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

2024-06-06

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精选6篇)

篇1: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

加强水利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

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7月9日,中国最高规格的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第一次把治水放到了治国的高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

我国政府一贯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我国现有的18.3亿亩耕地中,尚有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而已改成的8.76亿亩灌溉耕地,灌溉水利用率也只有46%。的土地构成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全县拥有各类水利工程3.05万处。其中,中型水库4座,中型河坝3座,机电排灌站3处,1 中型水轮泵1处;小(一)型水库23座,小(二)型水库177座,骨干山塘1.83万口,河坝1189处,总蓄、引、提水量达到3.4亿立方米,占农业灌溉总需水量的72%,是全县农业丰收的有力保障。“十一五”期间,该县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战略,大力推进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先后3次被湖南省政府授予水利建设最高奖——“芙蓉杯”奖,但该县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同样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水库山塘功能退化,安全隐患大。全县农村水利工程绝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运行时间长,设备陈旧老化,缺乏有效维修,带病运行,病险隐患多。207座上型号水库存在病险问题的有74处,病险率36%。山塘的数量和质量逐渐下降。水岭乡原有的129口山塘50%已经荒废,部分改为旱土或造林,30余口骨干山塘由于淤泥堆积,蓄水不足,导致灌溉面积锐减,防洪抗旱能力显著下降。

二是渠系灌溉能力衰退,水量利用率低。全县原有中、小型水库灌溉渠道1500多公里,由于自然灾害和年久失修等原因,渠系损毁较多,现能通水的渠道不足700公里。如金江水库设计灌溉面积8万亩,现实际灌溉面积不到3万亩,灌区渠道从原通水长度的151公里缩短到30公里,仅为过去的20%,水量利用率不到30%。

三是提灌设施损毁严重,抗旱能力差。全县共有机电排灌 2 设施200余处,目前已损毁或基本丧失提灌功能的机埠达140多处,约占70%,灌溉能力大幅下降。湘泵原灌溉大江口、石期市两个乡镇9个村1.1万亩稻田,因设备陈旧老化毁损,目前只能灌溉约4000亩稻田。石期市镇共有电排9处1l台机组1080KW,现能正常运行的只有3处4台机组280KW,灌溉能力从原设计灌溉面积的3.64万亩锐减到1.1万亩。

四是规划建设总体滞后,资金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加大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但由于水利工程多而散,总体建设资金不足,投放分散,在统筹安排上难免出现“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和“撒胡椒面,的现象,建设效果不明显,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呈下滑趋势。

五是工程运行管理困难,建管难度大。现有的水利设施由于维护资金困难,运行经费无来源保障,管理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而近年来,通过争取国家投资、“以奖代补”、“民办公助”、“一事一议”等多种形式新建的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也由于建管体制未能同步进行,导致新建工程-----------

二、农村水利建设滞后的原因

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难、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 3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利设施基础弱,标准低,老化严重。当前农村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排灌标准低等问题。目前大部分设施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近40%的水库病险问题严重,近40%的灌溉设施已经损坏,近80%的灌溉耕地只能抗御一般性干旱灾害。如农村水利设施由于绝大多数工程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备严重老化,加之渠系配套很不完善,大部分渠道没有硬化基本上是土渠,年久失修渠道全线渗漏,坍塌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灌溉面积严重萎缩,现实际灌溉面积不到设计面积的50%。而全县上型号的水库有204座,其中绝大部分属三类坝水库,防汛压力大、病险率高。

二是水利设施管理难,保护差。由于我国农村地域特征差别很大,农民的需求差异不同,农民和政府之间缺乏一个可以表达农民真实意愿和心声的“桥梁”,他们的声音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导致农民主动保护水利设施的意识逐渐弱化。同时,政府在农村水利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重 4 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这种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的缺失使得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缺少有效的保护,导致水利设施遭破坏和偷盗情况严重,加之自然灾害破坏等因素影响,许多设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且得不到及时修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与发展。

三是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加上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对促使劳动力市场化,提高农民现金收入的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不愿意在低效益的农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修建水利设施,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三、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原则和措施

近年来频发的水旱灾害,尤其是今年春夏之交触目惊心的全国旱情和接下来的大暴雨,让我国经历了旱涝两重天,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由于水利建设长年欠帐,以致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充分暴露了我国水利设施薄弱和水害防灾减灾等公共系统的脆弱与废弛。四个“仍然”充分概括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的水情:洪涝灾害频发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5 因此如何破解水利这个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和如何解决供水安全问题,是中央决策的重大考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同时,明确提出了“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和改革创新”的水利建设原则。

一是要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重视水利队伍建设,推行依法治水。要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壮大水利队伍建设,培养水利建设人才,实施治水依靠法律,以保障治水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县内组织实施的项目,采取一名乡镇干部、一名村组干部、一名技术干部“三人一库”的办法,定进度责任、定质量责任,推进工程建设;对于省里组织实施的中型水库工程,县里组建配套班子,保证建设所需材料,保证工程实施环境,服务工程建设,使全县的大小水利工程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二是要突出支农涉水项目资金整合,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政府应大幅度增加中央及地方财政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要突出 6 支农涉水项目资金整合,凡与水利建设有关的财政性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整合资金,打捆使用,达到整出规模,合出效益之目的。如2010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01亿元,完成水利工程6315处、各类渠道加固防渗300多公里、骨干山塘清淤整修280处,全县新增有效水量450万方,新增改善灌溉面积3万多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8万多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45万亩,解决农村3.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三是要创新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政府在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的同时,要创新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各方投入”的原则,坚持责、权、利相统一,调动受益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积极性,通过直接、间接的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资、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增加投入规模。如2010年财政安排资金近千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群众以工代资、按田集资、能人捐资、招商引资,共筹措资金2亿元,整修山塘水库,加固河道堤坝,清淤水沟渠道,动工各类水利工程8000多处。使得该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四是要突出建管机制体制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建后工程管理机制,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建设管 7 理制度,划定管理范围,明确管理主体,划分管理责任,落实管理任务,加快水利管理体制和小型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筹集小型水利建设资金,形成水利建设和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做到民建、民用、民管。

篇2: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农村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维护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须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始终。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思想上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

1、坚持开展思想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在乡镇组织召开的农村干部工作会议上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坚持在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和村“两委”工作会议上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把党风廉政教育常规化、经常化,只要管住了党员干部的思想,就能管住党员干部的行为。

2、实行正反两面教育双管齐下。一是扬先进、树典型。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时代先锋和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用他们的优秀事迹和感人故事去感染我们广大的农村党员干部,同时积极发掘和表彰在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的优秀党员,增强党员干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是常警示、筑防线。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和财务人员开展警示教育,到监狱听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收看警示教育专题片、现场观看对腐败分子的宣判大会,筑牢思想防线,提高廉洁意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村级民主自治。

1、要切实维护农民民主权利。尊重和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深入开展“四个民主实践”,即以直接选举、公正有序为基本要求的民主选举实践;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大力推进民主议事制度和民主决策制度。

2、要健全和规范民主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村民委员会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进一步规范凡涉及农村发展和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由支委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的民主议事制度;成立由重大事项监督、村务公开监督、村民诉求表达和民主理财四个小组组成的村务监事会;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通过落实和完善各项民主制度,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防止和纠正侵犯农民民主权利的行为。

篇3: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构建和谐新农村

一、推行农村会计代理制, 着力财务公开, 锐意创新农村财务管理新模式

会计代理制, 即在农村实行“村账镇管”, 是一种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新体制, 是新时期巩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和财务公开, 防治农村干部腐败,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改善干群关系, 稳定农村大局的有效手段。梅县实行农村会计代理工作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四化一不变”:

一是会计代理合法化:即各村必须事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 将会计代理事宜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再与镇会计代理中心 (成员由农业站经管人员组成) 签订《代理会计业务协议书》, 随后在规定时间正式移交账务。

二是现金管理规范化:村委干部必须严格执行现金管理有关规定, 村集体资金由村委会财务专人保管, 其余任何人不得插手管理。实行现金限额制, 由各镇会计代理中心统一规定, 一般控制在1000元以内。财务人员不得截支挪用, 不准白条抵库。财务收支做到日清月结, 每月定期向代理会计报账。

三是会计核算程序化:各镇会计代理中心统一由2005年7月1日起, 按照新颁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进行业务核算, 每月月末由村报账员持经民主理财小组会审的原始凭证汇总表, 到镇会计代理中心报账结算。农村会计代理中心对村级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监督, 从审核原始凭证到填制记账凭证, 登记账簿, 编制会计报表, 最后打印出进行公开的财务会计表格, 全部按照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的要求进行。各镇会计代理中心工作人员每年接受县局培训1次-2次, 保证会计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会计质量越来越好。

四是财务公开化:实施村账镇管后, 各乡镇把村财务为主要内容的财务公开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对原来村财务管理不民主、监督不到位、财务不公开或公开不及时, 不全面的, 村务公开标准水平不高的问题予以全面认真解决, 对应公开的材料如会计报表等按月及时反馈给各村上墙公布。

五是在推进会计代理制工作中, 我们牢牢坚持群众参与村内社会事务

“民主管理不变、民主决策不变、民主监督不变”的原则, 以及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收益分配权、财务审批权四权不变的原则。推行会计代理制的目的, 不是要剥夺村干部的财权, 不是要平调村集体的资产, 而是规范管理, 纠正错弊, 执政为民, 抑制腐败, 凝聚民心, 爱护干部, 强村固本。

目前, 梅县农村村账镇代理工作已全部按县委、县政府要求, 386个村委会百分之百实施了会计代理制。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 会计代理制这项农村财务管理的新形式是符合梅县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的, 它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干部的普遍赞同和欢迎, 效果非常明显。

首先, 强化了农村财务管理制度, 能及时纠正错弊, 把对村干部的监督关卡前移, 确保了农村集体资产的安全、保值和增值, 让各级党委、政府感到放心。

其次, 提高了农村会计核算水平, 保证会计核算按章按制, 保证会计监督名符其实, 不出问题, 不留隐患, 减轻和免除农民群众对干部的怀疑和误解, 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再次, 使基层群众对集体资产管理方式更加满意。推行村账镇代理确保农村财务公开做到真公开、全公开和及时公开, 保证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了充分保障, 减少群众的猜疑, 使他们对发展集体经济, 共同奔康致富, 构建和谐农村更充满了信心。

最后, 让干部管好用好集体资金、发展集体经济的思想行动更加统一。推行村账镇代理后, 执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更加严密, 干部的干事精力更加专注, 利益目标更加统一, 齐心协力、共同发展集体经济的原动力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二、采取有效措施, 规范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 确保农村健康发展

农村集体资产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几十年来的辛勤积累, 集体土地等生产资料是国家宪法授权拥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的经济基础。重视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 集体经济才能不断发展, 才有生命力, 才能为广大农民提供服务。

(一)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管理, 有效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重点是货币资金管理制度、财务开支审批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村干部工作报酬管理办法、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和离任审计制度、财会人员和档案管理制度等, 确保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有序运营。完善集体资产监管办法, 完善资产运营、评估、产权流转和承包经营机制。在开展清产核资基础上, 逐步建立集体资产台账, 如实登记和反映集体账内外资产的、价值及其变动情况, 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平调、挪用、侵占各类集体资产, 要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行使管理农村集体资产的, 维护全体成员的合法权益。

(二) 全面推行农村集体货币资金银行基本账户结算制度和大额用款申报制度

以前, 梅县大部分村集体货币资金在银行或信用社以活期或定期存单储存, 其中不少是以出纳员名义储存的, 出纳仅凭密码就可以随意取款,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集体资金安全受到威胁。在2008年县政府组织力量对村、组两级集体货币资金“公款私存”现象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 帮助理顺当地银行、信用社关系, 协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设银行基本账户 (支票户) , 凭预留印鉴支取现金和办理结算业务, 将集体货币资金全部纳入基本账户管理, 村级收入必须在3天内全额存入信用社, 否则按私设“小金库”违反财经纪律处理。推行大额用款申报制度, 大额用款先由村、组集体组织提交用款申请书, 交由镇主管部门审核, 确定其用途合理和民主决策程序合法后才能支取款项或转账。

(三)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方式改革, 推进梅县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上新台阶

在全面推行村、组两级会计代理制的基础上, 逐步实现了农村会计电算化。以电子触摸屏、电视、电话、互联网等为载体, 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多渠道了解村集体财务收支和资产状况。并力争用两年时间全面实现经济合作社会计代理制和财务公开制度。经济合作社会计代理工作一般由村级代理, 有条件的村, 也有可由镇会计代理中心代理。

三、认真推进农村民主管理, 健全民主理财监督活动

自2004年开始, 全县386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都建立了民主理财监督小组, 并严格按照《广东省农村集体财务公开制度》 (粤府办[2002]44号) 的规定, 由各村村民代表大会选出民主理财监督小组成员。

第一, 每月集中对村集体当期的财务收支原始凭证逐笔审核, 对有疑问的, 要求村委会作出解释, 对确实属于不合理开支, 有权要求财务“退单”处理;审核通过的, 一律加盖“××镇××村民主理财监督小组专用章”然后才由村会计将原始单据送镇会计代理中心记账。

第二, 各村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定期开展理财活动, 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进行监督, 督促村集体组织搞好财务公开, 有权参与本村征地、工程立项。工程招投标等重大经济活动, 代表村民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

第三, 每届村委换届选举时, 都由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对村委任期财务管理情况进行评判, 向群众公布。

县农业局定期3年举办一次全县民主理财监督小组组长培训班, 各镇也经常对民主理财监督小组成员进行培训, 以提高他们正确行使财务监督权, 提高理财业务的水平, 保证监督工作正常开展。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工作, 梅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财务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运作规范有序, 财务收支公开透明, 民主监督有名有实, 干群关系和谐融洽, 群众上访信访事件明显减少,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篇4: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

一、我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现状

我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北,是一个典型的山区特困县。多年来,我县农村基层经过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制观念逐渐深入民心,使民主法制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正在向建设较高层次提升。但是,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的法制观念依然淡漠,使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社会法制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村级领导班子依法行政意识差

我县村干部虽然有了一定的民主治村及依法治村的意识,但是更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1.村支部书记与村支委会主任有争权夺利的行为,不利于村里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村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

2.个别村干部法律意识不高,民主作风和法制观念不强,因而有村干部侵犯农民利益、扰乱社会治安的现象,进而影响了依法行政和民主治村工作的开展。

3.某些干部有官僚主义作风与滥用职权的行为,严重败坏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形象,并有脱离群众、腐败蜕化的趋势。

(二)农民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法律意识薄弱

广大的农民群众受封建奴役思想影响,对所谓的人治、法律权威认识不深,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只是采取“拉关系走后门”的手段,亲近权力执法者,很少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造成权力对权利的侵犯,破坏法律规范,滋生腐败。

(三)农村的法律服务与支持系统缺乏

我县村民法制观念不强。村级干部不能很好地做到依法行政、民主治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法律服务与支持系统严重缺乏,法律宣传不到位。在村级组织中,没有一个负责法律服务的专门机构。同时,法制宣传不到位,效果不明显。因此,依法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和依法建立、健全各项民主制度的任务仍然艰巨。

二、对我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县是一个农业县,地处粤北山区,农业人口占74%。作为现时期的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文化开发滞后,传统的历史沉淀厚重。

(一)经济发展滞后是造成我县民主法制滞后的基本原因

我县农村人口多、经济产业少,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收入增长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民主法制意识属于社会心理和认识层次,它主动或被动地适应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文明建设水平,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必然影响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影响到法制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长期的封建社会人治历史造成了人们畏讼息讼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封建意识在许多农民心里根深蒂固,在广大的农村还有很大的影响力,一些农民对权利和平等竞争的认识比较淡漠,重传统礼俗而轻法律规范。农民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是忍受,其次是考虑以非对非,不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有的基层干部在处理农村大量的复杂事务时,习惯于用传统的办法息事宁人,丢弃法制原则,使采用法律手段调整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和权威性未被人们所接受。

(三)少数基层干部的随意行为造成农民对法律信仰的缺失

有的乡镇干部因自身的法律水平局限,未能依法正确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常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区域内依然是传统的人治氛围。这使农民产生权大于法的错误认识,使得许多农民不相信政府,不相信法律,使法律在农村不能真正有效的实施。

三、对加强我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要进一步推进我县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关键要靠党的领导,主体是农民、法制是准绳,而各级人大和政府则须要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那么,究竟应如何着手农村法制建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立法机构和各级人民政府在思想上认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是搞好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工作的根本前提。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将农村普法工作提高到事关农村长治久安、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高度来认识,在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政治”,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实力与民主法制同步发展,而不能有丝毫偏废,也不能有任何动摇。

(二)健全和完善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需求的法律制度

各级人大应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立法工作,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迅速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法律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规范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要把在农村改革和建设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以及成熟的经验上升为法律,使农村生活的各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各种涉农法律真正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

要进一步在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干部中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农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进而使广大农民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积极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并懂得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争取自己的正当利益,使广大农村干部自觉地、模范地遵守法律法规,从而做到依法行政、民主治村。

(四)加强农村的法律服务,为农民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加强农村的法律服务,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是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工作的必要措施。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农村的执法力度,必须确保农村行政、税收、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纳入到法制的轨道。其次是要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建立起合理、运行有效的行政执法体系,以保证各种涉农法律的严格执行和涉农法律问题的迅速合理解决。

(五)加快对新型农村干部的培养,加强对农村干部的管理与教育

篇5: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面对新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强基层党建

工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新时期的基层党组织必须进一步理清思路,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在加快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提供公共服务、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促进民主管理、倡导文明新风、化解群众矛盾、营造安定祥和环境、关爱困难群众等方面下功夫,从而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统一思想认识,把握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央从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有的党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不理解,认为就是拆旧房建新房或以拆旧建新为主,对社会的相对不平等,相对阴暗面看得太重,对构建和谐社会信心不足,甚至一些农村党员认为这都是搞政绩工程。针对这种现状,基层党组织尤其是乡镇党组织应该以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为契机,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二者的重要意义、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从实际出发,扎实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

二、抓好干部、党员教育培训,培养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带头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基层干部、党员队伍是骨干力量。__镇立足于为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选拔培养新型领导和骨干的要求,落实措施,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一是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党性观念强、清正廉洁、群众拥护、热爱农村、热爱农业、了解农民的人吸收进党组织,选进基层领导班子。同时,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以党员为骨干,以基层干部、农民企业家、农村致富带头人等为主体,健全各类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加快培养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急需的乡土人才。目前,__镇在职的各村正职中,全部是致富带头人,其中有一半是由致富带头人提拔上来的。二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努力实现由干部培训拓展到党员培训,由理论培训拓展到实用技术培训。坚持从总体上规划农村干部、党员培训工作,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除对村组织书记、村主任实施轮训外,对其他村干部、党员实施分级、分类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求学习理论、学法规,增强大局观念、法制观念,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又要学科技,学技术,提升致富和带富本领。在培训方法上,一是采取开会、上党课的形式集中学习讨论。二是利用各村电教室,播放电教材料。三是以党校、科技示范基地为依托,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训一批骨干。四是举办田间课堂,邀请、组织科技人员到田头指导农民实际操作。五是组织外出参观,扬长避短,促进工作。六是在实践中学习,让学习者直接深入重大事件(比如群体事件)的现场,参与危机的处理,增长才干。

三、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念好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紧箍咒”

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一整套比较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作保障。__镇一是完善了基层组织建设领导机制。以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强化镇党委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确保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在党委的领导下顺利推进。二是健全基层组织建设责任机制。坚持实行镇领导、镇直部门干部挂点包村建设,确保每个村都有2名以个镇干部挂点联系。三是建立基层组织建设督查机制,实行每月一汇报、每季度一督查、年终一考核制度,并将检查结果以简报形式通报全镇。四是建立完善的村级工作规范化建设机制。近年来,__镇制定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明晰议事、决策、执行、公开等工作程序。坚持村务公开,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按季度公开;对财务收支等村民比较敏感的事,按月公开;对征地款、青苗费发放、村干部调整等热点、难点问题,随时公开。设立党员工作服务站,发放民情信息反馈卡和村务管理评判卡,设置征求意见箱等,以收集民意,为民释疑解惑,排忧解难。五是建立完善村干部勤廉双述机制。让村干部直接向村民汇报工作,接受村民质疑和监督,听取村民的心声,既可增加干部做好工作的压力,推进工作,又可促进交流,排除误会。

四、创新工作模式,营造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舞台”

新时期出现了新情况,比如党员下岗,流动性强的党员、非公企业党员无“家”可归等,给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__镇针对这些情况,对基层党建工作做出了一些新的尝试。一是做好下岗党员的安置和思想工作,将这些党员安置在就近的支部,让其参

加组织生活,为他们提供致富就业机会,同时关心他们的生活,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下岗,克服消极情绪,在新农村建设中继续发挥作用。二是在外出打工人员聚集的地方建立流动党支部,定期与其联系,交换信息,提供帮助,使流动党员重新有了归属感。三是在非公企业中积极开展“党工共建”工作,目前已在10多家非公企业建立了党支部和工会,填补了非公企业无党工组织的空白,对发挥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作用、提高企业效益、引导和监督企业依法经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篇6: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

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重组使得和谐乡村社区体育构建在面临更多机遇的`同时,村庄重组后社区体育也会遭遇诸多发展困境,和谐乡村社区体育构建面临着更大考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得村庄重组坚持村庄以民为本,全方位多层次进行村庄社区体育机制整合,进而实现乡村社区体育认同,这是新农村建设中村庄重组后乡村社区构建和谐乡村社区体育的必经之路.

作 者:李继伟 LI Jiwei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体育系,淄博,255049 刊 名:体育与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PORTS & SCIENCE 年,卷(期): 27(4) 分类号:G8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和谐乡村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机制整合   乡村社区体育认同  

上一篇:音乐教案春之歌?支教教案示例下一篇:记事散文沿海的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