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判定

2024-04-29

全等三角形判定(共16篇)

篇1:全等三角形判定

《全等三角形判定》教学反思

丁红梅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一课,要求学生会通过观察几何图形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能通过正确的分类动手探索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具体说:(1)正确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会将两个三角形相等的边和角对应重叠在一起,看是否重合;(2)相信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一定要3条边和3个角都相等,可能一边或一角相等就足够(这个判断不一定要正确,但要有这种想法,探索命题的真假才有可能);(3)能正确地将三角形的6个元素按条件的个数分成:①一个元素:一个边或一条角对应相等。②两个元素:两边或一边一角或两角对应相等。③三个元素:三边或两边和一角或一边和两角或三角对应相等。或者按:①边(一条边或两条边或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②角

篇2:全等三角形判定

全等三角形判定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角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式

教学过程:

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概念的引入

(1)动画(几何画板)显示:

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美妙的关系吗?

一般学生都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2)学生自己动手

画一个三角形:边长为4cm,5cm,7cm.然后剪下来,同桌的两位同学配合,把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重合。

(3)获取概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以及有关数学符号。

2、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发现:

(1)电脑动画显示:

问题: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

由学生观察动画发现,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相等、三组对应角相等。

3、找对应边、对应角以及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1)投影显示题目:

D、AD∥BC,且AD=BC

分析:由于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故面积、周长相等。至于D,因为AD和BC是对应边,因此AD=BC。C符合题意。

说明: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知道中两个全等三角形中,对应顶点定在对应的位置上,易错点是容易找错对应角。

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

说明:根据位置元素来找:有相等元素,其即为对应元素:

然后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说明:利用“运动法”来找

翻折法:找到中心线经此翻折后能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易发现其对应元素

旋转法:两个三角形绕某一定点旋转一定角度能够重合时,易于找到对应元素

平移法:将两个三角形沿某一直线推移能重合时也可找到对应元素

求证:AE∥CF

分析:证明直线平行通常用角关系(同位角、内错角等),为此想到三角形全等后的性质――对应角相等

∴AE∥CF

说明:解此题的关键是找准对应角,可以用平移法。

分析:AB不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但它通过对应边转化为AB=CD,而使AB+CD=AD-BC

可利用已知的AD与BC求得。

说明: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得到对应边相等。

(2)题目的解决

这些题目给出以后,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其它学生补充完善,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重点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找对应边、对应角通常的几种方法:

投影显示: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边(或最大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一对最短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

4、课堂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此练习,主要加强学生的识图能力,同时,找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是以后学好几何的关键。

5、小结:

(1)如何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基本方法)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性质的应用

让学生自由表述,其它学生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55#2、3、4

b.上交作业(中考题)

思考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篇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探究

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导入显得尤其重要。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如图1,有一块三角形玻璃恰好碎成两块。如果要割一块与完好玻璃全等的玻璃,是否两块破碎玻璃都要带走?如果只需要带一块,那么带哪一块最适合?道理是什么呢?

学生对这样的导入很感兴趣,他们议论纷纷,当他们粗略概括出 “SAS”后,笔者让一位学生朗读课本上的有关内学生对这样的导入很感兴趣,他们议论纷纷,当他们粗略概括出 “SAS”后,笔者让一位学生朗读课本上的有关内C学生对这样的导入很感兴趣,他们议论纷纷,当他们粗略概括出 “SAS”后,笔者让一位学生朗读课本上的有关内容,组织学生按照“画法”完成画图。接着,笔者要求完成画图的学生把△A’B’C’剪下,放在△ABC上,再要求任意两位学生把 △A’B’C’叠合,观察它们是否全等。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培养他们操作能力与合情推理能力,从而突破本部分内容教学的难点。

为了明确公理,首先,笔者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本上的例子,笔者解释“S”“A”及“SAS ”。其次,笔者采用竞答式组织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最后,投影开放题。 已知:如图2,点B、D、E在一条直线上,∠2=∠1。(1) 如果△ABD≌△CBD,根据“SAS”,还必须加的一个条件是=。(2)如果 △ABD≌△CBD,那么,△ADE≌△CDE吗?

题目出示后,让学生思考、讨论、竞答。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明确“SAS ”,巩固“SAS”,从而突出教学重点。设计开放题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为了让学生熟悉和应用公理,笔者投影例题:如图3,己知AC=AD, ∠CAB= ∠DAB, 求证 :△ACB ≌ △ADB。然后让学生观察图形并思考根据“SAS ”能否推导出△ACB≌△ADB,若能,指出必备条件。 同时,让学生自学课本上例题的证明过程。笔者说明,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步骤:明确对象→摆齐条件→得出结论;关键:一是紧扣“SAS”找出相应条件,二要从图形出发弄清对应关系。笔者提问:同学们在图中还能发现其他相等的边(角) 吗?为什么?学生思考、竞答。笔者又把图中△ADB绕AB中点旋转180O,得到如下变式图形(见图4)进一步巩固“SAS ”。

在组织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完成相关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个别指导,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综合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会用边角边公理来证明,通过自学和老师指导使他们掌握证明的格式。在教学完这部分内容后,还要通过学生练习,考查他们应用“SAS”的情况。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对照教学目标,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和疑难之处,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在让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的同时,教师要适当地进行培优补差。

教学这部分内容,教学方法很关键。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笔者的教学经验,采用的教法主要有:自主探究法、指导自学法等。它们都属于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选择带有情景性、发散性的内容, 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同时,采用“发现→明确→应用”的模式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在完成本节课教与学的任务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加强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培养。另外要注意这部分内容人文材料的挖掘,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享受数学的美感,领悟成功的体验。

摘要:在初中数学中,需要研究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第一种方法——“SAS”。它能为判定三角形全等提供重要依据,并给进一步研究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其他方法留下孕伏。因此,它在判定三角形全等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篇4: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

有了这份表格,我们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就有章可循了。

如图1,AB//CD,AE=CF。试证明:AB=CD。

分析 要证明AB=CD,首先考虑AB和CD所在的三角形,即△ABO和△CDO,再设法说明它们全等即可。由AB//CD,有两组角相等,又AE=CF,利用ASA就可以说明△AEO与△CFO全等。由此可以得到AO=CO,这样就可以运用AAS来说明△ABO和△CDO全等了。也可以考虑△EBO和△FDO全等,思路完全相同。

证明 因为AB//CD,所以∠A=∠C,∠AEO=∠CFO。

在△AEO和△CFO中,因为∠A=∠C,AE=CF,∠AEO=∠CFO,

所以△AEO≌△CFO(ASA),所以OA=OC。因为AB//CD,所以∠B=∠D,

在△ABO和△CDO中,因为∠A=∠C,∠B=∠D,AO=CO,

所以△ABO≌△CDO(AAS),所以AB=CD。

点评 要证明角或线段相等,常常证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不能直接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应先根据已知条件证明其他结论得到所需要的等角或等边,从而为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创造条件。

如图2,PA=PB,AD⊥PC,BC⊥PD,AD、BC相交于点O。试证明:OC=OD。

分析要证明OC=OD,只要证明△ACO≌△BDO,这两个三角形中有直角和对顶角,所以已具有两角对应相等的条件,但已知条件PA=PB不是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所以不能直接说明它们全等。连接PO,得到Rt△APO和Rt△BPO,它们的直角边和公共斜边对应相等,由它们全等可得OA=OB,再证明△ACO≌△BDO。

证明 因为AD⊥PC,BC⊥PD,所以∠CAO=∠PAO=∠DBO=∠PBO=90°。

連接PO,在△APO和△BPO中,

因为∠PAO=∠PBO=90°,PA=PB,PO=PO,所以Rt△APO≌Rt△BPO,

所以AO=BO。

在△ACO和△BDO中,因为∠CAO=∠DBO=90°,∠AOC=∠BOD,AO=BO,

所以△ACO≌△BDO(ASA),所以OC=OD。

篇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二、

全等三角形。 教学内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以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以及掌握了运用SSS与SAS来证明

教学目标: 三、

1、知识与技能:理解“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过程,能运用已学三角形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集合推理意识,发张数学思维,感悟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ASA”、“AAS”

难点:三角形全等判定“ASA”、“AAS”定理的应用。

五、

六、教学用具:电脑课件,三角板,纸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老师不小心将一个三角形玻璃打碎为两块,想要去商店配一块跟原来一样的三角形玻璃,要带两块去呢还是带一块就行了呢?如果带一块的话,要带那一块呢?

(引导学生思考,第一块不只能画一个三角形,第二块根据两边延伸只能确定一个三角形,所以只需要带第二块)

问:那我们从第二块玻璃可以得到关于三角形的什么信息呢?

学生答:两个角和一条边。

(此时教师应该强调是边是两个角的夹边)

师;那老师是不是可以不带然和一块玻璃,通过测量这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就可以呢?我们根据这些信息买来的新三角形玻璃和原来的是不是就完全一样呢?也就是说,能不能通过“角边角“来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

(二) 探究新知:

1、师:你们能画出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45°它们的.夹边长是4cm的三角形吗?画完之后剪下来跟同桌比较一下,看有什么样的特点。(同时用几何画板演示)

2、师: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另外一个判定定理,即“有两个角及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注意的是这条边必须是两个角所夹的边,同时要注意这三个元素一定要是对应相等的。

3、给出两个全等三角形规范证明过程;

书写格式:

证明:

在△ABC和△DEF中 (指明范围)

因为 ∠A=∠D

篇6: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掌握全等三角形的4种判定方法;

2)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

3)通过证明三角形的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其他的结果。

2、教学思考

1)在经历寻找证明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来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判断意义;

2)通过观察、比较、证明,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断条件去证明全等三角形;

3、解决问题

1)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发展观察、抽象的能力,加强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说、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

通过交流,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二、重点:全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三、难点:对全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应用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

1、复习全等三角形判断的方法

活动

2、利用全等三角形判断的方法证明全等三角形,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活动

3、小结与作业

活动内容和目的

一、复习已经学习过的全等三角形判断方法: SSS、SAS、ASA、AAS

二、练习

篇7:全等三角形判定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便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一定感性认识,然后再根据拼图说出结论成立的理由,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易接受.教师引导学生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进行拼合,可以出现不同的方法,这样能让学生充分发挥白己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讲授效果反思]

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或分组讨论,经过讨论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在推理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格式进行书写。

[师生互动反思]

篇8:求简思维: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启示

在平面上取定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的位置,以它们为顶点,一定能画出三角形,并且只能画出一个三角形.这说明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可以由三个顶点的相对位置唯一确定.因此,要考虑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只要考虑它们各自顶点之间相对位置是否相同. 要描述顶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必然涉及顶点之间的距离和方向,这就启发人们借助三角形的边和角寻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教材的1.3节(第13页)就从“尺规作图”出发带领同学们作图、 归纳出一些具有决定意义的元素,比如“边角边”(SAS)“、角边角”(ASA) 和“边边边” (SSS)这三个最基本的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说它们是“最基本的”,是因为其他判定条件可以由它们推导出来.比如,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容易说明“角角边(AAS)”也是真命题,也可以作为判定依据.下面我们把常见的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整理如下,启发同学们思考.

情形(一) 已知一边及与其相邻的一个内角对应相等

判断三角形全等的公理中边和角相邻的有SAS、ASA、AAS,所以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情形(二) 已知两边对应相等

判断三角形全等的公理中已知两条边的有SAS、SSS,所以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情形(三) 已知两角对应相等

判断三角形全等的公理中已知两个角的有AAS、ASA,所以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篇9:求简思维: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启示

在平面上取定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的位置,以它们为顶点,一定能画出三角形,并且只能画出一个三角形.这说明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可以由三个顶点的相对位置唯一确定.因此,要考虑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只要考虑它们各自顶点之间相对位置是否相同.要描述顶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必然涉及顶点之间的距离和方向,这就启发人们借助三角形的边和角寻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教材的1.3节(第13页)就从“尺规作图”出发带领同学们作图、归纳出一些具有决定意义的元素,比如“边角边”(SAS)、“角边角”(ASA)和“边边边”(SSS)这三个最基本的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说它们是“最基本的”,是因为其他判定条件可以由它们推导出来.比如,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容易说明“角角边(AAS)”也是真命题,也可以作为判定依据.下面我们把常见的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整理如下,启发同学们思考.

情形(一) 已知一边及与其相邻的一个内角对应相等

判断三角形全等的公理中边和角相邻的有SAS、ASA、AAS,所以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小结一下,全等三角形是沟通线段、角相等的重要工具,然而人们不愿意反复确认6个元素的对应相等,想“偷懒”的求简思维促使我们归纳出几个基本的判定方法,这里体现的“求简思维”“经济化”也是数学的重要特点,值得同学们体会.

篇10:全等三角形判定3导学案

学习目标:能说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边边”的内容,能用数学语言表示这个判定定理.2 能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会利用该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与计算.3 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并会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简单应用.学习重点:全等三角形“边边边”的判定方法及应用.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一 已知三边作三角形

摆一摆:用长为4cm、6cm、8cm的木棒摆成三角形,组内互相观察一下,大家摆出的三角形形状和大小一样吗?

画一画: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cm、6cm、8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如果可以,把你画的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观察是否全等,然后剪下来,看能不能重合? 作图:

已知:ABC.求作:ABC,使BCABAB,BCBC,CACA.(用尺规作图)

二 “边边边”的判定

三边对应_______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边边”或_________.三 三角形的稳定性

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_________,这个性质叫做_______.(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如:)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在下列图中找出全等三角形。(图略,见课本100页练习1)

2你能举出周围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吗?和同学交流。

3已知:如图,点B、E、C、F在同一直线上,ABDE,ACDF,BECF.求证:AB//DE,AC//DF.BECF4 已知:如图,在ABC中,点ABAC.点D、E在BC上,且ADAE,BECD.求证:ABDACE.作业:略

小结:

篇1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教案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授课时间: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SS)

教学目标

1、掌握“边边边”条件的内容,并能初步应用“边边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体会三角形全等条件探索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并初步体会分类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简单的尺规作图。

教学重点:利用边边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什么叫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有什么性质?、若△ABC≌△DEF,点A与点D,点B与点E是对应点,试写出其中相等的线段和角.二、新课讲解:

1、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探究

问题

一、如图:在△ABC和△DEF中,AB=DE,BC=EF,AC=DF, ∠A=∠D, ∠B=∠E, ∠C=∠F,则△ABC和△DEF全等吗? 结论:全等

问题

二、如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结论:方案

一、平移让三角形重合

方案

二、所有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问题

三、△ABC和△DEF全等是不是一定要满足AB=DE,BC=EF,AC=DF, ∠A=∠D, ∠B=∠E, ∠C=∠F这六个条件呢?若满足这六个条件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条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一个条件可分为:一组边相等和一组角相等

两个条件可分为:两个边相等、两个角相等、一组边一组角相等 探究一:

1.只给一个条件(一组对应边相等或一组对应角相等)。①只给一条边:②只给一个角: 2.给出两个条件:

①一边一内角:②两内角:③两边:

问题

四、两个三角形若满足这六个条件中的三个条件能保证它们全等吗?满足三个条件有几种情形呢? 3.给出三个条件

三个条件可分为: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两角一边相等、两边一角相等 例:画△ABC,使AB=2,AC=3,BC=4 画法:1画线段BC=4 2分别以A、B为圆心,以2和3为半径作弧,交于点C。则△ABC即为所求的三角形

归纳: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 “边边边” 或“ SSS ” 用 数学语言表述:

在△ABC和△ DEF中

AB=DE BC=EF CA=FD ∴ △ABC ≌△ DEF(SSS)昆明市明德民族中学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授课时间:

三、知识应用、题例训练: 例1填空:

CD(1)在下列推理中填写需要补充的条件,使结论成立:

O如图,在△AOD和△BOC中

AO=BO(已知)______=________(已知)ACO=DO(已知)∴ △AOB≌△DOC(SSS)

(2)如图,AD=BC,AC=BD,△ABC和△BAD是否全等?试说明理由。

解: △ABC≌△DCB理由如下:

在△ABC和△DCB中

AB = DC()AC = DB()——=——()∴△ABC ≌()

例2.如下图,△ABC是一个刚架,AB=AC,AD是连接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 ABD≌ △ ACD A证明:(略)

结论:证明的书写步骤:

①准备条件:证全等时把要用的条件要先证好;

BD②三角形全等书写步骤:一定二摆三写

例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BC,求证:∠A= ∠C 证明:在 △ABD和△CDB中 DAB=CD(已知)AD=BC(已知)BD=DB(公共边)BA∴ △ABD ≌△CDB(SSS)

∴ ∠A= ∠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例

4、你能做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解:略(渗透尺规作图)

四、练习:

1、教材P37练习1

2、教材P37练习1 小结:

1、本节所讲主要内容为利用“边边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2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书写步骤。3证明三角形全等应注意的问题。作业

教材第43页习题12、2第1、9题

篇1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店垭中心学校

李祖莲

本节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二,是后面几种判定方法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备课时发现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处理从确定一个三角形到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学生相互交流验证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圆满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反思整个过程,我觉得做得较为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在课题的引入方面,让学生动手做、裁剪三角形。既提问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一,又很好的过度到确定一个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上来。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学得自然新鲜。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带着悬念学得轻松有趣。

2、把课堂充分地让给了学生。我和学生做了些课前交流,临上课前我先对他们提了四个要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尝试,踊跃发言,加分激励。其实,这是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是激励彼此的过程。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不做过多的讲解,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

3、在难点的突破上取得了成功。上这堂课前,我一直担心学生在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上出现理解困难。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两个三角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即三角形都全等,最后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二。

但也有几处是值得思考和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改进的地方:

1、在课堂上优等生急着演示、发言,后进生却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人人学有所得,也值得我来探讨。

2、课堂学生的操作应努力做到学生自发生成的,而不是老师说“你们比较下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应换为自发地比较更好。

3、教学细节需进一步改进,教学时应多关注学生,在学习新知后,虽然大部分的学生都掌握了,但有少数后进生仍然是不理解。

篇13:“全等三角形”测试卷

1. 如图,△ABC≌△DEF,AC∥DF,则∠C的对应角为( ).

A. ∠F B. ∠AGE C. ∠AEF D. ∠D

2. 如图所示,AB∥CD,AD⊥DC,AE⊥BC交BC于E,∠DAC=35°,AD=AE,则∠B等于( ).

A. 50° B. 60° C. 70° D. 80°

3. 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示意图,则说明∠A′O′B′=∠AOB的依据是 ( ).

A. SSS B. SAS C. ASA D. AAS

4. 下列各组条件中,能判定△ABC≌△DEF的是( ).

A. AB=DE,BC=EF,∠A=∠D

B. ∠A=∠D,∠C=∠F,AC=EF

C. AB=DE,BC=EF,△ABC的周长=△DEF的周长

D. ∠A=∠D,∠B=∠E,∠C=∠F

5.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

B.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

C. 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一个锐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D. 两个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6. 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先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定出BF的垂线DE,使A、C、E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可以得到△EDC≌△ABC,所以ED=AB, 因此测得ED的长就是AB的长,判定的理由是( ).

A. SAS B. ASA

C. SSS D. HL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7. 撑上支撑后的自行车能稳稳地停在地上,是因为三角形具有 ________ 性.

8. 如图,DE⊥AB,DF⊥AC,AE=AF,请找出一对全等的三角形:________.

9. 如图,AD、A′D′分别是锐角三角形ABC和锐角三角形A′B′C′中BC、B′C′边上的高,且AB=A′B′、AD=A′D′.若使△ABC≌△A′B′C′,请你补充条件 _______.(填写一个你认为适当的条件即可)

10. 如图,幼儿园的滑梯中有两个长度相等的梯子(BC=EF),左边滑梯的高度AC等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则∠ABC+ ∠DFE=_______°.

11. 如图所示,点P是△ABC内一点,PD⊥BC于点D,PE⊥AC于点E,PF⊥AB于点F,PD=PE=PF.若∠A=70°,∠BPC=_______.

三、解答或证明(本大题共56分)

12.(6分)如图,已知AB=AD,BC=DC,AC、BD相交于点E,由这些条件写出4个你认为正确的结论(不再添辅助线,不再标注其他字母).

13.(7分)如图,AB=DC,AC=DB,求证:AB∥CD.

14.(7分)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1=∠2.

求证:AD⊥BC,BD=DC.

15.(7分)如图,已知BE⊥AD,CF⊥AD,且BE=CF.请你判断AD是△ABC的中线还是角平分线?请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16.(8分)如图,太阳光线AC与A′C′是平行的,同一时刻两根高度相同的木杆在太阳光照射下的影子一样长吗?说说你的理由.

17.(9分)(1)如图1,A,B,C,D在同一直线上,AB=CD,DE∥AF,且DE=AF,求证: △AFC≌△DEB.

(2)如果将BD沿着AD边的方向平行移动,如图2,如图3时,其余条件不变,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予以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18.(10分)已知△ABC中,AB=AC,D、E是BC边上的点,将△ABD绕点A旋转,得到△ACD′,连结D′E.

(1)如图1,当∠BAC=120°,∠DAE=60°时,求证:DE=D′E.

(2)如图2,当DE=D′E时,∠DAE与∠BA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 A 2. C 3. A 4. C 5. D 6. B 7. 稳定.

8. Rt△ADE≌Rt△ADF;解析:由题意,可得AE=AF,∠AED=∠AFD=90°,结合AD= AD可以得到Rt△ADE≌Rt△ADF.

9. BC=B′C′(答案不唯一);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

10. 90° 11. 125°

12. 答案不唯一,如,△AED≌△AEB,△CDE≌△CBE,△ADC≌△ABC,DE=BE, ∠DAE=∠BAE等等.

13. 分析:要证AB ∥CD,只需 ∠ABC= ∠DCB,要证 ∠ABC= ∠DCB,只需 △ABC ≌ △DCB.

15. AD是△ABC的中线.

理由如下:在Rt△BDE和Rt△CDF中,∵BE=CF,∠BDE=∠CDF,

∴Rt△BDE≌Rt△CDF. ∴BD=CD.

故AD是△ABC的中线.

18.(1)证明:如图1,

理由:如图2

篇14:全等三角形考点聚焦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夹边就是三角形中相邻两角的公共边.夹角就是三角形中有公共端点的两边所成的角.

例1如图1,BD,AC交于O,OA=OD,用“SAS”证△AOB≌△DOC,还需().

A. AB = DCB.OB = OC

C.∠A = ∠D D.∠AOB = ∠DOC

解析:此题的考查要点是“SAS”定理.用“SAS”证全等要有三个独立条件,已知OA = OD,显然还差两个,而AC与BD的相交可得∠ AOB与∠ DOC是一对对顶角,第三个条件应该围绕夹∠AOB、∠DOC的两边来找,显然OB与OC应是另一组夹边.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出对顶角,然后利用“边角边”定理找到另一组对应边.

考点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例2如图2,△ABD≌△CDB,且AB、CD是对应边. 下面四个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ABD和△CDB的面积相等

B.△ABD和△CDB的周长相等

C.∠A + ∠ABD = ∠C+∠CBD

D. AD∥BC,且AD = BC

解析:由于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故面积、周长相等.因为AB和CD是对应边,则AD与BC是对应边,∠ADB = ∠CBD,因此AD∥BC且AD = BC.故C符合题意.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两个全等三角形中,对应顶点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就不会找错对应角.

考点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选择哪种判定方法必须根据已知条件而定,详细内容见下表:

例3在△ABC中,AD为BC边上的中线,求证:AD< (AB + AC).

解析:通过构造辅助线,利用全等三角形将线段AD,AB,AC转化到同一个三角形中,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可证,证明过程如下:

延长AD至G,使DG = AD,连结BG.

在△ADC和△GDB中,

点评:将中线加倍是常用的作辅助线方法.

考点4 变换

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改变其形状大小的图形变换叫做全等变换.全等变换包括以下三种:

①平移变换:把图形沿某条直线平行移动的变换叫做平移变换. 如图4,把△ABC沿直线BC移动到△A1B1C1和△A2B2C2位置,就是平移变换.

②对称变换:将图形沿某直线翻折180O,这种变换叫做对称变换.如图5,将△ABC翻折180O到△ABD的位置,就是对称变换.

③旋转变换:将图形绕某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到另一个位置,这种变换叫做旋转变换. 如图6,将△ABC绕过A点旋转180O到△AED的位置,就是旋转变换.

我们知道,无论是平移变换、对称变换还是旋转变换,变换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具有全等的所有性质.

例4如图7,已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 = 90O.

(1)操作并观察,如图7,将三角板的45O角的顶点与点C重合,使这个角落在∠ACB的内部,两边分别与斜边AB交于E、F两点,然后将这个角绕着点C在∠ACB的内部旋转,观察在点E、F的位置发生变化时,AE、EF、FB中最长的线段是否始终是EF?

写出观察结果.

(2)探索:AE、EF、FB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以EF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即能否有EF2= AE2 + BF2)?如果能,试加以证明.

解析:(1)只须旋转∠ECF再用刻度尺量一量或观察,即可得到.

(2)要判断EF2= AE2 + BF2,思路是把AE、EF、FB搬到同一个三角形中,通常有平移、翻折、旋转等方法,解答此题用翻折的方法,得到与AE、BF相等的线段,并且它们和EF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解答过程如下:

(1)观察结果是:当45O角的顶点与点C重合,并将这个角绕着点C在∠ACB内部旋转时,AE、EF、FB中最长的线段始终是EF.

(2)AE、EF、FB三条线段能构成以EF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证明如下:

如图在∠ECF的内部作∠ECG = ∠ACE,

使CG = AC,连结EG,FG,

∴△ACE≌△GCE,

∴∠A = ∠CGE,同理∠B = ∠CGF,

∵∠A + ∠B = 90O,

∴∠CGE + ∠CGF = 90O,

∴∠EGF = 90O,EF为斜边.

点评:探索、猜测是整个题目的重点、难点,从操作中获取信息是探索问题过程中最重要的.

反思

1.考纲要求

理解全等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并会运用性质定理进行计算;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会运用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几何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养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2.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寻求全等条件,在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的时候,若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不全等,就必须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常见辅助线有:①连结某两个已知点;②过某已知点,作某已知直线的平行线;③延长某已知线段到某个点,或与某已知直线相交;④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篇1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二)

(二)教学目标

1.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的条件.

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3.能运用“SAS”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

教学重点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难点

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怎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Ⅰ的内容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二)(1)我们已经知道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如图2,AC、BD相交于O,AO、BO、CO、DO的长度如图所标,△ABO和△CDO是否能完全重合呢?

不难看出,这两个三角形有三对元素是相等的:

AO=CO,∠AOB=∠COD,BO=DO.

如果把△OAB绕着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因为OA=OC,所以可以使OA与OC重合;又因为∠AOB =∠COD,OB=OD,所以点B与点D重合.这样△ABO与△CDO就完全重合.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引起我们猜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呢?不妨作如下的实验:

画一个△A'B'C',使A'B'= AB,A'C'= AC,∠A'=∠A

①画∠DAE=∠A;

②在射线A'D上截取 A'B'= AB,在射线A'E上截取A'C'= AC;

③连结B'C'.

把画好的△A'B'C'剪下后可以发现它能与ΔABC完全重合,这样我们就有:

3.边角边公理.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角边”或“SAS”)

三、随堂练习

1.填空:

(1)如图3,已知AD∥BC,AD=CB,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ABC≌△CDA,需要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一是AD=CB(已知),二是___________;还需要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

(2)如图4,已知AB=AC,AD=AE,∠1=∠2,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ABD≌ACE,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

2、已知:AB=AC、AD=AE、∠1=∠2(图4).求证:△ABD≌△ACE.

四、探究: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可通过画图来回答这个问题,如图,图中ΔABD与ΔABC满足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但显然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这说明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五、小 结:

1.根据边角边公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找出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三个条件.

篇16:《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所选用是人教版的教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是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是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第一课,主要讲的是如何利用“边边边”的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后展开的,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重要方法之一。全等三角形是两个三角形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学生只有很好的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能灵活地运用它,才能为以后学习《四边形》、《圆》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地位和学生实际,依据教学大纲,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同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目的,我将本节课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边边边”条件的内容,并能初步应用“边边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技能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边边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二、说学情

1、学生已学过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并且七年级两册教科书中又安排了一些说理的内容,这些都为本节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做好了准备。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针对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强,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在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新课阶段以启发谈话法为主,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让学生参与整个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让学生即掌握了新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在这个阶段还运用了电教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这样做也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应用阶段采用讲练结合法,对于例题的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题中使学生展开思维。通过对例题的学习,教师给出了规范的证题过程,然后让学生做类似练习,写出证明过程,教师评析,纠正不规范的地方。

(二)说学法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强调自主活动,注重、合作交流,让学生的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提高学生探究、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精选习题,做多种形式的练习,在教学中力争把学生思维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关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的如下六个环节

1、复习引入

2、新课讲解

3、题例训练

4、反馈练习

5、归纳小结

6、布置作业。

1、复习提问

通过前两个问题复习巩固上一节所讲的知识,通过问题3引导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全等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重要方法,然后设疑,如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引出课题。

2、讲授新课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的探究

首先提出问题1:两个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和课件演示,会很容易作出恳定的回答。接着再提出问题2:两个三角形全等是不是一定要六个条件呢?若满足这六个条件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条件它们是否全等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角”和“边”的角度分析一个条件、两个条件各有几种情形。引导全班同学首先共同完成满足一个条件的情况的探究,然后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对满足两个条件的情况进行探究,并在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倾听学生交流,并帮助学生比较各种情况。最后由教师在投影上给出满足一个条件和两个条件的几组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就会得到一结论:两个三角形若满足这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条件是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的。接下来提出问题3:两个三角形若满足这六个条件中的三个条件能保证它们全等吗?满足三个条件有几种情形呢?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最后教师总结,得出可分为四种情况,即三边对应相等、三角对应相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两角一边对应相等。告诉学生这一节先探究两个三角形满足三条边相等时,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对于此问题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探究的,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各画一个边长分别为2、3、4的三角形(当然在这里要先给学生讲清楚已知三边如何画三角形,并且让学生牢记此种画三角形的方法),学生画好之后剪下来,同桌之间进行比较、验证,看它们是否重合。同时教师在投影上给出两个边长为2、3、4的三角形,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会看到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它们是全等的。从而得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有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得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之后,还要给学生讲清楚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书写格式,即:先要写出在那两个三角形中,然后用大括号把全等的三个条件括住,最后写出全等的结论。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对三角形全等的书写格式还不熟悉,所以教师在此要强调三角形全等的书写格式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3、题例训练

例1是两道填空题,需要补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讲解此题时关键是让学生看清图中两个三角形全等已具备哪些条件,还缺什么条件,把所缺的条件补上即可。通过此题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及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书写格式和应注意的问题,在讲解例2时首先要给学生指出证题的思路“要证明△ABD≌△ACD可以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而由已知条件可知AB=AC,图中又有公共边AD=AD,关键是第三对边BD、CD是否相等,由D是BC中点可知BD=CD,从而找全三个条件。”然后教师给出规范的证明格式。并且通过此题给学生总结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书写步骤。所以,通过例2要使学生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书写步骤,例3是习题的拓展与提高,主要是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角相等,通过此题要使学生认识到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运用。在讲解此题时我是这样给学生分析思路的,“要证明∠A=∠C,首先要看这两个角在那两三角形中,由图中可知这两个角在△ABD和△CDB中,只要证它们全等就可以了,而已知中已给出两组边相等,图中还有一组公共边,从而可得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然后让学生口述此题的证明过程,教师给出规范的证明过程。

4、反馈练习:

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情况,我又设计了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析,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5、课堂小结

从三个角度总结:(1)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2)如何用判定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3)证明时应注意的问题。

6、布置作业及复习思考题

布置作业是用来巩固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同时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一道思考题,使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上一篇:周末微信朋友圈问候语下一篇:vb程序设计课程设计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