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问题的若干思考

2024-05-12

南海问题的若干思考(通用9篇)

篇1:南海问题的若干思考

对南海问题的思考

敬爱的党组织:

我一直在关注近几年来在我国南海发生的领海争端问题,作为由我国最早发现和命名,并最早持续对其行使主权管辖的南沙群岛,却在近几年来一直受到周边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骚扰。虽然我国出于大国风度,已经展示出了最大的宽容,并向国际社会展示了被世界所公认的我国对南沙群岛享有主权的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但这些国家依然持续不断觊觎南沙群岛的主权,对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关系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我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对这一争端进行详尽的回顾与分析,来为保护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出一份力。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远在秦汉时代,中国已经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重要的中国海上航路。从此,中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诸岛,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而且华南沿海一带从中国秦朝开始便已经是中国领土,从中国西汉到唐朝末期现越南中部和北部是中国领土,南海已经是中国领海。中国明朝海军多次通过南海下西洋,是南海的唯一正统力量,南海的东南亚国家的君主从元朝开始到清朝接受中国中央政府的册封才是合法正统的,南海周边国家从元朝开始到清朝是中国中央政府的藩属国。海南岛在中国西汉开始已经是中国领土,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中国人民最早发现这些岛屿礁滩,长期以这些岛屿礁滩为基地进行渔业捕捞生产和居住,世代相继对这些岛屿礁滩进行辛勤的开发和经营,中国政府最早对这些岛屿礁滩实行管辖和行使主权。

而其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即使是现在与我国产生争端的越南,也在1975年以前明确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在7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表明其领土范围包括南沙群岛及周边海域。美国与西班牙1898年签订的巴黎条约和1900年签订的华盛顿条约曾明确规定了菲律宾的领土范围,但并未包括南沙群岛。1953年菲律宾宪法、1951年菲美军事同盟条约等也对此作了进一步确认,而马来西亚只是到了1978年12月,才在其公布的大陆架地图上将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和海域标在马来西亚境内。而且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版的地图也都标注南沙群岛属于中国,例如日本1952年出版的《标准世界地图集》和1962年由外务大臣大平正芳推荐出版的《世界新地图集》,以及1954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出版的《世界大地图集》和1956年英国出版的《企鹅世界地图集》······凡此种种,数不胜数。通过以上对于历史的回顾以及对国际社会上关于南海归属权证据的搜集,一切的事实都表明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而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所提出的无理要求和进行的非法侵占,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更是因为背后有日本和美国等国家的暗中支持,这些支持大大助长了这些国家的嚣张气焰。比如日本政府在南海主权争议中立场明确,希望东盟国联手,采取一致行动对抗中国,借此实现日本在该地区的战略目标。而印度为了实现其地区霸权的战略目标,也提出了“东进政策”。自2000年以后,印度加强了同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的军事联系,试图扩大对南海问题的发言权。此外,澳大利亚以及某些欧盟大国,也以“南海航行权”关系到其国家利益为由,表示“不能对此视而不见”。这些大国插手南海事务,削弱中国、混水摸鱼的意图十分明显。

因此仔细回顾南海争端的发展,我们便可以十分明显地发现,这些国家侵占和瓜分南沙群岛行为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非法的、无效的,这些国家的所谓法律依据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我们的党和政府一直以来秉承和平发展的策略,已经在相关问题上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容忍和克制,而这些国家却依然不知悔改。正所谓“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们的党和政府,将会在未来采取更加明确和有力的措施,切实实现我国对于南沙群岛的无可争议的主权管辖,将这些资源运用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也会在国际上展示出更强大,更坚定和更负责任的形象。我也会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为了我们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而不懈奋斗,请党组织考验我!

篇2:南海问题的若干思考

南海问题已经有些乏味了,持续这么久事态似乎没什么变化,虽然中国一直朝着缓和事态的方向努力着,但是菲律宾政府并未做任何收敛,继续将自己挑梁小丑的角色发挥到极致。这个时候,看到祖国大门被骚扰的那些“愤青们”坐不住了。虽然中菲双方并未因此开战,但,口水战早已在网上打响,他们一方面揭露菲律宾的无耻行为,另一方面又开始指责中国政府的无能,他们强烈的希望北京能像打狗似的将菲律宾赶出南海,以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并且来个杀鸡儆猴。但是我认为这种想法是不理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中国一直奉行的是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这么多年始终没有变过,因此,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才会有如此提升(当然也与中国经济发展有关)。如果我们率先开展,中国这一外交政策必定会打破,势必会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影响。二.人人都知道,菲律宾敢这么做的背后有美国那个臭不要脸的无赖诚邀,因为这样做两国都有利可图,臭味相投,都不希望中国强大得太快。如果我们先开打,受益最大的就是美国,美国不正希望靠南海牵住我们,我们不正好落入了美菲的圈套了吗。三.我想中国政府的官员们也不全都是吃白饭的吧,如果连我们都能轻易地想到的问题难道他们就想不到吗?我感觉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顾全大局,顾全中国的发展的大局,中国发展绝不能因为南海而减缓。而且我们并不是不会打,而是在等待菲律宾开第一枪,只要他们敢,整个局势的性质就变了,我们立刻会以反侵略的名义打的它满地找牙。我想我们要打赢菲律宾不是什么问题。即使它的背后有美狗,只要中国海军在近海,胜算也是很大的,而且美国是不会因为这个和中国闹僵的,代价太高了。四.好多人总拿俄罗斯英国等国家捍卫领土时的做法同中国做比较,中国不是俄罗斯,更不是英国,我们现在要面对的问题要比他们棘手得多,而且最关键的,中国经济先比他们还差很多,如果打,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绝对不是劳民伤财那么简单了。所以,我感觉“愤青们”先冷静一下,这种爱国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但是这种一味的希望打仗的做法是不切合中国的实际的。而且梁防长都已经发话了,中国需要等待时机,需要暂时的忍让。我们要相信中国,相信国家的决策,毕竟顾全大局才是最重要的。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敬请指正。

篇3:企业创新若干问题的思考

“创新”一词,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抛开旧的, 创造新的。其英文为Innovation, 表示“某种新事物的引入或某种新思想、方法或装置的引入”。从广义上讲, 凡是在前人或他人发现或发明的成果基础上, 能够有新的发现, 提出新的见解, 开拓新的领域, 创造新的事物, 或者对前人、他人的成果创造性的应用, 都可以称为“创新”。创新是人类以获取新成果为目标的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把“创新”这一概念最早引入经济领域, 并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的是美籍奥地利人、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 以企业为研究对象, 提出企业发展要靠“内生力”, 而不能只靠资本、劳动力等“外在”的投入。认为这种“内生力”是“革命性”的突变, 能创造出新的更多的“特殊”价值, 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而不单是经济增长。这种“内生力”是个“新的生产函数”, 也就是“生产要素的全新组合”。把这种从没有过的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过程, 能发挥资源的创造能力, 使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这种“新组合”, 熊彼特称之为“创新”。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 他还进一步提出“创新”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5种情形: (1) 采用一种新的产品; (2) 采用一种新的方法; (3)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 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5) 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 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后来人们将他这段话归纳为5个“创新”, 即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创新的主体主要有企业、政府和个人。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企业的前途在于创新”。创新之所以关系到企业的生命和企业的前途, 首先, 是因为创新是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的根本要求。1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建立市场经济的体制, 唤起了人们“驱利”的本能, 通过价格、供求、激励、信用等机制, 企业之间相互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优胜劣汰”这一市场经济的无情法则, 驱使企业产生一种求新、求变的压力和动力。企业只有不断增强创新的能力, 才能生存和发展, 否则就会像比尔·盖茨说的那样:“不创新, 即灭亡”。其次, 从政治角度看, 企业要创新还因为中国的企业是社会主义企业, 需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企业通过自主创新, 创造出“最好、最优、最高的产品质量”, “有利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发明和专利”。否则“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只能是一句空话。再次, 企业必须创新还因为这是应对国际、国内严峻经济形势带来挑战必然选择。当前, 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 无论是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 还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 经济增速放缓。欧债危机还在发酵, 美联储继续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国际金融市场、大宗商品市场震荡加剧。据专家预测, 全球经济需求紧缩、增长低迷还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从国内来看, 中国经济趋稳的基础尚不稳固, 扩大有效需求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大, 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 运输成本也明显增加, 企业利润空间和生存空间受到双重挤压。面对严峻形势, 企业的唯一出路是对经营现状永不满足和孜孜不倦的开展创新活动。最后, 企业进行创新还是由目前中国企业生产经营现状决定的。过去的30年, 中国已发展为“世界工厂”, 建立了庞大完整的工业体系, 但是中国的工业企业主要是制造业, 目前仍未摆脱低端制造、低成本竞争和低附加值出口的“三低”状况。据有关资料介绍, 全球制造业生产链可分为4种类型:一是低技术含量和劳动密集型;二是稍高科技含量的低端制造;三是低端制造而多样化产品;四是高端制造。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虽然总量已是全球第一, 但是产品仍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 大而不强, 大而不优, 而且我们为此付出的资源和环境的代价还很大。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 抵御西方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提升, 必须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实现由“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 从“贴牌大国”向“品牌大国”迈进。

二、企业创新的重点内容及其目的

企业创新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有着多方面内容。按照熊彼特的说法“有五种情形”。但是, 工业企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 是满足社会需要为人们提供产品的单位, 因此, 其创新的重点理应是工业产品, 应该在产品技术创新上下工夫。一般说来, 任何一种工业产品有3个层面:首先是产品的核心层, 它决定产品“是什么”, 即产品的基本功能, 满足人们的某一种需要, 表现为产品的关键部件或环节。其次是产品的外表层, 即产品的附加功能, 表现为产品的形状、光泽、包装以及产品的品牌、商标等。最后是产品延伸层, 即产品的销售服务功能, 比如组织配送, 送货上门, 产品使用人员的技术培训, 产品严重缺陷的“召回”制度等。通过上述3个层面创新, 使产品有知名度、上档次, 成为名牌, 获得标准制作权。如何实现产品创新?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技术创新, 主要有3个途径:一是在模仿基础上创新, 即在解剖别国他人产品样机后, 按照其先进的设计工艺制造原理, “照葫芦画瓢”进行模仿, 在此基础上改进本国企业产品, 使质量提高, 成本降低, 迅速占领市场, 取得明显经济效益。但是这种产品创新, 只能是追赶别国已有的产品技术, 很难有更新和“革命性”突破, 不能超越别国的先进水平。二是在引进基础上创新。即在引进别国他人的先进技术装备等硬件或专利、商标、技术诀窍等软件, 使之“本土化”, 适应本国原材料供应及人们消费习惯, 使产品性能有较明显突破或较大幅度地提高档次, 并且可以打入国际市场, 有一定竞争力。但是这种技术不可能是最先进的。在当今国际竞争中, 真正高超的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到的, 因此也难以摆脱跟在别国他人后面的被动落后状态。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这是企业最理想的技术创新。即在企业创新之前, 确定创新的重点内容和目标, “以我为主”。拥有创新成果蕴含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 对无形资产的应用支配权, 也就是“我能做主”。企业自主创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己单枪匹马, 不去依靠别国别人的创新, 它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来创新等3种基本形式。在符合利益、效能最大化的前提下, 创新过程中技术的来源、创新力量的组织以及创新采取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三、企业创新的组织与策划

管理理论中的组织职能是指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整合, 使其发挥最大效能。通过组织职能的作用, 能使企业创新落到“实处”。一方面, 企业研发部门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 使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和人事等部门, 为企业创新各有分工又相互配合, 发挥出高的团队效率。另一方面, 企业创新还应有适宜的组织形式。早在英国产业革命时期, 企业创新主要是发明家个人行为, 无论是蒸汽机或是各种纺织机械的发明, 都证实了这一点。到了19世纪, 当时美国、法国出现了新的组织形式, 即在企业内部建立研究开发实验室, 并与之相配合建立了许多为实验室输送人才的工科学校。根据各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 一般说来,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新产品或新技术研发小组。这种研发小组的人员, 对本企业产品熟悉, 可以较容易在产品的核心技术上加以延伸或扩建, 进行创新活动。 (2) 企业专项技术开发中心。大中型企业为了进行重大项目技术创新, 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开发中心, 拨付专项资金, 对创新项目攻关, 单独从事创新活动。 (3) 员工个人创新活动。企业为了鼓励员工创新, 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 允许他们在个人立项获准后, 利用一定工作时间和企业现有的工作条件进行创新活动, 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小改小革或提出创新的合理化建议。 (4) 企业全新产品创新小组。由企业安排小组负责人, 抽调精干的有经验的专门人才, 通过研发推出独具一帜的全新产品, (5) 企业“借力”创新, 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集聚了大量科技人才、信息和科研设备等, 一旦与技术创新主体———企业相结合, 协同创新, 必将加快创新步伐, 提高创新效果。

篇4:解决南海问题的几点思考

我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做了一个归纳,简称为“五三二一战略布局”。

“五”是指五大军事同盟。即美日、美韩、美菲、美泰、美澳。同时美国还有五大军事基地,首先是东北亚基地群,主要控制宗谷、津轻、对马三个海峡,封住中国北部门户;二是东南亚基地群,它主要控制马六甲海峡,封住中国南部门户;三是关岛基地群,它好比美国回缩的两个拳头,随时准备出击;四是澳新基地群,这一基地群尽管驻军有限,但作为美国信息战的中枢基地和预警的前沿阵地,其地位仍然很重要;五是夏威夷基地群,它是美国通讯、交通枢纽和太平洋作战指挥中心。

“三”是指三道封锁线,即众所周知的三个岛链。第一岛链包括日本主要的岛屿、冲绳、菲律宾、台湾地区,第二岛链包括了关岛及澳大利亚周边,而夏威夷群岛则是第三岛链。

“二”就是指美国的“双锚”。北锚是指美日军事同盟,南锚则是指美澳军事同盟。

“一”就是指美国对中国形成的一个包围圈。不论这个包围圈是何种形状,它确实是存在的。不信,我们可以扫描一下。近年来我们看到,美国在东南亚已经取得了菲律宾、印尼等国的十余个军事基地准入权。最近,南海出现风波,美国立刻提出把它的濒海舰派到新加坡的樟宜港。美国是否会重返亚太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要看,其军队是否会回到菲律宾的苏比克湾、克拉克基地以及越南的金兰湾,这两点可以作为美国完成“重返亚太”的标志性举动来看待。在南亚,美国与印度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在中亚,美国有18個军事基地,最近的距离新疆250公里。蒙古目前更是在实行“第三邻国战略”,把美国作为第三邻国与之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在东北亚,美国更有美韩军事同盟、美日军事同盟存在。美国还在我周边水域部署了侦察我潜艇和水面舰艇的声纳阵,频频与我周边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论美国意图如何,这个包围圈已经事实存在。

如何解决南海问题?我认为党中央首先应该像抓航天事业一样,把海洋事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有必要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并在其下设置国家海洋安全和发展委员会,由国家领导人抓总。

其次,我们必须坚持小平同志提出的“主权在我”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周边国家了解我们的基本立场,尤其是对于“主权在我”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这就是我提出的“五个存在”:第一是行政存在,中国在南海地区应该设立特别行政区,设立市、区、县、乡等行政区划,同时委派行政官员进行管理。即便无法登岛,也应该在大陆张榜公示地区区划的名称与人员名单,并且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应该公开登岛巡视,宣示主权。

第二就是法律存在,一定要把我们的法理依据拿到国际层面上进行宣讲。

第三就是国防存在。既然南海诸岛是我领土,那么能够驻军的地方就有应该驻军,不能驻军之处则应设立军事设施,比如灯塔、风向标、观测站等等。另外我们的军机军舰要在该地区例行巡航,并且在危机状态,郑重宣布某一地区为军事演习区或者导弹试射区。

第四是经济存在。中国渔民应该设置渔场、网箱,军舰则可以以护航名义进行地区保护。我们也应该设立钻井平台,还可以用大型游轮到南海地区开发旅游项目等方法彰显中国主权。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利益边界将逐渐扩大,主权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中国航母、海上勘探平台将成为我们的浮动国土。

第五是舆论存在。在国际法中有这样的条款,即如果某些岛屿被占据后而又没有引起争议,那么50年后它就自然分裂了。因此我们的舆论应该不停地指出我们对南海及其附近海域具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另外中国在国际法界定南海国土问题上是有法可依的,因此媒体应该对这些法律法规进行大力宣传。中国也应该适时颁布中国的《南海白皮书》,说明中国的法理依据。

篇5:中考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考是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阶段的重要考试。随着高等院校扩大招生,它已成为一种高利害性的考试。进行中考改革,将对推进中小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产生积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最近几年,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对中考改革进行了大胆的尝试,19还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有关专家,对全国部分省(市)、地区的中考试卷和考试管理等工作进行评价。评价表明,尽管各地在中考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因中考改革只局限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系统内部,中考价值主体游离于中考改革之外,导致中考改革缺乏持续的支持动力和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中考改革难于实质化。

一、中考改革的动力

中考是一个评价系统,评价主体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行政部门,价值主体是社会(含高一级学校),评价客体和价值客体均是考生(见图),中考价值主体是中考改革的.内在动力。从本质上讲,中考表征的价值是一种社会价值(评价标准),它利用社会赋予的将个体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的机制,实现和创新社会所需要的价值。中考改革是中考自身进化和适应系统外部环境主动调整系统现有要素结构与运行机制的过程,其实质是建立和完善新的中考价值取向以更好地体现价值主体的需要。中考改革的第一推动力既可来自中考系统的内部,也可来自中考系统的外部。究竟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系统(含系统要素个体)个体价值社会化的压力成为发动中考改革的首因,还是社会发展所引起的价值观变化成为发动中考改革的首因,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要具体分析。

中考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内部动力来自社会价值观念的改革。一般来说,在社会意识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突变),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突变)时期,发动中考改革的首因就是作为中考价值主体的社会的需要。社会创造新价值的本性,社会价值观念变革直接确定中考的变革。建国50多年的中考改革经验与教训,充分说明社会价值观念变革是推动中考进行根本改革的决定性力量。

在社会意识形态没有明显变化(渐变),社会主流价值观没有明显变化(渐变)时期,发动中考改革的首因大多是外生的。例如,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系统要求社会承认自己所创造的价值就有可能成为发动中考改革的首因。此外,由于评价客体是人生命体,有主观能动性,他们在主动满足评价者既定需要的同时,还会能动地创造出首先是自以为能体现自己价值的价值形态,然后试图将这种个体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这种基于自我价值意识的对创造和实现新价值的需要也是推进中考改革的外部动力。

发动中考改革首因的差异直接决定改革力度和效率的差异。如果中考改革首先由其外部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系统发动(只反映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系统价值需要),中考改革的进程将是艰难的;如果中考改革首先由其内部的社会价值观发动,中考改革的进程将是快捷的;如果中考改革首先由其不完全内部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行政部门发动(只反映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行政部门

篇6:对声乐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赵艳玉溪师范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摘要:声乐是高校音乐学专业基础课,是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歌唱发声方法,运用人声进行艺术表现的一门学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其次,从实现课程授课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实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与有效性;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材选编和管理工作等方面就如何有效提高声乐教学水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声乐教学;教学体系;教材建设

1. 前言

声乐是高校音乐学专业基础课,是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歌唱发声方法,运用人声进行艺术表现的一门学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旨在要求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及一般声乐作品的内容,并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够胜任中等学校音乐课教学和课外声乐辅导工作。对于主修声乐的学生,要求其进一步提高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能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具备一定的声乐教学能力。本文就声乐教学若干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2. 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

熟练并充分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努力完成技能技巧的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独立分析、处理歌曲,体会歌剧作品的戏剧表现力,能够用多种语言演唱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中外声乐作品,并能够将其他课程如:歌唱语音、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表演常识、朗诵与正音等选修课上的知识,充分运用在声乐课上所学的声乐作品中,使舞台表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课程中声乐作品的类型包括: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 阿・斯卡拉蒂、亨德尔等作曲家的声乐作品,格鲁克、莫扎特等古典时期作曲家的歌剧选曲,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德奥艺术歌曲,罗西尼、多尼采蒂、贝里尼等人的声乐作品,中国古代诗词歌曲,法、俄等德奥以外的艺术歌曲,威尔第、普契尼等作曲家的意大利歌剧选段,根据中国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中国当代歌剧选曲,意大利语以外的歌剧选段。

3.如何有效提高声乐教学水平

(1)实现课程授课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一方面,将声乐课程教学从传统的琴房教学中走出来,在传统琴房教学的`基础上,采用示范公开课、集体会诊课(即一个学生由多个教师会诊并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舞台实践分析课等多种课程授课形式,要求授课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仿真教学环境中通过小剧场模拟等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从而提高声乐教学效果。总之,要形成“声乐基础理论课”+“一对一个别课”+“小组课”+“合唱课”+“声乐示范课”+“舞台艺术实践”+“声乐教育教学实践”的声乐教学模式。完善了声乐基础理论课、限选课和舞台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另一方面,在教师与学生的安排上,打破了传统的分配模式,根据学生每学期的课程综合测评情况,通过开展师生“双向选择”活动,在任课教师之间阶段性地相互交换教学对象,真正做到取众家之长,补一人之短,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在演唱技巧和方法方面获得较大的进步与提高,充分体现了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从而积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钻研探索精神。

(2)实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与有效性

通过“课堂教学―艺术实践―市场检验”的一体化培养,加强学生的过程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以平时成绩、期中、期末三部分为依据的学生成绩评定考核形式,尝试构建多元化的立体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应该使社会等级考试与学校专业考试接轨,有力提高了声乐课程教学考核评价的社会信度和效度。同时,要建立较完善的课程网络学习环境,延伸教学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增加学生学习声乐的内容,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努力发展和完善声乐课程体系。强调在注意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的同时,尽可能使学生更多的选择选修课和特色新课,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意愿,选择适合于声乐或各专业方向的辅助课程。通过实践不仅可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认识声乐艺术的普遍性与个性发展、分析作品、表现作品的方法手段及能力。通过此项改革,确立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短学期音乐会实践的教学体系。学生的声乐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以四川音乐学院声乐专业为例,同时,该专业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增强实践训练环节,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校内外艺术实践内容,加大了对外实践在课程中的比重,鼓励学生参加艺术采风与观摩、迎新音乐会、专场音乐会、学生演唱音乐会、班级艺术展演、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校内活动,以及“三下乡”、慰问社区、校企联谊等校外活动,并以此作为考察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依据。

(4)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材选编和管理工作

以云南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声乐系为例,该系明确提出按教学大纲要求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优秀高职高专教材和规划教材。教材选用由任课老师提出、教研室主任同意、系主任审批、教务处核定后征订。 选择具有当代最先进教育理念、编排合理、学生适用的、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根据地方音乐文化特色,注重加入地方民族特色教材,并在教学中逐步形成系统和特色。鼓励教师在整理教学讲义的基础上,主编或参编教材。编写了《声乐精品课程建设基础实用补充教材》民族唱法卷。(云南省美术出版社出版)实现了保山师专自编教材零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孙Z娜. 对声乐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 中国科技信息, ,(17):114-117.

[2] 卜多佳. 浅谈声乐教学中训练声音的方法[J].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02):105-108.

[3] 武兰平. 关于声乐教学民族化问题[J]. 太原科技, ,(03):132-136.

[4] 井源涛. 高校声乐教学九大误区及纠正方法[J]. 中国科技信息, ,(11):144-147.

篇7:增加农民收入若干问题的思考

加入WTO后,增加农民收入的形势将更为严峻和艰巨。必须结合农村实际,分析农民收入现状,深入探讨其症结所在,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

农民收入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综合反映,尤其是对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来说更具典型意义。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趋缓,进一步增长乏力。具体表现在:

1.农民收入增幅连年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自1979年以来的十多年中稳定快速增长,名义年均收入增幅达14.30%。但是,进入“九五”以来,却出现了连续4年增幅下降的.现象。“九五”前四年下降8.79%,以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增长幅度仅为2.22%,大大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1]

2.农民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持续减缓。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无论从名义收入,还是从实际收入看,都出现了持续减缓趋势。19农民人均收入仅为2210元(阜阳市等农业大区仅为2100元),名义收入比上年增长2.2%,实际收入增长近3.7%,均是近几年来增长幅度最低的。[2]

3.农民收入增长越来越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已连续3年下降,农村总体上已陷于农业减收,只能靠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增收的局面,多数纯农户实际已减收。而且农民人均家庭经营费用和生活消费支出已连续2年下降。从阜阳市调查来的资料更能说明这一情况。目前,农民收入结构较改革开放之初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粮棉收入下降(只占农民收入的23.4%),瓜菜收入微增(占农民收入的25.3%)。二是劳务输出报酬收入增长较快,务农收入减少。这是因为个体私营经济有所发展,用工量增加,加上外出打工人数迅速增加(其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20.4%)所致。三是畜牧业收入稳中有升。虽然畜产品价格近几年下滑,但由于总量增长,畜牧业人均收入仍有所增长(占农民纯收入9%)。四是个体私营经济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当然,也应看到,不同县、乡、村农民收入悬殊较大,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由的0.31、年的0.32,上升到的0.46,已超出国际上公认的合理范围(0.3-0.4)。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如果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则城乡居民收入之比1978年为2.56:1;1982年为1.82:1;1994年为2.86:1;1999年为2.56:1。[3]具体来说:(1)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之间始终保持一定差距。90年代前期这一差距明显反弹,中期略有缩小,但19以后,在波动中呈现扩大的趋势。仅以1999年为2.56:1为准,若按可支配收入计算,这一差距为3:1,若只考虑货币收入,这一差距则为4:1,若将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算进去,这一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5-6:1。(2)生活消费差距扩大。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相当于农村居民的2.93倍。来,这种局面不仅没有改变,差距还在波动中略有扩大,199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37倍。(3)储蓄差距拉大。年底,占人口总量仅30%的城镇居民储蓄占到总储蓄的80%,人均储蓄达11324元,是农村居民人均储蓄1201元的9.4倍,而1985年是6倍。[4]

5.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大。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是2:1.4:1(以西部为1),1999年收入差距比为2:1.3:1,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农户收入差距反而扩大。[5]中低收入农户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基本上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据测算,1999年全国近80%的中低收入户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或一兼户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再者,农村购买力对国民经济的市场贡献仍然较小。中国农民约占全国人口80%,他们的购买力对于国民经济的总需求水平,从而对宏观经济景气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农村只占43.5%,不仅与农村人口80%的比重不相适应,甚至与1978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总额52%的水平相比还有所下降。[6]

二、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农业结构不合理,结构调整缓慢,仍存在“三大三小”问题。一是在种植业结构中,粮田面积大,经济作物面积小。以阜阳市为例,据初步匡算,粮食作物播种面

篇8:电网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电网规划,对策研究,优化配置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种生产用电、生活用电屡创新高, 国家也开始了新一轮的电网规划, 各种电力设施迎来了新的投资建设高潮。电网规划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如何更加科学的进行电网建设, 可以说是整个电力系统的核心内容和指导原则。但是我国的电网建设过程中长期存在着重主网、轻配网、设备相对陈旧、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科学有效的电网规划评价机制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我国电网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进而对建设高质量、高效率的电力网络产生了不好的负面影响。

2 大力提升电网规划的信息化水平

电网规划对于电网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涉及到当前电力网络的数据分析、未来电力的需求评估、建设方案和原则的设计等许多方面的内容。但是我国电网规划还主要依靠人工手段, 不仅对从业人员有着很高的要求, 而且还存在人为主观因素强等不利因素, 甚至存在先建设后补规划的情况, 严重脱离的电网规划的初衷。为此要大力提升我国的电网规划信息化水平, 在保证规划基本质量的前提下,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从我国电力系统目前情况看, 在营销、调度环节已经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能够为日常决策、管理提供有效支撑。但是在电网规划环节则明显落后。为此应该尽快建立能够运用于电网规划的专业信息化系统, 充分利用现代化计算、设计、预测、评估工具, 提高电网规划的效率和水平。电网规划的信息化尤其要注重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原始基础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这项工作是进行科学电网规划的基本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足够的或者准确的基础数据, 任何规划都谈不上科学、有效。以目前的技术水平, 采用信息化手段自动收集和整理原始数据是完全可行的。可以自动的收集全国各地的电力消耗数据、电源点、各地经济发展现状等情况。二是规划业务管理。可以分为全国、省级、地市级规划业务, 从软件系统的角度可以将其设计抽象为相统一的业务流程。三是规划辅助决策。具体可包括负荷预测、电力电量平衡、电网规划等功能, 并提供与潮流、稳定、短路电流计算、经济分析等现有成熟软件的数据接口。

3 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电网规划评价体系

电网规划的质量需要建立在统一的综合评价体系基础上, 从而满足用户对电网可靠性的基本需求和电网运行的安全性需求, 因此电网的规划要体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特征。一个完善的电网规划评价体系至少应该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可靠性评价。包含电力不足时间期望、供电可靠率、系统缺电指标、平均系统缺电指标四个部分;二是安全性评价。分为线路和变压器平均负载率、电压合格率、短路电流水平、满足N-1百分数四个部分;三是经济性评价。经济性指标分为投资安装费用、运行维护和网损费用、停电损失费用三个部分。综上所述, 构建科学合理的电网规划评价体系, 必须首先对当前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当前电网可靠性、各线路的电压合格率、当前电力网络布局的合理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各种电力系统的接入整合方式等。其次, 要对未来可能用电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这是进行电网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果没有科学的预测, 电网规划也必然没有合理性。这需要认真分析电网供电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分析其对电力需求的基本发展规律和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而合理的确定哪些地区需要进行高压传送, 具体的线路和接口等内容。最后就是要电网规划进行科学的评价, 主要方向就是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对比分析各种规划方案, 从中找到最为合理的方案或者发现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从而进一步完善原有电网规划方案。科学合理的电网规划评价体系是确保电网规划科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4 强化对变电站输出的规划

电网规划不仅要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 也要仅仅扭住各地的用电细节。变电站在整个电网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直接影响到各地的用电稳定性。为此在电网规划中要将变电站的出线规划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就要求从电网规划开始就要考虑到如何更加科学的规划所有变电站的进出线设置, 在能够满足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用电需求, 满足电网整体结构的同时, 考虑如何更好的优化局部电网线路问题。比如可以考虑增加一部分线路之间的回路, 以便在某一地区出现用电高峰的时候, 能够更加合理的调整运行线路, 从而有效缓解局部线路的供电压力。尤其是对于今后将要新建的变电站, 更是要高度重视其输出规划问题。首先设计单位要给出一个初步的规划方案, 但是要注意这种方案不可能一步到位。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当今社会, 各地的各种工业用电、生活用电都可能会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另一方面电网规划的设计部门本身也存在素质高低不等的现实。如果没有其他合理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相配合, 这种情况下给出的变电站规划往往会出现线间隔占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为此要统筹考虑各种变电站输出规划, 比如220伏、110伏变电站等。并及时了解各地最新发展变化情况, 有针对性的修改电网规划。对于各种新建的工程, 要特别注意那些在规划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新项目、新客户, 尽量避免由于人员的疏忽等主观因素而造成的规划不合理问题。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变电站周边的美化问题, 尤其是在城市地区, 要考虑直进直出等方式, 以达到环境友好的目标。

5 结束语

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而电网规划则是确保电力供应稳定、安全、经济的关键所在。电网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的因素非常多。本文仅就信息化、规划评价体系、变电站输出规划等三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思考, 要想真正提高我国电网规划的水平和效率, 还需要进一步全面统筹考虑电网建设的各个环节, 真正制定出切合实际需要的规划方案。

参考文献

[1]邱添, 胡诗, 电网规划相关问题的分析及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 2012年第36期:121.122.

[2]史伟, 县级电网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 科技与企业, 2011.12:107.

篇9:对南海问题的几点思考

2012年4月起,南中国海迭起波澜,中国海监船与菲律宾军舰之间在中国中沙群岛黄岩岛附近海域的对峙持续了一个多月。6月初,又发生了两起外国炮艇在中国的传统疆域线内追袭、扣押我国渔船的事件,都被中国的渔政执法船化解。然而,在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屡屡给东南亚国家撑腰的背景下,今后类似事件很可能继续发生。

南海问题的实质

南海问题的实质是中美关系。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南海局势一度有所缓和。但从2009年开始,美国逐步从伊拉克抽身,战略重心东移,南海局势更加复杂化。南海周边一些国家试图利用美国的支持,谋取自身利益,愿意充当美国的马前卒。美国一直强调其在南海的自由通行权,并加强在南海的活动,3月8日发生了美国海军监测船“无暇”号与中国舰船之间的海上对峙事件。应该看到,虽然美国会利用越南和菲律宾的反华情绪来制约中国,但如果中国与邻国发生军事冲突,美国不会轻易选边站,因为美国的决策者不愿看到中美关系因此受影响。

南海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因素是各国声索的最重要驱动因素。对南中国海地区资源的国际争夺,在晚清就开始了。鸟粪积累而成的磷矿,成为日本、英国染指的目标,丰富的渔业资源更是周边各国争夺的对象。20世纪70年代当地发现大量油气资源,南海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之后,周边国家纷纷主张自己有开采这些油气资源的利益,并以强硬的方式去捍卫。

解决南海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对待南海问题上,首先要做出新的战略选择。“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平等合作的外交姿态,得到了周边国家的赞同和支持,确保了亚洲20年的和平与发展。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中国的战略转变明显滞后,导致周边一些国家有机可乘,得寸进尺,步步紧逼。对此,中国需要做出新的战略选择,本文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新的战略选择不冲撞现有的国际秩序,这样既可以减少大国直接介入的可能性,又能有效维护自身权益。具体而言,就是控制大规模冲突,但要有小规模对抗。

二是新的战略选择不求最好,但求不差。理想的战略选择是成本最小化,受益最大化。从历史经验看,最优的战略选择实际上很难做到很难做出,成功的多是次优、良好的战略选择。不求最好,但求不差是现实、理智的态度。

三是抓住战略机遇。毋庸置疑,我们在南海问题上错失了很多机遇。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需要胆略和勇气。当成功的几率不超过60%的时候就出手,获益较大,当几率超过90%,大家都看清楚的时候就不再是机遇了。现在越南、菲律宾等国就将我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当作他们抢占南海的机遇期。

在对待南海问题上,除了要做出新的战略选择,还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

军事手段是基本手段。在双方立场难以协调一致的情况下,真正决定领土归属的潜在力量仍然是军事实力。军事实力是一个基本自变量,其他手段只能作为一个系数起到加成的效果。没有军事实力作为后盾,那么其他任何手段都是没有实际作用的。

法律、行政手段作为辅助手段,在南海问题斗争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如中国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5月13日宣布,从5月16日起,中国南海大部分海域将进入为期两个半月的伏季休渔期。宣布休渔期适用于黄岩岛海域,这就将国内法延伸到了黄岩岛海域,增加了中国对黄岩岛的实际控制。6月21日,越南十三届国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越南海洋法》,将中国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纳入越南“主权”和“管辖”范围内。同一天,中国民政部官方网站刊登了《民政部关于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的公告》,称中国国务院于近日批准,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办事处,正式设立地级市三沙市,管辖上述三个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中国国家海洋局还在官方网站连续刊文,从历史、现实和法律等方面,对越南的主张进行了驳斥。

最后,在对待南海问题上,要明确我在南海的国家利益。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恭、谦、让”不是解决国际纠纷的行为准则,各国必须通过自助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是有权利也有义务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保卫国家的领土。因此,我应理直气壮宣示在南海的国家利益,并理直气壮地动用各种手段去维护。

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有很重的舆论操作痕迹,如果顾忌国际舆论对国际形象的影响,或担心因为自己的行动而引发南海军备竞赛而自废“武功”,那就落入别有用心者的圈套,损害的是自己的国家利益。

(作者系国防大学战略学博士生)

上一篇:学期个人总结组织部下一篇:旅游概论第四章复习题