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问题深刻研究论文

2024-04-19

南海问题深刻研究论文(精选6篇)

篇1:南海问题深刻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上世纪70年代发现海洋石油资源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谈判以来,有关南海国家纷纷侵占岛礁、开发海洋资源侵犯我国南海权益,形成南海争端。中国在南海的维权问题显得相当复杂,因为南海问题中牵涉到了诸多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以及外部大国的干预,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南海问题涉及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如何妥善处理好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是考虑的关键问题。本文就南海争端的原因、现状、特点,并就争端提出一些探讨性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 南海主权 争端原因 现状 对策

正文:南海是位于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中有许多岛屿、沙洲、礁、暗沙和浅滩,它们分布的范围很广,自北向南大致可以分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南海问题,指的是南海周边的6国7方,即中国大陆和台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菲律宾,非法占据部分岛礁并开发海洋资源而引起的主权争议问题。南海争端中争议最激烈、最集中的焦点在南沙群岛。

一、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我们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国际社会也长期予以承认。远在秦汉时代,中国先民在南海就已经有了航海通商活动。在元代,南沙群岛就已经归中国管辖,此后历代政府不间断地对南沙群岛行使管辖。清朝将南沙群岛划入中国版图。从最早发现到拥有主权,再到开发和利用,中国都远远早于其它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南沙群岛。《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1946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级官员赴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并立碑纪念派兵驻守。1947年,中国政府特别颁布了关于中国南海U形断续疆界线的法令,宣布了南海岛礁沙洲的名称和位置,并绘制了正式地图,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尤其是中国周边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它们当时都是承认这个传统海疆线的。战后相当长时期,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日本政府于1952年正式表示“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从而将南沙群岛正式交还给中国。对于这一段历史经纬各国都是十分清楚的。事实上在此后的一系列国际会议和国际实践中美国一直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

这些说明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主权有确凿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

二、南海争端的由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越、菲、马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并提出主权要求。对此中国政府一再严正声明,这些行为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非法的、无效的。

自从上世纪70年代南海油气资源被发现后,菲、越、马等国不仅对岛群提出了主权要求,还以军事手段占领了大部分岛礁,对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这些单方面的主张与开发活动都与中国在南海地区享有的历史性权利产生了冲突和矛盾,导致了南海争端目前格局的形成。

本无争议的属于中国领土的南沙群岛为何会出现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南沙进行侵犯,形成主权争议导致如此复杂的南海问题呢?各方争夺南海有多种复杂的因素。归结有如下几大方面:

(一)南海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最重要的原因。这是使得南海相关国家在70年代对主权提出争议的直接和最主要原因。南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重要的矿产资源,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此外南海海域有大量丰富的渔业资源。争议海域内资源的开发活动,关系南海周边国家的经济安全与持久发展。南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引发和加剧南沙争端的重要因素。

(二)南海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南海是印度洋通向太平洋的必经之路,是世界上第二繁忙的国际航道。南海北部的台湾海峡和西南端的马六甲海峡是极具有战略价值的海上要道。南海作为海上运输通道,国际上一直有观点认为,谁控制了南海,谁就控制了东南亚。南海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使区域内外势力介入争夺,也使得南海控制权的竞争逐步加剧。

(三)国际海洋法的缺陷也为南海相关国家提供了借口。南海问题的产生除了南海石油资源的发现外与国际海洋法的酝酿有直接关系。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了新的海洋秩序。但公约的规定也存在不足之处。《公约》引入“专属经济区”的新概念时,却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它允许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存在多条分界线,使得各方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界定不同,为冲突埋下隐患。各国纷纷根据《公约》以国内立法的形式,规定自己领海基线向外延伸的海域作为本国主权之下的领海或者专属经济区,对部分南沙岛礁主权和海域管辖权提出要求。如菲律宾通过的“海洋基线法案”,将主权本属于我国的黄岩岛等8个岛礁强行划入菲律宾主权之下。

(四)中国长期以来未能对南沙群岛实施有效管理。目前,我国南沙群岛共约40多个岛礁大多数被其他国家所侵占。其中,属于中国控制的只有9个。对南海诸岛未能实行全面有效的管辖治理,为他国染指南沙留下了可乘之机。

三、南海争端的现状

70年代,争端各方对南海的争夺主要表现为,争夺岛礁主权、海域管辖和资源开发。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周边国家实施海洋战略,海洋立法推进、海上执法力量加强,对争议岛礁和海域的争夺加剧。此外,冷战后美日等国亚太政策的调整,世界战略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等域外大国纷纷介入南海问题。域外势力的介入,使得原来通过双边谈判即可解决的南海问题演变成了复杂的国际问题。其主要特征是:

(一)南海地区军备竞赛加剧。近年来,部分南海周边国家纷纷采购先进武器,以期武力维护其在南海的既得利益。有关南海周边国家频繁地与域外大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使南海区域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二)区域外大国的介入导致南海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南海通航安全是美日等国利益所在。美、日、印等大国出于全球和区域战略布局需要,通过军售、联合军演等方式加强了向南海的军事渗透,不断强化在南海的军事影响力,在南海

地区的活动日益频繁,使南海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三)区域内外国家推动南沙争端国际化。部分南海周边国家与域外大国和有关国际组织联系密切,积极推动将南海问题列入双边或多边协商机制,增强区域外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南海问题上的介入程度,使南海争端走向国际化。

(四)南海争端各国在南海问题上形成团结一致对中国的力量。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实力、军事实力的快速增长,使得南海各国对中国的担忧日益增加,单凭南海各国的力量已经很难与中国进行抗衡。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在南海各国内部近年来在南海问题上团结一致,形成南海集团。

四、南海争端的解决方式

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向国际社会承诺,愿意在南海争端问题上,同有关争端国搁置主权争议,实现共同开发。但我国提出的建议没有得到周边国家很好地回应。争端各国一方面疯狂地掠夺南海资源,一方面对南海岛礁主权的争夺不断升级。南海争端的多边化和国际化已成为趋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曾和越南发生过激烈的西沙海战和南沙海战,两场战争收复了西沙全部和南沙的部分岛屿。之后,中国便一直致力于通过和平方法解决南海问题。和平解决方式包括政治方式和法律方式。

中国对在南海地区发生的海上纠纷和事件,坚持与有关国家协商解决和保持克制的原则。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各方承诺保持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和扩大化的行动。中国严格遵守《宣言》。对于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海搞旅游、修机场、任命行政长官、宣示主权、联合军演,驱赶中国渔民、射击、破坏中国渔船等事件。我国始终以“抗议”来回应,为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一)切实加强国家经济建设。

从总体上看,要通过大力发展本国经济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经济实力,一是可以为国家进一步壮大自身的军事力量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可以增加我国在东南亚各国的地区影响力。同时,我国需要加快对南海资源的开发。从国家经济、能源安全考虑,南海是中国未来能源的潜在基地,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目前千余口外国油井矗立南海,而我国在南海没有一口油井。由于人员不足、财力缺乏等原因,近年来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在南海的开发进展颇为迟缓,加快南海油气开发已经刻不容缓。从局部来看,要认真研究我国经济建设对东盟具有制约性的因素,有选择有重点有突破地发展地区性经济,从而增加东盟一些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对我国的依赖性,进而增强我国对东盟一些国家的制约能力。

(二)加强立法。我国的相关法律比较陈旧,不太适应新的形势,执行度也比较小。菲律宾通过立法加紧对南海岛屿的争夺,反衬出中国在通过立法保护海洋权益方面的不足。

(三)合理开展地缘政治斗争。主要是处理好和东盟内部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东盟十国虽有宪章约束,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与我国亲疏不一,利益矛盾时有发生。我国需要选准时机与重点,集中力量加强与其中一国或数国的合作,重点争取缅、老、柬。其次,积极谋求和台湾达成谅解,应该积极谋求和台湾联手合作。

(四)提高对我国南海海岛的控制力度。

1.首先,落实南海行政建制刻不容缓。从现在开始,中国必须痛定思痛,加强对南沙群岛的管理与开发。2.统一我国的海上执法队伍,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海上执法力量,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当务之急。在关系到主权的问题上,必须要有一个被赋予全权的负责单位代表国家并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3,要巩固我国在东沙和西沙的地位。中国南海由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组成。南海问题主要不是东沙和西沙群岛的问题,因此,我国应该首先扎实做好对东沙和西沙群岛的实际控制,其次是加快对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实际控制。

(五)和平方式解决,但要做好充分的军事准备。

南海问题涉及中国国家利益和海洋权益以及与部分东盟国家间的双边关系,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南海问题符合有关各方利益,也有利于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但要建设强大的海军,这是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根本保证。无论是和平方式或者不得已的战争选择,都离不开强大的海洋实力。建设强大的海军,就是为保卫我国海疆安全,为解决海上纠纷提供后盾。我们要立足于能够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性战争的思路,加快军事斗争准备,我军建设重点应该是提高航空航天、海空军现代化建设步伐,同时通过灵活措施积极进行军事控制尝试。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抑制对方。要长远打算、积极准备、以待时机。才更有助于和平方式解决。

来自互联网 http:// wenku.baidu.com。

童庆平、洪民富《中国南海问题:利益困境及维权路径探析》(《传承》2009 年第3 期)巩建华《南海问题的产生原因、现实状况和内在特点》 南沙群岛网《南海地理资料》

亚东军事网《南海局势紧张,何为导致南海问题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国南海问题立场文件——《中国南海问题立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2010年07月24日)

新华网-国际先驱导报 《新加坡专家:解决南海问题 中国需展现真正魄力》

篇2:南海问题深刻研究论文

南海法律问题研究南海问题的国际法考量 作者:汪筱苏 刘海裕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7期

【摘要】中国与菲律宾对黄岩岛的相关问题,已经对峙近两个月了,由此可见,此类争端在今后的日子里不免还会发生。中国若想在今后的争端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将此事件放在中外海洋争端日益剧烈的大背景下,并且中国若想获得未来发展战略机遇期,就不能仅寄希望于如动武、制裁之类的口舌之快。因此,此刻我们应更多的站在历史、法理、经济、外交等多方面去冷静的思考,同时应积极的公开讨论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创新型解决方案。正式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依据国际法层面,通过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对南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作者自身的观点。

【关键词】南海;国际法;考量

一、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及相关背景分析

2012年4月10日,菲律宾海军企图在南海黄岩岛附近抓扣中国渔民,被中国海监船制止,双方随后发生对峙。截至2012年5月10日,中菲黄岩岛对峙已满一个月。

黄岩岛是我国中沙群岛中惟一露出水面的岛礁,距中沙环礁大约160海里。马尼拉海沟是我国中沙群岛与菲律宾群岛的自然地理分界,位于黄岩岛以东。黄岩岛礁盘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其礁盘浅水区面积广阔,开发建设十分方便,经过建设后可以进出大型舰艇,同时也是渔船的避风良港。对于中国而言,黄岩岛是中国南海的东边门户,对菲律宾而言,黄岩岛距离其首都马尼拉仅300多公里。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利益驱使,以菲律宾、越南为首的几个东南亚国家先后对我国南海的某些岛屿宣称拥有部分或全部主权,并派军舰或飞机巡逻。可以说,菲律宾拥有试图霸占黄岩岛的机会,是由于南海乱局的出现。

一方面,中国对黄岩岛享有领土的主权是无可厚非的,原因在于:我国是最早发现、命名并将此岛屿其列入版图、实施主权管辖的国家。①早在1935年1月,中国就将黄岩岛作为中沙群岛的一部分列入了中国版图。此后,中国政府出版的官方地图均将黄岩岛标注为中国领土,并不间断地将其归属管辖下。所以有关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公告及声明中都指出黄岩岛属于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计局、地震局、海洋局均多次对黄岩岛及附近水域进行科学考察。

另一方面,《巴黎协议》、《华盛顿协议》及《英美条约》等中都明确划定黄岩岛并不属于菲律宾的领土。菲律宾本国的1927年及1990年的官方地图中都没有标注其版图中含有黄岩岛。但菲律宾之所以找到所谓侵占菲律宾的理由是由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规定。菲方紧紧抓住“200海里”这一概念,简单把距离远近作为其侵犯我国领土的依据。因此于2009年3月,不顾中国反对,颁布“领海基线法”,将中国的南沙部分岛礁及黄岩岛划入领土。

事实上,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勘探或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利,但专属经济区内他国领土的法律地位不容质疑。菲律宾显然将开发利用与海洋管辖权混为一谈,其主张和行为显然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准则背道而驰。

二、有关解决黄岩岛等问题的方法及存在缺陷

(一)法律方法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坚持用政治方法来解决国家间争端,但运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来解决诸如南沙岛礁领土争议这样的难题实属非常不易,因此,也可探讨利用法律方法解决此类争议。

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即在最终解决领土争议和缔结划界协议前,有关国家应遵守如:谈判磋商、努力缔结临时安排、禁止单方行为等义务。但国际社会对有关国家的上述义务应从何时开始,却存在以下几种不同观点:一种是,若同一海域的主张发生重叠时义务开始;第二种是,开始谈判临时安排时义务开始;第三种,临时安排成立时义务开始;第四种,最终划界起后义务才应开始。作者认为,应采取第一种解释即有关国家从海域划界主张重叠时起,遵循上述相关义务。因为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宗旨,若义务从谈判开始后遵循,则有可能导致某国在谈判开始前就会对争议海域的资源等实施单方开发活动。

(二)法律解决的前提与条件

因为国际法对管辖权缺乏强制力,所以若想使国际法院及仲裁机构拥有对问题的处理权,利用法律方法解决争端,就必须首先接受司法机关的管辖或缔结仲裁协议。针对此次争端问题,若想利用在相关国家间缔结仲裁协议,通过仲裁机关解决问题的机会很小。

对于国际法院来说,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36条第2款的规定,做出接受国际法院管辖的声明是争议双方将争议提交国际法院的前提条件,并且国际法院也只能受理法律争端的案件。其之所以将非法律争端排除在管辖权以外,主要是因为:国际法院没有强制管辖权,国际法内容常与现实缺乏协调性,因此国际法院即排除非利用国际法解决争端的事项,只接受和处理当事方均决定以法律方法解决争端的事项。

虽然相关国家要想将案件归于国际法院的管辖,必须事前接受国际法院管辖权的声明。但若一方当事国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时,就会导致应诉管辖(forum prorogatum)的出现。应诉管辖指的是,争端相关国家在不知道对方国家是否同意把案件管辖权归于国际法院时,首先将案件置于国际法院管辖内(即提起诉讼),然后再根据对方的意思表示,正式开始诉讼即将争端管辖权正式交予国际法院。然而,应诉管辖是使案件管辖权置于国际法院之下并开始诉讼程序的方法之一,但这种方法在《国际法院规约》内并没有明确规定,其仅仅得到了国际法院的案例确认。比如,1948年的“科孚海峡案”,该案是国际法院作出应诉管辖的典型案例。

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的规定,国家才能成为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或应诉的当事者。因此,《国际法院规约》的当事国以及联合国会员国都是《国际法院规约》的当事国,如果并非是联合国会员国的国家想成为成为《国际法院规约》当事国就必须通过安理会的决议。同时,《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及59条规定了国际法院适用的裁判准则。国际条约、国际习惯法和一般法律原则可作为国际法院的裁判的主要准则,其他则为辅助准则。

至于判决约束力问题,存在一般情况及例外情况。一般情况表现为:《国际法院规约》第59条明确规定,其判决仅对当事国具有约束力。例外情况表现在:该规约第63条第1款规定,若遇到协约解释问题,且有除诉讼当事国以外的国家为该协约的签字国的,当立即由书记长官通知参与国。第2款规定,受前款通知的国家有参加程序的权力,但若该国行使此项权利时,判决的解释对该国具有同样拘束力。

(三)国际层面法律方法的缺陷

首先,由上文可知,若想合理运用国际法(通过在国际层面上合理利用相关法律方法来解决相应的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需要通过合理的运用国际法院对于国际争端的相关管辖原则与制度来进行调节,当然前提是需要得到相关方同意),即首先需要对《国际法院规约》中的第36条的规定进行相应的阐释。若相关方依据36条的规定,作出其选择性的声明,则对于国际法院所行使管辖权进行了认可。由此可知,菲律宾政府在1972年1月18日,向国际法院提出了有关管辖问题的接受声明,但是其对于与“海洋”和“陆地”有关争端问题的管辖权做出了保留。这表明了,菲律宾政府在针对有关的与“海洋”、“陆地”有关的管辖权争端问题上,国际法院因为其未予认可而不能对相关问题进行管辖。与此同时,马来西亚、越南等国与中国之间,也并没有任何就《国际法院规约》的第36条相关规定所作出的相关选择性的声明。所以,在南沙的相应岛礁与领土争议问题上,若需要适用《国际法院规约》第36条的规定,以谋划通过国际法院来行使有关与南沙岛礁相关的领土争议问题进行管辖,并作出相应的裁决,是不太可能且困难重重。

其次,中、越、菲等国均为《公约》的成员国,是否可以从利用国际海洋法法庭来解决南沙岛礁领土之间的争议问题,值得探讨。由于国际海洋法法庭的管辖权包括“属人管辖”、“属事管辖”以及“管辖权的选择”三方面。其分别规定于《公约》的第287条第1款、第288条、第291条、第298条、第305条第1款以及《国际海洋法法庭规约》的第20条。

虽然我国于1996年就对《公约》进行了批准通过,但是我国政府却从来没有选择适用过与《公约》第287条的相关规定对相关争端问题进行解决。且我国政府于2006年8月25日,依据《公约》的298条相关规定,对涉及“领土争端”、“海洋划界”与“军事活动”等几方面问题所发生的争议,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了相关的书面声明,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于《公约》第15部分第2节的有关国际司法与仲裁管辖的相关规定不接受,从而表明了我国政府就这些所涉及的问题排除了进行国际司法或仲裁管辖的可能性。对于上述的声明我国政府也没有做出撤回,则依照法律的规定处理南沙岛礁之间的领土争议问题,不具有可能性。

总之,通过国际层面利用法律方法解决黄岩岛领土争议问题存在一些无法消除或克服的障碍,因此,作者认为可以通过制定相关国内基本法解决争端。

三、完善法律方法的几点建议

随着整个国际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多边、双边或是整个国际社会,对于有关海洋问题的制度都不完善并且难以修正,因此,若想正确处理及积极应对有关海洋问题的争议,就必须要制定各国国家有关海洋发展的的战略以及完善海洋体制机制。对于我国而言,作者认为,制定海洋基本法是确保中国保障上述措施实现的重要路径。

事实上,我国于1996年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中,就对制定相关制度例如建立海洋法等基本法律提出了目标和要求。目前,国际社会一致认为,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对于中国制定海洋法,完善海洋发展战略及体制都极为有利。

作者认为,我国若制定一部完整的海洋基本法必须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首先,在本部法律中宣告我国海洋政策,即将我国建国以来针对海洋问题实施的政策予以汇总,并对外予以宣传与解释;其次,为了使海洋事务处于一个统一、高效的管理状态下,必须设置相关的管理机构;再次,为实现利用、管理及保护海洋资源的目的,必须公布国家开发海洋的重要领域,从而加强对管辖海域的管理及调查活动,强化国际海洋合作等。最后,此部海洋法的基本原则必须遵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一些列的原则及制度,包括,协调开发、利用与保护原则,确保海洋安全原则,促进海产业健康发展原则,海洋事务进行综合协调管理原则;积极参与并协调国际海洋事务原则等。

由于中国的海洋基本法有助于将中国有关海洋问题的政策予以宣传,因此,其对于别国来说,更有助于他们了解我国的立场及态度。并且中国的海洋政策具有连贯性的特点,是对以往政策的汇总及总结,其不会给他国造成不利影响。于此同时,海洋基本法的内容主要是对政策性的宣言,其可以很好地处理海洋基本法与现存海洋领域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关系,以维护现存海洋法律体系的完整性。

四、结语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对中国来说极为重要,可以说这个时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纵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这个时期又很可能成为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拐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机遇与挑战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中国必须处理好机遇与挑战的关系,因为机遇处理不好很可能变成挑战,同样挑战应对得当也可能转化成新的机遇。在黄岩岛事件等一系列南海争端中,中国仍需要保持和平姿态及政治善意,但作者认为,我国既不能委曲求全,也不能好勇斗狠,必须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即运用国际法的相关规定以及尽快

制定我国国内海洋基本法相结合的方法,确保争端尽快解决以及最大程度的维护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注释:

①据史料记载,早在1279年,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黄岩岛。这至少说明,在元代中国就已经发现了黄岩岛。

参考文献:

篇3:南海问题深刻研究论文

(一) 南海旅游资源品位高

作为我国唯一的真正处于热带的海区, 南海旅游资源在品位和稀缺程度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拥有数量极多的热带鱼类、珊瑚以及其他热带海洋生物, 具有很强的可观赏性和科学研究价值, 这是属于南海相对于我国其他海区的独特优势。三沙群岛拥有数量丰富的珊瑚礁, 生态系统独特, 也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 同时拥有红树林等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以及丰富的鱼类资源, 南海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二) 区位优势突出

南海处于整个亚太旅游圈的中心地带, 同时又位于华南与西南、港澳台、东亚与东南亚这三大旅游经济圈的结合部。周边与闽粤云桂省份以及港澳台这些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相毗邻, 刺激了南海的旅游业发展。

(三) 政策优势明显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和三沙市的设立, 政府对南海区域实行优惠的海关和免税政策, 有利于推动三沙的开发建设, 维护南海的海洋权益和促进对南海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南海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一) 捍卫国家主权

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 东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为了争夺南海丰富的资源而对我国南海岛屿进行非法占有, 我国必须捍卫国家主权。而抓住三沙市的设立这一契机, 促进对南海旅游的开发, 实现了我国南海制海权的有力证明, 同时增强了我国人民对南海的领土归属感。

(二) 促进旅游经济增长

随着人民群众的海洋旅游需求在不断增长, 进行南海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实现南海旅游产业的迅速兴起, 从而推动海南省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 有利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南海各岛礁上的解放军和渔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三) 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南海的生态环境遭受着较大的威胁, 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衰退, 而来自内陆的污染也导致近岸水体质量下降, 当地居民填海围垦的行为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实习保护性的旅游开发模式, 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 也可以实现南海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对南海濒危物种的保护。

三、南海旅游业的营销模式

南海旅游营销可以充分利用热带海洋生态旅游的特点, 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来确定旅游开发主题、规模和深度, 根据游客消费水平可以分为高端旅游和平价旅游, 也可以根据目的分为休闲度假类、科普探险类和国防教育类、多元化投资等不同的旅游方式, 从而建立起综合多元的旅游产品营销模式。

(一) 游轮旅游

三沙群岛拥有数量丰富的珊瑚礁, 生态系统独特, 也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 同时拥有红树林等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以及丰富的鱼类资源, 但是岛礁生态系统脆弱, 不宜上岛进行密集的旅游开发。因此, 最适宜的开发模式为游轮旅游。游轮旅游既可以充分欣赏南海独特的热带海区风光, 又可以将对南海生态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 热带海岛旅游

对于海岛旅游的开发, 必须充分考虑其生态环境承载力。可以首先选择面积相对较大的永兴岛、石岛、东岛和七连屿等岛礁进行考察和尝试, 再逐渐推广到其他岛礁。对于海岛旅游的开发, 可以在岛上建立游船基地, 提供海上观光服务。对于珊瑚礁的观赏, 可以开发海底观光, 从而使游客能够近距离观赏南海美丽的珊瑚和热带鱼景观。还可以开发利用直升机进行环礁旅游, 从而可以一览南海诸岛的壮美景象。

(三) 潜水旅游项目

潜水能够有效地放松心情和缓解压力, 因此有着旺盛的需求, 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南海海区的海水具有很高的透明度, 非常适合潜水旅游项目地开展, 从而使潜水者能够近距离观赏珊瑚, 甚至与热带鱼互动。为了实现潜水项目的开发, 还需要建立潜水俱乐部等配套设施, 为游客提供潜水器材和潜水指导以及水下摄影等服务。

(四) 休闲渔业旅游

休闲渔业旅游集成了渔业、旅游、休闲的目的于一体, 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 享受渔业乐趣的需要。作为我国重要的渔场, 南海具有非常丰富的鱼类资源, 不仅适合观光型休闲渔业旅游的开发, 也适合于参与娱乐型的休闲渔业旅游的开发。例如西沙永兴岛至石岛之间拥有长达一千多米的浅滩, 海水只有一米多深, 非常适合海洋垂钓旅游的开发。

(五) 科普及国防教育旅游

作为我国唯一的真正处于热带的海区, 南海旅游资源在品位和稀缺程度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南海拥有数量极多的热带鱼类、珊瑚以及其他热带海洋生物, 不仅具有很强的可观赏性, 而且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可以建设科研基地, 同时开发科普探险旅游项目。

由于南海地区的领土争端, 这片海域也是进行国防教育的基地。游客可以感受到解放军以及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渔民共同保卫这片海域的不惧艰险、乐观积极的精神, 同时国防教育旅游的开发也可以对南海的主权进行有力宣示, 增强了我国人民对南海的领土归属感。

(六) 广开财路, 加大资金投入

要做大做强南海旅游项目, 需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 加大旅游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 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要政府投入、群众投入、社会投入相结合, 以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解决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 同时政府应出台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优惠政策, 扶持其快速发展。

总结

南海的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品位和稀缺性。南海旅游营销可以充分利用热带海洋生态旅游的特点, 建立起综合多元的旅游产品营销模式。不过在旅游开发的同时, 必须考虑到南海诸岛的生态环境承载力, 做到适度开发, 从而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摘要:南海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区, 拥有数量丰富的珊瑚礁、红树林等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以及丰富的热带鱼类资源, 旅游开发潜力巨大。本文阐述了南海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重要意义, 同时对南海旅游业可能的营销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南海,旅游,营销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东生, 罗艳梅, 蒋小曼.基于SWOT理论的小南海旅游发展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06:52-56.

篇4:南海海洋环境安全问题研究

摘 要:环境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极为重要因素,海洋环境安全则关乎国家安全,关乎经济持续发展,关乎人类安全。随着南海问题国际冲突的不断加剧,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既涉及我国的国家利益,也牵动南海周边国家安全以及世界安全。影响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解决南海海洋环境安全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另一方面,各国应构建综合性的制度,方能保障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从而在构建和谐的国际秩序的同时,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家安全;环境安全;南海海洋环境安全;影响因素;保障措施

1 海洋环境安全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国家安全主要指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基于此,人们经常混淆国防与国家安全的概念,用国防的概念来代替国家安全。美国的莱斯特•R•布朗最早认为环境安全应当纳入国家安全。在他看来,“国家安全的关键是确保持续发展,如果全球经济系统的生物基础不能得到保护,如果油井枯竭而新能源系统还未及时建立的话,经济的瓦解和崩溃势所难免”[1] 。查德•乌尔曼于1983年在其《重新界定安全》中指出,将国家安全主要定义在军事含义上,表明了对现实的错误设想和虚构,它导致国家注重军事威胁而忽视其他也许更为有害的危险,同时使国际关系出现军事化倾向[2]。巴瑞•布赞明确把安全概念沿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向外延伸,认为人类安全比国家安全更重要,国家只是安全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3]。在1987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指出,“安全的定义必须扩展,超出对国家主权的政治和军事威胁,而要包括环境恶化和发展条件遭到的破坏”[4]。该报告认为,环境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联合国开发署在1993 年和1994 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明确指出:安全概念必须改变,由单独强调国家安全转向更多强调人的安全,由通过军备实现安全转向通过人类发展实现安全,由领土安全转向食物、就业和环境安全[5]。此处可见,安全已经被分为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主要涉及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领域内的安全威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资源安全、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传染疾病蔓延、跨国有组织犯罪、小武器走私、贩卖毒品、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6]。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多极化的军事力量已经在逐渐弱化传统安全对人类的威胁,而人类社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已导致非传统安全成为威胁国家安全乃至人类安全的最大隐患。全球升温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环境难民的出现,因资源衰竭而引发的战争以及瘟疫、食品安全问题,都有可能对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在诸多的非传统安全中,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就成了威胁人类安全最为严重的因素。McNelis 认为,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因素,并且环境问题与暴力冲突有着直接的关系[7]。足见当前环境安全已经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在环境安全问题上,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安全的核心因素。几乎所有的陆源污染物最终都会通过河流融入海洋,海洋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当污染物排放超过海洋环境承载力时,以及过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行为打破海洋的生境平衡,就会引发海洋环境安全,与陆地的环境安全不同,海洋环境安全一旦引发,需要一个很长的修复周期。基于上述认识,西方社会不仅将海洋环境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角度加以重视,并已付诸行动。美国最早于1991年公布了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1994年通过《环境安全技术检验规则》,环境安全上升为国家利益,环境安全纳入美国的防务任务,这其中就包括了海洋环境安全。

2 关于海洋环境安全的概念

在我国,张珞平等首次提出海洋环境安全的概念,并对海洋环境研究和海洋环境管理进行了探讨。张珞平认为,海洋环境安全是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我们应考虑海洋环境安全,而不是海洋污染或被动的海洋环境保护[8]。但张珞平未界定海洋环境安全的含义。在确定海洋环境安全的定义时,我们应当首先明晰海洋环境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明晰海洋环境安全和海洋生态安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较为准确界定海洋环境安全的含义。

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环境安全虽然含义大致相同,但采取措施的时间段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于海洋环境破坏后的被动保护,后者则侧重于海洋环境未被破坏前的事前主动保护。截止目前,不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行动上,我们过多地关注了海洋环境保护,而忽视了海洋环境安全。很明显,将事后保护和事前防御相结合是我们今后解决海洋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加强海洋环境安全制度研究应成为今后理论研究和制度构建的重点。

海洋环境安全与海洋生态安全关系紧密,其主要区别在于“安全”含义的侧重点不同。海洋环境安全侧重于防治人类活动对各环境要素的污染及破坏,重在对人类活动过程中可能对海洋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的预防和治理,确保海洋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的良好状态,它主要针对海洋污染问题造成的安全威胁。海洋生态安全是从生态系统是否被破坏,生态功能是否被损害的角度关注“安全”问题,侧重于对整体自然环境应有之安全状态和人之环境权益受保护状态的监测和维护,旨在保障自然环境处于无危险的状态。如果某个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或数量出现异常,就说明该系统已经处于不安全状态。海洋生态安全是从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结构是否处于平稳状态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而不是仅局限于海洋环境的污染防治和资源的保护。海洋生态安全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即海洋环境安全、海洋生物安全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安全。海洋生物安全和海洋环境安全构成了海洋生态安全的基石,海洋生态系统安全构成了海洋生态安全的核心[9]。

以上可见,海洋环境安全是威胁海洋生态安全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海洋环境安全只是海洋生态安全的一个方面,要解决好海洋生态安全首先要解决好海洋环境安全。海洋环境安全就是指与人类生存、生产活动相关的海洋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的状况,不被污染,不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和威胁,从而保证海洋经济乃至国民经济以及人类安全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运行的状态。从长远来讲,我们要改善和维护海洋生态安全,但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维护好海洋环境安全,否则,海洋生态安全就是空中楼阁,难以实现。

3 影响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因素及其后果

南海的面积约为360万km2,位于中国、马来西亚、文莱、越南与菲律宾等国之间。南海的渔业资源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是连接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经济意义和国防意义均极为重要。近年来南海周边各国都加快了对南海的开发利用,不仅东南亚国家无限度地滥采南海资源,远离南海的美国也觊觎南海的资源,企图能在南海分得一杯羹。环南海各国盲目追求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式的开发,迅速恶化了南海海洋环境。我国作为南中国海的主权国家,既要加强战略上的戒备,维护南海的国家主权,又要管理好南海的资源环境,我们必须向世人证明,中國有能力处理好南海的各项事务,管理好南海。对南海进行管理过程中,除了对南海的资源进行管理外,南海的环境安全问题就成了重中之重。现有的相关制度和措施难以彻底全面解决南海的环境安全。南海周边各国主要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来解决南海的环境安全问题,但公约没有强制执行力。在利益驱动下,南海各国各行其是,行动很难统一,一盘散沙的结局只能使南海问题及南海的环境持续恶化。1973年12月3日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则在纽约海洋法第一期会议上引用了海尔达尔的话: 忽视海洋就是忽视我们三分之二的地球,毁坏海洋就是毁灭我们的地球。一个死亡的地球无助于任何国家[10]。因此,当务之急,建立强有力的南海环境安全保护机制,改善南海的海洋环境,造福于南海各国的同时也将造福于人类。

威胁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的因素主要来源于污染性因素和非污染性因素两个方面。污染性因素主要有:一是陆源污染。环南海各国毫无节制地向南海排放污染物,是导致南海环境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二是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导致的环境污染。南海各国在海洋资源开发时不考虑环境影响,无节制地乱开滥采,已经严重污染了南海海洋环境。三是船舶污染。大量的航行于南海的船舶所造成的油污污染,尤其是那些尚在使用的老龄船漏油问题对南海环境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四是人工倾倒垃圾污染。随着海洋战略地位的提高,环南海各国在沿海城市开发中,大量地向南海倾倒各种垃圾,加剧了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问题。五是沿海地区城市化扩张,诸如围填海工程和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既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危害了局部海洋环境安全。

非污染性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滥捕海洋鱼类、滥采海洋矿产等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过度养殖导致赤潮灾害、填海造田、外来物种入侵等,这些都将导致海洋环境的恶化,破坏海洋环境,威胁海洋环境安全。二是缺乏必要的国际合作。解决好南海的环境安全问题,靠一国之力难以完成,南海各国只有求同存异,通力合作,加强对话,建立长效机制,才有可能彻底改变南海海洋环境。三是国内解决海洋环境安全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四是海洋管理的体制混乱,多头管理的结果就会导致有些事务无人问津,而有些事务却大家争着管理。五是缺少维护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公众参与制度。六是从政府到群众,缺乏自觉维护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观念和意识。

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引发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会影响到南海的社会安全。自然资源的耗竭、海洋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灾害能够破坏数百万人尤其是渔民赖以为生的自然基础,从而影响到南海各国的社会安全。(2)南海海洋环境安全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和结构变迁。海平面上升已经导致图瓦卢的举国迁徙和环境难民的出现。南海的海洋环境持续恶化必将给南海社会带来动荡,进一步引发安全问题。(3)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会影响到南海的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陆地资源枯竭之时,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南海的环境问题已经导致南海的资源快速衰竭,如不及时治理,必将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会影响到国际关系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乃至人类安全。环境恶化的后果会使一个国家更富有进攻性,可能希望通过将其生态圈扩展到国外、淡化和隐瞒其环境污染以及获得新的资源来弥补其国内的生态赤字,因此,“环境破坏可能导致越来越多源于资源的战争”[11]。以上可见维护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重要性。

4 保障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措施

4.1 加强国际合作

南海海洋环境安全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维护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需要南海各国通力合作。很多的海洋环境问题出现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单独造成的,但结果却都会影响环南海各国的环境安全。一个国家针对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管理制度再好对解决南海环境安全恐怕也无济于事,加强国际化的合作,树立国际海洋环境安全的观念,是解决南海环境安全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已经为维护国际海洋环境安全的国际合作机制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协商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南海各国应搁置利益,针对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问题,通过对话和磋商,建立由南海各国参与的南海环境安全委员会,筹建南海环境安全的国际统一执法机构,构建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长效管理机制,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南海海洋环境安全问题。

4.2 构建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法律制度建设

我国是南海区域领海面积最大的国家,除了加强国际合作,我国应同时加强解决南海海洋环境安全问题的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上,首先要构建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海洋环境安全的法律体系,《宪法》和包括《海洋环境保护法》在内的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行政法规中关于保护海洋生态安全方面的规定,对遏止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12]。但是法律制度建设方面仍存在缺陷。首先我们要修改《宪法》,强调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开发利用的主体应当在确保海洋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再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将海洋环境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高度。其次,我们应当对《环境保护基本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进行修改,应当明确海洋环境安全保护的概念、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等相关内容,进一步明确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主体的准入条件和環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对老龄船舶执法主体有登临检查权和处罚权。最后,针对陆源污染,我们应在立法上确立海洋环境安全的指标体系、监测评估体系、公众参与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等。

4.3 构建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安全指标体系

海洋环境安全涉及水质,泥沙、珊瑚礁、大气、鱼类资源等多项指标,构建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指标体系是维护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前提和基础。科学的指标体系也是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监测和评估的依据,同时也是海洋执法依据,将指标体系法律制度化,可有效维护南海海洋环境安全。

4.4 改善目前的海洋管理体制

我国加强并完善了专门的海洋行政执法队伍——中国海监,但是目前仍没有一支海上综合执法力量,也没有哪一个涉海部门能够单独有效地进行海洋综合执法,海洋执法体制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缺陷使法律在调整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环境和资源的活动时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无法执行的政策和法律是毫无任何价值可言的,要使保障海洋环境安全的法律真正实现其当初创设的目的,必须有强有力的执行机制予以相互配合,否则,对海洋环境安全的保障只能成为空谈。

4.5 转变观念,培养人们自觉维护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思想意识

徒法不足以自行,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一系列相关条例,但是南海的海洋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究其原因,主要根源在于,上至政府,下至群众,环境意识淡薄,普遍存在先污染后治理、明防治暗排污的现象,对环境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和治理的艰巨性没有充分认识。意识先于行动,要统一行动首先必须统一思想,转变观念。通过必要的宣讲教育,使政府和群众转变观念,明确以下认识:(1)国外已经非常重视海洋环境安全。我国从政府到人民,应当将海洋环境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角度。(2)要将事前预防和事后惩治相结合。尤其是要做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事前预防工作。(3)既要经济腾飞,又要碧水蓝天,不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3]。(4)保障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需要综合性全方位的制度构建,单靠一人一政府一国一制度之力,难以实现目标。

4.6 构建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公众参与制度

南海区域的广泛性和海洋行政执法主体的有限性决定了单靠海洋行政执法部门很难全面维护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建立公众参与制度,是解决南海洋环境安全的必由之路。首先,国家应加强环境安全教育和宣传,使公众在了解中国南海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意识到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民众维护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积极性,激发公众以实际行动参与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自觉性,这样既弥补了海洋行政执法主体执法行为的漏洞,又能有效监督海洋行政执法主体和其他主体的行为,还能争取到民间环保资金。其次,公众参与制度可以将我国的主权的维护与环境安全维护结合起来。目前,南海的主权问题已经愈演愈烈,南海多国不择手段意图扩大他们在南海的地盘,已经严重危害到我国的主权。我国一方面通过国家力量正面与对方国家斡旋,在国家力量难以介入的敏感区域,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可以有效地化解国家力量碰撞带来的国际冲突。再次,在法律制度上,授予公众进行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在公众参与制度中,公众只能摇旗呐喊,没有任何维护权利的强有力的武器,其效果显然苍白无力。赋予公众环境公益诉讼权,就是赋予公众参与的有力武器。公益诉讼可以针对国内外一切破坏和威胁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行为。进行国际间的公益诉讼不仅可以增强我国在南海国际环保方面的话语权,也可以取得国际舆论和国际环保组织的支持。因此,公众参与机制在南海海洋环境保护中意义重大[14]。最后,建立公众参与的奖惩机制,激励民众参与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维护的积极性。

4.7 完善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补偿机制

海洋环境补偿在形式上表现为对从事恢复、维持海洋环境功能的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补偿,即在形式上表现为对人的补偿,但前提是这些单位和个人从事了恢复、维持海洋生态功能的活动,海洋环境安全补偿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15]:第一,增加国家的海洋环境生态补偿拨款,这是海洋生态环境补偿金的主要来源;第二,向开发利用海洋环境资源的组织和个人征收各种生态环境补偿费用,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

4.8 加大奖惩力度

以“危害海洋环境安全罪”入刑,加大惩治力度,同时,设立南海海洋环境安全保护基金,对南海海洋环境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给予奖励,从而引导人们在自觉约束自己行为的同时与危害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行为作斗争。

参考文献:

[1] [美]莱斯特•R•布朗,祝三友等译.《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291

[2] RICHARD ULLMAN. Redefining Security,International Security,Summer1983; Jessica Mathews,Redefining security,Foreign Affairs,Spring 1989

[3] BANY BUZAN. People,States and Fear: An Agenda f or International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 Cold War Era[M]. HemelHempstead: Harvesters-Wheat sheaf,1991

[4] Bruntland, G. (ed.),“Our common future”,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Human DevelopmentReport[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6] 劉文成.非传统安全的基本特性及其应对[J].国际问题研究,2004(1):32-35

[7] MCNELIS D N,SCHWEITZER G.E.. Environmental security:An evolving concept[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35: 108A-113A

[8] 张珞平,洪华生,陈伟琪,等. 海洋环境安全: 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点[J].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8): 254-256

[9] 杨振姣,姜自福,罗玲云.海洋生态安全研究综述[J],海洋环境科学,2011(2):288

[10] 联合国新闻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评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41

[11] 张海滨.环境与国际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74

[12] 蔡先凤,张式军.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的建构[J].三江论坛,2006(3): 40-43

[1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7

[14] 梁亚荣,吴鹏.论南海海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J].法学杂志,2010(1):22

[15] 王树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环境法治——生态安全及其立法问题专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75-77

Research on the South China Sea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security Problem

ZHAO Wan-zhong

(Collage of Literature and Laws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Guangdong Zhanjiang 524000,China)

Abstract:The environmental security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of national security, Marine environmental security concern national Security,Sustain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uman security. Along with the exacerbating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s international conflict, The South China Sea’s environmental security Problem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South China Sea’s environmental security not only relate to our state interests,But also relate to the countries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world safe.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outh China Sea’s environmental security are rarious aspects.To solve problem of The South China Sea’s environmental security, on the one hand, It’s need to deep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the other hand,What each country should establish comprehensiveness system could indemnify the South China Sea’s environmental security, In the meantime,It could establish harmonious International order,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Key words:national security ;environmental security; the South China Sea’s environmental security influencing factors ;Safeguards

篇5:中国南海问题研究

摘 要 我国既是大陆国家,又是海洋国家。保护我们的蓝色国土是我们的责任。近年来,人们在谈论蓝色国土的时候对南海问题投以高度关注的目光。南海问题反映出海洋政治社会对海权、海洋资源的关注,海防、海洋军力和海洋安全问题,海洋政治社会中的大国博弈等等。

关键词 南海问题;海权;海洋政治

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有人说我国的国土象一只雄鸡,但如果把我国的海洋算进去,我国的领土更像一把火炬。保护我们的蓝色国土是我们的责任。

近年来,人们在谈论蓝色国土的时候对南海问题投以高度关注的目光。所谓南海问题,即指中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围绕南中国海主权归属及海洋资源开发所产生的争议。其实质是东南亚某些国家否认我国在南海U形断续线内的主权,从而非法占据并大肆掠夺资源。争议的主要内容有两个:领土主权争议和海洋资源开发权归属。[1]南海问题作为中国与其他南海周边国家关系中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由于其涉及国家主权、历史、法律及敏感的现状,使其成为政治学、历史学、国际法学、国际关系等学科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南沙群岛地处广阔浩瀚的南海南端。

南沙群岛是我国南海四大群岛中分布最广,位置最南的群岛,位于北纬4度到11度30分和东经109度30分到117度50分之间,有230多个岛屿、礁滩和沙洲,南北长500多海里,东西宽400多海里,总面积24.47万平方海里,现属海南省辖区。南沙群岛地处热带,渔业资源特别丰富,富含海藻、海带等热带资源,以及非常可观的海洋能源和盐业资源。此外,南沙还蕴含极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据估计,南沙西南直到沙捞越的广大地区,是亚洲大陆架3个最大的贮油地区之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科学家发现南沙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其中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储量丰富,估计总储量将近二百亿吨,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之一,其中有一半以上储量分布在中国海域。

南海诸岛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其主权从来就没有成为过问题。南海问题的核心问题是能源问题。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1967年间联合国东南亚大陆礁层探测团提出报告说,中南半岛和南中国海地区大陆架油矿丰富,有210万立方公里的储量,相当于中东各国或委内瑞拉加上墨西哥海湾附近与美国东南部沿海油藏之总和,而且含硫量少,品质优良。美国亨特号探测船在美国海洋研究所指挥下,曾于1969年6月至8月间,五度在中国南海地区进行探测。根据其探测报告显示,此一海域均以基盘为火成岩的海底山为主,山与山之间均有因沉积物形成的盆地,且盘地边缘均向上尖灭,形成地层封闭。海坪周围的地层封闭,有储积大量油气的可能性。虽然此次探测所用的仅为普通性质的闪电反射法震测,必须做出更详细的地球物理勘测才可确定,但是此项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菲律宾及越南武力侵占南沙地区岛屿的动机。第二的层面是南海是印度洋通向太平洋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和美、日的能源之路。正因为如此,决定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

深入,各国对能源――石油的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抗不见。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国防的命脉,没有哪个国家会对石油的来源和运输问题视而不见。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海提出主权要求,主要是因为南海被相信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世界大国美国和地区大国日本、印度等对南海问题的介入则主要是因为担心并认为承认中国一直强调的南海地区的主权,中国就会完全控制南海,就会扼住美日的石油命脉;同时也使得他们遏制中国的战略彻底失败。因此,这些大国总是变着法的支持南海周边国家和中国对抗。

我国需要南海地区和平,并南海各国签订《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宣言规定,在南海问题争议解决之前,各方承诺保持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和扩大化的行动,并本着合作与谅解的精神,寻求建立相互信任的途径,包括开展海洋环保、搜寻与救助、打击跨国犯罪等合作。不过《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只是一份政治宣言,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倒是各方领导人一言九鼎的承诺,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军事专家分析指出,按照这个宣言,有关国家今后将不允许再占据南沙群礁并在上面建碉堡、飞机跑道等军事设施。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避免冲突的爆发创造客观条件。南海问题在现阶段,只能依靠外交斡旋和外交技巧进行巧妙周旋,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国家的利益。[4]

我国既是大陆国家,又是海洋国家。我国在海洋上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国防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海上。当今的世界以苏东事变为转折,处于重新洗牌的维妙关口,后冷战时期的国际舞台上演的依然是大国博弈。面对多事之秋的南海,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中国是政治舞台上的大国,但还不是强国。而且大国政治中的中国总是遇到警惕的目光。还有,在东盟10+3中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小心有人希望南海地区成为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持消极沉默和无动于衷的态度。国际法中的“领土变更方式”涉及先占、时效、添附、割让、征服以及民族自决、公民投票、收复失地、交换领土等。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先占”、“时效”和“收复失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一种友好的表现,“不以武力相威胁”也同样,但事实上的占有和占领即使是非法的,也有一个时效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成了一种沉默的默认,为避免“默认”和“时效”,要有积极和及时的应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坐失“先手”。

篇6:南海问题深刻研究论文

屯字中学2012级第二批研究性学习课题

申报表

课题名称 :中国南海领土争端问题的研究

课题类别:人文类□科学类

□探究类□艺术类

课 题 负 责 人:孙福宁

课题负责人班级:高一(1)班

指导教师:夏宏伟

成果形式:论文

联系电话:***完成时间:2013.7.20

填表时间:2013.4.15

上一篇:转贴《斜塔上的实验》下一篇:九思想品德优质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