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化建设如何适应工商转型升级要求的调研报告

2024-06-04

关于信息化建设如何适应工商转型升级要求的调研报告(精选2篇)

篇1:关于信息化建设如何适应工商转型升级要求的调研报告

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 全面推进工商转型升级

——关于信息化建设如何适应工商转型升级要求的调研报告

我局地处粤西山区,辖区内有28个镇(办事处),全系统现有20个工商所,在职干部职工353人,管辖经济户口3万户。近年来,我局在省局和滨海市局的关心和支持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立足山区工商实际,逐步加大信息化建设工作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当前,工商总局新“三定”规定出台,“两费”停征,信息化社会、IT产业的快速发展,加上日益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成为考验工商部门化危为机、危中奋起,坚定科学发展信心本领的一道全新考题。本文结合我局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做法以及工作打算,就今后信息化建设的探索思考作一些粗浅探讨。

一、当前我局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局坚持“因地制宜,软硬兼施,分步实施”的原则,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软硬件设施均得到大幅度提高,主要体现在:一是设立了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应用机构(即信息中心),并由一名分管副局长负责,配臵技术人员2名,专门负责全系统信息化应用、电脑软硬件的管理及培训工作。二是计算机网络已有一定规模,全系统实现了省、滨海、高凉、工商所四级光 纤联网,其中局机关为40M专线,各工商所为4M专线;在硬件方面,现有服务器3台,台式电脑227台,笔记本电脑16台。三是培训力度不断加大,自2007年以来建立了信息化知识每年一考制度,近两年开展电脑基础知识、操作应用及业务系统培训班50多期(次)。四是数据库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市3万户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资料均已录入数据库,2千多户企业已实现书式档案联网查询,2万8千多户个体工商户实现了档案资料的电脑自动检索,对全市35个商品交易市场实现了分类监管,数据库管理工作正逐步向安全稳定、准确可靠、资料完善的方面发展。五是信息化应用水平逐步提高。我局深入学习贯彻省局关于加强信息化全面应用的通知精神,全面应用省局业务系统进行各项工商业务操作,主要有登记、企业监管、市场合同、行政监察等子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化应用步伐稳步迈进。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局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信息化工作水平离社会发展和上级局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硬件配臵方面,还存在着网络陈旧,硬件配臵较低,硬件故障率高的问题。一方面,局办公楼网络是在2001年布线的,随着发展布线结构不合理、网络节点较少、网络不稳定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全系统还有几十台电脑是2001年左右配臵的,硬件配臵较低,运行速度相对较慢,并且由于使用时间长,再加上 大部分工商所工商环境不理想,导致硬件故障率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进程。

二是干部职工文化素质总体偏低。一方面,全系统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90.9%,但大多数是近年响应省局创建“一流的队伍素质”号召,通过网络教育或电大等业余培训取得在职教育文凭的,取得全日制大学学历的人数偏少。另一方面,队伍年龄结构偏大,45岁以上占队伍总人数的40.5%,30岁以下仅占7.4%。面对信息化应用的要求,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三是部分干部职工对信息化的认识存在偏差,信心不足。个别同志对信息化工作不重视,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信息化知识、电脑操作应用信心不足。某些基层工商人员认为,电脑仅仅用来打打材料、查看一些信息,甚至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普通的游戏机来玩。

四是信息化培训力度不足。一方面,由于资金、场地、人员等问题,我局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培训室,导致开展培训大多只能采取演示和讲课的形式,或者从基层抽调电脑进行培训,操作时间相对较少;同时,在培训形式方面,多数以内部培训为主,对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不够专业,导致培训不够到位。

五是部分干部职工对业务系统的具体操作较少,认为操作复杂,存在畏难情绪。比如在基层工商所,由于部分同志不愿操作电脑,还存在由一人完成整个工作流程的现象;又如办公自动化系统,有些同志认为操作环节太多太繁,发一个文件起草人要经过8、9 个环节,并且由于软件的原因,一旦出错就要从头再来,所以有些同志宁愿发纸质文件,也不愿从网上发文,以致于OA系统发文变成了办公室的“专利”。

三、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助力工商转型升级

信息化不仅是技术支持手段,更是改革工商监管手段、进行体制创新、确保职能到位的重要保障。上述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面对新形势,工商部门转型升级的要求十分迫切,信息化建设应如何适应这个要求?对此,我局决心紧跟省局、滨海市局工作部署,团结一心,通过多项举措扎实开创全系统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信息化建设:

一是转变观念,深刻理解内涵,充分认识到工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当前,提供一流的服务、高效的办事效率,营造投资洼地,实现“弯道超车”,提升区域竞争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并且,简政提速,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对“办事慢”进行问责已成为社会发展趋势。对于工商部门来说,要为庞大而多变的社会主义大市场进行有效监管和优质服务,仅依赖于传统的手段和方式、方法,仅靠传统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是做不到,也做不好的。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学习意识和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手段的作用,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工商监管服务机制、体制、手段创新的重要内容和“站在新起点、再创新辉煌”的保障,制定长远规划,切实 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机制,采取有力措施,以信息化促进监管的效能化、服务的优质化。

二是优化网络,保障硬件运行稳定。根据形势的发展,今后大部分甚至所有的工商业务都会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开展,并且,随着今后信息存储、处理、传输、交换、共享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大,对信息化硬件特别是网络的稳定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性能优良的网络和稳定的硬件系统来支撑。一方面,要加强中心机房的建设,地级市局、县级局都要按照标准加大对机房的建设力度,在防雷、电源以及备份系统等方面都要做到安全、可靠,保证服务器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针对网络方面的存在问题,加大网络运营商的合作配合,保障网络畅通无阻,尽量将网络故障造成的影响减到最低。

三是完善经济户口管理系统,逐步实现跨区域查询。当前,通过省局业务系统实现了在地级市范围内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名称、企业情况等的统一查询,对登记注册、巡查监管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区域交流越来越密切,对跨区域甚至跨省查询,实现全国联网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我们建议通过网络提速,优化软件功能,增强服务器处理效能等措施,逐步实现全省范围内的联网,提供企业名称、状态、信用情况等方面的查询,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实现全省区域内的统一管理。

四是县级信息中心应独立并提高待遇。目前,县级工商局的信息中心作为推动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信息中心人员的编制问 题一直难以解决。并且,由于信息人才缺乏,大部分信息中心人员都是一边从事办公室工作,一边从事信息化工作,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工商部门应尽量做到在政治上给待遇、经济上倾斜和政策上更灵活。首先,要解决信息中心的编制问题,不再把信息中心作为办公室的附属,更不能让信息中心的同志再在办公室兼职,真正让信息中心成为一个正式机构;其次,提高信息化建设人员福利待遇,原则上应高于机关平均水平;其三,应允许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享有更宽松的工作与创业环境。

五是逐步实现数字化监管。随着工商部门职能的转变,市场巡查监管的重要性越来越大,数字化监管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电子地图,对监管对象进行立体监管。将业务系统3万多“经济户口”整合到电子地图,通过网络便可以清楚知道辖区企业及个体工商记的分布情况、基本情况及经营情况。另一方面,与时代发展同步,以移动公司开通3G为契机,在监管方面实现移动办公,通过无线上网实时录入巡查监管情况,对辖区的市场监管做到实时监测,同步监控。

六是切实提高培训效能。由于场地缺乏,电脑数量较少等原因,目前我局还没有专门的培训室,对开展培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局建议:一方面,由上级局提供帮助和技术支持,在基层县级局建立培训室。去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政府部门信息化投入力度有所减弱,信息化应用工作放缓。建议省局、地级市局将部分配臵较低,但仍可正常使用的电脑无偿拔付给基层县区局,建立专门的培训室,由基层局统筹安排对全系统人员进行轮训。另一方面,将培训考核工作制度化、日常化。制订半年一考的培训考核制度,对全系统人员进行轮训;同时建立奖罚制度,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取得优异成绩的进行奖励,对培训不及格的,继续参加培训,同时在岗位调整、选拔任用、评优选先等方面予以适当参考,形成竞争激励机制。

七是以信息化打造阳光工商。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去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步入“有法可依”的时代。对此,要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塑造阳光工商形象。一方面,抓好红盾信息内网和信息外网门户网站的建设。门户网站是信息公开的主要平台,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公开工商部门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加强“经济户口”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将全部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资料向社会公开,方便群众查询。

八是抓好信用分类监管推进信息化资源整合。工商部门作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政府部门,其日常工作涉及到全国数以万计的企业和经营者,工商部门所拥有的企业监管、信用分类等资源都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一方面,信息化工作要围绕“金信工程”开展,通过完善工商系统网络建设,推进与有关部门的横向联网、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工商各项监管服务全面对接; 同时,要主动与政府信息化部门联系,在技术架构、数据库管理等方面与政府部门形成统一协调的信息化资源系统,防止重复浪费建设。另一方面,切实抓好企业信用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工商部门作为企业信用监管的主导部门,要主动联合银行、税务、统计、环保、公安、司法等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积极推进企业信用建设,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发挥工商部门应有的作用。

篇2:关于信息化建设如何适应工商转型升级要求的调研报告

会领导深入基层,对基层工商所队伍建设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目前队伍现状及特点

截止2008年10月,管委会及下辖七所共有人员230名,其中公务员198名,占86%,干部4人,占2%,工人28名,占12%;本科学历占40.4%,大专学历占42.6%,中专高中学历占17%;30岁以下18人,占7.82%;31—35岁41人,占17.82%;36—40岁84人,占36.5%;41—45岁46人,占20%;45—50岁26人,占11.3%;51岁以上15人,占6.5%;副科以上干部32人,占公务员队伍的16%。队伍整体结构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学历结构以大专为主,二是队伍的年龄结构趋向老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直属工商所管委会在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稳步提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支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

1、学历层次偏低,整体素质不高。目前,仍有40余人未达到大专学历,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12人,也就是说有95%的人员是因公务员职务需要通过函授或电大等业余培训取得学历文凭的,含金量不足,专业性、实用性不强。这部分人员主要分布在基层工商所,造成基层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仍然不高。

2、能力素质偏低,缺乏复合型人才。长期以来,工商所主要的人员和精力都花在了收取“两费”上,产生了不少收费“能手”,造就了不少监管执法

“短腿”。取消两费后,部分职工因年龄、文化素质、业务能力等原因,一时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队伍中有较大一部分人员仅能应付一般日常工作,对一些突发或综合性强的工作任务缺乏综合能力。在业务技能方面,电脑网络知识,应用写作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监管需要的法律、法规运用仍然是工商所多数干部的“软肋”。精通电脑的干部不多,执法办案能独挡一面的干部不多,精通法律法规、懂监管、会办案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

3、队伍趋于老化,年轻力量不足。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长期以来,进少出少、只上不下的现象在干部队伍中较为普遍地存在。队伍缺乏科学合理的流动,新陈代谢缓慢,年龄老化突出,部分工商所平均年龄超过45岁。

4、思想认识和观念转变滞后。多年来,“为收费而巡查,为罚款而执法”的观念在不少干部职工头脑中根深蒂固。“两费”取消后,不少干部职工思想上产生了较大波动。有的认为“两费”的取消意味着工商部门职能缩小了,权力变小了,地位下降了;有的认为目前的监管服务工作缺乏明确的考核指标和合理的考核方式,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如同吃“大锅饭”;有的担心现在的直属工商所管理体制不知如何调整,观望等待,工作不安心,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5、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特别是“两费”取消后,奖金没了,福利少了,不少人工作干劲锐减,工作标准下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人浮于事,效率不高,队伍内部忙闲不均。对队伍建设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建议与对策:

第一,正确把握当前形势,增强转型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任何行动的转变,首先从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开始。因此,要积极开展转型教育,开展一次“‘两费’取消后,做什么、怎么做”解放思想大讨论,切实把基层干部的思想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的“四个统一”的要求上来,正确看待“两费”取消后给工商部门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履行好工商职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积极进取、革故鼎新的勇气,突破有碍转型的思想束缚,从思想上真正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

上一篇:项目总监职责下一篇:高中生毕业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