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干部

2024-06-21

农村基层干部(精选十篇)

农村基层干部 篇1

培训是指学习一系列程序化的行为的过程, 培训的英文Training意味着训练。对培训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或完整的定义, 概况起来有以下几种:第一, 指向员工传授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任何活动, 是与工作有关的任何形式的教育;第二, 指创造一个环境, 使员工能够在这一环境中获得或学习特定的与工作要求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第三, 指给新员工或现有员工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总之, 培训的本质是一个有计划、持续的、系统的学习过程, 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改进受训人员的态度、知识、技能、行为, 从而使其发挥更大潜力, 提高工作质量。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员工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

二、培训的调节作用

(一) 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对新农村生产发展的回归分析 (表1 (a) 、1 (b) 、1 (c) )

D.W检验, 是用来检验变量自相关性的, 一般来说D.W统计量越接近2越好, 说明残差服从正态分布, 模型设计的较好;若偏离2太远, 所构建模型的解释能力会受到影响。由表1 (a) 可知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与生产发展回归模型的D.W值为1.562, 说明该模型设计较好。由表1 (b) 、1 (c) 可知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与生产发展回归模型总体及变量系数均通过了检验, 回归方程模型为:y=1.420+0.491x, 回归系数为0.491, 说明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与生产发展是正相关的关系, 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越高, 新农村生产发展越好。

a.Predictors: (Constant) , 干部素质;b.Dependent Variable:生产发展

a.Predictors: (Constant) , 干部素质;b.Dependent Variable:生产发展

a.Dependent Variable:生产发展

a.Predictors: (Constant) , 干部素质

a.Predictors: (Constant) , 干部素质;b.Dependent Variable:生产发展

a.Dependent Variable:生产发展

a.Predictors: (Constant) , 干部素质

a.Predictors: (Constant) , 干部素质;b.Dependent Variable:生产发展

a.Dependent Variable:生产发展

(二) 调入调节变量后两者影响作用分析。

首先, 将培训状况按分值高低分成两组, 得分为1 (很差) 、2 (较差) 、3 (一般) 的归为低分组, 得分为4 (较好) 、5 (很好) 的归为高分组;其次, 筛选出对应低分组的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与新农村生产发展的相应数值和对应高分组的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与新农村生产发展的相应数值;再次, 将筛选出来的相应数值导入相关回归模型, 分析比较得出结果。

对应低分组的两者之间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 (a) 、2 (b) 、2 (c) 所示。 (表2 (a) 、2 (b) 、2 (c) )

对应高分组的两者之间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 (a) 、3 (b) 、3 (c) 所示。 (表3 (a) 、3 (b) 、3 (c) )

由表2 (b) 、2 (c) 可知, 在培训状况得分低的情况下, 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与生产发展回归模型总体及变量系数均通过了检验, 回归方程模型为:y=1.612+0.412x, 回归系数为0.412。由表3 (b) 、3 (c) 可知, 在培训状况得分高的情况下, 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与生产发展回归模型总体及变量系数也均通过了检验, 回归方程模型为:y=0.974+0.662x, 回归系数为0.662。由分析比较可得:0.412<0.491<0.662, 即培训状况得分低的回归系数低于没有培训状况介入的回归系数低于培训状况得分高的回归系数。因此, 由以上相关回归分析可以得出, 培训状况越好 (差) , 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对新农村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大 (小) 。

三、培训状况对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各变量影响的差异检验

为考察不同培训状况下的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差异, 本文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第一步, 选择检验变量———农村基层干部14种素质到Test Variable (s) 框中;第二步, 选择总体标志变量———培训状况到Grouping Variables框中;第三步, 单击Define Groups按钮定义两总体的标志值, 本文选择切点定义方式, 在Cut Point框中输入4 (较好) , 大于等于4 (较好) 的对应一个总体, 小于4 (较好) 的对应另一个总体, 即认为大于等于4 (较好) 为培训好, 小于4 (较好) 为培训差;第四步, 运行得结果。 (表4)

由表4所示的统计整理结果可以看出, 培训状况对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各变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得到大部分证实。在14种素质中法制观念的双边p值等于0.084大于0.05, 没有通过检验, 即培训状况对农村基层干部法制观念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没有得到证实。其余13种素质的双边p值等于0.000小于0.05, 通过了检验, 且通过均值3.11>2.83, 3.31>2.62, 3.21>2.74, 3.45>2.71, 3.29>2.71, 3.41>2.90, 3.28>2.84, 3.50>2.78, 3.30>2.83, 3.12>2.77, 3.42>2.73, 3.39>2.84, 3.40>2.75, 可以看出培训状况好的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优于培训状况差的农村基层干部素质。

人力资本在培训后能够增值, 这主要反映在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上, 因此培训的需求从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培训机制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迫切需要尽快建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余凯成, 程文文, 陈维正.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农村基层干部自查报告 篇2

个人自查报告

农村干部廉洁履行职责,是发展基层民主,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的制度,对规范农村基层干部履行职责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从《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深深感受到要成为一名合格农村干部的重要性。

一、学习《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明确的了约束基层干部的工作职责和严惩违法乱纪的行为。该规定共29条,提出了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基层站所负责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村民委员会成员的41个不准。

对基层干部工作的各个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对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严重侵害群众利益,妨害和扰乱社会管理秩序,都做出了禁止性的要求。

并且,在规定的第四章也专门规定了责任追究方式和处理依据。从而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从而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相信该规定实行后,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加安定和谐发展的新农村。

二、结合实际自我剖析。

以组织要求的几个重点进行自我剖析,与当今的发展形势相比较,与当今的发展方式相比较,发现自身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自身对于新知识的了解有限,在对于新的发展背景和新的发展要求的了解上不及时,因此不能做到主动出击,迎接挑战;

其次,在开展群众工作上,在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上,在帮助经济发展问题上的解决力度还有所欠缺;

再者,理论知识系统的学习不深入,常因忙于具体事项的工作而放松了理论知识系统的巩固,也因此不能做到理论实践的完美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

三、面对工作,强化落实,争取进步。

首先,应“活到老学到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及工作能力,建立良好的理论知识体系,做到常思考,常与日常实践工作相挂钩,在应对新的发展形势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正所谓“民无小事”,群众的事便是大事,所以应常与群众“唠家常”,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困难之处,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能解决的应及时与组织联系,竭尽所能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再者,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组织的各项相关规定及文件精神,做到把握文件精神,提高理论素质与思想政治水平,并努力研究经济知识,科技知识提升自身素质,以应对新的发展形势。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市场;竞争策略

基金项目:2014年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规划课题: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品牌的研究与实践(GH14155)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2.081

1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的界定

1.1何为培训品牌

市场营销理论中,品牌代表的是产品在市场的知名度,是在消费者心中的美誉度和可信度,简而言之就是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在《市场营销学》中的定义,品牌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品牌包含六个方面含义: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使用者。品牌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品牌已是一种商品综合品质的体现和代表,当人们想到某一品牌的同时总会和时尚、文化、价值联想到一起,当品牌文化被市场认可并接受后,品牌才产生其市场价值。

品牌价值是品牌管理要素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品牌区别于同类竞争品牌的重要标志。迈克尔·波特在其品牌竞争优势中曾提到:品牌的资产主要体现在品牌的核心价值上,或者说品牌核心价值也是品牌精髓所在。培训品牌与一般商品不同,它的公益性和效果的延迟性都与企业销售的产品有一定的差异,由于培训对象和主体是人,培训者和被培训者都是消费体验的主体,由于培训中的教育理念和服务是无形的、难以量化评价的,所以培训品牌的价值很难准确界定。

1.2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的特点

培训品牌是以培训机构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场所、师资队伍、教授课程及相关服务的各方面的优质教育、服务,其中的核心要素如良好的教学设施和环境、优秀的师资队伍、有特色的培训内同容、个性化的培训模式、高质量的培训效果等都在培训品牌创立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是指培训的主管部门和主办方以及受训的基层农村干部对培训服务的课程设置、管理服务、实力保障、文化内涵等认可和信任,是培训质量优秀、服务优良的一种象征。

2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的意义

2.1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农村基层组织,肩负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村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但是,针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我国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村级班子虽然齐全,但不够团结,“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明里添柴,暗中抽薪”;有的思想不解放,“守摊子、保帽子、混日子”,得过且过;有的村管理不民主,监督不到位,“村务”不公开,群众意见很大;还有一部分基层农村干部文化程度不高、理论水平较低、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水平较差……这些问题,影响着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整体水平,影响着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进而影响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

建设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基地,提升农村基层干部培训质量,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满足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需求,对教育引导基层农村干部充分把握县情、村情、民情,积极探索村级组织建设新机制,增强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打牢坚实的组织基础,造就过硬的干部队伍,树立优良的工作作风,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2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是提高干部自身素质的客观要求

农村基层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担负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带领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是党在农村实施领导的关键群体,这种特殊的重要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实践证明,一个村工作搞得好不好,各项事业发展得快不快,与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高低有直接关系。

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就是当村干部应具备的条件和水平。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素质、思想作风素质、工作作风素质、专业水平和能力素质、个人心理素质等。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快速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提高管理能力和农业科学技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建设。

建设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基地,通过优质的培训,使参训的村支书、主任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知道应该干什么;明确做一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基本要求,知道应该如何干。

2.3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是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保证

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多年将一号文件的落脚点锁定于“三农”领域,也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决策层对“三农”的最长关注周期。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促进农业科学发展,可以看出,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重点越来越明确、措施越来越有力。一是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更加配套、完善、具体,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民收入有了明显增加;二是农业税减免后,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任务发生了转变,随之带来了基层干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三是新农村建设历史任务的提出,促进了乡(镇)政府和村两委职能的转变,工作要求越来越高。

农村工作中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动向,需要农村基层干部不断加强学习,牢牢掌握各项农村政策,转变工作方式和作风,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深刻领会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顺应这些变化,抓住目前难得的机遇,更好地实践科学发展观,引导群众致富,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共同发展。endprint

3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途径

3.1明确农村基层干部的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培训

培训产品是以客户需求为主导的目标定位,创建培训产品的品牌,就要明确客户的培训需求,将产品定位、市场定位紧密结合目标客户的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和产品规划。

农村基层干部既领导经济工作,又领导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抓党的建设,还要抓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既要促进发展,又要保证稳定,工作千头万绪,是名副其实的“百搭”干部。他们对培训的需求大多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农业技术、农业科学知识、涉农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基层管理知识、新媒体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是当前农村基层干部最迫切需要的。他们需要全面了解新时期“三农”政策和理论,需要系统掌握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的途径和措施,需要创新做好农民群众工作的方式和方法,需要全面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执行政策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

3.2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的分层次定位

农村基层干部包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大学生村官、新型职业农民等,广义上的农村基层干部范围广、人数多,做好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创建优质的培训品牌,必须对农村基层干部群体进行目标细分定位。因为他们的基础、工作内容、需求各有差异,根据他们的岗位特点和工作内容,灵活设置培训课程:村干部(村书记、村主任)课程以十八大以来中央文件和领导人农村工作讲话精神解读、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体系、农村民生发展和保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等为内容;大学生村官课程新以如何做好农村青年工作、农村创业孵化,如何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推广农业科技、管理远程教育站点、带动创业致富、活跃农村文化、化解邻里纠纷,以及抗灾救灾为等内容;新型职业农民课程,侧重安排农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包括农业耕作制度改革与重大技术推广、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农药管理与应用、新品种选育更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等。

3.3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的市场竞争战略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没有市场就没有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竞争,实现培训产品和品牌的优胜劣汰,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主体为着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排斥同类经济行为主体的相同行为的表现。教育培训主体为了保持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通过培训产品竞争、服务竞争、信息竞争、价格竞争、信誉竞争来保证品牌立于优势地位。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在创建过程中,因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公益性特点,很难在价格竞争中获得成功,所以,应采取高质量竞争策略和优势差异化竞争策略。

高质量竞争策略:高质量策略要以顾客需求为依据,致力于树立高质量的培训品牌形象,并在竞争中以高质量超越竞争对手。它是一切竞争手段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树立良好培训品牌形象的基础。

优势差异化竞争策略:以表现某些方面的独到之处为竞争主要手段,在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比较中占有优势地位,便形成差异优势战略。这里的差异包括:培训环境、软硬件条件、师资队伍、课堂教学、食宿保障、培训经验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在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中,成功地转化为产品、服务、宣传、网点等方面独具特色的差异优势。

参考文献

[1] 李术蕊.规划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部署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2] 李彦亮.品牌文化营销探析[J].金融与经济,2006.(4).

[3]汪月琴,王雄,郭护团,周敏姑.职教师资教育培训品牌建设路径研究[J].继续教育,2014.(2).

[4] 徐莲.关于高职院校品牌化建设途径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2,(8).

[5] 余少娜.教育品牌的品牌传播研究—基于新东方教育集团的品牌传播策略分析[D].厦门大学,2008.

[6] 张万灵.大连理工大学MBA教育品牌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

[7] 汪月琴.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品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初探 篇4

近年来, 经过培养整顿,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已经成为团结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骨干力量, 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 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文化程度不高, 专业结构不均衡。

文化程度不高、专业知识匮乏成为影响农村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问题。近些年, 乡村干部队伍的年龄普遍降低, 增加了活力, 但文化程度还大多是高中及高中以下, 正规大专以上毕业生回乡务农的不多。干部队伍中具有涉农专业特长的科技型、管理型干部比重严重偏低, 难以适应农村新的发展需要。

2. 思想观念不开放, 创新意识不强。

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需要新的观念去引领, 但相当数量的农村基层干部仍然思想观念保守, 视野不够开阔, 缺少“敢闯、敢试, 感冒”的精神, 不愿接受新事物, 不敢发展新产业, 安于现状。缺少把握机遇, 带领群众增加个人收入,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本领,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政策水平偏低, 法制观念淡薄。

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不注重学习, 对于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做不到明澈在心, 不能很好地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本地发展实际相结合, 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个别干部为了小集体利益和自身利益, 歪曲政策, 断章取义。个别干部以权谋私, 为政不廉, 不能依法治村, 依法理政, 影响了党群关系。

4. 工作作风漂浮, 工作方法简单。

个别农村基层干部缺乏民主意识, 独断专行, 搞家长制和一言堂, 安排工作靠骂靠罚, 人为制造矛盾, 干群关系紧张。个别干部短期行为严重, 只顾眼前, 形式主义严重。

二、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出现的问题既有干部自身不注意学习提高的主观原因, 又有党委缺乏长远治本措施, 缺乏对后备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对现任干部重使用轻培养的客观原因, 针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现状和成因, 要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第一, 要科学规划, 注重结构调整。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逐步设步入科学、规范、系统化的管理轨道。制定计划一定要统筹谋划, 切合实际, 科学调整, 逐步实施。计划中要明确规定现有村级干部的学历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中专以上, 乡镇干部达到大专以上, 并且新任、新提拔干部坚决执行此学历标准。班子成员的年龄结构要形成梯次, 逐步实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层次等的最优化, 为建设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打好人才基础。

第二, 要全面整顿, 注重素质提高。要按照先乡后村的的顺序, 按照考核、调整、整改建制、检查验收的工作程序有序进行。做到民主推荐与民主测评相结合、民主评议与个别谈话相结合、考核与经济审计相结合。对于政治素质低, 理论水平不高, 实践能力不强, 不能带领群众致富、群众威信低的干部要坚决进行组织调整。重点把一些政治素质好、领导能力强, 有市场经济头脑, 能想事干事的年轻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中来, 尤其要注意从科技能手、致富能人、退伍军人、回乡青年的优秀党员中发现和选拔村干部。注意选拔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建立机制, 保证乡村干部要保持相对稳定, 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第三, 要解放思想, 注重观念转变。要以更新观念为突破口, 全面提高乡村干部驾驭市场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要认真组织乡村干部通过理论学习、外出考察、典型带动等形式, 牢固树立市场导向观念, 要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带群众对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及时调整, 并发展多种经营, 促进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第四, 要培训现任, 注重后备培养。要制定培训的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 对现任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分层次、分批次全部轮训。特别要加大党的涉农政策的辅导, 为乡村干部依法管理和科学决策打好基础, 促进农村基层干部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上有明显改善, 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还要通过外出考察, 开拓视野, 增加本领。

第五, 要改进方法, 转变作风。要加强对干部的宗旨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 使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水平明显提高, 努力做到“按章办事”、“依法治村”。要注重民主, 善于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正确行使党和群众赋予的权力, 坚决杜绝以权谋私。要让农村基层干部成为广大农民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第六, 要强化管理, 加强监督。对干部要实行动态管理, 对那些完不成年度目标, 工作打不开局面, 不主动干事, 给村集体带来损失的, 该罚的罚, 该处分的处分, 该调整的绝不姑息。做好干部监督工作, 村干部每年向村民述职述廉一次。对村干部要实行年审制度和离任审计制度。县区委组织部要对村党支部实行上管一级制度。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 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增加基层干部的收入, 提高待遇, 搞好养老保险, 为基层干部解除后顾之忧。

结语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决定作用。社会各界都应该关注农村建设, 关注农民生活, 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培养提供便利, 为农村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姜道奎, 柏群.当前我国农村干部素质的现状及提升途径[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

[2]王银峰.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3) .

农村基层干部述职报告 篇5

大家好!

过去的一年对于我来说是积极奋发的一年,是充满激情的一年。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区委组织部门的关心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陈墩村干部群众的帮助下,我虚心学习,不断加深对农村政策的掌握。我勤奋务实工作,不断熟悉农村工作方法和经验,同时积极带头创业,引领农民致富。在镇党委、政府以及村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在xx村委会“两委”班子成员及全村广大党员、群众的共同支持下,坚持创新思路抓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紧紧围绕富民强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目标,真抓实干,兢兢业业,努力实现年初预定的各种工作目标,认真完成各种工作。现将这几年履职情况作简要汇报,敬请领导、各位代表给与审议。

一、基本情况

xx村委会辖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970多户,4363人;可耕地面积4305亩,其中水田2256亩;全村下设1个村党支部,党员74人,其中女党员7人。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几年来,紧紧围绕村“两委”的工作思路,加强学习,深入思考,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洁身自好,做好廉政建设工作。

1、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适时按要求对村务财务进行公开,严格执行“两公开一监督”,积极配合村主任走组串户,对常年公示的事项严格把关,严把支出手续,审批制度,对不符合抵支的发票过严把关,对非生产性支出能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接受党员及群众的监督,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2、自己平时注重廉洁自律,从不巧立名目吃请,从不挥霍浪费村里的经济。坚持以德服人,勤政为民的原则,率先廉洁自律,特别是在当前以经济为先的形式下,能够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以权谋私。

(三)积极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

1、积极配合村“两委”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完成计划生育工作。

我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在镇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严格执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突出重点,狠抓难点,加强宣传,优化服务,分解责任,计生干部服务到家用,积极宣传计生工作相关政策,积极宣传、动员广大育龄妇女的知情选择,确保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生理卫生健康,树立了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2、配合村“两委”扎实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坚持依法治村,积极开展“建设平安白台”创建活动。

3、积极配合村“两委”组织和发动群众自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 %以上。切实关注弱势群体,把扶贫帮困工作落到实处,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营造一人有难,众人相帮的良好社会风气。

4、配合村“两委”强化安全生产,努力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全面推进安全生产管理达标率。全村全年没有发生任何重大安全事故。

5、大力推进农网改造工作,使广大农民能用好电,照好电。

(四)切实加强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领导,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不断壮大本村经济。

1、积极配合村“两委”规划了全村经济发展思路,紧紧围绕镇党委会议,进一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逐步提高农业单产,稳定粮食总产。

2、进一步优化烤烟种植,规范烤烟生产环节,增加全村农民收入。

3、大力推广农业科技,采取科技措施,开展多种经营。

4、带动农民发展沼气池,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五)社会工作全面发展,有序推进。

1、进一步配合村“两委”加强教育事业的指导监督。

2、认真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卫生保健、防疫工作。

3、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工作。全村贫困人口中的残疾人员基本纳入农村低保,认真落实计生“独生子女户”“双女户”经费保障兑现。扎实做好农村困难党员、困难群众的扶助帮困工作,对老党员、老干部开展节日慰问,嘘寒问暖,问计问策等温暖工程。

4、积极配合村“两委”扎实做好农业基础设施的查、补、修、改工作,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工作打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我取得以上这些成绩,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和殷切关心,离不开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离不开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各村组党员干部的理解和配合,离不开全村人民的努力和拼搏。

今后我要积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学习,立足白台实际,真抓实干。

二是严格执行“两公开一监督”的制度,廉洁自律,坚持以德服人,勤政为民的原则。

三是转变工作观念,争取积极向上级党委政府汇报工作,多和上级相关部门做好沟通和协调。

四是转变观念,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的总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

五是要把群众满意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从办实事,办好事,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农村基层干部 篇6

1.犯罪主体以村书记、主任为主。查办的七名犯罪嫌疑人中,村书记、村主任六人,村科技员一人。农村村书记、村委会主任受镇政府委托,在一定范围内代替镇政府行使国家的基层管理权,具有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进行职务犯罪的便利条件。

2.犯罪性质为贪贿型犯罪。从犯罪性质来看,七名犯罪嫌疑人中,有五人贪污、两人受贿,这说明贪贿型犯罪是当前农村职务犯罪的主要类型。如万盛经济开发区关坝镇双坝村农作物受国电恒泰万盛电厂的烟害污染,村民要求给予赔偿。该村支书李某、村主任曾某、村科技员李某借此机会相互串通,在三年内,两次通过虚增烟害污染土地面积的方式,套取赔偿款8.1万元,用于私分。

3.共同犯罪比较突出。查办的七件案件中,共同犯罪五件五人。主要表现为村干部之间,村干部与上级主管部门干部之间相互串通,共同骗取国家农作物受灾补偿款、拆迁安置补偿款等。如綦江区中峰镇板桥乡村委会主任黄某和镇政府主管房屋拆迁工作的人员冯某相勾结,由熟悉情况的黄某负责提供虚增人员名单和拟虚增的土地面积,冯某则负责将其加入《勘丈清理登记表》,然后由两人将骗取的数万元国家赔偿款进行私分。

4.犯罪涉及面较广。农村基层组织少有利用人事安排、决策审批等权力进行职务犯罪,更多的是利用受委托从事公务职务之便。从查办的村干部职务犯罪来看,涉及领域主要包括农作物受灾补偿、政府征用土地,农村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村级公路发包、民政救济等,涉及面广。这说明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村干部受政府委托行使公共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广、权力越来越大,职务犯罪越容易发生。

5.犯罪手段较为隐蔽。犯罪嫌疑人为了掩人耳目,采取虚报骗取、受贿后虚假入账、名为借实为占有等手段,进行贪污、受贿,给案件侦查带来了难度。如古南街道农场村村主任廖某在古南职业中学征地过程中,以征地需要协调解决村民矛盾糾纷的名义,分两次向该校索要协调费13万元,后采取虚假入账的方式占为己有。该案发生于2003年至2004年期间,直到六年后才案发。

二、犯罪成因分析

1.村委会权力过分集中。在基层农村,大权集中在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等个别人或少数人手中,有的村凡事不经村民代表集体讨论,大小事情由其说了算。能拍板定音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一旦经受不住诱惑,便会陷入金钱的泥潭。如永新镇长田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高某,在负责组织修建该村柑木公路硬化工程中,私自决定将工程发包给陈某。这就是基层农村权力过分集中的结果。

2.村务公开不够透明。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委会应当定期将村务公开,其中包括财务收支、宅基地审批、救灾救济等事项。但实际上,有的村官为谋取私利,不想让群众了解村务、政务和财务。有的村官思想上害怕群众知道多了不利于工作,应该让群众明白的事情却暗箱操作。如万盛经济开发区关坝镇双坝村农作物受国电恒泰万盛电厂烟害污染赔偿中,烟害赔偿的申报、赔付本应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但该村干部却暗箱操作,虚增赔偿面积进行私分。

3.对村干部履职行为监督不力。从我院查办的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来看,农村基层组织受政府委托从事公务活动中,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其履职行为监督不力,给有的村干部留下职务犯罪的空间。如三角镇红岩村书记艾某贪污案。艾某在受政府委托办理高山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利用上报代发搬迁农户扶贫款之机,贪污扶贫款数万元。此案的发生原因,除犯罪嫌疑人自身原因外,很大程度上与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存在很大的关系。

4.村干部待遇普遍偏低。身处基层的村干部工作比较繁杂、辛苦,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使部分村干部产生了利用职权捞一把的补偿心理。同时,心理逐渐失衡也是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之一。一些村干部刚上任时能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但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心理便开始失衡,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预防对策建议

1.完善基层村官选拔任用制度。在农村建立起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定期或不定期强化对新当选村干部的培训和辅导,特别是要加强对村干部的预防腐败廉政警示教育,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同时,要逐步提高村干部的各项经济待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使村干部真正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2.强化村务公开。镇党委政府要认真督促村委会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村务公开的规定,定期对村务进行公开,让群众知晓、了解村务、政务和财务,增加村委会工作的透明度,让村干部的履职行为主动接受农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遏制村干部在受政府委托从事公务行为上暗箱操作、以权谋私。

3.加强对村干部履职行为的监督。由于综合素质、履职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上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村干部受政府委托从事公务活动的监督检查力度,打破人情网、关系网,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增强法制观念和廉洁意识,在受委托权限内依法办事和按有关政策规定办事,有效堵塞滋生腐败的漏洞。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对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培养法制和廉政观念,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充分利用已经查处的农村职务犯罪案件,抓好警示教育,把村官职务犯罪案件进行梳理,编选典型案例,进行巡回警示教育。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可借助党校教育这块阵地,经常性开展以预防“村官”职务犯罪为主题的法制教育,增强村干部法制观念和群众观念。加强对农民的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的法治和民主意识,推进村级事务民主管理进程。

5.加大惩戒打击力度。基层检察机关要广泛收集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现象和带有普遍性的经济犯罪问题要及时进行剖析研究,以掌握其犯罪规律,采取相应的侦查措施,做到露头就查,依法快立、快捕、快诉、快判,以震慑村官犯罪,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巩固群众路线的教育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检察院)

农村基层干部 篇7

基层干部的生态道德责任建设强调在人与自然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 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最佳组合, 求得一种互动平衡。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 发挥政治优势, 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的生态道德责任建设,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基层干部生态道德责任建设的现状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态道德正是全球环境资源恶化并威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现实的反映, 是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新的道德。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 为了想得到耕地, 把森林都砍完了, 但是他们梦想不到的是, 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当前,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功能退化, 我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是广大村民们一方面在享受着社会生产力和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的恩惠, 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忍受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而引起的资源消耗、生存环境恶化的苦果。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步伐的加快, 这种破坏正以空前的规模和强度进行着, 使农村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威胁。

在生态危机面前, 许多基层干部开始清醒并行动起来, 开始运用各种手段限制和惩罚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 以拯救共同的家园。但是, 基层干部生态道德缺失, 责任不明确, 管理不到位, 实施方案没有落到实处。我国各级党政干部的生态道德水平不高。究其原因, 一是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 缺少专门的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课程设置,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也很少有这方面知识的渗透。二是现代各类传播媒体虽然传播了大量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与信息, 但往往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即便是对他们进行岗位培训, 也往往是偏重于政治思想、组织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 而对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关注不够, 更没有把这方面的教育提升到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所以, 农村生态危机的出现和解决, 不仅仅是技术、法制的问题, 更是伦理道德的问题。

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要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要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真正明确, 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 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在看到生态道德缺失同时, 也必须清楚地看到, 当今社会已经把教育广大干部确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放到干部道德建设的重要位置。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的生态道德建设, 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已经是新农村建设中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提倡将生态道德融入基层干部的道德教育中, 唤醒广大农民的生态道德良知, 弘扬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保护共同的家园。

二、基层干部生态道德责任建设的基本内容

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会长陈寿朋教授说:“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实质上也是文化的危机,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是一种落后的文化现象。生态道德缺失是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 生态危机呼唤生态道德建设。”基层干部的生态道德责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加大力度来完善这项工程。

1、树立“人类的一切活动要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的生态哲学文化观

生态哲学文化的主要思想是:在世界观上, 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方法论上, 它强调用系统的方法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价值观上, 它追求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基层干部在实践中, 坚持生态文化为指导, 牢固确立“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观。将人的道德修养从“尽人之情”扩展到“尽物之情”, 从人类社会扩展到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 使异化了的人性复归到位。

2、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文化观

生态伦理文化扬弃地接受传统伦理学思想, 强调人对自然界也有道德责任, 其行为也受道德规范约束。有的新农村从90年代初开始, 在村干部的引导下, 成立了基层“环保委员会”, 对引进的项目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 这都体现了生态伦理文化的要求。

3、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 生态就是财富”的生态经济观

生态经济观, 是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 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做法, 要求人们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并有效地利用经济手段和其它面向市场的方法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4、树立“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生态美学文化观

生态美学文化崇尚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美、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美。正是在生态美学文化的指导下, 有些新农村前瞻性地发展了观光农业。伴随着观光农业发展起来的还有具有农村特色的建筑业、农作物的会展业、生态科普教育业。因此, 生态文化观的指导作用贯穿于农业、农村发展, 同时也贯穿于现代城市建设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生态立村将成为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方向和目标, 它赋予了农业、农村建设的新内容。实践中, 我们要真抓实干, 扎实推进生态村建设, 努力开创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加深领会、不断实践, 弘扬生态文化观。

5、树立“构建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科技文化观

生态科技文化观是对近现代科学技术反思之后的科技理念生态化转向。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角度出发, 研究技术的发明、更新及应用。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因而, 领导干部应当避免把科技当成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武器”。要引导科技人员为优化生态系统提供智力支撑, 积极预防科技应用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同时, 基层干部在建立科技评价体系时, 避免从单一的经济指标来评价科技的优劣, 而应从生态、人文、美学等各方面建立合理的科技价值体系, 引导科学技术健康、持续发展。要加强对科技生态后果的监理调控, 把科技活动置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之下。

6、树立“保护环境, 教育为本”的生态道德教育文化观

生态道德教育是整个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领导干部生态道德教育尤为重要。生态道德教育旨在传播各种生态知识, 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 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修养。基层干部要加大面向全社会宣传、普及、推广生态道德的力度, 让百姓心中筑起保护生态的绿色屏障, 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加强生态道德能力培养, 也是基层干部生态道德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生态道德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超越自身功利而履行人类义务、实践较高意旨的本领及心理素养。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能力, 也就是注重培养领导干部的自我锻炼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等, 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履行生态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本领。

三、基层干部生态道德责任建设的路径

选择什么样的建设路径将关系到生态道德建设的效果。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根据建设的规律和农村的实际, 基层干部生态道德责任建设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来实施:

1、利用农村学校平台进行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全面终身教育,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加强对干部的生态道德教育, 要注意农村学校教育平台的利用。一方面在基层干部的学历进修中, 专门开设生态环境知识的课程。另一方面特别要充分运用党校、干校、进修学校这些阵地, 组织对他们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知识、理论及政策、法规的专门培训。通过教育与培训, 促进基层干部树立新型的人口观、资源观及环境观, 使他们意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增强他们对生态家园保护的道德责任, 自觉约束有悖于生态良性发展的不良行为, 逐步提高生态道德意识, 逐渐形成与之相关的生态道德责任感, 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 从而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

2、法律规范

对基层干部进行生态道德责任建设, 提升他们的生态伦理素养, 需要法律这种特殊道德规范的外在推力, 才能内化为他们的生态意识、情感、意志与行为。就目前而言, 利用农村村委会平台进行建设。农村村委会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形式, 特别要把《宪法》、《环境保护法》及《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系列单行法规落到实处,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只有这样, 才能把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领导干部内在的生态道德良心和生态道德责任, 从而增强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格局。

3、制度约束

制度是基层干部从政行为的基本规范, 也是促进他们形成生态道德素养的外在动力。实行绿色GDP制度, 即农村的发展不只是经济的发展, 而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全面发展, 是科学的发展, 可持续的发展;完善基层干部的考核、评价制度, 把生态环境保护的业绩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基层干部考核体系, 并形成制度加以落实。逐步引导基层干部转变发展理念, 从根本上改变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观;健全监督机制, 各乡镇部门应不断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举报、听证、投诉等监督制度, 切实履行环保监督责任, 认真审视基层干部做出的重大决策及其公共事务管理是否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 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对于基层干部的严重损害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行政行为, 应鼓励群众进行举报与投诉, 并由各地的权威部门举行听证会, 鞭鞑有悖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政行为, 督促他们形成融生态道德于其中的行政理念及科学决策, 真正做到“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4、舆论宣传

社会舆论是道德调节的重要手段。有人说, 现在的干部一怕纪检监察部门找上门, 二怕新闻媒体骂死人。近几年,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社会经纬》等栏目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功能, 大树保护生态环境正面典型, 大批破坏生态环境的反面典型, 既给当地的一些干部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也在全社会造就了一种扬善惩恶的舆论氛围, 给其它地方的一些干部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 有助于他们明确生态责任, 形成生态良心, 把作为外在约束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在的、持久的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 进而又外化为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

5、榜样示范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对人们具有引导作用、激励作用和示范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产生了许多动人而典型的人和事, 对这些人和事要进行挖掘、整理、加工, 并在基层干部中加以广泛宣传, 努力弘扬。

总之, 生态道德责任建设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生态道德责任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加强基层干部的生态道德责任建设, 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生态伦理素养, 增强他们保护资源、环境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 自觉抵制急功近利、破坏自然的从政行为, 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给老百姓交上一份满意的从政答卷。

摘要:基层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言人。基层干部的生态道德责任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

关键词:基层干部,生态道德,责任建设

参考文献

[1]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4年。

[2]廖福森:《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年。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1、2、3卷) , 人民出版社, 2006年。

[4]舒福才:《生态德育论》, 广西社会科学, 2003, (2) 。

[5]周苏娥:《加强党政干部的生态道德建设》, 《社科纵横》, 2005, (3) 。

[6]王秀荣、赵炳元:《节约资源, 建设节约型社会》, 《理论视野》, 2006, (1) 。

[7]周谷平、朱绍英:《重视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教育研究》, 2001, (11) 。

农村基层干部 篇8

一、农村基层干部涉及土地问题职务犯罪的特点

第一, 涉案单位多, 人员杂。涉案人员既有国家工作人员, 也有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和村民小组工作人员。其中, 以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的负责人居多;第二, 犯罪手段比较传统。主要表现为收入不上帐直接占有土地补偿费、以借为名将公款挪为他用进行营利性活动等。发案中由于土地征用、租用等程序比较复杂, 需要各种环节相互配合, 因此联手作案较多;第三, 大案比例大, 影响大。农村涉及土地的职务犯罪, 往往涉案数额大, 给农村当地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由于在土地征用和拆迁安置补偿中的职务犯罪直接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 因此极易导致集体上访和各种群众性事件的发生, 严重影响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开展, 从而影响经济投资环境和社会稳定。

二、农村基层干部涉及土地问题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农村基层干部涉及土地问题职务犯罪, 除主观因素外, 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上的问题, 是主要原因。

(一) 权力过分集中, 为利用权力实施犯罪提供了土壤

多数农村管理人员分工不明、职责不清, 特别是村委会主任对财务、重大事项以及用人方面都拥有绝对权力, 因而职务犯罪往往牵涉到有实权的村委会主任。

(二) 村级财务管理混乱

近年来, 农村有了发展, 特别是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财务正规化管理应当相应跟上。但现实情况是, 有的村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在财务支出方面谁权力大谁说了算;村干部财务制度执行不严格, 有的坐收坐支, 有的虚开发票, 或假票据入账;有的村财务人员素质低, 缺乏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 不能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有的村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落实, 对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征用款、补偿款的使用约束力不强, 存在个人和小集体说了算的情况;有的根本没有审计制度, 对村级财务的定期审计、专项审计没有很好的坚持, 财务监督形同虚设;有的村虽然定了制度, 但也是贴在墙上作为摆设, 得不到具体落实。致使财务管理无透明度, 村级财务失于监督, 乡镇财政监管不到位, 财务监督形同虚设。“村官”往往利用财务管理的混乱进行犯罪活动。

(三) 工作机制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

一是村务公开透明度不高, 对在占地、补偿、拆迁安置等方面的农民群众关心的重大事项往往没有完全公开, 群众获知信息的渠道很少, 在不知道具体事项之前根本无从监督。二是各相关主管部门、上级机关缺乏对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及财务管理的实质性检查监督。监督不到位, 对占地、租地及补偿费的流向、使用情况缺少有效的审计监督。三是村各部门内部监督大都流于形式。出现不敢监督、不愿监督甚至放弃监督听从领导的情况。四是农村实行以户为单位的联产责任制后, 村很少召开村民大会,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开展遵纪守法教育工作力度不够, 财务公开不到位, 村务管理缺乏透明度, 出现村民无法监督也无人监督状况。

(四) 查处、防范不力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原有的规章制度和运作制度与农村城市化建设项目不配套, 使职务犯罪有机可乘。但检察机关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的重点主要放在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上, 由于对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的理解以及对此类犯罪的调研力度不够, 使办案人员在查办此类案件时, 存在难以准确把握政策法律的问题, 客观上给办案造成困难。同时, 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的财务管理较混乱, 取证难, 查办难的问题长期存在, 且日益突出。农村职务犯罪预防网络虽然在部分地区已建立, 是否发挥了应有的效果, 也是一个需要实践检验的问题。

三、农村基层干部涉土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 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制度

在土地问题上存在职务犯罪, 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法律上的不健全。因此, 土地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开展调研, 结合土地管理法规和具体情况, 对土地价格、补偿标准、补偿程序作进一步的规定, 制定出内容详实、执行标准统一、操作性强的实行细则, 减少违规操作土地的空间。

(二) 加强教育

加强对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 廉政教育以及其他综合教育培训, 综合运用查办案件、上法制课、召开座谈会、检察建议, 发送宣传资料等多种预防手段开展法制宣传;结合查办的典型案件, 通过以案说法, 旁听职务犯罪案件法庭审理, 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并听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等形式, 开展警示教育, 坚定干部的理想信念, 增强干部的宗旨观念和法纪意识, 增强抵制各种腐朽思想, 构筑牢固的思想防线。

(三) 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进一步强化政务、村务公开。增强土地使用的透明度, 村应定期向村民公开财务收支账目, 形成有效的监督。二是理顺村财务管理机制, 严格财务制度, 把好收支关口。增加乡镇对村财务和村干部的审计, 规范财务手续, 做到每笔帐都有据可查。建立统一报销制度、统一单据使用制度、严格审批制度、现金保管制度等, 同时要加强对印章、票据的管理, 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三是完善用人制度。要选好乡村两委班子和财务人员, 明确规定主要负责人的任期, 以避免在位时间过长为腐败行为提供条件。通过理顺工作机制, 健全规章制度, 以制度规范公务人员的职务行为, 促进依法行政, 使其“不能为”。

(四) 完善监督机制, 强化监督制约功能

一是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工作的监督检查, 重视对政策和标准的执行情况的监督, 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考评, 对土地专项资金的执行情况的监督, 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考评, 对土地专项资金的收费项目等的运行, 必要时派人适时跟踪监督, 确保监督不流于形式;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 通过建章立制, 对职务行为进行有效的内部检查监督, 及时发现犯罪苗头, 控制犯罪扩大趋势;三是加强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五) 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涉及土地问题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

要加大对此类犯罪的特点和规律的调查研究, 选择适当的时机, 开展集中统一行动, 形成严打的声势, 以震慑犯罪。

(六) 深入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农村基层组织职务犯罪预防网络的建立, 是一个重要的举措。但是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一是要加大对村干部的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 将监督职能延伸到村基层组织的民主管理和财务管理中去。二是要继续搞好与乡镇、街道的预防职务犯罪共建工作, 逐步建立起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防体系, 并积极探索预防工作进村组、入社区, 共建“廉洁乡村”、“廉洁社区”活动。三是根据本地区的特点, 将预防工作深入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的各个环节中, 开展同步预防。加大调查研究, 哪些环节容易出问题就重点在哪些环节开展预防工作。

(七) 建立处理涉法上访长效机制

有关土地征用补偿中的涉法上访问题, 一直是比较突出的, 应确保此类案件处理得当, 办理及时, 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承办人员, 限期办理, 完善催办、督办和跟踪反馈制度。同时, 充分利用控申窗口直接接触群众的优势, 积极开展法制宣传, 提供法律咨询, 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涉及基础建设总量的增加。而其中农村基层干部涉及土地问题的职务犯罪日益突出。这些案件由于直接关乎农民切身利益, 极易导致集体上访和各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严重影响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开展, 从而影响经济投资环境和社会稳定。从反腐倡廉的大局角度出发, 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根治。

关键词:农村基层干部,土地,职务犯罪,预防

参考文献

[1]孙晓冉.农村基层干部涉农职务犯罪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农村基层干部 篇9

一、基层村居干部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1.工作积极性的缺乏。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当前, 一些农村的基层干部常常会因为一些制约因素而导致“老手段不能用、新手段不会用、软手段不适用、硬办法不敢用”局面的出现;因为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的薪水待遇普遍较低, 这便使得他们的生活得不到有效的改善, 从而让他们对工作产生深深的质疑, 这是制约农村基层干部提高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2.改革创新意识相对较弱。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当前, 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在面对职能定位、管理措施、工作手段等问题该如何进行转变与更新时, 常常会变得茫然无措, 进而无法正确地开展自己所需要负责的领域工作;当前, 一些农村基层干部还无法适应现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的各项要求, 而且很多的农村基层干部在工作时, 其工作方式及手段依然滞留在传统浅层次的管理模式上面, 从而使得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时, 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无法胜任其分内的工作要求。

3.干部自身素质偏低。现阶段, 因为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都比较落后, 这导致了农村基层干部无法达到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的目的, 进而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农村发展与变化的需要。当前, 许多农村基层干部在管理模式上依然采用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一些管理模式, 而对于新兴的相关政策却不予了解, 从而使得国家颁布的新兴政策无法切实地传递给村民们。

二、基层村居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知。针对基层村居干部培训教育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便是, 很多部门的领导及人士对于村居干部的教育培训的重要性缺乏认知。正是因为如此, 对于村居干部培训的经费往往非常有限, 这直接使得可以开设的课程非常局限, 教育资源也十分缺乏。不仅如此, 不少村居干部自身对于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在认知上也存在偏差, 这使得他们在接受培训时不积极认真, 态度也不够端正。这些都是造成教育培训工作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 也是很有必要改善的一个现状。

2.培训工作的侧重点存在偏差。教育培训工作应当有明确的重点与核心, 对于需要渗透的内容应当有明确限定, 然而, 这一点在很多实际情况中却得不到落实。很多针对村居干部的培训通常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这些干部对于农民的实际需求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了解。这种培训侧重点的偏差就直接失去了培训的意义, 这也使得很多村居干部在实际工作展开中障碍重重。

3.教育培训的方式较为落后。教育培训想要收获更好的成效, 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然而, 从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新农村针对村居干部的培训在方式上却十分落后。不仅培训的内容局限于理论层面, 无法深入群众的实际生产与生活, 培训的方式也非常陈旧。通常是不分年龄、不分层面地进行毫无针对性的培训, 并且培训的内容完全脱离实际。这种教育培训方式的低效化直接让教育培训工作的意义完全丧失。

三、改革与创新的策略

1.教育培训内容的积极创新。想要更好地发挥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村居干部教育培训的作用与意义, 这首先需要从教育培训的内容上进行积极创新。培训的内容要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选择, 要紧密结合实际, 贴近农民的实际生活, 并且帮助农民解决他们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教育培训的功效与意义的体现。此外, 培训工作中同样应当关注于新农村的建设模式, 要将一些先进以及积极的理念传达给村居干部,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工作的有效展开。

2.教育培训方式的有效革新。培训的方式也应当有积极革新, 不仅要多利用一些典型实例辅助问题的剖析, 也应当多引进一些先进的教育案例以及管理经验来武装村居干部的头脑。此外, 可以让村居干部走到基层中去真实地体验农民的日常生活, 这会让他们对于很多实际情况有更直观的认知, 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论结合实际, 让村居干部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价值。

3.拓宽教育培训的有效渠道。拓宽教育培训的有效渠道也非常重要, 这同样是更好地展开对于村居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模式。可以让教育培训工作与高校的一些基本课程进行联合, 这会极大地丰富村居干部的知识范畴。也可以多引进一些好的培训内容, 或者是聘请一些资深的讲师, 这些都会极大地拓宽教育培训的渠道, 并且带给村居干部更多有益的收获。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 做好基层村居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非常重要。针对当前村居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教育培训工作应有一些积极的改善策略。不仅要让教育培训的内容有所创新, 教育培训的方式也应有积极革新。拓宽教育培训的有效渠道也很重要, 这同样是更好展开对于村居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模式。只有从这些方面共同做出改善与革新,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践对于村居干部的教育培训, 并且能够让新农村的建设朝着更积极的方向迈进。

摘要:只有充分发挥村居干部的带头作用, 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职能, 这样才能够给更多村民做好榜样, 并且能够让新农村的建设朝着更为规范有序的方向展开。本文分析了当前基层村居干部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指出了基层村居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与创新的策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基层,村居干部,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温亮.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4

[2]时巧云.新型农村社区党建综合服务体建设研究[D].河南大学2014

[3]向浩维.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赵东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创造力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5]韩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农村基层干部 篇10

一、加强调查研究, 注重因需施教, 切实把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和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朔州辖两区四县, 7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 1688个村, 153.56万人, 其中乡村居住人口84.62万人, 占55.1%。对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内陆欠发达中小城市来说, “三农”工作直接关系到全市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为此, 我们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 立足农村工作大局, 紧紧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 把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作为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切入点, 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加大培训工作力度, 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 加强调查研究。

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和农业部门每年对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进行一次深入调查分析, 准确掌握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状况, 摸透农村党员干部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最欢迎什么样的培训方式。调查发现, 全市绝大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文化程度偏低, 整体素质不高, 很多方面不适应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有的对政策不熟、法制观念淡薄, 不能严格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 导致群众不满情绪滋生;有的在带领群众调结构、增收入、发展经济方面, 缺思路, 少办法, 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作风不民主、办事不透明、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不善于做新时期的群众工作,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农村党员干部对培训工作也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反映, 培训内容年复一年不变样, 不适应形势需要, 常常是想学的学不到, 学到的不少, 能用的不多。特别是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差参不齐、情况千差万别、需求各不相同, 有的最需要适合本地特点的实用技术、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办法;有的最需要市场营销、合同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新任的农村党员干部最渴望教给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子, 干了多年的农村党员干部最想学点人家的新经验。

(二) 改进方式。

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状况和提出的意见建议, 市委、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仔细分析, 深刻认识到, 前些年我们在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上, 尽管下了不少工夫, 但对新时期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的内在规律把握得还不够准, 没有真正做到因需施教。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 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必须适应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农村社会的需要, 适应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现状, 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下农村党员干部的实际需求。为此, 我们把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摆上重要位置, 确定了“立足实际, 适应形势, 拓宽内容, 改进方式, 科学管理”的总体思路, 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农业部门、科技部门、群团组织等各个方面的作用, 落实了各级党委和有关职能部门共同抓好培训工作的责任制。几年来, 依托市、省乃至全国知名院校创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 不断探索, 大胆实践, 使全市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逐步走上了因材施教、求真务实的发展轨道。

(三) 因需施教。

针对农村干部提出的问题, 各级各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精心谋划培训内容, 力求做到适应形势、通俗易懂、学有所用。我们针对农村实际, 在培训内容上, 增加了党的惠农政策、农村信息化、依法治村、农村财务公开和设施农业、规模健康养殖等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等内容。在培训方式上, 不仅请进来讲, 而且走出去看, 每期培训都安排一定课时, 到市内外搞得好的地方去学习参观, 亲临现场, 亲身体会, 增加村干部的感性认识。对大学生村官, 我们还安排老支书、老干部, 现场讲经, 现身说法, 传经送宝, 使他们这些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懂得如何密切与农民的联系, 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二、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人员素质, 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

近年来, 我们千方百计加大培训力度, 着力提高农村干部素质, 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下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

(一) 增加资金投入。

全市投资5000多万元, 在建制村建设和完善了党员活动阵地, 建立起党员远程教育培训网络, 使党员培训实现了信息化和常态化。每年市财政列支100万元用于基层党员集中培训, 实现了党员培训规范化和制度化。与此同时, 各县区也增加资金, 重点用于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干部培训和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任前培训。

(二) 调整培训内容。

除了突出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基本路线、宗旨观念、群众观念、党的农村政策、法制观念、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教育外, 主动适应调整经济结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加大了对农村党员干部市场经济知识、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力度, 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做到了“三个突出”, 即:突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突出政策法规教育, 突出文化基础、新技能运用教育, 使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法律法规知识、文化理论水平和新技能运用能力明显提高。在培训工作中, 通过因材施教, 拓宽培训内容路子, 在培训对象、内容、方式上大胆创新, 使一大批农村党员干部脱颖而出, 成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三) 注重因人施教。

根据党员的文化水平和工作性质, 我们分三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对文化水平低、缺乏实用技术的农村党员干部, 在抓好文化教育的基础上, 着重让他们掌握一些易于操作的“短、平、快”致富实用技术, 帮助他们跨入学用实用技术致富行列, 不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对有知识、有文化、有经济头脑、能干肯干的农村青年党员和退伍军人党员, 着重让他们掌握一些高新农业技术;对专业生产大户党员和示范户党员, 着重进行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和运用的知识培训, 进一步促使他们上规模、上档次,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四) 加强培训密度。

我们始终坚持实用实效的原则, 不断改革传统的培训模式, 重点在拓展阵地、创新手段、拓宽渠道、延深层次上狠下功夫, 探索出了五种培训方式, 加强培训密度。一是依托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 进行学历培训。充分利用市中等技术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 创建了一批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 对农村青年干部进行大中专学历培训。财政资助416名村干部参加“农函大”等正规学历的学习深造。先后选送上百名大学生村官到北京等高校接受较高层次的培训。今年, 村“两委”换届一结束, 就对220名新任村支部书记分期分批在山西大学进行培训。二是利用党校分期办班, 进行系统培训。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党校的干部培训主渠道作用, 适时对农村党员干部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培训, 举办各类型的农技培训班。三是组织外出参观学习, 进行观摩培训。先后组织500多名农村党员干部到山东、黑龙江、辽宁和江西等省的先进村考察取经。每年还组织各新农村的党员干部互相参观学习, 拓宽视野, 开阔眼界, 取长补短。每次参观考察之后, 都适时组织他们对照先进找差距、定措施, 变压力为动力。四是充分利用电教等现代手段, 开展网络培训。五是把农村“两委”的主要干部纳入新农村建设培训的主要对象, 进行专题培训。据统计, 近年来, 我市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550多期, 受训人数近6万人次, 85%以上的农村党员、基层干部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

(五) 促进学以致用。

通过培训, 使一些原先依靠实用技术先富的党员干部增强了帮带意识, 变“一人学”为“大家学”, 真正起到了“点燃一盏灯, 照亮一大片”的辐射示范作用。一些原来对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或基本不知的农村党员干部, 不但增强了依法守法观念, 还提高了用法能力, 懂得在生产经营中用法律保护自己。一些原来不知市场经济为何物的党员干部, 不但懂得了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 而且还能运用这些知识,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和组织生产。一些原来靠经验自己摸索抓生产的农村党员干部, 文化水平大大提高, 不但能通过科技书籍获取专业理论知识, 不少人还掌握了了解市场的技能。应县龙泉村支部书记刘建银通过培训, 认真分析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国内外市场, 发动和组织全村农民种植胡萝卜, 并兴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胡萝卜保鲜加工厂, 带领全村老百姓把胡萝卜做成大产业, 仅此一项为村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 成为远近闻名的“三晋胡萝卜第一村”。

三、落实配套措施, 创新机制体制, 加快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制度化建设

为确保以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为重点的基层组织建设有序推进, 全市各级不断创新机制体制, 在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

(一) 配强师资力量。

市里在经常聘请专家学者来我市讲课的同时, 专门成立了由组织部门、农业部门、科技部门、司法部门等单位的负责人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农技人员参加的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讲师团, 聘请省内外知名学者教授组成了专家顾问组。他们中既有在基层工作多年, 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领导同志, 又有科班出身的专家教授, 还有土生土长的“土专家”。这些同志讲课, 既有理论高度, 又有亲身体会, 入心入耳, 受到学员一致好评。

(二) 落实培训经费和培训阵地。

市委、市政府在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上舍得投入, 每年从市财政拨出专项经费, 用于农村党员干部培训, 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保证培训正常运转。同时, 还加强村级办公阵地建设, 改善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场所。近三年来, 全市共改造、新建和维修村级党组织活动阵地1210个, 办公室、电教室、党员活动室功能配套化, 培训学习条件明显改善。

(三) 建立健全制度。

在培训工作中, 我们坚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确保培训实效。每期培训班都针对学员类别制定《学员守则》和学习、考勤、住宿等一系列制度。学员无特殊情况不准请假, 确需请假的, 由所在乡镇出具证明, 党委书记签字, 市委组织部批准。培训班实行开放式办学、封闭管理, 培训期间统一安排食宿, 统一组织活动, 统一组织考试。

(四) 加强跟踪管理。

上一篇:低耗高效下一篇:典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