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影响的调研

2024-06-18

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影响的调研(共8篇)

篇1: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影响的调研

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影响的调研

一、调研背景:

二00六年,怀集县冷坑镇信息服务站在县信息中心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冷坑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以及大力支持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三农,信息进农村为工作目标,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建设以及维护的网站有冷坑镇公众网、冷坑镇山区信息网、怀集县公众网冷坑频道、怀集县中草药专业市场,在上述的网站中共为农民群众在网站发布农业信息300多条,为企业发布行业信息100多条,政务公开信息50多条,宣传冷坑镇的文章100多篇,对宣传冷坑镇以及冷坑镇的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冷坑南药专业镇的南药黄栀子信息在网上发布后,有许多外地的客商打电话来咨询。

同时,借助广东省农科所等单位的科技力量,当地加大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大力推广科学种植,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今年该镇已开设4期科学种养培训班,组织5批200多名农民工外出学习培训,先并后引进种植台湾四季蕃石榴500多亩,发展饲养虫子鸡,种植六祖岭沙糖桔老树种。

现在,冷坑镇已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双甘12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已成为全县安全食品基地的一个亮点,该基地的无公害蔬菜全部获得了免检出口认证,主要销往珠三角和香港、澳门等地;六祖柑桔圣果、六祖岭啄虫鸡等农业品牌初具名气。冷坑蔬菜基地。记者陈海锋摄冷坑农民正在包装供港蔬菜。

二、调研意义:

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够走进当地群众的生活,了解他们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更加确实了解信息化建设给他们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向他们宣传信息化的好处,并希望他们能充分运用信息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发展自己的农业优势。

三、调研方式内容:

1、向农场等拥有信息化技术的地方进行采访和调查。

2、向技术人员进行采访。

3、深入农村挨家挨户发放问卷,了解农民对信息化建设以及相关技术的情况,收集意见与建议。

4、走上街头开始向这里的群众讲解信息化的知识和作用,向当地群众发放传单发放宣传单让居民深入了解相关知识信息。

四、调研可行性分析:

1、队伍中有来自当地的成员,对当地的情况比较了解,能协助调研组进行调研。

2、此次下乡队伍与活动对象有较好的联系,有助于调查、采访等工作顺利进行。

3、需要收集数据的地方比较集中,不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4、后勤保障全面,能面对各类突发事件。

5、积极响应了国家号召,对当地人民有很大的利益。

五、调研表格和调查问卷:

信息化建设调研统计表

单位公章:

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影响认识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朋友:

我们是华南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信息化建设调研团支队。为客观真实地了解大家对信息化的认识和利用,并据此提出恰当建议,以利民惠民,故我们做出如下调查,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

一、个人信息(可根据个人意愿填写)性别___年龄___年收入______

二、问卷内容(选择题,可多选)

1.您是否清楚什么是信息化建设? A.是B.不是

2.您从哪里了解到信息化的有关信息的?

A.电视B.报纸C.广播D.传单标语E.听说F.其他

3.如果市场上有一种产品可以帮你自动管理农业,您是否会购买?

A无论经济情况怎样都不会购买B经济一般时也会购买C经济宽裕时才会购买

4.您觉得现在是否可以引进一些先进技术(如果经济允许)?

A.能B.不能

5.如果有机会您是否会从事信息化事业或有这种培训时你是否会去? A.会B.不会

6.您认为信息化建设会对您的生活水平有什么样的影响?

A.提高B.一般,没什么改变C.花费很多,对生活造成压力D.无所谓 7.在为农业增加技术设备时,您最关心的是什么? A.费用B.实用效果C.售后服务D.其他 8.您觉得在信息化过程中会遇到以下哪些问题?

A.不会用B.不实际,不可能信息化C.用了没效果D.程序复杂 9.下一阶段您希望政府要做哪些工作?

A.加大宣传B.加强市场监管C.增加此类培训D.加大资金投入 三.请写下您信息化建设的感想及建议:

——————————————————————————————————————————————————————————————————————————————————————————————————————

篇2: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影响的调研

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

一、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区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作起步于2002年,建立了南川农业信息网,同时建立了我区第一个与局属各单位及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相连接的农业信息办公网络。2007年区农业信息中心正式成立,负责全区农业信息采集、发布与信息网络建设。目前全区34个乡镇(街道)已全部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达到有微机、有线路、有办公场所、有专兼职信息员、有规章制度的“五个一”标准。区农业信息中心采取传统信息传播与网络信息传播两条腿走路的形式,广泛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建立完善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村政策、农业气象等农业数据库。各信息站广泛搜集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农业企业、农业经营者,在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积极推行“巴渝新农网”,提供各类农业信息服务,切实解决了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

全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具规模。目前,全区34个乡镇(街道)所辖行政村全部实现光纤有线电视网、互联网“村村通”,计算机、传真机和电话机等信息工具逐步普及,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和有线广播已成为主要的信息网络。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㈠要素资源不足,制约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

一是人力资源不足。农业信息化系统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信息采编、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二是硬件资源不足。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致使系统硬件技术改造相对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三是信息资源不足。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还不够科学,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

㈡组织体系不顺,影响农业信息队伍的稳定

区农业信息中心目前编制5人,其中大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充分发挥作用。部分乡镇对农业信息工作重视不够,兼职农业信息员调换频繁,农业信息工作未列入乡镇(街道)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影响了农业信息人员的积极性、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推进。

㈢部门协作不畅,限制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农业信息也不是单纯的种养业信息,需要所有涉农部门、乡镇(街道)及媒体单位的通力协作。但目前部门协作不畅,严重限制了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一是信息共享程度低。目前我区各涉农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够,受部门职能的限制,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应用也较片面。二是协作单位重视不够,支持力度不足。如计划与电视台开展的“农技直通车”等栏目由于各种原因难于有效利用电视手段开展农业信息服务。

㈣传输渠道不完善,影响农业信息交流的时效性

虽然目前每个乡镇(街道)都有农业信息站,但在农业信息的收集、储备、传播、反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由于部分镇村干部、农业企业、合作社及专业大户不会使用互联网,缺乏现代化沟通手段,信息不能直接传送到农民手中。二是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受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上网发布信息。三是区农业信息中心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兄弟县市、涉农机构、网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间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流渠道。

三、对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㈠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及各乡镇(街道)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一是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根据目前我区农业信息工作现状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各乡镇(街道)配备专职人员、村级安排兼职人员来负责农业信息化工作,以促进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强化农业信息工作责任制。将农业信息工作纳入各涉农部门和乡镇(街道)年终考核内容,并与各单位信息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相应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农业信息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增加资金投入。区乡两级应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专项扶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鼓

励农业企业和大户等在南川农业网上设立专页,建设数字农业,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

㈡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把健全队伍、完善服务网络作为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下大力气抓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健全的区、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信息管理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一支懂农业、精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队伍;下大力气抓好乡村及涉农部门信息员队伍建设,按照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采取统一教材、统一管理、分级培训的办法,使信息员队伍延伸到村、延伸到企业、延伸到批发市场、延伸到涉农部门。二是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是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以及村干部中选拔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乐于为民办事的同志作为农民信息员,依靠他们把信息传到千家万户,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的农民信息员队伍。三是提高农民的信息知识水平。结合“绿色证书”和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和提高他们获取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农民真正“懂信息、用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

㈢整合资源,健全体系

充分行使农业部门主管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职能,整气象、电信、科研、教育、广播、电视等部门的网络、媒体、技术方面的信息资源,共同做好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着力打造三级平台(区、乡、村)、建设三张网络(通讯、电视、报纸)、实施“三电合一”(电话、电视、电脑)。一是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加快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推进农业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使政府、企业和农户获得充分、有效的农业信息。二是提高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促进信息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对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农产品价格、农业病虫害及灾害天气等重要信息进行超前预测、预警预报,及时把准确、可靠、实用的信息提供给广大农民,真正发挥信息指导生产,促进销售的作用,同时防止信息污染和信息误导。三是加强信息采集点和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立乡镇(街道)信息服务站和村、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场的信息采集点,充分发挥它们的推广示范、信息反馈等作用。

㈣创新服务,突出重点

一是积极探索和完善南川农业网站的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增强对农业信息发布、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成果转让、专家咨询、网络营销等方面的服务支持,提高服务效率与效果。二是推广“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以现有网络和网站为基础,重点建设语音服务系统,改进与电

篇3: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影响的调研

中国网库总裁李军保和市场营销副总裁李战军向农业部领导进行了工作汇报。中国网库经过多年实践, 通过单品电商模式快速打造全产业链, 实现产销对接, 探索出一条实体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电商之路, 正迅速带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李占军副总裁介绍, 中国网库致力于细分领域的电子商务平台打造与集聚, 为实体企业提供基于行业细分的单品电子商务交易服务。近年来在食品、农业、建筑、汽配等传统产业的电子商务应用进行大胆摸索和创新,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中农业是中国网库最早取得突破的B2B领域。此外, 网库也在去年国家推动地方电子商务发展的形势下, 以品类网为实施, 积极帮助各地搭建电子商务产业基地。

由中国网库联手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中国红枣交易网 (www.hongzao114.com) 是农产品单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示范案例, 以红枣单品为聚合点, 快速吸引行业上下游供求商入驻, 集中资源, 实现低沉本、高效率的产品推广和企业品牌宣传。而目前, 类似中国红枣交易网这样的农产品品类网站中国网库已经建设了200多个。

2012年, 中国网库与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双方立足于呼伦贝尔地方产业优势, 围绕呼伦贝尔农牧业领域内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 联手搭建羊肉、木耳、芥花油、蓝莓等品类20个单品交易平台, 以各单品为主导发展呼伦贝尔农牧业产业化电子商务集群, 加快地方特色资源与大市场无缝对接的步伐, 打造呼伦贝尔农牧业产业化“航空母舰”。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则可以通过品类网的聚合与影响快速掌握优势资源, 快速抢占20个单品在全国的网上领先地位, 并将企业网上销售和采购全面结合起来, 形成真正的供应链管理。

2013年1月, 北京网库互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新绛县政府签订了绿色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合作协议, 挑选当地的10个至20个优势蔬菜品种参与电子商务交易, 共同打造新绛县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 该基地将与建设中的晋南农产品物流园区合作, 形成该县农产品虚拟市场与实体市场“并驾”销售的格局, 3年内实现年网上交易额70亿元的目标。

李司长认真听取了中国网库的工作汇报后表示, 农村电子商务是提升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将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升到战略发展高度, 中国网库在此领域作出的尝试和探索值得推广。电子商务必然要走细分化、专业化道路, 中国网库的单品电商模式, 对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做出了典范, 也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借鉴。

据悉, 今年农业部信息化建设工作之一是, 在全国构建15个大型产业批发市场网络平台建设。农业部希望吸引像中国网库这样优秀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共同合作开发农业电商基地, 通过优选全国农业实体企业构建单品平台, 参与到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来。

篇4: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影响的调研

一、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近几年,安徽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逐步构建了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一)服务组织不断健全。一是公益性服务组织建设不断推进。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改革,全省16个市、105个县(市、区)、1228个乡(镇)设立的市级、县级、乡镇(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分别为70个、553个和2433个,村级农技人员16000余人,建立了县、乡、村、户四级基层农技推广和服务网络,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等基层站所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二是合作型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全省各类农民合作组织超过30000个,实有成员数达到260多万人(户),其中服务类合作社3088个,涉及种、养、加、销和农机、植保服务等多个领域,全省95%以上的种养业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户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服务。三是市场性服务组织日渐壮大。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0余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9家,省级龙头企业近900家,已上市龙头企业20家,部分龙头企业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为农户提供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服务和管理、统一收购等多种类型服务。

(二)服务内容不断拓展。一是服务环节由产中服务向全程服务延伸。产前方面,通过工厂化育苗,为广大农户和生产经营单位提供了优质种苗服务。如安徽天禾种业公司与霍邱农委联合,参与霍邱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计划,投资400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育秧工厂,免费为全县各乡镇20多个育苗工厂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产中方面,随着植保和动物防疫体系的建立以及基层技术推广机构的整合完善,农技推广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产后方面,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了一批专业市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得到拓宽。二是服务范围由种养业向多行业拓展。农产品联销协会、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等各类流通协会新型农民专合组织蓬勃发展,不仅将服务范围由单一的粮油拓展到畜禽、茶叶、水产、苗木花卉、蔬菜等各个生产领域,而且在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机服务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服务。

(三)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一是农资社会化服务创新。依托农资供应商建立的为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各类农资,同时积极为农户提供土壤统测、肥料统配、统采统供等技术服务。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创新。农机服务组织每年在主要农时季节前组织开展培训示范活动,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以及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推广,为农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农机运输、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农机跨区作业等服务。三是种苗社会化服务创新。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建设,建立良种繁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种苗生产专业合作社以及种苗行业协会,为种苗生产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社会化服务。四是病虫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创新。通过发展专业化的统防统治组织,促进传统的分散防治向规模化、集约化统防统治转变,可以提高防控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风险,规范田间作业行为,不仅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而且大幅度降低防治成本,减少因灾损失。五是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创新。我省自2003年开始实施基层动物防疫体制改革,目前建有1291个乡镇兽医站点,建立健全以乡镇兽医机构服务为主导,村级防疫员为主力,乡村兽医人员为补充的动物疫病防控和诊疗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冬春强制免疫防控活动,基本确保了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疫情。

二、财政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的措施

(一)支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是大力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近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23亿元,支持新建和改扩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1136个。投入资金2.43亿元,支持乡镇农技推广站开展农技服务补助,将乡镇农技推广站纳入财政全额预算供给,保证基层农技推广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手段、有经费。二是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我省自2009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并纳入民生工程内容,共投入资金8.77亿元,开展各类培训206万人次,其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7万多人次,为推动农业科技普及与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支持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近3年来,共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类项目资金近2亿元,支持农业科技项目190个。四是支持农业科研。省财政预算每年安排省农科院科研经费2000万元,重点支持农业领域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与实验示范等。五是在强化重点项目支撑。在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把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作为重要建设内容。近5年安排的投入累计超过6亿多元,显著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

(二)支持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将支持农民合作组织作为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近5年来仅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支持农民合作组织资金超过3亿元,2012年达1.2亿元。2013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支持合作组织向社员和农户提供农资供应、统防统治、产品销售等各类生产服务。二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省财政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每年跨部门整合资金超过1亿元,通过补助、贴息、参股等多种形式扶持龙头企业400家.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收购、加工、储藏和营销能力,也带动了农户开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累计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4亿元,补贴农机具70万台,全省农机总动力接近60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4.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安排资金10400万元,在全省奖补标准化育秧工厂500个,为100万亩水稻提供机械化育插秧。2010年和2012年省财政安排6000万元补贴资金,调动25万台收割机参与夏粮抢收,全省3000万亩小麦在5天内全部抢收完毕。

nlc202309020407

(三)支持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是支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从2006年开始,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5亿元,在全省建立29000多个农家店,建立了覆盖全省城乡的商品流通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农资等产品配送效率。二是大力扶持新网工程。自2007年起,省财政设立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8亿元,支持实施项目693 个,在全省建立了农资经营现代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我省供销社下属安徽辉隆农资公司在全省设立了50个直营连锁配送中心,发展加盟农资连锁店2840家,构建了以农资供应为核心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为一体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

(四)支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建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大财政引导金融支农力度,安排资金超过4000万元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新设县域分支行,支持各类资本在农村投资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农业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的、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二是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通过划拨优质资产、增加注资、奖补、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农信社改制成农商行,进一步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积极支持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设立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省级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三农”金融风险补偿、涉农贷款贴息、充实国有担保机构资本金。三是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近5年来,累计投入保费补贴资金44.8亿元,支持保险公司累计承保农作物近4亿亩、牲畜815万头,为8043万次农户提供1140亿元的风险保障,农业保险日益成为农业风险的“防火墙”、农民增收的“安全网”和农村和谐的“稳定器”。

(五)支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试点农业物联网。我省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试点农业物联网工程,省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000万元,基本建成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四情”监测调度系统和省级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平台,启动了首批13个试验示范县建设,鼓励农技推广机构、科研单位、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运用物联网技术为农户提供服务。二是支持建立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以安徽农网、安徽农业信息网为平台,研发应用了一系列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服务系统,全省乡镇拥有省级认证的农村信息员5000多名,建立覆盖市场信息发布、防灾减灾、气象预警的信息收集、推进服务网络体系。三是支持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省农委与电信部门开通了《手机信息报》,直接将农业信息送到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订购《农民日报》和《安徽日报农村版》,赠送给贫困地区村委会、农民和农技人员。

(六)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一是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近5年,省财政连续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资金,累计超过5000万元,支持建成9个市级监测中心,58个县级监测站,1286个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支持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试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二是支持农业植保体系建设。2012—2013年投入小麦一喷三防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资金4.4亿元,省财政安排3000万元小麦追施拔节肥补助资金,主要依托各类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施肥、喷药、排灌等服务。三是支持动物疫病防控,全省共有村级动物防疫员14196名,每年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基层动物疫病防控经费和村级动物防疫员补助,每年安排畜禽重大疫病疫苗采购资金达1.2亿元,支持重大疫病强制免疫。

三、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若干建议

(一)在支持思路方面。一是要发挥政府作用与尊重市场规律并重,总体上说,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当前,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科学划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各类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服务中的职责,能交给农民自办或者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应一律交给农民和市场,将政府的工作重心放在“创新服务体制、完善激励机制、提高人员素质、改善政策环境”上,着力支持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与综合措施并重,综合运用财政奖补、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等手段调动各方面参与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整合归并现有的社会化服务财政支持政策,形成支持合力。三是要放宽准入与加强监管并重,凡是有能力、愿意参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各类服务组织,不分所有制及隶属关系,一视同仁地纳入支持范围,享受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强管理,加大监督和打击力度,把一些坑农害农的组织清除出市场。

(二)在支持重点方面。一是要突出重点领域,重点支持农户一家一户干不了、社会和中介组织不愿参与的领域,如农业生产信息、农田水利建设、抗旱排涝等方面,财政要舍得花钱,加大支持力度。二是要突出重点产业,粮食、生猪等关系国计民生和战略安全的基础性产业,财政需要履行职责,将其作为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支持重点。三是要突出重点环节,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重大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环节关系农业生产全局,财政必须“守住底线”。

(三)在支持方式方面。运用灵活的补助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帮穷人不帮懒人,避免形成刚性支出和体制性补助。一是加大保障力度,对农业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农业科研、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必须要财政来保底,全力支持。二是实行奖补和贴息,对合作组织开展专业性服务和半公益性服务可以采取先服务后补助的方式,对龙头企业提供的盈利性服务可以采取财政贴息的方式,通过政府花钱买服务、买机制,实现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可持续性。三是实行财政参股,对一些重点龙头企业,为了支持其做大做强,可以采取参股、基金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提升企业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和水平。

(四)在支持内容方面。从当前我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上看,对公益性服务,重点支持其服务条件和手段建设,为基层农技服务机构配备和更新必要的仪器设备,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专业人才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对生产型服务,重点支持水稻工厂化育秧,从全国范围来看,水稻机插都是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最薄弱环节,必须下大力气予以解决,同时对农机作业给予燃油补助,减轻农民因油价快速上涨增加的负担;对经营性服务,突出提升农民合作组织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农民合作组织示范社和示范县建设,整县制推进农民合作示范社建设,力争在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的合作组织,让农民合作组织挑起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梁;对金融服务,重点支持组建村镇银行、农业担保机构、资金互助社,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生产;对信息服务,重点支持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提供农业信息服务,支持建立覆盖县、乡、村、大户四级的手机信息平台,及时准确为各类农业从业人员提供农业信息服务。

(五)在支持措施方面。目前我国农业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建立发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因此建议:一是开展试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围绕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围绕农业主导产业,要集中力量,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区域,以县为单位,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每个省可选3—5个县先行试点。二是深化改革。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中央财政可采取打捆方式下达财政支持资金,由地方按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选择支持重点和方式,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提升绩效,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考评,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和机构,客观地评价和评议,加大对地方的考核,加大奖罚力度,强化绩效意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作者单位: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篇5:农业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现状

(一)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已基本完成了“村村通电话、通网络”的目标,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互联网接通到农户。据调查,全县506个行政村都已接通宽带,农村现有固定电话100958部。

二是信息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20xx年初,按照省政府要求,我县投资18万元组建了XX县农业生产信息中心,建成我县独一家由县农牧局承办的XX县农业信息网站,从而使我县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走上了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科学组织、稳步推进的发展轨道。XX县农业信息网站是集农业资源、农业咨询、服务三农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农业信息传播平台,承担着全县惠农政策、农业法律法规、农业动态、农事指导、农产品市场信息、农村土地流转、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等信息的采集、处理、检索、传输和发布的任务。

三是信息员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我县组建了20名农业信息服务专家团,并从全县各镇、种植大户、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选择180名信息服务人员,建立健全了县、镇、村三级专业信息队伍,并着力推进以一带十的方式扩大农业信息服务群体,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营销的新型农民和种养大户。

(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加强。

自20xx年以来,XX县农牧局共投资161万元进行农业综合信息网络工程项目建设。

一是信息网站建设升级改版。今年XX县农业信息网进行了全面改版升级,使网站的一级栏目达到40个以上,二级栏目达到100个以上,并新增了专家视频咨询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管理追溯系统、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系统、政策查询系统等多个系统平台,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水平。自20xx年运行以来,在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每年采集、整理、发布各类农业信息达1000多条,指导农民销售各类农产品达200万元,极大地提高了我县服务三农的能力。

二是信息网络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信息服务网络不断延伸。依托农业信息网络通道资源,在县农牧局采用标清视频终端的标准设计建设集农业专家网络咨询视频系统和网络视频会议于一体的农业视频中心。通过农业视频中心的建设,实现上与中央、省、市上级农业部门指挥系统和专家咨询视频系统,下与各镇、区域站及广大农业信息用户群更好地兑接,发挥农业专家在线诊断、视频培训和农业应急指挥等功能,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管理步伐。目前我县已经配套建设以县农业信息中心为枢纽,以各镇(区域站)农业信息服务站为桥梁,村企社场户终端站点为基础,上联省、市,下联镇、村服务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营销市场、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户,手段先进,互联互通,反应灵敏,运行高效,基本覆盖全县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全面提高信息收集、分析、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

(三)信息服务方式多样化。

目前,以XX县农业信息网、农技电波、手机信息平台、科技直通车、农业信息简报、病虫情报等平台及时的为农民提供农情信息,技术指导、热点时事新闻、农业要闻,还有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市场动态、供求信息、价格行情、劳务动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农家百科等等内容,并专门在农业信息网上设立专家咨询平台,通过网络视频使农民在家里就能对专家进行疑难问题的咨询。为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指导农业生产、推广农业科技、传达农业政策、传播致富经验、交流市场信息,自20xx年3月7日开始,我县在XX县电视台开辟了农技电波栏目。十余年来,共制作播出农事指导、致富经、技术推广等各类农业节目580期,传递各类农业技术、信息等达上万余条,收视率 90%以上。由于栏目时间固定,便于收视;内容编排适合本地情况;技术关键点掌握准确,交待透彻,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企盼,对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被农民称为“田野上的及时雨”和“炕头上的科技快餐”。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信息技术具有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的特点,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农业信息化建设畅通了农村信息“双向”流动渠道,满足了农民不同的信息需求,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开辟了信息部门服务农村市场的新路子,增强了农业、涉农部门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为农服务的效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桥梁”和“导航”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增长了农民见识、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通过涉农信息进村入户,既贴近了市场、了解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又利用市场信息适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既有效掌握了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强化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又准确掌握了市场需求和产品供销趋势,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规避和减少了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促进了增产增收。农民通过农业信息的传播,从中了解到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和发家致富的科学技术,主要表现在农作物栽培方面和精选优良品种种植,挑优质苗木栽培,从而使减少因农作物病虫害带来的损失。

(二)强化了农业技术支撑、促进了现代农业建设。各服务站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发布农业规章,推广农业技术,提供专家咨询等,缩短了与农民的距离;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进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

(三)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推动了农村文明建设。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群众增加了了解世界的机会,扩大了认识社会的广度,增多了吸纳科学文化知识的机率,逐步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了农村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文明建设。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互联网接通到乡镇,不少农户安装了宽带网。但由于上网费用高,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农民接收信息渠道狭窄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

(二)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尽管我县农业信息化工作开展的较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依然不够,过问较少,支持不足。 一是人员投入不足。农业信息化系统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信息采编、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县信息网站工作人员没有专职人员,主要是兼职工作,网站更新慢,信息不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工作的时效性;乡镇兼职农业信息员调换频繁,农业信息工作未列入乡镇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影响了农业信息人员的积极性、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二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致使系统硬件技术改造相对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并且工作经费缺乏。

(三)信息资源不足,互动性差。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还不够科学,信息来源量少,而且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另外受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上网发布信息。使农民与信息服务站之间没有真正互动,影响了农民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

四、农业信息化发展思路及措施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需求主导、讲求实效”的原则,全面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大力发展适农、惠农、助农信息产品,大范围、多形式、深层次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综合信息服务,让农民共享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政府有关部门及各乡镇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一是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根据目前我县农业信息工作现状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县及各乡镇配备专职人员、村级安排兼职人员来负责农业信息化工作,以促进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强化农业信息工作责任制。将农业信息工作纳入各涉农部门和乡镇年终考核内容,并与各单位信息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相应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农业信息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增加资金投入。县乡两级应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专项扶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

(二)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把健全队伍、完善服务网络作为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下大力气抓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健全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信息管理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一支懂农业、精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队伍;下大力气抓好乡村及涉农部门信息员队伍建设,使信息员队伍延伸到村、延伸到企业、延伸到批发市场、延伸到涉农部门。二是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是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以及村干部中选拔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乐于为民办事的同志作为农民信息员,依靠他们把信息传到千家万户,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的农民信息员队伍。三是提高农民的信息知识水平。结合“阳光工程”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和提高他们获取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农民真正 “懂信息、用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

(三)整合资源,健全体系。一是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加快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推进农业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使政府、企业和农户获得充分、有效的农业信息。二是提高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促进信息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对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农产品价格、农业病虫害及灾害天气等重要信息进行超前预测、预警预报,及时把准确、可靠、实用的信息提供给广大农民,真正发挥信息指导生产,促进销售的作用,同时防止信息污染和信息误导。三是加强信息采集点和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立乡镇信息服务站和村、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场的信息采集点,充分发挥它们的推广示范、信息反馈等作用。

篇6:关于生态农业建设的调研对策

**县沼气建造工作可分为3个时期,一是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小型沼气池,沼气池容积为12m3左右,目前绝大多数已损坏废弃,完整保存的不多,如黄避岙镇精制茶厂用于饼肥发酵的沼气池。二是20世纪80年代未至90年代初建的沼气净化池,总共7家,共计1910m3,主要用于生活污水处理。三是2004年

开始建设的中小型厌氧发酵沼气池,单个容积以50m3为主,目前全县已建成130座,总容量6500m3。我县建设沼气池的功能与北方地区不同:北方地区主要是解决薪柴燃料,保护环境,集改厕、改圈、改厨“三改”于一身;我县沼气池主要用于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沼液沼渣用于柑桔、蔬菜、葡萄等作物生产,沼气用于居民生活燃料和畜牧业生产,集农村养殖环境治理、生产用肥、生活燃料于一身。第三个时期的沼气池建设工作真正体现出了生态农业的功能和效益。通过近5年的努力,沼气建设技术成熟,施工技术储备充足,并建成了一批示范小区和示范户。沼气建设的生态效益

沼气生态农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肥料效益

经检测,并与农业生产上的常用肥料作比对,每立方米沼液相当于尿素0.75kg、氯化钾0.37kg、过磷酸钙1kg;每立方米沼渣相当于尿素7.6kg、过磷酸钙8kg、氯化钾1~2kg。养殖规模为150头左右的养殖户,建一个50m3的沼气池能解决养殖污染问题,同时年产沼液为沼气池容积的3倍,沼渣为沼液的10%,即年产沼液150m3,沼渣15m3,相当于生产肥料尿素226.5kg、氯化钾127.5kg、过磷酸钙165kg,经济价值700元以上,可供0.2hm2蔬菜田全季使用。农产品使用沼肥,不仅能使农产品增产增效,品质优良,而且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从而减轻或避免农业面源污染。

2.2 能源效益

沼气是沼气生态农业的副产品,作为清洁能源和农村热能已被农户普遍应用。一个容积50m3沼气池,日可产沼气12.5m3,可供7个以上3~5个人口的家庭使用。农村家庭每年用煤气以6瓶计算,一个50m3沼气池的能源效益相当于42瓶煤气的价值,其经济价值约4000元。

2.3 环境效益

用沼气池厌氧发酵猪粪便,基本达到养殖环境无蚊蝇无臭味的效果。经我县环保监测中心对沼气池污水排放测试:未经处理的养殖污水,其化学需氧量(cod)为10000个单位;沼气池厌氧发酵后沼液的cod为1000个单位,减少了90%;沼液再经氧化塘氧化后,cod可以达到400个单位的国家农用灌溉水排放标准。**县沼气生态农业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1 沼气生态农业工程进展不一

我们在工作中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发展沼气生态农业县里很重视,把发展沼气生态农业作为我县生态县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有些乡镇领导重视不够,沼气池建设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进展缓慢,有的乡镇尽管养殖污染治理任务很重,但沼气池建设工作尚是空白。

3.2 地质环境影响施工进度

**县土壤成土母质为滨海沉积土,地表2m以下多为海涂淤泥,施工中常出现塌方现象,这不仅影响工程进度,加大沼气池建造成本,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像岳浦、贤庠等乡镇在沼气池施工中就出现该问题。50m3沼气池在一般情况下半个月就能建成,一旦出现塌方至少要延迟一个星期,造价成本要增加5000元以上。

3.3 沼气池的规范使用和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沼气池安全使用技术手册中要求畜禽粪便干湿分离,且50m3沼气池最多只能处理150头生猪的排泄物,可实际生产中,养殖户不按技术手册和沼气池安全使用有关规定执行,导致沼气池超容量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且削弱了沼气池的厌氧发酵能力,达不到处理污染的目的。

3.4 沼气生态农业链的延伸工作开展不够

近5年的实验已证明“猪-沼-肥”是很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由于有关政策的规定,养殖户能在沼气的建造上投入,但要他们再投入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后续部分就很难,需要政府支持。我县已建的和在建的畜牧小区如双联峙畜牧小区、高塘珠益畜牧小区、茅洋畜牧小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沼气生态综合利用技术推广上也存在试验示范推广不够的问题,在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方面经验不足,示范引导作用不强,沼气综合利用停留在较低层面上,应用的领域比较狭窄,还没有发展成为以沼气为纽带,集养殖、沼气、种植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沼气生态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还没有发挥出大的作用。

3.5 服务体系仍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强

篇7: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影响的调研

调研报告

中共双牌县委党校 何霞云 2014年1月22日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减少环境污染、确保食品安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本人就我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

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来,我县农业科技工作以发展特色农业为抓手,以支持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创新农业为重点,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县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农业育种出成效

我县在育种方面的创新是颇有成效的。改制后的县种子公司(现为湖南阳明种业),是我县具有县级制种资质,注册资金500万元,年自繁自制杂交水稻种子2000余亩、产量达200万公斤的制种企业。种子公司成功选育出了高产优质杂交晚籼迟熟组合益优701,获得了2011年永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耕地基础数据库建设得实绩

测土配方施肥关键的问题是测土,我县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将全县各村组各个土种取样5000多份,进行分析化验,前后取得了8万多个数据,基本完成了全县耕地质量数据库和测土配方施肥应用数据库系统建设任务,可为有效指导全县农民实行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三)农业科技企业和龙头企业谱新篇

十一五”以来,我县围绕特色农业,加强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目前有1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其中2013年就新增5家。一是壮大龙头企业新块头。通过合作、引进、推广、转化,有力的促进了我县优质稻、金银花、剁椒河鱼、生态茶叶为主的加工企业不断壮大,集群效应明显。二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跃上新台阶。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发展东安特色农产品。两年来共引进农产品新品种技术203余项,培育了江村剁椒河鱼、“塔山婆婆”茶等知名品牌,企业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0余万亩,农民增收成效显著。近3年依靠科技进步为农民增收达到了1.7亿元以上。科技进步对农民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5%。

(四)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具规模

据了解,我县已成立了牲猪养殖、竹鼠养殖、农业机械服务 网箱养鱼、立群水果、绿香源茶叶等农村专业合作社79个,通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服务,有效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现代化程度,同时带领农民学用科技,拓展产业和市

场,促进了增收。例如,双牌县日鑫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会员引进养猪新技术、新品种,为会员免费提供养猪技术培训,提供养猪技术信息,提供牲猪销售服务。大力普及科学养猪技术,为广大养猪大户提供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反映国内外的原料、牲猪、疾病预防等信息,有力推进了我县牲猪产业的发展。到2012年底,该协会吸纳会员118名,完成销售收入1000万元,实现利润250万元。为我县牲猪产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五)科技队伍培训及建设获实效

全县17个乡镇已建成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农机站、农科教中心等农技推广机构85个,有各类农业科技推广从业人员94人,借助于上级建设项目资金,建设了一批标准化农技站,添置了仪器设备,有效地改善了办公条件,提高了服务能力。科技信息、培训、服务体系已经基本覆盖全县各乡村。对乡镇涉农技术站强化了制度管理,建立了科技内部管理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和业务知识更新培训等制度,稳定了队伍,调动了基层涉农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近三年来,全县举办各类科技培训讲座300多期,培训农民2.3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余万份,培训各类种养能手和“土专家”、“田秀才”、科技带头人1.2万人次,发布农业科技信息1.4万条,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成果207项(个),农作物良种率达97.5%,农产品优质率达80%以上。全县实现农业科技贡献率50%以上,2011年,该县被评为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

二、我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经费短缺。由于县级财力比较薄弱,资金投入力度有限,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宣传培训、设施添置、交通通讯、试验示范等运转经费短缺。加之农业技术人员工作辛苦,待遇低、生活清苦,部分农业技术人员思想不稳,情绪不高,严重影响了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

(二)人才短缺,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科技队伍综合素质,我县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①经费不足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少,自身素质难以提高。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待遇低,工作又比较辛苦,很多专业技术骨干想方设法进入了公务员队伍。③近十年来,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由于编制体制经费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吸纳一个正规农业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④没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被安排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队伍中来(如每年要安置一定的退伍人员和其他单位改革分流的富余人员)有些乡镇农技部门都存在编制空缺现象,主要是受到事业单位逢进必考政策限制,新人进不来,农业科技人员断档较为普遍,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三)条件艰苦,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技术部门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陈旧、办公条件简陋、基础科研设备匮乏 的突出问题。全县17个乡镇农技站,其中8个农技站自有站房;9个乡镇农技站暂无站房,靠租房办公;乡镇没有配备必需的交通、通讯工具,配备的检测仪器设备也不齐全,难以胜任当前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影响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用的发挥。科技服务手段落后,创新方式不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联合协作不够,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创新不多,仍停留在办班培训、技术咨询、印发材料、示范带动等基本层面上,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

三、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我们认为,完善我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在创新服务体制上有新突破。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高效协调的农业科技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由科技局、科协、农林、水利、渔业等多部门组成的农村科技协调小组和协商制度,对全县农业与农村科技重大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在目标、思路、措施各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信息与经验充分共享,形成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的政策制度。要根据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制定相应政策,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力度,广泛应用好科技资源,着力解决特色产业优质要素“瓶颈”问题。要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制

度,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工厂化设施农业与科技信息化系统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与产业化开发,进行技术集成和应用示范。每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原则,选择扶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力争有所突破,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项目的经济带动效应。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办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开通科技服务热线、三农服务热线和“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同时利用简报、黑板报开展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专家咨询的服务作用。

(二)要在增加投入上有新举措。一是县财政要逐年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GDP的比例逐步提高,保障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经费,确保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要从发展农村经济,保证粮食安全,破解“三农”难题,保持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与繁荣的战略高度,将农技推广这项基础核心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及时帮助解决农技推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农技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强化农技工作绩效考核,实行农技员农技推广工作绩效与工资挂钩,确保农技推广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见证到农技推广带来的更多实惠。二是尽快落实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建设项目财政配套资金,立即着手17个乡镇农技站条件设施建设,使

其办公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保障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能够有履行公益性职责,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

(三)要在加强队伍建设上有新方式。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细胞,他们的活力决定农业科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县委县政府应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的业务骨干。坚持选贤任能原则,形成竞争机制,调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生活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同时要重视补充新鲜血液,通过公开招聘,把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进农业科技人员队伍。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鼓励通过自学、进修深造和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重视农业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委培等形式,解决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工作绩效与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福利补贴挂钩,对有突出贡献者政府应给予重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方式积极吸引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与农业企业和镇、村农户进行科技合作,普及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四)要在农民科技培训上有新提高。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心,本着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原则,充分动员和利用一切培训资源,以乡、村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出

篇8: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影响的调研

1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 基本特征是信息服务与社会人文服务在“三农”上的深度融合与高效运用。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 辖7个县 (市、区) 、78个乡镇 (区) 、987个行政村、5 880个自然屯, 农户31万户, 农业人口120万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 全市已基本完成市、县 (市、区) 国家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建设、乡镇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基层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工程, 并相继进入基础改造、技术提升、城乡融合、整体推进的历史新阶段。农村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无线通讯已基本普及;计算机网络及其信息服务已全面覆盖乡镇政府和村“两委”所在地, 并向周边一线的集中性屯落持续延伸;乡镇机关的各类信息服务平台与网络已初具规模, 建制镇、城中 (郊) 村的电子商 (政) 务已与中心城市和外埠市场紧密相联;信息技术和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和农民家庭, 其服务范围涵盖种植、养殖、加工、劳务、商贸、流通、生活各领域;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得到加强, 全市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国家专 (兼) 职人员1 315人, 平均每万户农民拥有42.4人;广大基层组织、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农村专业大户和城乡大中型农贸企业已开始运用信息技术作为生产运营工具, 用信息流调控生产经营活动, 全市各地涉农信息年采集发布量1 825万条, 通过城乡电子商务网上年交易农 (林、畜、禽、水) 产品11万笔, 年交易额3.86亿元。信息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生产要素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与国家中长期规划目标乃至全国现阶段城市发展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基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边远贫困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极低, 许多偏远散居户落仍然“空白”;网络管理及服务人员信息化知识相对贫乏[2], 资深专业人才不足;基层各部门信息资源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还不十分健全, 信息共享程度低, 结构不尽合理。因此, 必须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之路。

如何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根本性问题。从未来发展预测看, 伴随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 全面信息化时代必将随之而来, 信息、技术、知识等无形资产将成为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 社会生产必然会形成智能化与网络化结合、脑力与体力结合、生产与用户结合、实时敏捷生产与智能化生产结合的完美劳动组合, 产业经济结构将以知识和信息为主, 物质和劳务为辅。知识化、网络化的需求与应用将更加空前, 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时代发展之必然。基本思路应以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线, 加强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加快资源技术提升融合、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加紧公众服务体系建设, 基本策略是扩展示范应用、加强公共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2 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2.1 加强基础设施更新改造

深度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 加强城乡网络信息平台和农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通讯网建设和改造, 完善乡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并向村落和农户延伸, 着力更新改造并建起完整可靠的农村信息网群和商务、政务平台, 装备电脑服务机、信息机、SIM卡等信息服务终端, 使农村信息网络平台的工作全面进入常态化。进一步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全覆盖工程, 加强宽带网络、无线通讯、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和农村光缆升级改造, 消灭“死角”、“死面”;整合涉农信息资源, 建立“三农”综合信息系统和农村公众信息“双信”平台, 推进惠农短信系统和强农微信系统建设, 促进农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通讯网“三网融合”, 鼓励农村发展通过一个网络承载多种业务、一个终端承接多类服务的新模式, 促进跨网业务与内容融合, 实现农村“三电”合一和“三网”全覆盖。大力支持网络运营企业在农村提供电话、电视、互联网综合接入与信息服务, 推动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2.2 加快资源技术提升融合

统筹整合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邮政、电信、广电等信息资源, 集成完善纵贯中央到地方的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横联省内外各地各相关平台的“三农”信息网络绿色通道;按照市场化运行模式, 将电子化、网络化、自动化程控操作系统尽快装备到农村种养生产领域, 提高作业机械和电气设备运行效率;在农业生产、抗灾减灾、农产品加工各领域普及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平台、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加快传感、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田园生产、农田水利、设施农业上的应用, 实现农业资源、农田环境和农业灾害的远程实时监控与分析预测预报[3], 发展精准农业、感知农业、智能农业;扩大物联网技术在田园、物流和商务供需上的应用, 全面开通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追溯、“三资”管理等网络业务系统, 按照农村建设规划布局建立区域信息网群, 促进信息化与农村商务、政务、法制、科技、教育、文体、卫生、家政方面的广泛深度融合, 形成完整高效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

2.3 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培养

对不同层次类别的在岗人员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专业“充电”, 提高在职人员的综合素质。依托高校、科研、园区和大中型企业等人才培养高地, 加快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建立青年人发展基金、培训基地和就业平台等青年人成长机制, 完善目标考核、薪酬绩效、思想交流和后勤保障, 提高青年人的归属感、忠诚感和使命感, 使其在尽职尽责地报效农业信息化过程中进步成长。树立人才兴业观念, 因才适用, 不拘一格地选拔重用各类潜在人才。经济型人才才思敏捷、市场活跃, 应充分利用其人脉优势, 为其创造社交环境, 鼓励其投身于农业信息技术与产品营销领域;技能型人才聪颖慧质、技艺娴熟, 应充分利用其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专业技术、聪明的智慧才华和忘我钻研的精神, 置身于农业信息化创新领域;服务型人才仁厚兼备、勤奋扎实, 应充分发挥其人格魅力, 为其安置做内 (公) 务性的工作;高端型人才知识渊博、才智过人, 应鼓励其研发新一代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 领军农业信息化建设。

2.4 加紧公众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各级国家公益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 并延伸到村“两委”、农村合作组织、农业公司和专业大户, 形成基础完备、功能齐全、分区合理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面向“三农”, 搞好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发布[4], 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5];由农业部门牵头, 教育、科技、广电、电信、邮政等部门通力合作, 整合物资资源、情报资源与人力资源, 完善服务机制, 扩大服务范围, 提升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域内外信息服务机构通过加盟、并购、重组等形式组建大型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体, 扶持创业人员在农村创建信息服务产业中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对接, 扩大区域性服务领域和效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网、农网的数据集成和门户作用, 推进政务公开和公共事务网上快捷交流、沟通与传递[6];开辟远程教育平台, 解决偏远落后地区在教育和培训时空上的限制和困难;继续办好农村电子商务, 拓展“云计算”在农村商务领域的应用, 构建起新一代多功能多用途的综合性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链。

3 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3.1 扩展示范应用

以村镇及其产业集聚区为主, 创建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 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推动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生产机械化、经营服务信息化;从装备各类基地、园区、龙头企业、种养加销大户入手, 加快智能化机械在农田作业、水利建设、种植养殖、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示范应用;以动植物生产环境远程监测 (控) 、生产管理智能化决策、农产品流通和质量追溯监管、远程应急指挥决策为重点, 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 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和覆盖面。

3.2 强化公共支持

以市场经济理念和方式指导农业信息化建设, 通过政府组织、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等手段组织实施各类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 壮大农业信息化规模, 增强实力, 拓宽应用范围和领域;利用公共媒体, 加大宣传普及力度, 提高城乡公众参与意识;从实际出发, 积极开拓应用市场, 吸纳地方、城市和外埠商家前来投资兴业, 开发适合当地条件的信息产业、产品和服务, 使信息化建设及其产品和技术的应用真正给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众带来切实的经济实惠。

3.3 协调资金投入

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 设立国家基础建设专项, 重点支持农业信息网络、综合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和村镇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及其各类涉农信息技术推广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设立财政专项补助, 加大对贫困薄弱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及其技术和产品应用普及的支持;采取股份制形式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 引进资金和设备, 开发新一代信息化产品和技术, 建立起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金融信贷、集资入股、合资经营的投资机制。

3.4 完善保障机制

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制定和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 加强行业指导、管理、监督与服务;深入农业信息化建设第一线, 调查研究和解决全局性和深层次的敏感问题, 为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发育条件;创造积极宽松的软环境, 贯彻落实好相关政策和法规, 为创业者在农村创业保驾护航;放手发动城乡各类社会组织和团体, 深入农村, 兴办为农服务的信息化产业, 并给予必要的信贷、免税、资金等政策优惠, 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博, 李思经.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 12, (3) :62-66.

[2]杨军喜, 朱晓飞.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五大问题[J].信息化建设, 2009, 12, (4) :25-26.

[3]刘海青, 庞红梅, 李桂芹.发展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与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 2009, 50, (1) :210-213.

[4]方东权, 吴天吉, 李翠霞.“三农”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4) :277-278.

[5]张天赐.基于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资源整合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39, (8) :41-42.

上一篇:难忘的回忆200字作文下一篇:新项目拟派人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