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教学体会

2024-05-18

《药物分析》教学体会(精选九篇)

《药物分析》教学体会 篇1

关键词:自主学习,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0 引言

在科技信息化时代,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只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并创造未来。学校的教学重点也应该从教授传授知识为主转变到培养学习能力上去,即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世界范围内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单纯以传授知识为手段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只有学会学习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校己经不再是一个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知识和技术需时时追加和更新,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从事药物分析教学工作以来,笔者发现大学生在药物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化学分析基础知识差以外,自主学习能力也很差,即主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动机不强,不能有计划地有效地学习,当今社会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即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旦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就有能力学习新的知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学生完成在校学习任务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本领。现就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学改革,谈点我个人在药物分析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1 在教学中创造自主学习条件

自主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简称SRL)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主动、积极、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调整的过程[1]。自主学习的条件是学习者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材料等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实际上,这种自由选择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主观认识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解决主观认识的问题,要求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意识,积极主动学习。在药物分析的理论教学中,要想成功地培养学生学习药物分析的兴趣,教师的讲授要以情动人、巧设引言、引人入胜;在药物分析的实验教学环节,要注重实验操作的优势,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基本的教学条件,即客观条件非常重要。自主学习的客观条件指能够供给学习者自由选择的学习材料、活动场所、学习方式和手段等硬件设施。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是满足个性化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达到自主学习的重要物质条件。可以说,在自主学习主观条件比较成熟的情况下,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活动方式、学习进度都可能不一样。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就必须首先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充足、灵活的学习场所[2]。

设计满足自主学习需要的新型教科书是目前教育实践者的当务之急。为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要求,需要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依据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适当的取舍,将教学内容变成有层次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同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做出调节和补救。采用由问题引发一系列相关知识,问题的设置要合理,问题的先后符合逻辑关系。提出问题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要给他们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的发挥想象力[3]。

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互联网络的普及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重视,它具有容量大、手段多样、人机交互等优点,虚拟实验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模拟实验的,实验内容不受实验室分析仪器和实验材料的限制,可以很方便地更新、增加实验内容。虚拟实验室除了能进行实验外,还可进行实验预习、实验数据检验与分析、实验报告书写、考核与评价、实验中的相互交流与讨论等,整个实验教学的过程均可在网上实现和完成。虚拟实验室提供给学生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进程,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虚拟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学生知识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4]。

2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所必备的各种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就笔者的个人体会,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要培养学生自我激发学习动机的能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积极学习、激励学生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教学环节激发学生“我要学”的学习动机,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学方法,才能够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其具体的方法有:PBL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并对已取得的成绩进行自我奖励等[5]。

自主学习应紧密结合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生按照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研究小组,小组设小组长,联系与组织本组的研究活动。例如,根据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生分组,如芳胺药物小组、维生素小组、抗生素小组、中药制剂小组等。小组成员按照本章典型药物数量,安排6-8名成员。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布置学生自主学习的提纲,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本章节基础知识的掌握。自主学习提纲,涵盖了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访问相关网络教学资源和扩充性学习资料,通过自主的而不是灌输地学习,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基础理论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各小组通过自学,开展小组交流,并归纳本章基本内容,针对小组学习成果,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动态,组织课堂分组研讨。采用这样交互式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6]。

2.2 要培养学生自我识别能力

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客观条件并进行综合评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以前学习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个性特点,了解自己的学习差异和学习风格,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

2.3 要培养自我选择能力

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需要,尤其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根据学习目的的要求选择学习工具,善于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自主决定学习内容,灵活选择学习材料。

2.4 要培养自我组织规划能力

计划性是自主学习的保证。学生要学会自我评价,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的进度和方法,积极探索构建适合自己特点、最佳的自主学习模式的能力。要加强对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情感进行控制和调节,以保证计划的实施。

2.5 要培养协作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与自学有很大不同,前者是一种学习观,而后者是一种学习方式。前者需要学习者主动地、有主见地去学习,而不是去放任自流、随心所欲地学习,更不是自由散漫地学习。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孤立的个体学习,自主学习提倡合作,它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协作,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所学的知识,从而不断地达到提高自己认知结构的目的。

3 将自主学习方法传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7]。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依赖性强,实验过程简单模仿,毫不动脑。甚至会出现不动手,只是“看”实验的情况。而我们现在的所要改革的就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简单的机械式模仿学习向主动思考、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转变。让学生以实验教材为基础,进行自主讨论实验方法。并由学生讨论小组上交实验器材、实验试剂准备清单、并在正式实验教学之前的预实验中,请学生讨论小组的组长实际操作本小组所设计出的实验过程。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相对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得到一定的训练。这样教师的角色就由“教”向“导”进行转变[8]。预习是实验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学员做好实验的前提和保证。预习不仅仅局限于阅读实验教材,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内容等,还要系统综合相关知识,预期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或问题[9]。例如,在传统的教学中对高效液相色谱仪器的实验教学常以演示观摩的形式进行,其结果通常是实验教学过程简单,学生印象不深。鉴于此,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实际操作仪器为主,老师授教为辅的形式进行。教学过程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其中理论课包括色谱学概论、高效液相色谱的软件操作。实验课主要针对学生对该仪器的独立操作能力进行培训。由于学生需要独立操作仪器,所以不仅养成学生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主动思考,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索的能力。笔者就以下两个方面浅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自主学习方法:

首先,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发言。课堂上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会严重打击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所以很多学生往往选择沉默来保护自己,不举手,不发言,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特别是上课发言,教师一定要听不同的意见,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对学生采取的批评持谨慎态度。

其次,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鼓励用语,鼓励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赞美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亦尊重学生的劳动,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鼓励用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在课堂上当学生有了比较充分准备时,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把预习或思考后感悟表达出来。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自学的成果,也可以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对能够给出正确结果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7]。

总之,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能够有主见地学习和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能主动积极地在知识海洋里猎取知识营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第一位,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同的,我们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来改变教学计划,让教育向校园外的内容延伸,提高我们自身的教育水平。

4 结语

自主学习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补充。我们提倡的自主学习,是为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创造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学习者离开学校以后能继续学习。学习者可以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但这种目标应该与学校教学大纲的总目标一致。学校仍然是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习资料的主要来源。就如何协调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增加实验课的学时数,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实验设计。使实验课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10](2)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具有新的功能和意义,成为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协商、讨论、合作的场所,通过这样一种全新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3)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改革教学方法,采取新的教学策略。(4)为缩短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的距离,增加教师在教学中的自主权,应增加教学大纲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韩四清.简论自主学习的含义、依据和范畴[J].河北教育,2000(2):15-17.

[2]林红梅.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0,12(2):9-10.

[3]杨异卉.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方法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7):101-102.

[4]王建芬,徐芳,肖海英,马宁,李媛.药物分析虚拟实验教学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02):202-203.

[5]卢淑琴.大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浅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2):96-97.

[6]柳文媛,狄斌,杭太俊,张尊建.药物分析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索[J].药学教育,2009,25(5):26-28.

[7]俞金菊.如何创建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J].教育革新,2009(6):24-25.

[8]李康.体内药物分析实验新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2):22.

[9]吕狄亚,娄子洋,董昕,李玲,张薇.研究生液相色谱-质谱技术的教学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2):161-162.

《药物分析》教学体会 篇2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化学药物(包括精细化工产品)及其中间体制备的重要有机合成反应和合成设计原理,打下必要的化学药物合成技术的专业基础,使学生能较好地适应毕业后新药研究及合成工作的需要。因此,尤其是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药物合成反应更是作为学位课程,在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有了一定的教学体会,并提出教改思路,希望能以此推动药物合成反应课程体系的完善,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教师乐于“教”,学生喜于“学”。

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课时压缩,基础薄弱

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两个专业均为工科专业,化学课程虽然是基础课,但由于受到课时压缩、学分制改革等的影响,化学课程尤其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课时数变得很少。如: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本应是两门4学分的课程,现合并为一门5学分的课程,且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依然由上述两门课程的两位老师分别授课,彼此之间无法协调,导致无机化学老师着重讲述化学元素部分,而忽略了许多化学经典理论的传授。有机化学课程也只有4学分,老师只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影响因素上,而对反应机理、反应历程等没有时间讲透讲深。然而这两门课恰恰是药物合成反应的基础课,学生在大一、大二没有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会遇到较大阻力。

2无用论盛,主动性差

浙江中医药大学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均为二本、三本的学生,大学前的基础知识本身较弱,学习主动性较差。且我国大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一直以来的人生目标就是考上大学,然而考上大学后,突然不知道该干嘛了。再加上当今社会的功利性目标影响深远,学生进入大学后,目的性很强,就是想要学些“有用”的知识,而所谓“有用”的知识就是能找到既稳定又高薪的好工作。药物合成反应课意味着要进制药企业,对他们来说,一是不想进企业当工人,二是很可能不会从事本专业工作,再加上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社团活动、人际交往等牵涉了学生许多精力,因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更加受影响。

3知识点多,抽象难懂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系统地讲解了各种化学药物(包括精细化工产品)及其中间体制备过程中的各类重要反应,包括:卤化、烃化、酰化、缩合、重排、氧化、还原等,因此涉及了数百个化学反应。每个反应均要求掌握反应式、反应机理、影响因素、反应条件、应用特点,知识点相当多,再加上大部分反应机理都涉及立体化学的知识,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且该课程内容中穿插有不对称合成、量子化学原理、手性药物等,学生掌握起来确实比较困难。

4实验课少,操作性弱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是一门动手性非常强的课程,药物合成过程中包含有众多的单元操作,需要学生一一掌握,如:蒸馏、升华、回流、萃取、过滤,抽滤、结晶、TLC跟踪、过柱、干燥等,且要求学生能熟悉药物合成的全过程。但该课程却仅仅是一门3个学分的课程,其中,30%的学时用于实验教学,即该课程的实验学时为16学时。这使任课教师在安排实验时,只能安排3个实验,老师只能将这3个实验设计成包含尽可能多的单元操作,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却无法做到让学生熟悉药物制备的全过程。而这对于工科学生来说是致命的,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收获经验。

二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b

1端正态度,价值引导

教学要收到好的效果,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主动性问题。针对如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技术无用论盛行等问题,任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药物合成反应中涉及许多人名反应,教师可在讲授过程中,给学生讲述著名科学家的成长故事、奋斗历史,为学生树立人生的学习榜样。同时,在讲授各种药物的合成时,可具体介绍药物的生产、作用、市场等,如在讲授乙酸酐可作为保护剂酰化羟基时,介绍其用于开发毒品快速检测试剂盒,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等例子,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其对本专业前景的认识。

2课外作业,联系实际

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本专业本课程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和了解,除了穿插专业、课程、职业介绍外,还可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让学生收集不同类型药品的说明书,如:含卤素药物、头孢类药物、麻醉类药物等,了解药品的疗效、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药物合成所需的反应和步骤;或指定药物类别,如:巴比妥类药物,让学生寻找临床广泛使用的药物代表,设计药物的合成过程,并自制讲稿进行小组讨论;或让学生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课程某部分内容进行模拟讲课;又或者让学生出模拟试卷并交换进行模拟考试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作业,使学生在与课堂完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不知不觉地掌握专业知识,甚至超越课本范围。

3设大实验,模拟生产

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笔者将药物合成反应与现代仪器分析课程的实验部分抽出合并为一门3学分的大实验课程———化学制药实验,这样增加了实验教学的课时数,使模拟生产环节的大实验的开设变成现实。目前已开设一个大实验: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表征与含量测定,该实验中包含了5个环环相扣的小实验,分别为:乙酸酐的蒸馏;阿司匹林的合成、纯化及鉴定;阿司匹林固体红外光谱定性分析;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阿司匹林片的含量。以上5个实验,前一个实验的产物即为后一个实验的原料,模拟工业生产环节,使学生们熟悉药物合成全过程所需经历的重要步骤。每一步小实验通过亲手操作都能获得珍贵的产品,能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受到科研的乐趣。

4网络课程,课堂延伸endprint

创建药物合成反应网络课程,注入丰富的教学资源,以辅助教学。如在网路课程中加入包含本课程教师讲授的内容、重点和进度的授课教案、授课讲义,以便学生复习掌握;设置虚拟实验室,以动画模拟或视频演示的形式展示药物合成的单元操作,便于同学直观掌握;作业与模拟卷板块,教师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学生上传作业、进行模拟考;添加课程辅助工具,向学生提供课程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学习工具,如:文献阅读、实验视频播放、方程式书写软件等等,帮助学生掌握技能以便为今后撰写论文、毕业设计做准备;设置讨论版,用于方便师生、生生交流,学生们既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也可以向任课老师提问,更能自由地提出对本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等。由此,网络课程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延伸,有利于学生在课后、空余以及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地学习。

5注重过程,综合评价

为了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客观的描述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本课程的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模式。考试成绩只占课程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回答问题,学习态度等,占15%;实验成绩,包括学生实验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产品的品相、产率,分析数据的准确度,光谱图的质量,操作的规范程度、实验报告分析等,占20%;课后作业,主要考察学生查阅文献能力,团队合作精神,ppt制作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与课程知识点的匹配度等,占15%。通过形成性评价,能避免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促使学生自始至终认真对待本课程。

总之,通过对药物合成反应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完善该课程体系,希望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加本课程的趣味性、实用性及可接受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记,王彦斌,陈玉莲.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序列化改革探讨[J].甘肃科技,2009,25(5):139-141.

[2]白靖文,徐雅琴,叶非,等.化学系列网络课程设计与制作[J].大学化学,2011,26(1):42-44.

[3]曾宇,梁生旺,曾常青.中药专业“现代仪器分析”设计性实验改革的初步探索[J].中医药导报,2009,15(6):120-121.

[4]徐肖邢,翟春,尹凡,等.“仪器分析”网络课程的建设及实践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96-97.

[5]韩世伟,王喜臣.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1):93-94.

[6]李哲,白静.网络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型与发展方向[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1-25.

[7]杨青.例谈高校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11):2727-2728.

[8]陈心忠.化学课堂教学互动非本真的表现及对策[J].化学教育,2012,11:28-30.

浅谈学习药物分析的几点体会 篇3

1 做好课前预习, 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预习就是知己知彼的准备过程, 预习是上课前的自学, 使你对新课有初步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上就会心中有数, 在听讲药物复杂的化学结构时, 就会对其有印象, 不会混淆[2]。刚接触《药物分析》这门课程时, 学生往往面对很多复杂的化学结构式, 无法很好地记住, 很容易混淆, 等教师讲完的理化性质和分析方法后, 脑子里还是没有一点印象。如芳胺类药物中的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物的苯佐卡因和盐酸丁卡因, 虽然它们的化学结构相似, 但分析测定方法不一样。苯佐卡因由于具有芳伯胺基, 从而显重氮化-偶合反应, 因而能用亚硝酸钠滴定法;而盐酸丁卡因则是芳仲胺基, 不是芳伯胺基, 所以它也就不具备苯佐卡因的以上性质。如果课前预习充分, 在课上学生就很容易明白教师的讲解思路。因此, 课前要引导学生认真预习, 这样才能提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2 抓住主线, 形成知识框架

《药物分析》这门课程里面的章节初看起来觉的是独立分开的, 但学了之后才发现不然。其实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线:“基本化学结构和典型药物-主要理化性质-鉴别试验-特殊杂质检查-含量测定”[3,4], 如巴比妥类药物、芳酸及其酯类药物、芳香胺类药物、杂环类药物、维生素类药物、甾体激素类药物和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均按照“基本化学结构和典型药物-主要理化性质-鉴别试验-特殊杂质检查-含量测定”进行讲解。通过理清主线, 能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记忆所学内容与知识, 也让我们复习的时候更加的方便。例如, 在谈到芳胺类药物中的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物的时候, 我们应当马上想起它的化学结构通式和其典型药物—苯佐卡因, 然后由此记忆出这类药物的基团—芳香伯基团、酯基等, 再由基团解读其主要的理化性质—重氮化偶合反应、水解反应等, 从而推断出鉴定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亚硝酸钠滴定法, 当然其中的杂质也需要记忆的。如果每章内容学习时能做到这点, 那么你就会大致理解了整个《药物分析》的框架, 这会使你更加正确的把握住这么课程的重点,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3 归纳对比促进记忆

在《药物分析》这门课程中, 里面的药物虽然不同, 但是不同药物中的有可能具有相同的基团, 而正因为具有着特别性质的相同基团, 就会使不同药物具有一些相同的理化性质, 这时学生们就要采用归纳对比法记忆[4], 这样能方便记忆, 降低学习难度, 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芳胺类药物 (除盐酸丁卡因外) 和苯并二氮杂中氯氮和奥沙西泮分子结构中都具有芳香伯氨基或潜在芳伯氨基的药物, 均可以发生重氮化反应, 生成的重氮盐可与碱性β-萘酚偶合生成有色的偶氮染料。而上述的芳胺类药物中的盐酸丁卡因就是因为不具有芳香伯氨基或潜在芳伯氨基, 所以它与其他的芳胺类药物进行对比记忆, 这样记忆起来清晰明了, 大大加深的学生们对此知识的印象, 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便于理解和记忆。

不仅药物可以采取归纳对比法记忆, 有时候也不必死记那些复杂的公式。如在计算供试品中维生素A的标示量 (%) 时, 应首先计算维生素的效价 (效价系指每g供试品中所含维生素A的国际单位 (IU/g) ) , 效价 (IU/g) =1900 (为摩尔吸光系数) , 而=, C= (A为直接测得的A238或校正后的A238 (校正) , L为比色池厚度, C为供试品的浓度, D为供试品的稀释体积, W为称取的内容物重量 (即供试品称取量) ) , 合并在一起就是效价 (IU/g) =;然后效价 (IU/g) 乘以 (每丸内容物平均装置 (g/丸) ) 就得到每丸中维生素A的效价;最后与制剂的标示量B相比就得到标示量 (%) , 这些过程合并的公式就是标示量 (%) =×100%。其过程与公式标示量 (%) =×100% (C为供试品的浓度, D为供试品溶液的稀释体积, W为供试品的称取量) 中先算供试品溶液中药物含量 (每g中含有多少药物) 即, 再乘以 (单位制剂的平均重量) 就得到单位制剂重量的供试品溶液中含有多少药物, 最后与制剂的标示量B相比得到标示量 (%) 是一致的。所以标示量 (%) 的计算可以归纳为实际测得的单位制剂重量的供试品药物的含量与制剂的标示量的比值, 学生不必死记这些表面不同但含义一致的公式, 只需理解公式的含义, 再根据其含义一步一步的推算并得到最后结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公式的由来, 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4 结语

没有勤奋和正确的方法, 无法使我们走向成功。《药物分析》这门课程虽然有很多复杂的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分析方法, 但是只要学生们把握住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牢牢地抓住药物主线, 课前认真预习, 运用归纳对比法记忆, 再加上多付出勤劳, 相信肯定能学好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刘文英.药物分析[M].6.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刘晓颜.掌握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J].中学政史地, 2007 (2) :5-7.

[3]王少兵, 赵丹.《药物分析》的教学体会与思考[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28) :116-117.

高职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篇4

关键词 药物分析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和制剂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型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观念,使学生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有探索性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能力。作为一门研究与发展药物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药物分析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①实验是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②为了培养适应就业岗位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药物分析课程应对药物分析实验进行改革实践。

1 实验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在教学模式上,传统的药物分析实验是教师依据实验教学计划,安排实验内容,在实验前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内容、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进行操作。若实验出现问题,学生很少独立分析原因,多半都需要咨询教师,让教师帮助完成。这种以具体课程为单元设置的实验教学不能满足于专业实际工作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上,传统的药物分析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研究性实验较少,实验缺乏连续性、探索性和创新性。验证性实验一般都是学生按实验讲义按部就班操作,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很多院校药物分析实验内容一成不变,实验内容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同时随着分析检测手段的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亦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此外,受院校实验条件的影响,很多药物分析实验并没有严格按照《中国药典》的方法分析药物,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质量控制观的培养。

2 实验内容的选取

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调查分析医药行业药品检测及质量控制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和药品检测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药物分析工”等高级工的考核标准,重构的药物分析实验内容主要有:EDTA标准液配制与标定、甘油相对密度的测定、葡萄糖一般杂质检查、水溶性维生素的鉴别、枸橼酸钠含量的测定、硫酸阿托品注射液的含量测定、生血片中铁的测定、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中甲醇与丙酮测定、克霉唑乳膏的含量测定、氢氧化铝片剂的质量分析。

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特点在于:在检验对象的选取上,基本涵盖了不同剂型药物分析种类;在内容的设置上,以药品检验基本程序为主线,囊括了药物的鉴别、药物杂质检查、药物含量测定、药物制剂的常规检查等,同时考虑到学生认知规律,设计了等级由底到高的检验内容;在检验方法上,既有药物常用法定方法及规范化操作技术,又有现代药物分析技术。③在能力培养上,既有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有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如综合性实验如氢氧化铝片剂的质量分析。

3 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

设计性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实验课氛围,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教学反馈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设计性实验兴趣浓厚,普遍认为实验教学对理解药物分析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繁杂的实验技术极为重要,设计性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④

设计性实验主要程序包括选题、查找资料、方案设计、方案修改和实验开展、分析与总结、实验报告等几个环节。以克霉唑乳膏的含量测定为例,首先教师确定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单独查阅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结合学校实验室条件,设计出实验方案。再由每组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实验方案进行讲解,其它组学生可以提问、讨论。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指出实验设计中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小组学生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修改,最后确定实验方案及实验所需的仪器、试剂等。再由小组对实验方案进行实施,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完成报告的书写。

需要说明的是,设计性实验的选题是整个设计性实验的关键所在。选题内容既要有一定新意,最好能与生活实际联系,又能考虑到现有的实验条件,保证实验方案的可执行性;既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有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知识、技能获得最大化。

其次,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只起到指导、引导和监控作用。

4 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传统的药物分析实验成绩主要包括实验报告成绩和考勤成绩,并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对药物分析实验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致使很多学生认为要想期末实验成绩高,只要出勤率高,实验报告编写得好就可以了。因此在平时的实验课中,学生袖手旁观的多,动手操作的少,有的学生甚至在实验中途偷偷退场,事后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

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科学态度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需要制定一套多层次、多角度的考核体系。在考核体系中,既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也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既有学生知识的考核,也有学生技能的考核;既有职业技能的考核,也有职业素质的考核。让学生通过考核成绩的评定中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采用设计性实验教学,由于每组的实验方案不同,实验室要进行大量耗材的准备;同时,设计性实验教学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但不可否认,对药物分析实验进行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掌握理论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释

① 丁淼等.高职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37—39.

② 张相飞.设计性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2010.25(10):157—158.

③ 陈少美.高职药物分析技术实训教学的优化设计[J].海峡药学,2011.23(12):242—243.

药物过敏试液配制教学体会 篇5

笔者认为, 在药物过敏实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明确基本概念

药物过敏试液的配制实际上就是医用化学中溶液的配制, 即溶液的溶解稀释过程。但很多学生未掌握基本术语的概念, 如溶剂、溶质、浓度、质量、剂量、稀释等。

2 掌握常用的表示方式

(1) 常用的药物剂量表示有以下几种。

(1) 用质量表示。临床上多数药物都是用质量来表示剂量, 例如, VitC 0.5g。医学上常用质量单位有:μg、g、mg、kg。

(2) 用体积表示。有一部分液态剂型也采用体积单位表示。例如, 2%普鲁卡因2ml。医学上常用体积单位有L、ml。

(3) 用效价表示。有一部分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及抗毒素, 由于效价不稳定, 常采用特定的效价单位表示。例如, 青霉素40万U、TAT 1 500 IU。医学上常用效价单位有U、IU。

(2) 药物溶液浓度表示方式有以下几种。

(1) 物质的量浓度。即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之比。例如, 生理盐水中氯化钠物质的量浓度表示为0.154mol/L或154mmol/L。

(2) 质量浓度。即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体积。例如, 氨苄西林皮试液的配制浓度为0.5mg/ml。

(3) 质量分数。即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例如, 0.9%生理盐水。

(4) 体积分数。即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例如, 75%酒精。

(5) 效价浓度。溶质的效价除以溶液的体积。例如, 青霉素皮试液的浓度为200U/ml。

3 掌握溶液的稀释规律

在过敏试液的配制中必须掌握稀释规律, 溶液的体积虽然增加但是溶质的量并没有改变。根据溶液稀释规律:稀释前溶质的量=稀释后溶质的量, 稀释前后改变的是溶剂的体积、浓度。

临床上常用药物配制都符合倍数稀释规律。倍数稀释规律, 是指原液稀释后的体积扩大为原液体积的几倍则其浓度稀释几倍, 原液经几次稀释则其最后稀释的倍数为每次稀释倍数的乘积。

如青霉素皮试液配制要求皮试液浓度为200U/ml。用1ml注射器先抽取浓度为20万U/ml的原液0.1ml, 再抽取0.9ml的生理盐水后, 摇匀震荡进行第1次稀释 (原液的体积扩大为1ml其稀释后的浓度为2万U/ml) 。稀释后排除0.9ml, 再抽取0.9ml的生理盐水, 摇匀震荡进行第2次稀释, 稀释后再排除0.9ml, 最后再抽取0.9ml生理盐水进行第3次稀释。经过3次稀释后所配制的稀释液浓度为200U/ml。

原液经过3次稀释最后得到的稀释液的浓度为200U/ml, 原液稀释了1 000倍。

4 配制试液必须选用合适的注射器

在溶液的稀释过程中选用1ml的注射器。1ml注射器精确度高, 其最小刻度可达0.02ml。

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与体会 篇6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1], 是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我国拥有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 在中医药临床应用方面更有着长期的经验积累, 随着近代化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 使人们有能力对植物、微生物和矿物等天然药物的来源进行更加复杂和精细的处理和操作, 很多天然产物单体成分被分离出来作为药物使用, 使人们日益重视这门来自于分离纯化和使用天然药物的学科———天然药物化学[2]。

由于天然药物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 目前我校药学专业所用教材是吴立军教授主编、姚新生院士主审的卫生部规划教材《天然药物化学》[1], 其中就有相当篇幅的实验研究资料, 这些资料涉及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既多又广, 刚入门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学生由于没有实验研究的经历, 学习起来大多感觉吃力, 觉得内容繁杂、毫无规律, 进而产生抵触情绪, 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 无法学好天然药物化学这门课。笔者针对这一情况, 结合自身近年来讲授天然药物化学课的实践经验, 谈谈自己的体会。

1 课程特点分析和学生知识储备

天然药物化学是本科药学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讲授植物、动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等天然来源的药物, 以及可能成为药物的天然化合物 (先导化合物) 的化学结构、药理活性、生物来源和用来研究这些活性成分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可以看出,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内涵非常丰富, 化学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结构鉴定方法和生物活性等几个主要的知识模块相互密切联系又各具特点。因而系统性和复杂性是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显著特点。

药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天然药物化学课之前已经完成了一些化学、生物学、医学方面的基础课程, 这些都为学习天然药物化学课奠定了基础, 其中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波谱分析等课程, 与天然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结构测定等方面的内容密切相关[3]。在一些中医药院系中开设的中医药理论基础课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门课程很有好处。同时, 由于天然药物的处理如提取、萃取、浓缩、重结晶以及色谱分离等过程无不牵涉到传热、传质、相变等内容, 如果物理化学知识掌握不好的话, 就不能对这些处理和操作有深刻的理解, 就笔者自身的体会而言, 很多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 这就需要在新生入学时的专业教育中为学生做分析和讲解, 使学生认识到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 做到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在一些工科院校中, 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会有一些化工原理、分离工程等课程安排, 值得借鉴, 一般院校如没有条件开设这些课程的话, 可请物理化学课教师做几个学时的专题讲座, 对学生学习掌握这部分内容不无裨益。

2 提高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2.1 激发兴趣, 启发思维, 活跃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如果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善于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得到发挥。

总论里的引导和介绍最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 要认真备好第一堂课, 对天然药物的历史和发展做一番生动的介绍。如天然药物是人类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 通过以身试药等途径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在中国, 天然药物又称为中草药, 与中医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也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这些使学生听后不由自主产生了自豪感, 再介绍一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如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 可使学生兴趣倍增。

同时, 也要让学生看到, 天然药物化学知识也不光是抽象艰深, 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介绍“水煎中药、药酒”, “削了皮的苹果会变色”, “哑巴吃黄连, 有苦说不出”, 还有广泛使用的天然来源的药物如吗啡、奎尼丁、紫杉醇等内容, 可使学生看到, 天然药物化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从而产生与本课程的亲切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还深切感受到, 学生们都是年轻人, 年轻人对流行的元素比较有兴趣, 这就需要授课教师花心思选择实例。笔者曾尝试以周杰伦的歌曲《本草纲目》为引子来逐步介绍本课程的总论部分, 发现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提了起来, 从而认识到学习好天然药物化学知识, 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中医药理论这一文化瑰宝, 为人类造福。

在讲课过程中, 适当地做一些简单的提问, 可使学生的思维转动起来, 如果学生回答的有一定道理, 可当即给以鼓励, 加强师生交流, 教学相长,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 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2.2 突出重点, 详细讲解

天然药物化学内容丰富, 体系繁杂, 涉及很多门基础学科知识。教师授课时应紧紧围绕教学大纲, 始终把握以化学结构为中心, 以化学结构决定理化性质、理化性质决定提取分离方法、提取分离结果的鉴定需要运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为主线, 重点难点部分详细讲解, 要求熟悉的部分可灵活采用启发式教学, 而只需要了解的部分课安排学生自学, 将天然药物化学最主要的思想、理论、方法和技术讲解清楚, 而不要求面面俱到。

在每一章结束的时候, 引导学生沿着重点内容的主线对该章进行回顾和总结也很有意义。如黄酮类化合物一章结束后, 可引导学生按照“黄酮类的经典结构是C6-C3-C6骨架→中央三碳链有羰基、两侧苯环多有羟基→羰基和羟基造成了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和很多显色反应→酸性和一些络合反应可用于鉴定和提取分离→提取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可综合使用理化、色谱、波谱等方法进行检识和结构鉴定”这一知识链为主线, 重点掌握该章的主要内容。

2.3 板书和多媒体演示配合使用

传统的板书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系统、严谨和紧凑, 与学生们从小学到大学多年形成的看黑板听讲解的听课习惯相一致, 故板书在现今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 天然药物化学涉及到的很多像提取分离流程、天然化合物的复杂结构、波谱图、动态的色谱分离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等内容, 采用传统的板书浪费时间、容易出错、难以讲清, 如经多媒体直观而清晰的演示后, 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 节省时间并且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如果多媒体使用过多过快, 会令学生应接不暇, 跟不上教师的授课思路, 产生负面效应[4], 故多媒体的制作应清楚、简洁, 在重点、难点的部分辅以板书, 将板书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2.4 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实验课教学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 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验教学, 可进一步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 加深学生的理解, 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首次实验可安排学生观看实验教学录像, 使其了解一般的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操作程序, 之后安排中草药化学成分预试验、蒽醌、黄酮、生物碱等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等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 使学生掌握回流、浓缩、过滤、萃取、结晶与重结晶、薄层层析、柱层析等基本操作技能, 同时, 学生在实验中经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出现的问题、想出解决办法、付诸实践等思维和具体操作过程, 会更容易理解理论课中所讲授的复杂抽象的内容, 也为以后走上科研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奠定了基础。

3 对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的认识

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 当今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国内外天然药物化学领域的研究相当活跃, 天然药物化学学科也会受到影响, 作为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锐意进取, 努力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3.1 时刻关注学科前沿, 紧跟时代步伐

教材是跟不上学科发展步伐的, 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思想, 对本学科的发展动向时刻保持高度敏感, 加快自身知识的新陈代谢, 除了为学生讲授传统的经典的理论知识外, 还能给学生们介绍一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给天然药物化学的课堂带来一些新鲜空气。

3.2 重视科研, 促进教学

从事天然药物化学教学的教师, 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有从事天然药物领域科研工作的经历, 并且很多在授课的同时也从事着科研工作, 这些都为一线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料, 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丰富又切合实际, 所以, 讲授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师必须教学和科研并重, 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3.3 尝试安排综合性实验, 多学科协作

天然药物化学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 需要很多门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我校曾在药学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的校内见习中安排有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基础化学等多个教研室共同参与设计的综合性实验, 学生们不仅对单个学科的理论和操作更加熟悉, 而且对几年来学习的药学专业的各门课程有了一个新的整体把握和认识, 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将会对完成整个药学专业四年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3.4 加强对学生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素质的培育

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传道授业解惑”, 首先是要“传道”, 就是传播道理、道义、道德, 让学生树立“道”的信仰, 使学生明白先“做人”再“做学问”的道理, 比如从事医药工作和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治病救人、造福社会, 要尊师重教,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5];此外, 还要让学生懂得, 在掌握医药科学知识的同时, 还要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提高文化素养和内涵, 使他们走上社会后在思想观念、道德水准方面能尽快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能正确运用现代医药领域的高新技术为人类社会服务, 尽快完成角色的选择, 始终保持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创新则是科技进步的原动力。我国制药工业长期以来以仿制为主, 缺乏创新, 大部分医药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因而国际竞争力不强。天然药物研究在我国新药创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 因而, 通过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对青年学生的创新素质进行培养尤为重要, 这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层面,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 鼓励学生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敢于设想, 大胆实践, 使其创新素质不断提高。

4 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本身就是学科交叉和知识渗透的产物, 如今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教师的讲授是有限的, 而知识是无限的。作为教师, 有责任将本专业的精髓传授给学生, 而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吴立军.天然药物化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穆青, 华志明.药学专业基础课程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6) :64-65, 92.

[3]陈莉, 冯峰, 谢裕顺.对天然药化教学改革的认识[J].药学教育, 2003, 19 (4) :32-33.

[4]游泽清, 王志军, 吴晓荣.多媒体技术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朴玉霞.浅谈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6 (5) :27-28.

[6]田力, 孙英梅, 范妮娜, 等.新时期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27) :88-89.

药物中间体合成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篇7

关键词:药物中间体合成,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模式

药物中间体合成是一门发明新药物中间体及了解药物合成、开发、生产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是药物化学学科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药物中间体合成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为该专业学生将来从事化学化工相关行业的工作打下专业基础, 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目前, 药物中间体合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一方面, 传统的药物中间体合成的教与学的方法比较单一, 总结起来就是“黑板+粉笔”, 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结构式、合成及代谢过程均需要在黑板上手工画图,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仅靠32个教学课时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基本是满堂灌, 教师授课过程就是与时间赛跑, 这使得这门课的教与学都受到限制。另一方面, 药物中间体合成的教学内容比较难学, 知识点复杂难懂, 且学生不易理解所学知识, 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找不到规律, 很难抓住重点, 课后普遍反应掌握困难, 进而对药物中间体合成的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

药物中间体合成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药物及药物中间体合成的基本原理、现代药物中间体合成中的常见单元反应的原理、应用及优缺点、常见药物及中间体合成反应实例[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在看到一个简单的药物中间体或有机中间体后, 能够设计出较合理的工艺路线;同时, 学生在看到一个生产工艺后, 能从安全、成本、设备、环保、原材料来源、工艺、经济等因素来分析判断此工艺的优缺点, 进而提出自己的改进思路。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 本文对药物中间体合成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教学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药物中间体合成教学过程过度强调单纯地使用“黑板+粉笔”简单模式, 现在看来是有些过时, 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讲解完全弃之不用也是不可取的。一是合理运用新旧教学方法, 将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 进而更好地准确讲解概念、突出层次, 是目前高校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例如在讲解药物中间体的合成设计关于逆向合成路线设计及其设计时, 笔者重点讲解了“逆向合成法常用术语”, “逆向切断的基本原则”, “逆向切断技巧”三个概念。尤其对于常用术语存在的概念难记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出术语间的概念区别及常用符号, 这样学生就更容易记, 并真正掌握。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强调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运用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的方法, 启发学生的思维,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在课堂教学后应通过与学生的谈话、课后作业, 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联系, 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并进行有力的总结、改进,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通过进行必要的教学设计, 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 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 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 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 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它又被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3]。

药物中间体合成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药物中间体合成的技术手段、现代药物中间体合成中的常见单元反应的原理、应用及优缺点、常见药物及中间体合成反应实例等, 内容繁杂、知识的范围也比较广, 简单的讲解并不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也会使学生掌握起来比较费力费时、不便记忆;另一方面, 在讲授药物中间体合成反应实例时候, 对于一些反应过程仅单凭口头讲述, 效果也不甚理想, 由于条件所限, 也不可能进行现场教学, 学生没有更加直观的印象, 增加了掌握的难度。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 可以弥补这些缺陷。教学过程中, 教师使用多媒体, 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传递更多的教学信息, 具有高效性, 直观性;同时, 省下来的课堂时间, 一方面可以给学生讲授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如新技术、新理论及其在药学领域的应用, 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 弥补教材相对滞后的不足。另一方面, 多媒体教学除可以在课堂教学外, 还可与学生的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后学生可在校园网络或个人电脑上上网阅读教师的课件、电子教案进行课后复习。教师也可把自己的E-mail地址留下, 以方便学生沟通, 使自己的教学能够得到更好的反馈, 有助于教与学。

纵使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 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容易出现一些不利于教学的问题, 例如, 虽然多媒体课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师, 使他们不再忙于板书, 但与此同时, 也出现了另一个极端现象:教师变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 忽视了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另外, 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大, 在有限的课时内, 如果一味追求面面俱到, 将使重点、难点不突出;而且如果幻灯片的数量过多, 屏幕频频转换, 留给学生反应思考的时间过短, 将使其跟不上授课节奏, 抓不住重点。

所以, 多媒体教学作为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 使其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也不能一味依靠它, 教师更应该在上课前对课程进行充分的准备。

三、充分利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近年来, 互动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中经常被提及, 它包含比较广泛的内容, 涉及到师生相互辩论和讨论、提问等, 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加教学过程气氛, 对于知识的掌握过程更加轻松而愉快。然而, 现代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多媒体教学, 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因而要求教师创造更多与学生沟通的机会, 尤其注重增加课堂提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课堂提问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课堂难点,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以后的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充分的准备。总之, 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具体情况之后才能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同时, 只有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模式认可之后才会促进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和关注;进而, 改变一贯存在的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 创造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氛围, 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胜建.药物中间体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广东化工, 2009, 10:151

[2].罗再刚.浅谈药物化学的教学体会[J].广州化工, 2012, 14:199

《药物分析》教学体会 篇8

1 构建情境式课堂

1.1 创设情境真实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是指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有内在的兴趣, 是为了弄懂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能力而进行学习的动机。在它的作用下, 学生则更可能采取一些钻研性的、探索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 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应用这些方法。研究表明, 深层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正相关系数最高, 而情境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例如药物化学课中化学反应式很多, 学生感到枯燥难懂, 讲解难度较大。教师可以给学生构建一个情境式学习环境———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 通过奇妙的化学现象探究其内在的反应原理, 通过现象与本质的联系, 理解和识记化学反应式就能有的放矢了。当学生置身于情境式学习环境中, 他们从惊奇、疑惑开始, 不断形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在整个课堂上,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思维非常活跃, 他们都开始积极思考, 主动回答问题。

1.2 构建符合认知实际的学习内容,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药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 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 而且记忆深刻;而对那些自认为枯燥无味的知识, 即使教师再三强调其内容的重要性, 学生也充耳不闻。如果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 构建符合其认知实际的学习内容, 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对于较难的知识点, 要从教学辅助资料或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 尤其是动画、影像等, 甚至可以将知识点具体化、生活化。例如讲授药物化学课程中阿司匹林的酸性性质时, 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药理学中讲到阿司匹林刺激胃粘膜甚至出现胃溃疡, 大剂量时引起胃出血, 这些与阿司匹林的结构有关吗?另外, 在讲授阿司匹林中检查乙酰水杨酸酐这一杂质时, 可插入一段热播剧的相关视频, 将杂质检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时学生会展开激烈的讨论。之后,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 学生自然就会明白, 最后得出结论。阿司匹林的杂质检查及性质这种抽象的难点就被转化成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1.3 拓展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要拓展循序渐进的类似于阶梯式的学习过程, 就是在学生的已有知识难以理解新知识和新内容时, 将新知识作为要解决的问题化整为零, 层层深入地设置一系列小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使其一步步走向正确答案。当学生最终获得正确的结果时, 他们会豁然开朗,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例如阿司匹林的制备是药物化学中的一个经典实验, 可以通过分析目标物阿司匹林与原料药水杨酸的结构, 比较两者的异同, 确定其他反应物、反应路线及反应条件, 这种从目标产物推测反应物的思维方法叫做“倒推法”。一步一步开展专业知识,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习惯, 同时, 在学习过程中能使其逐渐养成药物化学的思维方式。当学生沉浸在教师构建的情境式学习过程中, 他们可以更多地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感受知识的奥妙与学习的乐趣。

2 对实施过程的思考

2.1 情境创设

教师设计情境是情境教学的根本, 没有教师的设计, 就没有情境式教学本身。而在整个教学设计中, 教师不能忽略人的因素, 即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成效进行评估。因此, 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情境应该真实地来源于环境。情境的创设应该尽可能地还原或模拟现实环境,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才会从中真正学习到相关能力, 才会达到触景生情的效果,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其次, 情境的创设应有针对性。没有针对性, 情境只能成为课堂教学“表演作秀”的点缀品。选择有针对性的情境, 其一是针对学生, 情境中的问题是学生普遍关注, 但又心存疑虑的“热点”和“疑点”问题;其二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选择能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深奥理论浅显化的情境。最后, 情境的创设应该具有趣味性和疑惑性。好奇心是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 趣味性会增强学生继续投入的信心, 疑惑性问题的设置可以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使学生渐入佳境, 从而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时达到“以功励情”的效果, 使学生在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适应新的环境。

2.2 师生定位

在相当长的时期, 教师以传道、授业和解惑为己任, 其直接后果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了教师本位思想。在情境式教学中, 传授知识只是教师的基本工作, 教师更多的是构建符合逻辑且可行的学习情境。情境具体实施的重点在于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而教师只在一旁加以辅助。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应当是与学生平等的, 教师不要以权威的身份影响学生的思维或试图影响学生。学生的创造力源于对自己的自信, 而这种自信又源于自己独立完成工作的过程。学生学习实践的结果直接反映出教师设计的情境的可行性。

2.3 学生学习

情境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所以如何将学生组合成积极、符合其兴趣和特点的团队, 使之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必须明确教师设计出工作目标并不是其工作的结束, 而仅仅是其工作的开始。学生因其个体的差异在对工作目标的理解和完成目标方面均存在差异, 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引导。现代教育理论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1]。情境式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是通过情境设计, 使学生参与其中, 从而更好地获取知识, 完成设计目标, 学生在情境中, 通过自己对工作目标的理解, 能动地完成目标则更有价值。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如果学生能创造性地依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与教学设计目标不一致的内容, 恰恰表明学生已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教师设计的目标不必成为评定学生成绩的标准, 而仅仅成为学生实现目标的另一参照。

关键词:药物化学,情境式教学法,体会

参考文献

《药物分析》教学体会 篇9

关键词:药物应用护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体会

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一种活动, 教师要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离不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作为一名教师, 只有认真学习、钻研、熟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解决疑点、突破难点, 达到教学目标。笔者通过对2007年版药物应用护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学习研究, 并将其与2001年版药物学基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相比较, 谈几点学习体会。

1 课程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称谓是药物学基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供护理专业、助产专业使用;2007年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称谓是药物应用护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供护理专业使用。笔者通过对两者的学习、比较认为2007年版药物应用护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的变化更突出了护理专业的特点, 更贴近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更符合护理专业的教学理念。

2 培养目标的变化

2001年版药物学基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一定护理执业能力, 在护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中等专业人才。2007年版药物应用护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熟悉掌握护理操作技能, 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 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其与2001年版药物学基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相比较有了较大变化, 这充分体现了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更深化了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更贴近了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岗位需要为标准”的办学指导思想。同时, 也为中等卫生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更能展示自己的发展平台。

3 教学目标的变化

2001年版药物学基础教学大纲制订的教学目标分3个部分, 即基础知识教育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而2007年版药物应用护理教学大纲是将2001年版药物学基础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这3个部分进行了归纳、整理后直接分条列出, 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改动和删减。如将2001年版药物学基础教学大纲能力目标中的“初步具有对常见病非处方药的用药指导能力和药物咨询能力”改为“具有对常见病非处方药的用药指导能力和药物咨询能力”。2007年版药物应用护理教学大纲虽然只删去了“初步”, 但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2007年版药物应用护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更简洁、更具体、更明确、更突出了本学科的特点。

4 教学内容的变化

2001年版药物学基础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有: (1) 概论; (2) 抗微生物药; (3) 抗寄生虫病药; (4) 抗肿瘤药物; (5)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6) 局部麻醉药; (7)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8) 抗超敏反应药物; (9) 消化系统药物; (10) 呼吸系统药物; (11) 子宫收缩和舒张药; (12) 泌尿系统药物; (13) 心血管系统药物; (14)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15) 激素类和有关药物。2007年版药物应用护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有: (1) 药物应用护理概论; (2) 抗微生物药; (3) 抗肿瘤药物; (4)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5) 局部麻醉药; (6)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7) 抗组胺药、作用于子宫药物; (8) 消化系统药物; (9) 呼吸系统药物; (10) 泌尿系统药物; (11) 心血管系统药物; (12)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13) 激素类和有关药物。通过学习和比较, 2007年版药物应用护理教学大纲中对2001年版药物学基础教学大纲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进行了必要的删减、改动和调整。如:2007年版药物应用护理教学大纲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删去了抗寄生虫病药、助消化药、治疗肝性脑病药、性激素及拮抗剂等内容, 并把2001年版药物学基础教学大纲中抗超敏反应药物改为抗组胺药;把子宫收缩和舒张药改为作用于子宫药物;把抗组胺药和作用于子宫药物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合并在同一章节中讲述。笔者认为2007年版药物应用护理教学大纲虽然对教学内容只做了部分调整和变化, 但却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的选择和安排, 使之更实用, 更合理。

5 学时分配的变化

2001年版药物学基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教学课时分配为:总学时68学时, 其中理论课56学时, 实践课12学时。2007年版药物应用护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教学课时分配为:总学时72学时, 其中理论课54学时, 实践课18学时。2007年版药物应用护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增加了总学时数, 将原来的68学时增至72学时, 从学时分配上看减少了理论课的学时, 而增加了实践课的学时。通过学时及学时分配的变化, 体现了药物应用护理是一门重要基础课的特点和地位, 强化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更符合新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

总之, 通过对2007年版药物应用护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学习, 笔者了解了2007年版药物应用护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课程名称、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等进行了改动和调整, 从而使之更突出护理专业和本学科的特点, 更贴近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更符合护理专业的教学理念。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学习、钻研、熟悉2007年版药物应用护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并用它指导教学工作,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等职业学校医药卫生类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如何认识下一篇:写日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