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农村要求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

2024-06-24

适应新农村要求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共8篇)

篇1:适应新农村要求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

适应新农村要求 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

中共**镇密南村总支部委员会

2007年初,密南村党总支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按照“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要求,试点推行了“村党组织领导、村代会决定、村委会实施”的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进一步规范村级事务决策、执行、监督程序,有力地推进了农村民主进程。

一、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发展定位

密南村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发挥位于海长沿线的便利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全村经济社会得到协调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中,如何使密南村又好又快地发展,是摆在密南村“两委”一班人面前的新课题。为此,密南村党总支一班人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在深入分析村情的基础上,确定了密南村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即以“四新一好”为目标,以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为突破口,按照市委要求,全力推行以“党组织领导、村代会决定、村委会实施”农村民主治理新模式,从转变领导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入手,充分发挥村代会民主决策监督作用,深化村民自治工作,推动村务管理向民主化、规范化转变,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努力建设文明、民主、富裕的生态农业村。

二、规范村代会运行机制,完善村民自治

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完善村级治理结构和制度。密南村按照推行新模式的要求,成立村代会并规范了运行机制,使村级各种组织有职有责,分工明确,运转有序。党支部抓大放小,掌握方向;村代会由虚变实,搞好决策监督;村委会依法管理,行使职权。经村民代表投票选举,密南村党总支书记王全会当选为村代会主席。村代会成立后,首先解决无事可议的问题。除村“两委”提出议题外,3名以上的村代会成员可联名提出议题,提交村代会主席。村代会主席收到议题后,提交到村党支部,由党员会议对议题进行初审把关。审核通过的,村代会主席在十日内召开村代会会议做出决议,并在村代会会议召开前三日将议题通知村代会成员,由村民代表征求所联系户意见。村代会会议每月召开一次,村委会主任汇报上次村代会会议决议的执行情况,向村代会报告本次会议的议题及实施方案,由村代会成员就议题及实施方案进行讨论和议决,所做决定由村代会成员过半数通过方可有效。会议指定专人记录,并制定专门的会议记录本,把会议有关事项一一记录在案,会后出席人员签名并加盖印鉴后,由记录人员整理归档,长期保存。成立村代会以来,密南村共召开村代会6次,议成了修硬质路、建休闲广场等6件利民实事。

三、实施民主治理,努力构建和谐农村

村代会会议运行机制规范后,村“两委”干部从许多纠缠不清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抓经济、促发展上来。村级事务公开化、规范化,“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化解了干群矛盾。农村干部群众都参与到全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决策中来,拧成一股绳,形成了发展合力,推动了构建和谐农村的进程。村代会会议表决通过的决议,通过村务公开栏等方式予以公告后,交由村民委员会具体抓好落实,村代会下设的村务民主监督小组负责监督检查决议的落实情况。今年,密南村根据村民意见,经村“两委”提议,召开村代会会议表决通过,由村委会组织实施,修建了村内硬质路19,099平方米,边沟1600延长米,修建3个垃圾场,完成了休闲广场8200平方米的基础工程和2400平方米农贸市场的基础建设。

篇2:适应新农村要求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

一、明确目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前几年,我区农村经济在长足发展的同时,各种矛盾也相继出现,群众上访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x,就必须以更扎实的工作、更有效的措施,坚定不移地加强村(居)民主管理,全面推行村(居)务公开。各村要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通过社区服务中心电子显示屏、电脑触摸屏、新闻媒介及版报等载体公告,建立固定的政务公开栏、财务公开栏,编印宣传材料、小册子等形式,把确定公开的事项和内容向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公开。做到既严格保守国家秘密,又达到政务公开的目的。

二、解放思想,进一步扩大村(居)公开内容范围 为了进一步推进全市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农村深入贯彻村委会组织法,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制度,保障村民的监督权,大力提高村(居)务公开的水平,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促进城乡三个文明建设,我们就必须进行村(居)务公开。政务公开工作的重点是除法律、法规和纪律规定必须保密和不适宜公开的内容外,凡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法定权利相关的事项,以及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实行公开。对暂不宜向社会公开的事项,也要向上级机关工作人员公开。

三、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村级管理水平

(一)规范村级财政管理,完善积累机制。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在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登记的基础上,对集体资产的占有、经营及日常管理作出明确规定,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加强村提留的收取和管理,对农田、渔塘、山林、滩涂等,要按承包合同按时收缴承包金。集体土地征用所获得的土地补偿费等收入,除青苗补偿、地面附着物补偿、劳动力安置等费用可分配到农民外,其他所得一律作为村集体收入,不得平分到个人。

(二)加强村级财务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村帐镇管,堵塞村级财务管理漏洞。规范和完善村财务公开制度和做法,特别是一些集体经济收支行为较多的村,要在增加村财务公开次数的同时,建立村级财务审计制度,对村主要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对村干部分配使用集体资金的约束力。要进一步健全村民理财制度,定期对村财务实行检查监督,公开监督结果。要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制度,实行重大事项由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一事一议,尽量避免决策失误。

(三)采取有效措施化解村级不良债务。对村级的各种债权、债务和担保金额进行全面彻底清理,对清理出的不良债务等多种途径进行有效化解,对现有的经济担保,要办好资产抵押等担保手续,降低风险。坚决制止新的不良债务,杜绝盲目为外单位和个人提供经济担保。兴办各种公益事业要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未经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讨论通过,不得轻易举债兴办。

四、加强领导,确保村(居)务公开快速健康发展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村(居)领导班子必须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充分发挥村(居)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承担起政务公开的职责任务。

(二)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规范的村级组织。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形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村委会合理分工、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村党组织的根本任务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建设,团结和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村委会要切实承担起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能,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三)加强对村(居)委干部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村干部掌握常用法律等知识,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切实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2篇)]篇一: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进一步加强强村务公开和基层民主管理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

和基层民主管理

近年来,各级把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作为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阳光工程”来抓,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解决。

一、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存在问题。

1、公开不够深入和规范。一是公开时间不及时,对公开的事项不按规定时间进行公开,有的一个季度或半年多才公开一次,公开时间间隔太长;有的随心所欲,啥时想公开就公开,不想公开就不公开;有的只在上级检查时才公开,平时无人问津。二是公开形式单一,仅限于公开栏的形式出现,不便于让大多数村民群众了解知悉村务;有的把公开栏建在不便于群众光顾的地方,群众难以观看监督;有的村对公开栏缺乏管护,风吹日晒雨淋及人为损坏严重,难以使用。三是公开内容不完整,有的只公布数额较小的费用,对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重点”等问题遮遮掩掩,避重就轻;四是公开程序不严谨,有的只公布了办事结果,缺少法定的程序,未按程序通过民主理财和审查,使村务公开缺乏说服力。

2、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目前,一些基层组织没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未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形同虚设。村民代表会、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监督小组作用发挥不够,监督作用流于形式。

3、轻视公开后的反馈。对有些事项的公开,只重视公开的形式,而轻视公开后的情况收集和处理,有公开无落实,很少认真考虑公开后如何搜集群众的反馈意见,认为公开了就万事大吉。尤其是对干部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及举报的事项不能正确对待,该正面答复解释的不答复解释,该及时整改解决的不整改解决,能拖则拖,有的还冷言相讥,导致群众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大局。

二、新农村建设应抓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推进继承民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1、深化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认识。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宣传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要求和标准,让乡村干部克服思想顾虑,树立公仆意识和群众观念,做到勤政廉政,切实解决怕公开、担心公开、不愿公开、不敢公开、不重视公开和不懂公开的问题。同时,广泛深入地宣传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解决群众不关心、不参与、不会监督、不敢监督等问题,为

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切实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2篇)]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对乡村干部的培训,使乡村干部全面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具体的操作程序,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自觉养成尊重农民意愿、办事透明公开的工作方法

2、整合部门力量,加强指导督办。县、镇村三级要结合实际,利用新农村建设县、镇派驻新农村指导,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强化各部门、人员的工作职责,严格落实责任制,切实解决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促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各镇、村及相关部门要着力在规范化公开和真公开上下功夫,实现村务公开更加真实、及时、全面。民政部门要全方位搞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指导和监督,从政策上引导其走向规范;经管部门要重点清理审计村民反映强烈,历年财务管理混乱村的财务,还老百姓一个明白,保障老百姓对村级财务状况的知情权;纪检监察部门要重点控制滋生乡村干部腐败的源头,教育和引导乡村干部自觉保持廉洁反对腐败的自律性,从源头遏制腐败蔓延;组织部门要重点协调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真正使两套班子协调运行,同心协力搞好村级经济发展,加快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同时,县、镇应按照村务公开的具体要求,设立村务公开专项经费,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帐储存、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并将村务公开纳入县、镇,村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考虑。

3、坚持原则标准,规范村务公开。一要规范公开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农村改革发展实际,对集体“财务收支,土地征用各项补偿收入,土地和集体财产的承包、租赁及收益,公共基建项目的投资方案和资金使用,工作目标执行情况和有关人员的补贴,涉及村民利益、强农惠村农政策、民普遍关心的其它事项都应逐项公开,让村民群众明白。二要规范公开程序。根据公开内容性质,凡需要村民知悉的事宜,按照事物发展先后顺序,都应一一让村民看清、看懂。如村财务收支帐目,既要让村民看收支票据、所记帐目,又要让村民看收支数额和用途,让集体有一本实事求是的文字帐,让村民有一本心里亮堂的明白帐。三要规范公开时间。按照有关规定,对凡需要村民明白的村财务收支等内容和群众比较关心的事项至少每月公开一次,让大多数群众知道。四要规范公开形式。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公开,应根据公开内容的性质决定,重视和加强阵地建设,采用灵活多样的公开形式。凡需村民集体讨论、民主决策的重大事项,应提前通知村民,定时召开有关会议讨论决定,并及时公开结果。对于向村民宣传性的事项和经常性需要村民知道的内容和事项,可采用书面张贴的形式在公开栏内公开。

4、完善制约机制,强化监督管理。首先是加强和完善党支部对村委会的有效监督。其次是加强群众对村委会的监督,通过村务公开监督、民主理财小组、民主议事小组,民主评议村干部和村委会,定期向村

民大会报告等方式,对村委会进行全方位经常性监督,避免村委会在重大问题决策上失误。确保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三是加强村级配套组织对村委会的监督,使其更具有针对性,促使村委会及时、认真地解决工作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二: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民主管理的建议

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民主管理的建议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的重要条件和切实保障。多年来,我县广大农村认真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村委会自治工作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民主权利观念和民主意识淡薄,民主管理有“过度自治化”的现象,村民自治有的内容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范围;村委会擅自做出不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决定或随意增加村民的非法义务;民主监督中存在形式主义等。

建议:

一、严格执法,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指导村委会开展自治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对违反《村委会组织法》,侵犯村民利益的行为要及时查处,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促进村民自治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转变观念,改进农村的管理方式。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引导村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正确指导和帮助村民开展自治工作。乡镇部门工作人员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进政府对农村管理的工作方式、方法,依法履行职责。村民自治虽然是农民自己的事情,但政府主动推进是村民自[切实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2篇)]治规范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发展教育,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的民主政治实践,它的运作与村民主体的思想文化状况密切相关。目前,我县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村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对村民自治运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壮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村民的文化思想水平、民主素养和政治参与意识,是保证村民自治规范运作、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必要的前提。

篇3:适应新农村要求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

一、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事关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善, 是巩固基层政权, 扩大基层民主, 实行民主监督的重要手段。因此,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建立组织, 完善制度, 并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村级财务管理领导小组, 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使之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抓制度建设, 提升代理水平

要继续完善会计委托代理制度这种新型村级财务管理模式, 按照《巴林左旗嘎查村会计代理制度实施方案》和《巴林左旗嘎查村财务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进一步规范代理工作。

三、抓好内部审计, 强化财务监督

为保证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要切实抓好村级集体财务的审计工作。一是日常审计与重点审计相结合;二是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 事前审计主要对每笔开支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审计;事后主要对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计, 这样就把住了关口, 消除了内在隐患。三是报送审计与就地审计相结合, 在按时开展报送审计的同时, 定期对各村进行就地审计, 目前要重点审计村级“一事一议”资金的收取、管理和使用情况和村集体统一经营项目资金的收支情况。

四、切实抓好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

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 成立民主理财小组, 做好财务公开, 每季度初的3至6日为财务公开日, 由代理中心填制好财务公开表, 并在各村公开栏内张榜公布, 接受群众的监督, 充分保障农民群众对村级财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总之, 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既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维护集体经济利益的重要保障, 也是保障农民主人翁地位的有效载体。在新形势下, 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充分认识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 把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搞好, 使之成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篇4:适应新农村要求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

一、思想政治建设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指党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所进行的建设活动,以实现党的思想、政治领导,也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使全体党员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的建设包括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建设等,其中思想政治建设处在首要地位,它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保证、基础和前提。

思想政治建设决定着党建设的方向和内容。我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建设要根据指导思想确定各项建设的内容、方针、制度、目标等。如果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将进入歧途。思想政治建设还决定着党建设的效果与质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根本上解决党面临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武器。

回顾我党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思想政治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又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这一优势不能丢,因为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战斗力,就是因为有了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当前世界在深刻变化,我国也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复杂艰巨的任务。要经受住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把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加强思想建设,教育和引导全体党员和干部注重学习、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二、当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运用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技术教育承担着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职校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树立,关系到学生成长成才。而在一些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存在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没有得到实质性突破

目前职业院校生源日趋紧张。为摆脱困境,吸引更多的生源,各职业院校提前几个月就开始招生宣传发动工作,有些学生还没进校就预定好工作单位,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却没有很好考虑。部分领导认为“抓好招生就业是头等大事,思想政治工作下不下功夫成效不明显”,认识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部分学生认为选择职业院校就是学一门技能,缺乏对道德修养重要性的认识,也体会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生发展、社会存在中的意义。同时,职业院校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上,部分院校甚至为突出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而压缩一些基础文化课,如思想政治课。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特色和创新

有部分职业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采取应付式方式对待,即上面布置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从学校自身特点和实际出发;有的单纯地模仿其他学校的做法,照搬照抄,依葫芦画瓢,跟在别人后面走;有的以集体会议等内容与形式均单一的方式进行,工作没有针对性。在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下,在新时期新特点下,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时代感不强、方式方法滞后等问题,对已发生的深刻变化缺乏足够认识、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创新。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情况欠佳

有部分职业院校成立时间不长,原有中专模式还无法摆脱,同时急于向综合性大学的管理模式进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人员上,存在人员参差不齐等各种问题。有些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不到位,个别教师理想信念淡漠,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存在模糊认识;有的教师只把工作当作谋生手段,没有强烈的事业心,不能深入学生调查了解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有的课堂上只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的职业院校对辅导员重视不够,专职辅导员较少且素质不高,个别的还存在聘用临时员工担任辅导员的现象。

4、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不健全

有部分職业院校在工作机制上虽然设立了学工处、思想政治课部等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但学校各部门合力不够,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党政工团一起抓才能见成效;有的职业院校在激励机制上片面注重专业和技能教育,严重挫伤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有的职业院校在评价机制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随意性和主观性太大,影响了工作实效性;有的职业院校在保障机制上存在经费紧张问题,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费用缺乏,德育基地减少甚至没有。

三、适应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求加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确立适应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求的新理念

学习型党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习全民化,学习成为一种全社会普遍化、制度化的行为。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学习,也包括在职学习、社会学习等。适应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拓宽领域,扩大覆盖面,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普及化的理念。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坚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其个性,理解其差异。职业院校要在全面渗透、全面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面向全校宣扬新时代学习典型,树立良好形象,激发学习和创新精神。职业院校要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使社会上具有各种功能的组织都成为教育的组织,从而形成大众化的教育运行机制。

学习型党组织强调学习终身化,学习不再只是人生起步、就业准备阶段的事,而是终身的事。适应这一理念的要求,以人为主体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转变理念,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终身化的理念。职业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疏通教育渠道,形成人人受教育、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教育的教育格局。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要和人的进步、自由、尊严联系起来,向人的现实生活回归,更加关注人的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使教育充满人性,成为提升人的需要层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基本途径。

2、建设学习型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是一群知识层次较高的人,他们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思想复杂。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教育人的人,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需要进行终身教育。只有不断提高人的学习力、创造力,通过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团体学习等提高学习的修炼,做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原有的基础上重焕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永葆队伍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建设学习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最重要的是提高队伍的学习力,特别是信息处理能力,而非死的知识的存储。提高学习力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包括马列主义等重要思想、科技文化知识、计算机的应用知识等,更主要的是明确学习的动机和目的,把学习、工作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讲究实效。提高学习力同时需要将外部的智慧和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财富,包括请专家讲座、学生和同行评价等,随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进行改善,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使学习更有成效。

建设学习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需要创新学习方法,注重建立学习教育的纵横网络,全面推进继续教育,坚持开展广泛调查、学习研讨、全员读书等活动。全体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参加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将学习贯穿于每个人职业生涯的始终,同时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者的任务进行不同的专业培训,并通过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来营造比谁学习有成效、业务过得硬的浓烈氛围,增进和更新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知识,不断提高思政工作水平和能力。

3、创设适应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求的内部制度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不仅需要学习理念的确立和学习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还需要创新内部机制。

一是要建立完善管理机制。要确定学习的场所和时间,建立自学制度,明确学习内容和指定学习计划。要建立考勤制度,集中学习培训,并做好学习培训记录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要建立学习交流园地,交流学习心得,促进学习方法等。

二是要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要引导思想政治工作者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上进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鼓励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对学以致用的优秀人员,在选拔任用、人员聘用、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

三是要建立完善监督机制。要建立严格的学习督查制度,定期检查学习笔记、成果及记录等,确保学习不走过场,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要将检查结果作为考核评比的重要依据。

四是要建立完善联动保障机制。要争取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学校、社会资源等,形成齐抓共管、层层推进的工作格局,做到人人重视并参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注:本文作者洪礼章系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职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王爽.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学习型组织建设[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唐思鲁.确立思想政治建设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首要地位[J].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00-06,12(2).

[4]双永青,武显微.建设一支学习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05,16(5).

[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338.

[6]彭定光.高校德育的困境与提高德育效力的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2.

[7]刘向阳.以人为本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湖南社会科学,2007,(4).

[8]何小英,等.论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J].湖南社会科学,2001,(4).

[9]徐文龙.学习力最本质的竞争力[J/OL].康城书院网,2003,10.□

篇5:适应新农村要求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

党的十六大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不仅进一步强调发展党内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把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不

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总结为五十五年来党执政六条主要经验的重要内容,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指导原则,要求全党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加以完善和丰富,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事实上,当前随着农村各项民主进程的推进,农村党员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也已给农村党组织如何转变工作方法,切实保障和维护好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不断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出了新的课题。近年来,余姚市委结合在全市农村开展的“先锋工程”建设,以建立“五项制度”、落实“五个权利”为重点,对新形势下加强村级党内民主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加强村级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村级党内民主建设,是适应农村村民自治进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现实需要。随着村级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村委会直选后,大多数农村党员群众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出现了“两个转变”的现象:一是参与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热情提高,愿望日趋强烈,从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转变;二是广大农村党员群众对民主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真正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从对民主形式的低要求向民主形式与内容并重的高要求转变。同时,村党组织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有的地方甚至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部分村出现了村两委会关系不够协调,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下降等新情况,迫切要求村党组织强化党内民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建立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以党内民主的发展,示范和带动村民自治的进步。如当前在村民委员会选举已经实行“海推直选”的情况下,村党组织委员尤其是书记的选举,大多数地方还停留在过去那种“上面定人头,党员举拳头,群众没花头”,三、五个委员举举手的做法,不仅党员群众不满意,就是选出来的村党组织书记自己也感到气不壮、腰不直。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建设和发展党内民主,使党的工作更加顺应民意,农村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加强村级党内民主建设,是解决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现实需要。

2001年,余姚市在全省率先进行了行政村区划调整工作,全市行政村总数由811个减少到269个,全市268个行政村党组织(其中1个村已撤村建社区),共有农村党员30653名,其中行政村党员总数为23341名,平均每个村有87名党员,最多的有200多名党员,村的规模明显增大。同时,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村党组织还面临着土地征用、社会保障、外来人口管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情况。但从农村党组织的建设现状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村级民主管理制度不够规范,民主监督渠道不够畅通,使个别村党组织班子政策法规意识淡薄,制度建设不完善,制度执行不到位,村务管理混乱,群众意见大;少数村干部宗旨观念淡薄,服务群众意识较差,作风不实,工作脱离群众,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这些都对村党组织如何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完善执政方式,有效提高领导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上述情况与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我们加强村级党内民主建设,一方面教育引导村级党组织及时转变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通过完善工作制度和规范办事程序,不断提高解决农村复杂问题、驾驭村级各项事务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切实增强村干部的群众观念、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群众威信,进一步密切农村的党群干群关系。

3、加强村级党内民主建设,是促进农村党员队伍作用发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

篇6:适应新农村要求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词:协商民主,新农村建设,村民自治,社区文化,农民组织化

一、协商民主的涵义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对协商民主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将协商民主界定为一种决策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每个公民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自由地表达意见,愿意倾听并考虑不同的观点,在理性的讨论和协商中做出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决策。[1]二是将协商民主界定为一种治理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促进政治话语的相互理解、辨别所有政治意愿以及支持那些重视所有人需求与利益的具有集体约束力的政策;三是将协商民主看作一种社团形式,这种社团的事务受其成员的公共协商所支配。[2]

协商民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协商的前提是社会的分层和利益的分殊,形成参与协商的多元主体;二是协商的主体完全平等,不存在一个事先的权威影响或操纵协商各方及协商结果;三是协商的内容主要是公共利益事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四是协商的形式宽松自由开放,每个参与主体都可以充分表达意见,最终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共识;五是协商的目的是为了赋予立法、决策以正当性,以实现参与政治和公民自治的理想。杨(Young)把协商民主归纳为四点:第一是包括(inclusion),所有受影响的公民都被包括在决策的过程中;第二是政治平等(political equality),所有受影响的公民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利益;第三是合理(reasonableness),参与者要有开放的胸怀和认真倾听的态度,愿意改变个人不合理的偏好;第四是公开(publicity),参与者要公开说明自己的利益和偏好。[3]

概括起来,协商民主意味着政治共同体中的自由、平等公民,通过参与政治过程,提出自身观点并充分考虑其他人的偏好,根据条件修正自己的理由,实现偏好转换,批判性地审视各种政策建议,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它既肯定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又尊重国家与社会间的界限,力图通过完善民主程序、扩大参与范围、强调自由平等的对话来消除冲突、保证公共理性和普遍利益的实现,以修正传统民主模式的缺陷与不足。因此,协商民主是一种治理形式,其中,平等、独立的公民、政党和利益集团等组织在公共协商过程中,在广泛考虑公共利益的基础上提出各种理由,通过制度化协商,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从而改善民主质量。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新的治理形式,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参与到国家管理的过程中,使农民能够通过合法的组织代表自己的利益,合法的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可以说,“管理民主”是构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内容。“管理民主”实际上就是要保证农民在基层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事务中当家作主,它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方面,互为因果,构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统一体。而发展以平等、自由、理性与共同协商为特征的协商民主能够有效地整合民意,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协调利益冲突,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激发公民政治参与和公民自治,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保护弱势群体,稳定社会秩序。将协商民主理念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能够提高“管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机制,从而推动新农村的民主政治发展。

二、协商民主视野下的村民自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经济利益越来越多样化,农民实际上被分化为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利益群体的要求往往不尽相同甚至彼此矛盾。这就要求一种途径来整合民意,从而和平、有效地协调利益矛盾,解决利益冲突。协商民主作为一个政治过程,尊重各种不同的利益,承认多元社会的多元利益冲突、分歧;在讨论共同问题和冲突的过程中,各种利益能够自由表达并得以充分考虑;协商民主能够有效地促进不同利益主体间的深层相互理解,并且最充分地调动农村中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凝聚力量、集中智慧。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入协商民主主要是将协商的理念引入到村民自治中。

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核心,村民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形式,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础上,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进而实现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村民自治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参与管理农村公共事务,切身体验和感受民主的机会,促使农民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法律意识、民主监督意识的提高,也推动了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想实现农村的持续发展及利益的和谐,关键是调动农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协商民主引入到村民自治中,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实行民主协商。

(一)民主选举中的协商

村中的基本事务不可能由一人或几人说了算,必须交给群众去讨论,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但由于村民会议涉及人员广,范围过大,难以召集等客观原因,决策事务不可能由全民参与的村民会议讨论。这时就需要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成员和村民代表,村上重要事务的决策,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定夺,这样拍板决定的事务,实施起来能适应群众。村民在直选的过程中学会了谈判、沟通、协调、了解和妥协,这些经验是民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通过农民对村民委员会选举的不断参加和对村级事务讨论的参与,村民表现得越来越成熟和理智。村民可以随时向村委会成员或村民代表提出意见和建议,提出工作要求,这样更能缩短村委会成员与村民之间的距离,为村民和村委就村中公共事务的协商讨论提供良好的氛围。

(二)民主决策中的协商

民主决策能反映出绝大多数人的意愿,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也是村民自治制度的核心。在村民自治制度中,村民积极参与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户代表会议,表达自己的意愿,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全村重大事务进行讨论并做出决策。目前,在我国农村大多采取“一事一议”制度,凡涉及本村发展和全体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都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专题讨论,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在集思广益、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决定实施。这使得村里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因为通过协商形成的决策,充分考虑了所有人的利益要求,并且在协商过程中遵从理性的指导,这使得协商结果即所达成的决策极具合法性。协商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平等地参与到决策形成过程中,任何人都不具有超越他人的优先性,参与者机会平等、权利平等,并以公共利益为导向,通过讨论、说服的方式达成妥协形成决策。这种决策由于建立在程序合法的基础之上,因而可以得到参与者的普遍遵守。协商民主坚持求同存异,蕴涵着合作、参与、协商、包容的精神,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包容和吸纳各种利益诉求,在协调多元化利益的同时能够很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在理性的讨论和协商中做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决策。通过协商民主这种理性的决策形式所制定的政策,相对于由政府单独制定的政策来说,执行起来更容易。因为其在制定过程中己经充分考虑了各种不同利益主体的不同偏好要求,而且这些所推行的政策也正是满足民众诉求的、是民众所需的政策。因而,通过采用协商民主的方式,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充分动员广大人民的参与,切实考虑其政策需求和偏好,可以有效避免政策严重脱离实际,使得制定的政策符合当地当时的情况,有助于政策顺利有效的执行。

(三)民主管理中的协商

在我国村民自治制度中,对村日常事务如劳动积累、集体提留、财务支出、计划生育指标、宅基地划拨等实行民主管理,农民享有管理农村内部公共事务的参与权,这有利于缓解长期以来民众对政权组织的对抗心理,消解基层政府的“信任危机”,增进基层政权的合法性。同时,通过民主管理过程中的公共协商,村民与基层政府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村民可以平等的参与公共事务、公共决策,尤其是那些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乡村公共事务和公共决策,村民和基层政府通过理性的共同讨论,做出民主合法的决策等等。这种民主管理中的协商培育了农民的民主运作意识,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凝聚力量、集中智慧。

(四)民主监督中的协商

协商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它强调理性的观点和说服,而不是操纵、强迫和欺骗。因此,在村民自治过程中,对村干部的行为进行民主监督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可以防止村干部滥用权力,而且可以培育农民的民主监督意识。在实践中,村民们自发组织了一些如众人事务管理委员会这样的机构,职责就是对村委会成员的行为进行民主监督。村民们对村委会的工作有什么意见,可以向众人事务管理委员会反映,由委员会向村委会交涉解决,同时这个委员会也主动地监督村干部的行为[4]。在这样一个畅通的监督渠道中,村民同委员会、委员会同村委会之间通过自由平等的对话来消除冲突,保证乡村公共利益的实现。

然而,现行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历史很短,并未形成一种政治理念被各级政府和农民真正接受并潜移默化地左右他们的行动。民主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还没有成为农民的一种生活习惯。同时,我国农村社会现在还是一种传统的身份社会和人情社会,家族关系、亲属关系、宗法关系根深蒂固。家族势力、宗法势力、金钱势力常常干扰村委会选举以及基层民主的施行。更为关键的是,许多农民由于文化素质的制约,不知道如何去管理自己的事务;同样,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实行“自我管理”的组织,也缺乏管理者应具备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5]。要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推行“协商”这一民主形式还需要相关的制度建构。

三、协商民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现路径

协商民主虽然起源于西方,但在我国有着广泛的运用空间,对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发展有着借鉴作用。为了更好地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协商民主,我们有必要营造协商民主的土壤与氛围,即建构一套公共协商的制度使农村公共领域更宽容和开放,让每个农民都有参与公共协商的机会,弱势群体能够像具有组织优势的团体一样培养自身的政治能力,公开表达自己的意愿。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协商民主的制度载体、文化载体和组织载体。

首先,制度载体: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1)建立严格的民主选举程序规则,贯彻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基层政府和村级党组织放手让村民行使选举权利。(2)完善民主决策程序,具体而言:第一,扩展村民自治组织民主决策的范围,把一切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务,如确立承包形式、划分宅基地、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分配等都交给群众议决,保障民主决议的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第二,落实村民自治组织民主决策的形式、程序,定期召开村民会议,规模大、人口多的村可实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使民主决策成为一种经常性的工作;第三,树立民主决策的权威,使村民对关系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不仅有发言权、建议权、而且有修改权、否决权,并且当村民的表决同村委会的倡议发生矛盾、冲突或分歧时,只要经过法定的程序和通过法定的形式就坚决按照村民的意见处理,使村民民主决策真正符合群众的意愿和利益。(3)完善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管理。村委会不是政府行政机关,不能对村民实行上对下的行政管理,村民是村务管理活动的主体,有权参与管理活动。应广泛地向村民宣传村民自治的本质,鼓励广大农民参与村中公共事务的管理。同时,村民委员会应在管理上改变过去那种强迫命令的方式,而是与农民群众民主协商,共同管理乡村公共事务。(4)建立村民自治民主监督机制,村委会定期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村委会干部定期述职,接受村民的评议,并且对主要负责人进行绩效考核和长期监督。实行村务公开,将群众关心的财务帐目、收益分配等公之于众,使村民有机会、有条件实现对村民自治的监督。

其次,文化载体: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建立先进的农村社区文化。

具有群体性、共享性、参与性、公开性、公益性、一致性和整体性等特征的先进农村社区文化能够有效地协调个性化的、分散的农民个体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协调农民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目前,村民自治组织对农民个体的利益协调不是仅仅建立在利益对象、社会制度的供给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农村社区文化、道德、伦理的基础上,它降低了农民个体之间的信息收集、判断、分析和处理成本,使农民个体的利益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利益整合、利益导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培育先进的农村社区文化,对村民进行必要的政治知识、法令、制度、规则、程序和政治技能的教育、传授和训练,使村民熟悉政治生活,了解民主规则和程序,掌握民主生活技能,从而直接参与民主政治过程,实现农民个体的归属感、使命感和被认同感,提高农民个体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对一些农村传统的仪式、风俗、习惯、信仰给予尊重和扶持,在先进农村社区文化引导下,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诚信、道德、伦理机制得到最大的发挥,并构成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基础并发挥新的贡献和作用。

再次,组织载体:培育民间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中的弱势群体,农民缺乏组织性,农民的分散化状态使得他们没有影响公共政策的能力,即没有人或组织来代表他们的利益,表达他们的利益主张与利益诉求,并通过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来实现社会制度的公平以及他们合法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因此,要加强农民的组织化建设,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增强其在民主选举过程中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维护能力,彻底改变农民在乡村权力格局中的弱势地位和被动态势。要强化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使其努力养成自主参与、有序参与、温和参与和为切身利益参与的成熟而理性的公民文化意识和习惯。

同时,政府应引导和组织村民建立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形成村民利益共同体,依法维护村民自身的各种合法利益。要切实贯彻《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立法宗旨,真正实现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权利,建立村民自治组织的利益代表和利益表达机制。培育和发展村民互助组织,实行互利互助,共同发展维护村民的政治和经济权益。

参考文献

①DavidMiller,Is Deliberative Democ- racy Unfair to Disadvantaged Groups?[A]. Maurizio Passer in Dentreves.Democracy as Public Deliberation:New Perspectives[C].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p201.

②Joshua Cohen.Deliberation and Demo- cratic Legitimacy[A].Deliberative Democ- racy: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C]..The M1T press,1997,p67.

③YoungIris Marion.Inclusion and Democ- rac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

④王连喜:“村民自治与农民民主”[N].中国人大新闻,2003年5月6日。

篇7:适应新农村要求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词】思想;工作作风;培训;管理

随着烟草行业深化改革,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控烟呼声的日渐高涨,国际卷烟巨头虎视眈眈。就当前形势下,坚持专卖专营制度,如何科学谋划实践“三大课题”,提升“五个形象”,处理好国家、社会和行业的关系,切实维护好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从而推动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和追寻行业发展方向,完善专卖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内部监督管理体系,不断推动行业自我改革,自我完善,自我创新,激发行业发展潜力,致力建立一支职业素质高的员工队伍,才能从容应对新局面,解决新问题。

一、从当前基层队伍工作具体情况来看,存在着以下问题

1.思想作风散漫,认识存在偏差

一是职工理想信念“淡化”。部分干部职工过度关注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等涉及切身利益的方面,个人思想主义,个人色彩日渐浓重。个别干部职工上班时间玩游戏或做私事,则重私心。

二是敬业精神“惰化”。有些人习惯于墨守陈规,安于现状,不愿接受新生事物,缺乏创新思维,进取意识弱,对自我工作标准低,工作不细致、缺乏担当,得过且过,出现爱岗不敬业、安心不尽心、出勤不出力等现象。极个别老员工以“惰化”精神来误导年轻员工,造成日常工作向短板看齐,工作落实不到位。

三是团队意识“弱化”。有少数人抱有“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态度,没有较强的凝聚力、向心力,缺少互助的意识,不懂团队精神,没有集体荣誉感。

2.工作积极性不高,作风漂浮

一是有些基层员工在工作中欠缺主动性和压力感,没有行业危机意识,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有时需借助外力的推动,上级压力才表现出间歇性的工作热情。有的追求上进、勤勉的员工没有在合适时间提拔到合适的岗位,严重制约了这部分員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个别基层员工时间观念不强,工作热情不高,有懒惰的习气,办事慢慢腾腾、拖拖拉拉,对待上级临时安排的工作采取忽悠的态度,有时安排下去没有了回音。还有极个别的在工作中存在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是一个样的思想,缺少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部分岗位的老员工习惯运用陈旧的工作方法行事,对新情况、新问题缺乏灵活应变能力,还有一些员工仅于被动和应付式地完成工作任务,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愿深入、细致地做工作,遇工作被动时,不愿从自身找原因,不善于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采取置之不理或者随意处理的工作态度。四是有的同志不能严格执行组织纪律,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求不严,标准不高,遵守制度不到位,有的不遵守上、下班纪律,迟到现象虽少、但早退和溜岗现象时有发生,查起岗来部门临时补火,工作作风存有自由、散漫。

3.学习风气不浓,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学习自觉性不强。部分基层员工因好学,做事勤,使得比其他员工事务多,忙、累,久而久之致使这部分员工存有“学得多,做得多,错得多,罚得多”的负面思想,致使对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不想学,不愿学甚至不敢学的想法。有些基层员工不求上进,做事懒散,学习抱着敷衍应付的态度,对组织的各类培训,采取各种借口推脱,这类员工反而落得工作事务少,轻松,从而给积极向上的员工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还有极个别员工存在“学习无精打采,娱乐精神百倍”,学而不思,思而不学,浅尝辄止,效果甚微。

二是学习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重学历、证书获取、轻能力培养,不少员工参加学历教育和各类技术职称考试,采取投机取巧获取一纸文凭、证书,是为了谋求更多福利的资本和条件,没有真正意义上学有所成,造成学习与实际工作脱钩,文凭、证书与实际文化水平不能完全画等号。虽然干部职工学历越来越高,各类职称资格证书越来越多,但工作能力却越来越差,专业人才越来越少。

三是人员配置不一,素质参差不齐。目前行业员工基本由原有职工、统一招聘考试人员、复退军人共同构成,素质参差不齐。随着行业不断改革,竞争日益激烈,对员工的综合素质日益提高,各类业务能力培训和考试越来越多,各种技能鉴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一些员工有学习抵触,考试疲于应付心里。

二、加强基层队伍建设的建议

1.正面引导基层员工思想转变

一是要向员工传达、分析国内外烟草行业严峻形势,从宏观上对整个行业所处的阶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从多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去引导员工,转变思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及职业危机感,使每位员工意识到企业繁荣发展与他们息息相关。

二是在关注员工工作之余,要适度关心员工生活与成长,通过加强思想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提高基层队伍的思想认识,定期、不定期地对员工进行价值观、道德观、权利观、传统习惯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进行有力熏陶,强化基层队伍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增强每一位员工的团队意识。

三是企业要做到以人为本,增强员工归属感、忠诚度,不断增强队伍凝聚力。企业可通过定期开展与基层员工谈话谈心活动,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打开心结,使每位员工心中树立“企业乃大家,没有大家哪有小家”的信念,同时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缓解工作的压力,增添工作情趣,让员工感受到在快乐中工作,在工作中得到快乐。

2.建立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

首先在用人机制方面要根据每位员工的素质、性格、能力、特长,放到合适其的岗位上去,使其尽可能地发挥聪明才智。

其次,要建立员工的晋升渠道,让追求上进、勤勉尽职的员工看到希望而积极工作。

再次,在提拔用人方面要深入调查,广泛征求建议,实行公平、公开、公正、透明,把真正有威信、有能力的员工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使其得到更好地提升自我的平台。

3.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

首先要细化相关的考核制度,考核指标标准设置要与员工的目标预期价值和判定可能实现接近,考核结果定量化,各项指标、数据易于理解,并制定合理的薪酬激励,尽可能地向基层员工倾斜。

其次,各个部门绩效考核需具有可比性,将每月绩效考核过程、结果公开化,方便部门之间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存在的差距,激发部门之间的竞争意识,同时也可让每位员工对绩效考核过程有更清晰地了解。

再者,企业要重视员工对绩效结果的反馈,切实有效地掌握员工实现岗位目标的进展情况,通过交流与沟通及时肯定员工的工作成绩和指出其不足,提高员工的自信心,激励其更好地奋发上进。

最后,将部门、员工的绩效考核纳入年度部门评先、员工评优、晋升、提干的依据,同时让每位员工了解自己的优势、不足,调整努力方向,提高员工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4.健全员工培训体系,提升员工创造性

一是企业要对员工多做调查,少搞形式主义,弄清基层员工最缺的知识和技能是什么,注重个性化培训,丰富培训形式,针对不同培训对象采取不同内容和方式。

二是企业管理者要开动智慧,使员工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申请培训学习,愿意提高的项目,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有效提升,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三是企业要详细跟踪记录员工掌握培训内容的情况、工作方式是否改善、工作效率是升还是降等信息,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实行动态机制,使之更贴近实际工作。

篇8:适应新农村要求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词:性质定位分析;绩效价值分析;动力机制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093—02

深圳市龙岗区探索出的所谓“两票制”第一票是推荐票,或叫民意票,由村民推荐产生镇长的初步人选,并作为确定正式候选人的依据;第二票是人大选举票,即区、镇党委对已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资格审查后,提交镇人大主席团,由镇人大进行投票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推荐乡镇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候选人,使我党选拔干部从机关到机关的考核向社会、向选民进行民意测评的转变,扩大选拔乡镇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民意测验的范围,将人选直接交给选民选择,这正是“两票制”所蕴含的民主选举精神,对当代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对此,试做以下三方面的政治学分析:

一、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性质定位分析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范畴。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两票制”及其所蕴含的民主选举精神,既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基层政权建设,又推动着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因此,正是这种民主选举的精神和原则,把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没有民主选举,就没有基层政权建设的加强与完善,就没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我们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定位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范畴,其意义并不只是对以往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经验总结,更重要的是表明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将来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认为,民主是指居民与政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公民权利,主要是指公民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一个国家的公民权利表明这个国家的民主性质和民主程度。“谁享有公民权利,是表明民主的性质;谁真正享有民主,谁就是政权的主人;享有公民权利的大小多少,是表明民主的程度。”[1]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民主理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无疑地也是表明了村民与基层政权之间的关系。农村基层政权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村民就应是农村基层政权的当然主人。要使村民能够真正成为农村基层政权的主人,就必须使村民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过程中,充分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民主权利。

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绩效价值分析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封建专制传统的国家,缺乏法制,更缺乏民主。在封建专制统治的高压下,人民不敢为主人,也不能为主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虽然解决了人民敢为主人的问题,但人民如何才能有能力去行使主人可以行使的权利?这可以说是摆在我国政治现代化、民主化任务面前的首要问题。正是从解决这一首要问题出发,实行村民自治,并在此基础上对加强和完善乡镇政权建设所作的各种形式的改革和探索,最终发展成为从选民直接推荐乡镇国家机关领导人候选人到选民直接选举乡镇国家机关领导人,其目的就是要在各种自治形式中,在各种形式的改革和探索中,培育和融人一种现代民主政治的观念。一方面,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将逐渐消除了村民对政权的依赖,锻炼了村民的民主管理能力,培养了村民的政治素质,提高了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使村民逐步熟悉和习惯于民主的操作规程,造成村民基于基层民主所训练出来的宽容与协商精神,培育了村民独立的政治品格。另一方面,有利于重构国家与村民的关系。在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与村民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命令与服从的不平等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原有的不平等关系使国家与村民之间产生的磨擦和冲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激烈。因此,迫切需要调整与重构国家与村民的关系,“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被认为是如何改造传统的政治结构和权威形态,使其在新的基础上重新获致合法性并转换成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政治核心。”[2] 而国家与村民关系的调整与重构,是通过农村具有民主政治属性的基层政权建设才能完成。村民从关心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角度参与到基层政权建设中。能否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已成为村民选举和撤换村委会成员、乡镇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重要标准;抵制上级行政普遍存在的诸如滥摊派和不洁行为,也已成为村民对新任领导的最重要的期望。因此,正是通过这种具有民主政治性质的基层政权建设,使国家与村民的关系重构为:“政治上将国家与村民的关系置于宪法、法律的规范与监督之下,国家依法对农村基层和村民实行领导,村民依法履行对国家的义务,并约束自己的行为;经济上按照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处理国家与村民之间的利益问题。同时,也使村民可以有力地监督和约束上级政府的不合理收费和摊派。”[3] 这种监督和约束本身必然使农村基层民主自村级扩展延伸到乡镇,乃至更高一级,并成为推动国家民主、支持国家改革的基础性工程。

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机制分析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机制问题,实质是指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来源问题,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如何搞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最终决定着社会的政治。文化制度的理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结。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小农经济,对于中央集权模式的强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分散的、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必然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之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依附于自然环境而存在;在社会中,则表现出对于社会团体的极大依从性。人还只是作为物种的个体而非獨立的个体。所以,马克思指出,“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体,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体,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集体。” [4]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进入到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的依赖关系已经发展到人的独立发展形态。由于商品经济是一种以主体的平等独立和平等自由的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大量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表现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之间横向平等的契约关系和平等的竞争关系,以及行使约定的权利和履行约定的义务行为,市场主体为着各自的利益而进行经济活动,参与市场竞争和交易。因此,这种经济形式,它一方面要求具有强制力的国家制度以其内含的统治阶级所认可的价值标准对利益是否正当、合理作出权威的区分与认定,并以法定权利鼓励对正当、合理利益的追求;它另一方面又内在地要求由权威化的国家制度来保护平等与自由,限制或阻止对不当的非法利益的追求,从而维护经济秩序,实现主体自身的最大化利益。由此,必然会产生这样的政治要求:第一,政府的权力合法来自个体公民的赞同,例如,在自由选举中,体现了这种关系;第二,政治代议制,作为一种制度,它不是秩序、等级、社会功能和阶层的体现,而是个人的体现;第三,政府的目的在于满足个人的需要,保护个人的权力,使个人能够去追求他自身的利益。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使人之间的关系改变了,社会结构也必须随之而改变。由于社会制度是社会结构的组织形式,即是社会组织及其管理形式。因此,社会结构的改变也会引起社会制度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原理为我们正确认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产水平提高及其所引起的经济形式、农村社会结构形式的变化。因此,把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来源与如何建设基层民主政治混为一谈,误认为政府的规范和政策指导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动力来源,这恐怕是不切合实际的。片面认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源于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的理论观点,将会导致实践中忽视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忽视村民的主体作用,忽视提高村民民主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任何人、任何组织和任何集团从外部强加给社会的,而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时期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正是适应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要求,从社会政治方面保证了村民生产经营主体地位的需要,从而实现了我国农村治理模式的创造性转换。

另外,我们应该看到,广大村民作为农村基层民主的主体,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应具有主体作用。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基于政府的独特的作用和目前我国村民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尚未养成民主习惯的现实,由政府加以规范政策指导,这是非常必要的。政府的这种规范与政策指导,从国家制度的层面上看,主要体现在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供给上;从各地方实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则主要体现为地方政权系统的不同层级部门推行基层民主政治的意愿和行为对该地村民民主政治建设效果的直接影响上。如果没有有关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示范的政策导向,没有地方政府的组织规范,村民所要求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不可能迅速落实到我国农村基层的。由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作用的特殊性而决定,它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政府的这种规范与政策指导并不等于基层民主政治本身,而应是对基层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法律化和具体化。

参考文献:

[1]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67.

[2]于建嵘.对村民集体对抗基层党政事件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0,(4).

[3]张静.乡村制度诸问题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79.

上一篇:宣传婚庆公司下一篇:2010暑假社会实践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