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心理活动设计课程自我总结

2024-06-24

员工心理活动设计课程自我总结(共14篇)

篇1:员工心理活动设计课程自我总结

员工心理活动设计课程自我总结

一个学期结束了,此门课的学习也学完了,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感觉这门课教会了我们很多实用的东西,尤其在小组的活动中,也使我与班里同学的关系更近了一步。

首先在这门课中,积极配合小组的活动,偶尔也会有点创意,与小组成员共同分享。课上少有迟到早退和旷课的时候。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小组作业,配合老师听课,这些基本的我想我都做的差不多,不过作为大学生必须要学会更多的知识,来适应现在社会的需求。

其次,关于这门课,给我的感觉:实用性很强,对我们心理咨询专业来说是一种技术,能很好的把咨询者引导在一个健康的心理上。从课程中我学习和了解到了许多知识,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让我们写一些宣传稿,策划案和教案之类的,这些都是和我们想象中不一样的,特别策划案,很实用!这在我们以后当心理咨询师时是经常用到的东西。其次还有宣传稿,以前我觉得宣传稿只是用于宣传,随便写就行,但从学习中了解到宣传稿其实学问很大,不管是排版,写作的语言都需要仔细考虑才能进行。同时,这门课中尤其是进行了多次的小组活动,把我们整个班集体的关系都渐渐的融合的更加紧密了,让我们有了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所需的心理咨询人才。

在此门课中,老师让我们联系实际,去发现问题,再来做自己的课题方案,这很实用,同时,只要有问题我们也会去问老师老师也能给我们很好的解答。对了,这个课有一个独特的特点,那就是互动游戏,这能让我们亲身体验游戏,这不仅能让我们在游戏中得到学习的快乐,更能深入的去了解一个游戏的意义!这也给我增加了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最后,我对自己本学期的变现打83分。

原因如下:、优:

1、基本要求做到了,迟到少,早退没有,无打乱课堂行为。

2、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完成小组任务。

3、课程活动都积极参加,认真对待。

缺:

1、有时迟到,旷过课。

2、上课有时不认真听课,走神。

我觉得在这门课中,老师都一直严格的要求我们,不过有时老师偶尔也能带我们放松一下,我觉得这样很好,课堂就应该这样,在快乐中学习。

篇2:员工心理活动设计课程自我总结

2012年7月6日,心智网在上海东亚富豪酒店为上海电信局中基层管理员工开展以沟通为主题的心理学培训会议,本次会议由上海电信局南区人力资源处谭处长主持。

心智网特聘讲师、资深心理咨询师林臻在培训中指出,沟通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或其它表现形式进行信息转递和交换过程,为既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寻求共识,消除隔阂,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反馈的一种转递过程。其中文字表达信息占7%,有声语言占38%,肢体语言占55%。由于受到自然进化影响,男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采取方式也不同,男性倾向于肢体语言,女性倾向于有声语言。林老师一再强调,沟通过程中,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人们听到了什么;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人们看到了什么;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听到了什么。

面对职场中不同的人,面对不同性格特点的人,我们怎么样去沟通呢?心智网特聘讲师、资深心理咨询师林臻给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了解人的性格特点,根据性格特点分四类:能力型、活泼型、完美型、和平型。能力型的人群,与这类型人沟通是要注意做到以下要求:尽量支持他们目标和目的,谈论事情结果,不纠缠过程与细节;对提问给予简短答复;面对工作,不要将重点放在建立私人关系上等。活泼型的人群,与这类型的人沟通要注意一下特点:不要直接进入分析,尽量形成共同的,多的观点;表现对他们“个人”感兴趣;对他们外貌等认同等。完美型的人群,与这类型的人沟通应注意以下细节:全面性,系统性,准确,完美;条理性;注重行动和行事方法;表扬他们的高效率,有组织和全面的考虑。和平型的人群,与该类型人交流应注意以下特点:尽量倾听他们,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要赞美他们,认同他们等。

其次,人与人之间交流过程中,怎样才能形成更有效的沟通呢?除以上介绍的内容,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沟通技巧。首先,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善于运用承认技巧。承认不仅仅是一种尊重,还是一种成长,向对方传达情感。可以有效的解除敌意。第二,共情,也就是同理心,表里如一,能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行换位思考,赢得对方的信任与理解。第三,询问技术运用。多运用开放式的提问,有利于探讨更深的原因,有利于打开对方的心扉,更加准确理解别人等。

篇3:员工心理活动设计课程自我总结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在学习这一领域的具体表现。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对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相关研究将学习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维度。其中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完成学业,取得良好成绩和避免学业失败的能力评估。学行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学习行为能否达到学习目标的评估。

目前有许多的学术研究都致力于学习自我效能感作为变量之一与学习策略、学习目标、归因方式、心理健康等因素之间相关分析。与一般学科相结合的研究结果多集中在具体学科学习的建议分析上。各种研究都证实了学习自我效能感在高中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性。在学校学校心理健康课逐步普及的今天,设计系列有针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健康课程是必要的。

二、针对高中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实证研究分析

在针对高中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的研究中,有良好效果的是采用是班级团体辅导课、同质性团体辅导课、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载体的干预方案进行的实证实验。以下对三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1)班级团体辅导课:针对职校学生。课程以活动为主导。课程设计分为四个主题:自信心训练、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方法与策略、合理归因与心态调节。每个主题再设计不同课程,共13节课。每次课40分钟,每周一次课。研究结果显示班级团体辅导对于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产生显著影响。但在学习能力效能感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原因分析主要是方案没有涉及具体学科的学习内容。

(2)同质性团体心理辅导课:针对普通中学高一年偏科生。课程以活动为主导。课程设计包含以下几个内容:团队初识、归因训练、积极暗示、目标与理想、励志故事、积极思维方式,共6次课。每次课40分钟,为期6周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辅导课能有效提升偏科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但在学习行为效能感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原因分析主要是因为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没有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行为进行指导与训练,并且课时保证不够。

(3)以心理干预方案为主:针对高一年。课程以讲授、讨论、师生互动为主。课程为初识高中、了解认识学习自我效能感、时间管理、如何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学习积极归因模式、榜样示范、学习策略辅导、自信心团体训练,共8次课,每次课40分钟,为期21周。每一次干预基本都分为三个阶段,以讲授理论、问题探讨为主。研究结果显示8次心理干预方案提升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显著,在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两个维度上的差异也是显著的,原因分析在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维度上有专门设计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干预有关。

综上:虽三个实证研究的对象、课时量、干预方式不完全相同,但通过三个实证研究可以发现,有针性对高中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进行培养,都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两个维度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上的培养结果上有所差异,在设计课程上更有区分性的从这两个维度来设计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效果值得探究。三个实证研究都有涉及归因、自信心训练、目标管理三方面。第三个实证研究之所以差异效果显著与其在前期对学生进行问题收集再来进行干预方案设计有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课程的设计会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同时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相应的指导,收集学生案例共性分享会在课程的进行中更能引起学生共鸣。

三、心理健康课程设计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中指出,在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心理健康课程主要是在活动中体验、分享、学习、成长。心理健康课设计要符合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预防性目标为辅,在全体学生心理体验基础上,通过活动的主要形式,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特征。笔者在总结前期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纲要》设计了针对高中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的系列课程。课程设计初期也采用华东师范大学边玉芳在《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编制》中运用的开放式问卷调查表。用于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认为学习上自信的学生应具备的特点以及自我在学习上自信与否的评价,为后期课程设计提供更切实的方向。为期一学期20周,按照学校开课要求,高二17个班级共852人,每个班周次开课,一个班级一学期总共9节课。

前期开放性问卷收集信息反馈中:17个班级自评自信度每个班级答“是”的概率不足50%,最低只有10%。即使是成绩最好的班级概率也只有36%(理科班),34%(文科班)。主要在学习困境反馈上主要集中在记不住、自律性差、时间不够、听不懂四个方面。在认为在学习上自信学生的应具备特点主要集中在自律性高、自信、勤奋等几个方面。根据调查结果以及相关实证研究分析,制定了9节课。第一节课解析心理咨询及介绍学期课程安排,为后期给个别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做铺垫。做心理咨询的六年中发现,到高三年再针对学生的考试焦虑进行方法指导和考前讲座,能起到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练习,效果不显著。在每节心理课的课前3分钟,带领学生做正念观息,通过9次课的集体练习,学生反馈效果良好。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有学生前来针对学习上的具体问题寻求辅导。辅导的主要问题包括:上课效率不高、情绪波动大、自律性低等。收集资料共性,在课程中相应的渗透教学,学生反馈贴近他们生活的实例极具启发性。在课程结束后,请学生对这八节课的内容进行反馈。问卷改编至郑永莉《高一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中自编的课程反馈表,每节课分为三个反馈程度A代表好,B代表一般,C代表不好。课程反馈结果学生认可度较高92%学生认为整体八次课体验好。对于第一次课34.2%的学生认为一般,个别学生0.4%认为不好。最受学生喜欢的课程是第2次课冥想与白纸穿越活动、第5次课重视运用多种感觉学习、第7次课从记忆的过程看学习、第8次课晚自习时间管理。学生在评价印象最深的课程多次提到活动全员参与。课程建议中学生提及较多的是多活动、少讲述、多开课时。通过学生和市心理教师听评课反馈后,对课程再进一步修改,为课题后期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做准备,更好的将实证研究的转化成心理课程。充实校本课程,为更多的教师提供有效的参考。

更改后8次心理课课程安排:

摘要:高中是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各项研究表明针对高中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业成就。学校心理课程仍处于普及与探索的阶段,针对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的课程系列相对较少。本文分析了近些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设计了系类课程在高二年级进行教学实践。旨在以后关于这方面的课程设计上为更多的教师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心理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梁剑玲,郑碧莹.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提升职高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实证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5.

[2]区桂兰.高中偏科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郑永莉.高一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篇4:员工心理活动设计课程自我总结

关键词:国有企业;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心理调节

通过职业生涯设计的合理开展,可以帮助国企青年员工认识到个人发展方向,增强职业环境意识,促使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企业改革中,青年员工社会经验不够丰富,会有一定的压力和情绪产生,因此,国有企业就需要有机结合职业生涯设计和心理调节,促使国企青年员工心理压力得到缓解。

一、国企青年员工心理调节和职业生涯设计的关系分析

具体来讲,职业生涯设计指的是国有企业青年员工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如现实条件、发展机会、制约因素及外界机遇等,对自身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合理确定,对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合理选择,将职业发展计划、学习计划等科学制定出来,并且付诸于行动,顺利实现个人发展目标。职业生涯设计,需要严格依据发展特点来进行。而心理调节则是为了与生活需求所适应,不断调整心理认知、情感、意志力等诸多方面的技能,获得发展。从国企青年员工角度来讲,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之前,需要有心理调节,客观评价自身条件,对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积极了解,敢于面对困难;因为其经验比较缺乏,还需要准确划分个人的优势和不足。职业生涯设计需要紧密结合追求目标,来对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制定,以便有计划的朝着目标努力。合理设计职业生涯,可以有效管理自身行为,统一主体精神与自我意识,获得良好进步。从这些分析来看,国有企业青年员工心理调节紧密联系着职业生涯设计。

二、 国企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的心理调节作用

(一)帮助其认识自我

国有企业的青年员工刚刚进入到职场,还不明确个人未来发展方向,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对目标规划科学制定,那么就需要给予帮助,对其职业生涯规划科学设计,以便促使其能够对自我优势与特点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审视个人缺点,科学评估。为了提升职业生涯设计的可靠性,就需要科学审视与判断自身情况,评判个人兴趣爱好、优势不足、学识水平、技能水平等,了解未来需要向哪个方面努力,怎样才能达到目标等。国有企业青年员工通过科学设计职业生涯,做好自我调节工作,实现心理健康,结合个人实际情况,科学发展,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形势。

(二)帮助其明确目标

通过职业生涯设计,规划设计了国有企业青年员工的未来发展,主要是依据明确设定的目标来进行的;青年员工将目标正确树立下来,就可以不断产生激励作用,努力实现确定的目标;能够主动解决遇到的各种挫折,创造有利条件,促使目标顺利达成。这样国有企业青年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就不会因为未来比较盲目,而出现意志消沉的问题,清晰了解个人未来发展方向,为了实现目标,克服掉遇到的各类困难。同时,在挫折和成功面前,青年员工也需要不断调整个人心理状态,自然能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锻炼自己的品质和意志力,满足国有企业的需求,促进个人长远发展。

(三)帮助其树立自信

国有企业的青年员工一旦将目标确定下来之后,就产生了奋勇前进的欲望和决心,为了获得成功,会一直努力克服苦难;这种欲望对自我产生暗示,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进而形成一种坚定的信念,增强自信心,产生积极作用。充满自信的青年员工,就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工作,努力将个人才能给完全发挥出来。同时,青年员工有较为活跃的思想,喜欢接受新生事物,可以将新鲜的血液注入到国有企业中,催动国有企业对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大力改革,创新管理方法,促使企业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青年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因为足够自信,能够潜意识的将热情、精力和智慧给散发出来,促使青年员工的精神力量得到增强,获得事业成就感,更加自信的面对各种困难;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将个人潜能给充分激发出来,对心理状态有机调节,结合确立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稳步前进,顺利实现既定的目标。现阶段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青年员工面临着日趋激烈的职场竞争,为了获得优势,就需要未雨绸缪,而通过系统规划个人职业生涯,能够促使个人职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 帮助其完善人格

个人心理特征的综合即为人格,能力、气质、兴趣爱好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这些特质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国有企业的青年员工通过合理设计个人职业生涯,合理开展心理调节,以便发展自己的情商与智力,更加稳重,逐渐展现其他方面的才能。能够正确审视自己,将自己的优点给准确把握到,进而在工作实践中,将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能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总结个人不足,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与心理素质。通过心理调节的开展,可以促使青年员工对复杂的企业环境与社会环境冷静成熟的面对,协调发展心理行为与社会现实,完善个人人格,与周围环境所适应,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设计集中体现了个人价值观,有机结合了目标需求和职业以及内在需求和外在需求,在目标的激励作用下,更加努力的工作,勇敢面对出现的挫折与困难。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针对青年员工出现的心理压力和其他负面情绪,需要借助于职业生涯设计,做好心理调节,将国有企业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和心理调节之间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以便促使青年员工积极成长,进而推动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舒畅.谈国企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的心理调节作用[J].管理观察,2014,5(10):123-125.

[2]尤俊,黄育波.新时期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成才成长机制的探析[J].交通企业管理,2014,5(11):55-57.

篇5:员工心理活动设计课程自我总结

实践要点:平衡员工工作和生活;借助专业的心理工具来进行招聘和心理辅导;培养员工管理压力的能力。代表企业:华为、德勤、宝洁中国等。

去年年初的时候,华为总裁任正非为患抑郁症员工写了一封信:《要快乐地度过充满困难的一生》,信的开头写到,“华为不断地有员工自杀与自残,而且员工中患忧郁症、焦虑症的不断增多,令人十分担心”。很不幸的是,任正非的话音刚刚落下,当年7月,又有一位华为的员工疑因压力过大而自缢于深圳某小区的楼道内。

华为的状况并非独有,去年《世界经理人》在做十大管理实践调查时,员工心理管理获得的投票数高居第三位,反应了这一问题的普遍性。

员工抑郁和焦虑心理的普遍性,是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相关联的。南京人才网发表研究文章称,中国三个月的发展相当于美国一年的发展。这给企业带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快速增长的压力。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不断扩大组织规模,不断开拓新的市场,不断进行组织变革,进而不断对员工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于是员工不得不连年超负荷工作,体力和精神严重透支,心理上变得厌倦、易怒、难以放松、焦虑、抑郁和情绪低落。

就像一个人久劳会成疾,员工的心理问题也在多年累积后成为中国企业的“疾”。一项历时5年,累计数据20,000余例,涉及金融、通信、政府机构、IT、房地产等行业领域的调查结果显示,近60d%的国内组织员工压力较大,出现职业枯竭的员工比例接近10%。

员工身体上的疾病,可以由个人及保险单位来支付,但心理上的压力与抑郁,却必须由组织来承担。因为心理上的不良状态,不仅会影响员工个人的工作表现,对创造力、团队协作、决策和领导力产生影响,对企业来说,则意味着工作效率的降低,工作失误的增加,沟通不畅,同事间关系不良,人才流失,进而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整体业绩。如何管理员工心理和情绪上的不良状态,是很多中国企业面临的新课题和待解的难题。

一些领先企业在这方面树立了榜样。从他们的实践中,可以看到,让员工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管理员工心理的最好方式是,别等到问题出现再亡羊补牢,而要在日常就注意平衡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平衡的生活才能带来平衡的心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尽管很多企业号称员工是公司最大的资产,培育他们,给予成长机会,但是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对员工进行压榨,一个流行的生产力公式体现出了这种残酷性:1/2×2×3=P(人员减半,薪资加倍,生产力3倍)。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假如有压力存在,便也应该有宁静的时间与场所来平衡,这也就是托夫勒(AlvinToffler)所称的“稳定地带”。否则,失衡的工作和生活自然容易引起失衡的心理。

为达到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领先的企业既在公司内为员工提供缓解紧张情绪的场所,如休息室、游戏室等,也为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提供帮助,如为员工提供旅游补贴和充足的假期。

宝洁中国就在公司内推行BetterWorkBetterLife的活动。公司设置了FruitStation,员工可以随时去坐下来喝点东西。还有配备专业按摩师的按摩室,员工在工作的时间如果觉得累了就可以去按摩,费用很低。工作时间有弹性,员工可以

在早上七点半到十点半之间任意选择上班时间。并在一些部门试行workathome——员工在工作性质允许的前提下每周可以自行选择一天在家办公。这些既保证了员工在工作间隙的休息,也为员工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第二,企业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工具来管理员工心理。目前用得比较多的是借助心理测评工具来找到合适的人才,以减少后期工作中产生的不适和磨擦;二是用心理辅助手段帮助员工解决各种心理上的困扰。

如联想和蒙牛都曾在招聘过程中用过心理测评的方法。苏州人才网广州移动通过实施EAP项目

(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员工援助计划),由专业人士通过心理指导、培训、咨询等方式,帮助员工解决心理困扰。沱牌为了解决员工困惑、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处理、员工自身情绪低的问题,成立了“沱牌兰草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对象除了公司员工外,还包括他们的亲属及周边关联群体。为疏导国际化带来文化冲突、家庭关系疏远等造成的员工心理问题,华为引入了“压力与情绪管理”和“人际智慧训练”的心理工作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特别开通了24小时员工私密心理咨询热线,以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

第三,培养员工管理心理压力和焦虑的能力。要降低心理负面因素的伤害,需要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的努力,让员工学会管理自己的压力和焦虑,便是两个层面共同努力的重要方式。在这方面,既要有态度的引导,也要教给员工具体的方法。

像任正非写《要快乐地度过充满困难的一生》就是一种态度上的引导,“快乐的人生,无论处境多么困难,只要你想快乐一定会快乐……员工不必为自己的弱点而太多地忧虑,而是要大大地发挥自己的优点,使自己充满自信,以此来解决自己的压抑问题”。

在具体技能培养方面,有两个值得推荐,一个是培养员工学会自我管理,另一个是情商方面的培训。自我管理方面的技能可以让员工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压力和焦虑。而情商方面的培训,可以帮助员工建立自信,培养自己与别人建立友好关系的能力。比如德勤就会举办一些小型的压力管理的沙龙,帮助员工了解和管理自己的压力。

篇6:员工心理活动设计课程自我总结

2010-12-27 本文访问次数:286

12月22日,北京联通工会举办了员工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总结暨心理健康讲座,各单位工会主席和员工心理健康辅导专员近160人参加了会议。北京市服务工会常务副主席舒岩、市总工会权益部副部长郭建强、公司工会副主席蔡轶春为2010北京联通“员工心理健康促进项目组”优秀专员颁发证书并赠送北京联通“员工心理健康促进项目”精品丛书,鼓励他们将学到的心理学知识运用到

工作、生活中去,成为员工心理服务的先行者。

2010年,北京联通工会针对员工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以“知心俱乐部”为平台,以推进完善“知心热线”、“知心信箱”、“知心讲堂”、“知心快报”、“知心小筑专栏”为有效手段,坚持“三结合”组织模式,重点围绕员工在业务发展、客户服务和员工子女心理健康方面的压力和困扰,分别以“成功营销人员心理建设”、“客户服务人员心理调试”、“健康亲子关系”为主题,开展了心理健康促进专题项目,探索和推动项目化的帮扶模式。项目采用公司工会领导、专业团队指导、各项目组自主开展活动、互相联动的组织原则,在前期充分研讨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三区分公司营销工作最前沿的集团客户经理、客服呼叫中心80、90后的客服代表、七区分公司6至12岁员工子女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员工群体,100余名“心理健康辅导专员”在为期三个月的时间里,通过专家讲堂、主题团队活动、体验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特定群体改善压力现状,促进心理健康,达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目前北京联通的心理促进工作在全员性心理服务宣传的渗透性、企业内部骨干与外部心理服务团队的优势资源整合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同时提出2011年

将通过对员工进行主题多元化的分类心理辅导等方式继续推进心理健康促进工

篇7:心理健康课程总结

何老师从四个方面进入。首先从讲阿波罗和维纳斯的故事引导“Psycho“一词,讲述有关幸福的心理学。从生理心理学讲到了妈妈的怀抱、隔代教养、留守儿童所缺失引发的一些心理问题。抚摸可以促进人类基因的发育,从小获得足够父母的爱(抚摸)会影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信任感。

其次又从迪香式笑脸引导出社会心理学。每个人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更容易让人幸福,身体健康。消极心理让人更容易焦虑紧张,让人肾上腺素高,处于战斗状态,人更容易生病。又从脑科学定义的两个中枢阐述了一般学科和心理学的不同之处,心理学更多的是认识我们的意识层面和情感态度。

再次何老师又讲木交了怎样在学校开展心理课的一些技巧和容易犯的五个方面的误区。形式化是大家最容易犯的,何老师用”自信”的故事来讲述,我也非常有问感。我们经常叫学生要自信,真的就会让学生自信了吗?让学生自信,首先要了解学生为什么不自信,侧如:因为胖不自信,因为自己不漂亮不自信,你给她很多鼓励,不如让她把肥减下来,学会装扮自己,给她一个能展示她特长的平台,肯定她才会让她慢慢自信起来的,而不是叫几句口号,打打鸡血便能自信了。我很赞同何老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心理课、心理咨询、团体活动、教师心理维护等等。很多学校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教师心理教育,教师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无形中也会影响学生乐观向上,情感的传递很重要,老师的心理教育更昰学校心理健康的重中之重。

最后讲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对学生一生发展的作用。何老师用自己上巜拍卖人生》一课举例说明对学生的影响,阐述了心理健康课会影响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结、升学择业和生活及社会适应等方面。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心理教育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立杆见效,但我们一定要坚持给学生播下一粒爱和幸福的种子,种子总有发芽的那一天。很多人都对心理教育有一个误差,认为做上几次心理咨询或上几节心理健康课孩子便会改变,没改变便是教师和资咨师的无能。我们只要不放弃播种,总有收获的一天,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持之以恒的事业。

篇8:外贸企业员工英语培训的课程设计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外贸员工

一、引言

21世纪, 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 无疑需要大批既懂国际商务理论与实务, 又有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外贸人才。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缩写, 即“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 其特点是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ESP学习者均为成年人, 包括正从事各种专业的专门人才和正在接受培训的各类人员, 以及在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等。按学科门类, Hutchinson&Waters将ESP分为科技英语 (EST) 、商务英语 (EBE) 和社科英语 (ESS) 三个大分支, 每个分支又再次分为职业和学术两个分支。本文意在说明如何根据ESP (专门用途英语) 课程设计理论为外贸企业员工根据其职业需求制定英语课程, 使其成为“语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设计

1、需求分析

ESP和普通英语的区别就是ESP更能反映学习者的需要。正如Keith Johnson所述:“相对而言, 学习者的语言需要在ESP中较容易确认, 这是ESP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根据Robinson的两个ESP教学的最基本判断, ESP必须是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英语教学。这里的需求既包括学生今后将要遇到的交际情景, 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知识摄取的先后顺序。但是, 仅仅意识到学习需求的重要性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确定学员们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 比如说通过采访, 问卷, 观察以及和学员们进行非正式地交谈等等。在这门课程里, 根据笔者同外贸企业学员们的非正式交谈调查得知, 他们的目标需求就是能够准确流利地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熟练应用英语充分表达自己, 完成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信用证的审核、修改, 用英文填制各种单据等, 可见良好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的英语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能否能够胜任国际贸易工作。

2、学习任务设计

本文中谈到的课程可以归为职业目的英语课程, 注重对语言技能和功能的培训, 因为这是获得和从事工作的必要的技能。根据Linda L.West (1984) , 职业目的英语需要培训以下语言技能:词汇, 功能, 场景, 结构以及语域, 这些都是根据相关的职业确定的 (汪露秋) 。整个培训将会持续8周的时间。在这八周里, 学员们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和国际贸易相关的英文知识和技能, 他们将会学习四门课程, 每门课程周计划为六课时。最终课程将以考试作为评估形式, 总评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课堂参与, 课后作业, 期末考试 (口语和笔试) 。平时的课堂考勤及课堂参与将占最终成绩的15%, 课后作业占15%, 最后的70%将是期末考试的成绩。

学习领域一:国际商务英语

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谈判、国际贸易术语, 营销, 国际货物运输, 国际支付工具及手段, 以及《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和《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等, 让学生从理论层面了解国际贸易的性质及发展趋势, 加深对贸易本质的理解。教师在授课时可适当加入案例分析, 比如在讲析目前在国际贸易中影响最大的《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时, 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对不同术语进行比较, 加深学生对这些价格术语区别的理解。

学习领域二:外贸函电写作

商务英语的写作能力也是外贸工作的重要技能之一。按照国际贸易业务各环节的顺序, 每节课主讲一个主题, 包括建立业务关系、询盘与答复、报盘与还盘、推销与连续推销、订单和确认、支付、包装、装运、保险、投诉等内容。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讲商务函电的结构, 第二部分分析例文, 第三部分处理词汇和练习。

学习领域三:国际商务合同

在国际贸易中, 贸易双方的权利、义务都将以条款的形式反映在合同中。因此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商务合同的磋商与订立, 国际贸易合同条款以及国际贸易合同的履行。在这门课程中, 学生应掌握如何与客户建立贸易关系, 掌握询价、发盘等谈判的要素及要点, 并熟悉合同履行的流程和各个环节单证的缮制, 掌握对违约进行防范和对争议进行处理的策略和技能等。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内容讲解商务合同的结构, 句式, 用词特点, 合同常用词等等。

学习领域四:国际商务听说

这门课程的内容涉及到一些主要国际商务活动和环节, 例如:公司概况求职面试、打电话、商务会议、商务演示、建立商务关系、询价与报价、支付条件、包装、装运、商检与保险、投诉与索赔、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教师可以在完成书里听力材料练习的基础上, 根据书上的内容进行知识扩散, 布置课后小作业, 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每个组准备一个presentation, 推荐一名组员用presentation的形式将小组讨论结果展示给全班。

在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都可先用英文进行课堂导入, 教师应注意语音标准, 语速适中, 英文用词和表达应力求口语化, 避免因书面语或学术性表达引起学生的负面情感,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对于难理解的概念或理论, 教师可用汉语辅助讲解, 然后分析对应的英文表述和表达, 再尝试让学生用英文去讲解或复述, 这样学生既学到了进出口业务的理论和知识, 又提高了他们的商务实践与商务话语的双重技能。

3、课程评估

课程评估的目的是测评并检验课程是否满足了学员们的学习需求 (Hutchinson&Waters, 1987) , 因此, 课程评估会涉及三方面:学员, 培训教师, 以及外贸公司。培训结束后, 学员们需要分别参加这四门课程的考试, 目的是为了检测课程是否填补了培训差距 (即学生培训前的水平和培训后预期达到的水平的差距) , 以及课程满足学生需要的程度。如果能够顺利地通过考试, 证明学员们他们已经充分具备了在工作中应对工作需求的能力。另外, 评估还应包括培训教师对此课程的观点和看法, 他们对于所带课程的教学大纲是否合理, 教学材料及方法还有评估系统是否很好地满足学员们的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需求等等的意见。最后, 课程评估还应包括外贸公司的反馈信息, 通过对其员工在培训后工作表现的观察, 外贸公司也会对培训的课程进行评估, 以便决定是否继续对员工的培训。

三、结论

本文使用了ESP理论说明如何为外贸员工培训项目设计课程, 以提高外贸员工的工作表现和竞争力, 并且强化他们在国际贸易中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春洞.ESP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Hutchinson T, Water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篇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应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同时又体现其特殊性。我们认为此种可基于学生易受暗示、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通过对学校环境中的教育性因素进行总体设计,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原则

1.系统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应注重系统性和整合性,使环境中各教育因素对学生心理整体协调地发生作用,不能只是零散地挖掘和研究其中某一因素或某几因素将其无限制地泛化。这样做,必然会影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的认识,实质上是弱化了此种潜在课程的作用,因而也无法发挥其功能。

2.适应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适应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如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应根据不同学校和学生的特点而有所不同。

3.主体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师生在环境建构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实践证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达成程度,主要取决于学生主体性激发的程度。

4.情感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要注重营造情感陶冶的现实情境,注重习得过程的心理愉悦性,注重态度、动机、情感等非认知因素的激发和启动。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内容

1.从物质—空间维度划分的内容

物质—空间类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隐含于学校的物质空间中。学校的物质空间既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隐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美感等,对学生心理品质能产生潜在的影响,是塑造和强化行为的重要力量。物质—空间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包括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教室环境等。

自然环境是指学校所处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构成的氛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校的自然地理位置决定的。因此,学校自然环境的选择应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扬长避短,既做到净化、美化、绿化,又充分利用它们来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人文景观包括校园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学校建筑作为育人场所的组成部分,应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育人价值,通过对其结构、线条、造型、布局等进行科学的设计,适应学生心理需要,促进潜在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发挥。景观设计包括草坪、树林、花坛、喷泉、雕塑、校园壁画等,景观设计在带给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能促进积极的情感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

教室环境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排序、声音、温度、色彩、光线等。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暗含着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因此,对其进行设计十分必要。

2.从组织—制度维度划分的内容

从校园文化角度来看,组织制度是学校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称,包括学校的组织与领导方式、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学校的规章制度及舆论等。它们通过心理体验、思想认同、舆论导向等途径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组织—制度类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中,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最直接、最具体的因素是校风和班风。

校风是指一个学校的社会气氛,包括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和领导的作风。优良校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效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的良好校风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运用定势原则,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提倡、宣传和感染过程,使所倡导的风气,成为群体规范,深入人心。其次,运用认同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如校友会、校史展等培养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毫感。再次,运用模仿机制,利用人的心理活动定势规律,适时检查,不断强化,并运用一定的奖惩手段,使之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

班风是指正确的集体舆论在班级里持久地发挥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班级风气。班风是班级的灵魂,良好的班风一经形成,对班集体的每个成员都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应通过强化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等优良品质,协调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民主型班风,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的养成。

3.从文化—心理维度划分的内容

文化—心理类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文化、课堂心理气氛,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中无形但影响巨大的方面。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黄秀兰(1986)认为存在积极、消极、对抗三种课堂心理气氛,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利于学生知、情、意、行等各种心理品质的提升。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需要通过增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增强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自我调节,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和教师间形成积极而愉快的互动,促进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潜在教育资源,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对其设计表现为:促进教师了解期待的效果,充分发挥教师期待的积极影响;倡导民主型的领导风格,让学生有更多讨论、合作、创造的机会,发展对话、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重视教师的言语、体态、面部表情、教师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对学生的潜在教育作用。

生生关系在学生适应学校和社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生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注重营造适合个体成长的群体氛围,使生生关系进入良性循环,产生正向隐性效果,促进个体健康成长。

学生文化是指学生特有的价值观、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总称。学生文化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外在影响常常表现在他们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现代时尚等方面,潜在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品质、价值取向、社会化程度。因此,对学生文化进行恰当的指导和干预,会有效地达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目标。

物质空间、组织制度、文化心理共同构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事实上,他们是综合发生作用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合理组织、优化潜在课程中的各个要素,使它们处于最佳状态,发挥最大功用;另一方面要注意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的整体功能,产生综合的心理效应。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运作

课程的设计和运作是相互依存的两个环节,只研究课程设计不研究课程运作的课程是欠缺的,课程设计得再好,如果不能很好地运作,课程设计也没有任何意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运作的方式主要有:

1.体验

这一方式注重借助于主体自身阅历、内在体验,通过创设物质的、人际的、心理的情境,利用其中蕴含的潜在教育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

2.暗示

这一方式通过含蓄、间接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生接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信息,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3.互动

这一方式借助师生、生生相互交往的互动过程,以语言、表情、动作为媒介,引起个体相应的情绪反应,并扩展到心理的其他方面;以他人良好的行为为榜样,并仿效其言行,最终使自己的言行与之类似,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4.认同

这一方式通过学生对其所处情境中蕴含的信息的认可以及对学生文化的认同等,使个体与情境协调、融合,以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评价

篇10:心理学课程总结

要问我最初选心理学的目的,那就是为了考教师资格证。同时对学心理学的人心中怀着一种崇敬与恐惧。最初的最初,我一直以为学心理学的人能够轻易洞察人的内心,能够轻易将人想法看出来。记得大一的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做《lie to me》,当时觉得那人太神了,通过对人面部表情的观察便能洞悉一个人内心意图判断是否撒谎。暑假回家的时候,在成都某大学外面看到很多家心理咨询室,突然发现原来心理学已这么普遍。

记得第一堂课的时候老师就讲过,虽然老师和老师的丈夫都是心理学博士,但并不是外行人眼中的能够将人的内心思想轻易看透,心理学老师也是人,并不是神。随着课程的学习,我发现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是从人体的生理基础到共性心理过程再到个性心理。而学习心理学的目的也不是说为了窥视别人的内心世界,而是使学习心理学的人学会做人,学会用现代心理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个人觉得心理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它的用处之大有时候到了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步。它帮助我们塑造或者改变一个人。从人的基本生理结构出发去分析人的行为,再运用人的心理过程的普遍特征去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常规,再运用心理学的手段来对不正常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治疗。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心理学如今变得如此普遍我觉得也是大势所趋。看着越来越奇葩的犯罪现象,看着越来越低龄的犯罪分子,大家的担心也越来越多,我们不禁反思,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个别人的心理扭曲。我也渐渐理解为何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定要有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这关乎的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代人!

同样,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个性,从而确定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个性心理学部分,通过一些测试和实例,我们能够清楚判断出自己属于哪种性格哪种气质的人,从相应的归类里面可以了解到自己的长处以及短处所在,这样就能更加利于自己选择适合的工作类型。我想,这就是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会让应聘者做许多关于性格测试题目的原因。退一万步说,爱情里面同样也需要心理学的帮助。当一个人了解了人类在感情上的心理过程之后,就能在感情里面更加处于主导地位,他能理解对方的行为语言真正想要表示的内容,能理解对方发脾气的原因。这样感情就会变得稳定和谐。

篇11:心理健康课程学生总结

首先,xx老师围绕咨询中心近期开展的工作,针对加强心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心理工作的质量,对全校所有的朋辈进行培训,主要从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性、如何识别异常心理现象、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团体心理辅导等方面展开全面教授,传授基本的技能和方法,为以后开展工作找下了坚实的基础。

会上,部分朋辈心理咨询师积极发言,提出咨询中心近期个体工作和团体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针对团体活动参与度不高,不积极的同学,老师强调团体活动的领导者一定要与学生有同感,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保证所有参加培训的学生都具有知情,自愿选择的权利。

最后,xx老师带领全体同学进行“乌鸦与乌龟”心理小游戏,这个游戏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大家在紧张到放松的过程中,体验自己情绪的转变和快乐的感觉,让同学们置身其中,做一个合格的体验者,李老师特别强调“每一个团体活动的领导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体验者”。

篇12:人格心理学课程总结

一、理论知识学习

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这个学期人格心理学主要讲述了人格心理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体系、理论与方法;而这学期人格心理学科的重点主要是阐述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体系及其研究,包括有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特质论、交互作用论、行为学习论、人本主义、认知论等几个方面(古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是上课重点讲述的内容,后面的这些理论学派则是通过阅读相关心理学书籍以及查阅网上资料得知)。结合平日吴老师讲解的理论知识,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1、人格心理学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简单地来说,我对人格的理解就是,人格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异。有些人聪明敏捷、有些人愚笨迟钝;有些人勇敢坚强、有些人胆小怯懦等等,这些都是人格差异的体现。人格心理学要研究的就是探讨这些差异的来源,分析人格差异的因素。当然,由于我们非科班出身,心理学知识水平有限,只能从基础入手了解各个学派的人格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再从该基础上做理论上的总结。

2、各学派人格心理学理论

(1)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及新精神分析(重点讲述)

古典精神分析研究的是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除此之外还学习了人格动力、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人格发展阶段论等,而我本人对弗洛伊德所总结的几种防御机制有一定新的认识。平时我们所说的“购物狂”的心理探究认为疯狂购物是舒缓心理压力的一种方式。新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阿德勒的主要观点有:个人是一个整体的人,是一个追求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的人,个人希望自己的选择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个人不是一切为性的动物,人是有意识的个体,人格的主导动机是追求优越,而自卑感是推动个人获取成就的主要动力,具有创造性自我概念。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则主要讲述了集体潜意识、人格面具以及人格适应等内容。霍尼的社会文化理论则主张文化决定论,认为文化因素对正常和异常行为的形成都有决定性的作用。

(2)特质论

每个人的特质不同,虽然情况相同而反应各异。奥尔波特提出了一个“机能自主性”的概念,指的是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个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特质论的运用在如今的应用领域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时人们花上好几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各种测量,就是为了了解自身或者他人的一些特质情况。尽管这些量表是经过科学的得出,但是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我们仍需要尽量去完善它。(3)交互作用论

交互作用论主张人的行为是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对人的行为会有重要的影响,但不能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否则很容易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这是因为,个体具有很强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对环境的选择上,也表现在个体对环境的改造上。因此,总需要一个平衡的机制来达到适应的状态,这就是交互作用论。(4)行为学习论

尽管行为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华生,但我印象深刻的确实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其中班杜拉提出的一个自我效能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这个原理在我们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有较大的帮助,高的自我效能可能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反之则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是一个我们值得去探讨的问题。(5)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与行为主义的思想核心是有冲突,认为该理论有失人性,同时也打破了精神分析研究的常规,把研究的重点对象放在健康的人身上。这对以后心理学理论各分支学派产生深远影响。在当今潮流中,个人的自我价值体现和自我实现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我相信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相对而言较新兴的学派,但是其发展空间是巨大的。(6)认知论

认知理论也是新兴的一个理论。其理论核心认为不同的人在信息加工方面的差异而造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信息加工模式,即使在相同的情景中,会输入或储存不同的信息,因此对同样的信息也有不同的解释,从而导致人们会有不同的反应。

二、课程研究认识

从课堂的教学模式上看,我觉得相比本科阶段是比较新鲜的,在本科阶段也选修过心理学课程,但当时老师主要还是以讲述和看电影学习为主,缺乏互动。但研究生阶段的人格心理学课堂多了很多有意思的学习经历,比如老师组织我们做游戏,自由联想以及师生互动,通过这些形式,一方面我觉得能使我们对人格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探讨有关人格的问题使自己对自身人格有一定内省的认识。而研究生这一阶段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从课程安排上看,本学科的重点主要放在古典精神分析以及新精神分析的学习上。古典精神分析以及新精神分析堪称心理学史上的经典理论,对于经典理论的把握有助于我们养成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并且可以说相对于后来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比较容易一些,我想老师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吧。此外老师整理的PPT内容也比较通俗易懂,相对生动,至少对于我来说,我可以很好地将它理解。

三、收获与体会

学习心理学之后,深深体会到,世间最大的景象是海洋,还有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人的内心活动,人的内心活动每个人都不一样,千差万别,尤其是在课堂上和同学们讨论之后,会发现人的内心世界真的是丰富多彩的。我体会到了心理学在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作用,了解到正确的认知对人的重要性,我以前的许多负面情绪都是由于错误的认知造成的,通过对情绪控制方法的运用,我比以前更容易控制情绪了,更自信,更快乐,每当我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就有意识的加以调整,情绪就会被有效控制,久而久之,我身上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少,我的意志更坚定了,做事也更有毅力。好的认知决定好的情绪,好的情绪养成了好的行为和意志,而行为和意志决定了人的习惯,习惯又形成了我们的性格,最终性格决定我们的命运。通过这篇总结性的论文,让我能够有机会再一次重新认真的审视自己。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够全面的了解自己是很重要也是很必要的,不断的完善自我才是完美的人生,非常感谢老师在这学期给予我们人格心理学的知识以及给我审视自己的机会。至少目前,在面对不良情绪的影响时,我整个人并没有被负面情绪左右,相反感觉到一种正能量的作用使我遇事不慌,心态更加平稳。有些朋友说我变得成熟了,我想这应该就是学习人格心理学给我带来的积极影响吧。

篇13:员工心理活动设计课程自我总结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 也会产生一些诸如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等方面的问题。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中小学教师因课改带来的教师角色、工作方式、竞争方式等的改变而产生了新的心理压力。

1. 教师角色转变的压力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和教师对教材与知识的独占和绝对权威, 教学方式上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和题海式的机械训练。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则对旧的教育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扬弃和创新: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 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的主动学习, 从单一的课堂到回归生活, 从强调分科到重视综合, 从选拔性评价到以评促发展, 从狭隘封闭到走向国际理解。这种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 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 由过去的“惟我独尊”“高高在上”的控制者转化为以民主、平等、和谐为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者、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这种转变必然会引起师生关系实质上的变革以及教学地位的变迁。很多教师担心随着角色绝对地位的下降, 会导致教师权威地位和影响力的下降。

2. 工作方式的改变带来的压力

有学者指出:当前新课改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五个不适应:“一是教育思想不适应。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学科为本而不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难以纠正, 传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得心应手, 自主、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意识不强, 方法不佳。二是教学能力不适应。室内教学还能坚持, 室外课一筹莫展, 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和能力相当弱, 开放式的教学手段相当贫乏。三是职业技能不适应。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能力不强。四是教学评价不适应。习惯于一张试卷定终身, 而对于新课程的过程评价, 人文素质的整体评价不熟悉, 不习惯, 个别人甚至不能接受。五是知识结构的不适应。不少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 单科发展且知识陈旧, 对新教材中多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展现科技的发展和执行有一定的难度。”从以上五个不适应可以看出, 中小学教师要顺应新课改的需要, 就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 深入透彻地理解新教育理念, 钻研教材。这在无形中就会迫使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无疑, 这不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而且新课改中许多新的要求的提出, 也给中小学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3. 评价标准的变化带来的压力

新课程实施的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它的实施, 要求评价标准应由过去的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一是在评价功能上, 淡化评比与选拔, 强调评价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改进与提高上的作用。二是在评价主体上, 改变过去教师被动接受评价的局面, 注重教师的自我评价, 并将自评与他评结合起来。三是在评价内容上, 既重视教师的教, 又关心学生的学, 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的和谐发展。四是在评价标准与要求上, 体现灵活与开放性, 弘扬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 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五是在评价方法上, 重视案例分析、课堂观察和成长记录等质性评价方法的运用。可以说, 这些评价标准的提出是有利于教师更加积极地投入和执行新课改的, 但在对教学效果评价时常常落入应试教育之老套, 仍是着眼于分数、升学率, 致使许多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仍有很大顾忌, 认为传统教学, 学生学的知识系统全面、学习效率高, 应试效果好。因此虽然不少教师也开展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 但只把它当作“调味品”流于形式。因而, 一些学校出现“双面人”现象:对外高举课程改革大旗, 大肆宣传, 轰轰烈烈地搞课改, 对内仍然按照原有评价标准评价教师和学生, 以升学人数作为奖励指标, 实实在在地抓应试。在这种情况下, 许多教师不知道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尽快转变角色, 还是保持原有的工作方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来应付沉重的升学压力。兼顾两种标准, 使教师身心俱疲, 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4. 利益关系不平衡带来的压力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 教师就是那种安贫乐道的奉献者, 他们只为耕耘不求收获, 只求奉献不讲享受。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超负荷劳动付出, 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辽宁省调查, 教师常年日均加班50分钟以上, 是商业人员的6.3倍、工人的5倍;许多教师的日均工作时间达10小时。长期超负荷运转, 使得中小学教师疲惫不堪, 身心疾病增加, 心理压力沉重。而如今新课程的改革又向中小学教师提出很多新的要求, 教师强大的工作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微薄的工资收入形成强烈的反差。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收入与事业单位或公务员的收入相比属于最低的, 而工作强度是最大的。另外, 一些地方拖欠教师工资严重使他们的生存需要受挫。一些学校在表彰先进、评选劳模、评定职称和提级加薪中的考评不公或指标不平衡都会触及到教师的现实利益。这些现实中存在的利益不平衡会给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心理压力的缓解策略

缓解参与新课改的压力, 不能仅靠外部环境的改变, 要靠教师自身观念、认识和态度的修正, 思想情绪和行为方式的调整。

1. 更新教育观念

未来社会, 只有单纯的“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应再是向学生传授单纯的知识, 而是转向塑造新型的自由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使全部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学会如何劳动, 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与协作, 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新课程的实施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与学习过程。多数教师已感受到新课程这种理念的冲击, 但现实情况是:虽然课程标准变了, 教材变了, 但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仍保持原有的惯性, 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苦, 教学效果并不好。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对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 教师虽然了解和接纳了一些观念, 但对这些新的观念领会不够、理解不透, 不能很好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要么是不知道新观念如何与自己的教学相融合、相联系, 要么是新的思想一到实践中就走了样, 变了味, 形成形式。因此, 教师观念的更新和先进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是推动新课改的必备条件, 是缓解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2. 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很多教师感觉教学能力不足。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水平。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 (1996) 在第80号建议《加强教师在多变世界中的作用之教育》中指出, “作为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之策略的专业化”是必然的选择之路。会议同时认为, “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策略中, 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长期策略。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核心内容, 因为专业化水平不仅决定着教师的角色行为, 而且也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独特性所在。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可以通过职前培养或职后培训来实现, 但要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的本质, 是一种情感的社会交换, 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发现, 人际关系一经建立, 就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各种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个体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个体才能的发展。而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心理健康, 使个体的行为受阻, 从而产生压力。因此, 中小学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不是被动等来的, 它是个体积极同他人沟通交往得来的。

4. 增强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的概念, 在理论上来源于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由此可知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发现, 有的教师并非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 有时候他们将学生无法进步的原因归罪于学生、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缺乏学习动机, 而事实上是这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缺乏信心。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在教育信念中处于核心地位, 如果一名教师不相信自己能对学生产生影响, 那么, 他就不会主动检查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 并探究其更深意义的动机。教师教学效能感越强, 对学生的自主性及教学效果越有利。由此可知,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强其自信心越强, 获得成功体验的次数也越多。那么一个人获得的成功越多, 负性情绪会越少, 心理也会变得越健康。因此, 在新课改过程中增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也是减轻心理压力的途径。

5. 学会自我调节

新课程改革不仅对课程结构、方法等提出新的要求, 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理念, 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 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具有教育创新能力外, 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是21世纪教师必备的素质。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节压力能力, 教师才能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战胜工作中的困难。而压力的调节有很多种方法, 如:学会自我暗示, 通过自我暗示, 发展积极的内在对话, 从而增强自信心;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如倾诉, 跑步;尝试心境迁移, 当心理压力较大、情绪不良时, 暂时离开造成压力的环境, 远离压力源, 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 如散步、听音乐、打球。

总之, 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的缓解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更需要自身的努力。有了社会支持, 教师才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才能在教学中感到不被忽视, 从而激发教学热情, 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教育方法。教师有了自身的努力, 增强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压能力, 这就可有效地应对压力、缓解压力。

参考文献

[1]谭贤政.论新课程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产生原因与缓解策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4) .

[2]刘电芝, 马前广.新课程改革背景中的教师心理压力及其缓解.教师之友, 2005 (8) .

[3]陈安福.教育管理心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

[4]张海芹.小学教师的社会支持及相关研究.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4 (4) .

[5]唐丽芳, 马云鹏.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问题与障碍.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7) .

[6]劳凯声.教育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130.

[7]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402.

篇14:员工心理活动设计课程自我总结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88-01

自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标志着一轮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帷幕。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也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诸多学校迷失在追求升学率、就业率,对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导致中小学频繁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为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也阻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落实。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专业水平低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需要教师“术业有专攻”。而由于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一味提倡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导致学校认为谁都能担任此门课程的教师。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是该校的政治老师、德育老师、甚至是体音美的老师,这些教师没有受到专业的培训,对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只是简单粗暴得劝说,有甚至只是将人人皆知的大道理“填鸭式”得灌输给学生。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单调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模式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模式,然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认知上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呈现的是知识性的内容,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用性、活泼型、体验性、可操作性、渗透性、针对性等特点。这不利于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一些学校的教育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年轻的课程,很多学校对其教育目标的认识处于模

糊状态,将这门课简单的理解成一门德育课程,片面的强调对学生的教育性。而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需求,另外由于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可能会与学生产生心理冲突,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最终无法落实这门课的调整与改革。

二、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关于心理健康的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迅速转化为新课程式的知识传授。在新课程下,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角色,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同时参与进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一个课程的新旧更替时期,是一个逐渐过度的过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通过对学生人际互动、理念认同、情感体验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培养”。它是同时又是体验交流式的学习,摆脱了传统的知识传授型。体验交流式的学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活动目标。通过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是学生得到全面的心理素质发展,了解心理科学的本质,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为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为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其教学设计,提高其实效性。课程设计必须根据其教学目标和特点来定。首先通过引导,激发学生,促进发展,辅助学习;而后通过激发、反馈等手段改善课堂教育,让学生充分发挥,完善自我。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定位决定了能否使其在实践中顺利实施。若只针对于部分障碍性心理的学生,或个别一部分学生,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专业课太专业化,而非源自于学生现实生活;延续传统,报收残缺等等这些课程都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它的实施都只是徒劳无益,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突破传统模式,要拥有开放性、建构性、创造性的思维和教学理念。

三、适应新课程的几种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方法

第一,分组讨论法。这种方法是贯彻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从开始到结束的最佳教学策略。教师鼓励小組成员围坐成一圈,引导小组成员根据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案例或活动进行讨论,这样就可以在一种亲密、团结的氛围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并对每一组所发表的意见给予积极的反馈。

第二,热身游戏发。通过课前的短短几分钟小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气氛,更重要的是热身的本质是“热心”。游戏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集中精神,以愉悦的心情投身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以积极和无惩罚的游戏为主,并且在游戏的最终,教师不做消极评价,这样能够保护输了游戏的学生的心理。

第三,扮演宣泄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扮演或模仿的方法来影响学生心理过程的方法,有些感受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种方法让学生通过行为表达出自己的心理,进而促进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对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四,自由想象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放松身心,使其以清醒的头脑地看清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或在假设的情景中观察自己。教师需要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放松练习的感觉和想法,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完成。

第五,认知感悟法。对于认知感悟能力强的同学而言,此方法也是效果比较好且比较常用操作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我认知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具体形式讲故事、艺术欣赏、认知改变及案例分析等。

第六,行为改变法。其理论的依据是以班杜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关于强化的学习理论。运用此理论,通过奖惩、示范、行为训练等强化手段来建立某种新出现的良好行为,或者减少消除某种不良行为。

参考文献:

[1]王玲.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汇[J].前沿,1995,〔5).

[2]王玲,郑雪,苏跃玲.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0,(3).

[3]肖沛雄,陈国海,许国彬.大学生心理与训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4]周飞生.改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5]张楚廷.大学与课程汇[J].高等教育研究,2003,(2).

[6]叶湘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病理学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3,(l).

作者简介:石伟(1989-),女,汉族,河南焦作,研究生,信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上一篇:大学养老服务专业下一篇:消防防火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