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末

2023-03-26

第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末

品德心理教育期末作业

**********

张**

**班

1.美国贝拉教授选择3000人进行实验,发现一般人谈话到十分钟后5个人里面就有1人开始说谎,但是,谈话者如果接受过高等教育,则3人里面就有1人开始说谎,于是他得出“知识越多越撒谎”的结论。你如何看待“知识越多越撒谎”的现象。

答: 我并不赞成知识越多越撒谎的观点。撒谎,是指人故意将自己认为是真实的事情说成不真实的给受骗者听,让“不存在的事”的令听众相信是“存在的事”;又或者真实存在的事,故意说成其是不存在的。而人是有了价值判断才会做出撒谎的选择的,对于纯如白纸的小孩,压根没撒谎的必要。人类的行为往往受到成长经验所累积的各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等的影响,并非能够自我掌握,人受到环境的压力或内心欲望的驱使时,往往可能出现脱离自我控制的行为,好坏程度就得视当事者对于事情的看法以及应变能力,有时会出现完全悖离自己信仰和认知的言行,这时谎言便应运而生。聪明的知识多的人说谎不可怕,可怕在很多人相信他的谎言,无法拆穿它。受过高等教育人的优势就在于此,但他说谎或者做坏事,也将受到自我道德的约束,自我道德感越强,他说谎就越少;自我道德感越弱,那他说谎越多,因此说谎的多少与知识程度没有太大关系,是受自我道德约束的影响,而这个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在于环境并非知识。在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情形,撒谎是一种人际沟通技巧,如果在特定的有目的性的场合,撒谎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便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知识越多只能表明运用能力越强,并不能代表就越会撒谎。 从知识与道德的角度上来说,撒谎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结晶。而道德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自觉遵守的交往原则和行为规范。二者既有区别,又紧密相关。在现实生活中,有文化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般做事通情达理、德性较高,其实这一简单的事实反映了知识对道德具有促进作用。一般来说.伴随着知识量的增长,个体的道德认识能力便逐渐增强,道德情感便随之升华,道德信念也更加富于理性,道德意志也愈加趋于坚定,道德践行也就必然成为个体的自觉要求,这是由知识的本性决定的。因此,就其本质而言,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它必然使人养成许多可贵的优秀品质。但是,个体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培养,与其知识增长客观上并不是完全成正比。比如,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并不能代表他的品德好,不会撒谎。

知识是推动道德进步的巨大杠杆,而道德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具有复杂机制的心理和社会现象,同时又处于彼此制约、交互作用的社会现象之网当中。道德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个方面,是有意识的行为就比如说谎。人做善事,总是先进行理智的思考,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行善的目的、意义是什么等等,而要进行理智的思索,就需要有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知识。人们越是较多地占有这方面的知识,内在精神世界就越丰富,道德的自我意识就越发展,对行为的道德意义的理解就越深刻,这里的这个知识并不完全指受高等教育,它不仅包括了学习上所获得的知识,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积累下来的个人所理解的行为道德知识。正如马克思指出:“良心是由人的全部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人们知识才能的发挥与运用是与人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联系的。所以综上所述,这并不代表着受教育程度越高,知识越高就越会撒谎。

2.有人说品德可教,也有人说品德不同于知识与技能,不可教。你是怎么看的?

答:我认为品德可教。品德亦及道德品质,是一个人长期的道德行为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品德是一种个性心理现象,既有明显的个体意识倾向性,也包含一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品德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而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是其根本属性。从人类发生史的考察表明,道德最初并不是一部分人发明出来控制另一部分人的工具。道德产生于人们共同的特殊的人类需要并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即调节和确定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需要以及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道德作为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着人的主体性。道德是人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自己创造的。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为人的需要而产生。道德对个人来说,是人自身的创造物。道德包含着人的追求活动,而且道德规范本身也是反映和体现人的发展需要和意向的东西,所以,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的人的领域。所以,就如孟子认为人内心存有“善端”一样,作为人,对于道德应该有发自内心的自觉性的需求,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对道德的诉求,在对道德的追求中,个体人会发挥自身的积极求教的主动性,这无疑就为品德的可教性奠定了基石。

从人性具有善端的前提出发,孟子认为“尧舜与我同耳”,故存在着“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可能。但也正因为人性存在的仅是“善端”,而并不就是道德本身,人才不能都成为尧舜或都是仁人君子。后天环境浸染加上主观不努力,人就会丧失善性。人都具有“可学而能,可事而成”即“化性起伪”的能力,也就是说,都有可以成为圣人的可能。正因为人具有对善的需求和“可以知”、“可以能”的认识能力,所以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接受教师的教导,积善成德,化性起伪,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人通过后天的教育修养,都有可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在我们的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教师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言传,向学生传授蕴涵在经典中的先王之道,引导他们把握道德精神;二是通过身教,以自身的道德人格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可供仿效的榜样;三是帮助学生鉴别、选择那些道德上足供效法的榜样。教师不仅传授与解释道德知识,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最重要的是,作为礼义道德的化身,教师可以以自己的道德学问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可供仿效的榜样,以及帮助他们寻找历史和现实中可供仿效的榜样,以感染他们,引领他们在通往“仁”的道路上前行。教师或者其他活着的贤人则是现实中在道德上足以效法的人,道德榜样则显得非常重要。这样就为品德可教提供了一个基础。

“人皆可以为尧舜”,成为一个仁人君子乃至圣人。对于中国人来说,由上一代对下一代、由有德者对无德者,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一件天经地义且责无旁贷的事情。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品德可教。

第二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试题答案

一、填空(每空2分,共30分)

1、心理健康、人格

2、个别

3、自我、超我、本我

4、罗杰斯

5、附属

6、同理心

7、正

8、遮掩性、弥散性

9、呼吸松弛、肌肉松弛、冥想松弛

二、简答(每小题6分,共30分)

1、青春期主要的心理问题有:(每点1分)

(1)、心理生理性紊乱;

(2)、情绪问题;

(3)、性别角色混乱;

(4)、人格冲突;

(5)、人际冲突;

(6)、性心理问题。

2、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如下:

a.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思维、记忆、知觉等能力(2分);

b.心理发展是平稳协调的(1分);

c.心理发展是开放的(1分);

d.心理发展是可塑的(1分);

e.心理发展中具有矛盾性。(1分)

3、消除学生学习的过度焦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认知辅导,让当事人对自己学习情况和能力有个正确认识;(2分)

(2)

自我暗示,编一些提高自信心的话来进行自我暗示;(2分)

(3)

松弛训练;(1分)

(4)

劳逸结合。(1分)

4、系统脱敏技术是由著名精神病学家沃尔帕创立.它是在当事者掌握松弛技术的基础上,使之逐步减少引起其焦虑,恐惧,紧张源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2分)系统脱敏技术可以分两步:

第一步,制定一张焦虑层次表.从引起焦虑,紧张最轻微的情景到最强烈的恐惧,依次排列出若干等级;(2分)

第二步,先让当事者肌肉完全放松,从最低的焦虑层次进行想象,肌肉会紧张起来,这时进行肌肉松弛,等到肌肉完全松弛,再进行下一个等级的放松。这样一个等级一个等级地进行,直到引起恐惧最强烈反应的情景,恐惧完全消除。此法的关键是当事者从想象情景向现实情景转移,如果能在引起恐惧的情景中保持放松状态,焦虑就不会再出现,辅导即告成功。(2分)(解释清楚即可得分)

5、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a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1分)

b

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社会适应;(1分)

c

心理健康是健全的人格发展,即人的心理是知、情、行统一整合的过程(2分);

d

心理健康的相对性。(2分)

三、论述题(10分)

1、学习困难学生可分为:

暂时性困难学生;(1分)

能力型困难学生;(1分)

动力型困难学生;(1分)

整体型困难学生。(1分)

其中动力型困难学生所占比例最大。(1分)

结合实际对动力型困难学生进行对策分析再得5分。

四、辅导设计(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第一步:接纳李某,第二步:进行诊断:典型的对某一外物的焦虑恐惧症;第三步:进行干预。可以先进行理情治疗。让他有个正确的认知。其次可以用系统脱敏法。首先要制定一张消除焦虑的层次表,也就是一套治疗方案。比如说先让他看一些有关毛发的图片,再让他接触一些小动物。逐步提高引起焦虑、恐惧的等级。

在按层次表逐步脱敏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松弛技术。每一等级的时间逐步延长,等到一个等级完全顺利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直到该学生对毛发的恐惧完全消除。第四步,要进行随访,检查效果。

(答案不要求完全一样,但设计要符合要求并尽可能详细,教师酌情给分)

2、可以采用“优点轰炸法”。这是自我认识的一项辅导。活动是通过学生自己叙述自身优点,再由他人评价优点的活动过程,达到个体充分认识自身优点增强自信以及增进同伴间互相了解和感情的目的。(1分)

活动过程:分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讨论、班级集体汇报、教师小结。(6分)(答案不要求完全一致,但要设计得合理、详细)

展开再得3分。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报告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接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后其对我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我开始注重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第一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 第二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其次,我开始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养成。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再者,我开始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我会正视现实,慢慢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我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会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我会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我能够认识我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通过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使我心理的健康发展。

另外,我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而且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此外我还逐渐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

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来讲,都有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因素;而德、智、体三方面的发展也必须以心理素质为前提,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德、智、体诸方面才能发展,才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具体实施德育、智育、体育时,首先必须考虑大学生本身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使这些教育活动的内容更加生动和具体,其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需要。

二、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要求 。

二、大学生活已具社会的雏形,大学生所面临的人际关系远比中学阶段复杂,职业、理想、择偶、前途等问题也更加具体和直接。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外还要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经常在各种机遇中进行选择,不断迎接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所有这些,都必然加重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从小学到大学阶段的连续学习生活经历和大学校园的特殊环境,使大学生的心理处于迅速发展和趋于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具有既丰富又矛盾的特点,心理品质的发展表现为不稳定和不平衡。例如,一些大学生因为生活的一帆风顺和在科学文化知识上的优势,常常带有优越感和盲目自信的特点,但一遇困难和挫折,又容易产生自卑感,变得消沉失望。有的大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情感丰富而复杂,另一方面情绪的变化迅速而强烈。由于自制力较差,常常造成情绪的动荡和心理的冲突。还有的大学生由于自尊心较强,但处理不好自尊与尊他关系,往往产生人际关系上的矛盾。大学生的这点心理特点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就可能导致心理生理机能的紊乱而影响健康。因此,在大学生阶段不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也是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

三、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强化智力活动,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学习效率和适应能力的保障 。智力是大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内因条件,没有相当的智力水平,个体就不能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和实践活动。但是,具有相同智力水平的人,由于其他个性品质的差异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不同,所取得的成就可能大不相同。美国心理家特尔曼从1921年开始对1528名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了半个世纪的追踪研究,发现早期智力超常的儿童,并不能保证其成年后具有杰出的创造才能和卓越的成就。那些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大都是长期锲而不舍、意志坚强、执着追求的,具有优良心理品质的人。因此,大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步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以使自己的智力水平得到充分地发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创造能力的目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这种情绪不仅能使人的记忆力增强,观察力提高,而且能活跃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使人精力充沛地去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获得智力的高度发展。此外,在社会活动中,健康的心理也容易使人交往顺利,适应多变的环境,融洽人际关系,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在智力活动中创造出价值更高的成果。

四、大学生心理教育有利于身体健康 心理不健康,往往导致生理异常或发生病变。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认识到"七情"可以引起阴阳失衡、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常。他们认为"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即心理因素与身体器官健康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心理障碍可以导致某些身体疾病。例如,人在愤怒的情绪的作用下,血压就会升高,长期下去就可能引发血压调节机制失常而形成功能性的高血压症。此外,像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心肌梗塞、脑溢血等,都可以因情绪过度紧张而促发。常见的失眠、头痛、焦虑等症状,都可以找到心理方面原因。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可以大大促进其身体素质的发展,增强其抵抗疾病的能力。

五、大学生心理教育有助于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心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人格由多种因素组成,其中,性格是人格的核心。人的许多性格特征实质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如热爱集体、助于为乐、正义感、公正无私、富有同情心等。性格特征和人的思想品德紧密联系,没有健康的人格很难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因此,要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就必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立。

我们不仅需要身体健康也需要心理上的健康与强健,让自己成长的更好。 作为当代大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体魄与健康的心理品质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很重要一点,要想走出社会有更好的竞争力!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感想

国际金融与贸易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大一 0121121026 夏冰颖

随着中国国力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所体现出的全民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心理学也渐渐热门起来。学期开始时,我也是抱着和大多数同学一样的好奇心选择了这门课程,希望可以通过这门课了解更多心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也更多地了解自己。 知人易,知己难。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才反而是最不了解自己的那个人。我们无法掌控自己,于是对整个世界都有一种不安全感,因此只能盲目地随波逐流,希望通过称为公共标准的楷模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实际上,这并不是我们真正想得到的生活。换句话说,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内心,所以我们也不了解自己的目标,我们活在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人生中,于是只能用他人的目标来激励自己。

我认为,人生中的一切,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幸福还是不幸,只有一切是自己心中真正所求,才不会临老后悔,恨不当初。因此,我迫切地想了解自己。

踏入课堂,我果然接触到许多可以解答自我性格的理论,同时,我也发现心理这门课远远比我目前所知道的更加丰富,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我更想写下的,是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我个人的感悟和其对我的启发。

首先,我想说敞开心扉的重要性。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便有些小小的吃惊,惊讶于许多同学都可以积极举手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坦白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理问题。起初我觉得非常不自在,感觉自己好像被暴露在别人的隐私中,被迫接受其他人的尴尬,但是渐渐地,随着大家发言的益发热烈,我开始明白,这是一种毫无保留的分享和敞开心扉。

我记得亦舒的《四部曲》中曾经提到,人面对痛苦来临要经历4个阶段,先是痛哭,接着是愤怒,否认事实,然后当事人绝望消沉,最终不是死亡,就会康复。我想敞开心扉便是第二步之后的那个阶段,做得好可以直接康复,若是失败则进入第三步,一不当心,便是“死亡”。也许有人认为说出痛苦是一种示弱的表现,但是在我看来,表达自己则是接受现实的表现。因为已经接受,因为知道无法改变,因为它已不能继续伤害我们,所以说出来,那也只是一个人生中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反而可以帮助其他人度过困境。

敞开心扉意味着不再沉浸在过去,而是释放出内心的黑暗,以一个更加轻松的心境来面对未来。其实,每个人对人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是追求,是执著„„但有一点永远不会变:人生是成败交替的合体,是得失兼容的五味瓶,想要真正读懂人生的人,必须先读懂失败,不幸,挫折和痛苦。

对此,我想到在本课程中我学到的第二件事,就是永远用积极的思维去思考。积极的想法不但可以让我们开心地生活,有时候甚至可以影响我们的生理健康。就像当我第一次知道念数字也可以治病的时候,我真的非常震惊,然而转念一想,这不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不管这些数字是多么的神奇,这种治疗的本身就是患者对自我的一种相信和鼓励,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苦乐相随。然苦乐之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一言而论。如茶,或曰苦,或曰香,或曰无味,此乃品味不同。如酒,或曰香,或曰辣,或曰难闻不堪,此乃爱好不同。再如世上之事,有人曰:“世间多姿多彩美妙无极。”也有人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生活虽然是残酷的,可路是人走出来的。穷途未必是绝路,绝处也可逢生。曾经有这样一段话:有个乐天派从12层楼掉下,每经过一层楼的窗口,他就对在楼下心惊胆战的朋友高喊:“瞧,我现在还没事呢。”为什么乐天派会如此愚蠢,但仔细一品味,并不是这个乐天

派愚蠢,而是他有着乐观向上的精神。人要活得积极乐观,是这段话给我最大的启示。面对坠楼身亡的危险,那个乐天派表现出的毫不畏惧,乐观向上的态度深深感染了我。他没有忘记安慰替他担心的人。面对困难,我们不要退缩,我们不应该放弃;面对失败,我们不能垂丧气,我们不能伤心落泪;面对伤痛,我们不会让眼泪白流,我们不能因伤痛而失去勇气;面对所有事情,我们都要乐观向上。乐观向上,是一种精力充沛、心胸豁达的体现;乐观向上,打败了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小气;乐观向上,甩开了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的自我封闭;乐观向上,消除举棋不定畏首畏尾的怯懦。一个人的成功,是有着乐观相伴的,因为乐观向上,使他冲开了多少感情的磕磕碰碰,使他向最高峰高喊:“我永不放弃!”一个乐观者在每种忧患中都看到一线闪光的希望,而悲观者却在每一个机会中都看到一种可怕的忧患。

我并不是说我们面对任何事都要自我安慰,刻意忽略所有的阴暗面,而是当困难来临时,我们能够淡定冷静地选择方案而非一味悲伤。而要掌握这之间的“度”,我想就又涉及到了我的第三个领会:自我情绪控制。

人类是社会动物,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个个体,我们绝不是世界的主宰,而是组成这繁华世界的一个元素。只要我们一天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我们就一天需要学会控制自己,考虑他人的感受和每个行为的后果。

13世纪时,北威尔士王子列维伦有一条忠实而凶猛的狗——盖勒特。一天,王子出猎,留狗在家中看护婴儿。王子回来后,看见血染地毯,却不见婴儿,而狗一边舔着嘴边的鲜血,一边高兴地望着他。王子大怒,抽刀刺入狗腹。狗惨叫一声,惊醒了熟睡在血迹斑斑的毯子下面的婴儿。这时,王子才发现屋角躺着一条死去的恶狼。原来盖勒特为保护小主人,咬死了恶狼。

这是一则悲伤的故事,如果当时王子能够理智一点,仔细分析始末,那么也就不会错杀了自己心爱的狗,而导致自己懊悔一生。正如故事所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这时候情绪管理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如果我们控制不了当时的愤怒或是悲伤,事情往往会变得愈发严重;但如果我们能够冷静下来,等待气消了后再去处理,我们也会发现,所谓的难题或是矛盾其实也不过如此。所以,“尽人事,听天命”,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易怒,易暴的情绪,不被私心所困,努力以赴。并且。冷静地迎接事情的来临。不论是期待中,抑或是能力所不及的事物,都应当不忙乱,不惊慌,心平气和地去面对它。也只有这样,才能开创更新地前程。

其实在控制自己情绪的过程中,换位思考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很多时候,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人际关系也是如此。朋友之间难免会闹矛盾,严重的还会引发争执,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才是最有道理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方能够作出一点忍让,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客观地评价这件事情,也就会发现其实对方也是很有道理的。这样,也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更不会因此而破坏了朋友之间的感情。

相信大家一定听过盲人,聋人和两个耳聪目明的健全人过桥的故事。为什么最后盲人和聋人都过了桥,而相反一个健全的人却跌落的深渊呢?难道一个耳聪目明的健全人还不如盲人和聋人吗?这就牵涉到心态的问题了。盲人的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险,所以他心平气和地攀索;聋人的耳朵听不见,所以他不闻脚下咆哮怒吼,恐惧相对减小很多;其中一个过桥的健全人认为他过他的桥,险峰与他何干?急流与他何干?所以他只管注意落脚稳固,也顺利地过了桥。很多时候,成功就像攀附铁索,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智商的低下,也不是因为力量的薄弱,而是慑于环境,被周围的声势吓破了胆。哈佛大学最杰出的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曾经写下六句话:“倘若你对某项结果足够关心,你自然一定会完成;如果你希望做好,你就会做好;若你期望致富,你便会致富;若你想学,你就会博学,只有那样,你才会真正地期盼这些事情,并一心一意地去做,而不会费许多心神再去胡思乱想其他不相干

的杂事。”这就是建立良好心态的力量,若我们能做到如此,何愁生活还不尽如人意?

大师卡耐基有言“一个人的成功,85%来源于他的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中,情绪的管理和控制无疑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态的平和。也有高情商才是美好生活的催化剂。如此,我们才能把握生活,享受生活。

说了这么多,事实上只涉及课程的少部分内容,在心理学中大概更是皮毛中的皮毛吧。素来人心最是捉摸不透,心理学领域也时时刻刻有层出不穷的新理论、新发展,我所知道的或许连冰山一角都算不上。但是我衷心感谢我所学到的一切,因为我知道,不管知识的多少,它对我的影响是长远的、深刻的。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答案

一、名词解释

行为矫正方法行为主义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通过一定技术改变咨询者的心理问题或不良的行为。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自下而上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心育教学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和规律,运用辅导与教学的方法,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或调节其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

观察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出究竟担心什么或究竟害怕会发生什么不幸。13.(抑郁)是指一种较持久的、忧伤的情学习心理指小学生在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特点。

二、填空题

绪体验。

14.学习目标由(近景、)向(远景)发展。

15.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情绪和情感是不同的。首先,从需要角度来看,( 情绪)是和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角色扮演法 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结合训练内容让学生扮演活动中的角色,进行现场表演,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得到训练。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专栏咨询是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形式对群体的典型心理问题进行解答

想象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表象或形象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脑力激荡“脑力激荡”是利用集体思维的方式,使思想相互激荡,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导出创新思维。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活动。

自我防御机制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发展出了许多保护性的机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 ,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是个体进行自

一、名词解释

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

合群指一个人能够融入到群体中去,并且群体也愿意接纳他。

情感 是指通过体验,对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和事物与主观预期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亲子关系指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各种关系。意志的果断性 是一种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作出决定并立即采取相应行动的良好品质,与之相反的则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等不良品质。

学习迁移小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把所学到的知识点运用到其他方面。

焦虑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其核心成分是恐惧。详而言之,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较为普遍的负性情感,常常表现为无原因的恐惧和不安、无所指向的烦躁和惊慌,好象是某种危险和和灾祸就要临头,但又说不

1.学习动机由( 不够明确 )向( 比较明确)发展。

2.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其(人际关系)中的一种重要关系。

3.品行问题儿童,又称之为(“问题儿童)”或(“不良少年 )”。

4.儿童的情绪不仅与其(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关系,而且对其(个性特点)也有所影响。 5.意志的(坚持性)品质是一种在行动中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而坚持到底的良好品质。

6.学习兴趣由学习的(学习的形式)向学习的( 学习的内容 )发展。

7.小学生的同伴交往对他们的社会化过程有很大帮助,对于维护儿童(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8.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比较一致。

9.(“成长小组” )是近年来教育专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即由几位层次不一的学生组成小组,每位成员视小组为集体,在交往、学习中互相约束,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10.意志是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之一。 11.虽然小学生与同伴的交往明显增多,但与父母仍保持着( 亲密 )的关系,对父母仍怀有深厚的感情。

12.按国际惯例,以智力测查的智力落后标准分类:(轻度智力落后)、(中度智力落后)、(重度智力落后)、(极重度智力落后)

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 )则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16.儿童的意志特点是在其(克服困难的 )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17.态度是指(个体)对待社会、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的一种心理倾向。

18.进入小学后儿童与成人的接触机会相对减少,因为他们更喜欢与(自己同龄)的伙伴交往。

19.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大脑功能失调)、(遗传因素 )、(环境剥夺和营养不良 )、(生化因素)。

20.强迫症出现可能与(儿童的先天素质 )、(性格)、( 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 )教育方法不当等有关。

21.意志的(自觉性)品质是人在行动中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充分认识所采取行动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一定要求的良好品质。

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 本我 )、(自我 )、( 超我 )三部分组成。

2.1908年5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 “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 3.榜样引导法的具体方法有( 参观访问)和( 媒体教学)两种。

4.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时,自尊就是(消极的)。

5.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知识水平

和言语水平有限,思维的发展上仍是(具体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因而那些具体生动、形象直观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6.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可以分成三种:(现实焦虑或客观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焦虑)。

7.社会生态学方法认为,人的问题是由于(儿童与环境之间错误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8.1930年5月5日。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华盛顿)召开,有3042人代表53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了会议,中国也有代表参加,盛极一时。 9.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可采用(回顾与检讨)、(计划与展望)和(祝福与道别)三种方法。 10.随着小学生对声音、颜色、时间、运动等的感知觉的发展,(观察力)也在发展着。 11.从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两项任务

12.心理咨询的目标,包括(终极目标)、(中间目标)和(直接目标)。

13.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 三个层面),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14.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15.从途径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心育教学),二是(心理咨询),三是( 心理治疗)。

16.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认知法)、操作法、(集体讨论法)、( 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法几大类。

17.( 刚出生的)新生儿,并没有意识,也没有自我意识。

18.当优良行为的出现后所获得奖赏,一旦行为消退或出现不良的行为时,应(取消奖赏)。

19.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及他的合作者布莱特1973年设计的“小组道德讨论”辅导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都支持了价值辨析法学派的观点。

20.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

21.小学生的思维还缺乏灵活性,他们不善于考虑条件的变化,而以(旧经验)解答新问题。

三、简答题

1.弗洛伊德提出的主要的防御机制有哪些? 压抑、否认、投射、退行、隔离、抵消、转化、 补偿、 合理化、升华、幽默、反向形成 2.在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标准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应注意四个问题:一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表现不能等同;二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三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四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一种理想尺度。 3.心理咨询的任务是什么?

心理咨询的任务是发展性的,它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促进人的成长。咨询不是说教,而是聆听;咨询不是训斥,而是接纳; 咨询不是教导, 而是引导; 咨询不是控制,而是参与;咨询不是侦讯,而是了解;咨询不是制止, 而是疏导;咨询不是做作,而是真诚; 咨询不是改造,而是支持;咨询不是解答,而是领悟; 咨询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协助成长; 咨询不是表面屈从,而是内心转变。 4.小学生注意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一个是注意集中性训练法,这里又包括听觉训练法和视觉想象训练法。另一个是注意广度性

训练法。

5.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完成?

答:、(1)开设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3)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辅导(6)小组辅导 6.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表现?

一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二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三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四思维缺乏批判性;五思维缺乏灵活性。

7.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有哪些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有五个阶段:一口唇期;二肛门期;三生殖器期;四潜伏期;五生殖期。 8.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 人们一般采用四阶段来划分人的认知发展阶段。其中

三、四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小学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9.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优点有哪些? 这是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专门设计的一种活动课程,一般都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其特点在于: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内容选取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活动组织上以教学班为单位,活动课的目的、内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设计的。通过这一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处是:在专门组织的活动中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积极的影响;学生参与活动,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以教学班为活动单位便于组织管理,且能使班级全体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受益;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程,也使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人员、时间上有了保证,因此比较正规。只是如何在班级活动中考虑每个学生具体情况,实行

个别化对待,则是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10.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有哪些常见的问题?自尊过低,自我评价过高和过低,即自卑和自负,以及不正确的比较。 11.精神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1.自由联想2.梦的分析3.阐释与自我了解4.转移与移情的负担。

1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具有几方面的特征?

答: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立足点应是面向未来的。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保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3.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应是多层面的。

13.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为:一有意注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二带有显著的情绪色彩;三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1.小学生有哪些意志问题?

(1)优柔寡断(2)不能克制自己(3)缺乏毅力(4)面对挫折

2.智力落后儿童的个性特点有哪些? 一)需要智力落后儿童正常儿童比较,他们需要的层次低,主要是身体方面、物质方面的需要,如饮食的需要、玩玩具的需要、躲避危险的需要等。而且一旦有了这需要,常要立即得到满足,不管别人需要和客观条件。例如他喜欢的玩具就要让他一个人玩。他们对文化、艺术、精神等方面需求比较弱一些,所以往往对读书、欣赏音乐、精神奖励无所谓,当然经过教育,也会逐步有这方面的需求,如他表现好,奖励他一朵小红花,并给以表扬,对他精神也会有刺激作用。

(二)兴趣智力落后儿童对周围事物缺少兴趣,不象正常儿童好奇心强,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也缺少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的兴趣往往不广泛,比较单一。

他们的兴趣也不稳定。一般来说,他们对形象生动的材料如投影、图画等比较感兴趣,而对抽象文字材料不感兴趣。对活动本身和直接结果感兴趣,如通过手工劳动,可以得到什么实物,而对学习什么技能,并不追求。

(三)信念、理想、道德智力落后儿童的信念、理想的形成也有局限,比较难将一般的道德准则变为行动指南。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可能培养他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的、较为普遍的负性情感,常常表现为无原因的恐惧和不安、无所指向的烦躁和惊慌,好象是某种危险和和灾祸就要临头,但又说不出究竟担心什么或究竟害怕会发生什么不幸。

二、恐惧恐惧是指儿童对某事物或特殊环境产生的惧怕、害怕的情绪反应,如对动物、黑暗、社交或某种情境感到害怕。恐惧在儿童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普遍具有的情绪体验,是儿童反之当有机体的某种需要未得到满足,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不满意、痛苦、忧愁、恐惧、愤怒等。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与人交往中产生的友谊感、与遵守法则规范有关的道德感、与精神文化需要相关的美感与理智感。其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反映形式;而无论从种系发展或个体发展来看,情感体验发生得较晚,1.试论述小学生意志发展的有利条件 优良的意志品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儿童的实践活动中,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小学时期是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重视对小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将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领悟拥有坚强意志的重要性。过去,我们可能过多地以张海迪、赖宁、雷锋等范例品质,只是比较困难一些。只要我们采用适当的方法,从培养他们的各种良好的习惯抓起,还是可以逐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尊老爱幼、热爱祖国、自尊、自重、自强、自立的好品质。

(四)意志智力落后儿童往往意志比较薄弱,活动缺少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不够。有时为了自己喜欢的玩具或食物,会不顾一切与家人吵或发脾气,甚至在地上打滚、狂跑等等。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能理解他的这种病态表现,作耐心细致的工作。智力落后儿童由于不善于分析,有不善于克制自己,往往也会被别人引诱做坏事,上当受骗,家长要随时注意他们的言行,积极加以引导

(五)情感智力落后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容易变化,好冲动,常常受外界情景的支配。他们的情感容易表现出来,但内心体验并不深刻。当然,在基本情感方面,他们也由于正常人一样的需要。他们需要家庭的温暖,特别是父母的爱。他们不善于交朋友,容易孤立,更需要周围的人关心他、接纳他、信任他。他们也和正常儿童一样有成功的愿望,希望得到周围人的承认、认可。家长应给他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让他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作业,让他获得成功,并给以鼓励。 3.小学生有哪些情绪问题?

一、焦虑

焦虑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其核心成分是恐惧。详而言之,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

对周围环境事件的一种必要的、往往也是健康的反应。

三、抑郁抑郁是指一种较持久的、忧伤的情绪体验。人人都有过抑郁的体验,所以抑郁可视为正常情绪反应。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暂时的,属正常范围,也有少数人会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并伴有严重的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问题,这时的抑郁可能已转化为病态情绪,即抑 4.小学生态度具有哪些特点?

(1)教师的态度(2)对作业的态度(3)对分数的态度

5.对学习障碍儿童的诊断的步骤是什么? 诊断步骤如下:(1)确定儿童的学习问题是特定的﹑一般的还是虚假的;(2)试图找到环境的﹑生理的﹑心理的影响因素;(3)分析儿童特定问题伴随的行为;(4)根据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初步诊断假想;(5)根据诊断结果对儿童开展补偿训练。

6.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情绪?6章(1)将儿童的各种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2)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

(3)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7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是什么?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情绪和情感是不同的。首先从需要角度来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当有机体的某种需要获得满足,则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满意、愉快、喜悦等;

为人类所特有,是个体发展到社会化进程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最后,从稳定性程度来看,情绪永远带有情境的性质,因而情绪表现是不持久的,常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感则有可能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这种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然而,情绪与情感的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实际上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并对情绪产生巨大影响。它们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在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中,情绪与情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8.小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是什么? 小学生学习问题一:马虎小学生学习问题二:考试怯场小学生学习问题三:考试怯场小学生学习问题咨询案例四:学习疲劳小学生学习问题咨询案例五:不会听课

9.学习障碍的教育与辅导包括哪些?

一教学环境单纯化;二提供积极再制约的机会;三提供健全的补救教学。

10.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7章1)培养小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2)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意志品质。3)培养小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4)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克服困难的情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意志品质。5)从小培养正确的观点

四、论述题

进行说教,使学生心中产生逆反心理以及觉得太遥远的事情,认为坚强的意志品质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现在,我们要让学生懂得的是:坚强的意志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是成长的必要条件。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对各年级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手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讲大道理是没用的。我们就把重点放在行为训练,学校通过开展手工劳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做出自己喜欢的小制作。在动手做的同时,培养学生细心、耐心和坚持到底的决心,让他们在点滴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知道只有坚持才有胜利,从而感知到意志的重要性;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我们主要通过组织各类文体竞赛,如:文艺队,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棋类比赛等,使学生领悟: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所应具备的良好品格,是获得成功的要素。

2.小学生的焦虑及其防治

(一)焦虑的表现焦虑是一种普遍现象,几乎人人都有过焦虑的体验。焦虑使人不愉快,因此人们常避开引起焦虑的事物。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焦虑具有保护性意义。然而过度的、无端的焦虑则是不正常的,它会对儿童的行为、智力和人格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儿童的行为,如会使儿童变得退缩、过度顺从,或暴躁、恐惧上学等。对儿童的学业成绩和智

力,如会使他们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对学习活动丧失信心。对儿童的人格形成,如会使儿童过分敏感、自我评价过低、自卑感重,依赖感强、做事优柔寡断、抑郁沉闷,并有自我攻击行为。就因为焦虑的儿童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病,所以同伴焦虑和期待焦虑。6.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要求不一致、喜怒无常、奖惩无度,常使儿童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才能处理好与家长、老师的关系,因而容易引发焦虑情绪。

(三)焦虑的防治对小学儿童焦虑的防治,可以参考下列的几种措施:弱智儿童的性格特点,当发现孩子优点或有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或鼓励,以增强其上进信心。对于孩子的缺点甚至错误,要耐心说服,循循善诱,指导其改正缺点,千万不要训斥,甚至任意打骂。否则,将严重伤害弱智儿童的自尊心。

(三)班集体,帮助儿童适应学校和集体生活,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三)发展平衡的自我尽可能地发展儿童的独立性,让其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正视儿童的缺点,有意识地帮助其克服,使其明确自己是普通的儿童。 往往不喜欢他们,焦虑的儿童在行为举止上存在着许多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过分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心,常因一些微小的事而烦躁不安、担心害怕。例如,他们会因同伴的一句戏言、会因别人的一记白眼、会因一次小小的考试失误,而终日惴惴不安。这类儿童平时表现良好、温顺、遵纪守法,且自制力强、自控力强、自尊心强,对等事物常常一丝不拘、十分认真,但仅显得过分紧张。特别在陌生的环境中或对待不熟悉的事物,他们更易出现焦虑反应。他们在生理上也常因此出现一些不良症状,如睡眠障碍、做恶梦、食欲不振、心跳多汗、头昏眼花、恶心呕吐、腹痛、便秘、尿频等。

(二)焦虑的原因焦虑的发生和成因与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影响都有关系。而不良的环境因素、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即后天的因素则是引发或加重儿童焦虑反应的重要原因。后天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老师或家长自身有焦虑的情绪反应倾向,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受到其的感染或对其进行不自觉的模仿,最终导致儿童也产生了焦虑。2.老师、家长或学校对儿童的要求过高或过严,常常超出儿童的实际能力水平,使得儿童因为总是不能达到要求而产生焦虑情绪反应3.老师或家长对某些危险或事物估计过高,反复要求儿童提高警惕或反复给予儿童劝告、威胁等,也会使儿童在他们的语言压力下产生焦虑情绪反应。4.家长经常向儿童诉说家中的问题,而年幼儿童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理解或者无法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在这样的矛盾下,就容易产生焦虑。5.儿童缺乏母爱或被过分溺爱,易导致早期的分离

1.改善环境、教育方式及父母、老师对儿童的不合理要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心理发展水平、个性特点等,施加适当的压力,给予恰当的要求,不溺爱,不苛刻,从而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儿童的意志力,增强抗挫折的能力。这些对防治焦虑都极为重要。2.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以身作则,成为儿童的榜样。父母应认识到自身就是儿童观察学习或模仿的对象,自身的个性特点可能对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所以要注意自己在儿童面前所表现的言行举止,防止儿童不自觉的模仿。3.父母和老师应注意与儿童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儿童只有向可依赖的人倾诉了自己的积怨、委屈等以后,心情才会平静下来,否则心里就不会得到平静,焦虑就不会消除。但只有在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中,父母和老师才能引导儿童说出自己所担忧或焦虑的事情,帮助他们抚平创伤,消除焦虑情绪或者平缓儿童的心境。可见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对儿童焦虑消减的重要意义。 3.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卫生该怎样维护? 一)爱护儿童,与他们建立浓厚的感情弱智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都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因此,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该热情负责地去教导他们,和他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使他们感到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温暖。同时,注意培养他们的性格,使其开朗、听话,愿意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变化告诉父母、老师、并心情舒畅地在成人的指导下锻炼自己。

(二)对孩子要采取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教育方法根据

鼓励弱智儿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弱智儿童常性格孤僻,为此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孩子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尽量给孩子创造机会去参加些集体活动,这对于陶冶情操以及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纠正其孤独、自卑的性格都是十分有益的。

(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守纪律、懂礼貌的好作风弱智儿童的品德教育非常重要,稍有忽视就会出问题,甚至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为此,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在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风尚上下工夫。大人应该以身作则,注意培养孩子遵守纪律、懂礼貌、助人为乐、爱集体、爱护公共财产的好品质。并向他们讲解和示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等道德观念,以防止他们受坏人诱惑而犯错误。

(五)按小儿特点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时间与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弱智儿童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给孩子规定合理的起床、吃饭、学习、游戏、体育活动和睡眠的时间顺序。其次,一定要合理地选择与安排看电视、听广播的时间,以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4.智力超常儿童的心理健康该怎样维护?

(一)重视早期教育

1、采用灵活性强的教学方法

2、课程纲要能配合不同的主题的学习内容,保持课程的延伸性,因材施教

3、接纳有创意的学生,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意念

4、用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5、鼓励尝试创新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运用对个人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创建宽松的心理环境作为家长应创造充满温暖和爱意的家庭氛围,以满足儿童的安全与爱的需要,发展起稳定的情绪情感;作为教师要建立健全的

1.论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动教育科学化进程。 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或促进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首先,从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关系看,尽管发展这两种素质的教育理论、目的任务、方式方法均有差异,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改进德育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利于教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其次,它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有益于为德育工作创设和谐、融洽、相互理解的人际心理环境。再次,学生的一些不良品德、行为问题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并趋于严重,其中有不良行为本身就具有心理问题。我国心理学家顾玉甫对犯罪者进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测验显示,犯罪者在Hs(疑病症)、Pt(精神衰弱)、Pa(偏执)、Sc(精神分裂症)量表上呈现高分,并达到障碍指标。据此,他认为许多犯罪者有非精神病性人格障碍,这种人容易与犯罪现象或不良现象同化而导致犯罪。李从培等对工读学校女生和正常少女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研究组艾森克人格测查中,说谎、神经质性和外向性得分较高(P<0.0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查中,Pd(病态人格)、Pa、Pt、Sc四量表得分较高(P<0.01);卡洛琳卡人格量表测查中冲动性得分高(P<0.01),而社会化得分低(P<0.05),攻击性得分高(P<0.001)。在学校德育工作中,

不可不注意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德育工作才能有牢固的心理基础,也容易事半功倍。2.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一方面是健全的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人们一方面能对心理疾病起预防和治疗作用,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或使业已受心理疾病困扰的人恢复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能根据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目标,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消除不良心理品质的消极影响,使人的身心状况达到最优化。心理健康水平能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健康状况。现代医学表明,许多心理问题能直接引起某些疾病或加剧某些疾病的发展,甚至能使一个人的生理机能全面衰竭。相反,如果身心健康出现问题,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发展将成为空谈。很难设想,一个在心理上存在问题乃至障碍的学生,能接受正常的各类教育。一般的心理问题表现在个体身上主要为孤独、空虚、抑郁、无助、矛盾、焦虑不安等情绪反应,并失眠、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我否定、自我封闭,难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使得他们连正常的学习、生活都难以进行,更难以接受关于人生理想、人生追求的教育。环顾我们四周,有多少学生被感情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搞得忧心忡忡致使成绩一落千丈, 有多少学生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冲动而违纪违法, 有多少学生因缺乏学习动机而逃避学习甚至厌学。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社会将给人们带来更大更多的心理负荷,从而对未来人才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要求具有执著的追求科学和创新精神,有高度的适应发展变化的能力,有较高的责任心和能力,有坚强的挫折承受能力,有完善的个性特征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实现。

五、案例分析题

郑——,7岁,小学二年级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好晃椅子、敲凳子、咬铅笔等。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作业最多能坚持一刻钟左右就心不在焉,一会儿动这、一会儿动那。写字不是多一横就是少一竖。因为父母常不在身边,整天跟他呆在一起的奶奶对他非常溺爱。因此他刁蛮、任性。一下不满足他的要求就大哭大闹。平时走路急促、爱奔跑。集体活动迫不及待,自控力差、冲动,常惹是生非。玩得高兴时,又唱又跳、得意忘形;不顺心时,好发脾气。他很聪明,很多东西你只要点拨一下就可以理解和接受。记忆力较好,只是因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成绩一直不是很拔尖。很爱玩纸牌,看电视时坚持的时间较长!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这个学生有多动症的一些特征。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等。但仔细分析他与多动症儿童又有区别:首先,患有多动症的儿童,无自控能力,完全不听教育,而他只是自控的能力较差。再者:多动症儿童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因为有学习障碍,而他只要认真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综合上述,这学生还不属于多动症,而是一般的多动行为。在采访他母亲的过程中,他母亲谈到:他很怕黑暗,平时他虽然在家表现得比较“刁”,可在外面,如果有小朋友欺负他,他并不敢作声。她认为造成孩子现在这种情况,很大可能是由后天造成的,还认为学习成绩不好,完全是由多动症造成的。她现在只担心他的学习成绩能否搞好,虽然她对他的饮食控制得较严,可焦虑的程度似乎比担心成绩低。

解决途径: 在我看来,多动症并不是不可以治疗的,只是要得到彻底的治疗不容易。这个小学生现阶段只是处于一般的多动状态。在整个教育阶段,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在态度方面,我们应把他看作是个正常的孩子,

不要对他进行打骂,以免使其产生自卑心理。当他不能继续把事情做下去的时候,我们就要鼓励他,引导他去完成。当其取得一定进步时,不要吝啬表扬他,这样就可以使其产生兴趣!其次,注意加强注意力的培养:利用“移情”的方法,把他对打纸牌和看电视时的那种兴趣和耐性转移到做其他事上,必要时设置一些情境,发动家庭成员或学校的老师、同学参与其中。在他做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可适当延长时间,从而培养他的注意力与耐性!最后,应从家庭教育出发,家庭成员在以后的生活中应该减少对他的溺爱,严格安排他的作息时间,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饮食问题,多食一些含铁、锌的食物。如豆类、禽肉等,少食甲基水杨酸的食物,如苹果等!!

这种症治疗起来较难,但只要有信心、恒心,就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

1.别看梅梅今年才八岁,可大家都说她“人小脾气大”,因为梅梅动不动就爱发脾气。只要稍有不顺心的事,她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总要拿哪个人或哪件东西来出出气。她上课迟到受批评,回家后拿妈妈出气,怪妈妈没有早一点儿叫她起床;在学校值日时打扫卫生,地扫得不干净她怪扫帚破了不好扫,因此拿扫帚发脾气;考试成绩不理想,她生老师的气,说老师出题太怪太难太偏,弄得她做不出来;走路摔跤她还生路的气,怪路坑坑洼洼不平坦……总而言之,梅梅就是喜欢发脾气。而且,梅梅发脾气还有个特点,那就是怪别人不好,怪东西不中用,因而总要骂人、摔东西,把他们当成“出气筒”。比如,考试不理想,梅梅会气得把试卷撕得粉碎;和爸爸妈妈发脾气,梅梅还会摔碗、摔杯子,甚至字写不好她也要摔铅笔、扔本子。为此班上同学给她取了外号──“脾气大王”。

分析:愤怒是个人的欲求和意图遭到妨碍时产生

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许多小学生,由于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冲动性较为明显,因此常常在不该发脾气的时候发脾气,因为一点儿小事就会相互打起来,因为父母的某些做法不够合理而冲他们大喊大叫……但小学生的愤怒来得急,去得也快,比如有的小学生可能今天因为发生一些矛盾而大发雷霆,而明天两个人就可能一块儿做游戏,这一点在小学低年级表现尤其明显。在日常生活中,引起愤怒的原因很多,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体验。愤怒是一种有害的情绪状态,常常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如同学关系疏远,师生关系紧张,而且长期、持续的愤怒对个体的健康损害也是极大的。《内经》上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当人愤怒时,交感神经兴奋增强,从而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所以,经常发怒的人,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而且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愤怒可使食欲降低,影响消化,经常发怒可使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发生紊乱。愤怒还会影响人体腺体的分泌功能。过度的愤怒甚至还会使人丧失理智,引发犯罪或其他后果,因此控制愤怒的情绪十分重要。

方法:由于愤怒常常是突发性的情绪反应,在所有的情绪控制中,愤怒的控制是最难做到的,即使成人也会有“勃然大怒”的时候。但是,愤怒和其他情绪反应一样也是可以控制的。1.情境转移法。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会使人产生愤怒的情绪。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尽量避开,暂时躲一躲,以免刺激我们发怒。比如,可以出去走一走,听听音乐,或者和谈得来的朋友在一起聊聊天,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心情就会好起来。2.理智制怒法。当你动怒时,最好先想想以下问题中的任何一个:我为什么生气?这事或这人值不值得我生

气?生气能解决问题吗?生气对我有什么好处?可以在即将动怒时对自己下命令:不要生气!坚持一分钟!一分钟坚持住了,好样的,再坚持一分钟!再坚持一分钟!两分钟都过去了,为什么不再坚持下去呢?用理智来控制发怒的情绪反应。3.评价推迟法。我们通常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件当时使你感到“怒不可遏”的事,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感觉到已经不那么值得生气了。因此,当我们因为某件事情要生气时,不妨先把它放下,等过一个小时、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之后再去想它。4.情感宣泄法。如果有的事情或人有充足的理由使我们发怒,这种情况下不妨坦率地把心中的不满讲出来,你就会发现心里会爽快一点儿。也可转移目标发泄出来,比如去打沙袋,或去跳健美操,都能减少愤怒对自身的伤害。但要注意情感的宣泄要以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不可在情绪的支配下,作出过激的行为。5.目标升华法。愤怒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如果能升华,它能带给人力量,甚至是激昂的生命力;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伤人害己。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远大的人生理想,更多地从大局、从长远去考虑事情,要有远大的目标,当前进中遇到挫折产生愤怒情绪时,应将其转变为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切不可以眼前的区区小事计较得失,到头来“丢了西瓜捡芝麻”,妨碍自己对理想、事业的追求。 2.杨扬是个好学的学生。他性格内向,很随和,只要别人让他干什么,即使心里不太愿意,他也很少拒绝。一个星期天,快期末考试了,杨扬把这一天安排得满满的,上午背两小时课文,写一小时作文,再练40分钟毛笔字;下午做数学题;晚上复习别的科目。可是,上午九点左右,同班的几个同学上他家要他一起去踢球,他想想自己的计划,不太想去,可是看看这么多人上门来找他,不好意思,于是就去了。结果一个上午全在操场上呆着了。下午刚想学习,电话铃响了。原

来是班上的小云找他上少年宫看展览。想想上午已经耽误了,期末考试在即,他说不想去,可是在小云的再三劝说下,心又软了,于是一个下午又过去了。晚上,他想一定得好好利用了,可是看什么好呢?语文、数学……想来想去也不知道该看啥,想累了,于是去看电视,不知不觉看了挺长时间,一个晚上又过去了。 分析:果断性是意志的良好品质,具有果断性品质的人,能够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立即执行所作出的决定。果断性是建立在对问题情境准确的分析基础上的,它与盲目的行为有质的区别。

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少,不善于仔细、全面地考虑问题,因此他们在采取和执行决定时,容易受外界和自己情绪的影响。案例中的杨扬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遇事犹豫不决,缺乏果断。 辅导方法:1.认识提升法。应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这些时间和精力用到有意义的事情上。目标计划一旦设定,就要果断地排除干扰,坚持自己的计划。2.进行重要性分析。如果同时想做两件有意义的事情时,应先分析哪件事价值更大,选择价值大的事情。如果重要性差不多,则任选一件,尽快作出决定。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古时候有一头驴,看到左边的草很想吃,看到右边的草也很想吃。该先吃哪边的草呢?驴子想来想去,也不知道该先吃什么,不知不觉驴子饿死了。可见,遇事不能当机立断,后果多么严重。

3.榜样示范法。找出电影、电视、小说或现实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的遇事当机立断、非常有魄力的人物的事迹,好好体会,并把这种体会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养成行为果断的意志品质。 3.学生XXX,今年9岁。该生平时上课爱站起来东张西望,或者将脚放在凳子上跪着玩,

有时爱玩一些小玩意儿,与人交谈时很羞涩,听课时爱插嘴,但教师点他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却两眼茫然,教师将问题复述后,他依然如此。另外,在写生字时,他很容易将生字偏旁写颠倒,或者多笔划少笔划,听写时,不管怎么温习,几乎一个字不会写。通过家访与家长多次沟通后了解到:该生在家不怎么捣乱,但是每次回家都不知道家庭作业是什么,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最喜爱的活动是看电视。通过反复观察,该生智力发展水平一般,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和听觉记忆方面发展不协调,造成学习困难,成绩低下。 分析:

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

3.虽已上了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5.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 辅导方法:

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

课的基础。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上一篇:新课程下生物教学理念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