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使用分析整改

2024-04-28

抗菌药物使用分析整改(共11篇)

篇1:抗菌药物使用分析整改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整改措施及处方点评

分析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汇报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废物管理条例》的执行情况,于2012年10月30日州卫生局对我院进行了感染管理的现场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我院进行整改反馈,并感谢卫生局对我们工作的指导。

执行情况

有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院感科独立设置,专职人员一人。手术备皮均在手术当日进行,剖宫产手术进行会阴剃毛。内镜洗消设施符合规范化要求,清洗消毒登记本记录规范。口腔精细器械均为物理灭菌。医院配备了速干手消毒剂。职业防护有培训记录。医疗废物暂存处管理规范,医疗废物转运流程合理。

存在的问题

1.未开展手术部位目标性检测;

2.无现患率调查;

3.口腔器械未使用手柄薄膜;

4.未开展日常手卫生依存性考核;

5.无干手设备;

6.高危血源性职业操作中缺乏使用防护用具;

7.无胎盘病理性医疗废物去向登记本;

8.未开展医院整体网络信息化建设。

整改措施

1.计划下一年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手卫生依存性考核。新的灭菌及消毒设备在按计划引进,消毒室、清洗间的划分也列入手术室建设的日程中。工作已经开展,并落实到后勤部门进行订购。

2.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规定对口腔科手柄的消毒灭菌处理和手柄薄膜的使用。

3.在医疗废物管理上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对胎盘的去向,手术室和产房建立了胎盘去向登记本,并按病理性废物进行焚烧处理,并记录。

4.由于我院住院部大楼正在装修期间,有些灭菌及消毒设施在新的病区建设好后投入使用。

对上级检查发现的问题我院进行积极整改。确保工作整改到位,并希望上级部门对我们的整改提出宝贵意见。

篇2:抗菌药物使用分析整改

根据院长业务大查房出现的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面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一些整改措施。

1、加大培训力度和医院下发的文件的学习。在全院范围内(特别是临床科室),针对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

2、指导临床科室建立相关的材料和自查评价。

3、制定统一抗菌药物的管理和使用标准、自查评价记录本(此本已经开始做了)。

4、调整我院临床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此情况统计近两年的数据进行评价,真正计算出和临床科室的数据,在通过讨论制定我院各科室的指标。

5、临床各科室主任相互之间进行观摩每一个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记录和病例以及病历的记录等。相互学习借鉴,相互提高短板。

篇3:儿科抗菌类药物使用分析

1抗菌药物对小儿的特殊影响

婴幼儿肝、肾发育未成熟, 对抗菌药物的消除能力较弱, 易引起毒性。例如, 新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结合能力尚未发育, 应用氯霉素易致灰婴综合症;新生儿肾功能只有成人的20%, 庆大霉素的血浆半衰期长达18h, 为成人2h的9倍, 用药易储积而致患儿听力障碍[1]。另外, 喹诺酮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育, 因此慎用于正在发育的婴幼儿及儿童[2]。

2儿科应用抗菌药物的常见误区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约80%为病毒所致[3], 抗菌药物的使用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程和预后, 更不应该在此时用来预防细菌感染[4]。病毒性感冒若无并发症, 一般5~7d即可痊愈, 对症治疗, 多饮水, 注意休息即可。但是儿科临床上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的误用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它不仅引起细菌耐药, 每年浪费大量资源, 而且严重影响小儿的健康。

3儿科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可应用抗菌药物;病毒性感染者或感染诊断不能成立的患儿不可应用抗菌药物, 避免临床随意或仅依靠经验用药;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同时, 对母乳期用药, 也要考虑对乳儿的影响, 有些药物易通过乳汁分泌, 例如红霉素, 四环素, 使乳儿产生过敏、溶血等反应。

(1)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儿的生理状况、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

品种选择。尽早查明感染病因, 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①住院患者抗菌治疗前, 先正确留取相应标本, 送细菌培养, 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②门诊患者按需要做药敏工作;③急需治疗的患儿, 可结合临床症状、原发病灶等推断可能的病原菌, 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给药剂量。小儿给药剂量的计算包括折算法、体重法和体表面积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 临床可根据经验进行剂量调整, 但必须要注意经肝代谢或肾排泄的药物, 用于肝、肾疾病的患儿时, 应减少剂量;联合应用药物时, 也应注意药物浓度的变化, 及时调整用量;与其它肝药酶抑制剂和诱导剂合用时注意增减剂量。

给药途径。小儿用药时, 应注意不同时期患儿生理发育特点, 来决定给药途径, 剂量要充足, 疗程要适度。新生儿皮下脂肪较少, 肌肉注射可损坏周围组织, 且吸收不良, 皮下硬结, 一般不采用肌肉注射;而采用口服给药, 若病情严重危急时可选用静脉给药[5]。儿童皮肤结构异于成人, 皮肤粘膜用药很容易被吸收, 甚至可引起中毒, 体外用药时应注意。

给药时间或次数。时间依赖性药物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当抗菌药物血药浓度或组织浓度>致病菌最低抑制菌浓度 (MIC) 时才有抗菌效应, 要>50%的给药间歇时间的血药浓度能维持在细菌MIC以上时, 才能发挥良好的抗菌效应, 所以时间依赖性药物给药间隔时间十分关键。但对门诊的患儿增加给药频率有很大的困难, 而且也带来很大的痛苦, 可采用以下的方法减少给药频率:第一、序贯疗法如先静滴红霉素后再口服琥乙红霉紊或红霉素肠溶胶囊;第二、联合应用延长其排泄的药物如青霉索和丙璜舒;第三、选用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如头孢曲松。

疗程及更换。抗菌药物一般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h。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炎、深部真菌感染等须较长疗程, 以防复发。抗菌药物的更换, 一般感染患儿用药72h或重症感染48h后, 可根据临床反应和药敏检测结果决定是否更换。

(2) 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当有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较长期应用抗菌药物细菌有产生耐药可能者, 联合用药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剂量得以减少时应选择联合用药。但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青霉素为繁殖期杀菌剂, 而红霉素为速效抑菌剂, 故不宜联合用药;青霉素与头孢类抗菌药物联用, 可对付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双重感染, 但同时杀死正常菌群;头孢类抗菌药物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有协同作用, 也增加肾毒性, 不易混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与多粘菌素类抗菌药物联用, 可增加肾毒性及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与其它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联用, 可增加肾毒性和耳毒性及神经肌肉阻滞作用;林可霉素不可与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红霉素、氯霉素、克林霉素等合用。

(3) 抗菌药物的一般应用。

注意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和适用证, 能用窄谱的药物不应用广谱的药物, 不要长期滥用广谱抗菌药物, 可用一种药物时不应选用两种或多种药物, 经验治疗已获得确切的临床效果时, 不必急于更改。

(4) 选择合适的剂型。

国内目前已陆续上市了较多儿童剂型的药品, 我院药房儿科的抗菌药物有如:阿齐霉素颗粒 (博罗舒) 、头孢克罗颗粒、头孢他美酯干混悬剂 (安素美) 等, 但在药品的品种结构、数量和规格上与临床需要还远远不够。对于治疗指数窄的药物还没有合适儿童的剂型, 临床使用剂量很难掌握, 容易造成药物中毒。临床常常还会遇到小儿喂药困难的情况, 生产糖浆剂或颗粒剂时应该考虑加入水果香料, 以改善口感。而且还应针对小儿不同的年龄, 生产滴剂、混悬剂、咀嚼片和泡腾片等多种可选择的剂型, 方便患儿使用。

综上述, 我们要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 掌握小儿感染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规律,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治愈疾病, 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研究, 总结规律,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摘要:从婴幼儿及儿童生理特点, 结合临床儿科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分析了儿科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 以促进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江明性.药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36.

[2]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4.

[3]怀有为, 朱启.在儿童中应用抗菌药物应注意的问题[J].新医学, 1999.30 (9) :502.

[4]郭仁宣, 苏东明.抗生素手册[M].第3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5) .

篇4:我院门诊病人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关键词 抗菌药物 用药频数(DDDS) 合理用药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6年1~12月门诊处方4628张,按照病人年龄和抗菌药物的名称、种类、日剂量、使用总量、使用天数及联合用药进行统计。限定日剂量(DDD)来源于WHO《ATC Index with DDDS200》、《新编药物学》(第14版)及药品说明书;用药频数(DDDS)=用药总数/DDD;药物利用指数(DUI)= DDDS/实际用药天数。

根据DUI值的大小作为评价合理用药的技术指标,规定DUI≤1为合理[1],并根据DDDS值的大小来衡量每种药物的使用频率,DDDS值越大,说明使用频率越高。

根据药代动力学、药物配伍变化及临床诊断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用药的合理性。

结果

4628张门诊处方中有1840张使用了抗菌药物,占39.7%;使用抗菌药物共8类24个品种,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为主,分别占总量的43.2%、21.5%、18.7%,其他5类占16.6%。

从DDDS值的大小可以看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是我院门诊病人使用抗菌药物的主要品种,占总抗菌药物的83.4%。其中阿莫西林的DDDS值最大,是所有抗菌药物中使用频率最高者;头孢菌素及其复方制剂也广泛应用于门诊病人;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和使用档次在逐步提高;罗红霉素和乙酰螺旋霉素的DUI>1。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256张,占13.92%;24个抗菌药物中DUI>1的有2种,占0.8%。

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情况:单用1196例,二联472例,三联168例,四联4例,所占比例分别是65%、25.7%、9.1%、0.2%;不合理配伍24例,占配伍用药的3.73%。

讨论

阿莫西林的DDDS值最大,本品優点是口服易吸收,在人体组织和体液中分布良好,不良反应小,价格便宜,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等器官的感染。头孢菌素及其复方制剂特点是抗菌谱广,不良反应小,但价格较贵,此类药已成为我院临床医师抗感染用药的首选药物之一,这可能与细菌对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的耐药性逐步升高等因素有关,应引起我们的关注。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和使用档次在逐步提高,此类药对多种G-菌有很好的抗菌作用,不良反应轻微,而且近年来价格大幅度下降,已成为门诊病人抗感染的又一类常用药物。但近年来,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高达50%以上[2],要引起医务人员足够重视。

据报道[3],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在美国占24%~66%,在我国占25%~56%,此次统计我院门诊病人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仅占13.92%,远远低于报道统计数字,可能与统计方法及统计要求不同有关。

不合理用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不符合药代动力学: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DUI值都在正常范围内,但统计发现门诊病人133例每日给药1次,占不合理用药51.95%,这种给药方法无法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不但不能有效杀灭病原菌,而且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②使用不恰当溶媒:处方中发现有69例用5%葡萄糖注射液(pH3.2~5.5)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做溶媒,占不合理用药26.95%,该类抗生素在pH<4时分解较快,甚至有沉淀生成[4],宜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稳定性好。③超大剂量用药:罗红霉素和乙酰螺旋霉素的DUI>1。罗红霉素的t1/2为14~22小时,一般要求每日2次,每次0.15g即可达到治疗效果,但统计中有23张处方的用法是每日3次给药,超剂量用药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可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等。这两种药共有超剂量处方31张,占不合理用药12.11%。④药理性拮抗:杀菌剂与抑菌剂合用,如阿莫西林与SMZCO合用,前者是杀菌剂,后者是抑菌剂,二者合用会使杀菌剂的作用降低。统计有类似处方14张。⑤盲目联合用药:如某患者,诊断为呼吸道感染,使用了头孢噻肟钠+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病毒唑。显然医生没有确定感染源,进行“大包围治疗”,给病人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类似处方有9张。

结论:我院门诊使用抗菌药物基本合理,但在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配伍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引起医院及相关医务人员的重视,并制定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 周元瑶.药物流行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192-195.

2 汪复.感染性疾病与抗微生物治疗.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26.

3 杨广富,李英芬.全国第三届临床用药进展学术会议纪要.医师进修杂志,1999,22(1):62-64.

篇5:猪场抗菌药物使用失误分析及对策

猪场抗菌药物使用失误分析及对策

抗菌药物是兽医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但抗菌药物使用不当现象却十分严重. 在此对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情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猪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对策.

作 者:柴雪忠 冯秀丽  作者单位:柴雪忠(浙江衢州市柯城区花园乡兽医站,浙江衢州,330802)

冯秀丽(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以虎兽区经营部,浙江金华,321007)

刊 名:养殖与饲料 英文刊名:ANIMALS BREEDING AND FEED 年,卷(期): “”(2) 分类号:S8 关键词:抗菌药   合理使用   猪病  

篇6:抗菌药物使用分析整改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和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及用药合理性,评价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成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实行前、后一年门诊处方各5000张,从抗菌药物品种、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用药合理性等多方面分析本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20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较整改前(20)明显减少,不合理处方数明显减少,且单种药物利用指数>1的情况较为少见。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开展后,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逐渐规范,不合理处方比例明显减少。

【关键词】门诊处方; 药物利用指数; 用药合理性; 抗菌药物; 使用频度

合理用药是指对患者采取有效、安全、适当、经济的药物治疗。安全合理用药是新医改的目标之一,也是每个医生、药师的责任。据WHO统计,全世界死亡的患者中,约有1/3的患者死于用药不当[1],约有1/7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其中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尤其严重。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已成为严重问题[2],给广大患者的健康带来了隐患[3]。自以来按照卫生部统一部署,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全面开展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活动的重点是二级以上医疗机构[4]。报道显示,整治活动开展至今,二级以上医院已收到明显的效果[5]。随着“医改”政策的不断完善,全面了解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调研以-这三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年为前后节点,分别收集年和年门诊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为抗菌药物使用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门诊2010年和2014年处方各5000张。

1.2 方法 本研究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登记抗生素使用的基本情况,如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种类、应用频率、用药总量,实际用药时间、限定日剂量(DDD)等,比较抗菌药物整治活动前后门诊抗菌药物基本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下各级别抗菌药物的累计DDD及权重),并结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和分析;重点考察门诊各品种抗菌药物使用的DDDs及DUI,DDDs=规格×用量/DDD,药物利用指数(DUI)=DDDs/实际用药时间,DUI<1即为合理[6],其中,DDD值由《实用抗菌药物学》常用日剂量或药物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为准[7]。

二、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情况 利用2010年及2014年收集的处方对患者性别、年龄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占49.3%,女性为50.7%,就诊的男女性别没有明显差异;就诊患者青少年和老年人比例较高。而2010年和2014年含抗菌药物的处方分别为1218张和908张,其中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处方分别为361张和68张,占29.64%和7.49%。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以单一用药为主,2010年和2014年分别占87.00%和91.18%,二联用药为11.63%和8.82%,三联仅为1.39%和0。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分为预防用药、治疗用药、无指征用药,2010年各类别所占比例分别为38.23%、42.93%、18.84%;而2014年各类别比例分别为39.71%、50.00%、10.29%。

篇7:抗菌药物管理整改报告

为切实转变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理念和方式,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根据《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省 2018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鄂卫生计生办通〔2018〕63 号)、《关于印发<黄石市 2018 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黄卫生计生办通〔2018〕84 号)等文件要求,市卫生计生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并于 2018年9 月 11日组织专家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专项督查结束后,我院召集相关科室召开专题会议,处理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现报告如下:

1、进一步严格落实我院《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考核制度》,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点评结果报医务科,按照医院相关规定对科室和医生进行考核奖惩,严格兑现。

2、进一步严格落实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会诊制度》,严格执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流程:使用科室申请(科主任审核)→专业技术人员会诊→会诊专家同意签字→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处方→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申请及会诊单统一使用规范的《湖北省医疗机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申请及会诊单》。

3、进一步严格落实我院《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考核制度》,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80%,对超指标完成的科室进行奖励,没有完成的科室实施处罚。

4、进一步严格落实我院《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I 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 30%,原则上不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静脉输注预防用抗菌药物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 0.5~1 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 1~2 小时开始给药。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 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 3 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 2 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 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 48 小时。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 24 小时,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 48 小时。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每月抽查手术科室出院病历15份,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点评,根据点评结果,严格考核兑现。

xx医院

篇8: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分析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统计分析

抗菌药物是我院应用最广泛、消耗量最大的药物。为了解我院抗菌药物应用是否合理,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的管理和使用,笔者结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1],对我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我院2009年8月—2009年9月出院病历,按科室随机抽查共492份,并对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按预先制定的抗菌药物调查表逐项填写,最后进行综合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抽查病历492份,约占医院全年出院病历的5%,分布8个科室,其中男性342例,女性150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91岁。本组抗菌药使用综合情况、围手术期抗菌药应用情况、抗菌药的联合应用情况,分别见表1、表2、表3。

3 分析与讨论

3.1 抗菌药物的选择应用

本次调查共抽查病历492份,其中抗菌药的使用率为88.22%,比率远高于我国卫生部的要求(我国卫生部规定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低于50%)。从所查的病历中发现,有些病例存在无指征应用抗菌药或用药起点高的问题,病人在无发热、手术伤口完好、青霉素皮试阴性等情况下,一开始就使用高效类抗菌素,这不仅促使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机会增加,而且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3.2 围手术期用药

根据《指导原则》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在术前0.5~2h内或在麻醉开始时给药,对于清洁、清洁—污染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h,必要时延长至48h,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调查中发现我院围手术期用药存在以下不合理现象:(1)预防性应用指征不明确:在所查的394份手术病历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率为100%。那些清洁无污染的手术仍然使用抗菌药是没有必要的;(2)预防性应用起点高: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选用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而我院许多手术病例均选用高效广谱且价格较贵的一线药物加单一舒巴坦钠作为预防用药,如取内固定材料的洁净手术,均选用克林霉素加舒巴坦钠作为预防术后感染用药;(3)预防性应用时间不合理: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院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多为术后用药,这样并不能有效预防手术感染,且平均用药天数为8天,应用时间偏长。临床医师过分依赖抗菌药物而忽略了人体的自身免疫,这是个普遍存在的误区[2]。

3.3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在434例次使用抗菌药物的总数中,联合用药占34.5%,其中三联有14例,其余均为二联,以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与林可霉素类联合最为常用,其次为喹诺酮类与林可霉素类的联合应用。有些病例是因为重症感染或混合感染而采取联合用药,这是合理的,但在所查病例中也存在不合理联合用药的现象,如:调查的病例中有克林霉素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合用现象,这两种药合用有药理拮抗;也有喹诺酮类与头孢菌素类联用现象,喹诺酮类与头孢菌素类有部分交叉耐药,细菌膜通透性降低可能为细菌对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产生耐药所致,并且两药合用可使肝肾损害增大[3]。

3.4 病原学检查与药敏试验

在所查病历中有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病例数仅占抗菌药使用例数的9.22%,临床做菌培和药敏的比例如此之低,说明大多数医师习惯于凭经验用药。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应用不断增加,耐药菌株也逐渐增多,不重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很容易造成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对及时控制感染不利。在笔者调查的病历中,抗菌药物应用最长的达40天,这也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4]。

3.5 抗菌药物给药时间

调查中发现我院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普遍存在每天1次给药的现象,此类药物是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MIC(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因此将日剂量分3~4次给药方可达到良好的效果[5]。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对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调研可以看出,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应用率偏高、围手术期用药不够规范以及过多依赖经验治疗、用药时间不合理等现象,所有这些还需要全院医师、药师、检验及医管人员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共同促进我院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2]祝子明.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16):1519-1522.

[3]肖克来提,阿力叶木.住院病人抗菌药物利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8,5(5):17-19.

[4]刘丽丽,魏宏建.重症监护病房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和预防[J].医学综述,2007,13(22):1736.

篇9:抗菌药物使用分析整改

关键词:抗菌药物 使用强度 限定日剂量 用药分析

Objective: by observing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intensity of hospital antimicrobial drug use, understand whether the effect of regulation, provide reference for hospital management. Methods: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statistics in January 2012 - December 2012 hospitalized patients of antibacterial drug use intensity (AUD), 2012 hospitalized patients antimicrobial usage changes. On June 1 - each department of antimicrobial drug use strength to test values, each department of antimicrobial drug use intensity in December as the reference value for single sample t-test. Results: floor antimicrobial usage down to the end of the year by 64%, from 76%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intensity of the use by early 72 by the end of the 46, and partial intensity of antibacterial drug use t test show that P = 0.013 < 0.05. Conclusion: after rectif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drugs in 2012 its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were obtained using antibacterial drugs, but also did not meet the national requirements, some departments also need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Keywords: antimicrobial drug use intensity limit daily dose drug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8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01-02

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且不可缺少的药物,但是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也是长期难以克服的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报告显示,近四成居民表示家中常备抗生素类药品,23.9%的居民感冒后选择使用抗生素,仅40.1%的居民会在服药前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抗菌药在国外的临床使用率不超过30%,而在国内三级医院保守估计要达60%~70%,二级医院甚至超过80%【3】。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也显示,我国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70%,其中外科患者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达97%。滥用抗菌药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会诱发细菌耐药,使部分抗菌治疗无效,甚至出现超级细菌的问题,最终可能导致“无药可用”。为整顿抗菌药物滥用的情况,卫生部从2004年陆续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生部38号文件)等文件,从2011年专项整顿以来,各级医院更是有所改善。

本论文旨在以7月份为转折点,以AUD标准,分析本院的整治是否取得成效,通过分析全年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的可以得知该院是否有用药集中和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的问题,能为本医院未来的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由医院信息科提供2012年全年各科室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及各抗菌药物的抗菌药物强度

1.2方法

由信息科提供2012年全年各科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计算出各科室每月AUD,以2012年7月开始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专项整治为转折点,从整体和各科室角度比较整治前后发生的变化,采用的DDD值以2012年4月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公布的各抗菌药物DDD值为依据,同时以《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印发2012年四川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实案的通知》[(05/04)川卫办发〔2012〕186号]、《2012年四川省抗菌药

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标准,使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为Excel和spss13.0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率

从表1可以看出,该院整体上抗菌药物使用都呈下降趋势,无论是全院住院患者、门诊和急症科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都比2012年上半年平均值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76.01%降为12月的64.4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3.69%降为18%,急诊科从39.56%降为35.80%,抗菌药物金额从14.35%降为12.32%。

从表2可以看出,全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呈下降的趋势,从7月份开始更是比较明显,不再具有上升的趋势,可以推断2012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在该院住院患者方面效果显著。对比表2和表3,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从7月份后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从表3可以看出从8月份开始有明显下降趋势。这种全院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而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有明显下降,说明住院患者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体的抗菌药物使用量与持续时间都少了[4]。 从整体上来看,该院2012年专项整治取得一定的成绩。

2.2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表4为各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表,表5抗菌药物使用的单样本t检验(以1-6月份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检验值,以12月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参考值),从表5可以看出,从总体上来看,全院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t检验显示P=0.013<0.05(P<0.05视为有统计学差异,数字越大,偏离0.05越远则表示差异越不可能发生),说明该院整体上2012年的抗菌药物使用专项整治活动中取得显著的成绩,整治前后有明显改善的是:消化内科(P=0.049)、呼吸内科(P=0.047)、普外科(P=0.001)、胸外科(P=0.019)、妇产科(P=0.000)、儿科(P=0.001)、康復科(P=0.021)、肛肠科(P=0.001),其中整治效果不明显的是:心内科(P=0.363)、肾和血液科(P=0.144)、骨科(P=0.123)、脑外科(0.085)、五官科(P=0.366)、口腔科(P=0.086)、ICU(P=0.327)。由于肾和血液科和脑外科本身用的抗菌药物就很少,接近40[2],所以可以视作该院多数科室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取得成效。

3 讨论

3.1 就该院整体来看,2012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据卫生厅规定,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2],对比以上结果可以知道,该院虽然专项整治取得成效,但在2012年12月,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仍然达到64.4%,高于国家规定的60%,说明该院仍需要加强相关管理。门诊和急诊在12月份抗菌药物使用率是符合卫生厅规定的。

3.2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使用强度是目前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最重要指标,可实现各种水平的比较,如不同病区、医院、地区,甚至不同国家,能更准确地反映抗菌药物的消耗情况[4,5,6 ]因此,利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来分析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具有准确和普遍性。该院从总体上来看,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取得显著成绩,但还是有部分科室停滞不前。在所有的科室中值得注意的是儿科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前后具有明显差异,说明儿科在专项整治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成效,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多年来儿科抗菌药物使用一直都居高难下,从表4可知口腔科AUD基本上处于下降趋势,但是当12月份是却突然回升至186.23,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我院口腔病人住院人数很少,且12月份有位住院患者三联用药,从而造成AUD大幅度上升。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该院经过2012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有明显下降、但是还是高于卫生局规定的60%,从总体上来看,可能存在抗菌药物使用过量、广谱抗菌药使用集中等问题,个别科室需要加强管理才能提高整体的质量。另外该院需要加强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观念,使该院抗菌药物使用更为科学合理。严格把握抗菌药物使用适应证, 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从而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的发生, 避免国家资源的浪费, 从而使临床药物治疗达到安全、有效、经济这三项合理用药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 h Organization Collaborating Cent re for Drug Sta2tistics Met hodology. Anatomical Therapeutic Chemical(ATC) Classification System: Guidelines for ATC classifica2tion and DDD assignment [ EB/ OL ] . Available at : http :/ /www. whocc. no/ atcddd.

[2] 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印发2012年四川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05/04).卫办医政发〔2012〕32号

[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2公众安全用药现状调查报告.2012.9.

篇10: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自查整改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我院根据市卫生局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开展该项活动,近一年来活动进展顺利,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将近阶段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已按照相关政策和市卫生局指示精神,制定了相应的院内规章制度。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相关政策以及市卫生局指示精神,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抗菌药物分级原则》、《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超常预警和动态监测制度》、《细菌耐药监测制度》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并根据《35种抗菌药物分类遴选基本原则》制定我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为进一步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根据已制定的规章制度,结合“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将具体工作深入细致开展到临床实际工作中,积极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工作。

1、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且明确院长为第一责任人,业务副院长为具体责任人,各临床科室主任为直接责任人,院长与各临床科室主任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步骤和要求积极开展此项活动。

2、积极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召开了专题会议传达各级各部门有关会议精神并做了积极动员,同时还认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了两期抗菌药物有关知识培训,培训后进行考试。做到人人知晓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3、按照实施方案的具体目标要求对医院的抗菌药物目录进行认真梳理,严格筛选,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不超过35种,三代头孢类品规数量、氟喹诺酮类品规数量均未超标,强化“一品二规”结构,每种药品通用名称下只保留1-2个生产厂家的产品,形成了我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已上报市卫生厅局备案。

4、认真落实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制度。制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规定各级临床医师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严格执行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住院医师只能使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主治医师可使用非限制级和限制级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副主任医师可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5、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每月按照处方评价标准对门诊处方不少于100张进行点评,对处方点评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科室及个人,要求立即整改,并扣科室当月绩效考核分、个人承担相应处罚。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有明显下降,6、对每月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动态预警监测,监测结果在科主任、护士长例会上公布,会后向科室传达。对未达标的科室进行预警,要求整改。每季度对抗菌药物使用量、金额做出排序,分析其合理性并进行通报公示,及时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对超常使用抗菌药物的,及时给予停止使用。

7、每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向全院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

8、积极推行临床药师制度,开展临床药师工作,加强对临床药师的培养。

三、存在不足

1、通过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调查,我院在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以及使用时间、接受清洁手术者,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百分率方面有待加强管理。分析原因,有些科室对我院的抗菌药物的各项组织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组织学习力度不够,个别医生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内容含糊不清,没有严格按照《指导原则》使用抗菌药物。同时,我院手术间无层流设备,空间达不到无菌条件,医师对术后患者的感染率产生担忧心理。

2、临床药师制工作刚刚开展一年,处于初级阶段,工作开展尚不到位;我院每年拟招入临床药师不到位,现有临床药师参加工作不久,缺乏工作经验,有待完善。

3、部分监测不到位,如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生素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等尚未进行监测。

四、整改措施:

1、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全员培训。要求科室加强组织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学习,达到人人知晓。

2、落实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督导小组的职责,定期检查各科合理用药情况,把不合理用药的科室、医生全院通报。

3、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查力度,严格落实奖惩措施。

4、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力争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各项指标在规定范围内。

5、临床药师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真正在临床药物治疗工作中起到积极作用,达到能和医师一起为患者提供和设计最安全、最合理的用药方案。

6、努力做好细菌耐药监测工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和理论保障。

7、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篇11: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整改措施

1、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卫生院医疗质量管理,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察、处方审核、分级管理及医生使用权限;尽可能确立病原学诊断,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等。

2、借用支援医生的知识切实加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与知识培训,让医师掌握抗菌药物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联合使用及预防使用的指征、细菌学、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经济学等相关知识;

3、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民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切实做到抗生素合理应用。

4、结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新农合切实加强合理用药的考核工作。

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采取分级制度。将抗菌药物分为一般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几个等级。一线抗菌药物门诊所有医师均可使用;对第3代头孢菌素、第3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等二线用药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才能使用;对头孢吡肟、万古霉素、加替沙星、亚胺培南等作用强大的药物主任医师才有权使用。

因医师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对医务人员加强常见感染的正确判断和处理的培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学习,使其严格掌握各类抗菌药物的临床适应证、用药剂量、用药途径、药物相互作用及易引起的不良反应,根据

感染部位和性质选用有效的药物。

由专职的临床药师进入临床,及时与医师探讨有关问题,提高药物的合理应用。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建立临床用药信息网,对抗菌药物应用的流行病学和耐药性进行监测,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加大对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宣传力度,及时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合理用药的教育,制作宣传栏,让公众真正明白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的细菌耐药性的严重后果,使其懂得感冒、喉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感染,这类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不仅无效,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会增加,以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二、合理应用抗菌药原则及对策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并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采用各种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1 严格掌握适应症。制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指南、规范临床用药。加强医院中抗菌药的管理和使用。在治疗中遵守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尽早确立感染病学诊断,常规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中、重度感染住院病人入院第一天或开始发生感染时(使用抗生素前)即应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轻度感染住院病人、门诊病人可酌情选择进行。取材及送检方法要正确规范。加强对医药人员的培训。应使各级临床医师和药剂科工作人员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作用特点、体内过程(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适应证、不良反应等, 以便根

据上述特点, 结合患者临床特点(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临床表现等)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之前,可在临床诊断基础上预测病原体种类,进行经验治疗;试验结果报告后应认真参考试验结果选用药物。抗生素治疗2~3 天后如未见效再更换其它药物。做好病情及用药记录。使用抗生素时应在病历上记录患者感染的临床情况及抗生素应用的情况,包括用药原因、疗效、不良反应、耐药情况等。掌握预防用药的适应症和用药时间。明确预防用药的用药时间及疗程。手术预防用药一般用至术后24 小时,最迟不超过72 小时(有污染的大手术可至7 天)。治疗感染用药通常用药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2~3 天。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二联用药的指征是: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和(或)混合感染;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需长期用药,为避免单一用药而致细菌耐药、二重感染或毒性者。三联或四联用药的指征是:经二联用药疗效不明显的严重或混合感染;大型或污染手术。结核等特殊疾病的联合用药按相应疾病的治疗方案进行。尽量避免在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因易引起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宜多用主要供局部应用的抗菌药物如莫匹罗星等。密切监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对必须做过敏试验的药物要严格按规定进行,熟练掌握急性过敏反应的抢救措施,慎用有较明显毒副反应抗菌药物,执行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注意特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用药。儿童、老人、孕妇、肝肾功能减退者应慎用药物,尽量避免使用毒副作用较大的品种,如氨基糖甙类、氯霉素、四环素等。并根据临床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如剂量、间隔时间、疗程等。

上一篇:管理学原理练习题库下一篇:联考英语考试重点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