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培训感悟

2024-06-07

新课标培训感悟(共9篇)

篇1:新课标培训感悟

感悟新课标 建立新观念

对于新课程标准在参加国培,之前看过,觉得知识有些顺序发生变化,与以前的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参加国培,通过专家解读,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深刻全新的认识。

1、新化学课程标准,再次强化科学素养观

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再次强调要加强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这是国际形势的需要,因为科学素质代表了国民的素质水平,也代表了国家的科技发展状况。所谓科学素养就是意味着一个人对日常所见所为的各种事能够发现,提出问题,能描述、解释、预设科学,有能力提出并评价。而化学学科因其特有的课程性质,在课程中时时落实科学素养,就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2、整合三维目标,精心设计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咪表涵盖了初中化学化学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应落实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应依据初中化学教学具体内容,抑或形式化、表面化,应有机的整合与化学叫足额中,不能讲三维目标机械地割裂开。这样将无法实现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在日常化学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养成。

3、重视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

十年的教学改革,我们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而实施过程我们往往走向极端。课堂过多注重学生的展示,一堂课下来几乎都是学生的展示,表面上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其背后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浪费了学生很多时间。而新课程标准充分肯定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引导、科学探究,小组合作引导。总之,适合于学生的教学就是最好的。

4、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探究欲望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该表教学效果。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紧密相关。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联系身边的化学,以及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更让学生喜欢化学。在情境创设时,还要从正面引导,注重学生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感受并赞美化学,有内心的愉悦,以愉快的心情学习化学。

5、强化化学实验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对于化学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很好功能,特别是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技能,启迪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做好化学实验室学好初中化学的关键。虽然这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邵桂秋

篇2:新课标培训感悟

“儿童”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生命阶段”,它曾赋予我们许多的幢景和梦想,带给我们几多快乐和天真。“想画画”这是每个儿童阶段的人抒发自己情感最直接的途经。因而美术课便成了孩子们感情交流的重要场所。作为教师在美术课中的地位尤显重要。在结合多年美术学科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小学新课改的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只有尊重和了解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行为特点,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

一、尊重、了解学生自身心理、生理发展

学龄初期的孩子刚刚从略图期过渡到概念写实期,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尚显幼稚,往往以个性形象思维来补充观察认识的不足。表现在作品上则带有概括性,往往以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代替视觉的感受。比如学龄前儿童画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轮是圆形。画鸟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嘴,在圆形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儿童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三年级以后,随着儿童年龄增加,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加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他们经常由于想的多,为制作不出来而苦恼。他们开始注意画面的空间感和教师讲授的透视知识,开始注重物体的结构。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经常拿自己的作业和成年人的作品比,产生畏难情绪。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跟不上知识,手跟不上眼睛,所以他们的表现欲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主客体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于作品的自我评价,外部比较与评价开始重视,不积极的评价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因此,从整体看来,这个阶段的学习兴趣比以前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应做好这一阶段学生兴趣的激发。

二、尊重、了解学生美术作品的发展特征

1、儿童美术作品的多样性

美术作品并非是照相机似的再现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分析和理解对象,倾注个人的认识,情感于作品中。一些具像表现的作品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而表现性的作品显得夸张、抽象,相对来说,二者各有千秋。从绘画心理看,人们对事物的感觉可分为直觉反应和思维反应。二者并无优劣之分,不应扬此抑彼。儿童绘画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画的本身,而是通过绘画形式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思想和心愿,往往带有强烈的表现性,在欣赏和评价中应特别注意。要积极听取他们对作品的附加的注释内容。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儿童作品,进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例如一张一年级小朋友《闪光的烟花》一课的作业,他觉得作业单靠画面还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又在画面中加上了一小段拼音文字,这样就能更直观地来表达自己创作时的心境。

2、儿童作品美感价值的独特性 儿童的观察、思维、手眼协调等能力均处于稚嫩的阶段,也就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眼光”,这早已经引起艺术界和教育界的极大关注。有专家认为,儿童美术作为一种“生态现象”和人生的一个“生命阶段”,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意义和价值。但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人对儿童画的认识存在误区。误区之一,他们把儿童画与成人画比较,认为不够规范;误区之二,将儿童画与现实形象比较,认为不够真实;误区之三,将儿童画与常规知识比较,认为太离奇。人们把技法、美术常识、生活真实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从而忽略了儿童本身的年龄特点,生理、心理因素和创作个性。而正是这些,促成了儿童的独特“眼光”的形成,正是这些,促成了儿童画稚嫩、夸张、奔放、个性化等独特美感的形成。俗不知,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大画家致力于儿童画的研究并从中汲取了营养.在充分尊重儿童心理、生理发展前提下了解儿童美术作品的基本特征的同时,结合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上,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激励成功,激发兴趣

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学生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技能进步时,他对成功的表现会产生积极体验并对此项美术活动更加关心。苏霍姆林撕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励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习产生美术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怎样才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呢?由于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因此,要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必须有一个弹性的标准和要求。在美术课中运用分层的教学很有效果。所谓分层,即利用学生的不同素质,客观地分成多个层次组,它是一个动态的分层,每个人都有一个基础层次,同时亦可上升下降,从而尝试多个层次,体验多个成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

(二)满足需要,激发兴趣

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喜欢上美术。但是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受新异刺激的影响。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对提高美术兴趣有阻碍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并加以诱导。在美术课上学生希望教学内容、方式常常换新,使每节课有新东西、新收获、新活动。美术教师应在贯彻大纲内容的前提下,尽量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如:一段幽默有趣的录象,一段优美的音乐,一副熟悉的作品等,只要教师注意教材内容安排的新颖性,教法手段运用的多变性,充分体现美术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就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和激发学生美术兴趣。

(三)课内外结合,激发兴趣

虽然美术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由于美术课有其特殊的一面,有许多知识需要延续到课外来提高。如:课外写生、举办画展、美术知识讲座等。如果在教学中只注意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的作用,那么会使学生失去对美术兴趣的进一步提高,同时阻碍美术的自学性。因此,我们必须要求在课外美术活动中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把美术课中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从而增进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另外,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各自爱好,组织各种兴趣训练组,提高专项成绩,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和独创性。通过课内外的结合,开展学生的视野,丰富艺术修养,使学生更加喜欢美术,从而提高审美素质。

篇3:感悟新课标精神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作文命题的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 而不变的应该是作文命题要结合学生实际这一根本。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 他们的阅历正在逐步丰富, 他们的思想正在逐渐成熟, 因此作文的命题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思想实际, 而不是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应该写什么, 不应该写什么,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我手写我心, 我手抒我情”的目标, 教师看到的会是表达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一般我在接手一个新年级或一个新班级后, 第一次布置作文, 不给材料, 不给题目, 不给字数、文体的限制, 放手让学生去写,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为以后的作文开一个好头。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变“不愿写”为“乐意写”, 使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 成为一种习惯,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育思想把教学过程看做知识传递的过程, 这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 就难以体会到学习和写作的乐趣。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和学生是平等的, 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真正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不可否认, 学生的作文可能存在立意不明确、结构不完整、语句不通畅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但即使是差生的作文也必有可取之处。作为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尽量寻找“闪光点”, 不论是立意、构思还是结构、语言, 只要有可取之处, 就不妨用放大镜“放大”一下, 写评语时采用鼓励、激趣的语言, 然后再大大方方地给出一个略高于学生写作实际水平的分数, 以此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在以上做法的基础上, 我在讲评课上把学生“闪光点”的作文片段展示给全体同学, 目的是让学生的写作有成就感, 让他们体会到进步的快乐, 体会到写作的快乐。而对于学生存在问题、需要改进的环节, 则采用单兵教练的形式, 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又可有的放矢地对其习作进行全面评价。

上述的批改方式和观念,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历来是由执教者批改, 学生总是被动地来看“判决结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使其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 可以改革批改方式, 适当组织学生互批互改。当一篇学生作文交到他们的手中批改时, 学生往往会对其他同学的作文产生浓厚兴趣, 因为学生处于这一年龄阶段本身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这种好奇心会促使他们认真阅读、评价其他同学的作文, 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其他同学的作文, 能使他们在作文上得到更多的交流、借鉴和收获, 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 学生的认识水平毕竟有限, 要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互评互改的一些指导, 如立意、构思、结构、语言、书写的基本要求。

总之, 新课标强调, 学生旧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 应代之以主动、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形式。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这就是说教师必须培养自己在新形势下的课堂驾驭能力, 要不断探索实行民主教学的规则、规范和程序, 真正在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目的。

篇4:新课标,新感悟,新课堂

关键词:课标;感悟;课堂

走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真切地感悟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需要融入新课标意识带给每节课智慧和力量。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尊重“需要”,注重“情感”。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如教《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解释:“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三、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总之,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教师要成为多面手,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的问题,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拥有了这些知识和技能,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把课改进行到底,让学生在快乐愉悦的气氛下学好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篇5:化学新课标学习感悟

——新课标学习感悟 浇底中学化学教师 续青龙

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新版的化学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感觉更符合实际情况了,真正体现了化学的科学性、人文性、实践性,是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主要从以下方面可以得出:

一、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在新课程下,教育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二、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

三、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发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教育的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教师的根本任务

篇6:走进新教材,感悟新课标

从9月开始,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省绝大部分地区的普通高中都使用了新编的教材《牛津高中英语》。这套新教材实际上引领我们实实在在地走进了新课标,一年半以来,点点滴滴,波波折折,还有由此而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不是只言片语可以表达的。我不能说我们有很多经验,但我可以说一说我们的做法、体会、感悟,也同时把我们的困惑展现给大家,希望得到众位同仁的指教和帮助。

下面我从两大方面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一、初探新教材--谈我们的做法

(一)潜心学习《新课标》,努力钻研新教材

《牛津高中英语》在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了思想性、时代性、真实性和多样性,各个单元的题材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内容的整合上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的结合,既通俗、实用又具有科学与人文价值。这样的教材不仅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是对老师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很好的考验。所以我们学校要求所有老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潜心学习《新课程标准》,并在开学前就要求每位老师熟悉新教材,钻研新教材。这一年多期间,我校一部分老师参加了南京、徐州、无锡等省级新课程培训。05年和夏天,南通市教研室两次组织了新课标新教材的暑期教师培训,继而是县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我们学校所有老师都有幸参加了,学习理论熟悉新教材并到课堂实地听课,对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有了比较实际而直观的了解。

在开学初对高一新生以及初中英语教材做了充分的调查和了解,基本把握了学生的水平和特点,从而制定了相应的可行性教学计划(如:音标的问题,高初中词汇的衔接等)。备课组还商定,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共同进步

在可行性的教学计划出炉之后,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便变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因为只有发挥集体的智慧,弘扬所有教师的团结和协作精神,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既发挥集体智慧,又张扬个性化特点。我们把每一次备课组活动都当成是互相学习、交流沟通的好机会。加上06年初南通市教研室组织的名师编写组倾尽全力认真编写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它对于如何做好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做了详细的说明和点拨,每个单元的每个板块都分为课标要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思路、活动设计和同行评点等几部分。这对我们的新教材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让每个老师少走弯路。

面对新教材,我们学校具体的备课做法是:

1.确定备课小组,分头完成初案。为了能够有效地完成全新的教材的备课任务,体现独立与协作相结合的方式,我们把备课组9位老师分为三个小组,确定小组长。对于每个单元里的六个板块,一个小组承担两个板块的备课任务,小组内讨论交流,分工合作,在授课前一周完成。同时要求所有老师都要提前熟悉整个单元。

2.备课组交流。为了使每次备课组活动都能高质量的完成,每次集体备课时都会确定讨论的主题。主讲教师展示小组商定的教学方案,并能提出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然后其他组员进行质疑、剔除、补充、完善,做到集思广益。通过集体备课,教师明确近期和远期任务,任务具体到人,具体到词汇默写、平时作业、课堂练习、语法专项、单元检测、月考试卷、期中试卷等,保证英语教学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在备课组交流时,老师们特别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如:课堂教学活动是否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否有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得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老师们不放过每一次灵感的闪现,凡是想到的好点子都会与大家分享。

3.二次备课,使教案个性化。经过备课组的集体讨论而确定的教案、课件、以及相应练习打印出来后回到每个老师手上,但这还不能直接拿到课堂上去。因为同一个年级不同班级之间学生的水平存在着差异。每个老师必须根据各自班级的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备课,进行调整、修改。多媒体的出现和使用,使传统的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不是机械、华而不实的课件展示,而是生动的、符合学生特点的有创造性,个性化的教学。

4.加强反思与借鉴。我们课堂教学实施的成功是团结协作的教师群体和富有创造性的教师个体的共同努力。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及时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思和重新认识。每堂课结束之后,老师们记录下所得所失,教学困惑,以及典型性教学案例,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讨论沟通商榷,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同时每个人也能借鉴别人的教学心得和所感所悟,以帮助自己尽快地提高。

记录教学工作中珍贵的点点滴滴,坚持写反思札记,在反思与总结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探索课堂教学

面对新教材,我们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不能把新课程的实施简单地视为换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内容,“穿新鞋,走老路”。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不能成为不胜其烦的“知识点”的堆砌,把“Reading”当成讲解知识点的例子。这样新教材、新课程都只能是空谈。

我们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主体观。

我们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火种”。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不断创新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让学生由“学会”转变到“会学”。

为此,我们集集体智慧,想方设法,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如,面对不同的题材,课堂如何有效地导入,如何设计有效任务,阅读方法的运用,语言点的处理如何详略得当……我们通过讨论,辩论,比赛,表演等众多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早在05年11月份,南通市就举行了新教材的全市会课活动,由各学校、各县经过比赛层层选拔出优秀老师来参加会课,每位上课老师选择不同的一个板块进行认真备课上课,然后专家老师进行点评。我校也有一位老师荣幸地参加。这次活动让我们对于新教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也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南通市06年12月初也进行了全市英语教学优秀课授课评比,我校一位老师前去参赛,获得了一等奖,但是收获更多的是参赛老师的课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给我们新的启示和思考,在新课程的道路上我们又迈出了新的脚步。

我们海安县教研室从05年夏天开始数次组织了新教材的主备课活动,每次都有精心准备的新课标或课程培训讲座,有大型的新教材研讨课的展示,听课评课活动,还有同行之间的经验交流,气愤热烈,收获甚丰。

一年多来,我校多次接待了外市,外省来的学校和老师,并为此多次开设了新教材的研讨课。我们英语组的几乎所有的年轻教师都能够获得机会上公开课,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从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也获得了自信。

(四)举行各种英语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兴趣

除了课堂英语教学以外,我们还尽量举办不同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强学习兴趣。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英才杯”英文演讲竞赛,参赛的学生也是经过选拔从各个班级脱颖而出,比赛的形式参照了江苏省口语竞赛的模式,许多选手精彩的表现常常赢得学生老师评委的一致喝彩。我们还举办过英语短剧表演赛,圣诞英语晚会等活动,使得单一的学习生活多了许多亮色。我们学校主办的《春晖》杂志中包含“英语园地”一栏,学生们可以踊跃投稿,老师也积极推荐,最优秀的作品都会得到刊登。我们学校的广播节目《海中之声》每周都有固定的英语广播时间,内容广泛,有外籍教师做客访谈,有学生介绍英语学习方法,英语歌曲,英文美文,英语电影片段等等栏目,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喜爱。

(五)重视科研及教师素质的提高

我们要求老师不仅在教学上做到尽善尽美。而且要求老师学会思考和研究,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在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撰写论文。我们教研组完成了市级重点课题《中外中学英语教学比较研究》的探索和研究,并形成自己的教研成果。教师在开学初也针对新教材各自思考了本学期自己的研究课题,如:高一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初高中的衔接,大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实施,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等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着探索和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撰写成文,和大家分享。

新课标和新教材都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所以我们强调每位老师都要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加强课堂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不断地认识自己、发展并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在一学年之内多次进行英语组内授课展示,课件展示,并做评价,使得老师们都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自觉地去提高自己。

我们鼓励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常教常新”。使自己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的新型人才。

二、思考新教材----谈我们的困惑

走进新课程,实施教材,我们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和成就感,然而在一遍遍的思考和探索中,也留下了很多的困惑和疑问。

(一)大班英语教学如何实施?

拿到新教材,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在人数众多的课堂里怎样才能高效率的实施教学?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每一个活动里来。在我们普通的中学里,一个班级都达到五、六十人,教师的关注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大隐性激励。在大班上课时教师分配给每个人的关注少,学生学习动力不大,学习兴趣难以提高。高一高二年级每周的英语教学课时为五至六课时,有三天早上有早读课。而学生从早到晚几乎没有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天所有的时间都被各门功课占满,学生能够接触英语的时间几乎仅仅是在课堂上。而以一堂课每个学生一分钟的单独英语表达来算,每天每个人还轮不到一次。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拼命赶时间,虽然教师上课已经很努力的希望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但是显然有些力不从心,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老师讲学生听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班级人数多、时间紧、教学任务重、教学改革实施比较困难的问题。

(二)如何有效使用课本?

前面已经讲过,我们的教材题材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内容的整合上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的结合,既通俗、实用又具有科学与人文价值。它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我们的学生在初中学习的教材和新教材完全不配套,词汇量也远远跟不上。每一个单元每一个板块我们学校都在尽力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但是以学生的基础来说要跟上新教材的要求显然比较吃力。课堂上如果重视各种活动的实施,忽略语言知识的讲解,学生无法应对考试,如果只重视语言知识,那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了。而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并不容易,首先要付出的代价就是时间不够。所以老师在某些方面有些无所适从。我们县下面的个别学校学生基础很差,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面对新教材不得已只好做出取舍,比如,舍弃welcome to the unit, word power, task,只学习reading,grammar,project三部分。舍弃的部分恰恰是能够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部分,而这种取舍也是属于无奈的选择。

(三)如何有效实施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评价的重点不再是简单地重笔头考试,重结果。通过引入形成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使得教学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扩展,使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自主性监控和调整成为可能。如果真能这样,那将有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益。但是,形成性评价的尺度怎样统一和把握?课任教师评价的结果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怎样的认可?我们觉得,所有的学科都应该正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问题,应该得到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目前,许多学校还是以考试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成绩单上显示的仍是考试的分数。平时对学生各种活动的评价,也依然滞留在形式上,学生本身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包括家长,也是把分数放在首位。但是,我们仍然在本学科以及本备课组范围内努力地探索有效的方法,要彻底到位还需要一个过程。

篇7:体育新课标学习心得感悟

一、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体育教学设计改革的方向。我们在教学中展示任何一种器材在学生面前,教师都不告诉学生怎样玩,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创编各种游戏玩法,发挥其创造性思维。我们同时在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难题,让学生自己想出解决办法,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小猴子摘西瓜》活动的设计,小猴子在去摘西瓜的途中要经过许多障碍物,让学生们自己想出解决方法。这样的活动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使他们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和满足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和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

二、运用多种激励方法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新课程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了以下几点来吸引学生参加到活动中来。(一)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兴趣是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在设计活动时,坚持趣味性原则更显其重要。设计的活动生活化、有趣味,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克服困难坚持下来。例如:玩椅子游戏活动时,设计成学生喜欢的小兵打仗的情景,学生们活动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否则枯躁的椅子操会令学生们感到乏味。(二)适当制造一定的紧张气氛。适当的紧张气氛会使学生有紧迫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完成锻炼活动。例如:利用比赛形式进行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创设危险情境,会让学生们在紧迫感中努力完成锻炼活动,提高活动的坚持性。(三)正确运用语言激励。教师对学生的赞许可以用无数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要避免简单的说“好”或“很好”,否则会使学生心理上得不到满足。教师以说:“你做得非常好,老师很喜欢”,“大家来看XXX的表演,他做得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语言进行激励。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动的积极性。(四)非言语性的激励。当学生们在活动中表现得出色时,教师对他们微笑、点头、竖起大拇指等非言语性动作奖励会给学生莫大的鼓舞;教师经常走近学生身边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对学生表示出一种无声的赏识和赞扬;在活动中教师经常注意用视线接触学生,告诉他们老师在注意他们等方法,对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三、注重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体育活动中要考虑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刀切”的做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需要和情感体验的现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少些干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得到锻炼。在准备部分教学中,可开设一个“你自选”小栏目,即让学生分成若干组,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自主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甚至可以打破固定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练习,自己编操,自喊口令等。体育课学习动作的一般步骤是教师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步骤去练习,然后再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这种传统的教学步骤使得教师充实了整个课堂,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却被剥夺了,学生的个性特 别是创新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扼制。例如:在《开火车》游戏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新的课改思想只给学生条件:用单脚跳的形式自由组合到达终点。教师不条条框框地要求,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创造,通过实践,体验失败,体会成功,教师 适时加引导,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新课程改革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四、多一些思考 少一些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把学生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研究,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以身体锻炼实践活动为主,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这就要求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少给学生具体方法,追求由教到不教,由不会学到会学的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掌握动作技术,更要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技术合理动作,创造性练习,要启迪学生的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的综合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做几种尝试。例如:在学习“障碍赛跑”过程中,设有跨栏、垫子、圆圈、跳箱、独木桥等障碍物,教师不按一般的常规教法,规定学生通过障碍物的动作,而要求学生动脑筋想办法通过障碍,看谁完成得最好、最快。这样,使学生在活动中动脑与动体相结合,在感知动作中明白如何在锻炼和生活中应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本文来源于范文大全,百度一下“范文大全”你就能找到本站

五、多一些激励 少一些批评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表扬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体育教学过程也离不开表扬的教育方法,表扬可以肯定成绩,激发热情,再接再励,对后进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整个教学中,会时刻注意课堂上的变化,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对部分素质差学生,不应过于苛责,不应使其丧失信心,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婉转处理,及时进行评价激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特别是安全因素 及时排降,从而激发学生的极大热情,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更好地上好体育课。

篇8:关于高中数学新课标的几点感悟

1. 注重与现实周边生活联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人教A版教材主编刘绍学说过:“数学是自然的、是亲切的、是有用的。”新课标中多采用了身边的一些实例, 比如, 必修3中《概率应用》这一节中例1介绍了英文中某些字母出现的概率大小, 鉴于此在设置电脑键盘时, 空格键不仅最大, 而且放在使用方便的位置, 学生们恍然大悟, 原来数学应用在身边无时无刻不存在。再比如, 必修4中《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正弦型函数y=sin (wx+Ф) 》这两节中, 新课的引入都采用了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观览车为例。这些问题的出现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枯燥的符号游戏, 不再离我们遥远, 以身边经常发生的一些生活实例为引例, 让学生读起来倍感亲切, 做起来兴趣高涨。

我国的数学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数学与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 因此新课程与旧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比如, 必修1《函数应用》例4, 问题:我国1999~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 (单位:万亿元) , 如下表所示:

(1) 画出函数图形, 猜想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 近似的写出一个函数关系式。 (2) 利用得出的关系式求生产总值与表中实际生产总值比较。 (3) 利用关系式估计2003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通过此例, 让学生体会了数学建模思想, 体验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通过建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

2. 新课标问题设置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必修1, P58, T8, 已知偶函数f (x) 和奇函数f (x) 在y轴右边的一部分图像, 试根据偶函数和奇函数的性质, 分别作出它们在轴右边的图像 (图略)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 准确完成上述作图, 在训练的过程中至少强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a.巩固加深了对奇函数、偶函数定义的理解。b.掌握了函数图像作图的常用方法——特殊点法。c.在做出图像以后可以得到奇函数和偶函数在对称区间上的图像特征的一种直观认识, 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尺规作图能力和对数学美的一种感悟。

3. 在问题设置中, 讲究循序渐进, 为后续知识不时埋下伏笔, 做好铺垫。

必修1, 《函数表示法》中例3, 已知函数y=f (x) , 满足f (0) =1, 且f (n) =nf (n-1) , n∈N+, 求f (1) , f (2) , f (3) , f (4) , f (5) 。此例中所运用的运算是递归运算, 对学生来说是新知识, 而且在必修3算法中继续运用, 此例的引出为后面更好学习算法埋下了一个很好的伏笔。这些例子都为后来学习数列、揭示某些数列项与项之间的递推关系做了很好的铺垫。再比如, 必修3, 例4, 已知n个正整数排成一行, 如下所示:a1, a2, a3……, an-1, an。其中下脚码表示n个数的排列位置, 这一行数满足条件a1=1, a2=1, an=an-2+an-1 (n≥3, n∈N) 画出计算第n项的程序框图。

4. 新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为此新课程大力加强了信息技术在数学中应用。比如, 增加了算法。算法不但向学生介绍了它在数学及其应用科学中的作用, 还向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对于他们来说, 上机操作自己所设计的程序, 可谓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通过计算机做许多用笔和纸不敢做的数学题, 为今后在数学的学习中使用计算机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 书上从各个不同方面介绍使用科学型计算器, 加强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让学生切身感受知识的力量。

5. 新课程问题的设置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

知识的讲解最好要留有回旋余地, 要尽力达到一种“余音绕梁, 三日未绝”的境界。新教材就尽力体现了这一原则。在必修4《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这一节的“思考与讨论中”, α=x (rad) , 且于是x、sinx、tanx都是实数, 请你给x一个具体的值, 比较这三个实数的大小, 然后想一想, 你得到的大小关系是否对区间上的任意x都成立。此题目设置是以“扶着学生走”的方式呈现, 学生完成此题过程中, 通过特殊值, 确定x、sinx、tanx的关系, 显然他们并不会满足这一特殊值法, “一般方法是什么呢?”可见, 教材给学生的这根“拐杖”就是要激起学生自动产生“脱离拐杖”的愿望, 这样知识与能力的升华就显得“润物细无声”。

6. 提供“数学文化学习”机会, 激发爱国热情。

篇9:新课标地理学科教育感悟

关键词 地理学科;德育;三生教育

近年来,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与新课程的改革,在中学素质教育中渐渐凸显出了德育的重要性。然而,许多教育学者研究表明,目前中学的德育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德育机制缺乏现实意义与切实可行的操作方式,德育内容局限于一般性的理论概括与经验总结,德育模式过于单一刻板,甚至违背了中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规律。在我国,地理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地理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思想政治品德,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引入“三生教育”,改变传统德育过于抽象、空洞的说教模式,使德育更加贴近生活中情感道德的主体,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本文试图从“三生教育”的内涵、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实施等三方面对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这一问题作粗浅分析。

1 “三生教育”的内涵

“三生教育”由云南省首先提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中心,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与“生存教育”。“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深切地体现了中学“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生”的教学理念[1]。

2 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大多数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地理教育作为“三生教育”最好的教学资源与实施途径,通过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2.1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由于中学地理知识内容的综合性与广泛联系性,使得地理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生产生活实际,所以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涵盖了丰富的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因素。而“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通过中学地理教育可以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挖掘“三生教育”的广度及内含,使“三生教育”真正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打造中学德育品牌。

2.2 中学地理学科教育是践行“三生教育”理念的主渠道。“可持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是当今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2]36。随着科学教育技术的发展,研究人类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地理科学的现实需要,也是“三生教育”的主题之一。

上一篇:六年级第二课说课教案下一篇:公务员申论必备好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