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课标培训总结

2024-06-20

地理新课标培训总结(共9篇)

篇1:地理新课标培训总结

湖北省中学地理教学研讨会总结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3月17日至3月19日,湖北省教育厅教研室联合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教材中心在宜昌市峡州宾馆举办了“湖北省中学地理教学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湘教版地理教材主编朱翔老师莅临指导。参加会议的还有湖北省教研室地理科教研员梅桃源老师。

本次会议的议程是上午听取朱翔教授对于国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下午则是参加会议的我省各个中学地理教师代表交流和研讨初、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的有关问题。

朱翔教授作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地理》主编,对于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有着非常透彻的理解。这次讲座,朱教授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他从国家实施地理课程标准改革的过程,以及设置新教材试验区的相关情况给我们解读了国家新课程标准的主要思想,介绍了新教材的几个相关版本;其次,朱教授从新课程标准谈了现在我国教育主要是地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介绍了湘教版地理新教材编写的特色,接着主要介绍了新教材在试验区逐步展开的情况;第三,朱教授从地理的角度谈了一下他对西部大开发以及中部六省崛起和新特区战略等国家三个地带开发的相关理解。

我作为一个刚出大学校门不到两年的新教师,一直对于国家地理新课标没有一个非常全面的理解,有幸参加这次会议,受益匪浅。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环境,而且探讨人地关系,不断发展变化和日益丰富的人地关系。课程应当摆脱“知识本位”的传统模式,反对面面俱到,突出重点内容,灵活安排程序,精心设计课堂结构、体例和个案,更新课程的表达方式,要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和常见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发展需要,体现地理学科的时代特色。当今初高中地理的课程设计思路是这样的:初中以区域地理为主,原则上不设计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解决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

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新教材包括以下几个模块,必修由《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三个模块组成,分三册。选修模块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分四册。全套共有七册书。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1.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加强必修课的连续性和相互联系,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保持选修课的相对独立性。

2.设置多种地理学习层次,以利于学生开展不同的地理学习。必修教材围绕人地关系逐步展开,选修教材则注重突出各自的特色。

3.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4.注重养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一些地理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学术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观;给学生创造比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改变传统说教的老面孔。

5.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教材尽量多选用一些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例、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以及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等地理素材。

6.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强调可读性、直观性、实用性,使用通俗、生动、朴实的文字,设计多样化的活动,使用主题鲜明的地图和照片。教材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足够的发挥空间。

7.加强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的培养。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地理理性思维,促使学生从身边实际出发,通过多走、多看、多想,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基础性与提高性的统一。

8.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配套开发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地理图册、地理教学挂图、地理课外读物、多媒体资源库等教学资源。

在这次研讨会中,通过朱教授的讲座和其他兄弟学校地理老师的交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觉得地理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兴趣性,把复杂的地理问题讲解简单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同时又对于这节内容感兴趣。一节地理课堂兴趣点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它要提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但同时又不失课堂的严谨性。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知道这是他想要学习的地理知识是有趣的,而不是一个只是比较好玩的事情而已,提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2、要教会学生有一个全球思维,当然首先我自己要有一个全球思维。一节地理课,我首先要站在一个高度去审视这节课的设置,以不同的身份去评估这节课:如果作为一个学生,我会认为这节课怎么样,有没有学习的必要性;作为一个老师,我要知道这节课我应该让学生知道他要学习到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有哪些作用;甚至作为一个社会人,比如说父母、不相干的人等,我觉得这节地理课对于我的孩子有哪些作用。总之一句话,“地理学习要学习对学生终身有用的东西”,这是朱教授的一句话,我觉得很对。

3、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话说出来。现在高中的文科生普遍反应政史地三科中最难学的就是地理。这有客观的原因,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文科生要用理科思维来理解一部分地理知识。但我觉得我们老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除了用地理相关术语之外,可以用一些简单易懂的话语来解释这些术语,这些简单易懂的话语要有它本身的特色,可以让学生想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且一下子记住它。当然,这个问题我现在还把握的不好,我相信其他有经验的老师在这方面已经做的很好了,有时间我要多听他们的课,向他们学习。在这次会议中,朱教授严谨的思维,幽默的话语,特别是他超强的记忆力让我深感佩服。他可以对一些数字记得非常清楚,比如说长江三峡的相关数据,新教材逐步推进的各个试验区的名称等等,他都可以准确的说出来。我觉得如果我在教学中也可以对知识有一个如此准确而广泛的记忆,我相信对学生也有说服力,他们也会在佩服老师相信老师的基础上认真听课。以后,不管在哪方面,我都要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研讨会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对于新课标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相信随着明年湖北进入新课程改革试验区,我会有一个全新的面貌去迎接它。

篇2:地理新课标培训总结

2018年11月21日

本次培训采用网络教学的形式,请了课标编写专家、教材编写专家、省教研员、特级教师等来讲课或上示范课,培训的层次高、内容丰富,收获颇丰,特别是对新课标修订的国际背景、重要意义、过程方法等等有了比较多的了解。这些对正确理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査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1.人地协调观

(1)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并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各种影响。

(2)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有不同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能够分析评价现实人地关系问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描施与政策。2.综合思维

(1)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3)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

2.区域认知

(1)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象的意识与习惯。(2)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

(3)能够正确解释、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3.地理实践力

(1)能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

(2)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

(3)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三、学业质量水平评价

篇3:地理新课标培训总结

关键词:新课标,课程改革

当前的课程改革,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有机整合, 并以此为依据, 渗透能力培养和评价机制改革, 进而构建地理新课程的目标标准, 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种新理念的辐射下, 必然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产生一些新的效应。

一、新角色效应

1. 教师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是德高望重的权威, 威严有余, 温存不足, 使不少学生虽有疑问却望“师”却步, 常常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更缺乏双方的互动和交流合作,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标的实施极力要求改变这种现状, 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即师生间的民主和平等, 而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正是新课标着力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 它要求在师生间建立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连接纽带, 使师生关系和谐化、民主化、多样化。当然, 要建立这种师生关系就必须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摆正位子, 俯下身子, 放下架子”, 不再以“惟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师生互动。不仅如此, 地理教师还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这对提高自身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也是实施地理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总结经验, 改进教学方法, 更为重要的是要更新理念, 补充新知, 并能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自我反省, 重新审视和分析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从而更快地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2. 学生已成为“主人翁”教育模式的核心

新课标优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淡化了教师的主角角色。在教学中, 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 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 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 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拓展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此外, 教师还应当经常开展一些“探究式”的教学活动, 比如研究性学习、课外实践活动、社会调查活动, 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调查成果, 并写出可行性的调查总结, 旨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潜能, 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进而实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标。

二、新情感效应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全面发展教育思想, 促进身心健康的必要途径, 它是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 通过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而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品质, 是尊重生命、体现人性的一种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 它强调了师生的和谐发展, 认为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也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 而和谐发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和谐发展。只有在和谐发展的氛围中, 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 学生才能做到充分地张扬个性, 培养出探索求知的新情感和新理念。例如, 我在讲授“旅游活动”的时候, 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与教材相关的MTV———《我想去桂林》, 这样学生便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境界, 情感也随着音乐的节奏不断高涨, 回答问题自然也特别活跃, 甚至提出连老师都未曾想到的问题, 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场面十分火爆, 思维自然更加敏捷。由此可见, 教育过程中渗透情感目标是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有效途径。

在地理教学中, 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为情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角色互换可促进心灵沟通、感情共鸣, 学生得到教师的鼓励和信任后便可从容走向讲台, 侃侃而谈,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老师工作的艰辛, 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兴趣, 促进情感教育。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方针, 依据德育的针对性, 始终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 进而制定出情感培养新方案, 还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创设学习情境, 以渗透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三、新理念效应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已成为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 体现这一新理念的地理教学过程, 自然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的统一, 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着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这种新理念的影响下, 教学活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 凸显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能够迅速定位教学思想, 强调学生要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新课标也有大量有关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要尽可能的采用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判断, 反思自己的行为, 并运用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而迅速地理解相关问题, 找到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譬如在学习有污染工业的布局时, 可让学生结合当地工业布局的特点进而推出当地的盛行风向, 或根据当地的主导风向来检验当地的工业布局是否合理, 应该如何整改等等。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很轻松地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的联系起来。

2. 凸显了地理教学的开放性

新时代的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多导少演”, 把舞台和空间尽可能多地让给学生, 并能够在教学中善于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进行“调节”,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些问题展开辩论,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比如, 我在分析漫画“地球出汗了”时, 并不是直接揭示其原因, 而是先让学生讨论“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汗”, 学生便会很容易的得出结论, 热和累的时候都会出汗, 这时我就会展示给学生两幅不同的漫画, 然后让学生去比较, 进而得出结论:一幅为温室效应所致, 另一幅为人口压力过大所致。这样, 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就会动起来。

3. 凸显了教学过程的针对性

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部分“弱势群体”, 而在教学设计时总是同一个标准、同一个要求, 这显然不符合教育改革的现实, 新课标也专门提出了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这一基本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当然, 因材施教也是多方面的, 比如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资料, 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 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 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自由学习, 鼓励发表不同的见解。只有这样, 才能建立起真正适应学生差异的有效学习形式, 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新思维效应

新课标背景下产生多种形式的新思维, 在各种新思维中, 最具有代表性且对我们影响最深的是批判性思维和辐散思维。批判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 是思维的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的具体体现, 它重在引导学生在一般水平的基础上冲破原来的思维结构, 并产生新的思维构想。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可以给学生精心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比如,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强调“太阳总是东升西落”, 而批判性思维却鼓励学生提出相反的观点, 并为此展开讨论, 这样学生便可在倾听别人不同意见的同时集思广益, 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辐散思维又称发散思维, 它要求学生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从而揭示其深层的规律和特点, 因此可以说辐散思维是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的综合, 学生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便可做到一脉相承、融会贯通。

五、新评价效应

新课标形式下的教学评价是要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 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不仅要重过程、重应用, 还要重体验、重全员参与,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关心学生的表现和反应, 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发挥其新课标效应。

1. 评价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评价方式造就一大批应试能力强、应用能力差的“畸形人才”, 根本无法适应今天的科技大发展和社会竞争的需要, 靠那种以单一的分数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方法显然极大程度地伤害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也不能够真实反应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新课标要求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 评价方式也由原来的教师单向评价向现在的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到班级评价等多种方式发展。

2. 评价特点的改变

新课标完全甩开了传统教学单一评价特点的束缚, 而代之以一些新的特点, 它不仅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而且还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重在考查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能, 思维发展状况, 而且评价过程还具有相当的开放性, 以便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实现分层教学评价的初衷。因此, 地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如同法官那样超然于教学对象之外, 而应与之共同介入对课程知识的探索和体验之中, 以心灵感染心灵, 以激情点燃激情, 确保评价既要情感性, 又要客观性。

总之, 新课标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理教学中惯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特点, 但要想把这种方法和模式用好, 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地理教师及时转变教学思想, 更新教学理念, 在实践中寻找、总结经验, 从而更好地谋求新课程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中学地理课程标准》

篇4:新课标地理学科教育感悟

关键词 地理学科;德育;三生教育

近年来,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与新课程的改革,在中学素质教育中渐渐凸显出了德育的重要性。然而,许多教育学者研究表明,目前中学的德育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德育机制缺乏现实意义与切实可行的操作方式,德育内容局限于一般性的理论概括与经验总结,德育模式过于单一刻板,甚至违背了中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规律。在我国,地理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地理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思想政治品德,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引入“三生教育”,改变传统德育过于抽象、空洞的说教模式,使德育更加贴近生活中情感道德的主体,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本文试图从“三生教育”的内涵、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实施等三方面对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这一问题作粗浅分析。

1 “三生教育”的内涵

“三生教育”由云南省首先提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中心,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与“生存教育”。“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深切地体现了中学“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生”的教学理念[1]。

2 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大多数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地理教育作为“三生教育”最好的教学资源与实施途径,通过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2.1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由于中学地理知识内容的综合性与广泛联系性,使得地理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生产生活实际,所以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涵盖了丰富的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因素。而“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通过中学地理教育可以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挖掘“三生教育”的广度及内含,使“三生教育”真正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打造中学德育品牌。

2.2 中学地理学科教育是践行“三生教育”理念的主渠道。“可持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是当今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2]36。随着科学教育技术的发展,研究人类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地理科学的现实需要,也是“三生教育”的主题之一。

篇5:地理新课标培训总结

滨泉中学 吕红影

非常幸运的能参加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四天的学习虽然显得短暂,但却让我受益良多,这次培训是我这么多年来感受最深的一次,时间紧、任务重,形式多样受欢迎,有专家的解读,又有优秀教学成果的分享点评;分组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热烈罕见。所以这次的培训是累而快乐着。经过近十年的课改实践,这一次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学习是我们课改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一次质的飞跃,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这次培训培训首先让我明确了目前新课程改革的现状,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大多数教师在目前教学中的困惑及遇到的问题主要是:课时不够,难以完成。如何把握教材?如何上好地理课?如何评价和考试等等。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对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有明确的认识。新课程的内容理念是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建设理念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学习理念是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而技术理念则是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新课改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知识和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他就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价值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有了清晰的理念和明确的目标,才能让我们在课堂中更加准确的把握好教学尺度。

本学期始,我们学校就进行了271高效课堂的改革与实践。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思维比我们想象中更为活跃,且很有自己的见地,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们想不到的。他们喜欢老师给出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发挥,他们也喜欢在其他同学面前阐述自己的观点,但还是有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过去的课堂模式,听老师讲多,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强。

这次的培训让我认识到,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

一、树立新的理念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理解和掌握这一理念,在今后的教学探究过程中,我不再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转变角色,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在问题面前和学生们一起寻找答案,一起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让学生自己动手挑战新的尝试,使他们养成了不光是听老师讲,还要自己多思考、多开口、多动手的好习惯,这是非常有利于他们视野的开拓和个性的发展的。

二、明确教学目标

在教材版本众多的新课改实行中,我们不应该再是去教书,而是用书教,我们不应该是书的“傀儡”,而是书的“驾驭者”,那么,如何驾驭书?课标就是我们的指路明灯。在各章节的教学中,备课上课前必须先课标(结合课标解读)后教材,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课标中建议的活动根据当地实际尽量开展,还有一部分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暗含在教材的活动中,也不能忽视。

三、爱自己的学生

大多数普通初中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学校、家长、学生不重视地理这一科目,我们应该改变这样的思想观念。我们应该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一心一意搞好对学生的服务,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愿意自主学习,并且能够在学习中得到较好的满足。这样我的学生就会成长,就会成才。

篇6:新课标培训总结

一、通过培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由于工作在农村小学,没有更好地了解现在教育的现状和教师成长方面的情况,就像井底之蛙,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全面的了解。通过此次培训,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网络研修,好处多多。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即时性,有利于我自主安排学习,减少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快捷性,有助于我提高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效率。可以说网页学习的互动性,有助于我和众多教师及时学习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通过培训,夯实了课堂练习中的实施方法

1、集分结合。我们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应用。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游戏”结合起来。

2、课间穿插。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运动神经的活跃。如,在教授体操课时,可在课间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着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穿插一些花样,等等。这些都能使枯躁、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3、命题发挥。在教授某种体育运动规范后,由教师统一命题,提出运动量和锻炼目的,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体育活动项目,自己组织体育游戏活动。

4、循序渐进。从引导、诱导的角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在渐进过程中使“教”与“游戏”的形式、内容在结合上日益紧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按照体育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玩”的活动,如在低年级学生中练习躲闪能力可组织开展比较简单的“老鹰捉小鸡”游戏活动。到了高年级,则应组织带球躲人等难度大的躲闪游戏活动。5、活而不乱。“游戏”是助“教”的一种手段。因此,体育教学中应用“教”与“游戏”结合的方法必须注意分寸,把握尺度,要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实际需要组织必要的“游戏“,防止“过度游戏,课堂失控”的发生。

三、通过学习,认识了在游戏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是否该采用游戏还把握不准。

一般来说,在动作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不宜采用游戏法,让学生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熟练地完成动作,提高动作自动化程度和机体工作能力,建立动力定型。在这一阶段,学生常常会产生一些多余动作;或者过分紧张而使动作呆板、不协调,掌握动作的时间、空间不准确。动觉的感受性较差,动作的控制力不强,难以发现自己动作的错误和缺点,因此在此阶段采用游戏法是不合适的。但是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却对此产生了疏忽,对于动作技能各个阶段的区分比较模糊,在不应该安排游戏的阶段安排了游戏,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现象。

2、对课堂中游戏的控制不到位,导致有时效果不理想和场面混乱。在游戏中,有时不能客观地评定游戏结果和监督遵守规则的情况,不能能保证游戏的教育作用。有时学生会发生互相争执,不能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同时对于游戏中出现的突发情况,教师有时的处理也不是很合理。在游戏结束后的总结,对提前或拖延结束游戏的控制,也有待于改进;而对于在规定的时间或规定的次数完成后结束,或当学生比较满足且还有余兴,但又不太累的情况下结束游戏,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一点上,教师做得还很不够,对于学生的了解和控制游戏的时机还要进一步研究。

3、游戏的选择有时不适当。

游戏练习的内容选择一定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绝不能“信手拈来”,要能够对本节课的教材起到辅助作用。而有时我们在上课时选择的游戏练习却与本课内容的关系相距甚远,不能很好的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成为单纯的一次“玩耍”,从而削弱了教学效果。

4、游戏练习的组织还不够科学。

篇7:地理新课标培训总结

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长江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峰,干流沿途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市,区)。注入东海,为我国最长、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其中自源头到湖北宜昌为上游,主要流经了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接纳了大量支流,水量大增,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自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长江中游流经平原区接纳了鄱阳湖,洞庭湖,汉江等水系,水量大增,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易泛滥成灾;江西湖口以下为下游,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河流支流已不多,但由于水量大,地势低平,防洪任务艰巨,长江重要的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等,其中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已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有葛洲坝(三峡的上游干流)、丹江口(汉江)、安康、二滩(雅砻江)、龚嘴(岷江支流大渡河),隔河岩(清江)、五强溪(沅江)、乌江渡(乌江)、在三峡的西陵峡中三斗坪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的三峡水利工程枢纽工程。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9个省级政区(青、陇、川、宁、内蒙、陕、晋、豫、鲁),注入渤海,长度与流域面积均居我国第二,但水量很小。内蒙古河口镇以上为上游,黄河上游青海省境内,流经青藏高原,水量不大,水流平缓,河水清澈;自青海龙羊峡、经甘肃刘家峡至宁夏青铜峡的峡谷段,水能资源丰富;在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流经平缓的地形区,水流平缓,气候干旱,加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大量引水灌溉,水量有所减少;河口镇至河南孟津为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接纳了汾河,渭河等支流,水量增加,特别是河水含沙量大增(90%黄河泥沙来于此);孟津以下为下游,流经华北平原,由于长期人工筑堤束水,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数米,形成“地上河”,所以黄河下游沿途水量渐少,支流很少,且易发洪涝灾害。而由于中上游地区用于生产、生活的引水量过大,造成下游河段在春末夏初季节几乎每年发生断流现象。

黄河主要的支流有:上游河段有洮河和湟水,中游段有无定河、延河、汾河和渭河(其支流有泾河、洛河)等。

建设与管理,调峰济枯;另一面要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与管理,增强节水,护水意识;同时要加快黄河上游“引长济黄”工程的论证。

5、珠江:

发源于云贵高原,云南省东北部乌蒙山区,全长2197千米,流域面积45万平方干米,流经黔、桂、粤等省区,最后注入南海,主要支流有右江、左江、桂江、郁江。珠江水系包括西江、东江、北江三大江,西江为珠江的主流。整个水系河道弯曲,水量丰富、汛期长、含沙量小。西江上游红水河段,落差大,水能资源蕴藏丰富且集中。西江上游红水河段实行梯级水力资源开发,建设大型水电枢纽,积极发展航运。

[补充]位于红水河上游的龙滩水电站是我国装机规模仅次于长江三峡的第二大水电工程。①西电东送的龙头:它的建设对于促进全国电力联网,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满足广东和广西电力增长的需要,优化华南地区电力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②防洪效益:对减轻西江和珠江三角洲的洪水灾害具有明显的效益。③航运效益:红水河自此将成为沟通黔、桂、粤三省区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为黔、桂两省区煤炭及其他矿产资源外运开辟了便捷的新通道。④促进西部大开发:将带动当地建材、冶金、机械、农牧业和第三产业的极大发展。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前沿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结合部,是粤港澳资本、技术、产业西进和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热点地区。龙滩水电站将为广西境内的区域合作提供有竞争力的电价,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这一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促进工业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拉动力。

6、京杭运河:

7、两大湖泊分布区概况

我国湖泊众多,分布范围广而不均匀,以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布最为集中。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全部为外流湖、淡水湖。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苏)、洪泽湖(苏)、巢湖(皖)为我国五大淡水湖泊,其中鄱阳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①

青藏高原湖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湖区,也是我国湖泊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绝大多数属内流湖,为咸水湖和半咸水湖。其中青海湖(青)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属咸水湖),纳木错(藏)为海拔最高的大湖。察尔汗盐湖(青海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盐湖。

除天然湖泊外,我国还有许多人工湖泊──水库。天然湖泊与水库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灌溉、航运、养殖、发电、提取化工原料和旅游等多种功能。我国不少湖区风景秀丽,如西湖、太湖、洱海、天池等,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补充]关注湿地2月2日世界湿地日

我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我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青海湖的鸟岛、湖南省的洞庭湖、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保护区和香港米浦等7处湿地已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篇8:对高中地理新课标教学的看法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认识到实施新课标教学的重要性

经常会听到教新高一的老师抱怨, 新教材上什么都没有, 真不知道课该怎么上, 书该怎么教。听了他们几次课, 有的老师别说转变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一成不变, 还和以前一样, 教材上没有的东西老师大量补充, 还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 还是学生在被动地接受知识, 偶尔也会补充一些练习, 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书是越教越乱。我认为那是大错而特错, 作为跨入21世纪的教师我们都还认识不到实施新课标教学的重要性, 那还得了。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 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就是教师要面面俱到, 就是教师要无所不教, 学生被动地去学。即使学生主动学习也是毫无新意的去学习前人的成就, 不会举一反三, 不会触类旁通。不会创造性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遇到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不敢大胆地去想不敢创新地去分析。所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思想, 创新的意识, 更没有创新的能力。一个没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活力没有希望的民族。不创新中华民族就没有希望, 就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创新意识要从中小学生就开始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正是体现了创新教育, 就是要我们如何去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去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是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及时转变教育观念, 认识到实施高中地理新课标教学的重要性。不要穿新鞋走老路, 思想认识不到位, 思想观念不转变, 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更新, 那你真的就要误人子弟了, 还要误国误民了。

二、要注重探究学习的递进式, 要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 主动地去分析问题, 最后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有的老师就会说了我们的学生基础太差了, 你讲他听都不会, 让他们去探究简直是天方夜谈, 那是不可能的。那我只能说你还没有认识到新的课程标准的真谛。也有的教师认为上课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去作答就是探究式教学, 变满堂灌为满堂问, 那也是大错而特错的, 还是教师本身的问题, 还是你备课不充分。人家是让你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去探究, 并不只是让你去提出问题而不去创设情境, 要是你创设了情境, 学生还不会去探究, 那么你的提问是有问题的, 注重过程教学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关键。在情境创设中, 在活动设计中, 在问题的提出中要注重递进式, 问题一定要有层次性, 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串,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示。如《地理1》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八大行星的基本数据”的探究活动, 其设计目的是要求学生探究“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共设置了4个问题, 前3个问题引导学生分别从日地距离及地球体积质量大小、太阳周围的星际空间、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探究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第四个问题的设问角度发生了变化, 要求学生推测太阳系的其他七大行星中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哪一个, 为了防止学生主观臆断, 还要要求学生阐述理由学生应该怎样进行推测呢?其实, 前3个问题已经向学生暗示了思维的路径, 就较好地体现了探究活动的递进性和台进性。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一) 教师要重视活动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平台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以活动来带动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自主选择课题, 收集资料并进行自主探究, 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教师要精心设计, 让学生在思考、回答、比较、讨论、交流、探究、阅读、读图分析、调查实践、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中, 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遇到问题学会主动地分析, 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教师要营造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收集资料, 创设情境, 让学生创造性的去开展, 思考、探究、讨论。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内容应避免绝对化, 教师要设计开放性问题, 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可以通过展示科学争议, 提供不同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设计辩论会等开放性问题, 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我们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求异的思维。在使用新课标教材的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积极、自由得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张和观点。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去研究、去探究、去判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 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上是本人在课改的指导下。经过培训, 学习及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体会, 在新的课程标准背景下, 教师应该如何转变角色, 如何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 值得我们去探究去研究, 粗浅的认识, 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摘要:对于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 注重探究教学的递进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篇9:中学地理新课标教学初探

一、研究课程标准,转变传统观念

笔者以为,过去经验丰富具有娴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地理教师,不能全凭经验教学,应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订阅一些地理方面的教学杂志,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深刻研究初中地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任务,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所谓的学以致用,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创新思维、创新教学上狠下功夫,从教育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和创新手段上积极思考和实践。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地理教师的素质呢?笔者认为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思想素质,具备奉献精神。第二、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第三、加强教育研究,提高教研素质。第四、深入分析、挖掘教材,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第一,地理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法。传统的地理教学,只是把具体的知识要素作为重要内容来讲授,忽视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这样很难使学生提高认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学中要重点分析知识结构体系,并引导学生捕捉知识要素,使其各得其所,实现要素和结构的有机统一,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比、概括、比较等各种能力。要切实加强地理素质教育,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求知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努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意识、能力与创新精神。

第二,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教师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地理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增,替换例子,调整教法。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充满活力、富有个性和善于学习创造的人。

第三,要注重“双基”。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石,是实现学习过程的载体。因此,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中心,以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活化、优化课堂的途径。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

第四,要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来丰富地理课程内容。我们所说的地理课程资源,并不单纯是指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它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学生的经验及其所在生活环境(学校、社区、家庭)校内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等等,都可以是课程的范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教师,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本身就是最有潜力的课程资源。新标准强调课程的开放性,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的倾向。教师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材”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汇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载体,掌握知识点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教材是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恰当选择和组合多种课程资源(教材、参考书、学生工具书、用于培养技能的学具、电影、幻灯、录像(音)带、图片等)和各种直观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及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线索、尝试和思考的机会,多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

三、不断总结、认真反思

上一篇:数控编程实训报告下一篇:关于热爱祖国的励志名言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