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程论文范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心理课程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实验小学植根学校关爱文化,聚焦“五爱”内容,以积极心理学视角立体构建“智育”“心育”“德育”三维并重的心理校本课程框架,开发实施特色“心灵阳光”校本课程。

第一篇:心理课程论文范文

心理资本研究对大学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启示

[摘 要] 心理资本是个体发展的积极心理状态,以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这四个积极的心理资源能够有效融入大学心理健康课题体系中的自我认知、时间管理和挫折教育等教学模块,协助大学生开发自身的心理资本和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

[关 键 词] 心理资本;心理健康;大学生

一、心理资本研究概述

2004年美国管理学家路桑斯发现了影响个人发展与组织绩效的核心心理要素,定义为积极心理资本,简称为心理资本,即个体发展的积极心理状态。它的理论框架是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它四个主要的积极心理资源是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

自我效能是指对通过必要的努力来成功完成挑战性的任务所拥有的信心,自我效能研究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希望是指坚持追求目标,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的时候改变实现目标的路径,希望研究的代表人物是斯奈德。乐观是对现在和将来的成功作出积极的归因,对乐观研究较多的学者主要有彼得森等。韧性是指当个体被问题或困境困扰时,靠坚持、复原甚至表现得更好以达到成功,对韧性研究作出较大贡献的学者有加梅齐等。路桑斯所做的重要工作是将四者上升到一个概念——心理资本。他将心理资本的开发和“心理自我”的发展课题对应起来,他认为对心理资本的开发不仅回答了“我是谁,我能变成什么样的人”,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个体能力资源和竞争优势的挖掘。

大学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他们一方面渴望独立自主,为自己的人生做主,另一方面又很依赖于他人的看法,对未来感到迷茫,抗挫能力差。他们经常在理想自我和自我否定之间摇摆,不能正确和客觀地认识自我和他人。这其实是和埃里克森的个体发展课题理论一致的,即青年的心理发展主要矛盾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其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大学生在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能够确立一个正确的自我概念,即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独立地做决定,并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能够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在亲密关系中获得相互的认同,还能体验到爱情带来的亲密感。我国心理学家张大均教授提出大学生发展目标是一个系统,包括个人的智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创造性发展[1]。这其实是和心理资本所追寻和研究的课题是一致的。

二、心理资本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

心理资本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从一开始挖掘对心理健康的价值到慢慢扩展到学生个体发展的各个领域,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

从一开始单纯促进心理健康价值的角度,逐步深入学生个体各个领域的意义和价值。2008年,陈桂兰发现心理资本对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能够发挥积极影响。黄慧在2011年的研究证实:大学生心理资本与总体心理健康呈极显著相关,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为良好。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这些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多集中在这一角度上,结论大多相似,即“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影响的情况下,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能显著预测其心理健康状况。”近几年,研究学者开始将心理资本渗透和应用到大学生的就业生涯规划、主观幸福感、学业任务选择、创新能力、学业成就等各个层面,慢慢发现其在上述领域的应用价值。

(二)特征元素的本土化和创新

有代表性的如熊猛、叶一舵认为“中国背景下青少年心理资本是由个人力和人际力两个二阶因素构成,其中个人力包括自信、乐观和坚韧三个一阶因素,人际力包括感恩和谦虚两个一阶因素,从而表明中国背景下青少年心理资本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构念;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团体干预活动能显著提高其心理资本水平[2]。”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尝试开展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与特征相吻合的团体干预研究,如方必基的研究就提出了较为详尽、系统的干预方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提升心理资本的效果。这些研究都是从以往简单引入典型的心理特征元素转变为将心理资本和我国文化和学生特点进行结合,发现更多不同于以往典型的四个心理资本特征元素,从此有了更多的拓展和深入,开展了跨文化研究。

(三)心理资本量表的本土化

在实证研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测量工具,只有设计了科学、准确的测量工具,才能真正定义心理资本的可测性和可干预性。心理资本的早期问卷虽然较为系统、完整和有效,但都是立足于美国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中国文化,国内的教育学者将心理资本结合我国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尝试编制了本土化的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国内南开大学张阔(2010)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该问卷在编制过程中所采用的被试均为大学生,且经实证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问卷共26个项目,包括四个维度: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采用Likert7点计分,得分越高,反映心理资本的积极倾向越高[3]

高校心理资本干预的研究还处于研究成果积累阶段,现有的高等教育中心理资本研究局限是:(1)国内学者将这一模型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对高校学生的心理资本进行了干预实验,但被试局限于不同省份和地区的个别高校(如东北地区、贵州省、常州市等)的有限的大学生群体之中,浙江省的高校群体研究比较少[4]。(2)在现有大学生心理资本干预实验中,团体活动是经常使用的技术,即在心理健康课程中通过团体活动的方式,利用团体的优势间接地改变人的认知和行为,但现有的研究中少有大学群体的类似研究。

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建立除了相应的文件要求之外,还缺乏更多的学理依据。这可能会引起两个负面的结果:(1)课堂的教学内容没有理论依据的支撑,课程内容只是依据相应的文件要求设计,缺乏顶层思考和理论研究。这势必会影响教师对某个心理教育主题的体验性活动设计。(2)学生最为核心的心理品质没有得到培养。虽然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的,但是由于缺乏对学生核心心理品质培养的思考,就可能会陷入课堂比较热闹而学生实质性收获较少的窘境。因此,心理资本的研究一方面可以给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各个教学模块的开发加入了新的视角和新的路径。

三、心理资本理论对大学心理健康课程的启示

大学生在探索自我、定义自我和挑战自我的过程中需要心理资本的支撑,心理资本能帮助个人完成心理自我的课题,即“你是谁,你能变成怎样的人,你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发展的源动力。只有“内心的强大”才是未来可持续的个体发展,心理资本的开发价值不仅仅是在学生的大学阶段发挥作用,更是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未来生活,其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开发。因此,结合教育部等文件中关于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规定,提升心理资本可以是大学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资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入能够产生两个方面的深远意义:(1)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自我的内心关系,能够客观地评价自我和他人,从而增强耐挫能力,推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2)有助于大学生很好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并发展自己的心理潜能,而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等品质正是认识自己、调动并发展潜能的核心所在。这四种心理资本比较具体,可训练,可开发,因此可以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各个教学模块。

自我效能感代表了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信心,大学生面临多种发展任务,特别是人际交往任务和学业任务,学业、社会、自我调节效能的差异导致他们发展信心的差异[5]。这个维度是可以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中的自我认知教学模块,通过各种心理活动协助大学生树立在人际交往和学业发展上客观的自我认识,而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对人际交往任务和学业任务的合理期待,以此加强个体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信心,而避免由于对自身的不合理认识而导致对自身能力膨胀的信心,在面对现实的冲击后又退化为自卑的状况。

希望是有目标导向的,既包括能动性的目标,也包括实现目标的路径,是实现目标的决心、意志与路径的联合体,大学生要实现在认知、情感、行为上的多元目标,离不开希望带来的动力与能量。这个维度可以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中的时间管理模块,通过案例讨论协助大学生理清目标设置的路径,掌握目标设置的正确方法,加强大学生目标设置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大学生实现目标的效能。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解释风格,能帮助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塞利格曼通过著名的“习得性无助”实验,证明了抑郁是学习而来的。他指出用“解释风格”来理解乐观。解释风格是指个体对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倾向,他认为可以将解释风格分为两种:乐观解释风格和悲观解释风格。韧性是一种动态过程与能力,是面对逆境仍可复原甚至表现得更好的积极适应能力,能帮助大学生渡过危机、克服困难、获得良性的发展。这两个维度都可以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中的挫折模块,通过心理测验协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解释风格,然后通过案例讨论协助大学生掌握乐观的解释风格,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四、结论

总之,大学生心理资本可以通过对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进行培养,而其和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有机结合,将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和提升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即心理资本的开发与提升既可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设立的一个目标,同时又是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各项教学模块融入的一项重要内容。未来仍然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大均,陈旭.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调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45-246.

[2]都丽萍.基于行动研究的高校学生心理资本干预初探[J].中国特殊教育,2017(7):86-90.

[3]张阔,张赛,兰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1):58-64.

[4]马学果.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高等农业教育,2017(1):98-103.

[5]朱仲敏.青少年心理资本:可持续开发的心理资源[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6.

作者:刘宁宁

第二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校本课程创新实践

〔摘要〕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实验小学植根学校关爱文化,聚焦“五爱”内容,以积极心理学视角立体构建“智育”“心育”“德育”三维并重的心理校本课程框架,开发实施特色“心灵阳光”校本课程。该课程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培养体验爱、表达爱、传递爱的健康生活能力为课程目标,创新积极心理剧晨会课、心理艺术融合课等新课型。课程实施凸显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三全”特色,做到全校师生三个百分百(百分百参与、百分百会用、百分百有用),梳理总结出“剧享生活 绘爱心灵”心理育人方法,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改革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活动课;积极心理学

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了研究积极心理学的思潮。积极心理学提倡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正面、积极的解读,挖掘人本身具有的潜在能力,并利用这些积极的品质帮助人主动寻求良好的生活状态。2000年后,国内外心理理论技术也进入了繁荣期,绘画疗法、沙盘疗法、音乐疗法、叙事疗法等后现代心理理论逐渐普及,很多学校开始尝试将各种理论技术结合学校生情在心理课堂上实践应用,特别是后期积极心理学焦点技术、教育戏剧的引入为学校心育工作发展提供了创新的理论技术保障。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实验小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自2000年建校就将心育工作作为学校重点创新项目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心理教师团队,开发适合校情学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自2010年起,学校心育工作组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全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心灵阳光”,聚焦于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以积极视角出发从关注少数“问题”学生的“修补”,扩大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积极干预,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行为模式成为课程研究的重点。通过多年的创新实践,总结出“剧享生活 绘爱心灵”心育校本课程研究成果,该课程成果在明远实验小学五校区4200多名学生中推广,验证了其普适性和有效性,不仅带动明远实验小学心育工作的特色发展,也对不同心育发展水平的学校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剧享生活 绘爱心灵”中的“剧”是指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原创教育戏剧,真情表演呈现多彩的生活;“绘”是以绘画绘本的方法,自由表达呵护童真的心灵。生命最宝贵也是最核心的力量就是爱,我校心理特色校本课程内容以心理育人的方法开展“爱的教育”,用教师的关爱引领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享受童年的幸福、启迪生活的智慧;在爱的滋养下丰富师生生命的内涵,获得心灵的成长,这是学校对每一个师生信守的教育承诺。

“剧享生活 绘爱心灵”心理育人方法的推广形成了学校“阳光的心 芬芳的爱”心育特色文化氛围,促进师生的实际获得实现“一体”发展。“心灵阳光”校本课程开发积极心理剧特色晨会课(20分钟/节)、心理艺术融合课(60分钟/节)新课形,立体构建“智育”“心育”“德育”三维并重的“心灵阳光”校本课程框架;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阳光心态,培养体验爱、表达爱、传递爱的健康生活能力为目标;以积极视角引导学生课内课外和谐发展,将教育戏剧、绘本故事、心理游戏等技术应用于课堂,将优质教学资源制作成网络微课(10分钟),实现远程时时共享;“心灵阳光”课程聚焦“五爱”内容,凸显“三全”特色,剧的情景真实鲜活,爱的教育与众不同!

一、注重课程顶层设计,创新课程框架构建

“心灵阳光”课程注重课程顶层设计,通过课程的开发带动项目研究教师对心育工作的整体思考,纳入学校整体办学规划,构建“阳光的心 芬芳的爱”心育特色文化体系,梳理完善了学校心理健康特色工作模式的实践框架:

一个“心育特色”文化

两善“相约心灵”活动

三全“心灵阳光”课堂

四大“心育助力”资源

五爱“心灵暖灯”微剧

六种“绘爱之心”成果

七彩“心理优品”达人

学校“阳光的心 芬芳的爱”心育特色文化隶属于学校文化体系,突出以爱为根(一个文化),以积极视角为出发点,不仅有心理专项“相约心灵”系列活动,还融入学校各项活动中进行渗透教育,心育工作打破了传统的心理团体辅导、心理咨询服务、班级授课等时间和空间限制,真正走进学生每一天的生活中,让教书育人落实在细微处(两善活动)。学生“自助”的心理社团、家长与学生互助成长的彩虹协会、协助教师成长的心悦工作坊、校外辅助学校特色发展的高校教育资源助力学校心育工作有效实施(四大资源);以“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为特色的三全课堂实现学生的主动成长;以“爱自己、爱他人、爱学习、爱学校、爱生活”的五爱主题积极心理剧(10分钟)创编表演,分享爱的智慧(五爱微剧);以“绘画绘本、微电影、歌舞、戏剧、成长故事、摄影”等形式丰富的师生“绘爱之心”展示课程成果;为学生搭建七彩的舞台,开展心理优品达人秀自主申报和电子积分评价制度记录学生的成长;根据学校校情和学生学情立体构建明远实验“心灵阳光”课程框架(详见附件),探索“心理健康普及课”“心理艺术融合课”“特色心理晨会课”多课型组合实施计划,尝试专兼职心理教师与学科教师联合授课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

二、构建“人和”课堂,转化新型师生关系

(一)“心灵阳光”课程的学生要有“孩子味儿”

“人和”既包括学生内在心灵世界的和谐,也包括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外部和谐。小学面对的是6~12岁的孩子,而孩子最宝贵的就是心灵的那份童真童趣!要允许学生做小孩子的事儿,他们喜欢童话,喜欢涂鸦、喜欢说说笑笑的“过家家”,这是儿童的天性,而在小学传统流程化的课程中,这份美好正在越来越早地离开他们,用成人般的“懂事”让童年没有了“孩子味儿”,让生活缺失了幸福感!

在明远实验中学,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值得尊重的个体,“心灵阳光”课程就是在兑现“不放弃一个孩子”的教育承诺,在“爱”的主题下没有强制规定必须怎样做,没有生硬的“好”与“坏”的评价,在有趣的活动中真实的体验,孩子们既可以大声地唱,也可以手舞足蹈地跳,还也可以安静地创作、自由地涂鸦。学生可以在自己编的故事里扮演自己心中的角色,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哪怕是心理有疾病的孩子也能在课堂上收获属于他的独特的成长。

(二)“心灵阳光”课程的老师要有“孩子样儿”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普遍存在感受爱、体验爱、表达爱的能力缺失,而这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提高主观幸福感最核心的资源。“人和”还体现在老师的转变上,是老师和孩子共同体验、共同分享、共同成长的“一体”课堂。“心灵阳光”校本活动课上的老师是陪孩子们享受这份童年美好的人生旅伴,是在一起涂涂画画中寻找“爱”的能量天使;在有城堡、有超人、有精灵的童话般的积极心理剧中,孩子们自己会感悟爱的智慧,在表演中挖掘出表达爱、传递爱的力量!

作为“心灵阳光”校本课程的老师,要有“孩子样儿”;老师会用欣赏的目光凝视,如获珍宝般看孩子画的“蓝太阳”“红月亮”,安静地倾听孩子的故事。我们的老师会在听到孩子说“我的心里有个小怪兽(生气)!”时,点着头认真地告诉她:“怪兽也需要爱,你来演怪兽,我和同学都陪着你,我們去看看它是不是需要我们的帮助?”于是在第二天的心理晨会课这个孩子当了大导演,在她的剧里,老师成了守护她的猪猪侠,讲台成了小怪兽的大城堡,而同学们会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加入进剧中,教室仿佛成了一个魔法森林,这里有大树、小河、兔子、天使……一日的生活从剧开始,用剧收获爱的美好,用剧启迪人生的慧智!用教师的爱见证学生成长的过程与效果,留给孩子充足的空间与时间,还给学生主动选择的权力。让学习鲜活主动,让课堂真实生动,让心灵明亮充满阳光,让生命散发爱的芬芳!

三、“智育”“心育”“德育”三维并重实现“一体”发展

(一)“一体”发展指向学生成长的“知行合一”

“心灵阳光”顶层设计中将课程定位在教学教育交集区域。“智育”“心育”“德育”三维并重,注重书本之外、课堂之外、教师之外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贴近学生,把“爱”的教育做精、做细、做实。通过实践“心灵阳光”课程,将“心动”“情动”“灵动”“行动”相结合,在学生的成长中实现“知行合一”。“心动”是学生的意愿和需要;每一节心理课都是围绕学生生命的成长,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内在向善的动力,用教师的关爱唤醒孩子心灵,启发学生对爱的感悟;“情动”是情感的真实体验,是灵魂的互动;心灵阳光课程的主题全部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产生心灵共鸣,摒弃生硬的说教,聚焦孩子现实中的困惑和问题,在真情实感中润物无声!“灵动”是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以焦点技术发现学生已有成功经验,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行动”是实现目的的过程,是全身心投入到主观改造客观的过程。

(二)“一体”发展实现学校各口工作的“步调统一”

在“心灵阳光”课程实施中,学校尝试融入德育“两善”活动开发共享课程资源,借助德育教育方式扩大课程社会影响力。如:积分学生评价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心理优品达人秀与学校传统文化节的结合发展出“让爱传出去”心育合唱节;德育“两善”传统艺术节活动——积极心理戏剧节“绘爱的心”课程成果展示整合;学校德育项目资源运用——走进美院高参小艺术学科教师资源,引入“心灵阳光”课程开发团队;德育活动网络直播形式——借助德育的方式“心灵阳光”网课,实现五校区远程同步授课,也带动心理健康工作对家庭、社会的积极辐射作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从认知层面认识爱、情感层面体验爱,还鼓励学生勇敢地主动地去表达爱、传递爱!让学生在自尊自爱的同时,还能够拥有温暖他人,帮助他人的爱的能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全体师生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步伐一致、协同发展,实现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卓越化发展。

(三)课内课外和谐发展,凸显“三全”特色

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教育者去灌输化和教导化,给儿童体验和感悟的机会,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形成“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三全”特色。

1.全科育人发源于课程的精巧

无论是绘画表达还是戏剧表达,都是人类天性的释放,无须刻意强调技术,老师们在前期培训中只要把握了课程精神,各科老师在学科教学中都有能力涉及。比如校心育核心组幺老师在一次心理教研时说:“自从我会了心理剧的方法,孩子们的热情就一发不可收拾,现在语文课很多片段理解,根本不用讲,孩子们自己演再分享,比原来只读和看效果要好得多。一个片段3~5分钟也很方便,我现在和孩子都已经很熟悉这个方法了,很有信心会一直在语文课上也使用下去。”

对于碎片化的全科育人方式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使学生获得了超出普通小学数倍甚至是数十倍的有效心育时间,按每周5天每天20分钟来算,一学年就可以多出3600分钟,合90课时之多,可以说是心育工作的一个巨大的突破!

2.全员育人得益于方法的简便

心理特色课程,包括心理教育剧资源的挖掘,教师、家长和学生才是这些资源的主体,同时也必须是发掘和使用这些资源的主体,是提升资源和创造资源的主体。心理晨会课主要借鉴了绘画、心理教育剧的形式,但目标并非局限在舞台表演,通过前期“绘画”“心理剧”短期培训,老师完全能够掌握基本的方法,可以达到闻一知十的效果。比如我校电教老师自己喜欢画画,由他承担的心育与美术课就加入了多媒体绘画的部分,结果他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心育老师。学校目前实现三个“百分百”,即百分百参与,百分百会用,百分百有用。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家长,只要把自己本身擅长的部分拿出来分享即可。大家可以自由选择和自己性格行为相似或向往的角色来体验,全程没有谁是“剧”外人,都在剧的情景中,都在解决问题的练习中,每个人都有收获与成长。

3.全程育人将启动成长多米诺

全程既表现在剧的创作全程,从选题到写剧本,从排练到演出,每一个阶段都能获得新的觉察感悟。“心灵阳光”课程更倡导内心世界具象化,让儿童看见自己心灵世界的成长,激发学生主动选择的愿望,陪伴和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营造接纳的、温暖的、自助互助的氛围,见证学生的成长。课程资源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对学生生活和内心世界资源的挖掘、整合、加工和提升。学校的积极心理剧全部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大量的调研和访谈。老师和学生协商选定的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突出成长中的多元主体,挖掘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将其转化成为积极的智慧。其生动性和深刻性,使得我们看到了儿童成长的心灵的面貌,促进了学生的自我觉察,该课程就像被启动的多米诺骨牌会持续衍生不断地激发新的课程生命力。

参考文献

[1]Seligman,M.E.& 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5-14.

[2]崔景贵.积极型心理教育的信念、目标与建构[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33-35.

[3]钱兵.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5):7-10.

[4]阮惠英,张巧芳.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a28ae5dead02de80d5d8404b.html,2015-07-26/2018-7-02.

[5]阳志平,彭华军.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实验小学,北京,100102。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理事单位。)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作者:鲍玮

第三篇: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

摘要:培养学生的警察职业素养是公安院校才人培养的重点。警察心理学课程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定位警察心理学课程,可通过组建高效的教学团队,加强网络课程建设,通过教学中各种心理训练活动的展开,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对未来警察职业的适应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心理训练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公安工作面临长期、严峻的形势,由于公安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以及犯罪类型的日趋多样化,警察自身的心理素质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公安院校肩负着培养预备警察的重要任务,因此,推进公安教育改革,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加速形成良好的战斗力,及时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综合素质良好的预备警力,是公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最紧迫的任务。

警察心理学研究的是普通警察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探讨警察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并对警察心理素质的培养及选拔进行相关研究。目前,国内不少公安院校开设了警察心理学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该课程在帮助学生建构未来警察职业所需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立足于公安院校的

特点,明确课程定位

公安院校一般以培养具有理论素养的应用型公安人才为目标。相对于公安院校的课程体系而言,警察心理学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具有基础性、服务性特点,该课程围绕培养学生的基本心理素质,让学生明确警察职业所需的心理素质,并为职业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同时,该课程对培养警察职业所需的积极个性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日后工作所需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加强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支撑。

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深化课程目标

反思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课程研究一直把“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作为主要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内容的取向发生了重要转变,转向“如何理解课程”,课程研究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指向人的“解放”。

兴起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以积极的视角解读人的心理现象,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不仅引发了心理学研究思潮的变化,而且由于其强调从正面界定和研究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为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应当围绕警察职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从认知、情感以及技能等方面深化警察心理学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职业适应力以及将来从事警察职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就认知目标而言,通过对警察职业特点的正确认知,调整学生的入职动机,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得警察职业所必备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就情感目标而言,应当激发学生从事警察职业的积极情绪体验,形成警察职业所必备的积极心理品质。例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信念。就技能目标而言,警察心理学应当围绕学生警务技能的训练而开展各种训练,并让学生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激发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增进对自我个性特征和职业兴趣的了解,提高职业选择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处理职业中难题的应对能力。

课内外相结合,完善课程内容

警察心理学的课程建设,除了完善课程自身的教学内容,更应当加强学生警察职业基本心理素质的训练,理论讲解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课程目标。因此,不仅是课堂教学,更应当通过课外学生的学习巩固课堂所学。

在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时,重新选定课程内容非常重要。围绕学生未来警察职业所需的积极品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课程内容。

警察积极人格的塑造 警察职业所需要的人格特质有快速的感知能力、较强的记忆能力、理性的分析能力、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诚实可靠、有责任感、临危不乱、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热情、冷静、理智等等。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必须在课程里体现出来,让学生明白将来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警察。

警察的自我意识与职业生涯规划 自我意识有助于帮助个体加强对自己的了解,并根据周围环境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自我意识的培养对于在校大学生尤为重要。对于警院学生来说,自我意识有助于他们端正自己的入警动机,并为在校的生活学习进行规划。这种意识将一直存在并指向学生的将来职业发展。将自我意识与职业生涯规划联系起来,了解职业前景,有助于学生对将来从警之后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警察职业。

情绪与压力调节 情绪管理是个体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警察这个特殊的职业而言,情绪管理非常重要。在执法过程中要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避免冲动后的不可预计的后果,警察的情绪管理已经不是关乎自己个体的事件,而是成为保障执法的重要因素。对警院学生加强情绪管理的心理教育,将有助于他们调解自身情绪问题,加强自身情绪控制,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警察的人际关系 警察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除了自己的同事、上司、家人以外,还要接触群众以及犯罪嫌疑人等等。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要求警察应当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识别人的心理状态,同时,通过人际交往调节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等等。因此,警察的人际关系列入课程内容重要的部分,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将来要面对的人际环境,通过人际交往方面的训练,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警察的心理健康 警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职业,应激性较强,且经常与社会中的消极现象打交道。因此,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积极人格、加强心理调节能力对于将来有效执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各种心理训练方式,营造气氛活跃、愉快和谐的团体环境,引导学生增强自尊和自信,促进学生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索,并主动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将所获得的积极情绪带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积极体验

在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中,课程实施层面主要关注如何施教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人性论,它以积极的眼光看待每个普通人,发现他们身上具有的潜在积极力量,并加以发扬。因此,警察心理学的课堂教学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与肯定,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积极力量,关注学生的自我认识、获得幸福的需求。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应当增强学生对警察职业的积极体验,激发他们对成功的渴望,对自己优势的肯定,接纳自己和接纳他人,认同目前的警务化管理模式对于他们职业成长的重要性,体会现实的满意感和幸福感,并正确认识就业压力问题,乐观地面对将来的职业出路问题。

再次,为帮助学生塑造积极人格,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应当在课程内部创设积极氛围,通过多种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在警察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前的准备到课堂的讨论,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分工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通过自学,提高分析能力,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找到发展自己优势的机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价值。

最后,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联系起来,灵活多样地采取各种方法达到课程目标。要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延伸至课外,将警察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当下生活融合起来。著名的教育哲学家杜威就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通过公安院校特有的技能节的开展,将课堂所学应用于技能比赛,能有效地提高警察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组建高效的专业教学团队

教师队伍的质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再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观念都得经由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对于警察心理学课程建设而言,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非常必要。

专业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均应有相关心理学理论的专业背景,同时还必须有公安工作实践的经验,能够教授犯罪心理学、警务心理学等课程,在进行警察心理学教学时,能将学院内开设的相关心理学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并把握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侧重点。

专业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教学技能,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掌控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放自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积极的教学环境中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注重学生成长经历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教的评价和学的评价。警察心理学课程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应当避免单纯的知识性考核方式,而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其评价可以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进行,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笔试与面试相结合,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对学生的课外训练进行总结与分享,特别关注自我在学习中的积极变化。

教学评价虽很难进行相关的量化,但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以及对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作用的评估可以成为将来探索的方向,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式调查,以及公安工作一线的需求调查,反馈学校的教学情况,正确地评估警察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实现情况。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3.

[2]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3]苗元江,于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5]尹秋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位与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6](英)艾思沃斯.警察工作中的心理学[M].安福元,庄东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吴娴兰(1977—),女,江苏昆山人,硕士,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与警察心理。

作者:吴娴兰

上一篇:教学模式论文范文下一篇:医院管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