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试教中的困惑

2024-06-30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试教中的困惑(精选6篇)

篇1: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试教中的困惑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试教中的困惑

在新课改实验中,我们教师正经历着一个“困惑一反思一超越”的过程。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我们将会不断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发现问题本身就是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一项任务,思考并试图解决问题也就成为实验区教师的职责。当我们思考并解决了一个问题的时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困惑之一: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

困惑之二: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困惑之三:教材内容非常突出时代信息,而教师的已有存储知识相对陈旧,难以适应这一点,许多新内容教师都没有接触过,必须“现学现卖”。

困惑之四:新教材设计的探索活动灵活新颖,但有点过多,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这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同时,一些活动需花费很长时间,往往按设计把实验做了,但后面的内容难以进行完。

困惑之五: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

困惑之六:由于现在实行的是模块教学,每一模块结束后要进行学分认定,老师们不知怎么出题来评价学生,担心教学管理部门仍沿用传统的方法评价新课程地理教学。

篇2: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试教中的困惑

曲忠厚

【专题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专 题 号】G32

【复印期号】2010年03期

【原文出处】《课程·教材·教法》(京)2009年1期第68~71页

【作者简介】曲忠厚,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河南 郑州 450016 曲忠厚(1954—),河南偃师人,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及教材建设。

人教版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全面体现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站位高,落点实,特色新。形成了“扎实(重基础)、平实(重衔接)、朴实(重实用)”的风格。“案例”栏目的设计更是一大亮点,其内容的编排与呈现,对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与规定性,对教师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本文将就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中案例的系统理解、整体把握、有效挖掘、科学使用等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

一、地理案例的功能与作用

案例是指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第一手材料,且真实,有环境,有情节。哈佛大学的案例方法专家莫塞斯博士在研究哈佛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上世纪20年代使用案例方法失败的原因时指出,缺乏教师足够的支持,仅仅依靠研究者去编写案例,结果证明许多材料是不实用的,无法为案例教学服务。[1]人教版地理实验教科书将“实践者自己的声音”作为课程资源引入,在案例的设计上凸显其功能与作用。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以下简称“地理必修1”)为例,做一简要分析。

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圈层构成说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设计的案例篇幅短小,多是就教材中的某一个焦点问题,把背景材料呈现,使学生能够以教师或案例当事人的身份,深入到案例的具体情境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对于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这部分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第1节中“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第2节中“火山”内容之后的案例“日本的富士山”,第3节中“河流堆积地貌”内容之后的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等都是纲举目张,顺势出现。它们的作用在于提出问题之后,层层深入,理性地选择最有效达到目的的手段,针对性强,使学生高效率地进入学习境界。

二、地理案例的设计与分类

教科书中的“案例”栏目选用大量的案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用知识,变呆板的知识介绍为处理实际问题的手段。据统计,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必修教材中共有案例43处,其中“地理必修1”有12处,[2]“地理必修2”有23处,[3]“地理必修3”有8处,[4]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统观这些案例,其设计特点与类型划分如下。

(一)案例的设计突出启发性、典型性和实践性

选取的案例注重营造启发性情境,注重递进式探究,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递进性,有利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地理必修1”第一章中“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可读性强,有利于学生阐述概念,防止主观臆断。又如“地理必修2”第五章中“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探究一个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变。

鉴于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现实性、广泛性和复杂性,案例的选取具有典型性,以较好地解释和阐述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规律等。如:“地理必修1”第三章中选取案例“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等,均以例证说明“洋流”对流经地区气候的影响。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人教版教材在案例的设计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从身边的实际出发,增强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可从案例的剖析中学到知识和方法,并进一步整理思路,在运用中去巩固、升华。

(二)按照内容,案例分为基本知识类、基本技能类和基本观念类

地理案例的编写方式决不意味着对教学基础知识的弱化,相反,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材中的体现更加实在、实用。例如,人教版教材在论述有关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内容时设计了“副热带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等案例,做到了图文结合,相互印证,循序渐进地提炼、巩固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而不是覆盖知识的方方面面。

地理技能培养既是学科教学特点的要求,也是增强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人教版教材旨在通过案例教学训练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从而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基本技能。

地理案例中隐含着基本观念,这些知识并不是直白地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思考、领悟后逐渐形成。如:“地理必修2”第六章的案例“玛雅文明的消失”,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反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按照功能和呈现方式,案例分为例证性案例、分析性案例和讨论性案例

例证性案例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地描述地理事物,没有主观评价,且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即案例围绕问题来呈现。如教科书中在解释了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过程之后,即附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它不要求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而是给学生建构平台,通过地理事实加深理解,进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新建构的意义,并获得自信心。

分析性案例除客观公正地描述地理事物外,落脚点是评价与分析。这一类型的案例在“地理必修3”中较多见,典型的如:“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研究荒漠化的防治;“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研究森林的开发与利用;等等。通过案例,认识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加强对所学区域的深入探究。

讨论性案例一般出现在章节之后,它的特点是以大量引发思考,鼓励动脑、动口和体验探究价值的案例分析,注重训练学生通过表达形成地理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如“珠江三角洲影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德国鲁尔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的比较、“美国‘硅谷’”与北京中关村的比较等。讨论性案例不预设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三、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与方法

地理案例教学是本轮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为了运用得当,有必要了解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与方法。

(一)目标明确,主题鲜明

地理案例是为开展案例教学服务的,地理案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教师教学决策的智慧和水平。在总体目标统领下,还要针对一个个案例的具体目标,或考虑教学策略,或考虑学习行为。如果主题不明确,就无法做到居高临下驾驭案例,无法做到运用自如、跳出案例看案例,必然会使案例教学进入追求“琐碎”和“细枝末节”的胡同里,失去案例教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只有把案例置于地理教学的“基本层面”直至课程改革的“更高层面”的架构下来观察、取舍、使用,才能使案例的教学得到提升。

(二)联系实际,突出专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紧紧围绕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发展等核心问题,采用以“发展能力”为主线的案例学习策略。因此,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联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家乡的地理实际出发。例如,城市学生可利用“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的案例关注当地工业生产新工艺、新技术及节能减排的实例;农村学生可利用“生物循环与自然地理环境”等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关注当地环境的变化。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对学生要有突破点,即培养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形成善于探究的地理素养。

(三)信息适量,加工精细

教科书中的案例虽然经过教材编写专家们的精挑细选,但相对于浩如烟海的文化积淀和地理素材,教材上的案例终究只是微小的一部分。如果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那么案例更是例子中的例子。地理案例教学要发挥引导、启发的作用,借鉴、运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来支持教学。从系统性来说,教师应当在专家的引领下,参与到案例编制过程中去,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引导学生走进案例,使专家、教师、学生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形成师生共同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编制地理案例的过程,就是研究地理案例教学现象的过程。

四、地理教学中案例的处理与尝试

实践证明,地理案例是愈教愈有兴趣、愈学愈有感悟,但部分教师对案例的处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分析,以便进行有益的探讨。

当前地理案例教学中的不足,可以集中概括为“三重三轻”。一是重教材主干,轻地理案例。有的教师在使用新课标教材施教时还是想方设法从教材中挖主干内容,把地理案例视为“边角料”弃之不用,或走过场了事。二是重现成案例,轻资源挖掘。有的教师只把教材现成案例当作范例,缺乏案例资源的深度挖掘、广泛搜集和系统整理。三是重案例讲述,轻学生参与。有的教师放不开手脚,认为案例教学会导致课堂教学盲动,秩序混乱,担心学生知识储备的有限,会影响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于是放弃参与式学习,新瓶装旧酒,对待教材上的案例仍然采用讲授方法。

地理教学中对案例的处理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而应依据每一案例的个性特征,灵活处理,有的放矢。

教科书中案例显现的位置与教学要灵活处理。例如,人教版教材“地理必修1”中12个案例中有9个穿插在教学内容之间,“地理必修2”的23个案例中有10个放在内容之后,“地理必修3”中的8个案例则以“节”的形式出现。这不仅涉及案例教学是穿插进行或是后置进行的问题,还涉及案例教学的分解与对应。如果由教材中的案例出处决定案例教学的时间和方式,那就犯了教学之大忌,因为雷同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只有“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才能真正领略到案例的妙处。有的案例趣味性强,可以前置,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有的案例围绕重点、难点,可以根据教学进程穿插进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案例侧重归纳概括,可以平移至本节教学内容之后,替代课堂小结,等等。

对案例妙味和境界的体验及领悟,莫过于学生的亲身实践。如果说教材中案例的学习能把教材“由厚变薄”,那么挖掘案例的学习则能把教材“由薄变厚”。如“地理必修3”中“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内容分为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四个板块。在完整地理解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就可按照能力培养的预定轨道让学生以本节内容为例,自己去设计、分析同类案例。但要注意的是,学生参与地理案例的研讨不能要求“高(起点过高)、大(题目过大)、全(要点齐全)”。

地理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四点:一是学生对案例有兴趣;二是学生有能力把握和驾驭案例;三是给案例教学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四是不断提升案例的研究价值。

面对案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是当前地理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现实问题,研究、优化案例教学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需要我们善于学习、加强交流,更重要的是要勇于实践、勤于思考,走出一条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课改之路。收稿日期:2008-09-03;修回日期:2008-11-12 【参考文献】

篇3: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试教中的困惑

对于一节课来说良好的“导语”, 或使学生感到新、奇, 对新课产生兴趣, 从而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之中;或使新知识化抽象为形象, 学生易于接受, 教学效果显著。对于一本教材, 例如高中地理教材的“导语”, 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并使用恰当的方法学习地理, 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则有更加积极的意义。由于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在“导语”的设置方面从在很大的差异, 所以就成为使用新课标地理教材的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这里根据对地理课程标准以及四种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的研究, 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就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关于“导语”的教学问题提一些建议。

1.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中“导语”设置的差异

四套教材中, 湘教版与鲁教版教材都设置了“导语”, 均在必修Ⅰ的开篇。其中, 湘教版的“导语”题目是《走进地理学》, 从初中地理开始, 分别从“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怎么做”三个内容比较全面的介绍了地理学, 最后还以“学好地理学将使你终身收益”为结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鲁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则比较简单, 直接采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李吉均教授的一篇文章《学好地理, 培养科学发展观》作为开篇, 在介绍高中地理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强调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 从而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可是人教版和中图版的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则没有设置“导语”部分, 直接开门见山进入到相关章节的学习中。

2. 高中地理课是否该设置并进行“导语”教学的争论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是否该设置“导语”、在具体的教学活动是否该重视“导语”的教学, 很多老师有不同的意见和主张。

第一种观点认为, 高中地理教材以及教学活动中没有必要重视“导语”的教学。高中学生并非第一次学习地理, “导语”不过是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和高中地理的学科体系, 这些对于高中生来说不会起到吸引学生兴趣的作用。

第二种观点具有很明显的应试教育特色, 认为应该在教材中设置“导语”但是没有必要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导语”的教学, 因为关于“导语”的内容考试不考, 但是作为对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入门, 应该设置并实施简单的教学, 或者认为有无“导语”教学活动无关紧要。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导语”教学非常重要, 是引领学生正确学习地理、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必须要认真对待。

3.“导语”设置及教学的必要性

教材的“导语”在教材中的作用主要是介绍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学科体系、说明教材的编写特点, 同时对学生来说还是引导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标地理教材的“导语”无论是从初中、高中地理知识内容体系出发, 还是从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来说都是有必要设置并进行认真教学。

首先, 从学生角度来说, 初中地理的教学在我国, 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被忽视, 甚至有些农村中学干脆就不开设地理课, 加上现在中学生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信息来源非常多样, 初中地理知识学生基本上有所接触但是掌握的又似是而非, 于是学生就认为地理“很简单”、“没有啥可学的”、“学了用途也不大”等等的错误认识。而高中地理由于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进入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后, 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地理, 基于这种现实, “导语”必须要设置并进行认真的教学。

其次, 从知识体系来说, 初中地理侧重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而高中地理则侧重于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的学习;初中地理是基础, 高中则是基础之上的升华。从学习方法上来说, 初中地理学习重点在于实现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 能够发现地理问题, 而高中地理学习重点在于学生运用地理知识与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实现初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与学习方法的顺利过渡, 就必须设置“导语”并进行相关教学。

第三, 从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来说, 先于学习内容呈现的一种引导材料作用在于把新的学习内容融入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 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衔接。在这里教材“导语”恰好发挥的就是“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即用一种平稳过渡的方式引导学生由初中地理的学习进入高中地理的学习。设置“导语”并进行教学, 实际上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过程从学习的心理上提供铺垫。

4.“导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鉴于上述理由, 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起始阶段, 教师就应该将“导语”教学认真、高效地付诸于实践。通过“导语”教学, 要实现改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错误认识、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实践地理学习方法的转化。根据四种版本教材的差异, 关于“导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可以由下述两种方案。

方案一:基于教材进行“导语”教学

湘教版教材和鲁教版教材都设置了相应的“导语”, 基于教材中设置的“导语”进行相关的教学。但必须要注意:教师不能够机械的把“导语”中作为一节课的内容来教学, 应该在“导语”内容的基础上丰富充实相关内容, 本着让学生熟悉高中地理知识体系、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原则设计并实施教学。

方案二:教师自主设计“导语”并教学

该种方案主要是针对人教版教材和中图版教材, 当然鲁教版和湘教版教材也可以不使用教材中设置的“导语”, 由教师自己根据教学实践与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并结合学生开始学习高中地理的这个契机, 仍然本着让学生熟悉高中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原则,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篇4: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试教中的困惑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

随着高中地理课改实验的深入,广大地理教师对新课标内涵的理解及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广大地理教师的共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科学、高效地使用教材,恰当处理好“用”与“教”的关系,已成为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科学理解课改精神实质,正确认识教材的真正作用

课改的目的是构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一本”,为打破“教师教教材,学生背教材,考试考教材”的教学模式铺平了道路。地理专业人士指出:地理教材是“学”的材料,而不是“教”的材料;地理教材不是教学的依据,更不是考试依据。如何正确领会这种观点,准确把握“学”的材料与“教”的材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正确处理教材非教学依据与学生依据教材学习等方面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课改的效果。因此,不能因为实施新课程,放松对教材的研究。我们应旗帜鲜明地表示:新课程不唯教材,但不能抛弃教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蓝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是联系课标的纽带,是实现课程标准的桥梁。

二、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极力张显新教材潜能

1.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

教材的编写都以课标为准绳,但由于编写教材的各个专家对于课标的理解、对同一内容所用呈现方式、围绕某原理所选案例材料等方面的差异,使每套教材各具特色、各有优势。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吸取各版本教材的优点,对知识内容呈现方式进行重组,实现教学效益最优化。例如:有关气候类型的判断,教材以单元活动方式作了专题介绍,且叙述简练、层次清晰、通俗易懂、操作性强。例如,教材中有关“晨昏线”的知识是以阅读方式,置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鉴于该知识点对于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从教学顺序来看,可提前到“地球自转”部分;从教学要求来看,对于参考的学生,可适当增加难度,介绍晨昏线图的判读技巧。必需注意的是,各种呈现方式都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应灵活整合、融会贯通。

2.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

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内容呈现方式的确定,都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总之,教师不能以“精彩的演讲”赢得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还表现在评价方法的变化上。一方面,应从三个维度出发,以多种方式评价;另一方面,应牢牢把握评价的目的,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建立自信。

3.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降低对教师的要求。相反,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设计组织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调动学生激情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1)难度把握适度,选择恰当内容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有效控制教学进度。“活动”与“探究”等呈现方式,是新课程配套教材的重要特色,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其内容的层次性和选择性。

(2)根据实际情况变更教学顺序

课标给出的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宏观框架、必学内容和学习标准,在此基础上编写的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如,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理及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的内容,课标置于必修2中,但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将这部分内容放在必修3中,置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前讲解,效果更好,教学中可灵活调整。

(3)质疑教材和完善教材

尽管参加教材编写的多为长期从事教材研究的专家、高校教师、省市教研员及少数中学一线骨干教师,但由于种种原因,教材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大胆质疑教材、充实完善教材。如,人教版第一章第二节中的活动设计: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地表不同纬度获得的热量差异,要求对照图1.8和图1.9,回答有关问题。但所给的图1.8却是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图,而图上所注的图名为:一年内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示意图,也未注明大气上界,结果给教学造成了混乱。为了充分阐述地理原理、规律,教材中列举有大量素材,但一个素材只代表一个地域的情况,我国幅员辽阔,沿海与大陆、南方与北方、农村与城市差异明显,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地运用当地自然、人文素材及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素材,取代教材中的相应内容,形成在课标框架下的最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例如,课标要求的“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教材中考虑到全国自然灾害中洪灾发生频率高、危害性大的特征,选择以洪灾为例,但是对于西北内陆地区来说,则可以干旱为例。但不管以哪种灾害为例,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认识灾害的危害,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4.充分用好教材预留空间

新课标关于教科书的编写建议,要求教学内容的组织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空间。目前的实验教材直接通过在正文中插入“活动”及“读图思考”来体现。如:人教版“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教材提供了认识北大西洋暧流规模大、影响范围广、程度深,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增温作用的知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巧妙地运用案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根据案例归纳出一般的地理原理和规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地理卷.北京工大出版社,2004.

[2]雷维运.中学地理教程.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陈芸先.例说新课标:中学地理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4]徐州名师编写组.新课标:高中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篇5: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试教中的困惑

一、重视对新教材结构体系设置的研究

研究新教材设置的结构体系是为了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贯彻与落实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新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从而为新课程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保障。

结合高中新课改的总体理念和目标——让每一位高中学生实现在共同基础上的有个性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会交流与合作等要求, 高中地理课标把“培养必备的地理素养,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等”作为新指导理念和目标。为此, 地理新课标教材在基本继承原有大纲教材的基础上, 无论从体系的设置还是在内容的构建上都有大量的调整和修改。作为教学课程资源的第一开发和被开发者, 教师首先应该重视对新课标教材资源的深入研究与挖掘。

那么, 从哪些方面着手研究与挖掘呢?首先, 认真研究相关的系统理论知识, 尤其是相关科目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起码要做到“心中有底”。其次, 细心研读新教材文本 (包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与知名度较高的教辅资料等) , 特别是能够把新旧两种教材 (如果条件许可最好能找到相关课程不同版本的教材) 在认真对比的过程中寻找新教材体系设置上的变化, 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去细心揣摸新教材在体系和内容设置上变化的合理性。再次, 有重点地研读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相关专题性论著, 对于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活动, 尽可能多地聆听课改专家的现身说法当然也十分必要。

总之, 对新教材设置的结构体系的研究有助于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松紧尺度, 做到教学方法灵活而有效、教学形式开放而多样, 从而更好地发挥新课标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理念, 全面实现新课标要求下的各种教学目标。

二、重视对新教材文本内容的深入挖掘

对教材文本内容的深入挖掘 (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可作为研究参考) 是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必须做到的基本工作之一。进一步深入挖掘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文本知识, 主要是指要重视研究并深入掌握对新课程标准教材中以文字形式展现出的教学内容知识, 以及教材编写者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所反映出的编写主旨思路和对教学目标要求的语言表达形式。这将有助于从教材文本中寻找到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和重点, 发现相关技能的主要训练方面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导向等;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的各种探究性问题的发现, 并通过课堂上对学生的考查而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及实际运用程度, 从而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求尽量逐字逐句地推敲字、句、段及其之间的关系, 以及叙述方式的合理性与文本之外的编者在组织这些文本过程中的意图。如果条件许可, 可以借助相关内容的不同版本教材进行文本对比, 甚至借鉴、选择其他版本更加精炼、合理的内容及表达方式而引进自己所用版本教材的教学当中。或者在坚持基本教学标准要求的前提下, 按照教学需要由自己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以便于更好、更有效地为教学实践过程服务。总之, 对教材文本内容的深入研究和挖掘是为了充分发挥教材仅仅作为实现相关教学任务主要载体之一的作用而存在的价值, 却不再把教材文本当作教学活动开展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相关技能水平的唯一权威性工具而决不敢“越雷池一步”地加以盲目膜拜。

三、重视对新教材各种学习活动的合理利用

学习性“活动”作为教材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新课标关于“实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理念的突出表现之一。其数量的增加和位置的灵活是新课标教材设置中的突出亮点之一。在高中新课标教材《地理·必修1》中, 教学“活动”竟达70余处之多, 具体分配如下表:

这些教学“活动”的总体特点是: (1) 形式多样——它们大体上分为两类:即需要动手做的实践性活动和需要用脑想的思辨性活动, 从而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训练; (2) 可操作性强——它们针对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利用价值, 并且是对新教材文本内容的有力补充; (3) 紧扣新课程教学主题——大量“活动”的设置有利于及时巩固教材主要文本内容知识, 及时了解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及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开对学生相关内容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性训练, 并且在“活动”中使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快乐, 从而更好地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具体实施中, 应当重视学生原有地理基础知识学习的情况, 给予恰当筛选;视教学内容的时间安排情况而进行合理调整;分析地理课程资源现状, 不断联系实际而开发新的“活动”型案例。总之, 只要有利于新课程教学内容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服务的各种方法和形式都可以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重视对新教材插图的充分利用

“无图不成课”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色, 使用地图是进行地理课程教学的优势, “无图不成题”也是近几年来地理高考中的一大亮点。可见,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

仅就高中新课标教材《地理·必修1》而言, 共约120幅插图。其功能也各不相同, 主要是就内容讲解和课堂活动的开展而设置的。使用基本方法是:带着问题去读图、用图, 并在地图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会并掌握一些基本图形的阅读方法和绘制技巧, 使新教材插图发挥出其真正的教学功效。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虽然探讨很多, 其实践的经验与成果也层出不穷, 但笔者认为:新课程目标下, 最基本的还是更应该重视对新课标教材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若就高中新课标教材《地理.必修1》而言, 主要包括:对新教材结构体系设置的研究, 对新教材文本内容的深入挖掘, 对新教材各种学习活动的合理利用以及对新教材插图的充分利用。这是实现新课标关于倡导“学生有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会交流与合作”的教学理念和实现高中新课程教育目标的基础与关键。

关键词:重视,新课标,教材资源

参考文献

[1]林培英, 马贺山.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丛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0.

篇6: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试教中的困惑

【关键词】高中地理 “导语”教学 实施

兴趣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基本动力,因此,想要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导语”教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地理课程开始教学之前,好的“导语”能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详细的概括,换种说法就是能够表达出本节课的中心思想,因此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导语”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刻,这种教学方法也有着很明显的教学成果,对提升教学效率也有着很大的帮助。接下来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研究。

一、“导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学生的基本需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初中地理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也正是因为简单因此在很多学校里地理教学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很多农村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地理课,因此我国的中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的还不够全面[1]。因此在上了高中以后,由于对初中地理知识没有扎实的掌握,所以学生在接触到高中地理后就会感觉到非常难,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打击。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地理,通过“导语”教学的设置,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

(二)知识体系发生改变

初中的地理课堂更加重视的是地理知识原理的讲解和对地理基本规律的掌握,也可以说在初中地理更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学习,而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更注重的是在初中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初中的知识进行加深和升华。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在初中的地理学习中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在高中的地理学习中就会显得比较吃力。因此教师想要更好的完成对学生地理知识的过度,就在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开发更适合高中学生的教学方式,在巩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对高中的知识进行渗透,通过“导语”教学的深入,学生将更好地对课堂教学的知识有着更深刻的理解[2]。

二、“导语”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一)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导语”教学

在新课改提出以后,我国的湘教版和鲁教版的教材都增加了“导语”环节,通过教材中对“导语”的设置,看的出“导语”教学在高中每个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虽然“导语”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發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也不能为了更好的利用“导语”,将其作为一节课程进行讲解。因为“导语”是对课程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教师如果当成一节课来讲的话,不仅学生不能学习到更全面的知识,同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会忽略教学中的很多重点内容,不利于课堂的教学。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导语”,在“导语”讲解的基础上对课堂的内容进行深入和开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堂课的内容。

(二)教师对“导语”进行设计并更好的融入到教学当中

有时候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适当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因此有的时候教材中的“导语”并不适合每节课的教学。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自行对“导语”进行设计,让“导语”内容更加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也将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步,同时学生也能更好地掌握高中的地理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遵循一个原则,就是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强的自信,通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导语”的设计和教学,学生也能更好地抓住课堂中的教学重点,对今后的地里学习也有更大的帮助作用[3]。

除了上述两种教学方式之外,教师也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方式,只要能对学生学习地理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并在合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成绩,那么就能在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高中地理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导语”教学的深入和推广给我国的地理教学带来了更大的帮助作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的利用“导语”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地理教学中,不断开发更好的教学方式,促进我国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树德,刘大华.高中新课标地理教材的"导语"教学与实施[J].才智,2011,35(29):143.

[2]张波.浅谈高中地理教学的导语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27):81-81,82.

[3]吕文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语设计[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18(4):168.

上一篇:无砟轨道施工设计目录及开题报告下一篇:中西方婚姻文化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