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研读及新课标学习

2024-06-17

教材研读及新课标学习(精选7篇)

篇1:教材研读及新课标学习

初中生物新课标及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13——2014学第一学期)

本次参加学校组织的生物新课标及新教材培训,经过老师们两周的新课程培训及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结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重新学习和认真总结,本人感触颇深,具体心得总结如下:

1、理解新课标的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2)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3)倡导探究性学习。

2、新课标凸显核心概念:

生物新课标有四十七个核心概念。“突出核心概念”是为了帮助学生用重要概念构建起一个知识框架,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一些事实性知识有条理存储在这个框架中,又可以为日后接受和建立新的科学概念提供平台。由此可见,“突出重要概念”是为了帮助学生利用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内存联系形成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关注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发展性认识,保障了生物学知识在认识层次、范围深度上的连续性,体现了生物的科学性和发展性。

3、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主体的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演讲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师应该转变生物教学理念,加强生物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适应新教材能力,才能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学习的激烈争论分析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了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

4、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探究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已是势在必行。新课标和新教材注重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特别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就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培养的过程。新课标的第一个内容就是科学探究,首先向科学家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基本要求,接着尝试探究水温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在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让学生科学探究的五个步骤内容,并知道怎样设计对照实验,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长期不断的积累,学生的探究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在以后探究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并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手段获得证据和事实。学生通过探究来体验人们获取科学知识与认识世界的过程。由于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和操作,书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因此,在探究实验中突出学生的思维方法,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

5、重视课堂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

现在的课堂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学习,都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至用,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比如在学习“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时:球场上的运动员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外界获取信息的? 眼球的附属结构分别对眼球的具有什么作用?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传染性眼病?这样预防这些传染性眼病?小孩翻“白眼” “白眼”是眼球的什么结构呢?光线强时瞳孔怎么变化?光线弱时瞳孔怎么变化?黑眼睛和蓝眼睛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外界一束光线在到达视网膜前,必须经过哪些结构?等等问题,学生平时经常遇到的困惑问题,在课堂上经过讨论、争论、在老师帮助解决了,学生的那种成就感溢于言表。

6、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

以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学习结果的评价,不注意过程的评价,不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过程要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评价,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重视检测学生的知识目标达成,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档案夹”的形式记录形式的发展,肯定学生的点点滴滴成绩,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

7、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学校教学设备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包括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良种站、养殖场等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充分重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包括各种生物教学软件、网络上的生物科学教育资源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让学生产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新课改教师要先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认真努力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出更加光彩夺目的人生。

篇2:教材研读及新课标学习

灵宝市五中

张剑茹

本次有幸参加生物培训,经过老师们几天的新课程培训及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结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重新学习和认真总结,本人感触颇深,具体心得总结如下:

一、对于新课标的认识

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

新课标和新教材注重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例如“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实验,通过分组做发豆芽的实验,再分组讲出由学生自己归纳的关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温度。在做发豆芽的实验的同时,请学生注意观察自己发的豆子有多少发了芽,又有多少不发芽,同时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通过探究实验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培养了操作技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和新教材强调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把握知识系统内部的关联和转化,促进知识、技能、思维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以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生物学教学要求大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和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加强生物学实验教学,积极采用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生物学和信息技术整合,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互动起来。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新课标和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的精神。

3、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主体的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演讲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例如:《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一节进行到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因素时,一名学生问到:“老师,我认为种子的萌发一定要土壤,因为我见过农民种小麦、玉米、黄豆等种子时,都是把种子埋入土壤里,种子才能萌发出来? ”我认为种子萌发不一定需要土壤,因为我妈妈生黄豆菜时,是把种子捂在被子下的潮湿的脸盆里。“另一名学生紧接着辩解到。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学生的疑问中产生了。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解决了有争议的问题。在新课程课堂上象上述这种针锋相对的提问情况经常出现,老师趁机发动全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这样开始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激烈的争论分析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了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求把实验到落到实处

实验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也是新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验材料、用具等发动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的过程,分析辨别的过程。

5、重视课堂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

现在的课堂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学习,都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至用吗,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比如:在播种种子之前为什么要浇地、翻地?为什么每个品种都有它固定的播种季节?为什么在小麦的”扬花期"遇到阴雨天会减产?移栽树苗时为什么要多带些土坨?为什么在小麦即将成熟时下一场雨也会造成减产?贮藏粮食时,为什么要晒干?为什么新疆的哈蜜瓜格外香甜等等问题,学生平时经常遇到的困惑问题,在课堂上经过讨论、争论、在老师帮助解决了,学生的那种成就感溢于言表。

二、对于新教材的认识

新教材的内容与时俱进,图文并茂,精选了一些反映生命科学最新进展并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等息息相关的内容,尽可能精简课堂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1、内容上的变化

把一些与现在的学生关系不大的、内容较难的、学生理解起来吃力的部分内容删去。如:七年级上册就删去了《计划生育》、《人粪尿的处理》、《空气质量与健康》等三节的内容;较难理解的原子知识也删去了;而与遗传有关的基因、染色体、DNA等移到了八年级上册;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合并为一节内容;某些章节的题目也发生了改变,重点突出了对概念的理解;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整合,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学生容易接受,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形式上的变化

篇3:研读课标教材提高课堂效益

一、现状与原因

1.知识体系不了解, 不熟悉教材

我县大多学校由于教师紧缺、教师工作岗位变动频繁、教师任课逐级聘任等原因, 致使教师任教年级及科目没有连续性, 因此教师不能系统掌握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另外, 也因教师工作繁忙, 备课、上课、改本和各种检查、安全工作、营养餐、寄宿制等诸多事务, 教师没时间认真看课标读教材, 即使读教材也只限于教哪一个年级就只了解这一个年级教材内容, 不了解前后年级的知识结构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如数学毕业考试中一道填空题:在装有红球、蓝球、黄球各5个的盒子里, 任意摸两次, 摸出蓝球的可能性有多大?考试结束后, 无意间听到几位六年级数学任课教师的谈话, 说这道题学生没学习过。评卷结束, 我查看了全县数学95分以上126名学生的试卷, 有98名学生答案不正确。究其原因, 是多数学校六年级任课教师实行把关制, 复习阶段没认真研读课标, 也没认真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进行梳理复习。

2.备课不认真, 教学效益不高

我县中小学实施集体备课制度, 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 有的学校实行单元集体备课, 教师写个性化教案;有的学校实行课时备课。集体备课充分发挥了教师的集体智慧, 较好地体现了资源共享。但由于学校地域分散, 议课时间与上课时间间隔较长, 主备教师备课内容相对集中;学校对教案使用及上课监控不到位等因素, 一部分教师仅仅限于集体议课时听听, 上课时不再备课, 上课随意性大, 课堂教学效益不高。我到学校听过的一节数学课“比和比的应用”, 教师先讲了“比的意义”, 接着讲“比的写法、读法”, 再讲“比的各部分名称”, 接下来应该讲“怎样求比值”, 但教师没有讲, 最后讲“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然后布置学生做题: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 小敏买了6本, 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 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 ∶ ( ) ?比值是 ( ) ?用去的钱数之比是 ( ) ∶ ( ) , 比值是 ( ) ?结果3分钟、5分钟、8分钟过去了, 两个结果学生都做不出来。这样的教学效益会高吗?

3.课标理解不透, 教材挖掘不深

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的依据, 教材是学生的学习材料, 但书面的内容, 所载信息是有限的。教学中, 教师要在课标的指导下, 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 设计出直观有效的、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 让学生获得方法。如期中考有一道操作题:画出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考试中我到一所学校的考场巡视, 25名学生的一个考场只有4名学生做对, 其余的有一半学生不会做, 有一半是错的。后来无意间听教师说, 教材上旋转的三角形有一条边是与小方格垂直的, 而试题中旋转的三角形的边与小方格没有垂直, 所以学生不会做。试问, 教师是交给学生活的方法还是教死的知识?再如, 我参与学校集体议课时, 有教师问:旧教材是用和、差、积、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 新教材是用天平的原理解方程, 用新教材方法教, 还是用旧教材方法教, 还是两种方法都使用?这些教师都不清楚。

4.管理不到位, 发展不平衡

有的学校制度多、落实少, 领导不深入教学第一线, 不过问教学, 不参与教研, 说的多做的少, 教师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学校、班级间发展不平衡。如2013年全县四年级数学学校平均分最高与最低相差23.17分, 优生率相差50.74个百分点, 及格率相差27.58个百分点;六年级数学学校平均分最高与最低相差18.99分, 优生率相差37.01个百分点, 及格率相差25.99个百分点。

二、对策与建议

1.研读课程标准, 熟悉知识结构

这一轮课改的小学数学教材改变了“繁、难、窄、旧”的现状, 建立了“新、宽、实”的合理的知识体系, 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新课标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可接受性, 将其划分为一、二学段, 隶属于四大学习领域, 涉及十个核心概念。两个学段:1~3年级为第一学段, 4~6年级为第二学段。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十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内容的编排螺旋式推进, 即围绕数学知识单元纵向排列和直线式上升, 编排既注意了其间的衔接关系, 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同时, 与以前相比, 课程内容进一步控制计算的难度与速度;内容安排不设置“应用题”单元, 取消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扩充了“统计与概率”部分的内容, 对第一、第二学段都提出了具体标准;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形式, 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在第二学段里增加了“负数”内容。新教材内容安排具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探究的自由,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2.加强过程管理, 提高课堂效益

课堂过程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针对我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学校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等提出具体要求。要求教师认真备课, 做到先备课后上课, 加大教案使用的监控力度;要求教师认真上课, 领导要按规定的时数进课堂听课;要求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注重有效训练, 及时批改作业, 及时考查及反馈信息, 认真分析评价, 以考促学, 以考促研;平时教导处与学科教研组要对教师的各种常规工作进行定期检查与临时抽查, 发现成功的经验及时推广, 发现问题与不足之处及时指出, 督促整改;以聚焦课堂“五项制度”为契机, 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选择操作性强、效益高的课堂教学模式, 努力在课堂中体现“三维”目标;各学校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过关课、研讨课、示范课”, 打造高效的课堂。

3.掌握学科特点, 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 小学数学课除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外, 还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需要数学, 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做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用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 新课标强调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等都要让学生知道它的来历。如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 可以按照教材中的步骤, 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看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然后再进行推导。按照这种方法教学, 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 学生不但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由来会知道得很清楚, 而且能利用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4.加强学校管理, 提高教师素质

篇4:学习新课标,“活”用新教材

关键词 新课标 新教材 教学

新课程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编写,其逻辑严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识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惧怕。而在新课标的观念下所编写的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只有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材 ,结合我本人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认为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我们教师要学习新课标,把握新教材,“活”用新教材。下面从新教材具有的几个突出的优点着手,进行教学。

一、新教材从学生的身边出发,确实把知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材每一章开始,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引入,体现整章的核心,而每节课开始,也安排生活中的例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学会观察,教育学生记住“处处留心皆学问的信条”。生活中溶液浓度配比问题、储蓄利率问题、工程问题、投币问题等都是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譬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材创设电影院的情境。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先看第几排再看第几号,而有的同学说还要看是几楼(因为有的电影院是两层甚至是多层的)这是每一位同学都很熟悉的,即使平时考试成绩很差的同学也不陌生,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此时教师作适当的鼓励,学生的热情就更高了。并顺势引出,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和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导出新知识,如果将”8排3号“简记作(8,3),那么”3排8号“如何表示呢?(5,6)表示什么含义呢?这样的引入学生学起来不容易混淆,应用不着教师费心的讲解了,只需作适当引导,归纳就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又如,学习旋转知识中,举出生活中钟、车的方向盘等,观察它们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从而导出旋转的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教师点出有的知识虽然抽象但有可直观理解,消除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恐惧心理。

二、每一章节基本上都按排了“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的内容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教师按照教材编排上述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體现教师组织学生主动获取、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教材设计了“想一想”在笔直的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给出定理,而是组织学生展开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因为当铁轨的宽度不一样,那么夹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不一样长了;有的同学则反搏说,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而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也即它们的距离是不变的,要是铁轨宽度不一样,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此时课堂成了学生的辨论台,然而教师作适当引导,题目的前提是在笔直的铁轨上,不用考虑转弯时的变化,学生一点即明。同学们开心的笑了“哦!”,“我早说了吗!”等声一遍,再转入下面的学习就从容多了,也体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知识。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交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学生举出多种多样的例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材的实例多、实物图多

化深奥为浅白,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 传统的数学教材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么深奥的数学呢,它们有用吗?”而现在教材列举了很多实际的例子,不用教师费心说,学生看题或在学的过程中已感知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九年级下册“船有触礁的危险吗”这一节内容,它是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求路线或物高的内容,本是难度大而又枯燥无味的内容,但因其实例,学生生活中会应用到的知识,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再加上美丽的实物图,把学生感官也调动起来了,学的劲就不用说了。而教师也不用把知识“形象化”了才去让学生理解,相对来说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多了。

四、教材课后编排了大量的“读一读”环节,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篇5:研读新课标感悟

伴随新课改而诞生的新课程标准在原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内容的编排和设计,读完之后,有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一、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突显

新课改以来十几年的改革实践,改的不仅是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对教学理念思想的革新。对于语文课程的教授与学习来讲,在过去的语文课堂里,教师更注重知识系统性地传授,在师生关系方面一直是以教师为主体,形成典型的“满堂灌”,学生学习参与程度不高,成为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出来的学生,就像中国人的“哑巴英语”一样,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培养。

也许正是有鉴于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表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在学习情境的创设方面,将原来旧课程标准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更加细化为“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从这些看似简单的内容的改变,我们看到了新课改中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充分重视,甚至达到课程标准的高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调整教学方式,调整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适应新时代、新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变化。

那么,具体教学环境中,我们又该如何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从字面上讲,既然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那么表现在课堂上,学生就应该是主动学习的群体,作为低段的小学生,考虑其年龄特征,学生自身是没有学习主人翁意识的,出于天性使然,他们会非常的好动,自控能力较差,因而这样一种状态下的学习效果不会太理想。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控制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安排,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完全放任不管,这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讲是不现实的。所以,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也可以理解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开放、平等的课堂气氛,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有可能被调动起来,才可能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研读新课标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如果这样的标准落实到实践中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幸而,十几年的课改实践,我们可以看看第一个吃螃蟹的的人怎么做到的。这是新的课堂革命,诞生了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在全国备受瞩目的山东昌乐二中“271”教学模式,就为所有处于困惑中的老师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实验,紧紧围绕学生中心,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愉悦。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的一点就是,任何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都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地区学生群体差异等等,因而课改依然在继续,新课标依然要经受新实践的检验。

二、强调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既包含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祖国优秀思想文化道德的传承,也包含了学生语文水平能力的提高。简而言之,语文是一门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听、说、读、写及综合运用的能力。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重点指出,“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语文。”这一点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意在教会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所以,在我们实习的过程中,所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朗读、说话训练是占有很大比重的,其目的就在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敢于表达。用过去的标准来讲,一个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应该有“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和“一副好口才”。

同样的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读到这些明显突出的地方,我也在想着如何将这些标准或特点准确体现在自己的课堂中。这就回到了最原始的一个问题,最原始的语文课,原生态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对于新课标中语文的课程性质和特点的阐述,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是指“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人文性则说的是“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一种基本特点,我认为不仅仅贯穿于义务教育阶段,还应该贯穿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之中。工具的使用是一种能力,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则是一种人生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教的不仅是如何使用语文工具,更应教会一种学习态度,一种人生态度,教育面向的是长远的未来。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来讲,既要解疑答惑,又要传圣人之道。

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的课程目标都作了详细的分类指导,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根本目的出发,具体设置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中高段为“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模块。这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和操作依据,避免了课堂教学中“无的放矢”、“不知道教什么”的尴尬问题。新课标还规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为教师解读教材提供了具体的角度和突破口。新课标的出台,打破了过去传统语文教学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说到语文课就以为一定是在教室范围内,一个老师,一群学生。而在今天,新课标提倡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就被搬到了教室之外,可利用的资源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成为了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自然之美的好的作文素材。因此,新课标的内容虽然简明,但是背后却蕴含着更多的思考空间。我们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更多的发挥自我能动性和创造性,将新课标用活用好,而不是单一的教条主义。

篇6:研读新课标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研读学习新课标,使我收获很多。下面是我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我的思考

1、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二、我的收获

首先除了坚持参加学校举办的业务学习外,还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自觉学习了解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其次,要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先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确实做到了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然后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班上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设计方案。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给学生时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学会正确评价同伴等。最后积极做好学困生的工作,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做到“真诚、耐心”,允许他们学新知时暂时听不懂,给他们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尽最大限度保护他们学习自尊心和求知兴趣。

篇7:初中地理新课标研读心得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姓名:先 昌 远学号:08100110044)

在金沙县平坝中学顶岗实习的时间,我认真地读了一下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简称课标),颇有感悟。特别是对于地理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以及新课改下地理教师的角色转变,有些体会。新的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个部分,从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到地理教学内容要求、技能、情感的培养等几个方面,构建了中学地理教育的总体框架。《地理新《课标》之新,就在于地理新《课标》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像旧的地理《课标》一样,注重老师知识的讲解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这一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因此, 新《课标》在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 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而不是像过去地理课程所追求的培养地理学科专家那样去确定目标, 因而,新地理课程把学生学习地理从死记硬背、教师满堂灌中解放了出来, 从而让地理教育首先体现“教育”的功能, 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发展, 然后才是用“地理”去“教育”,这才是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

一、对于教材有了新的感受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教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身有用的地理。新课标地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出发,构建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课程。他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联系生活,感悟知识。展开一个地理知识内容,首先考虑学生的生活情境 生活体验,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地理。并应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知识解决大问题。新课程标准还特别注重要使学生具有初步地理素养,爱国意识,全球性认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构建开放式地理教育。

二、对目标有了新的认识

按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今后的教育目标是以指向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生存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初中地理课程应该具有多样性、选择性,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在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关注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对多媒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在这次培训期间,顾晓东老师对于多媒体的熟练运用让人印象及其深刻,特别是引入电子白板的应用,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行动中获取新知。再比如初中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展示各种真实的图片及动画,演示各种天体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等,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这种形象逼真的方式比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解要好得多。

四、对新课程教学标准下教学的感受

初中地理课程由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几个部分组成。涉及地理学基础知识应用,重在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

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在学习中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学习带的走的知识。优化学生作业评价,教学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由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等各种信息转变为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把经典知识的传授和形成经典知识的过程分开讲述转化为在活动设计中,把传授和形成经典知识的两个过程综合在一起呈现。表达方式多样化(图像、案例、阅读),鼓励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案例真实、典型、说明性强,图说的加强,对一些重要概念、原理进行直观化处理,突出案例分析,用案例来诠释、实证、应用理论,用案例作为分析问题的素材,从中归纳出理论。拓展案例分析,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探究或研究性学习的显性和隐性表达:“活动”和“问题研究”的设计,提高教师的“提问”质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开展各种类型的讨论活动,重视动手实验认真分析每一个案例的作用,用活用好。“活动”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案例配合,构成完成的学习单元

四、加强锻炼,提升自己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将舞台还给学生。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上一篇:广播稿四年级范文下一篇:施工处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