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体会

2024-05-16

教学体会(通用14篇)

篇1:教学体会

在新课改的教学中,课堂观察不仅是教师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捕捉教学复杂现象,分析研究教学情况,以及准确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是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依据。

初中生既不象小学生那样对自己的主观情感体验不深,遇事经常会破涕为笑,也不象高中生那般老练,遇事有自己的主张,他们往往是既懂得一些事理,又不能彻底了解,缺少一种情感意志上的自主调控能力,较多地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支配,表现出情感和意志的相对脆弱。面对挫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还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因此,我觉得以下几点对我启发很大:

在课堂上应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情绪变化,用亲切、幽默、诙谐、委婉的言语或技巧营造和谐、轻松、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下,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

音乐可以不依赖谱而存在,音乐是生来就有的。对于他们来说,哼唱比写谱容易得多。如果要求缺乏感性经验的创作,势必会扼杀他们的`创作兴趣,影响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中,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实际的识谱经验,从感性到理性,先让学生哼唱,再引向对比学习,较好的落实了“双基”教学。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从一个学生到每个成功的创作,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的音乐创作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能力的特殊性。

课堂教学永远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位教师在课前都不可能完全预测课堂上所要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们有迅速捕捉到学生输出的各种信息,随时反思,随机应变,这种能力。传统教学以教学过程的“程序化”。课改倡导“开放教学”,倡导实施“生成教学”。本案例把定位转变为“以生成为本位”,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课前所制定的计划,而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使教学过程有明显的变化,有所提高。

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宽容、谅解、用巧妙的方法加以化解与引导,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发现错误,案例中委婉地指出了他的错误,因此,他能非常乐意的接受。同时,教师把他的闪光点放大,引导其他学生像他一样来进行编唱,从而使他获得了自信,欣赏换成了指责、批评,我想我们都将会看到另一种情景:他肯定会有逆反,对课失去兴趣。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来讲,需要不断地掌握新知识,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我有信心我能够成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

篇2:教学体会

在此,结合我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有效措施,谈谈心得体会。

虽然教材中每课都分为听、唱、表演、常识、探究等多个版块,但我们在处理版块教学中不能孤立地使用这些音乐手段。例如在欣赏教学中,除了听之外,加入节奏模仿、声势律动或歌唱;在歌唱环节中强调听觉先导、动觉切入;用欣赏浏览的方式引出音乐人文或回顾小结———实践证明,在不同的教学版块中综合运用各种音乐手段,都能明显地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对旋律的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篇3:体会:复数概念教学的体会

实数集扩充到复数集后, 实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复数集有些具备, 有些则不具备。例如:

(1) 复数的模是实数绝对值的概念的扩充, 但绝对值的意义不适合于虚数。如对任何实数x有|x|2=x2;而对任何虚数z, |z|2≠z2。

(2) 实数的有理指数的运算法则, 对于复数也不能不加分析地应用。如 (i3) 5=i3×5, 但因为可见对于虚数z, 等式 (zm) n=zmn, 当m、n∈z时成立;而当m、n埸z时, 一般不成立。例如:“n是什么值的时候, 是一个实数?”有的学生有如下错解:∴当互质, 且q是奇数时

造成错误的原因, 显然是不分情况地应用了指数法则 (zm) n=zmn, 对复数的概念理解得不好, 就很容易犯错误。切实掌握复数的有关概念是学好复数的关键。在教学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 要注意实数、虚数、纯虚数、复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此, 要掌握复数的结构:

复数集C={z|z=a+bi, a, b∈R}, 复数包括实数z=a (b=0) 和虚数z=a+bi (b≠0) , 而虚数z=a+bi (b≠0) 又包括纯虚数z=bi (a=0, b≠0) 和非纯虚数 (a≠0, b≠0) .

实数、虚数以及它的特殊情况——纯虚数, 完全由复数的实部a、虚部b取零或不取零来区别、决定。

(2) 复数相等的概念十分重要, 它是将复数问题转化为实数问题的有力工具。为此, 要掌握两个复数相等的充分必要条件:设z1=a1+b1i, z2=a2+b2i (a1, b1, a2, b2∈R) , 有z1=z2圳α1=a2, b1=b2.利用复数相等的条件, 一般可解以下几类常见问题:求实部、虚部中的未知量;解含未知复数z的方程;求代数形式复数的平方根。

(3) 在实数集中任意两个实数可以比较大小不同, 在复数集中, 两个复数, 如果不全是实数, 就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自然数集扩充到算术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 一直保持了有序性, 即两数之间可以比较大小。但实数集扩充到复数集之后, 有序性不再保持, 不全是实数的两个复数不能比较大小。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只须举一例子就明白了。以i与0为例:

即-1>0, 矛盾;设i=0, l两边同乘以i, 有i2=0i, 即-1=0, 矛盾。这就是说, 不论规定i>0, i<0或i=0都会引起矛盾。

(4) 任何一复数z=a+bi (a、b∈R) 都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 (a, b) 唯一确定, 考虑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点是由有序实数对 (x, y) 组成的, 这与复数的构成类同。因此, 借用直角坐标系上的点表示复数, 这个平面叫做复平面 (也叫高斯平面) 。它与一般的直角坐标平面 (也叫笛卡尔平面) 的区别在于:称横轴x轴为实轴, 称纵y轴除去原点的部分为虚轴。用x轴表示的实部, y轴 (除去原点) 表示的虚部。复数z=a+bi和复平面内的一点Z (a, b) 对应, 也可以和以原点为起点, 点Z (a, b) 为终点的向量.对应。这些对应都是一一对应。可见复数的实质是有序实数对 (a, b) 。这样一来, 实轴上的点表示实数, 虚轴上的点表示纯虚数, 四个象限的点就表示非纯虚数。

总之, 复数的有些知识可以简便的解决一些几何问题和物理问题, 对于五年高职学生学习专业课有重要的作用。复数的概念是复数这部分内容的重点, 复数概念是学习复数的基础, 切实掌握复数的概念是学好复数的关键。

摘要:本文对复数概念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说明了复数概念是从事现代化生产和学习专业知识不可缺少的工具。

篇4:“目标分层教学模式”教学体会

目标教学流程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提出的目标教学流程是:第一,启情导入。即教师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和相关单元重点,借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积极参与学习情景。第二,初读识字。即教师先出示识字教学的目标“会认哪几个字”,然后再出示识字教学的步骤与方法: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于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字典、同桌、老师认会,实在不会的可以圈上;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同桌查读生字条,不会的教会;全班抽查生字,运用识字方法点拨学生不会的字;扩新词读。第三,指导写字。即先出示目标“我会写的字”,然后再出示相关步骤方法:观察字形;小组内交流书写要点;仿写,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范写;学生修改;展评。第四,读文感悟。即先出示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或是“体会文章的中心”,然后再出示相关步骤方法:出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读圈画体会;小组交流;汇报、点拨、指导;实践运用。

“目标分层教学”的实践运用

自上学期开始,笔者采用“目标分层教学模式”。从最开始抵触,到后来的逐步适应,直至今日爱不释手,这种新型、高效的教学模式,给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以及教师的教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及积极的变化。

“机会均等、各得其所”:尊重学生主体性,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本班班额较大,且大多属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多数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这使得学生们已有知识基础参差不齐,个体能力差异比较大。在班级授课、老师主讲的原有课堂教学中,以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标准、同样的教学模式来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显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以往“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最显著特点是:学优生不用学、学困生学不懂,而中等生不会学。在语文课堂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是课堂发言的主角,能力平平的学生被动复制前者的答案与回答技巧,而能力较差的学生游离课堂之外,参与性极低。而“目标分层教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成为优化单一班级授课制的有利途径。它要求教师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通过预设目标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结合教师的个别指导,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通过小组讨论的生生互动,以学优生带动中等生,以中等生辅导学困生,进而使学优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饱、中等生学会吃,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不仅如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也大大转变,由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到探究学习,学生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这里所说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不会的内容先由同桌教,然后由小组教(三人教一人),最后再由全体教(多人教一人或多人)。

“投薪指路、巧授图逸”:发挥主导作用,减轻教师负担 教师应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发者,更是情感的熏陶者。不过,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无疑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讲;老师连珠炮般地提问,学生如流水般地应答。一堂课下来,老师往往筋疲力尽、声嘶力竭,而学生则是兴趣缺缺、收获寥寥。老师的付出与学生的所得不成正比。而“目标分层教学模式”则真正落实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将教师从连篇累牍的“全讲频问”中解放出来——

首先,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即指明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和怎样学;其次,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即组织学生如何理解教材,有效地展开讨论与交流,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最后,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即针对学生的表现,除了指出不足之外,更重要是给予他们鼓励,调动他们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而“目标分层教学模式”的运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以及解决学习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上。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广大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地学,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努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从而真正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学业负担。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目标分层教学模式”,既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差异,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保证了班级整体携手共进,使语文课堂兼顾基础,注重能力。笔者认为,高效课堂的建立,必然要依靠高效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教学资源的不断发展变化,相信“目标分层教学模式”也会日趋完善,必将成为构建高品质课堂的一大亮点。

篇5:案例教学法教学体会

非常有幸参学校组织老师参加有关案例教学法的课题研究,我积极参与课题知识的学习与交流,认真撰写教学设计、学习体会等。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我深深感受到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值得学习及全面推广。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效果不佳的缺点,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创造能力的角度,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运用主动教学法和发现教学法来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率并解决其传授知识系统性不强的缺陷。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其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学生味同嚼蜡,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使其不思进取缺乏新意。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一种信息的交流,学生会积极思考,相互启发、讨论,他们会觉得这一学习过程很有趣,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能有更直观、透彻的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二.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传统讲授法是教给学生正确答案,下结论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设计不同,样例的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通过样例只是掌握和熟练所学的操作方法,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让学生了解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三.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

在传统讲授法中,教师的教色是讲解员,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教师的责任在于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很少。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者,其角色是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要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过程,去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要进行总结,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之间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有序地进行发言和提问,老师作为一位讨论的平等参与者,真正的作用是使讨论能沿着一定的线索有效的进行下去,并进行恰当的指导。

篇6:教学体会

近期的听评课活动,不同学科不同老师的不同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记单词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因此,要建立学生自主学课制,培养他们的英语自学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可以大大提高合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学方法又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点。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完几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校园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也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让学生体会到老师那无私、伟大的爱,他们就能更加热爱尊敬我们的老师。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是能办到的。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近期听评课中发现同学们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不只拘泥于课本上有的知识,纵横延伸都很丰富。如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

篇7:教学论文:古诗教学的体会

古诗教学的体会

2009年9月

古诗教学的体会

廉江市高桥镇第一初级中学 莫书华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其中有很多千古传诵的佳作。因此,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增加对文学艺术的理解,接受情感的熏陶。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诗作为一种抒情性文学作品,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典雅、形象、含蓄等等,加上年代久远,生活环境的改变,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古诗自身的文体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我在多年的古诗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一些体会,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读、背、想、解。

首先是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其语言属性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对朗读的重视。而古诗更应如此。比如范读,感情色彩浓烈的范读能营造课堂气氛,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帮助学生对诗进行理解和体会,而且也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榜样。此外,指导学生朗读也很重要。指导时要强调古诗的韵律和节奏,读出诗的音乐美感。如杜甫的《望岳》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朗读时应注意节奏,还应注意声音的高低、缓急的变化,从而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导到诗的意境中去,体验诗人登临泰山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此外,在朗读时,要求学生通过联想、体会,结合生活中的体验,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等,逐步地深入理解和体会古诗这种语言艺术的精髓。

其次是背,虽然我们不提倡死记硬背,但背诵对于古诗教学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古诗背诵并非单纯死记一些语言符号,而是引导学生来识记美词佳句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文学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一首古诗要马上理解其主旨内涵是比较困难的,可以背下来随时咀嚼,随时感受其美妙的意境和深长的意蕴。

再次是想。除了在教学中强调诵读外,我们要抓住诗的形象美的特点,用生动形象的手法去指导学生解读诗歌。古诗也是通过语言构建形象,通过形象来揭示意蕴的。“自古诗画一理”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苏轼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在诗中,诗在画中。而形象性的教学方法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因此,我们可以一边解读,一边画。学生一边看,一边理解,一边想象。将学生带进一个画的世界里,形象而生动地感受诗的美。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简直就是一幅春景图。我们不但看到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也感受到了诗人钟情自然山水的生活情趣。我每次讲授这首诗时,都会在黑板上画上这幅充满诗意的图画。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些都是一幅幅形象生动而富于意蕴的图画。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意自己画,这样既能让学生能直觉地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也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第四是解。古诗和现代汉语相比显得比较晦涩,需要我们解读才 能懂得古诗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我们可以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以此作为突破点,以点带面,帮助学生去解读古诗。古诗中,特别是绝句和律诗,大多篇幅短小,语言凝练,用词精确形象。其中有不少诗句中关键词或能翻出新意,或能增添情趣,或能增强形象性,或能统领全篇。如《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一句成为全诗的重心,提示全诗的主题。而“独”字则形象地刻画了诗人孤高傲岸的鲜明个性。而前三句中的“飞鸟绝”、“人踪灭”、“孤舟”等表现力强的关键词则为后句作出有力的铺垫。关键词是开启诗歌的一把钥匙。只要我们把握住它,诗人就会将诗的美妙的形象意蕴展示在我们面前。又如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形象生动地写出春回大地时的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色彩鲜明,动感十足,人格化了的春风生动地跃然纸上。所以,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去分析古诗,这样理解诗意就容易得多了。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把握住古诗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内在功能,强调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让学生多读、多背、多想、多解读,古诗教学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8:识字教学点滴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喜欢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 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年级初始, 我坚持每天给学生读一篇优美有趣的童话故事, 让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过了一段时间, 我突然终止不读了, 他们问其原因, 我便趁机引导:只听老师读, 听不了多少, 要是自己认识了很多的汉字, 就能天天读有趣的故事了, 这样学习的识字的积极性就逐渐调动起来了, 产生了强烈的识字愿望。另外我在学生识字的过程中, 还开展各种游戏, 如“词语接龙”、“一字开花”、“加一笔变新字”、“找朋友”带着孩子在游戏中轻松识字, 为进一步激发识字兴趣, 我还要求认识本班同学名字, 认识教室内物品名称及课程名称, 并延伸到认识教室外其他物品的名称。

二、注重交给学生识字方法, 让学生灵活地学

在教学中, 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识字规律和方法, 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 都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 所以利用一些有趣直观形象的方法,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想想、做做、演演, 多角度、多层度地感知, 灵活地识记生字。

1、编顺口溜识字。顺口溜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易读易记, 掌握牢固。如:乖——千字在中间, 北字分两边。

2、编字谜识字。猜字谜识字能加深学生记忆,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生——牛过独木桥。

3动手巧识字。如在学习“灭”时, 可先点燃蜡烛, 然后拿起一块石板往火苗上压, 火就熄灭了。这样既直观形象, 又容易识记。

4、利用图画、实物识字。如学习“笔”字, 拿出一支毛笔, 让学生自己观察, 弄清“笔”字为什么由竹字头和毛字组成。

5、探规律, 多识字。很多汉字的组成是有规律可寻的。如识记形声字, 用熟字加偏旁, 熟字减偏旁, 熟字换偏旁等方法来识字, 可以一串一串地识记生字, 不但容量大, 而且效果好。

三、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己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激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 以高涨的热情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 是学生多识多记生字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1、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

让学生在校园、在家里, 在街道、在商店……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看商标, 看招牌广告自主识字, 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随时随地在生活中识字。作为老师多学生的这种自主识字要热情鼓励, 达到以点带面, 使更多的学生养成这种好习惯。

2、提供展示识字成果的空间。

老师要提供一个让学生展示自主识字的舞台, 学生不断地交流展示自己的识字成果, 是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我在教室的墙壁设立了一面“会说话的墙”, 专门展示学生自己学会的字, 哪个孩子在生活中学会了新字, 便自己写上贴在这面墙上, 让大家共同学习。久而久之, 可以带动全班学生识记很多的新字。

3、鼓励课外阅读。

有了一定的识字数量, 老师便提出要求, 每天轮流让学生讲一个故事, 可以是自读课本上的, 也可以是其他课外读物上的, 让学生把阅读和识字结合起来, 还能达到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四、巩固复习形式多样, 让学生牢固学

巩固识字不能靠单纯的机械记忆, 靠单调的反复书写, 而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 让学生与生字多次愉快地见面, 并在阅读写话中使用生字, 使其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1、玩玩捉秘藏游戏。老师把当天学过的字用一段话展示出来, 让学生找找它们在哪里, 找出以后, 再用这些字组词说话。

2、发挥小助手的作用, 每课生字条上的生字学完后, 第二天由小组长检查识记情况, 强化学生记忆, 防止遗忘。

3、当当小老师。让学生把当天学过的字, 字谜, 不好记的字带回家考考家长, 教教邻居家的小朋友以加深记忆。

4、玩考眼力游戏。把几个熟字组合在一起, 让学生组合拆分认字。如“意”, 从中找出多少个能认识的字, 让学过的字以多种方式出现。

篇9:小班化教学体会

随着农村人进城务工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农村学校学生不断减少,小班化教学也应运而生。与大班相比,小班化的优势是较明显的,一个班里的人数减少,教学的针对性就相应增强,课堂上互动的机会相对增多,教师能与每一位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流,学生想自我展示的机会相应增多,这都有利于因材施教。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下面我就结合实际工作就小班化教学的特点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教学方法多样化,根据内容定方法

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教学的策略,小班化较之以前的大班,生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分组教学法、个别指导法、尝试教学法、游戏教学法、鼓励教学法、动手操作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习内容,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展开教学,力求让学生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如,在学习生字时,就可以利用分组教学,每组学生在合作与互动中学习,学完之后可进行小小的竞赛,既增强了学生的识字能力,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一举数得。

二、课堂教学注重差异性

语文学习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语文学科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要,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得到发展。小班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减少集体教学的时间,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能在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学会学习,学会交流与合作。教师也可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后进生多一些辅导帮助,让他们逐步具有一些自学的能力。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有弹性,要渐近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解读文本后都能多多少少地获得一些思想启迪和审美情操。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突显学生的个性,尊重差异,特别是对后进生,应以积极的鼓励的语言为主,增强其学习的信心,而对于一些骄傲自大的则应严格一点,压压气焰,如果精力太旺盛了就可以组织一些小活动,让他们能把多余的精力用掉,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少管别人的闲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的自身发展。

三、作业机制灵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班化教学中的作业机制应该是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注重对小班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个性感悟、创新思维等方面。口头作业可让学生互相监督,比如朗读与背诵,学生之间的距离较近,不但读起来方便,心理上也不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读得更自然更流畅。学生之间还会有一种比赛心理,这也有助于朗读与背诵能力的培养。实行小班化教学,面批作业的机会更多了,对低年级来说,认真地书写是一“大灾害区”,面批的好处是哪个字写错或写得不端正可及时指出并改正,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端正学习态度。小班虽然人数少,但是真正对学生负责并高质量地面批,还是需要花一定的精力和时间,这也是对教师的考验。

小班化教学理念博大精深,它继承发展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让我们看到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作者简介:赵玉莲,女,1982年6月出生,本科,就职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安远镇三沟台小学,研究方向: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

杨治安,男,1968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安远教育辅导站,研究方向:小班化教学。

篇10:诗词教学体会

情景交融是理解诗词的重要教学手段,而且,在我看来,情景,不能只局限于诗词本身的情与景,还应包括课堂教学的情与景,师生互动的情与景,如此交融,学生感悟更深。本课情景交融在各环节处理如下:

一、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由连环问“诗仙、诗圣、诗鬼、诗魔分别是谁?”迅速调动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入词圣李煜,进入词的世界。

对于词,学生已经接触过,因此,对于词与诗最明显的区别——上下句字数不对等,学生能马上说出。

对于新引出的“词国女皇李清照”,有两大任务,一是根据预习进行简介,二是根据她所处年代南宋进行拓展思维,能想起什么信息。

在这一环节,完成了检查预习和了解历史背景两个任务,特别是针对李清照设计的“南宋联想”任务,让学生知道李清照与岳飞、陆游同朝,都经历了金兵进犯、国破家亡的历史,并结合简介,让学生简单了解了李清照的人生历程及诗词成就,还复习了练习二中李清照的五绝《夏日绝句》,猜想是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这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个经历丰富、造诣高超的女诗人形象已经初步形成,为进一步的学习做了情感铺垫,完成了第一个情景交融。

此中,“南宋联想”是我满意的小细节。

二、初读感知

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积累,数量不少,但是能读出诗词的韵味,还是真需要情与景双管齐下之后方可达成感情朗读的目标。

初读,要求是读准字音,根据初步理解读出节奏和感情;感知,根据关键的字词解释理解诗歌字面意思。学生在自我练习之后的齐读,没有读错字,但节奏偏快,于是就引导:“吟诗是件美事,要不古人为何摇头晃脑呢?不急不缓,娓娓道来,那才有韵味。”——我觉得此时是第二次情景交融,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吟诗状,感觉渐入佳境,味道逐渐品出。

此中,我满意的小细节是对“兴”的理解,由学生谈理解,第一个学生说是高兴,所以读第四声,立刻被第二个学生纠正应该是“兴致”的意思。进而我补充,“我们日常生活中会说‘尽兴’,比如,你游戏玩了那么久,尽兴了吗?也就是兴致尽了吗?常有‘尽兴而归’,而此处是——‘兴尽”,一样的意思。”

三、想象感悟

根据字词解释理解诗歌表面意思,不是难事,难的是理解诗歌的意境,也就是体会诗歌的情景交融。诗中有画,必然需要学生丰富合理的想象。此处,我用了先总后分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通过朗读自悟,找出词中描绘的`几个画面,然后再逐个铺展开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引用近似情景诗句,体会作者情感,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出了词中各物的动态变化,在描绘过程中,感悟到了词美、景美、作者的心情美。

此环节,我比较满意的是找词眼说理由,学生一致认为是“醉”,说理由,用了“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进行,将三幅画面再次串联,形成动态的感受,再让学生说作者当时的心情,“愉快、快乐、高兴、尽兴、陶醉、沉醉……”丰富而贴切。

四、感情诵读

朗读的进步,标志着学生感悟的深入,利用竞赛形式,先让同桌比赛,进而进行班内pk。此时有个小插曲,一开始自告奋勇者不多,只举了五只手,我含笑说道:“恩,老师在等第六只手,谁举让谁读!”戏剧性的画面出现了,已经举了一只手的一位男生,在我话音刚落时就举起了另一只手,立即成为班里举起的第六只手!我被他的热情所感动了,于是就把第一个机会给了他。之后班里就热情涌动,情绪高涨地进行完了朗读和背诵。没有过多的点拨或点评,学生能积极参与、投入诵读,就是教学情景交融的最好体现。

此环节,自由选择背诵是我比较满意的地方,学生表现有分层,自信的孩子是站着背的,坐着的孩子当然也加入了感情背诵的行列,只是,他们行为比较含蓄,但声音却不低沉!

五、对比延伸

选了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让孩子们明确了词牌名的含义——有填词模式,字数相对固定;也稍加了解词意,得出此词有哀怨,如黛玉葬花般的怜惜之情。

最后出示了《声声慢》,让孩子们找词眼,一下子都找到了——愁,她愁什么?为何愁?学生联系李清照的经历,确定是后期作品,那肯定是为国为民而愁。

从而得出,诗词为境而生,文章也应由心而发,写作,要真!

此环节,我比较满意的细节是自己的朗读,由刚才的沉醉而欢转为蹙眉而忧,为学生迅速把握词的感情基调奠定了基础。

篇11:高一作文教学体会

学生写议论文碰到的第一大难题是分不清议论文和记叙文,常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为此,首先要让学生知晓两种文体的区别,最好的办法是印发同一题目的两种不同文体的高考满分作文,比较其异同,让学生直观感受两种文体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就同一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和议论文,深刻明了两种文体的区别。接下来,老师选取学生作文中两种文体优、中、差不同等级的作文,印发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巩固学生的直观感受,真实地掌握两种文体的差异。第一个难题解决了,接下来是第二个难题。学生写议论文用的最多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可学生在作文时,不管什么论点,所举事例中国的事例一律是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外国的事例固定是爱因斯坦、爱迪生、贝多芬,事例不仅陈旧,而且严重缺乏。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为此,在高一第一学期我就有意识地帮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每周选两件课,在上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介绍感动自己的人物事迹,用此办法逼学生看课外书。另外,定期印发写作素材,鼓励学生积累。有了论据,并不意味学生掌握了举例论证。学生不会用论据。学生在举例时,常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不会概括事例,二是不会扣住论点分析论据。所以,接下来就要针对学生这两个问题展开专题训练。

学生掌握了举例论证,议论文的写作可以会写一半了。接下来应训练学生议论文的结构了。结构的训练,模仿是最好的办法。印发不同结构类型的高考满分作文,规定题目,让学生反复模仿写作,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篇12:古诗教学体会

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难点,大多数教师感到难教,尤其是学生学起来枯燥无趣,其原因是文体的特殊性及文章内容难懂。让现代人去体会、感悟古代诗人的情感,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特别是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孩子们感兴趣的是电脑,科技玩具等。很少有学生像古人那样去朗读、吟诵诗文。然而

作为语文教材的一个内容,作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有着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哲理。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喜欢传授好古诗,而且还要引领孩子们走进诗人的心境,去感受古诗那特有的语言之美。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欣赏。”可见,古诗的学习重在读。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可通过范读,自由读,合作读,默读,表演读,唱读,吟诵,小组竞赛等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意,在读中领悟诗情。根据自己古诗教学的体验及听同伴古诗教学的感悟,古诗教学可通过四读来进行。

第一是熟读诗文通大意。这里的“通”是了解、感知的意思。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古诗同样如此。甚至熟读比知义更重要。因此我们在学古诗时,应该让学生把古诗读熟(这里的“读熟”是通顺、流利)。这一点不难做到,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者是他人(同伴)帮助来完成,必要时教师可领读或对特殊的孩子做以指导,让学生自由练读,同伴听读,师生听读等等。也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如:这首诗大概写了什么意思?你读懂了什么等等。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语感及学习欲望。

第二是细读诗文知词句。这里的“知”是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意思。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古诗文同样如此。虽然古诗文的理解不同于白话文,但多数诗文中的诗句意思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的“欲”和“踏”都是重点词,可以让学生查字典,借助工具书或者是(同伴)研讨,尤其是“踏”字,在这里是指汪伦唱着歌并采着节奏来送我,学生只有细读诗句,才能抓住这些重点词语,为理解感悟诗意奠定了基础。而“桃花潭水深千尺”是一种虚指。如果学生掌握了古诗的虚写的手法,再加上细读就不难理解“深千尺”,“送我情”了。当然了也有特殊的一些词司,如果学生学习困难,老师可做适当的讲解,久而久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相信学生会学出兴趣的。

第三是品读诗文明诗意。这里的“明”是明白,懂得的意思。当然,有的同学心里明白也能表达清楚,而有的同学心里明白但口头表达不清。这是很正常的。因此,不需所有的同学都能说清楚,讲明白,在这一点上无需花费太多的时间,我们可通过品诗的程度来反映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因此,这里的品读是指让学生边读边体会,用心去读,领会诗意。

第四是诵读诗文悟诗情。这里的“悟”是体会,感悟的意思。对于诗文的思想感情是读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也就是说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朗读来感悟诗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多数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则是通过启发、诱导、告知学生诗情,并以你说,他说……是否说明白诗情来衡量学生的学会程度。因此,一些教师把说诗意,说诗情作为了教学重点,把大师的时间用在了这里。学生越说不会,就越让学生说,久而久之使学生对古诗产生了厌倦感,影响了古诗教学的效果。老师教的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尤其提倡诵读,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地尽情去读,可让学生配音朗读,男女生对读、比读、串读、分组读、表演读等形式,使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情感,从而达到热爱古诗的目的。

篇13:排列组合教学体会

教师要重视高中阶段排列组合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学好排列组合这一个知识板块, 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 得到几点经验。众所周知, 高中阶段的学习, 不仅仅学习的是课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实现对知识的延伸, 其实就是解决如何去学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学生们的认知能力的问题。认知学派心理学家, 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布鲁斯和奥萨贝尔都强调认知结构的重要性, 他们一致认为, 学习含有使新材料或新经验结为一体这样一个内部的知识组织机构, 即认知结构是非常重要的。皮亚杰指出, 这个结构是以层级性、整体性、可辨性、稳定性形式表现出来的。

一、调整教材内容顺序, 加强认知结构的层级性

基本知识的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们对一个知识的理解有几个基本阶段:对概念的基本认识、对基本知识的深刻理解, 对基本知识的应用, 因此对教材内容的调节, 应先使学生加强认知结构的层次。该单元的教学顺序是:排列与组合的概念、排列数与组合数的概念、原理与公式、以解题规律为主线, 排列应用题, 理顺学生学习排列、组合内容的认知层次, 加强该单元认知结构的层级性。

二、通过归纳总结, 增强认知结构的整体性

我们知道, 认知结构是人们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也就是知识在人们头脑中的系统组织, 它具有整体性和概括性。因此, 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 我们必须随着该单元教学进度的推进, 及时归纳总结已学内容的规律, 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概括水平的不断提高, 最终促使学生高效高质地整体掌握该单元学习内容, 从而形成整体性强、概括程度高的认知结构。

对于排列组合, 我们可以逐一分析题设条件, 采取科学处理策略。处理排列、组合问题的常用策略有:正面入手、正难则反、调换角度、整分结合、建立模型, 等等。但不管采用哪个策略, 都必须把题完整地解答出来。因此, 根据问题所采取的“处理策略”, 确定解题方法。解排列、组合问题的方法, 不同的提法很多, 其实归根到底, 不外乎以下几种:捆绑法、插空法、缩倍法、逐分法、隔板法、集合法、直译法、分步法、分类法、排除法。

三、通过排列组合的对比, 强化认知结构的可辨性

如果排列概念和组合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比较混乱, 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在学生头脑中无辨认性, 就会造成他们对排列和组合的判定不清, 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使用不准, 从而严重影响他们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正确性。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必须增强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辨别性, 以达到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排列、组合”认知结构之目的。

四、注意策略的教学与培养, 增大认知结构的稳定性

篇14:小学作文教学体会

【关键词】兴趣培养 看图作文 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三年级是习作的一个转折点,老师要引导学生从一、二年级的“写话”向“习作”和“写作”进军。一、二年级的写话是练笔,练习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对词句要求不太严格,只要能把问题或事情说明清楚即可,意在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写作风气,学生能写多少写多少,不过分讲究开头、结尾,从内容人手,让学生对写作有一定的兴趣,主张多一些自由,少一些束缚,但要写“真”写“实”,说真话,抒真情。就拿课本第六册“积累·运用”中的习作训练来说吧。这是一次看图作文,第二幅图要求想象画面,也可以动手画下来。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想象画面作文,在教学中,可以分为以下几步进行:

一、教给观察图画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图画

先让学生看一、二两幅图,说说画面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再根据这两幅图的内容来联系,想象第二幅图的内容,再在头脑中浮现画面,也可以画下来。只要学生想象合理,说出理由,我们就要给予肯定,不必要求一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这样也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将来能够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打下基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正确方法,先整体性的观察,然后再按顺序来观察,即由远到近,也可以从人物到景物,或从景物到人物,对于人物的观察,主要弄清人的身份、衣着、年龄、神态、动作行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景物的观察,要弄清图上的时间,地点及有哪些景,怎么样?让他们懂得这些,今后好在学习中灵活应用。

二、观察图画,亲身体验

在上这堂作文之前,我就让学生在教室外去进行观察人物的活动,我们远远看见一个人走来,就让学生猜这人的年龄,待那人走近后就有礼貌的与他打招呼,请他们解答我们刚才的猜测的问题,看学生的观察效果如何。这样的活动学生兴趣很大,接下来我就进行正课,再让学生观察第一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几个人,年龄,动作,服饰,表情,神态,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可不可以把他们看成是你和你的妈妈这样会更亲切些。这时,我看到有好多学生灵机一闪,不时发出“哦、哦”的声音,我知道这触动了他们写作的灵感。再看第二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又增加了几个人,这两个人和你的关系,每个人的表情怎样,尤其是妈妈,他会说些什么。这样,学生就容易把第二幅图的内容想象出来。

三、合理想象,扩展延伸

在本次习作中,除了要求弄懂画面内容之外,还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了保护环境,我们要“变废为宝”。借此机会在在班上开展一次活动,争做“环保小卫士”,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间接的批评教育班上在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体现了作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联系性,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四、理清顺序,进行写作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之后,已弄清了图上的意思,可以说是已算是一篇作文了,但是由于语言的障碍问题,学生还不能把图意说清楚,说通顺和说完整,因此,老师还要教学生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特别强调注意图与图,段与段之间的连接,某些地方还可以进行下水示范,注意要有多种示范文,不要只有一种,免得形成公式化,影响学生将来的写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写作,但老师要注意巡看指导。

五、作文评改

上一篇: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下一篇:我爱竹节海棠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