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 奋力新作为

2024-06-28

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 奋力新作为(精选8篇)

篇1: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 奋力新作为

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

奋力新作为

观音井小学

王文举 作风“新常态”,是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显著成果。“新常态”与“旧常态”相比,“新”在理想信念的强元固本,“新”在作风建设的返璞归真,“新”在失范行为的拨乱反正,“新”在精神状态的祛邪清淤。对此,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应充分认识、积极适应,争取新的作为。

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要打消顾虑,坚定信心。面对新常态,要充分认识到我们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和持续发力的恒心,彻底丢掉作风建设一阵风的幻想,进一步坚定对中央正风肃纪的信心,打消顾虑,主动调整思维、心态和行为,积极适应这一新常态,迅速在新常态下来谋划和开展自己的工作;要持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学习,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始终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拼搏奋斗。对教育工作来说,我们要巩固和扩大教育实践成果,持续改进作风,积极作为,为教育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要自我约束,规范用权。面对新常态,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懂得,与其他人相比,做党员干部就必须遵守更多的规矩、接受更严的约束,我们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和行动自觉。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加强自我约束,习惯在严于律己中担当责任,习惯以清风正气干事创业,时时处处严格按章办事,成为普通党员、群众的榜样;充分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要做到规范用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切实为群众谋福祉,这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本分和应尽的职责。对教育工作来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用制度管人、管事,规范服务行为,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要坚守底线,接受监督。面对新常态,我们党员干部要自觉坚守党纪国法、思想道德的底线,心存敬畏,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坚守底线的模范,努力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楷模。廉洁从教,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改进工作。主动接受社会群众的监督、评判,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要适应期盼,提高标杆。面对新常态,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积极顺应人民的期盼,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以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自己,以焦裕禄精神为标杆,思想境界要更高,履职能力要更强,工作标准要更高,服务效果要更好。在日常工作中,要自觉牢固确立群众观念,多办人民群众期盼和欢迎的事。

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要提振精神,勇于担当。新常态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为能干事、干成事者提供了舞台。面对新常态,我们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提振精气神,弘扬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忠于职守、专于事业的精神,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发展的大局中展现作为,不负党和人民群众的期望。克难奋进,迎难而上,积极创新作为,为教育事业做出新贡献。

2016年3月25日

篇2: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 奋力新作为

当前“新常态”成为广大公众耳熟能详的热词,作风建设、依法治国、深化改革等等一系列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新常态下我们该怎样立足本职工作,适应这些新常态呢?

一、树立正确价值观,摆正心态。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收官,“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从严治党”已然成为党内生活新常态。作为公职人员,必须端正思想,保持头脑清醒和一颗平常心,无论谋事还是做人都要严格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从严从实抓作风,持之以恒改作风,把握机遇,净化自身,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追求,全身心投入供销社事业之中。

二、树立正确人生观,真抓实干。在作风建设和从严治党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常态”下,我们供销社人要摒弃那种“不干事就不会出事”的理念,“干与不干一个样,早干晚干一个样”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脚踏实地,把精力投入到落实上,重实干、办实事,把推动问题解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为党政分忧、为企业解难、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进一步转变作风,把工作抓紧、抓实、抓细,努力把供销社建设成服务“三农”的窗口,成为展示供销社良好形象的窗口。

三、树立正确政绩观,务求实效。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发扬钉钉子精神,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气,以 “咬定青山不放松”韧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尊重规律,多动脑筋,多花心思,用心干事,用脑干事,用神干事,抓好新农村流通网络,强化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建设,切实做好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解决好农民“卖难”和居民“买贵”问题,做出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工作成绩,做出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真绩。

“识时务者为俊杰”,适应新常态、落实新要求,才能谋求新发展。作为供销社工作的我们只有立足当下,找准定位,才能实现供销社的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立足实际、解放思想。要认清当前供销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处于边缘化状态,几乎没有行政职权的尴尬局面,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的决定》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要严格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改造自我、服务农民”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肃认真的整风精神,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其次要苦练本领、真抓实干。“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只有扎根实际,干出成效,让实际成效成为最会说话的广告。供销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只有真正学会群众语言,读懂群众表情,了解群众心理才能更好做好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一门大学问,要心系群众,深入群众,与群众拉家常、聊农事,通过各种有效渠道,知道群众诉求,即有效的沟通能力;沟通的关键是要解决,这就涉及到服务群众的能力,要在全面掌握群众的诉求上,全方位、多层次的解决群众的困难,才赢得群众的支持;同时对于群众一些无理诉求,我们也要提高说服感召力,引导教育群众,让群众走出死胡同,即说服感召力。

最后要务求实效,重点突破。“牵牛要牵鼻子”,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要善于分析矛盾,才能对症下药解决矛盾。当前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就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因此要一改供销社联系基层不够,担责意识不强,要主动作为,坚持“为农服务,市场导向、开放办社、联合合作”的原则,以“改造自我,服务农民”为目标,以企业、基层社、专合社、协会发展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全面深化供销社改革为动力,强化“四大体系”建设,达到“为农、惠农、富农”的目的,促进供销社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

篇3: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 奋力新作为

主动顺应新常态认真总结新经验

成绩殊为不易,经验尤需珍惜。两年来,面对极为严峻的内外部环境,我区紧密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展思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着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上下功夫,采取一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政策措施,团结和带领各族干部群众集中力量办成了一批打基础、促发展的大事,确保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平稳持续健康发展。

以新思路适应新阶段新要求。近年来,随着国家潜在增长力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及传统竞争优势趋弱 , 内蒙古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单一等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自治区立足全国发展大局,在深化区情再认识和总结自身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新阶段新要求,提出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2014年,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形成了以持续、转型、协调、和谐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打造祖国北部边疆亮丽风景线为目标的新部署,实现了自治区发展实际与新常态新阶段新要求的高度契合,为我们在新常态下实现新跨越注入了强大动力 , 也为更高起点上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良好局面。

以新部署实现新发展新成效。为推动全区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发展,自治区党委准确研判“三期叠加”背景下内蒙古的新变化新特征,科学谋划,瞄准重点,狠抓落实,做到了观念适应、认识到位、方法对路、工作得力,谋划部署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的重要战略地位,牢牢把握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内蒙古的定位,主动融入全国发展大局,自觉担负起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粮食、能源安全保障基地的责任,切实把守好家门、守好边疆、守好精神家园的要求落到了实处。同时,为推动全区经济工作上台阶、出实效,自治区注重问题导向,强抓薄弱环节,补齐短板,以重点突破实现整体推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推动民生改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守住生态底线,力促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局面。新常态下,我区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要求,推出一系列稳增长、育动力、深改革、扩开放的重大举措,以降增速为结构调整、提质增效腾空间,以补短板为经济平稳增长强支撑,以调结构为经济持续发展增动力,以促改革创新为经济发展添活力,全年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经济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步伐加快,服务业稳健增长,非公经济发展活力逐步释放,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有所改善。同时,着眼补短板兜底线,大力实施重点民生工程,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全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展。

深入认识新常态培育发展新动力

新常态下的内蒙古,经济发展已经逐步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变化:增长速度由数量型高速增长向质量型中高速增长转变;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结构优化由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转变;发展动力由传统增长点向新的增长点转变;比较优势由主要依靠初级资源和低成本优势向更多依靠技术、资本、管理等高级资源组合转变;产业空间由资源型产业主导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拉动转变;发展任务由单纯追赶型向既要追赶、又要转型的双重任务转变。面对这种新趋势、新特征,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科学把握,积极作为,才能抢占先机,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新常态的内蒙古,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其内涵和发展条件发生了变化,对我们的发展思维、发展模式、发展思路乃至发展心态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主动适应、顺应新常态,需要打破掣肘发展进步的“路径依赖”, 放下对经济增速的纠结 , 冲出传统思维和“资源陷阱”的藩篱束缚,转变以粗放高速增长换取业绩,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繁荣等发展方式,深入认识新常态下的增速适度、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客观要求,通过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区经济在新起点上获得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才是发展第一要务的根本。

新常态的内蒙古,关键是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从区情和市场、产业发展趋势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区主要新动力源将来自以下方面:

新动力来自“五大基地”建设的纵深发展和优化升级。清洁能源产业优化空间在于围绕“清洁”和“输出”,搞好资源 转化和综合立体清洁能源输出通道建设;现代煤化工产业优化空间在于围绕“示范带动”和“有序推进”,强化产业升级示范和产业链后续延伸;有色金属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优化空间在于围绕“新型”和“现代”,推动有色产品向终端化、装备制造向高端化延伸发展;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优化空间在于突出“绿色、安全和品牌”,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优化空间在于突出“草原文化和北疆特色”,推动旅游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

新动力来自投资新增长点的培育。在新常态下继续发挥投资的引领作用,关键在于挖掘投资新的增长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增长点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中。对我区而言,民生性、公共消费型基础设施建设 , 已有产能的优化升级,教育、文化、健康、旅游等消费领域以及生态环保建设投资都具备较大增长潜力。

新动力来自消费新增长点的激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围绕老人服务、婴儿服务、健康服务三大消费领域,大力发展家政服务消费;围绕消费行为现代化、快捷化需求,加快发展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网络消费;围绕中高收入群体消费需求,积极发展享受与发展型消费;围绕休闲娱乐消费需求,努力扩大文化体育消费;围绕健康消费需求,积极发展健康消费;围绕区位和资源优势,拓展特色消费品产业,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发适销商品和服务,将开拓出我区消费增长的巨大空间。

新动力来自全区各族人民的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的进一步激发。近两年,中央和自治区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等改革,降低准入门槛,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创业兴业热情,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全区人口中有六成以上劳动者,如果都投入创业、创新、创造,将产生巨大推动力,成为我区经济增长重要支撑。

新动力来自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改革的覆盖面将更广,内容将更加丰富深入。已出台的改革方案将得到加快落实,简政放权、政府机构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将得到重点推进和落实。自治区本级权力清单的建立,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电力市场化改革及土地草牧场确权登记、扩权强县、水权交易流转、电力自营区等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将进一步激发全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动力来自对外开放水平的全面提升。国家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将对加快我区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融入周边区域发展,提升“五大基地”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形成重大利好。创新与中俄蒙合作机制、深化三方经贸技术合作、产业合作、人文交流的深入,也将推动我区向北开放再上新水平。

适应新常态促进新发展

2015年是全面 深化改革的 关键之年, 也是我区 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准确认识、深入认识、全面认识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是做好我区经济工作的重要前提。需要我们牢牢把握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8337”发展思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民生保障和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强化内需支撑,力促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稳增长是新常态时期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一项艰巨任务。实现经济稳中向好,关键需要我们在扩大社会有效需求上下功夫。要坚持强化基础性和产业性投资、扩大社会和居民性消费,力促“三驾马车”能够协调均衡地拉动经济增长。坚持国家宏观政策取向,把握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积极围绕提高投资效率,支持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影响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挖掘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改善性住房、教育文化体育、电子商务等领域消费潜力,打造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新格局。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任务。新常态下,我区经济已经处在转型发展、深度调整、整体提升的关键时期,做大规模、提高素质的任务都很繁重,务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结合”的要求,把内蒙古发展放在全国大局中思考和谋划,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去谋篇,将转方式有效融入到调结构、资源转化升值、创新驱动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及改革开放之中。把“五大基地”建设作为引领我区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把“改革的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通过创新驱动调整优化要素结构,着眼协调发展优化区域结构。以节能减排倒逼高耗能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不断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积极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

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建设农牧业强区。新常态下,要求我们把“三农三牧”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要以农牧业稳定增产、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农牧民持续增收为核心,统筹做好“三农三牧”工作。要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努力实现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牧业发展路子。要抓特色优势农牧业不放松,加快推动实施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推动设施农牧业发展和现代种业创新,促进全区农牧业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要抓农村牧区改革不放松,力争在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等标志性、关联性的改革举措上取得突破。

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新常态下,用改革的办法促进效率和公平将成为自治区施政的着力点,需要我们突出改革重点,突出抓好习总书记鼓励我区先行先试的三项改革任务,加快推进行政审批、财税金融、投资价格、国企国资、农区牧区等重点领域改革。同时,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加强对改革推进过程中具体问题的研究,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切合实际、收到实效。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局,推进铁路、公路、能源通道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拓展发展空间、争创发展优势。拓宽领域谋合作,着力开辟优势产能对外转移通道及能源资源获取路线,加快推进满洲里、二连浩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搞好与周边省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在创新与俄蒙经贸、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机制中实现互利互惠。

持续有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新常态下,按照总书记“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要求,在统筹做好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民生工作的同时,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持续增加民生投入,扎实推进扶贫开发、百姓安居和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等重点民生工程,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着力推进高质量就业,加大困难家庭人员就业帮扶制度,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继续推进社保扩面提质和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和社会救助制度体系,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深入推进平安内蒙古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发展双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区的宝贵资源,也是发展优势。新常态下,按照打造祖国北疆生态文明风景线要求,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要在“洁”上下功夫,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广利用低碳技术,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在“治”上下功夫,深入推进水污染、大气污染、重金属污染治理,解决好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在“建”上下功夫,继续实施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在“改”上下功夫,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生态环境考核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排污许可、排污交易与总量减排相结合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以及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机制。

篇4:顺应新常态 奋力新作为

“围绕一个目标”,即紧紧围绕“服务县城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在孟津科学务实发展进程中挑大梁、走前头”的奋斗目标。“把握两大关系”,即把握好“服务县城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把握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依托三大载体”,即依托县城建设着力打造三产服务业集群,依托新城科技园和瀍阳工业园着力打造工业集群,依托县城周边区域着力打造环城现代农业集群,加快产业培育,增加群众就业,吸纳人口集聚,推动经济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开展四项联创”,即要在巩固全省百强乡镇、市级文明乡镇、市级先进党委、市级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的基础上,争创省级文明乡镇、省级“五好”党委、全市十强乡镇、全市平安建设先进乡镇四项联创活动。“突出五个重点”,即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服务县城建设,提升县城承载能力。作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服务好县城建设是城关镇首要的工作任务,是城关镇最大的政治,也是城关镇人民的荣誉。2015年,城关镇继续牢固树立“服务县城建设就是在加快城关发展”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创造良好环境,加快推进英才南路、平乐西路、瀍源公园、新城科技园基础设施、世腾正骨医院、文博中心、第四实验小学、邮政大厦、公安局指挥中心等16个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县城新区功能日臻完善,尤其是“一区一带”尽快出形象、聚人气、见效益;扎实推进兰亭国际、凯澳福邸、理想家园等20个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项目,提升县城品位,加快人口集聚;逐步启动新城科技园区内农户拆迁和朝阳大道两侧拆迁,积极稳妥启动牛步河、寺河南社区建设,完善县城功能,提升县城品位,加快产业集聚,实现产城融合。

抓好产业集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陈雪枫强调指出“产业兴则洛阳兴,产业强则洛阳强”。孟津县委、县政府也提出了“产业强县”战略,排在五大战略第一位,不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而且显现了抓好产业发展对于增强县域综合实力、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城关镇经济社会关系发展最突出的短板是缺乏产业支撑,吸纳人口向县城转移最急需的是加快产业集聚,切实改善民生最迫切的是加快产业发展。因此,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加快产业发展和集聚是当务之急。一是抓好产业谋划和引进,依托县城三产服务业集群、新城科技园和瀍阳工业园工业集群、环城区现代农业集群“三大载体”,强化项目谋划,创新招商方式,务求招商实效,确保全年新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15个以上;认真贯彻落实项目分包责任制、首席服务官等工作制度,争取全年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40个以上,新开工、新竣工项目各10个以上。二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积极服务协调乙二醇项目尽快达产见效。依托新城科技园和阳工业园,积极引导康耀电子、台北电脑工会等企业向园区内集聚发展,确保拓都木业、港信玻璃等12个工业项目建成投用;鼓励四达农机等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争创高新技术企业、省著名商标。三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落实奖补政策,加大引导力度,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争取新增土地流转、结构调整面积5000亩以上,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5家,使青茂农业、沈氏调料、瀍水豆业等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建成投用。四是加快三产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发展。坚持三产服务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加快河洛都汇华东购物中心、汉魏国际大饭店等5个商业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尽快建成投用、发挥效益;大力推进物业、信息、旅游、中介等新型产业发展,促进三产服务业整体结构升级。贴心服务,加快进度,确保凯澳福邸、兰亭国际、理想家园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建成投用。

抓好基层基础,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中央和省、市、县委反复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今年,城关镇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目标,深入开展“基层基础建设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一是抓谋划部署。加大党建工作在目标考核中的权重,健全党建工作目标考评机制,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党委会专题研究党建工作,每季度听取一次基层党建工作汇报,总结点评,每半年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考核,全年进行总评。二是抓教育管理。加大培训力度,3月底前对所有村组干部进行集中轮训,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严把入口、注重质量、优化结构,全年发展党员45名以上、转正党员50名以上;加强和改进党员日常管理,争取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率达到100%,认领服务岗位达到80%以上;持续开展优秀村组干部评选奖励活动,激励干事创业。三是抓督促落实。严格镇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班子周例会制和“五四”工作制,建立支部书记党建例会制,督促各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定期民主评议党员,严肃党内组织生活。四是抓重点工作。抓好对狮子院、九泉、水泉、王庄等7个后进村或定点扶贫村的整顿或帮扶;新建或修缮李窑、徐岭、寨沟等5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抓好环境创优,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是吸引力,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生产力。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已由过去的拼优惠政策、拼廉价劳动力转向比环境、比服务,持续抓好环境创优就显得尤为重要。城关镇切实抓好干部作风建设,着力优化政务环境。一是坚持项目分包责任制,坚持“围墙”法则、“两不接触“两不允许”原则,坚决遏制私搭乱建行为,严厉打击强买强卖、强包强干等违法违纪行为,切实提高服务项目的质量和水平,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二是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秸杆禁烧、网络媒体、廉洁从政等底线工作,树立城关良好形象。三是切实服务好县城绿化提升工程,全面完成生态造林任务,巩固省级生态镇创建成果。四是持续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争取朱庄、王庄、寨沟、孙沟、李窑等村2015年全部达标,完成既定的3年全部村庄全面达标任务,努力改善全镇人居环境,更多地为提速城关发展集聚“正能量”、消除“负能量”。

抓好民生改善,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发展。2015年,城关镇在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办好省、市、县确定的各项民生实事的基础上,一是办好新城科技园汉魏大道、会盟西路、金谷路贯通工程,英才南路、平乐西路、桂花游园建设和桂花大道绿化提升工程等镇十大福民实事,切实增进群众福祉。二是积极争取安全饮水、节水灌溉、土地整理等项目,启动抗旱应急提灌工程,持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完成县养老服务中心和5个农村幸福院、2个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集中征缴活动,发挥6个城市社区办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业务的平台作用,切实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四是持续推进全民创业活动,为群众提供政策、信息、资金、技术支持,争取全年开展技能培训1000人以上,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000万元以上,筹建创业孵化基地1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种植、养殖户290户以上,新增创业人数620人,新增就业人数1100人。五是服务好职教中心二期、集中供热三期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继续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巩固市级“优秀社区”创建成果。六是依托镇村文化站等平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持续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和“好媳妇”“好婆婆”“文明标兵户”评选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群众文明素质。七是推进农村技防设施全覆盖,坚持领导接访、矛盾排查、领导包案等信访工作制度,抓好110联动平台建设,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努力提升群众满意度。

篇5:适应新常态 主动新作为

主动新作为 不断加强和改进县级人大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县人大其常委会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总书记在纪念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及省、市、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决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履行职权的有机统一,创新监督方式、规范人事任免、加强代表工作,为推动人大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作了积极探索。

突出监督重点,注重解决问题,监督工作迈出新步伐。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加强人大预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县人大常委会按照《监督法》规定,立足实际,突出重点,积极探索,综合运用视察调研、执法检查、专项工作评议、专题询问、跟踪问效等监督方法,加大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力度,突出跟踪问效,强化督办监督,极大地增强了人大监督的刚性和监督实效,在监督工作实践上创出了亮点。一是强化财政预算监督。强化对全口径财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和政府债务的审查监督,推进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和重点专项资金公开,建立了人大与财政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审计在财政监督中的作用,通过交办重点审计项目、督促抓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等多种途径强化

届以来,连续三年对县政府承办的25件重点建议办理情况进行了票决。经过票决,17件建议因得分在80分以上予以通过,8件建议得分在60分—80分之间被责令整改,提高了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办理效果。四是强化建议办理监督。县人大常委会着力加强对代表所提议案、建议和批评意见办理工作的监督力度,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人大代表对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情况进行检查,着重对人大代表所提议案和建议办理的答复率、满意率、办结率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办理代表议案、建议和批评意见的考核机制,严格对办理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将承办单位对代表议案、建议和批评意见办理落实情况,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积极推行网上办理,提高办理工作透明度。

严格人事任免,强化任后监督,人事任免实现新突破。县人大常委会根据《组织法》和《省人大常委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履职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制定了《县人大常委会关于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暂行办法》,在坚持党管干部和人大依法任命相统一的前提下,改进任前述职方式,推行了履职承诺全程录像制,并通过电视台向社会公开播放履职承诺,实现了全民监督,同时,开展了向宪法宣誓工作。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县人大常委会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人大任命的“一府两院”工作人员的任后监督,制定了《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职承诺评议办法》,对“一府两院”组成人员、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履职情况进

民制度》,切实加强与人大代表和选民的联系;县人大常委会每次组织的视察调研和执法检查活动都邀请部分代表参加,召开常委会都邀请部分人大代表和镇人大主席列席会议,扩大代表的知情知政渠道。为了丰富闭会期间代表活动内容,县人大常委会指导各镇人大建立代表活动小组114个,以镇人大为主体建立代表活动中心19个,指导各代表活动小组抓好规范化建设,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彻底解决了代表活动无人抓的问题。针对基层代表职务犯罪多发的严峻形势,常委会对村(居)任职的县人大代表进行了预防职务犯罪的专题培训。结合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人大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连续两年对县人大代表进行了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法律法规和代表履职培训,提高了代表的法治意识和履职能力,充分发挥代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县人大代表赵虎存经调研发现,农村青壮年都在城市打工,导致大片土地荒芜,于是向县政府提了《关于农村撂荒地管理和土地流转的建议》,县委、县政府认真研究,于2013年8月在县委十八届四次全会上通过并下发了《洛南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催生了800多户家庭农场,吸纳劳动力就业3000多人,去年纪念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系列报道中,陕西省多家新闻媒体还对赵虎存的履职情况进行了报道。

尽管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县人大常委会的工作与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省、市委的《决定》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备案审查

篇6:适应新常态实现新作为

实现新作为 打造质效双优的工业经济升级版

2014年,市经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产业立市,工业强市”不动摇,紧紧围绕“转、调、创”工作主线,大力实施“工业集群化”战略,扎实开展“提质增效年”“工业发展服务年”等活动,纵深推进“265”产业培育和“5633”企业培植工程,着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全年新增规上企业25家,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实现1330亿元、1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和7.5%,在新常态下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2014年工作亮点

(一)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工业对全市经济(GDP)的贡献率到63.9%,拉动GDP(9.7%)增长6.2个百分点;工业税收占到国税收入的80%。118家重点监测企业中,78家收入增长,增长面达66.1%;97家实现盈利,盈利面达82.2%;新源热电、青岛啤酒等32家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以上。

(二)产业集群培育成效显著。“265”产业培植工程有序推进。机械机床产业,中小数控机床基地成功入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产品向中高档稳步调整,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2亿元。煤化工产业,产业链从原来的原煤→甲醇延伸

钝化石灰等5个项目进行了评审,确保增量优质。关停了瑞达化工、瑞达焦化,引导瑞达化工实施年产6万吨聚丁烯项目,资源能源型企业产值比重降低了0.54个百分点;鲁南化工与深圳芭田合作,将尿素逐步转产为复合肥,一期工程已20万吨尿素转产为复合肥,化工行业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全部转产后,可生产复合肥100万吨,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了1个百分点。积极引导玻璃深加工企业充分利用金晶玻璃优质原片玻璃,研发生产高端、高附加值的玻璃深加工产品,抢占欧美等国际市场,化解产能过剩,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化解原片玻璃产能过剩的做法受到了工信部领导的高度评价,6月16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玻璃亮相“世界杯”》,对我市的做法进行了系统介绍。

(五)大力推进市场化重组。完成了13家企业的兼并重组。其中,中商控股重组风轮轮胎,成立中商风轮;中材科技重组冠茂包装,成立中材科技膜材料(山东)有限公司;威智医药重组香港工业园;山东国正化工重组拓博塑料;鲁南化工与杭氧合作实施6.25万立方米空分项目,鲁南化工利用闲置的尿素生产线与深圳芭田合作实施百万吨复合肥项目,有效盘活了闲置资产。

(六)技改创新步伐加快。大力实施“双轮驱动”,全年实施过千万元重点技改项目100个,完成投资135亿元,其中,

理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滕政发[2014]74号),召开了全市企业管理创新现场观摩会,交流企业管理先进经验,提升管理水平。目前,90%的规模以上企业制定了生产现场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技术标准、日常运行制度和管理标准,34.5%的企业实施了流程再造,47.5%的企业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先后选派300余名企业家参加与清华、北大联合举办的研修班,邀请专家来滕举办财经讲座、高峰论坛,拓宽了企业家眼界。

(十)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组织企业组团参加上海数控机床展、山东制博会、重庆立嘉机床展、北京国际机床展、中国国际儿童健康消费品博览会等专业展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借助“好品山东”网络营销管理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创新营销方式、完善营销网络、开拓新兴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目前上线企业达到300家。1-11月,工业出口总额30258万美元,同比增长10.9%;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5.6%。其中,机械机床产品出口11592万美元,同比增长15.7%,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2.8%;玻璃深加工产品出口5313万美元,同比增长117.1%,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5%。

(十一)运行监测服务能力增强。建立健全了重点企业直报、重点物流企业直报、规上企业资金运行直报三大运行监测体系,全面监测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产成品价格变化趋势及资金供求状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促进企业平稳健康运行。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放缓的实际,在全市企业

1.完善规划健全载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继续修编完善机械机床、煤化工、玻璃深加工等产业规划;在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的基础上,规划发展煤基新材料产业园;在东沙河童车童床基地的基础上,规划发展儿童产业园。引导骨干企业聘请专业机构,根据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战略规划和中长期规划,形成“产业-园区-企业”协同发展的规划体系。深化与杭氧股份等企业的合作;引进更多战略投资者,通过开展“园中园”“共建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完善“一区十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园区房地产、商贸、物流、会展等产业发展,实现园区政务、商务、服务三配套,提升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2.深入实施“265”产业培育工程,加快推进集群化发展。培育产业集群,不是简单强调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而是重点在产业关联度上做文章,增强产业间的联系,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应对产能过剩。

一是推动支柱产业“大转强”。加快发展机械机床产业。实施“短板突破”计划,聘请专家对制约产业发展的钣金、刀库、主轴等关键零部件和“五大中心”配套,进行把脉问诊、筛选论证,明确发展重点和顺序,每年对1-2种零部件或1个中心进行集中扶持,引导企业主动转产或从外地引入专业企业实施扶持项目,力争用五年时间,突破短板制约,创新发展优势。2015年集中扶持铸造中心项目建设。引导企业鲁南机床、威达重工、大地机床、三合机械等骨干企业根据自身优势,瞄准细分化市场,大力发展柔性加工单元、铣镗类数控机

企业加大投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研发生产科技含量较高的精加工产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化解初级产品过剩产能,推动产品链向中高端攀升,提高产品档次及附加值。重点抓好中国玻璃城、国家玻璃检测中心建设、丰华玻璃中空内置磁控百叶窗生产、华融宝利LED透彩玻璃生产、今缘春酒业生态酿酒园、天然至美肠衣制造、恒仁淀粉10万吨结晶糖和10万吨变性淀粉、红荷汽车生产等项目,促进尽快建成投产。积极促成锦旺食品与伊利集团的合作,打造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2015年,玻璃深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家居装饰、汽车配套、不锈钢制品板块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实现130亿元、110亿元、65亿元、55亿元、45亿元、45亿元。

三是推动新兴产业“散转聚”。针对当前新兴产业的企业规模较小、布局零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的实际,依托大坞生物医药产业园、级索太阳能产业园,重新规划新兴产业布局,引导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发展,加快推动新兴产业由散转聚。同时,鼓励威智药业、益康药业等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对外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企业不断做大做强。重点抓好中科蓝天地源热泵、深圳能源光伏发电、田陈生物质秸秆发电、北斗车载卫星导航终端生产等项目的建设进度,确保如期投产达效。2015年,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实现55亿元、22亿元、25亿元、12亿元、12亿元。

3.纵深推进“5633”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培植发展骨干

管理、流程再造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定期组织企业开展观摩交流、学习考察,引导企业不断吸收、借鉴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完善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基础管理、对标管理,强化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水平,努力实现由要我管理到我要管理、粗放型管理到精细化管理、传统经验管理到现代科学管理“三个转变”。2015年,培育管理创新示范企业6-8家。

4.强化创新驱动,提高内涵式发展比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导企业向创新要发展、向内涵要效益。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或省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健全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重点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及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活力和效能。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合作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政、研、企定期召开科研成果推介会等方式,推动企业与国内外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层次交流合作,搞好原始创新研究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完善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机械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鲁南煤化工研究院等机构的作用,加快推进鲁南机床研究院、联想煤化工研究院、中国玻璃城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健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引导支持企业深化与公共服务平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开展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活动,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创新体系,提升企

各“专精特新”产业、300家中小企业,培训300名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

7.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扶持”的方式,重启中国国际机床工具展览会、中国玻璃产品展览会,同时筹办高规格的儿童用品展览会,以展会打响我市产业品牌,带动物流、商贸、会展、培训、咨询、电子商务等服务平台建设和三产服务业快速发展。引导企业开展“一站式”总承包、“交钥匙”工程,加快从单一提供产品向以提供服务为主转变,从重视产品生产向为客户提供成套生产线和整套解决方案方向转变,从生产制造商迅速向“现代工业服务商”转型。

8.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充分调动企业“抓质量、创名牌”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由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变,争创更多的国内外知名品牌,逐步提升产品→企业→产业的知名度、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促进由滕州制造→滕州创造→滕州设计→滕州标准的转变,叫响 “滕州智造”。组织好企业参加第十届山东省制博会、CME2015中国机床展、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进一步提升我市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篇7: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 奋力新作为

自今年5月和7月总书记提出和重申适应新常态这一重大理论概念以来,“新常态”一词成为当下中国的新词、热词、高频词。尤其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我们所处的政治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吏治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新常态”。对此,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应充分认识、积极适应,争取新的作为。

一、抓铁有痕,作风建设进入“新常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极大勇气和决心全面彻底地惩腐肃贪、狠刹四风、激浊扬清、标本兼治,一系列雷霆万钧的举措,澄清吏治,提振人心,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绝大多数党员和干部的认可与坚定支持,成为吏治新常态。之所以称之为“新常态”,是因为一系列措施已经逐步常规化,官场的清新状态趋于稳定化。

新常态下,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党性标准更高,宗旨意识更强,工作要求更实,作风纪律更严,制度约束更紧,氛围风气更清新。事实上,吏治新常态正深刻改变着广大党员干部的言行,在我们身边不知不觉中已发生了显著变化:搞形式少了,求实质多了;讲享乐少了,作奉献多了;随意散漫少了,按章办事多了。个人工作和生活中,“潜规则”干扰少了,工作的精力多了;迎来送往应酬少了,干事创业时间多了;党员干部遇到矛盾和问题时候,回避少了,主动承担多了等等。

吏治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是作风建设抓铁有痕的结果,是政治生态改变优化的表现,是广大干部群众期盼的状态,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创新作为的良好契机。

二、端正态度,思想行为走出“老误区”

吏治新常态是民心所盼、众望所归。然而,有的党员干部对这种新常态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首先,从思想认识来看,有的党员干部认为这股清新之风只是一阵台风,刮过了就会“涛声依旧”。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党中央正风肃纪的决心和毅力,事实上这种“新常态”完全不同于以往,更不是一场“运动”,而将是长期、常态化的存在,不可能回到以前的状态。其次,从个人心态来看,有的党员干部对于这种新常态出现了难适应、不习惯的状态。有的感叹工作标准太高、要求太严、工作节奏比以前快了,“压力山大”;有的抱怨禁令太多、福利取消、收入减少,感觉“越来越不自由,越干越没意思”等等,出现了观望等待、焦虑埋怨等情绪,期盼狠抓作风建设举措快点结束。再次,从行动作为来看,有的党员干部抱怨“为官不易”,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消极应付,不敢担当,为官不为,等等。

凡此种种,虽然只是少数现象,但其影响和危害却不容小觑。对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来讲,能不能适应吏治新常态是当前面临的新考验,能不能尽快走出认识误区和纠正行为偏差将关系到事业成败。因此,我们要坚决摒弃那些蒙混过关的思想、法不责众的心态、打擦边球的侥幸,尽快结束那种庸懒散奢的不正常“状态”,步入群众期盼和满意的“新常态”。

三、敢于担当,勤廉奉献争取新作为

在新常态下,我们党员干部应该充分抓住新的机遇,积极迅速调整心态,勇敢地把责任扛在肩上,奋发努力创造新业绩。

一是要打消顾虑,坚定信心。面对新常态,要充分认识到我们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和持续发力的恒心,彻底丢掉作风建设一阵风的幻想,进一步坚定对中央正风肃纪的信心,打消顾虑,主动调整思维、心态和行为,积极适应这一新常态,迅速在新常态下来谋划和开展自己的工作;要持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始终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拼搏奋斗。对机关事务工作来说,我们要巩固和扩大教育实践成果,持续改进作风,积极作为,当好“大管家”,扎实做好管理服务保障工作,为全市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8:把握新常态争取新作为

一、认识新常态, 把握大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新常态下的表现有其特殊性。我们要深化对新常态的认识, 知大势、懂全局, 准确把握新常态下人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 就业工作方面。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有所缓解, 而招工难、技工短缺、高校毕业生供求不匹配等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 同时,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政策的实施, 结构性失业问题也日渐突出, 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是就业工作的新常态, 就业创业工作面临新的压力。

2. 社会保障方面。

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空间收窄, 参保资源饱和度提高, 基金增长幅度下降, 而各项社保待遇的刚性支出却在增加, 今后一个时期, 社保基金支付压力增大、民众期望度高是社保工作的新常态, 如何实现社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 人才工作方面。

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 需要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创新驱动来推动发展, 优化人才结构和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是人才工作的新常态, 如何加快建设一支与全省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4. 劳动关系方面。

随着劳动力供求格局的变化, 劳动者就业的选择性增大, 话语权增强, 权益诉求及其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今后, 矛盾纠纷增多和权益诉求多样化是劳动关系工作的新常态, 如何顺应劳动关系新变化和信访维稳新形势, 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 维护稳定局面, 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考验。

二、适应新常态, 顺势而为

新常态下人社工作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但服务经济发展的目标没有变。我们要积极应对新常态下人社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从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上进行转变, 以便主动适应新常态要求, 更加有效地服务经济发展大局。

1. 思想观念上。

我们要深化对人社事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 破除老的思维定势, 摒弃不合时宜的观念, 因势利导、与时俱进, 始终高扬创新主旋律。

2. 工作方法上。

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刻舟求剑, 每天都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固守传统的方式方法, 要根据情况的不断变化, 探索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办法, 特别是要针对新常态, 研究探索有效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社会保险可持续发展、优化人才结构、创新人才机制、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等问题。

3. 工作机制上。

我们要把“一事一例、一事一议、特殊对待”等短期应对方式, 转变为“建立机制、规范操作、统一对待、不攀比、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效工作机制, 以便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和问题。

三、引领新常态, 主动作为

1. 新常态下要有新作为。

我们要主动把握新常态下人社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把发展定位由经济社会发展的追随者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者转变, 努力做好中原崛起富民强省的推动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领者。一方面, 要化危为机, 正确对待、有效化解风险。另一方面, 要把握人社工作的新趋势、新动向和新苗头, 盯住盯紧, 敏锐研判, 该引导的引导, 该应对的应对, 积极抢抓机遇, 破除瓶颈, 激发活力, 实现人社工作新突破。比如, 按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要求, 如何在持续扩大就业规模的同时, 真正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同步、转型升级与提高就业质量同步的良性互动;按照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 如何推动人才总量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按照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新要求, 如何把握好“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 加快实现城乡民众平等就业、共享社保、均等服务;按照深化改革的新要求, 如何积极稳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 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 这些都需要我们人社部门主动深入研究, 积极寻求对策, 创新开展工作。

2. 新常态下更要“在状态”。

上一篇:一学一做生活会范文下一篇:低碳环保初一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