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标测试题

2022-12-09

第一篇:高中地理新课标测试题

高中地理新课标研读体会

高中地理新教材与以往老教材相比,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等都有很大的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以下特点。

一、新教材的特点:

教材设计生动,图文并茂;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增加了地理学科发展的新内容;增加了地理研究性课题;同时,新教材对部分知识内容作了调整,把一些较深、较复杂的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有重复的知识删除了。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

1、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上课老师讲学生听,甚至是老师讲答案,学生背答案。新教材下的地理教学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地理的方法和正确的地理思维。所以,在教学中,一是要重视“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弄清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二是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如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等,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合作、体验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

2、由课程的传递者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

过去,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教材、教参、教案成为教学的主导,教师作为传递者,受制于它。现在,老师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意识。教材只是呈现一定的内容和信息以供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材料,并不完全等同于学习内容,教师应积极主动地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

3、由教书匠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师生涯中,许多教师只顾埋头教书,是名符其实的教书匠。新教材的使用,教学中的问题多、变得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自我反思,对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逐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形成教育教学的策略。教师的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

三、地理教学中注重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1、注重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本着“关注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则,积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也包括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等)。需要注意的是,新课程并不是完全抛弃讲授法,这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精彩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提高学习期待值;教师缜密的分析论证,有助于学生严密思维的形成,准确把握学习要点;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实际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如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网络学习都可以运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法改革与学法发展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传统的教育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研究学科之间的关系、章节之间的关系,尝试“愉快教育”的新方法,探索既减负又高效的新路子。课外可以让学生研究,调查,甚至考察,课堂上可以讨论、辩论,学生之间可以单独研究,可以集体协作。

2、了解学生的地理学情。

地理现实就是每个学生所接触的客观世界中的地理规律以及有关这些规律的地理知识结构。如:地理课讲些什么内容,地理教科书的结构,怎样学好地理这门课程等。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地理这门学科研究的问题既有全球性的、全国性的,也有区域性的,但都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以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对于某一主题学生目前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知道多少,急需了解什么,学生目前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可以了解,教师能做些什么、怎么做等等,教师在授课前要清楚,从教学程序上讲应该叫教学需要分析,从学生学习角度讲可以叫学情吧。

3、建构学生提供良好的地理体系。

所谓地理知识结构,是指基本统一的地理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地理事物。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事物间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揭示地与理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观点,通过知识内容小结掌握知识、了解其整体性和系统性,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总结所学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并通过教学较为完整地向学生展示知识间局部与整体、纵向与横向、正向与逆向的网络结构。

4、合作探究,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提倡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协作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增强。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可采取了“分工—合作—交流—展示”四大步骤,全班根据学习需要分成若干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承担不同的任务,组员分头搜集资料,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形成本小组的观点并制成表格、文档、小报、幻灯片等形式,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小组成果。

5、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现代多媒体及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在支持学生进行研讨—探究学习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就是,它提高了学生搜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并依据学校的条件来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新课堂。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当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基于此,新课程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来帮助他们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我们已经意识到,传统的地理教学由于过多地强调了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体验。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结合起来。

五、压力和困惑:

地理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有创意地教学,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给教师再创造留下足够的空间。有时为了上好一节课,往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备课、上网、找资料;现在的课堂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但部分学生的基础差,往往影响课堂的效果。此外,开展小组辨论、讨论时,课堂纪律易于控制;野外观察还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而难于开展等。

作为新教师的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的推进是一个渐进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去总结与学习,但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勤于探索,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实现教育的跨越发展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高中地理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

2018年11月21日

本次培训采用网络教学的形式,请了课标编写专家、教材编写专家、省教研员、特级教师等来讲课或上示范课,培训的层次高、内容丰富,收获颇丰,特别是对新课标修订的国际背景、重要意义、过程方法等等有了比较多的了解。这些对正确理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査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1.人地协调观

(1)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并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各种影响。

(2)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有不同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能够分析评价现实人地关系问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描施与政策。 2.综合思维

(1)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 (3)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

2.区域认知

(1)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象的意识与习惯。 (2)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

(3)能够正确解释、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 3.地理实践力

(1)能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

(2)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

(3)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三、学业质量水平评价

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为四级。每一级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整合不同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中运用各种重要概念、思维、方法和观念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征。水平1至水平4具有由低到高逐渐递进的关系。

第三篇:学习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心得

今年学校印发了高中地理新课标,通过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课标带来的冲击,对新课标也有了新的认识。

一、高中地理课程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二、高中地理课程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又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而且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

传统的地理教学“以本为本、以纲为纲”长期以来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因而形成了“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结果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历程”和“经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条基本理念,除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外,还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是因为,无论是开展野外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室外实习,或者是开展做实验、制作学具等室内操作,都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练习、验证、搜寻、思索、判断、分析„„。这样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三、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时代性,地理课程要突出时代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包括在地理课程内容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运用和地理教学评价中,都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讲,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也很紧迫。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之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将其纳入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体系,意义重大。

四、存在的主要误区

1、把课标直接移植成课堂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是一种课程终结目标,而课堂教学目标是某节课依据课标,是为达到整个课程目标所需要的支持性前提。可以简单认为,课标是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前提。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仅以课标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显然无法具备明晰的行动纲领,无法弥补教材内容与课标的落差,无法调和教讲授与学生活动的矛盾,更无法解决传统经验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冲突,困惑与迷茫自然便接踵而至。

2、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机械套用课标结构。

新课标将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我们常常不顾具体内容结构,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也都按此结构进行表述和执行,机械套用,从而带来课堂教学目标的模糊与混乱。

五、有效解读新课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深入解读课标表述的内涵,明确学习结果与要求。 新课标的表述中,教育术语诸如“说明”“分析”使用次数是最多的。前者需要学生搞清楚“为什么”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这种联系的内涵。后者需要学生能通过分解、辨别、概括形成认知策略。从本质上讲,它们预示的结果都是学生要达成的问题解决的能力。下面是我从视频学习中节选的“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的课堂教学目标,供给大家看一下:(1)了解大气是指低层大气;(2)了解导致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3)辨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对大气热量收支的影响;(4)以及大气对这些辐射的选择性吸收;(5)有绘制示意图表示大气热力环流的技能;(6)具有阅读、分析城郊热力环流和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的技能;(7)并且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述这些过程。

2、正确解读课标的目标指向!明确教材内容的功能定位。

简单的讲,就是有些内容不是教学目的,就不需要去讲授,从而人为加大难度。我们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出主动探究的能力。

3、科学解读课标内隐的学习层级,明确课堂教学顺序。

学生的各种更高一级的学习可能性隐含在比自身更低一级的学习结果之中,若要获得某项能力,需以先前已获得的其他一些前提能力为基础。从这一角度讲,每一个课标都内隐着促使学生形成能力与态度等的学习层级,理清了这一学习顺序,教学的基本顺序也就明朗了。 总之,新课标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理性和创造的过程,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四篇: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尝试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尝试 江西省安福二中

彭宣利

[摘要]: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教学新方法。本文尝试从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教学注重探究,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

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在我市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在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探讨《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模式中,笔者一直走在地理教学的第一线,体会到新课标的地理教学与传统地理教学相比较具有许多新的理念:新课标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高,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对学生的评价变得激励,全面,合理,新课程改革体现了从“知识为本”到“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地理新课标中指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等。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应用性、能力型试题在文科综合试卷中逐年增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试题一大亮点。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使地理教学独具魅力,让地理课堂焕发异彩,让平时的课堂教学有趣,同时让我们的学生应试有效,让地理教学这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再有遗憾呢?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1、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确如此,以前,很多教学现状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如果能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地理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并与地理教学有联系的重大地理事件。如果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学生的表现总是特别兴奋。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整节课也上得生动有味。

[启示]:教材再新,并不能及时将刚发生的地理事件写进来。可作为在新课标理念倡导下的地理教师,完全可以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及时补充到课堂中来。这样的话,学生学习将更有乐趣,我们的地理课堂将更具魅力。

2、让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要注意创设自主学习的地理情境,为学生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离开了地理情境的创设,地理教学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一个好的地理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和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 创设地理情景,重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鼓励他们猜测、归纳、质疑、探索。学生只有大胆探索,才能更有效地挖掘出隐藏于地理情景中的内在知识联系。创设地理情景,应体现地理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智慧、才能。根据现有的地理理论选编出优质的地理案例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地理来自现实、有广泛地应用价值,让生活化的地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创设地理情景,应体现结构层次,从最浅显而又极是说服力的引例出发,中间做好铺垫、过渡、再将难度推进,这样能够体现地理发展过程,又能体现探求和发现过程,符合学生认知的水平和过程,能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的能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1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1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法是1种良好的措施。美国当代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1个过程,不是结果。”这话极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观的1个重大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变“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

[启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是教的宗旨。

其实,不论是学还是教,都应注重探究。学生自我发现知识并独立地掌握知识,正是当前新课标理念下的地理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3、让研究性学习贴近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实践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要实现这1目标,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1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实践能力呢?

[启示]: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两个板块。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各有自己的价值,它们完全可以建立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对学生发生作用。学科教学中的所传授的知识和形成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材料,学科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拓展和延伸,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所形成的能力、学生所得到的信息和新知识又由学生很自然地迁移到学科教学中。通过教师对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会更有效,学生的地理学科的实践能力,将得到不断的锻炼和提高。

4、实施“爱的模式”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本质力所在,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想象力,创造性地计划、组织和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只有在课堂上,在教师经常性的引导和训练中,学生才能作为个体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并从多方面去思考、探索某种前所未知前所未有的新的东西,达到创新思维的新颖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才能通过有效的发散思维,重新集合信息,聚合出最优结论,并从多种联系、多种角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机结合;才能根据事物的新形象,产生创新性想象,并立足于现实,实事求是,使创新思维的成果现实化。

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内涵是通过新课程高中地理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构化的组织架构,用以发展特殊学习活动和教育环境。本人根据陈龙安提出的“爱的”(ATDE)教学模式,在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教学过程由问、想、做、评四个要素组成。问:教师设计或安排问题情景,提出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以供学生思维,特别重视收敛性及发散性问题。想:教师提出问题后,应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发散思维,并给予学生思维的时间,以求创意。做:利用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际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付诸行动。评:师生共同制定评估标准,共同评鉴,选取最适当的答案,相互欣赏尊重,使创造性思维由萌芽状态而进入实用阶段。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学生原有知识背景之上实施,强调爱的教育,以及提供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问、想、做、评的程序依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深信只要我们大胆实践,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必定会不断地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来。高中地理教学将独具魅力,高中地理课堂也将会焕发异彩,地理教学这1门遗憾的艺术将不再有遗憾。

第五篇:高中生物新课标试题

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㈠单项选择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可作为生物教学哪方面的课程资源

A.学校资源 B.媒体资源 C.隐性资源 D.家庭资源

2.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之一,科学地评价实验探究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技能。下列哪项不是评价实验探究能力的内容

A.作出可检验的假设 B.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对象 C.描述观测变量的方法 D.根据实验结果推出实验结论

3.在高中课程改革中,各校都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需要创造性地解决,因此需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你认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主体应是 A.教研组 B.教师 C.学校 D.师生

4.模型方法是科学探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逻辑方法,《标准》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生物模型建构。而所安排的诸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尝试建立

A.物理模型 B .数学模型 C. 物质模型 D .思想模型

5.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注重“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逐步构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即注重学生的

A.个性化发展 B.可持续发展 C.学生自主发展 D.师生共同发展 6.普通高中生物课程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哪方面的需要而设计的 A.对生命学科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B.多样化发展

C.形成系统和整体的生命科学观 D.认识生命系统发生发展的规律 7.《生物课程标准》与旧“大纲”都提出了“科学探究”的能力目标,但课标要求更强调

A.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B.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 C.发展合作实践及创新能力 D.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1 8.高中生物课程中由生物学科的核心内容构成的部分是 A必修模块 B生物技术实践 C生物科学与社会 D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高中生物课程必修模块组成部分的是 A分子与细胞 B遗传与进化 C稳态与环境 D生物科学与社会

10.下列哪一模块是为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的学习而编写的

A分子与细胞 B生物技术实践 C生物科学与社会 D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1.下列哪一学习水平不应该归入知识性目标的范畴 A了解水平 B理解水平 C模仿水平 D应用水平

( )12..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13.请将下列情感目标的学习水平,按由低到高的层次排序 ①领悟(内化)水平 ②反应(认同)水平 ③经历(感受)水平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14.高中生物课程中的每个(子)模块都含有若干主题,每个主题的组成部分是 A具体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 B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活动建议 C具体的能力目标和活动建议 D具体的课程标准和活动建议 15."参观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的"细胞的结构"主题的两项

A内容标准 B活动建议 C课程标准 D能力标准 16.下面的哪一项不是"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中的"生态工程"主题的具体内容标准

A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B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

2 C通过参观或收集资料,了解当地生态工程的建设情况 D举例说明生态工程的实例

17、中小学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学习方式有很多,其中,教师参与学校的案例教学活动属于:

A一种个体研修的学习方式。 B一种群体研修的学习方式。 C.一种网络研修的学习方式。 D.一种专业引领的研修方式。

18.学校文化建设有多个落脚点,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校文化和学科文化建设,这主要有利于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中的:

A.知识与技能目标。B.方法与过程目标。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D.课堂教学目标。

19《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规定: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个核心任务是

A.面向全体学B.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C.提高生物科学素养D.倡导探究性学习

20、根据实施评价时所使用的工具和形式来分教学评价可分为 ①纸笔测验②实作评价③作业评价④成长记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㈡多项选择题

21.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涉及的是

A生物科学知识 B科学探究能力 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D 空间想象能力 22.设计生物课程标准依据的理念有

A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B面向全体学生

C倡导探究性学习 D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3.不同的知识在学科中的价值和地位是不同的,人们通常把某学科中最具价值的知识称为这个学科的“基石”。那么,可以称为现代生物学三大“基石”的是ABD A.细胞学说B.进化论C.克隆技术D.遗传定律

24.下列哪些教学评价方式,新课标中具有,而原大纲中却没有

3 A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B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 C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D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5.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的编写提出的建议涉及下列哪些方面 A教科书的容量 B教科书的基本标准

C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D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2、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

、、、、“--------”3个模块;选修部分有“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每个模块-----------------学时、---------------------学分。

3、知识性目标水平的要求为------------------水平,-------------------------水平,-------------------------水平。

4、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内容包括---,,

----------------------------,-----,、五部分。

5、遗传与进化模块主要是从----------------------水平和--------------------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

6、《标准》是高中阶段生物学教学的-----------------------。《标准》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倡导-----------------------学习,重视生物科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7、课程目标包括知识、能力、与------------------------------三个方面

8、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也应重视,让学生在量的变化中了解事物的本质。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机会学习量的----------------,实事求是地---------、-----------------和---------------------实验资料、定量表述实验结果等。

9、评价应以《标准》为依据,,根据----------------------和-------------------具体的进行,要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在题首括号中打√或×) ( )1.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 )( )2.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其中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

( ) 3.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预设过程,所以只需关注“教什么、如何教、教的怎么样”这三个方面即可。

( )4.《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高中阶段生物教学的基本依据。

( )5.新课标在"教科书编写建议"处提出:应将探究活动作为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5分)

1、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应注意几个方面?

2、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教材进行重组与整合?

3、高中生物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五、论述题、如何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构建高效课堂? (10分)

高中生物新课标试题

一、选择题(一)1-5CBBBB 6-10BCADB 11-15CDDAB 16-20CBBCA

(二)21.ABC 22.ABCD 23.ABD 24.ABCD 25.BCD

二、填空题

1、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探究性学习 ,面向全体学生

2、分子与细胞, 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36,2

3、了解,应用,理解

4、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5、细胞,分子

6、基本依据,科学素养,探究性

7、情感态度,价值观

8、定量实验,测定,整理,分析

9、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三、判断题

1、错 2.对 3.错 4. 对 5. 对

四、简答题

1、1).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2).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 3).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

4).探究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成为惟一的方式

2、(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课标的要求。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的需要。。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师自身的发展需要。

3、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 6 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五、论述题

1、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在各种课程资源中,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是首位的。就本课程而言,除各学科通用的课程资源外,还应当设置足够的生物学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配备生物学图书及报刊、教学挂图、投影片、音像资料和教学软件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设生物园,校园中的生物也是应当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

2、积极利用社区的课程资源。社区的课程资源有: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生物科学研究机构、良种站、养殖场、高等院校、环保机构、卫生防疫站、医院、园林绿化部门、环境问题突出或环保先进的企业等单位、社区的动植物资源、公园、菜市场等。

3、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课程资源可以利用。有的学生家长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家庭中往往还有生物学方面的书刊、可供学生做探究使用的材料用具;有的家庭栽种植物、饲养动物。学生耳儒目染,会积累不少感性知识,这也给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提供了机会。

4、广泛利用媒体资源。媒体资源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在利用媒体资源时,应当注意信息源的可靠性和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提高学生信息评价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5、挖掘利用无形的课程资源。无形的课程资源是指非物化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生物科学信息。教师可以通过交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解,从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鼓励学生相互交流,集思广益。

6、参与开发生物课程的信息技术资源。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两个方面。网络资源又包括互联网资源和校园网资源等。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链接丰富、实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上一篇: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古诗下一篇:工资标准及套改对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