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2024-06-30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共9篇)

篇1: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农村干部老龄化、文化素质低值得关注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当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呈现严重的老龄化、文化素质低队伍结构不合理,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境地。因此,配备一支结构合理、文化素质高优秀的基层干部队伍,对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本情况

1、干部队伍年龄偏大。调查中发现有近80岁老人还在工作一线。由于党员干部年龄偏大,个别党员的理想信念、接受新鲜事物和理解党的方针路线存在一定偏差,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比较低。

2、领导班子后继乏人。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务农的人一般都在50—60岁老年人没有入党的愿望,有的村好几年都没有发展新党员。

二、原因分析

1、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宏观影响。一方面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实施,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也大幅度下降,人口寿命大大延长,我国开始呈现比较严重的老龄化问题。随着城市化发展一些年轻人入驻城区,农村剩下的全是孤寡老人。

2、家族势力影响村级建设。个别村存在家族势力庞大,推选一位本

家族有威望老人进入村级队伍。希望在以后事情上给予照顾。个别村存在乡霸、村霸、文盲通过不正当手段进入村级领导班子,一年都不上班,转空饷,给村民办事带来极大不便。用不正当手段迫使村民代表、小组长签字随意处理村级财产。

3、基层干部本身工作压力和待遇是直接缘故。首先,债务多,工作重,压力大。由于农税免收,加上村级一些历史债务遗留问题,使得村级债务越来越多,成了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另外,一些新农村建设项目需要村级匹配一定资金,由于农民对事情认识不同自筹难度很大。使得基层干部感觉到压力巨大,身心疲惫。

其次、经济待遇低,社会保障不到位。村干部平均年工资3000—4000元,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都没有落实,生老病死不能得到照顾。干部基层工作达不到一定的年限,退休后没有任何待遇,组织上不能解决后顾之忧。年纪轻,文化程度高的中专、高中生,看到农村干部待遇低、工作难度大,也不愿意加入组织和基层干部队伍中来,造成后备干部短缺。

三、主要措施。

1、完善用人激励机制。一是进一步明确村干部任职年龄、文化程度等条件和职数,规范村干部选拔任用和工作管理制度,要不定期进行考核、规范。公安机关应严厉打击乡霸、村霸通过不正当手段已达到进入村级领导班子的想法。二是为切实提高村干部的待遇,稳定村干部队伍,实行财政划拨专项经费,确保村干部报酬,通过年终评比、群众走访等形式根据各村的具体情况适当提高工资待遇。在保证村干部报酬收入的基础上,出台一些激励办法,评比“优秀党支部”和“十佳村干部”,享受有关优惠待遇,按其参加工作年限确定工资。使其工资达到同年工龄一般乡镇事业编干部工资70%。三是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把考核村干部的情况与村干部购买养老保险等结合起来,建立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

3、加大培养后备干部力度,夯实基层组织基础。一是加大选派干部力度。从乡镇选派文化素质高,有专业特长,整体素质较好的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通过老带新的方式,一方面鼓励年轻干部充分发挥信息灵、路子广、办法多的优势与老干部经验丰富等特点。根据各村的优势确定加快经济发展的路子。另一方面,选派到村任职的干部在政策、法制观念上都比较强,加之与村民无宗族、邻里、亲友关系,处理问题公平、公正,干起工作来比较超脱。

篇2: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

——东风镇组织委员朱晓国

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工程,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稳定发展,事关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事关党的执政根基的稳固。作为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明确职责和使命,切实承担起建设一支新型农村党员队伍的历史使命。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的意义

近年来,围绕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改革举措不断深化和创新。但是,由于社会的转轨和变化,也使农村党员队伍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面临许多新问题,实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程,就是为了积极适应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新形势,创新、整合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管理形式,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新农村基层党建的规律和方法。通过实施“建设工程”,建立以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新格局。实施党员队伍建设工程,体现了对基层党组织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改革创新成果,特别是对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

1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整合利用,使之形成一个目标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机制更加健全、措施更加有力的系统工程,进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实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程,体现了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导基层党的建设的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体是农民党员,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这些要求,是我们实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程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程的基本内涵

1、实施理论武装工程,创新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机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

一是要在农村党员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广大农村党员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紧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的自觉行动和实际能力。

二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三是加强农村党员经常性的党章学习教育,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始终不忘以党员标准和

党员应当履行的义务来对照自己,使党员的党性得到锻炼,政治素质不断提高。

三、实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程的基本途径

1、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指导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实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程纳入农村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加强领导,并把抓落实的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

2、加强目标管理,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每年都应认真研究实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程的总体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对乡、村党组织实施这项工程在内容、活动方式、检验标准、考评程序和奖惩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镇党委加强对村党组织实施队伍建设工程的具体检查和指导,按时组织考评验收。村党组织应按照上级党组织的“实施意见”认真抓好落实。总之,通过实行目标管理,形成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

3、加大党建投入,健全物质保障机制。

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程的落实,不但有赖于“组织有效覆盖,上下工作关系顺畅”,还有赖于一定的物质投入,逐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的物质保障能力。如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尽快做到村村有活动阵地;建立村干部工资报酬和离退休村干部福利待遇保障制度等。

4、加强镇村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

农村执政骨干队伍的整体素质。

篇3: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基层干部的生态道德责任建设强调在人与自然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 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最佳组合, 求得一种互动平衡。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 发挥政治优势, 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的生态道德责任建设,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基层干部生态道德责任建设的现状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态道德正是全球环境资源恶化并威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现实的反映, 是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新的道德。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 为了想得到耕地, 把森林都砍完了, 但是他们梦想不到的是, 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当前,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功能退化, 我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是广大村民们一方面在享受着社会生产力和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的恩惠, 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忍受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而引起的资源消耗、生存环境恶化的苦果。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步伐的加快, 这种破坏正以空前的规模和强度进行着, 使农村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威胁。

在生态危机面前, 许多基层干部开始清醒并行动起来, 开始运用各种手段限制和惩罚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 以拯救共同的家园。但是, 基层干部生态道德缺失, 责任不明确, 管理不到位, 实施方案没有落到实处。我国各级党政干部的生态道德水平不高。究其原因, 一是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 缺少专门的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课程设置,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也很少有这方面知识的渗透。二是现代各类传播媒体虽然传播了大量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与信息, 但往往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即便是对他们进行岗位培训, 也往往是偏重于政治思想、组织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 而对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关注不够, 更没有把这方面的教育提升到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所以, 农村生态危机的出现和解决, 不仅仅是技术、法制的问题, 更是伦理道德的问题。

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要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要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真正明确, 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 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在看到生态道德缺失同时, 也必须清楚地看到, 当今社会已经把教育广大干部确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放到干部道德建设的重要位置。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的生态道德建设, 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已经是新农村建设中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提倡将生态道德融入基层干部的道德教育中, 唤醒广大农民的生态道德良知, 弘扬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保护共同的家园。

二、基层干部生态道德责任建设的基本内容

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会长陈寿朋教授说:“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实质上也是文化的危机,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是一种落后的文化现象。生态道德缺失是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 生态危机呼唤生态道德建设。”基层干部的生态道德责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加大力度来完善这项工程。

1、树立“人类的一切活动要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的生态哲学文化观

生态哲学文化的主要思想是:在世界观上, 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方法论上, 它强调用系统的方法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价值观上, 它追求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基层干部在实践中, 坚持生态文化为指导, 牢固确立“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观。将人的道德修养从“尽人之情”扩展到“尽物之情”, 从人类社会扩展到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 使异化了的人性复归到位。

2、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文化观

生态伦理文化扬弃地接受传统伦理学思想, 强调人对自然界也有道德责任, 其行为也受道德规范约束。有的新农村从90年代初开始, 在村干部的引导下, 成立了基层“环保委员会”, 对引进的项目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 这都体现了生态伦理文化的要求。

3、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 生态就是财富”的生态经济观

生态经济观, 是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 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做法, 要求人们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并有效地利用经济手段和其它面向市场的方法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4、树立“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生态美学文化观

生态美学文化崇尚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美、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美。正是在生态美学文化的指导下, 有些新农村前瞻性地发展了观光农业。伴随着观光农业发展起来的还有具有农村特色的建筑业、农作物的会展业、生态科普教育业。因此, 生态文化观的指导作用贯穿于农业、农村发展, 同时也贯穿于现代城市建设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生态立村将成为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方向和目标, 它赋予了农业、农村建设的新内容。实践中, 我们要真抓实干, 扎实推进生态村建设, 努力开创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加深领会、不断实践, 弘扬生态文化观。

5、树立“构建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科技文化观

生态科技文化观是对近现代科学技术反思之后的科技理念生态化转向。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角度出发, 研究技术的发明、更新及应用。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因而, 领导干部应当避免把科技当成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武器”。要引导科技人员为优化生态系统提供智力支撑, 积极预防科技应用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同时, 基层干部在建立科技评价体系时, 避免从单一的经济指标来评价科技的优劣, 而应从生态、人文、美学等各方面建立合理的科技价值体系, 引导科学技术健康、持续发展。要加强对科技生态后果的监理调控, 把科技活动置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之下。

6、树立“保护环境, 教育为本”的生态道德教育文化观

生态道德教育是整个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领导干部生态道德教育尤为重要。生态道德教育旨在传播各种生态知识, 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 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修养。基层干部要加大面向全社会宣传、普及、推广生态道德的力度, 让百姓心中筑起保护生态的绿色屏障, 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加强生态道德能力培养, 也是基层干部生态道德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生态道德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超越自身功利而履行人类义务、实践较高意旨的本领及心理素养。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能力, 也就是注重培养领导干部的自我锻炼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等, 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履行生态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本领。

三、基层干部生态道德责任建设的路径

选择什么样的建设路径将关系到生态道德建设的效果。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根据建设的规律和农村的实际, 基层干部生态道德责任建设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来实施:

1、利用农村学校平台进行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全面终身教育,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加强对干部的生态道德教育, 要注意农村学校教育平台的利用。一方面在基层干部的学历进修中, 专门开设生态环境知识的课程。另一方面特别要充分运用党校、干校、进修学校这些阵地, 组织对他们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知识、理论及政策、法规的专门培训。通过教育与培训, 促进基层干部树立新型的人口观、资源观及环境观, 使他们意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增强他们对生态家园保护的道德责任, 自觉约束有悖于生态良性发展的不良行为, 逐步提高生态道德意识, 逐渐形成与之相关的生态道德责任感, 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 从而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

2、法律规范

对基层干部进行生态道德责任建设, 提升他们的生态伦理素养, 需要法律这种特殊道德规范的外在推力, 才能内化为他们的生态意识、情感、意志与行为。就目前而言, 利用农村村委会平台进行建设。农村村委会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形式, 特别要把《宪法》、《环境保护法》及《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系列单行法规落到实处,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只有这样, 才能把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领导干部内在的生态道德良心和生态道德责任, 从而增强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格局。

3、制度约束

制度是基层干部从政行为的基本规范, 也是促进他们形成生态道德素养的外在动力。实行绿色GDP制度, 即农村的发展不只是经济的发展, 而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全面发展, 是科学的发展, 可持续的发展;完善基层干部的考核、评价制度, 把生态环境保护的业绩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基层干部考核体系, 并形成制度加以落实。逐步引导基层干部转变发展理念, 从根本上改变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观;健全监督机制, 各乡镇部门应不断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举报、听证、投诉等监督制度, 切实履行环保监督责任, 认真审视基层干部做出的重大决策及其公共事务管理是否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 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对于基层干部的严重损害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行政行为, 应鼓励群众进行举报与投诉, 并由各地的权威部门举行听证会, 鞭鞑有悖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政行为, 督促他们形成融生态道德于其中的行政理念及科学决策, 真正做到“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4、舆论宣传

社会舆论是道德调节的重要手段。有人说, 现在的干部一怕纪检监察部门找上门, 二怕新闻媒体骂死人。近几年,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社会经纬》等栏目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功能, 大树保护生态环境正面典型, 大批破坏生态环境的反面典型, 既给当地的一些干部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也在全社会造就了一种扬善惩恶的舆论氛围, 给其它地方的一些干部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 有助于他们明确生态责任, 形成生态良心, 把作为外在约束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在的、持久的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 进而又外化为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

5、榜样示范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对人们具有引导作用、激励作用和示范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产生了许多动人而典型的人和事, 对这些人和事要进行挖掘、整理、加工, 并在基层干部中加以广泛宣传, 努力弘扬。

总之, 生态道德责任建设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生态道德责任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加强基层干部的生态道德责任建设, 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生态伦理素养, 增强他们保护资源、环境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 自觉抵制急功近利、破坏自然的从政行为, 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给老百姓交上一份满意的从政答卷。

摘要:基层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言人。基层干部的生态道德责任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

关键词:基层干部,生态道德,责任建设

参考文献

[1]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4年。

[2]廖福森:《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年。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1、2、3卷) , 人民出版社, 2006年。

[4]舒福才:《生态德育论》, 广西社会科学, 2003, (2) 。

[5]周苏娥:《加强党政干部的生态道德建设》, 《社科纵横》, 2005, (3) 。

[6]王秀荣、赵炳元:《节约资源, 建设节约型社会》, 《理论视野》, 2006, (1) 。

[7]周谷平、朱绍英:《重视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教育研究》, 2001, (11) 。

篇4: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误区对策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正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发挥着先锋模范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也有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妨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有的农村基层干部急于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不顾农村的实际情况,不分轻重缓急,草率从事,盲动蛮干。有的则把新农村建设看成出政绩的天赐良机,急于在任期内出成果。于是,就不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盲目定指标,下任务,限时间,大拆大建,大搞 “政绩工程”。上述两种作法表面上使得新农村建设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拔苗助长,南辕北辙,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本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新农村建设的确是出政绩的好时机。而且,尽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出发点也是好的,容易引起农民群众的热烈响应,但正是这种急躁带来的狂热使得新农村建设走样,最终反倒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如何才能真正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如何才能真正创造出令农民群众满意的政绩,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就必须对新农村建设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决非易事。因此,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和乡情出发,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长期奋斗、稳步推进的意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对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讲求实效。要牢记“大跃进”的教训,避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顾农民的承受能力,急躁冒进搞运动。

二、好高骛远,贪大求全

有的农村基层干部不顾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盲目追求无法实现的目标,进行不切实际的高标准村庄建设。于是,就乱占耕地,乱拆民房,建设别墅式的“空心村”、大广场、宽马路。有的则盲目招商引资,乱上项目,搞“小而全”的重复建设,引进效益低下、能耗严重、污染严重的企业。这些做法不但脱离农村实际,造成资金浪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而且加重了农民负担,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由此,农村基层干部应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地区差异性。必须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的辩证关系,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盲目跟风,克隆城市

有的农村基层干部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为农村的城市化,把新农村建设当做“克隆”城市的运动。他们不顾农村的实际情况,把城市建设模式不加分析地照搬到农村,把城市建设中的弊端也扩展到农村,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新一轮破坏中国农村自然生态、历史风貌的运动。

农村基层干部应消除“建设新农村就是城市化”的认识误区。须知,新农村建设不是消灭农村,而是再造农村。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标准、没有固定模式,应立足农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建设新农村。应尊重自然生态,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要保护农村的历史文化遗产,防止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体现传统风貌的村落被拆毁。要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农工商协调发展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四、大包大揽,包办代替

有的农村基层干部认为各级政府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主要靠干部,群众水平达不到。这种忽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低估群众智慧和力量的做法,使新农村建设出现“政府大包大揽、群众袖手旁观”、“上面热、下面冷;干部热、群众冷”的不利局面。这种轻视农民,把政府主导变成政府包办代替,搞强迫命令、大包大揽的做法,不仅事倍功半,甚至侵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反感。

农村基层干部应走出“单纯政府主导”的认识误区,要充分重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农民“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成败的唯一标准。要吸取过去由政府大包大揽搞运动的教训,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农民才是农村的主人, 是新农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维护者,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要创新思路,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新农村建设才能获得成功。

五、弄虚作假,敷衍了事

有的农村基层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只是一阵风式的“政治运动”,是上级领导的“政治诉求”,只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搞好一两个自然村, 能应付上级检查就行了。于是,就大搞形式主义,建设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样板工程”。这种敷衍了事的做法不但使新农村建设流于形式,使资源配置严重失调,而且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激化了社会矛盾,无助于农村的良性发展。

农村基层干部应坚决反对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牢固树立为农民服务,为民谋利的正确态度,扎扎实实地为民办实事,不做表面文章,避免新农村建设的形式化,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农工程”和“富民工程”。

六、嫌贫爱富,锦上添花

有的农村基层干部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时嫌贫爱富,优先建设“富村”,搞锦上添花的“样板工程”。他们有意选取交通便利、较为富裕的乡镇、村庄作为试点,或者偏爱种养殖大户,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将其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的“样板”。这种把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试点上,有意堆砌出来的“盆景”式的政绩工程,不但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反而人为地在农村中扩大两极分化,使得富村越富、穷村越穷,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违背了共同富裕的初衷。

农村基层干部要正视农村中存在的地区和人员的贫富差距,找准各自适合的发展道路。同时,要统筹安排,协调各村、各户的发展,努力缩小各村、各户间的贫富差距。必须走出嫌贫爱富、锦上添花的误区,不能只热衷于抓富村、富户的示范性,要多干雪中送炭的好事。要警惕资源过分向试点集中,优先解决贫困村、困难户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使广大农民能够共享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促使农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七、袖手旁观,隔岸观火

有的农村基层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只是上级政府和涉农部门的事情,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对新农村建设缺乏热情、漠不关心,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在建设心态上,则抱着试点先行,自己先看,隔岸观火的态度。

农村基层干部应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事关全民族的系统工程,是全社会各阶层共同的事情,所有社会成员都应该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农村基层干部身处新农村建设第一线,更是负有责无旁贷的义务,应不分部门、不分地域,群策群力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八、畏难怕苦,悲观失望

有的农村基层干部消极对待新农村建设,片面夸大新农村建设的困难,认为农村的落后面貌无法改变,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的农村基层干部认为实行税费改革后,市县财政困难,“穷财政”无力反哺“穷农村”,基层政府已无力承担相应的建设任务。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新农村建设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有的农村基层干部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新时代的基层干部应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的确,当前农村总体上还比较落后,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家大力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农村建设就是国家包办代替,它同样需要发挥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九、重物轻人,重量轻质

有的农村基层干部片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新”字,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修路、建房等“硬件”建设,却忽视生产发展、制度创新、生产关系调整、农民素质提高、农民增收、民主管理、公共服务等“软件”建设,使得有的地方出现“新村旧貌”的尴尬局面。

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新农村贵在一个“新”字。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群体。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进行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但修路、建房等“硬件”建设只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初步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新型农民的培养、现代农业的建立、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软件”建设。其中,新型农民的培养,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又是最艰巨的、最本质的任务。为此,农村基层干部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软件”建设上,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建立一个良好的内在驱动机制。

农村基层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持良好心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应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冷淑莲冷崇总:警惕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J].价格月刊,2006,(4):11-13

[2]孟凡强:走出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误区[J].党政论坛,2006,(5):33-34

篇5: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党员干部下基层建设和谐新农村”调查报告

2006年4月

根据县委统一部署安排,自3月1日至3月31日,通过为期一个月时间的调查研究,深入基层、走村串户,扎实开展“党员干部下

基层,建设和谐新农村”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的基本情况

位于荷田乡南部,东抵乡两村,南接,西邻,北至,该村辖1.2平方公里,山林面积2760亩,耕地面积955亩,其中水田面积890亩,旱土面积650亩;村瞎1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728人,其中劳动力人口890人,中共党员25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驻后,我们深入群众,走访村民和党员,先后召开了支部会、群众代表会,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发现存在如下几项主要问题,严重制约农村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1、社情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群众中社会主义荣辱感较差,对姓“资”姓“社”的问题不能有清醒的认识;②群众及部分党员思想落后,对中国共产党组织缺乏认识,特别是对党在当前农村政策不能理解或持怀疑态度;③村民的国家、集体观念淡薄,该村现有部分村民历年来下欠农业税、统筹款等国家、集体上交任务累计达5万余元,与国家和政府的抵触情绪高涨;④村民缺乏社会发展观,思想总停留在现况,只要天天有饭吃,能解决温饱问题就满足了,不求发展,无长远眼光,表现为农业产业结构得不到调整,还是原始化农业生产模式;⑤矛盾纠纷明显突出,社情较为复杂,去年青龙村发生重大刑事案件一起,凶杀死亡一人,至现在民事矛盾纠纷持高不下。由此而言,群众的思想觉悟低下,对当今社会缺乏足够的认识,政治认识僵化,严重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经济持续不能发展。

2、村支部内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村支部大多数党员对党性认识不够,信念不强,其原因是党性教育得少,部分党员思想僵化,缺乏原则性,小道消息谣传,怪腔怪调,扰乱了社会秩序;②村支部会议过少,对当前党的农村工作政策传达贯彻不能及时到位,支部党员党性教育接受不够,党员内部思想得不到统一,支部的疑聚力和战斗力不强;③村支部主要负责人,特别是过去几届工作不到位,得过且过,没有去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如何稳定大局、推进工作,对于个别问题没有深入研究,让问题长期存在或蔓延,导致不良后果;④村支部党员在群众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不够,从未举办过示范活动,党员中没有一个模范带头人,有些党员甚至不如群众。

3、村委会对村支部工作支持力度不够。且存在一定问题:①村委会干部的责任感差,工作力度不到位,工作拖拖拉拉;②在认识上有些不统一,工作中表现为各自为战、张飞不服马超;③部分村干部有畏难心理,工作情绪化,老是强调客观,工作应付了事。

4、自然条件局限和其他因素的干扰,制约了前进步伐。①缺乏水源,共有16个村民小组,缺水的有3、8、9、10、14、15、16组等7个村民小组,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有碍于经济发展。②盲目投资和侥幸心理使一部分群众返贫,每年都有群众盲目组织外出掏金挣钱,除个别农户侥幸赚了点钱外,其他大部分是血本无归,重新生活在贫困线下,影响了农村和农民的生活、生产。③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该村仅有经济场一个,且地处偏僻,不便于管理,因而生产效益低下,现已发包给农户,年收入不足1000元,远远不能保证正常性支出。④外债沉重,修建村小时尚欠工程款3万元,对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包袱。

三、工作成效和几点建议

针对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和不利因素,我们驻村队员与村支两委干部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1、通过开展调查研究,深入走访农户,与支部交心通气,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村民学习政策、法律法规,学习当前党在农村的政策、方针,突出“党员干部下基层、建设和谐新农村”重点、意义、目的,着眼于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农民加强团结、转变观念,坚定信心,尽心尽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学习,群众思想觉悟大大提高,效果显著。

2、针对该村复杂的社情,狠抓社会稳定工作。在思想工作转变的基础上,我们了狠抓社会稳定工作。首先抓农村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工作,然后处理重点纠纷。从入村之日起,我们共处理各类民事纠纷十余起,维护了社会稳定。

篇6: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凝聚力又称内聚力,本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物质内部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分子间距离越小,凝聚力就越大。引申到党员干部自身,可以理解为一种凝聚意志、团结人心、集中力量,并以此为手段调动一切社会资源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是根本力量,党员干部是其骨干力量。党员干部是否具有

强大的凝聚力,事关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事关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中,党员干部有必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握内涵,强化措施,努力提高凝聚力。

一、要深刻认识提高凝聚力的立意取向

思想高度决定工作力度。提高凝聚力,必须首先解决“为什么”的思想认识问题,深刻认识其立意取向。

1、提高凝聚力是做好当前工作的迫切需要。建设新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但可以归纳为改革、发展与稳定三个方面。首先,改革需要提高凝聚力。改革表现在机制和制度上的变更,根本在于利益的调整,要顺利推进改革,必须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努力调和相互间的矛盾,尤其是要防止散、乱、各自为政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提高凝聚力,并以此为基础,始终把各个方面的群体团结在一起。其次,发展需要提高凝聚力。发展需要整合资源,需要形成合力,需要全面推进,需要党员干部既给人民群众当好领头人,又要实实在在地团结群众,共同奋斗。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凝聚力不行。再次,稳定需要提高凝聚力。维护稳定,既要有强制力作保障,更要有凝聚力作基础,党员干部不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不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主心骨”,说话就会无人听,做事就会事倍功半,推行的工作就不会得到拥护,维护稳定就难以达到目标,做好各项工作就会失去基础。

2、提高凝聚力是保持先进性的基本内涵。凝聚力是先进性的集中反映,保持先进性,体现在扩大影响力、增加吸引力、增强凝聚力。提高凝聚力是保持先进性的基本内涵,没有凝聚力,不受群众欢迎,再先进的思想、理念、作风,也只是一种错位的先进,也就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先进”。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凝聚力,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和政治“核心”,才能真正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党员一份光”的作用,也才能真正彰显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

3、提高凝聚力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社会需要和谐,和谐需要有序,有序需要统一,统一需要凝聚力。当前我国改革处于关键时期,发展处在“分岔路口”,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完成这一目标不能仅仅依靠党员干部本身,还必须要依靠党员干部去带领和团结全国人民为之奋斗。在这一大背景下,努力提高凝聚力,促进全体党员干部同心同德,凝聚、集中全国人民的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每一个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要准确把握提高凝聚力的内在要求

凝聚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有着丰富的内涵,提高凝聚力,必须弄清“做什么”的概念内涵问题,准确把握其内在要求。

1、要提高道德上的感召能力。感召能力,实质上是一种感染、感动、召唤的能力,是凝聚力的一种重要表现。我们常说某个党员干部“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这就是一种强大的感召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权力的强制力量,而是一种强大的道德、思想力量。只有提高感召能力,才能使周围的同志自愿地服从安排,听从指挥,接受建议,自觉地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工作。

2、要提高精神上的支撑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凝聚力,就是要成为某一群体某一方面的凝聚核心,在特定时候能够支撑群体,做到信仰坚定、意志统一、不会涣散。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有当人民群众先锋队的勇气和能力,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身作则。要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发挥精神支柱作用。要能够为人民用好权、执好政、带好头,能够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带领和支持人民群众发展、致富。

3、要提高工作上的协调能力。凝聚力与综合协调能力息息相关,只有不断提高协调能力,才能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成为凝聚核心,从而产生和提高凝聚力,反之亦然。因此在现实工作中,提高凝聚力必须要努力提高协调能力。

4、要提高交际上的团结能力。团结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态度,同时也是一种凝聚力的标志。党员干部要凝聚团结人,提高凝聚力,必须努力提高团结人的能力。要有宽广的胸襟,能容人之短,不嫉人之长。要有正直的品格,公正处事,公平办事。要有良好的修养,德行高尚,品行端正。

三、要始终坚持提高凝聚力的科学方法

提高凝聚力,不是简单地多结人缘、结好人缘,更不是拉帮结派,搞小团体主义,没有终南捷径,不能投机取巧,必须解决“怎么办”的方式方法问题,始终坚持科学方法。

1、要以锤炼品格为基

础,凭人格做人。一是要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动人。要修身养性,净化心灵,努力养成良好的工作、娱乐、生活习惯,追求真善美,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一切社会丑恶现象。要善于用心灵与人交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持续不断,积小胜为大胜;二是要用无私的行动去激励人。“心底无私天地宽”,党员干部为人处事要坦坦荡荡,一身正气,在工作中要多讲大局,多讲奉献,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在困难面前抢先一步,在利益面前后退一尺,事事处处以一个党员干部的无私行动去鼓舞人、教育人、激励人;三是要用高尚的人格去启迪人。“人格的力量是伟大的”,焦裕禄、孔繁森等党的好干部之所以被人称颂和追随,首先在于高尚的道德风范,他们光辉的道德实践,既丰满了自身的形象,又凝聚了强大的人格力量,影响和指引着一批批的干部群众向他学习,向他看齐,实质上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进而对人们产生不可估量的感染力和推动力。党员干部要在人格的定位上选准高尚,认清使命,加强修养,形成强大的感召力量,用高尚的人格启迪人,教育人,促进人,凝聚人。

2、要以锤炼党性为重点,凭官德做官。党是以党的宗旨、纲领和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凝聚人心的,因此,党员干部要提高凝聚力,必须以党性锤炼为重点,凭官德做官。一是要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地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崇高的目标提高凝聚力;二是要牢固树立组织观念。要严格按组织原则办事,不搞小圈子,自觉服从组织安排,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勤政务实,任劳任怨,用过硬的作风提高凝聚力;三是要牢固树立纪律观念。要坚持从严律己,慎独慎微,尤其是要坚持廉洁自律,以廉养德,以德树威。同时还要敢于和违法违纪活动作斗争,用严明的纪律提高凝聚力。

篇7: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西温庄乡民政办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目标和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整个国家民主建设的基础所在。近年来,太原市加大了基层民主建设的力度,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制度等得到大力推进,尤其是2010年起实施的“四议两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制度和措施,进一步确保了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根据省、市、区《关于开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调研活动的通知》,2011年5月中旬至下旬,我乡民政办结合第九届村委会即将换届的情况,对全乡各村进行了走访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村民、查阅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全乡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真实的了解掌握,对进一步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步伐有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当前我乡基层民主建设取得的可喜进展

西温庄乡辖区13个村,均为行政村。全乡总户数为4406户,村民13989人,空挂户123户,空挂村民226人。其中,500—1000人的村7个,1000—2000人的村4个,3000人以上的村2个。5个

1村委会被列入市政府“城中村”改造范围,其中正式批文挂社区牌的村有4个。全乡13个村党支部、村委会100%班子健全,除西贾社区外,均为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两人担任。目前共有村委会主任13人,其中党员5人;村委会副主任、委员共30人,其中党员7人。8个村配有大学生村官,常年驻村工作比例达到99%。

从调研的情况看,近年来,尤其是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以来,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我乡高度重视,全面加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在基层的落实,村干部及广大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西温庄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由纪检书记分管,今年以来,庞书记积极组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专门会议安排工作,并到各村检查督导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2011年3月初还对全乡90多名农村党员干部进行了学习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

(二)民主选举步入正轨。一是民主选举产生村党支部。调研结果显示,各村均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由选民一次直选实行“两推一选”办法,选举产生村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全乡13个村党支部都顺利完成换届选举任务。二是直选产生村民委员会。各村根据村委会组织法、《山西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规定,由选民一次直选的办法选举村委会。在选举村委会过程中,坚持选举程序公开、选举办法公开、选举结果公开,最大程度地保障选举的民主性,切实维护选民的合法

权益,全乡村委会选举村民参选率达98%以上。这种直接的民主选举,标志着村民民主意识正在逐步提高。

(三)民主决策逐步完善。实行民主决策,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一环。从调查走访的情况来看,全乡13个村,普遍实行了民主决策,程序也比较规范。村里重大的村务,一般都实行“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程序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民主决策,如村建设规划、经济发展、道路水利等公益事业,土地承包、企业承包、计划生育政策、宅基地使用方案、土地征用等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中,基本都采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先召开村党支部会研究并提出决策方案,由党支部召集主持村“两委”会议讨论,再由党员大会审议,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后进行表决通过,最后由“两委”付诸实施。但也有个别村因两委关系不太和谐,在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时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四)民主管理稳固推行。据了解,全乡13个村,全部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实行了村务和财务公开,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基本形成以村民直选为主要方式的民主选举制度,以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载体的民主决策制度,以村规民约为主要依据的民主管理制度,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等。

(五)民主监督有效实行。近年来,我乡全部实行了村级会计

委托代理服务,统一了各村的财务制度,增加了财务管理和力度,有力地纠正了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各村均设立有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同时各村都实行了村务、财务定期公开,增强了透明度,有力地保障了村民的监督权利。

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乡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民主化法制化建设稳步推进,村民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但也应清楚地看到,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一)竞争日益激烈。目前,西温庄乡处于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两区融合、太原榆次同城化、太原经济圈三大机遇,有思想、有实力的年轻人争相竞争,村支部和村委会选举竞争日益激烈,有些村引发矛盾和存在隐患日益明显和暴露,给选举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村“两委”关系不尽和谐。在个别村,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不很融洽,工作互相踢皮球、扯皮。有的村委会班子成员认为自己是全村群众选举的,而村党支部书记只是由占村民总数一小部分的党员“两推一选”的,于是盲目自大,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尊重党支部的领导;有的村党支部认为,基层党组织是领导核心,村委会的工作必须经过支部,于是出现个别村委会与党支部关系紧张,阻碍了农村工作正常开展。

(三)村务公开内容有待继续完善。通过实施“3.15”、“7.15”

公开日的村务公开制度,村级管理进一步规范,但是,在公开的内容方面,仍需继续完善。虽然大多数村委会能够如实具体地将公开的内容按规定全部公开,但公开科目仍需更详细。

(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工作进展不够平衡。就全乡范围而言,各村民主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些村各项制度完善,“四议两公开”搞得扎实完备,但有个别村则明显滞后,如因村级财务管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宅基地审批等引发的村民上访事件等热点、难点问题时有发生。

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几点思考

基层民主建设是农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具有全局意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必须围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民主建设与农村基层党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教育引导,营造村两委和谐氛围。建设和谐领导班子,健全制度、教育引导是保证。一是要结合各村实际,贯彻落实好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村民委员会请示报告工作制度、重大村务民主决策制度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推进制度,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和民主评议村两委制度。村党组织负责人和村民委员会主任要按照分工,认真做好各自分管的工作。二是强化教育引导,提升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通过一定形式的专题教育,查找村两委干部在思想、工作和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整改措施,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对不能正确处理村两委关系的村,给予严肃批评和教育引导,对确影响正常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其党纪政纪责任,营造“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和谐局面。

(二)加强民主监督,推进村务公开规范化。一是在现有村规民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等基础上,依法完善相应的村民自治和管理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好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能和职责。二是丰富公开内容,创新公开形式。每年的“3.15”、“7.15”村务公开日,乡党委要加大对此项工作的监督力度,有力地促进这项工作的落实。凡是涉及到村民利益的事务,如财务收支、计划生育指标、宅基地划拨、最低生活保障等,应及时向村民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群众不满意或有疑问的公布内容,由村委会进行说明,并提供政策和法律依据及财务根据,以确保“两公开”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三)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基层农村的社会稳定。热点、难点问题的存在,困扰了农村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了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单凭村干部是解决不好的,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可以解决的先予以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说明理由。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对后进村,要加大民主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对个别村还应做好帮扶工作,重点突破,彻底解决症结问题。

篇8: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1 基本情况

为增强准确性和全面性, 发放问卷调查表, 通过一看、二听、三走访、四座谈等方式进行深入调研, 就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开展各种技能培训的情况等问题, 在博乐6个乡镇 (场) 152村 (队) 开展详细的了解。同时, 听取了乡镇 (场) 领导、村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1.1 村干部学历结构情况

博乐152村 (队) 共有村 (队) 干部573名, 其中:中专以上学历的56人, 占村 (队) 干部总数的10%;中专学历的219人, 占村 (队) 干部总数的38%;未取得中专学历的298人, 占村 (队) 干部总数的52%。

45岁以下的村 (队) 干部共有481人, 大专学历的56人, 占45岁以下村 (队) 干部总数的12%;中专学历的157人, 占45岁以下村 (队) 干部总数的33%;高中学历的93人, 占45岁以下村 (队) 干部总数的19%;初中学历的175人, 占45岁以下村 (队) 干部总数的36%。

1.2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分析, 博乐的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以下问题:村队干部的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目前, 基层换届选举为村委班子输送“新鲜血液”, 同时也改变村干部学历结构, 博乐152个村 (队) 中有50%的村 (队) 干部未达到中专及其以上学历, 这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建议加大村干部的培训力度, 通过培训提高现有村 (队) 干部的整体素质。在职村 (队) 干部都有参加学历教育的愿望, 提高自身的才干, 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希望上级政府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力度, 以满足村 (队) 干部学历教育的需求。村 (队) 干部希望更多的在农闲季节组织参观、交流和实地培训的学习机会。

2 做好村 (队) 干部学历教育的体会

2.1 领导高度重视是关键

市、乡两级党委、政府, 特别是市委组织部的常抓不懈, 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机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是基层村 (队) 干部学历教育的政策保障。

2.2 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根本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力培养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型人才, 是村 (队) 干部学历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3 适应需求是动力

培训内容适应村干部的工作、生产和生活需要, 对于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具有突出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做到学以致用, 才能激发村干部的学习动力。

2.4 取得成效

村干部是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主要贯彻者和直接执行者。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 基层干部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领导管理能力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 农村基层干部掌握了现代科技知识, 增长了才干, 从而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和较高的威信, 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加速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基层干部通过学习, 掌握了农业科学管理知识, 带领农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在村干部带领下, 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协会, 运用学习中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致富技术, 促进了种植和养殖专业村发展。在农村形成了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形成了树新风、奔小康、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3 工作思路

3.1 发挥教育优势性

根据博乐农村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 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 本着“向两头延伸, 重心下沉”的培训思路 (一头向“继续教育”延伸, 一头向各种短期新兴实用技术培训延伸) , 为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新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为提高村级干部综合素质,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做出贡献。

3.2 增强培训实用性

充分调动村 (队) 干部学习的积极性, 结合本地实际, 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 做到培训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3 完善教育系统性

努力探索新的培训渠道和方式, 把基层村 (队) 干部培养成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参考文献

篇9:新时期农村基层干部道德建设研究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基层干部;道德建设

一、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的带领和推动,农村基层干部道德水平的高低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新时期,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其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发挥他们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带头作用,确保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促进农村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冲击着农村,农村的思想文化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如果先进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农村阵地,腐朽、落后的东西必然会滋生蔓延。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引领者,农村基层干部道德文化意识的强弱,决定着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和水平,决定着一个村风气的好坏。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道德建设,可以提升其参与和领导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繁荣农村社会文化建设。

(三)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需要。党的力量在于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党同农民群众的关系,最广泛、最直接地体现在农村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的关系上。农村基层干部是基层党组织的细胞,其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的领导的凝聚力,关系到党执政基础的巩固。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道德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觉悟,密切联系群众,妥善解决好“三农”问题,赢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新时期农村基层干部道德现状与问题

客观上,目前农村基层干部的道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也有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在道德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信念淡薄。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有的农村基层干部不同程度的产生了理想平庸、信仰危机的现象。比如,有的基层干部对自身定位不明确,缺乏发展意识与发展思路;有的基层干部核心价值观发生扭曲,价值取向物化;有的基层干部角色意识颠倒,宗旨观念淡化,党员意识弱化。

(二)道德意识有待加强。新时期,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更加注重农村基层干部的带头致富能力,而忽视了农村基层干部道德素质的培养。有的农村基层干部因为长期从事行政事务性工作,平时缺少学习总结,对自身道德认识及定位比较模糊,认为干好工作就行,经济发展就行,道德提高可有可无,道德要求的标准无形中有所下降。

(三)道德行为有待约束。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最终体现。当前,有的农村基层干部忽视农民的利益,对农民的困难漠不关心;有的农村基层干部喜欢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办事不公;有的农村基层干部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处理事情,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从文化程度来看,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情况普遍偏低,初高中文化程度的村干部比较普遍,小学文化程度的也大有人在,而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却并不多。农村基层干部文化水平偏低直接影响思想觉的提高,导致他们私心较重,民主意识淡薄,容易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在工作中执行不到位,方式简单粗暴。(2)理论学习重视程度不高。少数基层干部由于理论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经济、轻政治的思想,理论学习存在应付现象,理论体系掌握不够。理论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容易导致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观念偏于保守,视野比较狭窄,不能把党的方针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3)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健全。在干部考核中,“德”作为软指标,一直是基层组织部门考察中的弱点和难点,有时甚至是处于盲区,考核目标仍然侧重于经济发展指标,考核内容和形式也没有突出对干部“德”的要求,考核主体和评价结果之间缺乏有效的定性指标,使“德”的考核呈现程式化、简单化和模糊化倾向。

三、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道德素质下降虽然发生在少数农村基层干部身上,但其危害很大,必须高度重视,但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道德教育。第一,规划道德教育内容。要根据农村基层干部实际需要,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合理确定知识结构,突出道德培训重点,逐步健全由政治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律知识培训、业务技能培训等方面构成的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第二,拓宽道德教育渠道。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涉及多个层面和部门,新形势下,要拓宽道德教育的渠道,需要县和乡镇两级密切配合,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各级党校和其他基层干部培训机构,特别是县级党校的独特优势,突出县级党校在农村基层干部道德教育中的主阵地地位。第三,创新道德教育形式。从农村基层干部的角度出发,通过集中培训、座谈、开展活动等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采取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农村基层干部的道德教育富有成效。

(二)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道德建设的环境。第一,夯实坚定的经济基础。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是有效开展农村基层干部道德建设的物质基础。对于广大农村来讲,优化经济环境最根本的是要牢牢抓住改革的机遇期,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多元文化已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大趋势,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不可能在纯粹“理想国”中。因此,要通过各种措施扼制庸俗、低劣文化的蔓延,在全社會树立良好风气,净化农村基层干部道德建设的文化环境。第三,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安定团结才能激发出凝聚力,培养出崇德向善的农村基层干部。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改革的难度不断加大,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调整,面临的阻力也在加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社会改革,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而带来的振荡,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构建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第一,构建和完善监督机制。农村基层干部道德建设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必须不断完善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自我监督机制。通过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道德行为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激发各方面监督的积极性。第二,构建和完善考评机制。在干部考核体系中,将“德”的考核放在首位,确立干部考核导向。根据农村基层干部的特点和考核效果,科学设置农村基层干部道德考核内容,细化考核指标,做到定期考核和常态考核相结合。同时将考核结果合理运用,对经科学评价后的农村基层干部的道德行为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戒。对道德品行优秀的干部进行精神上、物质上的奖励,比如与提拔重用、晋升工资、优先录用等挂钩。对道德失范的干部进行处罚,如批评教育,记过、降职等措施。

总之,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多措并举,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入手、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构建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发挥好农村基层干部的道德表率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淑娟:《论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福州党校学报》,2004年第8期。

上一篇:国旗下的讲话_正视挫折_走向成下一篇:学校的新鲜事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