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

2024-06-02

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通用11篇)

篇1: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

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

——东风镇组织委员朱晓国

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工程,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稳定发展,事关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事关党的执政根基的稳固。作为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明确职责和使命,切实承担起建设一支新型农村党员队伍的历史使命。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的意义

近年来,围绕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改革举措不断深化和创新。但是,由于社会的转轨和变化,也使农村党员队伍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面临许多新问题,实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程,就是为了积极适应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新形势,创新、整合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管理形式,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新农村基层党建的规律和方法。通过实施“建设工程”,建立以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新格局。实施党员队伍建设工程,体现了对基层党组织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改革创新成果,特别是对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

1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整合利用,使之形成一个目标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机制更加健全、措施更加有力的系统工程,进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实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程,体现了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导基层党的建设的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体是农民党员,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这些要求,是我们实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程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程的基本内涵

1、实施理论武装工程,创新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机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

一是要在农村党员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广大农村党员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紧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的自觉行动和实际能力。

二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三是加强农村党员经常性的党章学习教育,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始终不忘以党员标准和

党员应当履行的义务来对照自己,使党员的党性得到锻炼,政治素质不断提高。

三、实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程的基本途径

1、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指导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实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程纳入农村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加强领导,并把抓落实的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

2、加强目标管理,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每年都应认真研究实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程的总体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对乡、村党组织实施这项工程在内容、活动方式、检验标准、考评程序和奖惩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镇党委加强对村党组织实施队伍建设工程的具体检查和指导,按时组织考评验收。村党组织应按照上级党组织的“实施意见”认真抓好落实。总之,通过实行目标管理,形成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

3、加大党建投入,健全物质保障机制。

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程的落实,不但有赖于“组织有效覆盖,上下工作关系顺畅”,还有赖于一定的物质投入,逐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的物质保障能力。如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尽快做到村村有活动阵地;建立村干部工资报酬和离退休村干部福利待遇保障制度等。

4、加强镇村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

农村执政骨干队伍的整体素质。

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程归根到底要靠镇村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抓落实。为此,加强镇村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建好镇村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应突出抓好选优、提能、考绩三个方面。选优,就是通过发扬党的民主,完善基层选举制度,把那些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干部选进乡镇领导班子。提能,就是运用集中办班、分类培训、远程教育、观摩考察等多种形式,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学习政治理论、管理知识和实用技术,着力提高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考绩,就是探索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涵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基层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通过考核,真正把那些扎根基层、坚持科学发展,创造了经得起实践检验并得到群众认可的政绩的干部推荐选拔到农村基层领导岗位上来。

篇2: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

1、干部队伍年龄偏大。调查中发现有近80岁老人还在工作一线。由于党员干部年龄偏大,个别党员的理想信念、接受新鲜事物和理解党的方针路线存在一定偏差,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比较低。

2、领导班子后继乏人。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务农的人一般都在50—60岁老年人没有入党的愿望,有的村好几年都没有发展新党员。

二、原因分析

1、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宏观影响。一方面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实施,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也大幅度下降,人口寿命大大延长,我国开始呈现比较严重的老龄化问题。随着城市化发展一些年轻人入驻城区,农村剩下的全是孤寡老人。

2、家族势力影响村级建设。个别村存在家族势力庞大,推选一位本

家族有威望老人进入村级队伍。希望在以后事情上给予照顾。个别村存在乡霸、村霸、文盲通过不正当手段进入村级领导班子,一年都不上班,转空饷,给村民办事带来极大不便。用不正当手段迫使村民代表、小组长签字随意处理村级财产。

3、基层干部本身工作压力和待遇是直接缘故。首先,债务多,工作重,压力大。由于农税免收,加上村级一些历史债务遗留问题,使得村级债务越来越多,成了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另外,一些新农村建设项目需要村级匹配一定资金,由于农民对事情认识不同自筹难度很大。使得基层干部感觉到压力巨大,身心疲惫。

其次、经济待遇低,社会保障不到位。村干部平均年工资3000—4000元,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都没有落实,生老病死不能得到照顾。干部基层工作达不到一定的年限,退休后没有任何待遇,组织上不能解决后顾之忧。年纪轻,文化程度高的中专、高中生,看到农村干部待遇低、工作难度大,也不愿意加入组织和基层干部队伍中来,造成后备干部短缺。

三、主要措施。

1、完善用人激励机制。一是进一步明确村干部任职年龄、文化程度等条件和职数,规范村干部选拔任用和工作管理制度,要不定期进行考核、规范。公安机关应严厉打击乡霸、村霸通过不正当手段已达到进入村级领导班子的想法。二是为切实提高村干部的待遇,稳定村干部队伍,实行财政划拨专项经费,确保村干部报酬,通过年终评比、群众走访等形式根据各村的具体情况适当提高工资待遇。在保证村干部报酬收入的基础上,出台一些激励办法,评比“优秀党支部”和“十佳村干部”,享受有关优惠待遇,按其参加工作年限确定工资。使其工资达到同年工龄一般乡镇事业编干部工资70%。三是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把考核村干部的情况与村干部购买养老保险等结合起来,建立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

篇3: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

关键词: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只有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快速有效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进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新型农民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从经济学角度看,新型农民就是“农商”。农商反映了一个新的经济关系,一个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

二、农民素质缺陷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大瓶颈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我国农民无论是在文化素质方面,还是在技术及经营素质方面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农民的要求相距甚远。农民素质的低下,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瓶颈;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技术推广、农业人口的控制和转移、农业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农业市场化进程等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增强新型农民培育效果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势必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着力培养文化型农民

1.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养文化型农民。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确保农村学生全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把住这条农民接受教育、获取文化知识的“保底线”。二是要扎实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三是要积极建立现代教育体系。

2.通过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培养文化型农民。要加快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建设。结合行政村村部建设,利用撤并后的政府和学校办公设施,新建或改建一批村民文化活动室和体育场所,着力实施村民组织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水平。

3.通过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培养文化型农民。一是要丰富“五下乡”活动内容。组织社会各界开展送科技、文化、卫生、法律、计生知识下乡活动,切实丰富活动内涵,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建立长效机制。二是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把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传承弘扬本土文化结合起来。三是要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充分发挥现有的民间专业人才、退休干部职工、农村教师的作用,经常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搞好传帮带,在活动中发现和培养人才。

(二)着力培养技能型农民

1.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一是要明确培训任务。二是要创新培训方式。以活动为载体推动培训,使农村劳力基本掌握1~2门适用技术,争取科技入户率达到98%以上,劳动力素质有大的提高。三是要加大培训力度。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农民工共同分担的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安排部分扶贫开发资金作为农民工培训经费,改“项目扶贫”为“技能扶贫”。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设置专业,开设实用技术培训班,确保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的准确对接。

2.通过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一是发挥专家服务基地的作用。二是发挥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加强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和乡镇农技推广站建设,使其成为技术集成的基地、技术展示窗口、技术培训的平台。要大力推行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三是发挥好科技特派员的作用。

3.通过典型示范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一是突出产业示范。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效益好、辐射面广的龙头项目和支柱产业,加快这些产业的示范基地建设,用事实说话,靠效果促动,使农民种养技能和科学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二是突出示范户示范。培养、扶持一大批“科技示范户”当样板,以收到一户带多户的效益。三是突出经验示范。分期分批组织村组干部、党员、农业生产大户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掌握外地先进经验,带动广大农户进行种养技术革新,加快农民科技致富步伐。

(三)着力培养文明型农民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一是突出宣传教育的重点。二是完善宣传教育方式。坚持“四个结合”,即坚持下派干部进村讲解与送法下乡相结合;坚持集中学习与经常性宣传相结合;坚持法制服务与调处纠纷相结合;坚持抓点与抓面相结合。

2.狠抓思想道德建设。一是要健全内容。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充分运用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文体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要建立载体。在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注意扶植和发展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和管理的各类组织。三是要建章立制。制定完善“文明公约”、“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通过严格的科学管理,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

3.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一是要狠抓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明创建。把提高农民道德法制水平作为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任务。二是要狠抓民主法治村创建。以加强村(居)级组织建设为保障,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为基础,以落实“四民主两公开”为重点,在农村范围内精心组织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着力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并同时抓好文明农户创建。

参考文献

篇4: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

一、农村文化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文化的发展,强调文化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双为”方针。当时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此方针的指引下,农村文化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景象。农村文化机构从无到有,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由少到多,活动日益丰富,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电影放映活动,戏剧演出活动,曲艺说唱活动,田间地头展开的劳动比赛,科技咨询、示范活动,节日文化活动等。这些文化形式丰富了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也促进了农民之间的交流与团结,使整个农村体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文革”开始后,党和国家的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农村文化也未能辛免于难,机构被砸烂,队伍被解散,整个农村文化活动被引入歧途。“文革”结束后,随着各项工作的拨乱反正,农村文化工作也逐渐走上了正轨。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将文化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农村文化也由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广大农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农村文化打破了官办的传统体制束缚,农民成为文化创作的主体,农村文化设施与场所也得到了发展,乡镇基本上设立了电影院,文化室,体育场所等。电视、音响、图书、报纸等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农民了解外界的渠道不断扩大。这个时期的农村文化处于繁荣时期。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流动性加快,城市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融入城市,农村开始出现衰败的景象,农村文化建设由于缺乏人才和资金投入等原因而陷入困境。现在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由于没有资金的注入逐渐消失,农民的文化活动更多表现为看电视,上网,赌博、宗教等形式。农村文化建设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

对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先后出台、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来推动、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2005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2007年6月1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其中主要是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7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各方面的文化建设。

二、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一)农村文化建设硬件设施落后。虽然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后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来改善基层文化设施,也曾建设了一批文化设施,如文化站、电影院、图书馆等,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山区文化设施极为简陋,甚至是空白。目前大多数农村缺乏足够的场所和设施来开展文化活动,很多地方的文化活动场所被占用,农民不能经常开展文化活动。财政部教科文司、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在《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中指出,农民期待政府能够提供一些文化活动站或服务中心、图书馆(室)、农民技术学校或培训班、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青少年活动中心(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落后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队伍的稳定和农村文化活动网络的形成。

(二)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不足。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明显不足,2001年至2005年,全国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基本上在全国财政总支出的0.40/0左右徘徊,而国家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仅占其中的20%到25%之间。全国共有720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文化馆、文化站由于经费紧缺不能正常开展业务,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许多县级剧团有名无实,无法正常演出。

(三)农村文化人才匮乏。由于农业机械化的逐渐普及,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可能,农民特别是有知识有才能的青年农民纷纷涌人城市并期望扎根城市,这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农村人才的流失,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迟缓,也同时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主体的缺失,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很多乡镇缺乏专职的文化工作人员,尤其缺乏专业科班出身的文化工作人员。由于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才队伍,农村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缺乏创新,不仅不能开创新的文化形式,而且导致传统文化后继无人。

(四)现行农村文化形式单调。由于农村文化缺乏创新和发展,农民可供选择的文化休闲方式非常单一,大多数农民在进行文化消费时首先选择是看电视,其次是进行一些打麻将、玩扑克等赌博活动,农村的妇女和老年人则是更多的从事一些宗教活动。还有就是一些婚丧文化,尤其在丧葬文化,大有攀比之风,偏离了原来对于逝者的怀念之意,越来越具有低俗之嫌。而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次数较少,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传统的露天电影、马戏团表演、说书唱书等形式则难觅踪影,即使偶尔有这些演出,也因为观众太少而不了了之,这些文化形式已经不像原先那样受欢迎,相比于室外,农民更愿意呆在家里看看电视。

(五)传统农村文化不断流失。随着农村人才的不断流失,很多传统文化无法开展,面临失传的境地。如以前颇受欢迎的说书唱书,现在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年纪轻的农民可能都没有见过。还有一些传统的地方戏曲和手艺,由于经济效益不明显,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农村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很多已经销蚀殆尽,也使得农民无从选择,最终转向了赌博、低俗、封建迷信活动。endprint

三、重建农村文化构建和谐新农村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政治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农村文化的支持。作为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力量,文化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使之走出目前的困境。

(一)增加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资力度,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乡镇、村、农户的积极性,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着力建设乡镇的文化站、村的文化活动室,使之具有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综合性功能。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作为重要议事日程,并且把农村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注重建设一些老人、妇女、儿童需要的文化活动设施。加强乡村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快、更好、更全面的农业信息。

(二)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创造各种条件尤其是经济条件吸引青年农民回归农村,开展各式各样的培训班,繁荣包括农村文化在内的各项事业。在打造农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同时可以通过在农村制定一系列政策,吸引城市人才投身农村文化建设。在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努力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创造出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作品,使农村文化能够真正起到开启民智的作用。

(三)丰富农村文化形式。要改变农村文化形式比较单调的问题,将农民从“黄、赌、毒”中解放出来,必须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可以组织农民定期进行读书阅报活动,农村图书室要多选择一些符合农民需求的书籍,如有关动植物的养殖、防治、增产等方面的书籍。多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推广科学种田、科学管理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利用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多宣传党关于农村的一系列政策。在农村要推广信息化建设,教农民学会通过网络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四)加强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要防止农村传统文化过度流失,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时机在农村大力开展文化活动,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活动来表现农村生活的新面貌。政府要加强引导,通过制定财政优惠政策来鼓励农民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保护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善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另外,还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物质文明进步了,才能有更多精力进行文化继承与创作活动,才能产生符合社会进步需求的新文化。

总之,通过政府、社会、农民的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改变目前农村文化逐渐衰落的现状,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5: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

首先,农村妇女劳动力资源丰富

据2005年××统计年鉴,我市有354万农村人口,女性约171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48.3;农村劳动力有167万,妇女劳动力有78.5万,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以上。可以看出,妇女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更是伟

大的人力资源。

其次,农村妇女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自1988年全国妇联号召各级妇联在农村广大妇女中广泛开展以“学文化、学技术、比发展、比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双学双比”活动以来,我市各级妇女组织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参与农业产业化调整和农村经济建设。目前,全市有近20万妇女接受了实用技术培训;建立妇字号示范基地169个;原创:http:///培植55个妇女经济合作组织;近30万农村妇女外出务工,她们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第三,农村妇女素质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进一步贯彻,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妇女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她们通过科技培训,外出务工,参与市场竞争等,使一大批妇女开始接受了城市文明,转变了观念,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逐步成为农村勤劳致富的领头雁、产业化发展的带头人。

如何发挥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如何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发挥妇女更大作用,使广大农村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一,提高妇女素质,培养新型女农民

一是要抓好农村妇女的基础教育,这是提高未来农村妇女素质的基础。目前,我市农村妇女整体文化水平还比较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教育投资,建立农村教育发展基金,开展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多种措施,保证女童特别是贫困女童九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减少辍学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

二是要创建妇女职业培训基地。各级妇联组织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创办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学校,使每个农村妇女劳动力都能掌握一至二项比较先进的实用技术。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努力培养农村妇女的“四自”能力、创新意识,使她们敢于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参与竞争,充分挖掘自己的致富潜力、创业潜能。今年市妇联将继续实施省妇联“百万妇女学习培训工程”,通过各级妇联组织完成培训农村妇女2万人次的工作任务。

三是开展农村妇女高技能培训。在培训中要突出抓好30岁以下妇女群体的技能培训,利用她们年纪轻、脑子灵、素质好,思想开放、适应性强,培训难度小的优势,把她们逐步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投身产业化经营。今年,市妇联将继续实施“春蕾成才”计划,准备开办“高中春蕾班”、“高技能春蕾班”。

第二,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妇女新发展

一是促进农村妇女劳力外输内转。要加大调研力度,及时了解农村妇女劳动力变化情况,建好农村妇女劳动力资源库,加强对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内输外转的组织化程度;要针对妇女的特点,开展电子、缝纫、家政服务、餐饮、保健等培训,增强农村妇女务工竞争力;要对外输内转妇女进行跟踪服务,切实做好她们的权益保护工作。市妇联今年力争内转外输农村妇女2万人,同时表彰一批返乡创业巾帼带头人。

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妇女家庭创业。要帮助农村妇女选准合适的创业致富项目,重点推荐投资少、场地和技术要求低、见效快的项目;要大力开展种、养、加等各类妇女实用技术培训,组织村妇代会主任、女能人、龙头项目带头人参加培训,使她们成为妇女创业致富的带头人;要发挥农村各类妇女经济组织、各类女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把抓能人带动作为促进农村妇女增收的重要抓手。今年,市妇联将向农村妇女家庭推介50个创业、致富项目,成立女经纪人联谊会,各县区妇联成立科技女能手协会。

篇6: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

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村人才队伍作保障。但农村人才流失、人才匮乏已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培养好、发展好、管理好更多更优秀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让他们真正成为农村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领头雁、排头兵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农村发展的希望。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因此,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1.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强有力的人才作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引导各级党政领导及基层干部破除“靠天、靠政策”吃饭的思想,树立“事在人为,业在人创”的观念,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农村的发展不能简单地依靠廉价劳动力,必须更多地依靠

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类农村人才。

2.要充分认识到优秀农民就是农村的人才。在农业生产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农村的乡土人才,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经过了长期的实践锻炼,更了解农村的实际,因此,抓农村的人才队伍建设决不能忽略农村的乡土人才。

二、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农村人才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状,即实践经验多,理论知识少;年龄大得多年轻的少;学历低的多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少。针对这种情况,要在人才培训上下功夫。

1.着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际需要,加大对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重点选拔一批长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

2.健全农村人才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在实用人才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大规模、多层次、广渠道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各类

新经济组织、农业示范基地、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开展岗位培训和技术指导,通过科技示范、成果展示和农业实用技术交流活动,使广大农民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更好地在实践中锻炼成材、脱颖而出。

三、政策引导,营造氛围

1.创业引导,提供优惠政策。俗语说“远水解不了近渴”,建设新型农村,仅靠选拔培养本地人才还不够,还需要招贤引智,给予优惠的创业政策,为外来人才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3.典型带动,营造良好氛围。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及时总结推广优秀实用人才科技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先进事迹,树立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典型,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关心和爱护农村实用人才的良好氛围,引导和鼓励城乡各方面人才深入农村基层,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篇7: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作为基层党委书记,工作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如何在基层工作好,加强基层建设,把问题解决好,我认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个关键,我所在的乡是一个纯藏区乡,全乡人口2768人,居住在高山峡谷地带,村寨极为分散,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一个乡,没有企业,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是一个贫困乡,全乡人均收入2760元,在经济没有发展起来,群众意识没有提高的情况下,我们开展各项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基层组织,但是我乡原来基层组织全乡农村党员不足30名,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40多,80%党员年龄偏大,党员的发展及延续存在严重断档问题,村上的主要干部都是50多岁的,这样一个基层组织对于社会主要新农村建设是明显不合适的,如何改变现状,在依靠现有组织的力量在基层发展和壮大组织组织队伍是摆在我们班子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经过班子调查研究得出:

第一,要发展基层组织就必须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离开了发展,一切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尤其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滞后的藏区,加快农村发展的要求更加紧迫、任务更加艰巨。加快农村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人员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与三老干部,村组干部交心谈心,向老干部认真请教,切实找准问题所在,一方面加强干部的管理,另一方通过对村两委会制度的建立完善,工作制度来约束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

斗力,充分发挥乡党委对村级组织的领导作用,为各项政策的实施执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二,选好配强支部一班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实践者。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要使广大农民真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当中来,就需要有一个团结务实、廉洁奉公、开拓创新的村级领导班子来带领。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最直接的组织者,农村基层干部是最基础的落实群体。因此,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选准配强村级领导班子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强化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实践证明,建设一个好班子,特别是选好一个好书记,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因此,在村级组织换届之前,我们严格把好村支部书记关。按照“抓好一把手、带好一班人、建好一支队伍”的工作要求,把村党支部班子建设放在首位,支部书记人选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在后继人选缺乏的情况下,还是动员了年近花甲的老书记挑起工作重担,同时为今后工作的需要加强了后备干部的培养,通过民主推荐,最少按照一个岗位两名后备干部的要求加强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我乡三个村,建立了一个16人的后备干部队伍,这批人员是加强教育、管理和培养重点。

第三,在党员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我们的党员队伍不仅人数少,而且呈老龄化,普遍都是属于三会人员,最高学历的只是读过初中,所以说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农村党员队伍是

农村党建的基础,是党支部发挥核心作用的基础,我们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将党员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将增强农村党员队伍活力,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实践“三个代表”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可靠有力的保障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目标。

一是壮大党员队伍。针对党员队伍人员少的情况,我们通过走访,了解党员发展不起来的问题,群众对党组织的认识不够,对于加入党组织没有深刻认识,所以我们在群众中加大了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党和政府的诚信,另一方面依靠老党员、老干部,将农村的青年逐一摸排,考虑到我们曾经经历了一场特殊时期,我们严把党员入口关,在了解的过程中将政治素质纳入重要考虑范围,将三老干部子女纳入优先考察对象切实把责任心强、有开拓奉献精神、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村青年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使之成为党外积极分子,对符合党员标准的适时吸收进党员队伍。进一步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和文化结构,把那些年富力强、有一定经济头脑、具备一定科技文化知识的在乡知识青年、充实到党员队伍及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中来,彻底改变党员队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作用偏弱、人数减少的状况,每年发展党员在8-10名,现有农村党员43名,大专文化一名,初中文化四名,妇女党员7名,最小年龄30岁,通过加强党员发展,为基层组织加强了新生力量,也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政权基础。

二是加强基层党员的学习和教育。在加强党员发展的时候,考虑到地区因数,党员的学习教育不足,在驻村干部、驻村大学生的协助下,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农村远程教育设备,农村书屋等资源加强党员,青

年的学习教育。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紧密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基层党员的学习、培训、教育,强化对广大农村党员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村实用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广大农村党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广大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和致富本领,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的先进性。

三是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随着农村社会的不断转型和农民队伍的深刻变化,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准确把握农民群众阶层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精神需求复杂化的新特点,摸清社会舆论和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站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深入了解农民群众的困难和困惑,认真分析和研究,按照“一线工作法”在解决农村群众实际生产生活困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中,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化解矛盾,理解和支持基层党组织的工作。

四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对党员的监督和管理。我们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热情很高,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但是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对政策法规不熟悉,对国家政策理解不透彻,容易出现盲目蛮干,甚至与党的路线方针背道而驰的现象。因此,我们加强对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约束和监督力度,规范监督机制,推进民主监督,全面推行村级政务公开,将乡村干部的一言一行置于全体群众监督之下。对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建立健全层次清晰、责任明确的具有

可操作性和约束力较强的监督运行机制和措施,以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篇8: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

一、农民的主体性地位的必然性

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但是在发挥政府指导作用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新农村真正的建设者、管理者、维护者和直接受益者。能否充分认识并真正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

(一)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贯彻唯物史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自然是中国历史的创造主体。没有农民的改革创新,就没有现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我党的工作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建设新农村,就是要依靠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也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中就是要以农民为本。“以人为本”意味着农村的发展是农民广泛参与的动态性的发展,要动员广大农民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深的层次上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只有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地位的发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一)从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来看,农业生产条件越来越严峻

首先是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其次是淡水资源的短缺。特别是北方地区严重缺水与高耗水的增产压力的矛盾突出。再次,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情况严重,灌溉方式和技术落后,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与现代化的大规模、集约化的农业要求形成巨大反差。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的高技术农业与我国落后的农业之间的巨大反差更加凸现。正如程国强先生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中国农业》一文中指出,“从战略上看,在加入世贸背景下,中国农业所面临的挑战,其实并不在于农产品进口数量的可能增加,更尖锐的矛盾,主要在于农村人口尚未大规模转移的背景下,进口农产品增加后,一大批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这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问题。”

(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之势

从农民生存的基本状况来看,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大,但整体收入和生活水平低。

(三)从农民成长的环境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导致农民本身整体受教育程度低,保健水平差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约占24%,小学文化的约占33.74%”。在全国4.1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程度的占4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

(四)与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的落后相比,农村更重要的是人的落后

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缺乏学习科技的自觉性和依靠科技致富的理念。

(五)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缺乏

由于农村的图书馆、电影院、网络等精神文化载体的缺失,很多在家务农的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冬天晒暖,夏天歇凉”的单调日子。

(六)农民民主自治权利不完善

相当一部分村干部是乡镇干部在农村的简单的代言人和传声筒。农民对自己的村务缺乏真正的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自我监督。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干群关系紧张。

(七)农民价值观念变化的现状尚呈现着多样化的格局,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在价值评判标准上,由重义轻利走向了重利轻义,有不少农民赞同“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点。有一些农民认为“市场经济就是骗子经济”;也有一部分农民认为“讲了良心赚不了钱”。在谈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部分农民持的是“黄牛角,水牛角,各顾各”的态度,有的农民赞成“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而不赞成“人人为我,我为社会”的观点;在对待竞争和发展上,一些中老年农民习惯于“种田吃饭、喂猪过年、养鸡买盐”,满足于不饿肚子就行。

三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培育农民主体地位的路径选择

(一)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首先在于保证农民完整的民主权利和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管理民主。让农民能够参与到事关切身利益的公共事物的管理中来,发扬民主决策,财务公开,这是改善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了民主,农民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同时,要注意尊重农民,要慎重选择援助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项目与方案。遵循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实际特点,切实了解广大群众的疾苦和迫切需要,寻求恰当的切入点,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目前,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方面,要处理好政府扶持与农民实际需要,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用实实在在的项目吸引农民真正参与进来,发挥创造性作用。新农村建设首先要选择那些农民最关心的、投入少、见效快、能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项目作为切入点。鉴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存在地区差异的事实,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各村为单位,由农民自主选取建设项目,参与项目建设与监督。

(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新的学习型农民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它客观上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不断学习和终身学习,通过更新知识来紧跟时代的步伐。作为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农民要想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必须不断地学习。(1)首先是学习文化和政策法规。整个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互联网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乡村。各种新政策、新法规不断地出台,客观上要求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也要不断学习,成为有文化,能了解新信息,接受新事物的农民,而且无论农民的年龄大小,学历高低,都要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特别是提高分析的力和掌握现有资源优势,通过互联网紧跟不断变化的科技和市场信息,了解国家政策和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2)学习经营策略。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要求现代农民能准确确定发展目标,明确经营和技术方案,能够自如驾驭人力、资金、资源、信息和市场。从而成为有较高的生产和经营能力的个体,甚至要求农民能组合起来组织、策划和经营更大规模和效益的农业产品加工企业,能不断与时俱进,动态发展。当代涌现出大量的农村经纪人,还有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和效益的专业化农民和农业企业家都是市场经济的弄潮儿,是广大农民的学习榜样。只有广大农民都学会了参与市场活动,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合理地配置人、财、物和土地资源,尤其是允许和大力支持土地使用权按照市场规律合法流转,整个农业才能获得更高的效益。最终使农业规模经营突破土地规模狭小的制约,达到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和服务规模化、社会化,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就需要千千万万懂市场的农民来参与其中。(3)要学习先进技术。现代的规模化农业不可能再容纳9亿农民留在农村,大量的农民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这就要求这些转移者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至少熟练掌握1~2门生产技术和技能。在科学与技术直接成为生产力,并且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高技术背景下,这个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拥有大量懂技术的人才,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才能蓬勃发展。而对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现代农民来说,学习现代农业技术也是非常紧迫的。“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国际化,国内改革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深层次、大规模、大力度的调整”。在这种背景下,农民学习现代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以及其他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引导农民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精神生活

现在,各种黄色垃圾和赌博之风之所以在农村蔓延,是因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缺乏。这就要求引导广大农民去学习文化,提高素养,去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农民自觉地用高尚的文化生活来抵制黄色垃圾。农村的公共文明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各种图书馆、文化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积极引导农民投身于其中,促使他们用先进的精神文化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四)要在农村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需要农民正确地对待先富和后富的问题以及富起来以后如何对待财富的问题。一方面要引导农民摆正心态,争取靠勤劳致富;另一方面要防止他们沦陷在重利轻义的淤泥之中不能自拔,甚至为了追求财富而不惜铤而走险,触犯法律。这就需要法治和法律宣传并重。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在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下,培育农民的主体性地位是新农村建设实效发挥以及能否真正成功的关键。而能否成为新的学习型农民又是农民能否真正发挥主体作用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关键词:农民,主体性,培育,学习型农民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程国强.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中国农业[J].中国禽业导刊,2005,22(7):21.

[3]朱智文,雷兴长.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M].兰州:甘肃出版社,2002:35.

[4]武柳祯,王园君.新农村建设需要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J].山西农经,2007,(2):37.

篇9: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

1.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创造和谐社会环境

省民政厅将紧紧围绕全省新农村建设大局,加快推进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城乡医疗大病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慈善救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使全省农村低保平均补助水平提高到880元,城市低保平均补助水平提高到180元,医疗大病直接救助人次提高到50万人次,将符合条件的3.2万名五保老人纳入五保供养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全力打好农村困难户泥草房改造攻坚战,年底前完成7万户农村困难户泥草房改造任务。积极推进省市县乡村五级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完成全省624个乡镇、9306个行政村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以确保突发自然灾害时,群众有序转移、妥善安置,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灾前预警防范能力,灾中避险逃生能力和灾后自救互救能力。

2.大力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组织,积极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有力支持

省民政厅将继续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作为核心,加强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和各类协会的培育和发展,引导和支持农民走产业化、订单式农业道路。在东部,依托长白山资源优势,引导菌业、参业、蜂业、药材等产业成立协会群;在中部,引导水稻、玉米、大豆、养鸡、养猪、奶业等种植业组建协会群;在西部,促进杂粮、西瓜、芦苇等特色经济成立产业协会群,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引导农民走科学种田、订单式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3.全面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省民政厅将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作为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开展全省村委会第八次换届选举,真正把素质高、能力强、有威信,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选上来,带领群众干事业、谋发展、快致富。同时,省民政厅还要加大 “难点村”治理的力度,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切实帮助农村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真正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切实履行行业包保和部门帮扶责任,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篇10: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

范县城关镇义和庄村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陈玉省,现任城关镇义和庄村党支部书记,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义和庄村位于范县新区附近,现有765口人,246户,2个村民小组,22名党员,402亩耕地。2008年,被确定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村,被市文明委评为“文化示范村”。

义和庄村以前由于村廉政组织的作用没有有效发挥;工作制度执行不到位;村内财务管理混乱,群众对村“两委”班子意见很大,部分群众到镇、到县上访反映问题,成了有名的上访村、不稳定村。近年来,义和庄村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村风和谐文明,村貌焕然一新,各级领导多次到我村检查指导,对我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认可。

一、充实廉政组织,加强廉政教育

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我认识到要有群众信的过、责任心强的群众参与监督,首先成立了以我为组长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村支部有纪检监督员,村委会有村务监督委员会,调整充实了“两会一组”,红白理事会群众监督组织。刷写了高标准的廉政标语,制作了廉政漫画、警句格言,把村西主干街道设立成“廉政文

1化一条街”;开设了廉政书屋和廉政书架,规范了廉政文化大院,经常性组织群众开展健康文明的廉政文体活动,比如:在组织开展扭秧歌活动中,穿插宣传一些廉政文化;逢年过节请外地戏班子来唱戏时,也不忘宣传廉政知识。这样,即发动了群众参与廉政文化教育,激励大家为义和庄村的发展献计献策,也进一步活跃了节日气氛,丰富了活动内涵。

二、健全民主制度,严格执行“五步法”

按照上级工作要求,建立健全了村级事项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制度,我从平时工作中看出,当干部首先应以身作则,带头吃亏,民主处理事情很重要,我组织村两委成员学习了县纪委制定的《农村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和民主议事“五步法”,要求村两委成员这些内容不但要知道,而且要运用到平时工作中去。去年年初,为了配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镇党委、政府要求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整理村容村貌,让老百姓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因为我村经济情况不是很好,我感到压力很大,但是我考虑到义和庄700多名群众都看着我里,再者这也是领导对我的信任,对我工作的考验。我考虑成熟以后,首先把我的想法向村两委成员通报了一下,村两委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又召集了部分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征求了他们的意见,大家一致通过,最后把形成的意见在村务公开栏上进行了公开,接受全体群众监督,尝到了“五步法”在开展工作中的作用。开展工作除了上级资金支持外,剩余资金不够怎么办,村两委成员有关系的,能赊到的物资咱赊,以后经济条件好了再还,没办法的我掏腰包,通过半年多的努力,投资10万余元,整修了村街、村室、学校。看到群众一张张笑脸,我感到力

没有白出,心里也舒坦了。

三、注重群众监督,落实村务公开

在实行村务公开的过程中,村党支部一方面在加强对村干部的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的同时,注意解决好了村干部嫌麻烦不愿公开、怕问题暴露不敢公开的思想观念,是群众关心的、事关群众各项政策都纳入公开范围,除公开栏外,还利用广播、村民代表会或村民大会等形式进行公开,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

四、规范农村财务,强化民主管理

村党支部首先从规范财务管理入手,把农村财务这个农民最敏感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坚持每半年向本组群众公布一次。村里集体资金由镇会计核算中心实行会计代理服务制度,村里财务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交民主理财小组集体审核并加盖民主理财小组专用章,报经村两委负责人审批、签字,由村报帐人审核向财政所报帐。制度实施一年来,村内节约开支2万余元。

如今,义和庄村与以住大不一样了:道路通了,村貌美了,群众心顺了,家庭富裕了。2009年,我将一如即往地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在做好环境治理、建设优美生态新农村的同时,村两委班子将把提高村民收入作为工作的主线和新的工作目标,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努力促进我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篇11: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发展重要目标。湖田镇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田镇地处张店区东郊,辖区面积28.6平方公里,人口3.1万人,其中村居人口1.7万人,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中存在的问题相对来说也比较突出。因此,镇党委决定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全力推进全镇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现就湖田镇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作如下总结。

一、搞好三个结合,把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努力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培养具有自立意识、有合作精神、有法制观念、有创业本领的“四有”新型农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地执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此,湖田镇着重抓了“三个结合”。一是结合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加快发展,服务群众为重点,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抓好党的基本政策、路线、方针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积极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号召他们为社会多做贡献,努力降低村民因不了解党的大政方针政策而导致的上访事件的发生。真正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以先进性教育推动新农村建设,用新农村建设检验先进性教育成效。二是结合“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对广大农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培养农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心公益、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意识,逐步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有序的社会秩序和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邻里间矛盾少了,大家才会和谐相处,全村人心思上,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个村才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三是结合实践“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湖田精神,对广大农民进行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努力总结、宣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自强不息、艰苦(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奋斗的先进典型、模范户,引导农民树立大局意识、进取意识和信用意识,走正道、办实业,守法经营、公平竞争,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逐步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开展三项活动,把普及科学、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力度。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农村中封建迷信活动、陈规陋习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仍时有发生,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绊脚石”。因此,遏止封建迷信蔓延,破除陈习旧俗,转变农村社会风气,营造崇尚科学、文明的社会环境,便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的工作任务。针对上述现象,湖田镇党委开展了三个方面的活动。一是在农民群众中广泛开展了“五提倡、五反对”活动,即提倡婚事新办,反对奢侈浪费;提倡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挥霍;提倡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健康娱乐,反对聚众赌博;提倡晚婚晚育,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反对超生、抢生。二是大力开展了“勤劳致富带头行”活动。利用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及其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科技知识、方法,抓好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先进经验的推广,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和致富本领,引导农民争当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三是广泛持久地开展“科普”活动和“科

技下乡”活动。利用农村夜校和农民阳光培训工程以及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科技难题。

三、明确五个重点,把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农村文化阵地是农村科学、教育、文化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和依托,也是衡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各村(居)切实把宣传文化阵地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镇党委的统一指导下,结合农村“三个一”建设的要求,高标准,高投入,建设了一批小康书屋、文明街道、健身游园广场,充分发挥这些阵地的作用,广泛开展内容健康、方式文明、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用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占领农民思想阵地。一是抓好宣传舆论阵地,积极引导农民订阅党报党刊,利用标语、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栏等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二是完善小康书屋、党员活动室、健身广场,建设好文化一条街、篮球场、敬老院等文体设施,使之成为农村多功能的培训基地。三是充分发挥村镇党组织、团、妇、民兵等群众团体作用,发挥党团员、老干部、复退伍军人、乡村教师等骨干作用,弘扬社会新风尚。四是结合春节、儿童节、重阳节等重大民俗节日,经常性地开展文艺汇演,发展村镇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组织送戏、送电影、送书、书画展、体育比赛、花会、灯会等活动,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五是繁荣地方文化,号召各村(居)建立合唱队、秧歌队、锣鼓队等农村民间文艺团体,培育艺术精品,提高艺术品位。同时,决不放松对文化市场和出版物的管理,坚持不懈地抓好扫黄打非工作,净化文化市场,努力建设文明和谐、文化氛围浓烈、生机勃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落实“两大工程”,把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上一篇:仲裁协议范文下一篇:新型城镇化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