但物理学首先是自然科学,不倾心钻研学科知识就想当然创造美那是天方夜谭。我想,稍有头脑的人都会明白,杨振宁教授在演讲时绝不会只强调物理学的创造美。

众所周知,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

由此可见,美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深奥的道理,一个艺术的范畴,需要有一定涵养的人接受和探讨,而不能笼统的定义为一种基础学科,让什么人都具备。实际上,很多时候,中国人崇尚美德主要是从道德的范畴去理解的,主要是从思想教育方面去落实的。用孔融让梨教导孩子做人的原则或许能行得通;但从美学角度教育孩子那就有点费劲了。同样,一个宏大的建筑物,不懂得建筑学的人肯定是说不出其美学价值的。

但曹教授却说:“五十年共和国没有审美教育理念”。他到南方讲学时看到浙江有些农村建筑物“很奇怪很奇怪的”。屋子的墙壁用白瓷砖贴着,远远的看上去就像一个大厕所,因为现在的城市厕所墙壁就是白瓷砖贴的。屋顶上的那种伊斯兰风格的图案不知道要表现什么意思。“花那么多钱盖那么丑陋的房子,真是悲哀!”由房屋的建筑“我看到的不是前进,而是衰退”。因为盖房子要讲求审美,但我看到的却是丑陋不堪:“颜色不对,形体不对,空间不对,哪儿对不对,没办法为他们的富裕而高兴”。

说实在的,愚以为曹教授在建筑美学上是个门外汉。因为我去过嘉兴,那里的农村房屋建筑确实很特别:整体建筑西洋化,那是崇尚“发达”的意思;屋顶的坡度很陡,那是因为南方多下大雨流水利索;屋顶上有不同数量的圆球和标杆,那是“财源滚滚,奋发向上”的代名词;房屋的墙壁通用白瓷砖装潢,那是“晶莹剔透,高贵”的象征。曹教授却用皇城的建筑或者大红大紫的四合院风格来强求一律。悲哀的应该是他,而不是富裕起来的农民。

其二,中国人缺乏审美情趣。

我们知道,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也就是说,懂得审美的人,首先得具备丰富的文化,成熟的思想,判断问题的能力。

而曹教授却笼统地说,中国人早在十几年前喝茶穿衣毫无情趣可言,“一人喝茶得其神,俩人喝茶得其趣,一群人喝茶糟蹋茶叶,简直像《红楼梦》中说的驴饮啊!一点不讲究,一点没斯文”。

应该说,品茶是一种雅趣,但用“喝”字,它的本意就是放开喉咙畅饮,曹教授却不懂得咬文嚼字就信口开河了;而且,就说喝茶也有讲究,那毕竟是个别人的闲情逸致,中国绝大多数人还奔命于生活劳作的第一线上,他们哪有曹教授说的那么斯文呢?

曹教授还说:十几年前中国人品茶不讲究,实际上工艺制作也是很粗糙。就说自己上大学时提水吧,“鹿”牌水壶提把锋利无比,自己提四把水壶从28号到32号楼,走一趟手痛的就像狗咬了一样。“我就不相信无产阶级大手怎么就那么迟钝,怎么就能造出那样害人的水壶,你们真的麻木了吗?”

我们姑且不说水壶的质量问题,也不说曹教授缺乏劳动锻炼,单就他的上述言论判断,愚以为曹教授对“无产阶级专政”和“工人阶级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缺乏了解,甚至不理解。用铁水壶是“大炼钢铁”的成果展示,而那时的工人阶级都是没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能创造出一些像样的产品来已经是破天荒了;在知识分子都是“臭老九”的时代,让那些只知道蛮干的工人追求精湛,让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讲求审美,就相当于把断臂的维纳斯拿给老农看,把《春江花月夜》弹给一个音盲听,那不是难为人家吗?

在审美这方面,曹教授还多次说:自己在日本的陶瓷店转悠时很难过,几乎是汗颜。日本的陶器工艺很精美,日本人的手感怎么就那么好?人家的工艺制作分寸感怎么就掌握的那么精准?而中国作为瓷器大国,工艺制作技术竟然衰败到无法形容的地步;他说自己在海淀区买十个碗,挑来挑去还是不规则,回家后使用了一段时间,却发现餐桌表面上满是疤痕,自己只好在磨刀石上磨平了碗底再用。“改革怎么就那么糟糕?如果说在日本陶瓷店看到的工艺是异邦人对祖国的汗颜,而在我家发生的事情就是后人对前人的汗颜。”

他还说,记得自己在装修阳台时请了三个湖北木匠,其中一个师傅拿着一把凿子什么空眼都用,完全不考虑大小粗细;而日本人干活什么工具都有。有位师傅给玻璃抹腻子时划破了手竟然没有感觉。不知道的人看了还以为是凶杀案呢。

有忧患意识,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但是曹教授上述言论显然有点“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的汉奸嫌疑。而浙江大学的郑强教授也是一个学贯四海,才满天下的人。他到处讲学似乎没有赞美过西洋人的才华;而且,一个普通的民用瓷碗,你要那么精细美妙难道做摆设吗?日本人的工艺精湛,为什么世界人却看好中国的陶瓷器业呢?

其三,中国的作家很少像我一样讲美学,当代的中国文学作品没有几篇有审美感的,只能找鲁迅的作品。

我们知道,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因此,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是指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

改革开放,我们兼容并收世界各种文化和精神财富,在这种大转型期文学作品自然要与时俱进,作品的审美情趣就不单是为一部分人而设立。愚以为不是中国当代没有审美文学作品出现,而是网络信息等便利条件打破了常规以书本为契机的阅读习惯;真正喜欢文学作品或者懂得鉴赏的人,谁会相信曹教授说中国当代没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呢?

令人费解的是,曹教授以为中国新时期作品大都是厕所文学,“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观”。他说有部电影写一个人找另一个人办事,被找的人尿急了去街头上厕所,等的人等急了也去陪着撒尿,那声音好响亮;而《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加斯也写过一个老人的尿尿,“但人家表现的是生命的衰老无法阻挡,我不知道中国的电影要表现什么?”难道这个电影表现的不是一种办事拖沓扯皮怪相吗?同一内容,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的电影怎么就不如人家了?

其四,美在中国文学界是非常矫情,非常做作的文字。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具备虚拟性。民俗不同,文化底蕴不同,欣赏水平和生活习惯不同,作品的审美情趣也不同。但曹教授却把审美和思想联系起来,说什么“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美在世界上最有杀伤力的。”他说,一个人想死,党支部派人怎么做思想工作都无效,但是他面前突然出现了一道美景,一位美女,一幅美画,他就有可能活下来,而这正是美的力量让他活下来的;记得《战争与和平》里面描写主人公安德烈受伤在战场上,万念俱灰,只有一死了,但他仰望天空又活下来了。“这不是祖国的概念,政治制度概念,而是天空丛林,也就是庄子说的天地之大的魅力。”

曹教授列举的这两个例子实在很荒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果一个人从思想情感方面都感化不了,而让一种景观感动,那这种人起码神经不正常,起码缺乏分辨好坏的能力,起码缺乏人性。

其五,中国人喜欢附庸风雅,却没有自己的审美情调。

应该说,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附庸风雅本身就是一种模仿。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我们附庸了对方,吸其精华,除其糟粕。扬长避短,发展自己。有什么不对?曹教授一边说中国人喜欢附庸风雅,另一边又说中国人矫情做作。这种前茅后盾的语言,反映了曹教授的模糊逻辑。不信诸君请看:

“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真正风雅都是从附庸来的,如第一次穿西服就是附庸行为,日本大臣鼓励日本女人和西洋人睡觉改变人种就是一种附庸维新风雅。美在中国文学界是个矫情做作的字眼,谁讲风雅谁就附庸风雅,谁谈崇高谁虚伪,谁谈美学谁矫情。日本因为明治维新使自己的国家真正发达,而中国不附庸风雅险些丧国”

显而易见,别人可以附庸风雅,中国人不行;别人的文学可以虚情假意,中国的文学却不行。其实,我们只要懂得附庸风雅的真正含义,曹教授的上述言论就回不攻自破。但曹教授却还振振有词地说:

“审美和情调是有联系的,培养学生有情调,跟培养知识思想一样重要,作为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情调是非常重要的,但今天的老师并不是有这样的意识的,教数学化学等都应该讲美学,我们需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思想,同样是有情调的人,在共和国教育领域里面,我们不能没有这个维度”

实际上,真、善、美理应成为审视学校教育的三个基本价值尺度。“真”使人具有智慧,“善”叫人享有幸福,“美”则让人拥有自由。然而,“智育重要,德育次要,美育不要”,却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不争事实。原因很简单:中小学学生身体、思想、知识等还都不成熟,专门设立美学课就有点大材小用无的放矢了,但我们把美学的意念贯穿于德育教育中,让未成年人在接受做人教育的同时接受审美熏陶,何罪之有?更何况,素质教育强调了教学不单是教书,还要育人。曹教授身在天子脚下,为北大教授,却说现在的教师没有审美情调,不注重教授美学。试问曹教授,中小学教师开展什么样教学才有审美情调呢?

难道是庄老的玄学?黑格尔的哲学?梵高的意象派?卡夫卡的意识流?抑或是物理学中的核聚变?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其六,中国是一个很有教养的国家,现在变得很没有教养。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个礼仪之邦。凡是接受过儒家思想教育的中国人,没有一个是不懂得文质彬彬的。曹教授这样说,实际上也反映了西洋文化对汉文化的渗透,外来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冲击。我们提倡拿来主义,就免不了有良莠混杂,但我们挑选了精髓,形成自己的东西,有什么不好?可曹教授却说:

“中国很多人把丑和脏混为一谈,文学作品写的不是丑而是脏,把虚伪和假混为一谈”。

他举例说,中国的餐厅总是很喧闹,外国人却很文雅;中国的很多人行为很粗鄙,外国人却很斯文;外国人签字文质彬彬,中国人却开怀敞胸。

实际上,民俗不同,意识观念也不同;国情不同,教育模式也不一样。如果说丑是一种行为表现,那么脏就是一种心灵反应。我们的文学作品如果不从人的心灵深处挖掘,单从表面形式上做文章,那还要文学干什么?要说虚伪就是假的代名词未尝不可,曹教授怎么就能把这两者严密地区分开来呢?

篇7:尊重人才心得体会

篇一:职业竞赛心得体会

职业竞赛心得体会

为了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舆论氛围,进一步推进技能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逐步提高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产的目的,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由公司工会、人力资源部、项目技术部、公司办公室、运行部、采购供应部联合举办了“公司钳、焊、电工职业技能竞赛”,我有幸参与并主持了这次活动。作为一名主持人,我经历了2天比赛的全过程,有很多切实的感受。

这次活动公司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竞赛小组,由公司领导彭总亲任组长召开了赛前的小组动员安排分工会,工作安排具体且细致,小组成员各尽其职,加班加点的为这次大赛做准备,为选手们尽可能搭建完善的施展才能的舞台。

此次竞赛对每一位参赛选手来说是一次自我展示的机会,也是一次系统学习与提高的机会。参赛前由公司项目技术部结合各工种的实用内容由浅入深由应知到应会汇编了一套复习题库,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竞赛使员工理论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此次竞赛也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竞赛,大赛充分体现了选拔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四场竞赛以实际操作为重点,实际操作竞赛从生产的实际出发与实 际工作紧密结合,锻炼了技术工人的实战能力。此次竞赛也是一次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竞赛,在竞赛过程中,选手们“团结作战”,发挥个人水平,取得了优异的团队成绩。通过比赛各队员发现问题互相切磋,赛后交流互谈体会,达到了“互促互帮、共同提高”的目的,提高了员工个人水平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自2006年以来,公司轻装上阵,经营和管理都步入正轨,尤其是对技术工人队伍的培养和技术工人的待遇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提高,选拔优秀年轻的员工进入技工队伍培养锻炼,从制度上给技术人才的成长开辟道路,如建立技术工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职业技术体系,建立健全了技术工人的成长和考核道路。此次竞赛为发动员工广泛参与,不断学习,提高员工职业技术水平,是一次系统学习与提高的机会。公司举办这次竞赛,就是要体现技术人才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要让我们的技术队伍更快更好的发展。

在各级领导、部门充分重视,在组织者、协助者、参赛者这三方共同努力下,比赛取得了圆满的成功。通过参与竞赛的全过程我感受到企业的学习、竞争氛围还是很浓厚的,这次技能大赛无论从哪个层面,从哪个角度看,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毕竟我们大家是第一次组织参与这样的活动,很多环节上准备和策划的还很稚嫩,有许多细节事后自己都觉得很不满意,但我和大家毕竟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作为一名参与者,我非常感谢公司领导给了我这次锻炼的机会让我有了一次自我提高、学习成长的机会,给了我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感谢关心和支持我的领导,也感谢参加比赛的各位选手和辛勤的工作人员、同事们,是你们的共同努力让这次竞赛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让我们记住这次美好而有意义的活动,并以此为契机爱岗敬业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学习勤奋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篇二:学习总书记人才重要论述的心得体会

浅谈建筑企业中人才的不可替代作用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的学习心得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并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是百度中对“人才”这一名词的诠释。

周文王尊贤礼士,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不少经典故事流传至今,说明中华民族有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新时代下,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人才工作做了很多论述。通过学习,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谈谈人才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国家尚且如此,企业的长足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人才的竞争。在社会生产力的三要素中,劳动者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脑力劳动也好,智力劳动也罢,拥有优秀人才的企业,其必将长足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尤其要大力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运用好人才,才能为企业持久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和有力保障。当前,国家对于人才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招才引智已经成为各行各领域领导开口必谈的一项工作。然而,人才工作是一个并不好做的工作。各级各类人才的发掘、培养、引进、使用、管理,是科学庞杂的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究竟怎样做才能让各类人才“望旆来归”,从而达到“群贤毕至”的状态呢?下面几个典故就足以说明问题。

“千金买骨”——招贤纳士的风投哲学

《战国策 燕策》上讲了一个故事,说古代一位君王遍求千里良驹,让大臣们去想办法弄,其中有一位大臣不惜出资五百金,买了一副千里马的尸骨回来,不解其意的君王大怒,认为这个大臣不会办事,故事的结局是大臣出千金买骨的诚意广为散播,最终让这位君主在短时间内得到了真的千里马。故事的精髓

在于花五百金买千里马骨骸这个情节上。这个情节透露给我们两个信息:一是招徕人才不能凭空喊,必须舍得投入;二是求才不能是叶公好龙,必须体现出求才若渴的真正诚意。就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企业的资信、实力、技术人员的丰富经验都是构成企业在建筑市场经营活动的必要要素。技术人员水平的高低,不但是构成企业资质等级的要因,也是对建筑产品质量的智力支撑。建筑企业可以通过招聘会等途径,招贤纳士,招募优秀人才,通过公平、合理的待遇,为企业的运转随时更新血液。

“三顾茅庐”——事业留人的软实力打造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千百年来,人们将这个典故奉为礼贤下士的经典。刘皇叔三顾求贤的“诚意揽才法”也成为人才招聘者纷纷效仿的套路模式。刘备三顾茅庐之所以能够请出诸葛亮出山相助,打动孔明先生的关键并不在刘备三顾隆中的过程,而是刘备准备逐鹿中原、兴复汉室的宏伟事业愿景。正是这个愿景让诸葛亮看到了其发挥作用、体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加之刘皇叔诚心一片的催化剂效应,最终才成就了这番佳话。在人才引进的低端层面,可能更注意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强调要用优厚的物质条件和真诚的心打动人才、吸引人才,却忽略了事业留人的打造和准备。给予优厚的待遇都是有限的,因为金钱的多寡是可以衡量计算的,能提供的待遇终究有个底线,不可能超越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建立感情联系也是有限度的,人才与引进方的关系,说到底首先还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劳务合同关系,是建立在经济关系基础之上才有的伦理情感关系。待遇你能给的,别的地方别的企业别的雇主也能给,甚至翻番加倍;感情你能打动人,别人也非冷血动物,你能当贴身管家,我也会保姆服务。只有事业发展是可持续的、他人很难复制的资源,成为持续吸引力的决定因素。有的时候,物质条件等硬件条件差一点,但有让人才可以足够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有他感兴趣并愿意为之付出的事业,最终还是会选择留下。正如海尔创业初期,张瑞敏对同伴说:海尔不能给你很多,但在海尔你就会有拥有创业成就梦想的激情。“与君携手、共谋大业”,这种机缘与幸福,作为人才,足矣!

在市场经济下,建筑企业优秀人才不再是固定于一个企业的螺钉,更像一个流动的音符,那里适合发展,就可以在哪里唱响美妙的乐曲。企业不再是单向选择员工,员工也有了选择企业的自由。待遇也不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唯一力量,存在感和成就感也是员工决心在企业奉献的理由。“西邻五子”——人岗匹配的用人理念

《经野子内幕》中西邻五子的典故,说西边邻居家有五个儿子。一个儿子老实,一个聪明,一个瞎,一个驼背,一个瘸。于是西邻就安排让老实的务农,聪明的经商,瞎子卜卦(算命),驼背搓麻绳,瘸子纺线,结果五个儿子各得其所,都不用为衣食发愁。以现代眼光来看,西邻真可称得上是“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他为其每个儿子所进行的人生设计和岗位安排可谓精妙。很好的做到了扬长避短,尽可能的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和优势,将最合适的岗位安排给最适合的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人人皆可成才,天下没有废品,只不过你放错了地方而已。大诗人李白诗云:天生我材必有用。但要想将人才用好、用活、用出效益用出质量,就是大学问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人岗相适、人岗匹配。

建筑企业岗位设置齐全,企业在安排员工岗位时,不能因岗位安排人,而应该考虑员工的综合素质,扬长避短,将每一个人安排在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上,做到人岗相适、人岗匹配,这样才能取得双重收获。

“萧何月下追韩信”——高端引领的带动效应

萧何月下追韩信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了。韩信是帅才,是带兵可以“多多益善”的指挥人才。所以,当刘邦误认萧何也要逃跑背叛自己的时候,萧何解释说是去追韩信去了,刘邦一听就大怒:“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因为在刘邦看来,韩信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罢了。但萧何却认为韩信是“国士无双”的顶尖人才,刘邦其他部下各自奔逃几个都无所谓,唯独不可错过了韩信这样的高端人才,他一走损失就大了。事实也证明了萧何的眼光,有了韩信的辅佐,刘邦最终成就了霸业。

顶尖的高端人才总是稀缺资源,而且是能够起到决定性、变革性作用的人力资源要素。江西的新余市,自从引进了赛维集团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之后,彻底改变了新余的产业结构,让光伏产业成为新余的支柱产业。新余的经济腾飞,经验就一句话:引进一个人才,落户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产业、最终打造一个产业集群。这中间,引进一个领军人物就成为腾飞的基点。

通过学习习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觉得建筑企业中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充电,不断学习,时刻存在本领紧迫感,才能适应社会需要,才能被社会接受。

学习使人进步,通过不断学习,在工作中进步,具备“人才”标准,才能在建筑施工领域崭露头角。篇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心得体会

为国家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心得体会

2015年1月15、16日,美术学院全体教师齐聚一堂,以研讨会的方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展开大讨论。虽说每位老师只有短短10分钟的主题发言,但都认真对待,准备充分,对我院的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建言献策,人多力量大,老师们对这两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个体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下面我将从个人角度谈谈一些对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心得感受。

一.培养人才,教师首先需具备正能量精神

两天会议,让我深深体会到美术学院的老师内心深处都对学院与教育工作充满了浓浓的感情,这种感情已超出单纯的按劳取酬工作态度。据我多年的工作经验与观察,美术学院的老师常态化在课余不计薪酬义务的辅导学生和自觉自愿的加班,经常性的开展教研讨论,积极主动的联系项目与各类赛事,自掏费用参加、参观展览和参加学术会议活动等等,这些在学院发展历程中,已逐渐形成具有美术学院教师工作特色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它代表了美术学院教师所具备对学院与学生的责任感,对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感,对教书育人工作的奉献精神(非私利奉献);与之相对比,据我在其他独立学院的一些朋友处了解得知,一些老师仅把教书工作单纯作为一种职业,到点下班,不谈教学、工作和学生,下班后请别联系,做事前先谈报酬。每每谈及此事,朋友们对我院还具备这样优良的作风感到赞赏,我个人也认为,不管市场观念如何与高校教育结合,教育始终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必须有一大批的具有正能量精神的教师甘愿为之努力奋斗。

与此同时,学院应对一线老师多些人文关怀,尊重教师,让其身份与地位应为平等;少些随意驱使,多给机会锻炼,不怕失败,成长过程总会跌倒,爬起来再干就会提升,教师个人的提升,就是对学院的提升;从制度与薪酬福利上也要体现人文关怀,这也是良好的催化剂,他能促进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会不自觉的为学生为学院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培养人才,应与国家发展趋势结合 当今时代,上下一致的提倡弘扬正能量精神,国家与社会提出“弘扬”,说明已然“缺失”,文化也如此。国家提出要发展文化,文化大发展,也就说明优秀文化消亡、变异严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理应为国家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学院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目前学院所具有的条件与地理位置,个人认为,中国西南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以及依托中国科技城发展(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尊重人才心得体会)文化与科技结合,是学院特色的两大方面。这两方面

都是国家目前所需要,那么,在人才培养上,可重点发展,避免单纯培养只有市场意识、利益熏心的功利人才。即便学生毕业离开绵阳,离开四川,到中国其他地方,都是需要有责任心、懂担当、充满正能量的优秀人才,国家也需要这样的人才参与文化建设。下面我以非遗文化为例。

例1:2014年9月,《HOMELAND家园》杂志与正荣公益基金联合发起一个公益项目——“手艺新生”,“手艺新生”面向社会征集对福州老手艺感兴趣的年轻设计师和艺术工作者,首批甄选出的12名年轻人将在“手艺新生”项目基金的资助下,在之后的三个月时间,跟随一位福州老手艺人学习传统技艺,并在项目规定的时间内,在传统手艺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审美和设计理念,使老手艺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同时,创造出全新的产品。例2:四川大邑县安仁古镇,几个80后年轻人启动一个——“手作中国”民间项目,该项目下有艺术家、设计师、新媒体人、民间手艺人等各类人才,目前已有“青红染工坊”、“陶艺小坊”、“微茶室”等独立工作室,用他们自有的力量来保护与弘扬传统的文化。

以上两个例子可看出,优秀传统文化要发展,还得需要一帮热爱他的年轻人去关注去参与,他们身上具有的活力、创造力正是传统文化传承人所欠缺的,我们学院的学生同样可以去完成这样的工作,以每个个体的力量逐渐汇聚,可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必定会推动国家的文化发展。

三.结合方式

同样,我从非遗文化与产品设计教学与实践结合为例来谈,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所在的绵阳市,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底蕴的地区,其民族文化与民间文化丰富多彩、不胜枚举。经过我近两年的走访调查,文化个体传承人与群体组织保护意识淡薄,基层政府又不太清楚如何挖掘与保护,更不用说传承与发展。这种文化现状给学院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基础与可挖掘保护的空间,我们应该与地方政府、传承人与群体三方合作,承担抢救、挖掘、整理、保护、发展的义务与责任,为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那么,结合的方式我简单总结为三步走:

1.先做,包括调研、策划、设计。自动对接绵阳本土的非遗,并导入到项目实践课中,结合丰富学生资源与充分的研究周期,以数量与时间的优势来弥补深度的不足,不成功,就当是锻炼学生,学习了研究的程序与方法;获得赞许,必定会增强学生的信心与积极性。

2.出方案、成果后,主动联系政府、基金、赞助机构等,搭建合作平台,让学生参与其中,把课程深入下去。3.联合找平台推广,树非遗声誉,立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学生能力的大众口碑。学生在参

与二、三个非遗文化传承项目后,基本掌握研究的方法与流程,为独立承担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达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

篇8:教学体会:尊重学

近日, 为参加安徽省2014年信息化教学大赛, 我校举办了一次人教版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教学研讨会, 笔者作为活动主持人全程参与了研讨, 在详尽记录各方观点的同时, 也引发了个人的一些思考。现把各种观点和个人思考与大家共享, 以供各位同仁参考、指正。

【各方观点】

一、“周长公式”是探究而出, 还是换作验证?

这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周长”, 理解其计算方法。教材在编排上, 是结合日常物品——切菜板和桌面 (如下图) ,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去探究的。

面对教材的这种编排, 十多位骨干教师在研讨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 紧密结合教材, 严格按照编者意图,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从而自主发现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他们认为这样做的优点是:既尊重了教材的蓝本地位, 又符合《新课程标准》 (2011版) 中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要求, 同时也易于使学生感受到圆的周长价值。

第二种观点是, 应该把新授环节定位成验证性质。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现在绝大多数的六年级学生课前都已经知道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有的学生甚至还已经知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基础, 变“探究活动”为“验证活动”, 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圆周率”是直接给予, 还是坐待生成?

在本节课, 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认识圆周率”。在新教材中, 是先让学生探究发现, 然后利用“你知道吗”小窗口进行补充介绍的方法出示“圆周率”的。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 我们教师又该如何把握呢?大家在各抒己见中, 也有着不同的想法。

第一种想法:“圆周率”这个知识点应该由教师直接给予。因为“圆周率”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事实上, 我们成人都知道:任意两个有理数相除, 都不可能得到无理数。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发现”“圆周率”, 等于是一场作秀, 白白浪费了学生的精力不说, 还会有戏弄学生的嫌疑。

抱有第二种想法的教师认为:“圆周率”本身是个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数据, 学生应该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去逐步发现它、了解他, 这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个特殊数值的认识, 而且有助于学生对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深刻理解。

三、“练习环节”是着眼熟练, 还是突破束缚?

任何一节概念教学课, 应用环节都必不可少。如何做好、做实这个练习环节, 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我们发现新教材上只安排了两道简单的基本练习:第1道练习中有3个小题, 均是根据半径或直径求周长;第2道练习是根据圆的周长, 反过来求直径。 (如下图)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究竟是着眼熟练, 还是应该另辟蹊径?参与研讨的教师们观点也非常鲜明。

第一种观点: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圆的周长”, 教学重点应放在建构新知上, 应该把练习环节放在实现“保底目标”上, 即只要学生会运用公式能熟练计算即可。教材上安排的两种类型的练习, 是比较典型的题目, 只需适当变换, 无需增设其他, 加重学生的负担。

第二种观点:任何一种形式的练习, 都应该设法让学生从中提升能力。让学生机械地根据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去套数据, 会使练习环节变成千篇一律的重复性思维活动, 难免有失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可能。教学中, 还是应该设法摆脱这种单一刻板的枯燥训练。

【个人思考】

应该说, 上述各家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 在广大的一线教学中具有较强代表性。对于研讨过程中形成的这三个焦点问题, 我是这样思考的。

一、“圆的周长公式”教学可以根据学情灵活处理

我认为, 人教版新教材限于篇幅所致和普适性原则, 只提供了一种“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 但这并不代表实际教学中只能选择这种学习方式, 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班里的学情作出更科学的处理。

比如, 我们通过课前的问卷、测验等调研手段, 发现自己班的学生普遍对“圆的周长”具有较多的前认知, 或者我们通过前置性的作业让班级学生提前有过预习和思考, 这时学生对新学内容就不再是一张白纸,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并利用好学生的这种前认知的教学资源, 鼓励学生在课始说出自己对“圆的周长”的各种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从验证的角度去尝试揭示真相, 进一步填充认知中的盲区。当然, 教材面对的是全国各地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 里面提供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对那些事先不熟悉、不了解“圆的周长”的学生也还是非常适用的。总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采用哪种学习方式, 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基础因材施教, 只有这样的“量身定做”, 学生才能“学得合体”, 教学才能和谐、高效。

二.让学生厘清“圆周率”的来龙去脉, 应该成为教学的“重头戏”

“圆周率”、“祖冲之”等词汇, 多数学生可能在课前就已经知晓, 甚至还有不少学生可以背出圆周率数值小数点后面的很多位。但不管怎样, “圆周率”是这节课的知识核心, 因为它直接反映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比值) ”, 是整个知识链中的“节点”, 毫不夸张地说, 我们完全可以把“理解圆周率”视为本节课的“课眼”。

鉴于这种重要的地位, 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厘清“圆周率”的前世今生。对于采用“探究发现”法的学生, 教师在学生发现了3.13、3.15、3.12等大量的近似数值之后, 就可以接过这个“难题绣球”, 把新教材中“你知道吗”栏目的数学知识适当丰富, 趁势介入此处, 传给学生, 让学生结合自己刚才的探究过程, 认真领会“圆周率”所表示的意义。对于事先已经了解了一些“圆周率”知识的学生, 教学中, 教师可开门见山地出示“周三径一”、“圆周率”等信息,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圆周率”的理解;然后组织学生对自己的课前认知进行验证, 当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 得不到精准的“圆周率”数值时, 教师再补充教材上“你知道吗”中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知道——验证——反思”的学习过程中, 形成一个完整认知。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有许多教师在补充“你知道吗”小知识时, 过于看重和渲染民族自豪感的情绪体验, 无限放大了我国刘徽、祖冲之的科学成就, 而忽视和省略了古埃及的阿默斯、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以及现代计算机时代美国、日本等众多科学家对发现“圆周率”所作出的贡献, 这中偏激做法并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

三、“练习环节”应该在夯实基础中力求创新

有效的练习教学, 应该同时具备“重基础、提能力和促发展”作用。尽管这是第一课时, 尽管教材只是呈现了两道基本练习, 但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还是应该在摆脱定势思维、深化学生认知、提升应用能力方面作出尝试。

比如, 首先, 我们在出示了教材上的两道题目之后, 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两道题目进行对比, 让学生感到正向解题与逆向解题的不同之处和注意要点。其次, 我们可以出示一道关于“淘气学做‘啪啪圈手表’”的现实生活情境 (如右图) , 组织学生帮助淘气计算“‘啪啪圈手表’表面的周长约是多少”。

上一篇:田红同志先进事迹简介下一篇:“安全反思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