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程总结

2024-06-20

心理课程总结(精选12篇)

篇1:心理课程总结

心理与生活

这心理课跟我想的不一样,我原本以为心理学是一门读懂别人心思的科学,亦或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科。然而这些都是片面的,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这更激发了我对心理学的兴趣。

我对心理的兴趣从初中就开始了,当时胆子小,不敢得罪人又想交朋友。所以就要猜别人在想什么。比如如果一个人老是看表就说明他赶时间,如果他老是把手交叉在胸前就代表他缺乏安全感。进入高中后,有一段时间我频繁失眠,于是我就上网查资料,我对心理的认知从简单身体语言进入了对梦认识。我发现睡眠是从做梦开始的,越想睡就越睡不着。我失眠的原因是精神太集中,可能是学习压力过大引起的。

上了大学,我终于有充足的时间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所以选了张老师的心理课,我发现这门课跟我以前接触的不太一样。首先这门课是用英语授课的,当然不是全英文,否则课上一半人要懵了。很多人都认为心理课是教我们如何看透别人的想法,其实不然。这门课更多是解释心理的起源发展,派系分支和研究的内容。换句话说,我们学的只是心理学的框架,其中的细节还是要靠我们日后自己去补充。

张老师上课提得最多的心理学家就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之一就是《梦的解析》。可能是我曾经经历过失眠,我对睡眠方面的题材特别敏感。人每天晚上都要做梦,而且还做七八个。我们能记得的梦往往是最后一个没有做完的梦。奇怪的是,我原本以为睡眠是一个大脑休息的过程,事实恰好相反,在做梦时,大脑是处于活跃状态的。至于为什么,老师提到过一个理论:白天我们不能做或做不到的事,晚上我们在梦中完成,这是心理欲求的一种发泄。我个人是比较赞同这个理论,它正好印证了一句老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只可惜现代医学对大脑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关于梦的产生和原理尚无定论,这些只能等未来的发现了。

还有一位心理专家经常被老师提起,那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他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之后,更高级的需求就会产生。中国传统的佛教,道教提倡我们要控制七情六欲,我就觉得很难做到。我不是对出家人有偏见,当然像六祖慧能大师这种高人做到无欲无求是不难的。我指的是普通人总是有欲望的,而且欲望往往是无穷尽的,“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这个道理。不可否认,欲望是人类进步的内在动力。就从饮食方面来说,人从食不果腹到解决温饱,再到现在的健康饮食。人的饮食水平在提高,需求也在提高。正是印证层次需求理论的正确性。

世事洞明皆学问,每个学科背后都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心理学也不例外。一个学期学到的知识不多,但我知道了如何用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生活中看似微小的细节蕴含着人复杂的内心活动。要想认识世界,先要认识自己,心理学就是提供这样一种途径。

后记:

由于我没有征订教材,本文的内容都是凭着上课的记忆写下来的,如果有错漏的地方请老师指正。感谢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学期有趣的心理课,再见!

作者:Canfeng_L 2016年6月24日

篇2:心理课程总结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展务圣的历史使命。

在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接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言教”楷模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组织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无时无刻不在以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无处不在、不可取代的。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因此,我首先阅读了什么是心理健康、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如何保护学生的心理资源、如何对学生进行一般性的心理辅导等方面的书籍。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学年组教师共同研讨心理健康教育的详细操作方法,并身体力行,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做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二、坚持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科教学为主渠道进行学习方法辅导,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会学习的人轻松舒畅富有成效。进行学习心理辅导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既是当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益的需要也是使学生将来能有效地进行终身学习、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学习心理辅导通过包括学习智能辅导学习方法辅导学习态度、动机、爱好和习惯的辅导防备学生学习疲惫减缓学生考试心理压力等。学习方法不当是学生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应加以辅导。虽然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常能通过摸索把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多数情况下要走一些弯路,而许多学生很难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方法辅导,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

课堂教学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通过学科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求每个学生既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健康制度,又能当好义务宣传员,向社会,家庭,个人传播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养成健康行为,纠正不良习惯。

篇3:心理课程总结

关键词:教育教学,教育心理学,思想教育,应用研究

老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和人类精力资本的开发者, 必需学习有关人类“灵魂”的科学心理学。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相对较亏弱, 发展履历较艰苦, 必要更多的关切、关爱与准确的指导。是以, 请求老师必需把握学生的内心变化规律, 从而更好的开启学生的智力, 优化学生的品德培育, 丰硕与完美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心理学是一门调研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老师必需借助于心理学的理论作为指点, 科学的将心理学运用到教育讲授中去, 培育学生乐观、向上、健全的品德和优秀的心理品质。

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职的学生年纪大多在17、18岁这一期间, 正处于青少年期, 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期间, 反叛心理较强, 也是智力成长的快速期。咱们应该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作为咱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 心理学道理则是指点咱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

在青少年期里, 处于此阶段的学生不管是心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转变, 身心轻易表示两极性, 情感与感情两极性, 对成人闭锁, 对伙伴开放, 叛逆传统, 独树一帜。心理和心理的转变彼此关联、彼此影响, 这个期间是最轻易呈现心理行动和行动非常的期间, 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期间。是以, 掌控好这一特征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教育工作是塑造美好心灵的职业, 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议了老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以是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成长, 老师起首必须有健康的心理程度。并且老师不但要领会学生不懂的常识, 为学生办理他们的学习疑难, 更必要学习把握心理学常识, 实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连系实际情况, 活动心理学常识对学生呈现的难题实时对其进行心理指点。中职学生的环境是非常复杂的, 会出现学习坚苦、反叛、个性强、宣布与家人的干系敌对、同学之间干系不好、与教员的干系不好因家庭及发展环境的影响而致使的心理难题等多种环境。学生轻易发生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品德停滞、品德缺点、作息停滞等心理难题。老师懂的了心理学并实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传承起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 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可见, 老师本身优秀的心理学常识根本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三、教育心理学理论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1. 和学生进行心理沟通, 形成一种和谐愉快、乐观向上的师生关系

在中职教育讲授中, 中职学生的环境是非常复杂的, 他们阔别家人、家庭、来学校念书, 同时正处于青少年期, 会出现学习坚苦、反叛、个性强、宣布与家人的干系敌对、同学之间干系不好、与教员的干系不好因家庭及发展环境的影响而致使的心理难题。他们不管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必要获得关切与爱惜。这时候, 老师就需要应用心理学常识, 传承起心理治疗师的责任, 当真仔细的聆听学生的懊恼, 按照不一样的难题, 有针对性的举行准确的指导和处置, 同时老师要朴拙的关切爱惜学生, 明白学生的内心世界, 变短师生心理上的间隔, 鼓动勉励学生, 不要用言语与行动危险学生的自尊心, 与学生构成一种协调舒畅、乐观向上的师生关系。

2. 把握学生上课心理, 创设一种愉悦的教学氛围, 提高课堂效率

中职学生对学习缺少乐趣, 学习目的不明确, 是以, 会呈现上课注意力不会合, 降低了学习效力。教师应擅长应用心理学的伎俩, 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会合到教学内容上。起首, 老师要连结和控制自己的心态, 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动员课堂气氛。比如要连结朴拙的微笑, 和善的语调, 讲授机智幽默, 把比赛引入到讲堂, 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其次,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多采用多媒体、虚拟仿真、图片动画等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 因其新鲜、有趣、生动、形象,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上述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变厌学为爱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提高了讲堂效力。

3.“罗森塔尔效应”的有力把握

“罗森塔尔效应”也可叫做“老师期望效应”, 所谓老师期望是一种非常大并且潜力实足的教育讲授气力。颠末一段时候, 学生会从老师的行动与脸色中感觉到老师对本身的不信任, 从而会以不正面乃至悲观的立场来看待老师, 这类悲观立场时候长了, 有大概致使学生一点点的谢绝教员的请求。也有些学生的性情是比力内向, 教员的一次立场欠佳, 就会给他留下一些暗影, 就会对学生的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影响。到最后这学生的成就就会和教员预感的同样, 学习成就就会自然而然的降低, 操行也就随之会一点点的变坏。

四、结束语

教育讲授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要想使教育讲授加倍的科学化, 就必须学会若何应用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讲授的角度去调研学生的心理规律, 办理教育讲授中存在的难题。灵活运用教育心理学可以协助老师堆集工作经验, 使教育讲授工作加倍合适学生的心理特点, 提升教育讲授程度, 改良讲授方法, 培养出具备乐观、向上、健全的品德和优秀的心理品质的学生。这是思维教育工作的起点也是思维教育工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学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0.

[2]刘益民.心理学.科学出版社, 2000.3

篇4:谈中专生心理弱点和心理课程教学

[关键词]中专生弱点心理个性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127

有关资料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专生的处境令人担忧,当前职业中专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已经日益明显,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学校学习和生活,不仅给教育者、家长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困扰,阻碍了他们更好的学习发展,甚至影响其未来道路的顺利程度。因此,面对中专生存在的种种陋习、不良现象,作为教育者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注重学习生活引导、学会分析学生问题存在的关键,进而因材施教,悬崖勒马,科学指导,尽到作为教师的责任,促进学生朝良好的方向发展。

一、中专生的状态弱点

1.学习上进心不足

中专大多数都是初中生毕业后因考不上重点高中,与心目中的学习环境失之交臂而被迫选择的,觉得努力了那么久还是进不了高中,对学习产生了失望感,个性变得软弱而多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里条件的限制,家长送读不了高中,但是他们又有心继续学习,不想早早就混入社会为柴米油盐而奔波,最后被迫进中专学校,尽管还是读书学习,但心理产生的失落感与卑微感使他们放不开心情,陷入自己脆弱且矛盾重重的思想负担中无法自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

2.经济基础有限

有部分学生是因为考不上高中又不想工作,恰巧家里有点钱,希望能在中专学校里混个毕业证;有的家长因为常年在外打工赚钱,无法看照孩子,所以对他们的学习采取放羊政策等等。这些学生在学校里都无心学习,反正家长也不怎么管,结果一旦脱离了初中高中的封闭式学习、教师们层层压制的管理后得到释放,更加表现得放纵,没有规矩。

3.自身底子薄弱,学习动力不足

我们知道,现在的中职学校为了扩招,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上都招有学生。学生的个性发展、学历层次、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学习方式等等都不尽相同,再加上学习安排不合理不规范,造成个性发展混乱,相互影响,生活方式差异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等。

二、中专心理课程的教学应注意的几大问题

1.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特点,因材施教

学生心里有落差,开始不相信自己,否定自己,不敢面对现实,逃避现实;在宽松自由的学校环境中开始放任自己,持消极的学习态度,开始在外在的环境中麻痹自己。心理课程中的理论内容要充分结合现实的情景向学生讲解,让他们感同身受,由此一来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会得心应手。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要逐一分析,耐心、详细透彻地向学生讲述这些问题的由来和解决办法,让学生在活跃、热烈的氛围中既学到心理知识,又能针对性地解决自身问题。

2.着重以引导学生树立上进心为主来开展心理教学

针对中专生的具体特点,作为心理学教师,应该抓住问题的关键,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着重点。中专生普遍存在信心不足的情况,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这就严重影响到他们对未来的规划和人生的前行。现在的中专生心理失调、偏常,各种心理障碍都非常明显,成为学习上不小的阻碍,表现在:年龄的参差不齐,学生年龄在14至20岁,处于青少年时期,各生理心理方面还处于成长完善阶段,造就了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拼搏意志

尽管教育上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但中职学校的地位还是没有提高。在世俗的眼光里,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小混混、不学无术、是“扶不起的阿斗”,这极易给学生在意识里形成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就算毕业后也是干最苦最累的活替别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习积极性,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社会上和网络上一些书籍杂志、电视电影传播的错误观点,一些反面人物形象的错误引导,贬低中职学校的形象,诋毁中专生的学习活动等等,潜移默化传播消极的思想,给学生带来了困扰。

中职生心理问题表现多种多样,比较复杂,职校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如果教育得当必是改变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主力军。面对中职生的种种心理问题,教育者要积极面对,从问题源头上把关分析,进而给予正确的方法改正,培养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积极应对未来,家长和广大群众也要持积极的观点看待,支持中职教育。要重视中职生的心理教育,科学实践,积极探索,狠抓落实,努力开拓心理教育新境界,把职校生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龙立荣.心理学问卷调查中常见的几类问题分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4).

[2]李西彩,陈兰萍.心理学规律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中国教师,2008(S1).

[3]徐晓虹,徐方.运用心理学规律 加强学法指导[J].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篇5:心理学课程总结

时光飞逝,一个学期的心理学课程已经结束。课程虽然已经学完,但从课堂里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却让我获益匪浅。在这一学期的我慢慢了解到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过程,心理学的本质及作用,还有影响心理的各方面因素。所以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自己进行一次人生规划,以促进以后自己更好的发展。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宇宙间最复杂的一种现象。心理活动现象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心理过程;二,个性心理特征;三,个性心理倾向。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和想象),感情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个性心理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和人生观。虽然现在的心理学有很多派别,但归根到底就是希望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自己的心理还不算健康,感觉自己比较胆怯,不敢在人前说话,还有比较懒惰,许多事情都是要等到最后一刻才去完成。所以我想对自己做出一些改变,以更还的适应社会。

健康的心理能够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当我们进入大学时就是一个小社会,我们需要在这里经过充分的锻炼。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适应社会。刚进入大学时候就听说学校有各种社团,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我也参加了一些社团,发现大家都非常的积极,活泼开朗,而我却不行太能融入其中,我渐渐的发现自己不敢在人前说话,心理有一种恐惧感,人少的时候还好点,如果在公众场合这种恐惧感很严重。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脑本身不能产生心理,只是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只有在客观现实的作用下才产生心理。所以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另外,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狼孩的事例充分说明狼孩虽然有人类的大脑,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却是很低的,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发育过程脱离了人类社会。心理又是在不断发展的,动物也有心理,但发展水平较低,人的心理已发展到高级水平。这种心理已进入意识的范畴。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不同,首先,人的心理不是机械的反映客观现实,而是一种能动的、变化着的过程;其次,心理反映总是由外部作用通过内部特点折射形成的。因此,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完全相同;第三,人的心理不仅受生物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社会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均影响着人的心理。所以心理的因素并不完全是天生的,通过后天的努力也是可以改变的的。相信只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一定会取得成功。所以我想从一些方面来做出改变,来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

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同。如果把个人的名利地位和物质利益看得太重,可能会出现不安全感。当这些受到危险时,就会恐惧万分,难以自持。所以我要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要具有大无畏的精神,那样才能够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2)尽量让自己回想快乐的事情,回想美好的时光,回避可怕的场景,碰上能引起恐惧的景物时,要尽量避开或者排除,缓和自己的心情,让自己拥有一个快乐的心情。

(3)习惯可怕的情景。对所惧怕的事物要敢于去碰他,接触他,对那些景物习惯了。知道他“不过如此“也就不怕了。就拿上台发言来说吧,我就不敢发言,一到讲台上就脑袋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了,所以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多加强自己这方面的训练,抓住每一次机会,可能刚开始会比较困难一点,但我想如果我坚持下来,应该会慢慢习惯的。习惯之后,也就不会出现前面的情况了。

(4)学习有关知识。人对有些景物产生恐惧心理是与缺乏这方面知识,不明白其中道理有关,如打雷、闪电。当自己知道这是自然界正常现象时,于是自然中恐惧情绪就会缓解。这些现在自己还是有点怕,虽然了解一些。但是我会克服的。

(5)强化训练直接动作。自己主动积极的去接触恐惧的东西达到消除恐惧的方法,我会强迫自己做一些以前不愿意做的事,慢慢发现自己不会像以前那样怕了,这些都是在一步步的进步,我也为自己感到高兴。

除了恐惧自己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做是不够积极,总是会拖拉,不能及时的完成,总要拖到最后一刻,对此我也为自己制定了改变的计划。

如下:

(一)、培养自己的积极情绪,使自己学会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

自己学习理智、转移、幽默、宣泄、升华、自控等调控情绪的方法;为自己创设产生积极情绪的情境,如积极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等。要学会自我鼓励,让自己有“主角”的感觉,能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做成功一件事时,自我表扬一下,调动自己的积极情绪,减少拖延行为的发生。

(二)、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增强学习和工作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培养自己顽强的意志力有助于抑制消极情绪,抑制拖延行为、促进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制定严密的学习计划能有效地提高时间利用率,减少拖延行为尤其是第一类拖延行为的发生,而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没有顽强的意志是不行的。所以制定计划应紧密结自身情况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可从短期计划入手,按时间和任务制定双向计划,并每天检查完成情况。每天能顺利地完成计划可以随时地体会到成就感,并对以后的活动有暗示作用,从而逐渐地减少拖延行为。

篇6:心理校本课程实施总结

一、课程开发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根据《决定》的精神,教育部于1999年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全国的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要求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为贯彻以上精神,自2002年开始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从开始的面向部分学生的个别辅导逐步转向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团体辅导。“倡导以人为本,以班级为核心,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模式”的理念正逐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其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重要的一环。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团体辅导,利用班级团体的动力,增强学生努力塑造和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自觉性。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具体目标:

1、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对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发挥个人生活经历和自我调节的关键性作用;

4、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课程内容

共有六大主题,十节课程。

六大主题: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异性交往,学习辅导,情绪辅导,生涯规划。

十节课程具体是:

1、个性的底色——气质

2、我是谁——高中生自我意识辅导

3、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4、心灵之间架桥梁——学会沟通

5、雨季,我们携手共进

6、钟表•发条•指针

7、科学管理你的时间

8、做情绪的主人

9、快乐我懂的

10、把握现在,成就未来

四、课程特色

1、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并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诸如学习、交往、情绪调适、理想抱负等。学生只有经过自我探索,都会获得经验,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2、强调体验和感悟。

通过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一定的氛围,让学生从体验中获得有意义的东西,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成长。

3、以互助、自助为机制。

每节课都依据学生一定的心理需求制定主题和目标,这样在学生中容易形成共识,学生乐于接受,学生作为集体的一员,在活动中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这种互助可以增进学生对自信自尊的体验,从而达到自助。

五、实施效果 深受学生欢迎,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有所增强。在遇到心理困扰的时候自助和寻求他助的意识明显增强。

六、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思考。

1、如何更好地适切每一个孩子?虽然本课程是依据学校的实际,为本校学生“量身定做”的,但如何做到适切每一个孩子,使每个孩子都获得较大较快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在实施过程当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预期的教育效果没有达到或者学生的问题教师没有估计到

等等,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实施当中应当借鉴,以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教师的专业水平要继续提高。虽说学生是主体,但是一堂好的心理课,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有较好的心理素养,有较强的人格魅力,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

篇7:积极心理学课程总结

在暑假就已经大致看了下哈佛公开课里最受欢迎也是,哈佛选修人数最多的课程——幸福课。翻译成中文,也就是这学期上的这门课,名字叫积极心理学。一开始听这门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很好奇,这到底是怎么样一门课,只不过潜意识的觉得是这是一门教我们“如何去寻找幸福的感觉”的课。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一个喜悦的体验过程,但却不是一般快感喜悦。幸福的感觉是一个过程,贯穿整个前后。书中把幸福定义为“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幸福就是,当你设定一个目标,你在奋斗的时候感觉快乐,你实现目标的时候也感觉快乐。目标是有意义的,书中的意义为两种,一种是自我完善、一种是自我实现。书中的快乐是过程中的快乐,是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中的快乐。幸福的感觉就是过程和结局双赢的快乐。

幸福的意义。追寻幸福有什么意义?幸福感应该是人生的意义。很久以来我就觉得,人生的意义就是自我完善,这个想法注重了结果,但却没体验到过程。“幸福感的追寻是人生的意义”这个命题高于我以前的认识。别忙忙碌碌为了一个目标又一个目标,只求体验到目标成功后的一霎那喜悦,然后又重归虚无。要体验过程,体验当中的快乐。引申过来就是,你忙碌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拥抱生活,体验生活,才能获取幸福。

任何教人生智慧或者为人处事的课程或者是书籍,看上去大多废话。大多外国人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理论化,弄得大家都不懂。但是其研究出来的有一点好处就是人们能在废话堆中发现一些金子,金子数量根据书或者老师的质量而定。如果某些人觉得某些是金子,又有另一些人发现了心目中的宝石,那这样的课就算值得一听了。照这个标准,积极心理学应该是这样一门课

看了《幸福的方法》这本书,作者很可爱。看过很多书想过很多东西,但当众讲起自己如此熟稔的东西还是有点小腼腆。他就这样宠辱不惊,云淡风清地尽力用大众都能接受的方式平易地讲自己经过很多痛苦的思考而感悟到的人生智慧,言浅意深。

言浅意深是什么意思?大道理们总是听起来很空泛,直到亲身体会过才知道怎样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就是所谓人生智慧。所以人们说幸福的生活不是凭聪明,而是靠智慧。

撇开课程的内容说句题外话,我觉得很多人现在的阶段还停留在中学老师教什么然后学什么的阶段,而不会自己去发现,去学习。而心智似乎也停留在小时候需要大人荫佑的阶段,缺少了对社会的担当,还有责任感。归根结底我觉得是我们从小的教育问题,而在大学里让我们去上类似西方高等学府“幸福课”的课程,我觉得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我们现在身边的学生并没有达到那种阶段,就好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方式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一样,而不能超越生产

力的发展水平,否则就像大跃进,只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不过积极心理学本质上是好的。费尔巴哈说,人活着就是要使自己幸福。但是幸福的含义每个人都不同,有人说是为了有更多的金钱,有人说是为了更大的房子,也许有人说是为了有更高的地位,或者有人说:一生平安就是福,一家团圆就是福„„

幸福本身,天下的人有无数种定义。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如此的宝贵,我们将享有一生的时间,它其实不在乎长短,而更在乎质量。我们要用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建设一个灿烂的人生,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我觉得,尽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世界因为我而变得更美好,这就是幸福。但这个过程很痛苦,感觉自己的价值观跟周围的人不一样,很多时候会觉得很烦恼。但我一直坚信只要努力过了,终将会被人理解的。

再者,在学业和日后的工作过程中,我现在渐渐悟到:凡是做出大事业的人,也许刚开始是出于爱好和兴趣,自觉自愿地去做了,但到后来自觉自愿已经退到其次,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意志开始越来越占上风,自己对自己的承诺,别人对自己的期待,使自己不得不努力前进,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所有获得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条必经之路,那就是从自愿自觉走向坚忍不拔艰苦卓绝的努力,最后才能够达到一个极高的境界和成就,没有例外。

近几日回想王元老师对我的话,总越来越觉得有道理。自己这么多年提高不了确实是自身有些问题,这些问题是阻碍自己的发展的瓶颈问题,在以后的生活中必须要去突破它们。

最后,在上完这门课结课之后,我才发觉原来暑假看的“幸福课”只不过是蜻蜓点水,并没有在内心深处建立什么东西,所以在上课回想起来的时候什么都记不得了。回去还是得重新看一下,再细细品味才行。

Positive Psychology Course Wrapup

篇8:校本心理课程培养健康身心

心理辅导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它通过游戏式的课程让学生从中体验、感悟,调整认知,改善行为,形成健康的身心。

心理辅导课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六年级主要内容为适应篇、合作篇、意志篇、智力篇,让学生尽快地适应初中生活,善于与他人合作,融入班集体;学会勇敢地面对挫折,挑战自我,培养顽强的意志力。七年级主要内容为跨越代沟篇、责任篇、学习篇、自我塑造篇,引导学生学习代际交往,学习如何正确评价自我等。八年级主要内容为情绪篇、交友篇、网络篇、压力调适篇,通过前两个板块的学习,使正处在“异性吸引期”的学生处理好异性交往中各种心理冲突,真诚待人,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等。

篇9:把握心理课程三要素

一、全情投入——心理课进行的前提

心理课是一门没有以知识点为主线进行贯穿的学科,能贯穿课堂脉络的只有学生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以学生百分之百的投入为前提的。在其他课堂上,有的孩子一边玩橡皮一边听老师讲课,也能听懂。认知上的理解有时并不需要全神贯注也能达到。但情感上的触动,需要孩子们全情投入,然而这种投入不能基于硬性管理,必须靠主题选取、课堂设置和教师的魅力来达成。

我上过一堂我和学生都很投入的课——《身边的动物们》,这堂课之所以上得好主要是设置了一个好的主题。首先,孩子们对这个主题很感兴趣,屏幕上出现可爱动物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笑了,甚至发出快乐的喊叫声,此时,我不会担心任何一个孩子会走神,这堂课的主题足以抓住他们的心。其次,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观看《南极大冒险》,当看到雪橇犬营救科学家的时候,很多孩子都情不自禁地表达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并且对它们为人类所做的贡献表示钦佩。而在后面又看到人类对于海豚等动物的一些捕杀的报道时,孩子们显得很愤怒,也很悲伤。这两种情感基于孩子们的投入自然而然地生成,当情感被触动以后,他们的心理体验就达成了。

二、把握当下——心理课真正的动力

心理课唯一的主线是孩子们的情感,而情感是不可强求也不可预知的,所以心理课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预设。即使有预设,教师也要明确,预设只是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只有把握当下的生成才是心理课能否有效的契机。而怎样关注到孩子们的反应,怎样去把握孩子们的反应,这就需要靠教师的功力和经验的累积。

曾有一次我在上心理课时,有一个孩子突然趴在桌上哭了。其他同学告诉我,他上节体育课跑了班里最后一名,所以哭了。我当时上课的内容和眼前的哭泣没有任何关系,但我知道眼前的生成才是心理课真正要关注的东西。所以,我对所有孩子说:“同学们,现在咱们班的一位同学遇到了伤心的事情,他心里特别难过,如果你有什么想对他说的,可以举手然后告诉他。”于是班里很多同学陆陆续续起立,不一样的孩子表达了不一样的话语,却一样体现着关切。

那节心理课是我自己很满意的一堂课,因为孩子的哭泣是真实的,同学们的关心也是真实的,但是他们需要有一个机会,去感受到这些,然后去表达出来,心灵里的情感就能在这样的沟通中,被默默地深化扎根。

我在这其中扮演了创造沟通机会的人,而且我觉得最好的角色也莫过于如此。孩子们的心里有善也有思考,我的任务不是教,而是在最好的时机用最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所思所想引导出来,让孩子们把心里最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

三、建立关系——心理课有效的前提

如果想让一堂心理课是有效的,孩子们需要信任教师。在教师身边有安全感,他们才能无拘无束地投入到课堂中,同时在课堂中尽情感受并畅所欲言。心理课没有任何对与错的评判,教师也没有必要批评他们的想法,而应该鼓励他们尽情地去说,这种说不是迎合老师,而是要探索自己。

在我的心理课上,我会提醒自己,一定要把课程设置得有趣,要用题材来吸引孩子,而不能用权威去强制他们来听课。因为一旦我是强迫他们听讲的,那么我伤害的是他们的自尊,破坏的是与他们的关系,并且他们此时的“听”,会有防御性和抵触性,很难体验到任何感受,也达不到心理课的任何效果。

另外,面对所有的回答,我不会去指责,虽然有很多故意哗众取宠的答案,但我会抛出我的感受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曾经有一节课,我给孩子们讲贝多芬《命运》的写作过程,很多孩子都很感动。最后我们闭上眼睛聆听《命运》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很安静,很用心。最后我询问他们听音乐时想到什么了?有一个淘气的孩子起立说:“我觉得前面的好几声像放屁!”

这之后他笑了,有的孩子也跟着笑了。我一直冷冷地看着他,没有说话。当他们慢慢安静下来的时候,我说:“贝多芬学了30多年的音乐,把音乐当成生命,而他偏偏在生命中最好的时光里,耳朵聋了,听不见了,写《命运》的时候,贝多芬是靠木地板的振动来放大音量的。这么伟大的交响曲,贝多芬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趴在地上写完的。我不想评价你的答案,可是我想说,老师心里很难过,为贝多芬觉得难过。”

之后,那堂课再没有出现这类哗众取宠的答案。我至今还在思考自己的回应是否是最好的,但是至少我没有生硬地伤害我和孩子们的关系,我还做到了尊重他们的回答,但我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觉得至少我没做错。

我始终认同一位心理学前辈说过的话:“心理课是要跟随着心去上的。”我要求自己,当不知所措时,就毫无保留地对孩子们说真诚的话,做真诚的反应,这往往能获得最好的效果。心理课应该是真实的,作为老师,我是不是关注了孩子们,有没有用心为孩子们设计更有启发性的课堂环节,有没有及时捕捉住他们瞬间的反应,给予回馈并引发生成,这些都是我未来一定要去努力和实践的功课。

作者单位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

篇10:青年健康心理学 个人课程总结

大一生活很快就要过去了。接受了将近一个学期的青年健康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我受益颇丰,不仅学习到了好多种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的心理健康科学方法,而且和四位一同上课的小组组员们快乐相识,着实让人开心不已。

令人惊奇的是,开始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心理却是十分抗拒的。最后能够如此乐意的去上这门课程,这大部分都是我们这门课程老师的功劳。我们的老师虽然十分的年轻,上这门课时间不长,但我们都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到老师上课游刃有余,时不时的还能幽默一下,让原本十分沉寂的心理健康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几乎每位同学都能十分开心的上完这门课程。

篇11:员工心理活动设计课程自我总结

一个学期结束了,此门课的学习也学完了,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感觉这门课教会了我们很多实用的东西,尤其在小组的活动中,也使我与班里同学的关系更近了一步。

首先在这门课中,积极配合小组的活动,偶尔也会有点创意,与小组成员共同分享。课上少有迟到早退和旷课的时候。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小组作业,配合老师听课,这些基本的我想我都做的差不多,不过作为大学生必须要学会更多的知识,来适应现在社会的需求。

其次,关于这门课,给我的感觉:实用性很强,对我们心理咨询专业来说是一种技术,能很好的把咨询者引导在一个健康的心理上。从课程中我学习和了解到了许多知识,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让我们写一些宣传稿,策划案和教案之类的,这些都是和我们想象中不一样的,特别策划案,很实用!这在我们以后当心理咨询师时是经常用到的东西。其次还有宣传稿,以前我觉得宣传稿只是用于宣传,随便写就行,但从学习中了解到宣传稿其实学问很大,不管是排版,写作的语言都需要仔细考虑才能进行。同时,这门课中尤其是进行了多次的小组活动,把我们整个班集体的关系都渐渐的融合的更加紧密了,让我们有了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所需的心理咨询人才。

在此门课中,老师让我们联系实际,去发现问题,再来做自己的课题方案,这很实用,同时,只要有问题我们也会去问老师老师也能给我们很好的解答。对了,这个课有一个独特的特点,那就是互动游戏,这能让我们亲身体验游戏,这不仅能让我们在游戏中得到学习的快乐,更能深入的去了解一个游戏的意义!这也给我增加了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最后,我对自己本学期的变现打83分。

原因如下:、优:

1、基本要求做到了,迟到少,早退没有,无打乱课堂行为。

2、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完成小组任务。

3、课程活动都积极参加,认真对待。

缺:

1、有时迟到,旷过课。

2、上课有时不认真听课,走神。

篇12:心理课程总结

一、对远程开放教育的认知及课程的特点

远程开放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学习者实施教与学的培养人的工程。因此,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并坚持教学的一般原则,对受教育者进行合理组织和有效的教育资源调配,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 “零距离”的远程教育。

电大开放教育学员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较弱的问题,但是他们大多有一定的生活、工作经验、善于观察、直觉感悟能力相对较强,重视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扬长避短,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在教法上要深入浅出,以直观讲解和案例分析为主,以利于学员接受。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育管理专业(专科)的一门选修课,教学对象为教育管理专业的学生。该课程主要是向学生系统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着眼于提高学员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由于该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都是来自中、小学(幼儿园)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这就要求我们用多种视角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把握,坚持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三中心”的根本转变。即,从教师、课堂、教科书为中心,向学生、网络环境以及包括网络资源在内的多媒体教材为中心转移,帮助学生养成个性化学习和集体协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考虑到他们实际工作的需求和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为使学员能较为系统地掌握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初步具备这方面的理念、知识和素养,并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加以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运用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的演示进行讲授。在讲授过程中,主要侧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培养、课程教学资源利用的引导,课程重难点的讲解,同时,采用讨论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旨在通过组织学员阅读、思考和讨论,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施全过程。

1、教学设计:主教材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主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配有相关IP课件。笔者作为课程责任老师,在网上发布有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辅导(包括电子讲义、思考与练习、复习指导等)及综合训练,负责面授辅导。教学全过程支持服务由各教学班的导学教师完成。

2、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自主完成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学习。为了帮助开放教育学员从自身学习条件出发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笔者优化整合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包。

3、在线学习: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在Internet上实名登陆进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区,利用责任教师制作发布的网上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4、同步学习:学生集体参加教师的面授辅导,辅导教师在课室,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通过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的演示进行讲授。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主要进行学习方法、课程教学资源的引导,课程重难点的讲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5、讨论学习、协作学习: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交流信息,接受教师指导,实现知识构建。为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学习、协作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每两周1次在网上回答学生提问。辅导教师在集中辅导过程中,还根据需要临时组建学习小组,让学员相互开展讨论,形成小组学习、相互合作的学习习惯。实现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相结合、远距离交互和近距离交互相结合,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总结

笔者在开放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中逐步形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精讲”为主导,远程教学管理和学习支持服务为保证的“精讲导学-自主学习-助学保证”三维一体互动教学模式。

1.精讲导学

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变教师为导师的教育。所谓导学,主要是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由于本专业的教育对象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他们绝大多数仍然习惯于传统的集中面授方式,同时对集中面授的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高效地运用有限的集中辅导时间,科学筹划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取精讲课程的重点内容,而不应面面俱到,全面讲授课程内容。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即自觉地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包括参加集中面授辅导,利用各种资源自学,在网上搜寻教学信息,主动寻求学习伙伴和解决疑难的途径等。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在这方面显得还很不够。例如,教师组织的网上讨论和实时答疑,学生参与的程度就不高,更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所谓有组织的小组学习也大多留于形式,学生较习惯的协作学习方式还是被动接收或一对一的隐性电子邮件交往。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信息搜集的引导,网络教学平台的导航功能和搜索功能要突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助学保证

上一篇:传染病试卷答案下一篇:关于圣诞节作文:爱过圣诞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